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 域 经 济 学, 讲义
主讲:经济管理学院 韩纪江
联 系 电 话, 0538-8249636
鸣谢
? 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 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导言
? 一、经济区域
? 二、区域经济学
? 三、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讨论:谈到区域经济学,你首先想到什么?
一、经济区域
1、经济区域
? 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 内部经济联系紧密, 体
系较为完整, 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
一般按照地理, 行政, 文化, 经济特征划分区域 。
讨论:撒哈拉沙漠是不是一个经济区域?
—— 撒南非洲的含义 。
2,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
?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
?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
?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
?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
二,区域经济学
1,区域经济学
? Regional Economics
? 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 空间 上进行
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
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2,经济学
? 经济学,研究资源稀缺性的学问。
? 例如: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资源稀缺
性问题。
? 讨论:区域经济学研究什么资源的稀缺?
3,区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 区域内经济发展, 区域间经济关系
?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空间和时间, 经
济学研究, 也不能例外 。
? 过去主流经济学家将过多的精力用于经
济的 时间特征 研究, 随着经济资源的消
耗, 空间 的区位优势开始显现 。
4,区域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区域经济问题大量涌现:
● ( 1) 开发区热, 房地产热的不良后果 。
● ( 2) 地区发展差距, 特别是东西差距拉大 。
● ( 3) 某些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缓和衰退 。
● ( 4) 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和地区结构趋同 。
● ( 5) 行业和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 。
● ( 6) 环境生态破坏, 影响可持续发展 。
5,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兴起
? ( 1) 经济学家, 地理学家, 社会学家以至工
程技术专家投身到区域经济研究的领域 。
? ( 2) 不同级别, 不同范围和规模的地区发展
战略研讨会, 一个接着一个的召开 。
? ( 3) 各大学和机构被邀请参加地区发展规划
研究咨询, 评审和委托研究的请柬应接不暇 。
? ( 4) 每年有关地区发展战略, 地区规划研究
的成果, 不下数百部 。
讨论:关于泰安市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知道多少?
6,区域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 ( 1) 我国是一个自然, 人文条件差异大, 发
展极不平衡的大国 。
? ( 2) 西方国家都曾经出现过萧条区, 衰落区,
我国某些老矿区集中的地区, 人口超载地区等
不同类型与成因的, 问题区域, 至今还没有针
对性强, 具体可操作的区域政策 。
? ( 3) 任何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方案的实现, 必
须以各利益主体合理权益得到保证为前提 。
7,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 ( 1) 区位论初期研究主要发源地在德国 。
? ( 2) 战后主要集中到美国 。 60年代后, 开始
大力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 。 中国计划时期对于
生产力布局研究 。
? ( 3) 80年代后, 区域化, 集团化和一体化的
趋势日益明显 。
? ( 4) 地球村等空间狭小, 现代区域经济学产
生 。
三、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
? (1)区域内经济结构。
? (2)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活动的路径。
? (3)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2,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1)生产力布局学
? (2)西方经济学
? (3)部门经济学
? (4)经济地理学
? (5)国土经济学
(1)生产力布局学
? 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 研究物
质生产部门的空间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
研究生产力空间配置的最优化 。
? 区域经济学则是区域整体经济水平的最
大化 。
(2)西方经济学
研究的范围: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 理论基础和指导 。
? 学习的先修课程 。
(3)部门经济学
? 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
? 各个经济部门的经济发展规律。从部门
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着手。
(4)经济地理学
? 研究地区经济布局的差异和特征, 及其
形成的条件和变化规律 。 着眼于已经形
成的生产力布局 。
? 区域经济学还重点研究经济的未来变化
规律和趋势 。
(5)国土经济学
以国土为研究对象, 强调国土资源的保护
利用 。
( 6)国际经济学
? 更为宏观的区域经济学,
? 在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布局。
? 强调为了国家利益,如何惟利是图。
第一章 区位论
第一节 区位论的产生和初期发展
第二节 近现代区位论
第三节 经济活动区位
第一节 区位论的产生和初期发展
一, 古典区位论
二, 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三, 龙哈德三角区位论
四,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一、古典区位论
? 1,早在 18世纪 。 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
提隆, 斯密, 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
距离, 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
? 2,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 研
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
看不见的手理论 。
二、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 1,屠能, V.Thünen
? 区位理论的鼻祖 。
? 1820-1830,初步形成的标志
,孤立国,
2、形成背景
? ( 1) 19世纪初, 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园
式向自由式转变, 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
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
? ( 2) 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 得出农产品
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
? ( 3) 假定:, 孤立国, 。 与外界完全隔
绝的社会经济单位 。
3、屠能圈理论的含义
? ( 1) 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
度, 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 更重要的是其
经济状况, 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 (市场 )
的距离 。
? ( 2) 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
完全取决于利润,
利润 =产品价格 -(生产成本 +运费 )
即,P = p - (c + t)
4、屠能圈农业布局 6层次
? (1)自由农作圈, 蔬菜和牛奶等鲜活农产品 。
? (2)林业圈, 木材, 用于能源 。
? (3)轮作农作圈, 粮食 。
? (4)谷草农作圈, 粮畜产品, 以粮食为主 。
? (5)三圃农作圈, 粮畜产品, 以畜产品为主 。
? (6)畜牧圈 。
? 再 向 外 是 毫 无 任 何 经 济 价 值 的 荒 野 。
这种圈状分布, 常被称为屠能圈 。 前的状况如
何?
三, 龙哈德区位三角形理论
? 1,1880,德国经济学者 W·Launhaldt。
? 由原料产地, 燃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构成
的, 区位三角形, 。
? 2,背景 。 19世纪中叶以后, 西欧的机器
大生产空前发展, 基础性工业, 特别是
钢铁工业的区位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
四、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1,理论背景
? 1900S初, 韦伯 A·Weber,
?, 工业区位论 —— 区位的纯理论, 和
,工业区位论 —— 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
本主义理论, 。
? 根据 19世纪 60年代后德国和西欧的工业
发展资料, 建立了推理和应用的区位论
体系 。
2,理论假设
影响工业区位形成的各类条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因子,
其中只有少数具有普遍意义。
最小费用点的三个指向,
即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
? 运输成本
? 劳力成本
? 集聚
3,工业寻求最优区位 3阶段
? ( 1) 第一阶段, 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
都不起作用, 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
起作用的情况下, 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
? ( 2) 第二阶段, 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
作用时, 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
? ( 3) 第三阶段, 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
作用时, 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
种变形 。
第二节 近现代区位论
一、克里斯托勒的中心地理论
二、廖什景观
三、现代区位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克里斯托勒的中心地理论
1,理论背景
? 亦称城市区位理论 。
? 德国, Walter,Christaller,把区位论由古
典学派转换为近代学派 。 1930,,德国
南部的中心地, 。
? 在区位经济理论研究上, 既要运用经济学原理, 又要
通过地理调查树立样板 。
? 从研究地图上的聚落分布开始, 通过调查研究, 确立
了中心地原理 。
2,建立的步骤
? 克里斯托勒中心地理论的概念建立分 3个步骤:
? ( 1) 据已有区位理论, 确定个别经贸活动的市场半径 。
? ( 2) 引进空间上组合概念, 形成多中心商业网络 。
? ( 3) 将各种经贸活动 (工业区位, 城市, 交通线等 )的
集聚纳入一套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去 。
? 在探讨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关系结构时, 形成六边形
市场区模型 。
二、廖什景观
廖什:德国经济学,A·Losch
1940,,区位经济学,
1,理论假定
? ( 1) 工业中心周围是农业区域, 其居民是工业品的购
买者;这些居民偏好相同, 他们有相同个人需求曲线 。
? ( 2) 工厂规定价格, 运费则由消费者负担 。 只要这些
居民的需求是有价格弹性的, 那么有两种情况并存:
距离中心点越远的居民需求越少;以工业所在地为中
心的半径越大, 到中心点购买工业品的消费者就越多 。
? ( 3) 假定没有新的企业加入到这个地区, 那么工业区
位主要由对它的产品的需求量来决定 。
? ( 4) 工业如果设在它能够吸引足够数量的消费者的地
点, 它就能获得利润, 否则, 它就不能获利, 而不能
获利的地点, 它就不适宜成为工业所在地 。
2、对产品的需求取决于 4个因素
? 价格高低, 需求强度, 市场半径, 单位
距离的产品运输成本 。
? 在平均价格不变的条件下, 工厂要增加总利润量, 必
须使销售量增加或总成本减少 。
? 廖什认为, 近代西欧的工业区位正是按产品需求量的
大小而逐步形成的, 每一个新出现的工业点都离不开
它周围的消费者 。
3,廖什景观
? 将市场网络按照经济法则排列, 所形成
的具有等级序列的空间分布称为经济景
观 。
? 在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密度均质的情况下, 经
济景观有规律地扩展, 形成三角形, 聚落和城
市分布, 六边形市场区形 。
三、现代区位论的进一步发展
1,研究范围的扩大
? 1930初, 瑞典的俄林, B·Ohlin,,区际
贸易与国际贸易,
? 认为屠能和韦伯的古典区位论是孤立的微观理论, 而
把区位研究同地域分工和区际国际贸易结合, 这就把
贸易理论看成区位论的一部分, 从而成为一般的宏观
理论 。 后来, 经济学者把前一种微观理论称之为特殊
区位论, 后一种宏观理论称之为一般区位论 。
2,动态化
? 1980以来, 英国的威尔逊 (A·Wilson)和比利时
的爱伦 (P·Allen)
? 结合耗散结构和突变理论, 分别就空间相互作
用模式和中地论结构进行动态模拟, 取得了很
大的理论突破 。
3,动态分析和中长期预报
? 近几年来, 区位论的研究得到了不断的
深入和发展, 系统论, 信息论和运筹学
方法, 使区位经济理论和应用大大向纵
深发展 。
4,区位经济学的产生
? 艾萨德, 把单个厂商的最佳区位扩展为区域的综合发
展, 建立区域空间的总体均衡, 完成区位论向区域经
济学的转变 。
? 经济危机的产生,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开始关注区域
经济问题, 探讨经济的区域差异的形成机制 。
? 市场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别 。 条
件优越的地区, 还积累有利条件, 进一步遏制了条件
较差地区的经济发展 。
? 缩小地区差别, 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加强国家干预 。 60
年代后, 开始大力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 。 80年代后,
区域化, 集团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
第三节 经济活动区位
一, 经济活动区位
二, 区位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三, 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四, 区位论的价值
一、经济活动区位
1,经济区位
? 经济主体所占据的场所 。
? 具体表现为空间的位置 。
? 讨论: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经济区位的
影响?
