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
环境管理的定义
1.定义:依据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政策和
标准,从环境与 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法律、
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手段,调控人类的
各种行为,协调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
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
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 管理的对象:人 (人的三种基本行为 )
? 管理的核心,限制
? 管理的范畴,次生环境问题
2.环境管理的内涵
? 环境管理应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部分
(1) 宏观环境管理: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
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
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
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
(2) 微观环境管理:指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
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
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对基础的
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 概括地说,宏观环境管理是从参与综合决
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其实施主体是
国家和地方政府,环境管理是从执法监督入
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问题。
环境管理的性质、特点和类型
(一 )环境管理的性质
? 环境管理是国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管理的性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
行为 (行政管理 )
(1) 政治性;
(2) 权威性;
(3) 强制性
(二 )环境管理的特点
(1) 环境管理的二重性;
(2) 环境管理的区域性;
(3) 环境管理的综合性;
(4) 环境管理的社会性 (群众性、广泛性 );
(5) 环境管理的自适应性;
(6) 环境决策的非程序化特点
(三)环境管理的类型
1,从环境管理的范围来划分:
流域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行业环境管理、
部门环境管理
2,从环境管理的属性来划分:
资源环境管理、质量环境管理、技术环境管理
3,从环保部门的工作领域来划分:
计划环境管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执法监督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的模式、手段和职能
(一 ) 环境管理模式
? 环境管理模式:指在特定的环境管理组织
模式中所确定的环境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
(1) 区域管理模式
(2) 行业管理模式
(3) 区域与行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二)环境管理手段
? 环境管理手段:指为实现环境管理目标,
管理主体针对客体所采取的必需,有效的手
段。(1) 法律手段
主要特征:强制性、权威性、规范性、共同性
和持续性
(2) 经济手段
? 宏观管理的经济手段
? 微观管理的经济手段
? 主要特征:利益性、间接性和有偿性
(3) 技术手段
? 污染防治技术:
a.污染预防技术:清洁生产技术
b.污染治理技术:环境工程技术
? 污染治理监督技术
(4) 行政手段
? 主要特征:权威性、强制性、具体性和无
偿性
(5) 教育手段
? 基础环境教育,专业环境教育,社会公众
环境教育
? 主要特征:后效性、广泛性和非程序化
(三)环境管理的职能
? 环境管理的职能:即环境管理的职责与功
能 (1) 计划职能
(2) 组织职能
(3) 监督职能
(4) 协调职能
(5) 指导职能
(6) 服务职能
环境管理的原则、理论、原理与方法
(一 ) 环境管理的原则
? 环境管理原则:指观察环境管理现象和处
理环境管理问题的思维尺度和行动准绳。
(1)随机制宜原则:任何环境管理都必须从具
体实际出发。
(2)能级分布原则:管理组织的能级结构优化。
(3) 管理动力原则:针对环境管理客体而
言的一种行为动力原则。
? 管理动力激励和惩罚,两者缺一不可,
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4) 管理反馈原则
? 指通过管理系统反馈机制来调整和优化
系统的决策,系统的运行以减少决策的失
误,提高管理效率。
(二)环境管理的理论
1.三种生产理论
(1)三种生产
? 人和环境组成了世界系统
? 人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体现在二者
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流动上。
? 物质的流动是基本的,可划分为三个子系
统,即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
环境生产子系统。
① 物资生产: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
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
境生产所资物资的总过程。
②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
包括人口的再生产 (繁衍、生育 )和人口在其
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 基本参量:资源利用率、产品流向比、社
会生产力
? 基本参量: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
式
③ 环境生产: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
污染 (生产加工过程、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
物 )和产出自然资源 (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
的总过程。
? 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资源生产力
(2) 人类 -环境世界系统模式的演变过程
② 农业文明时代:物资生产与环境生产的相
互作用成为世界系统运行的主导。
① 古生文明时代:环境生产起主导作用。
③ 工业文明时代:人口生产、物资生产与环
境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世界系统运行的
主导。
(3) 人类对世界系统的认识历程:
② 其后:人类又认识到人口生产系统的存在。
① 最初:人类只注意到物资生产系统的存在。
③ 现在:人类才认识到环境生产系统的存在。
(4)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重的地位与作用
② 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① 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③ 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④ 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⑤ 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2.大系统理论
a.把环境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看
成一个大系统的若干子问题;
? 大系统理论是研究生态-经济-社会这样
一个巨型复合系统非常有效的理论:
b.通过研究系统整体的协调机制来建定系统
的最佳结构和发展模式;
c.由系统优化原理,动态调节原理组成;
d.通过矩阵结构方法和目标管理方法来实现。
3.控制论
? 控制:指施控主体对受控客体的一种能动
作用。
? 控制论:以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变换和控
制为对象,研究技术装置、生物体和人类组
织等 有目的开放系统可能行为方式和可能结
构控制的科学。
? 控制论的应用:工程控制 (论 )、生物控制
(论 )、智能控制 (论 )和社会经济控制 (论 ) 。
? 社会经济控制论:
以社会管理系统、生态-经济-社会系统为
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些有目的开放系统内
各组成部分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关系的运动规律,通过对人类的经济
行为,消费行为和社会行为实施社会调节、
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以实现这些系统的最
优化或准优化控制的目的。
? 管理就是控制,实现环境管理目标需要强
制性、控制措施和手段予以保证。
4.行为科学
? 是研究在特定环境下和一定组织中人类行为
规律的科学。
(1) 行为与需要:
a.人类行为包括自然行为、经济行为 (包括生
产和消费行为 )和社会行为三种基本行为。
b.需要
? 生存需要:生理需要、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
对良好生存环境的需要 ;
? 相互关系需要:爱和尊重 ;
? 发展需要:自我发展和团体发展
(2) 行为与需要的关系:需要是行为产生的
根源
? 行为科学主要通过激励手段使人们在内在
的动力驱使下自觉调整和改善在社会组织中
的相互关系和行为。
(3) 需要层次论:个体需要层次论、群体需
要层次论
? 人的行为不仅受其所得到绝对报酬的影
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
(5) 需要与行为的改造:教育、奖惩、考核
与监督。
(4)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
(三)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
1.环境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1)极限性原理-环境容量
(2)区域性原理-环境区划
(3)生态平衡原理-加强资源管理
(4)生物多样性原则-加强自然保护的管理
2.环境管理的系统原理
3.环境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4.环境管理的法规体系
(四) 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
1.环境管理的规划方法
2.环境管理的控制方法
我国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及环境
管理的方针、政策、制度和对策
一、我国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 (1973~ 1983年 )
? 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73.8.5~ 8.20)
的召开背景
a.大连湾污染事件 —第一声警钟
b.北京鱼污染事件 —第一次治理
c.72年 6.5~ 6.16,联合国人 -环会议 —中国环
保事业的序幕
? 起步阶段的主要标志
a.初步实现了对环境问题认识上的转变:
,三废, 治理 —环境保护;
b.初步实现了环境管理思想认识的转变 —依
法管理;
c.建立了国家、省两级环境管理机构和, 老
三项, 环境管理制度;
d.治理了一批重点污染源。
(二)发展阶段 (1984~ 1995)
? 分为两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 (1984~ 1988)
? 是我国环境管理工作发展的关键时期
? 第一个时期的标志: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
会议的召开。( 1983.12.31~ 1984.1.7)
a.确立了一整套用以长期指导中国环境保护
实践的环境管理方针、政策和制度,如: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三同步、三
统一, 方针;环保工作的, 三大政策, ;
,新五项制度,
b.明确了各级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
c.进一步加强依法管理
2.第二个时期( 1989~ 1995)
? 环境管理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探索时期
? 在该期面临着两大挑战:
a.实施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b.加快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 该时期的标志:
a.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
(1989.4.28~ 5.1)
b.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纲
领性文件
c.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
提出了推行清洁生产
(三)深化阶段( 1996~)
? 是中国环境管理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
时期
? 总体特点是:环境保护从管理策略、管理
体制、管理思想和管理目标都进行了重大的
改革和调整
? 该阶段的标志:
a.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 (1996.7.15
~ 7.17)一个目标;两大举措;一个策略;若
干任务
b.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等四
大机制
c.环境保护的地位得到加强
二、环境保护方针
1.“三十二字, 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 在 1972年人 -环大会上提出
2.“三同步,三统一, 方针
?,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指导下,经济建设、城乡
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 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
? 是对, 三十二字, 方针的重大发展
? 是环境管理思想与理论的重大进步
? 对, 三同步,三统一, 方针的理解与分
析
a.,三同步, 的 前提 和 基础 是同步规划 —
体现了预防为主
b.,三同步, 的 关键 是同步实施
c.,三同步, 的 目的 是同步发展 — 是制定
环境保护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环境保护的政策
(一)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 在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上把环境保护作
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a.是立国之策,治国之策,兴国之策
b.在所有的环境政策中,国策居于最高的
地位
? 把环境保护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的原因:
a.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b.是由中国的环境状况决定的;
c.是由国际履约责任决定的。
(二)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
? 贯彻预防为主的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之中,进行综合平衡 —宏观层次是 先
决条件 。
b.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
置相结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宏
观和微观层次,是 根本保证 。
c.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新
污染的产生 —微观层次是 关键 。
2.“谁污染、谁治理, 的政策
? 是从日本环境政策中的, 污染者负担, 的原
则引申过来的。
? 实现这一政策,要解决两个问题:
( 1)明确经济行为主体的环境责任问题:
a.污染防治责任:经济活动的, 外部不经济性,
内化到企业自身的生产中去。
b.生态保护责任:开发者保护,利用者补偿,
破坏者恢复。
? 环境责任者的内涵的变化:
由企业扩展为经济行为主体,包括:生产行
为主体 (企业 )和消费行为主体。
? 意义:可解决环境保护资金问题
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
? 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
? 提出该政策的原因:
a.中国在短期内不具备依靠高投入治理污染
的条件
b.中国现有的许多环境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善
引起的
? 强化环境管理的措施:
a.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
b.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机构
c.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
4.“三大政策, 的相互关系
? 三项基本政策互为支撑,缺一不可,相互
补充,不可替代。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是从
增长方式、规划布局、产业结构和技术政策
角度来考虑的;, 谁污染、谁治理, 的环境
政策是从经济和技术角度来考虑的;强化管
理是从环境执法、行政管理、宣传教育角度
来考虑的。三项政策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环
境保护工作的原则性规定。
(三)环境保护的单项政策
? 是环境保护基本政策的补充
1.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
? 指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与
发展的专项政策,包括两个方面:
a.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政策;
b.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政策。
2.环境保护的行业政策
? 指以特定的行业为内容开展环境保护的专
项政策。
a.鼓励发展的行业政策
b.限制发展的行业政策
c.禁止发展的行业政策
3.环境保护的技术政策
? 指以特定的行业或领域为对象,在行业环
境保护政策许可范围内,引导企业采取有利
于保护环境的生产和污染防治技术的政策。
? 其是制定污染防治对策的依据;是开展环
境监督管理的出发点。
? 环境保护技术政策的总体思想:
a.重点发展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率的适用
生产技术;
b.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满足环
保要求的产品;
c.重点发展投入成本低、去除效率较高的污
染治理适用技术。
4.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
? 指运用税收、信贷、财政补贴、收费等各
种有效经济手段引导和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
a.污染防治的经济优惠政策
b.资源与生态补偿政策
c.污染税和污染费政策
5.环境保护的能源政策
? 指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无污染和少污
染的清洁能源为主要内容,以适应和满足环
境保护需要的能源政策。
a.我国能源紧张;
b.高消耗、浪费大;
c.能源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
四、环境保护策略
? 是体现环境保护战略思想,从实际出发
为解决未来一定时期内重大问题和实现环
境保护阶段性目标的具体原则性谋划,是
制定环境保护对策的依据。
(一)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
? 1996年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
立的新策略
a.是对过去 20多年以来以污染防治为重心
的环境保护策略的重新调整
b.是中国环境问题的发展;
c.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
d.二者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可偏废,不
能替代
e.是环境保护策略的一个重大转变
(二)以防治为主实施全过程控制
? 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施全过程控制,
是从, 源头, 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
?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a.经济决策的全过程控制;
b.物质流通领域的全过程控制;
c.企业的全过程控制。
五、环境保护的对策
(一)污染防治对策
? 概括为, 四个为主、四个结合,,
a.以浓度控制为主,实施浓度控制与总量
控制相结合;
b.以末端控制为主,实施末端控制与全过
程控制相结合;
c.以分散控制为主,实施分散控制与集中
控制相结合;
d.以区域治理为主,实施区域治理与行业
治理相结合;
(二)生态保护对策
a.建设生态农业;
b.生物多样性保护;
c.流域生态保护
(三)环境管理对策
? 环境管理对策是从强化管理的角度确定环
境保护实践应遵循的 准则 和一系列可以操作
的具体 实施办法,是关于污染防治对策和生
态保护对策管理思想的 规范化指导 。
? 是解决环境管理中的, 怎么管, 的问题,
包括:
( 1)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微观管理,措施:
a.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b.制定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
c.建立有效的环境经济体制。
( 2)坚持, 以新带老,,以项目管理促进
污染治理
? 以新建项目管理带动老污染治理,在杜绝
新污染产生的前提下,加快老污染的治理。
? 主要措施:
a.加强行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b.有效行使, 环保审批权, ;
c.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
( 3)坚持, 以点带面,,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治
理
? 抓住重点环境问题,以重点带动一般
? 主要措施:
a.确定重点环境问题;
b.确定重点工程项目;
c.落实重点工程项目的环保资金;
d.落实责任、分步实施、加强监督。
( 4)坚持, 以外促内,,强化企业内部自主管
理 ? 要调整企业在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定位,实
现从 被动 的无条件服从到 主动 的自主选择的
转变 —,要我做, ——,我要做,
? 具体措施:
a.推行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b.推行清洁生产
( 5)加强指导与服务,促进环境执法监督
(四)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 1992年 8月国家批准
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2.工业污染的防治
