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觉论” —— 儿童语言获得新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
Email:hekk@bnu.edu.cn
http://www.etc.edu.cn/学者专访 /何克抗
“语觉论” —— 儿童语言获得新论第一讲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研究现状第二讲 关于,语觉是人类第六种感知觉,命题的论证第三讲 语觉功能的生理基础及先天性第四讲 基于语觉的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第五讲 言语能力的先天性与感知性第六讲 语觉论对当前主要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基于语觉的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第四讲一,一般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二,基于语觉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三,儿童语言获得过程和成人言语生成与理解过程的比较四,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阶段五,语觉论对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分析基于语觉的儿童语言获得理论一,一般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语言的作用是交际,而言语交际包括说和听两方面:,说,是表述话语的过程,也称言语生成过程;,听,是接受话语的过程,也称言语理解过程 。 关于言语理解与生成过程的神经机制与心理加工方式曾有许多神经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作过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 。 在这些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个:
1,布隆斯腾 ( Blumsterm) 模型
2,莱维勒 ( Levelt) 模型
3,伽赞尼伽 ( Gazzaniga) 模型
4,对上述三种模型主要特点的比较第四讲一,一般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词汇缓冲区候选词词典选择 选择特征/音 位表征言语理解解码发音(音位)规划实现发音的运动控制指令外周声学系统声谱表征编码言语生成
1,布隆斯腾 ( Blumsterm) 模型布隆斯腾的言语生成与言语理解模型如图 4.1所示,
图 4.1 布隆斯腾模型该模型假定 言语生成 和言语理解 的机制共用一个词典,即生成的词和接收的词最终都要与公共表征发生联系 。这种表征的实质是通过语言声音结构所特有的音位分段、语音特征以及它们的结合规则来表征词汇。
如图所示,言语理解过程中所有听觉言语输入最终要访问这个词典 。像图中所描述的那样。在言语生成过程中也有类似的假设。总之,
为了实现言语的解码和编码,要有不同的生理机制支持,前者与听觉系统有关,后者则与发声器官有关 。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公用词典与言语生成系统之间的界面以及公用词典与言语理解系统之间的界面都需要有一些独特的操作。
一,一般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
2,莱维勒 ( Levelt) 模型莱维勒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如图 4.2所示 。 在言语生成方式下,最初的信息生成来自言语所要表述的概念 。 在早期阶段先产生一个意图 ——
在,概念形成器,框内完成 。 该框输出的,前言语信息,送到,构成器,
中 。 构成器包括两个组成部分,第一个 是用于形成句子表层结构的? 语法编码器?,第二个 是用于实现发音规划的? 语音编码器? 。 莱维勒在其模型中 把词汇里包含的语法及语义信息称之为? 词注?,每个词注中包括对应词汇的词义和用以生成短语结构的句法知识 ( 例如,,sparrow”的词注既包括词义 —— 燕子,还注明是一个可数名词;,give”除包括词义 ——
给与,还注明它是可同时带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及物动词 ) 。 语法编码器利用词注产生一组符合言语表达规范的单词排列 ( 词串 ),这就是句子的表层结构 。 莱维勒还把一个词汇所包含的形态及语音信息称为,词形,
( 例如,,dangerous”的词形是由词根,danger”和后缀,ous”组成,它有三个音节,重音在第一音节,且第一个音位是 /d/) 。 语音编码器 利用词形所提供的信息完成对句子表层结构的发音规划,并依此规划向发音器官 ( 口腔,声带 ) 发出运动控制指令 。
莱维勒模型中的言语理解系统,不仅完成一般对话过程中的言语理解,还要完成言语生成过程中的自我监控 。 每个人在说话过程中,免不了偶尔会说错,但往往能自我改正,就是由于有这种自我监控的功能 。 为此,言语理解系统应能提取每个词汇的,词注,及,词形,信息,并以语音编码器的输出 ( 相当于内部言语 ) 作为自己的输入,其输出则是经过语法分析的言语,因而可判定自己说出的话语是否正确 。 一旦有错,即可由言语生成系统的相应环节加以改正 ( 语法错 —— 由语法编码器改正;发音错 —— 由发音编码器改正 ) 。
一,一般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信息生成监察语法编码器语音编码器执行发音指令概念形成器构成器发声器词注词形心理词汇言语理解系统语篇模型语境知识百科全书,等等听辨有声言语发音规划
(内部言语 )
句子的表层结构前言语信息内部言语经过语法分析的语言输入语音串有声言语图 4.2 莱维勒模型
3,伽赞尼伽 ( Gazzaniga) 模型在第二讲中,我们介绍过关于伽赞尼伽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在两种不同言语方式下的信息流程,该流程实际上反映了伽赞尼伽模型在两种不同言语方式下的心理加工过程,因而我们不仅可以依据该信息流程画出如图 4.3所示的模型图,
还可以通过该流程确定和言语生成及言语理解这两种不同言语方式相关的神经生理机制 。 如前所述,伽赞尼伽认为,言语生成和言语理解在大脑皮层中涉及同样的神经生理机制 —
— 都与三个言语中枢有关,这三个言语中枢分别是 沃尼克区
( 左半球布洛德曼 39- 40区 ),布洛卡区 ( 左半球布洛德曼
44区 ) 和 概念中枢 ( 也称心理词汇,在缘上回和角回附近 ) 。
一,一般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一,一般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