2,区位单位
? 布局于区位上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经济单
位, 是区域经济的主体 。
? 各种经济法人单位, 生产单位 。
3,区位因素 ( 因子 )
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制约因素 。
区位的优劣取决于四个区位因素:
? (1)具有地区性的不易转移的投入物供给 。
? (2)具有地区性的不易转移的需求状况 。
? (3)从区位外部输入的投入物供给 。
? (4)外部需求 。
二、区位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1,区位决策
? 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
? 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和分割性,不同区
位的区位因素有很大差异:
? 优势区位将给经济主体带来额外的经济利益:
优势区位将吸引大量厂商、居民的聚集,并带
动资金、人口、物资的聚集。
? 但即使区位因素是均质的,聚集本身所带来的
经济效益,仍会产生要素聚集,形成城镇。
2,区位选择与生产者, 消费者均衡
? ( 1) 生产者均衡 。
? ( 2) 消费者均衡 。
? 由于所处空间位置的不同, 居民的就业和消费有很大
的差异 。
3,厂商与居民区位选择的一般趋势
? ( 1) 区位优势改善了资源约束和收入约束, 货币效率
提高,区位优势, 对于厂商, 同样的投入可以增加产
出, 或者同样产出可以节约成本;对于消费者, 同样
支出可以提高效用或者相同的效用满足可以降低支出 。
? ( 2) 对于区位优势的竞争必然出现:
? —— 提高土地使用价格;厂商之间的竞争使得市场份
额缩小, 产品价格下降 —— 造成厂商利润的下降, 直
到集聚规模达到最大 。
? —— 居民聚集, 相互竞争使得房地产价格上涨, 工资
水平下降;拥挤成本增加, 达到最大人口密度 。 经济
从其他区位继续发展, 这样使得各地的区位趋于均衡 。
4,区位决策偏好
? (1)居民的区位决策偏好 。 不同收入阶层货币支出的边
际效用不同, 高收入阶层对于较大的空间更具有偏好,
而对于一般商品的偏好相对较低 。 对于较高的交易费
用可以承担或者不太在乎 。 因此高收入阶层对于区位
的依赖程度较低, 居住在城镇郊区 。
? (2)厂商的决策偏好 。 劳动密集型厂商对于人口聚集地
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加工企业对于原料的购进和产品
的运出距离较敏感 。 小厂商必须紧紧依赖中心聚集区
域;大型厂商可以远离城区以节约土地成本 。
三, 区位论的精粹
在经济活动中寻求:
? 1,最低运输费用和最低生产成本 。
? 2,最低的购买价格 。
? 3,最大市场区位和最大利润 。
? 4,最优地利用社会经济基础, 以求获得
最佳的生产, 生活条件和适宜环境 。
四、区位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
1,农业生产布局
? 集约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问题 。 必须重
新思考, 以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更符
合国情, 更符合中国绝大部分农村的实
际状况 。
? 蔬菜运往北京和河北的运输, 总体社会总福利
如何?
2,节约运输
? 我国运输业的区域差异较大, 发达与很
不发达交错并存, 导致农副产品丰收成
灾, 资源浪费的例子太多 。
?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对搞好我国的工业
区划, 合理安排工业投资布局等都具有
直接的指导价值 。
3,城市的作用
? 城市应在所在的地域中, 发挥中心地的
功能 。
? 以城市为中心, 形成紧密联系的区域经
济 。 城市规模越小, 中心地等级越低,
它所发挥的功能也越小 。
第二章 经济区划
第一节 经济区划
第二节 中国经济开放地区
第一节 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
二、经济区划
三、中国经济区划类型
一、经济区
1,经济区
以生产经营的地域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各
具特色的经济区域 。
经济区的特点:
? ( 1) 经济区内经济基础和条件的一致性 。
? ( 2) 经济目标的一致性 。
? ( 3) 经济区内与区外的条件差异性 。
2,经济区划
? 指在全国或者一个特定的区域内, 根据
一定的经济条件进行分区, 为制定区域
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
3,经济区划的原则
? (1)自然, 经济, 社会条件具有经济区内相似性和区际
差异性 。
? (2)地区优势和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 地区生产的
专业化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
? (3)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 。 以中心城市为核
心, 通过区域交通通讯网络, 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
城市与农村相互结合成区域整体 。 经济中心的规模和
经济实力决定了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吸引力的强弱 。
? (4)经济区的界限与行政区域一致 。 统计数字可获得性 。
? (5)同级经济正确地理范围上不重叠 。
二,经济区划的方法
1,聚类分析法
? 将影响经济区划的各个因素划分成不同的层次,
从最低层次的因素聚类分析开始, 该层次相近
的地区分为一类;
? 然后逐次分析更高或更综合的一个层次, 根据
其异同再进行聚类分析;
? 直至因素系统的最上层次;
? 最后一次的分类结果是一级经济区 。 然后根据
经济区的详略程度要求, 向下截取, 得出若干
层次的经济区划系统 。
2,地域分工分析法
? 根据劳动的地域分工规律及各地区经济
发展的基础和特征,采用自上而下的程
序划分经济区。
3、经济中心分析法
? 以城市为中心划分经济区。
? 第一,根据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影响范围确
定全国的城市等级系统。
? 第二,确定各个层次同级相邻城市腹地的范围
的分界线。
? 第三,根据各城市的吸引范围大致确定经济区
系统的界限。
? 第四,进行个别调整。
三、中国经济区划类型
1,地域划分的经济区类型
? ( 1) 数省毗邻地 (市 )组成的经济联合协调组织, 如淮
海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 陕, 甘, 宁, 川毗邻地 (市 )经
济联合会等等;
? ( 2) 沿江, 沿路各地 (市 )的经济联合组织, 如长江沿
岸地 (市 )联席会, 陇海 ——— 兰新沿线地 (市 )经济联席
会, 京九沿线地 (市 )经济联席会等等;
? ( 3) 以特大城市和省会城市为中心组成的经济协作区 。
除第三类协作区理论上已有准确透彻的说明, 对前两
类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了较大作用的区域经济组织, 无
论对其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理论上至今未见系
统总结 。
2,按照经济功能划分的经济区类型
? ( 1) 综合经济区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
自我发展能力, 各产业部门的发展都比
较迅速 。
? ( 2) 单一功能的经济区有专门为了发展
某个产业而划分的, 有为了尽快解决某
个经济问题而划分的, 有在特定历史条
件下, 加速发展某些特定区域而制定的
特别政策区域, 如特区 。
3,国家宏观经济区划
中国的经济区划:
? (1)按照行政区域 。
? (2)沿海和内地 。
? (3)六大协作区, 东北, 华北, 华东, 中南, 西南, 西北 。
? (4)三大地带, 东, 中, 西部 。
? 在每个大经济区的规划制订实施,有不易界定的问题;其次,
这种大经济区在整个区域组织系统中侧重发挥什么作用,如
何发挥作用,迄今也未界定清楚。
? 新的分区
新的分区
? (1)东北区,经济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最高,老工业
基地。
? (2)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 (3)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
? (4)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海南。
? (5)西北区,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
? (6)中部区,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