3.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
4.能源利用率的提高
5.生态环境的保护
6.加强科技开发
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8.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9.健全环境法制,强化环境管理
10.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为计划
六、环境管理制度
? 已形成了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管理
制度体系
?,老三项”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规定所有建设项目,在建设前对该项目可
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科学论证评价,提出治理
方案,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避免盲目建设
对环境的损害。
a.评价的对象: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
国家政策。
b.是“预防为主”政策的具体体现。
c.强化了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
d.促进了环境科学、监测技术的发展 。
2.,三同时”制度
? 指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新建、改建、扩建
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
项目或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其防治污染和生
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制度。
? 是我国最早实行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3.排污收费制度
? 指国家环境行政机构依法对超标准排放污
染物和向陆地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
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 。
? 是常用的经济手段之一,开辟了一条可靠
的污染治理资金渠道。
? 排污即收费
? 收费标准偏低
? 强调了浓度,而忽略了总量
? 单因子收费
? 新五项制度
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 指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应当对当地的环境质量
负责,企业的领导人对本单位污染防治负责,
并确定他们在任期间内环境保护的任务目标,
列为政绩进行考核。
a.加强了各级政府对环保的重视
b.有利于把环保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c.有利于由单项治理,分散治理转向区域
综合防治
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 对城市实行综合整治的成效、城市环境质
量,制定量化指标,进行考核,每年评定一
次,城市各项环境建设与环境管理的总体水
平。
? 使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定量化,规范化。
? 定量考核指标:
( 1)环境质量指标,T.S.P等 7项,权重 30分
( 2)污染控制指标: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
率等 9项,权重 34分
( 3)环境建设指标:城市集中供热率等 6项,
权重 20分
( 4)环境管理指标:排污费征收面(率)等
5项,权重 16分
? 共有 27项,共计 100分
6.排污许可证制度
? 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事先必须向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过审核批
准领取许可证后,按照排污许可证所规定的条
件排放污染物的制度 。
a.是定量化的手段
b.核心是确定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分配削减
指标
c.主要内容,① 排污申报登记②核定排污量③审
核发放排污许可证④排污许可证的监督与管理
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 污染治理应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道路,以
集中控制作为发展方向 。
? 我国在污染源的分散治理上,花费了很大
的财力、物力,但效果并不显著,原因之一
是,对环境工程的费用 -效益分析不够。
8.污染限制治理制度
? 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和在特殊
保护区内超标排污的已有设施,由有关国家
机关依法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
达到治理目标的规定的总称。
? 限期治理的对象,
a,位于特殊保护区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
b,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
我国环境管理
的模式、手段和职能
一、环境管理模式
(一) 环境管理模式
? 定义:是指正确处理环境管理事务中上下
左右,条条块块的权力、责任,相互关系及
沟通这些关系的方式。
(1)上下关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条条与块
块相结合,以地方为主。即中央颁布政策、法
令,提出目标要求,以地方为主组织实施。
(2)左右关系:有关行业、部门、单位,按
照明确分工,各方去办的原则,负责管理所
辖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工作,环境管理部门要
从方针、政策、规划上给予指导,同时进行
协调和监督。
? 三种模式
(1)区域管理模式:即, 横向管理, 或, 块
块管理, 模式 。 是将同一区域的环境问题,
不分行业,不分领域,不分类别均纳入该区
域的环境管理范围之内的管理模式。
a.该模式是环境管理模式中的主要模式,是
其它管理模式的基础。
b.资源环境管理,城市环境管理,乡镇环境管
理,自然保护 区环境管理等均采用此模式。
(2)行业管理模式:即, 纵向管理,,条条管
理, 模式,是跨越行政区域范围,以行业作为
管理对象,以行业作为管理内容的一种管理
模式。(3)区域与行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是前两者
的有机结合。既能发挥区域行政管理的优势,
又能兼顾行业管理体制的特长,优势互 补 。
(二) 国外环境管理模式简介
? 共有四种模式
(1)分散管理模式:环境管理权由不同的部门
分别掌握(意大利、荷兰、前苏联等)
? 这些部门主管的业务范围或可能造成环境
污染, 或可能受环境污染的影响。
? 如前苏联, 把环境交由农业、卫生、渔业、
地质等部门分别行使。
? 优点,各部门比较熟悉本部门的业务,
可以把环境与其业务协调起来。
? 不足之处:
a.各部门既有业务上的目标,又有环境方面
的目标,—牺牲环境利益谋求业务目标。
b.环境管理需要各部门的综合协调,而该模
式因机构分散,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扯皮。
(2)集中管理模式:环境管理权属于专门从事
环境管理工作的机构,由该机构统一行使。
(美国、丹麦等 )
? 优点:有一个具有实权的专门机构对环境实
行全面统一的管理,从而保证无论何时都有
一个机构在为环境保护而努力。
? 不足之处:由于环境管理涉及相当广泛的专
门性问题,—不很熟悉各部门的业务 —协调
困难。
(3)分散管理与统一监督相结合模式:环境管
理权赋予业务与环境相关的各主管部门,但同
时还创设一个中央机关负责达到更高的环境
质量标准和协调环境保护各种机构的工作。
(英国、法国等)
? 优点:既能发挥各个业务部门熟悉本部门业
务的积极性,又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协调。
? 不足之处:由于其专门机构的地位与权限与
其他业务部门平行,在环境管理中时常会遇
到阻力。
(4)政府长官负责与统一管理相结合模式:
环境管理权由各级政府长官和专门从事环境
保护工作的机构共同行使 (日本等国 )
? 优点,a.政府首脑兼任环保机构的领导 —较
大的管理权限 —克服各种阻力;
b.公害对策会议能为政府长官和环境厅在业务
方面提供咨询 —各种环境决策和重大管理措施
在技术、经济、法律、政策等方面稳妥可行。
(三)我国现行的 环境管理模式
? 是一种类似分散管理与统一监督相结合的
模式。
? 设有相对独立、专门的环境监督管理机构。
其主要职能是:
a.对整个环保工作进行规划、协调;
b.依法提出环境法规草案和制定行政规章;
c.依法监督、管理环境法律、法规、规章、
规划、标准的实施。
? 还相应建立了地方分级管理体制 —区域性
和地方性
? 优点:充分发挥了中央统一领导、宏观调
控的作用和地方各级政府微观管理的积极性。
? 不足之处:
a.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
分工不明确 —难以发挥其统一监督管理的职
能;
b.环境要素的多元化管理,—仅关注与本部
门相关的问题,忽略环境问题的相互联系性 —
难以根本解决问题;
c.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且有一个量变到质
变的过程 —量变过程中后果不明显 —环保难
介入 —监督滞后;
d.环境管理部门多元化导致环境综合管理的
不协调性:
① 管理手段的不兼容: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
一套管理手段和方法
② 各环境各要素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是相互不
协调
? 结论:
a.提高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地位
b.实行各级政府首长的环境保护责任制
二、环境管理的手段
? 指为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管理主体针对客
体所采取的必需,有效的手段。
1.法律手段
? 指管理者代表国家和政府,依据国家环境
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
实施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管理以保护环境
的手段。
? 是环境管理的最基本的手段,是其他手段
的保障和支撑 (“最终手段, )
? 主要特征:
强制性
权威性
规范性
共同性
持续性
2.经济手段
? 指管理者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经济
法规,运用价格、成本、利润、信贷、税收、
收费和罚款等经济杠杆来调节各方面的经济
利益关系,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培养环保
市场已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统一的手段。
? 宏观管理的经济手段
? 微观管理的经济手段
? 主要特征:
利益性、间接性、有偿性
? 经济手段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企业因违
反环境法律、法规所必须支付的用于环境保
护的补偿或费用必须大于企业因逃避环境责
任而获取的非法收入的额度。
3.技术手段
? 是指通过污染防治技术,污染治理监督技
术来规范企业的排污行为,对污染控制和监
督活动实施全过程管理的手段。
? 污染防治技术包括:
a.污染预防技术:清洁生产技术;
b.污染治理技术:环境工程技术。
? 污染治理监督技术:指地方环保部门对污
染行为单位的污染治理活动和过程实施有效
监督的技术。
a,常规监测技术;
b,自动监控技术。
? 是微观环境管理中最直接最主要的技术手
段。
4.行政手段
? 是指在国家法律监督之下,各级行政管理
机构运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授予的行政权限开
展环境管理的手段。
? 主要特征:
权威性、强制性、具体性、无偿性。
5.教育手段
? 是指运用各种形式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
育以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专业知
识的手段。
? 环境教育包括:基础环境教育、专业环
境教育和社会公众环境教育三种形式。
? 公众环境意识是国家和政府进行环境决
策的基础:是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 环境教育的特征:广泛性、非程序化。
三、环境管理的职能
? 指环境管理的职责与功能。
? 环境管理有六大职能:
1.计划职能
? 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 指对未来的环境管理目标、对策和措施进
行规划和安排。
? 确立短期和长期的管理目标,选定实现管
理目标的对策和措施。
2.组织职能
? 指为了实现环境管理目标,对人们的环境
保护活动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合理配备
和使用各种资源,协调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
力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调整社会各阶层
的经济利益关系的职能。
? 包括两大方面:
a.环境管理的内部组织职能
b.环境管理的外部组织职能。是第一位的。
? 如何有效发挥外部组织职能,是环境管理
学面对的理论和实践两大问题,需通过环境
管理体制改革加以解决。
3.监督职能
? 是环境管理活动中一个最基本、最主要的
职能。
? 按监督的功能划分:
a.内部管理监督:管理组织的自身监督
b.外部管理监督:管理组织者对被管理者实
施的监督。是环保部门开展环境管理的主要
内容和主要方面。
? 按监督的内容和对象划分:
a.经济主体监督:指环境管理部门对所有经
济行为主体依法开展的环境监督。
b.行政主体监督:指环境管理部门对依法赋
予环境保护责任与义务的政府其它部门和所
有经济行为主体的行政主管部门有关环境保
护的计划、实施情况依法开展的环境监督。
4.协调职能
? 指在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中协调各种横向
和纵向关系及联系的职能。
? 从宏观上讲,环境管理要协调环境保护
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实现国家
的可持续发展。
? 从微观上讲,环境管理要协调社会各个领
域、各个部门、不同层次人们的各种需求和
经济利益关系 —以适应环境准则。
? 如对汽车尾气的管理。
5.指导职能
? 指环境管理者在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中对
有关部门具有的业务指导职能。
a.纵向指导:上级环境管理部门对下级环境
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
b.横向指导:指在同一政府领导下的环境管
理部门对同级相关部门开展环保工作的业务
指导。
6.服务职能
环境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一)外部性概念
? 定义: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
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
场的影响。
? 类型:
一、外部性理论及其内部化方法
(1)按外部性的性质
a.外部经济性 (或正外部性 ):有益的影响
b.外部不经济性 (或负外部性 ):有害的影响
(2)按产生外部性的原因
a.生产的外部性 (正或负 ) (主要 )
b.消费的外部性 (正或负 )
(3)按外部性影响的对象
a.公共外部性 (不可减少的外部性 )
b.私人外部性 (可减少的外部性 )
? 公共物品的两个最基本的性质
a.供给的普遍性 (即消费的无竞争性 ):指某人
对某物品的消费完全不会减少或干扰他人对此
物品消费,普遍性体现在不可减少性之上。
b.消费的非排他性:指某人的消费不能阻止任
何其他人免费享受该物品的消费。
? 两种性质可能同时存在, 却不一定相互依
存 。 如大气污染
? 私人外部性:外部影响只对个别人产生影
响,且这种影响是可以减少的。 (如垃圾 )
?即一个受害者对外部性的消费减少了他人的
类似消费 ——重要的资源配置问题是, 如何
以最小的社会成本 处理 (垃圾 )
? 该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
生产或者消费决策,由它们自己来承担或消
化,即, 污染者付费, 的原则。
? 方法,分为两类:
( 二 ) 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
管制 (即命令控制型 )和经济刺激 (即市场激励 )
? 指有关当局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等直接规定当事人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的允许
数量及其方式。
(1)管制:
a.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浓度或排放量 )
b.控制源头 (原料、能源 )
? 管制手段是占主导地位的
? 前提:有一系列污染控制法律, 法规
? 管制在消除外部不经济方面有较大的确定
性
? 管制系统包括:管制指令生成机构,执行
机构、制裁、监督机构。
? 管制手段的局限性:
a.需大量污染源信息 ——成本提高,有效性
下降;
c.企业间的技术差异和控制费用差异较大
——执行统一管理 ——社会费用高
b.要适应新的生产工艺和环境状况 ——不断
制定生产工艺和产品的详细规定 ——需大量
的时间 ——很难对新技术作出及时的反应。
d.难以解决大量小型而分散的污染源。
(2) 损失赔偿
? 是一种直接赔偿法, 是通过法律补救和纠
正外部不经济性的一种法院仲裁方法 。
? 是一种事后补救性的手改, 但可起到警告
和预防作用 。
? 在理想的条件下, 法院的判决应刚好使污
染者的所有外部费用内部化, 即污染者的私
人费用等于外部费用
a.诉讼费用或交易费用可能很高,且可能拖
很长时间 ;
c.许多受害 者 和自己不参加起诉 ——外部费
用的计算困难。
d.环境污染多为滞后的损失 ——在技术上给
公正判断造成困难。
b.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污染者和受害
者之间的损失剂量关系在技术上难以判断 —
—损失补偿的定量化困难。
(3)排污权交易市场(后述)
(4)非市场的经济手段
? 主要通过政府的强制力量, 通过价格, 税
收, 信贷和收费等强制手段, 使企业和消费
者把他们产生的外部性纳入它的决策中来 。
? 排污收费是非市场手段中应用最广泛的,
最典型的一种方法 。
(一) 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 环境容量是资源
a.对环境容量不利用或利用不足,是资源配
置的无效率或低效率
二, 环境经济政策
b.环境容量是有限的,过度使用或损害环境
容量,也是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
? 环境容量的有效利用决定于边际治理成本
( MAC)和边际损害成本( MEC)
污 MEC
染
成
本
MAC
E′ E E″ 排放水平
图 5-1: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 治理成本与损害成本之和是社会总成本
? 理想的排放水平和治理水平是在 E点 —有
效率的污染水平,社会总成本最小,资源实
现有效率的配置。
? 在环境管理的实践中,E点只可能近似的获
得(由于政治、社会、经济、技术等原因)
? 实现该目标的手段:
① 强制执行各类环境法规;
② 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
( 二 ) 污染者付费原则
? 强制执行的各类环境法规又称为命令 —控
制型的环境政策。包括:各种环境标准、必
须执行的命令和不可交易的配额。
? 特点,a.其环境政策目标明确,能获得预
期的环境效果;
b.需庞大的执法队伍和高额的执行成本。
因此,在环境管理中,不同程度运用以市场
为基础的经济手段,即环境经济政策。
? 环境经济政策的特点(与命令 —控制型政策相比)
a.是以市场为基础,着重 间接宏观调控,不需全面
监测政策对象的微观活动,大大 降低了政策执行成
本 ;
b.可通过市场中介,把具有一定的行为选择余地的
决策权交给环境责任者 (而不是政府本身 ),使环境
管理更加 灵活 。可适用于具不同条件、能力和发展
水平的政策对象。
c.可有效地配置环保所需的资金。(既可投资污染
治理,也可用于纠正其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政策)
? 环境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纠正环境问题的外部
不经济性,并使其内部化,具体体现为“污染
者付费”原则( Polluter Pays Principle)。
? 定义:污染者应该承担由政府决定的控制污
染措施的费用,以保证环境处于可接受的状态。
换言之,在生产过程或消费过程产生污染的产
品和服务的成本中,应包括这些控制污染的费
用。
? OECD 1974年要求各成员国不应该通过补贴
或税收优惠来帮助污染者承担污染控制费用 —
“非补贴规定,
( 三 )环境经济政策的一般形式
? 基于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分为两类:
(1)“调节市场, 型:利用现有的市场实施环境管理。
如 收排污税 (费 ),取消对环境有害的补贴,建立
抵押制度等。
a.通过, 看得见的手, 即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
b.由政府给外部不经济性确立一个合理的负价格;
c.由外部不经济性的制造者承担全部外部费用。
? 此类环境经济政策又称, 庇古手段,
(2),建立 市场型”:包括明晰产权、可交易的许可
证、国际补偿体制等。
? 通过, 看不见的手, 即市场机制本身来解决环境
问题? 此类环境经济政策又称为, 科斯手段,
? 两类经济手段的异同性:
(1)相同之处:
a.使外部费用内部化;
b.允许经济人为了实现环境目标,通过费用效益的
比较,选择一种最优方案。
(2)不同之处:
? 两类手段的实施途径和效果是不同的,表现在:
a.庇古 手段多依赖于政府,而科斯手段更多地依赖
市场机制
若不存在, 政策失效,,两种手段都可行,但如果
出现政府, 寻租,,则科斯手段较有效
b.庇古手段需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
科斯手段需要政府界定产权,当污染者数量多,环
境资源产权界定困难时,企业间交易成本较大 —科
斯手段效率降低。
c.庇古手段不仅可以获得环境效益,还可使
政府获得经济效益。
科斯手段一般只获得环境效益
d.庇古手段一般提供不了刺激
① 税 ( 费 ) 率一般是固定的, 且常低于边际
治理成本;
②对所有厂商的标准一样 ——不公平;
科斯手段一般能刺激厂商,减少排污
e.如果被税收保护的人企图通过自己的行为
影响税负和税收,实施庇古税可能导致另外
一些外部性 。(如为获赔偿搬到排放烟雾的
工厂周围居住 ——人为造成社会成本增加)
? 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各有利弊, 在环境收
益情况相同情况下, 选取何手段主要取决于
边际管理成本和边际交易成本 。
? 边际管理成本( MMC):指增加一个污染者所
带来的政府管理总成本的增量。
? 边际交易成本( MTC):指增加一个污染者所
带来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易的费用。
a.MMC和 MTC都包括环境保护机构的运行成本和
环境监测成本
b.这些成本在两类中占的比例不同
c.当污染者数量较少时, MMC较高, 而 MTC较低
d.当污染者数量较多时, MMC较低, 而 MTC较高
如下图:
边 庇古手段 MTC 命令控制型
际 科斯手段
成
本 MMC
MC0
0 Q1 Q2 Q3 Q4 污染企业数
图 5-2:边际管理成本与边际交易成本
F L G
① 当 Q=Q2时,对应的 MTC和 MMC相交于 F点均为 MC0,
此时,两种手段都可以采用
② 当 Q<Q2时,MMC>MTC,应选择科斯手段
③ 当 Q>Q2时, MTC>MMC,应选择庇古手段
? 当 Q>L(最低点 )时, 采取何手段不仅取决于 MMC与
MTC的比较, 还取决于 MMC与命令控制型手段的比较
④ 当 Q2<Q<Q4( 即在 G点以左 ) 时, 还可以继续选择
庇古手段
⑤ 当 Q>Q4( 即在 G点以右 ) 时, 由于 MMC急剧回升,
故应考虑采用命令控制型手段 。
? 市场化程度与政府效率对管理手段的影响:
( 1)市场化程度提高,MTC曲线右移,交点由 F
移至 F′, Q2(决策管理手段的临界污染企业数)
移至 Q2′ ——科斯手段的活动区间增加;
