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 国际经济合作
适用专业:高等院校经贸类及相关专业
教师姓名: 贺宁华____
计划总课时:_____36______课时
其中课堂教学_36___课时、实践教学_0___课时
课时分配:
第一章:国际经济合作概述 2课时
第二章 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 4课时
第三章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2课时
第四章 国际间接投资 4课时
第五章 国际租赁 4课时
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 2课时
第七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2课时
第八章 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 6课时
第九章 国际技术贸易 2课时
第十章 中国对外服务贸易 2课时
第十一章 国际发展援助 2课时
第十二章 国际税收与国际避税 4课时
本课程重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持续深入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全面接轨,与各国在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科技、服务等各个领域中的合作全面展开。就实践而言,国际经济合作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及国民经济发展的中药组成部分之一;就理论而言,国际经济合作学科也已成为我国经济学界的一门重要新兴学科。该课程的重点集中在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理论主要包括国际分工理论、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经济一体化理论;实践方面,重点主要集中在法制规则、合同条款以及具体操作规则方面的研究与讲述。
本课程难点:
国际分工理论、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经济一体化理论以及合同条款、具体操作规则及国际法规方面的研究与讲述为本课程的难点。
所需参考书目:
1.《国际经济合作》,卢进勇、杜奇华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
2.《国际经济合作实务》,储祥银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
3.《国际经济合作概论》,王世俊著,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4.《国际经济合作实务》,彭天祥著,
5.《国际经济合作教程》,陈健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6.《国际经济学》,Robert J.Carbaugh,机械工业出版社。
教学内容及组织
第 一 章:国际经济合作概述
本节内容:本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概念、含义,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原因,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类型和方式。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研究对象、基本理论、国际经济合作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国际经济合作主要方式。通过本章学习,试图使学生对国际经济合作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本节重点:掌握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与方式。了解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含义及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
本节难点: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内容及组织:
第一节 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及含义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
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际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利益,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侧重生产领域)所进行的以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重新合理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国家间的经济政策协调也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
二、国际经济合作的含义
国际经济合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主体是不同国家(地区)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的企业与个人。
(二)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是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配置。
(三)国际经济合作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
(四)国际经济合作是不同国家间进行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五)国际经济合作参与者之间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
第二节 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与方式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
(一)广义国际经济合作与狭义国际经济合作。
(二)宏观国际经济合作与微观国际经济合作。
(三)双边国际经济合作与多边国际经济合作。
(四)垂直型国际经济合作与水平型国际经济合作。
二、国际经济合作的方式
(一)国际直接投资合作。
(二)国际间接投资合作。
(三)国际劳务合作。
(四)国际技术合作
(六)国际发展援助。
(七)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
(八)国际经济信息与经济管理合作。
(九)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国际经济合作的特征???? 1.国际经济合作的根本特征????? 当代的国际经济合作是主权国家间的经济协作,相互尊重主权、坚持平等互利是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原则,所以在主权国家间进行经济合作是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最根本特征,也是判断是否是真正的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标志。???? 2.国际经济合作的综合特征????? 当代国际经济合作具有全球性、经常性和持久性的综合特征,并且合作范围广、领域宽、方式灵活多样。在具体的国际经济合作过程中,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经常结合在一起发生一揽子的综合国际转移。???? 3.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商品贸易的联系与区别????? 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商品贸易是国际经济交往的两种主要方式,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商品贸易的区别是:研究对象不同、发生的领域不同、交易方式不同、对国民经济所产生的作用不同。
四、国际经济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国家间进行广泛的合作与协调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参与合作国家经济的发展,并使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和经济依赖程度加深。国际经济合作打破了以往以商品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经济交往格局,不仅为国际经济联系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方式,还使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动向,具有了新的特征。国际经济合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生产的影响
国际经济合作对生产的影响表现在加深各国的生产国际化和经济国际化方面。
(二)对生产要素的影响
首先,直接实现国际经济合作各方在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种类方面的互补及优化配置。
其次,提高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收益。
再次,促使生产要素价格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均等化的趋势。
最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会导致某些出口产业的国际转移和某些替代进口产业的加速建立,改变了一些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态势。
(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资本和技术的移动增加了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商品的国际贸易量;
2.一国如果把输入的生产要素投入出口产品生产企业或出口产业部门,无疑会推动该国出口贸易的扩大;
3.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开展能促进相关设备、材料等商品的进出口;同时,世界服务贸易往往会随着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数量的增加而扩大。
第三节 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国际经济交往最主要的形式是商品贸易,第二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经济联系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国际经济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一)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是国际经济合作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发展是国际经济合作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三)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各国经济依存度的加深是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跨国公司迅猛发展是国际经济合作产生和发展的直接推动者
(五)各类国际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当今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新特点
(一)竞争更加激烈化
(二)国际经济合作集团化
(三)合作形式多样化
(四)经济政策协调经常化、法制化
第四节 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对象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对象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实质内容,因此,国际经济合作应以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为对象,研究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生产要素移动的规律及在此领域内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有效机制。
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研究国际经济合作产生与发展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宏观国际经济合作
(三)研究微观国际经济合作
二、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区别与联系
(一)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主要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
2.所采取的方式及其内容不同。
3.所起的作用不同。
(二)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主要联系
1.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都是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形式。
2.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都与生产要素相关。
3.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常常结合在一起进行。
第五节 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归纳起来,目前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二、世界科技加速发展的影响
三、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四、外贸出口环境变化的影响
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本章小结:本章首先论述了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与含义,然后对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与方式以及国际经济合作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还阐述了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对象,最后分析了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使学生对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与把握,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理论: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理论
关键名词:国际经济合作;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与合理配置;国际经济协调
本章要点: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与含义;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与方式;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对象;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本章练习题:
1.什么是国际经济合作?怎么理解国际经济的含义?
2.国际经济合作有哪些类型与方式?请举例说明。
3.试述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动因与趋势之间的内在联系。
4.国际经济合作有哪些作用?