3,伽赞尼伽( Gazzaniga) 模型声谱分析语音辨析
(音位特征匹配)
短语结构生成及句法分析概念中枢
(心理词汇)
语音辨析发音规划执行发音指令话语生成输入语声图4.3 伽赞尼伽模型布洛卡区发音器官
(口腔及声带)
布洛卡区皮层下的听觉系统沃尼克区声谱表征音位表征
(按音位特征划分的词串)
音位表征发音指令沃尼克区词汇音位特征词义辨识欲表达的概念选出词汇
(根据所要表达的概念选出相关的词汇)
依据词汇的音位表征信息进行发音规划,
并形成发音控制指令按音位特征匹配方法确定每个词汇的音位表征
( 经声谱分析的语音串)
(按音位特征顺序排列的词串 )
一,一般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
4,对上述三种模型主要特点的比较布隆斯腾模型的特点有二,一是 强调言语生成与言语理解过程共用一个词典 ( 心理词汇 ) ; 二是 认为言语生成与言语理解的心理加工过程彼此相似,言语生成是运用词典进行编码,言语理解则是运用词典进行解码,两者是互为可逆的过程 。
莱维勒模型 也强调言语生成与言语理解过程共用一个心理词汇,但它和布隆斯腾模型相比较有以下三点不同:
( 1) 言语理解并非言语生成的逆过程,因为前者除了要完成一般对话过程中对所听到的有声言语的理解以外,还要完成自己说话过程中对言语生成是否正确的自我监控 。 至于,自我监控,之外的一般言语理解过程,是否为言语生成的逆过程,莱维勒模型没有作出回答;甚至连一般言语理解系统是如何进行工作的也未加说明 ( 莱维勒更关注的是言语如何生成 ) 。
( 2) 认为心理词汇由,词注,和,词形,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词汇的词义及相关的句法知识,后者包括词汇的形态及语音信息 。
( 3) 将言语生成所需要的,世界性知识,( 包括语境知识,语篇模型,百科全书等等 ),从布隆斯腾模型的公用词典中抽取出来,作为独立的模块 ——,概念形成器,。
一,一般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
4、对上述三种模型主要特点的比较伽赞尼伽模型 也强调言语生成与言语理解过程共用一个心理词汇 ( 概念中枢 ),并且也认为言语理解并非言语生成的逆过程,但它和莱维勒模型相比较还存在下列不同:
( 1) 伽赞尼伽的心理词汇 ( 概念中枢 ) 包括两方面的知识,词汇的 词义和言语生成所需要的 各种概念 及 世界性知识 。 而莱维勒的心理词汇只包括词注和词形两部分,如上所述,前者包括词义及句法知识,后者包括单词的形态及语音信息 。 可见,二者除了,词义,这部分有共性以外,其余内容均不相同 。 布隆斯腾模型中的词典即心理词汇,其含义更广,实际上相当于莱维勒模型中的词注,词形以及概念形成器 ( 包含世界性知识 ) 这三部分的合成 ) 。
( 2) 伽赞尼伽模型中有关词法的知识 ( 包括词形,词性的知识 ) 和句法的知识 ( 包括短语构成与句子分析的知识 ) 均被假定存贮在 布洛卡区 ; 有关词汇的语音信息则被假定以,词汇的音位特征库,形式保存在 沃尼克区 。 所以有关这三种知识 ( 词法,句法,语音 ) 的心理表征没有在其模型中显示出来 。
( 3) 伽赞尼伽模型既具体描述了言语生成的心理加工过程,也同时具体描述了言语理解的心理加工过程,因而可以清楚地了解两者加工方式的区别 。
( 4) 伽赞尼伽模型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是,该模型不仅描述了两种言语方式的心理加工过程与加工特点,还同时给出了实现这两种言语加工所需的神经生理机制 —— 三个言语中枢 。 这是其它模型所不及的,而对于言语生成二,基于语觉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通过上节的介绍与分析我们看到,在目前较有代表性的言语生成与言语理解模型中,伽赞尼伽模型 具有较突出的优点,可以作为我们建构基于语觉的言语生成与言语理解模型的较好借鉴 。 这些可供借鉴的 优点 包括:
( 1) 概念中枢 ( 心理词汇 ) 包含词汇的词义,各种概念及世界性知识,并为言语生成与言语理解过程所共用;
( 2) 同时对言语理解与言语生成这两种言语方式的心理加工过程作出具体描述;
( 3) 不仅描述两种言语方式的心理加工过程与加工特点,还同时给出相关的神经生理机制 。
二,基于语觉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与此同时,根据前面第二讲和第三讲关于语觉系统和语觉功能的研究所获得的新认识,我们将 对伽赞尼伽模型作出以下几点修正,
( 1) 在伽赞尼伽模型中,对言语理解的心理加工过程主要包括语音辨析和语法分析 ( 其中又包含短语结构生成和句法分析等内容 ) 两个环节,语义问题只在概念中枢的功能中含糊地提到,在该模型中并未涉及语义分析的具体过程及机制 。 而根据我们前面对语觉功能的研究证明,
儿童天生具有语音感知与辨别以及语义分析与识别的功能,并有相关的神经生理机制支持 。 为此,我们将在新的言语模型即基于语觉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中增加语义分析与识别环节,对伽赞尼伽模型的这一不足加以弥补 。
( 2) 在上一讲中,苏珊 和 海迪 通过 6个聋孩的研究案例不仅证明儿童天生具有语义分析与识别能力,而且她们还指出儿童对语义的分析与识别过程可以用格语法中的各种格关系简单而清晰地描述出来 。 这就表明,格语法可以在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中作为语义分析的有效方法 。 为此,应在基于语觉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中增加一个专门进行格语法分析的模块 ——? 语义关系匹配? 模块,用于判别由当前输入语音串所生成的若干个? 格语块? 之间是否与某个合法的语义关系模式相匹配 。
二,基于语觉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
( 3) 为了适应利用格语法进行语义分析的需要,对语法分析环节也应作相应的修改 。 由于格语法主要是通过对当前输入语音串所生成的各种格语块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 看它是否符合某种合法的 ( 即符合语言表达规范的 ) 语义关系结构,所以这种语义关系分析,可以通过将输入语音串所生成的格语块之间的关系模式,与模式库中保存的合法语义关系模式加以匹配比较而实现 。 如前所述,所谓,格语块,是指表征不同格关系的语块,而,语块,即词组或短语结构 。 这就表明,为了满足格语法分析的需要,在语法分析阶段只要完成短语特征分析 ( 即语块辨识 —— 确定该语块属于哪一种? 格语块? ) 就够了 。 而这样的短语特征分析只需在单词 ( 词义 ) 识别和短语结构生成的基础上即可完成 。 所以,在我们的新模型中,
语法分析环节只包含单词 ( 词义 ) 识别和短语结构生成这两个较简单的模块,在伽赞尼伽模型和其它言语模型中必不可少的,涉及句子与句型分析的较复杂模块则因为多余而被省去了 。 下面我们会看到,这一模块 ( 即句子与句型分析模块 ) 的省略对于儿童语言获得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
