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点
(一)变质岩区构造有如下几个特点
(二) 变质岩层的成层构造
(三) 叠加褶皱
(四) 韧性断层
二,变质岩区的构造解析
(一) 变质岩区构造解析的内容和步骤
(二) 变质岩区构造解析基础 —— 地质制图
(三) 变质岩区构造数据收集与分析
(四) 区域构造模式的建立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变质岩是三大岩类之一,在自然界有着广泛的分布,特别是前寒武
纪区域变质岩,其出露面积几乎占大陆的 17%。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矿
产资源,如铁、铜、金、铀、磷等矿产储量的 2/3以上都赋存在区域变质
岩中,而且多为大型-特大型矿床。因此,鉴定区域变质岩的古构造型式,
研究各级构造对矿床、矿带的控制以指导矿产预测、勘查和评价,成为变
质岩区构造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地球科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例如:岩石圈的结构分层和流变性质、深层岩石的构造变动、大陆莫霍面
的性质、造山带的结构-活动过程与动力学、早期地壳的构成和演化等等,
当代地球科学的前沿课题以及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层学的许多新概念、
新内容都同变质岩区研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变质岩区的构造研
究已成为当代地质构造研究工作者特别关注的课题,也是近年来构造地质
学领域内发展最快的分枝学科之一。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对变质岩区的构造的认识长期以来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变质岩区,尤其是古老的深变质杂岩区的构
造比沉积岩及火山岩区的构造简单得多,构造型式多为平缓褶
皱或巨型单斜构造。而露头上所见到的复杂多样的小型褶皱并
不代表变质岩区构造主体的面貌;
另一种观点认为,变质岩区的构造不但形态、方位极其多样,
而且往往是多期变形的产物,它的形成和演化比沉积岩和岩浆
岩区的构造复杂得多,这种观点是目前的主流认识。变质岩区
构造之所以复杂,主要是它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长 (多 )期的地
质历史进程和各种构造-热事件,在每一次构造-热事件过程
中都产生了一系列新生的与变质作用有关的构造。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一,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点
(一)变质岩区构造有如下几个特点:
1,新生变质构造广泛出露
在构造-热事件过程中,由于变质和变形的共同作用,强烈地改造了原岩的构造面貌,并且在变
质固态流动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新生的面状和线状构造 (如劈理、片理和线理等 ),因此在变质岩石中出
现残余 (变余 )构造与新生构造共存。
残余构造 (变余构造 )—— 原生构造或变质-变形前期构造经变质和变形作用改造后,仍然残存其原来
特征的构造;
新生构造 (变质构造 )—— 在变质和变形作用下新产生的构造
新生变质构造具有两个特点:
① 排列和分布的规律性
新生构造作为一种强烈变形的产物,空间的排列和分布的规律性往往比原生构造的规律性更明显,
从而在一定的区段内具有统计上的优选方位,而且构造变形的分布和强度常常比较均匀。
② 新生构造与变形岩石的矿物内部粒子排列的 一致性
即新生的构造变形与岩石内部的微观行为一致,变质-变形作用不但改变了岩石的外貌 (位置、方位、
形象 ),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了岩石和矿物的内部 —— 岩石内部矿物的组构和组成矿物的原子、分子结
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导致新生面状、线状构造与变形矿物内部粒子排列的一致性,同时也导致新生
面状、线状构造与其同期形成或紧跟着形成的矿物共生组合之间存在着变质与变形现象的依存关系。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韧性变形的主导性
地壳较深处的部位的
岩石在高温高压的变质
变形情况下,岩石力学
行为转变为韧性,因此,
变质岩石中的构造在不
同深度 (层次 )有着与之
相适应的变形构造。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韧性变形的主导性
在流劈理上限以下的的深构造层次里,岩层层理已经丧失了主
运动面 (褶皱滑动面 )的作用,而被轴面劈理取代,产生被动剪切
褶皱;强硬夹层形成紧闭复杂褶皱构成“折叠层”构造。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韧性变形的主导性
在流劈理上限以下的的更深构造层次里,岩石的变形与中
高级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及深熔作用交织于一体,形成区域性
片麻理和混合岩化脉岩构成的流动肠状褶皱。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韧性变形的主导性
在流劈理上限以下的的更深构造层次里,断裂表现为韧性剪切
带 —— 出现在变质岩区中的狭窄的高应变片理带、变晶糜棱岩带、
顺层滑脱剪切带等。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3,变形变质的多期性
变质岩区的构造一般都经历过多期变形和变质,前寒武纪的古老变质岩,
至今已经历了十几亿甚至二、三十亿年的漫长地质历史,经受过多期不同
程度的变质和变形的改造。即使在年轻的造山带中的变质岩,也常常因为
在一个大的构造旋回中受多次构造变形的影响,造成不同世代、不同格局
和不同样式的构造相互叠加,形成复杂的交叉干扰图象。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右图是一幅两期构造变形作用
的变质岩区构造图,可见轴向
NW褶皱叠加在轴向 NE 的紧
闭褶皱之上的特征 —— 晚期
NW 向褶皱的片理掩蔽了早期
NE 向褶皱,在晚期 NW向褶
皱不太强烈的西部,仍保留早
期 NE向构造的本来形象。
4,构造型式与岩石变形时代的密切性
变质岩区大型构造型式与地壳演化进程密切相关,不同地壳发展阶段的变质
岩构造型式各自有着独特的构造样式:
1) 在太古代深变质岩系中的主要构造型式是花岗-片麻岩穹隆或片麻岩穹隆,
形成这种构造是在地壳演化早期的构造环境 (地壳薄、地温高、地热梯度大 )下,
地壳内大量深源物质的上升引起。穹隆的平面形态呈浑圆状-椭圆状,规模比
较大,直径数十~数百公里,穹隆外缘外倾且平缓;穹隆内部包含着非常复杂
的多期构造。
2) 在元古代及其之后的造山带中的变质构造,却以狭长的浅变质褶皱构造带
为主,在这些强应变的构造带里,构造作用往往先于变质作用。尽管构造形态
和方位有时也很复杂,但当排除构造的叠加干扰后,即可清楚地看到,同一次
构造应力场形成的褶皱及其与之伴生的面理和线理在形态和方位上都具有明显
的规律性。
总之,研究变质岩区的构造必须与变质作用、变质相和变质带的研究紧密结
合起来,尤其在混合岩化及深成变质岩区应当特别注意。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二) 变质岩层的成层构造
成层构造是产生褶皱变形的必要前提。但对具有 双重构造 的
变质岩层褶皱来讲,它除了以 原生成层构造 (如层理 )作为变形
面以外;也可以以 次生面理 (劈理、片理 )作为变形面产生褶皱。
因此卷入面理褶皱的变质岩层无论在厚度上还是产状上都与普
通沉积岩层褶皱存在很大的差异。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1,变质成层构造的认识
变质岩区中有许多成层构造,它包括经不完全变质改造的 变余成层构造 (变余
层理 );以及诸如板劈理、千枚理、片理、片麻理等变质构造,对后者的形成 —
— 究竟是 继承原生 层理发育起来的还是通过构造 置换新产生 的,认识上存在较大
的差异。
“继承” 观点认为:具有层状构造的面理是原生沉积岩层或火山岩层在上覆
岩层重力作用下,在变质作用过程中顺原生层理重结晶形成。因此面理与层理一
致,称为 顺层面理 。
“置换新生” 观点认为:单纯的静载负荷作用不足以使原生沉积岩层或火山
岩层形成面理。许多埋藏很深的沉积岩并未发生片理化;相反在具有成层构造的
变质岩层里,顺层的平卧褶皱及其轴面劈理、片理和变质分异条带广泛发育,顺
层韧性剪切带普遍存在,以及相应产生的石香肠构造、构造透镜体、窗棂构造及
杆状构造等等,都说明变质岩层构造是构造-热事件的产物。所谓的顺层面理,
实质上可能是早期紧闭褶皱的轴面面理,也可能是先存层理或面理在强烈的褶皱
