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肥料基础理论
参考书:
,植物营养学, (上、下册)(中国农大)
,植物营养与肥料, (浙江农大)
,植物营养与施肥, (王淑敏)
,蔬菜营养与施肥技术, (陈伦寿、陆景陵)
绪论(植物营养与肥料部分)
一, 植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
1,植物营养
( 1) 定义:
营养物质 植物 环境
( 2) 主要任务:
以植物营养原理为理论基础 达到高产,
以施肥或改良植物遗传特性为手段 优质, 高效 。
营养作用
吸收 运输 转化 利用
营养物质与
能量交换
2,肥料
( 1) 定义,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养分, 改
善土壤性状, 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
质 。
( 2) 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 提高农作物产量
2) 改善农产品性质
3) 改良土壤, 提高土壤肥力 。
二,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
( 一 ) 早期探索
1.万,海尔蒙特,1640年 水的营养学说
2.泰伊尔,19世纪初 腐殖质营养学说
( 二 ) 学科的建立
李比希 ( 1803-1873), 1840年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要点
土壤中的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 (主要 )的养料,
厩肥及其他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 并不是
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 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
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
?意义
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学说, 说明了植物营养
的本质;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解线和转折点,
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向施用无机肥
转变有了坚实的基础 。
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
生产的发展 。
李比希还提出了,养分归还学说, 最小养分律 。
( 三 ) 本学科的发展 ( 自 20世纪初以来 )
?布森高:开创了田间实验;
?萨克斯, 克诺普:水培试验的先躯;
?普良尼斯尼柯夫:植物-土壤-肥料相结合;
?罗宗洛:中山大学, 中国最早的研究者, 不同氮形态的
作用等;
?确定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 ( 1939)
?必需元素的发现和确定
?有益元素的发现
?创立植物, 营养遗传学,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经历了:
古典时期-新古典发展时期-现代发展时期
(19世纪 ) (20世纪前半叶 ) (1950’s以来 )
( 四 ) 面临的任务
?利用生物技术改良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效
率, 从而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
?信息技术在植物营养与施肥中的应用 。
三, 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 一 )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
试验研究,田间试验法, 盆栽试验法,
培养试验法, 数理统计法,
化学分析法等
( 二 ) 内容 植物营养原理
肥料学
植物营养研究法
作物施肥技术
植物营养与肥料
第八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
本章讲授内容,内容及重点:
?植物的营养成分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 吸收的机理 )