( 2) 政府工作效率提高, MMC曲线下降到 MMC′,
交点 F降为 F″, Q2降为 Q2″ ——庇古手段的活动
区间增加;
( 3) 市场化程度和政府工作效率同时提高, F
点移至 E点, 虽经济政策手段的区间不基本一致,
但边际成本由 MC0下降到 MC0′ 。
边 MTC MTC′
际
成 MMC
本
MMC′
MC0 F′
E
0 Q2″ Q 2 Q2′ 污染企业数
图 5-3:市场化程度与政府效率
F
F″
(四)环境经济政策的类型
? 世界各国环境经济政策经常使用的经济手
段,主要有 9大类:
(1)明晰产权:所有权, 使用和开发权;
(2)建立市场: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 可交
易的环境股票;
(3)税收手段:污染税, 产品税, 出口税,
进口税, 税率差, 资源税, 免税等;
(4)收费制度:排污费, 使用者费, 资源 (环
境 )补偿费;
(5)罚款制度,违法罚款、违约罚款 ;
(6)财政手段:财政拨款, 赠款, 部门基金,
专项基金 ;
(7)金融手段:软贷款, 贴息贷款, 优惠贷
款, 商业贷款, 环境基金等 ;
(8)责任赔偿:法律责任赔偿, 环境资源损
害责任赔偿, 保险赔偿等 ;
(9)证券与押金制度:环境行为证券, 废物
处理证券, 押金, 股票等 。
(五)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条件
1.实施 条件
(1)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
a.若市场功能 不健全, 管理者失去了传递意图的中
介或导致市场信号失真;
b.管理对象对市场 信号反应迟钝, 甚至不发生反应
(2)相应的法律保障
? 参与市场运行的环境经济政策, 只有在相应的法
律保障之下, 才具有合理性和权威性 。
如:巴西的宪法只允许对每一项交易征收一种税 。
(3)配套的规章和机构
如:排污收费制度的实施,需要制定实施细
则、收费标准,及建立相应的环境监理机构。
(4)相应的数据和信息
如:要在最优水平上实施调控 —使边际控制
成本 =边际 损害成本 —掌握污染控制的成本
函数及环境损害函数等信息 。
2.影响因素
(1)政策可接受性
a.环境经济政策必然会影响一些部门, 地区
的利益;
b.受影响的利益集团会采取相应反措施;
c.当 反对的力量强大到足以影响政治决策过
程时, 环境经济政策可能被放弃 。
? 必须评价环境经济政策的政治和社会的可
接受程度 。
(2)相关政策的制约
? 现行的法规框架为环境经济政策的选择划定了
有限的生存空间 。
? 环境经济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只能
采取配合而不是冲突的形式 。
如:建立环境保护基金或投资公司, 必须经中
国人民银行批准等, 否则
? 一些在环保部门内部合理的, 有意义的设想,
放在国民经济运行的背景之下, 可能与国家的
宏观经济政策相抵触 —不具备现实可实施性 。
(3)管理的可行性
? 管理的可行性既影响环境经济政策的选择,
也影响具体的执行 。
? 如:荷兰 1988年实行的环境税, 税种多,
难以管理, 1992年, 将 5种税改为 1种税 。
我国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因技术含量高,难推广
(4)公平性的考虑
? 在决策者看来, 有些经济手段的实施可能
会引起社会不公平的问题 。 如普遍提高水资
源的价格 。
(5)对市场竞争力的担心
? 施行环境经济政策会给企业造成经济负
担 —影响经济效益水平 —削弱本部门或地区
产品的竞争力 。
(6)产业政策
? 各级政府的实现特定时期的经济目标而制
定的产业政策, 会影响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 。
如财政补贴等 。
(六)实行环境经济政策的必然性
1.中国的大多数环境政策,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
景下制定的。严重的不适应性、政策效力减弱,
新的经济体制呼唤新型环境管理模式。
2.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期 ——各类环境问题大量出
现。传统的命令 —控制型政策,已不能适应管理
对象的迅速变化 ——环境经济政策具灵活弹性的
管理形式。
3.执行命令 ——控制型的环境政策需要设置机构,
需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环境经济政策利用经济杠
杆发挥作用,人力、资金和机构需求较少。
4.我国环保投入受资金供给和投资体制双重制约,
投资纵令一直不能满足环保需要,环境经济政策
的资金配置功能可解决这一燃眉之急。
5.我国地域下,自然条件复杂,地区间经济和发
展水平差异大,一刀切的命令控制型政策往往因
过分强调环境效率而忽视了经济和社会公平。而
环境经济政策灵活的实施方式,有利于具体环境
问题的具体解决。
? 庇古 ( 1920年 ),应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
对排污者征税以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
间的差距, 使二者相等即, 庇古税, 。
? 把针对污染物排放所征收的各种税费统称
为, 庇古税, 。
三、庇古税(费) —— 排污费
? 征收排污费制度,对向环境排放污染或超
过国家排放标准的排污者,按照污染物的种
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的费用。
? 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从外部给企业
一定的经济压力, 使排污量的大小与企业的
经济效益联系起来 。
(一) 排污收费制度的作用
a.提高了企业的环境意识,促进了企业加强
环境管理;
b.开辟了一条可靠的污染治理资金渠道;
c.促进了环境保护事业自身建设的发展,保
证了环保事业稳定的资金渠道。
(二)我国 排污收费制度的发展
? 1978.12.31, 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
(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第一次正式
提出 实施排污收费制度。
? 1979.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排污收费制度得以 明确 —为该制
度的建立提供了 法律依据 。
? 1982.7.1, 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 在全
国执行 —标志着排污收费制度在中国 正式建
立 。
? 1988.9.1, 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
用暂行办法, 排污费由 拨款改为贷款 —重要
的改革措施。
? 1992.9.14, 关于开展工业燃煤 SO2排污
收费试点工作的通知, —排污收费实施 范围
的重要 扩展 。
? 1993.8.15, 关于征收污水排污费的通知,
对不超标的污水排放征收排污费 —首次体现
了 总量控制 的思想。
a.环境容量 —资源 —稀缺性 —有偿使用;
b.某些排污单位浓度虽低于国家排放标准,
但占用环境容量,造成的实际危害甚至超过
某些超标单位 —不公平。
(三)我国 排污收费制度的特点
1.收费地域广,收费种类和收费因子多。在
全国范围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放
射性等多种污染物
2.以征收超标排污费为主,以征收非超标排
污费为辅的收费体系 —考虑中国的国情国力
3.经济手段的多样化 —包括收费、罚款、财
政和金融等 4种手段。
4.是目前 8条环保投资渠道中唯一由环保部
门管理的投资渠道
5.排污收费的法规体系多层次、全方位 —4个
层次:法律( 4部)、行政法规( 2项专门规
定和 12项补充规定)、地方法规、规章( 50
多项)和行政规章( 15项)
6.建立了遍及全国的各级环境监理机构 —执
行排污收费制度 ( 1600多个机构,2万多
监理人员)
7.排污收费的性质,是纳入财政预算内的行
政收费,具, 准税, 的性质:
环保局成为了集(排污收费)政策的 设计
者, 实施者 和资金的 管理者, 使用者 四种身
份为一身的政府部门。这在中国的政府机构
中几乎是唯一的。
(四)我国 排污收费制度的实施原则
1.排污单位缴纳排污费,并 不免除 其应承担
的治理污染,赔偿损害的责任和法律规定的
其他责任;
2.排污单位逾期不缴排污费,每天增收滞纳
金 1‰ ;拒缴排污费,环保部门可以处以罚
款,并可申请法院 强制执行 ;
3.缴纳排污费,但仍未达到排放标准的排污
单位,从开征的第三年起,每年 提高征收标
准 5%;
4.,环境保护法, 公布以后,新、改、扩建
的工程项目和挖潜、革新、改造的工程项目
排放污染物超过标准的,应 加倍收费 ;
5.中国目前对 污水 实行征收排污费和征收超
标排污费的 双收费 制度;
6.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可以从生产成本列支,
但滞纳金、提高标准收费、加倍收费和补偿
性罚款等均 不得计入成本 ;
7.征收的排污费纳入预算内,按专项基金管
理,不参与体制分成 ;
8.所缴纳的排污费中,不高于其中的 80%的
部分可用于排污单位污染治理费用不足的 补
助 ; 20%可用于补助环保部门的 自身建设 ;
9.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污染源治
理 专项资金,采用委托银行贷款的方式有偿
使用。
(五)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1.征收排污费的性质问题
? 对征收排污费的性质有不同的观点:
a.认为是排污者对污染损失的一种补偿。
但在我国,排污者实际缴纳的排污费和治
理费与污染损失费相比,相差甚远。
b.认为是环保筹集资金的一种形式。
但排污量不应该成为环保资金来源的主要
渠道。
c.认为是税收的一种。
但在我国排污费并不上缴国库。
d.认为这是企业间的环境互助金,并具有
,吃大户, 的特点。
? 结合立法精神来看,征收排污费是运用法
律手段,是污染者承担一定经济责任,目的
在于促使污染的治理。
2.收费标准的确定问题
? 理论值 收费标准的确定,应同立法的目的
相一致,即收费额一般不应低于正常处理费
用。否则排污单位宁愿缴纳排污费而不积极
治理 ——这有悖于立法的目的。
? 现状 目前的收费标准仅为污染治理设施
运转 成本的 50%左右,某些项目甚至不到治
理成本的 10%。
? 原因:
a.许多老企业管理水平低、工艺设备落后、
超标排污量大,如大幅度提高收费标准,会
影响企业的支付能力;
b.征收排污费必须和有关政策相衔接,如:
燃煤排污收费标准过严则有悖于能源政策。
c.需考虑某些行业历史形成的特殊情况
如火电厂的粉煤灰的收费标准 1.2元 /月 ·吨,
而其他工业废渣 5元 /月 ·吨。
3.收费面不全
排污收费的对象,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和一部
分事业单位;对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的排污
费仅在一部分地区开始实行;居民生活污染
物排放基本未实行收费。
4.以浓度为基础的超标排污收费不利于污染
物总量控制。
? 同一排污口含有两种以上有害物质时,收
费按最高的 一种 计算,存在以下弊端:
5.多种污染物收费计算方法问题
a.使不同排污者在竞争中可能处于不平等
的地位
b.削减污染物种类对排污者没有实惠
6.收费的使用问题
? 按排污收费办法规定, 不超过 80%的排污
费交还企业用于治理污染, 这在收费的使用
上产生以下问题:
a.企业费用负担依旧不均
因为排污费的绝大部分被无偿使用
b.从根本上说,是把治理费转嫁给消费者
因为排污费已打入生产成本 —消费者给排
污者以财政资助
c.污染治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资金分散使用,忽视了必要的集中治理
d.排污者只能用于工业污染的末端治理,不
能用于清结生产和集中控制设施,影响了投
资效果
e.排污费有偿使用的比例仅为 20~ 30%,且
贷款利率低,项目完成后还可以申请豁免
f.用行政手段管理排污收费资金,不可避免
地受到各方面的行政干预。挤占、挪用、拖
欠、积压排污收费的现象较普遍
7.收费的法律效力问题
? 排污收费不是企业买得的“污染权”
对排污者来说,排污收费的法律效力并不免
除治理责任,也不免除因污染造成损失的赔
偿责任和法律规定的其他责任。
(六)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 改革方向
1.排污收费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
a.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修订和完善排污
收费的 法律、法规 ;
b.制定以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的
排污收费 政策体系,包括收费标准、收费方
法、资金管理与使用办法;
c.建立一支规模适宜、素质较高、装备精良
的排污收费和环境监理 执法队伍 。
2,排污收费方法的改革
? 逐步实现四个转变,
a.从超标收费向排污收费转变;
b.从单纯浓度收费向浓度与总量相结合收费
转变;
c.从单因子收费向多因子收费转变 ;
d.从静态收费向动态收费转变
3,排污收费资金管理与使用改革
? 污染治理资金使用方式的改革
a.由部分有偿使用改为全部有偿使用
b.提高贷款利率,对环境效率明显的项目实
行贴息
c.逐步取消本金豁免政策
? 资金管理方式的改革
a.逐步建立新的排污收费资金分配体制 ;
b.建立各级环境保护基金,经济和行政手
段相结合
四、我国环保投资的主要来源
? 指导思想:由向国家财政要投资转变为向
污染的单位要投资;由单一渠道转变为多渠
道;由单一主体转变为多个主体
? 现已开通了 8条环保投资渠道,并逐步以 法
规, 标准 和 计划 的形式稳定下来
(1)建设项目, 三同时, 的环境保护投资
? 一切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含小型
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 三同时, 的规定,
把治理污染所需资金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2)老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中的环境保护投资
? 各级经委、工商部门及企业所掌握的更新
改造资金中,每年应拿出 7%用于排污治理
(3)城市维护费中的环保投资
? 主要用于结合基础设施进行的综合性环境
污染防治工程
(4)排污费
? 企业缴纳的排污费要有 80%用于企业或主管
部门治理污染源的补助资金,其他部门由各
地环保部门掌握,主要用于补助环保部门监
测仪器、设备购置、监测业务活动经费不足
的补助,不准挪作他用。
(5)综合利用利润提成
?工矿企业为防治污染,开展综合利用项目所
生产的产品实现的利润可在投产 5年内不上
交,留给企业继续治理污染,开展综合利用
(6)银行贷款
? 工矿企业为消除污染、治理, 三废,,开
展综合利用的资金,可向银行申请优惠贷款
(7)专项资金
? 主要用于防治水污染等方面的专项资金
根据污染情况及程度、国家财政情况、列入
国家长期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逐项治理
(8)环境保护部门的自身建设经费
? 主要来自排污费中的 20%部分;各级科委
和财政部门可适当给予增加
五,排污权交易
? 基本概念: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
(即排污权 ),并允许这种权利象商品那样买
入和卖出,其价格由市场来确定,以此来进
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市场确定价格的过程
就是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也是优化污染治
理责任配置的过程。
a.是当前受各国关注的环境经济政策
b.20世纪 7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提出
c.美、德、澳、英等已有了排污权交易的实
践,(大气及河流污染源管理 )
d.我国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开展过试点工作
(内蒙古 )
? 排污权交易的一般做法
a.由政府部门确定出一定区域(或流域)的
环境质量目标;
b.评估该区域(或流域)的环境质量;
c.推算出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
d.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
量,即若干排放权 ;
e.政府可选择不同的方式分配这些权利,
如: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分配等
f.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利能合法
地买卖;
g.在排污权市场上,排污者从其利益出发,
自主决定其污染治理程度,从而买入或卖出
排污权。
(一)排污权交易的微观效应
? 据费用最小化原则, 可建立第 i个污染源决
策的目标函数:
(CTi)min= Ci(ri)min+P(ēi- ri-qi)
其中, CTi—第 i个污染源的总费用
ri —第 i个污染源选择的治理水平
qi —第 i个污染源排污的初始授权
ēi —第 i个污染源未进行任何治理时的
排污量
P —污染源得到一个排污权愿意支付
的价格
? 第 i个污染源目标函数的解为:
即:只有当排污权的市场价格 (P)与企业的边
际治理成本 (dCi(ri) /dri)相等时,企业的费用
才会最小。
dCi(ri) - P = 0
dri
a.在企业自身利益的驱动下,排污权交易市
场必将自动地产生这样的排污权价格,该
价格等于企业的边际治理费用 。
b.污染源通过调节污染治理水平 (ri),达到
所有 企业的边际治理费用相等,并且等于排
污权的市场价格。从而满足了有效控制污染
的边际条件,以最低治理费用保证了环境质
量目标 。
? 企业控制污染的费用通常差别很大,如果
排污权可以有偿转让,则:
a.治理费用最低的企业,愿意通过治理,大
幅度减少排污,可通过卖出多余部分受益 —
存在排污权的 卖方 。
b.若企业安装治理设备比购买排污权花钱更
多 —存在排污权的 买方 。
c.因此,只要治理责任费用效果的分配没有
达到最佳程度,交易机会总是存在 的。
(二) 排污权交易的宏观效应
成 D′ S
本 S:排污权供给
价 D D:排污权需求
格 P′
P
0 Q 污染物排放量
图 5-4:排污权交易市场宏观效应示意图
? 市场调节将使排污权的总供求在市场主体
发生变化时重新达到平衡
a.污染源的破产 → 排污权市场需求减少 → 需
求曲线左移 → 市场价格下降 → 多购买排污权
→ 可减少过度治理 → 节省了控制环境质量的
总费用
b.新污染源的加入 → 排污权市场需求增加 →
需求曲线右移 → 市场价格上升 → 经济效益低,
排污量大,治污水平低的企业因感到得不偿
失而不会购买 →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 基本假定:排污权作为一种产权是合理的。
排污权实际上是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权。
(三)排污权交易的主要特点
1.成本最小化
? 在政府没有增加排污权的供给(即总的环
境没有恶化)的情况下,通过排污权交易,
边际治理成本比较高的污染者将买进排污权,
而边际治理成本比较低的污染者将出售排污
权 — 全社会总的污染治理成本最小化。
2.有利于宏观调控
a.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政府决策可能出
现失误,也可能滞后于形势 ;
b.存在着, 政策滞后, 的影响:
① 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受一定的程序限制,需
一定的时间
② 标准的修改涉及各方面的利益,有关方面
会力图影响政府决策。
— 不利于政府针对环境质量突发变化的灵
活反应。
排 S1 S0 S2
污
权 P3
价 P2
格
P0 D1
0 Q1 Q0 Q2 污染物数量
图 5-5:排污权供给和需求的变化
? 政府可以通过市场操作来控制排污权供给
量的价格(类似于中央银行的证券市场操作)
P1
D0
3.给非排污者表达意见的机会
? 排污权市场是完全自由竞争的,任何人都
可以进入市场买卖
? 通过支付意愿反映人们(如环保组织)的
选择
4.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a.环境标准并不绝对禁止污染物的排放
b.随着厂商数量的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仍
会增加(即使所有的厂商都做到了达标排放)
c.若为确保总的排 污量指标不突破,不允许
新厂商进入,则有可能影响经济效益,因为:
① 新厂商的经济效益有可能高于原来的厂商
② 其边际治理成本可能低于原来的厂商
? 排污权交易为这些厂商提供了一个机会
排 S0
污
权
价
格 P2
P0 D1
D0
0 Q0 污染物数量
图 5-3:排污权供给和需求的变化
① 政府发放的排污许可证数量不变,因而排
污权总供给曲线 So的位置不变。
② 新厂商的进入将使需求曲线由 Do右移到 D1
③ 单位排污权的市场价格上升到 P2
④ 如新厂商的经济效益高,边际治理成本低,
则会以 P2的价格购买排污权,而那些感到 得
不偿失的厂商则不会购买,显然有利于优化
资源配置。
? 通过排污权交易,既能保证环境质量水平,
又可使新、改、扩建企业有可能通过购买排
污权得到发展,有利于形成污染水平较低而
生产水平较高的合理工业布局。
5.提高了企业投资污染控制设备的积极性
① 污染控制投资在技术上具 整体性,是不
可分的
② 实际的污染治理投资是 阶梯型 递进的
? 如按减少每一单位污染所分摊的成本求出
边际治理成本曲线,并以此来确定 庇古税,
企业将产生 在最优庇古税下不同的反应,
如管理机构错误地估计了企业的控制成
本,使 庇古税低于控制成本,企业将选择
交税(费)而不是添置污染控制设备,这
样就达不到排污量的控制指标。即:
? 投资的整体性助长了企业不愿对控制设备
进行投资的倾向
? 排污权交易排除了上述问题:
排污权交易使得企业节约下来的排污许可
证能够在市场上出售,或贮存起来以备今后
发展之用。因而能够促使污染者采用 先进工
艺 增大污染物消减量。
6.更具有市场灵活性
a.避免 了排污收费的一些问题:要事先确定
排污标准和最优排污费率;
b.只需确定排污数量,并找到发放排污权的
一套机制
c.让市场确定排污权价格
d.通过排污权价格的变动,排污权市场可对
经常变动的市场价格和厂商治理成本作出及
时地反应。
( 四 ) 实行排污权交易的条件
1.合理分配排污权
? 按照, 污染者付费, (, PPP”)原则,排
污权应该通过拍卖等手段,有偿分配 给排污
者。? 但较高的获取成本会使排污权持有者有惜
售心理,从而影响交易市场的形成。
? 现实中是据一定条件 无偿分配 的方式。
? 这会产生以下的二个问题:
a.违背了, 污染者付费, 原则;
b.新、老污染源获取排污权方式的不同而处
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
? 因此合理分配排污权,既能体现, 3P”原则,
又不会因过高的获取成本而影响交易市场的
形成,是实行排污权顺利交易的重要条件。
2.完善的市场条件
? 排污权从长期来看,其价格呈上升趋势,
会有人炒卖、甚至出现垄断排污权市场的现
象
? 排污权市场的交易秩序需良好的交易环境
3.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
? 政府的有效管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能确定目前排污许可证的分布状况;
b.能制止无证排污的情况 ;
c.能维持和管理排污权市场竞争交易的秩序
(对有关工作人员行为的有效监督)。
环境管理的规划方法
(一)环境规划的涵义及作用
1.环境规划概念
? 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 社
会 —经济 —环境, 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
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
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
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一、环境规划概述
? 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
保护活动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2.环境规划的作用
(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 。
(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 约束排污者的行
为 。
(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
(5)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
(二)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原则
1.基本特征
(1)整体性
a.环境的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构成一个
有机整体 。
b.规划过程各技术环节之间关系紧密, 关联
度高 。
? 环境规划应从整体出发, 全面考虑 。
(2)综合性