5.试述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区别于联系。
6.中国应如何应对参与国际经济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试述你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 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
本节内容:生产要素理论,国际分工理论,生产要素的移动与配置,经济一体化理论,国际经济合作规律,跨国公司理论。
本节重点:生产者理论,生产要素理论,国际分工理论,生产要素的移动与配置,经济一体化理论,国际经济合作规律。
本节难点: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区别与联系,要素禀赋,里昂惕夫之谜,关税同盟理论,跨国公司理论。
教学内容及组织:
第一节 国际分工理论
一、国际分工发展阶段
国际分工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5至16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这就是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这是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使国际加工业由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部专业分工方向迅速发展。
二、早期的分工理论:绝对利益论与比较利益理论
(一) 绝对利益理论
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的绝对利益理论,实际上是指:在生产某种商品中,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继而进行自由交换,这样彼此都可以获得绝对利益好处。
(二)比较利益论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利益理论,他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比较成本)而不是绝对利益,并且把比较利益作为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
三、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及萨缪尔森学说
(一)有关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说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以下简称H-O模型)是从生产要素禀赋的角度来分析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但是这一学说需要建立在几个严格的假设条件基础上的。
(二)萨缪尔森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该理论认为,当生产要素在各国或各地区间不能直接移动的情况下,在每个国家出口的商品生产中都密集的使用了它所拥有的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因此,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是国际间生产要素流动的代替物。
四、国际分工理论的新发展:里易惕夫之谜、新要素学说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里昂惕夫之谜
若按照H-O模型,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那种用自己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而进口自己相对稀缺生产要素的产品。根据这种推断,那么美国一般应该是资本要比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它体现在对外贸易中就应该出口那些机器、设备等资本密集型商品。美国的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利用他的投入产出法对俄林理论进行了论证,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
2.要素学说
人力资本说
研究与开发学说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学者弗农和威尔士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介绍期(或引入期)(Introduction Stage),成长期(Growth Stage),成熟期(Maturing Stage)和衰退期(Declining Stage)。
国际依附理论(“中心—外围”理论)
“依附”论或“中心—外围”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根廷的劳尔·普雷维什,埃及的萨米尔·阿明,法国的阿基里·伊曼、纽尔等。
这一理论把世界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叫做“中心”地区),另一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叫做“外围”或者“边缘”地区)。“中心”国家在社会经济方面有很多优势,而“外围”国家则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之间存在根本上的不平等关系,“中心”国家越来越富,“外围”国家越来越穷,“外围”国家在经济上处于依附“中心”国家的不利地位,社会生活条件日趋恶化。
国际经济合作的理论依据
?一、生产要素理论???? 1.生产理论????? 生产者理论研究生产者(即厂商)的行为,而生产者的行为就是如何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去实现利润的最大。按照经济学的观点,生产就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造产品的行为,在生产中要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并生产出产晶,所以,生产也就是把投入变成产出的过程。???? 2.生产要素理论????? 生产要素(Factor)是生产的基本元素,即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资源。劳动、资本、土地都参加了生产过程,三者是一切时代生产的三个要素。马歇尔认为除了以上三个要素外,还有一个要素参加了生产过程,这就是企业家才能。到马歇尔为止,形成了经济学中比较成为定论的“四要素论”。现代经济学家根据经社会发展的现实,又增加了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和经济信息要素。???? 3.生产要素的移动与配置????? 当所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后,从质上看,它们表现为可以生产不同的产品;从量上看,它们意味着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即等量要素投入的不等量产出,或不等量投入的等量产出。因此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本身的特殊性和它们不同组合所产生的特殊性,产生了产品的国际差异性和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必要性。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是改变原有的生产要素的配置而实现一种新的配置,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新的配置是一种优化的配置??? 二、经济一体化理论???? 1.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经济一体化包括两层含义,从广义或者说从宏观层次上看,世界各国经济彼此开放,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世界经济一化,但这只是一种趋势。从具体的经济联系与交往方式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目标,而目标则是运动过程的结果。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表现形式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同盟、共同市场等。????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 通过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区域内生产要素实现最佳组合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区域内经济贸易的发展。??? 三、“两缺口模型”理论??? “两缺口模型”分析来自于宏观经济学,说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国内存在着投资储蓄差,有投资不足,存在投资缺口;对外存在着进出口差,有外汇不足,存在外汇缺口。这时,国家可以考虑引进外资以弥补国内投资不足,待国内投资不足得到补充后,生产发展了,能够增加出口,从而又弥补了外汇的不足,最后使投资和外汇两个缺口都得到弥补。??? 四、国际经济合作规律???? 经济竞争、经济矛盾、经济协调、经济合作是国际经济合作的规律,简称为国际经济合作的“4C规律”。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竞争会发生摩擦、冲突,甚至对立,这些都是经济矛盾的表现形式。有矛盾就需要协调与解决。协调包含着调控、调节、调解、协商等多重意义。协调是推动合理竞争、缓解矛盾冲突的良好机制,通过协调缓和矛盾就产生了合作。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理论
一、生产要素的概念和种类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主要指土地、劳动和资本,还包括企业家的管理,以及技术、经济信息等。 “六要素论”“七要素论”“九要素论”等新观点,
二、要素移动的原因
(一) 生产要素禀赋在各国间的差异性
(二) 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 跨国公司的发展与壮大
(四) 在国际市场上,各种生产要素的移动
第三章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本节内容:进一步了解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及企业建立方式、决策的方法。了解影响中国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环境因素,掌握国际直接投资中国的动机和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绩效。了解中国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状况。了解BOT投资方式。
本节重点:中国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现状;直接投资的形式;影响中国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环境因素;国际直接投资中国的动机。
本节难点:国际直接投资投向中国的动机与效应
教学内容及组织:
第一节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概况
一、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几个阶段
20多年来,中国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1979-1986年,为起步阶段。
(二)1987-1991年,为持续发展阶段。
(三)1992年至今,为高速发展阶段。
二、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和特点
(一)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和投资额
(二)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结构
(三)外商直接投资行业结构
三、新的影响因素及趋势
(一)影响中国利用外资的新因素
1.加入世贸组织
2.国有企业改革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二)未来趋势展望
1.近中期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量不会有大幅度增长
2.投资方向会有较大调整
3.投资方式会逐步调整
4.外商独资比例会大幅度增加
第二节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三、外资企业
第三节 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
一、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
二、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提升产业结构
三、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