?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条件 (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
?植物的营养特性 ( 施肥的关键时期 )
第一节 植物的营养成分及养分的吸收
一、植物的组成
75~ 95%水分
5~ 25%干物质 煅烧
影响因素,二、影响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种类和
含量的因素
1,遗传因素 --如:禾本科植物需 Si,淀粉植物块茎
含 K多、豆科植物含 N较多等
2,环境条件(生长环境) --如:盐渍土上生长的
植物含 Na和 Cl较多、沿海的植物含 I较多、酸性红壤
上的植物含 Al和 Fe较多
新鲜植株 烘干 95%以气体挥发
5%灰分 (成分复杂 )
其他元素
必需营养元素
非必需营养元素
有益元素
其它元素植物的营养成分
正常生长植株的干物质中营养元素的平均含量
元素 符号 ?mol/克(干重 ) mg/kg %
Mo 0.001 0.1 -
Cu 0.1 0.6 -
Zn 0.30 20 -
Mn 1.0 50 -
Fe 2.0 100 -
B 2.0 20 -
Cl 3.0 100 -
S 3.0 - 0.1
P 60 - 0.2
Mg 80 - 0.2
Ca 125 - 0.5
K 250 - 1.0
N 1000 - 1.5
O 30000 - 45
C 40000 - 45
H 60000 - 6
















三、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二、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一)标准
1,这种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
的。如果缺少该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
— 必要性
2,这种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缺乏这
种元素时,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
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 -专一性
3,这种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对植物
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直接性
(二)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种类,16 种
目前 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所必需的
营养元素有 16种 。 它们是碳、氢、氧、氮、
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
鉬、氯。
Mn B
Fe
S
N C
OH
Ca K
P
Cu
Cl
Zn
MgMo
Ni
非必需营养元素中一些特定的元素,对特
定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或为某些种类植物所
必需,这些元素为 有益元素 。
例:豆科作物 -钴;
藜科作物 -钠;
硅藻和水稻 -硅
三,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和来源及功能
C,H,O -- 非矿质元素(天然营养元素)
来自空气和水
大量元素 N,P,K -- 植物营养三要素
(0.1%以上 ) 或肥料三要素
Ca,Mg,S -- 中量元素 矿质元素
微量元素 Fe,Mn,Zn,Cu,来自土壤
(0.1%以下 ) B,Mo,Cl、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必需营养元
素的主要功能
第一类,C,H,O,N,S
1,组成有机体的结构物质和生活物质
2,组成酶促反应的原子基团
第二类,P,B
1,形成连接大分子的酯键
2,储存及转换能量
第三类,K,Mg,Ca,Mn,Cl
维护细胞内的有序性,如渗透调节、电性平
衡等
2,活化酶类
3,稳定细胞壁和生物膜构型
第四类,Fe,Cu,Zn,Mo,Ni
1,组成酶辅基
2,组成电子转移系统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各种功能一般通过植物的
