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城市园林绿化分类及新理论和技术
第一节 城市园林综述、特性及分类
一 风景园林发展综述
风景园林是一门既古老义年轻的学科、园林起源于凡千年前布建祭神场所和绿化居室环境,以后发展到营建优美的休闲境域。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是为统治者和富人们服务,那时的学科内容主要是造园和观赏植物培育,即传统造园学的范畴。从18世纪中叶开始,欧洲的大城市出现了公园、欧洲工来革命以后,城市迅速膨胀,城市环境日趋恶化,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构想。19世纪下中叶,美国造园大师欧姆斯泰德在考察了欧洲之后,规划了纽约中央公园、波士顿和华盛顿的公园绿地系统,第一个把自己的职业称为风景园林师。自那以后,园林学的领域打破了封闭的园墙,扩大到城市整体绿化的范畴,风景园林业成为独立职业,其知识基础包括空间规划设计、景观艺术、植物栽培、土建工程技术、地学、气象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1898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学会(ASLA)成立,1900年哈佛大学首开风景园林学课程,这意味着风景园林己形成一门独立的专业和学科,标志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的建立。风景园林学科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促成1948年国际风景园林帅联合总会(IFLA)成立。
现代风景园林学科包含:传统园林学、城市园林绿化和大地景观规划三个层次。传统园林学主要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并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创造、保护和管理人居环境中的各种园林;选育优良品质的植物,研究表现良好的植物群落组合;研究植物生态特点及相关栽培管理技术,提高园林绿地设计水平和绿地生态效益。
中国风景园林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是世界一大园林发源地(西亚、希腊和中国)之一、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具特色。1983年在中国建筑学会下建立了园林学会(二级学会),1989年成立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一级学会),目前有团体会员117个,会员11万余人,分布在园林、风景区、建筑、城市规划、林业、园艺、环保、文物、旅游、交通、冶金、化工等各行业,并出版学术刊物《中国园林》。
二东西方园林比较
2.1西方园林特点
16世纪意大利的园林大多属于郊外别墅,其特点是:①园林分为两部分.紧靠主要建筑的是花园,花园之外是一片茂密的林园。 花园是建筑物和林园间的过渡.②花园采用几何式,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布局.主要建筑位于中轴线一端,中轴线和主干道以山头做对景.③别墅多建在山坡上,花园分成几层台地,道路两侧的渠道内的小泉层层下跌.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特点:①规模和尺度大,道路、台阶、花坛、花草图案都很大。②官殿或府邸位于地段最高处统率一切.府邸的轴线穿过花园和林园,是整个构图的中枢,②花园的主轴线突出.③地形较平坦。
2.2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商周时期有囿(园林雏型);秦汉至明清, 多兴宫苑, 如清圆明园;还有私家园林发达,如苏州拙政园;开发自然风景区(如杭州西湖)。中国园林不断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 中国园林模山范水,宛自无开,曲折幽深,小中见大,诗倩画意与情景交融,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珍贵遗产,对世界园林影响极大。唐代园林已传入朝鲜日本,18世纪初介绍到英国,如伦敦郊外皇家植物园“邱园 Kew Garden”, 不仅采用了中国式的自然布局,并且建立中国式的宝塔和桥。
中国园林文献多,内容极其丰富,对造园作了专门的阐述,特别是《园冶》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造园理论与技艺, 是我国造园学的杰出著作.
