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资 源
在经济学家眼中,土地、劳动力
和资本都是生产者使用的资源,这些
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关系到一个国家
生产总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之。
第一节 资源的概念
按照经济学家的见解,概括起来,土
地包括大自然提供的全部资源;资本是人
们以行为表现劳动成果的积累;劳动力是
人类从事生产过程所付出的体力脑力蔻。
因此认为资源涵义包括三方面,即:自然
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
1.1 自然资源的概述
自然资源是可被人类利用自然状态物质。
狭义自然资源指可以被人类利用自然物。
广义的自然资源则要延伸到这些自然
物所赖以生存、演化的生态环境。最有代
表性的广义解释是联合国规划署于 1972
年提出的:“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
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
类当前和未来福利自然环境因素总和”。
1.2 自然资源的更新性和回收利用
自然资源可分为可耗竭资源和可更新
资源两大类。
1.2 自然资源的更新性和回收利用
1、可耗竭资源
假定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
内,资源质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
加资源称为可耗竭资源。
可耗竭资源的持续开采过程也就是资
源的耗竭过程。当资源蕴藏量为零时,就
达到了耗竭状态。可耗竭资源按其能否重
复利用,又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
可回收可耗竭资源。
1.2 自然资源的更新性和回收利用
( 1)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资源产生的效用丧失后,大部分物质
还能够回收利用的可耗竭性资源称之为可
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主要指金属等矿产资源。
资源的可回收利用程度取决于经济,
只有当回收利用资源的成本低于新开采的
资源成本时,回收利用才成为可能。
1.2 自然资源的更新性和回收利用
这一类型的资源最终仍然会耗竭,但
耗竭速率取决于需求、资源产品的耐用性
和回收利用该产品的程度。回收利用可以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但不可能 100%循
环利用。
1.2 自然资源的更新性和回收利用
( 2)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使用过程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
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
可耗竭性资源,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
等能源资源。
1.2 自然资源的更新性和回收利用
2、可更新资源
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不断
增加储量的自然资源叫非耗竭资源,又称为可
更新资源。
某些非耗竭资源的持续性和储量受人类利
用方式的影响。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情况下,
资源可以恢复、更新、再生产以致不断增长;
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条件下,其可更新性就会
受阻,使存量不断减少,以致耗竭。
第二节 资源利用的历史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
生产以及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和发展存在着相
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2.1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
1、资源利用发展史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人类是后来者。人类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就是破坏环境、消
耗资源的历史。现代人大约在 10万年前开始出
现,最初大部分时间里,数量很小,对自然的
影响也微不足道。新石器时代以前,人基本上
属自然人,靠自然恩赐过日子。在自然界的分
布并不比其他动物广泛,但是,随着人类数量
的增多,智力的发展和技术经验的积累,改变
环境的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
2.1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
冶炼技术的出现把人们的注意力引
向地壳里的金属上面,最初是铜和锡,接
着是铁、铅和锌。
当工业革命到来时,人们对金属、
工业原料和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这样在
人类利用资源一览表上又迅速增添了一批
新 资源项目。
2.1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
2,20世纪-资源过度消耗的世纪
20世纪以来,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
力有了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
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
但是,资源消费过度已成为一种全球性危
机,它严重的阻碍了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甚至威胁着人类的未来。
2.1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缘自人
类急剧增长的自然资源需求量。随着人口
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呈现出异乎寻常
的渴望现象。
人们对自然资源急剧上升的需求,将
迅速超过地球自然资源的存量。因此,世
界经济正在破坏它本身所赖以存在基础。
2.1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
由于水的消耗已远无超过了世界蓄水
层的可维持生产量,现在过度泵水已司空
见惯,按照以前的消耗率,美国西南部水
位仍在下降。世界其他地区也发生了类似
的情况。
对河流拥有权的争夺愈演愈烈,河水
在入海前就被抽干断迹 。
2.1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
现在,一些地区对土壤的腐蚀是一种
必然过程,由于种植食物的压力在加大,
过度的土壤腐蚀面积越来越大,逐渐丧失
了继续耕种的肥力。其结果,正如在海地
发生的那样,已经出现了土地肥力丧失土
地荒芜、人民饥饿的现象。
2.1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
为了生存,为了繁衍生息,大自然的
进化为人类准备了与其他物种竞争的手段,
但它并没有赋予我们足够的联盟才智,去
理解和控制的人口增长。直到今天,我们
才了解年复一年每年增加 9000万人口的
真正含义,才切身感受到过度地消耗资源
是一种对子孙后代,对人类不负责行为。
2.2 人类消费与资源浪费
17世纪,可以察觉出人类与环境关
系开始出现根本的变化,到了 18世纪,明
显地出现了我们后来称之为科学、技术、
农业、工业和商业的革命。由于这个根本
性的变化的结果,人类与其环境关系的全
部基础就从根本上起了变化。这种关系的
根本性变化带来许多影响,其中三点特别
重要:人口数量急速增长;生活水平全面
提高;对地球的资源利用迅速扩大。
2.2 人类消费与资源浪费
增加人口意味着随之增加对资源的消
耗,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面要扩大对资
源的利用。若全部自然资源是可再生的,
则增加消耗关系不大,但是正如我们所看
到的,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都是再生资
源。
2.2 人类消费与资源浪费
近 200年来,人们一直在不受阻碍地
以掠夺方式利用地球的资源,并且很少为
今后着想。如果在 21世纪里,消耗的增长
程度即使维持不变,世界将陷于一种怎样
的困境?现在有某些资源已经开始出现了
耗竭现象。
2.2 人类消费与资源浪费
近几十年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
这些物质财富也带来了一种盛行的人类社
会新形式:消费社会。
消费是人们把生产的产品通过消费过
程和技能来维持生命并获得满足。消费观
念的盛行,已使消费失去了它的本意。人
们不再根据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消费品
种、数量、而是超前、超量地去消费。
2.2 人类消费与资源浪费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定,“消费社会”
的观念,已渗透到社会的价值之中。人们
正在以其消费的数量来衡量个人的成功与
否、成功的程度如何等等,并且这种势头
还不断呈增长之势。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
依靠全球的资源财富,免费享用着全人类
的环境。
2.2 人类消费与资源浪费
在发展中国家中,“高消费”业已成
为他们的人生追求。的确,地球村的全体
村民都有权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而不应成
为富人的特权。如此下去,人类必然招致
大自然日益频繁残酷的报复。人类必须坚
定地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
续发展之路。
2.2 人类消费与资源浪费
实际上,大部分人能够接受物质世界
是有限的这一观点。但却不能接受“增长
必须或应该为自己付出代价”的现实。
由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人类对物质
和精神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种矛盾结果
促使人类在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最大
限度地开发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类
需注,这是人类追求生产最大化而导致资
源与环境问题的基本动因。
2.3 中国资源历史与现状
1、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
中国国土面积为 960万平方公里,占
世界土地面积的 7.2%,占亚洲的 25%,
仅次地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及世界平均数的三分
之一,耕地实际面积居世界第 4位,林地
面积居世界第 6位,草地面积居世界第 2
位,但人均占有量分别人世界平均水平的
1/3,1/6,1/2。
2.3 中国资源历史与现状
中国人均水资源居世界第 109位,被列为世
界人均水资源的 13个贫水国家之一。
到 1998年底,我国已发现 171种矿产,矿
产地 25000多处。探明有储量的矿产 153种,其
中 45种主要矿产探明储量潜在价值约占世界矿
产总价值的 12%,列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但人
均矿产资源居世界第 53位,是俄罗斯的五分之
一,美国的八分之一,每平方米拥有矿产资源
潜在总值居世界第 24位。
2.3 中国资源历史与现状
2、中国资源结构不理想,质量相差悬殊
我国地处中纬度地区,南北跨纬度
49°,东西跨经度 62°,不仅国土辽阔,
而且地形多样,气候复杂,矿产资源种类
齐全,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配套较为齐
全的国家之一,为国家建立独立完整的工
业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2.3 中国资源历史与现状
尽管我国资源种类齐全,但结构却不
尽理想,质量相差悬殊。土地资源中难以
利用的土地面积比例高,耕地资源中质量
好的一等耕地约占 40%,中下等耕地和有
限制耕地占 60%。草地资源中干旱,半干
旱地区与山区分布面积大,质量较差。
2.3 中国资源历史与现状
3、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开发利用受到制约
我国资源分布显示出明显的东西、南北分
异的空间和时间特征。中国降水 70%-80%集中
在 6-9月份,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使我们供水
和储水成本提高。