? 涉及的领域广泛,影响因素众多,对策措
施综合,部门协调复杂。
? 21世纪的环境规划将是自然, 工程, 技术,
经济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体 。
(3)区域性
? 环境问题的地域性特征明显, 因此, 环境
规划应注意, 因地制宜, 。
(4)动态性
? 环境规划具较强的时效性,因此,应从理论、
方法、原则、工作程序、支撑手段和工具等方
面逐步建立起一套滚动环境规划管理系统。
(5)信息密集
? 信息的密集, 不完备, 不准确和难以获得
是环境规划面临的一大难题 。
? 所需的信息 a.覆盖了不同类型, b.来自
不同部门, c.存载于不同的介质之中, d.表
现出不同的形式 。 因此, 是一项信息高度密
集的智能活动 。
(6)政策性强
? 规划的全过程都面临从各种可能性中进行
选择的问题。
? 完成选择的重要依据是我国现行的有关环
境政策, 法规, 制度, 条例和标准 ( 国家级
和地方级 )
? 要解决国家必须遵守的一面与根据地方实
际灵活掌握的一面之间的问题 。 ——要有较
强的政策分析能力 。
2.环境规划的原则
(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2)遵循经济规律, 符合国民经济规划总体
要求的原则 。
(3)遵循生态规律, 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
(4)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
(5)系统原则 。
(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原则 。
(7)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
(三)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和类型
1.环境规划的任务
(1)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
a.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
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 。
b.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
c.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 形成, 工业生产链, 。
d.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料, 提高资源利用率 。
e.搞好环境保护, 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
循环 。
f.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 。
(2)当前我国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
a.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b.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 。
c.实施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
d.建立和完善综合决策, 监管和共管, 环境
投入和公众参与 4项制度 。
2.环境规划的类型
(1)按规划期划分
a.长远环境规划,10年以上 。
b.中期环境规划,5年计划 。
c.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
(2)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
a.经济制约型 。 环境保护服从于经济发展的
需求 。
? 是早期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
道路, 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后
果而作出的规划 。
b.协调型
? 以提出经济和环境目标为出发点, 以实现
这一双重目标为终点 。
c.环境制约型
? 经济发展服从环境保护的需要, 经济发展
目标是建立在环境基础上的 。
(3)按环境要素划分
a.大气污染控制规划,主要在城市或城市中小区
进行。
b.水污染控制规划
? 包括区域, 水系, 城市的水污染控制
? 主要内容是:提出基本任务, 规划目标和主
要防治措施
c.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
? 主要内容:对规划区内的固废处理, 处置,
综合利用进行规划 。
d.噪声污染控制规划:城市, 小区, 道路, 企业
(4)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
a.国家环境规划; b.省(区)市环境规划;
c.部门环境规划; d.县区环境规划;
e.农村环境规划; f.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
g.城市综合整治环境规划;和 h.重点污染
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等。
? 各类规划构成一个多层次结构
(5)按性质划分
a.生态规划:规划中考虑:使国家或地区的
经济发展能符合生态规律,即能促进和保证
经济发展,又不使当地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b.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 也称污染控制规划 )
? 是当前环境规划的重点 。
? 按内容可进一步分为工业污染控制规划、
农业污染控制规划、城市污染控制规划等。
? 根据范围和性质可分为区域污染综合防治
规划和部门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c.自然保护规划
? 主要是保护生物资源和其他可更新资源
d.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四)环境规划的发展和趋势
1.我国环境规划工作取得的进展
(1)我国环境规划确立了以可持续发展和科
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
(2)我国环境规划正逐步规范化, 有了全国
统一的技术大纲 。
a.有了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 。
b.初步形成了方法体系, 包括:评价方法,
预测方法, 区划方法, 决策方法, 优化方法
及总量控制方法等 。
c.环境规划的内容日趋完善。
? 目前,我国环境规划主要内容包括 7个方面:
①制定环境规划目标;②建立环境规划指标
体系;③环境调查与评价;④环境预测;⑤
环境功能区划;⑥环境规划方案设计与方案
优化;⑦方案实施与管理。
? 方案优化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
(3)环境规划正逐步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
展规划中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强化了经济与环
境协调的必要性 。
2.我国环境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1)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型的规划仍然缺乏
? 目前, 大部分环境规划仍属经济制约型规
划? 原因,a,人们对经济的传统重视程度;
b.环境规划人员缺乏经济规划的知识, 且很
少与经济界研究人员合作;
c.对这方面的科研工作较为薄弱 。
(2)新开发区环境规划方法有待完善和发展
? 新开发区的迅速发展对环境规划提出了新
的要求
(3)环境规划的管理还没有完全走上法制的轨道
? 缺乏环境规划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
? 环境规划的报批, 实施和检查无章可循
(4)缺乏一支素质好, 技术力量强的环境规划队伍
(5)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 PDSS) 的研制工作亟待
加强
(6)作出的环境规划缺乏足够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 我国采用的环境规划的理论多为欧美的规划
法, —污染物削减量及投资费比较大 —难以为
决策机构所采用
? 及时制定相应的年度执行计划和条例
3.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1)环境与经济协调规划继续受到重视并成为热点
(2)环境规划的技术路线将从污染末端控制向生
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3)环境规划的污染控制方式将更突出区域集中控制
(4)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将继续受到青睐
(5)城市生态规划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6)环境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将会成为研究的
重点之一
(7)地球规划国际合作前景看好
(一)环境调查与评价
1.环境特征调查及生态登记
? 环境特征调查:主要对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
环境特征进行调查 —搞清环境的调节能力、易
产生环境问题的薄弱环节。
二、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
2.污染源调查
(1)工业污染源调查:一般以重污染的大中企
业为重点对象。
? 内容:生产和管理、污染物排放与治理、污
染危害及事故、生产计划等。
(2)生活污染源调查
(3)交通 污染源调查
? 流动性, 范围广
? 污染, 交通噪声, 尾气排放
(4)农业污染源调查:农药, 化肥, 地膜
3.环境影响评价
? 是对环境优劣进行定量的描述
? 环境规划编制必须进行环境质量评价
(1)污染源评价 。 确定重要污染源, 主要污
染物, 为污染源的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应用环境质量指数
系数进行综合处理, 对一个地区 ( 或城市 )
环境要素作定量描述 。
(二) 环境预测
? 定义:在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科学实验基
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环境的发
展趋势进行的科学分析和判断。
? 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是规划工作的核心
? 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
1.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 内容:人口密度, 能源消耗, 国民生产总
值, 工业总产值, 经济布局和结构
2.环境污染预测
? 内容:污染物排放总量、污染物时空分布、
区域环境总量
3.生态环境预测
? 内容:城市生态环境, 农业生态环境, 森
林环境
4.环境资源破坏和污染的经济损失预测
? 内容: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环境污染引
起的农业减产, 工业成本的提高
5.环境治理和投资预测
(三) 环境功能区划
? 定义: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不同地区
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
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
a.研究各环境单元的承载力 ( 环境容量 ) 及
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b.环境承载力应与人类活动相和谐
c.目的是为了合理布局, 确定具体环境目标
d.功能区划对其未来环境状态有决定性影响
? 环境区划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
(1)综合环境区划
? 主要以规划区中 人群活动方式 以及 对环境
的要求 为划分准则 。 一般可分为:
a.重点环境保护区:综合环境质量要求高 。
如风景游览区, 疗养区等 。
b.一般环境保护区:综合环境质量较高 。 如
居住, 商业活动地区 。
c.污染控制区,目前环境质量相对较好,需
严格控制新污染的工业区。
d.重点污染治理 区:现状污染严重, 在规划
中要加强治理的工业区 。
? 环境综合区划也可按土地利用功能分类进
行划分 。
分为:居住区, 工业区, 自然保护区, 集
中公共设施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
(2)按环境要素分项环境区划
? 是以综合环境区划为基础, 结合每个环境
要素自身的特点加以划分
? 确定每个区划内具体的环境目标
? 该目标下的污染物控制总量及其相应的规
划方案
①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 据 GB/T—13201—91的规定, 将区域划分为
三类
? 其与 GB3095—96中的三类大气质量相对应
a.一类 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
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b.二类 区:居住区, 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
文化区, 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c.三类区:特定 工业区
② 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划
? 其与 GB3838—2002相结合
a.源头水 各地表水域的最上游地段的水体 (I)
b.国家自然保护区 (I)
c.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进一步分为一
级保护区( Ⅱ )和二级保护区( Ⅲ )
d.鱼类保护区, 又分为珍贵鱼类保护区 (Ⅱ),
鱼虾产卵场 (Ⅱ) 和一般鱼类保护区三类 (Ⅲ)
e.一般工业用水区 (Ⅳ)
f.农业用水区 (Ⅴ)
g.一般景观水域, 没有明显使用功能 (Ⅴ)
③ 噪声功能区划
? 据 GB3096—93,划分如下功能区:
a.特殊住宅区:特别需要安静的住宅区, 如
医院, 疗养院等, 等效声级:昼< 45dB,夜
< 35dB。
b.居民文教区:昼< 50dB,夜< 40dB。
c.一类混合区:一般商业区与居民住宅相混
杂的地区:昼< 55dB,夜< 45dB。
d.二类混合区:工业、商业、少量交通与居
民住宅混杂的地区:昼< 60dB,夜< 50dB。
e.商业中心区:噪声标准同, 二类混合区, 。
f.工业集中区:昼< 65dB,夜< 55dB。
g.交通干线道路两侧:车流量> 100辆 /小时
的道路两侧 。 昼< 70dB,夜< 55dB。
(四) 环境规划目标的确定
? 环境规划目标,按规划内容可分为 质量目标
和 总量控制目标 两类
1.质量目标
a.是基本目标
b.包括大气层环境质量目标, 水环境质量目
标等
c.由一系列表征环境质量的指标来体现
2.环境污染 总量控制目标
a.是为达到质量目标而规定的便于实施和管
理的目标 。
b.实质:以功能区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目标,
超出环境容量的部分作为 削减目标 。
c.包括工业或行业控制目标, 城市环境综合
整治目标 。
? 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应注意:
a.确保目标的可实施性 ;
b.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 。
(五) 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
1.规划技术路线
(1)工业污染防治规划路线
a.污染的全过程控制
b.依靠科技进步, 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c.遵循 4R原则 ( Reduce,Recycle,Reuse、
Recover), 合理利用资源, 减少污染物排放
d.点源治理与集中控制相结合, 以集中控制
优先
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 城市是经济发达, 人口集中, 污染问题突
出的场所
?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我国环保工作的一个重
点
? 主要是针对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废和噪声
污染等进行控制
① 大气污染防治的技术路线:, 五化一创,
即气化, 热化, 型煤化, 道路硬化, 绿化和
创建无烟控制区 。
② 水污染防治的技术路线:节水、保护饮用水
源、降低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控制有机污染
增加趋势。
③ 固废污染控制的技术路线:减量化, 资源
化和无害化 。
④ 声污染控制的技术路线:合理布局, 加强
管理与治理 。
2.环境规划设计与优化
? 设计依据,① 环境问题; ② 各种政策和规
定; ③ 污染物的消减量; ④ 环境目标; ⑤ 投
资能力及效益; ⑥ 措施可行 。
? 作出多个不同的规划方案;对各个方案的定
性, 定量比较;得出最佳方案;提供给领导
决策
( 六 ) 实施规划的保证措施
? 主要是环境保护的技术政策和环境法规 。
(一)评价方法
? 是对评价对象的优劣、好坏作定量或定性的
描述,一般以定量方法为主。
三、环境规划方法简介
1.污染源评价
(1)等标污染负荷
? 定义:把污染物稀释到标准浓度时所用的稀
释介质量。
① j污染源,i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 ( Pij)
② j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 Pj)
(废气)
(废水)
10Q
S
C
P
10Q
S
C
P
9
j
i
ij
ij
6
j
i
ij
ij
?
?
???
???
m),1,2,(j PP
n
1i
ijj ????
?
③ 区域 (流域 )中某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
( Pi)
④ 全区域 (流域 )污染物总等标污染负荷 (P)
? ??
? ?
n
1i
m
1j
ijPP
n),1,2,(i PP
n
1j
iji ????
?
(2)等标污染负荷比
? 指某污染物或某污染源的等标负荷在污染
源或区域的污染负荷中所占的比例。
? 是确定某污染物或某污染源对环境污染
贡献顺序的特征量。
① 主要污染物的确定:
② 主要污染源的确定:
P
PK
P
PK
P
PK ij
i
i
ij
i
j
ij
i ??? ;;
P
PK j
j ?
(3)环境影响潜在指数法
? 应考虑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之后的行为及对
环境承受功能的影响。
① 水环境影响潜在指数法
i
i
ij
j
i
i
ijiw
S
'C
K
a
C
m
KP
?
???
mi,污染物日平均绝对排放量
Ci,污染物评价标准
Kij:污染物的环境功能系数
aj,水体功能的废水水量分配系数
Ci':污染物的废水排放标准
Si,污染物的水体功能标准
② 大气环境影响潜在指数法
h
C
mKP
i
i
ia ????
β h:不同高度排气筒对环境污染的调整系
数;
K:不同区域环境、不同风速条件下对环境
污染能力的调整系数。
2.环境质量评价
? 是环境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
? 目的:正确认识规划区的环境质量现状;
环境质量地区差异和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为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工程措施及投资比例
提供参考。
? 分类:①单个要素单个污染物评价;②单
要素综合评价;③区域环境综合评价。
(1)指数评价模型
① 单因子指数:
i
i
i
S
CP ?
②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a.均值型综合质量指数
??
?
n
1i
iP
n
1P
均
b.计权型综合质量指数
i
n
1i
i PWP ???
?
权
? 科学、合理确定各个环境因子的权系数值
是综合质量指数的关键。目前多用专家调查
法。? 内梅罗指数:
2
)P()P(P 2m a x
2
a v e ??
内
? 姚志麒指数:
m a xa v e PPP ??姚
(2)环境质量分级
? 环境质量指数并不能直接描述环境质量的
好坏,应进行环境质量分级。
a.将指数值与环境质量状况联系起来,建立
分级系统;
b.一般按一定的指标对环境指数范围进行客
观分段;
c.分段依据:污染物浓度超标倍数;超标污
染物的种数;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二)环境预测
? 对未来环境状况进行定量 (或半定量 )的描述
? 预测精度受环境预测对象、条件、时间、
技术、方法等多种因素制约。
? 可分为两类:
(1)定性预测技术
(2)定量预测方法
常 用
预测方法
约束外推
预 测
直观 (定性 )
预 测
模拟模型
预 测
头脑风暴法
特尔菲法
主观概率法
关连树法
先行指示法
趋势外推法
移动平均法
指数平滑法
累计预测法
叠代外推法
回归分析法
最小二乘法
联立方程法
弹性系数法
投入产出法
单纯外推法
概率预测法
灰色预测法
(定性预测 )
(定量预测 )
(定量预测 )
图 6-1 常用预测方法分类
(三)数学规划优化技术
? 环境规划的方案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常用数学模型进行优化。
? 常用的方法: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离散规划、
动态规划等。
? 线性规划模型:理论完整、方法成熟、应用广
泛,其标准为:
),,2,1(j ),,2,1(i 0
),(
m a x ( m i n )
1
1
mmX
XA
XCZ
j
iij
n
j
ij
j
n
j
j
?? ???
????
??
?
?
?
?
?约束方程
目标函数
四、大气污染控制系统规划
? 大气污染控制的过程
a.制订大气质量目标,并通过立法;
b.编制污染物排放清单、预测地区的大气质
量,并与大气质量标准比较;
c.制订大气污染控制方案,既满足大气质量要
求,又使总费用最低。
(一)比例下降规划模型
? 该模型假定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量的下降,
将导致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等比例下降,因此
在优化模型时将不必直接纳入大气质量约束,
只需将现实的大气环境质量与标准相比,确定
必须改进的分数,进而确定污染物排放量必须
下降的分数作为约束条件。
? 优点,a.避免了复杂的空气迁移计算;
b.避免了复杂的参数估值过程。
? 线性规划模型
ji,0X
q,1,2,p AXb
m,1,2,i SXa
XCM i n Z
ij
p
m
1i
n
1j
iji j P
i
n
1j
ijij
m
1i
n
1j
ijij
??
???
???
??
? ?
?
? ?
? ?
?
? ?
?
?
i,污染源 i = 1,2,···,m
j,污染控制方法 j = 1,2,···,n
p,污染源 p = 1,2,···,q
Xij,产品的产量
Cij,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支付的控制费用
bijp:污染物排放因子
aj,逻辑变量 aj = 1 或 0
(二)地面浓度控制规划
)22ex p ( 2
2
2
2
),(
z
i
y
ik
zyx
yx
Hy
u
QC
????? ???
? 高架点源地面浓度公式:
? 污染源的源强计算式:
Qijp=bijp·X ij
? 迁移因子:
)22ex p (1 2
2
2 z
i
yzyx
ik
Hy
ut ????? ???
式中,k:接受点的编号,k = 1,2,··,r
tik:位于 i点处的污染源对位于 k处的接受点的污染因子
因此,Cipk = tik · bijp · Xij
? m个污染源,n种控制方法下,接受点 k的
浓度:
ijp
m
1i
n
1j
ijikpk XbtC ?? ? ??
? ?
0
pk
m
1i
n
1j
iji j pik
0
pk CXbtC
P
?? ? ??
? ?
,则指标为
种污染物的大气质量若给定接受点处,第
? 地面浓度控制规划的最优化模型
ji,0X
r,1,2,k; q,1,2,P CXbt
m,1,2,i SXa
XCM i n Z
ij
0
pk
m
1i
n
1j
iji j pik
i
n
1j
ijij
m
1i
n
1j
ijij
??
?
??? ? ??
??? ?
? ? ??
? ?
?
? ?
?
?
?
THE END
谢谢大家!
