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六章 废液的回收和综合利用
2
介绍
? 只介绍黑液的回收
? 黑液的回收主要是指碱, 石灰, 热能的回
收 。
? 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国外就开始利
用燃烧法。目前国内外造纸工业的碱回收,
仍然是以专统燃烧法为主。这一方法包括
下述主要过程,
? 1黑液的蒸发:多效真空蒸发和直接接触
蒸发 。
? 2 黑液的燃烧
? 3 绿液的苛化
? 4 石灰的回收
? ( 术语自看 )
3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黑液的蒸发
? 第二节黑液的燃烧
? 第三节 绿液的苛化
4
第一节 黑液的蒸发
? 黑液的组成和性质
5
一 黑液的组成和性质
? 1.黑液的组成
? 黑液的组成较复杂,大体上可分为有机
物和无机物两部分,两部分的组成和比例
随浆原料和生产工艺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 比例:有机物约 70%,无机物 30%。
? 有机物 /无机物 =2.2?0.3
6
? 有机物组成:植物纤维原料溶出的
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降解产
物及有机酸等,是产生燃烧值的主
要来源。
?
? 无机物组成:游离的氢氧化钠,硫
化钠,碳酸钠,硫酸钠及有机酸钠,
草类浆 (特别是稻麦草)含有较多
的二氧化硅。
7
含二氧化硅多给碱回收带来一系 列困难
? ( 1)黑液蒸发时硅酸易产生管垢,传热
系数下降,甚至堵塞管路。
? ( 2) 黑液燃烧时, 燃烧炉易结蜂窝, 以
至缩短炉子寿命, 在炉中钠与二氧化硅结
合, 耗碱可达 35%,并大大的降低熔融物
的纯度, 由于无机物含量高, 因而固形物
热值低 。
8
? ( 3) 苛化时形成的硅酸钙和硅酸钠
粘度大, 造成澄清困难, 而且由于
硅酸钙沉淀在石灰表面, 降低苛化
速度及苛化率 。
? ( 4)回收石灰时结球造成回收困难。
9
2.黑液的性质
?(1)黑液的物理性质
? ①浓度
? 黑液的浓度表示黑液中固形物的含量
? 生产中习惯用波美度或比重来表示,因可
直接测量,但波美度和比重和温度有关系,
当黑液中固形物含量一定时,测出的波美
度或比重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
以要换算成标准温度( 15?C)下的温度和
比重。
? 波美度( 15?C) =波美度( t?C) +0.052
( t?C-15?C)
? 比重 =144.3/( 144.3-波美度( 15?C))
10
? 固形物百分比浓度表示法,必须用化验分
析方法测定,不如波美度或比重法直接快
当。但也可以用下面公式近似换算,
? 黑液固形物含量 %=1.51x-0.9
? 上式由 14种浆的黑液综合而得,对于蔗渣
和芒杆浆,用下面公式更准确,
? 黑液固形物含量 %=1.51x-0.81
? x---黑液波美度( 15?C)
11
? ② 黑液的粘度