我国耕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 90%以
上集中在大兴安岭向南至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
东,而矿产资源、能源及天然草地相对集中于
中西部,东西差异极为显著。
2.3 中国资源历史与现状
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组合配置
不协调,给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极大制约,
成本增高,效益降低。南水北调。北煤南
运,西电东送,南粮北运,给运输增加极
大压力,使资源开发受到动力的强度制约。
另外,许多重要矿产资源多颁布在边远地
区,基础设施差经济发达程度低,也使开
发利用受到限制。
2.3 中国资源历史与现状
对中国的资源问题应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要看到资源问题的严峻性,由于人口
众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资源
供需矛盾将十分尖锐;利用效益不高,环境代
价大;
二是要看到这些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在摆脱
贫困,走向工业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
三是该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中,中国资源问
题及其解决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2.4 世界资源分布
自然资源具有空间性,即自然资源的
分布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的区域有着不
同质和量的自然资源,显示出不同的区域自
然特征。
资源的最大量从整个角度和长远观点
出发,是相对有限性和相对无限性的统一。
2.5 人类生存的支持保障系统 -资源
人类生存的需求和发展的压力,说明
了人类对资源的占有和对环境的享用是人
类社会矛盾的重要根源之一,自然资源是
维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
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能够带来巨大
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2.5 人类生存的支持保障系统 -资源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阶段,资源、环境
与经济处在相对协调状态,生态系统按自
身规律良性循环,资源、环境有序进化,
环境质量因受自然生态的主导作用,而处
在较高水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
口增长对经济需求增大,加大了资源开发
的速度和广度。
2.5 人类生存的支持保障系统 -资源
代际发展要靠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
财富代际分配就成为代际资源管理的核心
内容。代际共享的中心思想是:人类各代
都要生存在地球上,对地球上所禀赋的自
然财富以及环境拥有均等享用权。因此人
类开采利用资源之时应该有未来观念,以
为后代创造宽松的生存环境为己任。
第三节 资源危机
当前人类面临着水资源,土地资源,
森林、牧场、渔业资源及粮食资源的严重
危机。
3.1 水资源危机
1、人类面临缺水的严重挑战
世界上淡水资源极其有限,地球虽
然有 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其中
97.5%的水是咸水,无法饮用,在余下
的 2.5%的淡水中,有 87%是人类难以利
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
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水约占地球
总水量的 0.26%。
3.1 水资源危机
根据联合国最近几年的统计显示:全
世界淡水消耗自 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 6-7
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 2倍。
在淡水消费增长的同时,淡水污染日
益严重。
3.1 水资源危机
2、水资源危机原因
造成水资源的原因从大的方面讲包括两个:
一在自然;二在人类。
世界淡水储量本身就不多,自然分配又并
不遵循公平原则,现实是淡水的分布与人口的
分布并不一致,从而造成人均淡水占有量的差
别。但通过数据可见:尽管发达国家人口少,
但人均耗水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
因此在保护水资源方面应负起责任并承担相应
义务。
3.1 水资源危机
3.1 水资源危机
水资源危机,天然因素的确有一定的
影响,但人为因素是主要的。随着人口迅
速增加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水的需求量大
增,在不认识或不重视水资源生态特性情
况下制定出违反生态规律的发展方针和政
策,从而导致掠夺式开发、浪费式利用、
混乱式管理,使水资源日渐枯竭,危及人
类的生存和发展。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3.1 水资源危机
① 认识有偏差
②缺少全局调控
③发展政策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④水的价格与水的价值不符
⑤浪费严重 。
⑥过度开发导致枯竭
⑦水质污染加剧水资源危机
3.1 水资源危机
3、对策与建议
水已经是扼制世界经济发展、人民生
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将直接牵系着全
球几十亿人的切身利益,牵系着人类社会
的荣辱兴衰。目前,人类避免水资源危机
所采取的行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水资源危机
① 控制人口增长
②改变观念
③运用高新技术
④兴修水利,拦洪蓄水,植树造林,涵蓄水
源
⑤发展水产淡水业 变海水为淡水。
3.1 水资源危机
1993年 1月 18日第 47届联合国大会
193号决议,确定自 1993年起,每年 3月
22日为“世界水日”,以推动对水资源进
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水资源保
护,解决日益严重的水问题,开展宣传教
育以提高公众认识。
3.2 土壤和土地资源危机
1、土壤和土地资源危机的原因
(1)耕地不断减少
(2)沙漠与土地沙漠化
(3)土壤侵蚀严重
(4)土壤盐碱化
(5)土地污染与建筑占地
3.2 土壤和土地资源危机
2、珍惜保护土地资源
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和技术水平的提
高,农业用地的总量应该增加,不应减少,
尤其是优良耕地应该严格控制占用;
根据各种类型土地的特征,以及社会
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各项用地,因
地制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实行集约经营,不断提高土地质量和
生产力,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3.2 土壤和土地资源危机
① 切实保护耕地
②防治土地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
③防治土地污染和破坏
④做好土地资源的调研、评价和规划工作
⑤加强土地管理 健全法制,依法管理
3.3 森林、牧场与渔业资源危机
1、森林危机
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世界森林遭
受更大劫难,除了传统破坏森林的手段继
续使用外,森林木材交易成为破坏森林的
第一杀手,开始人类第一次破坏森林。目
前对木材的需求量仍有增无减,除非采取
比较合理的森林开发和造林政策,否则,
可能发生林荒问题。
3.3 森林、牧场与渔业资源危机
人口迅速增长,不平等的土地分配制
度,以及出口农产品的增加,大大减少了
用于维持当地人民生存所必需的农田数量,
于是,大批农民不得不向原始森林进军。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迫于生计而把林
地转变成耕地的数量占毁损总面积的 45%。
我国,相当长时期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
大面积毁林现象接连不断发生。
3.3 森林、牧场与渔业资源危机
2、牧场危机
全球草场出产的产品,对全球经济的
食物、能源和工业部门起着重要的作用。
草场为人类提供各种形式的蛋白质、能源
和大量的工业原料。许多牲畜,特别是肉
牛、绵羊等有赖于世界各地的天然牧场来
放牧。除家畜外,许多野生草食动物也靠
天然牧场维持生存。
3.3 森林、牧场与渔业资源危机
3、渔业资源危机
在 1989年,所有海洋渔场的捕鱼量
都或多或少地超过了其自身的生产能力。
如果在海洋性渔场生产极限达到之前,不
能把人口总数稳定在现有水平上,那也就
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会面临鱼价上涨。在
那些几个国家共享的渔场中,协商分配渔
业资源的问题极其复杂,时有冲突发生。
3.4 食物资源危机
地球作为人类生存繁衍的家园,究竟
能养活多少人?通过计算人们得出结论是
48亿人口。则今地球上的人口已 60超过
亿,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地球生态系统
这所以还能维持下去,完全是因为世界上
有许多人正在挨饿,他们每天得到的热量
远低于平均标准。
3.3 森林、牧场与渔业资源危机
要解决充分供应世界不断增长的人口
所需粮食的问题,只有从以下六个方面着
手,即:控制人口、提高营养和健康水平、
克服抑制生产的因素、改进粮食销售办法、
加强教育和训练以及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第四节 能 源
能源是能够转换成人们所需要的电能、
热能、机械能等形式的能的资源。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永久能源是随地球形成及其运动而存
在的,基本上是持续稳定的。
可更新能源是能够不断得到补充使用
的能源。它与须经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而短
期内无法再生的能源相对应。属于此类的
能源有:太阳能、生物能、风能、海洋能、
地热能、氢能、水能等。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1、太阳能
太阳能是最重要的可更新资源,是以
电磁辐射形式从太阳向外传播的一种能量,
是地球上除核能以外的所有能量的源泉,
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得以正常运转所需
的能量全部来自太阳。而且太阳辐射遍及
全部地球表面,具有能量大、颁布广泛、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清洁、无污染等特
点。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2、地热能
我们把蕴藏在地球内部的热能叫做地
热。从地面向下,随着深度增加,地下温
度不断上升,一般来说,在地球内部每深
入 100m温度升高 3℃ 左右,到 35km左右
的大陆地壳底部,温度可达 500-700℃ 在
深为 100km的地幔内部温度高达 1400℃,
到 2900km以下的地核,温度可达到
2000℃ -2500℃,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3、海洋能
海洋能是由海洋产生的能量,如海水
运动所具有的能量、海水温度差异及盐度
差异所具有的能量、海水中生物产生的能
量等。习惯上,我们把海洋能仅仅看做是
海水中蕴藏着的可补充的能源。海洋能范
围包括海水势能、海水热能、海水动能和
海水化学能。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其一是海水势能,如潮汐能。潮汐能
是由于月球太阳对地球不同地方的海水质
点的引力不同而引起的,潮汐发电是现代
利用潮汐能的一种基本方式,有人认为,
潮汐是继煤、石油、水电之后的“第四能
源”。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其二是海水动能,如海浪能、海流能。
海洋中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产生的。在风
的直接吹拂下,水面出现的浪为风浪,风
浪传到无风的海区停后的“余波”为涌浪。
涌浪浅水区,由于受水深变化的影响,出
现折射,波面破碎和卷倒,海面白浪翻滚,
海边浪花飞溅为近岸浪。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其三是海水热能,如海水温差能。海
水的温差越大,蕴藏的能量也越大。人们
可以利用不同深的海水温度差发电。
其四是海水化学能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4、风能