? (7)西南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西臧。
4,经济协作区
? 改革开放以来, 各地自发建立了很多协作区, 如华北
经济技术协作区, 上海经济区等, 除了官方会议外,
还有商品交流, 学术交流等 。 类型有:
? (1)综合经济协作区, 在多个领域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如上海经济区, 东北经济区 。
? (2)资源开发经济协作区, 相关区域联合开发优势资源 。
晋陕豫蒙宁能源基地协作区 。
? (3)城市经济协作区, 以发达大城市和临近的大中城市
为核心, 组织周围腹地, 形成经济协作区 。 如武汉经
济协作区, 苏锡常经济协作区 。
? (4)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协作区, 共同利用国家的优惠
政策和财政支持 。 鄂豫川陕毗邻经济协作区等 。
5,经济,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是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 。
? 80s年提出 863计划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将集中精干
科技力量, 专款选择重点领域, 跟踪国际高技术发展
前沿, 以在 00年后形成高技术产业 。
? 88年实施火炬计划, 通过建立多功能的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 以市场为导向, 兴办机制灵活的高新技术企
业 。 高技术, 世界先进水平或前沿的技术;新技术,
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 。
? 88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起步, 91年全国成立 27个国
家级 。 给予优惠政策 。 94年有 52个国家级 。
第二节 中国经济开放地区
一、经济特区
二、保税区
三、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布局
一、经济特区
1,特区
为了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 促进经济发
展, 由中央政府设立, 给予特殊的经济管理权
限, 允许海外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的特殊地区 。
1979年广东率先提出创办经济特区, 1980年批准
成立 。
目前有国家级的经济特区 5个:深圳, 珠海, 汕
头, 厦门和海南 。
2,特区的特点
? ( 1) 经济发展外向型, 利用外资规模大 。
? ( 2) 产业结构先进, 基础设施发达, 第三产
业比重高 。
? ( 3) 地理位置优越, 有海外经济来往 。
? ( 4) 静态不平衡, 打破低层次的静态平衡,
形成一种层次发展的动态平衡 。
3,给予特区的优惠政策
? (1)赋予较大经济管理权限, 如项目审批权限相当于省级
政府;非中央统管的工作, 有权灵活处理;属中央统管
的外交, 公安, 海关, 税收等, 由国务院制定特殊办法 。
? (2)特区内企业有充分经营自主权 。
? (3)特区企业实行优惠税率和特殊的关税政策, 特区内的
组织购买用于特区建设的非个人消费品可以免征关税和
工商统一税 。
? (4)投资者可按照协议规定取得一定期限内的土地使用权 。
? (5)对来特区工作, 探亲和旅游的外国人实行特殊的入境
签证手续 。
4,特区效应
? ( 1) 窗口效应, 联结海内外的窗口, 学习国外的先进
技术, 管理, 迅速缩短差距 。
? ( 2) 试验效应, 如何进行开放改革, 都没有成功的经
验可遵循, 摸着石头过河, 即使出现失误, 也不会对
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害 。
? ( 3) 吸收效应, 通过国家的放权让利, 产生良好的投
资环境, 吸收外资 。
? ( 4) 辐射效应, 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 。
? ( 5) 示范效应, 对内地发展和政策选择产生示范作用 。
? ( 6) 训练效应, 流动的劳动力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
力经验 。
二、保税区
1,保税区
? 是特区中的特区, 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
区 。
? 1987年开始在深圳沙头角设立 。 经国务
院批准设立, 具有一定范围的封闭式,
综合性的对外开放的区域 。
? 主要是利用保税区处于关境口岸的地缘
优势, 发展国际贸易 。
2,政策措施
? (1)国境以内, 关境以外, 非保税区产品进入保税区视
同出口, 保税区产品进入非保税区视同进口 。 国境外
进入保税区的非个人消费品, 保税区内加工的运输出
境的产品, 免进出口许可证, 免关税和工商统一税 。
? (2)保税区允许建立生产性的外商投资企业和中资企业,
从事出口产品的生产, 并享受相应的所得税优惠 。
? (3)允许生产性企业从事企业生产用的原材料, 零部件,
设备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 允许其对直接对外承接与
生产相关的加工业务 。 等等 。
三, 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布局
1,沿海地区对外开放
? ( 1) 第一层次是经济特区 。
? ( 2) 第二层次是 1984年设立 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
秦皇岛, 天津, 烟台, 青岛, 连云港, 南通, 上海,
宁波, 福州, 广州, 湛江, 北海 。 给予较大的对外经
济技术合作权力, 其兴办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实行与特区相同的某些优惠政策 。
? ( 3) 第三层次, 1985年开始扩展沿海开发区, 珠江三
角洲, 长江三角洲, 闽南三角地区, 辽东半岛, 山东
半岛, 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县市 。
2,沿江地区对外开放
? 长江的上海至重庆 。
? 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为契机 。
3,沿边地区开放
? 22000公里的边境线, 与 15个国家接壤,
由内地单向联系, 变成联结国内外的中
间桥梁 。
4,内陆开放
? 西部开发为契机的内陆地区大发展的机
遇 。
第三章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中心地理论
第二节 城镇的经济效应
第三节 城镇职能
第四节 城镇体系
第一节 中心地理论
一、理论基础与假设
1,中心地理论
? central place theory
? 理论基础: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2,假设
? (1)均匀的平原, 生产所需的资源特征是均匀分布 。
? (2)运输条件在任何地方都可行, 且运输距离各处都相
等 。
? (3)人口均匀分布, 他们的偏好都相同 。
? (4)投入物和技术等的获得成本相同 。
? (5)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都是理性的, 生产者尽可能
扩大生产区 。
? (6)人们总是从最低, 最近的中心地购买商品和劳务,
厂商规定其产品的出厂价格, 运费由消费者承担 。
二、理论内容
1,中心地
? 一个经济活动区域必须具有自己的核心, 这些核心由
若干大小不等的城镇组成 。
? 城镇具有商业, 娱乐, 教育, 文化等多种服务功能 。
城镇大都位于其服务区域的中心部位, 被成为中心地 。
? 市场区是中心地理论的地域细胞, 一切市场系统均建
立在这一细胞及其组合的图形之上 。
2,市场门坎
? 能够满足中心地生存下去所必须获得的基本收益的市
场区的范围 。 如果市场区小于这个范围, 中心地就不
能生存下去 。
? 门槛人口:商业服务活动中的每一行业内, 其活动和
规模有很大差异, 因而形成了各自的服务范围 。 一定
规模的商业服务, 由于接受服务人次数的限制, 其市
场区是同居民平均光顾次数呈反比的 。
3、等级分布
? 中心地的大小和排列具有规律性,按照规模大小可以
分为等级。中心地的级别越高,数量越少,服务功能
越多,中心地的级别越低,数量越多,服务功能越少。
根据门槛人口原则,可将各商业、服务行业分为高、
中、低不同级别的序列,把各种行业的序列按地域再
进行归并。
? 市场区结构和分布就是一个由大小经贸点和市场区交
错叠合而成的市场网络。任何一个经贸点 (城市、村镇、
商业服务点等 )均在网络中占有一定位置,具有相对固
定的市场区,从而整个市场网络形成典型蜂巢状体系。
4、六边形
? 屠能圈所认定的圆形的缺陷:有一部分接受不
到服务,或者接受重叠的服务。
? 其变换过程一般从分散的服务面,到服务面粘
连以及服务面重叠,最后形成六边形市场区,
? 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中心地等级体系三原则
1,市场原则
在交通便利, 经济发达地区, 一般遵循市场原则 。