? 黑液的粘度在蒸发过程中,是一次很重要的
物理性能,如对黑液的流送及蒸发效率等有
密切的关系。
? 影响黑液的粘度的因素较多,但对粘度影响
最大的是黑液的浓度和温度。随浓度的升高
而升高,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 另外,有效碱的含量,半纤维素的含量及二
氧化硅的含量,都能影响粘度。
12
? ③ 黑液的比热
? 随黑液的浓度增大而减少,随温度的升高
而增大,但在 100?C范围内,黑液的比热
随温度变化很小,可用下列公式求出近似
值,
? C=0.98-0.0052b
? C-------黑液的比热(千卡 /公斤黑液)
? b-------黑液中固形物的重量 %(即百分比
浓度)
13
? ④ 沸点升高
? 黑液和其他溶液一样,在相同液面压力下
或真空下,沸腾温度比水高一些,所增加
的温度称为沸点升高。
? 黑液的沸点升高主要决定于黑液的浓度和
液面压力的大小。
? 由于各效黑液沸点的升高,使各效有效温
差减少,传热量减少,总有效温度差相对
降低,而影响多效蒸发的效率。
14
? ⑤ 起泡性
? 由于制浆原料中含有木素,树脂等物质,
在制浆过程中形成碱木素和皂化物,这些
物质是较强的表面活性剂,是起泡的来源。
? 松木由于含有较多树脂,故松木浆黑液比
其他浆黑液起泡性强。低浓黑液比高浓黑
液起泡性强。
? 泡沫的形成影响生产操作(污染加热面),
增大碱的流失(跑黑水)。
15
? ⑥ 黑液的燃烧值,
? 一公斤黑液固形物燃烧时的发热量称为黑
液的燃烧值,它是黑液的重要指标,黑液
的燃烧值受固形物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
例影响,有机物的比例越大则燃烧值越大,
故硬浆比较软浆大,木浆比草浆大,一般
针叶树浆黑液的燃烧值为 3500~3800千卡
/公斤、阔叶树 3300~3600千卡 /公斤、草
浆 2500~3000千卡 /公斤。
16
(2)黑液的化学性质
? ① 胶体性
? 黑液虽然不是胶体,但由于存在胶体物质,在
一定条件下具有胶体性质。
? 一般认为:在黑液有效碱含量占固形物的
1.14%以上条件下,每一个木素单元含有四个
以上钠原子时,碱木素完全溶解于黑液中,呈
亲水胶体存在,因而不发生沉淀。但当黑液有
效碱含量低于 0.71%时,碱木素胶体的稳定性
大大降低,很容易从黑液中沉淀出来。所以,
黑液要保存一定浓度的残碱,就是这个道理。
17
? ② 腐蚀性
? 黑液对设备的碱性腐蚀很少,酸性腐蚀
较重。酸性腐蚀的产生,主要在蒸发过
程中黑液的二次蒸汽及其冷凝水中含有
挥发性的有机酸(如蚁酸、醋酸等),
各种酸性的硫化物(如:硫化氢、硫醇
等),所以凡是接触二次蒸汽及其冷凝
水的部位腐蚀较重,例如后几效加热管
外壁,污冷凝水排出系统及冷凝器等。
? ③易氧化性
? 被氧化物质主要是无机硫化物和有机糖
类,由于酚基的催化,氧化反应速度加
快。
18
二 黑液蒸发前的预处理(略)
19
三 多效蒸发工艺流程和设备
? 1.工艺流程
? (1)蒸汽流程
? 蒸汽 ?I效 ?II效 ?III效 ?IV效 ?V效 ?高
位冷凝器 ?汽水分离器 ?真空泵 ?排空
?
