织 物
织物及其分类
织物的分类
? 把纤维集合在一起制成较大,较薄的平板
状的物体,称为织物。
? 机织物
? 针织物
? 非制造布
? 编结物
? 织编布
? 三向织物
第一节 机织物
? 机织物 woven fabric
? 由互相垂直的一组经纱和一组纬纱,在织机上
按一定的规律交织而成的织物。
机织物的分类
? 按原料分:纯纺、混纺( 65/35涤棉)和交织
? 按纤维的长度和线密度分:棉型、中长性、毛型和
长丝织物。
? 按纺纱工艺分:棉织物分精梳织物和普梳织物;毛
织物分精梳织物和粗梳织物。
? 按纱线结构和外型分:纱织物、线织物和半线织物。
? 其它分类法:如按用途分、按纺纱方法分等。
第二节 针织物的分类
一,按原料分,纯纺、混纺和交织(与机织物同)
二,按加工方法分,针织坯布和成形产品
三,按纱线外形分,普通纱线针织物和变形纱线针织物
第三节 非织造布的分类
按纤网加工方法分:
一、干法,是用机械梳、弹或气流凝聚方法制成
纤网,再经机械或化学加固而成。
二、湿法,是用湿法造纸原理制成纤网,再经粘
合而成。
三、挤压法,是由化纤纺丝网自身粘合而成。
织物的几何和结构因素
第一节 机织物 的几何和结构因素
一、匹长
一匹织物两端最外边完整的纬纱之间的距离称为匹长,用 L 表示,单位
为米 (m)。
棉织物的匹长,一般为 27~ 40m; 毛织物的匹长,一般大匹为 60~
70m,小匹为 30— 40m。
二、幅宽
织物最外边的两根经纱间的距离称为幅宽,用 B 表示,单位为厘米
(cm)。 棉织物的幅宽分为中幅及宽幅两类。中幅为 81,5~ 106,5cm。
宽幅为 127~ 167,5cm。 粗梳毛织物的幅宽一般为 143,145,150cm
三种。精梳毛织物的幅宽一般为 144或 149cm。
三、厚度 织物在一定的压力下,正反两面间的距离称为厚度,用‘表示,
单位为毫米 (mm)。
织物按厚度不同可分为薄型、中厚型及厚型三类。各类棉、毛织物的厚
度见下表。
织物类别 棉 织 物
毛 织 物
丝织物
精梳毛织物 粗梳毛织物
薄 型 0,25以下 0.4以下 1.10以下 0,14以下
中厚型 0,25~0,40 0.4~ 0.6 1,10~1,60 0,14~0,28
厚 型 0,40以上 0.6以上 1,60以上 0,28以上
四、组织
机织物中经纬纱相互交织的规律称为 织物组织。
机织物中经纱和纬纱相互沉浮的交叉处称为 组织点 ;其中,
经纱浮于纬纱之上的交叉处称为 经组织点,纬纱浮于经纱之上的
交叉处称为 纬组织点。
织物中一根纱线上相邻两个组织点之间的纱线长度称为 浮长,
以一根经 (纬 )纱跨越的纬 (经 )纱根数表示。当织物组织达到循环
时为一个 完全组织 。
在一个完全组织内相邻两根经 (纬 )、纱上,相应组织点间隔的
纬 (经 )纱根数称为 飞数 。
在完全组织中,若一系统的每根纱线 (经纱
或纬纱 )在一个单位组织循环内只与另一系统纱
线 交织一次 的,称为 基本组织或原组织 。
机织物中的基本组织有平纹、斜纹和缎纹三
种,又称 三原组织 。
以三原组织为基础加以变化、或联合使用几
种组织可得到各种各样的其他组织。
1。平纹组织
每根经 (纬 )纱在一根纬 (经 )纱上按一上一下规律来回交替,如左下图
所示。图中纵行表示经纱,横行表示纬纱,口表示经纱浮在纬纱上,称为
经浮点,■表示纬纱浮在经纱上,称为 纬浮点 (以下各组织图相同 )。
平纹组织交织点最多,织物正反面基本相同。棉织物牛的细布、平布,
粗布、府绸、麻纱、帆布,毛织物中韵派力司、凡立丁、法兰绒等均属平
纹组织。
2.斜纹组织
一个完全组织内至少要有三根经纱和三根纬纱相互交织,每根经 (纬 )
纱上只能有一个纬 (经 )组织点,在织物表面由连续的组织点构成斜向纹路。
斜纹方向指向左上方者称为 左斜纹, 如下图所示;
斜纹方向指向右上方者称为 右斜纹 。
当斜纹由经浮长组成时,称为 经面斜纹 ;
当斜纹由纬浮长组成时,称为 纬面斜纹 。
斜纹组织交织点较平纹少,浮长较长,织物正反面不同。棉织物中的斜纹、
卡其,毛织物中的哔叽、华达呢等均属斜纹组织。
斜纹织物
3.缎纹组织
一个完全组织内至少要有五根纬纱和五根
经纱相互交织,且每根经 (纬 )纱上只能有一个
纬 (经 )组织点,飞数要大于一。在一个完全组
织内纱线根数和飞数不能有公约数。
缎纹有经面缎纹和纬面缎纹之分。缎纹组
织交织点最少,浮长最长,织物正反面有明显
差异, 正面特别平滑而富有光泽,反面粗糙、
无光。棉织物中的贡缎,毛织物中的贡呢等均
属缎纹组织。
五、纱线线密度
织物经、纬纱 线密度采用特数表示 。表示方法为:将经、纬纱特数
NtexT,Ntexw自左向右联写成 NtexT X Ntexw, 如 13 X 13 表示经、
纬纱都是 13tex的单纱; 28X2X28X2表示经、纬纱都是二根 28tex单纱并
捻成的双股线; 14X2X28表示经纱为二根 14tex单纱并捻成的双股线,纬
纱为 28tex单纱;经、纬纱的特数应在国家标准规定的系列中选用。棉
型织物在英制支数改为特数的阶段,对原有品种必要时可在特数后附注
英制支数。如 14,5X14,5(40X40)表示经、纬纱都是 14,5tex; 亦即英
制 40支单纱。毛型织物经、纬纱线密度以往采用公制支数表示。按我国
法定计量单位规定,毛型织物的经 ·、纬纱线密度亦应改用 特数 表示。
六、密度和紧度
1.密度
织物密度是指织物纬向及经向单位长度内的纱线根数。
有经密和纬密之分。 经密 又称经纱密度,是织物沿纬向单位长度内
的经纱根数。 纬密 又称纬纱密度,是织物沿经向单位长度内的纬纱根数。
经密和纬密都以根/ 10cm表示。习惯上将经密 Mr和纬密 Mw自左至右联写
成 MrXMw。,如 236X220表示织物经密为 236根/ 10cm,纬密为 220根/
10cm。
同时表示织物经,纬纱线密度和经、纬密的方法为:自左向右联写
成 NtexT X Ntexw X Mr X Mw。
大多数织物经、纬密的配置采用 经密大于或等于纬密 。
2、紧度
织物紧度又称覆盖系数。
织物总紧度 是织物规定面积内经纬纱所覆盖面
积 (扣除经、纬纱交织点的重复量 )对织物规定面积
的百分率。
经纱紧度 是织物规定面积内经纱覆盖的面积对
织物规定面积的百分率;
纬纱紧度 是织物规定面积内纬纱覆盖面积对织
物规定面积的百分率。
七、重量
1.单位面积重量
棉织物单位面积重量通常采用每平方米内 退浆干量 表示。
毛织物单位面积重量通常采用每平方米内 公定重量 表示。
2.体积质量
织物的体积质量又称表观密度。
棉织物的体积质量采用每立方厘米内的 退浆干量 表示。
毛织物的体积质量采用每立方厘米内的 公定重量 表示。
八、结构相
在机织物中,经纱和纬纱交织形成屈曲波状,屈曲波的幅度称为屈曲
波高 。如将经、纬纱在交叉处的压扁忽略不计,则可按经、纬纱的屈曲波
高配置,将织物的截面结构分为若干系列,这种系列称为 结构相 。较多的
是分为十种结构相。
设经、纬纱屈曲波高为 hT,hw,经、纬纱直径为 dT,dW并设 dT + dW =
l,根据 hT/hw值分成十种结构相时的特征参数,第 1,9相是两种极端状态。
第 1相中,经纱完全伸直,纬纱呈现最大屈曲, 第 9相中,纬纱完全伸直,
经纱呈现最大屈曲。 在 l~ 9相之间的各相,则按经纱屈曲波高作 l/ 8递增、
纬纱屈曲波高作 l/ 8递减的规律依次分布,其中 第 5相的经、纬纱屈曲波
高恰好相等。 将一系统纱线的屈曲波高等于另一系统纱线直径的情况作为
零相。 当经、纬纱直径相等时,零相与 5相相同。此外,也有按经纱屈曲
波高作 l/ 10递增,纬纱屈曲波高作 J/ 10递减,分成 11结构相的。
第二节 针织物
定义,将纱线编织成线圈,线圈相互串套而形成的织物。
( 2)特点
( 3)应用
蓬松柔软,富于延伸性和弹性,透气性好,不易折皱,舒适合体。
内衣、外衣、运动服、袜子、手套等,特别是要求松软、轻
薄质地的产品,如内衣,T恤、运动衣、羊毛衫、袜子、手套、
围巾等。
第十八章 织物的力学性质
第一节 织物的拉伸性
一、一次拉伸断裂性
(一)拉伸曲线及有关指标
天然纤维织物的拉伸曲线 棉府绸织物的经、纬拉伸曲线
(二)测试及指标
(1)扯边条样法,扯边条样法是将 6cm宽,长为 30~ 33cm的布条(机织物)扯去
边纱成 5cm宽的布条,全部夹入强力机的上下夹钳内的一种测试方法。
(2)抓样法,将一规定尺寸的织物试样仅一部分宽度被夹头握持的方法。
(3)剪切条样法,对于针织物、缩绒织物、非织造布、涂层织物及不易拆边纱的
织物采用剪切条样法。此方法剪成规定宽度的布条,全部夹入强力机的上下夹头内。
与抓样法相比较,扯边条样法所测结果不匀率小,但准备试样较麻烦;抓样法所测
