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测 量 学 第 十 六 章
全球定位系统( GPS)简介
王国辉、马莉 制作
本 章 要 点
? 1,GPS的组成; (重点)
? 2,GPS的坐标系统;(重点)
? 3,GPS的定位原理与方法。 (难点)
2
本 章 提 要
本章对测绘新技术 —— 全球定位系
统( GPS)的原理作简要介绍。主要
内容包括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及特点、
GPS的组成,GPS坐标系统,GPS定
位原理,GPS定位方法以及 GPS定位
技术的应用等。
3
目 录 ?
第
一
节
概
述
?
第
二
节GPS
的
组
成
?
第
三
节GPS
坐
标
系
统
?
第
四
节GPS
定
位
原
理
?
第
五
节GPS
定
位
方
法
?
测
量
学
教
学
参
考
书
4
§ 16— 1 概述
一、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
1,1957年 10月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开始了利用
卫星进行定位和导航的研究。
2,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 — — 子午卫星导航系统,自 1963年 12
月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导航卫星建立。该系统不受气象条件的限
制,自动化程度较高,且具有良好的精度,它迅速被世界各国
所采用。但该系统卫星数目较少( 5~ 6颗)、轨道低(平均约
1000 km)、发射信号的频率较低,从而精度受到影响,且不
能提供连续地实时三维导航。
3,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 — — 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实现全天候、
全球高精度地连续导航定位。美国美国国防部于 1973年开始,
1993年建设成功,历经 20年,耗资 300亿美元,全称为, 授时、
测距导航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 Navigation system Timin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是利用卫星
发射的无线电信号进行导航定位,具有全球性、全天候、高精
度、快速实时三维导航、定位、测速和授时功能,以及良好的
保密性和抗干扰性。
5
二,GPS的影响及特点
1,GPS的影响, 它可以高精度、全天候、快速测定地面点的
三维坐标,使传统的测量理论与方法产生了深刻变革,促进
了测绘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军事、民用及其它领域都得到
了广泛应用。卫星定位技术已引起了测绘技术的一场革命,
从而使测绘领域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2,GPS的特点:
全球地面连续覆盖。 24颗 GPS卫星合理地分布在太空中,地球
上任何地点均可连续地同步观测到至少 4颗卫星,保障了全
球、全天候连续地三维定位 。
定位精度高。 GPS可连续地、高精度地提供导航定位。单点定
位精度,C/A码 ± 25 m,P码为 ± 10 m;相对定位的精度:单
频机为 ± ( 10 mm+2× 10-6× D),双频机为 ± ( 5 mm+1× 10-
6× D)。
6
观测简便。 测量员的任务只是安装并开关仪器、量取仪器高、
监视仪器的工作状态和采集环境的气象数据,卫星的捕获、
跟踪观测和记录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大大减少了外业的作
业时间及劳动强度。
经济效益好。 GPS测量不要求观测站之间通视,不需建造觇
标。大大减少观测工作的经费和时间,节省大量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同时也使点位的选择变得更加灵活。
7
§ 16— 2 GPS的组成
全球定位系统( GPS)主要由空间星座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
用户设备部分三大部分组成,如 图 16-1所示。
一,空间星座部分
1,GPS卫星星座
全球定位系统的空间星座部分由 24颗卫星组成,其中 21
颗工作卫星,3颗可随时启用的备用卫星。工作卫星均匀分
布在 6个近圆形轨道面内,每个轨道面上有 4颗卫星(见 图
16-2)。卫星轨道面相对地球赤道面的倾角为 55°,各轨道
平面升交点的赤经相差 60°,同一轨道上两卫星之间的升交
角距相差 90° 。轨道平均高度为 20 200 km,卫星运行周期
为 11小时 58分 。 在地平线以上的卫星数目随时间和地点而异,
最少为 4颗,最多时达 11颗。
8
图 16-1
9
图 16-2
10
2,GPS卫星及功能
GPS卫星 (见 图 16-3)的主体呈圆柱形,直径为 1.5 m,重约 774
kg,设计寿命为 7.5年。主体两侧配有能自动对日定向的双叶
太阳能板,为卫星正常工作提供电源,通过一个驱动系统保
持卫星运转并稳定轨道位置。每颗卫星装有 4台高精度原子钟
(铷钟和铯钟各两台),以保证发射出标准频率(稳定度为
10-12~ 10-13),为 GPS测量提供高精度的时间标准。
GPS卫星的主要功能是,( 1)接收和储存由地面监控系统发射
来的导航信息;( 2)接收并执行地面监控系统发送的控制指
令,如调整卫星姿态和启用备用时钟、备用卫星等;( 3)向
用户连续不断地发送导航与定位信息,并提供时间标准、卫
星本身的空间实时位置及其它在轨卫星的概略位置。
11
图 16-3
12
3,GPS卫星信号及 SA技术
( 1) GPS卫星信号
GPS卫星信号与导航电文是通过发射高频载波
信号来传送的( 图 16-4),振荡器产生一个基准
频率 F0=10.23 MHz的高频载波信号,分别以 154
倍和 120倍实现倍频后,形成两个载波频率信号
L1=1 575.42MHz,L2=1 227.60 MHz,波长分别为
λ1=19.03 cm,λ2=24.42 cm。
13
GPS卫星的三种码信号(载波的三种相位调制 ):
P码或精码,两个载波被 F0调制的伪随机码; 主要用于较精密
的导航定位,只供美国军方和授权用户使用。
C/A码或粗码,L1载波频率被调制为 0.1F0的伪随机码;测距
精度低。
导航电文或 D码,两个载波上都调制了 50( bit/s)的数据串,
它向用户提供为计算卫星坐标用的卫星星历、系统时间、卫
星钟性能及电离层改正参数等信息。有每颗 GPS卫星的识别
码,区分来自不同卫星的信号。
14图 16-4
15
( 2) SA( Selective Availability)政策与技术
SA( Selective Availability)政策,选择可用性政策。为保障
美国 政府的利益与安全,使非特许用户不能获得高精度实时
定位,美国国防部对 GPS工作卫星发播的信号实行 SA政策。