四、改善资产质量
五、 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七、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八、改善投资环境
九、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四节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些政策法律规定
一、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比例的规定
二、关于注册资本数额与出资期限的规定
第五节 中国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
一、入世与中国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
二、服务业对外资扩大开放的必然性
(一)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扩大中国的服务出口
(三)开放服务行业,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资
(四)服务业扩大开放,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
(五)有利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及与国际经济接轨
三、中国指导外商投资服务业的产业政策
第六节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法规的调整
一、《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主要内容
1.投资措施与国民待遇
2.投资措施与禁止数量限制
3.发展中成员方的优惠待遇
4.通知和过渡期安排
5.透明度要求
6.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委员会
7.磋商与争端解决
8.货物贸易理事会的审查
二、适应TRIMs的要求,调整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法规,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
第七节 BOT投资方式
一、BOT投资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中国对BOT投资方式的管理
第四章 国际间接投资
本节内容:了解国际间接投资与直接投资的区别和联系,国际间接投资方式、决策方法。影响国际间接投资流向的因素。
本节重点:国际间接投资与直接投资的区别和联系,国际间接投资方式、决策方法,影响国际间接投资流向的因素,主要国际证券市场。
本节难点:国际间接投资与直接投资的区别和联系,影响国际间接投资流向的因素。
教学内容及组织
第一节 国际债券投资
一、债券的概念及其类型
国际债券是指某国政府或企业在其国境以外发行的以某种货币为面额的债券。国际债券投资是指在国际债券市场上购买国际债券。
1.外国债券。
2.欧洲债券。
3.全球债券
二、债券的基本要素及特点
(一)债券的基本要素
1.债券的面值
2.债券的价格
3.还本期限
4.利率
(二)债券的主要特点
1.期限性。
2.流动性。
3.安全性。
三、国际债券发行程序
第二节 国际股票投资
一、国际股票投资的涵义
国际股票投资是指在股票市场上购买上市的外国企业股票。所谓吸收国际股权投资,就是指在本国股票市场上或外国股票市场上出售本国企业的股票,以吸引外国投资者来购买;在本国股票市场上,外国投资者可将外汇兑换成本国货币或直接用外汇来购买。
二、股票的种类
股票可以分成两类:即普通股和优先股。
(一)普通股
(二)优先股
三、股票的价格
股票价格是指证券交易所中股票卖出者与买进者买卖股票的成交价格。
(一)股票价格的决定
(二)股票价格的指标
四、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重组
(二)中外法律差异调节
(三)中外会计制度差异调节
第三节 国际投资基金
一、投资基金的概念
投资基金的基本涵义是,集中众多投资者的零星资金,交由专门的投资机构进行投资,投资收益归原有投资者所有,投资风险由原有投资者共同承担。代理投资机构根据与投资客户商订的投资最佳收益目标和最小风险原则,把集中的资金再适当分散投资于各种证券、其他金融商品及不动产等等。作为资金管理者,代理投资机构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一)契约型(Contractual Type)
(二)公司型(Corporate Type)
二、投资基金的一般特征
1.专家管理,专业化经营,经营效率高,
2.采用投资组合策略进行分散投资,可大大降低投资风险。
3.能形成规模效益。
三、投资基金的优越性
第四节 国际证券投资市场
一、国际证券市场投资概述
证券市场是指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发行和流通全部过程在内的证券供求和交易体系。
(一)国际证券市场的参与者
1.筹资者(也称发行者)和投资者(也称认购者)是供求体系的两个主体。
2.承销者。
(二)国际证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二、证券交易所
1.证券交易所的形式。
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二种:公司制和会员制。
2.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程序。
三、世界三大证券交易市场:
几乎所有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有证券交易市场,这样一来,全世界的证券交易市场是不计其数的,但是世界主要规模较大且有影响力的主要有:
纽约证券交易所。
东京证券交易所。
伦敦证券交易所。
四、我国利用国际证券融资概况
证券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过国际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国际间接投资的一条重要方式。
(一)中国发行国际债券融资
(二)吸收国际股权融资
(三)国际投资基金融资
第五章 国际租赁
本节内容:掌握融资租赁、经营租赁、杠杆租赁、售后回租租赁、维修租赁、综合租赁等租赁方式的不同特点;学会国际租赁租金的计算方法;了解现代租赁的概念及其与传统租赁的区别; 熟悉国际租赁业务的基本程序;了解中国租赁业的特征和方式。
本节重点:现代国际租赁的含义及其与传统租赁的区别,现代国际租赁的含义,现代国际租赁与传统租赁的区别,国际租赁方式,租金的构成与计算,国际租赁的基本程序。
本节难点:融资租赁、经营租赁、杠杆租赁、售后回租租赁。
教学内容及组织
第一节 国际租赁概述
一、关于国际租赁的定义
国际上关于国际租赁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二、国际租赁的产生与发展
与融物相结合的融资方式体现在两种业务上,一是在二次战前就已存在的对外贸易信贷,在二战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另一就是二战后新兴的融资租赁及其国际业务。金融机构以融物的方式替代直接融资,既有利于金融机构把握其资金使用方向,增加资金的安全性,又可体现其金融业务的多样化。
二战后,尤其是60年代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上大量游资积存,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投资场所。充裕的资金供应以及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而形成的各国外汇管制的逐步放松,使得设备生产厂商以及一些金融公司有可能取得大额长期资金,满足其业务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独立后的主要矛盾是壮大经济,而严重缺乏的外汇资金和普遍落后的技术与设备,使其对发达国家的资金与先进技术有极大的需求。
三、现代租赁的特征
(一)现代租赁是以融资和融物相结合,并以融资为主要目的的经济活动;
(二)对租赁物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离的;
(三)一笔租赁业务往往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同,并涉及三方或更多的当事人;
(四)承租人有选择设备和设备供货商的权利。
四、现代租赁的形式
1.跨国经营性租赁
2.跨国融资租赁
五、国际租赁的作用
(一)对承租人的作用
1.国际租赁为承担企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融资渠道
2.可提高承租人外汇资金的使用效率
3.租赁公司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快了承租人获得资金的速度
4.租金支付方式灵活多样,可满足承租人的特殊需求
5.固定租赁利率时,可避免利率和通货膨胀的风险
6.减少了投资风险
(二)对出租人的作用
1.运用出口租赁,可成为制造厂商类出租人推销产品、辅助出口的有效提施
2.运用出口租赁,可成为金融机构类出租人向海外进行资本扩张的有效手段
3.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三)对其他当事人的作用
1.对杠杆租赁交易中投资人的作用
2.对杠杆租赁交易中债权失的作用
第二节 国际租赁方式
一、融资租赁(Finacial Lease)
(一)概念
(二) 融资租赁的特点
1.融资租赁是一项至少涉及三方当事人——出租人、承租人和供货商,并至少由二个合同——买卖合同和租赁合同构成的自成一类的三边交易。这三方当事人相互关联,两个合同相互制约。
2.拟租赁的设备由承租人自行选定,出租人只负责按用户的要求给予融资便利,购买设备,不负担设备缺陷、延迟交货等责任和设备维护的义务;承租人也不得以此为由拖欠和拒付租金。
3.不可解约性。对承租人而言,租赁的设备是承租人根据其自身需要而自行选定的,因此,承租人不能以退还设备为条件而提前中止合同。对出租人而言,因设备为已购进商品,也不能以市场涨价为由而在租期内提高租金。
4.全额清偿。即出租人在基本租期内只将设备出租给一个特定的用户,出租人从该用户收取的租金总额应等于该项租赁交易的全部投资及利润,或根据出租人所在国关于融资租赁的标准,等于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如80%。换言之,出租人在一次交易中就能收回全部或大部分该项交易的投资。
二、经营租赁
(一) 概念
(二) 特点
1.一项经营性租赁交易只涉及两方当事人,即出租人和承租人,作为出租人的租赁公司购买设备的过程是一独立行为,一般与承租人无关。
2.经营性租赁所经营的设备一般有三个特征:一是通用性强,有较好的二手货市场;二是需要高度的保养或专门的管理;三是技术进步快,无形损耗大。租赁公司因有专门的技术人员集中维护设备,与每一承租人单独承担这种设备的维护相比,费用相对较低。所以,与购买相比,承租人使用这类设备既可减少资金占压,又可以节约开支。
3.经营性租赁的租赁机构要向承租人提供各类专门服务,如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并承担设备过时的风险。
4.经营性租赁以满足用户短期需要为主,所以租期较短。
5.经营性租赁具有非全额清偿性,即出租人的投资回收来源于不同的承租人在每一租期内所交纳的租金之和。
6.经营性租赁具有可解约性,即承租人可根据本身的需要,在租赁交易到期之前,经过一定的手续可提前终止合同。
7.经营性租赁的所有权不可转让,即租期结束后,承租人对租赁设备只有退租或续租两种选择权。
三、杠杆租赁
(一) 概念
四、售后回租租赁
(一) 概念
(二) 作用
五、维修租赁
六、综合租赁
第三节 国际租赁合同
一、国际租赁合同
(一) 合同说明条款
(二) 合同实施的前提条件条款
(三) 租赁设备条款
(四) 租赁进口设备的交货、验收和关税等条款
(五) 租期和起租日条款
二、租金的构成要素
(一) 设备购置成本
(二) 融资成本
(三) 手续费
(四) 利润
三、租金计算
(一) 附加率法
(二) 年金法
(三) 递减式计算法
(四) 本息法
第四节 国际租赁机构及实施程序
一、国际租赁机构
目前,国际上经营租赁业务的机构大致可分为四类,即租赁公司、金融机构、制造商和经销商、联合机构,他们构成了国际租赁市场。
(一)租赁公司
(二)金融机构
(三)制造商和经销商
(四)国际性联合机构
二、租赁的基本程序
(一)选定租赁物件
(二)租赁预约
(三)资信审查
(四)签订合同
(五)订购租赁物件
(六)租赁物件交货
(七)对租赁物件的验收
(八)支付货款
(九)租费支付
(十)办理保险
(十一)维修保养
(十二)税金缴纳
(十三)租赁物件在合同期满后的处理
第五节 中国租赁业
一、中国租赁业产生与发展
成立于1979年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以租赁的国际业务为标志的现代租赁业的新篇章,国际租赁与我国经济取得同步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际租赁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国际租赁已成为我国引进外资的一条重要渠道
(二)国际租赁是支持我国企业技术改造的有效方式
(三)融资租赁有利于改善宏观投资效果,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基础产业的发展。
(四)国际租赁促进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
本节内容:掌握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及企业建立方式、决策的方法。了解国际直接投资的环境因素握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和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了解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
