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参考教材:, 教育改革发展论,
讲述重点,1、第一章 总论
2、第二章 基础教育
3、第五章 少数民族教育
4、第九章 教育投资体制
5、第十章 师范教育
6、第十一章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
教育质量
补充材料,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
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4、教学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
5、基础教育的评价制度改革
6、云南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50年代初的教育改革
从 51年开始的教育改革,以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改革原
有教育为特征
1、指导思想,学习苏联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改
革原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改造和
建设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4
2、改革教育目标:
——总目标:将“两半”教育彻底转变成社会主义新型教

——数量目标:扫盲 70%,初等教育入学率达 70%,高
等教育在校生增长 127%。
3、改革的主要措施:
——调整教育结构:
——改革教育管理体制:
——开展教学改革:
进行了首次高校院系调整
以统一为特点
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照搬苏
联,追求规模和速度
5
二,1958年至“文革”前的教育改革
从 1958年开始的教育改革,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
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为特征。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1、贯彻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
设社会主义。
2、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以苏为鉴,贯彻教育必须为无
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多快好省地发
展教育事业的战略。
(二)、改革教育工作目标
总目标 数量目标 质量目标
6
(三)、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管理 教育内容和方法
三、“文革”中的“教育革
命” 1966年 6月至 1976年 10月,“文革”中的“教育革
命”,使教育事业遭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和损失。
四,1978年至 1984年的教育改革
(一)、指导思想的改革
1、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
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
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
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
2、坚持“三个面
向”:
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是
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目标上的改革
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面向 21世
纪,适应国际竞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
系。到 20世纪末,要构建起基本的理论框架。
五,,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的主
要内容 略
8
补充材料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教育事业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经过成立初
期的接管改造和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逐
步把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事业转变成为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
从50年代后期开始, 由于, 左, 的思想影响, 教育事
业不但长期没有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 而且受到, 左, 的政
治运动的频繁冲击 。, 文化大革命, 更使这种, 左, 的错误
发展到否定知识, 取消教育的极端, 使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
坏, 广大教育工作者遭受严重摧残, 耽误了整整一代青少年
的成长 。
9
1977年高等教育招生考试的恢复,1978年召
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85年发布的, 中共中央关
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制定的, 中国教育
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
“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颁布的, 全国教育事业
“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均把教育事业放
在了突出的位置,使中国的教育事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
阶段。
1978年,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经过
拨乱反正, 中共中央对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和
决策, 强调人才对, 四个现代化, 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至
此, 中国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 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
路 。
10
“六五, 期间, 在, 调整, 改革, 整顿, 提高, 方针的
指引下, 各级教育逐步走上正轨 。 特别是1985年5月
颁布的,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指出了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推动了以教
育体制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改革在各方面逐步展开 。 为
了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国家成立了国家教育委员
会, 统管全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 。 1985年, 小学学龄
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5, 95 %, 全国有1/3的县普及
了初等教育 。 中等教育结构得到初步调整, 积极发展各类
职业技术教育, 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占的比重得到显著
提高 。 为适应当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六五, 时期, 国家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
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一些薄弱学科得到加强 。 各级成
人教育在, 六五, 时期发展迅速, 为大批在十年动乱中耽
误了学业的年轻人提供了学习与深造的机会, 为培养各类
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
11
“七五, 期间, 中国的教育事业深化改革, 调
整结构, 改善条件, 求实重质, 取得了显著成效 。
1986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和国务院发布的, 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
加速了初等教育的普及 。 到1990年已有14
95个县普及了初等教育, 占全国总县数的76
% 。 中等教育结构单一, 中等职业教育薄弱的局
面得到明显改变, 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
了大量人才, 也缓解了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竞争激
烈的局面 。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使层次和形式多
样化, 学科门类齐全, 基本形成体系, 新兴, 边
缘学科得到加强 。
12
“八五”期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实质
性进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及,,纲要”
实施意见,,提出了90年代和下一个世纪初教
育发展和改革的任务,进一步强调了深化教育改
革的极端重要性,使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加
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积极探索办学体
制、投资体制、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合作办学、
社会办学进一步发展,招生、收费、毕业生就业
制度改革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学校办学活力和主
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增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
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作
为“八五”期间教育发展的重点以“积极进取、
实事求是”为方针,“因地制宜、保证质量”为
原则,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取得成效。
13
“八五, 期间, 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五年巩固率提
高, 辍学率下降 。 青壮年文盲率由1990年的9, 3 %
下降到7 % 以下 。 全国实现, 两基, 的县 ( 市, 区 ) 达到
1025个, 超过全国总县数的1/3, 占全国人口地区
的36, 2 % 。 为加快贫困地区, 普九, 的实现, 国家建
立了义务教育专款,, 希望工程, 举世瞩目 。 与此同时,
在, 八五, 期间初步建立起了以财政拨款为主, 多渠道筹
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资体制, 建立了教育经费监督制度,
促进了教育经费的较快增长 。 教育法制建设步伐加快, 教
育工作根本大法, 教育法, 颁布实行, 各地广泛贯彻, 教
育法,,, 教师法,,, 义务教育法,, 收到良好成效 。
在此期间, 国务院还颁布了, 残疾人教育条例, 和, 扫除
文盲工作条例, 等6项教育行政法规 。 据不完全统计, 1
980年以来, 中国一共制定颁布了200多件教育法律
和行政规章, 基本形成了以, 教育法, 为核心, 以教育专
门法为骨干, 内容较为完备, 结构较为合理的教育法律法
规体系 。
14
“九五, 期间, 教育体制与结构中深层次的问题逐
步得到重视 。 基础教育在抓好, 普九, 的同时, 加强
了由, 应试教育, 转向素质教育的努力, 全面贯彻教
育方针, 力争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 文化科学,
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 。 素质教育的研究推广受到普遍
重视, 并积累了经验 。 中等教育积极探索建立职业教
育与普通教育共同发展, 相互衔接, 比例合理的教育
体系, 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 职业教
育, 成人教育, 三教统筹, 和农科教结合工作, 对推
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积极作用 。 高等教
育改革进一步深化, 尤其是1998年颁布的, 高等
教育法,, 对加快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优化教育
结构,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等方面带来新的契机, 有利
于专业设置, 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方
面的研究与探索, 进一步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
提高 。
15
“九五, 期间, 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成就辉煌:
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的艰巨任务, 实现了中华民族教育史上历史性的跨越 。
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继续发展, 为我国现代化建
设培养了大批熟练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 。 高等教育
得到长足发展, 规模迅速扩大, 到 2000年, 在学人数
达到 1100万人左右, 毛入学率从 1995年的 7.2%提高到
11%左右 。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布
局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 部门办学, 条块分割的局
面得到了根本性扭转 。 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社会
力量办学进一步发展 。 围绕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
改革不断推进 。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
招生考试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了新的突破 。 后勤
社会化改革全面展开 。 教育投入不断增加, 办学条件
得到改善 。 教师待遇和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 教育法制
建设成就显著 。 胜利实现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
要, 提出的本世纪各项奋斗目标 。
16
1997年, 中国共产党, 十五大, 提出的跨世纪的
行动纲领和落实, 科教兴国, 战略以及江泽民总书记关
于迎接知识经济挑战, 注重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 不仅
极大地提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为
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而且对教育发展
和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 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
要求, 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跨世纪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蓝
图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
从, 六五, 到, 九五, 计划期间, 中国教育事业按照邓
小平,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的指示,
一个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 以普通高等教育为龙头, 职业
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
系的基本框架初步确立 。 新中国成立50年来, 特别是改革
开放20年来, 教育事业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 。
17
第二节 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基础
主要研究的是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
(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
18
二、关于教育改革的思想( P15)
——教育结构的改革
——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教学改革
——教育改革方向
三、关于贯彻教育方针的论述( P17)
强调政治方向、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
19
四、关于普及教育的思想( P18)
强调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五、关于师资队伍建设( P19)
——尊重教师
——重视提高教师地位
——恢复职称制度
——注意教师的政治思想进步
——重视提高教师的业务知识和教学水平
——重视提高教育质量
——注意加强科研
20
第三节 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 ( P22 略)
第四节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 P44 略)
第五节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困难( P47 略)
第六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改革( P54)
一、经济的改革必然引起教育的改革
世界经济的四次大的改革,引起了教育的四次改革
21
二、教育改革对经济改革的作用
(一)、教育改革对经济改革有先导作用
(二)、教育改革对经济改革有推动作用
(三)、教育改革对经济改革有评价、调节作用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特征
四、适应市场经济,深化教育改革
(一)、教育的改革发展既要尊重经济规律,又要服从
教育规律
22
(二)、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树立新
的教育观念
——树立“优先”的观念,落实战略地位
——树立“市场”观念,增强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活力
——树立“服务”观念,密切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树立“质量”观念,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树立新的“育人”观念
——树立“竞争”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树立“信息”观念
23
(三)、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
须进行全面改革
——改革教育体制
——改革办学机制
——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
——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24
补充材料:
什么是素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5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召开过
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解决了三个大问题:
第一次,1985年 5月 15~ 19日
5月 27日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
的决定,, 5月 29日, 人民日报,
公开发表。
这次会议解决了 教育的体制 问题。
会议主要讨论了, 中共中央关
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
案),,研究执行的步骤和措
施。
26
第二次,1994年 6月 14~ 17日
此前,于 93年 2月 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 中国教育改革和
发展纲要,,第二次全教会期间,
中央、国务院动员全党、全社会
认真实施, 纲要,, 94年 7月 3日,
国务院发出, 关于 <中国教育和改
革发展纲要 >的实施意见,
,纲要, 制定了我国教育 90年代发展的目标、
战略和指导方针,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最有指
导意义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决策性文件。
这次会议解决了 教育的发展 问题
27
第三次,1999年 6月 15~ 18日
会议主题是: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
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
育体制和教育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会议颁布了,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决定,
这次会议解决了 教育的战略 问题
28
一,,决定, 的意义
——全面总结了我国 50年的教育,解决
了很多具体问题中的争论
——提出全面改革中国教育的体系
——分析了国内外出现的问题对中国教育
提出 的要求
——明确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29
二,,决定, 中具有新意的内容
,决定, 共四部分,26条。具有新意的内
容共有 21条。
30
1、第一条: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
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
就“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德智
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我国的第三个教育方针
31
1957年 2月 27日,
毛泽东在扩大的最
高国务会议上作
,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报告提出。
第一个教育方针: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
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
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
的劳动者。
32
第二个教育方针:
1994年,在, 中国教育
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的第
27条中提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
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
接班人。
33
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央、国务院提
出了要坚持,三个面向” 和,四个统一”,
——“三个面向”,
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
——“四个统一,,
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34
2、第二条: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各级各类教
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
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
内容和重点。
在不同地区还应
体现地区特点,尤其
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
点。 关于“五育”和社会实践的关系,强调
有机的统一和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35
3、第三条:
关于德育:
——强调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
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
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效,克
服形式主义。
——强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
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
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建立德育活动基地,形成学校、家庭
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36
4、第四条:
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
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明确了学生的五个能力要求:
“重视培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
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
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关于智育:
37
5、第五条:
要求“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
思想”,“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
动”
关于体育:
38
6、第六条
关于美育:
美育得到重视,,决定, 要求“尽快改
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
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39
7、第七条
关于劳动教育:
——,决定, 提出,“建立青少年参与社
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
——鼓励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
动,培养动手能力。
——加强学生校外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建
设。
40
8、第九条
调整教育结构问题:
——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
到 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
要从现在的百分之九提高到百分之十五左右。
云南的目标,2005年,高校毛入学率要
达到百分之七左右,2010年,达到百分之十
一左右。 99年是 3.85%。
——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
内的高中阶段教育。城市有步骤普及高中
教育。
41
98年底,全省有中等职业学校 414所,中等职
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在校生之比由 1978年的 1:
0.14上升为 1.45,1;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从
1949年的 0.43万人,1978年的 3.5万人,上升到
25.76万人。
全省共有国家级重点中专 5所,省部级中专 26
所,合格中专 36所。
99年底,全省共有职业高中 189所,国家级
重点 8所,省级 2所,示范性职高 31所,合格 77所,
不合格 71所。 99年通过省级评估上报教育部的有
21所,其中有 18所已通过教育部预审。
42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目前云南只有一所高等职业大学 ——
昆明大学。
要求现有的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
高校和部分专科学校通过改革、改组和改
制,逐步调整为职业技术学院;支持本科
高校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技术学院。
43
9、第十条:
——构建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教育
体制。
——高校允许分段完成学业。
——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44
10、第十一条:
——调整高校布局结构,改革高校管理体
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精简机构,减员增效。
——进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45
11、第十二条:
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办学,民办、私立
等学校教育,促进多种形式办学,国家给
予多项优惠政策。
“大马哈鱼效应”
46
12、第十三条:
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
——高考每年两次。
——改革高中会考制度 。
——建立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
47
13、第十四条:
课程问题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块课程,强调
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48
14、第十五条:
提高教育技
术手段的现代化
水平和教育信息
化程度。
——建立远程教育网。
——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
49
15、第十八条:
调整师范的层次和布局,变三级
师范为二级师范。
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
高校开办师院,开展教师培训。
50
16、第十九条:
——注意拓宽教师来源,完善教师的社会
公开招聘制度。
——引入竞争机制,
完善教师聘任制度。
——改善教师待遇,
精简富裕人员。
,冷水煮青蛙,
51
17、第二十条:
城镇教师原则上
要有一年以上在薄弱
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
的经历,才能聘为高
级教师。
52
18、第二十一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
职责,建立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评估检
查体系,逐级考核省、市、县、乡各级
党委和政府及其主要领导人抓素质教育
的情况。
53
19、第二十四条:
中央决定,自 1998年
起至 2002年的 5年中,提
高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
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每年
提高 1个百分点。
云南现在每年的教育经费 100亿左右,
提高 1个百分点,每年增加 1个亿。
54
20、第二十五条:
——改革社会用人制度,推行劳动
预备制度,实行“先培训,后上
岗”。
——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
55
21、第二十六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
育事业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项
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
方面的系统工程。
56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过去
提的“素质教育”的不同之处:
——过去探讨素质教育,仅限中小学,现
在已发展到各级各类学校。
——素质教育不仅局限在学校,还包括
家庭和社会各方面。
——过去“素质教育”是教育行为,现在
变成全党工作重点之一,成为政府行为。
57
——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式,由经验推广,
发展成为法制推广和法治化管理,进入
到科学化的轨道。
——素质教育由过去的单项改革发展成为
整体的、全面的系统工程。
——由过去的局部试验,发展成为所有学
校的全面的和主体性的工作。
58
第二章 基础教育 ( P65)
基础教育(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教
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在整个教育中
处于重点地位。它由多种教育形式所构成。
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
是基础教育的向下延伸,普通中小学是基础教育
的主体,部分高校是基础教育的向上延伸。
59
教育的重要性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
提出,?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 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为重点。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
明,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华民族的文明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
后来西方的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与满清的闭关锁国形成了鲜
明对比。特别是鸦片战争后我们与西方距离拉大,二十世纪
据国外统计,对人类较大的 100项重大科技发明中,中华民族
一项都没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一共颁布了 100届,前 99届
获奖人数 5031次,华人 6人,全部出自美国。国外统计一般
建国三十年左右就可以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金得主。前苏联
22年,巴基斯坦建国 29年,印度建国 30年,波兰建国 36年,
捷克建国 41年都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而我们到今天已建国
52周年了,一个没有培养出来。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
得不说教育是重要原因之一。 而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特别
是人的终生教育的基础
60
(一)基础教育的重点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世界各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发展趋势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 998年的, 统计年鉴, 显示,
第一级和第二级教育在校生人数在 1 980年~ 1 990年十年
间增长了 1, 0 6亿,占同期各级教育总增长人数的 86%,而
在 1 990年~ 1 996年六年间增长了 1, 3 1亿,
占同期各级教育总增长人数的 89%。基础教育在世界范
围内的快速发展,表明了世界各国为此作出的巨大努力。
当然,由于各国和各地区综合发展水平不同,基础教育的发
展也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差异。
61
——基础教育的作用受到高度重视
进入 90年代,由于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如
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贫困加剧、种族冲突等,已经成
为制约全球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世界各国长期追求
的发展模式受到质疑,认为单纯依靠经济发展所带动的
社会发展和进步从根本上说是脆弱的,如果继续这种发
展政策,存在于国家、地区乃至个人之间的差距将进一
步加剧。新的发展观念使教育的作用更加突出。
1990年 3月,在泰国宗滴恩举行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提
出了 ? 全民教育 ? 的新概念。同时,也强调世界各国必
须 注重基础教育的质量,即学习者所获得的实际学习结
果和所具有的相关性。 90年代以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
发展中国家,基础教育均被提到各国的重要议事日程之
上,普及和提高成为各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两大艰巨任务。
62
——普遍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1年, 世界教育报告,,
在有数据可查的 169个国家中,义务教育中值年
限为 7—8年,一般是从非洲的 6年到北美, 欧洲
和前苏联的 10年,其中义务教育延长至第二级教
育第一阶段 (初中 )的国家比义务教育只包括第
一级教育的国家更多 。 1998年的, 世界教育报
告, 则显示,在有数据可查的 171个国家中,义务
教育的平均年限为 8年,非洲的平均年限已达 7,2
年,北美, 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年限为 1 0—
1 2年 。
63
——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日益提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1 998年的, 统计年鉴, 中,
对世界基础教育近年来的新进展作了总结,其中
包括,学前教育正在发展中国家取得明显进步,第
一级和第二级教育的毛入学率继续上升,教育机
会进一步扩大。但是,教育机会在国家、地区及
男女之间存在的差异依然明显,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特别是与最不发达国家在第二级教育上
的差异相当大。以 1 996年为例,三种类型国家第
二级教育的平均毛入学率分别是 1 0 0, 3%,50,
4%和 1 8,8%。从根本上说,教育上的差异反映
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知识和人口整体素质
上的差距。
64
2、义务教育的基本特点
( 1)、强制性
义务教育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要求适龄儿童、
少年必须依照法律规定接受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充
分体现了严肃性和强制性。
( 2)、民主性
义务教育是面向一切适龄人的教育,具有教育机
会和权利均等的性质。
65
( 3)、基础性
从义务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看,它处于
基础阶段,是基础性教育。
其主要职能是:
——培养受教育者的基础性文明
——进行受教育者的基本品德素质的教育
——提高受教育者的身体素质
66
( 4)、免费性
免费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特征,但不是根本特征。
( 5)、世俗性
义务教育是公共的社会事业,主张教育内容、
方法以及形式上的非宗教性原则。
67
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补充材料:
2000年,全国如期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
育(以下简称“普九”)的目标,普遍改善了
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基本上实现了当地最好
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极大地提
高了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义务教育的可持
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但是,与发
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普九”还处于初级阶段,
仍存在不少问题。
68
一,, 普九, 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难
( 一 ), 普九, 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与统计数字相比,义务教育实际普及率有偏差
由于全国“五三”学制占 1/ 3左右,适龄流动儿
童少年达数百万人,每年辍学学生近百万人和统计偏
差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的实际普及率与统计数字基本
相符,但初中的实际按时毕业率要低于统计数字。
69
2,农村初中辍学问题比较突出根据有关调查, 农村初
中班额普遍偏大, 大班额 ( 每班 55人以上 ) 数占全国初
中总班数的 37%, 超大班额数 ( 每班 65人以上 ) 占 14%,
有的地方甚至无初中可上, 加上其它因素影响, 导致初
中辍学率居高不下 ( 尤其是高年级辍学率比较突出 ) 。
3,学校基础薄弱多数地方都是通过集资, 捐助, 借贷,
垫支进行, 普九, 工程, 校园, 校舍建设得较好, 但
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严重短缺 。
4.拖欠教师工资问题趋于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范围越
来越大,由贫困地区蔓延到一部分发达地区,而且形式多
样,实际拖欠数量要大于统计数字。普及义务教育要依靠
教师,如果教师工资得不到保障,就会从根本上动摇义务
教育的基础。
70
5,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教育投入正在呈现下降趋
势, 投资渠道变窄虽然政府的财政投入总量在缓慢
上升, 但主要用于保教师工资及增资部分, 而教育
捐资和集资数量下降很快, 导致义务教育的总经费
实际在下滑 。
6,区域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地区之间的教育
发展水平差距在扩大, 全国尚有 6% 左右的人口地区
未经过普及初等教育验收 。 在, 普九, 方面,, 三
片, 地区的进展速度相差很大, 生均投入水平的差
距不断拉大 。
71
7,某些薄弱环节亟待加强在, 关于进一步加
强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的十条意见,,, 残疾人
教育条例,,, 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
等一些政策法规的保障下, 义务教育阶段处境
不利的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得到了保护, 与常
态儿童少年的教育差距在逐步缩小 。 但由于各
种因素的影响, 贫困地区的初中教育还相对落
后;盲聋哑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小学入学率只有
73% ;数百万流动儿童少年只有一部分按规定
条件接受了流入地的义务教育, 相当一部分在
,棚户学校, 就学, 有的成为街头流浪儿 。
72
(二)“普九”面临的困难透过现象看本质,上述
问题归结起来,一是认识问题,二是经济实力问题,
三是管理体制问题。其中既有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
来的老问题,又有市场经济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新
老矛盾交织,形势严峻。
1,认识不到位在, 普九, 过程中, 部分领导认为:
,普九, 加重农民负担, 搞早了, 搞急了;有的甚
至对投资义务教育的必要性产生怀疑 。 在达标之后,
部分领导认为目标已经实现了, 继续推进的观念淡
薄了;有些领导认为, 普九, 是阶段性目标, 工作
重心应当适时上移 。
73
2,投入严重不足投入不足与需求庞大一直是制
约我国义务教育整体推进的主要矛盾 。 正在试验
的农村税费改革有利于农民减轻负担, 休养生息,
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但却大大减少了农
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 有可能带来义务教育整
体性的发展危机 。 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责任基本
转移到了乡镇, 税费改革取消了教育集资和乡统
筹中的农村教育费附加, 农业税中又没有专门用
于教育的经费, 这就等于基本切断了农村学校改
善办学条件的经费来源 。 如无补救措施, 有可能
使现行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运转失灵, 出现全国
性的初中入学难, 初中入学率有可能降低到五年
前的水平 。
74
3,管理体制运转不灵, 分级办学, 分级管理,
的体制, 的确是一大创举, 激活了地方发展义务
教育的积极性, 加快了义务教育的发展步伐, 但
由于我国社会, 经济发展存在的不平衡, 这种管
理体制改革在农村出现了不少新问题 。
( 1) 经济, 社会, 教育缺乏科学规划和统筹
协调 。
( 2) 义务教育经费没有单列, 监督困难 。
( 3) 责任层层下放, 以地方为主负责的体制
实际成了只以乡级为主负责的体制, 有些地方甚
至把, 督入防流, 的任务主要落在教师身上 。
( 4) 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拉大 。
75
4,初中入学高峰的压力初中教育作为, 普九, 的瓶颈,
其教育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进一步尖锐 。 根据有关部门
的预测, 自 1999年起, 我国进入初中入学高峰, 学龄
阶段人口将从 7128万人逐步上升到 2000年的 7477万人,
2001年的 7639万人, 2002年的 7599万人, 2003年的
7142万人, 之后才会有明显回落 。 这使全国初中在校
生人数直线上升, 1999年, 初中在校生总数达到创纪
录的 5812万人 。 教育部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是:自
2000年至 2003年初中在校生总数分别为 6313万人,
6690万人, 7005万人, 6707万人, 突破 2000年原定的
5500万人的计划数, 这种入学高峰压力主要涌向人口
大省的, 二片, 农村地区, 而农村地区恰恰是初中教
育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 这需要扩充师资 82万多人,
新建 32万间教室 ( 约为现有初中教室总数的 1/3), 需
要增加投入 296亿元 。
76
5.新课程改革的压力。
新课程改革紧锣密鼓,2000~ 2003年要制定义务
教育课程计划,启动新教材编制工作。
从课程改革目标看, 是要改革过分强调学科体系
的, 整齐划一的, 各学段之间彼此割裂的状况, 建立
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 多样化的, 各学段之间相互衔
接的课程体系 。
从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看, 主要是综合课程的构
建和推行 。 小学阶段, 除语文, 数学以外, 课程设置
以综合课程为主体;初中阶段, 构建以分科和综合相
结合的课程结构 。 小学至初中构建综合实践课程 。 通
过课程结构的改革,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体验
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精神, 提高学生综
合运用知识的水平, 增强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
77
义务教育阶段, 要重视学生通用技能, 信息
技术的学习和终身学习观念, 实践能力的培养,
避免学生过早职业化 。 农村中学要设置农业技
术教育课程 。 从 2000年开始, 在基本达到国家
课程要求的部分农村中学, 推行, 绿色证书,
教育及通过其它技术培训获得, 双证, 的模式 。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新变化, 势必对新世纪
的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
78
二, 今后推进, 普九, 的基本思路
( 一 ) 把握机遇, 知难而进 。, 十五, 期间, 是我国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 我国将全面进入小康型
社会, 义务教育发展亦面临难得的机遇, 整体发展环
境日益优化 。
第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将使对劳动
者素质和人才结构的要求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对基础教育
提出更高要求。
79
第二,正在开展的城镇化建设,将使我国现有的近 5
万个乡镇进行合并,这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壮大乡
镇财力,极大地提高农村居民对义务教育的需求和支
持水平。
第三, 义务教育越来越成为一项关系到党政干部政绩
的民心工程和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扶贫致富工程 。
领导在, 普九, 中抓住了民心, 抓出了政绩, 越来越
重视教育, 更舍得投入 。 随着 2000年全国贫困人口下
降到 2600万人, 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人民群众经济实
力和思想觉悟的大大提高, 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
6,4年, 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由 1978年的 8,9
人增加到 1999年的 32,8人, 义务教育的整体功效日益
体现, 这推动着领导更加重视基础教育, 不断加强促
进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内源性动力 。
80
第四,第三次全教会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政府投入为主
的职责,努力拓宽渠道,鼓励社会团体与个人捐资、融资
和投资义务教育,促进了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
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激活了发展义务教育的巨大潜能,
光大了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的传统,促进了民间办学。从目
前的民意调查显示,教育消费越来越成为大众消费中名列
前茅的热点,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价生”现象,反映了群
众花钱买教育质量的需求。民办教育迅猛发展,正在成为
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开创了穷国办大教育的成功道路。据教育部
发展规划司 1999年的统计数字。全国民办小学有 3204所,
民办职业中学有 950所,民办普通中学有 2593所。民办教育
不仅在数量规模上得到了持续扩展,而且涌现出一大批高
质量有特色的民办学校,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教育资
源供给有限并且单一而教育需求日益增长又多样化的矛盾,
弥补了公办教育的不足,增加了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性,
满足了人民群众基本的和选择性的教育需求。
81
第五, 我国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的计划生育政
策发挥了效用, 人口过快增长得到遏制, 生育率下降,
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 在未来的几十年, 人口
发展将由低增长逐步过渡到零增长, 人口总量达到峰值
后 ( 16亿 ) 将缓慢下降, 这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创造
了历史机遇 。
第六,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拥有极大的组织
力和号召力,尤其是在“普九”中锻炼出一大批懂教育
有能力的干部,他们有力量有权威组织社会资源,进一
步加快“普九”步伐,提高“普九”质量。
82
21世纪, 要求义务教育必须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和深刻
的变革, 才能适应国家发展, 民族振兴和国际竞争需要 。
我们应当确立振奋人心又可能实现的新发展目标, 以全
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口号, 以达标后的巩固提高为主
要任务, 淡化筛选功能, 将, 普九, 纳入实施素质教育,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轨道, 确保义务教育, 重中之重, 地
位不动摇, 保证领导重视程度不降低, 工作力度不减弱,
群众支持不下降, 经费投入不减少 。 要本着, 规划长远,
顾及当前, 的原则, 促进义务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协调发
展 。 要以切实的措施, 务实的工作作风, 努力从思想观
念, 体制机制, 政策法规等方面继续推进, 要扩展思路,
加大投入, 强化管理, 提高效益, 增强, 造血, 机制 。
83
(二)明确目标、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在整个“十五”期
间,义务教育普及和提高的任务都非常繁重,必须坚持以
发展为主,在发展的基础上巩固,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
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初中学龄人口高峰期带来的入学难问题,
提倡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允许地方选择“六三”
学制或“五四”学制。义务教育发展应当继续由非均衡发
展战略转移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实际出发,选择若干
有条件的城市和区域,重点发展,区域示范,辐射带动,
仍应以县域为基本的实施规划单位,区别要求,分类指导,
分步实施。从城乡区域看,义务教育的重心应放在农村;
从区域经济情况看,义务教育的难点应放在贫困地区;从
教育层次上看,义务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初中,贫困农村地
区初中教育应当成为义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84
以东部地区为主的 35%人口的发达地区,坚持高标准、
高水平、均衡化的教育发展取向,把“普九”以及逐步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 21
世纪前期赶上和超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培养高素质的
劳动者和国际竞争人才。据世界银行的划分,中等发达
国家有 40多个,人均国民收入大体在 1500~ 10000美元,
小学入学率在 95%~ 96%、初中入学率在 90%左右,国
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为 12,7年左右。与之相比,东部地区
在小学和初中入学率等指标方面差距不大,关键是学前
教育入学率和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较低,以及教育质量
不高。因此,教育质量的提高,加强学前教育和有步骤
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应当成为东部地区教育发展的重点。
东部地区要担负“面向世界”对外教育交流合作,对口
支援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提高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机会和
质量的职责。
85
以中西部地区为主的 50%的农村人口地区,在 2000年
前通过“普九”验收之后,要以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师资
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为重点,扎扎实实搞好巩固提高
工作,以巩固为主,在提高过程中巩固,逐步实现学校布
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管理行为规范化、办学模式
多样化,努力解决初中入学高峰和班级人数过多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推动八年义务教育向九年义务教育的平稳过
渡,适度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
以西部地区为主的 15% 人口的贫困地区, 要在 21世纪前
10年打一场, 普九, 攻坚战, 战略目标是在大多数人口覆
盖地区实现, 普九,, 有步骤地实施初中阶段义务教育,
其余特困地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适度发展初中 。 在工作
方针上应当按照国家要求, 积极进取, 实事求是, 自力更
生与争取外部援助相结合, 扎实工作 。
86
三、推进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政策和制度是推进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最
大资本,“普九”需要充分发挥政策资源的力
量,加强制度建设。
( 一 ) 提高认识, 明确义务教育的地位建议以党中央, 国
务院的名义, 制发文件, 进一步明确, 普九, 作为教育工
作重中之重的地位, 不仅要把义务教育当作潜在的生产力,
而且要作为基础产业重点建设 。 要将义务教育确定为国家
发展最强大的发动机, 列入各级政府的首要职责和公共财
政投入的重点 。, 十五, 期间, 教育工作重点仍应以, 普
九, 为中心, 继续坚持, 积极进取, 实事求是, 的工作方
针 。
87
( 二 ) 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国家主管部门对, 分级办学,
分级管理, 的管理体制认真研究, 对其具体操作应在相关
教育法规中作出明确解释, 明确县乡两级政府的职责分工,
把教育管理职责适当集中在县一级, 实行以县为主, 同时
又能继续调动乡一级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积极性, 充分
发挥其民助, 参与和监督功能 。 建议,1,教育的发展和
学校的设置应由县统一负责, 同时应听取乡的意见; 2.义
务教育学校的基本建设项目和教育教学设备的添置应由县
级负责审定和筹措基金; 3,教师工资应由县及县以上财
政负责筹划, 乡, 村负责组织, 民助, ; 4,学校人事由
县级统一负责管理, 对校长, 教师的日常考核要有乡政府
参与, 听取村民委员会意见; 5.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由县
统一负责, 接受乡, 村的监督; 6,依靠乡政府和村民委
员会依法保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 动员学生家长送适
龄子女按时入学并完成规定年限教育; 7,组织学校与社
区开展双向服务活动; 8,组织社区和家庭同学校共同开
展育人活动 。
88
(三)改革义务教育投入机制要借鉴发达国家普及义务
教育的经验,以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措
施,增加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确立教育财政相对独
立的地位,把义务教育教师纳入政府公职人员,建立义
务教育投入由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分担的机制,进一步
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资金的体制。
建议:
1.增加财政拨款用于义务教育的比例,健全政府为义
务教育所设税费征收的机制,增加中央和省、市财政
对义务教育投入的份额,同时规范其它的经费来源渠
道。
89
2.中央财政承担义务教育专项资金包括对贫困地区义
务教育的补助,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义务教育的补助,
对残疾人和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补助,对贫困家
庭学生免费供应教科书和发放助学金的补助,对地理
环境不利地区进行寄宿制义务教育的补助,对义务教
育阶段师资培养和教师继续教育的补助,对义务教育
课程、教材开发的补助,对新教育技术手段开发的补
助,以及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的补助等等。
省级财政承担的义务教育专项资金包括补助农村小学、
初中校舍建设和教学设备购置经费,补齐县财政负担的
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提供师范教育经费,配套中央财
政专项资金。县级财政应承担教职工的工资福利按时足
额发放的责任,与乡、村共同分摊校舍建设和设备购置
所需资金,列支公用经费,提供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
训所需资金。
90
3,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建立义务教育专项税, 确保
教育财政的相对独立性, 突出义务教育事业的重要性 。
或者在农业税中划出一块给教育, 或将税费改革中教
育费附加与教育集资相区别, 以保证教育正常运转 。
4,实行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 。 每年的
教育财政预算由本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 经同级