强力,伸长偏高,但比较接近实际情况,试样准备快速,但用布较多。
(4)梯形、环形条样法,针织物 采用矩形试条拉伸时,会在夹头附近出现明显的
应力集中,横向收缩,造成试样多在夹头附近断裂,影响试验数据的正确性,采用
梯形或环形试样可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梯形试样 如图 所示,两端的梯形部分被
夹头握持; 环形试样 如图 所示,虚线处为两端的缝合处。
拉伸图
扯边条样法 抓样法 梯形法 环形条样法
(三)一次拉伸断裂机理
机织物中的纱线强力利用程度可用纱线在织物中的 强力利用系数 表
示,它是织物某一向的断裂强力与该向各根线纱断裂强力之和的比值 K。
由于机织物拉伸过程中,经、纬纱线在交织点处产生挤压,使交织
点处经、纬纱间的切向滑动阻力增大,它有助于织物强力,还有降低纱
线强伸不匀的作用。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条样法的断裂强力大于受拉
系统的各根纱线强力之和,这时,K >1,但有时也会出现 K <I的情况,
如某些织物品种,由于其紧度过大,或织物中各根纱线张力不匀,织造
中纱线承受过度的反复拉伸、弯曲、摩擦作用,尤其是当纱线采用过大
的捻系数 (接近甚至超过临界捻系数 )时,交织点的挤压作用已不能再增
大纱线强力,相反,应力的增加反而导致抵抗外力能力的削弱,此时,
条样法的断裂强力将会小于试样内受拉系统纱线强力之和,出现 K <I的
情况。
(五)影响织物一次拉伸断裂的因素
1、纤维性质 当纤维品种不同时,织物的一次拉伸 断裂性质也不同。
2、纱线结构 主要是捻度和捻向。 当纱线捻度小于临界捻度时,在一
定范围内增加纱线的捻度,织物的断裂强力有提高的趋势;但当纱线捻
度接近临界捻度时,织物断裂强力就开始下降,这是由于纱线捻度还未
到达临界捻度时,织物上所承受的负荷已达到最大值所致。
在机织物中,经、纬纱同捻向配置时,将有助于织物断裂强力。这是
由于经、纬纱同捻向时,在经、纬纱交叉点的接触面上的纤维斜倾方向
趋于平行,从而使经、纬纱交叉处啮合得较为紧密,拉伸织物时,经、
纬两系统纱线间的切向滑动阻力较大,使织物断裂强力提高。
3、织物结构 三原组织中,平纹组织的交织点最多,浮长最短,纱线
屈曲最多,缎纹组织的交织点最少,浮长最长,纱线屈曲最少;斜纹组
织介于两者之间,所以 平纹织物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最大,斜纹其
次,缎纹最小。
4、树脂整理
二、拉伸弹性
三、耐疲劳性
它是指织物经受多次加负荷一去负荷的反复拉伸循
环作用直至破坏的特性。
四、针织物的横拉性
针织物在定负荷下的横向伸长程度称为横拉性。针织
物的横拉性与针织物制成服装后的保型性有较密切的关
系。
第二节 织物的撕破性
织物边缘在一集中负荷作用下而被撕开的现象称为撕破,撕
破通常发生在军服、篷帆、帐幔、雨伞、吊床等织物的使用过程
中。生产上广泛注意的是可从撕破性质来评定染整产品的耐用性。
如经过树脂、助剂或涂料整理的织物,采用撕破强力要比采用拉
伸断裂强力更能明显地反映出织物整理后的脆化程度。撕破强力
与断裂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撕破强力还可用来反映织物
的坚韧程度。针织物除特殊要求外,一般不进行撕破试验。
一、测试
1.舌形法 常见的为单舌法,是等速牵引型。
2、梯形法 (如下图)
舌形法 梯形法
二、撕破机理
单舌法撕破过程如图所示。当
试样被拉伸时,随着负荷增加,
纵向的受拉系统纱线上、下分开,
其:屈曲逐渐消失而趋伸直,并
在横向的非受拉系统纱线上滑动,
滑动时经、纬交织点处所产生的
切向滑动阻力,使横向纱线逐渐
靠拢,形成一个近似三角形的撕
破口 (图中的 T处 ),称为 受力三角
形。
三、撕破曲线及指标
(一 )撕破曲线
织物撕破曲线表明了撕破过程中负荷与伸长的变化关系,在附有绘图装
置的强力测定仪上,可记录撕破曲线。
(二 )指标
表示撕破性质的指标较多,不同的撕破方法采用的指标不完全相同。
1.最高撕破强力 为单舌法、梯形法所采用。它是指撕破过程中出现
的最高负荷峰值,单位为牛顿 (N)。
2,平均撕破强力 为落锤法所采用。其物理意义是撕破过程中所作的
功除以二倍撕破长度,也就是从最初受力开始到织物连续不断地被撕破所需
力的平均值,单位为牛顿 (N)。
3,五峰平均值 为单舌法所采用。在切口后方撕破长度达 5mm后,每隔
12,5mm分为一个区,将五个区中的最高负荷峰值加以平均就得 五峰平均撕
破强力,单位为牛顿 (N)。
4, 经纬向平均撕破强力 为梯形法所采用。单位为牛顿 (N)。
四、影响织物撕破性的主要因素
(一 )纱线性质 纱线断裂伸长率与织物撕破强力密切相关。纱线断裂伸长率
越大,受力三角形可拉得越大,三角形内同时受力的纱线根数也就越多,织物撕破
强力越大。
(二 )织物结构 织物组织对撕破强力有明显影响。织物组织中经、纬纱交织
点越多,经、纬纱越不容易相对滑动,形成的受力三角形越小,三角形内同时受力
的纱线根数就越少,因此,织物撕破强力越小。由此可见,平纹织物的撕破强力较
小,缎纹织物的撕破强力较大,斜纹织物介于两者之间。
织物内经、纬密对撕破强力的影响较为复杂。在纱线直径相同的条件下,经、
纬密低的织物,撕破强力较大。这是因为经、纬密低时,织物中经、纬纱交织点较
少,经、纬纱容易相对滑动,形成的受力三角形较大,三角形内同时受力的纱线根
数较多,撕破强力较大。如 纱布就较不容易撕破 。当经、纬密相近时,经、纬向撕
破强力较接近。当经密比纬密大时,有助于经向撕破强力,不利于纬向撕破强力。
府绸织物由于经密比纬密大得多, 因此,经纱受力根数远超过纬纱受力根数,经向
撕破强力远大于纬向撕破强力。 实际穿着也表明,府绸织物在撕破时,通常都是纬
纱逐一断裂,沿经向撕开。此外,当经、纬密相差过大时,在撕破试验中还会发生
不沿着切口、而沿横向撕开的现象.称为, 跃向, 。
(三 )树指整理 棉、粘织物经树脂整理后,织物撕破强力降低。这是因为整
理后纱线的断裂伸长率下降所致。
第三节 织物的顶破和胀破性
织物在一垂直于织物平面的负荷作用下鼓起扩张而破裂的现象称为顶破
或胀破。顶破与服装在人体肘部、膝部的受力,手套、袜子、鞋面在手指或
脚指处的受力相近,降落伞、滤尘袋则要考虑胀破性质。某些针织物 (如纬
编织物 )具有纵向延伸、横向收缩的特征,两向相互影响较大,如果采用拉
伸 (单轴 )试验,就必须对纵、横、斜三个方向分别测试,而顶破试验则可对
强力作一次性综合评价。
一、测试及指标
测试织物顶破性采用弹子法,测试织物胀破性采用弹性膜片法。
表示织物顶破的指标主要有:顶破强力、顶破强度、胀破强度、顶破扩
张度和胀破时间。
二、顶破和胀破机理
三、影响织物顶破和胀破的主要因素 织物厚度、经纬向的结构等。
第四节 织物的耐磨性
一、织物耐磨损性的测试方法和指标
1.平磨 平磨是模拟衣服袖部、臀部、袜底等处的磨损情况,使织物
试样在平放状态下与磨料摩擦。按对织物的摩擦方向又分为往复式和回转式
两种。对于毛织物,国际羊毛局规定用马丁旦尔摩擦试验仪
(Martindaleabrasiontester)。 该仪器属于回转磨。
2.曲磨 指织物试样在反复屈曲状下与磨料摩擦所发生的磨损。它模
拟上衣的肘部和裤子膝部等处的磨损。
3.折边磨 是将织物试样对折,使织物折边部位与磨料摩擦而损坏的
试验。它是模拟上衣领口、袖口、袋口、裤脚口及其他折边部位的磨损。
4.动态磨 使织物试样在反复拉伸,弯曲状态下受反复摩擦而磨损。
5.翻动磨 是使织物试样在任意翻动的拉伸、弯曲、压缩和撞击状态
下经受摩擦而磨损。它模拟织物在洗衣机内洗涤时受到的摩擦磨损情况。
6,穿着试验 穿着试验是将不同的织物试样分别做成衣裤、袜子等,
组织适合的人员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穿着,定出淘汰界限。
二、影响 织物的耐磨性 的主要因素
1、纤维性状
2、纱线性状
3、织物几何结构
4、实验条件
5、后整理
第五节 织物的刚柔性
织物的硬挺和柔软程度统称为刚柔性。
测试方法有:斜面悬臂法、心形法
第十九章 织物的外观保持性
织物的外观保持性是指人的视觉对织物表面形态的一些评价,它可包含折
痕回复性、悬垂性、免烫性、起毛起球性、勾丝性以及针织物特有的脱散性、
卷边性、歪斜性等。
第一节 织物的折痕回复性
织物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折痕的回复程度称为折痕回复性。折痕回复性主
要与织物的外观有关。
织物折痕回复性实质上是折皱变形的回复。折皱时,纱内的纤维在折皱