? ( 1) 每一个低级市场区为 3个高级市场区所分享 。
? ( 2) 每个高级中心地实际上只辖有自身和其他两个完
整的低级中心地 ( 6/3), 即一个较高的中心地的市场
区正好是下一级市场区的 3倍, 即 K=3。
? ( 3) 高一级中心地的面积正好是低一级的 3倍 。
? ( 4) 等级体系中, 市场区系列为 1,3,9,27,81; 1、
2,6,18……
2,交通原则
? 在新开发地区, 移民拓荒一般是沿着交通线进
行, 较低级的中心地会在两个较高级的中心地
之间的中点发展起来, 导致较高级中心地的市
场区是下一级的 4倍, 即 K=4。 1,3,12、
48……
3,行政原则
? 在交通偏僻和自给自足地区, 不同等级的中心地的分
布首先受制于行政管理和政治控制的需要, 低级中心
地完全被包围在高一级的中心地之内, 以消除行政上
摸棱两可的可能 。 市场区和行政区是一致的, 高级中
心地可以管理 7个低级的, 即 K=7,1,6,42…… 。
? 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一国家的城镇分布可能出现
的等级体系:一级城市 1个, 二级城市 2个, 三级城市
6-12个, 四级城市 42-54个, 五级城市 118个 。
四、中心地理论作用和局限性
1,理论作用
城市布局和城镇化的选址依据 。
2,缺陷
? ( 1)静态一般均衡。
? ( 2)许多因子如资源、地形等会引起城市区位的变异。
? ( 3)一个国家和区域内城市体系往往是在一个、几个
枢纽、中心的刺激下经过许多历史时期形成的,在这
个过程中,消费者的行为原则是会发生变化的。
? ( 4)现代消费者行为常常受到广告左右,所以城市的
商业职能不再取决于它的地点位置,而是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商家的活动本领。
第二节 城镇的经济效应
一、聚集效应 二、规模效应
三、优位效应 四、创新效应
五、辐射效应
一、聚集效应
1,运输成本
? 节约运输成本就可以有效的降低总成本, 提高利润和
市场竞争力, 降低运输成本的最佳途径是生产场所与
市场的集中 。
? 生产要素成本的降低, 劳动力, 资金, 物资等的集聚,
会使供求信息更加对称, 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增加,
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要素成本 。
? 对某一地区进行纵向考察,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呈
现正相关 。 好的基础环境设施, 使企业或某一单位内
部的经营成本降低 。 这种成本的降低不需要支付任何
成本, 由大家共享, 即具有外部经济效益 。
2,引起初始聚集的原因
? 城镇等区位点特殊的有利条件, 运费和劳动费
的最低 。
? 城镇具有高度的聚集性, 是区域人口, 经济,
信息, 技术, 活动等的集中地, 集中程度随着
经济实力的增强而提高, 是区域内高质量的点 。
3、聚集的次序
? ( 1)原始聚集,农产品的流通交换以及农业
生产工具的生产和交换。
? ( 2)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的聚集。
聚集:单个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 各类工厂
的集中 ―― 不同产业的集中。
? ( 3)直接为制造业服务的聚集,管理、金融
机构、法律组织、技术咨询、通讯交通、研究机构、高校。
? ( 4)为了前两种服务的聚集,如房地产、建
筑业、宾馆、饮食、商店和娱乐,家庭服务。
4,聚集的效益来源
? 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 共同使用公共设施, 集
中管理 。
? 如果某区域的聚集效益的增加引起的生产成本
的降低>运输费用+劳动费用, 更多的企业将
聚集该点 。
? 聚集效益服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有一定的限
度 。 拥挤后下降 。
5,聚集经济的来源
一种外部经济
? (1)社会生产条件和辅助行业所提供的, 价格较
低的专门服务的共享 。
? (2)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 通过人际交往进行
传播和互相学习 。
? (3)高效率的区域劳动力市场 。
? (4)厂商之间的合作加强 。
? (5)相互竞争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 。
6,交易以及集市的形成
? 人的经济行为是追求自身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对于自然是生产, 对于社会是交换或者更为广
泛的交易 。
? 交易过程中, 必须确定产权, 支付交易费用 。
由于人的有限理性, 信息不对称, 不确定性越
大, 交易成本越高 。 使用企业这种组织可以替
代这种不确定性交易 。
? 空间距离, 交易技术和交易方式能够影响交易
费用, 货币的出现减少了交易等待的时间和费
用, 市场的出现, 降低了搜寻成本 。
7,人口的集中与城市的形成
? ( 1) 较高级的生活方式, 安全, 舒适吸引了
一些富人居住 。 富人的城镇 。
? ( 2) 较高的收入, 吸引了非农产业的劳动力
及其家属 。 有一定技能的人的城镇 。
? ( 3) 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劳动力进入,
所有人的城镇 。
? ( 4) 穷人的城镇 。
二、规模效应
1,规模效应
? 规模扩大导致生产成本降低, 商品价格下降,
购销两旺 。
? 城镇不断发展, 人口集中和生产要素集聚形成
越来越大的规模, 生产者和居民可以充分利用
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
? 追求规模经济的前提是有足够的市场潜力, 生
产出来的产品应该有销路才行, 这就在客观上
需要市场的集中 。 城镇的存在正是满足了企业
的这种不断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需求 。
2,城镇的合理规模
城市的规模究竟有多大是最好, 争议很大
? 主张大城市论者认为, 发展 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 其
边际产出和经济效益较高, 如测算各类城市每百元固
定资产原值提供的利税 。
? 世界银行专家认为, 城市只有达到 15万人的聚集, 经
济效益才能表现出来, 而还没有事实证明城市大到什
么程度才不经济 。
讨论:从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 城市规模越大, 工资水
平越高, 地价也越高 。
3,规模经济
? 产出增长的倍数大于投入增长的倍数, 规模利益 。 规
模是指生产批量 。
? 规模变化,(1)生产设备条件不变, 生产规模的变化;
(2)生产设备条件变化时, 生产规模的变化 。
? 规模经营:随产量增加, 产品的平均成本不断地降低 。
? 规模经济指规模的收益递增现象,具体表现为长期平
均成本曲线的向下倾斜,即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
? 一般指工厂的规模经济;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指若干
工厂联合成一个经营实体,形成规模的扩张和纵向一
体化。
4,规模经济的四个层次
? (1) 工厂 plant的规模经济:工厂内部 。 干中学对于工
人熟练程度的提高;规模扩大, 实行专业化, 节省劳
动转换过程中闲置的时间;大规模生产有利于新技术 。
? ( 2) 企业的规模经济 Firm,企业规模大有利于各工厂
的专业化分工和各工厂的协作, 节约企业间交易成本 。
? ( 3) 产业 industry的规模经济, 产业密集便于提供各
种基础设施与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 专业人才, 专业
服务以及各种专门零部件生产集中都带来规模经济 。
? ( 4) 国际贸易, international,使国际贸易的范围更加
广泛 ?瑞士的手表生产 。
三、优位效应
1,优位效应
? 城镇一般是交通便利, 环境条件优越的地点 。
经济活动布局的边际效益提高, 生产成本降低,
经济活动聚集 。
? 大量的生产和经济活动部门, 互为市场, 相互
提供和利用燃料, 原材料, 半成品, 成品, 甚
至废料, 扩大了市场规模, 增强了相互之间的
协作性 。
2,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城镇总是最先在最适合的地理位置产生并发展 。
? ( 1) 自然资源的差异, 影响了制造业的定位 。 如煤矿,
金属矿所在地, 油田所在地等等, 往往形成城镇;
? ( 2) 交通便利地区也容易形成城镇, 所以城镇所在地
往往具有资源优位效益 。 穷乡僻壤指的便是交通闭塞 。
? 如在硬化公路产生以前, 城市往往在水边建立;在航
海业发达的国家, 沿海地区城市崛起;铁路产生后,
铁路沿线开始出现大量城市 。
四、创新效应
1,创新
? ( 熊彼得 ),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
要素和生产条件的, 新组合, 引入生产
体系, 是一种内生因素 。
2,创新的内容