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由于辐射能量
不均,地球表面吸热能力不同,便引起各
处气温的差异,冷热空气对流,就是风。
风作为能源,很早就被人类所开发利用了。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目前世界各国主要有两种利用风能的
方式,
一是采用风力机械设备,把风能转变
成机械能,直接为人产所利用;
二是采用风能发电设备,把风能转变
为机械能,然后再将机械能转变成电能,
即风力发电 。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目前各国大力开发风能有三点原因,
一是能源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瞩目的
大事,煤、石油、天然气等常发生能源发
生危机、供不应求,不久即将枯竭。
二是风能作为太阳能一种形式,只要
太阳能不灭,它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是投资少,使用价廉,且无污染。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在发展未来的动力预测中,人们对理
想的未来的主要能源之一氢,越来越重视
了。有的科学家甚至将 21世纪称为氢能源
时代。氢的放热效率高,燃烧 1g氢可以放
出 14万焦尔的热量,约为燃烧 1克汽油放
热的 3倍,并可以循环作用。氢的原料主
要是水,在 1个水分子中,就有 2个氢原子,
所以资源非常丰富。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5、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指有机物中除化学燃料外,
所有来源于动植物能再生的物质。生物质
能是生物质通过生物转化法、热分解法和
气化法转化而成的气态、液态和固态所具
有的能量。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生物质能的利用能有效地提高太阳能
源转化率和固定率;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
恢复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易于综合利
用,可获得多种效益,转换利用形式多样,
适宜因地制宜。
4.2 不可更新能源
与可再生能源相对,不可再生能源是
须经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而短期内无法再生
的从自然界直接取得,而不改变其基本形
态的能源。
当前世界能源主要来自一次不可更新
能源。 70年代和 80年代末以前,世界在
一次性能源消耗结构中,石油比例最大,
占 40%以上,其次是煤,占 20%以上,再
次是天然气,占 10%以上。
4.2 不可更新能源
1、煤
煤可以燃烧,而且燃烧时放出来的热
量很高,蒸汽动力就是把煤放入煤炉燃烧,
把锅炉里的水烧成蒸汽,再推动蒸汽机来
做工。在火力发电厂里,电是靠烧煤生产
出来的,煤把锅炉里的水烧成蒸汽,蒸汽
推动汽轮机,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机
就发出电来。
4.2 不可更新能源
煤的储量相当丰富。据估计,地下埋
藏的石化燃料 90%是煤,世界煤炭的总储
量约为 108000亿吨,按当前的消耗水平,
可用 3000年以上。
从长远来看,煤的液化是必然趋势,
它不仅能提供优质燃料,代替或补充石油
化工原料,还由于在液化中去除了硫等会
致毒的杂质,大大有利于环境保护。
4.2 不可更新能源
2、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比煤复杂。
一般认为,石油是由古代动植物体演变而
来的。石油的上面往往是天然气。
石油是一种油质黏稠液体。主要由碳
氢化合物的混合物组成,其化学成分主要
由碳、氢、氧、氮、硫等组成。其中碳和
氢占 98%以上。
4.2 不可更新能源
天然气是蕴藏于地下的一种可燃气体,
其主要成分为甲烷,目前,天然气已成为
世界主要能源之一,它与石油、煤炭、水
力和核能构成了世界能源的五大支柱。
天然气在地下分布广泛,潜在蕴藏量
很大,前景可观,能够成为下一世纪的主
要能源。
4.2 不可更新能源
而今发现一种新型能源-天然气水化
物,这是一种尚未被人们熟知的新型能源。
据分析,陆地上 27%和洋底 9%的地区都
具备形成天然气水化物带的有利条件,被
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未来新型能源。
4.3 能源的利用
火的利用,是继石器时代之后,人类
获得自由的划时代进步,开创了人类征服
自然的新纪元。为了发展生产,人类需要
寻找除了人力外的其他动力。最早被人类
利用的自然动力是畜力、风力和水力。在
这些方面,我国古代都处于领先地位,煤
炭、石油、天然气的应用较早,长期以来
主要用于提供热能和照明。
4.3 能源的利用
18世纪,詹姆斯,瓦特制作成功的蒸
汽机登上了历史舞台。有了蒸汽机,人们
就可以在需要动力的场合,用煤作燃料驱
动火车、轮船、机器等,从而开辟了工业、
交通运输的新天地。
19世纪 60年代,以石油燃烧后的气
体为动力源,制造了内燃机,进一步提高
了人类利用能源的能力。
4.3 能源的利用
19世纪 70年代,随着电磁学的发展,
人们先后制成了有实用价值的电动机和发
电机,80年代建成了中心电站,并解决了
远程输电问题,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
次人能源革命。电能的运用导致了一系列
的发明创造。电灯、电话、电报、电影、
广播、电视等,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活方
式。于是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3 能源的利用
目前,人们更深入地研究开发利用原
子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等
新型能源,构成了第三次能源革命。当前
的这场能源革命正风起云涌,方兴未艾,
遍及世界各国,估计在 21世纪 20年代将
会有较大的突破。
4.3 能源的利用
能源的利用过程实际上是能量的转化、
传递的过程。如图表示出目前各种主要能
源的转换和利用情况。
4.3 能源的利用
4.4 能源危机
近 20多年来,人们普遍意识到诸如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贮藏的有限
性,并且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
高,能源消耗量也不断增加,现用能源正
面临着短期内枯竭的危险-能源危机。这
使许多人不得不对人类未来的能源供应感
到担心。
4.4 能源危机
1、能源危机的表现
能源危机无论对美国的汽车驾驶员,
还是对印度旁遮普省种植小麦的农民,都
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4.4 能源危机
2、能源危机产生的原因
( 1)石油、煤、天然气等常见能源均
属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是有限度的。
4.4 能源危机
4.4 能源危机
( 2)世界能源消耗量急剧上升
( 3)地理分布与实际消费量不平衡
( 4)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4.4 能源危机
3、缓解能源危机的策略
( 1)节约能源,减少浪费,提高能效
( 2)加快开发可再生能源
( 3)大力发展核电工业
( 4)重视国际间能源研究开发合作
4.5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降低我们使用和浪费能源的数量,使
得不可更新的石化燃料的提供持续更长的
时间,并为可更新的能源资源争取更新所
需的时间。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也可以缓解国际紧
张局势,通过降低对石油进口依赖性来提
高国内和全球的军事和经济安全度。
4.5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可以节省大量的金
钱,并且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
每单位能量的消费可以促进经济更快地增
长。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可利用的能量
产生最小量的环境影响的最简单、最便宜、
最快捷的方法就是降低或消除不必要的能
源使用和能源浪费。
4.5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大体上有两点:一通过改变能量浪费
的习惯而降低能量消费。二是通过少量的
能量做同样的事情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4.5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美国在提高燃料使用效率方面也曾取
得过明显效果。 1973年至 1985年间,美
国新型汽车平均燃料使用效率增长 3倍。
马路上所有汽车的燃料平均使用效率增加
54%。
与此同时,日本和前西德一些国家加
大了他们对燃料使用效率的研究,他们想
在石油危机前制造出高效能汽车。
4.5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4.5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质的另一方面是
发展利用其它无污染的、人类没有充分利
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因为,在
环境资源和能源资源都十分有限的年代,
非常需要人类社会沿着一种自然能源系统
发展;人类社会完全需要把利用太阳和风
能等作为无碳能源来发展。
4.6 适于中国的能源策略
1、中国能源资源现状
继美国、前苏联之后,中国是世界上
第三位的能源生产国,其中煤炭产量高达
13.97亿吨,居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
1.57亿吨,产量占世界的 5%不到,居第
七位,可提供国内消费的大部分。天然气
产量为 201亿 m3,居世界第二十位。
4.6 适于中国的能源策略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
消费国,占世界平均消费的 10%强,其中
76%是煤,20%是石油,天然气是 2%。
除此之外,生物能占总消费的 13.6%。占
中国人 71口 %的约 8.6亿人生活在农村,
民用有源约占 60%。利用农林业废材、家
畜、动物的排泄物,有机废液的生物气体
装置每年都在增加。
4.6 适于中国的能源策略
中国能源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①人均能源相对不足
②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储采比偏小
③能源资源分布不均
④人均能耗水平低
⑤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合理
⑥节能潜力与难度亦大
⑦农村生活主要依靠生物能源
4.6 适于中国的能源策略
2、中国的能源策略
( 1)能源优质化及发展新能源、可再
生能源对策
( 2)可持续发展节能对策
( 3)发展洁净煤技术
4.6 适于中国的能源策略
基于经济、技术等多方原因,决定了
中国实施洁煤技术战略的基点应该放在已
经商业化的技术开发和应用上,而发达国
家大力宣传的高科技洁煤技术,只能作为
一种技术储备进行必要的研究和开发,条
件允许时方能推广应用。
第五节 资源管理
人们往往误认为,“资源无限,可以
任意取用”,因而造成世界上许多国家对
资源既不定价,也不核算,更无折旧,不
计量资源的存量和用量。农田可以随意占
用,改变用途;森林可以随意砍伐,不进
行更新;草原可以滥垦,可以过度谢牧;
地下水和矿产资源可以滥采、滥掘;工业
“三废”可以乱排等等。究其原因,都与
资源定价理论有关。
5.1 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
要完整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
济运转情况,不能只考察经济资源的投入,
物质产品的流通,还要考察自然资源的投
入和耗竭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源、
经济、人口、环境和社会协调地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
剧增与资源的供给产生尖锐矛盾。解决这
一矛盾的方法之一,就是对资源进行定价,
按价买卖。
5.1 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
资源价格构成为一个体系。从横向看,
各类资源价格有土地资源价格、森林资源
价格、矿产资源价格和水资源价格;从纵
向看,每一类资源中又有多种资源价格。
5.1 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
由于大多数公共资源没有在市场上进
行直接交换,传统的市场估价法并不能满
足需要。但针对公共资源的特性进行评估,
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价值评估体系,其主