本节重点: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比较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折衷理论。
本节难点: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与理论。
教学内容及组织: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
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Investment)一般又称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缩写为FDI)。FDI指的是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单独或共同出资在进境外创立新企业、增资扩展原企业或收购现有企业,以谋求拥有国外企业或产业的控制权为目的的投资行为。
二、国际直接投资的特征
(一) 国际直接投资的特征
国际直接投资最突出的特征是投资者拥有对国外企业或产业的控制权。
国际直接投资不是单纯的货币形式的转移,而是货币、技术、设备、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等一整套经营资源甚至是产业的转移。
(二)国际直接投资的结构特征
1.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双向流动。
2.亚太地区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国际直接投资的集中地区。
3.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流向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和服务行业。
三、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
国际合资企业
国际合资企业(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是国外投资者和东道国投资者为了共同经营一个投资项目,联合出资,根据东道国有关的法律在其境内建立的企业,其特点就是所有权分享。投资各方共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共同承担企业的风险、共同享受经营成果。
国际合作企业
国际合作企业是指外国投资者和东道国投资者在签订合同的基础上根据东道国法律共同建立的企业。其主要特点是:投资各方的出资不采取股份的形式,而是依据合同中规定的具体投资条件投入。
(三)国际独资企业
国际独资企业是指由某一外国投资者依据东道国法律,并经由东道国政府机构批准,在东道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为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
(四) 国际企业收购
国际企业收购(International Acquisition)是指外国投资者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取得东道国某一企业的部分或全部所有权的投资行为。
四、国际直接投资方式
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投资者在东道国境内单独出资或其他投资者共同投资创建新的企业,另一种是投资者收购或兼并东道国现存企业。
(一)创建新企业方式
1.境外新企业方式的优势
2.创建境外新企业方式的缺点
(二)收购境外企业方式
收购境外企业的基本方式包括直接收购、间接收购和杠杆收购
1.国际企业收购的优势
2.国际企业收购的劣势
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与理论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
(一)市场导向型动机
(二)降低成本导向型动机
(三)技术与管理导向型动机
(四)分散投资风险导向型动机
除了以上四种主要的较普遍的国际直接投资动机之外,还有一些不大普遍的一般性的国际直接投资动机,政府政策刺激导向型动机,仿效先导马(随大流)型,公司决策者个人偏好型动机,为股东争利导向型动机等。
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垄断优势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海默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与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首先提出,后经金德尔伯格和凯夫斯发展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从动态角度,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提出了“产品生产周期”直接投资理论。
(三)内部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内部化理论源自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由英国学者巴克利(Peter Bukley)和卡森(Mark Casson)在1976年提出,拉格曼(Alian·M·Rugman)在1981年进一步发展。
(四)比较优势理论??
又称为“小岛模型”。由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于1977提出的。
(五)国际生产折衷论??
英国教授邓宁1981年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评估
一、国际直接投资环境因素
国际投资环境是指外国投资者在一国进行投资活动时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二、国际直接投资环境评估方法
(一)投资障碍分析法
投资障碍分析法是依据潜在的阻碍国际投资运行因素的多寡与程度来评价投资环境优劣的一种方法。
(二)冷热国对比分析法
投资冷热国对比分析法是一种以冷热因素来表述环境优劣的评价方法,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伊西·利特瓦克和彼得·拜廷提出来的。它包括了对投资环境有重要影响的七大因素:政治稳定性、市场机会、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一元化、法令阻碍、自然环境障碍及文化差距。
(三)等级评分法
该方法最早由美国学者罗伯特·斯托鲍夫在1969年提出。他认为投资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投资的影响作用不同,不能等同看待。这种方法首先是根据每个因素对投资决策不同的作用给定不同的分值;其中每一个因素被划分为许多层次,依据对投资环境的有利程度给定每个层次具体的分值;最后各因素的评分加总就是对投资环境的总体评价。该方法的特点是在各因素的分值确定上,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不同因素对环境影响的差异,使投资者可以更容易地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择其优者决策投资。
(四)动态分析法
(五)体制评估法
香港中文大学闵建蜀教授在1987年“中国投资环境比较研究”研讨会上提出了“体制评估”的新观点。
第四节 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和特征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
1.结构性标准(Structural criterion )
2.营业标准(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Criteria)
3.行为标准(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Critetia)
(二)跨国公司的特征
1.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化。
2.经营战略全球化。
3.公司内部一体化。
二、跨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对外经济活动形式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国对外投资迅速增长,具有现代特征的跨国公司的雏形形成了。
战后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美国的跨国公司在世界上处于霸主地位。
(二)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初为第二个阶段,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了多元化发展。
(三)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跨国公司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跨国公司对世界的影响
(一)跨国公司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二)跨国公司推动的大规模对外投资对东道国或地区的影响良莠不齐。
(三)跨国公司彻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和企业的关系,
(四)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成为“国籍不明”的或者“超国家”的跨国公司,
第七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本节内容:了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现状和未来趋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及企业建立方式、决策的方法。了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环境因素分析方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和障碍。
本节重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原因,直接投资的优势和障碍。
本节难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效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环境因素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及组织
第一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点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二)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1.境外投资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生产性企业以合资为主,国有企业赢利少。
2.每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大,但增长迅猛,投资目的国逐渐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3.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多元化。
4.在国外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5.并购国外企业以获得技术或生产许可证已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方式。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多元动因
1、获取信息
2、拓展市场
3、规避贸易壁垒
4、获取资源
5、获取和积蓄企业未来发展的资源和能力。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
1.大中型企业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2.小型企业亦具有比较优势。
3.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4.政策环境良好。
5.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外汇储备的增加。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遇到的主要问题
1.企业体制因素导致境外投资失败。
2.资金短缺。
3.人才匮乏。
4.信息缺乏。
5.管理环节过多。
6.缺乏核心技术。
7.监管体制不畅。
第二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管理
一、当前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立法滞后,管理体制亟需完善。?
2.工作机制尚未理顺。?
3.政策导向作用有待加强。??
4.信息服务严重滞后。
5.外汇管理和银行信贷限制过严。?