表现出来。而当植物缺乏或过量吸收某一元素时,
会出现特定的外部症状,这些症状统称为“植物营
养失调症”,包括“营养元素缺乏症”和“元素毒
害症”。
必需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1,同等重要律--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
数量不论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
生产上要求,平衡供给养分
2,不可代替律-- 植物的每一种必需营养元素都有
特殊的功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
四、植物的根部营养
植物的养分吸收--是指养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过程
植物
离子或无机分子- 为主
有机形态的物质-少部分
植物吸收养分的部位:
矿质养分-根为主 ? 根部吸收
气态养分-叶为主 ? 叶部吸收
(一)植物根系对无机养分的吸收
根系对养分吸收的过程包括:
?养分向根表面的迁移
?养分进入质外体
?养分进入共质体
养分:土壤 根表 根内迁移 吸收截获 质流 扩散 主动 被动
1.养分向根表面的迁移,土壤养面迁移
截获( Interception)
?定义,是指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直接接触养分而使养分
转移至根表的过程
?实质,接触交换
?数量,约占 1%,远小于植物的需要
质流( Mass flow)
?定义,是指由于水分吸收形成的水流而引起养分离子向根
表迁移的过程
?影响因素,与蒸腾作用呈正相关
与离子在土壤溶液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
?迁移的离子,氮 (硝态氮 )、钙、镁、硫
扩散( Diffusion)
?定义,是指由于植物根系对养分离子的吸收,
导致根表离子浓度下降,从而形成土体-根表之
间的浓度梯度,使 养分离子从浓度高的土体向浓
度低的根表迁移的过程
?影响因素,土壤水分含量
养分离子的扩散系数
土壤质地
土壤温度
?迁移的离子,磷、钾、氮
2.养分进入质外体
由于质外体与外界相通,养分离子能以质流、
扩散或静电吸引的方式自由进入质外体也被称作自
由空间
自由空间 --是指根部某些组织或细胞能允许外部
溶液通过自由扩散而进入的那些区域,包括细胞间
隙、细胞壁到原生质膜之间的空隙
习惯上可分为水分自由空间和杜南自由空间
水分自由空间--是指被水分占据并能和外部介质
溶液达到物理化学平衡的那部分质外体区域
杜南自由空间--是指质外体中因受电荷影响,养
分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和的那部分区域扩散
、植物根系对离子态养分的吸收
质外体和共质体的概念
对于植物的吸收和运输而言,植物体可以分
为二部分:
1) 质外体( Apoplast) -- 指细胞原生质膜以外的
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导管。
2)共质体( Symplast) -- 指原生质膜以内的物质
和空间,包括原生质体、内膜系统及胞间连丝等。
胞间连丝-- 相邻细胞之间的原生质丝,是细胞之
间物质运输的主要通道。
3.养分进入共质体
养分需要通过 原生质膜 才能进入共质体
原生质膜的特点,具有 选择透性的生物半透膜
原生质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原生质膜是一个具有精密结构的屏障,对不
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透性。一些 亲脂性非极性分
子或不带电的极性小分子 能溶于双层磷脂层中,
因而能以扩散的形式透过质膜。而极性大分子或
带电离子则要借助膜上的某些物质才能透过。这
种借助膜上物质进行穿透的过程叫运输
( transport)。 对植物而言,习惯上也叫吸收
( absorption)。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被动吸收( Passive absorption)
定义,膜外养分顺浓度梯度(分子)或电化学势梯
度(离子)、不需消耗代谢能量而自发地(即没有
选择性地)进入原生质膜的过程。
形式:
(1) 简如亲脂性分子 (O2,N2),不带电极性小分子
(H2O,CO2, 甘油 )
(2)主要形式。机理如下:
a,通道蛋白 ( channel protein), 认为贯穿双重磷
脂层的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开启,成为一定类型离