财政部门审核, 报本级政府审定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财政部门按预算拨款, 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使用 。
5,加速制订义务教育投入条例, 本级人大常委会和
上级政府监督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条例执行情况 。
建议中央及地方政府在延长,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
工程, 和启动, 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 的同时, 创造
条件在扶贫资金和国债收入中提取相当比例用于支持
贫困地区义务教育, 从财政预算外筹措一项用于援助
处境不利人群的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 用于补助其生
活和学习 。
91
(四)调整农村义务教育结构发展农村教育,应建立
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相适应的低重心、多
层次的教育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某种
意义上看,比增加教育投入更有效的是提高教育支出
效益。建议,1.改革贫困地区现行课程教材,加强综
合课程,增强课程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2.以双语教学作为推动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突破口,
提高少数民族素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在 50%的农村人口地区,由于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和初中学龄人数的高峰,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
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显得更为紧迫。
92
建议:
1.各地区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劳动
力市场的实际,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办出特色。
2.根据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
变化比较大的特点,并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全面提
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更新知识
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一
生的工作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93
3.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融合和衔
接,努力构建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
社会成员对学习多样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
4、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融合和衔
接,努力构建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社
会成员对学习多样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
94
以农村中心小学建设为龙头,通过撤并、置换、改
造、新建等形式,推动中小学布局合理化,提高规模
效益和整体办学水平。
在不具备聚落整治的地区及边远山区, 在未普及小
学教育的地方, 要因地制宜,, 学童下山, 教育上山,
并举 。 适当增加完全小学数, 使适龄儿童受完初等义务
教育 。 主要措施有:巩固现有完全小学, 完善办学条件,
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适当扩大现有完小中的高小规模,
将现有部分办学条件较好, 服务面大, 覆盖人口较多的
初小办成完小;将位于人口居住分散, 交通不便及文化
相对封闭的地区的初小办成复式完小, 也可兴办一批寄
宿制民族中小学和半寄宿制高小 。 农村地区有步骤地推
行寄宿制或半寄宿制的办学方式, 与对贫困儿童提供免
费午餐和出租教材与自行车相结合, 这应当是农村基础
教育办学形式的思路之一 。
95
(六)加强农村初中建设和改造薄弱初中在我国农村,
初中校数占全国初中校总数的 80%以上,普及农村初中
教育关系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目前,初中教育是教
育系统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十五”期间,“普九”的
主要困难依然是量的扩张,特别是解决初中学龄人口高
峰期带来的入学难问题,降低辍学率和提高入学率。
建议:
1.按标准办好每一所学校。“普九”需要有合格的学
校,不能只把教师派进学校,把学生装满教室,就算达
到要求。在校舍改造中,难度最大的是学校操场建设问
题。首先是在平原地区征用土地扩建、改建操场会遇到
许多困难,需要较大的资金补偿;其次是在山区学校修
建操场缺少平坦地面,完成验收标准制定的操场规模有
较大难度。合格学校的标准需要因地制宜。
96
2.教师有数量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质量问题。在教育队
伍的充实、调整上坚持优惠优先政策,即在职称、住房、
毕业生分配等方面优先考虑薄弱学校,允许超编的薄弱
初中继续引进和充实学科带头人,允许薄弱初中返聘具
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离退休教师。
3.实施, 名校带动工程,, 充分发挥好初中的办学优势,
广泛开展初中校际之间的, 手拉手, 帮带活动 。 4,采
取以强并弱的办法, 对少数改造难度大, 在短期内尚不
能取得明显改造效果的薄弱初中实行, 兼并管理,, 从
根本上解决薄弱初中在师资, 经费, 生源等方面的困难 。
97
(七)加强和优化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影响教
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教师,虽然我国教师总数庞
大,但考虑到初中入学高峰将持续一段时期,八
年义务教育向九年义务教育过渡,实施素质教育,
使用新课程,推进教育信息化等需要,教师专业
化素质不高,还有为数不少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
师,学校非教学人员以及借调行政部门的教师过
多,乡镇教育部门占用教师编制较多,山区、水
乡、荒漠地区师资缺乏和教师流失现象仍然严重
等情况,因此不宜笼统地提精简教师。应当在大
体保持目前教师总数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流动、
进出、上下等途径逐步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
质量,扩大教育服务。
98
建议:
1.“十五”期间,应确定把全部解决“民办教师”和数十
万“代课教师”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保证农村学校都有
合格教师。
2.采取城乡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高校毕业生到边远
贫困地区定期任教,志愿者定期支教扶贫,定向招生定
向分配,制定优惠政策等到多种形式解决边远贫困地区
教师短缺问题。
3.在国家贫困地区,从义务教育二期工程资金中专门
划拨出一块用于教师培训。教师培训应当成为 21世纪
学校制度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是各级教育工作者应平
等享有的权利,学校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为全体
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学习机会。
99
4.从短期着眼,可以推行中小学教师异地兼课,条件
好、师资相对过剩的学校,应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鼓励
或制定奖惩措施支援师资相对不足、条件较差的学校,
这将缓解贫困地区师资欠缺的问题。
5.认真落实教师工资财政统一发放制度,坚决制止
拖欠教师工资现象。努力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在教
师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通过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和聘任制,有计划地减少对师范生的资助,加大对教
师岗位的补助,按照岗位的重要程度和工作业绩拉开
分配差距,赋予教师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从根本上
提高教师素质。
100
( 八 )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义务教育监测指标体
系以控制初中辍学率为重点, 将九年义务教育按
时毕业率和 16周岁人口初中毛入学率作为重要指
标, 强化教育督导检查中的量化评估工作 。 把
,普九, 复查和素质教育评估结合起来, 把对贫
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目标的宏观监测和具体调控
措施结合起来 。 建议在部分有条件的特别贫困地
区试行对学龄儿童统一编码的制度, 县乡两级设
置专 ( 兼 ) 职调研人员定期跟踪查访儿童流动方
向, 以进一步分析其未入学和辍学的原因, 为特
别贫困县制定普及小学教育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
贫困地区应当实行小学阶段不留级, 不复读的制
度, 全面提高办学投资效益 。
101
(二)、基础教育的难点是 女童 教育
1、加强普及女童义务教育的意义
( 1)、从我国妇女教育落后现状看普及女童教育的重
要意义
——女性文盲率比较高
——妇女受教育程度较低
——男女两性就业机会不均等
102
中国妇女参政状况
103
中国妇女从业状况
104
( 2)、从我国女学龄儿童入学率看加强女学龄
儿童义务教育的重要性
( 3)、重视女儿童的普及义务教育是当代国际发
展的趋势
2、女童入学率低的原因分析
( 1)外部原因:
——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经济不发达
——封建思想的影响
——宗教观念的影响
105
——传统婚俗的影响
——家庭经济收入低
( 2)教育内部原因
——女教师数量较少
——学校设置与布局不合理
——对女学生特点照顾不够,教学内容脱离大多
数女学生的生活实际。
106
3、加强女童义务教育的几点思考
——加强对, 义务教育法, 的宣传,努力提高各级
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认识
——破除不良的观念和习俗,激发适龄女童的求知欲和
热情
——增加教育投资在农村及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逐步推行免
费义务教育,并提供必要生活补助
——适量办好女子学校和女子班,办学形式多样化
——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及女生生活的联系,改进课
程内容
107
——重视少数民族女教师培养
——优化师生关系
——不断改革各级招生制度与毕业生分配制度
108
(一)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
——21世纪课程
——多媒体教学技术
——大学公司的出现
——全民终身教育
——公立学校私营化浪潮
补充材料:
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109
21世纪课程
,从有历史以来,大部分的学者都表现着一个特征,忽
视了现实与未来, ——席科尼希(美国未来学会理
事)
一般的学者,本性上都认为搜集、研究、传扬古
代的文化能表现学识的渊博和功力的深浅。
传统教育,尤其是人文科学,每每把注意力放在过
去,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对几千年文明的释阐和演绎,而
忽视了现实的周遭世界和未来的指向。
迅猛惊人的变化震撼着今天的社会,它迫使课堂
内的教师无法回避这样的一个事实,古往今来的一切
文化知识,出口之间也许就已过时 ;那些需要一套解读
术 (注释 )的艰涩的古书和出了学校可能一辈子也不会
去用的冷僻刁钻的数学难题,在徒然耗损着年青人的
生命和热情。
110
,21世纪课程,, 旨在 帮助学生面向和适应未来 ; 旨在
帮助教师就变化中的问题,因材施教 。
,21世纪的课程”设置,
?接近并使用信息,包括图书馆和参考书,电脑数据库,商业
和政府机构的有关资料等;
?培养清晰的思维,包括,分辨语意学、逻辑、数学、电脑
编程、预测方法、创造性思维等;
?有效的沟通,公开演说,身体语言,文法,语辞,绘画,摄影,制
片,图形绘制等;
?了解人的生活环境,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和地理学,生物
和生态学,人种和遗传学,进化论,人口学等;
?了解人与社会,人类进化论,生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社
会心理学,种族学,法律,变迁的职业形态,人类存续问题等;
111
“21世纪的课程”设置,
?个人能力,生理魅力与平衡,求生训练与自卫,安全,营养,
卫生和性教育,消费与个人财务,最佳学习方式和策略,记
忆术,自我动机和自我认识。
,21世纪的课程”的 课程观 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课程
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
程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地得
以充实和完善,最后才形成一体化的内容 。
课程的内容 不再以信息为特征,而是蕴含在信息的背景与
意义之间的联系之中 。
课程的过程 也不仅仅以“方法”为特征,而要面向内容,
不断扩展与内容之间的联系 。
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
112
教师 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
与开展,而更多地以指导者、协调者的身份出现。
学生 不再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课程发展的积
极参与者,学生的感知、经验都被纳入到形成中的课程
体系中,学生个体的探索和体验受到重视。
课程发展的过程 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课程目标 不再是完全预定、不可更改的,在探究过程
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予以调整;
?课程组织 不再限于学科界限,而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
方向发展;
?课程重点 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承认
和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不以权威的观点
和观念控制课程,试图在各种观点、观念相互冲撞、融
合的过程中寻求一致或理解。
113
多媒体教学技术
多媒体技术 是当今最引人注目的技术,它是管理和处
理二十一世纪所有类型信息的基础。
“多媒体技术” 是指计算机交互式地综合处理文字、
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使它们建立逻辑连接,集成
为一个系统。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育形式
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系统出现了。它是由服务器、教师
主机和学生工作站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
教师通过教师主机控制整个网络的每一个终端,同学
生进行交互会话,学生在学生机前接受教师的指导进行学
习。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是作为主体来进行学习的,信息
反馈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114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交互网络,使现代教育课程发生了质的
变化,
?课程多样化 。能方便地交流各国的课程方案供学生
选择,文科学生能方便地选修工科课程,反之亦然 ;
?课程综合化 。在现有的学科之间的边缘地带可能出现许
多新的交叉,例如历史海洋学、考古信息学等;
?课程软件化 。网络可以集中国际一流专家,这批专家聚
集开展一些专门化的或专题性课程,无疑比之现在的小农
经济式的封闭型课程设计要强得多,他们开发的软件可以
随时供学生选择学习。
?课程积木化 。联互网上可能造成一种奇特的知识结构,像
搭积木一样,产生许多新奇的功能,当然这种课程还取决于
学生本人的知识结构。
?课程模块化。 课程模块即课程软件的分类,由学生选择装
配。当然,如何选择搭配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115
大学公司的出现
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所产生的种种需求,教育不仅仅
是一种雅趣一种闲暇的文化消费,它也是为社会创造利润
和培养各类新兴人才的重要工具。
1969年,具有 700多年历史的剑桥大学,率先走出 "大学公司
"的新路。于是在 1970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就拿出自己
的一块土地筹建剑桥科学园。
目前,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在大学周围兴起科学园、工业区,
越来越多的企业介入大学,联为一体,大学公司正成为明天
高等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为教育和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
契机。
由美国而欧洲,进而推向全世界,不同形式、类别的大学公
司和企业化大学的诞生预示着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
趋势。
116
全民终身教育
一, 1972年,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集, 以法国前总
理埃德加,富尔主持的国际委员会提出了题为, 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的报告, 该报告正式确认了原
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处处长, 保罗,朗格让 于 60年代中期
提出的终身教育理论 。
在 70年代进行教育改革的国家中,日本 最先提出终
身教育为改革前景,日本临时审议会于 1984年至 1987年
间的四次咨询报告中正式提出,为主动适应社会变化,
建立有活力的社会,? 必须建立以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
为主轴的新教育体系 。 ? 1988年日本文部省发表的, 文
教白皮书, 更加明确指出,日本面向 21世纪教育改革的
基本目标 ? 就是实现终身学习的社会 。 ?
117
全民终身教育
1984年 4月,美国 ? 全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 ? 在提交
白宫发表的题为, 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的报告中指出,为了寻找教育问题的答案,必须致力于
终身教育,开创一个以学习化社会为目标的教改运动。
1991年 4月 18日布什总统发布的, 美国 2000年计划, 的教
育战略中又进一步强调,学习是终身的事业,要求全体
美国人 终身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辈子当学生,并号召开
展一场把美国改造成 ? 学生之国 ? 运动。
各国推行终身教育的目标所指,今后的教育应当能够在每
一个人需要的任何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
和技能。它揭示了未来教育的共同方向,也就是将教育
贯穿到人的整个一生之中。
全民终身教育 构成未来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终身性 。
118
传统社会将人的一生分为三部分,上学、工作和退休。
据美国对某个学科领域 1970年毕业生的调查表明,到
1980年他们的知识陈旧了 50%,到 1986年知识已全部老
化。我国有关部门对 1965年的某学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
结果到 1970年他们的知识已陈旧了 45%,1975年陈旧了
75%。在知识爆炸,信息量无法细究的今天,一个科技
人员的应用知识总量大约只有 20%左右是在传统学校中
获得的,其余的 80%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应需要而不断习
得的。
教育在时间上将扩展到人的一生,在空间上将扩展
到全社会。它意味着:
——每一个人都将随时随地接受教育,进行学习;
——每一个人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进行学习;
——整个社会将承担起教育的职能,贯穿实施全民终身
教育的将是各种类型和功能的学校。
119
公立学校私营化浪潮
九十年代始,在美国的部分城市兴起了公立学校私营化浪
潮,美国教育领域的这一改革动向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
极大关注,在全球教育界也激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发达国
家起而仿效之,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公立学校 作为一种体现民主,实现种族平等,经济机会均
等的教育机构历来被普通的民众视为一剂“万应药”而
予以认同,但始自七十年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迫使人
们重新审视公立学校的功能。人们发现,公立学校并非万
能它不但没有培养出适应国际、国内社会需求的学生,而
且学校内部存在着严重的种族隔离,而这在以民主为其国
家口号的美国却是不齿的,它的质量低劣、纪律混乱
(“垃圾坑”、“暴力学校” ) 。美国公众感觉到,美国
“神话”有破灭的危险。而处于 "夹缝 "之中的私立学校
却以高水准的教学和良好的纪律和秩序获得了人们的广
泛青睐。部分私立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花费少于公立学校。
120
公立学校私营化大致可分为如下形式,公司承包经营,这
一模式始于 1992年,作为首批试点,巴尔的摩市将 9所公立
学校交付给私营的“教育选择公司” (EAI)经营,该公司
获得每个学生 5900美元的预算经费,同时承诺清洁教室,
提高学生成绩,并且同意不寻求控制教师的任命及工资的
发放。
除了由公司承包经营公立大学外,美国近年还出现了 特许
学校制度 。允许个人开办和管理公立学校,它可以是新
建的,也可以由现存的公立学校改变而成 ;作为独立的法
人实体获得相关的法律保护 ;它可以雇佣员工和拥有财
产 ;在有的学校,教师既是各自学校的雇员,也是各自学校
的拥有者,尽管如此,特许学校的公立学校地位保持不变,
免费、不教授宗教,实行非选择招生制,经费仍来源于政
府按学生人数发给的资金。
121
尽管公立学校私营化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它
们有着许多 共同点,
——不论何种模式,都是对现行公立学校制度的挑
战 ;
——它们的理论基础都来自于私有化理论 ;
——它们的目标最终都在于实现少花钱、多出成
效,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富竞争力的学生,以获
得公众的认同和支持。
对此,美国全国教育会会长基恩,盖格有清醒的认
识,他说,“将学校变成赢利的实体,办成纯粹的经
济实体,不可能在教学上获得更好的成就,。这
也是公立学校私营化发展过程中应避免的倾向。
122
(二)世界 基础教育 发展的趋势
基础教育对个人、国家的未来发展都具有
决定性作用。放眼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已尝
试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倡导现代教育理念,重
视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 全
面发展 。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竞争的加剧、知
识经济的崛起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
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当前世界各国,为了应对诸多挑战,在基
础教育领域,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
123
——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当今发达国家教育领域的一个标志性变
化就是 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迅速进入各国
大中小学课堂内外,成为学生接受知识、能
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必不可缺的手段。多媒
体网络教育有别于传统的书本教育,书本教
育采用的是单页式的教材,学生的思维方式
是 序列式 的,而电脑网络资源丰富,学生们
有条件在一种 开放的、交互式 的学习环境中
学习,知识结构可以由点及面,向纵横各方
向扩展,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124
——进行课程和教材改革
在基础教育领域内,课程教材 集中体现着教育的
思想、观念,并反映了教育适应社会整体发展要求和
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程度。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主持
的, 2061计划,, 90年代陆续出版了, 面向全体美国
人的科学 ———2061计划, 等一系列课程改革计划。
这些反映了美国 90年代至 21世纪中叶基础教育改革的
总体构想和发展思路。它们 以大力提升全体美国青少
年的科学、数学与技术素养为宗旨,力图建立、实施
一种与现行课程和教育不同的课程模式与教学 。它将
科学分为新的 5类学科,生物、数学、自然科学、信息
科学和技术,这些新的学科内容构成了从幼儿园到 12
年级应逐步学习和掌握的科学知识、技能以及处世态
度等的新内容和新框架。, 2061计划, 所设计的课程
和教材已在美国的一些州和学区进行教育改革实验,
受到全美范围的普遍关注。
125
——重视道德教育
“如果说今天美国在教育上有一个危机,绝不
仅是测验分数下降,而是我们在提供公民教育方
面失败了,公民教育仍旧是国家和学校的最重要
的责任。” ——美国著名教育家福兰克 ·纽曼
当前许多国家都重新强调在学校中 强化传统的价值观念,
培养公民的共同品德,如诚实、勇敢、遵纪守法、爱国、
勤奋、公正和自我修养等,尤其重视学生在集体中与他
人融洽相处、共同工作,并且要求教师注意教学方法,
不生硬灌输,将道德教育融于各科教学及课外活动之中 。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将尊重人的精神贯穿到家
庭、学校和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去,并强调提高学生的道
德实践能力。
126
——加强对教育质量的评估
克林顿政府在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出建立 全国教育质
量标准 和相应的考试制度。质量标准主要针对一些 基础、
核心 的课程和学科,并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检测和评估。
为检验学生是否达标,政府提出 建立新的全国考试机制
并已在 1999年春天举办全国性的四年级学生阅读考试和
八年级学生的数学考试。英国近几年对普通教育加强了
在培养目标、学校的课程设置、品德教育、教师业务、
资源和校舍、学校管理、决策和信息交流、学校与所在
社区和学生的联系等方面的联系。它通过 学校自我评价,
家长与社会评价及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督导、对学校进行
评价 等多种途径,鉴定学校的优缺点,督促学校改进工
作,提高教师的责任心,激励学生进步。
127
——重视学生智力开发和创新精神培养
青少年时期是接受创新思想最重要的时期,因此要:
——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独立提出问
题;
——注意力集中,坚持性强,乐意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
作业,进行争论;
——富于想象,能够用新颖甚至异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美国耶鲁大学著名教育与心理学家 罗伯特 ·斯坦伯格
提出了 为智慧而教 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的观点。他认为传
统的智力概念是不完整和不适当的,学校教给学生知识,
但却没有恰当地教给他们 如何聪明地运用知识 。受奖励
的学生往往是那些记忆能力强和解析能力强的学生,因
此在常规能力成绩测验中总能获取高分。
128
——重视学生智力开发和创新精神培养
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在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是最
重要的。
罗伯特 ·斯坦伯格 提出了一种新的智力概念。他认
为成功的智力 是一种解析能力、创造性和实践能
力的平衡,要根据个人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对环
境的适应性和可塑性来设定对个人的评估标准。
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这个标准来改进学校的成效,
发挥所有学生的潜能。
129
——改进教师选任标准提高师资
提高教育质量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近年来,
逐步提高教师 选任标准 或建立更严格的教师 从业
标准, 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待遇,已成为各
国的一些共同措施。
了解世界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 21
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求, 我们在 教育观念,
内容, 方法, 手段, 人才培养模式, 考试评价制
度 等方面迫切需要更新, 教师的素质 更需要进一
步提高 。 从整体上看, 我们同发达国家的教育还
存在着较明显的差距 。
130
一、背景分析
二、新课程运行机制
三、课程目标
四、课程方案
五、课程标准
六、实施、进展与讨论
补充材料: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131
背景分析
?社会发展
?经济、科技发展
?人口负担与人力资源
?国际课程改革趋势
?我国教育现状
132
国际教学改革的趋势
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
首先掀起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提高科学
教育质量、加快培养科学人才为目标的教学
改革运动。这一改革很快波及许多国家,并
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教学改革浪潮。纵观国外