SA技术:
对 GPS卫星基准频率采用 δ 技术,即 GPS的基准信号人为的引
入一个高频抖动信号,以降低 C/A码伪距观测量的精度;
对导航电文采用 ε 技术,干扰卫星星历数据,降低 GPS卫星播
发轨道参数的精度,降低利用 C/A码进行单点定位的精度。
在 SA的影响下,伪距单点定位精度由 ± 25 m降到 ± 50 m 。
大多商用 GPS接收机工作于 C/A码,只能使用降低了精度的
C/A码。
2000年 5月美国政府取消了 SA政策,民用 C/A码的精度得到了
显著的实质上的改善。
16
二、地面监控部分
GPS的地面监控系统主要由分布在全球的五个地面站组成,
按其功能分为主控站( MCS)、注入站( GA)和监测站
( MS)三种(图 16-5) 。
图 16-5
17
主控站,一个,设在美国本土的科罗拉多空间中心。负责协调
和管理所有地面监控系统,具体任务:根据所有地面监测站
的观测资料推算编制各卫星的星历、卫星钟差和大气层修正
参数等,并把这些数据及导航电文传送到注入站;提供全球
定位系统的时间基准;调整卫星状态和启用备用卫星;还具
有监测站功能等。
注入站,现有三个,分别设在印度洋的迭哥伽西亚、南太平洋
的卡瓦加兰和南大西洋的阿松森群岛。其主要任务是将来自
主控站的卫星星历、钟差、导航电文和其它控制指令注入到
相应卫星的存储系统,并监测注入信息的正确性;亦具有监
测站功能。
18
监测站,原有五个(含上述四个地面站,另一个设在夏威夷)。
主要任务,是连续观测和接收所有 GPS卫星发出的信号并监测卫
星的工作状况,将采集到的数据连同当地气象观测资料和时间
信息经初步处理后传送到主控站。
2000年,监测站增加到 10个(我国家测绘局与 美国国家影像与
制图局 NIMA合作在房山建立了一个监测站),大大改善了卫星
广播星历的精度。对于精密定位,用户等效距离误差由原来的
4.3 m 降低到 1.3 m。
整个地面监控系统由主控站控制,地面站之间的通信系统无需
人工操作,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和标准化。
19
三,用户设备部分
GPS的用户设备部分,包括 GPS接收机硬件、数据处理软件和
微处理机及其终端设备等。
1,GPS信号接收机,是用户设备部分的核心。其主要任务是捕
获卫星信号,跟踪并锁定卫星信号;对接收的卫星信号进行
处理,测量出 GPS信号从卫星到接收机天线间的传播时间;
译出 GPS卫星发射的导航电文,配以功能完善的软件,实时
计算接收机天线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GPS接收机,由 天线、主机和电源 三部分组成。
GPS接收机天线,由天线单元和前置放大器两部分组成。天线
的作用是将 GPS卫星信号的微弱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相应电流,
前置放大器将接收的 GPS信号放大。为减少信号损失,一般
将天线和前置放大器封装成一体;
主机,由变频器、信号通道、微处理器、存储器和显示器组成。
主机的主要作用是对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数据处理、记录、
存储、状态及结果显示等;
电源,主要有内电源(一般为锂电池)和外接电源两种,为接
收机提供工作时必要的能源。
20
2,GPS的种类(按用途分 )
导航型,一般采用伪距单点定位,定位精度较低,体积小、价
格低廉,广泛用于船舶、车辆、飞机等运动载体的实时定位
及导航。按应用领域又分:手持型、车载型、航海型、航空
型以及星载型。
测地型,主要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进行相对定位,定位精度较
高,一般相对精度可达 ± ( 5 mm+ 10-6× D)。这类仪器构
造复杂,价格昂贵。主要用于精密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地
壳形变测量等领域。分为单频机和双频机两种:单频机只接
收 L1载波相位,它不能消除电离层的影响,只适用于 15 km
以内的短基线;双频机可接收 L1,L2载波相位,因而可以消
除电离层的影响,精度较高,可适用于长基线。
授时型,利用 GPS卫星提供的高精度时间标准进行授时,常用
于天文台授时、电力系统、无线电通讯系统中的时间同步等。
姿态测量型,可提供载体的航偏角、俯仰角和滚动角,主要用
于船舶、飞机及卫星的姿态测量。
21
我国常用的接收机:
Trimble 4700SE/SSE型(美国、天宝) ;
Wild530/550型 (瑞士徕卡 ) ;
Astech-XII,Z-12型(美国阿什泰克 ) ;
NGS-200型(广州南方测绘仪器公司) ;
GJS型(北京博飞公司)。
双星,能接收美国和俄罗斯两卫星定位系统。
22
§ 16— 3 GPS坐标系统
一, WGS-84大地坐标系
GPS是全球性的定位导航系统的坐标系统是全球性的, 它
是通过国际协议确定的协议地球坐标系 ( Coventional
Terrestial System— CTS) 。 目前, GPS测量中所使用的协议
地 球 坐 标 系 统 称 为 WGS-84 世 界 大 地 坐 标 系 ( World
Geodetic System) 。
WGS-84世界大地坐标系的几何定义:
原点是地球质心;
Z轴指向国际时间局 — BIH( Bureau International deI′Heure)
1984.0定义的协议地球极 ( Coventional Terrestial Pole— CTP)
方向;
X 轴指向 BIH1984.0的零子午面和 CTP赤道的交点;
Y轴与 Z轴, X轴构成右手坐标系, 如 图 16-6所示 。
23
图 16-6
24
二,WGS-84坐标基本关系式
式中,a,e2为椭球元素。对于 WGS-84椭球,长半轴
a=6 378 137.0 m,第一偏心率平方 e2=0.006 694 379 99。
1 d )( 1 6
s i n1
)116( s i n])1([
)116( s i nc o s)(
)116( c o sc o s)(
22
2
?
?
?
????
???
???
Be
a
N
cBheNZ
bLBhNY
aLBhNX
地面上任一点的三维直角坐标为( X,Y,Z),其大地坐
标为( B,L,h),两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25
大地纬度 B又是其自身的函数,需用式 (16-2b)和 (16-1d)迭代解算 。
注:大地坐标依据的是参考椭球面和法线 。
WGS-84坐标系和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之间也可以互相转换 。
详细公式和转换方法请参阅有关书籍 。
在实际测量定位中, GPS卫星的信号依据 WGS-84坐标系求
解, 结果往往是测站之间的基线向量或三维坐标差 。 在数据
处理时, 以现有已知点 ( 三点以上 ) 的坐标值作为约束条件,
进行整体平差计算, 得到各 GPS测站点在当地现有坐标系中的
实用坐标 。
)216(
c o s
)216(
s i n
t a n
)216( t a n
22
22
2
cN
B
YX
h
b
YX
BNeZ
B
a
X
Y
L
??