6.企业微观经营机制存在一定缺陷。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鼓励项目
1.能弥补国内资源相对不足的境外资源开发类项目;
2.能带动国内技术、产品、设备等出口和劳务输出的境外生产型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
3.能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的境外研发中心项目;
4.能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开拓国际市场的境外企业收购和兼并项目。
三、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中应注意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三节 对外投资企业项目相关文本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一、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一)基本情况(二)产品方案及市场需求情况。
(四)建厂条件及厂址选择方案。
(五)技术设备和工艺过程的选择及其依据。
(六)生产组织结构及经营管理方式。
(七)建设方式、建设进度及其依据。
(八)投资估算及奖金筹措。
(九)项目经济分析与投资环境评价。
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特点及其对投资的要求
第八章 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
本节内容:掌握国际工程承包的业务范围,招标与投标的方式与程序,FIDIC条款的主要内容,银行保函的性质、种类和基本内容,劳务输出的性质及客观必然性,国际劳务市场及其与商品贸易市场的主要区别。 熟悉国际工程承包保险,劳务输出谈判的主要内容及有关国际惯例。了解国际工程承包的国外管理,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掌握国际工程承包的招标方式。国际工程承包报价和施工索赔,了解国际工程的招标程序、国际承包工程合同、主要的银行保函和保险。
本节重点:国际工程承包的业务范围,FIDIC条款的主要内容,银行保函,国际劳务市场及其与商品贸易市场的主要区别,国际工程的招标程序、国际承包工程合同。
本节难点:国际劳务市场及其与商品贸易市场的主要区别,国际工程承包报价和施工索赔。
教学内容及组织
第一节 国际工程承包概述
一、国际工程承包的概念
国际工程承包(International Contracting for Construction)是一项综合性商务活动和国际经济交往活动,属于一种通过国际间的招标、投标、议标或其它协商途径,国际承包商(公司)以提供自己技术、资本、劳务、管理、设备材料、许可权等方式,按国外工程业主(发包人)的要求,为其营造工程项目或从事其他有关经济活动,并按事先商定的合同条件收取费用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方式。
二、国际工程承包的业务范围
(一)工程设计
(二)技术转让
(三)机械设备的供应与安装
(四)原材料和能源的供应
(五)施工
(六)资金
(七)验收
(八)人员培训
(九)技术指导
(十)经营管理
三、国际工程承包的特点
(一)项目内容复杂广泛
(二)工程周期长、风险大
(三)对项目的水平要求比较高
(四)国际工程承包是一种典型的国际服务贸易
第二节 国际工程承包的投标与招标
一、国际工程承包中的招标
(一)招标的概念
(二)招标的方式
(三)招标的程序
二、国际工程承包中的投标
(一)概念
(二)投标的过程
投标的过程非常的重要,直接关系着投标人能否中标,其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六个:
1.投标准备。
2.询价。
3.制定标价。
4.制作标书
5.投递标书
第三节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
一、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的种类
(一)根据合同内容和责任范围的不同划分
1.工程总承包合同
2.合伙承包合同
3.工程分包合同
4.分项合同
5.转包合同
(二)按承包内容划分,可分为工程咨询合同、施工合同、工程服务合同、交钥匙合同、交产品合同等。
(三)按照计价和支付方式的不同划分
1.总价合同
2.单价合同
3.成本补偿合同
二、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的内容
(一)一般性条款(Normal Clause):
?1.合同文件中的名词定义及解释;
?2.工程师及工程师代表和他们各自的职责与权力;
3.合同文件的组成、优先顺序和有关图纸的规定;
4.招投标及履约期间的通知形式与发往地址;
5.有关证书的要求;
6.合同使用语言;
7.合同协议书。
(二)工程期限(Period Of Construction)
(三)承包商的义务(Contractor’s Obligation)
(四)业主的责任(Employer’s Obligation)
(五)工程师及其代表(Engineer and Enginee's Representative)
(六)价格条款与支付条款(Price and Payment Clause)
(七)误期罚款(Liquidated Damage)
(八)转包(Sub-letting)
(九)工程变更条款(Contract Modification Clause)
(十)违约惩罚与索赔条款
(十一)不可抗力条款(Force Majeure)
(十二)仲裁条款(Arbitration Clause)
(十三)验收条款(Acceptance Clause)
(十四)附件和补充条款
第四节 国际工程承包的银行保函
一、银行保函的概念
银行保函是银行应申请人的要求向保函的受益人开具的书面保证文件,是有条件承担经济责任的契约性文件,若申请人未按规定履行自己的义务,给受益人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则银行承担向受益人进行经济赔偿的责任。
二、?银行保函的主要内容
?保函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担保人、被担保人(承包商)受益人(业主或有关方面);
2.担保的最高限额和使用货币;
? 3.有效期限;
??4.担保的责任,这是保函的核心内容;应充分、完全,最大化地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以便一方违约时,另一方可获得经济赔偿;
??5.索赔条件。即一方违约时,另-方进行赔偿的凭证;
??6.保函的失效,一般情况下,超过有效期,即认为保函已自动失效;
??7.合同及担保书的修订,适用法律等。
三、银行保函的种类
1.投标保函(Bid?Bond/Guarantee)
2.履约保函(Performance Bond/Guarantee)
3.预付款保函(Advance?Payment?Guarantee)
4.工程维修保函(Maintainance?Guarantee)
5.进口物资免税保函
第五节 国际工程承包的施工索赔与保险
一、国际工程承包的施工索赔
(一)施工索赔的含义
索赔是双方面的,一般称"索赔"指承包商向业主的索赔。而"反索赔"指业主向承包商的索赔。由于业主向承包商的索赔发生的频率要低得多,而且业主在向承包商的索赔处理中业主处于主动地位。因此,我们重点来探讨承包商对业主的索赔。
(二)施工索赔的原因
1.经济风险引起的索赔
2.合同文件引起的索赔
3.因意外风险和不可预见因素引起的索赔
4.设计图纸或工作量表中的错误引起索赔
5.业主应负的责任引起索赔
(三)施工索赔的依据
1.索赔的具体依据
2.对索赔证据的基本要求
(四)施工索赔的程序
1.承包商提出索赔申请
2.监理工程师审核承包商的索赔申请
3.监理工程师与承包商谈判
4.业主审批监理工程师的索赔处理证明
5.承包商是否接受最终的索赔决定
二、国际工程承包保险
(一)国际工程承包活动的风险
1.政治风险
2.经济风险
3.其他风险
(二)国际工程承包的险别
1.工程一切险(All Risk Insurance)
2.第三方责任险(The Third Party Liability Insurance )
人身意外险(Personal Accident Insurance)
汽车险(Motor Car Insurance)
货物运输险
第六节 国际劳务合作
一、国际劳务合作的概念和作用
国际劳务合作是指一国为另一国提供劳动服务(包括专门技能的脑力服务和体力服务),从而满足他人需要的有偿活动,是一种劳动力要素在国际间的重新组合与配置
二、国际劳务合作的方式
三、国际劳务合作合同
第九章 国际技术贸易
本节内容:了解国际技术转让的选择决策与环境,掌握几种国际技术转让方法,掌握许可贸易以及知识产权等无形商品的许可协议的主要条款及国际技术转让合同,了解我国的技术引进及技术出口状况及相关法律规定。
本节重点:国际技术转移、国际技术贸易与国际技术合作的区别与联系,技术转让的价格构成,国际技术转移各种方式及其特点。
本节难点:许可贸易,国际技术转移,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技术合作,技术转让的价格构成。
教学内容及组织
第一节 国际技术贸易概述
一、 国际技术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技术的含义和特征
技术有三个显著特征:
1.无形性
2.系统性
3.商品属性
(二)技术转让
技术转让是指拥有技术的一方通过某种方式将其技术出让给另一方使用的行为。
(三)技术引进
技术引进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1.技术引进是一种跨国行为;
2.技术引进与设备进口有着原则区别;
3.技术引进的目的是为提高引进国或企业的制造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国际技术贸易及其特点
(一)国际技术贸易的含义
简言之,国际技术贸易是一种国际间的以纯技术的使用权为主要交易标的的商业行为,
(二)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
1.交易标的性质不同
2.交易双方当事人不同
3.交货过程不同
4.所涉及的问题和法律不同
技术贸易涉及的问题多,复杂并且特殊。
5.政府干预程度不同
第二节 国际技术贸易的内容
一、专利(patent)
专利权具有下列特点:
1.专有性
2.地域性
3.时间性
4.技术范围的限制性
二 商标(Trade mark)与商标权
商标是商品的标记,商标是生产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挑选或者经销的商品或者服务上采用的,区别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由文字、图形或者其组合构成的,或由上述两种以上因素组合而成,具有显著特征的标志。商标权是一种专用权,它是商标所有人依法对其商标所拥有的排他性的独占权。
商标权一般具有独占性,时间性与地域性三大特征。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1.使用权
2.转让权
3.使用许可权
三 专有技术(Know-how)
1.专有技术的概念
2.专有技术的特点
(1)经济性
(2)秘密性
(3)实用性
(4)可传授性
3.专有技术与专利技术
专有技术与专利技术具有共同特点。
4.专有技术的保护
国际技术合作的方式