— 它是儿童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口头语言的关键因素之一 。
二,基于语觉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
( 4) 为了实现? 语音辨析?,伽赞尼伽模型强调应有? 词汇的音位表征库? 的支持 (在该库中存有各个词汇的标准音位表征,伽赞尼伽认为这一表征库存在于沃尼克区); 为了实现? 语法分析?,伽赞尼伽模型强调应有? 语法知识库? 的支持
(在该库中存有关于词形与词性、短语构成规则、句子与句型分析等方面的语法知识,伽赞尼伽认为这一知识库存在于布洛卡区); 为了达到言语理解与生成,伽赞尼伽模型强调应有? 概念中枢? 的支持 (其中存有各种词汇的词义以及言语生成所需的各种概念,伽赞尼伽认为这一中枢存在于大脑皮层的缘上回及角回区)。 在我们的新模型中,,语音辨析,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需要沃尼克区的,词汇音位表征库,的支持;而,语法分析,,如上所述,现在已简化为短语特征分析 (即语块辨识 —— 确定其属于哪一种格语块),因此,布洛卡区的语法知识库虽然仍有必要,但其中所需知识已大为减少,只需保存与词形、词性以及短语结构生成有关
(即与短语特征分析有关)的知识即可;至于,语义分析,,在伽赞尼伽模型中并未真正涉及,在其概念中枢中只假设存有识别单词意义所需的,词义,和话语生成所需要的各种概念,这对于我们的新模型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在此基础上增加,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库,(以支持格语法的语义分析)。换句话说,在基于语觉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中,概念中枢 保存的内容被假设 由三部分组成,包含各种词汇意义的 词义库,一般 概念库 和包含各种语义关系规范表达的? 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库? 。
这样,在吸收伽赞尼伽模型的三方面优点和依据语觉论的研究成果对伽赞尼伽模型的四方面不足加以改进的基础上,可以得出一种新的基于语觉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如图 4.4所示。
二,基于语觉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声谱分析语音辨析单词
(词 义)
识别音位规划发音规划执行发音指令说出话语输入语声当前输入语音串所生成的若干语块,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是否与某个规范的语义关系模式相匹配根据当前所要表达的话语意思,到语义关系模式库中选择可以与之匹配的模式及有关概念图4,4 基 于语觉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发音器官(口腔与声带)
布洛卡区皮层下的语觉系统沃尼克区声谱表征
(经声谱分析的语音串)
音位表征
(按音位特征划分的词串)
词义库概念库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库概念中枢音位表征
(按音位特征顺序排列的词串)
发音指令沃尼克区
( 言语生成过程)
布洛卡区从选出的语义关系模式中分离出组成该模式的各个格语块从分离出的各个格语块中确定相应单词及其排列顺序利用词汇的音位表征库确定各个词汇的音位表征依据词汇的音位表征进行发音规划并形成发音控制指令通过皮层下的语觉低级中枢完成对输入语声的声谱分析,即求出表征声谱的C F,
F M 和N B 等三种基本成分利用输入语音串中各词汇的音位信息依次访问音位表征库,并进行匹配比较
( 言语理解过程)
短语
(语 块)
生成语义关系辨识单词及序列确定语块
(短 语)
分离语义关系匹配布洛卡区三,儿童语言获得过程和成人言语生成与理解过程的比较儿童语言获得过程和成人的言语生成与理解过程相比较,二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区别 。 其 相似之处表现在,
( 1) 言语加工的神经生理机制相同按照语觉论的观点,不管是儿童获得语言还是成人的言语生成与理解都要有语觉 ( 语义感知觉 ) 系统神经生理机制的支持,这些机制包括,
语觉系统的 感觉器官,传入神经 ( 这两部分和听觉系统完全一样 ),
皮层下的语觉低级中枢 ( 共有 4级,其中 1,2级与听觉系统的低级中枢基本重叠,但是到了 3,4级后即与听觉系统完全分开 ) 以及 大脑皮层的语觉高级中枢,也称言语中枢,共有 3个即:沃尼克区 ( 主司语音辨析与音位规划 ),布洛卡区 ( 主司语法分析与发音规划 ) 和概念中枢 ( 主司词义和语义的识别 ) 。 这里应强调的是,不要把支持言语功能的语觉神经系统与支持一般声音感知的听觉神经系统相混淆 。
三,儿童语言获得过程和成人言语生成与理解过程的比较
( 2)言语加工的环节及过程二者一致按照语觉论的观点,不管是儿童获得语言还是成人的言语生成与理解都要涉及同样的言语加工环节及过程。
对于 言语的感知与理解 来说,相应的加工环节及过程是:
声谱分析 —— >语音辨析 —— >单词(词义)识别 —— >短语(语块)生成 —— >语义关系辨识对于 话语的生成与表达 来说,相应的加工环节及过程是:
语义关系匹配 —— >语块(短语)分离 —— >单词及序列确定 —— >音位规划 —— >发音规划这里应当指出的是,在上述加工环节及过程中(不管是言语理解还是言语生成),语法分析部分都只涉及单词及短语,而未涉及句子与句型 。这是因为,按照语觉论的观点,人类对语言的掌握在语音辨析和语义关系的识别上有先天的遗传性,无需专门的教就能无师自通。而语法分析能力则必须通过后天较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获得。但是由于语音辨析和语义识别具有先天性,相应地对于语法知识与语法规则就不是全部都要求掌握,只是和语义关系辨识有关的语法知识才需要 。 这样就使语法分析过程大为简化(只剩下对单词与短语的分析,而未涉及句子与句型的分析),这正是基于语觉的言语模型与其他理论的言语模型最大的不同之处。
三,儿童语言获得过程和成人言语生成与理解过程的比较儿童语言获得过程和成人的言语生成与理解过程相比较,二者的 区别主要表现在,
( 1) 儿童的语言获得过程是发生在,关键期,内,而成人的言语生成与理解则发生在,关键期,之外 。
如第三讲所述,凡是先天遗传的能力都存在一个关键期 —— 在这一时期内学习掌握这种能力非常容易,可以无师自通;一旦过了这个关键时期,
要想获得这种能力将非常困难 。 这样,如果要将儿童的语言获得过程和成人的言语生成与理解过程相比较的话,应当区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 成人已是该种语言的熟练掌握者 ( 不管该语言是他的母语还是外语 ),而儿童尚处于对该种语言的学习过程之中 。 在此情况下若进行比较,儿童的言语能力当然不如成人 。
第二种情况 —— 成人正作为外语来学习该种语言 。 由于成人是过了关键期 ( 语言关键期是在青春期之前 ) 才学这种语言,所以在此情况下,不论儿童是作为母语还是作为外语来学习,因为处于关键期内,所以一般来说,其言语能力总是要优于成年人 。