?
?
?
?
?
?
??
16-1 式的
逆运算为:
26
§ 16— 4 GPS定位原理
利用 GPS进行定位的基本原理是空间后方交会 ( 如 图 16-7),
即以 GPS卫星和用户接收机天线之间的距离 ( 或距离差 ) 的观
测量为基础, 根据已知的卫星瞬时坐标来确定用户接收机所
对应的点位, 即待定点的三维坐标 ( X,Y,Z) 。
GPS定位的关键 是测定用户接收机天线至 GPS卫星之间的距
离, 分伪距测量和载波相位测量两种 。
一, 伪距测量
在待测点上安置 GPS接收机天线, 通过测定某颗卫星发送
信号的时刻到接收机天线接收到该信号的时刻 Δ t,就可以求
得卫星到接收机天线的空间距离 。
式中,c为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 。
ct ???? ( 16-3)
27
伪距,
由于卫星和接收机的时
钟均有误差, 电磁波经
过电离层和对流层时将
产生传播延迟, Δ t 乘
上空中电磁波传播的速
度 c得到的距离 ( 不是接
收机到卫星的几何距
离 ) 。
图 16-7
28
式 中, δt — 卫星钟误差改正数, 由卫星发出的导航电文给出 ;
δI — 信号在大气中传播的延迟改正数, 可用数学模型计算出来 ;
δT — 接收机时钟相对于 GPS时间的误差改正数, 未知数 。
设 r =( XS,YS,ZS) 为卫星在世界大地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
可由卫星发出的导航电文计算得到, R=( X,Y,Z) 为接收
机天线 ( 待测点 ) 在大地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 是 待求的未
知量 。 则上式中的 ρ可表示为,
ITtc ????? ???? )(~
( 16-4)
222 )()()( ZZYYXX sss ???????
( 16-5)
接收机至卫星的几何距离 ρ,
29
由( 16-4)和( 16-5)可知,每一个伪距观测方程中含有
X,Y,Z和 δ T 四个未知数。在任一测站只要同时对四颗卫
星进行观测,取得四个伪距观测值,即可解算出四个未知数,
从而求出待测点的坐标( X,Y,Z)。当同时观测的卫星多
于四颗时,可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处理。
30
二,载波相位测量
1,载波相位测量 的基本原理,
是利用 GPS卫星发射的载波为测距信号,载波的波长比
测距码波长要短得多,对载波进行相位测量就可能得到较
高的测量定位精度。
若不顾及卫星和接收机的时钟误差、电离层和对流层
对信号传播的影响,在任一时刻 t 测定卫星载波信号在卫
星处某时刻的相位 ?s与该信号到达待测点天线时刻的相位 ?r
之 差为:
?????? ????? 2Nsr ( 16-6)
式中,N为信号的整周期数,??为不足整周期的相位差 。
31
将时间换算为相位,则卫星与待测点天线间的距离可由相位
差表示为:
)2(2 ?????? ??? Nfcfc ( 16-7)
或写为
ITtcNf
c ???
?
??? ????? )()
2(
( 16-8)
Nfcf TtI ?????? )()( ?????
( 16-9)
式中, ?? = ??为相位差不足一周的小数部分。相位测量只能测定不足
一个整周期的相位差 ??,无法直接测得整周期数 N,载波相位测量的解算
比较复杂。 N又称整周模糊度,可由多种方法求出,它是提高作业速度的
关键所在。
考虑到卫星和接收机的时钟误差、电离层和对流层对信号
传播的影响,上式可写成
32
载波相位测量是利用卫星载波波长 ?为单位进行量度的,
载波 L1和 L2波长分别为 λ1=19.03 cm,λ2=24.42 cm,若测相的
精度达到百分之一,则测量的分辨率可分别达到 0.19 cm和
0.24 cm,测距中误差分别为 ± ( 3 mm~ 5 mm)和 ± ( 3
mm~ 7 mm)
2、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差分
考虑到 GPS定位时的误差来源,普遍采用将相位观测值进行线
性组合的方法,称为 差分法,有一次差分(单差法)、二次
差分(双差法)、三次差分(三差法)三种。
33
图 16-8
( 1 )一次差分
如图 16-8a所示,如果用两台接收机在测站 K和 M同步观测相
同卫星 P,可以写出两个如式( 16-9)的方程,它们之间求
一次差称为一次差分,即,
34
两台接收机的公共项 — 卫星时钟误差的影响被消除。卫星轨
道误差、大气传播误差对两个测站同步观测的影响因具有相关性
将被明显减弱,尤其当基线较短时,这种有效性更为显著。忽略
式中第二项,并令,可将上式简化为:
)()()]()([)]()([
)()()(
P
M
P
KTMTK
P
MI
P
KI
P
M
P
K
P
M
P
K
P
KM
NNftt
c
f
tt
c
f
ttt
????????
?????
??????
???
PMPKPKM NNN ??
)01( 1 6 )()]()([ )( ??????? PKMTMTKPMPKPKM Nfttcft ?????
一次差分,
35
( 2)二次差分
式中 。二次差分除消除了
卫星时钟误差的影响外,还消去了接收机时钟误差的影响。
这是双差模型的主要优点,同时也大大减小了其它误差的影
响。二次差分是 GPS向量解算中常用的一种形式。
)11( 1 6 )]}()([)]()({[
)( )( )(
??????
?????
PQ
KM
Q
M
Q
K
P
M
P
K
Q
KM
P
KM
PQ
KM
Ntttt
c
f
ttt
????
???
QKMPKMPQKM NNN ??
如 图 16-8b所示,用两台接收机在测站 K和 M同步观测两颗卫
星 P和 Q,可以写出两个如式( 16-10)的一次差分方程,它
们之间再求一次差称为二次差分,即:
36
( 3)三次差分
如 图 16-8c所示,若在两个历元时间( t,t+1)对两个二次
差分再求差,称为三次差分,即:
1 2 )( 1 6 )]}()([)]()({[
)]}1()1([)]1()1({[
)( )1( )1,(
?????
????????