一、许可贸易的方式
1.独占许可(Exclusive License)
2.排他许可(Sole License)
3.普通许可(Simple License)
4.可转让许可(Sub-License)
5.互换许可(Cross License)
二、特许专营
特许专营是近二三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商业技术转让方式。它是指由一家已取得成功经验的企业,将其商标、商号名称、服务标志、专利、专有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的方式或经验等全盘地转让给另一家企业使用,由后一企业(被特许人)向前一企业(特许人)支付一定金额作为特许费的技术贸易行为。
三、技术服务和咨询
技术服务和咨询是指独立的专家或专家小组或咨询机构作为服务方应委托方的要求,就某一个具体的技术课题向委托方提供高知识性服务,并由委托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技术服务费的活动。
四、合作生产
五、含有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转让的设备买卖
第四节 国际技术贸易的价格与支付
技术价格是指交易双方达成的技术使用权价格,是技术使用权转让的货币表现。从许可方和受许可方的不同立场来看,技术价格又可被称为补偿,酬金,收入,收益,提成费,使用费和服务费等。
一、技术价格的构成
(一)基础费用
(二)为技术转让而发生的直接费用
(三)技术输出方的预期利润
二、影响技术价格的因素
(一)直接费用的高低
(二)许可方预期利润的大小
(三)技术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
(四)技术许可方提供协助的多寡
(五)技术使用独占性程度的高低
(六)许可方承担义务和责任的大小
(七)受许可方对技术吸收能力的强弱
(八)技术供求之间的竞争
(九)技术使用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大小
(十)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三、作价原则
四、国际技术转让价格的支付方法
(一) 一次总算(或称一次总付)(Lump-Sum Payment)
概念
一次总算方式的适用范围
一次总算的利弊分析
(二)提成支付
1.概念
2.提成方法。目前使用的提成方法主要有:
(1)固定提成(Fixed Royalty)
(2)滑动提成(Sliding Royalty)
又称递减提成(Graduated Scale Royalty)
(3)最低提成(Minimum Royalty)
(4)最高提成(Maximum Royalty)
(三)入门费与提成费结合支付
第五节 中国的技术进出口贸易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一、中国的技术进出口贸易
(一)我国对技术引进的管理
1.关于技术引进合同
2.有关2001年技术引进
二、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形成
(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第十章 中国对外服务贸易
本节内容:掌握服务贸易的概念、方式、特点、壁垒、发展格局,了解《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主要内容。
本节重点:国际服务贸易壁垒;发展格局;《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主要内容;中国服务贸易地位与发展。
本节难点: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及组织
第一节 国际服务贸易概述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概念:
服务是指一方为满足另一方的需求而提供的某种活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劳动产品。国际服务贸易指的就是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的服务买卖与交易活动。根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主持下的乌拉圭回合谈判,1994年4月签订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确定国际服务贸易定义:
① 从一成员的国境向另一成员的国境提供服务,即过境交付(Cross Border Supply)
② 从一成员的国境向另一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即境外交付(Consumption Abroad)
③ 通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实体)法人在另一成员的商业存在提供服务,即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
④由一成员国的自然人在另一成员国境内提供服务,即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Personnel)
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对其它部分相关术语的定义:
①“服务的提供”包括服务的生产、分销、营销、销售和交付;
②“商业存在”指任何类型的商业或专业机构,包括为提供服务而在一成员领土内,(i)组建、收购或维持一法人,或(ii)创建或维持一分支机构或代表处;
③“服务提供者”指提供一服务的任何人
④“人”指自然人或法人。
⑤法人:(i)由一成员的个人所“拥有”,如该成员的人实际拥有的股本超过50%;(ii)由一成员的个人所“控制”,如此类人拥有任命其大多数董事或以其他方式合法指导其活动的权力;(iii)与另一成员具有“附属”关系,如该法人控制该另一人,或为该另一人所控制;或该法人和该另一人为同一人所控制。
二、服务出口的方式
服务出口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的:
直接出口
间接出口
3.国外当地生产当地销售
三、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
1.国际旅游
2.跨国银行,国际融资公司及其它金融服务
3.国际运输
4.国际保险和再保险
5.建筑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
6.国际咨询服务
7.广告设计、法律、会计管理等项目服务
8.产品的维修、保养和技术指导等售后服务
9.国际视听项目服务
10.教育、卫生、文化和艺术的国际交流服务
11.国际电讯和邮递服务
12.国际租赁服务
13.商业批发零售服务
14.国际信息处理和传递,电脑及资料服务
15.其它官方国际服务等
四、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
“服务”本身具有以下的特点:1)服务的生产和消费通常是同时发生的;(2)服务是难以贮存的;3)服务是非实物形态的,即服务一般是无形的。
第一,服务贸易是无形的,具有不可触摸性、不可储存性和不易运输性,因而导致服务出口方式多样化;
第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往往是同时发生的;
第三,服务贸易更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服务机构的跨国设置;
第四,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在各国国际收支表中显示,而在各国海关进出口统计上没有显示;
第五,对服务贸易的监控不能通过海关监督和征收海关关税的方式进行,而只能通过国家立法和制定行政法规来达到目的,因此服务贸易所涉及法规的形式和强度远远超过商品贸易;
第六,有些项目下出口的服务,进口国消费者不能在本国国内消费而只能到服务出口国去消费(如境外消费)。
五、国际服务贸易壁垒:
国际服务贸易壁垒是指一切阻碍服务贸易的限制性措施。国际服务贸易壁垒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严格限制开业权。
2.数量限制。
3.对外国服务提供者实行差别待遇。
4.对国外颁发的教育证书、技术资格证书、执业许可证等不予承认。
5.制定各种国内规章,限制人员、资金、技术、信息的国际流动。
6.实行外汇管制。
7.政府采购。
六、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格局: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服务贸易(Trade in services)一词得到国际上的普遍认同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近些年来,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基础。
(2)生产性服务已成为国际服务贸易中最主要的一大类服务。
(3)跨国公司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在有些国家以及有些领域的服务贸易壁垒有所强化的情况下,从总体上来看,服务贸易的发展仍是日趋自由化。
(5)服务贸易的市场分布不平衡。
(6)国际服务市场日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7)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存在结构差异。
(8)世界服务贸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调节手段。
(9)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加剧,各国奉行保护政策。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现代格局
第二节 《服务贸易总协定》
《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缩写为GATS)是管理世界服务贸易的基本准则,它所适用的服务范围包括任何部门的服务,只有为实施政府职能所提供的服务除外。按《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国际服务贸易主要包括四种形式:(1)跨境提供。即从成员方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提供的服务。(2)境外消费。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消费者到另一方接受服务。(3)商业存在。即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在其他成员方境内建立经营企业或专业机构来提供服务。(4)自然人移动。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到其他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原则
(1)最惠国待遇原则。
(2)服务贸易透明度原则。
(3)区别于货物贸易的逐步自由化原则。