处发生弯曲,其外侧受拉,内侧受压,当外力释去后,处于弯曲状态的纤维
将逐渐回复,从而使织物也逐渐回复。
一、测试及指标
1.垂直法 试样为凸形,
通常将在较短时间 (如 15s)后的回复角称为 急弹性折痕回复角,将经较
长时间 (如 5min)后的回复角称为 缓弹性折痕回复角 。
2.水平法 试样为条形。
第二节 织物的悬垂性
织物因自重下垂的程度及形态称为悬垂性。裙子、窗帘、桌
布、帷幕等要求具有良好的悬垂性,以构成匀称下垂的曲面。西
服等外套用织物的悬垂性,对服装的曲面造型性有着直接影响,
悬垂性好的织物面料能充分显示服装的轮廓美。
一、测试及指标
悬垂性的测试一般采用圆盘法,如下图所示。试样为圆形,试
验时,将试样 1放在小圆盘架 2上,并使试样中心与小圆盘架中心
同心,试样因自重沿小圆盘架边沿下垂,经一定时间 (如 lmin)后,
构成伞形。然后测出试样的水平投影面积,算出悬垂系数 K。
织物的悬垂性实质上是织物在空间静置时,悬垂重力和弯曲应力达到平衡
时自然出现的空间形状。这种轮廓的构成因素包含了形状、平衡、调和、
活泼、丰满等等。上述讨论的尚属于 静态悬垂性 测试,动态悬垂性 的测试
较为复杂,一种较实用的方法是采用频闪仪拍摄。
二、影响织物悬垂性的主要因素
纤维 刚柔性是影响织物悬垂性的主要因素。过分刚硬的纤维制成
的织物不会有好的悬垂性;如麻织物。柔软的纤维制成的织物往往有
较好的悬垂性,如羊毛织物。纤维细时有助于织物悬垂性,如蚕丝由
于较细,有助于丝织物的悬垂性。
纱线 捻度不太紧时,有助于织物的悬垂性。
织物 厚度增加时,波状曲面上的屈曲波峰数减少,投影面积变大,
悬垂性变差。织物中经、纬纱线密度大时,织物刚性增大,悬垂性变
差。织物紧度也会影响悬垂性,紧度不宜过大。紧度松一些的织物,
其中纱线松动的自由度较大,有利于织物的悬垂性。
第三节 织物的免烫性
织物洗涤后不经熨烫所具有的平挺程度称为免烫性。 织物的免烫性与在
使用中的平整度直接有关。另外,它可衡量服装的, 洗可穿, 特性及评定棉、
粘纤和丝绸织物的免烫整理效果。
织物免烫性的测试是将试样先按一定的洗涤方法处理,干燥后,根据试
样表面皱痕状态,与标准样照对比,分级评定。 指标为平挺度,以 1~ 5级表
示。 1级最差,5级最好。
按洗涤处理的方法不同,可分为:
拧绞法,在一定张力下对浸渍后的试样拧绞,释放后,对比样照评定。
落水变形法,将试样在一定温度、按要求配制的溶液中浸渍,一定时间
后,用手执住两角,在水中轻轻摆动后提出水面,再放入水中,如此反复数
次后,悬挂晾干至与原重相差士 2%时,对比样照评定。此法用于精梳毛织
物及毛型化纤织物中。
洗衣机洗涤法,按规定条件在洗衣机内洗涤,干燥后,对比 样照评定。
对评定服装用织物的, 洗可穿, 特性来说,洗衣机洗涤法较接近实际穿着。
第四节 织物的褶裥保持性
织物经熨烫形成的褶裥 (含轧纹、折痕 ),在洗涤后经久保形的程度称
为褶裥保持性。 褶裥保持性与裤、裙及装饰用织物的折痕、褶裥、轧纹在
服用中的持久性直接相关。
褶裥保持性实质上是大多数合成纤维织物热塑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由
于大多数合成纤维是热塑性高聚物,因此,一般都可通过热定型处理,使
这类纤维或以这类纤维为主的混纺织物,获得使用上所需的各种褶裥、轧
纹或折痕 ·。
织物裙裥保持性的测试采用目光评定法。试验时,先将织物试样正面
在外对折缝牢,覆上衬布在定温、定压、定时下熨烫,冷却后在定温、定
浓度的洗涤液中按规定方法洗涤处理,干燥后在一定照明条件下与标准样
照对比。 通常分为 5级,5级最好,1级最差。
涤纶、腈纶的褶裥持久性最好,锦纶织物酌褶裥持久性也可,维纶、
丙纶的褶裥持久性较差。
第三节 织物起毛起球性
一、起毛起球机理
织物起毛起球过程可分起毛、纠缠成球、毛球脱落三个阶
段。织物在穿用过程中,受多种外力和外界的摩擦作用。 经过
多次的摩擦,纤维在纱内的抱合力逐渐减小,当小于外部摩擦
力时,纤维端伸出织物表面形成毛茸,称为织物起毛 。 在继续
穿用时,茸毛不易被摩擦断裂,继续摩擦茸毛纠缠在一起,在
织物表面形成许多小球粒,称织物起球 。如果在穿用过程中形
成毛茸后纤维很快被摩擦断裂或织物内纤维被束缚的很紧,纤
维毛茸伸出织物表面较短,织物表面并不能形成小球。纤维毛
茸纠缠成球后,在织物表面会继续受摩擦作用,达到一定时间
后,毛球会因纤维断裂从织物表面脱落下来。因此 评定织物起
毛起球性的优劣,不仅看织物起毛起球的快、慢多少,还应视
脱落的速度而定。
二、起毛起球性测定
织物起毛起球后,严重影响其外观。降低织物的服用性能,
甚至因此失去使用价值。因此对某些织物要进行起毛起球试
验。特别是毛织物或仿毛织物,织物起毛起球是评等条件之
一,因此要做起毛起球试验。试验方法目前广泛使用的有三
种,即圆磨起球仪法、马丁台尔型磨损仪法和起球箱法。
1.圆磨起球仪法 此法多用于低弹长丝机织物、针织物及
其他化纤纯纺或混纺织物。
2、马丁台尔型磨损仪法 此种方法也是目前国际羊毛局规
定的用来评定精纺或粗纺毛织物起球的标准方法。
3.起球箱法 该方法适用于毛织物及其他较易起球的织物。
四、影响织物起毛起球的因素
l。 纤维性质
纤维性质是织物起毛起球的主要原因。纤维的机械性质,几何性质以
及卷曲多少都影响织物的起毛起球性。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棉、麻、粘胶
纤维织物几乎不产生起球现象,毛织物有起毛起球现象。 特别是锦纶、涤
纶织物最易起毛起球,而且起球快、数量多、脱落慢。其次是丙纶、腈纶、
维纶织物。 由此看出,纤维强力高、伸长率大、耐磨性好,特别是耐疲劳
的纤维易起毛起球。纤维长、粗时织物不易起毛起球,长纤维纺成的纱,
纤维少、且纤维间抱合力大。所以织物不易起毛起球。粗纤维较硬挺,起
毛后不易纠缠成球。纤维截面形状对织物起毛起球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
说圆形截面的纤维比异形截面的纤维易起毛起球。因为圆形截面的纤维抱
合力较小而且不硬挺,因此易起毛起球。为此,生产异形纤维可减少织物
起球性。另外,卷曲多的纤维也易起球。细羊毛比粗羊毛易起球原因之一
是细羊毛卷曲较粗羊毛多。
2.纱线结构 纱线捻度、条干均匀度影响织物起毛起球性。纱线捻
度大时,纱中纤维被束缚得很紧密,纤维不易被抽出,所以不易起球。因
此涤棉混纺织物适当增加纱的捻度,不仅能提高织物滑爽硬挺的风格,还
可降低起毛起球性。纱线条干不匀时,粗节处捻度小,纤维间抱合力小,
纤维易被抽出。所以织物易起毛起球。精梳纱织物与普梳相比,前者不易
起毛起球。花式线,膨体纱织物易起毛起球。
3.织物结构 织物结构对织物的起毛起球性影响也很大。在织物组织
中,平纹织物起毛起球性最低,缎纹最易起毛起球,针织物较机织物易起
毛起球。针织物的起毛起球与线圈长度、针距大小有关。线圈短、针距细
时织物不易起毛起球。表面平滑的织物不易起毛起球。
4.后整理 如织物在后整理加工中,适当的经烧毛、剪毛、刷毛处理,
可降低织物的起毛起球性。对织物进行热定型或树脂整理,也可降低织物
的起毛起球性。
第六节 织物的勾丝性
织物中纤维和纱线由于勾挂而被拉出于织
物表面的程度称为勾丝性。 织物的勾丝主要发
生在长丝织物和针织物中。它不仅使织物外观
明显变差,而且影响织物耐用性。随着长丝针
织物尤其是丝袜大量进入服装领域,这一缺点
显得十分突出。
影响勾丝性的因素有纤维性状、纱线性状、
织物结构及后整理加工等。其中以织物结构的
影响最为显著。
第七节 针织物特有的外观保持性
一、针织物的脱散性
针织物的线圈断裂或失去穿套联系时,线圈在横向外力作用
下依次由串套的线圈中脱出,分离解体的现象称为脱散性。 在大
多数场合,针织物的脱散性会使针织物脱散愈来愈扩大,以致不
仅影响针织物的外观,并且大大降低其耐用性。但在某些场合下,
可利用针织物的脱散性来为生产服务。如一般针织物在逆编织方
向均可脱散,脱散顺序正好与编织顺序相反。当在纬编针织物的
逆编织方向抽动纱线时,线圈就会从相互串套状态中依次脱散下
来,成为有卷曲的纱线。对经编针织物来说,当在逆编织方向同
时抽动经编针织物的所有经纱头端时,经编针织物也将逐渐脱散,
成为有卷曲的纱线。利用这一点可制得假编变形纱。利用脱散性
还可测量针织物的实际线圈长度。
二、针织物的卷边性 针织物在自由状态下,布边发生包卷的现象称为卷边性。 针织物的
卷边性会影响针织物的外观、加工和使用。针织物的卷边性是由于针织
物在松弛状态下,构成线圈的弯曲纱线力图伸直而造成的。
织物组织中,纬编针织物中的纬平针织物,具有显著的卷边性:罗