???????
tttt
c
f
tttt
c
f
tttt
Q
M
Q
K
P
M
P
K
Q
M
Q
K
P
M
P
K
PQ
KM
PQ
KM
PQ
KM
????
????
???
在三次差分中,又消除了整周未知数。三差模型中未知参
数的数目较少,独立的观测量方程的数目明显减少,这对未知
数的解算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使精度降低 。
因此,通常将消除了整周未知数的 三差法结果,仅用作前两
种方法的近似值,而在实际工作 中常采用双差方程 进行解算。
37
§ 16— 5 GPS定位方法
GPS定位方法, 根据待定点位的运动状态可分为静态定位
和动态 定位。按定位的模式不同,可分为绝对定位、相对定
位和差分定位。
一、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
静态定位,即在定位过程中,接收机天线(待测点)的位
置相对于周围地面点而言处于静止状态;通过大量的重复观
测来提高精度的,是一种高精度的定位方法 。
动态定位,即在定位过程中,接收机天线(待测点)的位
置相对于周围地面点而言处于运动状态。 实时动态( Real
Time Kinematic—— RTK)测量系统,是 GPS测量技术与数据
传输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 GPS定位技术,在基准站上安置一
台 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的 GPS卫星进行连续观测,并将其
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播设备实时地发送给动态用户观测站,
可实时高精度地解算用户站的三维坐标。
38
二、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
1、绝对定位,又称单点定位,一般采用 伪距测量 。是在一个待
测点上,用一台接收机独立跟踪四颗 GPS卫星,测定待测点
的绝对坐标。如图 16-9,单点定位精度较低,用 C/A码伪距
定位精度一般为 25 m,P码伪距定位精度 10 m。多用于运动
载体的导航定位。
图 16-9
39
2、相对定位
相对定位, 是用两台接收机在两个测站上同步跟踪相同的卫星信
号,求定两台接收机之间相对位置的方法(如 图 16-10所示)。
两点间的相对位置也称为基线向量,当其中一个端点坐标已
知,则可推算另一个待定点的坐标。还适用于用多台接收机
安置在若干条基线的端点,同步观测以确定多条基线向量的
情况。在测量过程中,通过重复观测取得了充分的多余观测
数据,改善了 GPS定位的精度。
相对定位, 一般采用载波相位测量。 相对定位中各台接收机同步
观测相同的卫星,卫星钟误差、卫星星历误差、卫星信号在
大气中的传播误差等几乎相同,在解算各测点坐标时可以有
效地消除或大幅度削弱,从而提高定位精度。载波相位测量
静态相对定位的精度可达 ± ( 5 mm+ 1× 10-6× D),一般用
于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和变形观测等精密定位。
40
图 16-10
41
三,GPS实时差分定位
GPS差分定位的原理,是在已有精确地心坐标点(称为基
准站)安放 GPS接收机,利用已知地心坐标和星历计算 GPS
观测值的校正值,并通过无线电通讯设备(称为数据链)将
校正值发送给运动中的 GPS接收机(称为流动台)。流动台
利用校正值对自己的 GPS观测值进行修正,以消除上述误差,
从而提高实时定位精度,见图 16-11。
图 16-11
42
1,GPS差分定位系统组成
GPS差分定位系统组成,由基准台、流动台和无线电通讯链三部
分组成
基准台,接收 GPS卫星信号,并实时向流动台提供差分修正信号。
流动台,接收 GPS卫星信号和基准台发送的差分修正信号,对 GPS
卫星信号进行修正,并进行实时定位。
无线电通讯链,将基准站差分信息传送到流动台。
2,GPS动态差分的方法
( 1)位置差分
是将基准站 GPS接收机伪距单点定位得到的坐标值与已知坐标作
差分,无线电传送的是坐标修正值,流动站用坐标修正值对其
坐标进行修正。
位置差分精度可达 5 m~ 10 m。但是位置差分要求流动台接收机
单点定位所用的卫星,与基准台求修正值时所用的卫星完全一
致。若有一颗卫星不一样就可能产生 45 m以上的误差。
43
( 2 )伪距差分( RTD)
伪距差分( RTD),将基准站已知坐标和卫星星历求卫星
到基准站的几何距离作为距离精确值,将此值与基准站所测
伪距值求差,作为差分修正值,通过数据链传给流动台。流
动台接收差分信号后,对所接收的每颗卫星伪距观测值进行
修正,再进行单点定位。
伪距差分 是对每颗卫星伪距观测值进行修正,不要求基
准站和流动台接收的卫星完全一致,只要有 4颗以上相同卫
星即可。其差分精度取决于差分卫星个数、卫星空中分布状
况及差分修正值延迟时间,伪距差分精度为 3 m~ 10 m。基
准站距流动台距离可达 200 km~ 300 km。
近年来利用相位观测值精化伪距值以提高差分精度,称
为 相位平滑伪距差 分,其差分精度可达到 1 m。
44
( 3)载波相位实时差分( RTK)
? 载波相位实时差分( RTK),通过数据链将基准站载波相
位观测值传送到流动台,在流动台进行实时载波相位数据处
理,其定位精度可达到 1 cm~ 2 cm。
? RTK差分 距离不可太远,目前最远可到 30 km。流动台是
否能进行 RTK差分,取决于数据通讯的可靠性和流动台载波
相位观测值是否失锁。目前在城市测量中因受周围环境影响,
实时动态 RTK还很难使用,但在空旷地区、海上应用较多。
? 广域差分 是利用大范围内建立的卫星跟踪网跟踪卫星信号。
利用跟踪网已知坐标和原子钟,求每颗卫星的星历改正值、
卫星钟改正值及电离层改正参数,并通过无线电台向用户流
动台发送。流动台接收这些修正信息后对观测值进行修正。
差分修正后的精度可达到 1 m~ 3m,差分范围可达到 1000 km。
45
作业,P315
1,2,3,4,5,6,7,8,9
46
测 量 学 教 学 参 考 书
1、王兆祥等编写的, 铁道工程测量,,高等学校教学参考书,
测绘出版社出版。
2、合肥工业大学等五所高校编写的, 测量学, 第四版,高等学
校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3、张坤宜编著的, 交通土木工程测量,,高等学校教材,人民
交通出版社出版。
4、王兆祥主编的, 铁道工程测量,,高等学校教材,中国铁道
出版社出版。
5、熊介编写的, 椭球大地测量学,,高等学校教学参考书,解放
军出版社出版。
测 量 学 第 十 六 章
全球定位系统( GPS)简介
王国辉、马莉 制作
本 章 要 点
? 1,GPS的组成; (重点)
? 2,GPS的坐标系统;(重点)
? 3,GPS的定位原理与方法。 (难点)
2
本 章 提 要
本章对测绘新技术 —— 全球定位系
统( GPS)的原理作简要介绍。主要
内容包括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及特点、
GPS的组成,GPS坐标系统,GPS定
位原理,GPS定位方法以及 GPS定位
技术的应用等。
3
目 录 ?