通常人们所谈论的关于儿童语言获得过程和成人言语生成与理解过程的比较,都是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下的比较而非第二种情况下的比较,这是我们必须明确的 。
三,儿童语言获得过程和成人言语生成与理解过程的比较
( 2) 成人的语法和语义知识要比儿童掌握的全面而且丰富众所周知,为了言语的生成与理解或是获得某种语言,需要有 语音,词法 (
包括词形,词义,词组构成即短语构成 ),句法 ( 涉及句子构成与句型分析 ) 和语义 ( 即一个句子的实际含义,也就是要弄清,是什么,,,怎么样,,,谁做的
”,,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等语义关系 ) 的知识 。 词法和句法也统称为? 语法? 。 换句话说,为了言语生成与理解或是获得某种语言,需要有语音,语法和语义等三方面比较完备的知识 。 如上所述,语觉论认为,
语音辨析能力和语义识别能力均可通过先天遗传获得 。 由于语音辨析涉及的语音基本元素 ( 音素 ) 数量有限,且各民族语言的音素基本相同,因而关于语音辨析能力具有先天性这一点,目前能被国际语言学界的多数学者所接受;但是 对于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能力是否具有先天性,则在目前学术界还有很大争议 。 少数学者认为语法分析能力也有先天性 ( 例如,乔姆斯基学派及其支持者 ),但大多数学者基于世界上各民族语言的千差万别,以及相应语法规则的复杂性,都不太相信乔姆斯基提出的适合于分析任何语言的,普遍语法,( UG) 理论,对于儿童一生下来就能具有这种语法分析能力表示怀疑,并认为有关语法和语义的知识与分析能力都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 。 按照目前这种占统治地位的多数学者的看法,已熟练掌握某种语言 ( 不管是母语还是外语 ) 的成人,其语法和语义知识当然要比尚处于学习阶段的儿童丰富得多 。
三,儿童语言获得过程和成人言语生成与理解过程的比较
( 3) 成人的言语生成与理解过程和儿童的语言获得过程,两者所用语言加工方式有时不完全相同如前所述,所有语言学家都承认:任何民族的四,五岁儿童都能无师自通地掌握本民族的口头语言 。
可见,认为语法和语义分析能力全都具有先天性固然有其主观随意性,但是若认为这二者全都不具有先天性也与实际情况不太相符 。 目前语言学界的不少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持一种折衷的观点:既不认为语法和语义分析能力完全天生,也不认为它们全是由后天习得 。 但是,其中到底哪些是天生成分,哪些是后天成分,谁也说不清,谁都没有提出较有说服力的科学证据 。 语觉论依据当代脑神经科学和语言学研究进展所提供的大量事实 ( 见第三讲 ) 证明,不仅语音辨析能力具有先天性,而且语义分析能力 ( 即对一个句子语义关系的辨识能力 ) 也具有先天性 ( 但语觉论排除语法分析能力具有先天性 ) 。 儿童并非是在对一个个句子进行句法分析的基础上去理解句子,去把握其中的语义关系;而是先天具有辨识各种语言句子中所隐含的语义关系模式的能力 ( 相当于儿童言语中枢天生就具有格语法分析器,第三讲中苏珊和海迪所发现的 6个 1.5— 4岁的聋孩都能自主创造较复杂的手势语,就是有力的证明 ) 。 换句话说,儿童无需先对句子进行复杂的句法分析,只需辨识有限的语义关系模式就能把握和理解句子的真实含义 。 儿童对语言的获得 ( 不管是作为母语还是作为第二语言的外语 ) 是通过一个个模式类的掌握来实现的,换句话说,儿童的语言获得是采用,逐模加工,方式 ( 每一种模式所代表的不是一个句子,而是一大批句子 ) 。 而成人的言语加工,不管是话语的生成还是对话语的理解,
除了可以像儿童那样按语义关系的模式类进行处理即采用,逐模加工,方式以外,有时也有可以只针对当前所要表达或感知的某一个句子进行处理,即有可能采用逐句加工方式 ( 成人之所以有可能用逐句加工方式生成和理解话语,是因为成人言语中枢内已经积累起较丰富全面的语法知识,语义关系模式和涉及各种概念的世界性知识 ) 。 可见,成人的言语生成与理解过程和儿童的语言获得过程相比,
两者所用的语言加工方式有时可能不一定相同 —— 前者有可能是用? 逐句加工? 方式,而后者则总是用? 逐模加工? 方式 ( 即是以模式而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进行语言加工 ) 。 正是由于采用逐模方式,才使儿童有可能以较高的效率获得语言 。
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分析,儿童到底是如何从无到有,逐步获得或掌握语言的 。
四,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阶段根据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儿童语言发展所作的大量实验研究,
我们认为儿童从出生到具有熟练的口头语言能力,其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发声练习期 ( 出生至 6个月左右 )
2,言语准备期 ( 7至 11或 12个月 )
3,言语发展期 ( 1岁至两岁半左右 )
4,言语成熟期 ( 两岁至 4.5或 5岁 )
四,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阶段
1,发声练习期 ( 出生至 6个月左右 )
在这一时期中,婴儿还没有言语能力,即既不能说出任何词语,也听不懂任何词语,但是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 起初发出的声音比较单一,以后通过模仿使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富于变化 。 这一时期所发出的声音只是用于表达婴儿的饥,渴,喜,痛等感觉,或是某种要求和欲望,
还不是代表特定含义 ( 概念 ) 的语音符号,所以仍属于巴甫洛夫所说的第一信号系统而非第二信号系统 。 正如桂诗春教授所指出的:,婴儿的哭叫声源于他的不舒服感觉 。 这些声音大都是尖声和鼻化元音,发自嘴的前部,且伴以脸部紧张表情 。 母亲很快就能根据其哭声的形式不同而辨别其原因,如肚饿,疼痛,过冷和过热等等 。 除了不舒服的声音外,
婴儿还会发出表示舒服感的声音,这是一种松弛的,较深沉的,没有鼻化的鸣鸣声 ( cooing) 。 接着出现的是某些辅音 。 …… 最早发出的辅音大概有 wa,la,nga,ha,ma,na等等 。 但 这些声音还不能说是有交际意图,因为它们还不是一种灵活的,有目的的行为 。,
四,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阶段
1,发声练习期 ( 出生至 6个月左右 )
桂诗春教授这一段关于婴儿发声原因的分析是很有见地的,但是最后关于,婴儿声音没有交际意图,的论断却值得商榷 。 尽管婴儿的声音不是有目的的行为,我们认为还不能由此就断定这些声音没有交际意图 。