纹针织物与之相比,不卷边:双反面针织物的卷边性随正面与反面线圈
横列组合的不同而异,当正、反面线圈横列数相近时,因正、反面线圈
弹性力相互抵消,卷边性很小,如果正、反面线圈横列数相等时,无卷
边性。由热塑性纤维制成的针织物,经过热定型处理后,卷边性大大减
小甚至消除。
三、针织物的歪斜性
针织物在自由状态下,线圈发生纵行歪斜的现象称为歪斜性 。针织
物的歪斜性直接影响针织物的加工和外观。针织物的歪斜性是由于纱线
捻度不稳定而引起的,线圈圈柱产生的退捻力使线圈的针编弧与沉降弧
分别向不同方向扭转,使整个线圈发生歪斜。针织物的歪斜性与纱线的
捻度直接有关,捻度较低且稳定时,线圈的歪斜较小。
第二十章 织物的尺寸稳定性
第一节 织物的缩水性
织物在常温的水中浸渍或洗涤干燥后,
长度和宽度发生的尺寸收缩程度称为缩水性。
一、缩水机理
织物缩水的 普遍机理 是由于吸湿后纤维、纱线缓弹性变形的加速回
复而引起的。在纺织染整加工过程中,纤维、纱线受到多次拉伸作用,
当织物落水后,由于水分子的渗入,使纤维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减弱,纤
维大分子的热运动加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得到松弛,加速了纤
维、纱线缓弹性变形的回复,从而使织物尺寸发生较明显的回缩。
吸湿性较好的 天然纤维和再生纤维织物 缩水的原因,还在于一系统
纱线吸湿后直径显著膨胀,压迫另一系统纱线,使它更加屈曲,从而引
起该方向织物明显缩短。当织物干燥后,纱线的直径虽相应减小,但由
于纱线表面切向滑动阻力限制了纱线的自由移动,所以纱线的屈曲不能
回复到原来状态。
毛织物缩水的原因 较为复杂,除上述两种原因外,另一重要原因是
羊毛的缩绒性。当毛织物在水中洗涤时,由于反复挤压,再加上一定的
湿、热条件,会因羊毛的缩绒性而使织物尺寸发生明显收缩。
二、测试及指标
织物缩水性的测试有浸渍法和洗衣机法两种。浸渍法是
静态的,洗衣机法是动态的。毛织物规定用浸渍法浸透测试,
而其他服装用织物倾向于用洗衣机法测试。
三、影响织物缩水的因素
影响织物缩水的因素很多,试验方法不同,测出的缩水率并
不相同。除以上外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纤维的吸湿能力 纤维的吸湿性好,吸湿膨胀率大,织
物的缩水率高;棉、麻、毛、丝,特别是粘胶纤维,吸湿好。因
此,这些纤维织物的缩水率大。合成纤维吸湿性差,有的几乎不
吸湿,因此,合成纤维织物的缩水率很小。
2.羊毛纤维缩绒性高低 羊毛纤维的缩绒性高,羊毛织物
在洗涤时因缩绒引起织物的缩水性大。因此,在洗涤毛织物时,
尽量减少揉搓、挤压。最好采用干洗,避免产生变形。
3.纱线捻度 纱线捻度大时,纱线结构紧密,对纤维吸湿
膨胀引起的纱线直径变大有所限制。因此,一般纱线捻度大的织
物缩水率小些。另外,一般织物经纱捻度大于纬纱捻度,因此经
向缩水率大于纬向缩水率。
4.织物结构
在织物结构方面,若织物紧度大时,缩水率小些。若经、纬向
紧度不同时,经纬向缩水率也有差异。一般织物经向紧度大于
纬向紧度。如府绸、卡其、华达呢等,紧度大的经向缩水率小
于纬向缩水率。平纹织物经、纬向紧度接近,因此经纬向缩水
率大小也基本相同。如果织物整体结构较稀松,如女线呢类织
物,纱线易产生吸湿膨胀,织物的缩水率大。
5.生产工艺
织物在生产过程中积累的剩余变形多,内应力大时,织物的缩
水率也大。因此生产中张力大时,织物缩水率大。织物在后加
工中,若经树脂整理,毛织物经防缩整理,织物的缩水性将明
显降低。
第二节 织物的热收缩性
合成纤维及以合成纤维为主的混纺织物,
在受到较高的温度作用时发生的尺寸收缩程度
称为热收缩性。
织物的热收缩性可用热水、沸水、干热空
气或饱和蒸汽中的收缩率来表示。与缩水率相
仿,它们也为织物经各种热处理前、后长度的
差值对处理前长度之比的百分率。
第二十一章 织物的透通性
空气 (气流 )、热、湿 (气相、液相 )通过织物的程度统称为透
通性。分为透气、保温、透湿、拒水 (抗渗水、抗淋湿 )等性质。
织物的这些性质因织物的用途而异。如降落伞布要求特定的透气
性;雨伞布要求较高的拒水性;篷帆布应具有不透气和拒水的特
性;雨衣布则应具备既拒水又能透过汗汽的双重功能。即使都是
服装,也会因穿着部位不同而有不同性质选择。如内衣应选用透
湿性好的织物;外衣应选用透气性小的织物 (尤其是冬天防风 )等。
对服装用织物而言,透通性还与织物协助维持人体热湿平衡的热
湿舒适性有关。人体的热湿平衡必然显示在服装与体表皮肤之间,
服装与皮肤间存在一个微气候区,人体感到最舒适的状态是;温
度 32± 1℃ ; 相对湿度 50 ± 10%;空气流速 25 ± 15cm/ s。 这
种热湿平衡除与人体产生的热量、周围环境的温湿度、气流相关
外,还与服装用织物的透通性密切有关。
第一节 织物的透气性
织物通过空气的程度称为 透气性。 透气性对服装用织物
有重要意义。夏令服装用织物应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得以凉
爽适意,冬令外衣用织物应具有较小的透气性,·使衣服中
储存较多的静止空气,以防风保温。此外,某些特殊用途的
织物如降落伞、船帆及宇宙飞行服等又有特定的透气要求,
如降落伞和船帆要求透气性低些,以提高因阻力所产生的推
进力,宇宙服结构中的气密限制层要求高度的密封不透气性,
当织物一面是 650~ 980'C的一个大气压力,另一面是真空
时,织物仍应密不透气。
第二节 织物的保温性
织物保持被包覆热体温度的程度称为保温性。 织物的保温性主要与
寒冷季节或低温环境中用的被服及保温衬、垫料等的保温性有关,如羊
毛衫、棉毛衫、秋冬服装面料、毛毯、毡呢、棉絮、羽绒、合纤填料、
人造毛皮等都要求具有较好的保温性。
一、保温机理
织物保温实质上是织物两面在有温差即温度梯度的条件下,从
温度较高的一面向温度较低的一面传递热量的过程。 以织物包覆在
人体上的导热性来看,人体接触空气,当空气温度与人体温度有温
度差时,就产生热的 传导、对流与辐射,人体就会感到冷或热。
固体 中热传导较显著,即将热由物体较热部分传递到较冷部分
中去,而物体本身没有发生相对移动,只是物体内部温度较高部分
的分子平均动能较大,将其动能的一部分传送给邻近的温度较低部
分的分子,气体或液体 中主要是热的对流,即利用较热部分与较冷
部分相对流动,将热由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还有热体向周围寒冷
环境散热的辐射。人体必须保持一定体温,从而进行产生热量和放
散热量的热平衡,进行这种热平衡的除了人体自身的功能外,织物
成为人体与外界空气间的热传递介质,它的绝热性越好,保温作用
就越大。
二、指标及测试 1.指标
一是直接用传热系数 U表示。它是织物表面温差为 1℃ 时,通过单位面
积织物的热流量。单位为瓦每平方米摄氏度 [W/ (mz,Co))。
二是目前服装上普遍采用的克罗 (CLO)值 ICLO。 它是指室温 21℃,相
对湿度 50%以下,气流 lOcm/ s(无风 )条件下,试穿者静坐不动,其基
础代谢为 58,15W/ m2(50kcal/ m2,h),感觉舒适并维持其体表平均温
度为 33℃ 时,所穿衣服的保温值为 1克罗值。
三是保温率 Q。 它是无试样时的散热量与有试样时的散热量之差对无试
样时的散热量之比的百分率。
2。测试
常见的为恒温法;另一种是平板式恒定温差散热法;还有一种管式定时
升温降温散热法。近年来还采用模拟暖体假人穿上衣服,在暖体假人表
面与周围环境间维持恒定温差来测定克罗值的方法。这对了解环境条件
不同时,要达到保温舒适感,应穿着多少件数和何种服装织物,很有实
用价值。
三、影响织物保温性的主要因素
1.纤维性状 纤维的 直径 与织物保温性有直接关系。研究表明,在纤维表面都有一
层空气由于摩擦的吸附作用而被固着在纤维上,纤维直径越小,比表面积
越大,因而具有, 捕捉, 静止空气的表面积也越大。这样,在一定空间内
就有更多的静止空气,因此,保温性就越好。如优质羽绒的直径极小,国
外研制成的辛休莱特 (Thinsulate)聚烯烃超细纤维,与优质羽绒直径也大
致相当,以这些材料作为介质,就能获得优良的保温性。同理,中空化纤
由于内部有较多的静止空气,保温性也较好。
纤维的 回潮率 对织物保温性也有影响,因为水的传热系数约为干燥纤
维的十倍,所以纤维回潮率大时,织物保温性变差。
纤维的 弹性 对织物保温性的影响非常显著。弹性回复率低的纤维制成
的织物,受外力作用,尤其是压缩时,纤维间空隙变小,纤维间静止空气