过程中发生构造置换的结果。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构造置换
构造置换 —— 岩石的一种构造 (既可以是原生构造,也可以是次
生构造 )在经过递进变形之后,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 (取代 )的现象。
在变形地质体的演化过程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是面状构造的置
换,线状构造也随之相应发生置换。
面状构造的置换首先是 层理的置换 —— 原生层理在褶皱发育过程
中被新生轴面劈理或轴面片理所置换。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层理的置换通过三个变形阶段完成:
早期阶段:
原始层理 S0作为运
动面,在递进的褶皱
过程中发生弯曲,并
越来越紧闭;进而产
生近于平行褶皱轴面
的 劈理或片理 。但此
时层理仍然基本保持
着连续性,只显示初
步或部分的置换。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中期阶段:
随挤压的加强,两
翼层理 (S0)的产状与
新生的褶皱轴面的劈
理或片理 (S1)之间的
夹角越来越小,强硬
岩层被拉断 —— 发生
石香肠化和片内褶皱 。
此时原始层理的 连续
性已逐渐丧失,新生
的平行面状构造已开
始取得主导地位。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层理的置换通过三个变形阶段完成:
晚期阶段:
完全的置换使层理
(S0)全部破坏并消失,
原有的岩性单位与新
生面理 (S1)几乎完全
平行,造成了貌似均
一的面理或层带,给
人以区域性正常沉积
序列的假象,使真正
的原生地层层序无法
确定。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层理的置换通过三个变形阶段完成:
构造的置换过程,实质上就是新生构造使岩
层“均一化”的过程,一次重大的全面构造置
换,意味着地壳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构造-热事
件。在多期变形-变质作用地区,当早期构造
置换结束,后一次构造-热事件又会出现新生
的面状构造置换。
构造多期置换的现象是古老变质岩构造变形
的一大特点。在一个大的构造变形旋回中,一
般都显示了一个从全面置换到部分置换再到局
部置换的递减过程。随变质岩构造的韧性递减,
置换程度也相应降低。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3,变质岩区地层系统的双重概念
地层系统 —— 指成层岩系的生成顺序。
在变质岩发育区,由于“残余”和“新生”
两种成层构造并存,在建立地层系统上,
同沉积岩区地层学的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
应根据构造置换的程度,把地层系统明确
地区分为沉积地层系统和褶皱变质系统两
个不同的范畴。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3,变质岩区地层系统的双重概念
① 沉积地层系统
沉积地层系统 —— 原生或残余的成层岩系的顺序,是浅变质岩区里构造置换不
太强烈地区的地层系统。一般原生层状构造保留较好,新生面状构造已经产生并
局部地置换原生层理,但原生成层岩层仍保持其连续性。在这种地区,一般要求
建立沉积地层系统,并划分与未变质沉积岩区相同的地层单位 (元 ),也就是以 S0作
为研究的起点 (参照 )—— 以层理为界面,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它构造。
当然,变质岩区建立起的地层系统毕竟经过一定程度的构造-热作用影响,其
地层的形态、内部结构和厚度、相变与未变质-变形前的地层系统肯定存在一定
的差异。
② 褶皱变质地层系统
在变质程度深、或混合岩化变质岩系中,由于构造的彻底置换和岩石的变质重
建,原生层理已经被全部破坏。因此,只能按新生成层构造所分割的不同构造-
岩性单元来组建地层。
新生褶皱变质地层系统中的各构造-岩石单元,虽然也沿用了地层学中的群、
组、段等地层单位,但实际上是指一定的构造岩石组合的岩层在经历构造-热事
件之后重新建造的地质实体。它并不具有地层学的生成先后的关系,只有片理、
片麻理褶皱中的上下关系。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三) 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 —— 已经褶皱的岩层再弯曲而形成的褶皱。正
确识别叠加褶皱是查明变质岩区构造系统及变形历史的关
键,也是建立变质岩层层序的重要手段。
1,叠加褶皱的露头型式
不同岩性层露头的排列型式是发现和确定叠加褶皱的基
本依据。
兰姆赛 (J.G.Ramsay)根据第二期滑褶皱叠加于三种基本
位态的早期褶皱之上所产生的效应,建立叠加褶皱的三种
基本干扰型式: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第 Ⅰ 型 第二期滑褶
皱,横跨” 叠加于第
一期水平直立褶皱之
上,其差异滑动方向
(a2)与第一期褶皱轴
面平行,b2与早期褶
皱轴 (B1)成大角度相
交,造成第一期褶皱
的变形面重复变形,
形成“穹-盆构
造” —— 在两期背形
叠加处形成穹隆;两
期向形叠加处形成构
造盆地。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第 Ⅰ 型 第二期滑褶
皱,横跨” 叠加于第
一期水平直立褶皱之
上,其差异滑动方向
(a2)与第一期褶皱轴
面平行,b2与早期褶
皱轴 (B1)成大角度相
交,造成第一期褶皱
的变形面重复变形,
形成“穹-盆构
造” —— 在两期背形
叠加处形成穹隆;两
期向形叠加处形成构
造盆地。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插入视频 ——
横跨叠加褶皱
第 Ⅱ 型 第一期褶皱
为平卧褶皱,第二期
滑褶皱轴向与第一期
褶皱轴向 (B1)成大角
度相交,但第二期褶
皱的运动方向 (a2)与
第一期褶皱的轴面垂
直。结果造成第一期
褶皱轴面和两翼沿 a2
方向差异性滑动而被
重褶 成一系列背形和
向形。同时,第一期
褶皱的枢纽也随之上
拱和下凹。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第 Ⅱ 型 第一期褶皱
为平卧褶皱,第二期
滑褶皱轴向与第一期
褶皱轴向 (B1)成大角
度相交,但第二期褶
皱的运动方向 (a2)与
第一期褶皱的轴面垂
直。结果造成第一期
褶皱轴面和两翼沿 a2
方向差异性滑动而被
重褶 成一系列背形和
向形。同时,第一期
褶皱的枢纽也随之上
拱和下凹。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插入视频 ——
第 Ⅱ 型重褶
第 Ⅲ 型 第二期滑褶皱,共轴,叠加与第一期斜卧或平卧褶皱之上,
第一期褶皱轴未发生波状弯曲,只是第一期褶皱的两翼被再褶皱成
波状弯曲,这种叠加褶皱在平行褶皱轴的切面 (平面和平行轴向的
剖面 )上很难分辨两期褶皱的叠加;但在横剖面上可见明显的两次
转折图象。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第 Ⅲ 型 第二期滑褶皱,共轴,叠加与第一期斜卧或平卧褶皱之上,
第一期褶皱轴未发生波状弯曲,只是第一期褶皱的两翼被再褶皱成
波状弯曲,这种叠加褶皱在平行褶皱轴的切面 (平面和平行轴向的
剖面 )上很难分辨两期褶皱的叠加;但在横剖面上可见明显的两次
转折图象。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插入视频 ——
共轴叠加褶皱
上述三种干扰型式是变质岩区最基本的叠加褶
皱。但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叠加褶皱是多种多
样的,其露头型式 (形态 )也是非常复杂的,因
为它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①早期褶皱的形态 (产状 );
②晚期褶皱的叠加方向;
③卷入叠加褶皱的褶皱的几何类型;
④参与褶皱叠加的褶皱形成方式;
⑤褶皱叠加的次数 ;
⑥叠加褶皱的剥蚀深度和 地形特征 ;
⑦露头剖面与叠加褶皱几何形态的相互关系。
重褶现象 在褶皱的同一切面 (剖面和平面 )上不仅有先存的褶
皱轴面的重新弯曲,而且还有相应的双重转折,使褶皱呈钩状。
在褶皱范围内出现双重褶皱要素。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叠加褶皱的露头观察
新生构造的规律弯曲 新生面理或
线理一般代表一期构造变形。它们
的有规律弯曲一般意味着新生褶皱
变形面在新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
又一次变形。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叠加褶皱的露头观察
面理-线理的
规律交切 两
组不同类型和
不同方位的面
理或线理有规
律的交切 ; 陡倾
伏或倾竖褶皱
的广泛发育都
是判别叠加褶