在桂诗春自己编著的,新编心理语言学,第 4章 ( 第 138页 ) 中就给出了这样的事实,根据儿童语言学家的观察,即使出生仅 3个月婴儿的,鸣鸣,声也会引起母亲或保姆的注意;而当成人作出回应时,婴儿就会产生更像言语的声音,而且婴儿在发出这种声音后,还会继续等待成人再回应,彼此之间的反应和对话过程很相似 。 可见,从 3个月左右开始,婴儿就有通过声音来和成人建立某种沟通方式的意图 —— 这就是一种交际意图 。 当然,这种意图还是很初步的,没有明确目的的,或者说,
只是一种本能行为 。
四,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阶段
2,言语准备期( 7至 11或 12个月)
言语准备期一般也称为,咿呀学语 ( babbling) 期,,婴儿长大到 5,6个月左右就开始进入这一时期,并将持续半年左右 。 桂诗春指出:,婴儿最初的咿呀学语往往是在吃饱后仰卧在床上进行的 。 这时嘴里有唾液,很容易会作出吞咽的动作,于是就学会发后辅音如 gu,ga,ka,cha,ra等等 。 婴儿在吮奶时不光要使用嘴唇,而且还要用舌头顶住上齿龈,并随着吸奶把舌头放下 。 如果婴儿一边做这个动作,一边呼气,就会发出 ta,da,la,na等辅音 。,以后婴儿将逐渐习得其它的辅音和元音 。 元音习得顺序一般是从前元音开始,然后依次是中元音和后元音;辅音则相反 —— 先是软颚音,然后是齿龈音和双唇音,
最后才是齿音和颚音 。 在这一时期,儿童将学会语言系统所涉及的各种音素 。 不少心理学家还发现,到此为止 ( 即到咿呀学语阶段结束止 ),或是在此之前,世界各民族儿童所能感知和发出的各种音素都是相同的 ( 这是儿童先天具有语音感知和辨析能力的又一证据 ) ;但是从此以后 ( 或是稍稍在此之前 ) 即开始分道扬镳 —— 各民族的儿童逐渐变得只能感知和发出本民族语言的所有音素了 。
四,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阶段
2,言语准备期 ( 7至 11或 12个月 )
为了探明咿呀学语和本民族语言习得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德,波逊 ( De Boysson-Bardies) 等人 对母语为粤语的婴儿和母语为英语的婴儿两者的元音作了比较,两组婴儿皆为 10个月左右 。 他们发现,粤语儿童所发出元音的第一共振峰的平均频率要比英语婴儿的要高些,而第二共振峰的平均频率则要低些 。 这两者的差异恰好与粤语和英语元音的声学特征及出现频率一致 —— 对两种语言单词中元音分布的分析显示:英语偏向于高 /前元音,
而粤语偏向低 /后元音 。 从这项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到,母语环境对婴儿元音发音的习得过程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 元音发音的习得过程是如此,其它音素发音的习得过程也与此相似 ( 即都要受母语环境的影响 ) 。 这就表明,在言语准备期 ( 即咿呀学语期 ) 结束之前,婴儿已经学会根据母语来调节自己的发音 。 这项研究还使我们明白,为什么咿呀学语期之前的婴儿能感知和发出世界各种语言的音素,但婴儿长大以后却只能感知和发出本民族语言所涉及的有关音素,而不能再感知和发出其它民族语言所特有的音素 。
四,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阶段
2,言语准备期 ( 7至 11或 12个月 )
在言语准备期中,婴儿虽然还不能说出词语,但已开始能对话语进行初步的理解,例如,当婴儿听到,把苹果给妈妈,的话语时,
能做出拿苹果给妈妈的反应 。 此外,婴儿还能通过简单的体态语和手势与成人进行交流,例如,举起双手表示要大人抱,用嘴巴做吮吸动作表示想吃奶;
手势则以,指向,为多,一般是食指伸直,其它四指弯曲,指向的功能是提出请求或指认事物,对指向的正确反应是瞧所指物,而不是看食指 。 据李宇明教授的研究,对于这一时期后半段的婴儿来说,能大致理解 ( 即能基本听懂意思,但还不能够表达出来 ) 的词语约有 200个左右,其中名词性的词语和动词性词语大致各占一半 。 这是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建立时期,可见,婴儿开始具有初步言语能力是在这一时期的后半段,即在 11或 12个月前后 。 应当指出,在咿呀学语后期,婴儿不仅逐渐掌握本民族语言的 各种音素,还开始习得更复杂的发音方式 —— 音素或音位的组合 ( 即 音节 和 词 ),也就是说,
婴儿开始能说出单个的词 。 这样就为下一个语言发展阶段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
四,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阶段
3,言语发展期( 1岁至两岁半左右)
在这一时期,儿童已能以主动方式参与言语交际活动,即不仅能听,而且能说。
但是这个时期儿童所使用的语言还是不成熟、不完整的、属于幼儿的特殊语言,这种特殊语言的发展又可以划分为独词句、双词句和电报句等三个子阶段 。 按照,语觉论,
的观点,儿童天生就有语义知觉能力 —— 即对语音和语义进行辨识的能力;如上所述,李宇明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 —— 7至 12个月的儿童已能听懂 200个左右词语,并能理解较简单的句子。 在这一时期儿童之所以只能用片断的词语或电报句来说出自己的意思,而不能用完整、连贯的句子来表达,只是由于掌握的词语和语法规则的数量还很有限,并不是因为对所要表达的整个句子的语义理解有问题。 例如,为了表达,我想要妈妈抱,和,希望姐姐陪我玩车车,这两个完整的句子,在幼儿的不同年龄段有这样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1岁至 1岁半左右往往是说,抱,( 或,抱抱,),,车,( 或,车车,) —— 独词句 阶段 ;
1岁半至 2岁左右往往是说,妈妈抱,,,玩车车,—— 双词句 阶段 ;
2岁至 2岁半左右往往是说,我 妈妈抱,,,姐姐玩车车,—— 电报句 阶段 。
对于这样的独词句,双词句或电报句,若孤立地看,是有歧义甚至让人无法理解的,但在一定的交流背景下 ( 即有一定的上下文语境 ),并伴随儿童的手势,体态,表情则儿童用这类不完整的语言和别人交流将不会有什么障碍 。
四,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阶段
4,言语成熟期 ( 两岁至 4.5或 5岁 )
两岁半以后,由于儿童的实践活动 ( 游玩,学习等 ) 日益增加,和别人的交际范围逐渐扩大,言语能力随之得到迅速的发展,对本民族口头语言的掌握逐步熟练与完善 。 在 20世纪的 90年代初,我国心理学家曾对十个省市两千余名学前儿童掌握的总词汇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3~ 4岁儿童常用词有 1730个,4~ 5岁儿童的常用词有 2583个,5~ 6岁儿童的常用词有 3562个 。 与此同时,儿童对本民族语言的语言规则的掌握及语言现象的了解也日益增加 。 语言学家李宇明教授曾以