? 包括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技术开发, 产品定
型, 产业投资, 产品商业化和产品对市场的适
应等复杂的过程 。
? 创新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主导产业中, 主导产业
群所在城市就是增长极, 通过扩散效应带动腹
地的发展 。
3,创新的条件 ( 一 )
? ( 1) 单个企业不能操纵技术创新的全部过程和创新所
需的各种要素, 个人或单个企业无法闭门造车 。
? ( 2) 高新技术所需的合作创新, 市场或等级组织都无
能为力;一方面市场的能力是有限的, 因为创新所必
需的知识难以交易或交易费用很高;另一方面单个企
业不能控制全部的创新过程, 它必须跨越组织边界 。
因此, 实现技术创新必须通过众多企业的合作, 造成
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特殊的文化氛围
3,创新的条件(二)
? ( 3)创新需要创新企业所建立的他们自己与环境之间
的联系,创新是一种社会过程,需要企业间既竞争又
合作的特殊文化氛围。创新孕育在一种氛围之中。
? ( 4)区位的共享使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面对面谈判、
信息交换、新思想的交流和创新的扩散成为可能。当
大量人口集中在某一区域并从事类似的工作时,通过
与其他人的交往可以得到培训,并通过工人他们自己
的语言形成一种从事工作所需的工作能力和技能的氛
围,年青人从小吸收它。
五, 辐射效应
1,辐射效应
? 辐射效应:城镇的发展对于周边地区产
生有利的扩散作用, 从而促进周边地区
的经济发展 。
2,辐射扩散的类型
? (1)无形扩散, 信息技术, 教育 。
? (2)有形扩散, 人才流动和资金, 物资流动 。
? 通过发展经济增长点, 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或
产品的发展, 诱发新的市场需求, 扩大对其它
部门产品的需求 。
第三节 城镇职能
一、交易和城镇形成
二、城镇的经济职能
三、城镇的其他职能
一,交易和城镇形成
1,交易及交易制度
( 1) 人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满足, 理性行为是满足最大化 。
最有效的方式是分工和专业化 。 有分工就有交易 。
? ( 2) 满足的出发点不同, 交易的动机不同 。 交易行为
复杂产生交易成本, 交易活动越多, 交易的成本越高 。
? ( 3) 交易制度, 降低交易成本 。 包括市场管理制度,
也有企业制度, 产权制度等 。
例如: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机会主义等行为使得交易成
本很高 。 企业的存在, 能够降低交易成本 。
2、集市的产生
?( 1) 运输, 信息传播产生交易的空间成本;
?( 2) 供求不一致产生等待所造成的时间成本 。
通过一种约定, 可以很好的解决空间和时
间问题 。
集市的出现正迎合了这种需求 。 有交易需
要的人定期定点进行, 各取所需, 互通
有无, 使自己得到更大的满足 。
3、城镇的产生
? ( 1) 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 —— 交易场所设施不断更新 。
? ( 2) 专门为交易服务的产业出现 。
? ( 3) 为了更好的实现交易, 生产向集市所在地集中 。
? ( 4) 为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 人口随着聚集到集市 。
非农化进程脱离对土地的依赖, 加快了这
一过程 —— 城镇出现 。
二, 城镇的经济职能
1,贸易中心职能
? 贸易和市场是城镇的基础职能, 各种物
资的集散地和对外辐射地 。
? 城镇的级别越高, 大宗的批发贸易和对
外市场联系和越强 。
2、服务中心职能
? 最初是为了 当地 的生产和贸易服务, 产生了专
门的服务机构和从事服务业的人群 。
? 后来不仅对内服务, 还 对外 周边区域服务, 替
代了物流进行对外经济辐射 。
3、信息中心职能
? 物流和服务的集中,必然导致通讯、交通事业
的发达,城镇称为信息的中转站。
? 开始是以物流和服务为载体,后来,随着知识
经济的发展,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信
息产业独立。
4、生产中心职能
? 制造业向城镇的聚集, 可以更好地获得规模和
聚集经济效益, 成为制造业的大本营 。
? 处于发展中期的城镇, 其生产职能往往非常重
要, 随着工业化的普及, 才开始下降 。
5、金融中心职能
? 城镇工商业的发展,储蓄、结算、汇兑、投资
等对于生产经营变得非常重要。
? 金融业越来越有利可图,并逐渐成为其他各业
的基础。
三、城镇的其他职能
? 1,政治职能, 首都, 首府 。
? 2,军事职能 。 军事重镇, 要塞, 边防 。
? 3,文化职能, 大学城, 艺术城, 宗教圣
地 。
? 4,旅游名胜, 疗养和度假 。
第四节 城镇体系
一、城镇体系概述
二、城镇规模体系
三、城镇空间体系
四、桑托斯的城镇职能体系
一、城镇体系概述
1,城镇体系
? 指在一定区域内,
?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
? 由职能各异, 规模不等,
? 相互分工又密切合作的城镇
? 组成的空间体系 。
2,城镇体系的层次性
城镇等级序列:
? (1)国家级城市体系 。 大城市可以为全国
服务 。
? (2)地区城市体系 。
? (3)地方城镇体系 。 中心城镇所在区域服
务 。
3,城市场理论
? 城镇在区域内经济, 文化和政治生活中
的影响, 随其职能不同, 相互之间距离
的远近而不同, 这种影响, 就如同磁力
场一样, 被称为城市场 。
? 强调各城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和关联 。
二、城镇规模体系
1,城镇规模体系理论
? 在一个区域内, 城镇的位次排列与其数
量一般呈现显著的反向关系, 呈金字塔
形 分 布 。
这种分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序 -规模法则
即城镇人口与其序列之间的关系遵循一定的规律
性 。
? 公式一,
P*R=K
其中 P=城镇人口数, R=在区域内按照人口规模
排列的位次, K=常数 。
?公式二:
令 K=P1
P=P1/R
P1是该区域内按照人口规模排列为第一位或首位
的城镇人口数。第 2位城镇的人口是首位城镇
人口的 1/2,第 10位城镇人口是首位城镇人口的
1/10。
?公式三:
以 q为参数,修正后的公式:
P=P1/( R*q)
当 q=1时,与上述公式相同。 经济发达国家,自
然增长。
? 当 q>1时,第一位城市比其他城市规模大得多,
是首位型城市体系。 墨西哥,贫富差距显著。
? 当 q<1时,城市人口分布较均匀。 幅员辽阔的
国家,中国。
(2)城市指数
? 四城市指数,S4=P1/(P2+P3+P4) =大约 1
? 十一城市指数;
S11=P1/(P2+P3+P4+……+P 11)=大约 1。
P1,P2,P3,P4,……, P11:指按照人口数自大而小排列
的第 n位次城镇的人口数量。
(3)城市首位度
? 首位城市:区域内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 。
? 城市首位度: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比,
反映该国或该地区城市的规模结构和人口聚集
程度 。
城市首位度 〈 2,表明结构正常
〉 2:结构失衡, 过度集中
? 阿根廷的城市首位度是 10.2,秘鲁是 10.1,都
是过度城市化的结果 。
2,最佳城镇人口规模
选择最佳人口规模的不同标准:
? (1)财政开支最小 。 U形 。
? (2)现有城镇居民的福利最大 。 倒 U形 。
? (3)未来城镇居民的福利最大 。
? (4)生产经营单位的利润最大化 。
3,中国的城镇规模体系
( 1) 城镇类型:城镇规模按户籍注册的非农人
口数划分 。
? 超大型城市,200万以上
? 特大城市,100万以上
? 大城市,50-100万
? 中等城市,20-50万
? 小城市:少于 20万
? 建制镇
( 2) 中国的城市结构
超, 特, 大, 中, 小等 5级城市体系:
? (1)全国个数分别是 11,23,44,195,393个 。
金字塔分布比例,1,2,4,18,36。
? (2)人口规模 ( 万人 ),
分别为 4000,3000,3000,6000,4500。
倒 U形,1,0.7,0.7,1.4,1。
? (3)经济规模 (城区工业总产值, 亿元 )。
分别是,12900,8500,9000,22000,22000。
不规则,1,0.66,0.72,1.72,1.73。
三、城镇空间体系
1,城镇宏观空间结构
? ( 1) 世界, 城镇分布在中纬度平原地带,
美国东北大西洋沿岸, 五大湖沿岸
日本太平洋沿岸, 欧洲西北, 英国 。
? ( 2) 中国城镇分布,
沿海地带和长江沿岸构成的 T形分布 。
东中西三大地带空间结构明显 。
2,城镇中观空间结构
? 对于各省级而言, 省会, 地级市, 县级
市, 县城镇, 小城镇四级体系 。
? 出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趋势:
沈阳与大连, 济南与青岛, 福州与厦门 。
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分离?
—— 制度约束?
