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体生理特性
神经系统与感觉
人体的运动系统
能量代谢
心血管与呼吸系统
人体的忍耐力
基本术语
? 人体解剖学 anatomy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
的科学。
? 人体生理学 physiology是研究人体功能的科
学。
? 卫生学 hygiene是研究怎样增进人体健康、
预防疾病的科学。
方位术语
? 上 (颅侧 )与下 (尾侧 )
? 近颅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 前 frontal/anterior(腹侧 ventral)与后 caudal/posterior(背侧
dorsal)
? 近腹者为前 (腹侧 ),近背面者 为后 (背侧 )。
? 内侧 medial与外侧 lateral
? 近正中面者为内侧,远离正中面者为外 侧。
? 内与外
? 近内腔者为内,远内腔者为外。
? 浅与深
? 近皮肤者为浅,离皮肤远而近人体内部中 心 者为深。
? 近侧与远侧
? 在四肢,距肢体根部近者为近侧,离肢体根部远者为远侧。
轴和面
?轴
?垂直轴 上下方向
?矢状轴 前后方向
?冠 (额 )状轴 左右方向
?面
?矢状面 longitudinal (sagittal) section
? 按矢状轴方向,将人体分成左、
右两部分的纵切面 若将人体分成
相等的左、右两半的断面,称正
中矢状面。
?冠 (额 )状面 coronal section
? 按冠状轴方向,将人体分成前、
后两部分的断面。
?水平面 (横切面 ) horizontal section
cross section
? 与上述两个平面相垂直,将人体
分成上、下两部分的断面。
人体概况
? 人体的表面是皮肤,皮肤下面
有肌肉和骨胳,肌肉附着在骨
胳上。
? 人体内的腔:颅腔、椎管、体
腔。
? 颅腔:内有脑,与脊髓相连通。
? 椎管:内有脊髓,与脑相连通。
? 体腔:胸腔内有心肺等器官;
腹腔内有胃、肠、肝、脾、肾
等器官;盆腔(腹腔的最下部)
内有膀胱、直肠,女性还有子
宫、卵巢等器官。
细胞
? 细胞的概念:细胞是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人体是
由许多亿细胞构成的,据统计,仅大脑皮层这部分的神经细
胞,就有 100亿左右之多。
? 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 细胞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圆饼状,如红细胞;柱状,如胃、
肠内的柱状上皮细胞;纤维状,如骨胳肌细胞。
? 细胞的寿命:人体的细胞也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和死亡
的过程。
? 细胞的种类不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有的细胞寿命很短,
只能活几个小时,如血液里的某些白细胞。有的细胞寿命很
长,跟人的寿命相当,如脑、脊髓里的神经细胞。
? 细胞的生活环境:液体。细胞和液体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
吸取氧和养料,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各类细胞在物质交换
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各自的活动,如肌细胞的收缩,腺细胞
的分泌等等。
组织
? 组织的概念:组织是由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和
细胞间质共同组成的。
? 上皮组织
?分布;身体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壁的内表面都覆
盖着上皮组织。
?种类: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分布在心脏、
血管的内表面。纤毛上皮:分布在呼吸道的内表
面。单层柱状上皮:分布在胃、肠的内表面)、
复层上皮(分布在皮肤表面)、腺上皮(构成人
体各种腺体,如唾液腺、汗腺等)。
?结构特点:细胞结合紧密,细胞间质少。
?功能:起保护作用,防止外物损伤和病菌侵入。
腺上皮构成的腺体具有分泌的功能。
? 结缔组织
?分布:在人体内分布最广。
?种类:疏松结缔组织、骨组织、软骨组织、肌键、
皮下脂肪组织、血液等。
?结构特点:细胞间质特别发达。
?功能:具有支持、保护、连结和营养等功能。
? 肌肉组织
?分布:胃、肠等器官;心、血管;附着在骨胳上。
?种类:平滑肌、心肌、骨胳肌。心肌、骨胳肌也称
横纹肌;平滑肌、心肌也称不随意肌,骨胳肌也称
随意肌。
?结构特点:均由肌细胞组成。
?功能:能收缩和舒张,产生运动。
? 神经组织。
?分布:全身各处。
?结构特点:主要由神经元组成,还有部分的神
经胶质细胞。神经元也称神经细胞,由细胞体
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包括树突和轴突两
类。
?功能: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且能
传导兴奋。(神经胶质细胞也称神经胶质,对
神经系统支持、营养和保护等作用。)
第一节 神经系统与感觉
一,神经系统
人的所有活动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不论
是人的内部器官的机能、身体的动作、各
种知觉或是人的思想、感情,如没有神经
系统的统一调控,人就会变成由一堆盲目
的细胞胡乱堆砌而成的行尸走肉。
研究神经系统的意义:
? 1、神经系统是机体的主导系统,全身各器
官、系统均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控制和调节下,
互相影响、互相协调,保证机体的整体统一
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 在此过程中,
首先是借助于感受器官接受体内外环境的各
种信息,通过脑和脊髓各级中枢神经的整合,
最后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各个系统的活动,
从而使机体得以反应多变的外环境,同时也
调节着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 2、神经系统是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从心
理学角度看,人的一切心理和意识活动也是
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neuron(神经细胞)
末梢 树突 细胞体 细胞核 轴突 髓鞘 (细胞) 末梢
神经纤维
Axon
Direction of
neural impulse
Dendrite
【 樹突 】
接收來自 突觸前細胞 之訊息
Soma
【 本體 】
維持細胞生命
【 軸突 】
傳送訊息至 突觸後細胞
Myelin sheath
【 髓鞘 】
加快傳導速度
Synapse
【 突觸 】
前後細胞接觸點的間隙
Terminal button
【 終鈕 】
含藏及釋放
神經傳導物質
Node of Ranvier
【 蘭氏節 】
加快傳導速度
突触的传导功能