,疑问句系统,这一语言的子系统为例,对我国 1至 5岁的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作了深入研究 ( 之所以选择,疑问句,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提问是个体与社会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儿童通过理解问话和回答问题,可以迅速提高理解话语,
重组知识经验,表达思想感情等多方面的能力,所以疑问句在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 。 李宇明的研究结论指出,? 三岁以后儿童的问句体系进入完善期 。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各种问句格式都逐渐出现,反问句和特指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大量涌现,句法组织渐趋流畅 。 特别是到了四岁以后,原因问句大量使用,表明儿童的因果意识逐渐加强;并且出现了较多的 ‘ 求解性 ’ 问句 。 这说明儿童问句的功能已经发展成熟,今后的重要任务是问句语用的发展 。
四,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阶段
4,言语成熟期 ( 两岁至 4.5或 5岁 )
李宇明的研究虽然只涉及疑问句这一种语言子系统,但是如上所述,这一子系统在儿童语言与思维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与代表性,所以对这一语言子系统的学习与掌握过程,应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儿童对整个本民族语言的学习与掌握过程。换句话说,根据李宇明的研究结论,我们可以认为:儿童到 4岁以后,对本民族口头语言的各种句型的掌握都已经逐渐趋于完善与成熟,
今后主要是向? 语用? 方向进一步发展。 事实上,当今的语言学界(不管是中国还是全球的语言学界)都承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任何一位四、五岁的幼儿都能无师自通地很好掌握包含数不清语法规则变化的本民族口头语言,
(只是对于,儿童为何能够只用几年时间就无师自通地掌握本民族口头语言,这样一个问题,目前语言学界还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和争论)。
由以上分析可见,,开始具有初步言语能力,是在儿童,言语准备期,
的后半段,即是在 11或 12个月前后 ;而,具有熟练的口语能力,则是在儿童
,言语成熟期,的后半段,即是在 4岁半或 5岁左右 。
五,语觉论对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分析如前所述,句子中包含的语义关系可以用格语法中的格关系表示,
而各种格关系又是围绕谓语 ( 对于英语来说,谓语即是动词 ) 展开的,
这样,若是 按照第三讲定义的格关系,一个句子的完整语义就可用下图所示的辐状结构表示 ( 图 中的,语块,由中心词及其前后起修饰作用的附加词组成,这里的语块相当于一般语法范畴中的词组或短语 。 ),
图 4.5 一个句子的语义关系结构五,语觉论对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分析婴幼儿获得语言的过程,并非从一张白纸开始,通过模仿、重复、机械记忆、一句一句地学习
(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主张的那样);也不是像乔姆斯基理论所宣称的那样,儿童天生就有语言获得机制( LAD),一生下来就已掌握适合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普遍语法,甚至认为儿童是自然界专为掌握语言而设计、制造的小机器,因而儿童无需学习就能轻松地获得语言;也不是像唐纳德 ·赫布所描述的那样,虽然有先天的,听、说、读、写,言语中枢的支持,可以有效地提高对这四方面语言能力的学习效率,但还是要通过一个一个具体句子的慢节奏学习来达到对语言的掌握 。 我们认为,婴幼儿获得语言的过程是通过语觉(语义知觉)来实现的,如上所述,语觉是人脑通过感知与辨析口语中的语音以及分析与识别话语中的各种语义关系来达到对句子真实含义理解的一种高级感知觉能力,这种能力就像视知觉、听知觉等能力一样是经过长期的进化形成的、与生俱来的。 若仅从 语义 关系的分析与识别考虑,这种能力(相当于言语中枢内天生具有格语法分析器的功能)具体体现在 三个方面,
( 1) 能发现外部形态千差万别的各种语言的句子中都隐含着与图 4.5类似的语义关系结构;
( 2) 力图用这种语义关系结构去和当前的输入句子相匹配 ( 为此应先对输入的句子进行正确的语块划分,如上节所述,这就需要对输入句子进行语音辨析,单词识别,在此基础上才能生成短语即语块,并完成对语块的辨识 ) ;
( 3) 能对匹配结果作出三种不同的评价:完全匹配 ( 输入句子的各个语块均能适合语义关系结构模式的要求 ),部分匹配 ( 输入句子中的有些语块能适合语义关系结构模式的要求,有的则不能 ),完全不匹配 ( 输入句子中的各个语块均不适合语义关系结构模式的要求 ) 。
五,语觉论对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分析考虑到儿童 ( 尤其是婴幼儿 ) 在语言获得的起始阶段,其概念中枢几乎是一片空白 ( 尚未建立起关于各种词汇意义的词义知识库,尚未积累起比较完备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库和涉及各种概念 ——包括生活概念和科学概念的世界性知识库或概念库 ),在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
相关的词义库,模式库,概念库有一个建立和积累的过程 。
另外,如上节所述,儿童语言获得过程所用的言语加工方式 ( 逐模方式 )
也与成人的言语加工方式有时不完全相同 。 为了反映这些特点,我们必须对图 4.4所示的基于语觉的,成人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作相应的修改,
从而得到图 4.6所示的基于语觉的,儿童语言获得模型 。 为了突出重点,
图中特别画出了与语义分析有关的知识积累的过程 ( 即在天生的格语法分析功能支持下,儿童如何逐步地建立起较完备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库的过程 ),至于其他的知识,如各种概念以及有关单词的词形,词义和词组构成 ( 即短语或语块构成 ) 等语法知识,由于它们的积累过程和先天遗传能力无关,均属于后天的知识学习范畴,仍遵从通常循序渐进的知识增长规律,所以我们将不再对这类知识作进一步的说明 。
五,语觉论对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分析声谱分析语音辨析单词
(词义)
识别短语
(语块)
生成语义关系匹配否?
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库概念库否(部分匹配或完全不匹配)
要求说话人重述是 ( 完全匹配)
语义关系匹配否?