环境管理的定义
1.定义:依据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政策和
标准,从环境与 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法律、
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手段,调控人类的
各种行为,协调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
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
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 管理的对象:人 (人的三种基本行为 )
? 管理的核心,限制
? 管理的范畴,次生环境问题
2.环境管理的内涵
? 环境管理应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部分
(1) 宏观环境管理: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
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
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
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
(2) 微观环境管理:指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
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
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对基础的
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 概括地说,宏观环境管理是从参与综合决
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其实施主体是
国家和地方政府,环境管理是从执法监督入
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问题。
环境管理的性质、特点和类型
(一 )环境管理的性质
? 环境管理是国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管理的性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
行为 (行政管理 )
(1) 政治性;
(2) 权威性;
(3) 强制性
(二 )环境管理的特点
(1) 环境管理的二重性;
(2) 环境管理的区域性;
(3) 环境管理的综合性;
(4) 环境管理的社会性 (群众性、广泛性 );
(5) 环境管理的自适应性;
(6) 环境决策的非程序化特点
(三)环境管理的类型
1,从环境管理的范围来划分:
流域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行业环境管理、
部门环境管理
2,从环境管理的属性来划分:
资源环境管理、质量环境管理、技术环境管理
3,从环保部门的工作领域来划分:
计划环境管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执法监督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的模式、手段和职能
(一 ) 环境管理模式
? 环境管理模式:指在特定的环境管理组织
模式中所确定的环境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
(1) 区域管理模式
(2) 行业管理模式
(3) 区域与行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二)环境管理手段
? 环境管理手段:指为实现环境管理目标,
管理主体针对客体所采取的必需,有效的手
段。(1) 法律手段
主要特征:强制性、权威性、规范性、共同性
和持续性
(2) 经济手段
? 宏观管理的经济手段
? 微观管理的经济手段
? 主要特征:利益性、间接性和有偿性
(3) 技术手段
? 污染防治技术:
a.污染预防技术:清洁生产技术
b.污染治理技术:环境工程技术
? 污染治理监督技术
(4) 行政手段
? 主要特征:权威性、强制性、具体性和无
偿性
(5) 教育手段
? 基础环境教育,专业环境教育,社会公众
环境教育
? 主要特征:后效性、广泛性和非程序化
(三)环境管理的职能
? 环境管理的职能:即环境管理的职责与功
能 (1) 计划职能
(2) 组织职能
(3) 监督职能
(4) 协调职能
(5) 指导职能
(6) 服务职能
环境管理的原则、理论、原理与方法
(一 ) 环境管理的原则
? 环境管理原则:指观察环境管理现象和处
理环境管理问题的思维尺度和行动准绳。
(1)随机制宜原则:任何环境管理都必须从具
体实际出发。
(2)能级分布原则:管理组织的能级结构优化。
(3) 管理动力原则:针对环境管理客体而
言的一种行为动力原则。
? 管理动力激励和惩罚,两者缺一不可,
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4) 管理反馈原则
? 指通过管理系统反馈机制来调整和优化
系统的决策,系统的运行以减少决策的失
误,提高管理效率。
(二)环境管理的理论
1.三种生产理论
(1)三种生产
? 人和环境组成了世界系统
? 人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体现在二者
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流动上。
? 物质的流动是基本的,可划分为三个子系
统,即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
环境生产子系统。
① 物资生产: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
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
境生产所资物资的总过程。
②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
包括人口的再生产 (繁衍、生育 )和人口在其
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 基本参量:资源利用率、产品流向比、社
会生产力
? 基本参量: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
式
③ 环境生产: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
污染 (生产加工过程、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
物 )和产出自然资源 (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
的总过程。
? 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资源生产力
(2) 人类 -环境世界系统模式的演变过程
② 农业文明时代:物资生产与环境生产的相
互作用成为世界系统运行的主导。
① 古生文明时代:环境生产起主导作用。
③ 工业文明时代:人口生产、物资生产与环
境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世界系统运行的
主导。
(3) 人类对世界系统的认识历程:
② 其后:人类又认识到人口生产系统的存在。
① 最初:人类只注意到物资生产系统的存在。
③ 现在:人类才认识到环境生产系统的存在。
(4)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重的地位与作用
② 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① 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③ 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④ 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⑤ 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2.大系统理论
a.把环境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看
成一个大系统的若干子问题;
? 大系统理论是研究生态-经济-社会这样
一个巨型复合系统非常有效的理论:
b.通过研究系统整体的协调机制来建定系统
的最佳结构和发展模式;
c.由系统优化原理,动态调节原理组成;
d.通过矩阵结构方法和目标管理方法来实现。
3.控制论
? 控制:指施控主体对受控客体的一种能动
作用。
? 控制论:以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变换和控
制为对象,研究技术装置、生物体和人类组
织等 有目的开放系统可能行为方式和可能结
构控制的科学。
? 控制论的应用:工程控制 (论 )、生物控制
(论 )、智能控制 (论 )和社会经济控制 (论 ) 。
? 社会经济控制论:
以社会管理系统、生态-经济-社会系统为
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些有目的开放系统内
各组成部分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关系的运动规律,通过对人类的经济
行为,消费行为和社会行为实施社会调节、
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以实现这些系统的最
优化或准优化控制的目的。
? 管理就是控制,实现环境管理目标需要强
制性、控制措施和手段予以保证。
4.行为科学
? 是研究在特定环境下和一定组织中人类行为
规律的科学。
(1) 行为与需要:
a.人类行为包括自然行为、经济行为 (包括生
产和消费行为 )和社会行为三种基本行为。
b.需要
? 生存需要:生理需要、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
对良好生存环境的需要 ;
? 相互关系需要:爱和尊重 ;
? 发展需要:自我发展和团体发展
(2) 行为与需要的关系:需要是行为产生的
根源
? 行为科学主要通过激励手段使人们在内在
的动力驱使下自觉调整和改善在社会组织中
的相互关系和行为。
(3) 需要层次论:个体需要层次论、群体需
要层次论
? 人的行为不仅受其所得到绝对报酬的影
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
(5) 需要与行为的改造:教育、奖惩、考核
与监督。
(4)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
(三)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
1.环境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1)极限性原理-环境容量
(2)区域性原理-环境区划
(3)生态平衡原理-加强资源管理
(4)生物多样性原则-加强自然保护的管理
2.环境管理的系统原理
3.环境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4.环境管理的法规体系
(四) 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
1.环境管理的规划方法
2.环境管理的控制方法
我国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及环境
管理的方针、政策、制度和对策
一、我国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 (1973~ 1983年 )
? 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73.8.5~ 8.20)
的召开背景
a.大连湾污染事件 —第一声警钟
b.北京鱼污染事件 —第一次治理
c.72年 6.5~ 6.16,联合国人 -环会议 —中国环
保事业的序幕
? 起步阶段的主要标志
a.初步实现了对环境问题认识上的转变:
,三废, 治理 —环境保护;
b.初步实现了环境管理思想认识的转变 —依
法管理;
c.建立了国家、省两级环境管理机构和, 老
三项, 环境管理制度;
d.治理了一批重点污染源。
(二)发展阶段 (1984~ 1995)
? 分为两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 (1984~ 1988)
? 是我国环境管理工作发展的关键时期
? 第一个时期的标志: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
会议的召开。( 1983.12.31~ 1984.1.7)
a.确立了一整套用以长期指导中国环境保护
实践的环境管理方针、政策和制度,如: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三同步、三
统一, 方针;环保工作的, 三大政策, ;
,新五项制度,
b.明确了各级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
c.进一步加强依法管理
2.第二个时期( 1989~ 1995)
? 环境管理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探索时期
? 在该期面临着两大挑战:
a.实施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b.加快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 该时期的标志:
a.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
(1989.4.28~ 5.1)
b.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纲
领性文件
c.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
提出了推行清洁生产
(三)深化阶段( 1996~)
? 是中国环境管理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
时期
? 总体特点是:环境保护从管理策略、管理
体制、管理思想和管理目标都进行了重大的
改革和调整
? 该阶段的标志:
a.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 (1996.7.15
~ 7.17)一个目标;两大举措;一个策略;若
干任务
b.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等四
大机制
c.环境保护的地位得到加强
二、环境保护方针
1.“三十二字, 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 在 1972年人 -环大会上提出
2.“三同步,三统一, 方针
?,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指导下,经济建设、城乡
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 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
? 是对, 三十二字, 方针的重大发展
? 是环境管理思想与理论的重大进步
? 对, 三同步,三统一, 方针的理解与分
析
a.,三同步, 的 前提 和 基础 是同步规划 —
体现了预防为主
b.,三同步, 的 关键 是同步实施
c.,三同步, 的 目的 是同步发展 — 是制定
环境保护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环境保护的政策
(一)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 在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上把环境保护作
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a.是立国之策,治国之策,兴国之策
b.在所有的环境政策中,国策居于最高的
地位
? 把环境保护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的原因:
a.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b.是由中国的环境状况决定的;
c.是由国际履约责任决定的。
(二)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
? 贯彻预防为主的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之中,进行综合平衡 —宏观层次是 先
决条件 。
b.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
置相结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宏
观和微观层次,是 根本保证 。
c.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新
污染的产生 —微观层次是 关键 。
2.“谁污染、谁治理, 的政策
? 是从日本环境政策中的, 污染者负担, 的原
则引申过来的。
? 实现这一政策,要解决两个问题:
( 1)明确经济行为主体的环境责任问题:
a.污染防治责任:经济活动的, 外部不经济性,
内化到企业自身的生产中去。
b.生态保护责任:开发者保护,利用者补偿,
破坏者恢复。
? 环境责任者的内涵的变化:
由企业扩展为经济行为主体,包括:生产行
为主体 (企业 )和消费行为主体。
? 意义:可解决环境保护资金问题
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
? 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
? 提出该政策的原因:
a.中国在短期内不具备依靠高投入治理污染
的条件
b.中国现有的许多环境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善
引起的
? 强化环境管理的措施:
a.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
b.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机构
c.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
4.“三大政策, 的相互关系
? 三项基本政策互为支撑,缺一不可,相互
补充,不可替代。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是从
增长方式、规划布局、产业结构和技术政策
角度来考虑的;, 谁污染、谁治理, 的环境
政策是从经济和技术角度来考虑的;强化管
理是从环境执法、行政管理、宣传教育角度
来考虑的。三项政策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环
境保护工作的原则性规定。
(三)环境保护的单项政策
? 是环境保护基本政策的补充
1.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
? 指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与
发展的专项政策,包括两个方面:
a.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政策;
b.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政策。
2.环境保护的行业政策
? 指以特定的行业为内容开展环境保护的专
项政策。
a.鼓励发展的行业政策
b.限制发展的行业政策
c.禁止发展的行业政策
3.环境保护的技术政策
? 指以特定的行业或领域为对象,在行业环
境保护政策许可范围内,引导企业采取有利
于保护环境的生产和污染防治技术的政策。
? 其是制定污染防治对策的依据;是开展环
境监督管理的出发点。
? 环境保护技术政策的总体思想:
a.重点发展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率的适用
生产技术;
b.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满足环
保要求的产品;
c.重点发展投入成本低、去除效率较高的污
染治理适用技术。
4.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
? 指运用税收、信贷、财政补贴、收费等各
种有效经济手段引导和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
a.污染防治的经济优惠政策
b.资源与生态补偿政策
c.污染税和污染费政策
5.环境保护的能源政策
? 指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无污染和少污
染的清洁能源为主要内容,以适应和满足环
境保护需要的能源政策。
a.我国能源紧张;
b.高消耗、浪费大;
c.能源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
四、环境保护策略
? 是体现环境保护战略思想,从实际出发
为解决未来一定时期内重大问题和实现环
境保护阶段性目标的具体原则性谋划,是
制定环境保护对策的依据。
(一)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
? 1996年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
立的新策略
a.是对过去 20多年以来以污染防治为重心
的环境保护策略的重新调整
b.是中国环境问题的发展;
c.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
d.二者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可偏废,不
能替代
e.是环境保护策略的一个重大转变
(二)以防治为主实施全过程控制
? 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施全过程控制,
是从, 源头, 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
?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a.经济决策的全过程控制;
b.物质流通领域的全过程控制;
c.企业的全过程控制。
五、环境保护的对策
(一)污染防治对策
? 概括为, 四个为主、四个结合,,
a.以浓度控制为主,实施浓度控制与总量
控制相结合;
b.以末端控制为主,实施末端控制与全过
程控制相结合;
c.以分散控制为主,实施分散控制与集中
控制相结合;
d.以区域治理为主,实施区域治理与行业
治理相结合;
(二)生态保护对策
a.建设生态农业;
b.生物多样性保护;
c.流域生态保护
(三)环境管理对策
? 环境管理对策是从强化管理的角度确定环
境保护实践应遵循的 准则 和一系列可以操作
的具体 实施办法,是关于污染防治对策和生
态保护对策管理思想的 规范化指导 。
? 是解决环境管理中的, 怎么管, 的问题,
包括:
( 1)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微观管理,措施:
a.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b.制定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
c.建立有效的环境经济体制。
( 2)坚持, 以新带老,,以项目管理促进
污染治理
? 以新建项目管理带动老污染治理,在杜绝
新污染产生的前提下,加快老污染的治理。
? 主要措施:
a.加强行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b.有效行使, 环保审批权, ;
c.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
( 3)坚持, 以点带面,,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治
理
? 抓住重点环境问题,以重点带动一般
? 主要措施:
a.确定重点环境问题;
b.确定重点工程项目;
c.落实重点工程项目的环保资金;
d.落实责任、分步实施、加强监督。
( 4)坚持, 以外促内,,强化企业内部自主管
理 ? 要调整企业在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定位,实
现从 被动 的无条件服从到 主动 的自主选择的
转变 —,要我做, ——,我要做,
? 具体措施:
a.推行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b.推行清洁生产
( 5)加强指导与服务,促进环境执法监督
(四)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 1992年 8月国家批准
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2.工业污染的防治