? 两神经元之间并不接触,其中有一小空隙叫做突触
( synapse)。当神经冲动传至神经元的末端( terminal
buttons),胞质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其表面的小泡
破裂,将神经传导的化学物质注入突触空隙中,引起放电
作用,激动另一神经元,再传递神经冲动。
? 突触前膜:
? 递质、受体
? 突触间隙:
? 水解酶
? 突触后膜:
? 受体、离子通道
? 神經元內 的訊息傳遞 ?【 棒球場上的比喻 】 波浪舞
Myelin
sheath
Stimulus
Axon
membrane
Flow of
potassium (K+)
Flow of sodium (Na+)
Flow of sodium (Na+)
? 神經元間 的訊息傳遞 ?【 棒球場上的比喻 】 投捕關係
【 突觸小囊 】
含藏神經傳導物質
【 神經傳導物質 】
跨神經元的傳遞媒介
Neurotransmitter
Terminal
button
Pre-synaptic
neuron
Post-synaptic
neuron
Synapse Synaptic
vesicle
Receptor
【 接受器 】
與特定傳導物質結合
神经胶质细胞
? 神经胶质细胞:数目是神经元的 10~ 50倍。
? 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
小胶质细胞
? 周围神经系统:施万细胞和卫星细胞
? 支持作用:星形胶质细胞长的突起支持神经元和纤维
修复和再生作用,
? 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 绝缘和屏障作用
? 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
? 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中枢神经系统 脑
神经系统 脊髓
脑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植物性神经
神经系统组成
Central
nervous
system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Brain
Spinal
cord
Somatic/
voluntary
Autonomic/
involuntary
Sympathetic Para-sympathetic
? 脑 brain
?前脑( forebrain)
?中脑( midbrain)
?后脑( hindbrain)
? 脊 髓
?胸( thoracic)
?腹( lumbar)
?荐( sacral)骶
脊髓 spinal cord
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
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组成:
? 一个 H形灰质核位于脊髓中央,组成神经主体、树突、突
触。
? 外层是白质,形成神经纤维
? 灰质的中心区是中心通道,充满了脑脊髓
功能
? 反射功能:控制无意识的行为,如缩手,后退。
? 传导功能:
脊髓的不同区域,灰质和白质
脊髓的调节功能
后角
白质
灰质
前角
后根
神经节
前根
脊神经
白质:神经束,
传递神经冲动
灰质:低级神经中枢
反射示例
在正常情况下,脊髓的反射活
动总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
前脑 Forebrain
proencephalon
? 端 脑 telencephalon= 大脑 cerebrum
? 脑部最大的部分
? 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组成,通过叫白质的神经纤维联接起来
? 表面折叠起来增大脑部面积和协调性
? 大多数大脑活动产生在大脑外部的灰质区( 2-4mm厚)
? 具有感觉、语言、运动等多种神经中枢,调节人体多种生理活动
? 间脑 diencephalon
? 视丘下部 hypothalamus
? 反应中心,例如,体温调节,摄取食物、饱、渴和渗透调节中心
? 产生崔体激素
? 丘脑 thalamus
? 直接刺激大脑和一些感觉器官;
中脑 Midbrain
mesencephalon
? 中脑是网状结构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RAS的,通过刺激前脑的感应来控制注意
苏醒和睡眠;
? 中脑的脊柱表面是视觉和听觉反应中心,
它们控制眼球、头部和躯干的移动
1,頂蓋 tectum
2,大腦腳蓋 tegmentum
3,大腦腳 cerebral peduncle
后脑
Hindbrain
? 小脑 cerebellum
?重要的协调和学习运动中心,负责协调姿势和平
衡。
? 脑桥 pons
?将神经冲动由脑的一部份传道另一部份,负责颜
面神经
? 延髓 medulla (oblongata)
myelencephalon
?反射中心,控制如呼吸、心跳、吞食、咳嗽、打
喷嚏、分泌唾液等。
小 脑 +脑桥 = 后脑 metencephalon
脑 - 端脑 - 小 脑 = 脑干 (brain stem)
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
命活动的部位
大脑 or端脑
大腦皮層 cerebral cortex
? 腦溝 (fissure,sulcus)
? 腦 回 (gyrus)
? 胼胝体 corpus callosum
基底核 basal ganglia
? 尾狀核 caudate nuc.
? 殼核 putamen
? 蒼白球 globus pallidus
? 內囊 internal capsule
海馬體 hippocampus
? 海馬回 hippocampal gyrus
? 穹窿、腦弓 fornix
Corpus callosum
【 胼胝體 】 左右大腦中繼站
Hippocampus
【 海馬體 】 學習、記憶
Septum
【 中隔 】 憤怒、恐懼
Hypothalamus
【 下視丘 】 調節體溫、
飲食、睡眠與內分泌
Midbrain
【 中腦 】 睡眠、激起
Pons
【 橋腦 】 大腦皮質
與小腦中繼站
Cerebellum
【 小腦 】 協調精細
動作與平衡
Medulla
【 延腦 】 調節心跳、呼吸
Amygdala
【 杏仁核 】 憤怒、攻擊
Pituitary gland
【 腦下垂體 】 內分泌主腺
Thalamus
【 視丘 】 中繼感覺訊息
? 从结构看:脑由三个沟裂可分成四个叶
? 额叶( frontal lobe) 司抽象思考,肌体运

? 顶叶( parietal lobe) 司触觉、肌肉觉
? 颞 叶( temporal lobe) 司听觉
? 枕叶( occipital lobe) 司视觉
? 大腦皮質的分葉
Occipital lobe
【 枕葉 】
Parietal lobe
【 頂葉 】
Frontal lobe
【 額葉 】
Temporal lobe
【 顳葉 】
Longitudinal fissure
【 縱裂 】
Central fissure
【 中央裂 】
Lateral fissure
【 側裂 】
? 大脑是中枢神经中最大的结构,是脑的最高级部
位由两侧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上面观略
呈卵圆形,在大脑半球的表面,呈现许多深浅不
同的沟或裂。沟、裂之间有隆起的脑回。沟裂的
产生可能是因为大脑皮质各部在发生上快慢不均