中国园林传统形式。①自然风景苑囿;②宫庭园囿;③陵墓园、寺庙园;④庭园、府园:(北京宅园、江南庭园、岭南庭园、川西园林);⑤自然山水园。以自然山林、河流、湖沼为主体的一类园林。多称风景名胜。⑥写意山水园。它是审美境界最高的一类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特点有:
①效法自然布局。
②诗情画意构思。
③园中有园。
④建筑为主的组景。
⑤因地制宜。南北朝以来,园林根据南北自然条件不同而有南宗北派.有北方宫苑、江南园林、岭南庭园等不同风格园林。各有特色, 或以山称著, 以水得名,或以花取胜, 以竹引人,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
2.3 东西方园林比较
三风景园林绿地概念及特征
3.1城市园林概念
3.1.1风景园林概念
城市风景园林是运用植物、建筑、山石、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原理为指导,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因地因时制宜地选择各类城市园林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形成有机的城市园林系统,以便创造卫生.舒适.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
3.1.2 风景园林绿地系统
风景园林绿地系统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由各种类型风景、园林、绿地组成的有机整体。用以满足入对自然的需求,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优化系统在该地区的生态防护、文化游憩、景观形象、基础设施配套等功能目标。
城市园林绿化间接效益比直接效益大得多。
城市风景园林绿地系统。通常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城区绿地系统、“城市规划区”中的城郊园林系统和城市辖区中的市域风景系统。
3.2风景园林绿地系统特征
3.2.1 多元的人化自然系统
3.2.1.1 多要素
风景园林绿地系统是城市的主要自然因素,包含大气、地文、水圈、生物。这些是一个城市的风景园林绿地系统发展的本底要素,决定着它的基本地域特征。风景园林绿地系统是社会与自然因素相结合的产物。
3.2.1.2多类型.。
3.2.1.3多功能。风景园林始终在兼容着景观、游憩及生态三重基本功能。
3.2.2 因时空变化的动态系统
①时间因素。包括时代、年代及季节。
②空间因素。包括微观的城区、中观的市区或市域、宏观的区域或气候带。
3.2.3多回素协同调控系统
风景园林绿地系统的多元特征、动态特征以及它同城市的交织特征,决定着它的持续发展必需有多因素协同调节与控制。调控途径与措施包括:①资源利用的基础作用;②动因特性联动作用;③战略目标导向作用。④政策法规关键作用;⑤职能建制保障作用;⑥指标、结构与布局技术作用。
3.3风景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3.3.1 历程、现况与发展条件分析
3.3.2 规划依据、原则和指导思想分析论证
3.3.3 发展战略目标和发展步骤论证
3.4 风景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安排
3.4.1 规划内容及深度
3.4.2 规划结构与布局
3.4.3 规划重点与特色
3.4.4 规划分期、投资估算及政策措施
四城市园林类型
4.1 国内外城市绿区分类简介
4.2 城市绿地分类目的和原则
4.3 城市绿地分类项目、内容及特征
①游憩绿地。包括城市公园(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纪念性园林、游园、园林路及城市风景名胜区。
②环境绿地。包括附属绿地(居住附属绿地、公共附属绿地、单位附属绿地、交通绿地及寺庙园林绿地)及防护绿地(卫生防护带、风沙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护堤林及防灾绿地)。
③园林生产绿地。指苗圃、花圃、果园、林扬等。
④其它绿地。包括山坡、河岸、湖岸等自然绿地、园林备用地、公路绿地等。
4.4 重要绿地特征
4.4.1 市区级综合公园
它指市区范围内的供城市居民进行良好的游览休息、文化娱乐综合性功能的较大型绿地。大城市可设置数个,中小城市可能只设市一级的综合公园。特点有:
①市级公园面积一般10-100公顷,乘车30分钟可到,区级公园10公顷左右,步行15分钟可达,服务半径2-3公里。
②综合公园内容、设施较为完备。
③有较明确的功能分区。
④需要风景优美的自然条件,丰富植物种类,开阔的草地与浓郁的林地,四季景色变化多样。
4.2.2儿童公园
儿童公园服务对象主要是少年及携带儿童成年人。特点有:
①用地一般5公顷。
②园内一切娱乐设施、运动器械及建筑物等,要考虑少年儿童活动安全和需要(合适尺度、明亮色彩、活泼造型、丰富装饰、无刺无毒植物)。
③根据少年儿童生理特点,分学龄前少年儿童活动区、学龄少年儿童活动区和幼儿活动区等。
④位置接近居民区,避免穿越交通频繁的干道。
3动物园
动物园集中饲养和展览种类较多野生动物及品种优良家禽、家畜城市公园。主要供休息游览、文化教育、科学普及科学研究。大城市独立设置,中小城市常附设在综合公园中。
4.2.4植物园
植物园搜集和栽培植物种类,并按生物学要求种植布置的一种特殊的城市绿地,主要服务于科研和供群众游览。
4.2.5体育公园
体育公园指有符合一定技术标准的体育运动设施,又有较充分的绿化布置,供各类体育运动比赛和练习用,又可供运动员、群众休息游憩。
4.2.6纪念性园林
以革命活动故址、烈士陵园、历史名人旧址、墓地等为中心园林绿地,供人瞻仰、游览和休息的园林,如南京中山陵及雨花台,成都杜甫草堂、武侯祠等。
4.2.7名胜古迹园林
它具有悠久历史文化、较高艺术水平、一定保存价值,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古典园林名胜地。主要供休息游览。比如京天坛、北海、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留园;上海豫园;无锡寄畅园,南京瞻园等。
4.2.8游息林荫带
指城市中相当宽度10米以上带状公共绿地,供休息、浏览。
第二节 城市园林绿化新理论与技术
一生态园林理论
1.1生态园林产生
在20世纪60-80年代,生态学从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生态学被当代众多科学家、政治家和社会舆论所青睐,当今生态文化己经渗透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近十年,它又与社会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科学迅速融合,诞生了一批交叉前沿学科,如景观生态学、生态规划、生态建筑、生态园林、生态农业、经济生态学、社会生态学、行为生态学、进化生态学、信息生态学、资源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数量生态学等。