第
一
节
概
述
?
第
二
节GPS
的
组
成
?
第
三
节GPS
坐
标
系
统
?
第
四
节GPS
定
位
原
理
?
第
五
节GPS
定
位
方
法
?
测
量
学
教
学
参
考
书
4
§ 16— 1 概述
一、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
1,1957年 10月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开始了利用
卫星进行定位和导航的研究。
2,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 — — 子午卫星导航系统,自 1963年 12
月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导航卫星建立。该系统不受气象条件的限
制,自动化程度较高,且具有良好的精度,它迅速被世界各国
所采用。但该系统卫星数目较少( 5~ 6颗)、轨道低(平均约
1000 km)、发射信号的频率较低,从而精度受到影响,且不
能提供连续地实时三维导航。
3,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 — — 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实现全天候、
全球高精度地连续导航定位。美国美国国防部于 1973年开始,
1993年建设成功,历经 20年,耗资 300亿美元,全称为, 授时、
测距导航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 Navigation system Timin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是利用卫星
发射的无线电信号进行导航定位,具有全球性、全天候、高精
度、快速实时三维导航、定位、测速和授时功能,以及良好的
保密性和抗干扰性。
5
二,GPS的影响及特点
1,GPS的影响, 它可以高精度、全天候、快速测定地面点的
三维坐标,使传统的测量理论与方法产生了深刻变革,促进
了测绘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军事、民用及其它领域都得到
了广泛应用。卫星定位技术已引起了测绘技术的一场革命,
从而使测绘领域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2,GPS的特点:
全球地面连续覆盖。 24颗 GPS卫星合理地分布在太空中,地球
上任何地点均可连续地同步观测到至少 4颗卫星,保障了全
球、全天候连续地三维定位 。
定位精度高。 GPS可连续地、高精度地提供导航定位。单点定
位精度,C/A码 ± 25 m,P码为 ± 10 m;相对定位的精度:单
频机为 ± ( 10 mm+2× 10-6× D),双频机为 ± ( 5 mm+1× 10-
6× D)。
6
观测简便。 测量员的任务只是安装并开关仪器、量取仪器高、
监视仪器的工作状态和采集环境的气象数据,卫星的捕获、
跟踪观测和记录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大大减少了外业的作
业时间及劳动强度。
经济效益好。 GPS测量不要求观测站之间通视,不需建造觇
标。大大减少观测工作的经费和时间,节省大量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同时也使点位的选择变得更加灵活。
7
§ 16— 2 GPS的组成
全球定位系统( GPS)主要由空间星座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
用户设备部分三大部分组成,如 图 16-1所示。
一,空间星座部分
1,GPS卫星星座
全球定位系统的空间星座部分由 24颗卫星组成,其中 21
颗工作卫星,3颗可随时启用的备用卫星。工作卫星均匀分
布在 6个近圆形轨道面内,每个轨道面上有 4颗卫星(见 图
16-2)。卫星轨道面相对地球赤道面的倾角为 55°,各轨道
平面升交点的赤经相差 60°,同一轨道上两卫星之间的升交
角距相差 90° 。轨道平均高度为 20 200 km,卫星运行周期
为 11小时 58分 。 在地平线以上的卫星数目随时间和地点而异,
最少为 4颗,最多时达 11颗。
8
图 16-1
9
图 16-2
10
2,GPS卫星及功能
GPS卫星 (见 图 16-3)的主体呈圆柱形,直径为 1.5 m,重约 774
kg,设计寿命为 7.5年。主体两侧配有能自动对日定向的双叶
太阳能板,为卫星正常工作提供电源,通过一个驱动系统保
持卫星运转并稳定轨道位置。每颗卫星装有 4台高精度原子钟
(铷钟和铯钟各两台),以保证发射出标准频率(稳定度为
10-12~ 10-13),为 GPS测量提供高精度的时间标准。
GPS卫星的主要功能是,( 1)接收和储存由地面监控系统发射
来的导航信息;( 2)接收并执行地面监控系统发送的控制指
令,如调整卫星姿态和启用备用时钟、备用卫星等;( 3)向
用户连续不断地发送导航与定位信息,并提供时间标准、卫
星本身的空间实时位置及其它在轨卫星的概略位置。
11
图 16-3
12
3,GPS卫星信号及 SA技术
( 1) GPS卫星信号
GPS卫星信号与导航电文是通过发射高频载波
信号来传送的( 图 16-4),振荡器产生一个基准
频率 F0=10.23 MHz的高频载波信号,分别以 154
倍和 120倍实现倍频后,形成两个载波频率信号
L1=1 575.42MHz,L2=1 227.60 MHz,波长分别为
λ1=19.03 cm,λ2=24.42 cm。
13
GPS卫星的三种码信号(载波的三种相位调制 ):
P码或精码,两个载波被 F0调制的伪随机码; 主要用于较精密
的导航定位,只供美国军方和授权用户使用。
C/A码或粗码,L1载波频率被调制为 0.1F0的伪随机码;测距
精度低。
导航电文或 D码,两个载波上都调制了 50( bit/s)的数据串,
它向用户提供为计算卫星坐标用的卫星星历、系统时间、卫
星钟性能及电离层改正参数等信息。有每颗 GPS卫星的识别
码,区分来自不同卫星的信号。
14图 16-4
15
( 2) SA( Selective Availability)政策与技术
SA( Selective Availability)政策,选择可用性政策。为保障
美国 政府的利益与安全,使非特许用户不能获得高精度实时
定位,美国国防部对 GPS工作卫星发播的信号实行 SA政策。
SA技术:
对 GPS卫星基准频率采用 δ 技术,即 GPS的基准信号人为的引
入一个高频抖动信号,以降低 C/A码伪距观测量的精度;
对导航电文采用 ε 技术,干扰卫星星历数据,降低 GPS卫星播
发轨道参数的精度,降低利用 C/A码进行单点定位的精度。
在 SA的影响下,伪距单点定位精度由 ± 25 m降到 ± 50 m 。