要评优方法见图。
5.1 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
5.1 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
基于以上环境价值及其量化的基本方
法,在具体操作中,我们首先把共化资源
的价值分解为有形的实物价值和无形的生
态服务价值,明确它可能产生的影响,从
生产率、健康度、舒适度和“存在价值”
四个方面作出发点来进行评估。
5.1 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
①改变人们的“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
源无价”的价值扭曲观念,使人们意识到
周围环境的重要性。
②用于环境管理中。依据各类公共资源的
价值,把环境有价的概念引入市场,运用
价值决定机制、利益激励机制、供求调节
机制和竞争淘汰机制来进行环境管理。
5.1 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
③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资源-经济一体化的前提。
④有利于产品定价和投资评估。
⑤有利于国际间的合作,解决具体的国际间的环境问题。
5.2 资源管理和保护
1、自然资源管理
自然资源管理是人类生存和展的需要。
自然资源是国家发展经济的物质基础,是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牵动
国际政治、经济、战争与和平的一个战略
性问题。
5.2 资源管理和保护
1、自然资源管理
自然资源管理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客
观要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近期利
益达到良好结合的前提。如果只图近期利
益,竭泽而渔,社会生产就难以持续发展,
经济也会被打知己,失去了社会经济体的
物质基础。
5.2 资源管理和保护
自然资源管理是保护环境的需要。资
源构成了环境基本要素,如果这些要素遭
到破坏,生态就要失调,环境质量就会恶
化。
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就是要保护自然
生态的强大活力,维护自然生记的良必循
环,不断改善环境质量。这样才能使自然
资源管理取得较大的环境效益。
5.2 资源管理和保护
( 1)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①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
②实行谁开发利用谁保护的原则
③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保证生态平衡
④节约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
5.2 资源管理和保护
( 2)自然资源管理手段
①多层次管理
②多手段监督
③多目标约束
④多用途利用
5.2 资源管理和保护
2、自然资源保护
20世纪 80年代,欧共体着手野生动
植物栖息地和植物区系的保护,对自然资
源和自然界进行良好的管理,严禁开发利
用对生态平衡造成不良的影响。 1987年
的单一欧洲法确定了 3个目标:保护环境、
保护人类健康、谨慎和理性地利用自然资
源。
5.2 资源管理和保护
自然保护区这一名称有两种含义:一
种是狭义概念,是指多种类型保护区中一
种特定类型的保护区,是用国家法律的形
式的长期保护和恢复的自然综合体,以及
以自然资源整体为主而划定的一定范围,
包括陆域和水域,在其所属范围人严禁任
何直接利用自然资源一切经营性生产活动,
即国际上通常所指的自然保护区;
5.2 资源管理和保护
二是广义的概念,指多种类型保护区
合称,即具有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职能性
质的空间泛称。根据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
同盟的划定,自然保护区分 10类:①绝对
自然保护区-科研保护区;②国家公园;
③自然纪念物保护管理区-自然景物保护
区;④野生生物保护区;⑤保护性景观和
海景;⑥自然资源保护区;⑦自然生物保
护区;⑧资源经营管理区;⑨生物圈保护
区;⑩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
5.2 资源管理和保护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合理持续利用自
然资源起到很大作用,但该方面工作须长
期坚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经济效益与
生态效益将日渐明显。
5.3资源管理和保护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资源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
在着一种权衡取舍关系。这种权衡关系可
概括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此消彼长的矛盾
关系;另一种是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
5.3资源管理和保护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结建国以来自身利用自然资源发展
经济的正反两个方面经难并借鉴吸收世界
环境与发展的历史成就,我们接受了
1992年全球“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5.3资源管理和保护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在人类受到
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人口膨胀的压力下
提出来的,也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
生产力大大提高的产物。其核心思想是,
满足当代需要,不能危机子孙后代发展需
要;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资源、环境
和生态为代价。也就是要求现代的发展应
为进一步发展保持足够的后劲和创造条件。
5.3资源管理和保护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制定了, 中国 21世纪议程, -
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把可持续
发展作为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并把
它与我国已有的至下个世纪中叶分三步走
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可持续发
展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崭新发展模式,它
要求以持续的资源环境基础作支撑,这就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提出更高更
新的要求。
5.4 资源利用的三 R原则
5.4 资源利用的三 R原则
5.4 资源利用的三 R原则
5.4 资源利用的三 R原则
资源的循环,多次使用及浪费的减少,
在英语中分别可表示为,Recycle”、
,Reuse”、,Reduce”。因为三个单词的
起始字母都是,R”所以我们称为资源利用
的“三 R原则”。
5.5 国家资源政策导向
国家自然资源政策的指导方针是保障
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家的自然资源潜力,以
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目前和长远的需要。
这一政策应该保障实现基本结构的重
建,改变那种低效、浪费资源的产业结构。
利用经济杠杆,采取综合措施以保障合理
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恢复资源潜
力。
5.5 国家资源政策导向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经济结构
与产业布局调整总体思路应该为,
一是自然资源开发及初级产品加工业
应逐步西移,将耗能高、运量大的工业建
设重点逐步转移到能源、水源充足或交通
方便的地区;
二是石油开发近期重心仍在东部地区,
并将逐步西移;
三是钢铁、石油化工仍将主要分布于
东部沿海地区;
5.5 国家资源政策导向
四是电子等高新技术密集和劳动密
集型行业应主要布局于沿江人口稠密的经
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少数条件较好地区也
可以适当布点;
五是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轻纺、食
品等行业的初级产品和加工应逐步向资源
产区转移,有色金属和非金属行业主要应
根据资源分布进行布局。
5.5 国家资源政策导向
大力开发资源是保证地区经济技术发
展的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经济
运行仍然处在资源约束型阶段,合理有效
地开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国家和地区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资源开发可
以带动和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要使
资源开发即能达到国家的目标和完成国家
的任务,又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必须解
决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5.5 国家资源政策导向
一是合理划分国家和地区利益,发
挥两个积极性;
二是资源开发应与经济及产业发展相
结合,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
三是有条件的地区应建设工矿城市,
改善投资环境,加速城市化进程;
四是对那些不宜采用多种形式的资源
要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保证资源永续利
用,符合国家利益和地区经济发展要求。
5.5 国家资源政策导向
东西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
国主导差异,也是进行资源配置、改善生
产力布局的重点。
目前我国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总的
要求为:一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应充分利
用区位一优势和国外资金、技术、人才优
势,加速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开发,利
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使之成为我国外
向型经济区域和创汇基地。
5.5 国家资源政策导向
二是在中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其能源
矿产资源丰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条件
较好,具备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条件的优
势,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能源矿产资源
开发为重点进行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
三是在西部地区,应根据其大规模开
发资源的条件还不够成熟的特点,对局部
具备了开发条件的,特别可以与周边邻国
扩大这境贸易的,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方
式进行资源朽置与产业布局。
5.5 国家资源政策导向
建立资源管理制度,必须强调政府调
控作用。
加强资源核算,将资源核算纳入国民
经济核算体系。
加强法制建设,对国有资源特别是自
然资源实行资产管理。
建立资源开发利用市场机制。
5.6 作为个人应该做什么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适度享受、合理
消费
2、环保浪潮日益高涨
3、毋以善小而不为
5.6 作为个人应该做什么
马克思早在 100多年前就指出:“文
明若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在自觉的发展,
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因此,尊重和爱护
地球,也就是尊重和爱护人类自己;反之,
污染和破坏地球就是自毁家园。
5.6 作为个人应该做什么
想一想,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