子的“通道”。
b,运输蛋白( transport protein), 认为运输蛋白
在离子的电化学势作用下,与离子结合并产生构
型变化,从而将离子翻转“倒入”膜内。
离子的运输动力来自膜间的电化学势梯度,
当膜两边的电化学势梯度相等时,离子达到动态
平衡,净吸收停止。
?主动吸收( active absorption)
定义,膜外养分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需要
消耗代谢能量、有选择性地进入原生质膜内的过程。
机理,载体学说和离子泵学说
(1) 载体解说
① 载体( carrier) -- 指生物膜上存在的能携
带离子通过膜的大分子。这些大分子形成载体时需
要能量( ATP)。
载体对一定的离子有专一的结合部位,能有
选择性地携带某种离子通过膜。
② 载体转运离子的过程
(3) 离子泵解说
( 2) 离子泵( Ion’s bump), 是位于植物细胞原
生质膜上的 ATP酶,它能逆电化学势将某种离子
,泵入, 细胞内,同时将另一种离子, 泵出, 细胞
外。
外界 膜 细胞质离子




离子泵假说图示
ATP酶
阴离子
载体
ATP
H2PO3+ + ADP-
+ H2O
OH- + ADP
K+, Na+
H+
OH-
阴离子
+ H2O
H+ + H3PO4
4.根系吸收的养分向地上部的运输
1)短距离运输
横向运输,根表皮 皮层 内皮层 中柱 (导管 )
质外体途径:
a.运输部位:根尖的分生区和伸长区
b.运输方式:自由扩散、静电吸引
c.运输的养分种类,Ca2+,Mg 2+等
共质体途径,
( 1)运输部位,根毛区
( 2)运输方式,扩散、原生质流动
( 3)运输的养分种类,NO3-, H2PO4-,
K+, SO42-, Cl-等
离子短距离运输的质外体 (A)
和共质体 (B)示意图
2)长距离运输
纵向运输:养分沿木质部导管向上
或沿韧皮部筛管向下或向上
a,木质部运输
( 1)动力:蒸腾作用、根压
( 2)方向:单向
根 地上部(叶、果实、种子)
b.韧皮部运输
( 1)特点,养分在活细胞内双向运输
( 2)韧皮部中养分的移动性
营养元素的移动性与再利用程度的关系
营养元素 移动性 再利用 缺 素 症
程 度 出现部位
N P K Mg 大 高 老叶
S Fe Mn
Zn Cu Mo
小 低 新叶
新叶顶端
分生组织Ca B 难移动 很 低
c,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的养分转移
木质部 韧皮部
顺浓度梯度 渗漏作用
逆浓度梯度 转移细胞
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养分转移示意图
(二) 植物根系对有机态养分的吸收
植物可吸收的有机态养分的种类:
含氮:氨基酸、酰胺等
含磷:磷酸己糖、磷酸甘油酸、卵磷脂、植酸
其它,RNA,DNA,核苷酸等
五、植物叶部对养分的吸收
叶部营养 (或根外营养 )--植物通过叶部或非根系
部分吸收养分来营养自己的现象
一、叶部吸收养分的途径
气孔保卫细胞角质膜
上表皮细胞
栅栏组织
海绵组织
维管束
下表皮细胞
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一)表皮细胞途径
养分
腊质层 分子间隙
角质膜 角质层 分子间隙
(通透性差 )
角化层 借助果胶
( 二)气孔途径
1,气态养分(如 CO2,SO2) 进入的必经之路
2,一些离子态养分也可通过扩散进入,然后被比邻
气孔的叶肉细胞吸收
(三)叶部吸收养分的机理
1,被动吸收 2,主动吸收
(四)叶部营养的特点
1,叶部营养具有较高的吸收转化速率,能及时满足
植物对养分的需要--用于及时防治某些缺素症或
补救因不良气候条件或根部受损而造成的营养不良
2,叶部营养直接促进植物体内的代谢作用,如直接
影响一些酶的活性--用于调节某些生理过程,如
一些植物开花时喷施硼肥,可以防止“花而不实”
3,叶部喷施可以防止养分在土壤中固定
对于微量元素,是常用的一种施用手段
对于大量元素,只能作为根际营养的补充
(五)叶部营养的应用条件(影响因素)
4,叶片结构(作物种类)
(1) 叶片类型 双子叶:叶面积大,角质膜薄,易吸收
(2) 叶的年龄,幼叶比老叶吸收能力强
(3) 叶的正反面,叶背面比叶表面吸收效果好
2,溶液的组成
如氮肥:尿素 >硝酸盐 >铵盐
钾肥:氯化钾 >硝酸钾 >磷酸二氢钾
3,湿润时间 ( 0.5~ 1小时)
可加入“润湿剂”,0.1~ 0.2%洗涤剂或中性

喷施时间:清晨、傍晚或阴天
4,溶液反应
酸性:有利于阴离子吸收
中性~微碱性:有利于阳离子吸收
5,溶液浓度,0.1~ 2%
第二节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条件
一、介质中的养分浓度