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一些
主要特点:
133
(一)、在教学目标的改革上,由单一性目标
向综合性目标发展
由 ? 知识型 ? 或 ? 智能型 ? 等逐步
向注意学生 整体素质, 健全个性 的目标
发展, 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
90年代美国的教学目标:
——学术目标,强调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重视
学生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智力的开发。
——社会、公民和文化目标,注重人际了解、公民素
质的养成,文化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培养。
134
——个人目标,注重情感、身体健康、创造性、
美学趣味及自我实现教育。
——职业目标,进行生计教育和职业教育。
90年代日本的教学培养目标:
——具有广阔的胸怀、强健的体魄和丰富的创造力;
——具有自由、自律的品格和公共精神;
——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
135
90年代法国 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极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在智力, 手工, 体育和艺术方面
的潜力, 使其在各方面得到较好发展 。
1986年, 第40届国际教育会议提出,
基础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要, 有助于促进社会,
经济及文化发展, 但也强调发展个人天资与才
能和促进个人实现其理想的重要性 。 同样受到
强调的还有, 培养能有创见地独立思考, 尊重
他人的看法与感情, 尊重劳动的尊严, 以及作
为有责任心和守纪律的社会成员生活的一代人
的重要意义 。,
136
(二)、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注重课程结构
的合理化、内容的综合化、形式的多样化
—— 美国60年代的课程改革就是 强调让学生掌握
学科的基本结构 。80年代美国又加强“新基础课”
教学,即要求中学必须开设4年英语,3年数学,
3年自然科学,3年社会科学课程和半年计算机课
程。
首先,各国都强调基础文化课程,重视
以学科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武装学生,
为他们深入学习和钻研有关科学打下基础。
137
——日本60年代的课程改革 以科学知识为中心,作
为编制课程教材的指导思想。70年代,日本的课程
教材 从以科学知识为中心进入到以探求为中心 。80
年代,日本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内容相互衔接,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使教学内容逐步深入,特别注意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综合性 的基础教育。
其次,世界各国在中学增设劳动技术课、
职业课程已成为一大趋势。
——美国70年代推广生计教育,强调把普通教育同
职业教育结合起来。
138
——法国在75年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强调职业教育,
在初中三、四年级必须开设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科目。
80年代末,法国更加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
活的联系,提出学校必须“面向生活”、“面向企
业”、“面向劳动市场”。
第三,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跨学科开设
综合课程的趋势正在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
设置。
——英美等国把历史、地理、经济学、政治学、人类
学和法学等有关内容综合为一门课,即,社会研究” ;
把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生理、实用技术等融合
为,综合自然科学” 课;把文法、阅读、写作、戏剧、
电影、电视、新闻和实用语言等综合成“语言艺术”
课;把绘画、美工、雕塑、音乐、舞蹈、工艺和广告
等综合成,创造艺术” 课。
139
——韩国从1982年起改革了小学一、二年级的
课程,即语文、道德和社会科学知识结合开设,现
实生活” 课,将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课程结合开设
“探究生活” 课,将音乐、体育、美术结合开设
“愉快生活” 课。
第四,各国为了保证基本目标的实现,在
重视必修课的同时,为了适应学生多方面的
兴趣和需要,开设选修课。并随着年级的升
高,选修课的范围和数量逐步扩大。
过去注重课程统一性的国家现在逐步重视选修课,
并给教师和学生以更多的自主权,而过去强调多样性
的国家现在则要求加强必修课,并严格规定统一的课
程标准。
140
——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全国课程,各州和地方
行政部门各自保持着课程多样性的特征。
面对这种“过于自由”的课程制度,近年来,美国各
界一致要求设立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以加强学生的“基
础教育”和“科学教育。”美国85年以来逐步实施的
“2061计划”就要求,学生在13年内学习12门左
右的课程,彻底地探讨并触及广泛的其他各部门”。
——日本一贯强调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而出现划一
性、强求一律的弊端。
为克服这一弊端日本从70年代开始削减必修课,增
加选修课,80年代又进一步改革僵化统一的课程结构,
精选教材内容,在保证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强调学生
学好内容丰富的选修课,给教师和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权与
机动权,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141
(三)、在教学方法、技术的改革上,注重多
种方法整体效果的优化
—— 美国60年代,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推广“发现
法”或“探究学习”,使用教学机器,重视个别化教学,
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70
年代,美国又强调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讲授、练习、
背诵、日常家庭作业及经常性的测验等。80年代和9
0年代美国增加教育投入,建立校园网和远程教育网。
——法国80年代以来,加强个别化教学,实现教学技
术的现代化。教学中广泛使用微电脑或视听手段,用于
讲授、复习、质疑等各教学环节,以利于发展学生的推
理、思维和自学能力。
142
1996—1998年
对全国 9个省市城镇和农
村的 16000名学生,2000名校
长、教师和全国政协、教科文
卫委大部分委员,对 1993年的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
行了问卷、访谈调查。
我国教育现状
143
校长、教师认为
学生身上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校长 教师
0%
10%
20%
30%
40%
50%
校长 教师
基础知识与技能
公德
政治信念
分析解决问题
健康
劳动态度与技能
自主创造
动手能力
美的态度表现
搜集利用信息
144
教师之间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
0%
10%
20%
30%
40%
50%
60%
1
知识与技能
解题技巧
智力发展
创造性
情感态度
个性发展
145
校长与教师对教材所选内容量的意见
12%
57%
31%
?? é?
ê μa
?? ?-
11%
43%
46%
校长
教师
146
7%
53%
40%
?? ò?
ê μa
?? ??
8%
32%60%校长
教师
校长、教师对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的意见
147
校长和教师认为
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
79% 90%
0%
50%
100%
小学 初中
148
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类型
教师经常布臵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
科书,而很少布臵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
外书、社会调查这一类的实践性作业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êé ?? ?? ìa ?á ?? a? êμ ?? D? ?? òμ
149
城市小学四年级就有近一半的学生一
天课间中除做操外基本没有户外活动。城
市初三学生这一比例高达 83%。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
3? êD ?? ?ê ??
3? êD á? ?ê ??
3? êD 3? ?t
3? êD 3? èy
?? ′? 3? ?t
?? ′? 3? èy
课间基本没有户外活动的学生人数
150
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或?总是?
在全班公布考试成绩的比例在 60%左右,城市
初中学生的这一比例已达 75%。
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的百分比
0%
20%
40%
60%
80%
?- 3£ ?? 2? 3é ?¨ ?- 3£ ? ?? ′?
3? êD D? ?§
3? êD 3? ?D
?? ′? 3? ?D对考试结果的处理
151
对于公布考试结果和依据考试结果排名次的做法,
70%的初中和小学生感到紧张、或害怕或讨厌。
0%
10%
20%
30%
40%
50%
60%
D? ?§ 3? ?D
?? ??
1| ??
ì? ??
?2 o?
学生对公布成绩、排名次的感受( %)
152
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愉快
体验与有关变量的相关系数
愉快 -
教师厉害
愉快 -
枯燥科目数
愉快 -
自主时间
愉快 -
作业量
愉快 -
考试频度
城市小学 -0.32 -0.26 0.28 -0.23 -0.18
城市初中 -0.26 -0.22 0.21 -0.16 -0.12
乡村初中 -0.26 -0.16 0.19 无显著性 无显著 性
153
例 1
初一, 语文, 第一册
?《〈 诗经 〉 三首, 练习题中, 要求学生在
,关雎,,, 蒹葭,,, 君子于役, 三首
诗下面标出 叠字, 叠韵词, 双声词, 押韵
字;
?要求学生从, 木兰诗, 中分别找出运用了
起兴, 回答, 比喻, 夸张, 象声, 顶真,
对偶, 复叠铺排 等手法的诗句 。
154
三年级复习题
竞技体操
个人全能赛个人单项赛
团体赛
在平面图上,通常用一些符号来表示
实际的景物,各种符号代表什么,要
在旁边加以说明,这叫做图例 。
2,正式比赛的体操叫,比赛
可分为,
和 三类。
例 2
1,什么叫图例?
155
某小学六年级数学测验
例 3
加工一批零件,计划 7天完成,按计
划工作 2天后,又增加了生产 60个的任
务,如果要在计划期限内完成,工效必
须提高 15%,原计划每天加工多少个?
156
1,与, 故乡, 语句顺序完全相同的是:
( 1)我想
(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 3)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
( 4)我在朦胧中
( 5)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6)这正如地上的路
( 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 8)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A.( 1)( 7)( 6)( 2)( 5)( 4)( 8)( 3)
B.( 1)( 6)( 7)( 5)( 2)( 4)( 8)( 3)
C.( 4)( 3)( 8)( 1)( 6)( 7)( 5)( 2)
D.( 4)( 3)( 8)( 1)( 7)( 6)( 2)( 5)
例 4
一则语文中考试题
157
一、填空
1,1999年 5月 1日,中国 ’ 99昆明世界园艺
博览会正式开园,这次博览会有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
2,1999年 10月 1日,首都举行盛大阅兵式和
群众游行,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五十周年,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首
都 万军民参加庆典。
例 5
中考, 政治, 试题
158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 主体 上,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在教育活动中
忽视儿童个体差异的实际和需要;
——课程 结构 上,将活动与课程割裂开来,没有形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
——课程 内容 上,注重传统的“双基”,忽视了情感、
态度和能力的培养;
——课程 方法 上,注重了对教材和教法的研究,忽视
了对学生的了解和学法的指导等。
159
学生发展现状反思
优 势
知识
技能
解题能力
勤奋与刻苦
问 题
实践能力
创造性
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
人生观与价值观
160
学生发展现状反思
?优势与问题同样突出
?我们的优势正是西方教育所力图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问题也正是西方教育的优势
无论是优势还是问题,都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我们的优势需要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继承与发扬
161
新课程的运行机制
政府行为
颁布, 面向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确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国家重大项目
国家一级财政拨专款资助
在 14所大学设立,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162
建立民主、开放、科学的
课程运行机制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过程系统 结构系统
163
过程系统
决策过程
评价与反馈 实施过程
设计过程
164
设计过程
现状调查 国际比较
形成课程改革总体思路
引进竞争机制
强调广泛合作
课程标准类项目
综合研究类项目
强调课程专家
与各项目组专
家的不断对话
交流与合作。
重视基础研究
1,国际趋势
2,现状反思
3,需求分析
4,学科发展
5,学生特点
组建课程
改革国家项目
165
决策过程
2001年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 0.5%-1%)
2004- 2005年全国起始年级实施新课程
2002年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 17%-18%)
2003年扩大实验范围( 30%左右)




广





教育界
企业界
学术界
166
实施过程
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
重视参与式研修、过程培训及校本培训


教学过程、行动研究


实验方案、教科书选用、全面规划学校课程
社会宣传与动员,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
广泛参与:政府、社会及教育内部


167
评价与反馈
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
建立课程不断更新的机制
168
























结 构 系 统
培养目标
?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社会责任感;
?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 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环境意识;
? 终身学习;
? 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 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
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
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
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
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之一
过程与
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知识与
技能
转 变 课 程 的 功 能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
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
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设臵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
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
目标之二
改变课程内容 繁、难、偏、旧 和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
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
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
和技能。
目标之三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
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
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
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目标之四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
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
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改进
教学实践的功能 。
目标之五
目标之六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
状况, 实行 国家, 地方, 学校 三
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
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
177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年 级




1 2 3 4 5 6 7 8 9
品德

生活
品德与社会
思想品德
历史与社会
(历史、地理)
科 学 科 学(生物、物理、化学 )
外 语 外 语
综合实践活动
体 育 体育与健康
语文
数学
艺术 (音乐、美术)
地方与学校课程
178
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臵课程
? 按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臵课程
? 各门课程比例适当
? 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
度调整
? 九年一贯整体设臵课程
? 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
? 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179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重建各门学科
?设臵综合课程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180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 国家通过设臵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
? 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
? 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
? 农村普通中学试行 ? 绿色证书 ? 教育,形
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
? 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181
有关说明
?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
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
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 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在
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
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 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
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 一至六年级开设体育课,七至九年级开
设体育与健康课,均应贯彻 ? 健康第一 ?
的原则
182
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参见 2001年, 人民教育, 第 11期)
183
特点之一,
?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
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
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 ? 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
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
重心的转移。
184
案例:科学标准( 7—9年级)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与技能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科学、技术与社会
185
案例:数学标准( 1—9年级)








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86
?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
票、油票、副食本等,以及现在报刊上
的各种广告资料,感受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的转变 (历史标准) ;
?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
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
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
气环境的意识,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
报的习惯 (地理标准) ;
案例:
187
? 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
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
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
害 (数学标准) ;
? 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
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
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标准) ;
? 在唱歌、绘画、制作的过程中,共同分享
创作的乐趣和喜悦,体会怎样表达对祖国、
对亲人的爱 (艺术标准) 。
188
特点之二,
?突破学科中心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
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
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
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189
案例:
?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
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
要求。 (语文标准)
?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
史,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而不要求学生
死记硬背繁杂的历史知识。 (历史标准)
?增加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图形与空
间、统计与概率等现实问题的探究,降
低对运算速度、证明技巧的训练。 (数
学标准)
190
?加强地理基础知识与人口、资源、环境
的密切联系。 (地理标准)
?反映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削弱传统生
物学按类群详细介绍生物体外部形态和
内部结构的知识。 (生物标准)
?加强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内容,
降低了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配平、浓
度计算等)的要求。 (化学标准)
191
特点之三,
?改善学习方式
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
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
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
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
结果性目标
1,知识 了解 ——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
理解 ——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

应用 ——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
2,技能 模仿 ——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
独立操作 ——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 ——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 ——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 ——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
领悟(内化) ——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193
? 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
圈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国际生物圈”
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
物圈。 (生物标准)
? 组织学生拟定调查提纲,对经历过大跃
进、文化大革命的长辈进行访谈,并在
课堂上交流、讨论,认识这段历史的原
因及危害。 (历史与社会标准)
案例:
194
? 组织学生观看, 林则徐,,, 鸦片战争,,
,甲午风云, 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
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影
片的历史背景,讲述历史故事。 (历史标准)
? 经历“问题情景 ——建立模型 ——求解 ——
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数学标准)
? 分组调查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艺术,并将艺
术形式与该地区的建筑、服饰、方言等联系
起来,全班分享调查结果。 (艺术标准)
195
特点之四,
?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标准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
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
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196
各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 成长记录 ;
? 测验与考试 ;
? 答辩 ;
? 作业 ( 长周期作业, 短周期作业 ) ;
? 集体评议;
? …… …… ……
197
案例:通过下列活动,考察学生的体验:
? 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
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
? 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
重量 。 估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周生
活垃圾的总量 。
? 组织学生设计问卷, 调查每个家庭对生
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的处理方式,
写出调查报告 。
198
?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
?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收集一周垃圾的任
务?
?能否独立思考, 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社区垃圾污
染环境问题的忧虑?
?能否在调查报告中积极提出垃圾处理方
式的建议?