在经济学家眼中,土地、劳动力
和资本都是生产者使用的资源,这些
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关系到一个国家
生产总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之。
第一节 资源的概念
按照经济学家的见解,概括起来,土
地包括大自然提供的全部资源;资本是人
们以行为表现劳动成果的积累;劳动力是
人类从事生产过程所付出的体力脑力蔻。
因此认为资源涵义包括三方面,即:自然
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
1.1 自然资源的概述
自然资源是可被人类利用自然状态物质。
狭义自然资源指可以被人类利用自然物。
广义的自然资源则要延伸到这些自然
物所赖以生存、演化的生态环境。最有代
表性的广义解释是联合国规划署于 1972
年提出的:“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
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
类当前和未来福利自然环境因素总和”。
1.2 自然资源的更新性和回收利用
自然资源可分为可耗竭资源和可更新
资源两大类。
1.2 自然资源的更新性和回收利用
1、可耗竭资源
假定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
内,资源质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
加资源称为可耗竭资源。
可耗竭资源的持续开采过程也就是资
源的耗竭过程。当资源蕴藏量为零时,就
达到了耗竭状态。可耗竭资源按其能否重
复利用,又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
可回收可耗竭资源。
1.2 自然资源的更新性和回收利用
( 1)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资源产生的效用丧失后,大部分物质
还能够回收利用的可耗竭性资源称之为可
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主要指金属等矿产资源。
资源的可回收利用程度取决于经济,
只有当回收利用资源的成本低于新开采的
资源成本时,回收利用才成为可能。
1.2 自然资源的更新性和回收利用
这一类型的资源最终仍然会耗竭,但
耗竭速率取决于需求、资源产品的耐用性
和回收利用该产品的程度。回收利用可以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但不可能 100%循
环利用。
1.2 自然资源的更新性和回收利用
( 2)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使用过程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
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
可耗竭性资源,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
等能源资源。
1.2 自然资源的更新性和回收利用
2、可更新资源
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不断
增加储量的自然资源叫非耗竭资源,又称为可
更新资源。
某些非耗竭资源的持续性和储量受人类利
用方式的影响。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情况下,
资源可以恢复、更新、再生产以致不断增长;
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条件下,其可更新性就会
受阻,使存量不断减少,以致耗竭。
第二节 资源利用的历史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
生产以及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和发展存在着相
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2.1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
1、资源利用发展史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人类是后来者。人类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就是破坏环境、消
耗资源的历史。现代人大约在 10万年前开始出
现,最初大部分时间里,数量很小,对自然的
影响也微不足道。新石器时代以前,人基本上
属自然人,靠自然恩赐过日子。在自然界的分
布并不比其他动物广泛,但是,随着人类数量
的增多,智力的发展和技术经验的积累,改变
环境的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
2.1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
冶炼技术的出现把人们的注意力引
向地壳里的金属上面,最初是铜和锡,接
着是铁、铅和锌。
当工业革命到来时,人们对金属、
工业原料和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这样在
人类利用资源一览表上又迅速增添了一批
新 资源项目。
2.1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
2,20世纪-资源过度消耗的世纪
20世纪以来,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
力有了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
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
但是,资源消费过度已成为一种全球性危
机,它严重的阻碍了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甚至威胁着人类的未来。
2.1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缘自人
类急剧增长的自然资源需求量。随着人口
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呈现出异乎寻常
的渴望现象。
人们对自然资源急剧上升的需求,将
迅速超过地球自然资源的存量。因此,世
界经济正在破坏它本身所赖以存在基础。
2.1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
由于水的消耗已远无超过了世界蓄水
层的可维持生产量,现在过度泵水已司空
见惯,按照以前的消耗率,美国西南部水
位仍在下降。世界其他地区也发生了类似
的情况。
对河流拥有权的争夺愈演愈烈,河水
在入海前就被抽干断迹 。
2.1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
现在,一些地区对土壤的腐蚀是一种
必然过程,由于种植食物的压力在加大,
过度的土壤腐蚀面积越来越大,逐渐丧失
了继续耕种的肥力。其结果,正如在海地
发生的那样,已经出现了土地肥力丧失土
地荒芜、人民饥饿的现象。
2.1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
为了生存,为了繁衍生息,大自然的
进化为人类准备了与其他物种竞争的手段,
但它并没有赋予我们足够的联盟才智,去
理解和控制的人口增长。直到今天,我们
才了解年复一年每年增加 9000万人口的
真正含义,才切身感受到过度地消耗资源
是一种对子孙后代,对人类不负责行为。
2.2 人类消费与资源浪费
17世纪,可以察觉出人类与环境关
系开始出现根本的变化,到了 18世纪,明
显地出现了我们后来称之为科学、技术、
农业、工业和商业的革命。由于这个根本
性的变化的结果,人类与其环境关系的全
部基础就从根本上起了变化。这种关系的
根本性变化带来许多影响,其中三点特别
重要:人口数量急速增长;生活水平全面
提高;对地球的资源利用迅速扩大。
2.2 人类消费与资源浪费
增加人口意味着随之增加对资源的消
耗,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面要扩大对资
源的利用。若全部自然资源是可再生的,
则增加消耗关系不大,但是正如我们所看
到的,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都是再生资
源。
2.2 人类消费与资源浪费
近 200年来,人们一直在不受阻碍地
以掠夺方式利用地球的资源,并且很少为
今后着想。如果在 21世纪里,消耗的增长
程度即使维持不变,世界将陷于一种怎样
的困境?现在有某些资源已经开始出现了
耗竭现象。
2.2 人类消费与资源浪费
近几十年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
这些物质财富也带来了一种盛行的人类社
会新形式:消费社会。
消费是人们把生产的产品通过消费过
程和技能来维持生命并获得满足。消费观
念的盛行,已使消费失去了它的本意。人
们不再根据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消费品
种、数量、而是超前、超量地去消费。
2.2 人类消费与资源浪费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定,“消费社会”
的观念,已渗透到社会的价值之中。人们
正在以其消费的数量来衡量个人的成功与
否、成功的程度如何等等,并且这种势头
还不断呈增长之势。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
依靠全球的资源财富,免费享用着全人类
的环境。
2.2 人类消费与资源浪费
在发展中国家中,“高消费”业已成
为他们的人生追求。的确,地球村的全体
村民都有权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而不应成
为富人的特权。如此下去,人类必然招致
大自然日益频繁残酷的报复。人类必须坚
定地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
续发展之路。
2.2 人类消费与资源浪费
实际上,大部分人能够接受物质世界
是有限的这一观点。但却不能接受“增长
必须或应该为自己付出代价”的现实。
由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人类对物质
和精神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种矛盾结果
促使人类在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最大
限度地开发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类
需注,这是人类追求生产最大化而导致资
源与环境问题的基本动因。
2.3 中国资源历史与现状
1、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
中国国土面积为 960万平方公里,占
世界土地面积的 7.2%,占亚洲的 25%,
仅次地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及世界平均数的三分
之一,耕地实际面积居世界第 4位,林地
面积居世界第 6位,草地面积居世界第 2
位,但人均占有量分别人世界平均水平的
1/3,1/6,1/2。
2.3 中国资源历史与现状
中国人均水资源居世界第 109位,被列为世
界人均水资源的 13个贫水国家之一。
到 1998年底,我国已发现 171种矿产,矿
产地 25000多处。探明有储量的矿产 153种,其
中 45种主要矿产探明储量潜在价值约占世界矿
产总价值的 12%,列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但人
均矿产资源居世界第 53位,是俄罗斯的五分之
一,美国的八分之一,每平方米拥有矿产资源
潜在总值居世界第 24位。
2.3 中国资源历史与现状
2、中国资源结构不理想,质量相差悬殊
我国地处中纬度地区,南北跨纬度
49°,东西跨经度 62°,不仅国土辽阔,
而且地形多样,气候复杂,矿产资源种类
齐全,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配套较为齐
全的国家之一,为国家建立独立完整的工
业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2.3 中国资源历史与现状
尽管我国资源种类齐全,但结构却不
尽理想,质量相差悬殊。土地资源中难以
利用的土地面积比例高,耕地资源中质量
好的一等耕地约占 40%,中下等耕地和有
限制耕地占 60%。草地资源中干旱,半干
旱地区与山区分布面积大,质量较差。
2.3 中国资源历史与现状
3、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开发利用受到制约
我国资源分布显示出明显的东西、南北分
异的空间和时间特征。中国降水 70%-80%集中
在 6-9月份,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使我们供水
和储水成本提高。
我国耕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 90%以