要求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浓度维持在适
宜植物生长的水平
过低:吸收困难; 过高:造成盐害
二、光照 光合作用 光合磷酸化
ATP 吸收
三、温度 呼吸作用 氧化磷酸化
ATP 吸收
一、介质中的养分浓度
要求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浓度维持在适
宜植物生长的水平 。
KCl和 NaCl浓度对离体大麦根吸收 K+和 Na+速率的影响
浓度( mmol/L)
吸收率(
μmol
/g
鲜重
×
h)
0
2
4
6
8
2 3 4 51
K+
Na+
外界磷浓度对生长 4周的 8种植物以及生长 24
小时的大麦吸磷速率的影响
生长 24小时 生长 8周
0.001
0.01
0.1
1
10
0.01 0.1 1 10 100 1000
磷浓度( μmol/L)
磷吸收率(
μm
ol/
g根鲜重
×
h)
一般 6~38oC 的范围内, 根系对养分的吸收随
温度升高而增加 。 温度过高 ( 超过 40oC ) 时, 高
温使体内酶钝化, 从而减少了可结合养分离子载体
的数量, 同时高温使细胞膜透性增大, 增加了矿质
养分的被动溢泌 。 低温往往是植物的代谢活性降低,
从而减少养分的吸收量 。
二、温度
光照可通过影响植物叶片的光合强度而
对某些酶的活性, 气孔的开闭和蒸腾强度等
产生间接影响, 最终影响到根系对矿质养分
的吸收 。
三、光照
养分含量 (相对 %)照度
指数 NH4+ H2PO4- K+ Ca2+ Mg2+ Mn2+ SiO2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58 58 76 78 107 103 85 5
56 40 33 41 64 68 46 65
5 17 15 13 49 40 22 35
光照对水稻吸收养分的影响
处 理 每株干物 质重 (g) 根呼吸作用(O
2 μL/g干物质 )
32P相对吸收速率
(cpm/g 干物质 )
对 照 2.46 0.174 100
去基部
叶 片 2.32 0.095 57
遮 荫 1.70 0.062 32
遮荫和去基部叶片对水稻根呼吸作用
和 32P吸收率的影响
水分状况是决定土壤中养分离子以扩散还是以质
流方式迁移的重要因素, 也是化肥溶解和有机肥料矿
化的决定条件 。 水分状况对植物生长, 特别是对根系
的生长有很大影响, 从而间接影响到养分的吸收 。
四、水分
土壤水分,
作用,1.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
2.影响土壤养分的浓度、有效性和迁移
3.影响土壤通气性、土壤微生物活性、
土壤温度等,从而影响养分形态、
转化及有效性
适宜的土壤含水量:
五、土壤通气性 (与土壤水分协调)
田间持水量的 60~80%
土壤通气状况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植物对养分
的吸收:一是根系的呼吸作用;二是有毒物质的产
生;三是土壤养分的形态和有效性 。 良好的通气环
境, 能使根部供氧状况良好, 并能使呼吸产生的
CO2从根际散失 。 这一过程对根系正常发育, 根的
有氧代谢以及离子的吸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五、通气状况
pH 改变了介质中 H+和 OH-的比例 。 其
对离子吸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根表面, 特别
是细胞壁上的电荷变化及其与 K+,Cu2+,
Mg2+等阳离子的竞争作用表现出来的 。
六、土壤反应( pH)
外部溶液的 pH及 Ca2+的供应对大麦根 K+净吸收率的影响
pH
2 3 4 5 6
0
+10
+20
K+
净吸收率

μmo
lg
/
鲜重
×
3h

7 8 9 10
-10
+Ca2+
-Ca2+
溶液 pH
相对吸硼量
(%)
6 7 8 9 100
20
40
80
100
11
60
硼的相对吸收率与外部溶液 pH值的关系
以 pH6时各种供应浓度的吸收量为 100,其中实线:未解离
H3BO3的百分数;, 10 mg/kgB;, 2.5 mg/kgB;
,5.0 mg/kgB;, 7.5 mg/kgB;, 10.0 mg/kgB
营养元素 土壤中有效含量
较多时的 pH范围
氮 5.5~ 8.0
钾、钙、镁 >6.0
磷 5.5~ 7.0
硫 >5.5
铁、锰、锌
铜、钴 <6.0
钼 >6.0
硼 5.0~ 7.0
总的来说,pH5.5~ 7.0时,
各种养分的有效性均较高
pH值
土壤反应和植物有
效养分含量的关系
七、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
如 Eh低,养分呈还原态,除 NH4 +, Fe2+,