3.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
4.能源利用率的提高
5.生态环境的保护
6.加强科技开发
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8.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9.健全环境法制,强化环境管理
10.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为计划
六、环境管理制度
? 已形成了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管理
制度体系
?,老三项”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规定所有建设项目,在建设前对该项目可
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科学论证评价,提出治理
方案,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避免盲目建设
对环境的损害。
a.评价的对象: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
国家政策。
b.是“预防为主”政策的具体体现。
c.强化了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
d.促进了环境科学、监测技术的发展 。
2.,三同时”制度
? 指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新建、改建、扩建
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
项目或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其防治污染和生
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制度。
? 是我国最早实行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3.排污收费制度
? 指国家环境行政机构依法对超标准排放污
染物和向陆地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
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 。
? 是常用的经济手段之一,开辟了一条可靠
的污染治理资金渠道。
? 排污即收费
? 收费标准偏低
? 强调了浓度,而忽略了总量
? 单因子收费
? 新五项制度
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 指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应当对当地的环境质量
负责,企业的领导人对本单位污染防治负责,
并确定他们在任期间内环境保护的任务目标,
列为政绩进行考核。
a.加强了各级政府对环保的重视
b.有利于把环保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c.有利于由单项治理,分散治理转向区域
综合防治
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 对城市实行综合整治的成效、城市环境质
量,制定量化指标,进行考核,每年评定一
次,城市各项环境建设与环境管理的总体水
平。
? 使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定量化,规范化。
? 定量考核指标:
( 1)环境质量指标,T.S.P等 7项,权重 30分
( 2)污染控制指标: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
率等 9项,权重 34分
( 3)环境建设指标:城市集中供热率等 6项,
权重 20分
( 4)环境管理指标:排污费征收面(率)等
5项,权重 16分
? 共有 27项,共计 100分
6.排污许可证制度
? 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事先必须向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过审核批
准领取许可证后,按照排污许可证所规定的条
件排放污染物的制度 。
a.是定量化的手段
b.核心是确定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分配削减
指标
c.主要内容,① 排污申报登记②核定排污量③审
核发放排污许可证④排污许可证的监督与管理
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 污染治理应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道路,以
集中控制作为发展方向 。
? 我国在污染源的分散治理上,花费了很大
的财力、物力,但效果并不显著,原因之一
是,对环境工程的费用 -效益分析不够。
8.污染限制治理制度
? 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和在特殊
保护区内超标排污的已有设施,由有关国家
机关依法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
达到治理目标的规定的总称。
? 限期治理的对象,
a,位于特殊保护区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
b,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
我国环境管理
的模式、手段和职能
一、环境管理模式
(一) 环境管理模式
? 定义:是指正确处理环境管理事务中上下
左右,条条块块的权力、责任,相互关系及
沟通这些关系的方式。
(1)上下关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条条与块
块相结合,以地方为主。即中央颁布政策、法
令,提出目标要求,以地方为主组织实施。
(2)左右关系:有关行业、部门、单位,按
照明确分工,各方去办的原则,负责管理所
辖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工作,环境管理部门要
从方针、政策、规划上给予指导,同时进行
协调和监督。
? 三种模式
(1)区域管理模式:即, 横向管理, 或, 块
块管理, 模式 。 是将同一区域的环境问题,
不分行业,不分领域,不分类别均纳入该区
域的环境管理范围之内的管理模式。
a.该模式是环境管理模式中的主要模式,是
其它管理模式的基础。
b.资源环境管理,城市环境管理,乡镇环境管
理,自然保护 区环境管理等均采用此模式。
(2)行业管理模式:即, 纵向管理,,条条管
理, 模式,是跨越行政区域范围,以行业作为
管理对象,以行业作为管理内容的一种管理
模式。(3)区域与行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是前两者
的有机结合。既能发挥区域行政管理的优势,
又能兼顾行业管理体制的特长,优势互 补 。
(二) 国外环境管理模式简介
? 共有四种模式
(1)分散管理模式:环境管理权由不同的部门
分别掌握(意大利、荷兰、前苏联等)
? 这些部门主管的业务范围或可能造成环境
污染, 或可能受环境污染的影响。
? 如前苏联, 把环境交由农业、卫生、渔业、
地质等部门分别行使。
? 优点,各部门比较熟悉本部门的业务,
可以把环境与其业务协调起来。
? 不足之处:
a.各部门既有业务上的目标,又有环境方面
的目标,—牺牲环境利益谋求业务目标。
b.环境管理需要各部门的综合协调,而该模
式因机构分散,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扯皮。
(2)集中管理模式:环境管理权属于专门从事
环境管理工作的机构,由该机构统一行使。
(美国、丹麦等 )
? 优点:有一个具有实权的专门机构对环境实
行全面统一的管理,从而保证无论何时都有
一个机构在为环境保护而努力。
? 不足之处:由于环境管理涉及相当广泛的专
门性问题,—不很熟悉各部门的业务 —协调
困难。
(3)分散管理与统一监督相结合模式:环境管
理权赋予业务与环境相关的各主管部门,但同
时还创设一个中央机关负责达到更高的环境
质量标准和协调环境保护各种机构的工作。
(英国、法国等)
? 优点:既能发挥各个业务部门熟悉本部门业
务的积极性,又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协调。
? 不足之处:由于其专门机构的地位与权限与
其他业务部门平行,在环境管理中时常会遇
到阻力。
(4)政府长官负责与统一管理相结合模式:
环境管理权由各级政府长官和专门从事环境
保护工作的机构共同行使 (日本等国 )
? 优点,a.政府首脑兼任环保机构的领导 —较
大的管理权限 —克服各种阻力;
b.公害对策会议能为政府长官和环境厅在业务
方面提供咨询 —各种环境决策和重大管理措施
在技术、经济、法律、政策等方面稳妥可行。
(三)我国现行的 环境管理模式
? 是一种类似分散管理与统一监督相结合的
模式。
? 设有相对独立、专门的环境监督管理机构。
其主要职能是:
a.对整个环保工作进行规划、协调;
b.依法提出环境法规草案和制定行政规章;
c.依法监督、管理环境法律、法规、规章、
规划、标准的实施。
? 还相应建立了地方分级管理体制 —区域性
和地方性
? 优点:充分发挥了中央统一领导、宏观调
控的作用和地方各级政府微观管理的积极性。
? 不足之处:
a.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
分工不明确 —难以发挥其统一监督管理的职
能;
b.环境要素的多元化管理,—仅关注与本部
门相关的问题,忽略环境问题的相互联系性 —
难以根本解决问题;
c.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且有一个量变到质
变的过程 —量变过程中后果不明显 —环保难
介入 —监督滞后;
d.环境管理部门多元化导致环境综合管理的
不协调性:
① 管理手段的不兼容: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
一套管理手段和方法
② 各环境各要素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是相互不
协调
? 结论:
a.提高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地位
b.实行各级政府首长的环境保护责任制
二、环境管理的手段
? 指为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管理主体针对客
体所采取的必需,有效的手段。
1.法律手段
? 指管理者代表国家和政府,依据国家环境
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
实施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管理以保护环境
的手段。
? 是环境管理的最基本的手段,是其他手段
的保障和支撑 (“最终手段, )
? 主要特征:
强制性
权威性
规范性
共同性
持续性
2.经济手段
? 指管理者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经济
法规,运用价格、成本、利润、信贷、税收、
收费和罚款等经济杠杆来调节各方面的经济
利益关系,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培养环保
市场已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统一的手段。
? 宏观管理的经济手段
? 微观管理的经济手段
? 主要特征:
利益性、间接性、有偿性
? 经济手段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企业因违
反环境法律、法规所必须支付的用于环境保
护的补偿或费用必须大于企业因逃避环境责
任而获取的非法收入的额度。
3.技术手段
? 是指通过污染防治技术,污染治理监督技
术来规范企业的排污行为,对污染控制和监
督活动实施全过程管理的手段。
? 污染防治技术包括:
a.污染预防技术:清洁生产技术;
b.污染治理技术:环境工程技术。
? 污染治理监督技术:指地方环保部门对污
染行为单位的污染治理活动和过程实施有效
监督的技术。
a,常规监测技术;
b,自动监控技术。
? 是微观环境管理中最直接最主要的技术手
段。
4.行政手段
? 是指在国家法律监督之下,各级行政管理
机构运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授予的行政权限开
展环境管理的手段。
? 主要特征:
权威性、强制性、具体性、无偿性。
5.教育手段
? 是指运用各种形式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
育以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专业知
识的手段。
? 环境教育包括:基础环境教育、专业环
境教育和社会公众环境教育三种形式。
? 公众环境意识是国家和政府进行环境决
策的基础:是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 环境教育的特征:广泛性、非程序化。
三、环境管理的职能
? 指环境管理的职责与功能。
? 环境管理有六大职能:
1.计划职能
? 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 指对未来的环境管理目标、对策和措施进
行规划和安排。
? 确立短期和长期的管理目标,选定实现管
理目标的对策和措施。
2.组织职能
? 指为了实现环境管理目标,对人们的环境
保护活动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合理配备
和使用各种资源,协调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
力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调整社会各阶层
的经济利益关系的职能。
? 包括两大方面:
a.环境管理的内部组织职能
b.环境管理的外部组织职能。是第一位的。
? 如何有效发挥外部组织职能,是环境管理
学面对的理论和实践两大问题,需通过环境
管理体制改革加以解决。
3.监督职能
? 是环境管理活动中一个最基本、最主要的
职能。
? 按监督的功能划分:
a.内部管理监督:管理组织的自身监督
b.外部管理监督:管理组织者对被管理者实
施的监督。是环保部门开展环境管理的主要
内容和主要方面。
? 按监督的内容和对象划分:
a.经济主体监督:指环境管理部门对所有经
济行为主体依法开展的环境监督。
b.行政主体监督:指环境管理部门对依法赋
予环境保护责任与义务的政府其它部门和所
有经济行为主体的行政主管部门有关环境保
护的计划、实施情况依法开展的环境监督。
4.协调职能
? 指在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中协调各种横向
和纵向关系及联系的职能。
? 从宏观上讲,环境管理要协调环境保护
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实现国家
的可持续发展。
? 从微观上讲,环境管理要协调社会各个领
域、各个部门、不同层次人们的各种需求和
经济利益关系 —以适应环境准则。
? 如对汽车尾气的管理。
5.指导职能
? 指环境管理者在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中对
有关部门具有的业务指导职能。
a.纵向指导:上级环境管理部门对下级环境
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
b.横向指导:指在同一政府领导下的环境管
理部门对同级相关部门开展环保工作的业务
指导。
6.服务职能
环境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一)外部性概念
? 定义: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
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
场的影响。
? 类型:
一、外部性理论及其内部化方法
(1)按外部性的性质
a.外部经济性 (或正外部性 ):有益的影响
b.外部不经济性 (或负外部性 ):有害的影响
(2)按产生外部性的原因
a.生产的外部性 (正或负 ) (主要 )
b.消费的外部性 (正或负 )
(3)按外部性影响的对象
a.公共外部性 (不可减少的外部性 )
b.私人外部性 (可减少的外部性 )
? 公共物品的两个最基本的性质
a.供给的普遍性 (即消费的无竞争性 ):指某人
对某物品的消费完全不会减少或干扰他人对此
物品消费,普遍性体现在不可减少性之上。
b.消费的非排他性:指某人的消费不能阻止任
何其他人免费享受该物品的消费。
? 两种性质可能同时存在, 却不一定相互依
存 。 如大气污染
? 私人外部性:外部影响只对个别人产生影
响,且这种影响是可以减少的。 (如垃圾 )
?即一个受害者对外部性的消费减少了他人的
类似消费 ——重要的资源配置问题是, 如何
以最小的社会成本 处理 (垃圾 )
? 该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
生产或者消费决策,由它们自己来承担或消
化,即, 污染者付费, 的原则。
? 方法,分为两类:
( 二 ) 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
管制 (即命令控制型 )和经济刺激 (即市场激励 )
? 指有关当局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等直接规定当事人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的允许
数量及其方式。
(1)管制:
a.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浓度或排放量 )
b.控制源头 (原料、能源 )
? 管制手段是占主导地位的
? 前提:有一系列污染控制法律, 法规
? 管制在消除外部不经济方面有较大的确定
性
? 管制系统包括:管制指令生成机构,执行
机构、制裁、监督机构。
? 管制手段的局限性:
a.需大量污染源信息 ——成本提高,有效性
下降;
c.企业间的技术差异和控制费用差异较大
——执行统一管理 ——社会费用高
b.要适应新的生产工艺和环境状况 ——不断
制定生产工艺和产品的详细规定 ——需大量
的时间 ——很难对新技术作出及时的反应。
d.难以解决大量小型而分散的污染源。
(2) 损失赔偿
? 是一种直接赔偿法, 是通过法律补救和纠
正外部不经济性的一种法院仲裁方法 。
? 是一种事后补救性的手改, 但可起到警告
和预防作用 。
? 在理想的条件下, 法院的判决应刚好使污
染者的所有外部费用内部化, 即污染者的私
人费用等于外部费用
a.诉讼费用或交易费用可能很高,且可能拖
很长时间 ;
c.许多受害 者 和自己不参加起诉 ——外部费
用的计算困难。
d.环境污染多为滞后的损失 ——在技术上给
公正判断造成困难。
b.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污染者和受害
者之间的损失剂量关系在技术上难以判断 —
—损失补偿的定量化困难。
(3)排污权交易市场(后述)
(4)非市场的经济手段
? 主要通过政府的强制力量, 通过价格, 税
收, 信贷和收费等强制手段, 使企业和消费
者把他们产生的外部性纳入它的决策中来 。
? 排污收费是非市场手段中应用最广泛的,
最典型的一种方法 。
(一) 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 环境容量是资源
a.对环境容量不利用或利用不足,是资源配
置的无效率或低效率
二, 环境经济政策
b.环境容量是有限的,过度使用或损害环境
容量,也是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
? 环境容量的有效利用决定于边际治理成本
( MAC)和边际损害成本( MEC)
污 MEC
染
成
本
MAC
E′ E E″ 排放水平
图 5-1: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 治理成本与损害成本之和是社会总成本
? 理想的排放水平和治理水平是在 E点 —有
效率的污染水平,社会总成本最小,资源实
现有效率的配置。
? 在环境管理的实践中,E点只可能近似的获
得(由于政治、社会、经济、技术等原因)
? 实现该目标的手段:
① 强制执行各类环境法规;
② 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
( 二 ) 污染者付费原则
? 强制执行的各类环境法规又称为命令 —控
制型的环境政策。包括:各种环境标准、必
须执行的命令和不可交易的配额。
? 特点,a.其环境政策目标明确,能获得预
期的环境效果;
b.需庞大的执法队伍和高额的执行成本。
因此,在环境管理中,不同程度运用以市场
为基础的经济手段,即环境经济政策。
? 环境经济政策的特点(与命令 —控制型政策相比)
a.是以市场为基础,着重 间接宏观调控,不需全面
监测政策对象的微观活动,大大 降低了政策执行成
本 ;
b.可通过市场中介,把具有一定的行为选择余地的
决策权交给环境责任者 (而不是政府本身 ),使环境
管理更加 灵活 。可适用于具不同条件、能力和发展
水平的政策对象。
c.可有效地配置环保所需的资金。(既可投资污染
治理,也可用于纠正其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政策)
? 环境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纠正环境问题的外部
不经济性,并使其内部化,具体体现为“污染
者付费”原则( Polluter Pays Principle)。
? 定义:污染者应该承担由政府决定的控制污
染措施的费用,以保证环境处于可接受的状态。
换言之,在生产过程或消费过程产生污染的产
品和服务的成本中,应包括这些控制污染的费
用。
? OECD 1974年要求各成员国不应该通过补贴
或税收优惠来帮助污染者承担污染控制费用 —
“非补贴规定,
( 三 )环境经济政策的一般形式
? 基于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分为两类:
(1)“调节市场, 型:利用现有的市场实施环境管理。
如 收排污税 (费 ),取消对环境有害的补贴,建立
抵押制度等。
a.通过, 看得见的手, 即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
b.由政府给外部不经济性确立一个合理的负价格;
c.由外部不经济性的制造者承担全部外部费用。
? 此类环境经济政策又称, 庇古手段,
(2),建立 市场型”:包括明晰产权、可交易的许可
证、国际补偿体制等。
? 通过, 看不见的手, 即市场机制本身来解决环境
问题? 此类环境经济政策又称为, 科斯手段,
? 两类经济手段的异同性:
(1)相同之处:
a.使外部费用内部化;
b.允许经济人为了实现环境目标,通过费用效益的
比较,选择一种最优方案。
(2)不同之处:
? 两类手段的实施途径和效果是不同的,表现在:
a.庇古 手段多依赖于政府,而科斯手段更多地依赖
市场机制
若不存在, 政策失效,,两种手段都可行,但如果
出现政府, 寻租,,则科斯手段较有效
b.庇古手段需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
科斯手段需要政府界定产权,当污染者数量多,环
境资源产权界定困难时,企业间交易成本较大 —科
斯手段效率降低。
c.庇古手段不仅可以获得环境效益,还可使
政府获得经济效益。
科斯手段一般只获得环境效益
d.庇古手段一般提供不了刺激
① 税 ( 费 ) 率一般是固定的, 且常低于边际
治理成本;
②对所有厂商的标准一样 ——不公平;
科斯手段一般能刺激厂商,减少排污
e.如果被税收保护的人企图通过自己的行为
影响税负和税收,实施庇古税可能导致另外
一些外部性 。(如为获赔偿搬到排放烟雾的
工厂周围居住 ——人为造成社会成本增加)
? 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各有利弊, 在环境收
益情况相同情况下, 选取何手段主要取决于
边际管理成本和边际交易成本 。
? 边际管理成本( MMC):指增加一个污染者所
带来的政府管理总成本的增量。
? 边际交易成本( MTC):指增加一个污染者所
带来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易的费用。
a.MMC和 MTC都包括环境保护机构的运行成本和
环境监测成本
b.这些成本在两类中占的比例不同
c.当污染者数量较少时, MMC较高, 而 MTC较低
d.当污染者数量较多时, MMC较低, 而 MTC较高
如下图:
边 庇古手段 MTC 命令控制型
际 科斯手段
成
本 MMC
MC0
0 Q1 Q2 Q3 Q4 污染企业数
图 5-2:边际管理成本与边际交易成本
F L G
① 当 Q=Q2时,对应的 MTC和 MMC相交于 F点均为 MC0,
此时,两种手段都可以采用
② 当 Q<Q2时,MMC>MTC,应选择科斯手段
③ 当 Q>Q2时, MTC>MMC,应选择庇古手段
? 当 Q>L(最低点 )时, 采取何手段不仅取决于 MMC与
MTC的比较, 还取决于 MMC与命令控制型手段的比较
④ 当 Q2<Q<Q4( 即在 G点以左 ) 时, 还可以继续选择
庇古手段
⑤ 当 Q>Q4( 即在 G点以右 ) 时, 由于 MMC急剧回升,
故应考虑采用命令控制型手段 。
? 市场化程度与政府效率对管理手段的影响:
( 1)市场化程度提高,MTC曲线右移,交点由 F
移至 F′, Q2(决策管理手段的临界污染企业数)
移至 Q2′ ——科斯手段的活动区间增加;
( 2) 政府工作效率提高, MMC曲线下降到 MMC′,
交点 F降为 F″, Q2降为 Q2″ ——庇古手段的活动