3,城镇空间聚集过程
? ( 1) 分散向心发展, 二三产业和人口不断聚集,
处于 不同地域 的经济中心城镇大量出现 。
? ( 2) 聚集向心发展, 出现 区域性大城市, 规
模越来越大, 逐渐与其他城镇在规模层次上分出档
次, 成为控制其他城镇的城镇中心 。
? ( 3) 分散离心发展, 以大城市为中心, 周边
的小城市, 专门为其服务, 成为 卫星城 。
? ( 4) 城市群带 。 以交通线为纽带, 大城市及
其卫星城, 或者是距离较近的大城市之间, 形
成 土地的增值, 逐渐发展成城市群带或大都市
圈 。
四、桑托斯的城镇职能体系
1、工业在城镇体系的分布
? ( 1)地方城镇最低一级,工业生产满足当地
居民最基本需要。
? ( 2)中等城市,工业适应较成熟的消费需求,
为满足生产、流通等更为复杂的需求。
? ( 3)大城市。其工业能够对自身的大多数经
济需求作出反应,并参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
2、飞地
指与当地经济少有联系的产业门类或区域 。
? ( 1) 某国的一块土地跑到另一国 。
? ( 2) 某一单位的土地与其成片的土地相分离, 而坐落
于其他单位土地范围内的零星土地 。
? ( 3) 外向型工业集中的地区, 其工业门类由国外需求
决定, 与周边经济联系较少, 大多是飞地 。
欠发达国家在大城市之外从事外向型工业的可能
性大, 因为不需要特定的本地市场 。
3,城市经济的两种循环
? ( 1) 高级循环主要是 资本密集型 大工业;高级
循环往往到区域之外寻找合作伙伴, 表现为空
间上的不连续 。
? ( 2) 低级循环是非现代化的 小规模工业和零售,
贸易 。 低级循环在城市周边地区寻找合作, 表
现为空间的连续 。
大城市的人口多, 对于低级循环的需求量大, 但
是由于高级循环的存在, 低级循环不太重要 。
在中小城市, 低级循环更为重要 。
第四章 区域产业布局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区位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指向
第三节 产业合理布局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区位
一, 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1,自然环境
?2,自然资源
?3,人口和劳动力因素
?4,资金
?5,市场因素
?6,交通运输
?7,科技发展状况
1,自然环境
? ( 1) 气候条件:雨量, 空气湿度, 光照, 风,
各种自然灾害 。
? ( 2) 地质条件:地面坚实程度, 地震, 地磁 。
? ( 3) 植被条件:风景, 休闲去处 。
? ( 4) 河流, 山脉等 。
决定农业生产布局, 工业门类, 城市建设 。
2,自然资源
? ( 1) 土地状况
? ( 2) 水源条件
? ( 3) 矿产资源
? ( 4) 能源状况
自然资源对于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小的原因
自然资源对于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小的结果
自然资源对于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小的原因
? ( 1)交通运输业发展,使得运费率降低。
? ( 2)产业结构高级化,产品中自然资源含量
减少,科技含量提高。
? ( 3)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
? ( 4)生产成本在市场价格中的比重减少。
越是发展初期和落后地区,对于资源的依赖程度
就越高。
自然资源对于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小的结果
产业布局自由度增加:
工业布局在市场或交通枢纽。
例如:钢铁企业的布局
? 初期是移铁就煤 —— 用煤比较多;
? 中期是移煤就铁 —— 能耗降低;
? 后期是全部移动,就市场、劳动和聚集 —— 劳
动力和市场越来越重要。
3,人口和劳动力因素
? ( 1) 企业必须有最低的劳动力数量 。
? ( 2) 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人员的要求也有一
个门坎数量 。
? ( 3) 劳动力价格差异 。
4,资金
? ( 1) 内部资金来自自我积累 。
? ( 2) 外部资金来自投资 。
5,市场因素
? 任何产品都有一个门坎需求量, 低于此数值,
企业就不能投产 。
? 保本需求量和销售量 。
6,运输
运输本身的制约性在下降 。
站点和港口的作用在增强, 因为:
随着运输技术的提高,
运输过程中装载的价值增值一般要大于运
输距离的劳动耗费 。
7,科技发展状况
科技进步
? ( 1) 提高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
? ( 2) 扩展产业布局的地域范围
? ( 3) 改善资源的平衡状况, 使自由度增加 。
? ( 4) 优化产业分布, 降低运输和能源成本 。
? ( 5) 改变产业内部结构, 对能源和原料的依
赖改变 。
二, 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机制
1,利益驱动机制 。
2,宏观调控机制 。
1,利益驱动机制
? 投资, 以企业为主体, 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
? 利益的不统一:国家利益, 地方利益和企业利
益, 个人利益 。
? 如何统一各方面的利益 。
2,宏观调控机制
? 指导和控制经济布局的盲目性 。
? 产业布局:大中型企业项目的区位选择 。
三, 产业布局的一般区位选择
? 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运费, 生产成本, 市场价格
? 重点:设计单个企业最佳区位
1,选择线路运费最低点
假设:一个市场和多种原料。求最低运费点:
F=f?(?mi?Ri+Rk) 最小
? 单位产品的运费 =运费率 ?[( 单位产品耗费的
所有原料的质量 ?其各自的 运输距离) +单位产
品的运输距离 ]
2,选择总运费最低点
总运费 =线路运输费用 +站点费用 +其他费用。
? 站点运费固定, 线路费用随着距离而增加, 其
他费用还与货物的体积和各类特性有关 。
? 在交通线起点和迄点, 中间转运点的地方往往
成长为工业城市 。
? 港口和车站往往是运费最小的区位所在 。
3,寻找劳动费用最低点
劳动费用的影响越来越大 。
? 劳动费用分为:
? ( 1) 简单劳动费用, 遍地 。
? ( 2) 复杂劳动费用, 城市 。
4,考虑聚集效应影响
? 聚集的效益可能要大于偏离运费和劳动费用最
低点所增加的费用 。
? 聚集效应越来越重要 。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指向
一, 影响产业布局的因子
二, 产业布局指向
一, 影响产业布局的因子
? 1,原料
?2,原料指数
?3,区位重量
? 4,劳动费指数
? 5,聚集效益指数
1,原料
? ( 1) 广布原料,广泛分布在各个地方的原料,
如空气, 水, 砂石 。 企业主要使用这些广布原
料, 则区位的选择性大, 可以布局在消费区域 。
地方原料,只分布在某些特定地点的原料。
? ( 2) 纯原料,在生产中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
的原料 。 企业可以自由配置, 可以在消费区域 。
失重原料,在生产中部分重量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原料 。 应该
配置在原料地 。
2,原料指数
原料指数=耗用的地方原料的重量/产品
重量 。
? ( 1) 原料指数> 1时, 指向原料地布局;
? ( 2) 原料指数= 1,比较自由, 布局在
交通站点;
? ( 3) 原料指数< 1,消费区域布局 。
3,区位重量
=总运输重量/产品重量
= ( 耗用的地方原料的重量+产品重量 )
/产品重量= 1+原料指数 。
? ( 1) 区位重量> 2,原料地布局;
? ( 2) 区位重量= 2,自由布局, 在交通
站点;
? ( 3) 区位重量< 2,消费区域布局 。
4,劳动费指数
? ( 1) 劳动费指数 ( 产量 ) =劳动费用/
产品重量 。 考虑简单劳动 。 劳动费指数
越大, 则单位产品中耗用的劳动就越多,
劳动费用对布局的影响就越大 。
? ( 2) 劳动费指数 ( 产值 ) =劳动费用/
产品价值, 考虑到复杂劳动 。
5,聚集效益指数
=聚集所引起的生产成本的降低 /( 运输费
用的增加 + 劳动费用的增加 ) 。
要素聚集产生正外部性, 但是会增加运输
费用, 劳动力成本也较高 。
二, 产业布局指向
1,布局指向 。
2,布局指向类型 。
3,影响布局指向的因素 。
1,布局指向
? 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的作用下, 产业
布局所反映出某种特点的倾向 。
2,布局指向类型
? ( 1) 能源指向 。 能源耗费在生产成本中占据较高的比
例, 35- 60% 。 发电, 冶炼化工 。
? ( 2) 原料地指向 。 原料消耗高, 采掘, 塑料, 钢铁,
木材加工, 纺织, 糖业, 水产加工 。
? ( 3) 消费地指向 。 为消费地服务, 不易储存 。 机械制
造, 食品, 缝纫服装, 商业饮食服务第三产业等 。
? ( 4) 劳动力指向 。 劳动费用支出占有较大比重, 仪器
制造, 纺织, 制革, 制药, 工艺品 。
? ( 5) 自由指向, 交通通讯设施, 教育等 。
3,影响布局指向的因素
? ( 1) 企业规模技术特征, 随着规模扩大, 采
用技术和管理方式, 对于资源的要求不同 。
? ( 2) 企业所有权, 归属与就业问题 。
? ( 3) 科技发展, 科技的贡献率越来越高 。
? ( 4) 市场竞争 。 产品无差异时, 趋向于分散;
有差异时趋向于集中 。
第三节 产业合理规模与布局
一, 企业的合理规模
二, 地域的合理规模
三, 产业 的 合理 规模
四, 产业的合理布局评价
一、企业的合理规模
1,单个企业的合理规模
2,联合企业的合理规模
3,范围经济
1,单个企业的合理规模
? ( 1)边际收益 =边际成本,即:最大利
润。
? ( 2)盈亏平衡点分析:能盈利的最低规
模和最大规模。
2,联合企业的合理规模
把彼此有联系的企业的生产联合在一起 。
? ( 1) 可以减少原料和能源消耗;
? ( 2) 节约运费和运输时间;
? ( 3) 节约储备, 减少仓储和其他流通费用;
? ( 4) 充分利用废料, 减少污染 。
3、范围经济
? 假定生产 2种产品 y1,y2,如果 C( y1,y2) < C
( y1) +C( y2),则称为范围经济。
? C( y1) +C( y2) — C( y1,y2) 是范围经济的
大小。
二、地域的合理规模
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 其规模由环境容量
决定:
? 1,资源要素, 原材料, 能源 。
? 2,资金要素, 经济实力 。
? 3,人口和劳动力, 数量和质量, 科技和管理 。
? 4,基础设施, 交通通讯, 能源, 供水, 热等 。
? 5,自然环境, 环境保护支出 。
三、产业合理规模
? 1,产业经济效益 。
? 2,产业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 。
四、产业合理布局评价
? 1、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三者的最大化。
? 2、产业结构的优化。
over
第五章 区域产业结构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概述
第二节 产业主导 性 选择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
第四节 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五节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概述