减少,当外力释放后,回复到原状的能力较差,使织物的保温性明显变差。
如羊毛由于具有较好的弹性,所以毛织物的保温性一般都较好。
此外,纤维 自身的传热系数 与织物的保温性直接相关,传热系数小的
纤维制成的织物保温性较好。如氯纶比之其他纤维具有较低的传热系数,
故氯纶织物的保温性较好。
2。织物几何结构 织物 厚度与织物保温性有密切关系 。实验表明,各种织物的保温率与其
厚度间存在着近似直线的关系。
织物 单位面积的重量 增加时,热量的散失变小,但并无明显 的规律性相
关。
织物 表观密度 对其传热系数有很大影响 。纤维之间的空气本
身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系数很小,而纤维的传热系数远比空气大,
因而织物的传热系数通常是随其表观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必须指出,
当织物的表观密度过低、使纤维间空气作对流时,热传递作用又大大
增加,因而传热系数随织物表观密度变化的规律有一极小值存在。实
验表明,表观密度在 0,03~ 0,06g/ cm2时,传热系数最小。 一般织
物的表观密度均比此值大,因而随着织物中空气含量的减少,空气所
起的绝热作用减小,通过纤维本身传递的热量就比较多,所以传热系
数也就缓缓上升。
利用真空镀层技术,将银白色铝钛层镀覆在涤纶絮片底基上所制
成的金属棉,用作冬服衬垫,能将人体发出的热量有效地反射回去,
从而达到优良的保温性。
第三节 织物的透湿性
织物透过水汽的程度称为透湿性。 服装用织物的透湿性是一项重要的舒
适、卫生性能,它直接关系到织物排放汗汽的能力。 尤其是内衣,必须具备
很好的透湿性。 当人体皮肤表面散热蒸发的水汽不易透过织物陆续排出时,
就会在皮肤与织物之间形成高湿区域,使人感到闷热不适,如宇航服结构中
的内衣舒适层就采用了透湿性好的全棉针织品制作。
织物透湿实质是水的气相传递,亦即是织物两边存在一定相对湿度差的
条件下,水汽从相对湿度较高的一边到相对湿度较低的一边去的过程。水汽
透过织物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织物与高湿空气接触的一面的纤维,从高湿空气
中吸湿,水汽由纤维中传递至织物的另一面,并向低湿空气中放湿;另一种
重要方式是水汽直接通过织物内纱线之间和纤维之间的空隙,至织物.的另
一面弥散。
测试织物透湿性多用透湿杯蒸发法,即将织物试样覆盖在盛有一定量蒸
馏水的杯上,在规定温湿度的试验箱内放置。由于织物两边的空气存在相对
湿度差,使杯内蒸发产生的水汽透过织物发散。经规定间隔时间先后两次称
量,根据杯内水量的减少来计算透湿量。此外,也可采用透湿杯吸湿法来测
试织物的透湿量。
织物透湿性与纤维的吸湿性有密切关系 。吸湿性好的天然纤维和再生纤维制
成的织物,都具有较好的透湿性。其中苎麻纤维吸湿高,而且吸、放湿速率
快,因此苎麻织物具有优良的透湿性,贴身穿着时,出汗不沾身,是夏令理
想衣料。合成纤维的吸湿性较差,有的几乎不吸湿,仅少量水汽从纤维外缘
附近移转至织物外层,因此合成纤维织物的透湿性一般都较差。其中丙纶纤
维由于芯吸作用较强,虽然回潮率近于零,水分不能被纤维本身吸收,但能
通过毛细管芯吸传递出去,故丙纶织物具有良好的透湿性。近年来,常通过
对合成纤维制造方法、基本结构的改变来提高其吸湿性。如中空合成纤维,
因纤维内表面积的增加,提高了传递水汽的能力;一种内部具有大量微孔的
新型腈纶纤维,也具有快速透湿的能力。
纱线捻度低、结构松的、或径向分布中吸湿性好的纤维向外转移的,其织物
的透湿性较好。 涤棉包芯纱由于棉包覆于纱外表面,有利于吸湿,因此其织
物的透湿性也较普通涤棉织物好。织物结构紧密的,透湿性明显下降。
透湿性与织物后整理加工有密切关系 。如棉、粘织物树脂整理后透湿性下降;
织物表面涂以吸湿层后可明显改善透湿性,某些涂橡胶层的织物,可在凹凸
轧花的加热过程中,用细针刺破涂层,获得能透过水汽的细孔眼、宇航服保
温层用的金属棉表面的银白色铝层也刺有许多细孔,来提高透湿性。
织物透湿性与环境的温、湿度也有较明显的关系 。实验表明,织物透湿性随
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随环境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减小。应该看到,织物
的透湿性与透气性也是密切相关的。
第四节 织物的拒水性 (抗渗水性、抗淋湿性 )
织物抗渗水、抗淋湿的程度统称为拒水性。其中,织物防止水分渗透
的程度称为抗渗水性。织物抵抗水分淋湿的程度称为抗淋湿性。拒水性与
防水布、水龙带、雨衣、过滤布、雨伞、篷帐、包装布等关系较大。其中
过滤布往往要求具一定的渗水性。
一、拒水机理
织物渗水实质上是水的液相传递,即织物两边存在水压差的条件下,
水从压力高的一面向压力低的一面传递的过程。
织物渗水过程包含三种途径:一是因纤维吸收水分子,使水分子通过
纤维内部而渗透到织物另一面;二是因毛细管作用,织物内的纤维或纱线
湿润,使水渗透到织物的另一面;三是因水压作用,强迫水通过织物内孔
隙而到织物另一面。
对抗淋湿织物来说,水滴附着于织物表面上时,水滴在织物表面接触
点上的切线所形成的角称为接触角。接触角越大,水分子与织物表面分子
间附着力越比水分子间凝聚力小,水分子越不易附着,故抗淋湿性越好;
反之,抗淋湿性越差。
二、测试及指标
织物渗水性的测试 常用静水压式抗渗水性测定仪。它采用将水位玻璃筒
以一定速度提起,增加水位高度的方法,逐渐增加作用在试样上面的水压。
当从试样下方反光镜观察到试样下面三处出现水滴时,立即停止水位玻璃筒
的上升,由刻度尺读出水位玻璃筒的水柱高度 (cm),水柱越高,织物的抗渗
水性越好。
织物抗淋湿性的测试 常用绷架式抗淋湿性测定仪,又称沾水试验。试验
时将试样夹在环形夹持器中,并放于绷架上,使试样平面与水平面成 450角。
常温 (20℃) 定量水通过喷头喷射到试样表面。喷完后,取下夹持器,在绷架
和试样平行方向轻击数下,去除浮附在试样表面的水分,最后,与标准样照
对比评分。 100分为无湿润; 90分为稍有湿润; 80分为有水滴状湿润; 70分
为有相当部分湿润; 50分为全部湿润; o分为正反面完全湿润,也有将试样
称量来测定沾水量的。
还有一种邦迪斯门淋雨法 测试织物拒水性 的方法,它也是在指定的人造
淋雨器下,评定织物经规定时间抗淋湿的能力,也可评价织物的渗水量和沾
水量。
三、影响织物拒水性的主要因素
织物的拒水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受纤维性质及织物结构的影响 。吸湿性差的
纤维织物一般都具有较好的抗渗水性,而纤维表面存在的蜡质、油脂等可使水
滴附着于织物上的接触角大于 90°,从而产生一定的抗淋湿性,。当这些蜡质、
油脂随织物多次洗涤而逐渐去掉后,接触角将大大小于 90 °,使织物抗淋湿
性大为降低。织物结构中,紧度大的,水不易通过,也有一定的抗渗水性。
织物的防水整理是获得抗淋湿要求的主要途径。 防水整理剂大多是含有对
水分吸附力很小的长链脂肪烃化合物,织物经这种化合物整理后,纤维表面布
满了具有疏水性基团的分子,使水滴与织物表面所形成的接触角增大,水分子
不易附着,从而提高了抗淋湿性。织物表面涂以这种不透水的薄膜层后,解决
了抗淋湿问题,但由此产生不透汗汽的新问题。对雨衣织物来说往往要求既防
雨又透汗汽,为解决这一矛盾,近年来已研制成一种既防雨又透汗汽的雨衣布,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水滴与汽滴的大小差异;水滴直径通常为 100~ 3000微米 ;
汽滴直径通常仅为 0,0004微米 。 由此出发,通过特殊加工,使织物表面构成
的微孔只让汽滴通过,不让水滴通过,从而获得既防雨又透汗汽的双重功能。
加工方法有在织物上压上有无数微孔的树脂薄层;通过特殊涂层处理,在织物
表面形成无数微孔以及用超细纤维制造超高密结构的织物等等。
第二十二章 织物的热学、电学
和光学性质
第一节 织物的冷感性
织物刚与人体皮肤接触时人体产生的一种冷热知觉反应称为冷感性 。冷
感性主要与内衣的接触舒适性有关。寒冷季节穿用的内衣如棉毛衫裤、羊毛
内衣衫裤等要求暖和、无明显冷感;炎热季节穿用的内衣如汗衫裤、衬衫等
则要求凉快、有明显冷感。
冷感性实质上是在温度不平衡条件下产生的。冷感性大的织物做内衣在
寒冷季节穿上时,会使流经皮肤表面的血液受寒后回流至血液中心在经颈静
脉时引起寒战而增加产热,又由于皮肤血 ·管收缩而控制了传导、对流、辐射
的热量,这样就使体内与体表间的温度梯度加大而使深层组织的传导热增加。