(4)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原则。
(5)服务贸易的限制和禁止原则。
(6)服务提供申请获准原则。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制定和实施必将对服务贸易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服务贸易总协定》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协定条款本身;二是协定附件;三是各国的具体承诺减让表。下面就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简要分析。
第三节 中国服务出口
一、中国服务出口的状况
造成我国服务出口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
1.第三产业整体水平落后影响了国际服务贸易业进一步发展,限制了服务出口规模的扩大;
2.国内服务出口不如商品出口受重视,政府支持不够;
3.许多人错误理解服务业的概念;
4.我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起步较晚,力度不够;
5.投资领域的限制,使得外商投资企业难以大量进入;
6.我国缺乏对出口劳动力的培训机制;
7.国际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失衡,各行业发展不平衡;
8.服务贸易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管理水平落后;
9. 服务贸易立法不健全。
二、扩大服务出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扩大中国服务出口的必要性
1.缓解国际收支平衡压力的需要;
2.充分利用其他国家对等开放服务市场机会的需要;
3.迎接国内涉外服务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
4.带动整个第三产业发展和优化出口产业结构的需要,有利于利用外资迅速发展和结构调整;
5.扩大服务出口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扩大社会就业;
6.扩大服务出口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我国有形商品的出口,有利于我国经济和贸易规模的扩大;
7.有利于提高我国服务业总体水平;
8.有利于引入新的服务种类;
9.有利于在更深的层次上参与世界性经济结构的调整;
10.从长远来看,扩大服务出口具有战略意义;
(二)扩大中国服务出口的可能性
1.服务行业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劳动力资源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二是相当数量的高素质的劳动力的存在。
2.服务企业优势
3.旅游资源优势
4.技术优势
5.国际大环境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各国的服务市场都在不断的开放和扩大
6.海外华侨和华裔的影响
三、扩大服务出口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一)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服务业体制创新;
(二)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组建一批以服务贸易出口为主的大型企业集团;
(三)有步骤、分层次地放开服务贸易市场,吸引外商投资;
(四)建立统一协调和管理服务出口的机构;
(五)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工作;
(六)适当加快向国外第三产业的投资,通过对外投资来促进服务出口;
(七)国内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涉外第三产业的发展,要走质量和名牌之路;
(八)完善服务贸易的立法和统计工作;
(九)强化服务出口意识。
第四节 中国服务进口
一、中国服务进口的状况
二、中国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
(一)入世与中国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
(二)服务业对外资扩大开放的策略
(三)服务来对外资扩大开放的影响
(四)服务业对外资扩大开放与服务业进口战略
(五)服务业对外资扩大开放中应注意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三、中国服务进口的管理
服务出口是中国进口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应从宏观上对其进行必要的管理。
第十一章 国际发展援助
本节内容:掌握国际上开展多双边援助的主要机构,以及国际发展援助的主要方式。 熟悉国际发展援助协议及其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参与国际发展援助的概况。为今后我国从事提供和接受国际发展援助的实务工作打下基础。
本节重点:国际双边援助,双边援助的概念及其特点,财政援助,政府贷款,国际多边援助,多边援助的概念及其特点,联合国发展系统的无偿技术援助,世界银行贷款,中国与国际发展援助,中国对外提供发展援助的基本原则,中国援外方式的改革,中国利用国际多双边援助。
本节难点:国际双边援助,国际多边援助,无偿技术援助,中国援外方式的改革。
教学内容及组织
第一节 国际发展援助概述
一、国际发展援助的概念
国际发展援助(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是是指发达国家或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及其所属机构、国际有关组织、社会团体以提供资金、物资、设备、技术或资料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和提高社会福利的具体活动。
二、国际发展援助的方式
国际发展援助方式可分为:一、双边援助和多边援助(按其援款的流通渠道);二、财政援助和技术援助(按其援助的方式);三、项目援助和方案援助(按其援款的使用方向)。
三、国际发展援助的特征
(一)政治色彩日益浓厚
(二)附加条件日益增多
(三)规模停滞不前
(四)大部分援助国没有达到联合国规定的援助标准
(五)格局不断变化
(六)形式变化
(七)地理分布相对稳定
(八)赠与成分不断提高
(九)受援国加强了对援助项目的管理和评估
第二节 联合国发展系统的援助
一、联合国发展系统工程
二、联合国发展系统的三大筹资机构
联合国发展系统内的三大筹资机构是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发展系统的大部分援款大部分是通过这三个机构发放的。
第三节 世界银行贷款
一、世界银行概述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为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它是联合国下属的一个专门机构,负责长期货款的国际金融机构。World Bank是根据1944年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上通过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成立的。。世界银行与国际开发协会(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DA)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IFC)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ultilateral?Investment Guarantee Agency, MIGA)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isputes, ICSID)五部分共同组成了世界银行集团(World bank?Group)。
二、世界银行贷款的特点
(一)贷款期限较长
(二)贷款实行浮动利率
(三)贷款的还本付息实行“货币总库制”
(四)申请世行贷款所需时间较长
三、世界银行贷款条件
1.贷款只贷放给会员政府或由会员国政府、会员国中央银行担保的公私机构。
2.贷款一般用于世界银行批准的特定项目这些经批准的特定项目,都是世界银行确认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并在借款国的经济发展中应优先考虑的,但世界银行一般只提供该贷款项目所需资金总额的30—50%,其余部分由借款国自己准备。
3.贷款项目建设单位的确定,必须按照世界银行的采购指南,实行公开竞争性招标、公正评标并报经世界银行审查。
4.贷款项目的执行必须接受世界银行的监督和检查。
5.只贷给那些确实不能以合理的条件从其它途径得到资金的会员国。
6.只贷给有偿还能力的会员国。因为世界银行不是一个救济机构,它的贷款资金主要来自会员国认缴的股份和市场融资。为了银行业务的正常运转,它必然要求借款国有足够的偿还能力。贷款到期后必须足额偿还,不得延期。
四、世界银行贷款的种类
世界银行贷款形式很多,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一)具体投资贷款
(二)部门贷款
(三)结构调整贷款
(四)技术援助贷款
(五)紧急复兴贷款
第四节 政府贷款
一、政府贷款的概念及其种类
政府贷款亦称外国政府贷款或双边政府贷款。这是指一国政府利用其财政资金,向另一国政府提供的具有开发援助性质的、期限较长、利率较低的优惠性贷款。
政府贷款分为两类:(一)软贷款,或称政府财政性贷款;(二)混合性贷款。
二、各国提供政府贷款的一般条件
1.以政府的名义接受,即需要经过双方国家的政府照会,并通过法定的批准程序和辅之以一系列的外交函件。
2.借款国必须按贷款国的要求购买项目建设所需要的物资和设备,即限制性采购。
3.将贷款的一定比例与出口信贷相结合。其目的在于带动贷款国的商品出口,以扩大贷款国商品输出的规模。
4.要求借款国在政治倾向、人权等方面做出承诺。
三、政府贷款的发放程序
(一)由受援国选定贷款项目,并与援助国进行非正式的会谈
(二)编制贷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援助国对双方共同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调查和评估
(四)援助国与受援国举行正式会谈,并由援助国通过外交途径对项目贷款进行正式承诺
(五)商谈贷款条件,签署贷款协议
(六)项目的实施总结评价和还本付息
第五节 中国与国际发展援助
一、中国对外发展援助
(一)中国对外发展援助概述
1950年建国之初的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本着国际主义的精神,向友好的邻国和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
1.初始阶段(1950年至1963年)
2.发展阶段(1964年至1970年)
3.急剧增长阶段(1971年至1978年)
4.调整改革时期(1979年至1994年)。