所致,发育快的露在表面而将生长慢的部分挤往
深部。
? 大脑可分为左右两部份。
? 右眼接受的讯息经由后脑的延脑到左脑。
? 左边接受的讯息则传到右脑。
? 两脑中则靠胼胝体( corpus callosum)来联系。
大脑皮质
? 大脑皮质为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灰
质.是中枢神经发育最为复杂和完善的部
位。
? 大脑皮质的六层结构是基本型,而在皮质
的不同部位,各层的厚薄,各种神经细胞
的分布、纤维的疏密都有差异。为了便于
进行形态研究和机能分析,学者们根据细
胞的排列和有髓纤维的配布对皮质进行分
区。各家分区的多少有很大的不同,
? 较常用的是
Brodmann的 52
区。 按此分区法,
第一运动区为 4、
6区,第一感觉
区为 3,l,2区,
第一视区为 17
区,听区为 41、
42区
随着大脑皮质的发育和分化,
不同的皮质区具有不同的功
能。一般将这些具有一定功
能的脑区称为“中枢”。而
这些中枢只是执行某种功能
的核心部分。皮质的其他部
分也有类似的功能。当某一
中枢损伤后,其他有关脑区
可在一定程度上代偿该项功
能。因此。大脑皮质机能定
位的概念是相对的。此外、
除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中枢
外,还存在着广泛的脑区,
它们不局限于某一种功能,
而是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和
整合,完成更复杂和高级的
神经精神活动,称为联络区。
,第 1躯体运动区
? 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 Brodmann
第 4区和第 6区, 身体各部在此区的投射特点为;
? ①上下颠倒,但头都是正的中央前回最上部和中央旁
小叶前部与下肢的运动有关,中部与躯干和上肢的
有关,下部与面、舌、咽、喉的运动有关;
? ②左右交叉,即一侧运动区支配对测肢体的运动。
但一些与联合运动有关的肌肉则受两侧运动区的支
配,如面上部肌、眼球外肌、咽喉肌、呼吸肌和躯
干肌、会阴肌;
? ③在该区身体各部代表范围的大小与形体大小无关,
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例如手的代表
区比足的大很多。第 1躯体运动区发出纤维组成锥
体束至脑干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第 1躯体感觉区
? 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包括 3,1,2
区。接受同侧丘脑腹后核传来的对侧半身痛、温、
触、压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身体各部在此区的
投射特点是:
? ①上下颠倒,但头部也是正的。中央旁小叶的后
部与小腿和会阴部的感觉有关中央后回的最下方
与烟、舌的感觉有关;
? ②左右交叉,一侧躯体感觉区管理对侧半身的感
觉;
? ③身体各部在该区内投射范围的大小与形体的大
小无关,而取决于该部感觉的敏感程度。例如手
指和唇的感受器最密,投射范围也较大。
? 视区 位于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 17区),一侧视区接受同
侧视网膜颞侧半和对侧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经外侧膝状体传来的信息。 损伤一侧视区,可引起双眼视野对侧半同向性偏盲。
听区 位于大脑外侧沟下壁的颞横回( 41,42区),每侧听区接受自
内侧膝状体传来的两耳听觉冲动。因此,一侧听区受损,不致引起全 聋。
? 平衡觉区 在中央后回下端头面部代表区附近。
? 嗅觉区 位于海马旁回的钩附近。
? 语言中枢 人类大脑皮质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能进行思维、意识等高
级神经活动,并用语言进行表达,因此人的大脑皮质还存在特有的语
言中枢。一般认为语言中枢在一侧半球发展起来,即善用右手者在左
侧半球;善用左手者其语言区也在左侧半球,只有一部分人在右半球。
因此、左半球被认为是语言区的”优势半球”,包括说话、听话、书 写和阅读 4个语言区,临床观察证明,9O%以上的失语症都是左侧大
脑半球受伤的结果。
? ( 1)运动性语言中枢 位于额下回后都( 44,45区)。此区受损,产生
运动性失语症,即丧失了讲话能力,但仍能发音。
? ( 2)听性语言中枢 位于顶上回后都( 22区)。此区受损,患者虽听党
正常。但听不懂别人讲话的意思,也不能理解自己讲话的意义,称感觉性
失语症。
感觉 (sensation)
? 感觉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
的渠道,也是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 感觉类型,视觉、听觉、化学感觉(嗅觉和味
觉)、皮肤感觉、本体感觉等。本体感觉能告知操
作者躯体正在进行的动作及其相对于环境和机器的
位置;而其他感觉能将外部环境的信息传递给操作
者。
? 感觉的过程,人的感觉器官接受内外环境的刺
激,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将其传
至大脑皮质感觉中枢,便产生了感觉。
知觉 perseption
? 知觉的定义,知觉是在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
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 知觉的过程,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分别作用于
人的不同感觉器官,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感觉,经
大脑皮质联合区对来自不同感觉器官的各种信息
进行综合加工,于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了对各种
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
综合的整体的决策,这便是知觉。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和区别
? 从知觉的过程得知,客观事物是首先被感觉,
然后才能进一步被知觉,所以知觉是在感觉的
基础上产生的,感觉的事物个别属性越丰富、
越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
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而在大脑中产生对所作用的反映。在生活和生
产活动中,人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
而感觉只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知觉之
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在心理学中称为
,感知觉, 。
?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