因此,寒冷季节使用的内衣应降低其冷感性。在炎热季节中,由于皮肤血管
扩张,体内与体表间几乎无温度梯度,同时环境温度已接近甚至超过体表温
度,传导、对流、辐射、散热几乎接近于零,甚至成为受热状态,此时,人
的机体以蒸发散热为主,因此,炎热季节使用的内衣应提高其冷感性,使织
物与皮肤接触时,较高温度的皮肤有冷的感觉。
第二节 织物的阻燃性
织物阻止延续燃烧的程度称为阻燃性,并不是指织物不会被
火烧着。织物阻燃性与城市生活防火有较大关系。大量统计表明,
90%以上的城市火灾的最初着火物是纺织品。
织物阻燃性的测试有 垂直法、氧指数法、水平法,45°倾斜
法等,根据织物的用途及阻燃要求选择。
1.垂直法 是广泛采用的一种测试方法。试验时,规定的燃
气 (丙烷或丁烷 )火焰高度 (40mm)直接加在垂直悬挂的条形试样下
端,点燃一定时间 (12s),用试样燃烧后的最大损毁长度或面积以
及续燃;阻燃时间等指标来评定织物的阻燃性。
2.氧指数法 是一种较为定量的测试方法。试验时,试样在
氮氧混合体中连续燃烧一定时间或着火后达到一定的损毁长度时,
测出所需的最低氧气浓度,即极限氧指数指标 (LOT),用来评价织
物的阻燃性。
3.水平法 试验时,试样面朝上,在下面点燃,根据火焰蔓
延的距离及蔓延至该距离所需的时间算出燃烧速度来评定织物的
阻燃性。
第三节 织物的抗熔孔性
织物局部接触火星或燃着的烟灰时,抵抗形成孔洞的程度称为抗熔
孔性。 由于此类小孔往往难以修复,会使外观变劣,甚至失去使用价值,
所以,抗熔孔性已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尤其随着合成纤维服装面料的大
量使用,提高其抗熔孔性更成为消费者的迫切要求。厚一些的织物,虽
不致于在接触火星瞬间形成明显孔洞,但也会在织物表面留下熔迹,造
成外观疵点。此外,焊接工穿的工作服,抗熔孔性就成为不可缺少的安
全性要求。
织物抗熔孔性实质上不单指织物中因纤维的熔融而产生的孔洞,它
还广义地包括因纤维的分解或燃烧产生的孔洞,如热熔性合成纤维织物
因熔融而产生孔洞,其他纤维织物因分解或燃烧而产生孔洞。
测试织物抗熔孔性的方法有 落球法和烫法 。
第四节 织物的静电性
织物静电产生和积累的程度称为静电性 。尤其是合成纤维织物存在
的严重静电现象,会给使用者带来不适。如高温状态下织物与机件
间的摩擦,台使织物表面产生上千伏的静电压,当达到 2000V时操作
者就有电击感。
影响织物静电性的最大因素是纤维种类,其中,以合成纤维的静电
最为显著。 其次 的影响因素 是环境、湿度,其中相对湿度的影响最
大,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织物的电荷半衰期减少。所以,通常要
求静电试验在 43%一 47% R,H条件 (在试验条件较好时,可采用 28
%~ 32% R,H)下进行,不然,相对湿度太大,织物的静电就会明
显降低,当然,相对湿度过低时也不能获得客观的试验结果。 第三
位的影响是穿着者本人 。 此外,织物本身性状对静电也有些影响,
一般来说,紧度大的织物容易产生静电,弹性差的织物容易缠附,
这在针织物中尤为明显。 近年来出现的防静电过滤布,采用不锈钢
纤维和涤纶混纺制成线,并以方格结构布置在涤纶过滤布内,织物
采用二重平组织,从而使织物具备了良好的泄电作用,并保证了一
定的透气量和过滤要求。
第五节 织物的光泽
织物光泽是织物外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品种、用途的织物对
光泽的要求不同,运用织物光泽的某些规律还可以获得某些特殊外观
效应。
一、织物光泽机理
织物是一个半透明体,其内部也存在可供光线反射的平面层状结
构,因此,与纤维一样织物光泽也来自三个方面:织物表面的正反射
光、进入织物后在内部形成的内部反射光以及透射光。其中 反射光表
现为织物光泽的强弱,透射光主要表现为织物的透明程度。
三、影响织物光泽的主要因素
1.纤维的形态结构 纤维形态结构对织物光泽的影响是根
本的,其中主要是纤维的截面形态、层状结构、纤维排列
状态及纵面形态,详见有关纤维光泽的章节。
2.纱线的形态结构 纱线形态结构中,以加捻与织物光泽
的关系较为密切。平纹组织中,经、纬纱采用反捻向配置
时,织物表面纤维倾斜方向平行,反光一致,光泽较好。
如果使若干根不同捻向的纱线相间排列,还可在织物表面
产生 隐条或隐格 等特殊效应。纱线条干对织物光泽的影响
是显著的,纱线条干不匀时,会使织物光泽明显变差。此
外,纱线棉结杂质,尤其是棉结会直接影响布面的洁净,
棉结杂质过多时,布面光泽下降较为明显。
3.织物的形态结构
(1)织物表面的平整状态, 一般来说,织物组织中,缎纹织物由于纱线
浮长较平纹、斜纹长,织物表面较为平坦,故反射光的强度较大。结构
相中,第五相的织物表面较为平坦,故反射光的强度也较大。
(2)经 (纬 )浮点的反光特征,当织物表面受到光线照射时,从一定的角度
观察,可以看到在突起的经 (纬 )浮点的表面的一定区域上,有显著的反
光亮点,称为反光区 。在反光区以外的部分,反光较微弱,通常称为无
反光区。反光区是有方向性的。如果在织物的同一系统纱线的凸起浮点
上 (如同为经浮点或纬浮点 ),经、纬纱线的交织规律恰好能使反光区与
反光区相接,就能进一步联成反光带 。
4.后整理 织物后整理中的许多工序能影响光泽。如采用烧毛、剪毛、
压光、拉幅、热定型等处理后,能使织物表面平整度提高,从而增强光
泽。采用轧花、树脂整理、植绒、起绒等处理后,能改变织物的光泽感。
采用涂层 (膜 )处理后,光泽也会起明显变化,如织物经金属涂层后,由
于表面金属化,纤维、纱线间空隙被覆盖,透光减小,从而使织物光泽
显著改变等等。
第二十三章 织物的风格
第一节 织物风格概述
织物的风格,从广义来说应是人们综合触觉、视觉以至听觉等方面
对织物品质的评价。 从大的方面来看,它有棉型感、毛型感、丝型
感、麻型感的区别。从小的方面来看,每种织物又都有自己的风格。
如涤棉织物具有, 滑、挺、爽, 的风格;府绸织物具有, 均匀洁净、
颗粒清晰、薄爽柔软、光滑似绸, 的风格等。目前一般所讲的织物
风格是指狭义的,纯指与触觉有关的方面,通常又称手感。 狭义的
织物风格与产品的外观、服用舒适性等有较密切的关系。 消费者常
根据织物的手感来衡量织物的优劣;贸易上常把它作为织物的实物
质量。不同用途的织物有不同的风格要求。
第二节 织物风格的测试
仪器测试织物风格是从织物手感为若干物理因子对手刺激的综合反应
这一基本原理出发,选用若干项物理性质来表示织物风格。
一、弯曲性
此项主要用以评定织物手感的活络、刚柔程度。由活络率、弯曲
刚性指数两项指标,可对试样给予组合评语。如活络率大,弯曲
刚性指数小,表示织物手感活络、柔软;活络率小,弯曲刚性指
数大,表示织物手感呆滞、刚硬;活络率小,弯曲刚性指数也小,
表示织物手感呆滞。
二、表面摩擦性
此项主要用以评定织物手感的滑、糙、爽程度。静、动摩擦系数
小,织物手感光滑;静、动摩擦系数差值大,织物手感较匀整;
动摩擦变异系数大,织物较, 爽脆,,适宜于夏令用。
三、压缩性
此项主要用以评定织物手感的厚实,膨松和丰满感等。
四、交织阻力 此项主要用以评定织物手感的板糙或披裂程度。交织阻力大,
织物手感偏硬、较板糙;交织阻力过小,某些经、纬密过稀的
织物 (如某些丝绸 )在服用中容易出现局部稀隙的, 披裂, 现象,
并在缝制加工和服用中易因剪切作用而产生畸变。
五、起拱变形
此项主要用以评定织物在服用过程中的肘部、膝部等处的
残留变形程度。 起拱残留率大,织物的抗张回复性较差,在服
用中膝部和肘部容易产生残留变形。
六、平整度
此项主要用以评定织物的厚度均匀程度以及绒类织物的缩
绒、剪毛长度等的均匀性。由仪器测得的各点厚度计算平整度。
平整度是试样各点厚度的变异系数。平整度大,织物厚度不均
匀,对于绒类织物,表示缩绒 (毛织物 )或剪毛长度不匀。
第二十四章 混纺织物的物理性质
与纤维性质的关系
混纺织物是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纤维纺制而成的织物。
通过混纺,纤维互相取长补短,降低成本,扩大品种,满足各
种不同的需求。
混纺织物的各项物理性质与纤维性质有密切关系,而且随
着纤维组分,混纺比的变化而起不同变化。
第一节 纤维品种的影响
采用某一种纤维参加混纺,都应有一定目的,以起到应有
的作用,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节 组分及混纺比的影响
一、双组分混纺
(一 )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混纺