大多商用 GPS接收机工作于 C/A码,只能使用降低了精度的
C/A码。
2000年 5月美国政府取消了 SA政策,民用 C/A码的精度得到了
显著的实质上的改善。
16
二、地面监控部分
GPS的地面监控系统主要由分布在全球的五个地面站组成,
按其功能分为主控站( MCS)、注入站( GA)和监测站
( MS)三种(图 16-5) 。
图 16-5
17
主控站,一个,设在美国本土的科罗拉多空间中心。负责协调
和管理所有地面监控系统,具体任务:根据所有地面监测站
的观测资料推算编制各卫星的星历、卫星钟差和大气层修正
参数等,并把这些数据及导航电文传送到注入站;提供全球
定位系统的时间基准;调整卫星状态和启用备用卫星;还具
有监测站功能等。
注入站,现有三个,分别设在印度洋的迭哥伽西亚、南太平洋
的卡瓦加兰和南大西洋的阿松森群岛。其主要任务是将来自
主控站的卫星星历、钟差、导航电文和其它控制指令注入到
相应卫星的存储系统,并监测注入信息的正确性;亦具有监
测站功能。
18
监测站,原有五个(含上述四个地面站,另一个设在夏威夷)。
主要任务,是连续观测和接收所有 GPS卫星发出的信号并监测卫
星的工作状况,将采集到的数据连同当地气象观测资料和时间
信息经初步处理后传送到主控站。
2000年,监测站增加到 10个(我国家测绘局与 美国国家影像与
制图局 NIMA合作在房山建立了一个监测站),大大改善了卫星
广播星历的精度。对于精密定位,用户等效距离误差由原来的
4.3 m 降低到 1.3 m。
整个地面监控系统由主控站控制,地面站之间的通信系统无需
人工操作,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和标准化。
19
三,用户设备部分
GPS的用户设备部分,包括 GPS接收机硬件、数据处理软件和
微处理机及其终端设备等。
1,GPS信号接收机,是用户设备部分的核心。其主要任务是捕
获卫星信号,跟踪并锁定卫星信号;对接收的卫星信号进行
处理,测量出 GPS信号从卫星到接收机天线间的传播时间;
译出 GPS卫星发射的导航电文,配以功能完善的软件,实时
计算接收机天线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GPS接收机,由 天线、主机和电源 三部分组成。
GPS接收机天线,由天线单元和前置放大器两部分组成。天线
的作用是将 GPS卫星信号的微弱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相应电流,
前置放大器将接收的 GPS信号放大。为减少信号损失,一般
将天线和前置放大器封装成一体;
主机,由变频器、信号通道、微处理器、存储器和显示器组成。
主机的主要作用是对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数据处理、记录、
存储、状态及结果显示等;
电源,主要有内电源(一般为锂电池)和外接电源两种,为接
收机提供工作时必要的能源。
20
2,GPS的种类(按用途分 )
导航型,一般采用伪距单点定位,定位精度较低,体积小、价
格低廉,广泛用于船舶、车辆、飞机等运动载体的实时定位
及导航。按应用领域又分:手持型、车载型、航海型、航空
型以及星载型。
测地型,主要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进行相对定位,定位精度较
高,一般相对精度可达 ± ( 5 mm+ 10-6× D)。这类仪器构
造复杂,价格昂贵。主要用于精密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地
壳形变测量等领域。分为单频机和双频机两种:单频机只接
收 L1载波相位,它不能消除电离层的影响,只适用于 15 km
以内的短基线;双频机可接收 L1,L2载波相位,因而可以消
除电离层的影响,精度较高,可适用于长基线。
授时型,利用 GPS卫星提供的高精度时间标准进行授时,常用
于天文台授时、电力系统、无线电通讯系统中的时间同步等。
姿态测量型,可提供载体的航偏角、俯仰角和滚动角,主要用
于船舶、飞机及卫星的姿态测量。
21
我国常用的接收机:
Trimble 4700SE/SSE型(美国、天宝) ;
Wild530/550型 (瑞士徕卡 ) ;
Astech-XII,Z-12型(美国阿什泰克 ) ;
NGS-200型(广州南方测绘仪器公司) ;
GJS型(北京博飞公司)。
双星,能接收美国和俄罗斯两卫星定位系统。
22
§ 16— 3 GPS坐标系统
一, WGS-84大地坐标系
GPS是全球性的定位导航系统的坐标系统是全球性的, 它
是通过国际协议确定的协议地球坐标系 ( Coventional
Terrestial System— CTS) 。 目前, GPS测量中所使用的协议
地 球 坐 标 系 统 称 为 WGS-84 世 界 大 地 坐 标 系 ( World
Geodetic System) 。
WGS-84世界大地坐标系的几何定义:
原点是地球质心;
Z轴指向国际时间局 — BIH( Bureau International deI′Heure)
1984.0定义的协议地球极 ( Coventional Terrestial Pole— CTP)
方向;
X 轴指向 BIH1984.0的零子午面和 CTP赤道的交点;
Y轴与 Z轴, X轴构成右手坐标系, 如 图 16-6所示 。
23
图 16-6
24
二,WGS-84坐标基本关系式
式中,a,e2为椭球元素。对于 WGS-84椭球,长半轴
a=6 378 137.0 m,第一偏心率平方 e2=0.006 694 379 99。
1 d )( 1 6
s i n1
)116( s i n])1([
)116( s i nc o s)(
)116( c o sc o s)(
22
2
?
?
?
????
???
???
Be
a
N
cBheNZ
bLBhNY
aLBhNX
地面上任一点的三维直角坐标为( X,Y,Z),其大地坐
标为( B,L,h),两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25
大地纬度 B又是其自身的函数,需用式 (16-2b)和 (16-1d)迭代解算 。
注:大地坐标依据的是参考椭球面和法线 。
WGS-84坐标系和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之间也可以互相转换 。
详细公式和转换方法请参阅有关书籍 。
在实际测量定位中, GPS卫星的信号依据 WGS-84坐标系求
解, 结果往往是测站之间的基线向量或三维坐标差 。 在数据
处理时, 以现有已知点 ( 三点以上 ) 的坐标值作为约束条件,
进行整体平差计算, 得到各 GPS测站点在当地现有坐标系中的
实用坐标 。
)216(
c o s
)216(
s i n
t a n
)216( t a n
22
22
2
cN
B
YX
h
b
YX
BNeZ
B
a
X
Y
L
??