皱的重要标志。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四) 韧性断层
韧性断层又称为韧性剪切带,是岩石由于剪切变形或塑性流动
形成的强烈变形带。与脆性断层区别在于,韧性断层 (剪切带 )不
具有一条或数条明显的分割破裂面,而是在不连续变形带中呈渐
进的剪切滑移。
韧性断层 (剪切带 )是变质岩区的特有的构造类型,是岩石在高
温高压的环境中,岩石的破裂位移表现出的渐进的剪切滑移。
有关内容已在断层中作过详细介绍。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五) 变质岩系间的不整合
经历长期多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的前寒武纪,尤其是太古代
变质岩系中的角度不整合,尽管在古老变质岩系应当普遍存在,
但常常难以确定其存在,这是因为变形-变质作用的改造使其掩
蔽而缺乏元古代以后不整合的特征。
1,变质岩系间不整合特征类型
存在两种角度不整合:
一为沉积盖层与变质基底之间的不整合,
它是易于识别的;
二为发育于变质岩系内部,分割不同变
质构造层之间的不整合,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变质岩系内部的不整合特征
① 在具有不整合接触关系的两个岩群之间,往往发育有一定
规模的渐变过渡带。过渡带宽数米~数十米,其主要组成是
下伏岩系的成分,有时也波及上覆岩系的底部岩层。它们或
是沿接触面强烈退变质的结果,或是古风化壳变质结晶的产
物。渐变过渡带的变质特点与上覆岩系相同,与下伏岩系的
岩石化学组合相同。过渡带的上限一般以上覆沙砾岩层为界,
向下则向古老岩系过渡,逐渐显示下伏岩系的本来面目。
② 在上覆变质岩层与花岗片麻岩或其它古老变质杂岩之间经
常发育有一种特殊的片理。根据这种特殊片理的空间展布,
常常可以圈出花岗-片麻岩基底隆起的轮廓;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变质岩系内部的不整合特征
③ 两种不同变质岩系的接触面经常表现为上覆岩系与结晶
古老基底之间的构造滑脱面。以不整合下伏强硬结晶基底为
基盘的上覆岩系的构造滑脱,使这种不整合接触表现为断层。
④ 在深变质岩区的不整合带里,常常发生高于正常变质的
混合岩化。一般来讲,结晶岩的导热性比沉积岩和火山岩大,
特别是上覆岩系为石英砾岩、砂岩一类岩石时,它们与结晶
岩系接触处往往成为大量热能聚集的场所,以至于引起岩石
的部分熔融或超变质作用,从而在两大岩群之间形成一条强
烈混合岩化带。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3,变质岩系构造层划分和对比
角度不整合是划分构造层的重要依据。但在变质岩
区,由于不整合常常渐变过渡为退变质带,或被片理
化、构造断裂以及混合岩化带所掩蔽,确定不整合往
往依赖于不同岩系之间变形-变质的序列对比 —— 变
质建造组合、变形特征、岩浆活动史等方面对比。然
后结合不整合的特定标志,把两个构造层具体划分开
来。一般来说,不同构造层在构造格局、变形-变质、
混合岩化、岩浆活动,以至于成矿作用等方面都是不
同的。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二,变质岩区的构造解析
(一) 变质岩区构造解析的内容和步骤
构造解析 就是分析和解释地质体内的结果构造的规律及其演化
的方法。变质岩区的构造解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或步骤:
1,构造的几何分析
构造几何分析是构造解析的基础,变质岩区构造也不例外。
其主要任务在于确定和恢复构造的三维空间形态和方位。构造
形态主要通过详细的地质制图来查明;构造方位则可以在某些
特定的区段,通过测定构造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结合赤平投影
或数理统计进行确定。
变质岩区构造的几何分析常常强调以下两点: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① 变质岩新生构造方位上的规律性是一切构造
变形的基本几何特征。无论变形是大还是小,
它们的外形常常与其内部组成的“条理”分不
开的。
条 —— 各种平行线状构造;
理 —— 各种面状构造。
这种外形与内部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变质岩
区褶皱几何分析的主要依据。
② 由于变质岩区叠加褶皱的普遍存在,所以在
构造几何分析中必须注意早期构造对晚期构造
的限制和晚期构造对早期构造的改造。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构造的序列分析
对具有多期变形的变质岩区进行构造解析中,构造序列
的建立是认识构造生成及其演化根本。其目的在于通过多
样叠加复合关系分析,探索构造形成的顺序和排列规律,
划分构造演化的阶段性。构造是以不可逆过程作旋回式发
展的。一个变形旋回可分出若干构造幕;每一幕又可以按
照不同的变形进程和变形方式所造成的不同式样的构造划
分成若干构造世代。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构造的序列分析
研究构造序列,首先要认识各种叠加褶皱及断裂的
复合交切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为:①被变形的构造老
于使其变形的构造;②横切的构造晚于为其所切割的
构造。
建立构造序列必须抓住 两个环节,①主期构造 ——
指多期构造中分布广泛、特征清楚易于识别的一期构
造;它们对早期构造和后期构造都具有控制的作用;
②中间构造 —— 两期变形之间的构造。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3,构造变形环境分析
变质岩区构造之所以不同于沉积岩区构造,主要在于它是
一种与变质环境有关的产物。因此,构造环境的分析有其
特定的意义,在变质岩区构造环境分析中尤其重要。
在变质环境分析中,常常使用 变质相 的概念 (特定变质环
境中岩石的矿物共生组合 );同样,在构造环境分析中也可
以引进 (变形 )相 的概念:特定变形环境中岩石构造变形行
为、变形样式和变形组合等。变形“相”的研究,可以帮
助恢复变形时的物化环境、构造层次、构造叠加和构造演
化等。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3,构造变形环境分析
影响岩石变形环境的因素包括,温度、压
力、地化溶液、应力、和应变速率 等等 。这
些因素都是岩石变形习性的函数。同类岩石
变形表现为粘性流动或塑性流动、韧性剪切
或脆性破坏,都与其所处的变形环境密切相
关。不同变形环境必然造就不同变形相的构
造。反之,同类岩石在相同的变形环境中以
相同方式变形,也必然产生同一形变相的构
造组合。这样,就可以根据已知构造式样的
研究,去推断隐伏的、具有相同环境中生成
的构造,分析这些构造的变形环境。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4,构造变形力学分析
构造的力学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 重建不同时期的构造应力场
和构造变形场;追索构造力的方式方向以及构造动力学 (动力
来源 );恢复构造应力-应变历史。
变质岩区构造的力学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构造在几何上的对称性往往由变形作用中的构造力、应力和内部运动的
对称性所控制。通过岩层或岩体内部的对称分析,就可以揭示岩石变形时
的运动状态和应力状态;
② 分析构造的递进变形,即应变状态的改变和转化过程;
③ 分析构造样式的重大变化,以揭示构造发展的阶段性。这种变化标志着
构造应力场和运动方式的重大转化。
值得注意的是,对变质岩构造的分析,建立在弹性力学基础上的许多准则
已不能完全适用。对变质构造形成的高温高压环境,更多的是需要考虑岩
石变形的塑性力学和流体力学的问题。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二) 变质岩区构造解析基础 —— 地质制图
1,变质岩区地质制图原则
地质制图 是一切地质工作的基础,也是进行
构造解析的基本手段。随着人们对变质岩区构
造特定认识的不断深入,变质岩区地质制图工
作的原则和方法也相应与沉积岩区制图的原则
和方法有所不同,一般采用“先构造、后地层,
地层-构造工作并举”的思维和工作方法。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变质岩区地质制图步骤
在变质岩区,尤其是在地层层序不清的变
质-混合岩化强烈地区,地质制图可按以下
步骤进行:
①填绘构造岩性图 构造岩性图包括两方面
内容,a:各种岩性单元 —— 包括各类变质岩
及其组合、各类混合岩、侵入体,以及具有
控制意义的标志层、标志层组合; b:各种构
造及其数据,包括面理、线理、褶皱、断层
等。
构造岩性图是一切地质图件的基础,是第
一性的实际材料。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变质岩区地质制图步骤
②编制或填绘构造形面图 构造形面图是表示
一个透入性变形面理的空间展布趋势图。目的