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感觉的性质较多取决
于刺激物的性质,而知觉过程带有意志成分,
人的知识、经验、需要、动机、兴趣等因素直
接影响知觉的过程。
感觉的特点
? 概述,外部环境中有许多物质的能量形式,
人体的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能量形式的
刺激特别敏感,能引起感觉器官有效反应
的刺激称为该感觉器官的 适宜刺激。 (如眼
的适宜刺激为可见光;而耳的适宜刺激则为一定
频率范围的声波)
? 类型,绝对 感受性和 绝对 感受阈限;
? 差别 感受性和 差别 感受阈限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 1、产生感觉需要有达到一定强度的适宜刺激。刚刚能引
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 绝对感觉阈限的下限,感觉出
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绝对感受性 。
? 2、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值 成反比,也就是说,引
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即绝对感觉阈限的下限值越低,
绝对感受性就越高,感觉越敏锐。
? 3、若刺激量过大,超过了正常限度,将使感觉消失而引
起通觉,甚至造成感官的损伤。刚刚使感觉小时的最大刺
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的上限。刺激量在上、下阈限之间
才能引起感觉。
? (例如:人眼只对波长 380-780mm的光波刺激产生反应,
380mm和 780mm即为视觉的下、上阈限,波长在
380mm以下和 780mm以上的光波都不能引起视觉。)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 当两个不同强度的同类型刺激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某一
感觉器官时,它们在强度上的差别必须达到一定程度,
才能引起人的差别感觉。差别感觉阈限即为刚刚能引
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对最小差别量
的感受能力则为差别感受性,两者成反比关系。
? 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不同的职
业又有各自不同方面的感受能力,如对音乐工作者,要求具有
较高的听觉分辨能力,对美术工作者及其某些行业的检验人员
要求有较高的视觉颜色分辨能力,而对自动化系统的监控人员,
则要求视觉和听觉都有较高的感受性。
? 感受性对于职业的选择和工种的分配具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 人的感觉能力又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经过训练后,某些方面
的感受性可以获得极大的提高。
感 觉 的 适 应
? 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
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 感觉的适应” 。
? 这种适应现象,除痛觉外,几乎在所有感
觉中都存在,但适应的表现和速度是不同
的。除暗适应外,其余各种感觉适应大都
表现为感受性逐渐下降乃至消失。
? 视觉适应中的暗适应约需 45分钟以上;明
适应约需 1-2分钟;听觉适应约需 15分钟;
味觉和轻适应分别适应约需 30S和 2S。
“第六感” —让人惊叹的女性直觉
令人惊奇的“第六感”,第六感”为何钟情女

“第六感”的生理学秘密,第六感”的生理学解

令人惊奇的“第六感”
“9.11”事件
发生后的
,第六感, 。
到街头的邮
箱投信时的
相遇。
就像上面情景中的例子一样,在现实生活
中,许多女性都或多或少地体验过自己凭直
觉做出判断或预测的准确性。这种判断往往
是对问题直接做出结论,缺少可以意识到的
和能用言语表达的过程和依据,然而却能一
击即中,精确无误。 这就是所谓的女性神奇
的直觉能力。
“第六感”为什么钟情女性
女性有不同男性的思维方式:
即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区别
女性的集中注意和扩散联想
女性对接近的事情和类似的事
情的敏感性
“第六感”的生理学秘密
科学实验表明,人体除了有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和触觉等五个基本感觉之外,还具有对肌体未来的
预感。生理学家把这种感觉称为, 机体感,,, 机体
模糊知觉,,也叫做人体的, 第六感觉, 。
第六感觉在生理学上又指人们对内脏器官的感觉,
它是由于机体内部进行的各种代谢活动使内感官受到
刺激而产生的感觉。
,第六感觉, 的感知并没有什么专一的感觉器官,
它是由机体各内脏器官的活动,通过附着于器官壁上
的神经元发出神经电冲动,把信号及时传递给各级神
经中枢而产生的。
“第六感”的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上认为,“第六感”是基于于内省
和观察之间的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
不需要应用知觉进行信息加工,而是使用一些
尚未知晓的机制,直接判断是基于对不确定的
感觉和印象的经验。
例如:一个科学家获得一个新的理论可能
是因为想法突然“跳入”他的脑海甚至是在梦
中出现;我们可以凭直觉判断一个人不诚实,
虽然并不能判定他所说的话是虚假的。
“第六感”的心理学解释
在以上两个例子里,看起来发生的似乎是大脑
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将信息储存起来进行分类,并
且它已经发展出一种能力来更快地以自己的方式
而不是可以清晰表达的外部言语寄存经验,因此
它仅仅能提供加工过程最后的结果。当然,并不
能保证说,这些结论是正确的。
一些科学家认为,其实男性也和女性一样拥有
神秘的“第六感”。只不过由于社会的原因,男
性往往不得不表现的更加雄辩、更加尊重逻辑,
因而忽略了感觉,这也许就是我们将“第六感”
归为女性专利的原因吧。
知觉的基本特性
? 知觉的整体性
? 知觉的理解性
? 知觉的选择性
?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整体性,把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
各个部分知觉成为一个同样的有机整体,这种
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可使人们
在感知自己熟悉的对象
时,只根据其主要特征
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而
被知觉。如,见到建筑
群中的冷水塔,电力工
程师立即会将该建筑群
知觉为一个热电厂。
知觉的理解性,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
理解当前的感知对象,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
解性。