5.新的发展时期(1995年至今)
(二)中国对外援助方式的改革
1.中国对外援助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2.中国对外援助方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1)推行援外政府贴息贷款方式
(2)推动援外项目合资合作方式
二、中国利用国际发展援助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封锁和国内“左”的思潮影响下,中国只向周边友好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但却拒绝接受国际多边和双边援助。1978年8月,中国政府改变原来的做法,决定采用“有给有取”的方针,从而揭开了中国接受外援的历史。中国接受的外援来自双边和多边渠道。
(一)中国利用国际双边援助
外国政府向中国提供的援助也分为有偿和无偿两部分。
(二)中国利用国际多边援助
三、中国参与国际发展援助的意义
自1978年以来,中国积极地参与国际双边和多边发展援助,积极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带动了中国的技术、设备、原材料等的出口,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程;
(三)弥补了中国建设资金的不足;
(四)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
第十二章 国际税收
本节内容:本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税收的关系,国际税收、国际避税、国际逃税的基本概念、含义,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双重征税、合理避税、国际反避税方式与措施。
本节重点:国际税收、国际避税、国际逃税、反避税、反逃税
本节难点: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税收的联系,国际避税与国际逃税的本质差异,如何反避税,如何反逃税,如何利用税收杠杆促进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教学内容及组织
第一节 国际税收
一、国际税收的概念
(一)国际税收的概念及其理解
国际税收(International Taxation)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对跨国纳税人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二)国际税收与外国税收、涉外税收的区别和联系
(三)国际税收的基本要素
纳税人和征税对象是税收制度构成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要素。
二、国际税收关系的基本内容
(一)税收管辖权的分类和协调
1.税收管辖权的含义
税收管辖权(Jurisdiction to tax)是一国政府在税收领域的主权,就是一个国家自主地管理税收的权力。它是主权国家经济权力的体现,说明一国政府可以完全独立自主地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来确定税收制度和制定税收政策。
2.税收管辖权的分类和协调
税收管辖权的分类在理论上包括居民税收管辖权(Tax jurisdiction based on residence or domicile)和所得来源地税收管辖权(Source jurisdiction)两种,但在具体的国际税收关系中,则存在第三种类型:所得来源地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相混合的税收管辖权。
(二)国际间双重征税的避免和消除
1.双重征税的含义
国际双重征税(International double taxation)也叫国际重复征税,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基于各自的税收税制管辖权原则,对同一或不同跨国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或税源同时征税。
2.双重征税的分类
3.避免和消除双重征税的方式和方法
其具体方法主要有免税法和抵免法,也有少数国家采取扣除法和低税法。
(1)抵免法
抵免法的全称为“外国税收抵免”(Foreign Tax Credit)是指居住国政府,允许本国居民在本国税法规定的限度内,用已缴纳的非居住国政府的所得税和一般财产税税额,抵免应汇总缴纳的本国政府税额的一部分。
抵免法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全额抵免(Full Credit)。指居住国政府对跨国纳税人在国外直接缴纳的所得税税款予以全部抵免。二是限额抵免,也称普通抵免(Ordinary Credit)。指居住国政府对跨国纳税人在国外直接缴纳的所得税款给予抵免,但抵免的部分不得超过国外所得额按本国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
(2)免税法
免税法全称为“外国税收豁免”(Foreign Tax Exemption)是居住国政府对本国居民来源于非居住国政府的跨国收益、所得或一般财产价值,在一定的条件下,放弃行使居民管辖权,免予征税。免税法以承认非居住国地域管辖权的独占为前提。
在具体实践中,免税方法又分为两种具体形式:一是全额免税法(Full Exemption)它是指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纳税人征税时,允许其从应纳所得额中扣除其来源于境外并已向来源国纳税的那部分所得。二是累进免税法(Exemption with Progression)它是指居住国政府虽然从居民纳税人的应税所得中扣除其来源于国外并已经纳税了的那部分所得,但对其他所得同样确定适用税率时,仍将这部分免税所得考虑在内,即对纳税人其他所得的征税,仍适用依据全部所得确定的税率。
(3)扣除法
扣除法(Foreign Tax Deduction),是指居住国对居民纳税人征收所得税时,允许该居民将其在境外已缴纳的税款作为费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扣除后的余额按相应的税率纳税。
(4)低税法
低税法,就是指对居住国居民来源于国外的所得或对来源于本国所得的非居民纳税人,采用较低的税率或减免等优惠政策,如比利时政府规定对来源于国外的所得按正常税率减征80%。
(三)国际税收协定
1.国际税收协定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税收协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权国家,为了协调相互间处理跨国纳税人征税事务方面的税收关系,本着对等的原则,经由政府谈判后所签订的一种书面协议。
2.国际税收协定范本
国际税收协定范本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各国签订税收协定提供一个规范性样本,为解决协定谈判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难题提供有效的帮助。目前国际上已经生效的税收协定有2000多个,形成了两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性税收协定范本: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77年提出的《关于对所得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Model convention for the Avoidance of Double Taxation with Respect to Taxes on Income and Capital),简称经合组织范本;由联合国专家小组于1979年提出的《联合国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Model convention for the Avoidance of Double Taxation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简称联合国范本。
3.国际税收协定的主要内容
(1)国际税收协定的适用范围
(2)税收管辖权的划分
(3)消除双重征税
(4)避免税收歧视
(5)税务情报交换
第二节 国际避税方法与国际反避税措施
一、国际避税和国际逃税的概念
国际避税(International Tax Avoidance)是指跨国应纳税人以合法的方式,利用税法上的漏洞、规定不明确之处,或税法上没有禁止的办法,做出适当的税务安排和税务策划,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逃避税收负担的行为。
国际避税和国际逃税的相同之处
二、国际避税和国际逃税的原因
(一)各国税制的差异是产生避、逃税的外在原因
1.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差异
2.各国间课税的程度和方式不同
3.各国税制要素的规定不同
4.各国避免国际重复征税方法不同
5.各国税法实施有效程度的差别
6.各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差异
(二)国际避、逃税的内在动机
1.沉重的税收负担
2.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国际避税和国际逃税的主要方式
(一)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
税收是国家对纳税人(纳税主体)和征税对象(纳税客体)进行的课征。
1.通过纳税人的国际转移进行避税
2.纳税人不迁移进行国际避税
3.通过征税对象的国际转移进行避税
4.不转移征税对象进行国际避税
5.利用避税地进行国际避税
(二)国际逃税的主要方式
1.虚报应税收入和财产。
2.虚增成本费用。
3.虚报投资额。
4.伪造收支凭证和账册。
5.地下经营。
四、国际反避、逃税
国际反避、逃税的办法和措施。
(一)加强和完善税收立法
1.在税法条款中尽量使用经济概念。
2.对现有的税法条款作更详细的规定。
3.制定针对国际避税惯用办法的特殊条例。
4.以法律形式规定纳税人的义务和责任。
(二)加强税收征管工作
1.纳税申报制度
2.会计审计制度
3.所得核定制度
(三)防止通过纳税主体国际转移进行国际避税的一般措施。
1.对自然人利用移居国外的形式规避税收负担的限制。
2.对法人利用变更居民或公民身份的形式规避税收负担的限制。
(四)防止通过征税对象国际转移进行国际避税的一般措施。
(五)转让定价调整
调整转让定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可比非受控价格法。
2.再售价格法。
3.成本加利法。
(六)防止利用避税地避税的措施
第三节 中国的涉外税收制度
一、中国涉外税收概述
二、中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
(二)在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海关关税)方面的主要优惠
(三)在其他税种方面的优惠
三、入世与中国涉外税收制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