在于把一个地区的构造形象反映出来,因此,
正确确定主期褶皱变形面的性质和展布就成为
该项工作的关键;
③选择关键地段进行深入的构造研究 所谓关
键地段是指能比较直观认识各种构造要素几何
特征、力学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地段。这些地
段既有利于恢复地层的关系;也有利于恢复构
造变形的相互关系。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变质岩区地质制图步骤
④测制地质剖面、全面建立地层系统 在剖面
工作中应注意:
a,剖面尽可能横切主期褶皱的岩性单元;
b,注意利用残余及新生结构要素的特定和关系,
确定地层的正常与倒转;
c,按一定比例尺要求划分岩性组合,确定地层
单元;
d,审定岩性构造图上各种地质界线的地质含义,
确定地质界线及成图地层单元。
所建立的地层系统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是沉
积地层系统;也可以是褶皱变质地层系统;甚
至是两者的结合。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变质岩区地质制图步骤
⑤成图阶段 按新审定的地层系统对构造岩
性图和形面图进行全面综合,然后再到野外
进行实地修图。在修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叠加褶皱型式的多样性及古断裂的特殊性。
变质岩区地质图的图面结构一般都比较复
杂,无为了避免图面负担过重,要求工作目
的明确,有针对性地突出重要的地质现象。
有时也可以采取单向制图,分别测制岩石分
布图、构造图,甚至更详细的面理线理分布
图、混合岩化程度图等。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三) 变质岩区构造数据收集与分析
在变质岩区收集和分析构造数据可按以下方面进行:
1,均匀布置观测点
在完成构造岩性图或形面图的基础上,按工作的不同尺
度要求布置测点。测量之前,必须区分清楚各种构造的
形态特征、力学性质、生成顺序和空间展布等,并按不
同世代和类型分别予以测量和编录。测量的数量应以达
到统计学要求为原则。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划分构造均匀区段、分区统计
构造解析数据的整理工作必须以构造均匀区段为单
位进行。所谓构造均匀区段,即把研究区划分为许
多较小地段,使每个地段内的一种或数种构造在给
定尺度上具有共同规律,以区别与相邻区段上构造
的特点。区段的大小应根据构造解析的要求而定,
以能否控制最主要的构造为准,但必须满足三个条
件,① 褶皱在该地段必须是圆柱状的,若非圆柱状,
就要将褶皱分段,使各段具有近似圆柱体的几何特
征; ② 褶皱几何形态相同的连续变形区段; ③ 某种
面状构造的产状基本一致的地段。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3,方位图解的解释和对比
方位图是变质岩区各种结构要素的一种统计图解,是判
别面理线理构造方位的常用图。
① 鉴别方位图解型式
方位图解的不同型式代表面状或线
状构造的优选方位的性质和程度,构
造研究中常见的优选方位型式有:
极密型
代表有关构造
统计上的平行
形。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① 鉴别方位图解型式
大圆环带型
如果极点代表线状构
造,表示这些线理都
在一个平面上;如果
是面状构造的极点,
则这些面为一个围绕
环带轴 B的圆柱状带
中,显示出褶皱轴 d
的优选方位。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① 鉴别方位图解型式
小圆环带型
在图中呈小圆环状分
布,反映绕轴旋转的
锥状分布的线状构造
的投影。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② 确定图解的组构对称性
常见的岩石组构对称型式及其构造意义有:
轴对称型
代表轴应变,反映
原生成层组构或完
全置换而新生的褶
皱变质岩层组构;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② 确定图解的组构对称性
常见的岩石组构对称型式及其构造意义有:
斜方对称型
代表典型的均匀三轴应变。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② 确定图解的组构对称性
常见的岩石组构对称型式及其构造意义有:
单斜对称型
代表各种旋转应变,为均匀剪切变形的图型,也变形岩石中最普遍的对称型式。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② 确定图解的组构对称性
常见的岩石组构对称型式及其构造意义有:
三斜对称型
一般代表两期或两期以上的构造叠加的图型。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③ 不同区段图解对比
在对各区段的方位图解解释之后,还必须
把各区段图解统一起来考虑,通过不同型式
和对称型的比较,对区域构造特征作出判断。
常常发现一个大型直立复式背斜两翼上的小
构造的对称性,总比轴部的对称性为低。在
叠加变形地区,早期褶皱控制区段的组构图
解一般比较简单,而叠加改造强烈区段的组
构要相对复杂等等。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四) 区域构造模式的建立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鉴定古构造型式以
及各级构造对矿床、矿带的控制作用。进行地质填图及构
造解析的具体目标,就是正确选定或建立一个能给所有实
际资料以最简明概括的解释。因此,全面的构造综合,就
是按照以构造运动为主线,把沉积、变形、变质、岩浆活
动和成矿作用诸方面联系起来综合研究,通过上述构造研
究及岩石、地层等方面的工作,建立起一个地区的构造变
形-变质历史,进而建立起一个地区的能阐明地壳演化和
指导找矿的构造模式。
建立变质岩区区域构造模式一般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和
步骤。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四) 区域构造模式的建立
1.大构造背景
同其他岩类的构造一样,不同时代和不同地质构造单元
内的区域变质岩石的构造均有 其发育的背景。众所周知,
古老结晶地盾区的变质岩构造与年青造山带的变质岩构造,
无 论在变形变质特征上还是在形成的构造动力学条件和热
力学条件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就是在结晶地盾区的稳
定地块里,作为克拉通内核的花岗质杂岩区和其中绿岩带
的构造也各不相同。因此,要建立起一个地区的构造事件
序列和相应的古构造型式,必须首先注意研究区的区域性
大构造背景。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建立构造群落
在对变形变质岩石的构造要素或单体进行解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
尽管一个地区同一时代所生成的构造常常具有多种类型和多种形态,
但只要透过这些千差万别的友象去分析。这种具有特定风格而又相互
依存的一套构造可称为 构造群落 。 构造群落是从构造发育角度来阐明
构造共生组合的术语。同一群落的构造都有其相应的变形相的特征。
建立构造群落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同一群落的构造应该有类同性质的构造变形面;
2)同一群落的构造中类同岩石的变形应有相同的风格;
3)同一群落的构造一般都有其特定的变形组构;
4)同一构造群落中的各种变形岩石都是属同一变质相。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3.划分构造层次
地壳在垂直方向上的构造环境是变化的,具有分带性的,加之岩石
的物性差异和界面的分割,各个不同的构造群落就会相应集中于一定
的构造变形区段或层位,即隶属于一定的构造层次。例如,混合花岗
岩化构造群落,是地壳最深层次高温热变形的构造;广泛发育劈理、
片理和线理的固态流变构造群落,是地壳较深层次的热 -动力构造等等。
如果某一地区的同一层位中有多个构造群落相重叠。那么,在分别
确定不同构造群落的层次归属以后,就可以发现,该地区曾出现多个
构造层次的转换。根据构造群落划分构造层次,就可以把野外观测的
具体构造与其生成的构造 -变质环境统一起来。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4.确定构造变形场
不同地区的构造都归属不同的构造变形场。构造变形场
是构造的动力与环境的综合,是由某一特定变形机制为主
导的。构造变形场一般包括水平压缩、侧向伸展、水平剪
切和左右走滑四种基本格式,其间还存在各种各样的过渡
型式和组合。确定构造变形场首先要确定其构造的尺度和
层次。一般来说,一个地区某一构造发展阶段所属的构造
变形场,可以通过其一定尺度范围内的构造层次中的不同
类型的构造来确定。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一)变质岩区构造有如下几个特点