? 由于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知觉对象的
理解也会有不同,与知觉对象有关的知识经验
越丰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在复
杂的环境中,知觉对象隐蔽、外部标志不鲜明、
提供的信息不充分时,语言的提示或思维的推
论,可唤起过去的经验,帮助人们去立即理解
当前的知觉对象,使之完整化。此外,人的情
绪状态也影响人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知觉的恒常性,人们总是根据已往的
印象、知识、经验去知觉当前的知觉对象,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
知觉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特性称为
知觉恒常性。
? 大小恒常性,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在视网膜中的映
象是近大远小,但在知觉中它的大小是不变的。
? 颜色恒常性:
? 形状恒常性:
? 听知觉恒常性,
? 知觉的恒常性保证了人在变化的环境中,仍然
按事物的真实面貌去知觉,从而更好地适应环
境。
知觉的选择性,
? 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很多的,但人不能同
时知觉作用于感官的所有事物或清楚地知
觉事物的全部。人们总是按照某种需要或
目的主动地有意识地选择其中少数事物作
为知觉对象,对它产生突出清晰的知觉映
象,而对同时作用于感官的周围其他事物
则呈现隐退模糊的知觉映象,从而成为烘
托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
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 1、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
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2、在固定不变或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
动着的对象最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如在荧
光屏上显示的变化着的曲线。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 3、人的主观因素,如任务、目的、知识、兴
趣、情绪不同,则选择的知觉对象也不同。
? 4、刺激物各部分相互关系的组合,如彼此接
近的对象比相隔较远的对象、彼此相似的对象
比不相似的对象容易组合在一起,而成为知觉
的对象。
接近 相似
连续
二、视觉( vision & Visual Sense)
? 眼球
? 视觉神经
? 视觉中枢
眼睛的构造及其折光系统
眼的功能
?眼的成像与折光调

?瞳孔-光圈
?视网膜
?折光介质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lens
?玻璃体
可见光
眼的折光系统
折射成像
视网膜的感光系统
换能作用
感受器电位 → 视 NAP
视觉中枢 → 视觉
简化眼 reduced eye, 设眼球为单球面折光体:前后径为 20mm,
折射率为 1.333,曲率半径为 5nm,节点 (n,光心 )在角膜后方 5mm
处,前主焦点在角膜前 15mm处,后主焦点在节点后 15mm处 。
当平行光线 (6m以外 )进入简化眼, 被一次聚焦于视网膜
上,形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 。
简化眼中的 AnB和 anb是对顶相似三角形 。 如果物
距和物体大小为已知, 可算出物像及视角大小 。
眼的折光系统和成像
眼内折光系统的折射率和曲率半径
空气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折射率 1.000 1.336 1.336 1.437 1.336
曲率半径 7.8(前 ) 10.0(前 )
6.8(后 ) -6.0(后 )
∵ 整体眼折光
能力最强的是:空
气 -角膜界面 。
∴ 当不戴潜水
镜潜水时,水中视
物模糊的原因是空
气 -角膜界面的折
射率 ↓ 所致 。
折光系统,
眼的调节 visual accommodation
? 实际上,正常人眼看近物时,眼折光系统的
折光能力能随物体的移近而相应的改变,使
物像仍落在视网膜上,看清近物。
? 这个过程即为眼的调节:晶状体调节、瞳
孔调节和眼球会聚。
1.晶状体调节
物像落在视网膜后
视物模糊
皮层 -中脑束
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
睫短 N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前后凸
折光能力 ↑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持续高度紧张 → 睫状肌痉挛 → 近视
弹性 ↓→ 老花眼
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
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 这个限度用
近点 (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的距离 )表示 。
近点 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
不同年龄的调节能力
2.瞳孔调节
正常人的瞳孔直径变动在 1.5~ 8.0mm之间 。
⑴ 瞳孔近反射:
当视近物时,除发生晶状体的调节外,还反射性
的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 其 反射通路 与晶状体调节的
反射通路相似,不同之处为效应器 (瞳孔括约肌收缩,
瞳孔缩小 )。
意义,瞳孔缩小
后,可减少折光系统
的 球面 像差 和色 像
差,使视网膜成像更
为清晰 。
⑵ 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的大小还随光照强度而变化,强光下瞳孔缩
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
意义,① 调节光入眼量
② 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
③ 协助诊断
过程,强光 → 视网膜感光细胞 → 视 N→ 中脑的顶
盖前区 (双侧 )→ 动眼 N副交感核 (双侧 )→ 睫状 N节 →
瞳孔括约肌 → 瞳孔缩小 。
当双眼凝视一
个向前移动的物体
时,两眼球同时向
鼻侧会聚的现象称
为眼球会聚 。
它也是一种反
射活动,其 反射途
径 与晶状体调节反
3.眼球会聚 辐辏反射
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为效应器 (内直肌 )。
意义:使物像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
使视觉更加清晰和防复视的产生。
折光异常
? 近视 myopia
? 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角膜和晶状体