上集中在大兴安岭向南至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
东,而矿产资源、能源及天然草地相对集中于
中西部,东西差异极为显著。
2.3 中国资源历史与现状
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组合配置
不协调,给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极大制约,
成本增高,效益降低。南水北调。北煤南
运,西电东送,南粮北运,给运输增加极
大压力,使资源开发受到动力的强度制约。
另外,许多重要矿产资源多颁布在边远地
区,基础设施差经济发达程度低,也使开
发利用受到限制。
2.3 中国资源历史与现状
对中国的资源问题应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要看到资源问题的严峻性,由于人口
众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资源
供需矛盾将十分尖锐;利用效益不高,环境代
价大;
二是要看到这些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在摆脱
贫困,走向工业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
三是该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中,中国资源问
题及其解决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2.4 世界资源分布
自然资源具有空间性,即自然资源的
分布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的区域有着不
同质和量的自然资源,显示出不同的区域自
然特征。
资源的最大量从整个角度和长远观点
出发,是相对有限性和相对无限性的统一。
2.5 人类生存的支持保障系统 -资源
人类生存的需求和发展的压力,说明
了人类对资源的占有和对环境的享用是人
类社会矛盾的重要根源之一,自然资源是
维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
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能够带来巨大
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2.5 人类生存的支持保障系统 -资源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阶段,资源、环境
与经济处在相对协调状态,生态系统按自
身规律良性循环,资源、环境有序进化,
环境质量因受自然生态的主导作用,而处
在较高水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
口增长对经济需求增大,加大了资源开发
的速度和广度。
2.5 人类生存的支持保障系统 -资源
代际发展要靠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
财富代际分配就成为代际资源管理的核心
内容。代际共享的中心思想是:人类各代
都要生存在地球上,对地球上所禀赋的自
然财富以及环境拥有均等享用权。因此人
类开采利用资源之时应该有未来观念,以
为后代创造宽松的生存环境为己任。
第三节 资源危机
当前人类面临着水资源,土地资源,
森林、牧场、渔业资源及粮食资源的严重
危机。
3.1 水资源危机
1、人类面临缺水的严重挑战
世界上淡水资源极其有限,地球虽
然有 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其中
97.5%的水是咸水,无法饮用,在余下
的 2.5%的淡水中,有 87%是人类难以利
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
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水约占地球
总水量的 0.26%。
3.1 水资源危机
根据联合国最近几年的统计显示:全
世界淡水消耗自 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 6-7
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 2倍。
在淡水消费增长的同时,淡水污染日
益严重。
3.1 水资源危机
2、水资源危机原因
造成水资源的原因从大的方面讲包括两个:
一在自然;二在人类。
世界淡水储量本身就不多,自然分配又并
不遵循公平原则,现实是淡水的分布与人口的
分布并不一致,从而造成人均淡水占有量的差
别。但通过数据可见:尽管发达国家人口少,
但人均耗水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
因此在保护水资源方面应负起责任并承担相应
义务。
3.1 水资源危机
3.1 水资源危机
水资源危机,天然因素的确有一定的
影响,但人为因素是主要的。随着人口迅
速增加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水的需求量大
增,在不认识或不重视水资源生态特性情
况下制定出违反生态规律的发展方针和政
策,从而导致掠夺式开发、浪费式利用、
混乱式管理,使水资源日渐枯竭,危及人
类的生存和发展。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3.1 水资源危机
① 认识有偏差
②缺少全局调控
③发展政策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④水的价格与水的价值不符
⑤浪费严重 。
⑥过度开发导致枯竭
⑦水质污染加剧水资源危机
3.1 水资源危机
3、对策与建议
水已经是扼制世界经济发展、人民生
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将直接牵系着全
球几十亿人的切身利益,牵系着人类社会
的荣辱兴衰。目前,人类避免水资源危机
所采取的行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水资源危机
① 控制人口增长
②改变观念
③运用高新技术
④兴修水利,拦洪蓄水,植树造林,涵蓄水
源
⑤发展水产淡水业 变海水为淡水。
3.1 水资源危机
1993年 1月 18日第 47届联合国大会
193号决议,确定自 1993年起,每年 3月
22日为“世界水日”,以推动对水资源进
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水资源保
护,解决日益严重的水问题,开展宣传教
育以提高公众认识。
3.2 土壤和土地资源危机
1、土壤和土地资源危机的原因
(1)耕地不断减少
(2)沙漠与土地沙漠化
(3)土壤侵蚀严重
(4)土壤盐碱化
(5)土地污染与建筑占地
3.2 土壤和土地资源危机
2、珍惜保护土地资源
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和技术水平的提
高,农业用地的总量应该增加,不应减少,
尤其是优良耕地应该严格控制占用;
根据各种类型土地的特征,以及社会
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各项用地,因
地制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实行集约经营,不断提高土地质量和
生产力,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3.2 土壤和土地资源危机
① 切实保护耕地
②防治土地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
③防治土地污染和破坏
④做好土地资源的调研、评价和规划工作
⑤加强土地管理 健全法制,依法管理
3.3 森林、牧场与渔业资源危机
1、森林危机
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世界森林遭
受更大劫难,除了传统破坏森林的手段继
续使用外,森林木材交易成为破坏森林的
第一杀手,开始人类第一次破坏森林。目
前对木材的需求量仍有增无减,除非采取
比较合理的森林开发和造林政策,否则,
可能发生林荒问题。
3.3 森林、牧场与渔业资源危机
人口迅速增长,不平等的土地分配制
度,以及出口农产品的增加,大大减少了
用于维持当地人民生存所必需的农田数量,
于是,大批农民不得不向原始森林进军。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迫于生计而把林
地转变成耕地的数量占毁损总面积的 45%。
我国,相当长时期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
大面积毁林现象接连不断发生。
3.3 森林、牧场与渔业资源危机
2、牧场危机
全球草场出产的产品,对全球经济的
食物、能源和工业部门起着重要的作用。
草场为人类提供各种形式的蛋白质、能源
和大量的工业原料。许多牲畜,特别是肉
牛、绵羊等有赖于世界各地的天然牧场来
放牧。除家畜外,许多野生草食动物也靠
天然牧场维持生存。
3.3 森林、牧场与渔业资源危机
3、渔业资源危机
在 1989年,所有海洋渔场的捕鱼量
都或多或少地超过了其自身的生产能力。
如果在海洋性渔场生产极限达到之前,不
能把人口总数稳定在现有水平上,那也就
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会面临鱼价上涨。在
那些几个国家共享的渔场中,协商分配渔
业资源的问题极其复杂,时有冲突发生。
3.4 食物资源危机
地球作为人类生存繁衍的家园,究竟
能养活多少人?通过计算人们得出结论是
48亿人口。则今地球上的人口已 60超过
亿,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地球生态系统
这所以还能维持下去,完全是因为世界上
有许多人正在挨饿,他们每天得到的热量
远低于平均标准。
3.3 森林、牧场与渔业资源危机
要解决充分供应世界不断增长的人口
所需粮食的问题,只有从以下六个方面着
手,即:控制人口、提高营养和健康水平、
克服抑制生产的因素、改进粮食销售办法、
加强教育和训练以及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第四节 能 源
能源是能够转换成人们所需要的电能、
热能、机械能等形式的能的资源。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永久能源是随地球形成及其运动而存
在的,基本上是持续稳定的。
可更新能源是能够不断得到补充使用
的能源。它与须经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而短
期内无法再生的能源相对应。属于此类的
能源有:太阳能、生物能、风能、海洋能、
地热能、氢能、水能等。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1、太阳能
太阳能是最重要的可更新资源,是以
电磁辐射形式从太阳向外传播的一种能量,
是地球上除核能以外的所有能量的源泉,
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得以正常运转所需
的能量全部来自太阳。而且太阳辐射遍及
全部地球表面,具有能量大、颁布广泛、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清洁、无污染等特
点。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2、地热能
我们把蕴藏在地球内部的热能叫做地
热。从地面向下,随着深度增加,地下温
度不断上升,一般来说,在地球内部每深
入 100m温度升高 3℃ 左右,到 35km左右
的大陆地壳底部,温度可达 500-700℃ 在
深为 100km的地幔内部温度高达 1400℃,
到 2900km以下的地核,温度可达到
2000℃ -2500℃,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3、海洋能
海洋能是由海洋产生的能量,如海水
运动所具有的能量、海水温度差异及盐度
差异所具有的能量、海水中生物产生的能
量等。习惯上,我们把海洋能仅仅看做是
海水中蕴藏着的可补充的能源。海洋能范
围包括海水势能、海水热能、海水动能和
海水化学能。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其一是海水势能,如潮汐能。潮汐能
是由于月球太阳对地球不同地方的海水质
点的引力不同而引起的,潮汐发电是现代
利用潮汐能的一种基本方式,有人认为,
潮汐是继煤、石油、水电之后的“第四能
源”。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其二是海水动能,如海浪能、海流能。
海洋中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产生的。在风
的直接吹拂下,水面出现的浪为风浪,风
浪传到无风的海区停后的“余波”为涌浪。
涌浪浅水区,由于受水深变化的影响,出
现折射,波面破碎和卷倒,海面白浪翻滚,
海边浪花飞溅为近岸浪。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其三是海水热能,如海水温差能。海
水的温差越大,蕴藏的能量也越大。人们
可以利用不同深的海水温度差发电。
其四是海水化学能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4、风能