区间增加;
( 3) 市场化程度和政府工作效率同时提高, F
点移至 E点, 虽经济政策手段的区间不基本一致,
但边际成本由 MC0下降到 MC0′ 。
边 MTC MTC′
际
成 MMC
本
MMC′
MC0 F′
E
0 Q2″ Q 2 Q2′ 污染企业数
图 5-3:市场化程度与政府效率
F
F″
(四)环境经济政策的类型
? 世界各国环境经济政策经常使用的经济手
段,主要有 9大类:
(1)明晰产权:所有权, 使用和开发权;
(2)建立市场: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 可交
易的环境股票;
(3)税收手段:污染税, 产品税, 出口税,
进口税, 税率差, 资源税, 免税等;
(4)收费制度:排污费, 使用者费, 资源 (环
境 )补偿费;
(5)罚款制度,违法罚款、违约罚款 ;
(6)财政手段:财政拨款, 赠款, 部门基金,
专项基金 ;
(7)金融手段:软贷款, 贴息贷款, 优惠贷
款, 商业贷款, 环境基金等 ;
(8)责任赔偿:法律责任赔偿, 环境资源损
害责任赔偿, 保险赔偿等 ;
(9)证券与押金制度:环境行为证券, 废物
处理证券, 押金, 股票等 。
(五)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条件
1.实施 条件
(1)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
a.若市场功能 不健全, 管理者失去了传递意图的中
介或导致市场信号失真;
b.管理对象对市场 信号反应迟钝, 甚至不发生反应
(2)相应的法律保障
? 参与市场运行的环境经济政策, 只有在相应的法
律保障之下, 才具有合理性和权威性 。
如:巴西的宪法只允许对每一项交易征收一种税 。
(3)配套的规章和机构
如:排污收费制度的实施,需要制定实施细
则、收费标准,及建立相应的环境监理机构。
(4)相应的数据和信息
如:要在最优水平上实施调控 —使边际控制
成本 =边际 损害成本 —掌握污染控制的成本
函数及环境损害函数等信息 。
2.影响因素
(1)政策可接受性
a.环境经济政策必然会影响一些部门, 地区
的利益;
b.受影响的利益集团会采取相应反措施;
c.当 反对的力量强大到足以影响政治决策过
程时, 环境经济政策可能被放弃 。
? 必须评价环境经济政策的政治和社会的可
接受程度 。
(2)相关政策的制约
? 现行的法规框架为环境经济政策的选择划定了
有限的生存空间 。
? 环境经济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只能
采取配合而不是冲突的形式 。
如:建立环境保护基金或投资公司, 必须经中
国人民银行批准等, 否则
? 一些在环保部门内部合理的, 有意义的设想,
放在国民经济运行的背景之下, 可能与国家的
宏观经济政策相抵触 —不具备现实可实施性 。
(3)管理的可行性
? 管理的可行性既影响环境经济政策的选择,
也影响具体的执行 。
? 如:荷兰 1988年实行的环境税, 税种多,
难以管理, 1992年, 将 5种税改为 1种税 。
我国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因技术含量高,难推广
(4)公平性的考虑
? 在决策者看来, 有些经济手段的实施可能
会引起社会不公平的问题 。 如普遍提高水资
源的价格 。
(5)对市场竞争力的担心
? 施行环境经济政策会给企业造成经济负
担 —影响经济效益水平 —削弱本部门或地区
产品的竞争力 。
(6)产业政策
? 各级政府的实现特定时期的经济目标而制
定的产业政策, 会影响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 。
如财政补贴等 。
(六)实行环境经济政策的必然性
1.中国的大多数环境政策,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
景下制定的。严重的不适应性、政策效力减弱,
新的经济体制呼唤新型环境管理模式。
2.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期 ——各类环境问题大量出
现。传统的命令 —控制型政策,已不能适应管理
对象的迅速变化 ——环境经济政策具灵活弹性的
管理形式。
3.执行命令 ——控制型的环境政策需要设置机构,
需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环境经济政策利用经济杠
杆发挥作用,人力、资金和机构需求较少。
4.我国环保投入受资金供给和投资体制双重制约,
投资纵令一直不能满足环保需要,环境经济政策
的资金配置功能可解决这一燃眉之急。
5.我国地域下,自然条件复杂,地区间经济和发
展水平差异大,一刀切的命令控制型政策往往因
过分强调环境效率而忽视了经济和社会公平。而
环境经济政策灵活的实施方式,有利于具体环境
问题的具体解决。
? 庇古 ( 1920年 ),应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
对排污者征税以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
间的差距, 使二者相等即, 庇古税, 。
? 把针对污染物排放所征收的各种税费统称
为, 庇古税, 。
三、庇古税(费) —— 排污费
? 征收排污费制度,对向环境排放污染或超
过国家排放标准的排污者,按照污染物的种
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的费用。
? 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从外部给企业
一定的经济压力, 使排污量的大小与企业的
经济效益联系起来 。
(一) 排污收费制度的作用
a.提高了企业的环境意识,促进了企业加强
环境管理;
b.开辟了一条可靠的污染治理资金渠道;
c.促进了环境保护事业自身建设的发展,保
证了环保事业稳定的资金渠道。
(二)我国 排污收费制度的发展
? 1978.12.31, 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
(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第一次正式
提出 实施排污收费制度。
? 1979.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排污收费制度得以 明确 —为该制
度的建立提供了 法律依据 。
? 1982.7.1, 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 在全
国执行 —标志着排污收费制度在中国 正式建
立 。
? 1988.9.1, 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
用暂行办法, 排污费由 拨款改为贷款 —重要
的改革措施。
? 1992.9.14, 关于开展工业燃煤 SO2排污
收费试点工作的通知, —排污收费实施 范围
的重要 扩展 。
? 1993.8.15, 关于征收污水排污费的通知,
对不超标的污水排放征收排污费 —首次体现
了 总量控制 的思想。
a.环境容量 —资源 —稀缺性 —有偿使用;
b.某些排污单位浓度虽低于国家排放标准,
但占用环境容量,造成的实际危害甚至超过
某些超标单位 —不公平。
(三)我国 排污收费制度的特点
1.收费地域广,收费种类和收费因子多。在
全国范围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放
射性等多种污染物
2.以征收超标排污费为主,以征收非超标排
污费为辅的收费体系 —考虑中国的国情国力
3.经济手段的多样化 —包括收费、罚款、财
政和金融等 4种手段。
4.是目前 8条环保投资渠道中唯一由环保部
门管理的投资渠道
5.排污收费的法规体系多层次、全方位 —4个
层次:法律( 4部)、行政法规( 2项专门规
定和 12项补充规定)、地方法规、规章( 50
多项)和行政规章( 15项)
6.建立了遍及全国的各级环境监理机构 —执
行排污收费制度 ( 1600多个机构,2万多
监理人员)
7.排污收费的性质,是纳入财政预算内的行
政收费,具, 准税, 的性质:
环保局成为了集(排污收费)政策的 设计
者, 实施者 和资金的 管理者, 使用者 四种身
份为一身的政府部门。这在中国的政府机构
中几乎是唯一的。
(四)我国 排污收费制度的实施原则
1.排污单位缴纳排污费,并 不免除 其应承担
的治理污染,赔偿损害的责任和法律规定的
其他责任;
2.排污单位逾期不缴排污费,每天增收滞纳
金 1‰ ;拒缴排污费,环保部门可以处以罚
款,并可申请法院 强制执行 ;
3.缴纳排污费,但仍未达到排放标准的排污
单位,从开征的第三年起,每年 提高征收标
准 5%;
4.,环境保护法, 公布以后,新、改、扩建
的工程项目和挖潜、革新、改造的工程项目
排放污染物超过标准的,应 加倍收费 ;
5.中国目前对 污水 实行征收排污费和征收超
标排污费的 双收费 制度;
6.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可以从生产成本列支,
但滞纳金、提高标准收费、加倍收费和补偿
性罚款等均 不得计入成本 ;
7.征收的排污费纳入预算内,按专项基金管
理,不参与体制分成 ;
8.所缴纳的排污费中,不高于其中的 80%的
部分可用于排污单位污染治理费用不足的 补
助 ; 20%可用于补助环保部门的 自身建设 ;
9.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污染源治
理 专项资金,采用委托银行贷款的方式有偿
使用。
(五)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1.征收排污费的性质问题
? 对征收排污费的性质有不同的观点:
a.认为是排污者对污染损失的一种补偿。
但在我国,排污者实际缴纳的排污费和治
理费与污染损失费相比,相差甚远。
b.认为是环保筹集资金的一种形式。
但排污量不应该成为环保资金来源的主要
渠道。
c.认为是税收的一种。
但在我国排污费并不上缴国库。
d.认为这是企业间的环境互助金,并具有
,吃大户, 的特点。
? 结合立法精神来看,征收排污费是运用法
律手段,是污染者承担一定经济责任,目的
在于促使污染的治理。
2.收费标准的确定问题
? 理论值 收费标准的确定,应同立法的目的
相一致,即收费额一般不应低于正常处理费
用。否则排污单位宁愿缴纳排污费而不积极
治理 ——这有悖于立法的目的。
? 现状 目前的收费标准仅为污染治理设施
运转 成本的 50%左右,某些项目甚至不到治
理成本的 10%。
? 原因:
a.许多老企业管理水平低、工艺设备落后、
超标排污量大,如大幅度提高收费标准,会
影响企业的支付能力;
b.征收排污费必须和有关政策相衔接,如:
燃煤排污收费标准过严则有悖于能源政策。
c.需考虑某些行业历史形成的特殊情况
如火电厂的粉煤灰的收费标准 1.2元 /月 ·吨,
而其他工业废渣 5元 /月 ·吨。
3.收费面不全
排污收费的对象,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和一部
分事业单位;对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的排污
费仅在一部分地区开始实行;居民生活污染
物排放基本未实行收费。
4.以浓度为基础的超标排污收费不利于污染
物总量控制。
? 同一排污口含有两种以上有害物质时,收
费按最高的 一种 计算,存在以下弊端:
5.多种污染物收费计算方法问题
a.使不同排污者在竞争中可能处于不平等
的地位
b.削减污染物种类对排污者没有实惠
6.收费的使用问题
? 按排污收费办法规定, 不超过 80%的排污
费交还企业用于治理污染, 这在收费的使用
上产生以下问题:
a.企业费用负担依旧不均
因为排污费的绝大部分被无偿使用
b.从根本上说,是把治理费转嫁给消费者
因为排污费已打入生产成本 —消费者给排
污者以财政资助
c.污染治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资金分散使用,忽视了必要的集中治理
d.排污者只能用于工业污染的末端治理,不
能用于清结生产和集中控制设施,影响了投
资效果
e.排污费有偿使用的比例仅为 20~ 30%,且
贷款利率低,项目完成后还可以申请豁免
f.用行政手段管理排污收费资金,不可避免
地受到各方面的行政干预。挤占、挪用、拖
欠、积压排污收费的现象较普遍
7.收费的法律效力问题
? 排污收费不是企业买得的“污染权”
对排污者来说,排污收费的法律效力并不免
除治理责任,也不免除因污染造成损失的赔
偿责任和法律规定的其他责任。
(六)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 改革方向
1.排污收费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
a.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修订和完善排污
收费的 法律、法规 ;
b.制定以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的
排污收费 政策体系,包括收费标准、收费方
法、资金管理与使用办法;
c.建立一支规模适宜、素质较高、装备精良
的排污收费和环境监理 执法队伍 。
2,排污收费方法的改革
? 逐步实现四个转变,
a.从超标收费向排污收费转变;
b.从单纯浓度收费向浓度与总量相结合收费
转变;
c.从单因子收费向多因子收费转变 ;
d.从静态收费向动态收费转变
3,排污收费资金管理与使用改革
? 污染治理资金使用方式的改革
a.由部分有偿使用改为全部有偿使用
b.提高贷款利率,对环境效率明显的项目实
行贴息
c.逐步取消本金豁免政策
? 资金管理方式的改革
a.逐步建立新的排污收费资金分配体制 ;
b.建立各级环境保护基金,经济和行政手
段相结合
四、我国环保投资的主要来源
? 指导思想:由向国家财政要投资转变为向
污染的单位要投资;由单一渠道转变为多渠
道;由单一主体转变为多个主体
? 现已开通了 8条环保投资渠道,并逐步以 法
规, 标准 和 计划 的形式稳定下来
(1)建设项目, 三同时, 的环境保护投资
? 一切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含小型
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 三同时, 的规定,
把治理污染所需资金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2)老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中的环境保护投资
? 各级经委、工商部门及企业所掌握的更新
改造资金中,每年应拿出 7%用于排污治理
(3)城市维护费中的环保投资
? 主要用于结合基础设施进行的综合性环境
污染防治工程
(4)排污费
? 企业缴纳的排污费要有 80%用于企业或主管
部门治理污染源的补助资金,其他部门由各
地环保部门掌握,主要用于补助环保部门监
测仪器、设备购置、监测业务活动经费不足
的补助,不准挪作他用。
(5)综合利用利润提成
?工矿企业为防治污染,开展综合利用项目所
生产的产品实现的利润可在投产 5年内不上
交,留给企业继续治理污染,开展综合利用
(6)银行贷款
? 工矿企业为消除污染、治理, 三废,,开
展综合利用的资金,可向银行申请优惠贷款
(7)专项资金
? 主要用于防治水污染等方面的专项资金
根据污染情况及程度、国家财政情况、列入
国家长期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逐项治理
(8)环境保护部门的自身建设经费
? 主要来自排污费中的 20%部分;各级科委
和财政部门可适当给予增加
五,排污权交易
? 基本概念: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
(即排污权 ),并允许这种权利象商品那样买
入和卖出,其价格由市场来确定,以此来进
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市场确定价格的过程
就是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也是优化污染治
理责任配置的过程。
a.是当前受各国关注的环境经济政策
b.20世纪 7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提出
c.美、德、澳、英等已有了排污权交易的实
践,(大气及河流污染源管理 )
d.我国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开展过试点工作
(内蒙古 )
? 排污权交易的一般做法
a.由政府部门确定出一定区域(或流域)的
环境质量目标;
b.评估该区域(或流域)的环境质量;
c.推算出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
d.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
量,即若干排放权 ;
e.政府可选择不同的方式分配这些权利,
如: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分配等
f.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利能合法
地买卖;
g.在排污权市场上,排污者从其利益出发,
自主决定其污染治理程度,从而买入或卖出
排污权。
(一)排污权交易的微观效应
? 据费用最小化原则, 可建立第 i个污染源决
策的目标函数:
(CTi)min= Ci(ri)min+P(ēi- ri-qi)
其中, CTi—第 i个污染源的总费用
ri —第 i个污染源选择的治理水平
qi —第 i个污染源排污的初始授权
ēi —第 i个污染源未进行任何治理时的
排污量
P —污染源得到一个排污权愿意支付
的价格
? 第 i个污染源目标函数的解为:
即:只有当排污权的市场价格 (P)与企业的边
际治理成本 (dCi(ri) /dri)相等时,企业的费用
才会最小。
dCi(ri) - P = 0
dri
a.在企业自身利益的驱动下,排污权交易市
场必将自动地产生这样的排污权价格,该
价格等于企业的边际治理费用 。
b.污染源通过调节污染治理水平 (ri),达到
所有 企业的边际治理费用相等,并且等于排
污权的市场价格。从而满足了有效控制污染
的边际条件,以最低治理费用保证了环境质
量目标 。
? 企业控制污染的费用通常差别很大,如果
排污权可以有偿转让,则:
a.治理费用最低的企业,愿意通过治理,大
幅度减少排污,可通过卖出多余部分受益 —
存在排污权的 卖方 。
b.若企业安装治理设备比购买排污权花钱更
多 —存在排污权的 买方 。
c.因此,只要治理责任费用效果的分配没有
达到最佳程度,交易机会总是存在 的。
(二) 排污权交易的宏观效应
成 D′ S
本 S:排污权供给
价 D D:排污权需求
格 P′
P
0 Q 污染物排放量
图 5-4:排污权交易市场宏观效应示意图
? 市场调节将使排污权的总供求在市场主体
发生变化时重新达到平衡
a.污染源的破产 → 排污权市场需求减少 → 需
求曲线左移 → 市场价格下降 → 多购买排污权
→ 可减少过度治理 → 节省了控制环境质量的
总费用
b.新污染源的加入 → 排污权市场需求增加 →
需求曲线右移 → 市场价格上升 → 经济效益低,
排污量大,治污水平低的企业因感到得不偿
失而不会购买 →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 基本假定:排污权作为一种产权是合理的。
排污权实际上是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权。
(三)排污权交易的主要特点
1.成本最小化
? 在政府没有增加排污权的供给(即总的环
境没有恶化)的情况下,通过排污权交易,
边际治理成本比较高的污染者将买进排污权,
而边际治理成本比较低的污染者将出售排污
权 — 全社会总的污染治理成本最小化。
2.有利于宏观调控
a.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政府决策可能出
现失误,也可能滞后于形势 ;
b.存在着, 政策滞后, 的影响:
① 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受一定的程序限制,需
一定的时间
② 标准的修改涉及各方面的利益,有关方面
会力图影响政府决策。
— 不利于政府针对环境质量突发变化的灵
活反应。
排 S1 S0 S2
污
权 P3
价 P2
格
P0 D1
0 Q1 Q0 Q2 污染物数量
图 5-5:排污权供给和需求的变化
? 政府可以通过市场操作来控制排污权供给
量的价格(类似于中央银行的证券市场操作)
P1
D0
3.给非排污者表达意见的机会
? 排污权市场是完全自由竞争的,任何人都
可以进入市场买卖
? 通过支付意愿反映人们(如环保组织)的
选择
4.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a.环境标准并不绝对禁止污染物的排放
b.随着厂商数量的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仍
会增加(即使所有的厂商都做到了达标排放)
c.若为确保总的排 污量指标不突破,不允许
新厂商进入,则有可能影响经济效益,因为:
① 新厂商的经济效益有可能高于原来的厂商
② 其边际治理成本可能低于原来的厂商
? 排污权交易为这些厂商提供了一个机会
排 S0
污
权
价
格 P2
P0 D1
D0
0 Q0 污染物数量
图 5-3:排污权供给和需求的变化
① 政府发放的排污许可证数量不变,因而排
污权总供给曲线 So的位置不变。
② 新厂商的进入将使需求曲线由 Do右移到 D1
③ 单位排污权的市场价格上升到 P2
④ 如新厂商的经济效益高,边际治理成本低,
则会以 P2的价格购买排污权,而那些感到 得
不偿失的厂商则不会购买,显然有利于优化
资源配置。
? 通过排污权交易,既能保证环境质量水平,
又可使新、改、扩建企业有可能通过购买排
污权得到发展,有利于形成污染水平较低而
生产水平较高的合理工业布局。
5.提高了企业投资污染控制设备的积极性
① 污染控制投资在技术上具 整体性,是不
可分的
② 实际的污染治理投资是 阶梯型 递进的
? 如按减少每一单位污染所分摊的成本求出
边际治理成本曲线,并以此来确定 庇古税,
企业将产生 在最优庇古税下不同的反应,
如管理机构错误地估计了企业的控制成
本,使 庇古税低于控制成本,企业将选择
交税(费)而不是添置污染控制设备,这
样就达不到排污量的控制指标。即:
? 投资的整体性助长了企业不愿对控制设备
进行投资的倾向
? 排污权交易排除了上述问题:
排污权交易使得企业节约下来的排污许可
证能够在市场上出售,或贮存起来以备今后
发展之用。因而能够促使污染者采用 先进工
艺 增大污染物消减量。
6.更具有市场灵活性
a.避免 了排污收费的一些问题:要事先确定
排污标准和最优排污费率;
b.只需确定排污数量,并找到发放排污权的
一套机制
c.让市场确定排污权价格
d.通过排污权价格的变动,排污权市场可对
经常变动的市场价格和厂商治理成本作出及
时地反应。
( 四 ) 实行排污权交易的条件
1.合理分配排污权
? 按照, 污染者付费, (, PPP”)原则,排
污权应该通过拍卖等手段,有偿分配 给排污
者。? 但较高的获取成本会使排污权持有者有惜
售心理,从而影响交易市场的形成。
? 现实中是据一定条件 无偿分配 的方式。
? 这会产生以下的二个问题:
a.违背了, 污染者付费, 原则;
b.新、老污染源获取排污权方式的不同而处
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
? 因此合理分配排污权,既能体现, 3P”原则,
又不会因过高的获取成本而影响交易市场的
形成,是实行排污权顺利交易的重要条件。
2.完善的市场条件
? 排污权从长期来看,其价格呈上升趋势,
会有人炒卖、甚至出现垄断排污权市场的现
象
? 排污权市场的交易秩序需良好的交易环境
3.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
? 政府的有效管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能确定目前排污许可证的分布状况;
b.能制止无证排污的情况 ;
c.能维持和管理排污权市场竞争交易的秩序
(对有关工作人员行为的有效监督)。
环境管理的规划方法
(一)环境规划的涵义及作用
1.环境规划概念
? 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 社
会 —经济 —环境, 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
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
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
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一、环境规划概述
? 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
保护活动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2.环境规划的作用
(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 。
(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 约束排污者的行
为 。
(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
(5)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
(二)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原则
1.基本特征
(1)整体性
a.环境的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构成一个
有机整体 。
b.规划过程各技术环节之间关系紧密, 关联
度高 。
? 环境规划应从整体出发, 全面考虑 。
(2)综合性
? 涉及的领域广泛,影响因素众多,对策措
施综合,部门协调复杂。
? 21世纪的环境规划将是自然, 工程, 技术,