曲率半径过小,折光能力过强,近视
眼的远点比正视眼的近,远视力差,近
视力正常。
? 远视 hyperopia
? 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
光能力过弱, 远视眼的近点比正视
眼的远,看远物, 看近物都需要调节,
故易发生调节疲劳 。
? 散光 astigmatism
? 角膜或晶状体 (常发生在角膜 )的表面
不呈正球面,曲率半径不同,入眼的光
线在各个点不能同时聚焦于一个平面上,造成在视网膜上的物像不清晰
或变形,从而视物不清或视物变形。
? 老花 presbyopia
? 晶状体弹性下降所致,视近物时需
戴凸透镜
? 青光眼( glaucoma)
眼的感光机能
? 视网膜的感光机能
? 视杆细胞
?暗视觉( scotopic vision)
?夜盲症 nyctalopia
? 视锥细胞
?明视觉( photopic vision)
?色觉 (color vision)
?色觉是感光细胞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线刺激后,产生的
视觉信息传入视觉中枢引起的主观感觉。
?色盲 achromatopsia
项 目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分 布 视网膜黄斑部 视网膜周边部
联系方式 视锥,双极,节细胞 =1:1:1 视杆,双极,节细胞 =多,少,1
(呈单线式,分辨力强 ) (呈聚合式,分辨力弱 )
感光色素 有感红、绿、蓝光色素 3种 只有视紫红质 1种
(不同的视蛋白 + 视黄醛 ) (视蛋白 + 视黄醛 )
种族差异 鸡、爬虫类仅有视锥细胞 鼠、猫头鹰仅有视杆细胞
适宜刺激 强光 弱光
光敏感度 低 (强光 → 兴奋 ) 高 (弱光 → 兴奋 )
分 辨 力 强 (分辨微细结构 ) 弱 (分辨粗大轮廓 )
专司视觉 明视觉 + 色觉 暗视觉 + 黑白觉
视 力 强

(中央凹为主 ) (向外周递减 )结







两种感光细胞的结构、功能比较
视网膜的 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 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 眼球的运动装置
? 外直肌
? 上下直肌
? 上下斜肌
? 正视
? 斜视
? 辐辏
? 眼肌平衡
视觉特征
? 物体依赖于光的反射映入眼睛,所以,光、对象
物、眼睛是构成视觉现象的三个要素。但视觉系
统并不只是眼睛,从生理学角度看,它包括眼睛
和脑;从心理学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当前的视觉,
还包括以往的知识经验。 换句话说,视觉捕捉到
的信息,不只是人体自然作用的结果,而且也是
人的观察与过去经历的反映。
? 三要素
? 光
? 视对象
? 眼睛
? 视力 或视敏度 visual acuity, 视力是眼睛分辨
物体细节能力的一个生理尺度,用临界视角的
倒数来表示,即:
? 视力 =1/临界视角
? 正常人眼在光照良好的情况下,在视网膜上的
物像 ≥5μm(视角 ≥1’)能产生清晰的视觉。
? 1’角的物像可分别刺激不相邻的两个感光细胞,
其各自的感光信息传入才能分辨两个点。
视敏度的限度, 用能分辨两点的最小视网膜上
的物像 (5μ m)或视角 (1’)表示 。
视力表是根据此原理设计的 。 E 字的笔画
粗细和缺口皆为 1’ 。
视角 = 1’ = 1.0 (5.0)
视角 =10’ = 0.1 (3.3)
?中心视力,认清物体形状的视力 。
?周边视力,视网膜周边部分所能感受到
的范围 。
?夜视力,在暗环境中辨别物体形状的视力 。
?立体视力或深度觉,两只眼睛中所形成的
物象,融合为双眼单视后,可用以辨别
物体高低、深浅、远近、大小,这种辨
别物体立体位置的视力 。
? 视角,被看目标物的两点光线投入眼球的交
角。
L
D


眼睛能分辨被看目标物最近
两点光线投入眼球时的交角,
称为 临界视角。
视力为 1.0,即视力正常,
此时的临界视觉 =1度,若视
力下降,则临界视角值增大。
在设计中,视角 是确定设计
对象尺寸大小的依据。
视野与视力范围
一般视野,视野是当人的头部和眼球不动时,
人眼能觉察到的空间范围,通常以角度表

色觉视野,不同的颜色对人眼的刺激不同,
所以视野也不同。白色的视野最大,黄、
蓝、红、绿色的视野依次渐小。
90
60
70
45
40
20
15
15
垂直最佳视区,上、下 1。 5度
最佳视野范围,水平视线
以下 30度。
有效视野范围,水平视线
以上 25度、以下 35度。
水平视线








25。
35 。
最大固定视野,115度。
扩大的视野,150度。
在垂直面内,实际上人
的自然视线低于标准视线,
直立时低 15度,放松站立时
低 30度,放松坐姿时低 40度。
因此,视野范围在垂直面内
的下界限也应该随着放松立
姿、放松坐姿而改变。








水平面内的视野
15 。 15 。
最佳视野
范围
35 。 35 。
有效视野
范围
90 。
90。
5。
最大固
定视野
扩大的视野
180 白。
120 黄。
100 蓝。
60 绿红。
色觉视野
130 。
白 95


80。

45。

40。
绿
水平方向的色觉视野 垂直方向的色觉视野
视觉的适应:
? 视觉适应是人眼随视觉环境中光量变化而感受性发生变
化的过程。
? 暗适应 dark adaptation, 人由明亮的环境转入
暗环境,在暗环境中视网膜上的 1.2亿个视杆细
胞感受光的刺激,使视觉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称为暗适应。
? 暗适应过程的时间较长,最初 5分钟,适应的速
度很快,以后逐渐减慢。获得 80%的暗适应约需
25分钟,完全适应则需 1小时。人在暗环境中可
以看到大的物体、运动物体,但不能看清细节,
也不能辨别颜色
? 明适应,人由暗环境转入明亮的环境,视
杆细胞失去感光作用而视网膜上的 600-800
万个视锥细胞感受强光的刺激,是视觉阈
限由很低提高到正常水平,这一过程称为
明适应。
? 明适应在最初 30S内进行得很快,然后渐慢,
约 1-2分钟即可完全适应。人在明亮的环境
中,不仅可以辨认很小的细节而且可以辨
别颜色。
对比度感觉
? 物体与背景有一定的对比度时,人眼才能看清其
形状。 这种对比可以用颜色(背景与物体具有不
同的颜色),也可以用亮度(背景与物体在亮度
上有一定的差别) 。
? 人眼刚刚能看辨别到物体时,背景与物体之
间的最小亮度差称为 临界亮度差。 临界亮度差与
背景亮度之比称为 临界对比 ;临界对比的倒数称
为 对比感度。
? 对比感度与照度、物体尺寸、视距、和眼的
适应情况等因素有关。在理想情况下,视力好的
人,其临界对比约为 0.01,也就是其对比感度达
到 100。
错觉
? 视错觉
? 长度错觉
? 方位错觉
? 透视错觉
? 对比错觉
? 大小重量错觉
? 空间定位错觉
? 颜色错觉
? 颜色-重量
? 颜色-温度
? 颜色-空间
? 颜色-声音
长短视错觉
横竖视错觉
方位视错觉 1
方位视错觉 2
对比视错觉
? 运动错觉
?自动运动 autokinetic movement
?诱导运动 inductive movement
?假现运动 apparent movement
? 轮廓法则 contour law
? 形状竞争
這些真的是平行線呦
誰比較高
下面的比較大?
圖中的圓確實是一個正圓形
A跟 B顏色真的一樣
左邊的藍色比較深嗎
左側中央的圓形比右邊大嗎
看得出一對擁抱中的情侶嗎?
人臉與陰影
少女或女巫
這是一隻鴨?!or 這是一隻兔子?!