(二) 变质岩层的成层构造
(三) 叠加褶皱
(四) 韧性断层
二,变质岩区的构造解析
(一) 变质岩区构造解析的内容和步骤
(二) 变质岩区构造解析基础 —— 地质制图
(三) 变质岩区构造数据收集与分析
(四) 区域构造模式的建立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变质岩是三大岩类之一,在自然界有着广泛的分布,特别是前寒武
纪区域变质岩,其出露面积几乎占大陆的 17%。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矿
产资源,如铁、铜、金、铀、磷等矿产储量的 2/3以上都赋存在区域变质
岩中,而且多为大型-特大型矿床。因此,鉴定区域变质岩的古构造型式,
研究各级构造对矿床、矿带的控制以指导矿产预测、勘查和评价,成为变
质岩区构造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地球科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例如:岩石圈的结构分层和流变性质、深层岩石的构造变动、大陆莫霍面
的性质、造山带的结构-活动过程与动力学、早期地壳的构成和演化等等,
当代地球科学的前沿课题以及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层学的许多新概念、
新内容都同变质岩区研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变质岩区的构造研
究已成为当代地质构造研究工作者特别关注的课题,也是近年来构造地质
学领域内发展最快的分枝学科之一。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对变质岩区的构造的认识长期以来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变质岩区,尤其是古老的深变质杂岩区的构
造比沉积岩及火山岩区的构造简单得多,构造型式多为平缓褶
皱或巨型单斜构造。而露头上所见到的复杂多样的小型褶皱并
不代表变质岩区构造主体的面貌;
另一种观点认为,变质岩区的构造不但形态、方位极其多样,
而且往往是多期变形的产物,它的形成和演化比沉积岩和岩浆
岩区的构造复杂得多,这种观点是目前的主流认识。变质岩区
构造之所以复杂,主要是它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长 (多 )期的地
质历史进程和各种构造-热事件,在每一次构造-热事件过程
中都产生了一系列新生的与变质作用有关的构造。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一,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点
(一)变质岩区构造有如下几个特点:
1,新生变质构造广泛出露
在构造-热事件过程中,由于变质和变形的共同作用,强烈地改造了原岩的构造面貌,并且在变
质固态流动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新生的面状和线状构造 (如劈理、片理和线理等 ),因此在变质岩石中出
现残余 (变余 )构造与新生构造共存。
残余构造 (变余构造 )—— 原生构造或变质-变形前期构造经变质和变形作用改造后,仍然残存其原来
特征的构造;
新生构造 (变质构造 )—— 在变质和变形作用下新产生的构造
新生变质构造具有两个特点:
① 排列和分布的规律性
新生构造作为一种强烈变形的产物,空间的排列和分布的规律性往往比原生构造的规律性更明显,
从而在一定的区段内具有统计上的优选方位,而且构造变形的分布和强度常常比较均匀。
② 新生构造与变形岩石的矿物内部粒子排列的 一致性
即新生的构造变形与岩石内部的微观行为一致,变质-变形作用不但改变了岩石的外貌 (位置、方位、
形象 ),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了岩石和矿物的内部 —— 岩石内部矿物的组构和组成矿物的原子、分子结
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导致新生面状、线状构造与变形矿物内部粒子排列的一致性,同时也导致新生
面状、线状构造与其同期形成或紧跟着形成的矿物共生组合之间存在着变质与变形现象的依存关系。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韧性变形的主导性
地壳较深处的部位的
岩石在高温高压的变质
变形情况下,岩石力学
行为转变为韧性,因此,
变质岩石中的构造在不
同深度 (层次 )有着与之
相适应的变形构造。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韧性变形的主导性
在流劈理上限以下的的深构造层次里,岩层层理已经丧失了主
运动面 (褶皱滑动面 )的作用,而被轴面劈理取代,产生被动剪切
褶皱;强硬夹层形成紧闭复杂褶皱构成“折叠层”构造。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韧性变形的主导性
在流劈理上限以下的的更深构造层次里,岩石的变形与中
高级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及深熔作用交织于一体,形成区域性
片麻理和混合岩化脉岩构成的流动肠状褶皱。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韧性变形的主导性
在流劈理上限以下的的更深构造层次里,断裂表现为韧性剪切
带 —— 出现在变质岩区中的狭窄的高应变片理带、变晶糜棱岩带、
顺层滑脱剪切带等。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3,变形变质的多期性
变质岩区的构造一般都经历过多期变形和变质,前寒武纪的古老变质岩,
至今已经历了十几亿甚至二、三十亿年的漫长地质历史,经受过多期不同
程度的变质和变形的改造。即使在年轻的造山带中的变质岩,也常常因为
在一个大的构造旋回中受多次构造变形的影响,造成不同世代、不同格局
和不同样式的构造相互叠加,形成复杂的交叉干扰图象。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右图是一幅两期构造变形作用
的变质岩区构造图,可见轴向
NW褶皱叠加在轴向 NE 的紧
闭褶皱之上的特征 —— 晚期
NW 向褶皱的片理掩蔽了早期
NE 向褶皱,在晚期 NW向褶
皱不太强烈的西部,仍保留早
期 NE向构造的本来形象。
4,构造型式与岩石变形时代的密切性
变质岩区大型构造型式与地壳演化进程密切相关,不同地壳发展阶段的变质
岩构造型式各自有着独特的构造样式:
1) 在太古代深变质岩系中的主要构造型式是花岗-片麻岩穹隆或片麻岩穹隆,
形成这种构造是在地壳演化早期的构造环境 (地壳薄、地温高、地热梯度大 )下,
地壳内大量深源物质的上升引起。穹隆的平面形态呈浑圆状-椭圆状,规模比
较大,直径数十~数百公里,穹隆外缘外倾且平缓;穹隆内部包含着非常复杂
的多期构造。
2) 在元古代及其之后的造山带中的变质构造,却以狭长的浅变质褶皱构造带
为主,在这些强应变的构造带里,构造作用往往先于变质作用。尽管构造形态
和方位有时也很复杂,但当排除构造的叠加干扰后,即可清楚地看到,同一次
构造应力场形成的褶皱及其与之伴生的面理和线理在形态和方位上都具有明显
的规律性。
总之,研究变质岩区的构造必须与变质作用、变质相和变质带的研究紧密结
合起来,尤其在混合岩化及深成变质岩区应当特别注意。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二) 变质岩层的成层构造
成层构造是产生褶皱变形的必要前提。但对具有 双重构造 的
变质岩层褶皱来讲,它除了以 原生成层构造 (如层理 )作为变形
面以外;也可以以 次生面理 (劈理、片理 )作为变形面产生褶皱。
因此卷入面理褶皱的变质岩层无论在厚度上还是产状上都与普
通沉积岩层褶皱存在很大的差异。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1,变质成层构造的认识
变质岩区中有许多成层构造,它包括经不完全变质改造的 变余成层构造 (变余
层理 );以及诸如板劈理、千枚理、片理、片麻理等变质构造,对后者的形成 —
— 究竟是 继承原生 层理发育起来的还是通过构造 置换新产生 的,认识上存在较大
的差异。
“继承” 观点认为:具有层状构造的面理是原生沉积岩层或火山岩层在上覆
岩层重力作用下,在变质作用过程中顺原生层理重结晶形成。因此面理与层理一
致,称为 顺层面理 。
“置换新生” 观点认为:单纯的静载负荷作用不足以使原生沉积岩层或火山
岩层形成面理。许多埋藏很深的沉积岩并未发生片理化;相反在具有成层构造的
变质岩层里,顺层的平卧褶皱及其轴面劈理、片理和变质分异条带广泛发育,顺
层韧性剪切带普遍存在,以及相应产生的石香肠构造、构造透镜体、窗棂构造及
杆状构造等等,都说明变质岩层构造是构造-热事件的产物。所谓的顺层面理,
实质上可能是早期紧闭褶皱的轴面面理,也可能是先存层理或面理在强烈的褶皱
过程中发生构造置换的结果。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构造置换
