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生物化学 主编 沈同 王镜岩,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第二版 )
参考书目:
生物化学 主编 王镜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第三版 )
生物化学导论 主编 Trudy Mckee,James R.Mckee,科学出版社,2000年 (第二版 )
生物化学 主编 B.D.Hames,N.M.Hooper等,科学出版社,2001年 ( 中,英 )
细胞生物化学 主编 钱凯先 李亚南 邵建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基础生物化学 主编 吴显荣 中国农业出版社蛋白质化学 主编 姜涌明 赵国骏,扬州大学农学院基础生物化学 主编 白宝璋 任永信 史国安 于少华,延边大学出版社分子酶学导论 主编 姜涌明等,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第一章绪论生物化学及其研究内容生命及其构成生物化学的发展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贡献近代 生物化学的发展我国科学家在近代生物化学发展史中的贡献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课程安排及其学习方法
我们所处在的地球充满着无数的生物,从最简单的病毒,类病毒到菌,藻,树,草,
从鱼虫鸟兽到最复杂的人类,处处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踪迹,觉察到生命的活动 。 地球上的生物形形色色,千姿百态 。 不同的生物,
其形态,生理特征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各不相同,都经历着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变化,都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 。
1.1生物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生物化学可以认为是生命的化学,
主要是应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微生物、植物、动物及人体等的化学组成、生命物质各组分的结构和性质、及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生物化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发现和阐明构成生命物体的分子基础? 生物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性质;
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与生命现象的关系;
生物分子在生物机体中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信息代谢)。
1.1.1生命的定义
生命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千百年来,人们以许多不同的观点阐述自己对此的看法 。
19世纪下半叶时,恩格斯给生命下了一个定义,
,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地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恩格斯的生命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命的物质基础,即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蛋白体。 100年来,这个定义一直指导人们认识生命的思想武器。
生命是一个很难下定义
( 1)生理学定义 例如把生命定义为具有进食、代谢、
排泄、呼吸、运动、生长、生殖等功能的系统。但某些细菌却不呼吸。
( 2)新陈代谢定义 生命系统具有界面,与外界经常交换物质但不改变其自身性质。
( 3)生物化学定义 生命系统包含储藏遗传信息的核酸和调节代谢的酶蛋白。但是已知某种病毒生物却无核酸
(阮病毒 )。
( 4)遗传学定义 通过基因复制、突变和自然选择而进化的系统。
( 5)热力学定义 生命是个开放系统,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不断增加内部质量。
Horowitz 观点
具有复制的能力?
具有催化的能力?
具有突变的能力
1.1.2 生命的构成
19世纪 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首先指出,
所有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 的。他的这个观点被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在动物组织和细胞研究中证实,
所有 动物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
施旺指出:,细胞是有机体,整个动物或植物体乃是细胞的集合体。它们依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动物体内。,在此基础上他们创立了细胞学说。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元
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生物体进行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以及其它生理活动的基本场所。
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达尔文进化论一起誉之为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
由于细胞的发现,我们不仅知道一切高等有机体都是按照一个共同规律发育和生长的,而且通过细胞的变异,能改变自己,向更高的发育道路迈进。
1.1.3 细胞的分类和结构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只是不同的生物体细胞的大小和形状有所不同。
有的细胞人的眼睛可以看得见,如鸟类的蛋,最大的直径近 10厘米(鸵鸟蛋)。
有的细胞直径只有 0.1微米,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看到,如原始的细菌。大多数细胞的直径是 10-100微米,用低倍显微镜就能看到。
细胞的大小,即使在同一生物体的相同组织中也不一样。同一个细胞,处在不同发育阶段,它的大小也是会改变的。
细胞的分类根据生物的进化程度,细胞可以分为两大类:
原核细胞 (Prokaryote cell)
真核细胞 (Eukaryote cell)。
( 1)原核细胞
原核细胞是一类进化程度低,结构最简单的一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的有细菌
(Bacteria)
和蓝藻
(blue-
green
algae)等。
原核细胞的结构原核细胞的特点
原核细胞的外层是细胞壁和细胞膜
(质膜),内部为细胞质。细胞质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明显的细胞器(由封闭的生物膜包裹的固体质粒),只有原始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和其它一些核糖核蛋白体等。
某些原核细胞的形状
( 2)真核细胞
真核细胞是高等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组织单位。
真核细胞的外层为细胞膜(植物细胞还有一层细胞壁),内部为细胞质。
真核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三维结构图形真核细胞的结构
细胞质的结构非常复杂,含有许多细胞器,主要有:细胞核、线粒体、核糖核蛋白体、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等。