三個女人在洗澡
這是一張臉,以及英文字母 liar
正反不同的面貌
會動的圖片
视觉工效
? 视觉运动规律
1) 人眼的水平运动比垂直运动要快;
2) 视线习惯于从左到右和从上到下看;
3) 看圆形物体总是习惯沿顺时针方向看;
4) 眼睛朝上下方向运动比按水平方向运动容易疲劳;
5) 对水平方向的尺寸和和比例的估计比垂直方向的尺寸
和比例的估计要正确的多;
6) 当眼睛偏离视中心时,在偏离距离相同的情况下,人
眼对四个象限的观察分别为:左上、右上、左下、右
下;
7) 两眼运动协调一致同步;
8) 对直线轮廓比曲线轮廓更易接受。
? 视觉对作业的影响
?作业范围大小要求视功能不同
?对象距离不同要求视功能不同
?作业性质不同要求视功能不同
三、听觉 (audition)
? 声波 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是由物体振动所
产生的。声波的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
波形。
? 乐音 是周期性的声波振动; 噪音 是不规则的、
无周期的声波。
? 声音是客观存在的,而听觉是一种主观感觉。
? 听觉是一个复杂的 物理 — 生理 — 心理 过程
? 听觉的基本特性,响度(振幅), 音调 ( 频
率), 音色(波形)
感 觉 道
光 波 视 觉 听 觉 声 波
波 长 色 调 音 高 波频率
明 度 亮 度 响 度 波振幅
饱和度 饱和度 音 色 波混合
声学基础知识
? 声音
? 声音是空气分子的振动。物体的振动(我们称之为
“声源”)引起空气分子相应的振动,传入人耳导致
鼓膜振动,通过中耳、内耳等一系列听觉器官的共同
作用使人听到了声音。
? 声波
? 空气分子振动形成的声波要复杂一点,它是从声源向
四周立体扩散的一组疏密波,空气分子并不是从声源
一直跑到您的耳朵,而是在它本来的位置振动,从而
引起与它相邻的空气分子随之振动,声音就是这样从
声源很快地向外传播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31米 /秒。
? 声音的频率
? 声波每秒的振动次数称为频率,频率在 20hz~20khz之
间称为声波;频率大于 20khz称为超声波;频率小于
20hz称为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
地震波和海啸都是次声波。
? 世界上很少存在单一频率的,纯音”,我们所听到的
声音大都是各种频率的复合音,如乐器发出的单音就
是周期性的复合音,语音则是非周期性的复合音。
? 大鼓的“蓬蓬”声频率很低,大约在数十赫兹左右;
人的语音频率范围主要在 200 hz到 4000 hz之间;锣声、
铃声的频率大约在 2000 hz到 3000 hz左右
? 高频和低频是相对的,在语音范围中,通常把 1000 hz
以上的区域称为高频区,500 hz -1000 hz的区域称为
中频区,低于 500 hz的区域称为低频区。
? 音调是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受。
? 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频率高 /
低,音调高 /低。但音调作为一种心理量,与声音
频率之间不存在线性的对应关系。
? 音调与声音频率之间呈一种对数曲线的对应关系。
? 音乐的音调一般在 50~5000Hz之间,言语的音调一般
在 300~5000Hz之间。
? 当频率约为 1000Hz、响度超过 40dB时,人耳能觉察
到的频率变化范围为 0.3%,即人耳能够分辨 1000Hz
与 1003Hz两种音调的差别,这是音调的 差别阈限 。
? 决定音调的其它因素
? 声音的持续时间 。为了体验到某个确定的调,声音刺
激必须持续一定时间。如,频率为 50Hz的声音,最小
持续时间为 60毫秒,而频率为 1000Hz的声音,最少持
续时间为 10毫秒;
? 声音强度 。一个纯音的音调随刺激强度的改变而改变。
如,当声压从 40dB上升到 110dB时,一个 500Hz的纯
音的音调下降约 4%。但对复合音来说,强度对音调没
有影响。
? 复合音的音调 。如果一个复合音由几种频率的声音组
成,而不同声音的频率差是恒定的,那么复合音的音
调是由这些声音的频率差来决定的。
? 音色
?音色是人耳听觉的一种感受特性,代表人耳区
别相同响度和音调的两类不同声音的主观感觉。
?人耳对音色的感觉决定于声音中泛音各分量的
数量、相对强度关系和分布。
?音色与声音信号的频谱相对应。我们听到的各
种声音通常是由多种频率声波组成。其中,每
一种声音都有一基本频率,称为基频或基音,
同时还有与基频成倍数关系的许多不同倍频的
频率,称为谐波或泛音。基频决定声音的音调,
而泛音成分则决定着声音的音色。
? 声波振幅
?声源的振幅确定于外界施加的力 —— 传递的能
量。
?声源的振幅确定于外界施加的力 —— 传递的能
量。
?对于振幅,公认的测量方法是对声波的压力的
测量,它可用声压、声压级、声强、声强级、
声功率级来衡量。
? 声音的强度
? 声音是空气分子的振动,振动的空气分子对它通过的
截面就会产生额外的压力,这种额外的压力我们就称
之为声压。
? 一个声压仅仅相当于大气压的一万分之一的声音就足
以把人的耳朵振聋。
? 声压是指物体振动时所传播的声波引起的空气介质的
压力变化。单位为帕( Pa)。
?声强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与声音方向垂直的单
位面积上的声能量,单位是 W/m2,用 I来表示。
? 正常人刚能听到的微弱声音的声压是 2× 10-5Pa,
称为人耳的 听阈 ;
? 使人耳感觉疼痛的声压为 20Pa,称为人耳的 痛阈 。
? 人耳所能探测的最强音比其所能听到的最弱音大
约强 100万 倍。当然,不同的人对最强音和最弱音
的察觉范围存在着个体差异,而且个体对各频率
的声音的敏度也不完全相同 。
? 考虑到人对声音响度感觉与声音强度的对数成比
例,所以引用了声压比的对数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即声压级 (Sound Pressure Level) 。
? 声压级 spl是表示声压强度相对大小的指标,
是一个声音声压 P与基准声压 P0之比的常用对数
的 20倍。
? 即 spl=20lgP/P0
? 声压级的单位是分贝 decibel,用 dB表示。
? 声压级的引入,使人的听力从听阈到痛阈的范围
变为 0~ 120dB。
? 声强级 (LI)
? LI=10lgI/I0,I0=10-12W/m2
? 20分贝的声音,人的主观感觉约相当于三米远处
柔和的低语声的声响,其压力为我们能听到的最
柔和声音的 10倍。平常,人们的讲话声音约为 60
分贝的水平,这就比参照压力大 1000倍。