构造置换 —— 岩石的一种构造 (既可以是原生构造,也可以是次
生构造 )在经过递进变形之后,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 (取代 )的现象。
在变形地质体的演化过程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是面状构造的置
换,线状构造也随之相应发生置换。
面状构造的置换首先是 层理的置换 —— 原生层理在褶皱发育过程
中被新生轴面劈理或轴面片理所置换。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层理的置换通过三个变形阶段完成:
早期阶段:
原始层理 S0作为运
动面,在递进的褶皱
过程中发生弯曲,并
越来越紧闭;进而产
生近于平行褶皱轴面
的 劈理或片理 。但此
时层理仍然基本保持
着连续性,只显示初
步或部分的置换。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中期阶段:
随挤压的加强,两
翼层理 (S0)的产状与
新生的褶皱轴面的劈
理或片理 (S1)之间的
夹角越来越小,强硬
岩层被拉断 —— 发生
石香肠化和片内褶皱 。
此时原始层理的 连续
性已逐渐丧失,新生
的平行面状构造已开
始取得主导地位。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层理的置换通过三个变形阶段完成:
晚期阶段:
完全的置换使层理
(S0)全部破坏并消失,
原有的岩性单位与新
生面理 (S1)几乎完全
平行,造成了貌似均
一的面理或层带,给
人以区域性正常沉积
序列的假象,使真正
的原生地层层序无法
确定。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层理的置换通过三个变形阶段完成:
构造的置换过程,实质上就是新生构造使岩
层“均一化”的过程,一次重大的全面构造置
换,意味着地壳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构造-热事
件。在多期变形-变质作用地区,当早期构造
置换结束,后一次构造-热事件又会出现新生
的面状构造置换。
构造多期置换的现象是古老变质岩构造变形
的一大特点。在一个大的构造变形旋回中,一
般都显示了一个从全面置换到部分置换再到局
部置换的递减过程。随变质岩构造的韧性递减,
置换程度也相应降低。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3,变质岩区地层系统的双重概念
地层系统 —— 指成层岩系的生成顺序。
在变质岩发育区,由于“残余”和“新生”
两种成层构造并存,在建立地层系统上,
同沉积岩区地层学的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
应根据构造置换的程度,把地层系统明确
地区分为沉积地层系统和褶皱变质系统两
个不同的范畴。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3,变质岩区地层系统的双重概念
① 沉积地层系统
沉积地层系统 —— 原生或残余的成层岩系的顺序,是浅变质岩区里构造置换不
太强烈地区的地层系统。一般原生层状构造保留较好,新生面状构造已经产生并
局部地置换原生层理,但原生成层岩层仍保持其连续性。在这种地区,一般要求
建立沉积地层系统,并划分与未变质沉积岩区相同的地层单位 (元 ),也就是以 S0作
为研究的起点 (参照 )—— 以层理为界面,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它构造。
当然,变质岩区建立起的地层系统毕竟经过一定程度的构造-热作用影响,其
地层的形态、内部结构和厚度、相变与未变质-变形前的地层系统肯定存在一定
的差异。
② 褶皱变质地层系统
在变质程度深、或混合岩化变质岩系中,由于构造的彻底置换和岩石的变质重
建,原生层理已经被全部破坏。因此,只能按新生成层构造所分割的不同构造-
岩性单元来组建地层。
新生褶皱变质地层系统中的各构造-岩石单元,虽然也沿用了地层学中的群、
组、段等地层单位,但实际上是指一定的构造岩石组合的岩层在经历构造-热事
件之后重新建造的地质实体。它并不具有地层学的生成先后的关系,只有片理、
片麻理褶皱中的上下关系。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三) 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 —— 已经褶皱的岩层再弯曲而形成的褶皱。正
确识别叠加褶皱是查明变质岩区构造系统及变形历史的关
键,也是建立变质岩层层序的重要手段。
1,叠加褶皱的露头型式
不同岩性层露头的排列型式是发现和确定叠加褶皱的基
本依据。
兰姆赛 (J.G.Ramsay)根据第二期滑褶皱叠加于三种基本
位态的早期褶皱之上所产生的效应,建立叠加褶皱的三种
基本干扰型式: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第 Ⅰ 型 第二期滑褶
皱,横跨” 叠加于第
一期水平直立褶皱之
上,其差异滑动方向
(a2)与第一期褶皱轴
面平行,b2与早期褶
皱轴 (B1)成大角度相
交,造成第一期褶皱
的变形面重复变形,
形成“穹-盆构
造” —— 在两期背形
叠加处形成穹隆;两
期向形叠加处形成构
造盆地。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第 Ⅰ 型 第二期滑褶
皱,横跨” 叠加于第
一期水平直立褶皱之
上,其差异滑动方向
(a2)与第一期褶皱轴
面平行,b2与早期褶
皱轴 (B1)成大角度相
交,造成第一期褶皱
的变形面重复变形,
形成“穹-盆构
造” —— 在两期背形
叠加处形成穹隆;两
期向形叠加处形成构
造盆地。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插入视频 ——
横跨叠加褶皱
第 Ⅱ 型 第一期褶皱
为平卧褶皱,第二期
滑褶皱轴向与第一期
褶皱轴向 (B1)成大角
度相交,但第二期褶
皱的运动方向 (a2)与
第一期褶皱的轴面垂
直。结果造成第一期
褶皱轴面和两翼沿 a2
方向差异性滑动而被
重褶 成一系列背形和
向形。同时,第一期
褶皱的枢纽也随之上
拱和下凹。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第 Ⅱ 型 第一期褶皱
为平卧褶皱,第二期
滑褶皱轴向与第一期
褶皱轴向 (B1)成大角
度相交,但第二期褶
皱的运动方向 (a2)与
第一期褶皱的轴面垂
直。结果造成第一期
褶皱轴面和两翼沿 a2
方向差异性滑动而被
重褶 成一系列背形和
向形。同时,第一期
褶皱的枢纽也随之上
拱和下凹。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插入视频 ——
第 Ⅱ 型重褶
第 Ⅲ 型 第二期滑褶皱,共轴,叠加与第一期斜卧或平卧褶皱之上,
第一期褶皱轴未发生波状弯曲,只是第一期褶皱的两翼被再褶皱成
波状弯曲,这种叠加褶皱在平行褶皱轴的切面 (平面和平行轴向的
剖面 )上很难分辨两期褶皱的叠加;但在横剖面上可见明显的两次
转折图象。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第 Ⅲ 型 第二期滑褶皱,共轴,叠加与第一期斜卧或平卧褶皱之上,
第一期褶皱轴未发生波状弯曲,只是第一期褶皱的两翼被再褶皱成
波状弯曲,这种叠加褶皱在平行褶皱轴的切面 (平面和平行轴向的
剖面 )上很难分辨两期褶皱的叠加;但在横剖面上可见明显的两次
转折图象。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插入视频 ——
共轴叠加褶皱
上述三种干扰型式是变质岩区最基本的叠加褶
皱。但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叠加褶皱是多种多
样的,其露头型式 (形态 )也是非常复杂的,因
为它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①早期褶皱的形态 (产状 );
②晚期褶皱的叠加方向;
③卷入叠加褶皱的褶皱的几何类型;
④参与褶皱叠加的褶皱形成方式;
⑤褶皱叠加的次数 ;
⑥叠加褶皱的剥蚀深度和 地形特征 ;
⑦露头剖面与叠加褶皱几何形态的相互关系。
重褶现象 在褶皱的同一切面 (剖面和平面 )上不仅有先存的褶
皱轴面的重新弯曲,而且还有相应的双重转折,使褶皱呈钩状。
在褶皱范围内出现双重褶皱要素。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叠加褶皱的露头观察
新生构造的规律弯曲 新生面理或
线理一般代表一期构造变形。它们
的有规律弯曲一般意味着新生褶皱
变形面在新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
又一次变形。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叠加褶皱的露头观察
面理-线理的
规律交切 两
组不同类型和
不同方位的面
理或线理有规
律的交切 ; 陡倾
伏或倾竖褶皱
的广泛发育都
是判别叠加褶
皱的重要标志。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四) 韧性断层