199
特点之五:
?,标准, 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划,以
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
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
这是, 标准, 和, 大纲, 的一个重要区别,
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
了较大的空间。
200
案例:
? 语文标准:
? 1~2年级 ——认识常用汉字 1600~1800个,
? 课外阅读量不少于 5万字;
? 7~9年级 ——认识常用汉字 3500个,
? 课外阅读量不少于 260万字。
? 数学标准:
? 1~3年级 ——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 有从报刊等媒体获取数据的体验;
? 4~6年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估算习惯,
?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
图。
201
课程改革实验的任务和要求
1,实施、验证、修订课程标准
2,形成教材选用机制,促进教材多样化
3,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
4,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5,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6,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202
? 学习课程标准
? 检验课程标准的适应性
? 形成对课程标准的修改建议
? 2003年教育部将组织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 2004年颁布经修订的各学科课程标准
实施、验证、修订课程标准1
203
形成教材选用机制,促进教材多样化
? 建立教材编写资格的核准制度
人员、经费,编写思路、样章,独创性
? 完善教材审查制度
审查委员库 立项 审查 出版 实验
? 教材选用的民主决策程序
教材评价公告制度 教材选用委员会
2
204
形成三级课程
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
教育部:
纲要 课程方案 课程标准 评价制度
地方:
提升课程发展能力 提高国家课程的适应性
指导学校课程, 确保国家课程目标的实现
学校:
校本管理 校本培训 校本课程 校本教研
3
205
? 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参与:教师 → 教研组 → 学校 → 学区
专题:实践 → 问题 → 归纳 → 计划 → 报告
? 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估
教师的讲课技巧 →→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形成与新课程
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4
206
?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行动研究
案例分析
教学反思
合作与分享
207
? 充分 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丰富的课程资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208
? 评价是教学的一部分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 明确目标 制定工具
收集证据 改进建议
? 目标多元 方法多样
信息多源 关注差异
? 学校 教师 学生
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5
209
? 组织培训
通识培训 参与式培训
基于校本的过程培训
? 边实践、边研究、边学习
? 总结、交流与分享(制度化)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6
210
进展
与讨论
2001年 12月 23- 28
日教育部组织 5个评估
小组对 10个国家级课程
改革实验区进行典型抽
样评估。
211
义务教育阶段
课程改革实验区分布
212
接受评估的 10个实验区
? 黑龙江大庆市
? 河北省鹿泉市
?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
? 青海省湟中县
?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
?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
? 福建省厦门市
? 贵州省贵定县
?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
213
教师问卷调查报告摘录
在本次评估活动中,对所评估的实
验区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
及教师对新课程的看法、实验培训情况
、实验中遇到的困难等,目的是了解实
验区教师对新课程的总体认识、实验区
工作的一般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现将
对所回收的 609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
结果摘录如下:
214
教师对课程改革必要性的认识
大多数(将近 90%)的教师认为课程改革是必要
的。认为暂缓改革的教师只占 12.8%。说明多数教师
是接受和认同课程改革的,他们从自己的教育改革实
践中切实体会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86.8
12.8
0.3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a× Dè ·? ?ü o1 ·? ?o ?è ?y
215
对课程改革适应性的认识
对课程改革很适应和基本适应的教师占 92.7%。
只有 7%的教师感到不太适应或很不适应。
13.5
79.2
6.9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 ?? aè
1? ê ó| o? a? ê ó| 2o ì? ê ó|
216
在问卷的?自由表述?部分,有 568
位教师写了对课程改革的体会与看法。
他们认为:
——新课程的知识面比较宽,使学
生学到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视野拓宽
了,学生学起来有了兴趣,能够积极主
动地参与。新课程的知识与生活比较接
近,学生说的多了,我发现学生有许多
独特见解。
217
——新课程改进很大,优美的画
面、动听的儿歌,非常形象,对培养
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供很好的
素材。
——新课程在时代性、综合性、
趣味性、适用性方面非常突出,教学
必须用新的方式才能把它们展现出来;
新课程像一股清新的风。
218
家长对新课程的态度
近 76%的家长对新课程的态度是支持或基本
支持的, 但也有近 24%的家长对新课程不甚了解,
这对今后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
22.3
53.6
23.8
0.3
0
10
20
30
40
50
60
?? ?? aè
?§ 3? o? a? ?§ 3? 2o á? ?a ?′ ??
219
培训对教师的帮助
60.2
36.6
2.5
0.5 0.2
0
10
20
30
40
50
60
70
?? ?? aè
1? ′ó óD òo D? 1? é? ?o óD ?? ??
220
教师认为的最佳的培训方式
可以看出,60%多的教师认为培训对自己帮助很
大,其中 74.2%的教师反映收获最大的培训方式是有指
导的讨论与研讨,这说明参与式培训是新课程推进过
程中必须坚持的一种重要方式。
7.7
12.2
74.2
1.6 2.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2 êù a¨ ·? oò ?2 ?? ì? ?ú óè ?D ì? ?? ?á ?? ?? ?? ??
221
教师 参加课改实验最大的收获
课改实验给老师带来的最大
收获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业务能 教学观 教学态 自我形 有一定科 人际关 其他
力提高 念转变 度改善 象改善 研成果 系改善
53.1
91.6
40.3
12.7 11.0
3.0 0.3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22
教师工作量的变化
92.2
6.4
1.3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 ?ó 2o a? ?? é?
223
有关这部分内容在问卷的 ? 自由
表述 ? 部分也有所反映, 教师们写到:
——我很有幸参加这一轮课程改革,
在教学中不仅老师的教学观和教育方式
有了很大改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重
大转变, 我深深感到每个孩子都渴望得
到教师的关爱和鼓励 。 我身为一个生活
教师, 应多渠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
他们热爱生活, 热爱学习, 对未来充满
信心 。
224
——我参加课程改革已经将近 4个月了,在这 4个
月的时间里,我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很快乐。
尤其是在语文课上,学生们每一次精彩的发言,
每一个可爱的动作,每一个期盼的眼神都会让我
感到满足。有时,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要是我也
象他们那么小,那该多幸福啊,在与孩子们相处
的这段时间里,我感觉自己比较自信,不管是与
家长探讨还是与同事商议,我始终对自己现在所
做的这件事(课改)充满信心。当我手捧爱不释
手的教材时,当我看到快乐成长的孩子们时,当
我听到家长充满信任的话语时,我觉得自己真的
有点伟大(这话一点不夸张 )。
225
学生在新课程实验中的变化
基础知识 解决问题 学习态度 学习 更加喜欢
更好 能力增强 改进 方式改进 学习
8.4
64.1
39.7
71.2
39.5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226
?新课程给学生的是美好的回忆、快乐
的童年。
?培养了学习兴趣,对学校恋恋不舍。
?不爱发言的同学发言了,不爱动脑思
考问题的同学脑筋动起来了。
?有利于学生向着创造、探索、独特、
大胆、超越、求异、质疑等方面发展。
在问卷的 ? 教师自由表述 ? 部分,
教师们写到:
227
实验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缺少课 缺乏指导 学生不适应 家长 缺少政策 其他
程资源 不接受 和经费保障
44.2
29.4
2.1
1.8
17.6
2.5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228
? 45.6%的教师认为学校实施课改的最
不利条件是教学设施等物质条件不能
满足教学要求;?
44.2%的教师认为实验中遇到的最大
困难是缺少课程资源;?
70.4%的教师感到使用新教材的过程
中最大的难点也同样是缺乏课程资源 。
课程资源严重缺乏问题是 600余份问卷中,
教师们提到的最焦点的一个问题。以上三个图
都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
229
?评价问题?
大班额问题?
政府重视问题?
配套政策问题?
专家指导问题?
社会环境改善问题?
师范院校改革问题等
此外,教师还比较集中地谈到了:
230
新课程实验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与教师创造性实施能
力小的矛盾,将成为制约新课程实验的一
个瓶颈;
新课程课时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
时间固定性的矛盾,已开始困扰教师的具
体实践;
231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与少
数学生主动性不够、知识掌握不 ? 扎
实 ? 之间存在矛盾,能否解决这个矛
盾成为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关键要素;
新课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学
校评价方式滞后之间存在矛盾,解决
这个矛盾将成为新课程实验的核心环
节;
232
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
惯间的矛盾,呼唤教材编写专家与一
线教师的沟通;
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教材配套资源
不足间的矛盾,呼唤教材编写部门和
一线教师共同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233
理想的课程
管理者的课程
实施的课程
获得的课程
,纲要, 指导下
? 主动性
? 积极性
? 创造性
234
? 建立一个民主、开放、科学的
课程可持续发展机制
? 形成新的学校文化,促进每一
个学生健康、有个性的发展
? 在推进新课程过程中,让我们
共同成长
我们的追求:
235
教师怎样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教学改革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
内容的完成,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推广,都离不
开教师。
我国的教师队伍存在三方面问题:
——教育自身的封闭性,导致了教师诸种观念的落后,包括
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以及服务观等。我们一些教师远不
适应新形势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谈及教育,只注重文化知识
传播,认为越全越深越好,只重智育,轻视其他;谈及质量,
把学生的文化成绩、学校的升学率看得重而又重;谈及人才,
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只把成绩好的学生看成是人才。
1、观念落后、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
(一)认清形势,转变观念
236
——2000年我国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 96.85%,其中有占
总数 76.81%的是中专、高中毕业;初中 87%,高中 68.42%,
仍有 84万多中小学教师学历未达标。
——中小学教师城镇超编 5O万,农村缺编 60万,一些
学校因缺师资致使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开不出。
2、心理问题严重,队伍不稳定,精力不集中
——调查显示: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为 48%,与一般群体的“常模”相比,有 23.4%的小
学教师超出“常模” 2个标准差 ……
——绝大多数报考研究生的中学教师选择非教育专业,
并把考研当作逃离中学的跳板。
237
——据对北京的一项调查,相当比例的高校教师
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教育质量有滑
坡”。
3、培训跟不上,知识难更新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主要精力在学历达标,脱
产培训受到经费、编制等方面的制约。
——继续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不尽合理,有待
进一步完善,教师知识老化的现象较为严重。
238
(二)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适应五种变化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
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
新和突破。因此,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
的挑战,也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反映在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
上 。
——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改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239
——教师工作方式的改变
●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 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 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的技能将需要改变
● 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
● 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
● 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240
——教师必须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带来的挑战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变化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241
(三)尝试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建立师生 互动,学生 自主参与学习 的新教学模式,彻底抛
弃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 发现问题、
探索问题 的过程,实现从重正确答案的得出到 重研究方法
的创新,从重现成结论的获得到 重获取知识的过程 的转变。
使学生在掌握现成知识的同时,努力去发展知识;在了解
现成结论的同时,又会设法突破现成结论,最终实现创新。
打破陈旧的固定的? 标准答案 ?式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
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推行问题讨论式教学,还教学活动为
探索学习过程的朴素原貌。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经常面对
的是不知道结果的情境,是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学生也
不是消极的听客,而是主动的求智者。学生的应变素质、
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242
多维互动教育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过程是由教的动态过程和学的动态过程组成的。
实现两个动态过程的平衡,使教的动态过程和学的动态
过程同步展开、协调发展,是教育教学的理想境
界。 ……
所谓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 是
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实现教学
过程的积极化。 而能否实现教学过程的积极化,关键是
看在教师的调控下课堂教学中能否实现一种多维互动的
交往关系。多维互动的 实质 是,交往双方中任何一方发
出的交往意愿或活动都能得到另一方的积极应答 。课堂
教学中的多维互动包括 师生互动, 小组互动 和 生生互动
三个方面。 ……
多维互动学科教学模式有,⑴ 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⑵ 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
243
重庆市,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
教 (辅 ),定向导趣 设问导疑 点拨导思 拓展导创
学 (主 ),自学生疑 探究质疑 合作释疑 实践创新
创新学习课堂教学特点,
激发情感的课堂;生动活泼的课堂;开放多变的课堂。
创新学习课堂教学的原则,
民主原则;需要原则;问题原则;实践原则;高效原则。
244
北京景山学校,主体性教学,模式
㈠ 定向 。 激发自主学习动机,明确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 要采
用的学习方法。
㈡ 自学 。 阅读教材,边读边思考边记笔记。
㈢ 讨论 。 全班讨论,或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或先成 对
议论再全班讨论。
㈣ 精讲 。 在每个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经过学生讨论,教 师
再有针对性地精讲重点、疑难点和知识结构与规律。
㈤ 操练 。 学生懂了以后就要练,要人人练、自主独立 或成
对练。
㈥ 检测 。 自测自评或互测互评。
㈦ 总结 。 自己小结或教师系统总结。
245
学生 自主学习 活动的主要形式:
——在 游戏活动 中学习;
——在 操作实践 活动中学习;
——在 交流研讨 活动中学习;
——在 探究发现 活动中学习;
——在 转换角色 活动中学习;
——在 观察活动 中学习;
——在 求变求异 活动中学习;
——在 选择归类 活动中学习;
——在 合作互动 活动中学习;
——在 情境体验 中学习。
246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课程
所谓“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 基于自身兴趣,
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
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学
习活动 。
(一),研究性学习”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时代性。
自 18世纪以来,“研究性学习”至少被大规模地倡导
过 三次 。
—— 18世纪末到 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 卢梭、裴
斯泰洛齐、福禄倍尔 等人。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
倡导直接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其目的是 把人的精神从
中世纪的蒙昧、迷信、盲从中解放出来,让理性的光辉照
亮人的心灵,以培养“理性的人” 。
247
——19世纪末至 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 杜威、克伯
屈 等进步主义者以及 康茨、拉格 等改造主义者。这个时期对
“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主要是应工业化时代和社会民主化的
需求,并且受实验科学的影响,其目的是 培养适应现代社会
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人。
——20世纪 50年代末至 70年代的美欧诸国以及亚洲的韩国、
日本等国,主要倡导者为美国的 布鲁纳、施瓦布门、费尼克
斯 等人,他们在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究学
习”的合理性,推动了课程改革运动 ——"学科结构运动 "。
这个时期对 "研究性学习 "的倡导主要是适应 "冷战 "时期科技、
军事与空间竞争的需要,目的是 培养 "智力的卓越性 ",造就
智力超群的社会 "精英 "。
我们今天倡导的 "研究性学习 "课程 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
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 个性 健全发展。
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
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 。因此 "研究性学习 "课程洋溢着浓郁
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248
(二)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教育部, 普通高中“研究性
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中列出了六条,
——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学会分享与合作;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
强调 情意目标,强调 经验、兴趣、情感和意志 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 "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
标,把 情意 目标提到与 认知 目标,能力 目标并列的重要地
位。
249
“研究性学习”的 实施过程 特别强调, 体验, 这一心理
过程,特别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
践体验,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这
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有所长进。
我们通常见到的学生感受力下降, 感受不到大自然的
美, 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 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
缺乏对成就感, 自尊心的体验, 缺乏对亲情, 人性的体验,
某种程度上都与忽视情意目标有关 。
(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综合性, "研究性学习 "不在学科知识的序列中构建课
程的模式,而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
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对学科知识的运用。 "
研究性学习 "的综合性,不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
是通过对知识的 综合运用 去完整地认识作为有机整体的客
观世界的一种途径。
250
——实践性,“研究性学习” 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
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
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多彩
的探究发现,个体各异的实践体验,能够克服基础教育课程
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为学生的生
活经验的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渠道。
——开放 性, "研究性学习 "既跨越学科的逻辑体系,又超
出专家预先设定的学科课程内容范围 。它的 基本特性 是尊重
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
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 。开
放性是实现这一特性的保障。只有开放才能将学生的需要、
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才能由每一个学生自主地选择学
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个体指向,实
现学生从其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
251
(四)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教师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许多学生因 缺乏科
研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活动过程中觉得无从着手或打不开思
路。真正做的时候也存在着 操作不规范、方法不科学或方法
单一 的问题。特别是高中学生,接受了九年的传统教育,习
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存在着许多思维定势。许多学生在
活动过程中,受到挫折就心灰意冷,心理承受能力 较差。这
就要求教师在 基础知识、科研方法、科研思维和心理素质 等
方面加强指导。
——基础知识指导
包括 科研基础知识 指导,专业背景知识 的介绍和 学科知
识 的渗透。基础知识指导 应着重于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并运
用所学知识开展研究,最好不要把课题中所需的知识材料直
接提供给学生。即使是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也不要把书籍
直接给学生,而是指出 获取 这些书籍的 主要途径。
252
——研究方法指导
包括常用 科研方法介绍、资料收集和分类指导、科学性
指导 等 。应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多样的研究方法,
还要让他们学会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特别要注意实
施阶段与选题阶段研究方法的差异,以作不同的选择。
?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类
比法、案例分析法、社会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 ;
?在资料收集和分类的指导方面,我们在资料整理加工上对学
生提出较高要求,如必须制作一份完整的资料目录,资料规
格要统一,并按一定标准分类;
?科学性指导应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资料来源的可
靠性②研究程序的科学性③结论的科学性
253
——思维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
传统教育的思维训练存在着许多 误区,偏重于进行求同思
维、演绎思维、左脑思维、言语思维、协调性思维的训练,
有的甚至是在进行教条式的、两极化(非黑即白)的思维训
练。直接后果是使许多学生思维刻板、盲从权威和教师、怕
出错、怕冒险、过分追求确定性、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以及
提问能力(在许多学校,学生提问少,提问角度单调,视野
狭窄,回答问题的答案趋同),此外,科学批判能力、综合