一, 区域产业结构
二, 主导产业
三, 非主导产业
一、区域产业结构
1,区域产业结构
2,产业分类
1,区域产业结构
? 区域内具有不同经济功能各产业部门的
组成及其比例关系 。
2,产业分类
? (1)马克思的两大部类, 生产和生活资料部门 。
? (2)农轻重三大部门, 计划时期 。
? (3)霍夫曼分类, 消费资料, 资本资料和其他产业 。
? (4)按照分工顺序, 三次产业 。
? (5)生产要素密集程度, 劳动密集型, 资金密集型, 资
源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
? (6)功能, 主导产业, 关联产业 (配合和围绕主导产业发
展 ),基础产业, 潜导产业 。
? (7)区域分工要求, 区域专门化产业, 辅助配套产业和
非专门化产业 。
二、主导产业
1,区域专门化产业
2,主导产业
1,区域专门化产业
以分工为基础, 发挥区域优势, 进行专业化生产, 主要
为区域外提供产品的产业 。
? ( 1) 区位商 ( 劳动力专门化率 ) = 某产业占本区域劳
动力数量的比例/该产业在较高级别区域的劳动力数
量比例 。 如果区位商> 1,则说明是专门化分工产业,
越高, 专门化越高 。
? ( 2) 增加值专门化率=某产业占本区域增加值的比重
/该产业在较高级别区域的增加值比重 。 当增加值专
门化率> 1,越大, 专门化程度越高 。
2,主导产业
? 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的专门化产业, 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
产出规模大, 产值比重大, 关联效应强,
是区域经济的主体或核心, 能够带动区
域经济的发展 。
三、非主导产业
1,关联产业 。
2,潜导产业 。
3,非专门化产业 。
4,一般专门化产业 。
1,关联产业
? 是 直接配合和围绕 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
产业, 在投入产出或工艺上与主导产业
有直接联系 。
? 包括后向关联 ( 上游产业 ), 前向关联
( 下游产业 ) 和侧向关联 。
? 辅助配套产业: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前,
中, 后辅助配套的产业, 功能是确保专
门化产业的顺利发展 。
2,潜导产业
? 是指具有潜在发展前途的产业, 在未来
可能上升为主导产业 。
? 朝阳产业 。
3,非专门化产业
? 主要满足区域内部需求的自给性产业,
包括基础设施, 农业等基础性产业, 具
有普适性 。
4,一般专门化产业
? 包括过去的主导产业;潜导产业 。
? 区位商 〉 1,但不太高的产业 。
第二节 产业主导性选择
一, 主导产业的选择
二, 非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主导产业的选择
1,区域内部相对比较优势指标
? ( 1) 区域内增加值比重=某产业的增加值/
该地区 GDP> 15%, 具有一定规模 。
? ( 2) 区域内部比较劳动生产率=某产业劳动
生产率/该区域内平均劳动生产率> 2。
? ( 3) 区域内比较资本产出率=某产业资本产
出率/该区域平均资本产出率> 2。
? ( 4) 区域内比较经济效率指标=比较劳动生
产率 ?比较资本产出率> 2。
2、区域之间比较优势分析
? 比较成本 =本区域某产品的销售成本 /更
高层次同类产品的销售成本。
3,产业关联度
? 由特定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 产业之间相互
对中间产品的需求, 使某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
相联系, 构成产业关联 。
? 初级产品的前向联系大, 制成品的后向联系大;
中间投入型产品的前向联系大, 最终产品的后
向联系大 。
4、关联度与区域优势
关联度高、区域优势明显,肯定是主导产业。
但如关联度与区域优势不一致,应该首先考虑区域优势。
原因:
? ( 1)高关联度往往是趋同的,各地容易重复建设;
? ( 2)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越来越体现在技术的扩散,
而不是物质产品的相互利用;
? ( 3)关联度的计算可能不科学,在小区域内关联度小
的,可能在较大区域内的关联度高。
5,确定主导产业的依据
? ( 1) 较高劳动力专门化率, 即区位商 >2;
? ( 2) 产业规模足够大, 区域内增加值比重较
大 。
? ( 3) 较高产业关联度, 能够强力带动区域内
部其他产业的发展 。
? ( 4) 市场潜力较大, 具有实际和潜在巨大需
求和高收入弹性 。
? ( 5) 比较优势, 劳动生产率较高, 能够合理
配置资源, 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
6,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趋势
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相适应 。
? ( 1) 区域经济发展初期, 主导产业以农业,
矿业, 农产品加工和纺织业为主, 并开始生产
为这些产业服务的较复杂的技术的制造业, 如
纺织机械, 农用机械 。
? ( 2) 快速发展阶段, 主导产业采取先进技术
的制造业, 组装业 。
? ( 3) 成熟期, 以高新技术产业, 信息服务业
为主 。
二, 非主导产业的选择
1,一般专门化产业的选择 。
2,辅助配套产业的选择 。
3,非专门化产业 。
1,一般专门化产业的选择
? ( 1) 原主导产业, 夕阳产业 。
? ( 2) 潜导产业, 适当超前投入和引导,
保护 。
? ( 3) 其他, 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 市
场需求, 但区域优势不强, 能够充分利
用闲置资源 。
2,辅助配套产业的选择
? ( 1) 后向联系产业, 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前
服务和原料 。
? ( 2) 前向联系产业, 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
服务, 进一步加工 。
? ( 3) 侧向联系产业, 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中
服务配套, 饮食, 维修, 中介等, 还有特殊的
需要, 如钢铁厂与纺织厂在工人性别上的互补 。
3,非专门化产业
? ( 1) 区域性消费倾向强或不宜长途运输 。
? ( 2) 广布产业, 产品需求大, 要求不高 。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
一, 产业结构的演进
二, 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三, 主导产业的 转换
一, 产业结构的演进
1,产业结构的演进
2,产业演进的有序性
3,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1,产业结构的演进
? 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随主导产业的更替
而发生的由低级向高级变化的过程 。
2,产业演进的有序性
? ( 1) 生产要素的密集度, 由劳动密集 —— 资
金密集 —— 资金技术密集 —— 知识技术密集 。
? ( 2) 采纳新技术革命成果的能力, 由传统产
业 —— 新兴产业 —— 新兴与传统相结合产业 。
? ( 3)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第四产业 。
? ( 4) 低附加值 —— 高附加值 —— 更高附加值 。
3,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 推动一个区域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合理
转换的各种要素和条件的总称 。
? 决定因素:
?经济资源禀赋
?现有经济条件
?适当的产业政策
二, 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1,配第-克拉克定律 。
2,霍夫曼定律 。
3,精加工化规律 。
4,技术集约化规律 。
1,配第-克拉克定律
?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
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
转移;接着向第三产业转移 。
? 劳动力的分布在第一产业越来越少, 二
三产业越来越多 。
? 其原因是不同产业之间在收入上的差异 。
2,霍夫曼定律
工业化进程中, 消费品部门的增加值与资本品部
门的增加值的比例, 即 霍夫曼比例, 不断下降 。
根据霍夫曼比例的变化, 工业化 4阶段:
? ( 1) 6- 4,消费品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 。 印度 。
? ( 2) 3.5- 1.5,资本品生产迅猛发展, 但仍低于消费
品生产 。 日本, 荷兰, 加拿大, 澳大利亚 。
? ( 3) 1,5- 0,5,资本品和消费品基本相当 。 美国,
法国, 德国 。
? ( 4) 1以下 。 没有国家 。
3,精加工化规律
? 工业生产由以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为核心
向以加工和组装为中心的结构变化过程 。
? 工业增长对于原料的依赖在降低 。
4,技术集约化规律
? ( 1) 工业化初期, 劳动力数量在工业中的地位突出,
劳动集约型工业为主;
? ( 2) 随着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 工业资源结构中的资
本积累居突出地位, 以资本集约型工业为主;
? ( 3) 随着工业精加工化, 技术和劳动力质量将成为工
业资源结构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成为技术集约型工业
化阶段 。
三、主导产业的转换
1,区域经济增长的阶段
? (1)待开发阶段 。 传统农业处于主要地位, 经济
水平, 劳动生产率低 。 劳动力资源多 。
? (2)成长阶段 。 优势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 工业
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劳动力向城镇区域转移 。
(3)成熟阶段 。 基本现代化,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 。 技术创新能力强 。
? (4)高级阶段 。 完全实现现代化, 追求精神享受 。
2,产业更替论
库兹涅茨认为,
? ( 1) 各产业均存在增长率递减规律, 具有与
技术创新相联系的生命周期 。
? 所有产业的发展先是加快, 后放慢, 主导产业
不断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 构成不同主
导产业部门依次更替的动态序列 。
( 2)主导和潜导产业的转换
? 产业更替是技术创新的结果,产品的生命周期
决定了发展的过程:
? —— 进入成熟阶段后期的主导产业,需求收入
弹性下降,资金供给增长势头减缓,市场饱和,
生产增长缓慢,甚至是负增长。
? —— 原有的潜导产业增长速度加快,规模迅速
扩大,与处于停滞的原有主导产业的规模相当,
便开始达到主次产业的交替更换。
( 3) 产业结构更新的客观性
各产业部门按照经济增长的速度可以分为高增长
部门、低增长部门、潜在高增长部门三类。
? 高增长部门对区域发展起支撑作用,当其增长
速度减缓时,新的高增长部门会取代,这样交
替更迭。
? 政府通过行政和法制手段,严格限制低增长部
门的需求和供给,迫使资源向高增长部门转移。
但若不当也会限制潜在高增长部门的技术创新。