韧性断层又称为韧性剪切带,是岩石由于剪切变形或塑性流动
形成的强烈变形带。与脆性断层区别在于,韧性断层 (剪切带 )不
具有一条或数条明显的分割破裂面,而是在不连续变形带中呈渐
进的剪切滑移。
韧性断层 (剪切带 )是变质岩区的特有的构造类型,是岩石在高
温高压的环境中,岩石的破裂位移表现出的渐进的剪切滑移。
有关内容已在断层中作过详细介绍。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五) 变质岩系间的不整合
经历长期多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的前寒武纪,尤其是太古代
变质岩系中的角度不整合,尽管在古老变质岩系应当普遍存在,
但常常难以确定其存在,这是因为变形-变质作用的改造使其掩
蔽而缺乏元古代以后不整合的特征。
1,变质岩系间不整合特征类型
存在两种角度不整合:
一为沉积盖层与变质基底之间的不整合,
它是易于识别的;
二为发育于变质岩系内部,分割不同变
质构造层之间的不整合,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变质岩系内部的不整合特征
① 在具有不整合接触关系的两个岩群之间,往往发育有一定
规模的渐变过渡带。过渡带宽数米~数十米,其主要组成是
下伏岩系的成分,有时也波及上覆岩系的底部岩层。它们或
是沿接触面强烈退变质的结果,或是古风化壳变质结晶的产
物。渐变过渡带的变质特点与上覆岩系相同,与下伏岩系的
岩石化学组合相同。过渡带的上限一般以上覆沙砾岩层为界,
向下则向古老岩系过渡,逐渐显示下伏岩系的本来面目。
② 在上覆变质岩层与花岗片麻岩或其它古老变质杂岩之间经
常发育有一种特殊的片理。根据这种特殊片理的空间展布,
常常可以圈出花岗-片麻岩基底隆起的轮廓;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变质岩系内部的不整合特征
③ 两种不同变质岩系的接触面经常表现为上覆岩系与结晶
古老基底之间的构造滑脱面。以不整合下伏强硬结晶基底为
基盘的上覆岩系的构造滑脱,使这种不整合接触表现为断层。
④ 在深变质岩区的不整合带里,常常发生高于正常变质的
混合岩化。一般来讲,结晶岩的导热性比沉积岩和火山岩大,
特别是上覆岩系为石英砾岩、砂岩一类岩石时,它们与结晶
岩系接触处往往成为大量热能聚集的场所,以至于引起岩石
的部分熔融或超变质作用,从而在两大岩群之间形成一条强
烈混合岩化带。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3,变质岩系构造层划分和对比
角度不整合是划分构造层的重要依据。但在变质岩
区,由于不整合常常渐变过渡为退变质带,或被片理
化、构造断裂以及混合岩化带所掩蔽,确定不整合往
往依赖于不同岩系之间变形-变质的序列对比 —— 变
质建造组合、变形特征、岩浆活动史等方面对比。然
后结合不整合的特定标志,把两个构造层具体划分开
来。一般来说,不同构造层在构造格局、变形-变质、
混合岩化、岩浆活动,以至于成矿作用等方面都是不
同的。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二,变质岩区的构造解析
(一) 变质岩区构造解析的内容和步骤
构造解析 就是分析和解释地质体内的结果构造的规律及其演化
的方法。变质岩区的构造解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或步骤:
1,构造的几何分析
构造几何分析是构造解析的基础,变质岩区构造也不例外。
其主要任务在于确定和恢复构造的三维空间形态和方位。构造
形态主要通过详细的地质制图来查明;构造方位则可以在某些
特定的区段,通过测定构造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结合赤平投影
或数理统计进行确定。
变质岩区构造的几何分析常常强调以下两点: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① 变质岩新生构造方位上的规律性是一切构造
变形的基本几何特征。无论变形是大还是小,
它们的外形常常与其内部组成的“条理”分不
开的。
条 —— 各种平行线状构造;
理 —— 各种面状构造。
这种外形与内部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变质岩
区褶皱几何分析的主要依据。
② 由于变质岩区叠加褶皱的普遍存在,所以在
构造几何分析中必须注意早期构造对晚期构造
的限制和晚期构造对早期构造的改造。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构造的序列分析
对具有多期变形的变质岩区进行构造解析中,构造序列
的建立是认识构造生成及其演化根本。其目的在于通过多
样叠加复合关系分析,探索构造形成的顺序和排列规律,
划分构造演化的阶段性。构造是以不可逆过程作旋回式发
展的。一个变形旋回可分出若干构造幕;每一幕又可以按
照不同的变形进程和变形方式所造成的不同式样的构造划
分成若干构造世代。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构造的序列分析
研究构造序列,首先要认识各种叠加褶皱及断裂的
复合交切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为:①被变形的构造老
于使其变形的构造;②横切的构造晚于为其所切割的
构造。
建立构造序列必须抓住 两个环节,①主期构造 ——
指多期构造中分布广泛、特征清楚易于识别的一期构
造;它们对早期构造和后期构造都具有控制的作用;
②中间构造 —— 两期变形之间的构造。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3,构造变形环境分析
变质岩区构造之所以不同于沉积岩区构造,主要在于它是
一种与变质环境有关的产物。因此,构造环境的分析有其
特定的意义,在变质岩区构造环境分析中尤其重要。
在变质环境分析中,常常使用 变质相 的概念 (特定变质环
境中岩石的矿物共生组合 );同样,在构造环境分析中也可
以引进 (变形 )相 的概念:特定变形环境中岩石构造变形行
为、变形样式和变形组合等。变形“相”的研究,可以帮
助恢复变形时的物化环境、构造层次、构造叠加和构造演
化等。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3,构造变形环境分析
影响岩石变形环境的因素包括,温度、压
力、地化溶液、应力、和应变速率 等等 。这
些因素都是岩石变形习性的函数。同类岩石
变形表现为粘性流动或塑性流动、韧性剪切
或脆性破坏,都与其所处的变形环境密切相
关。不同变形环境必然造就不同变形相的构
造。反之,同类岩石在相同的变形环境中以
相同方式变形,也必然产生同一形变相的构
造组合。这样,就可以根据已知构造式样的
研究,去推断隐伏的、具有相同环境中生成
的构造,分析这些构造的变形环境。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4,构造变形力学分析
构造的力学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 重建不同时期的构造应力场
和构造变形场;追索构造力的方式方向以及构造动力学 (动力
来源 );恢复构造应力-应变历史。
变质岩区构造的力学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构造在几何上的对称性往往由变形作用中的构造力、应力和内部运动的
对称性所控制。通过岩层或岩体内部的对称分析,就可以揭示岩石变形时
的运动状态和应力状态;
② 分析构造的递进变形,即应变状态的改变和转化过程;
③ 分析构造样式的重大变化,以揭示构造发展的阶段性。这种变化标志着
构造应力场和运动方式的重大转化。
值得注意的是,对变质岩构造的分析,建立在弹性力学基础上的许多准则
已不能完全适用。对变质构造形成的高温高压环境,更多的是需要考虑岩
石变形的塑性力学和流体力学的问题。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二) 变质岩区构造解析基础 —— 地质制图
1,变质岩区地质制图原则
地质制图 是一切地质工作的基础,也是进行
构造解析的基本手段。随着人们对变质岩区构
造特定认识的不断深入,变质岩区地质制图工
作的原则和方法也相应与沉积岩区制图的原则
和方法有所不同,一般采用“先构造、后地层,
地层-构造工作并举”的思维和工作方法。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变质岩区地质制图步骤
在变质岩区,尤其是在地层层序不清的变
质-混合岩化强烈地区,地质制图可按以下
步骤进行:
①填绘构造岩性图 构造岩性图包括两方面
内容,a:各种岩性单元 —— 包括各类变质岩
及其组合、各类混合岩、侵入体,以及具有
控制意义的标志层、标志层组合; b:各种构
造及其数据,包括面理、线理、褶皱、断层
等。
构造岩性图是一切地质图件的基础,是第
一性的实际材料。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变质岩区地质制图步骤
②编制或填绘构造形面图 构造形面图是表示
一个透入性变形面理的空间展布趋势图。目的
在于把一个地区的构造形象反映出来,因此,
正确确定主期褶皱变形面的性质和展布就成为