创新能力和次协调思维能力也不高。
因此,应注重转变学生的传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主
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
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让学
生尝试运用,并经常运用,最后是 习惯运用一些科学创新的
思维方法 (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右脑思维、
非言语思维、次协调思维、辩证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
254
——心理素质指导
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心理指导: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意志教育,以 培养学生耐挫力和意
志力;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活动 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
命感以及关注社会的现实与未来的人文精神;
?通过对集体成果的评价让学生学会合作,发展学生在学习
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通过主动深究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取亲自参与研究、探
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
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255
(五)实施指导中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注意实施过程的管理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实践性,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
在校外活动,即使在校内活动,也是分散的自由活动,这
与易于控制的传统课堂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最大的问
题就是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 有效监控 的问题。
要做到有效监控,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在活动前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活动计划并作相应的安全论证, 在此基
础上对学生活动计划提出建议, 使活动计划尽量周密, 活
动任务布置到位 。 活动过程中 由学生自主管理, 教师对其
管理体制可作适当指导 。 活动后 教师应及时检查活动记录
及所到单位签证, 并检查每个学生的活动成果, 把握其可
能的活动时间并作活动效果评价 。 活动中应尽量做到师生,
生生之间信息畅通 。
256
——实施过程中的思路疏导
开题方案只是指明了研究方向,实施阶段应该根据研
究过程中出现的 新问题,研究对象的新发展 不断调整研究
方案,使整个研究过程不断有新的创意、成果,研究思路
不断向纵深拓展。 实际上许多研究思路是在进入实施阶段,
真正接触大量的主题材料后引发的 。需要教师不断对学生
进行思路疏导,使学生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势,开启创造与
想象的思维之门。
——实施过程中的分工合作
由于研究组内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许多学生即
使在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也不知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组内的一些骨干分子就成了他们的依赖和推倭工作的对象,
整个活动可能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也不可能体现团队合作
的精神。为此,应在组内 明确职责,按照个人特长 分工到
人,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基本工作和基本要求,使
活动得以有序的开展。
257
——实施过程中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不仅对学生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
更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学习 过程进行评价 。研究学习
过程评价内容主要有,1、小组成员出勤率; 2、活
动记录的完整性、及时性、真实性; 3、查阅资料的
数量与质量; 4、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 5、活动预
期目标的达成度; 6、各种书面材料的规范性与完整
性; 7、其他教师规定要求的达成; 8、活动中获得
的体验与收获等。 实施过程评价是研究性课程区别
于只重结果评价的传统教育的重要特征,过程评价
应以鼓励为主;以科研的精神与态度、的体验与收
获为主;以推动和促进学生的研究学习的开展为主
要目的 。
258
(六)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对挑战和要求
——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长期以来,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
识的唯一来源。即使是素质较差的老师,借助所拥有的知识,
他在学生面前依然是权威,居高临下,一切由他说了算。但在
研究性学习中,这种情况 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学生希望研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老师的专业领域,有的即便在
教师专业范围内,也是他平时不关心、不留意的,对于学生将
要学习的很多内容,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
?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
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这种变化将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让老师真正开始意
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
259
——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
长期以来,在学校中只有教师选择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
学校安排的各科老师,从没有学生选择教师。而在研究性学习
中,无论在哪种课程启动模式的实验中,我们都非常注意给学
生选择教师的权利,允许学生自由地在全年级甚至在全校选择
自己的课题指导老师。因为这种选择权,是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能够发挥的前提条件。这就使学校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
的地位,这对教师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知识结构新的 老师受欢迎; 教育观念新, 对研究性学习课
程开设有比较正确的认识的老师受欢迎; 骨干老师 受欢迎; 年
轻教师 受欢迎 。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指导研究性学
习将成为每位老师的 必备能力, 届时那些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其教师的职位就会有危险 。
260
——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
传统教学中,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是教师工作的
特点。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
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
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对绝
大多数老师而言,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
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 走向
合作,联合 起来对学生课题小组进行指导。教师 必须
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
它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只欣赏自己的工作和能力到学
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
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在教
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 这
是老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261
云南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 一 ) 背景
1.自然和人口背景,
云南省集 ? 民族、山区、边疆 ? 三位一体,总人口为 4235.9万人,
少数民族人口为 1415.3万人,占总人口的 33.41%。其中,4000
人以上少数民族 25种,少民族种类居全国第一,少数民族人口列
居全国第二,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在山区和远离城市(镇)的
边远地区,社会发育程度差异极大。全省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
76.64%。人口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 101人; 云南省属青藏高原
的南延部分,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每公里下降 6米。
境内最高峰是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 6740米,最低点是红
河与南溪河汇合处,海拔仅 76.4米,高差悬殊 6663米。全省总面
积 39.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 94%;有 26个县(市)分
别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国境线长达 4061公里。其中,中缅
边境 1997公里,中老边境 710公里,中越边境 1353公里。
262
2.资源背景,
⑴,土地资源, 1995年全省可耕地面积 287.1万公顷, 占国土
面积的 7.2%, 荒山荒地面积 1290.4万公顷, 占国土面积的
32.7 %, 其中宜农荒地 286.7万公顷 。 按 1995年末全省人口计
算, 人均占有土地面积 0.99公顷, 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积
0.086公顷 。
⑵,动植物资源, 全省森林面积 953.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
的 24.2%,森林覆盖率为 24%。 1995年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
9.88亿立方米。云南森林资源特点是:树种多,类型多,植被
类型约有 4000多种;材用树种多,乔木树种有 87科 2700种以上;
经济林木种类繁多,有木本粮油林、特种经济林、木本果树林
及其它经济林木等,经济林面积占森林面积的 4%左右。 据
1989年全省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显示,云南药用植物共有 4758种,
其中常用草药近 1300种,有利用价值的植物近 250种,野生油
料植物近 200种,野生花卉植物 2100种以上。还有鞣料植物、
纤维植物、淀粉植物、树脂树胶植物等多种资源。
263
云南有十分丰富的野生动物物种资源和野生经济动物资源,
野生脊椎动物种类 1671种, 居全国首位, 被列为国家一,
二, 三类保护动物的珍稀动物, 占全国保护动物种类的
41.6% 。 云南还保存有一些古老的原始动物种类, 是不可
多得的野生动物物种基因库 。
⑶,矿产资源,云南已发现各类矿产 154种, 探明储量的
矿产 80种, 其中 25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三名, 58种矿产
储量居前十位 。
云南矿产具有种类多、品种齐全、分布范围广、储量
大、富矿比例大、共生伴生组份多等特点,共生伴生矿产
有 10种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位,并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264
⑷,能源资源,云南能源资源主要有水能, 煤炭, 地热, 太
阳能, 风能等 。 境内有大小河流 600多条, 大小湖泊 30多个,
水面面积 9000多平方公里 。 全省地表和地下总产水量 2222亿
立方米, 全省人均水量 6994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
10364万千瓦, 年发电量可达 9078亿千瓦时;煤炭资源保有储
量 228亿吨, 预计远景储量在 600亿吨以上;现已查明的地热
天然露头点 654 处, 热泉总储量 7587升 /秒, 天然热
流量 165285大卡 / 秒;境内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200小时, 每
天从太阳获得的热量平均为 1300× 1012千卡, 每年可获得太
阳能 4745× 1014千卡 。
⑸,旅游资源,云南旅游资源由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名胜
古迹及民族风情等组成。云南独特的地质构造造就了丰富多彩
的自然景观。主要有喀斯特岩溶地貌、热带雨林、现代冰川、
原始森林、高原峡谷、江河湖泊等。自然景观与历史、宗教遗
迹、民族文化风情交融荟萃,构成了云南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
265
3.经济社会背景,
1952-1995年,云南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为 7.5%,其中
1979 -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 9.9%的增长率,1995年
达到 1200 亿元人民币,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007元人民
币。 2000年,云南国内生产总值达 1955.3亿元,占全国总量
的 2.18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637元。一、二、三产业增加
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 1995年的 25.3,44.5,30.2调
整为 22.3,43.0,34.7。
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贫困面大,1995 年全省
127个县有 103个县需财政补贴,有 73个贫困县为国家和省的
重点扶持县,占全省县(市)的 57.5%,占全国贫困县的
12.33%,160余万人未能解决温饱问题,贫困县和贫困人口
基本都处于山区、边远地区的生态脆弱地带,经济社会发展
水平与城市附近及盆地地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66
云南地方财政收入居全国第 16位,是西部欠发达地区财政
收入状况较好的省份之一,但是省财政收入渠道较为单一,
经济支柱以卷烟为主,全省财政收入的 70% 以上来自卷烟
税收全国税制改革以后,全省经济、财政基础十分脆弱。
同时,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存在极大的地区不平衡性,1995
年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全省平均 245.9元,最高为安宁市 830
元,最低为西盟县 20元,绝对数差距为 40.5 倍。 1995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 1011元,最高为昆明市官渡区 2515元,最
低为金平县 278元,绝对数差距为 2237元。
据抽样调查,1995年云南城镇居民每人年实际收入
4113.19元,其中全年生活费收入 3683.78元,平均每人年
消费性支出 3448,27元,其中食品支出 1808.71元恩格尔系
数为 0.52; 农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602.92元,恩格尔
系数为 0.62,城乡差距较为悬殊。
267
4.教育背景,
至 2000年底, 全省 128个县 ( 市, 区 ) 基本普及了六
年义务教育, 88个县 ( 市, 区 ) 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普九, 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71,6%, 55个县实现了普
及教学实验 。, 九五, 期间, 全省小学阶段入学率由
97,4% 上升到 99.02% ;初中人口入学率由 49% 上升到
72,1%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6年;少数民族, 女童
和残疾儿童的入学率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有所
扩大, 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由 17,78万人增加到 22,21万
人, 年均递增为 5% 。 105个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全省
文盲率由 1990年的 25,4% 下降到 2000年的 11,4% 。
普通小学, 初中, 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小别为
90.9%,89%, 71.3% 。
到 2000年, 云南人均受教育年限为 6.04年 。
268
(二)云南基础教育发展存在问题和困难
1、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 。 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均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如“普九”的人口覆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14个百分点,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比全国平
均水平低 13个百分点,19个百分点,文盲率比全国水平高 6个
百分点。已基本实现“普九”的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
等因素的制约,现阶段的“普九”还是低标准的,基础非常
脆弱,办学条件较差,巩固提高任务十分艰巨;尚未实现
“普九”的县,绝大多数是贫困县,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教育基础极为薄弱的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普九”攻坚
的难度很大。农村初中生辍学率偏高,中小学危房面积大,
自然灾害频繁,初中学龄人口高峰的到来,更加剧了发展基
础教育的矛盾和困难。
269
2、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不够完善 。 我省相当
一部分县财政困难,中央和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撑农村义
务教育的举措还需逐步落实,这就使我省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
务教育投入与需求的矛盾仍然突出,各地教育欠债数额巨大,大
面积的中小学危房得不到及时排除,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桔据,
局部拖欠教师工资和挪用专款发放教师工资时有发生,校舍不足
和教学仪器设备紧缺陈旧。
3、实施素质教育还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对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亨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紧
迫感。基础教育还远没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观念、课程结
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手段陈旧落后,
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如何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还缺乏成功的经验。
4、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
师德建设亟待加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城市教师局部过剩,农村教师短缺。
270
5,民族教育发展缓慢
云南少数民族教育是云南整个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
成部分,同时,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落后,也制约了全省教
育的发展。制约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方式落后,经济贫困,财政自给能
力低,对教育投入不足 ;
——特殊的地理环境给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带来很大的困
难 ;
——民族语言的隔阂 ;
——宗教的影响 ;
——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过快 ;
——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起点低 ;
271
——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教育与经济双向脱节 ;
——管理机制不完善 。
(三)云南基础教育的特点
1,云南的基础教育是发展中的教育
在把握云南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的同时,我们对
云南基础教育在遵循全国统一的教育方针政策、制度、办法
等共性之外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得出四点认识:
——基础差、起点低;
272
当五星红旗在红土高原上升起的时候,39万平方公里的
云南大地,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总数 19.63万人(其中,
小学在校生 16.8万人,中学在校生 2.23万人),仅占当时全
省 1595万人口的 1.2%,85%以上是文盲。
——动态发展速度快,规模扩展幅度大;
第一次翻番只用了一年,1951年翻了第二番,也只一年,
1955年翻了第三番,花了四年,第四次翻番是 1966年,用了
11年时间,到 1984年小学生达到 497.5万,已经翻了五番。到
1999年,全省小学在校 学生达到 480.8万人,适龄儿童入学
率达到 99.0%。到 2000年底全省已有 128个县(市、区)普及
了六年义务教育,有 88个县(市、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覆盖全省人口 71.6%。以如此规模速度发展,在教育发展史
上是了不起的。
273
云南省中小学在校学生发展情况简表: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并发性的矛盾,如:
投资不足、师资不足、设施不足、质量不高、比例不协
调等。总体上看,云南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仍处于较低水
平。
2, 云南省的基础教育是多民族的教育
云南省的人口 4143.8万,除汉族外有 51种少数民族,
其中 5000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 25种,是我国民族种类最
多的省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1/3,占全国少
数民族人口的 1/8。
——分布广 。
25种少数民族学生分布在各市、地、州,每个地区都有
10种以上的少数民族学生。其中有 13个地区的少数民族
族别在 20种以上。
274
——比重高
全省 16个市、地、州,有 12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小学
生占 30%以上,有 6个地区在 50%以上(丽江 56%,德宏
52%,大理 55%,思茅 61%,文山 56%,红河 60%),
还有 3个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高达 80%以上(西双版
纳 80%,迪庆 84%,怒江 92%)。
一个历史的、也是现实的 结论 是:
在云南,没有各少数民族教育的改革、发展
和提高,就没有云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办好民族教育,也就办好了
云南的基础教育。因此,只有抓住并着力解决好
民族教育的改革发展问题,才会有云南教育事业
的兴旺发达。
275
3,云南的基础教育是边疆、山区、农村教育。
云南是祖国西南的边境省,有 4000公里的边境线,
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 39.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由于
盆地、河谷、丘陵、山地、高原相间,地貌复杂多样,
其中盆地、河谷(坝子)仅占 6%,高原、山区占 94%。
高山、峡谷赋予云南丰富的水能和矿藏,优越的气候使
得高原上繁衍和生长了种类繁多的动物和植物。‘有色
金属王国’、?动物王国?、?植物王国?,还有美丽
的自然景观。
但高山峡谷也带来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
闭塞等不利条件,造成社会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不高,
经济不发达,城市化程度低,山区居民相对贫困等问题。
——山区、农村人口比例大,中小学农村学生比例高 ;
到 1998年小学农村学生 3712338人,仍占全省小学生
总数的 82.79%。
276
——由于山区、农村居住分散,学校布点很分散 ;
到 1999年,全省有小学 22705所,有办学点 25459个,
其中一师一点仍有 19364个。
——农村学校学生的巩固率低、辍学率高 。
1997年云南小学生巩固率提高到 97.5%,比全国 99.1%
低 1.6个百分点,小学生辍学率 2.7%比全国 0.7%高 2个百分
点。
4,云南基础教育是多样性的、发展极不平衡的教
育。
自然条件的极大差异以及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
形成云南特有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加之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性,造成云南各地区之间文化教育基础不同,发
展的起点也不同。
277
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呈现极不平衡的状况,表现出
多样性的特征。概括起来:少数先进、总体落后、层次
多、差距大。
以 1998年的经济情况作简要分析:
1998年全省 17个地区工农业生产总值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工农业生产总值在 600亿以上,仅昆明一地,
为 611.5亿元。
第二类,工农业生产总值在 300亿元以上,也仅一个地
区,即玉溪市 362.5亿元。
第三类,200亿元以上为曲靖市,244.1亿元。
第四类,100亿元以上 200亿以下,有三个自治州,楚
雄州 118.5亿元,红河州 181.2亿元,大理州 143.9亿元。
278
第五类、其余 11个地、州、市工农业生产总值均在 100亿
以下,东川 9.5亿,文山 67.6亿,思茅 51.0亿,西双版纳
32.8亿,保山 70.8亿,德宏 38.3亿,丽江 26.3亿,怒江 10.1
亿,迪庆 6.3亿,临沧 60.8亿。
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355元。玉溪市 16609元,是
全省人均的近四倍,昆明市 14169元,是全省平均的三倍
多,其余 15个地、州、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在全省
平均数以下。最低的地区 1744元,仅有全省平均数的
40%,与最高地区人均数相差 9.5倍。
经济的差异直接影响对教育的投入,从而制约着基
础教育的发展。虽然中央和省对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有
专项补助,但地方的投入终究是基本的。反映在每万人
口中的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数的比例以及?普六?、
?普九?的进展方面,均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呈正相关。
279
小结, 根据以上的研究和分析,在我们思考云南省中小
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必须立足于这样的认识:
——云南省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在宏观环境、大政方
针、指导思想、改革发展的原则要求方面,我们和全国
是一样的,可以说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云南省特殊的省情和教情,使得云南省的基础教育
和全国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即云南的基础教育是发展
中的教育;是多民族的教育;是边疆、山区、农村教育;
是多样性的、发展极不平衡的教育。这些特点需要我们
在贯彻全国统一的要求的时候充分加以考虑,这方面云
南省和全国并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云南中小学的改革发展,面临着并行的?五位一体?