单词及序列确定音位规划发音规划执行发音指令说出话语输入语声当前输入语音串所生成的若干语块是否与某个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匹配(由天生的格语法分析器判定 )
根据当前所要表达的话语意思,到语义关系模式库中选择可以与之匹配的模式及有关概念图4.6 基于语觉的儿 童语言获得模型(虚线框内为“概念中枢”)
布洛卡区布洛卡区布洛卡区皮层下的语觉系统沃尼克区声谱表征
(经声谱分析的语音串)
音位表征
(按音位特征划分的词串)
词义库 概念中枢音位表征
(按音位特征顺序排列的词串)
发音指令沃尼克区短语
(语块)
分离发声器官
(口腔与声带)
否是五,语觉论对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分析根据本章第四节的论述,儿童开始具有初步言语能力是在 11或 12个月前后,
而具有熟练的口语能力则是在 4.5岁或 5岁左右 。 从 1岁至 5岁这一区间,正是儿童处于言语发展期和言语成熟期的阶段 。 下面我们就结合图 4.6所示的模型,运用语觉论观点,对这一阶段儿童 ( 即处于言语发展期和成熟期的 1至 5岁的儿童 ) 获得语言的心理加工过程及加工特点 ( 特别是涉及语义关系辨识即与,先天性,有关的特点 ) 分别从 言语理解 和 言语生成 这两个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
不少学者认为,言语生成和言语理解是互为逆过程:言语理解把语音转换为意义,而言语生成则把意义转换为语音 。 实际上,这两种言语加工方式不论是生理机制还是加工内容均存在较大差异 。 从生理机制看,言语理解 涉及听觉器官及部分的皮层下听觉低级神经中枢,而 言语生成 则涉及声带振动及口腔器官的肌肉运动; 从加工内容看,言语理解 要求将语言的某一种表层结构 ( 当前的输入句子 ) 转换为与之对应的某一种深层结构 ( 语义关系结构 ),
这种深层结构通常是唯一的; 言语生成 则允许对当前要表述的语义 ( 某一种深层结构 ) 用多种不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达 。
1,儿童的言语理解
2,儿童的言语生成五,语觉论对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分析
1,儿童的言语理解由图 4.6可见,言语理解的心理加工过程大致要经历以下 五个阶段,( 1) 首先是要对输入的语声进行声谱分析
( 即 语音感知 ) ; ( 2) 接着利用沃尼克区的,词汇音位表征库,将经过声谱分析的输入语音串按音位组合特征划分为单词串 ( 语音辨析 ) ; ( 3) 再根据概念中枢的,词义库,
识别出各个单词的词义 ( 单词识别 ) ; ( 4) 在此基础上即可利用布洛卡区保存的,语法知识库,完成词组 ( 即短语 )
构成分析,并确定由输入语音串所包含的格语块 ( 语块生成 ) ; ( 5) 然后将当前输入格语块所组成的关系和,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库,中所保存的语义关系进行匹配比较,从而实现语义的分析与识别 ( 语义辨识 ),并最终完成言语理解过程 。 下面我们就按照这样几个阶段,运用语觉论观点,
对儿童言语理解的心理加工过程及加工特点作具体说明 。
五,语觉论对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分析
1,儿童的言语理解
( 1) 儿童通过外周听觉器官和皮层下的语觉低级中枢接收并感知当前输入的语音串
( 假定是一句话 ),经皮层下语觉系统的末级中枢进行声谱分析后投射至大脑皮层的沃尼克区 。
( 2) 儿童口语中枢的沃尼克区和布洛卡区依次对输入语音串进行,语音辨析,,,
单词识别,,,短语 ( 即语块 ) 生成,等环节的加工以实现对该输入语音串的语块划分

( 3) 儿童通过口语中枢的,语觉,( 语义知觉 ) 功能,将划分出的输入语块与图
4.5所示的语义关系结构的相关部分进行比较,并对比较结果作出判定 —— 看二者能否匹配,以及属于三种方式中的哪一种匹配 。
( 4) 如果判定为,完全匹配,( 即被语觉辨识后,获得通过 ),儿童就初步认知了一种语义关系结构的模式,并存入概念中枢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库,。 所谓初步认知
,是指对这种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刚刚通过一次的感知与辨识,印象还不深,还记不住,
只是有所了解还没有真正掌握 。
( 5) 如果判定为,部分匹配,或,完全不匹配,( 这可能是由于有部分语音没有被儿童听清楚,或者是说话人的说法有误 ),儿童将不可能通过当前的话语输入学习到某种语义关系结构模式 。 这种情况下,儿童可能会要求说话人重述一遍 ( 参看图 4.6中,
语义关系匹配,模块 ),或是就其中的某个词语向说话人提出询问 。
五,语觉论对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分析
1,儿童的言语理解
( 6) 随着儿童日常活动的增加,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听到的话语将越来越多,如上所述,每听到一个新的话语,如果经过语觉辨识能够完全匹配 ( 即被语觉辨识通过 ),儿童就能初步认知到一个新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并存入概念中枢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库,; 如果当前听到的话语虽然是新的,但其语义关系的结构模式是已初步认知的,对于儿童来说,这时虽未学习到新的模式,却可以加深对原有模式应用范围与应用语境的了解与认识; 如果当前听到的是完全重复过去已经听到过的话语,对于儿童来说也很有意义,因为这样可以对原来初步认知的模式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从而在其长时记忆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记 ( 概念中枢的内容均属长时记忆的内容 ) 。
这样,随着儿童人际交往和听到话语的增多,在其概念中枢中保存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将愈来愈丰富,而且对这些模式应用范围和应用语境的了解与认识也愈来愈全面 ( 即儿童具有的语法知识和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世界性知识也日益增加 ) 。 当这些模式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
从而能够满足一般人际交往过程中沟通与交流的需要时,我们就说该儿童已基本获得或掌握了这种语言,对于母语来说,获得这种能力的儿童年龄一般应在四至五岁左右 。
五,语觉论对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分析
1,儿童的言语理解
( 7) 由上述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可见,它的语言能力是在逐步认知语义关系结构模式的基础上获得的,而不是在学习与记忆一个个具体句子的过程中掌握的 。 通常,模式是按类划分,而语义关系结构的模式类是有限的 。 例如:只包含,施事格 ——受事格,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是一类,只包含,施事格 ——受事格 ——与格,
的是另一类,只包含,施事格 ——结果格,的又是一类,还有,施事格 ——受事格 —
—工具格,,,施事格 ——受事格 ——原因格 ——工具格,,,施事格 ——受事格 —
—原因格 ——工具格 ——处所格 ——时间格,,…… 等等都是不同的模式类 。 按照排列组合,八 种 格 关 系 最 多 可 以 组 合 出 的 语 义 关 系 结 构 模 式 有
8× 7× 6× 5× 4× 3× 2× 1=40320种 。 事实上,实际应用的模式类别要比 4万种少得多,
因为在运用八种格关系组成一个句子的语义关系结构时,有些格是必须的,有些格是可选的,有些格则是禁用的 ( 例如,与格,只在少数模式中出现,,工具格,,
,处所格,,,时间格,,,原因格,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可选的,在不及物动词作谓语的情况下,受事格和结果格则是被禁用的 ) 。 一般能掌握几百种语义关系的结构模式即可初步满足人际交往中一般沟通与交流的需求 。 由于一个模式类可以包含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的句子,掌握一个模式类,就可以掌握一大批句子,显然,