经济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体 。
(3)区域性
? 环境问题的地域性特征明显, 因此, 环境
规划应注意, 因地制宜, 。
(4)动态性
? 环境规划具较强的时效性,因此,应从理论、
方法、原则、工作程序、支撑手段和工具等方
面逐步建立起一套滚动环境规划管理系统。
(5)信息密集
? 信息的密集, 不完备, 不准确和难以获得
是环境规划面临的一大难题 。
? 所需的信息 a.覆盖了不同类型, b.来自
不同部门, c.存载于不同的介质之中, d.表
现出不同的形式 。 因此, 是一项信息高度密
集的智能活动 。
(6)政策性强
? 规划的全过程都面临从各种可能性中进行
选择的问题。
? 完成选择的重要依据是我国现行的有关环
境政策, 法规, 制度, 条例和标准 ( 国家级
和地方级 )
? 要解决国家必须遵守的一面与根据地方实
际灵活掌握的一面之间的问题 。 ——要有较
强的政策分析能力 。
2.环境规划的原则
(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2)遵循经济规律, 符合国民经济规划总体
要求的原则 。
(3)遵循生态规律, 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
(4)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
(5)系统原则 。
(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原则 。
(7)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
(三)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和类型
1.环境规划的任务
(1)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
a.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
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 。
b.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
c.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 形成, 工业生产链, 。
d.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料, 提高资源利用率 。
e.搞好环境保护, 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
循环 。
f.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 。
(2)当前我国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
a.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b.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 。
c.实施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
d.建立和完善综合决策, 监管和共管, 环境
投入和公众参与 4项制度 。
2.环境规划的类型
(1)按规划期划分
a.长远环境规划,10年以上 。
b.中期环境规划,5年计划 。
c.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
(2)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
a.经济制约型 。 环境保护服从于经济发展的
需求 。
? 是早期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
道路, 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后
果而作出的规划 。
b.协调型
? 以提出经济和环境目标为出发点, 以实现
这一双重目标为终点 。
c.环境制约型
? 经济发展服从环境保护的需要, 经济发展
目标是建立在环境基础上的 。
(3)按环境要素划分
a.大气污染控制规划,主要在城市或城市中小区
进行。
b.水污染控制规划
? 包括区域, 水系, 城市的水污染控制
? 主要内容是:提出基本任务, 规划目标和主
要防治措施
c.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
? 主要内容:对规划区内的固废处理, 处置,
综合利用进行规划 。
d.噪声污染控制规划:城市, 小区, 道路, 企业
(4)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
a.国家环境规划; b.省(区)市环境规划;
c.部门环境规划; d.县区环境规划;
e.农村环境规划; f.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
g.城市综合整治环境规划;和 h.重点污染
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等。
? 各类规划构成一个多层次结构
(5)按性质划分
a.生态规划:规划中考虑:使国家或地区的
经济发展能符合生态规律,即能促进和保证
经济发展,又不使当地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b.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 也称污染控制规划 )
? 是当前环境规划的重点 。
? 按内容可进一步分为工业污染控制规划、
农业污染控制规划、城市污染控制规划等。
? 根据范围和性质可分为区域污染综合防治
规划和部门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c.自然保护规划
? 主要是保护生物资源和其他可更新资源
d.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四)环境规划的发展和趋势
1.我国环境规划工作取得的进展
(1)我国环境规划确立了以可持续发展和科
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
(2)我国环境规划正逐步规范化, 有了全国
统一的技术大纲 。
a.有了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 。
b.初步形成了方法体系, 包括:评价方法,
预测方法, 区划方法, 决策方法, 优化方法
及总量控制方法等 。
c.环境规划的内容日趋完善。
? 目前,我国环境规划主要内容包括 7个方面:
①制定环境规划目标;②建立环境规划指标
体系;③环境调查与评价;④环境预测;⑤
环境功能区划;⑥环境规划方案设计与方案
优化;⑦方案实施与管理。
? 方案优化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
(3)环境规划正逐步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
展规划中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强化了经济与环
境协调的必要性 。
2.我国环境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1)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型的规划仍然缺乏
? 目前, 大部分环境规划仍属经济制约型规
划? 原因,a,人们对经济的传统重视程度;
b.环境规划人员缺乏经济规划的知识, 且很
少与经济界研究人员合作;
c.对这方面的科研工作较为薄弱 。
(2)新开发区环境规划方法有待完善和发展
? 新开发区的迅速发展对环境规划提出了新
的要求
(3)环境规划的管理还没有完全走上法制的轨道
? 缺乏环境规划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
? 环境规划的报批, 实施和检查无章可循
(4)缺乏一支素质好, 技术力量强的环境规划队伍
(5)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 PDSS) 的研制工作亟待
加强
(6)作出的环境规划缺乏足够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 我国采用的环境规划的理论多为欧美的规划
法, —污染物削减量及投资费比较大 —难以为
决策机构所采用
? 及时制定相应的年度执行计划和条例
3.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1)环境与经济协调规划继续受到重视并成为热点
(2)环境规划的技术路线将从污染末端控制向生
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3)环境规划的污染控制方式将更突出区域集中控制
(4)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将继续受到青睐
(5)城市生态规划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6)环境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将会成为研究的
重点之一
(7)地球规划国际合作前景看好
(一)环境调查与评价
1.环境特征调查及生态登记
? 环境特征调查:主要对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
环境特征进行调查 —搞清环境的调节能力、易
产生环境问题的薄弱环节。
二、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
2.污染源调查
(1)工业污染源调查:一般以重污染的大中企
业为重点对象。
? 内容:生产和管理、污染物排放与治理、污
染危害及事故、生产计划等。
(2)生活污染源调查
(3)交通 污染源调查
? 流动性, 范围广
? 污染, 交通噪声, 尾气排放
(4)农业污染源调查:农药, 化肥, 地膜
3.环境影响评价
? 是对环境优劣进行定量的描述
? 环境规划编制必须进行环境质量评价
(1)污染源评价 。 确定重要污染源, 主要污
染物, 为污染源的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应用环境质量指数
系数进行综合处理, 对一个地区 ( 或城市 )
环境要素作定量描述 。
(二) 环境预测
? 定义:在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科学实验基
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环境的发
展趋势进行的科学分析和判断。
? 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是规划工作的核心
? 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
1.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 内容:人口密度, 能源消耗, 国民生产总
值, 工业总产值, 经济布局和结构
2.环境污染预测
? 内容:污染物排放总量、污染物时空分布、
区域环境总量
3.生态环境预测
? 内容:城市生态环境, 农业生态环境, 森
林环境
4.环境资源破坏和污染的经济损失预测
? 内容: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环境污染引
起的农业减产, 工业成本的提高
5.环境治理和投资预测
(三) 环境功能区划
? 定义: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不同地区
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
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
a.研究各环境单元的承载力 ( 环境容量 ) 及
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b.环境承载力应与人类活动相和谐
c.目的是为了合理布局, 确定具体环境目标
d.功能区划对其未来环境状态有决定性影响
? 环境区划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
(1)综合环境区划
? 主要以规划区中 人群活动方式 以及 对环境
的要求 为划分准则 。 一般可分为:
a.重点环境保护区:综合环境质量要求高 。
如风景游览区, 疗养区等 。
b.一般环境保护区:综合环境质量较高 。 如
居住, 商业活动地区 。
c.污染控制区,目前环境质量相对较好,需
严格控制新污染的工业区。
d.重点污染治理 区:现状污染严重, 在规划
中要加强治理的工业区 。
? 环境综合区划也可按土地利用功能分类进
行划分 。
分为:居住区, 工业区, 自然保护区, 集
中公共设施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
(2)按环境要素分项环境区划
? 是以综合环境区划为基础, 结合每个环境
要素自身的特点加以划分
? 确定每个区划内具体的环境目标
? 该目标下的污染物控制总量及其相应的规
划方案
①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 据 GB/T—13201—91的规定, 将区域划分为
三类
? 其与 GB3095—96中的三类大气质量相对应
a.一类 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
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b.二类 区:居住区, 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
文化区, 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c.三类区:特定 工业区
② 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划
? 其与 GB3838—2002相结合
a.源头水 各地表水域的最上游地段的水体 (I)
b.国家自然保护区 (I)
c.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进一步分为一
级保护区( Ⅱ )和二级保护区( Ⅲ )
d.鱼类保护区, 又分为珍贵鱼类保护区 (Ⅱ),
鱼虾产卵场 (Ⅱ) 和一般鱼类保护区三类 (Ⅲ)
e.一般工业用水区 (Ⅳ)
f.农业用水区 (Ⅴ)
g.一般景观水域, 没有明显使用功能 (Ⅴ)
③ 噪声功能区划
? 据 GB3096—93,划分如下功能区:
a.特殊住宅区:特别需要安静的住宅区, 如
医院, 疗养院等, 等效声级:昼< 45dB,夜
< 35dB。
b.居民文教区:昼< 50dB,夜< 40dB。
c.一类混合区:一般商业区与居民住宅相混
杂的地区:昼< 55dB,夜< 45dB。
d.二类混合区:工业、商业、少量交通与居
民住宅混杂的地区:昼< 60dB,夜< 50dB。
e.商业中心区:噪声标准同, 二类混合区, 。
f.工业集中区:昼< 65dB,夜< 55dB。
g.交通干线道路两侧:车流量> 100辆 /小时
的道路两侧 。 昼< 70dB,夜< 55dB。
(四) 环境规划目标的确定
? 环境规划目标,按规划内容可分为 质量目标
和 总量控制目标 两类
1.质量目标
a.是基本目标
b.包括大气层环境质量目标, 水环境质量目
标等
c.由一系列表征环境质量的指标来体现
2.环境污染 总量控制目标
a.是为达到质量目标而规定的便于实施和管
理的目标 。
b.实质:以功能区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目标,
超出环境容量的部分作为 削减目标 。
c.包括工业或行业控制目标, 城市环境综合
整治目标 。
? 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应注意:
a.确保目标的可实施性 ;
b.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 。
(五) 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
1.规划技术路线
(1)工业污染防治规划路线
a.污染的全过程控制
b.依靠科技进步, 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c.遵循 4R原则 ( Reduce,Recycle,Reuse、
Recover), 合理利用资源, 减少污染物排放
d.点源治理与集中控制相结合, 以集中控制
优先
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 城市是经济发达, 人口集中, 污染问题突
出的场所
?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我国环保工作的一个重
点
? 主要是针对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废和噪声
污染等进行控制
① 大气污染防治的技术路线:, 五化一创,
即气化, 热化, 型煤化, 道路硬化, 绿化和
创建无烟控制区 。
② 水污染防治的技术路线:节水、保护饮用水
源、降低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控制有机污染
增加趋势。
③ 固废污染控制的技术路线:减量化, 资源
化和无害化 。
④ 声污染控制的技术路线:合理布局, 加强
管理与治理 。
2.环境规划设计与优化
? 设计依据,① 环境问题; ② 各种政策和规
定; ③ 污染物的消减量; ④ 环境目标; ⑤ 投
资能力及效益; ⑥ 措施可行 。
? 作出多个不同的规划方案;对各个方案的定
性, 定量比较;得出最佳方案;提供给领导
决策
( 六 ) 实施规划的保证措施
? 主要是环境保护的技术政策和环境法规 。
(一)评价方法
? 是对评价对象的优劣、好坏作定量或定性的
描述,一般以定量方法为主。
三、环境规划方法简介
1.污染源评价
(1)等标污染负荷
? 定义:把污染物稀释到标准浓度时所用的稀
释介质量。
① j污染源,i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 ( Pij)
② j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 Pj)
(废气)
(废水)
10Q
S
C
P
10Q
S
C
P
9
j
i
ij
ij
6
j
i
ij
ij
?
?
???
???
m),1,2,(j PP
n
1i
ijj ????
?
③ 区域 (流域 )中某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
( Pi)
④ 全区域 (流域 )污染物总等标污染负荷 (P)
? ??
? ?
n
1i
m
1j
ijPP
n),1,2,(i PP
n
1j
iji ????
?
(2)等标污染负荷比
? 指某污染物或某污染源的等标负荷在污染
源或区域的污染负荷中所占的比例。
? 是确定某污染物或某污染源对环境污染
贡献顺序的特征量。
① 主要污染物的确定:
② 主要污染源的确定:
P
PK
P
PK
P
PK ij
i
i
ij
i
j
ij
i ??? ;;
P
PK j
j ?
(3)环境影响潜在指数法
? 应考虑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之后的行为及对
环境承受功能的影响。
① 水环境影响潜在指数法
i
i
ij
j
i
i
ijiw
S
'C
K
a
C
m
KP
?
???
mi,污染物日平均绝对排放量
Ci,污染物评价标准
Kij:污染物的环境功能系数
aj,水体功能的废水水量分配系数
Ci':污染物的废水排放标准
Si,污染物的水体功能标准
② 大气环境影响潜在指数法
h
C
mKP
i
i
ia ????
β h:不同高度排气筒对环境污染的调整系
数;
K:不同区域环境、不同风速条件下对环境
污染能力的调整系数。
2.环境质量评价
? 是环境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
? 目的:正确认识规划区的环境质量现状;
环境质量地区差异和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为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工程措施及投资比例
提供参考。
? 分类:①单个要素单个污染物评价;②单
要素综合评价;③区域环境综合评价。
(1)指数评价模型
① 单因子指数:
i
i
i
S
CP ?
②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a.均值型综合质量指数
??
?
n
1i
iP
n
1P
均
b.计权型综合质量指数
i
n
1i
i PWP ???
?
权
? 科学、合理确定各个环境因子的权系数值
是综合质量指数的关键。目前多用专家调查
法。? 内梅罗指数:
2
)P()P(P 2m a x
2
a v e ??
内
? 姚志麒指数:
m a xa v e PPP ??姚
(2)环境质量分级
? 环境质量指数并不能直接描述环境质量的
好坏,应进行环境质量分级。
a.将指数值与环境质量状况联系起来,建立
分级系统;
b.一般按一定的指标对环境指数范围进行客
观分段;
c.分段依据:污染物浓度超标倍数;超标污
染物的种数;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二)环境预测
? 对未来环境状况进行定量 (或半定量 )的描述
? 预测精度受环境预测对象、条件、时间、
技术、方法等多种因素制约。
? 可分为两类:
(1)定性预测技术
(2)定量预测方法
常 用
预测方法
约束外推
预 测
直观 (定性 )
预 测
模拟模型
预 测
头脑风暴法
特尔菲法
主观概率法
关连树法
先行指示法
趋势外推法
移动平均法
指数平滑法
累计预测法
叠代外推法
回归分析法
最小二乘法
联立方程法
弹性系数法
投入产出法
单纯外推法
概率预测法
灰色预测法
(定性预测 )
(定量预测 )
(定量预测 )
图 6-1 常用预测方法分类
(三)数学规划优化技术
? 环境规划的方案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常用数学模型进行优化。
? 常用的方法: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离散规划、
动态规划等。
? 线性规划模型:理论完整、方法成熟、应用广
泛,其标准为:
),,2,1(j ),,2,1(i 0
),(
m a x ( m i n )
1
1
mmX
XA
XCZ
j
iij
n
j
ij
j
n
j
j
?? ???
????
??
?
?
?
?
?约束方程
目标函数
四、大气污染控制系统规划
? 大气污染控制的过程
a.制订大气质量目标,并通过立法;
b.编制污染物排放清单、预测地区的大气质
量,并与大气质量标准比较;
c.制订大气污染控制方案,既满足大气质量要
求,又使总费用最低。
(一)比例下降规划模型
? 该模型假定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量的下降,
将导致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等比例下降,因此
在优化模型时将不必直接纳入大气质量约束,
只需将现实的大气环境质量与标准相比,确定
必须改进的分数,进而确定污染物排放量必须
下降的分数作为约束条件。
? 优点,a.避免了复杂的空气迁移计算;
b.避免了复杂的参数估值过程。
? 线性规划模型
ji,0X
q,1,2,p AXb
m,1,2,i SXa
XCM i n Z
ij
p
m
1i
n
1j
iji j P
i
n
1j
ijij
m
1i
n
1j
ijij
??
???
???
??
? ?
?
? ?
? ?
?
? ?
?
?
i,污染源 i = 1,2,···,m
j,污染控制方法 j = 1,2,···,n
p,污染源 p = 1,2,···,q
Xij,产品的产量
Cij,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支付的控制费用
bijp:污染物排放因子
aj,逻辑变量 aj = 1 或 0
(二)地面浓度控制规划
)22ex p ( 2
2
2
2
),(
z
i
y
ik
zyx
yx
Hy
u
QC
????? ???
? 高架点源地面浓度公式:
? 污染源的源强计算式:
Qijp=bijp·X ij
? 迁移因子:
)22ex p (1 2
2
2 z
i
yzyx
ik
Hy
ut ????? ???
式中,k:接受点的编号,k = 1,2,··,r
tik:位于 i点处的污染源对位于 k处的接受点的污染因子
因此,Cipk = tik · bijp · Xij
? m个污染源,n种控制方法下,接受点 k的
浓度:
ijp
m
1i
n
1j
ijikpk XbtC ?? ? ??
? ?
0
pk
m
1i
n
1j
iji j pik
0
pk CXbtC
P
?? ? ??
? ?
,则指标为
种污染物的大气质量若给定接受点处,第
? 地面浓度控制规划的最优化模型
ji,0X
r,1,2,k; q,1,2,P CXbt
m,1,2,i SXa
XCM i n Z
ij
0
pk
m
1i
n
1j
iji j pik
i
n
1j
ijij
m
1i
n
1j
ijij
??
?
??? ? ??
??? ?
? ? ??
? ?
?
? ?
?
?
?
THE END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