Mn 2 +外,许多养分的还原态对植物吸收是
无效,甚至是有害的。
八、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一)离子间的颉颃作用
1,定义,溶液中某种离子存在或过多能抑制另
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2,表现,阳离子与阳离子之间,如
一价与一价之间,K+,Rb+,Cs +之间
二价与二价之间,Ca2+,Mg2+,Ba2+之间
一价与二价之间,NH4+和 H+对 Ca2+,K+对 Fe2+
(二)离子间的相助作用
1,定义,溶液中某种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根系
吸收另一离子的现象。
2,表现,阴离子与阳离子之间
如 NO3-,SO42-等对阳离子的吸收有利
二价或三价阳离子对一价阳离子,如
Ca2+, Mg2+,Al3+等能促进 K+, NH4+的吸收
维茨效应
第三节 植物的营养特性
一、植物营养的共性和多样性
(一)共性,所有高等植物都需要 16种必需营养元素
(二)多样性
1,有益元素
( 1)有益元素的概念
某些元素适量存在时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或者虽然它们不是所有植物所必需,但对某些特定的
植物缺是不可缺少的,这些类型的元素称为,有益
元素”,也称,农学必需元素”。
( 2)有益元素的种类和功能
元素名称 主要生理功能 主要受益植物
硅 增强植物的硬度 禾本科植物
(如水稻、小麦、大麦 )
钴 维生素 B12合成 豆科固氮植物
调节酶或激素活性 (必需 )
钠 参与 C4或 CAM光合途径 C4或 CAM类
代替钾参与细胞渗透压 植物 (如甜菜等 )
调节、部分酶激活
钒 促进氮代谢 一般植物
促进铁吸收
铝 (尚未明确) 喜酸性植物 (如茶树 )
2,毒性较大的元素
如,I,Br,F,Al,Cr,Pb,Cd,Hg
3,植物的超积累吸收及其利用
超积累植物 植物修复 植物开矿
4,植物营养遗传特性的差异
不同种类或同一种类不同品种的植物:
( 1)对元素的种类和数量需要不同
( 2)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不同
( 3)对肥料的需要量不同
( 4)对肥料形态的要求不同
二、植物不同生育期的营养特性
生育期
营养生长期 植物营养期
生殖生长期
植物营养的阶段性
作物吸收养分的一般规律:




生长时间
营养期中两个关键性的施肥期
1,作物营养临界期,指某种养分缺乏、过多
或比例不当对作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时期
多出现在作物生育前期,如磷素营养的
临界期多出现在幼苗期
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指某种养分能够发
挥最大增产效能的时期
是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对某种养分
的需求量和吸收量都最多
三、植物营养与根系特性
(一)根系形态特征与养分吸收
1,根的类型


从整体上分
从个体上分
直根系:根深
须根系:根广
定根 形成直根系
不定根 形成须根系
主根
侧根
a.须根系 b.直根系
直根系和须根系示意图
2,根的数量
用单位体积或面积土壤中根的总长表示
( LV,cm/cm3 或 LA, cm/cm2)
一般,须根系的 Lv > 直根系的 Lv
Lv越大,总面积越大,根与养分接触的机率高
反映根系的营养特性
3,根的分布
分布稀疏或过密:养分利用不充分
分布合理:提高养分吸收效率
(二)植物根际及其营养作用
1,根际的概念,由于植物根系的影响而使
其理化生物性质与原土体有显著不同的那
部分根区土壤。离根 1~几 mm范围。
2,根系分泌物
( 1)种类 无机物,CO2,矿质盐类
有机物:核酸、蛋白质及酶、
氨基酸、有机酸
( 2)作用,① 活化土壤养分; ② 增加养分
的有效性和移动性; ③ 抵御有害物质对根系
的毒害作用; ④ 间接地促进有机物的矿化。
3,根际微生物
( 1)非侵染微生物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
①矿化有机物,释放 CO2和无机养分
②产生和分泌有机酸,促进养分的有效性
③固定和转化大气中的养分
④产生和释放生理活性物质
( 2) 菌根,土壤真菌侵染植物根系后形成
的联合共生体
类型:外生菌根、内生菌根
作用: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4,根际 pH值 呼吸作用
( 1)影响因素 根系分泌的有机酸
养分吸收 阳离子 >阴离子 pH?
(主要 ) 阴离子 >阳离子 pH?