该项工作的关键;
③选择关键地段进行深入的构造研究 所谓关
键地段是指能比较直观认识各种构造要素几何
特征、力学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地段。这些地
段既有利于恢复地层的关系;也有利于恢复构
造变形的相互关系。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变质岩区地质制图步骤
④测制地质剖面、全面建立地层系统 在剖面
工作中应注意:
a,剖面尽可能横切主期褶皱的岩性单元;
b,注意利用残余及新生结构要素的特定和关系,
确定地层的正常与倒转;
c,按一定比例尺要求划分岩性组合,确定地层
单元;
d,审定岩性构造图上各种地质界线的地质含义,
确定地质界线及成图地层单元。
所建立的地层系统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是沉
积地层系统;也可以是褶皱变质地层系统;甚
至是两者的结合。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变质岩区地质制图步骤
⑤成图阶段 按新审定的地层系统对构造岩
性图和形面图进行全面综合,然后再到野外
进行实地修图。在修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叠加褶皱型式的多样性及古断裂的特殊性。
变质岩区地质图的图面结构一般都比较复
杂,无为了避免图面负担过重,要求工作目
的明确,有针对性地突出重要的地质现象。
有时也可以采取单向制图,分别测制岩石分
布图、构造图,甚至更详细的面理线理分布
图、混合岩化程度图等。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三) 变质岩区构造数据收集与分析
在变质岩区收集和分析构造数据可按以下方面进行:
1,均匀布置观测点
在完成构造岩性图或形面图的基础上,按工作的不同尺
度要求布置测点。测量之前,必须区分清楚各种构造的
形态特征、力学性质、生成顺序和空间展布等,并按不
同世代和类型分别予以测量和编录。测量的数量应以达
到统计学要求为原则。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划分构造均匀区段、分区统计
构造解析数据的整理工作必须以构造均匀区段为单
位进行。所谓构造均匀区段,即把研究区划分为许
多较小地段,使每个地段内的一种或数种构造在给
定尺度上具有共同规律,以区别与相邻区段上构造
的特点。区段的大小应根据构造解析的要求而定,
以能否控制最主要的构造为准,但必须满足三个条
件,① 褶皱在该地段必须是圆柱状的,若非圆柱状,
就要将褶皱分段,使各段具有近似圆柱体的几何特
征; ② 褶皱几何形态相同的连续变形区段; ③ 某种
面状构造的产状基本一致的地段。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3,方位图解的解释和对比
方位图是变质岩区各种结构要素的一种统计图解,是判
别面理线理构造方位的常用图。
① 鉴别方位图解型式
方位图解的不同型式代表面状或线
状构造的优选方位的性质和程度,构
造研究中常见的优选方位型式有:
极密型
代表有关构造
统计上的平行
形。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① 鉴别方位图解型式
大圆环带型
如果极点代表线状构
造,表示这些线理都
在一个平面上;如果
是面状构造的极点,
则这些面为一个围绕
环带轴 B的圆柱状带
中,显示出褶皱轴 d
的优选方位。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① 鉴别方位图解型式
小圆环带型
在图中呈小圆环状分
布,反映绕轴旋转的
锥状分布的线状构造
的投影。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② 确定图解的组构对称性
常见的岩石组构对称型式及其构造意义有:
轴对称型
代表轴应变,反映
原生成层组构或完
全置换而新生的褶
皱变质岩层组构;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② 确定图解的组构对称性
常见的岩石组构对称型式及其构造意义有:
斜方对称型
代表典型的均匀三轴应变。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② 确定图解的组构对称性
常见的岩石组构对称型式及其构造意义有:
单斜对称型
代表各种旋转应变,为均匀剪切变形的图型,也变形岩石中最普遍的对称型式。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② 确定图解的组构对称性
常见的岩石组构对称型式及其构造意义有:
三斜对称型
一般代表两期或两期以上的构造叠加的图型。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③ 不同区段图解对比
在对各区段的方位图解解释之后,还必须
把各区段图解统一起来考虑,通过不同型式
和对称型的比较,对区域构造特征作出判断。
常常发现一个大型直立复式背斜两翼上的小
构造的对称性,总比轴部的对称性为低。在
叠加变形地区,早期褶皱控制区段的组构图
解一般比较简单,而叠加改造强烈区段的组
构要相对复杂等等。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四) 区域构造模式的建立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鉴定古构造型式以
及各级构造对矿床、矿带的控制作用。进行地质填图及构
造解析的具体目标,就是正确选定或建立一个能给所有实
际资料以最简明概括的解释。因此,全面的构造综合,就
是按照以构造运动为主线,把沉积、变形、变质、岩浆活
动和成矿作用诸方面联系起来综合研究,通过上述构造研
究及岩石、地层等方面的工作,建立起一个地区的构造变
形-变质历史,进而建立起一个地区的能阐明地壳演化和
指导找矿的构造模式。
建立变质岩区区域构造模式一般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和
步骤。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四) 区域构造模式的建立
1.大构造背景
同其他岩类的构造一样,不同时代和不同地质构造单元
内的区域变质岩石的构造均有 其发育的背景。众所周知,
古老结晶地盾区的变质岩构造与年青造山带的变质岩构造,
无 论在变形变质特征上还是在形成的构造动力学条件和热
力学条件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就是在结晶地盾区的稳
定地块里,作为克拉通内核的花岗质杂岩区和其中绿岩带
的构造也各不相同。因此,要建立起一个地区的构造事件
序列和相应的古构造型式,必须首先注意研究区的区域性
大构造背景。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2.建立构造群落
在对变形变质岩石的构造要素或单体进行解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
尽管一个地区同一时代所生成的构造常常具有多种类型和多种形态,
但只要透过这些千差万别的友象去分析。这种具有特定风格而又相互
依存的一套构造可称为 构造群落 。 构造群落是从构造发育角度来阐明
构造共生组合的术语。同一群落的构造都有其相应的变形相的特征。
建立构造群落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同一群落的构造应该有类同性质的构造变形面;
2)同一群落的构造中类同岩石的变形应有相同的风格;
3)同一群落的构造一般都有其特定的变形组构;
4)同一构造群落中的各种变形岩石都是属同一变质相。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3.划分构造层次
地壳在垂直方向上的构造环境是变化的,具有分带性的,加之岩石
的物性差异和界面的分割,各个不同的构造群落就会相应集中于一定
的构造变形区段或层位,即隶属于一定的构造层次。例如,混合花岗
岩化构造群落,是地壳最深层次高温热变形的构造;广泛发育劈理、
片理和线理的固态流变构造群落,是地壳较深层次的热 -动力构造等等。
如果某一地区的同一层位中有多个构造群落相重叠。那么,在分别
确定不同构造群落的层次归属以后,就可以发现,该地区曾出现多个
构造层次的转换。根据构造群落划分构造层次,就可以把野外观测的
具体构造与其生成的构造 -变质环境统一起来。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
4.确定构造变形场
不同地区的构造都归属不同的构造变形场。构造变形场
是构造的动力与环境的综合,是由某一特定变形机制为主
导的。构造变形场一般包括水平压缩、侧向伸展、水平剪
切和左右走滑四种基本格式,其间还存在各种各样的过渡
型式和组合。确定构造变形场首先要确定其构造的尺度和
层次。一般来说,一个地区某一构造发展阶段所属的构造
变形场,可以通过其一定尺度范围内的构造层次中的不同
类型的构造来确定。
第九章 变质岩区构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