的任务:
A,普及教育(当前直到 21世纪的第一个 10年,主要任务
是普及小学和初中);
280
B,改善条件(包括硬件、软件,包括经费、师资、设备、
设施和现代教育技术) ;
C,提高质量(即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生动
活泼的发展) ;
D,模式转型(即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包括教育结构、
学校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改革);
E、转变观念,这是贯穿各项任务始终的一项任务。
——由于云南中小学的教情特点及任务特征,特别?少
数先进,总体落后,层次多、差距大?的不平衡特征十
分明显,因此,云南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务求实际,
不能一刀切。必须采取?多元型跨越式?的发展策略,
做到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分别指导、因地
制宜、注重特色。
281
(四)云南基础教育应该怎样发展
1、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确保基础教育优先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 决定, 是我省今后基础教育改
革与发展的 主要任务
加快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发展, 是落实, 科教兴滇, 战
略的需要;是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是建设绿色经济强省, 民族文化大省和连接东南亚, 南亚
国际大通道的需要 。 我们要立足省情, 切实把基础教育放
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树立不甘落后 。 追赶全国水平的思想,
确保教育 适度超前 发展, 把基础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
教育事业发展的, 重中之重,, 切实把国务院, 决定, 精
神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促进我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
282
——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 20多年来, 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
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到 2000年, 占全省
71,6% 的人口地区已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
教育 ( 简称 ‘,普九, ), 青壮年文盲率降至
11,4%, 国民平均 受教育年限达到 6年 。 小学
学龄儿童 入学率达到 99%, 初中 学龄人口 入学
率达到 72,1%, 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有较大
发展 。 基础教育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教师学历
水平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素质教育不断推进,
为我省在新世纪加快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
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283
——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
艰巨
与全国水平相比, 基础教育总体水平偏低 。
2000年, 我省实现, 普九, 的人口覆盖率比全
国平均水平低 14个百分点, 文盲率比全国平均
水平 高 6个百分点 。 继续推进基本普及九年义务
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 筒称, 两基, )
的任务仍然很重,, 两基, 巩固提高的任务还
十分艰巨, 高中阶段, 幼儿阶段教育等事业发
展指标在全国处于后位, 地区间基础教育发展
极不平衡, 素质教育进展缓慢, 教师素质亟待
提高, 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迫切需要
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
284
2,我省优先发展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 工作重点
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
界, 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
导,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进一步落实, 科教兴
滇 ’’ 战略, 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
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加大投入 。 扩大规模 。 深
化改革, 提高质量, 为云南的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打下坚实基础 。
工作重点,把, 两基, 作为, 重中之重,, 巩固, 两基,
成果, 提高, 两基, 水平, 进一步 扩大, 两基, 人口覆盖
范围 。 扩大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 办学规模 。 加大对
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 提高办学效益 。 合理规划, 调整布
局, 加大对边疆, 少数民族地区, 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及特
殊教育的 扶持力度,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加强德育, 深入
推进素质教育 。 加强对学校工作的指导和 管理, 不断 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 。
285
主要目标,到 2005年, 争取再有 29个县实现, 普九,,
全省 85% 的人口地区实现, 普九,, 23个县实现, 扫
盲,, 全省再扫除青壮年文盲 100万人, 青壮年 文盲率
下降到 5% 以下, 全省人均 受教育年限达到 7年, 高中阶
段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到 38%, 3—6岁幼儿 入园率达到
33% 以上 。 到 2010年, 全省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达到西部
省区中上水平, 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
分类目标:
——占全省人口 28% 左右未实现, 两基, 的贫困地区,
要 打好, 两基, 攻坚战, 积极推进, 两基,, 适度 发展
高中阶段教育, 积极发展 学前一年 教育;
——占全省人口 42% 左右已实现, 两基, 的农村地区,
重点 抓好, 两基, 巩固提高工作 。 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
件明显改善, 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 加快 发
展高中阶段教育, 积极发展 学前三年 教育 。
286
——占全省人口 30% 左右的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高水、
平、高质量“普九”,基本满足社会对 高中阶段教育和学
前三年教育 的需求,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 到 2010年,
基础教育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国内发达省、市水平。
3、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推进义务教育健
康发展
——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落实
基础教育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 的体制。
——采取有力措施,巩固“两基”成果 。完善落实“两基”
复查年审制度,分批分期对已验收“两基”县进行复查。
——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
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以提高办学效益为目标,
集中办学为方向,宜并则并,需增则增”的原则,由县统
筹,继续调整中小学布局。
287
——大力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加强省定民族中小学建设,扩大办学规模 。改扩建一
批寄宿制、半寄宿制小学,逐步 增加半寄宿制小学生数量,
加强边境一线中小学校建设,加快发展跨境而居的少数民
族的教育继续做好边境地区义务教育学生,三免费” (教
科书费,杂费、文具费)工作,继续实施“东部地区学校
对口支援 西部贫 困地区学校工程”,“大中城市学校对
口支援本地贫困地区学校工程”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在 转变思想观念, 加强课程
教材建设与管理, 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改革和加快信息技术教育 发展方面要有新的突破 。
初步 建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学体制, 评价体制, 保障
体制, 促进全面发展, 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
288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中共中
央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和, 关于加强青少年学
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 精神, 结合实际和地方
特点, 在中小学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
民主法制教育, 德育 手段要多样化, 要重视利用现代信
息技术手段开展工作 。 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 进一步加
强 常规管理, 树立良好的校风, 学风, 班风, 培养良好
的 行为习惯, 要大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化育人环境,
努力营造一个整洁, 绿化, 美化, 有较高文化品位的校
园环境, 进一步推进创 建文明学校活动 。
289
——加强中小学校建设和管理,深入开展教育改革试验
?,十五, 期间, 全省再验收 55个普及实验教学县 (, 普
实, ), 再建设 35所左右 一级高完中 ( 2001底全省共有 54
所 ), 200所左右 一级初中, 800所左右 一级小学, 200所左
右 一级幼儿园, 作为基础教育示范学校 。 到 2010年, 全省
中小学办学水平达到二级以上, 综合办学水平迈上一个新
台阶 。 增, 扩办一批特殊教育学校 。 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
展 。 重视体育, 卫生, 艺术教育工作, 加强场地建设和器
材配备, 保证必备的条件 。 到, 十五, 末期, 县级以上中
小学体卫艺设备设施配置达到 省颁一类 标准, 乡镇中心校
达到二类标准, 其他学校达到三类标准 。
?深入开展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选择一些县, 乡进行试验 。
深化, 农科教相结合, 和 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
,三教统筹, 等改革, 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需要的人才 。 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试行, 绿色证书,
教育 。
290
——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
今后 5一 10年, 我省必须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 各级人
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领导, 制定促
进高中建设与发展的政策 。 走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办学路
子, 加大投入 。 加快培养师资, 逐步建立国家, 社会,
家庭 合理分担 高中阶段教育成本的机制 。 要科学规划高
中阶段学校布局, 每 5一 10万人口一般应设一所高 ( 职 )
中或完中 。
,普九, 基础较好的地区, 可积极推进 高初中分离办学 。
合理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 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可
进行综合实验课程的试验, 通过沟通, 重组与整合促进
优化配置, 盘活现有教育资源, 使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
教育协调发展 。 根据发展需要, 改建, 扩建, 新建一批
高中, 并为学校今后发展留有余地 。 条件成熟的地 ( 州,
市 ), 县 ( 市, 区 ), 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
291
——构建和实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理顺课程教材管
理体制
?全省全面实施 高中新课程计划 。 在有条件的地方, 从小
学三年级开始逐步开设英语课, 到 2003年, 城镇小学基本
开设英语课, 组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点, 2005年全
省全面推开 。
?认真落实国务院提出的教材编写核准, 教材审查实行国
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两级管理的规定 。 组织 科研, 教研单
位和社会团体, 学校, 公民个人积极参与国家课程, 地方
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 编写具有云南地方和民族特点的
乡土教材 。 严格实行教材编审分开制度, 提高教材编写质
量 。 教材使用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多样化 。 改革中
小学教材指定出版和 发行渠道单一 的体制, 试行出版, 发
行公开竞标制, 保证教材质量, 降低教材成本和价格 。
292
?进一步 加强对滥发学生用书, 学具及其他学生用品的治
理 。 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学校搭售或强迫学校订购教
辅材料, 中小学校不得组织学生统一购买各种形式的教
辅材料 。
? 省, 地 ( 州, 市 ), 县 ( 市, 区 ) 各级教研部门, 教育
科研单位, 在教育行政部门和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 要
把 提高 中小学教育质量, 提高 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 提
高 课堂教学效益作为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加强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的学习, 研究和对学校的指
导, 努力提高我省基础教育的质量 。
——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步伐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
有利时机, 积极发展远程教育, 实施, 校校通, 工程 。
293
?“十五, 期间, 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基础教育信
息网络, 全省 1/3的小学, 2/ 3的中学 接入现代
远程教育网络, 建立云南教育电视台和中小学信
息技术教育资源库 。
?中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 有条件的小学逐步
开设信息技术课 。 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
设施, 鼓励支持广大中小学校领导, 教师学习并
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管理和教学 。
?在全省 建 300所 国家和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中
小学 。 昆明, 玉溪作为国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实验区, 要在全省起好示范, 带头作用 。
294
——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
?坚持 小学就近免试入学, 小学成绩评定 实行等
级制, 毕业考由学校自行命题;
?实现, 普九, 的县 ( 市, 区 ), 在 验收后的 3
年内 全面实现 初中就近免试入学;
?逐步实现 初中毕业考与升学考分离, 毕业考由
学校命题并组织考试;
?改革高中会考, 构建新的高中毕业考核制度;
?探索 建立中小学生计算机, 英语等级考试 制度 。
295
——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
?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 师范院校要把说好普通
话, 写好规范字;
?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纳
入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有关课程标准;
?中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运用普通话进行思维和表
达的训练, 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实际应用能力;
?,十五, 期间力争使普通话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
语言和城镇学校的校园语言 。
?在不通汉语的民族地区施行双语教学, 在教授汉语汉
字和需要使用汉语汉字的场合, 应当使用普通话和规范
汉字 。
296
5、依法保障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墓础教育发展力度
——依法保障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
?按照国务院, 决定, 和, 三个增长, 的要求, 拓宽经费来
源渠道, 依法保障和加大教育投入, 建立基础教育经费投
入保障机制和符合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 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
?运用财税, 物价等优惠政策和市场经济手段, 多元化, 多
形式地引导和 鼓励社会, 企业, 个人投资发展民办基础教
育事业 ;
?积极鼓励企业, 社会团体和公民对 教育捐赠 ;
?适当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的 收费标准 ;
?积极研究制定 利用社会资金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 的政
策, 社会力量办学收费标准可由学校依据国家有关收费政
策和办学成本确定;
297
?“十五, 期间, 省级筹措 22亿 元用于补助中小学 危房改造
第二期,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配套, 推进, 两基,
和, 两基, 的巩固提高, 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中小学 信息
技术教育, 省级筹措资金比, 九五, 增加 10% 。 各级人民
政府也要采取多种措施, 增加本地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 。
——确保中小学教师工资和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支出
?在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核定教师编制和工资总额的
基础上, 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 对确有
困难的地区, 上级政府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 给予适当补助 。
县 ( 市, 区 ) 人民政府要强化对教师工资的管理, 从 2002
年起, 逐步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 管理上收到县, 原乡
( 镇 ) 财政收入中用于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的部分
划拨上交县财政, 并设立, 工资资金专户,, 有条件的地
方实行财政统发工资;
298
?省级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地农村中小学实际
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核定公用经费的标准和定额,公用
经费支出除从学校按规定收取的学杂费中开支以外,其
余不足部分由县,乡两级政府予以安排。
——继续做好城乡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工作
?加强农村中小学排危集资管理, 依据, 教育法,,, 义
务教育法, 和, 云南省征收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的暂行
规定,, 城乡教育费附加由地方税务部门 足额征收, 教
育部门专款专用;
?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教育集资, 必须严格按照规
定 由县级人民政府 审批;
?提倡农民通过义务劳动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县, 对因税费改革而减少的教育经费,
在改革后的财政预算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中优先安排,
确保当地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不低于税费改革前的水平 。
299
——加强农村中小学建设管理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部门必须把农村学校的
基本建设 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 乡 ( 镇 ), 村对新
建 。 扩建校舍必需的土地, 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划拨;
?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 建立和完善学校基建档案,
实行学校基建管理责任制;
?高度重视排危工作, 积极排除现有中小学危房 。
——严格规范学校收费和使用管理
?严禁擅自提高和搭车收取其他费用, 坚决刹住乱收费,
切实 减轻学生家长特别是农村学生家长负担, 在贫困地区
试行国家规定的, 一费制, 收费制度 。 对其他地区, 由
省人民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 结合各地实际, 确定不同地
区杂费的收费标准 。 收取的费用全部用于教育, 任何部门
和单位均不得截留, 平调和挪用农村中小学收费资金, 停
止各级政府对学校预算外资金的统筹 。
300
?审计, 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经费的 监管和
检查, 对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 。 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要
加强财务管理, 完善制度, 推动政务校务公开, 接受社会监
督, 努力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
6,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大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全面实施 教师资格 制度, 严把教师进口关 。 优先录用师范类
毕业生 到义务教育学校任教, 同时, 注意吸收具备教师资格
的非师范类优秀毕业生从教;
?进一步改进教师管理体制, 推行 教师聘任制, 实行教师职务
聘任和岗位聘任的统一, 建立, 能进能出 。 能上能下, 的教
师任用新机制;
?建立竞争 激励机制, 健全和完善 考核制度, 搞活 内部分配,
按 岗位, 任务, 业绩 定酬, 实行优教优酬 。 坚决辞退不具备
教师资格的人员以及不能履行职责的教师 。
301
?改革中小学校长的 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 。 高中以及完全中
学校长一般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提名 。 考察或参与考
察, 按干部管理权限任用或聘任;其他中小学校长由县级
教育行政部门选拔任用并 归口管理 。 推行 中小学校长聘任
制和任期制, 逐步建立校长 公开招聘, 竞争上岗的机制,
积极推进校长 职级制 。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 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加,
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体系, 加快具有
专科 学历的小学教师和 本科 学历的初中教师的培养步伐 。
到 2005年, 新增小学教师基本达到专科学历, 中学教师基
本达到本科学历;
?扩大教育硕士 的培养规模和招生范围, 逐步提高高中教师
的学历, 鼓励, 支持对口支援教师留在边疆, 少数民族地
区, 鼓励, 支持其他行业 的合格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
302
——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以 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 为 重点,
以 在职学习, 自学为 主要 形式, 继续实施骨干教师培训
,百, 千, 万, 工程, 对其他教师进行全员, 终身培训;
?培训 内容 要与转变教育思想, 适应基础教育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紧密结合, 突出理论性, 针对性, 实
效性, 使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 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科
研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
?加强中小学教师 职业道德教育, 激励教师以自己的模范
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以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优秀品格赢得
学生的尊重和热爱 。
——制定, 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
省编制, 教育, 财政等部门, 参照国家核定的中小学教师
编制标准, 制定我省的标准 。 采取, 进一退一, 的办法,
,十五, 期间清退长期顶编代课教师, 今后均 不得聘用长
期顶编代课教师 。
303
7、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基础教育
?落实中央和我省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在土地, 收费, 税
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 从 2002年起, 将社会力量办学 全面
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 落实国务院
,决定, 对社会力量办学在招生, 教师职务评聘, 教研活
动, 表彰奖励等方面 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 的规定, 做到民
办学校和公办学校 在政策上平等 ;
?教育行政部门要 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指导和监督, 认真
审核办学资格和条件, 规范办学行为, 保证其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 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 。 政府对办学成
绩显著的个人或学校要给予表彰奖励 。
304
——妥善做好国有企业中小学分离工作、积极探索包括办
学体制改革在内的企业中小学分离的有效形式和途径
?企业中小学的分离, 既要尊重企业的意愿, 又要充分考
虑地方承受能力 。 具备条件的应积极稳妥分离, 校产整体
移交地方, 地方政府要统筹安排学校编制内具备教师资格
的中小学教师;
?对于仍由企业举办的学校, 要制定相应政策, 积极推进
办学体制改革, 在招生, 收费, 教师队伍的合理配置等方
面给学校注入生机和活力 。 企业要努力办好未分离的中小
学 。
——积极探索公办学校办学的新体制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进行 按民办学校机制运行 的改革实验 。
鼓励中小学校通过校企 联合, 股份合作, 强强联合, 强弱
联合 等多种形式 组建教育集团,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促进
薄弱学校改造 。
305
8、加强领导,依法治教,保障基础教育持续发展
——切实加强对基础教育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基础教育 全局性, 基础性 和 先导性
地位作用的认识, 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 及时研究新情况,
新问题,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确保基础教育优先发展 。 宁
可 在 别 的 方 面 少 花 一 点 钱, 也要 保 障 基