生态学己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科学,具有研究目标、内容、理论与方法。生态学主要研究以生物个体为最低功能单位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生命科学体系,遵循三项基本原则(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及区域分异)。由于实现现代化的强烈需求,密集的人类经济开发活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型产业的发展,给区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所以,要用生态原理重建和优化城市生态系统,为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平台。
生态文化是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自然的人化加社会的自然化就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之处在于综合性、整体性、适应性、简朴性和历史延续性。生态文化具有沟通现在与未来的双向性。它既具有立足现在,探索、洞察、预测和规划未来的性质;同时,也立足未来评估、审视、检验人类现在行为与决策。
1.2生态园林概念及功能
1.3生态园林特征
1.3.1公共性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要求在整个城市的地域,包括城区、郊区、近郊区、远郊区,形成一个以绿色材料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工作、生活、学习环境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园林绿化的净化空气、光合作用、调节气温、降温保湿、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避灾、美化环境、休息游憩、保护文物等综合功能,具有公共使用价值。
1.3.2 无界性
生态园林从客观上打破了城市园林绿化的狭小、小范围的概念,在范围上远远超过局限于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传统观念,它还涉及到社会单位绿化、城郊森林、农田林网、桑园茶园、果园等所有能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群落,实行城市大环境一体化绿化建设,实现绿化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的战略目标,形成“点、线、面、网、片”的生态园林体系,逐步向国土治理,使之“大地园林化”,使园林绿化建设成为人类环境工程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体系。
13.3调节性(协调性)
生态园林从微观的角度研究那些能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作用的绿色植物群落,发挥园林绿化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如怎样利用植物净化城市大气、改善小气候,防尘、防风、减弱噪音,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土壤、水系,保护自然景观;如何使绿色植物为居民创造安静、舒适、优美、有益健康的环境;如何使绿色植物能显示季相变化,把建筑衬托得更美观;如何使生态景观、建筑景观、文化景观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等。
1.4生态园林规划方法思路
1.5 生态园林与生物多样性
生态园林主体是自然生物群落或模拟自然生物群落,根据生态学上“种类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的原理,要使城市生态园林稳定、协调发展,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就必须充实园林的生物多样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物多样性应该成为衡量城市生态园林完善、稳定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国外城市园林越来越注重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园林设计和自然生物群落建立。美国城市园林还积极参与了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现出“二多一少”特色,即“树木花草多,野生鸟兽多,建筑少”。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园林建设也正在逐步走向生态化、自然化,如杭州、苏州、桂林、石河子、南京等。南京市在将森林生态系统引入城市,改善城市环境,丰富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东郊广阔森林所覆盖的紫金山到城内富贵山、九华山、鸡笼山、鼓楼岗、五台山直至西边清凉山,成一横贯全城的林带,使郊外的森林、城内的林地、公园绿地连成一体,充分发挥了城市生态园林的良好功能。
1.5.1园林类型多样化与生物多样性
按照构成生态园林的主体和基础(植物)来划分,可分力生产型植物群落、观赏型植物群落、抗逆型植物群落、保健型植物群落、知识型植物群落和文化环境植物群落六大类型。
1.5.2生态园林空间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
园林空间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密切相关。空间异质性包括环境多样性和自然度两个方面。它对城市园林植物群落对空间异质性的两个方面,即环境多样性和自然度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可作为衡量园林空间异质性的指标。
提高其空间异质性途径。
1.5.3城市大园林建设与生物多样性
