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
第 9章 污水的吸附法、离子交换法、
萃取法和膜析法处理
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工程教研室
目录
? 第一节 吸附法
? 第二节 离子交换法
? 第三节 萃取法
? 第四节 膜析法
第一节 吸附法
一、吸附原理
? 吸附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 物理吸附: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通过分子间引力
(即范德华力)产生吸附。
? 化学吸附: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产生化学作用,生
成化学键引起吸附。
? 一定的吸附剂所吸附物质的数量与此物质的性质、
浓度和温度有关。表明被吸附物质的量与浓度之间
的关系式称为吸附等温式。
? 1.弗劳德利希( 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n
1
Kmy ?? ?l o g
n
1l o g K)
m
y(l o g ??两边取对数,
式中,y— 吸附剂吸附的物质总量,mg
m— 投加的吸附剂量,mg
ρ— 到达平衡时溶液中被吸附物的浓度,mg/L
K,n— 经验常数。 N值在正常条件下大于 1。
? 2.朗格缪尔( Langmuir)吸附等温式
?
?
??
??
1K1
K
m
y
??
K
K
K
1
m
y
1??
两边同时被 ρ除,
式中,y— 吸附剂吸附的物质总量,mg
m— 投加的吸附剂量,mg
ρ— 到达平衡时溶液中被吸附物的浓度,mg/L
K,K1— 经验常数。
二、影响吸附的因数
?吸附能力和吸附速度是衡量吸附过程的主要指标。固体吸附剂的
吸附能力可用吸附量来衡量。吸附速度指单位重量吸附剂在单位
时间内所吸附的物质量。它决定接触时间及吸附设备的容积。
? 吸附过程基本上可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第一阶段为吸附质扩散
通过水膜而到达吸附剂表面 (膜扩散 );第二阶段为吸附质在孔隙
内扩散;第三阶段为吸附质在吸附剂内表面上发生吸附。通常吸
附阶段反应速度非常快,总的过程速度由第一、二阶段速度所控
制。在一般情况下,吸附过程开始时往往由膜扩散控制,而在吸
附接近终了时,内扩散起决定作用。
?吸附剂结构的影响
? 比表面积
? 孔结构 大孔 >100 nm
2nm<过渡孔 <100nm
微孔 <2nm
? 表面化学性质 表面含氧官能团的性质
- COOH、- OH等
有助于对极性分子的吸附
?吸附质性质的影响
对于一定的吸附剂,由于吸附质性质的差异,吸附效果
也不一样。通常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链长的增长而减
小,而活性炭的吸附容量却随着有机物在水中溶解度的减少
而增加,也即吸附量随有机物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加(不能过
大)。如活性炭对有机酸的吸附量按甲酸<乙酸<丙酸<丁
酸的次序而增加。 活性炭处理废水时,对芳香族化合物的
吸附效果较脂肪族化合物好,不饱和链有机物较饱和链有机
物好,非极性或极性小的吸附质较极性强吸附质好。实际废
水体系的吸附质往往不是单一的,它们之间可以互相促进、
干扰或互不相干。
?操作条件的影响
吸附是放热过程,低温
有利于吸附,升温有利于解
吸。溶液的 pH值影响到溶
质的存在状态 (分子、离子、
络合物),也影响到吸附剂
表面的电荷特性和化学特性,
进而影响到吸附效果。国内
用太原 8#炭吸附 Cd— CN
络合物的试验结果如图所示。
三、吸附剂
? 活性炭:比表面积可达 800— 2000m2/g,有很高的吸附能力。
一般可制成粉末状或颗粒状。粉末状活性炭吸附能力强,制
备容易,价格降低,但再生困难,一般不能重复使用。颗粒
状活性炭价格较贵,但可再生重复使用,并且使用时劳动条
件较好,操作管理方便。活性炭的再生方法主要有:加热再
生、化学再生。
? 腐殖酸类吸附剂:天然的富含腐殖酸的风化煤、泥煤、褐煤
等,它们可直接使用或简单处理后使用。腐殖酸是一组芳香
结构的,性质与酸性物质相似的复杂混合物,可吸附工业废
水中许多金属离子,如汞、镉、镉、锌、铅、铜等。
四、吸附工艺和设备
? 吸附的操作方式分为间
歇式和连续式。
? 间歇式是将废水和吸附
剂放在吸附池内进行搅
拌 30min左右,然后静
置沉淀,排除澄清液。
? 连续式吸附可以采用固
定床、移动床和流化床。
五、吸附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由于吸附法对废水的预处理要求高,吸附剂价格昂
贵,因此在废水处理中,吸附法主要用于去除废水
中的微量污染物,以达到深度净化的目的。
? 例 1:吸附法除汞工艺流程
含汞废水 排放 反应池 沉淀池
Ca(OH)2 FeSO4
Na2S
吸附池 1 吸附池 2
图 17-2 吸附法除汞流程( 10 -20m3/d)
? 例 2:炼油厂、印染厂废水的深度处理
含油废水经隔油、气浮和生物处理后,再经砂
滤和活性炭过滤深度处理。废水中含酚量从 0.1(生
物处理后)降至 0.005mg/L,氰从 0.19mg/L降至
0.048mg/L,COD从 85mg/L降至 18mg/L。
第二节 离子交换法
? 在废水处理中,离子交换主要用于去除废水中的金属离子。
离子交换的实质是不溶性离子化合物(又称离子交换剂)上
的可交换离子与溶液中的其它同性离子的交换反应,是一种
特殊的吸附过程,通常是 可逆性化学吸附 。
?? ??? HRMMRH
在平衡状态下,树脂中及溶液中的反应物浓度符合下列关系式,
K]M][RH[ ]H][RM[ ??
?
K是平衡常数。 K大于 1,且越大越有利于交换反应。 K值得大
小能定量的反映在离子交换剂对某两个固定离子交换选择性
的大小。
一、交换树脂
? 离子交换树脂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由 树脂本体 ( 又称母
体或骨架)和 活性基团 两个部分组成。生产离子交换剂的树脂母
体最常见的是苯乙烯的聚合物,是线性结构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在原料中常加入一定数量的二已烯苯做交联剂,使线性聚合物之
间相互交联,成立体网状结构。树脂本身不是离子化合物,无离
子交化能力,需经适当处理加活性基团,活性基团由固定离子和
活动离子组成。固定离子固定在树脂网状骨架上,活动离子(或
称交换离子)则依靠静电引力与固定离子结合在一起,二者电性
相反电荷相等。
? 离子交换树脂外形呈球状颗粒,按树脂类型和孔结构的不同分为:
凝胶型、大孔型、多孔凝胶型、巨孔型( MR)和高巨孔型(超
MR)树脂等。按活性基团的不同分为:含有酸性基团的(强酸
性、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含有碱性基团(强碱性、弱碱性)
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含有胺酸基团等的螯合树脂,含有氧化还原
基团的氧化还原树脂和两型树脂等。
二,离子交换树脂的选用
? 1.离子交换树脂的有效 PH值范围:强酸、强碱性交换树脂的
活性基团电离能力强,其交换能力基本上与 PH值无关。弱
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在碱性溶液中才有较高的交换能力;若碱
性离子则反之。
? 2.交换容量:全交换容量与工作交换容量。单位,mol(可
交换离子) /kg(干树脂或湿树脂)。树脂的全交换容量可由
滴定法测定。
? 3.交联度:交联度较高的树脂,孔隙度较低,密度较大,离
子扩散速度较低,对半径较大的离子和水合离子的交换量较
小,浸泡在水中则水化度较低,形变较小,也比较稳定,不
易破裂。水处理中使用的交换树脂,交联度为 7%-10%。
? 4.交换势:对同一种交换树脂 RH讲,交换反应的平衡常数 K
值随交换离子 M+而异,K值越大,表明交换离子越容易取代
树脂上的可交换离子,也表明交换离子与树脂的亲和力愈大,
通常说这种离子的交换势很大;反之,K值愈小,通常说交
换势很小。当含有多种离子的废水同离子交换树脂接触时,
交换势大的离子必然最先同树脂上的离子进行交换。
三、离子交换的工艺和设备
? 离子交换装置,按照进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固定床(单层
床、双层床、混合床)和连续床(移动床、流动床)两大类。
其中在废水处理中,单层固定床离子交换装置(图 17-4)是
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型式。
? 用于废水处理的离子交换系统一般包括:预处理设备(一般
包括砂滤器,用于去除悬浮物,防止离子交换树脂受污染和
交换床堵塞)、离子交换器和再生附属设备(如再生液配制
设备)。
? 离子交换的运行操作包括四个步骤:交换、反洗、再生、清
洗。
四、离子交换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表 17-2 离子交换法在废水处理方面的某些应用
废水种类 有害离子 树脂类型 废水出路 再生剂 再生液出路
电镀铬废水 CrO42- 大孔型阴离
子交换树脂
循环使用 食盐或烧