( 2) 作用,影响养分的有效性
5,根际氧化还原电位( Eh值)
( 1)影响因素
①作物种类:旱作,Eh较土体低
水稻,Eh较土体高
②介质养分状况 如水稻施钾,Eh上升,
Fe2+ Fe3+
( 2)作用,影响养分的有效性
第四节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一、合理施肥的基本理论
(一)养分归还学说(李比希)
1.内容:
1) 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
量养分
2)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
下降
3)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
养分
2,归还方式:
一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二是通过施用
无机肥料,二者各有优缺点,若能配合施用
则可取长补短,增进肥效,是农业可持续发
展的正确之路。
(二)最小养分律(李比希)
1,要点:
1) 作物产量的高低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
低的养分所制约。也就是说,决定作物
产量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2) 而最小养分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如
果增施不含最小养分的肥料,不但难以
增产,还会降低施肥的效益。
2,意义,强调施肥要有 针对性
最小养分律
示意图
最小养分随条件而变化
的示意图
(三)限制因子律(布来克曼)
最小养分律的扩大和延伸
1,含义,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以使作物
生长增加。但在遇到另一个生长因子不足
时,即使增加前一个因子,也不能使作物
增产,直到缺少的因子得到满足,作物产
量才能继续增长。
2,意义,施肥既要考虑各种养分供应状况,
又要注意与生长有关的环境因素。
(四)报酬递减律
1,含义,在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作物的总产量是增加
的,但单位施肥量的增产量却是依次递减
的。
2,意义,① 揭示了作物产量与施肥量之间
的一般规律; ② 第一次用函数 [Y=A(1-e-cx)]
关系反映了肥料递减规律; ③ 使肥料使用
由经验型、定型化走向了定量化。
报酬递减律示意图
Y=A(1-e-cx)
施肥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Y=b0+b1x+b2x2
报酬递减律告诫我们,施肥要有
限度,不是施肥越多越增产,超过合
理施肥量上限就是盲目施肥 。
二、施肥技术
(一)确定施肥量的方法
影响施肥量的因素,作物种类及品种、
产量水平、土壤肥力状况、肥料种类、施肥
时期以及气候条件等
1,定性的丰产指标法
简单易行,但比较粗糙
2,肥料效应函数法,通过试验拟合肥料效应
方程,计算施肥量
方法较复杂,不易掌握
3,目标产量法,以实现作物目标产量所需
养分量与土壤供应养分量的差额作为确定
施肥量的依据,以达到养分收支平衡,所
以,又称为养分平衡法。
计算公式:
式中,F,施肥量 (千克 /公顷 ); Y,目
标产量 (千克 /公顷 ); C,单位产量的养分
吸收量 (千克 ); S,土壤供应养分量 (千克 /
公顷 ) ; N,所施肥料中的养分含量 (% );
E,肥料当季利用率 (% ) 。
(Y× C) -S
N × EF =
(二)施肥方法
1,传统施肥方法
特点:把肥料施入土壤,补给作物最缺
的养分,通常是土壤缺什么养分就施什么肥
料。一般根据施用时期的不同分为基肥、种
肥和追肥三种施肥方式及其相应的施肥方法。
施肥方法 施肥时间 目的作用 肥料情况 有效施法
基肥 播种或定植前 培肥改良土壤
供给作物养分
占全量的 2/3
有机肥为主
结合深耕施用
条施或穴施
多种肥料混合
种肥 播种或定植时 供给幼苗养分
改善苗床性状
少量
腐熟有机肥
速效性化肥
菌肥
拌种、蘸秧根
浸种、盖种、
条施或穴施
追肥 生长发育期间 及时补充养分 适量
速效性化肥
腐熟有机肥
深施覆土
撒施结合灌水
随水浇施法
根外追肥
表 施肥方法及其相应的施肥方式
2,现代施肥方法
1) 喷施多元微肥
2) 喷施多功能叶面肥
3) 灌溉施肥:喷灌、滴灌
4) 二氧化碳施肥
蔬菜喷灌施肥
蔬菜滴灌施肥
大棚蔬菜二氧化碳施肥
三、合理施肥的指标和要诀
高产指标
优质指标
5项指标 高效指标
环保指标
培肥指标
当前国家提出的发展
高产、优质、高效农
业的基本要求
发展可持续农业和
提高环境质量要求
第八章 小结
主要内容:
?植物的营养成分 (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 吸收的机理 )
?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条件 (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
?植物的营养特性 ( 施肥的关键时期 )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李比希的三大学说和施肥方
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