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由于辐射能量
不均,地球表面吸热能力不同,便引起各
处气温的差异,冷热空气对流,就是风。
风作为能源,很早就被人类所开发利用了。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目前世界各国主要有两种利用风能的
方式,
一是采用风力机械设备,把风能转变
成机械能,直接为人产所利用;
二是采用风能发电设备,把风能转变
为机械能,然后再将机械能转变成电能,
即风力发电 。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目前各国大力开发风能有三点原因,
一是能源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瞩目的
大事,煤、石油、天然气等常发生能源发
生危机、供不应求,不久即将枯竭。
二是风能作为太阳能一种形式,只要
太阳能不灭,它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是投资少,使用价廉,且无污染。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在发展未来的动力预测中,人们对理
想的未来的主要能源之一氢,越来越重视
了。有的科学家甚至将 21世纪称为氢能源
时代。氢的放热效率高,燃烧 1g氢可以放
出 14万焦尔的热量,约为燃烧 1克汽油放
热的 3倍,并可以循环作用。氢的原料主
要是水,在 1个水分子中,就有 2个氢原子,
所以资源非常丰富。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5、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指有机物中除化学燃料外,
所有来源于动植物能再生的物质。生物质
能是生物质通过生物转化法、热分解法和
气化法转化而成的气态、液态和固态所具
有的能量。
4.1 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生物质能的利用能有效地提高太阳能
源转化率和固定率;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
恢复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易于综合利
用,可获得多种效益,转换利用形式多样,
适宜因地制宜。
4.2 不可更新能源
与可再生能源相对,不可再生能源是
须经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而短期内无法再生
的从自然界直接取得,而不改变其基本形
态的能源。
当前世界能源主要来自一次不可更新
能源。 70年代和 80年代末以前,世界在
一次性能源消耗结构中,石油比例最大,
占 40%以上,其次是煤,占 20%以上,再
次是天然气,占 10%以上。
4.2 不可更新能源
1、煤
煤可以燃烧,而且燃烧时放出来的热
量很高,蒸汽动力就是把煤放入煤炉燃烧,
把锅炉里的水烧成蒸汽,再推动蒸汽机来
做工。在火力发电厂里,电是靠烧煤生产
出来的,煤把锅炉里的水烧成蒸汽,蒸汽
推动汽轮机,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机
就发出电来。
4.2 不可更新能源
煤的储量相当丰富。据估计,地下埋
藏的石化燃料 90%是煤,世界煤炭的总储
量约为 108000亿吨,按当前的消耗水平,
可用 3000年以上。
从长远来看,煤的液化是必然趋势,
它不仅能提供优质燃料,代替或补充石油
化工原料,还由于在液化中去除了硫等会
致毒的杂质,大大有利于环境保护。
4.2 不可更新能源
2、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比煤复杂。
一般认为,石油是由古代动植物体演变而
来的。石油的上面往往是天然气。
石油是一种油质黏稠液体。主要由碳
氢化合物的混合物组成,其化学成分主要
由碳、氢、氧、氮、硫等组成。其中碳和
氢占 98%以上。
4.2 不可更新能源
天然气是蕴藏于地下的一种可燃气体,
其主要成分为甲烷,目前,天然气已成为
世界主要能源之一,它与石油、煤炭、水
力和核能构成了世界能源的五大支柱。
天然气在地下分布广泛,潜在蕴藏量
很大,前景可观,能够成为下一世纪的主
要能源。
4.2 不可更新能源
而今发现一种新型能源-天然气水化
物,这是一种尚未被人们熟知的新型能源。
据分析,陆地上 27%和洋底 9%的地区都
具备形成天然气水化物带的有利条件,被
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未来新型能源。
4.3 能源的利用
火的利用,是继石器时代之后,人类
获得自由的划时代进步,开创了人类征服
自然的新纪元。为了发展生产,人类需要
寻找除了人力外的其他动力。最早被人类
利用的自然动力是畜力、风力和水力。在
这些方面,我国古代都处于领先地位,煤
炭、石油、天然气的应用较早,长期以来
主要用于提供热能和照明。
4.3 能源的利用
18世纪,詹姆斯,瓦特制作成功的蒸
汽机登上了历史舞台。有了蒸汽机,人们
就可以在需要动力的场合,用煤作燃料驱
动火车、轮船、机器等,从而开辟了工业、
交通运输的新天地。
19世纪 60年代,以石油燃烧后的气
体为动力源,制造了内燃机,进一步提高
了人类利用能源的能力。
4.3 能源的利用
19世纪 70年代,随着电磁学的发展,
人们先后制成了有实用价值的电动机和发
电机,80年代建成了中心电站,并解决了
远程输电问题,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
次人能源革命。电能的运用导致了一系列
的发明创造。电灯、电话、电报、电影、
广播、电视等,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活方
式。于是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3 能源的利用
目前,人们更深入地研究开发利用原
子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等
新型能源,构成了第三次能源革命。当前
的这场能源革命正风起云涌,方兴未艾,
遍及世界各国,估计在 21世纪 20年代将
会有较大的突破。
4.3 能源的利用
能源的利用过程实际上是能量的转化、
传递的过程。如图表示出目前各种主要能
源的转换和利用情况。
4.3 能源的利用
4.4 能源危机
近 20多年来,人们普遍意识到诸如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贮藏的有限
性,并且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
高,能源消耗量也不断增加,现用能源正
面临着短期内枯竭的危险-能源危机。这
使许多人不得不对人类未来的能源供应感
到担心。
4.4 能源危机
1、能源危机的表现
能源危机无论对美国的汽车驾驶员,
还是对印度旁遮普省种植小麦的农民,都
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4.4 能源危机
2、能源危机产生的原因
( 1)石油、煤、天然气等常见能源均
属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是有限度的。
4.4 能源危机
4.4 能源危机
( 2)世界能源消耗量急剧上升
( 3)地理分布与实际消费量不平衡
( 4)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4.4 能源危机
3、缓解能源危机的策略
( 1)节约能源,减少浪费,提高能效
( 2)加快开发可再生能源
( 3)大力发展核电工业
( 4)重视国际间能源研究开发合作
4.5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降低我们使用和浪费能源的数量,使
得不可更新的石化燃料的提供持续更长的
时间,并为可更新的能源资源争取更新所
需的时间。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也可以缓解国际紧
张局势,通过降低对石油进口依赖性来提
高国内和全球的军事和经济安全度。
4.5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可以节省大量的金
钱,并且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
每单位能量的消费可以促进经济更快地增
长。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可利用的能量
产生最小量的环境影响的最简单、最便宜、
最快捷的方法就是降低或消除不必要的能
源使用和能源浪费。
4.5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大体上有两点:一通过改变能量浪费
的习惯而降低能量消费。二是通过少量的
能量做同样的事情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4.5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美国在提高燃料使用效率方面也曾取
得过明显效果。 1973年至 1985年间,美
国新型汽车平均燃料使用效率增长 3倍。
马路上所有汽车的燃料平均使用效率增加
54%。
与此同时,日本和前西德一些国家加
大了他们对燃料使用效率的研究,他们想
在石油危机前制造出高效能汽车。
4.5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4.5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质的另一方面是
发展利用其它无污染的、人类没有充分利
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因为,在
环境资源和能源资源都十分有限的年代,
非常需要人类社会沿着一种自然能源系统
发展;人类社会完全需要把利用太阳和风
能等作为无碳能源来发展。
4.6 适于中国的能源策略
1、中国能源资源现状
继美国、前苏联之后,中国是世界上
第三位的能源生产国,其中煤炭产量高达
13.97亿吨,居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
1.57亿吨,产量占世界的 5%不到,居第
七位,可提供国内消费的大部分。天然气
产量为 201亿 m3,居世界第二十位。
4.6 适于中国的能源策略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
消费国,占世界平均消费的 10%强,其中
76%是煤,20%是石油,天然气是 2%。
除此之外,生物能占总消费的 13.6%。占
中国人 71口 %的约 8.6亿人生活在农村,
民用有源约占 60%。利用农林业废材、家
畜、动物的排泄物,有机废液的生物气体
装置每年都在增加。
4.6 适于中国的能源策略
中国能源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①人均能源相对不足
②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储采比偏小
③能源资源分布不均
④人均能耗水平低
⑤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合理
⑥节能潜力与难度亦大
⑦农村生活主要依靠生物能源
4.6 适于中国的能源策略
2、中国的能源策略
( 1)能源优质化及发展新能源、可再
生能源对策
( 2)可持续发展节能对策
( 3)发展洁净煤技术
4.6 适于中国的能源策略
基于经济、技术等多方原因,决定了
中国实施洁煤技术战略的基点应该放在已
经商业化的技术开发和应用上,而发达国
家大力宣传的高科技洁煤技术,只能作为
一种技术储备进行必要的研究和开发,条
件允许时方能推广应用。
第五节 资源管理
人们往往误认为,“资源无限,可以
任意取用”,因而造成世界上许多国家对
资源既不定价,也不核算,更无折旧,不
计量资源的存量和用量。农田可以随意占
用,改变用途;森林可以随意砍伐,不进
行更新;草原可以滥垦,可以过度谢牧;
地下水和矿产资源可以滥采、滥掘;工业
“三废”可以乱排等等。究其原因,都与
资源定价理论有关。
5.1 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
要完整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
济运转情况,不能只考察经济资源的投入,
物质产品的流通,还要考察自然资源的投
入和耗竭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源、
经济、人口、环境和社会协调地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
剧增与资源的供给产生尖锐矛盾。解决这
一矛盾的方法之一,就是对资源进行定价,
按价买卖。
5.1 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
资源价格构成为一个体系。从横向看,
各类资源价格有土地资源价格、森林资源
价格、矿产资源价格和水资源价格;从纵
向看,每一类资源中又有多种资源价格。
5.1 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
由于大多数公共资源没有在市场上进
行直接交换,传统的市场估价法并不能满
足需要。但针对公共资源的特性进行评估,
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价值评估体系,其主