? 人耳能对高达 125— 130分贝的声压作出反应,如
从身旁经过的火车,响雷或机枪射击时所发出的
声压,但 130分贝的声压也会使耳产生痛感,若
长时间保持这样高的声压水千,人耳的听力机制
就会受到损伤,这也就是纺织女丁,爆破工等工
种听力敏度下降的一个原因 。
? 响度 与声强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其大小与声强(音
量)有关。声强是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声
能量,响度是人耳对声强的主观感受。声强增
加,响度增大。音量很小时,人耳感受较敏锐,
觉得频带较窄,高音少,低音感不足,音量大
时,人耳感受较迟钝,易引起听觉疲劳,音量
适中时,觉得高低音都很丰满。
人耳构成
外耳 (external ear)的功能
? 耳廓 (auricle):
?利于集音 ;
?判断声源:依据声波到达两耳的强弱和时间差
判断声源。
? 外耳道 (external auditory meatus):
?传音的通路 ;
?增加声强,与 4倍于外耳道长的声波长 (正常语言
交流的波长 )发生共振,从而增加声强。
中耳 (middle ear)的功能
? 鼓膜 eardrum:
? 是一个具有一定紧张度、动作灵敏、斗笠状的半透明
膜,面积约 50~ 90mm2,对声波的频率响应较好,失真度
较小。
? 能如实地把声波振动传递给听小骨。
? 鼓室( tympanic cavity)
? 听小骨,
? 由锤骨 malleus-砧骨 incus-镫骨 stapes依次连接成呈
弯曲杠杆状的听骨链。
? 增强振压 (1.3倍 ),减小振幅 (约 1/4),防止卵圆窗膜因振
幅过大造成损伤。
? 鼓膜 -听骨链 -卵圆窗 oval window
构成传音的有效途径,具有中耳传音增压
效应。
? 鼓膜有效振动面积与卵圆窗面积之比为:
55mm2∶ 3.2mm2=17∶ 1
? 鼓膜的传递将使声压增强 17倍
? 经听骨链的传递使声压增强 1.3倍
? 增压效应为 17× 1.3≈22倍
? 咽鼓管 pharyngo- tympanic tube:
是鼓室与咽腔相通的管道,其鼻咽部的开口
通常呈闭合状态,当吞咽、打呵欠或喷嚏
时则开放。
? 调节鼓膜两侧气压平衡、维持鼓膜正常位
置,形状和振动性能。
? 咽鼓管粘膜上的纤毛运动可排泄中耳内的分
泌物。
内耳 internal ear耳蜗 cochlea的构成
前 庭 器 官
感受人体在空间的位置
以及运动状态的装置。
? 前 庭 vestibule
? 椭圆囊 utricle
? 球囊 saccule
? 半规管 semicircular
canals
? 前 superior
? 后 posterior
? 水平 horizontal
听觉的产生
? 人耳感受声音的过程就是听觉的产生过程。
听觉的产生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它包括 3个基本过程 ;
(1)声波在耳内的传递过程。
(2)声波在传递过程中由声波引起的机械振动转变 为生
物电能,同时通过化学递质的释放而产生神经冲动的
过程。
(3)听觉中枢对传人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处理的过程。
声波是通过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种途径传人内耳的。正常
情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也就是说声波通过这两种途径传
人内耳使柯蒂器中的毛细胞兴奋,毛细胞又和蜗神经的末
梢相接触,毛细胞兴奋后激发化学递质的释放,使蜗神经
产生冲动。冲动经蜗神经传导径路传人大脑,经大脑皮质
听觉中枢的综合分析,最后才使我们感觉到声音,即听到
声音
听觉的产生过程
听觉理论
? 位置理论
? 时间理论
声音的屏蔽(掩蔽) auditory
masking
? 某一声音引起听觉器官对另一声音的敏感度下降称
声音掩蔽。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遇到,当强音与弱
音同时作用时,弱音常不易听到,这就是一种声音
的掩蔽现象。掩蔽的程度取决于掩蔽声的强度及掩
蔽声与被掩蔽声之间的频率关系。例如两个频率越
接近,掩蔽作用越大。
? 在临床听力测试时,为了准确评定听阈,避免环境
噪声的掩蔽效应,应在安静环境中来进行。当双耳
听力相差悬殊时,应对听力较好耳进行掩蔽,可以
较准确地测出听力损失较重耳的听力,以免造成假
象。
? 此外,在耳鸣的治疗中利用声音的掩蔽现象,通过
耳鸣掩蔽器发出的掩蔽声来掩蔽令人心烦的耳鸣声,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听觉的疲劳和听觉适应
? 适应是许多感觉功能所共有的一种生理特性。听
觉的适应现象是指声音持续作用过程中,听觉器
官敏感性一度降低的现象。当声音强度适当而持
续时间又不太长时,在声音刺激停止后 10~ 15秒,
听觉敏感度一般即可恢复至适应前水平。
? 当声音较强或持续作用时间过长,使听觉敏感性
降低的持续时间超过数分钟时称为听觉疲劳。倘
若听力的恢复需数小时甚至数日的话,这种现象
称为暂时性阈移。在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中,蜗
后病变病人的听觉容易出现适应与疲劳现象。
四、触觉和嗅觉
? 皮肤感觉一般有四种,触觉,冷觉,温觉
和觉。不同感觉的感受器在皮肤表面呈独
立的点状分布;每一种性质不同的感觉应
当同某一特定形式的感觉结构相对应。
? 嗅觉感受器是嗅上
皮,面积总共约 5平
方厘米。
由于位置比较高,
平静时呼吸的气流
不易到达,
因此在辨别气味时
要用力呼吸。
存在 7种基本气味。
它们是:樟脑味,
麝香味,
花卉味,薄荷味。
乙醚味。辛辣味和
腐腥味。
本体感觉( Noumenon) 的种类
? 1,平衡觉,人对自己头部位置的各种变化及身
体平衡状态的感觉。
?感受器:内耳的前庭器官
? 影响平衡觉的因素:
? 酒、年龄、恐惧、突然的运动、热紧迫、不常有的姿势等。
? 2,运动觉,人对自己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及其运
动状态的一种感觉。运动觉涉及人体的每一个动
作,是仅次于视、听觉的感觉。人的各种操作技
能的形成更有赖于运动觉信息的反馈调节。
?感受器: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中
? 内脏觉,又称机体觉,反映内脏各器
官活动状况的感觉。
特点:感觉不精确,分辨力差。
感受器:内部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