1.涤棉混纺 这是大宗的棉型混纺织物,俗称, 棉的
确良, 。织物的断裂强力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随不同强伸型
的涤纶而异,即采用高强低伸型涤纶与棉混纺时,织物断裂
强力随涤纶的混入而提高,采用低强高伸型涤纶与棉混纺时,
织物断裂强力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曲线呈现具有最低值的下
凹形,涤纶含量必须大于 50%后才能使织物强力大于纯棉织
物,如当涤纶含量为 65%时,混纺织物的断裂强力约比纯棉
织物提高 30%。混纺织物的耐磨性随涤纶的混入而增加,尤
其是低强高伸型涤纶纤维与棉混纺后,织物的耐磨性可得到
显著提高,如当混入 65%时,织物的耐磨性可比纯棉织物提
高 2倍以上。而高强低伸型涤纶的混入,则会影响织物耐磨性
的明显提高。
此外,混纺织物的折痕回复性、缩水性和褶
裥持久性都随涤纶的混入而有显著改善。但吸湿
性、抗熔孔性、耐污性及棉型的外观手感方面,
则随涤纶含量的增高而下降。
国内目前常用的混纺比例为 65/ 35的涤/棉,
这是综合考虑了上述 各项性能及国内的涤纶价格
而定的。近年来国外流行低比例的棉涤混纺织物;
如 50/ 50,55/ 45,70/ 30,80/ 20的棉涤混纺
织物已逐渐出现。实验表明,通过适当调整纱的
线密度等,仍可使混纺织物获得较好的强力,而
织物风格上棉型感更强,吸湿性、抗熔孔性、耐
污性、透湿性等明显改善,从而使服装的舒适性
提高。
2.涤毛混纺
涤毛混纺织物俗称, 毛的确良,, 是理想的两合一配对典型,采用适
当的混纺比例,能获得纯毛或纯涤纶织物都不能达到的较全面的优异性能。
由于羊毛与高强低伸型涤纶的伸长性能差异不是最大,所以棍纺织物
断裂强力与该种涤纶含量间的关系曲线几乎没有下凹现象。而羊毛与低强
高伸型涤纶混纺织物的 断裂强力,更明显地随涤纶的混入而提高。当该种
涤纶含量为 25℅ 时,织物的断裂强力可达到纯毛织物的 1,4倍;当混入
50%时,织物的断裂强力可达到纯毛织物的 2倍以上。
混纺织物的 耐磨性 与涤纶含量间基本上呈直线变化,但不同强伸型涤
纶混入时,耐磨性的增高速率不同。显然,采用低强高伸型涤纶混纺时,
织物的耐磨性随涤纶的混入迅速提高。通常,混入 25%该种涤纶时,织物
耐磨性已可提高 1倍,当涤纶混纺比超过 50%后,织物的耐磨性更加显著
地提高。
混纺织物的 折痕回复性 在标准温湿度状态下差异较小,这是因为纯毛
织物在标准温湿度状态下折痕回复性较好;优良的毛织物还具有很好的急
折痕回复性。但在高湿状态下,纯毛织物的折痕回复性比纯涤纶织物差得
多,因此,增加涤纶含量,对混纺织物湿态的折痕回复性,尤其是急折痕
回复性能起明显的促进作用。
混纺织物的 缩水率 在涤纶含量超过 50%后,可降
至与纯涤纶织物相近。纯毛织物缩水性较大,因此多
用干洗。
混纺织物的 褶裥持久性 须在涤纶含量达 65%后才
有较好改善。
混纺织物的 免烫性 与褶裥持久性有直接关系,一
般也要在涤纶含量达 65%以上,才有较好保证。
混纺织物的 抗熔孔性 取决于羊毛含量,只有当羊
毛含量达到 55%以上时,才不容易出现熔孔。
此外,混纺织物的 吸湿性、保温性、耐污性、透
湿性、手感方面的压缩弹性,膨松性等 均随羊毛混纺
比的增加而改进。目前实际应用的涤毛混纺比有 70/
30,65/ 35,55/ 45等,以兼顾上述各个方面。 涤毛
混纺适宜做精纺毛织物。
3.涤麻混纺
涤麻混纺织物主要是用苎麻与涤纶混纺,俗称, 麻的确
良, 。
由于麻与涤纶两者的伸长能力有较大差异,所以混纺织物
的断裂强力与混纺比间的关系曲线,都呈现有最低值的下凹形。
一般涤纶含量在 40%~ 50%时是 织物强力 的最低谷,以后织物
强力逐渐上升,涤纶含量达 65%时织物断裂强力才大致与纯麻
织物相当。
混纺织物的 耐磨性、折痕回复性等,都随涤纶含量的增加
而提高,特别是耐磨性可比纯麻织物显著提高。
麻含量增加时,混纺织物在 吸湿性、透湿性等 方面有明显
改善。
常用的涤麻混纺比有 75/ 25,70/ 30,67/ 23; 65/ 35等。
4.涤丝混纺
涤丝混纺织物是涤纶和绢丝混纺,俗称, 丝
的确良, 。
随着涤纶的增加,织物在折痕回复性、缩水
性、免烫性,褶裥持久性等方面有所改善,而绢
丝则使织物在吸湿性、柔软性、悬垂性、透湿性
方面有所提高。
涤纶含量一般为,80%~ 50%,国内多采用
65%。
5·腈毛混纺
这也是一对互补性很好的配对,尤其适宜于粗纺毛织物,
毛毯等。
混纺织物的 断裂强力,随腈纶含量的增加而近似直线地缓
缓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始终较小。
混纺织物的 耐磨性 也随腈纶混纺比的增加近直线地缓慢增
长,但增长的幅度也始终很小。
混纺织物的 折痕回复性 随腈纶含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混纺织物的 缩水性 随腈纶含量的增加明显改善。当腈纶含
量超过 50%时,织物缩水率可减小到与纯腈纶织物相近。
混纺织物的 褶裥持久性 随腈纶含量的增加而直线上升,但
腈纶含量需达 75%以上才有显著效果。
免烫性 也有相仿的关系。
混纺织物的 膨松性 随腈纶的混入逐渐改善。当腈纶
含量超过 50%时,织物的膨松性有显著的提高。
腈毛混纺比有 75/ 25,70/ 30,60/ 40,55/ 45等,
也可采用 50/ 50毛腈混纺。 如为要求挺括、不皱、不缩
和持久褶裥 精梳毛织物,腈毛混纺比可采用 55/ 45;如
为要求轻、暖、手感丰厚的粗梳毛织物,则腈纶的含量
还可适当提高。 毛/腈方式的混纺比例用得较少。
6.腈棉混纺
这是一种棉型混纺织物,多用作针织内衣。
随腈纶的增加,织物柔软而有丰满感,耐磨性有
时不及纯棉织物,吸湿性、透湿性也随腈纶的增
加而明显变差,有时还产生起球现象。腈纶含量
一般为 65%~ 75% 。
7.毛粘混纺
毛/粘混纺织物在国内曾经应用较多,其目的是用粘胶纤维代替部分
羊毛,以降低成本,因而有一定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合成纤维与毛混
纺 (如腈毛、涤毛混纺 )方式的广泛采用,使毛粘混纺的机会逐渐减少。
在羊毛中混入粘胶纤维后,在标准温湿度状态时,织物断裂强力 随粘
胶含量的增加而上升;但在 20℃, 90% R,H时,随粘纤含量的增加,织物
断裂强力有下降趋势。
混纺织物的 耐磨性 随粘纤混纺比的增加而降低。
混纺织物的 折痕回复性 也随粘纤含量增加而明显下降,按一般织物的
折痕回复性要求,粘纤含量不宜超过 30%;厚织物如粗纺呢绒,粘纤含量
也应以 50%为限。
混纺织物的 缩水性 也随粘纤含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当粘纤含量超过
30%后,混纺织物的缩水率显著增加。
在毛中混入粘胶纤维,可提高混纺织物的 垂挺平直程度,这是由于粘
胶纤维密度较大且易伸长,出现下坠所致,还可增加织物 光泽 等。
常用的毛粘混纺比为 70/ 30,此时,织物的毛型感仍较好,但实际上
已有 30%羊毛被粘纤所代替。粘纤含量一般不宜超过 50%,低羊毛比例的
粘毛织物,毛型感与纯毛织物差距较大,多项性质也明显下降。
8.维棉混纺
棉中混入维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织物的耐磨性。
因为这种混纺织物的 断裂强力 需在维纶含量超过 50%时,才开始
上升。而混纺织物的 耐磨性 则始终随维纶的混入而提高,但当维纶含
量超过 50%后,耐磨性显著提高。
从织物的实际使用寿命出发,并考虑到国内目前维纶比棉的价格
高,且染色性较差,故 大多采用 50/ 50的混纺比,此时,耐磨性可比
纯棉织物提高 1倍以上,吸湿性与纯棉织物相距不远;收缩性也尚可。
也有采用 67/ 33的棉维混纺比例,这可降低一些成本,并改善吸湿性、
染色性等。
9.丙棉混纺
丙棉混纺织物的断裂强力等性质与混纺比的
关系,大致 与相同比例的维棉混纺织物相仿,个
别项目如耐磨性还可略高些,缩水性也较维棉织
物小。
丙棉织物的 耐光性 随丙纶的混入而变差,在
实际使用过程中产生光老化。国内常用 50/ 50的
混纺比,也有采用 55%~ 67%的丙纶来混纺。国
外还有用 65/ 35的棉/丙混纺,这可使织物的吸
湿性、染色性得到较大改善。
(二 )化学纤维与化学纤维混纺
1.涤粘混纺
这是应用较广的一种混纺织物,其毛型织物俗称, 快巴, 。