要评优方法见图。
5.1 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
5.1 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
基于以上环境价值及其量化的基本方
法,在具体操作中,我们首先把共化资源
的价值分解为有形的实物价值和无形的生
态服务价值,明确它可能产生的影响,从
生产率、健康度、舒适度和“存在价值”
四个方面作出发点来进行评估。
5.1 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
①改变人们的“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
源无价”的价值扭曲观念,使人们意识到
周围环境的重要性。
②用于环境管理中。依据各类公共资源的
价值,把环境有价的概念引入市场,运用
价值决定机制、利益激励机制、供求调节
机制和竞争淘汰机制来进行环境管理。
5.1 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
③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资源-经济一体化的前提。
④有利于产品定价和投资评估。
⑤有利于国际间的合作,解决具体的国际间的环境问题。
5.2 资源管理和保护
1、自然资源管理
自然资源管理是人类生存和展的需要。
自然资源是国家发展经济的物质基础,是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牵动
国际政治、经济、战争与和平的一个战略
性问题。
5.2 资源管理和保护
1、自然资源管理
自然资源管理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客
观要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近期利
益达到良好结合的前提。如果只图近期利
益,竭泽而渔,社会生产就难以持续发展,
经济也会被打知己,失去了社会经济体的
物质基础。
5.2 资源管理和保护
自然资源管理是保护环境的需要。资
源构成了环境基本要素,如果这些要素遭
到破坏,生态就要失调,环境质量就会恶
化。
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就是要保护自然
生态的强大活力,维护自然生记的良必循
环,不断改善环境质量。这样才能使自然
资源管理取得较大的环境效益。
5.2 资源管理和保护
( 1)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①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
②实行谁开发利用谁保护的原则
③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保证生态平衡
④节约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
5.2 资源管理和保护
( 2)自然资源管理手段
①多层次管理
②多手段监督
③多目标约束
④多用途利用
5.2 资源管理和保护
2、自然资源保护
20世纪 80年代,欧共体着手野生动
植物栖息地和植物区系的保护,对自然资
源和自然界进行良好的管理,严禁开发利
用对生态平衡造成不良的影响。 1987年
的单一欧洲法确定了 3个目标:保护环境、
保护人类健康、谨慎和理性地利用自然资
源。
5.2 资源管理和保护
自然保护区这一名称有两种含义:一
种是狭义概念,是指多种类型保护区中一
种特定类型的保护区,是用国家法律的形
式的长期保护和恢复的自然综合体,以及
以自然资源整体为主而划定的一定范围,
包括陆域和水域,在其所属范围人严禁任
何直接利用自然资源一切经营性生产活动,
即国际上通常所指的自然保护区;
5.2 资源管理和保护
二是广义的概念,指多种类型保护区
合称,即具有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职能性
质的空间泛称。根据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
同盟的划定,自然保护区分 10类:①绝对
自然保护区-科研保护区;②国家公园;
③自然纪念物保护管理区-自然景物保护
区;④野生生物保护区;⑤保护性景观和
海景;⑥自然资源保护区;⑦自然生物保
护区;⑧资源经营管理区;⑨生物圈保护
区;⑩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
5.2 资源管理和保护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合理持续利用自
然资源起到很大作用,但该方面工作须长
期坚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经济效益与
生态效益将日渐明显。
5.3资源管理和保护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资源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
在着一种权衡取舍关系。这种权衡关系可
概括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此消彼长的矛盾
关系;另一种是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
5.3资源管理和保护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结建国以来自身利用自然资源发展
经济的正反两个方面经难并借鉴吸收世界
环境与发展的历史成就,我们接受了
1992年全球“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5.3资源管理和保护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在人类受到
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人口膨胀的压力下
提出来的,也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
生产力大大提高的产物。其核心思想是,
满足当代需要,不能危机子孙后代发展需
要;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资源、环境
和生态为代价。也就是要求现代的发展应
为进一步发展保持足够的后劲和创造条件。
5.3资源管理和保护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制定了, 中国 21世纪议程, -
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把可持续
发展作为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并把
它与我国已有的至下个世纪中叶分三步走
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可持续发
展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崭新发展模式,它
要求以持续的资源环境基础作支撑,这就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提出更高更
新的要求。
5.4 资源利用的三 R原则
5.4 资源利用的三 R原则
5.4 资源利用的三 R原则
5.4 资源利用的三 R原则
资源的循环,多次使用及浪费的减少,
在英语中分别可表示为,Recycle”、
,Reuse”、,Reduce”。因为三个单词的
起始字母都是,R”所以我们称为资源利用
的“三 R原则”。
5.5 国家资源政策导向
国家自然资源政策的指导方针是保障
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家的自然资源潜力,以
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目前和长远的需要。
这一政策应该保障实现基本结构的重
建,改变那种低效、浪费资源的产业结构。
利用经济杠杆,采取综合措施以保障合理
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恢复资源潜
力。
5.5 国家资源政策导向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经济结构
与产业布局调整总体思路应该为,
一是自然资源开发及初级产品加工业
应逐步西移,将耗能高、运量大的工业建
设重点逐步转移到能源、水源充足或交通
方便的地区;
二是石油开发近期重心仍在东部地区,
并将逐步西移;
三是钢铁、石油化工仍将主要分布于
东部沿海地区;
5.5 国家资源政策导向
四是电子等高新技术密集和劳动密
集型行业应主要布局于沿江人口稠密的经
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少数条件较好地区也
可以适当布点;
五是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轻纺、食
品等行业的初级产品和加工应逐步向资源
产区转移,有色金属和非金属行业主要应
根据资源分布进行布局。
5.5 国家资源政策导向
大力开发资源是保证地区经济技术发
展的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经济
运行仍然处在资源约束型阶段,合理有效
地开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国家和地区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资源开发可
以带动和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要使
资源开发即能达到国家的目标和完成国家
的任务,又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必须解
决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5.5 国家资源政策导向
一是合理划分国家和地区利益,发
挥两个积极性;
二是资源开发应与经济及产业发展相
结合,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
三是有条件的地区应建设工矿城市,
改善投资环境,加速城市化进程;
四是对那些不宜采用多种形式的资源
要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保证资源永续利
用,符合国家利益和地区经济发展要求。
5.5 国家资源政策导向
东西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
国主导差异,也是进行资源配置、改善生
产力布局的重点。
目前我国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总的
要求为:一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应充分利
用区位一优势和国外资金、技术、人才优
势,加速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开发,利
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使之成为我国外
向型经济区域和创汇基地。
5.5 国家资源政策导向
二是在中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其能源
矿产资源丰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条件
较好,具备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条件的优
势,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能源矿产资源
开发为重点进行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
三是在西部地区,应根据其大规模开
发资源的条件还不够成熟的特点,对局部
具备了开发条件的,特别可以与周边邻国
扩大这境贸易的,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方
式进行资源朽置与产业布局。
5.5 国家资源政策导向
建立资源管理制度,必须强调政府调
控作用。
加强资源核算,将资源核算纳入国民
经济核算体系。
加强法制建设,对国有资源特别是自
然资源实行资产管理。
建立资源开发利用市场机制。
5.6 作为个人应该做什么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适度享受、合理
消费
2、环保浪潮日益高涨
3、毋以善小而不为
5.6 作为个人应该做什么
马克思早在 100多年前就指出:“文
明若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在自觉的发展,
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因此,尊重和爱护
地球,也就是尊重和爱护人类自己;反之,
污染和破坏地球就是自毁家园。
5.6 作为个人应该做什么
想一想,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