础教育的经费投入, 要将发展基础教育工作的情况作为 考核
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
——坚持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紧密结合
要提高依法治教的 意识和水平, 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 宣传,
提高干部, 群众的执法意识, 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 。 完
善行政 执法监督机制, 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依法保障学生,
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保障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 各级教育
行政部门和全体教育工作者, 要增强以德治教的自觉性, 提
高自身修养和水平,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 服务
育人, 环境育人 。
306
——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学校要认真履行职能, 建立健全
中小学 安全工作责任制 。 伤害事故正确鉴定制度和责任
追究制等规章制度, 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加强学校安
全教育和安全管理, 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
能力 。 公安, 工商, 卫生, 文化, 环保, 教育等部门要
密切配合, 切实做好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依法严厉
打击扰乱学校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 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
——加强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制定, 颁布我省教育督导暂行规定, 建立健全州, 县两
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和相关制度, 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
合, 规范教育督导行为 。 按照, 分区规划, 分类指导,
的原则, 做好基础教育督导检查工作 。
307
——重视校外教育
?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 幼儿园要通过家访等多种形式与
学生家长 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了解情况, 加强指导, 帮助
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积极配合家长搞好家庭教育;
?有关部门和团体 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教育活动,
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 。
? 基础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要继续开展, 希望工
程,,, 春蕾计划, 和对农村贫困学生进行, 一帮一, 等
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
?新闻媒体 要进一步加大对实施, 科教兴滇, 战略, 推进
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宣传力度, 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
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国家机关, 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等要发挥各自优势,
共同努力, 形成全社会关心, 支持基础教育的 良好社会氛
围 。
308
云南民族教育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
有 2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有 142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1/3,少数民族教育在全省教育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
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与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民族
地区大力 发展先进的生产力,促进民族地区社会 经济文
化发展,实现现代化 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民族教育 50年
(二),九五”期间云南民族教育取得的成就
(三)云南省发展民族教育的主要政策措施
309
(一)中国民族教育 50年
少数民族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
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1,49年以前我国的民族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的 民族歧视 政
策,再加上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传统文化以及宗教等诸
多因素的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社会发展缓慢,且很
不平衡 。有的民族根本不存在现代意义的学校教育,处于
一种“刀耕火种”和“刻木结绳记事”的 原始状态 ;有的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仅限于寺院之内,即所谓,寺
院是课堂,佛爷是教师,和尚是学生,经书是课本,的 寺院
教育 ;有的民族和民族地区虽有少量的私塾、学堂与中小
学校,但能上学的人寥寥无几。
310
2、解放初期的民族教育
建国初期,全国少数民族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很低,80
%的人口为文盲和半文盲,普通教育十分薄弱,全国没有一
所正规的少数民族高等学校。据 1 950年统计,在全国高等
学校、中专和中小学在校生总数中,少数民族学生分别仅
占 0,9%,0, 4%和 2 %左右,远远低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
占全国总人口 6%的比例。
3、九十年代后期的民族教育
——基础教育快速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大
幅度增长 ;
1 997年,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有小学 1 0 3,1 3 9所,普通
中学 1 1,563所。有独立设置的民族幼儿园 2 0 0 0多所,小
学 2 50 0多所,中学 2 90 0多所,各类寄宿制中、小学 60 0
0多所。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民族学生有 1 695.62万人,是 1
952年 2 42, 3 9万人的 7倍,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 7.3 1 %。
少数民族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明显提高。
311
1 997年少数民族人口较集中的 内蒙古、宁夏、新疆、
西藏、广西、青海、贵州 和 云南 8省区适龄儿童平均入学
率达 97.56%(全国平均为 98.92 %),其增长幅度,尤其是女
童入学率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教育基础最
为薄弱的 西藏自治区,在 1 959年以前,全区只有 6所地方政
府办的旧式学校和少量私塾、家塾,文盲高达人口总数的
95%以上,到 1 997年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 78,2 0 %,有 1 1
个县 (市、区 )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改革中稳步发展 ;
经过 50年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经过 90年代以来的改
革,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已形成以下 几种基
本形式,举办 中、初级职业学校,培养中、初级实用技术人
才 ;开办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采取, 3
+1”或,5+1”形式,对不能升学的初中和小学毕业生进行一
定时间的实用技术培训 ;在初中、小学阶段 渗透职业技术
教育因素 等。民族自治地方已有职业中学 1 40 7所,在校生
51, 3 9万人 ;有各级各类成人学校 40 1 4所,在校生 58.65
万人。
312
——民族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为少数民族培养了大批各类
高级专门人才 ;
1 998年,全国有民族学院 (大学 )1 3所,在校生 3 5,0
81人。民族地区有普通高校 1 0 1所。 1 997年,全国普通
高等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生达 2 1, 68万人,比 1 950年增
长了 1 68倍。
——少数民族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
据 1 997年统计,全国各级普通学校中少数民族专任教
师达 80, 73万人,比 1 978年的 43,3万人增加了 3 7,43万
人,增长 86 44%;少数民族专任教师占全国专任教师总数
的比重,也从 1 978年的 4,56%提高到 1 997年的 7,1 6%,
增长 2, 6个百分点。
——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
1 982年到 1 990年的 8年间,多民族的 8省区每 1 0万人口
中拥有的大学生人数平均增长了 1 2 0, 70 %,高中生增长
45.91 %,初中生增长 3 2,97%,小学生增长 1 4,42 %。
313
除大学生人数的增长低于全国平均增长值外,8省区
每 1 0万人口中拥有的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的人数增
长分别比全国平均增长率 高出 1 5,52,2, 47,9.2 5个百分
点。
据 1 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成人文
盲率从 1 982年的 44,45%降至 1 990年的 3 0,81 %,下降了
1 3, 64个百分点。
建国 5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重视下,我国逐步建
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少数民族特点和民族地区实际的
民族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不仅从整体上提高了少数民族
劳动者的素质,而且培养了 2 3 0多万 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级
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比建国初期增长了 2 8倍 ),甚至连那些
过去沿用“刻木结绳记事”的民族,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大
学生和专家。民族教育的发展,基本满足了民族地区经济、
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
稳定 和各民族人民的 团结、进步 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同
时,也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314
(二),九五”期间云南民族教育取得的成

1、云南的民族教育的发展
1949年,在云南省极为薄弱的教育框架中,民族教育
就更加薄弱。在全省为数不多的大中小学中,民族教育只
占极小的比例,只有 45所民族小学,5所民族中学,1所初
级师范,75所教会学校和 2所私立民族中学。在校民族中小
学生总计 2万多人。
到 1998年, 民族中学生比 1949年增加了 785.6倍;民族小
学生比 1950年增加了 87.3倍 。 1949年全省没有一所民族高等
学校, 1951年, 创建了云南民族学院, 经过近 50年努力,
该校已经发展为综合性, 多层次办学的新型民族高等学校,
至今已培养出 25000多名民族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 。 此外,
云南省 26所高等院校也在高考录取时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
政策照顾, 在几所省重点大学办了民族预科班 。 高等学校
中民族学生的比例达到 20.92%,普通中专民族学生达
34.95%。
315
“九五”期间,各级党政部门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
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民族教育采
取了许多特殊倾斜措施,增办寄宿制、半寄宿制 学校,
先进地区 对口支援 后进地区的工作有所加强,对边境沿
线村公所以下的小学实行 三免费教育,改造“草棚小
学”,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师资队伍的
综合素质有了一定提高。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基本普及九
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按规划顺利实施。
省里从少数民族大中专在校生比例低的实际出发, 根
据不同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 在中, 高考招生
中分别 降低不同的分数段 录取少数民族考生, 使少数民
族大中专在校生人数逐年提高 。 省里还加大教育扶贫的
力度 。 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成
人教育, 青壮年扫盲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 通过多途径培
养少数民族干部, 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素质显著提高 。
316
2、“九五”云南民族教育的成就
——“九五”民族教育的主要目标
按, 云南省教育事业, 九五, 计划和 2010年远景目标,,
,九五, 期间, 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具体规划是:
?民族教育突出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有计划地加
快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 到 2000年, 全省民族自治地方 79
县市基本普及六年义务教育, 并有近 50个县基本普及九年义
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
?进一步办好寄宿制和半寄宿制学校, 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
效益 。 到 2000年, 23所省定寄宿制民族中学有 80% 以上学校
达省定二级以上完中标准, 17所省定寄宿制民族小学有 80%
以上达县示范小学标准, 3000所半寄宿制高小有 80% 以上达
乡中心完小以上办学水平 。 同时 增设 100所寄宿制完小, 200
所 寄宿制初小, 招特别分散地区的民族学生 。
?继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比例。
317
——“九五”民族教育取得的重要成就
通过 5年的努力,, 九五, 规划中云南省民族教育的主要
指标绝大多数都已经圆满完成 。 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
重大进展, 全省 民族自治地方 78个县市 全部都实现了基本
普及 6年义务教育 。 有 48个县市 基本普及 9年义务教育, 占
全省普九县数的 54.55%, 达到了规划要求近 50个县的目标 。
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显著提高 。 扫盲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
绩, 有 62个县市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占全省总数的 59.05
% 。
现全省有民族高等学校 1所,民族中专 3所,民族师范
11所,民族干部学校 11所,民族中小学 41所,半寄宿制高
小 3219所,在 33个贫困县的县一中设民族部 33个,从而形
成了以基础教育为重心,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协调发展的民族教育体系。
318
?各级各类学校在校民族生大幅度增长
到 2000年,全省各级各类普通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达
249.24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 33.9%,比 1995年增加
26.06万人。其中,普通 小学少数民族 在校生有 1680725人,
占全省总数的 35.6% ;普通 中学少数民族 在校生有 577912
人,占全省总数的 31.67%,比 1995年增加 1.21个百分点;
职业中学少数民族 在校生有 47597人,占全省总数的 33.52
%,比 1995年增加 10.35个百分点; 中等专业学校少数民
族 在校生有 44083人,占全省总数的 39.9%,比 1995年增
加 5个百分点; 高等院校少数民族 在校生有 19503人,占全
省总数的 21.57%,比 1995年增加 0.29个百分点;普通高校
少数民族 在校研究生 有 343人,科研机构少数民族在校研
究生 23人,占全省总数的 13.52 % ; 幼儿园少数民族 在校
生有 121605人,占全省总数的 20.15% 。少数民族学龄儿
童入学率达 98.66%,比 1995年的 95.48%增加 3.18个百分
点。 少数民族学生初中毕业升高中和中专的入学率达 46.9
%,比 1995年的 46.69%增加 0.21个百分点。
319
?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发展壮大
各级学校少数民族专任教师人数得到了较大增长,占全
省教师的比重也有了一定提高。 1995年与 2000年相比,
高等学校从 1042人增加到 1451人,比重从 14.05%增加到
15.71% ;中等技术学校从 874人增加到 1154人,比重从
14.71%增加到 18.25% ;中等师范学校从 535人减少为 478
人,比重从 27.49%增加到 33.50%,中师教师减少的原因
是因为全省中师招生规模有所缩小;普通中学从 17229人
增加到 24045人,比重从 21.50%增加到 22.77% ;农、职
业中学从 978人增加到 1409人,比重从 17.87%增加到
19.87% ;小学从 59452人增加到 70800人,比重从 33.27%
增加到 33.63% 。少数民族教师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比重
增加,对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
的保障作用。
320
?双语文教学与民族文字教材建设得到一定加强
云南省 25种少数民族除了回族、满族与水族通用汉语外,
其余 22种少数民族共使用 26种语言(怒族 3种,景颇族、
瑶族各有 2种),且方言土语复杂,有 14种民族共使用 22
种文字。共有 600多万 人口的少数民族不通汉语,这就让
少数民族学生直接学习汉语统编教材带来很大困难。在民
族地区进行双语文教学同时也是贯彻, 宪法,,, 教育法,
和, 民族区域自治法, 关于民族语言文字平等政策,提高
少数民族文化素质,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的一项重要工作。
到 2000年度止,共审定民族语文教材 59本,涉及苗、哈尼、
佤、拉祜、傣、景颇、傈僳、彝等 8个民族的 10种文字。
并通过云南民族出版社和德宏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苗、
傣、景颇、彝等 4个民族的 6种文字的 10本教材,总印数达
12万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族地区民族语文教材的需
求。
321
(三)云南省发展民族教育的主要政策措施
1,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
势下民族工作的决定, 对发展民族教育作了原则性规定;
1999年 12月 31日,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
,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决定, (云发
[ 1999] 47号文件)。该文件对新形势下发展民族教育中
的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职业技
术教育,办好职业高中,认真解决好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
育的问题,尽力解决少数民族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问题,
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等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2、加强民族教育立法,坚持依法治教
为了促进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云南省民族地区在认真
贯彻, 教育法,,, 义务教育法, 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同时,
加强了地方民族教育的立法工作。
322
1992年, 楚雄彝族自治州颁布了,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民族教育条例, ; 1993年,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颁布了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条例, ; 1998年, 红河哈
尼族彝族自治州也颁布了,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教
育条例, 。 大理白族自治州,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德宏
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民族自治州也在加紧民族教育条例的
起草和送审工作 。, 云南省民族教育条例, 的起草工作已
经列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计划, 正在开展前期调研
起草工作 。 云南省的民族教育已经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
道 。
3、对边境沿线村公所以下小学学生实行免费教育
按照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做好新
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决定,,从 2000年起,“对边境沿线乡、
村学生实行免费教育”。从边境建设事业费中每年安排
1800万元,对全省 25个边境县(市)的边境沿线行政村
小学 1- 6年级的在校生实行免 教科书费、杂费、文具费 的
三免费 教育。
323
4、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办学
全省各地多年前就总结出了一整套因地制宜,采取各种办
学的形式,最主要的有:设立民族中小学、寄宿制和半寄
宿制中小学、民族中专、大学民族预科班、农职业中学、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等。这些在“九五”期间也得到了相应
加强。
5、增加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
?加大投入,积极配合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1996年,此项工程在 4个县试点时省里就配套投入 2000多万
元。 1998年,此项工程在 69个贫困县正式启动,1998、
1999年,省里就按时按要求投入配套资金 2.2亿元 ;
?重点建设扶贫攻坚乡的中心完小。 1996—1998年,省政府
拨出专款 1.634亿元,用于重点建设全省 506个扶贫攻坚乡
的中心完小,使之成为辐射村小和全乡三教统筹的基地。
并连续 3年对乡中心小学校长进行培训 ;
324
?改造“草棚小学”。一些贫困地区的村小校舍极为简陋,
以茅草为顶,竹篱笆为墙,被称为“草棚小学”。“九五”
期间,省财政投入 4800万元,专项对 1200个这类“草棚小
学” 进行改造,改善办学条件 。
同时采取“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宜并则并,需增则增”的
原则,投资 4800万元,在边远民族贫困山区 20户以上人家
距离 3公里左右无村小的自然村,新增小学校点 1200个,
以提高边远分散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 ;
?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帮助 73个贫困县建设职业高
中或职业教育中心,共投入 7200万元 ;
?加强边境口岸学校建设。 1996年以来,省财政投入 6405
万元加强建设 127所边境口岸学校,并使之成为对外开放
的窗口学校 ;
325
?继续办好寄宿制、半寄宿制中小学。在原有 3000所半寄
宿制小学的基础上投入 4905万元,新建、扩建寄宿制完
小 99所,半寄宿制初小 173所。从 2000年起,生均生活补
助费由每月 7元提高到 12元; 40所寄宿制民族中小学,生
均补助由原来的每月 15元提高到 25元,在原基础上年均
增加 269.8万元。拨款 2000万元,完善了云南民族中学的
校舍与设施;
?建立贫困生助学基金。为解决贫困生因贫困而辍学的问
题,1996年,投入 530万元,在 12个边境县 31个贫困乡建
立贫困生助学基金,每乡 15—20万元,利用利息帮助贫
困生。 1997,1998两年,又分别投入 5000万元,共 1亿元,
建立全省中小学贫困生助学基金。同时省政府又拨出
2000万元,加上社会筹集 1500万元,建立高校贫困生助
学基金。 1999年,省委、省政府针对全省高校贫困生增
加,本金利息下降,又下拨专款 270万元,本金不动,以
利息助学。为贫困生建立稳定、长久的资金补充渠道,
全省高校学生无 1人因贫困而失学 ;
326
?用好世行贷款扶持贫困县发展教育。云南省用于扶持贫
困县义务教育第四个项目的世行贷款 5年共投入 1800万美
元,由省、地、县配套 1.5亿元,投入到 21个贫困县和 7所
师范学校。这项工程已于 1997年启动,1997- 1999年云南
省按时配套 5000万元 ;
?针对哈尼, 苗, 傈僳, 拉祜, 佤, 瑶, 景颇, 藏, 布朗,
布依, 阿昌, 怒, 基诺, 德昂, 独龙等 15个民族文化教育
相对滞后的实际, 从 1996年起, 在临沧, 德宏, 文山等 8
个地州选择条件好的一中, 由省民委, 省教委联合开办重
点高中班 。 专门招收这几个民族农村户口的学生, 由国家
补助学费, 书费和生活费, 使他们能够在较好的条件下完
成学业, 以扩大他们升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 。 从 2000
年起, 在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建筑工程学校开办特有民族
大中专班, 每班 50人, 办学经费, 生活费等由国家承担 。
从 2000年起, 省拨补助专款 1800万元, 扶持苗, 傈僳, 拉
祜, 佤, 布朗, 德昂, 独龙等民族发展民族教育 ;
327
?扫盲与学技术相结合,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从 1996-
1998年。省级安排扫盲经费 4800万元,安排农村智力开
发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补助费 3600万元。每年平均扫除
青壮年文盲 30多万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250- 300万人
次,全省贫困户户均至少有 1人接受实用技术培训。
6、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帮扶力度
“九五”期间,上海市 19个区县对口支援云南 31个贫困
县和文山、红河、思茅 3个地州,援助项目达 260多个。
几年来,上海市向云南民族贫困地区援助的资金和仪器
设备总价值已达 5000多万元。上海市 100所中小学对口帮
扶云南省贫困地区 100所中小学。上海还帮助云南 3个地
州各建成 1个教育培训中心,至今已开展了 21期培训,为
边疆培训了大量人才。云南省每年都选派校长教师到上
海学习和挂职锻炼,提高了教师政治业务素质。 昆明、
玉溪、曲靖 3个市的 100所中小学对口帮扶贫困地区的 100
所中小学;全省 128个县市区的 1所城镇中小学对口帮扶
本县市区的 1所薄弱中小学。
328
7、创造各种受教育机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扩大少数民族后备干部来源,解决少数民族干部比例与
人口比例严重不适应的问题;
?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力度,提高干部素质 ;
?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和各类管理人才 。
到 2000年底,全省少数民族干部占全省干部总数的比例已
达 25.2%,比“八五”末期的 24.51%提高了 0.7个百分点。
少数民族 大专文化以上 的干部已达 7万 多人,占全省民族
干部总数的 23.27% 。少数民族 专业技术人员 已达 17.6万人,
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 24.4%,比“八五”末期的
22.54% 上升了 1.9个百分点 。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有 3382人,
比“八五”末期增加 1641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有 39458
人,比“八五”末期增加 18046人。现在全省主要行业都
有少数民族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