?
?
?
?
?
?
??
16-1 式的
逆运算为:
26
§ 16— 4 GPS定位原理
利用 GPS进行定位的基本原理是空间后方交会 ( 如 图 16-7),
即以 GPS卫星和用户接收机天线之间的距离 ( 或距离差 ) 的观
测量为基础, 根据已知的卫星瞬时坐标来确定用户接收机所
对应的点位, 即待定点的三维坐标 ( X,Y,Z) 。
GPS定位的关键 是测定用户接收机天线至 GPS卫星之间的距
离, 分伪距测量和载波相位测量两种 。
一, 伪距测量
在待测点上安置 GPS接收机天线, 通过测定某颗卫星发送
信号的时刻到接收机天线接收到该信号的时刻 Δ t,就可以求
得卫星到接收机天线的空间距离 。
式中,c为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 。
ct ???? ( 16-3)
27
伪距,
由于卫星和接收机的时
钟均有误差, 电磁波经
过电离层和对流层时将
产生传播延迟, Δ t 乘
上空中电磁波传播的速
度 c得到的距离 ( 不是接
收机到卫星的几何距
离 ) 。
图 16-7
28
式 中, δt — 卫星钟误差改正数, 由卫星发出的导航电文给出 ;
δI — 信号在大气中传播的延迟改正数, 可用数学模型计算出来 ;
δT — 接收机时钟相对于 GPS时间的误差改正数, 未知数 。
设 r =( XS,YS,ZS) 为卫星在世界大地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
可由卫星发出的导航电文计算得到, R=( X,Y,Z) 为接收
机天线 ( 待测点 ) 在大地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 是 待求的未
知量 。 则上式中的 ρ可表示为,
ITtc ????? ???? )(~
( 16-4)
222 )()()( ZZYYXX sss ???????
( 16-5)
接收机至卫星的几何距离 ρ,
29
由( 16-4)和( 16-5)可知,每一个伪距观测方程中含有
X,Y,Z和 δ T 四个未知数。在任一测站只要同时对四颗卫
星进行观测,取得四个伪距观测值,即可解算出四个未知数,
从而求出待测点的坐标( X,Y,Z)。当同时观测的卫星多
于四颗时,可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处理。
30
二,载波相位测量
1,载波相位测量 的基本原理,
是利用 GPS卫星发射的载波为测距信号,载波的波长比
测距码波长要短得多,对载波进行相位测量就可能得到较
高的测量定位精度。
若不顾及卫星和接收机的时钟误差、电离层和对流层
对信号传播的影响,在任一时刻 t 测定卫星载波信号在卫
星处某时刻的相位 ?s与该信号到达待测点天线时刻的相位 ?r
之 差为:
?????? ????? 2Nsr ( 16-6)
式中,N为信号的整周期数,??为不足整周期的相位差 。
31
将时间换算为相位,则卫星与待测点天线间的距离可由相位
差表示为:
)2(2 ?????? ??? Nfcfc ( 16-7)
或写为
ITtcNf
c ???
?
??? ????? )()
2(
( 16-8)
Nfcf TtI ?????? )()( ?????
( 16-9)
式中, ?? = ??为相位差不足一周的小数部分。相位测量只能测定不足
一个整周期的相位差 ??,无法直接测得整周期数 N,载波相位测量的解算
比较复杂。 N又称整周模糊度,可由多种方法求出,它是提高作业速度的
关键所在。
考虑到卫星和接收机的时钟误差、电离层和对流层对信号
传播的影响,上式可写成
32
载波相位测量是利用卫星载波波长 ?为单位进行量度的,
载波 L1和 L2波长分别为 λ1=19.03 cm,λ2=24.42 cm,若测相的
精度达到百分之一,则测量的分辨率可分别达到 0.19 cm和
0.24 cm,测距中误差分别为 ± ( 3 mm~ 5 mm)和 ± ( 3
mm~ 7 mm)
2、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差分
考虑到 GPS定位时的误差来源,普遍采用将相位观测值进行线
性组合的方法,称为 差分法,有一次差分(单差法)、二次
差分(双差法)、三次差分(三差法)三种。
33
图 16-8
( 1 )一次差分
如图 16-8a所示,如果用两台接收机在测站 K和 M同步观测相
同卫星 P,可以写出两个如式( 16-9)的方程,它们之间求
一次差称为一次差分,即,
34
两台接收机的公共项 — 卫星时钟误差的影响被消除。卫星轨
道误差、大气传播误差对两个测站同步观测的影响因具有相关性
将被明显减弱,尤其当基线较短时,这种有效性更为显著。忽略
式中第二项,并令,可将上式简化为:
)()()]()([)]()([
)()()(
P
M
P
KTMTK
P
MI
P
KI
P
M
P
K
P
M
P
K
P
KM
NNftt
c
f
tt
c
f
ttt
????????
?????
??????
???
PMPKPKM NNN ??
)01( 1 6 )()]()([ )( ??????? PKMTMTKPMPKPKM Nfttcft ?????
一次差分,
35
( 2)二次差分
式中 。二次差分除消除了
卫星时钟误差的影响外,还消去了接收机时钟误差的影响。
这是双差模型的主要优点,同时也大大减小了其它误差的影
响。二次差分是 GPS向量解算中常用的一种形式。
)11( 1 6 )]}()([)]()({[
)( )( )(
??????
?????
PQ
KM
Q
M
Q
K
P
M
P
K
Q
KM
P
KM
PQ
KM
Ntttt
c
f
ttt
????
???
QKMPKMPQKM NNN ??
如 图 16-8b所示,用两台接收机在测站 K和 M同步观测两颗卫
星 P和 Q,可以写出两个如式( 16-10)的一次差分方程,它
们之间再求一次差称为二次差分,即:
36
( 3)三次差分
如 图 16-8c所示,若在两个历元时间( t,t+1)对两个二次
差分再求差,称为三次差分,即:
1 2 )( 1 6 )]}()([)]()({[
)]}1()1([)]1()1({[
)( )1( )1,(
?????
????????