生态园林不仅仅强调城市个别公园、绿地,事实上,城市园林范围已经扩展,甚至越出城区局限,把城市及郊区作为一个整体,充分利用城市区域资源和环境,实行综合规划.谋求城市大环境绿化,这便是城市大园林。城市大园林的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为保护、发展生物多样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重视城乡交接带园林建设。这不仅可为给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健康身心源泉,又可作为净化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城市边缘良性生态库,充分发挥其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1.5.4 城市园林地域性与生物多样性
二、垂直绿化理论与技术
2.1 垂直绿化概念及意义
垂直绿化就是绿化那些与地面垂直的线或面,即利用攀缘植物使其沿墙面或其它设施上升形成垂直的绿化面。现代城市中.墙面、廊栏、立杆、灯柱、棚架、凉亭及拱门等建筑物均可采用攀缘植物子以绿化,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垂直绿化意义巨大。①改善城市人居环境;②丰富城市景观;③保护城市建筑物;④经济及社会效益。
2.2 垂直绿化形式
2.2.1按支持物体分为:①附壁式;②篱栏式;③棚架式;④拱门式;⑤立柱式;⑥悬蔓式
2.2.2按立体条件与环境
主要有墙体绿化、阳台绿化、架廊绿化、篱笆和栅栏绿化、室内绿化等。
2.3 垂直绿化建植技术
2.3.1垂直绿化植物材料
2.3.2科学配植垂直绿化材料。
2.3.3兼顾植物造景;
2.3.4垂直绿化引种、开发利用和生产;
2.3.5加强栽培和管理。
2.3 6生物墙新思维与技术
2.4屋顶绿化(屋顶花园)及墙面绿化工程
2.4.1屋顶绿化(屋顶花园)工程
屋顶绿化是指植物栽植或摆放于平顶的一种绿化形式,是在一般绿化的基础上进行园
林式的小游园建设,为人们提供观光、休息、纳凉的场所。
2.4.1.1 功能
2.4.1.2 屋顶绿化分类
2.4.1.3 屋顶绿化建造技术
①种植设计
②种植区防水和排水
③水体工程
④假山置石
⑤园林建筑小品
2.4.2墙面绿化
墙面绿化一般是利用植物具有的吸附、缠绕、卷须、钩刺等攀缘特性,使其依附在各类墙面和空架上生长发育达到绿化美化目的,其技术要求较为简单。
绿化植物墙面固定关键技术。
三城市森林理论及营建技术
3.1 城市森林概念
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城市森林”(urban Forest)这一名词。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ric Jorsengen教授首次完整提出“城市林业”(Urban Forestry),倡导“城市”与“森林”结合,促使自然林业与工业文明相融合。随后,城市林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城市森林是建立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借鉴地带性自然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乔木为骨架、以木本植物为主体,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其范围涵盖市区、近郊、远郊,也即各种类别的城市园林绿地、郊区的林业用地,及一切可用于植树、营造森林的土地。
3.2城市森林功能
3.2.1 最大发挥城市绿地生态效应
3.2.2 减轻绿地养护管理压力和节约费用
3.2.3 丰富城市绿地系统景观
3.3 城市森林营建的思路与技术
3.3.1 以城乡一体化为格局,建立绿地系统网络。
3.3.2 遵从“生态位”原则,构建乔-乔-灌-草-藤复合群落。
3.3.3 以地带性植物为特征,构建地方特色的城市森林。
3.3.4 体现园林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
四 风景园林游憩理论
4.1城市发展与城市休闲
4.2城市人居环境与游憩系统
城市人居环境分硬质环境和软质环境。
丹麦城市设计专家杨·盖尔把市民户外游憩理论。
4.3游憩本质及理论建构
城市园林-游憩规划设计
风景园林游憩规划其涉及的范围己远远超过风景园林的传统范畴,也超越了旅游规划的一般意义,直接关系到休暇资源开发使用效率和城市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关系到人们闲暇生活计划与空问配置,是传统风景园林拓展视野、寻求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领域,是城市规划提高科学性、完整性必须补充的内容。
五城市绿色网络理论及构建技术
5.1 城市绿色网络兴起
城市绿色网络是除了建设密集区或用于集约农业、工业或其它人类高频度活动以外,自然的或植被稳定的以及依照自然规律而连接的空间,主要以植被带、河流和农地为主,包括人造自然景观),强调自然的过程和特点。
5.2 城市网络功能和意义
5.3 城市绿色网络构建要素
5.3.1 绿色连接性
5.3.2 绿色网络的结点
①生态环境和绿地空间居民服务功能
②城市自然保护需求
5.3.3 城市绿色的多向利用和多样性
5.3.4 市民的可及性
六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用
6.1 现代信息技术特点及内容
6.2 现代信息技术在园林绿地功能
①园林基础资料收集、数据共享与信息交流;
②空间分析与信息资料提取;
③园林景观表达;
④园林景观评价;
⑤园林植物选择
⑥园林基地设计;
⑦园林绿地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景观视觉模拟;
⑧城市园林动态监测与管理;
⑨远程设计、施工与管理。
6.3 现代信息技术的园林景观设计案例
七 现代科技与风景园林
7.1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人们新的需求使风景园林研究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7.2风景园林设计领域不断扩大。如景观规划,旅游规划,生态规划,环境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城市设计、高尔夫球场、运动场地、休闲场地等规划设计。
7.3 AutoCAD、Land CAD、Photoshop、3Dmax使用,使得园林设计速度和设计质量发生质的飞跃。
7.4 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新设施使得风景园林创意、设计、施工发生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