3,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罗斯托认为:
? 主导产业的序列不能随便改变, 必须经
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
? 将经济增长分为如下 6个阶段:
( 1)传统社会,主导产业是农业。
( 2)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主导部门体系是食品、
饮料、烟草、水泥和 砖瓦等。 ( 3)起飞阶段,
主导产业体系是非耐用消费品生产,如纺织业。
( 4)成熟阶段,重型工业和制造业体系,如钢铁、
煤炭、电力、机械和肥料。
( 5)大众高额消费阶段,汽车工业体系。
(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服务业和城市建筑业。
经济增长的阶段
4,消费品与资本品
钱纳里的观点:
? 人均收入较低时, 消费品在制造业中所
占比重较大, 而资本品所占比重较小 ;
? 当收入水平较高时, 消费品比重明显下
降, 资本品比重大幅度提高, 机械, 运
输, 石油制品, 冶金等部门发展非常迅
速 。
? 不同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
不同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
? ( 1)早期主导产业,食品、皮革、纺织。特点:
都满足最低限度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收入
弹性小,技术简单。
? ( 2)中期主导产业,非金属矿物制品、橡胶提
炼加工、木材制品、石油化工、煤炭。特点:
生产中间物品和最终产品,需求收入弹性高。
? ( 3)后期主导,服装、印刷、非金属矿物制品、
纸张、冶金和机械。特点:中间需求为主,需
求收入弹性高,前向联系大。
第四节 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 产业结构的问题
二,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
三, 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
四, 区域产业结构评价
一、产业结构问题
1,区域产业结构问题
? ( 1) 基础产业薄弱:农业基础不稳, 基
础设施滞后 。
? ( 2) 区域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小而全 。
? ( 3) 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地区优势
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
? 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的突出症结:资源配置效率低。因
此,制定产业政策的目的是提高区域经济效益。
2,粗放与集约
粗放是以资源, 资金的双高投入拉动经济高速增
长;集约主要通过提高要素质量, 管理效率,
要素重组实现经济增长 。
粗放还是集约, 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 ( 1) 一种资源配置在发达区域可能是粗放的,
但在欠发达区域可能是集约的;
? ( 2) 一种资源配置在一个区域今天可能是集
约的, 在后来的发展由于新技术的出现等条件
的变化而由此引起的原先资源配置比较成本提
高则成为粗放的 。
3,正确看待资源密集类型
? 发展趋势,劳动密集型 → 资本密集型 →
技术密集型 。 必须是渐进的, 有条件的 。
? 欠发达区域, 资本短缺, 高新技术取得
困难, 只有廉价的劳动力, 应该主要发
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
? 不能过快地放弃劳动密集型 。
二、产业结构调整机制
1,市场机制
? ( 1) 市场机制:价格信号引导, 通过要
素流动和重组, 使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
相吻合 。
? 需求结构变化, 反映在价格体系上;某
行业产品价格下降, 利润率降低, 该行
业的资源就会转移到价格上涨的行业中
去, 直到形成新的均衡 。
( 2)市场机制的缺陷
微观、短期、事后调节。缺点:
? 1)价格体系频繁波动,产出波动,使得产业
结构不稳定。
? 2)产业结构调整比较滞后。
? 3)价格信号不能很好体现技术进步状况,产
业结构变动方向可能比较模糊。
? 4)资源转移存在成本,会给社会总福利水平
造成一定损失。
2,计划机制
( 1) 计划机制:模拟市场功能, 根据库存
的增减, 调整各产业结构;或者根据现
有供求状况及其趋势, 制定各产业投资
结构, 通过新增资源在各行业的配置,
协调产业结构 。
( 2)计划机制的缺陷
相对稳定性、事前、宏观。
? 1)难以真实反映需求变化,需求很复杂 。
? 2)无法完全按计划进行生产,计划目标
和完成情况之间往往有很大偏差。
? 3)决策层次之间存在利益偏差,难以优
化配置资源。
三、产业结构调整导向
1,导向选择的基本依据
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一个导向问题 。
? ( 1) 自然资源状况;
? ( 2) 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总水平;
? ( 3) 国际和全国地域分工需要 。
2,产业结构导向类型
? ( 1) 资源导向型, 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
资源型产业占主导地位;
? ( 2) 结构导向型,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以主导产业为核心, 使资源开发与加工
制造业协调发展;
? ( 3) 技术导向型, 使产业结构向高技术
化方向转变 。
四、区域产业结构评价
1,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优势的适应
? 充分利用相对较多和便宜的区域内资源 。
? 适应区域优势, 才具有较强的经济竞争
力, 符合国家经济布局的大局 。
2,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阶段的适应
体现于主导产业
? 衰退主导产业能否顺利退出;新兴主导
产业能否及时承担起推动经济下一步发
展的任务。
? 主导产业功能是否充分发挥。
3、区域产业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 产业之间关联如何,
? 配套与辅助产业与主导产业之间是否协
调。
4、产业结构的应变能力如何
? 随着区域内外条件变化,调整顺利与否。
? 应变是否及时,迅速。
第五节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一, 稳定农业基础
二, 大力发展工业
三, 积极开发市场和发展商业
一、稳定农业基础
? 1,名优特新农产品开发, 中药材种植 。
? 2,提高农产品质量 。
? 3,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
? 4,农业资源资本化战略, 把资源转化为
资本 。
二、大力发展工业
1,乡镇工业的产业结构
? ( 1) 思路:通过延长农业生产链, 对农
产品进行加工增值, 即农业产业化 。
? 目前农产品的销售, 储藏, 加工能力还
相当滞后, 几乎每年都有关于农产品滞
销而导致大量腐烂的报道, 如蒜薹, 西
瓜等 。
( 2)农业产业化的内容
? 1)粮食等加工制作,植物油、精炼油生产、
食品加工。
? 2)蔬菜、瓜果保鲜加工,腌制品生产。
? 3)畜牧水产保鲜加工,肉蛋奶加工,皮毛皮
革加工等。
? 4)特种养殖和保健品生产加工。这些产业投
资少,科技含量不高,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 3)产业化方式
? 1)实行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和区域化布
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集约化经营。
形成一定规模,构成邻近城市经济网络中的一
个部分。
? 2)与城市中大中型企业合作,为它们进行产
品初级加工,如对棉花初级加工,畜产品屠宰、
冷冻、保鲜,蔬菜类脱水加工,反季节种植,
净菜处理等等。
2,乡镇工业的空间定位
? 利用城市或增长点的规模优势和外部经济优势,
是乡镇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
? 有些乡镇企业虽靠资源优势迅速发展, 但达到
一定规模后, 由于受市场限制, 效益急转直下,
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 。
? 乡镇企业必须向城镇迁移, 但是要妥善处理迁
移成本和运营的制度成本问题 。
3,名牌战略
? ( 1) 名牌战略是以提高产品质量, 信誉
为手段, 以企业品牌的无形资产为纽带,
树立良好形象, 提高市场占有率, 促进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从而
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
( 2)名牌战略的本质
? 是创造工作,而非单纯宣传工作。,家喻户晓”
并不一定是名牌。
? 创造性必须以企业实力为后盾,以科技投入为
保证,借助名牌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
? 名牌产品、名牌企业的多少,集中体现了区域
经济实力,争创名牌,是每个企业求得生存与
发展的内在动力。
? 名牌有其赖以产生的技术基础和体制环境。如
青岛。
4,集团化和市场组装
? ( 1) 通过资本重组和企业重组, 以区域内的
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企业集团, 增强企业实力,
有利于形成主导产业 。
? ( 2) 区域性集团企业由于受交通, 信息和管
理能力等方面制约, 往往依靠地方保护主义庇
护勉强占领一部分地方市场, 走不出去 。
? ( 3) 可将生产成本中心放在当地, 充分利用
现有装备和当地资源;将营销, 设计, 科研和
信息中心放在大城市, 或到国外建立销售窗口 。
? ( 4) 市场组装是联合外部知名企业, 搭船上
路 。
三、积极开发市场和发展商业
1,市场的形成
? ( 1) 在农村, 特别是小集镇, 一直存在
着周期性的传统性集市贸易, 在集市上
交易的主要是农民自己生产的, 并为其
他农民所需的日常生活必需品, 集市起
调剂余缺的作用 。
( 2)自发市场的缺陷
? 组织化程度低,交易双方仅仅是靠着传
统的交易原则以及社会伦理道德来维系
和处理交易关系,缺乏规范市场秩序的
规则和法律。
? 由于市场的自发组织,市场处于一种分
散状态,不易形成规模。
( 3)市场需要由政府参与维持
发育到一定程度后。
? 加强对市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
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
? 制订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各方经商主体。
制订和完善市场法规和市场规则,规范
市场主体行为,保障市场有序运行。
? ?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温
州的皮鞋、服装市场 。
2,促进对当地产品的需求
? 只有当地居民喜欢的产品, 才有可能成
为外地市场的优势产品 。
? 当地充足的需求, 造就了生产实力, 降
低生产成本, 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