植物细胞中还含有质体、叶绿体和液泡等。
各个细胞器具有不同的生物功能,它们之间的协调运作,使细胞内的代谢和各种生理活动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1.2生物体的化学组成
自然界所有的生命物体都由三类物质组成水、无机离子和生物分子生命体的元素组成
组成生命体的物质是极其复杂的。但在地球上存在的 92种天然元素中,只有以下元素在生物体内被发现
第一类元素,包括 C,H,O和 N四种元素,是组成生命体最基本的元素。这四种元素约占了生物体总质量的 99%以上。
第二类元素,包括 S,P,Cl,Ca,K,Na和 Mg。
这类元素也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
第三类元素,包括 Fe,Cu,Co,Mn和 Zn。是生物体内存在的主要少量元素。
第四类元素,包括 Al,As,B,Br,Cr,F,Ga、
I,Mo,Se,Si等。
生物分子
生物分子是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基础,是生物化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生物分子的主要类型包括:
糖、脂、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及维生素、辅酶、激素、核苷酸和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生物化学的概念
生物化学主要是应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阐明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
生物化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发现和阐明构成生命物体的分子基础? 生物分子的化学组成、
结构和性质;
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与生命现象的关系;
生物分子在生物机体中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规律。
1.3 生物化学的发展生物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只有近 200年的历史。但是其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成为自然科学领域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学科之一。
1.3.1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贡献
制饴、酿酒、制醋、制酱技术;掌握生产豆腐的工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古农书。
对脚气病(多发性神经炎)和甲状腺肿的认识与治疗。
,本草纲目,(李时珍)
1.3.2 近代生物化学的发展
萌芽时期 (18世纪下半叶 — 19世纪初 ):
静态生物化学阶段
Scheele:瑞典化学家,分离得到甘油、柠檬酸、苹果酸、乳酸、
尿酸、酒石酸等。
Lavosier:法国化学家,1.首次证明动物的呼吸需要氧气; 2,同时证明燃烧过程是物质与氧的结合过程。
Liebig:德国化学家,是农业化学的奠基人,也是生物化学和碳水化合物化学的创始人之一。首次提出新陈代谢这个学术名词。
发现了马尿酸、氯仿。
Wohler:与 Liebig在同一个实验室,1828年在实验室合成了尿素。
从而推翻了有机化合物只有在生物体内部合成的错误认识。
从此生物体内糖类、脂类及氨基酸等均被详尽的研究。
Ernst Felix Hoppe-Seyler:德国医生,1877年提出,Biochemie”
即英文的,,Biochemistry”.( Miescher是他的学生)
1.3.2 近代生物化学的发展
奠基 时期 (19世纪 — 20世纪 ):
动态生物化学阶段,科学家对生物物质代谢、平衡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基本阐明了酶的化学本质以及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物质代谢途径。
Summer:美国科学家,1926年得到脲酶的结晶,证明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Embden:德国生物化学家,在糖代谢、脂代谢及肝脏合成氨基酸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与他人一起证明了糖酵解途径。
Krebs:英国人,发现了尿素循环和三羧酸循环。
Calvin:美国人,发现了光合碳代谢途径。光合磷酸化过程。
Abel:1902年分离得到肾上腺素并制成结晶。
Went:1926年从燕麦胚芽鞘中分离出生长素。
Hopkins:英国剑桥生物化学中心,1912年前后发现维生素。
1.3.2 近代生物化学的发展
大发展时期 (1930-至今 ):
机能生物化学阶段,科学家对生物的研究已从整体水平逐步深入到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伴随 实验手段,技术 的不断改进,使的对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功能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1.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脂代谢、氧化磷酸化等生化反应过程均被阐述。
2.Watson,Crick首次描绘了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使人们第一次获知基因结构的实质。
3.英国物理学家 Perutz用 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了血红蛋白的三维空间结构; Kendrew测定了肌红蛋白的结构。英国化学家
Sanger利用 10年时间完成牛胰岛素的结构测定。
4.美国化学家 Pauling确认氢键在蛋白质结构中和大分子相互作用中的重要性;还研究了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病,提出分子病的名称。
1.3.3 我国科学家在近代生物化学发展史中的贡献
1919-1922,吴宪提出用比色法测定血糖;
1924-1942,吴宪提出蛋白质变性学说。
汤佩松、殷宏章等在呼吸代谢、酶作用机理等方面作出突出的贡献。
1965年,人工合成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牛胰岛素;
1973年,测定了猪胰岛素的空间结构; 1983年,
完成酵母丙氨酸 tRNA的人工合成。
植物收缩蛋白的研究(阎隆飞等)
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研究(杨福愉、黄芬等)
蛋白质合成后的转运(信号肽、分子伴侣)
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
1.4 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
1.4 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生理学遗传学栽培、育种 生态
1.5 生物化学知识的应用
工业方面,食品工业、化妆品工业、发酵工业、
制革工业、国防工业、环保工业等。
农业方面,优质、高产品种培育、优良品种鉴定、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
医药业,疾病诊治、生化制药、基因治疗等。
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
近代生物化学的发展植物生化 动物生化 微生物生化 病理生化农业生化 生物化学分支 食品生化无机生化 有机生化 生理生化 临床生化生物工程 基因工程 发酵工程 蛋白质工程 酶工程教材安排与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