混纺织物的 断裂强力 与混纺比间的关系曲线和涤棉混纺时相仿,即采用高强
低伸型涤纶与粘胶纤维混纺时,织物的断裂强力随涤纶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但当采用低强高伸型涤纶与粘胶纤维混纺时,织物的断裂强力与混纺比间的
关系曲线也呈现下凹形,涤纶含量 35%时为织物强力的最低点。
混纺织物的 耐磨性 随涤纶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只有当涤纶含量超过 50%后,
耐磨性才近似线性地明显增加,显然,用低强高伸型涤纶混纺时,对织物耐
磨性的提高更为明显。
混纺织物的 折痕回复性 随涤纶的减少而变差。当涤纶含量低于 30%时,高湿
态下的织物折痕回复性迅速下降,其中急折痕回复性的下降尤为显著。
混纺织物的 缩水性 在涤纶含量超过 65%时是很小的。但涤纶含量减少到 50甲 d
以下时,其缩水率又很快增加。
混纺织物的 褶裥持久性 随涤纶含量的增加直线提高。此外,混纺织物的 抗熔
孔性 随粘纤的混入而提高。当粘纤含量达到 30%以上时,织物抗熔孔性将有
显著提高。
兼顾各个方面,涤纶含量以采用 55%~ 75%较为合适,一般多采用 65%。
2.涤腈混纺
在化纤与化纤混纺织物中,这种配对也应用得较多。由于这两种
纤维在性质上相近之处较多,因此,充分结合发挥相近脾性,容易取得
较好的性质。当然,其间也有需要互补之处。
混纺织物的 断裂强力、耐磨性 随着涤纶的混入都有提高。但当涤纶
含量小于 50%时,提高的幅度较小,一般需涤纶含量达 50%以上时,这
两项性质才开始有显著的提高。
由于两种纤维在弹性、疏水性及热塑性上有相近的优点,因此,混
纺织物的 折痕回复性、缩水性及褶裥持久性 方面都比较优越,且受两种
纤维混纺比例变化的影响较小,一般随涤纶含量的增加而有进一步提高。
混纺织物的 抗熔孔性 随腈纶混纺比的增加而改善。
此外,混纺织物的 膨松性 随腈纶的混入而增加。
这种织物的主要缺点是吸湿性小,静电现象明显,耐污性很差。涤
纶含量一般为 50%~ 70%,国内多用 50%,广泛应用于中长纤维织物中。
(三 )天然纤维与天然纤维混纺
1.麻棉混纺
麻棉混纺织物通常是苎麻或亚麻与棉混纺,用
来制作夏令休闲服装面料。随棉的混入,混纺织物
的 耐折边磨性 及 折痕回复性 有所改善,但 身骨 降低。
此外,麻中混入棉纤维后,可使织物表面变得细致
些。常用的麻含量为 45%~ 55%。
2.麻毛混纺
麻毛混纺织物是苎麻或亚麻与羊毛混纺,是较有
开发意义的一种天然纤维混纺毛织物。由于苎麻、亚
麻和羊毛在强伸性上互补作用较好,因此,混纺织物
的 坚韧性 随羊毛的增加而明显改善,耐磨性 也相仿。
混纺织物的 折痕回复性 需用一定量的羊毛混入才能体
现,混纺织物的 缩水性 则随羊毛的增加而降低。这种
混纺织物的羊毛含量大多为 20%~ 40%,不用高品级
毛。
3.兔羊毛混纺
这是指在羊毛中混纺兔毛的天然纤维混纺毛织
物。多用于針织羊毛衫。
兔毛可使毛织物的 手感 比纯羊毛织物还要柔软,
并使织物外观上产生 银霜般的光泽,此外,还可染
出 双色 等,别具风格。
常用的兔毛含量为 20%,30%,50%,70%,
羊毛需采用优级毛。随着兔毛含量增大,混纺织物
的 落毛现象 增加。
二,三组分混纺
1.涤腈粘混纺
这种混纺织物中,腈纶赋予织物一定的毛型的外观手感,
涤纶对织物的折痕回复性、硬挺度、免烫性、褶裥持久性、
耐磨性等起促进作用,粘纤主要用来改善吸湿性、透湿性,
并降低成本。混纺比例中多以涤纶为主,实际采用的涤/腈
/粘比例有 50/ 30/ 20,50/ 25/ 25,40/ 40/ 20等。
2.涤毛粘混纺
这种混纺织物的性能接近涤毛混纺的理想配对,但成
本却低得多。大多也以涤纶为主,涤/毛/粘的混纺
比例有 50/ 25/ 25,40/ 30/ 30等。
3.毛粘锦混纺
这种混纺织物的性能接近毛粘织物,但耐磨性却因锦
纶的加入而大为提高。羊毛含量多为 50%,也有提高
到 80%的,粘胶纤维含量略比锦纶高些,常用 30%~
20%,锦纶含量为 20%一 30%。
4.涤毛腈混纺
这种混纺织物的性能与涤毛织物非常相仿,并且褶裥持久性、免
烫性等由于腈纶的加入而提高,缩水性也有所降低,成本也可下降。
含量以涤纶为主,一般用 50%的涤纶,30%~ 20%的羊毛,20%~ 30
%的腈纶。
5.兔毛锦混纺
这种混纺织物主要用于针织羊毛衫,其中锦纶含量为 Io%,用以
提高混纺织物酌耐磨性和抗顶破性。
以上着重讨论了混纺织物的物理性质与常用纤维品种、组分及混
纺比间的基本关系;但新的纤维品种正在不断出现,参加混纺的组分
和比例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近年国外还出现, 四合一, 的棉锦涤氨
混纺织物 (其比例为 54/ 21/ 16/ 9),用作牛仔布。
此外,混纺织物的物理性质还与纤维的长度、线密度、卷曲、截
面形态等有关,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纺纱截面内纤维的径向分布
状态,对此已在纱线部分的有关章节中阐述。
第二十五章 织物的品质评定
根据规定的品质评定标准,对织物进行品质评定。织物品种繁多,
用途广泛,不同品种和用途的织物对其性能要求不同。因此,必须制
定不同的品质评定的标准。
织物的品质评定主要根据内在质量和外观疵点进行评定。
表示织物 内在质量 的指标有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经纬密度、
平方米重量等。
织物 外观疵点 有破洞、边疵、斑渍、吊经、吊纬等。
在繁多的项目中有些是各种纤维、纱线所制成的各类织物必须测试
的内容,有些项目只用于部分品种。对于不同用途和不同种类的织物,
应该进行的测试项目,经过长期实践,一般认为外衣类织物应重视耐
用性与外观测试;内衣类织物应以舒适性、耐用性为主的测试项目,
而尺寸稳定性中缩水率是对内衣和外衣均不能忽视的项目。
第一节 机织物的品质评定
机织物因原料、加工及用途等不同,有棉织物、毛织物、丝织物
等许多不同的品种。因此,制订了许多不同的品质评定标准。本
节以本色棉布和棉印染布为代表品种来介绍机织物的品质评定。
一、本色棉布品质评定
本色棉布品质评定按照国家标准 GB/ T406— 93评定。按照织
物组织、幅宽、密度、断裂强力、棉结杂质疵点格率、棉结疵点
格率、布面疵点七项技术要求进行评等。织物组织、幅宽、布面
疵点按匹评等;密度、断裂强力、棉结杂质疵点格率、棉结疵点
格率按批评等,以其中最低一项品等作为该匹布品等 。本色棉布
的品等分为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和等外品。
二、棉印染布品质评定
棉印染布品质评定按技术要求分为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
两个方面。内在质量包括纬密、断裂强力、水洗尺寸变化和
染色牢度;外观质量包括局部性疵点和散布性疵点。
内在质量按批评等,外观质量按段评等,成品的等级按
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中最低等级评定,分为优等品、一等品、
二等品.三等品,低于三等品为等外品。
第二节 针织物品质检验
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针织物的产品标准有 GB/
T8878-- 1997,棉针织内衣》,FZ/ T43004--92,桑蚕丝纬
编针织绸》,FZ/ T24006---1995,精梳轻薄型毛针织品》、
FZ/ T 73003,--91,精梳毛针织品》,FZ/ T73004~91,精梳
毛针织品》,FZ/ T 73005----91,精梳毛型化纤毛针织品》、
FZ/ T 73006---1995,腈纶针织内衣》,FZ/ T73007--1997
,针织运动服》,FZ/ T73008— 1997,针织 T恤衫》,FZ/
T730(}9--1997,羊绒针织品》,FZ/ T72001---92,涤纶针织
面料》,FZ/ T72002---93,针织人造毛皮》等。
针织物一般根据物理指标、染色牢度和外观质量的检验结
果综合定等,产品一般分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和三等品四
个等级,低于三等品者为等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