这和逐个句子的学习过程 (? 逐句加工方式? ) 相比,效率要高得多 ——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任何民族的四,五岁儿童都可以在短短几年内比较快速地掌握母语 。
五,语觉论对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分析
1,儿童的言语理解
( 8) 从上述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还可以看到,在儿童运用,语觉,( 语义知觉 )
对句子的语义关系进行辨识之前,需要先对输入的语音串作,语块划分,,即要先完成,语音辨析,,,单词识别,,和,短语 ( 即语块 ) 生成,等言语信息加工环节 。 其中,语音辨析,要求根据音位特征和音位组合 ( 即音节 ) 辨别出这些音节是表示哪一个词,这可由语觉的皮层下低级中枢协同传统的沃尼克区来完成 。 如前所述,经过长期进化,人类已天生具有敏锐的语音辨析能力,所以这个言语加工环节可以无师自通 。,单词识别,要求能识别出各个单词的词性分类 ( 是名词,动词,
形容词还是其他词 ) 及该词的含义;,短语 ( 语块 ) 生成,是要把具有不同词性的各个单词,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把它们分别组合成具有不同语法功能的,词组,
( 短语 ),即具有不同格关系的,语块,( 从而为下一步的语义关系辨识作好准备 ) 。 由于不同语言中表示文字与词语的符号系统有很大差异,相应的语法规则也完全不同,所以这种语法分析能力不可能是天生的,只能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获得 —
—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婴幼儿尽管具有先天的,语音辨析,和,语义知觉,( 语觉 )
能力,但是仍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才能真正掌握母语 ——因为对于某些语法规则来说,还是需要儿童花时间去学习 ( 而不是像乔姆斯基所说 ——全部言语能力都是天生的,完全不需要学习就能自然掌握 ) 。 不过这里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关于,词组
( 短语 ) 如何构成,的分析 ( 要在前一环节,单词识别,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由于只涉及单词和词组 ( 相关的语法只是涉及词性,词义以及与词组构成有关的较简单知识与规则 ),而不涉及句子的复杂句法和句型,只是整个语法分析中的一个局部,所以和关于整个句子的语法分析过程相比还是要简单得多 。
五,语觉论对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分析
2,儿童的言语生成由图 4.6可见,言语生成的心理加工过程也要经历 五个阶段,( 1) 首先是要把想表述的意思 ( 语义 ) 转换为相应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这可通过对概念中枢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库进行搜索匹配来完成 ( 语义匹配 ) ;
( 2) 接着是从搜索到的语义关系模式中分离出组成该模式的各个格语块
( 语块分离,即短语构成分析 ) ; ( 3) 再确定各语块中的有关单词及其排列顺序 ( 单词识别 ) ; ( 4) 在此基础上即可利用沃尼克区保存的,词汇音位表征库,确定各个单词的音位表征 ( 即进行 音位规划 ) ; ( 5) 然后依据单词的音位表征形成发音控制指令 ( 发音规划 ),从而使口腔和声带发出指定的话语,并最终完成言语生成过程 ( 参看图 4.6) 。
由于言语生成必须在已掌握较复杂的发音方式 ( 即不仅要掌握元音,
辅音等各种音素的发音,还要掌握音素或音位的组合即音节和词的发音 )
并有若干词汇和语法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所以 言语生成的出现必然要比言语理解晚,它只有在儿童的语言发展进入第 3阶段 ( 即言语发展期 )
以后才能出现 ( 而言语理解在咿呀学语期即已发生 ) 。 而且言语生成的发展,如上节所述要先经历 独词句,双词句 和 电报句 等三个阶段,到言语成熟期才能掌握完整句子和各种复杂句型 。 下面我们即按照这样几个发展阶段,用语觉论观点,对儿童言语生成的 心理加工过程 及 加工特点 作具体说明 。
五,语觉论对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分析
2,儿童的言语生成
( 1) 按照语觉论观点,婴儿天生就具有对语音的感知与辨析能力以及对语义的分析与识别能力,如上所述,婴儿早在发声练习期内 ( 3个月左右 ) 就已经有了与成人交际的意图,在咿呀学语期内,婴儿虽然还不能说出词语,但已开始能对话语进行初步理解 ( 例如能对母亲或成人的简单话语作出正确反应 ) 。 随着发音能力的增强,婴儿与成人交流的欲望日益强烈 。 所以一旦婴儿习得了某些词语 ( 开始时只是若干个孤立的单词 —— 在习得言语的起始阶段,他们还缺乏语法知识把这些孤立的单词联结成词组 ),他们就会把它立即应用于和成人的交际 ( 伴以手势和体态语 ),这就是 独词句 的生成阶段 。 这一阶段的加工过程如下:
为了生成话语,首先应根据当前所要表述的话语意思 ( 语义 ),到概念中枢的语义关系模式库搜索 选择 可以与之匹配的 模式 。 如上所述,言语生成的出现比言语理解要晚,所以在言语生成开始发生时,概念中枢的语义关系模式库应当不会空白,而是有少量通过言语理解过程而形成的语义关系模式积累,因而通过匹配搜索有可能从中选择出适当的模式 —— >从选出的模式中再 分离 出组成该模式的各个 格语块 —— >确定 各语块中的有关 单词及排列顺序 —— >进一步 确定 各个单词的 音位表征 ( 音位规划 ) —— >依据音位表征 进行发音规划 并 形成发音控制指令 。
本加工过程的特点 是,婴儿在这一阶段积累的词汇还很少 ( 在其沃尼克言语中枢的,词汇音位表征库,中只保存着个别单词的音位表征 ),更缺乏语法知识,所以在进行上述第 4环节加工即确定各个单词的音位表征时,由于这时的婴儿只能说出个别词语,相应地只有这个别词语的音位表征能被确定,其它单词则不可能在其
,词汇音位表征库,中找到相应的音位表征,所以只能借助于手势语或体态语来表征这些单词,以弥补当前话语不完整的语义关系结构,于是所生成的语言形态就成为? 独词句?
五,语觉论对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分析
2,儿童的言语生成
( 2) 随着婴儿的成长,习得的词汇量及所了解的语言现象,语法知识逐渐增加 ( 其沃尼克言语中枢的? 词汇音位表征库? 的容量相应扩大 ),
开始能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词语 ( 尤其是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 )
组合在一起,以便在交际中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是双词句和电报句的生成阶段 。 这两个生成阶段的加工过程及加工特点与上述独词句阶段基本相同,有所区别的只是在进行第 4环节加工即确定各个单词的音位表征时,由于现在婴儿能够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词语组合在一起表达,
所以在其沃尼克区的? 词汇音位表征库? 中就可以找到这类词语的相应音位表征,于是所生成的语言形态就成为,双词句,或,电报句,。
( 3) 儿童在两岁半以后,由于实践活动日益增加,人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言语能力随之得到迅速的发展,不仅习得的词汇量已积累到上千个以上 ( 即沃尼克区? 词汇音位表征库? 的容量大大扩展 ),所了解和认识的语言现象,语法知识和各种句型也日渐丰富,完备,于是儿童开始摆脱不成熟,不完整的电报句生成阶段,进一步转入能用一个完整句子全面,
充分表达自己意思的,完整句,生成阶段 。
END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
Email:hekk@bnu.edu.cn
http://www.etc.edu.cn/学者专访 /何克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