???????
tttt
c
f
tttt
c
f
tttt
Q
M
Q
K
P
M
P
K
Q
M
Q
K
P
M
P
K
PQ
KM
PQ
KM
PQ
KM
????
????
???
在三次差分中,又消除了整周未知数。三差模型中未知参
数的数目较少,独立的观测量方程的数目明显减少,这对未知
数的解算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使精度降低 。
因此,通常将消除了整周未知数的 三差法结果,仅用作前两
种方法的近似值,而在实际工作 中常采用双差方程 进行解算。
37
§ 16— 5 GPS定位方法
GPS定位方法, 根据待定点位的运动状态可分为静态定位
和动态 定位。按定位的模式不同,可分为绝对定位、相对定
位和差分定位。
一、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
静态定位,即在定位过程中,接收机天线(待测点)的位
置相对于周围地面点而言处于静止状态;通过大量的重复观
测来提高精度的,是一种高精度的定位方法 。
动态定位,即在定位过程中,接收机天线(待测点)的位
置相对于周围地面点而言处于运动状态。 实时动态( Real
Time Kinematic—— RTK)测量系统,是 GPS测量技术与数据
传输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 GPS定位技术,在基准站上安置一
台 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的 GPS卫星进行连续观测,并将其
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播设备实时地发送给动态用户观测站,
可实时高精度地解算用户站的三维坐标。
38
二、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
1、绝对定位,又称单点定位,一般采用 伪距测量 。是在一个待
测点上,用一台接收机独立跟踪四颗 GPS卫星,测定待测点
的绝对坐标。如图 16-9,单点定位精度较低,用 C/A码伪距
定位精度一般为 25 m,P码伪距定位精度 10 m。多用于运动
载体的导航定位。
图 16-9
39
2、相对定位
相对定位, 是用两台接收机在两个测站上同步跟踪相同的卫星信
号,求定两台接收机之间相对位置的方法(如 图 16-10所示)。
两点间的相对位置也称为基线向量,当其中一个端点坐标已
知,则可推算另一个待定点的坐标。还适用于用多台接收机
安置在若干条基线的端点,同步观测以确定多条基线向量的
情况。在测量过程中,通过重复观测取得了充分的多余观测
数据,改善了 GPS定位的精度。
相对定位, 一般采用载波相位测量。 相对定位中各台接收机同步
观测相同的卫星,卫星钟误差、卫星星历误差、卫星信号在
大气中的传播误差等几乎相同,在解算各测点坐标时可以有
效地消除或大幅度削弱,从而提高定位精度。载波相位测量
静态相对定位的精度可达 ± ( 5 mm+ 1× 10-6× D),一般用
于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和变形观测等精密定位。
40
图 16-10
41
三,GPS实时差分定位
GPS差分定位的原理,是在已有精确地心坐标点(称为基
准站)安放 GPS接收机,利用已知地心坐标和星历计算 GPS
观测值的校正值,并通过无线电通讯设备(称为数据链)将
校正值发送给运动中的 GPS接收机(称为流动台)。流动台
利用校正值对自己的 GPS观测值进行修正,以消除上述误差,
从而提高实时定位精度,见图 16-11。
图 16-11
42
1,GPS差分定位系统组成
GPS差分定位系统组成,由基准台、流动台和无线电通讯链三部
分组成
基准台,接收 GPS卫星信号,并实时向流动台提供差分修正信号。
流动台,接收 GPS卫星信号和基准台发送的差分修正信号,对 GPS
卫星信号进行修正,并进行实时定位。
无线电通讯链,将基准站差分信息传送到流动台。
2,GPS动态差分的方法
( 1)位置差分
是将基准站 GPS接收机伪距单点定位得到的坐标值与已知坐标作
差分,无线电传送的是坐标修正值,流动站用坐标修正值对其
坐标进行修正。
位置差分精度可达 5 m~ 10 m。但是位置差分要求流动台接收机
单点定位所用的卫星,与基准台求修正值时所用的卫星完全一
致。若有一颗卫星不一样就可能产生 45 m以上的误差。
43
( 2 )伪距差分( RTD)
伪距差分( RTD),将基准站已知坐标和卫星星历求卫星
到基准站的几何距离作为距离精确值,将此值与基准站所测
伪距值求差,作为差分修正值,通过数据链传给流动台。流
动台接收差分信号后,对所接收的每颗卫星伪距观测值进行
修正,再进行单点定位。
伪距差分 是对每颗卫星伪距观测值进行修正,不要求基
准站和流动台接收的卫星完全一致,只要有 4颗以上相同卫
星即可。其差分精度取决于差分卫星个数、卫星空中分布状
况及差分修正值延迟时间,伪距差分精度为 3 m~ 10 m。基
准站距流动台距离可达 200 km~ 300 km。
近年来利用相位观测值精化伪距值以提高差分精度,称
为 相位平滑伪距差 分,其差分精度可达到 1 m。
44
( 3)载波相位实时差分( RTK)
? 载波相位实时差分( RTK),通过数据链将基准站载波相
位观测值传送到流动台,在流动台进行实时载波相位数据处
理,其定位精度可达到 1 cm~ 2 cm。
? RTK差分 距离不可太远,目前最远可到 30 km。流动台是
否能进行 RTK差分,取决于数据通讯的可靠性和流动台载波
相位观测值是否失锁。目前在城市测量中因受周围环境影响,
实时动态 RTK还很难使用,但在空旷地区、海上应用较多。
? 广域差分 是利用大范围内建立的卫星跟踪网跟踪卫星信号。
利用跟踪网已知坐标和原子钟,求每颗卫星的星历改正值、
卫星钟改正值及电离层改正参数,并通过无线电台向用户流
动台发送。流动台接收这些修正信息后对观测值进行修正。
差分修正后的精度可达到 1 m~ 3m,差分范围可达到 1000 km。
45
作业,P315
1,2,3,4,5,6,7,8,9
46
测 量 学 教 学 参 考 书
1、王兆祥等编写的, 铁道工程测量,,高等学校教学参考书,
测绘出版社出版。
2、合肥工业大学等五所高校编写的, 测量学, 第四版,高等学
校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3、张坤宜编著的, 交通土木工程测量,,高等学校教材,人民
交通出版社出版。
4、王兆祥主编的, 铁道工程测量,,高等学校教材,中国铁道
出版社出版。
5、熊介编写的, 椭球大地测量学,,高等学校教学参考书,解放
军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