用氢型阳离子
交换树脂除钠
后回用于生产
电镀废水 Cr3+,Cu2+ 氢型强酸性
阳离子交换
树脂
循环使用 18%-20%
硫酸
蒸发浓缩后回

含汞废水 Hg2+
HgClx(x-2)-
氯型强碱性
大孔阴离子
交换树脂
中和后排

盐酸 回收汞
粘胶纤维废

Zn2+ 强酸性阳离
子交换树脂
中和后排

硫酸 回用于生产
氯苯酚废水 氯苯酚 弱碱性大孔
型离子交换
树脂
排放 2%NaOH
甲醇
回收酚或甲

第四节 膜析法
? 膜析法是用薄膜(又称半透膜)以分离水溶液中某些物质的
方法统称。目前有扩散渗析法(渗析法)、电渗析法、反渗
透法和超滤法等。
图 17-15 渗析现象
清水 盐水
半透膜 一、渗析法
? 起渗析作用的薄膜,因对溶质的渗透性有选择作用,故叫半
透膜。
? 半透膜的渗析作用有三种类型:①依靠薄膜中“孔道”的大
小分离大小不同的分子或离子;②依靠薄膜的离子结构分离
性质不同的离子,例如阳离子交换树脂做成的薄膜可以透过
阳离子,叫阳离子交换膜,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做成的薄膜可
以透过阴离子,叫阴离子交换膜;③依靠薄膜的有选择的溶
解性分离某些物质,例如醋酸纤维膜有溶解某些液体和气体
的性质,而使这些物质透过薄膜。
? 一种薄膜只要具备上述三种作用之一,就能有选择地让某些
物质透过而成为半透膜。
? 在膜析法中,物质透过薄膜需要动力,目前利用的有三种动
力:分子扩散作用力、电力、压力。反渗透和超滤都要把水
加压。用电力的是电渗析。依靠分子自然扩散的是扩散渗析
法,简称渗析法。
二、电渗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