冷凝水排出
20
(2) 黑液流程
? ① 顺流式流程
? 稀黑液 ?预热器 ?-I效 ?II效 ?III效 ?IV效
?-V效 ?半浓黑液槽
? 优点,
?1.辅助设备少,黑液依靠压差自动流送,
任何多效蒸发只需要两台泵,各效之间不
用预热器。
?2.设备紧凑,温度损失少,
?3.运行中操作简便,工艺条件稳定。
21
? 缺点,
?由于黑液浓度逐效增加,而温度逐
效降低,黑液粘度越来越大,但温
差减少,流速降低,传热系数降低,
不能发挥蒸发设备效率,也不能产
生高浓度的黑液。
? 目前国内外采用顺流式流程较少
22
? ② 逆流式流程,
? 稀黑液 V效 --------预热器 -------IV效 ------
--预热器 --------III效 --------预热器 ---------II
效 -------预热器 -------I效 ---------浓黑液槽
? 优点,
?随黑液浓度的增高,温度相应提高,黑液
粘度增高较小,传热系数大,可充分发挥
设备能力,并可生产浓黑液。
23
? 缺点,
? 1。辅助设备多,各效之间必须用泵
传送黑液,必须有黑液预热器,如
提取的稀黑液温度过高,还需有黑
液降温设备。
? 2.操作比较复杂,工艺条件变化大。
? 3.设备安装和维护工作量增加。
24
? ③ 混流式流程
? 兼有顺流式和逆流式两种流程的大部分优
点,并可克服两种流程的缺点,是国内外
经常采用的黑液流程。
? 方案 1:稀黑液 ?预热器 ?III效 ?IV效 ?V
效 ?皂化物分离 ?预热器 ?II效 ?I效 ?浓
黑液槽
? 方案 2:稀黑液 ?预热器 ?III效 ?IV效 ?V-
效 ?皂化物分离 ?预热器 ?I效 ?II效 ?浓
黑液槽
25
? 方案 2可以大大减轻由于高温效应造
成的无机物沉淀和有机物碳化而产
生的结垢程度,从而提高蒸发能力,
而且运行周期较长,我国工厂大多
数采用方案 2。两种流程都采用间断
出浓黑液的方式,即出浓黑液和出
半浓黑液交替进行。
26
? 出半浓黑液(又叫大循环):利用低温半
浓黑液和稀黑液调整进效浓度,在较低浓
度和较大流量下,经后三效蒸发后,经皂
化物分离,再送入前两效,出效后进入高
温半浓黑液槽。
? 出浓黑液(又叫小循环):利用高温半浓
黑液和稀黑液调节进效浓度,在较高浓度
和较小流量下,经过后三效蒸发后,再送
入前两效,出效后送入浓黑液槽。
27
? 大循环和小循环交替时间根据浓黑
液槽存量确定,以保证正常供应碱
回收炉的需要为标准,(同时也应
考虑稀黑液槽的液位,不能引起跑
稀黑液。)
? 这种大小循环交替进行的方式,优
点是大循环可以使小循环粘附在管
壁的浮垢及时除去,改善传热条件,
不仅为下次小循环创造条件,而且
可以充分发挥大循环的作用。
? 缺点是:转换操作不方便,不够稳
定。
28
(3)冷凝水流程
? 新鲜蒸汽的冷凝水(一效及预热器
的冷凝水)集中收集,供锅炉使用。
? 二次蒸汽冷凝水(污冷凝水)利用
各效压差通过 U形管或泛汽罐逐次
流入下效,最后进入冷凝水收集槽,
泵入地沟。
29
(4)不凝结气体系统
? 排除各效汽室中不凝结气体,一般
从各效汽室分别引出,通过总管接
到汽水分离器,分离后的不凝气体
进入冷凝系统排出。
30
2.蒸发设备
? 长管液膜单程蒸
发器
? 这是长管液膜蒸
发器最基本的类
型,其他类型由
此改进发展而来。
? 如图 7—14,16
所示
? 加热管长 7米,
管长与直径之比
l/d==100~150
以上。
31
? 工作原理,
?黑液从蒸发管下端进入,液位上升至
管高的 1/4~1/5时,靠近管壁的黑液
立即沸腾汽化,产生大量汽泡,汽泡
膨胀使管中央形成汽柱,由于蒸汽密
度急剧变小,上升速度加快,因而将
液体拉成一层薄膜,沿管壁迅速上升,
到蒸发管上端时,黑液已变成含大量
悬浮液滴的汽液混合物,并以较快的
速度冲出管口。
32
特点,
? 1、黑液在加热管内流速高,一般 20~30
米 /秒,在真空度 650~700mmHg时,流
速可达 100~160米 /秒,因此管壁对黑液
的传热系数大(此传热系数与流速的 0.8
次方成正比)
? 2、由于黑液在加热管内液面较低,静压
温度损失小,而使有效温差相应提高。
? 3、由于黑液在加热管内停留时间短,可
避免局部过热造成黑液沉淀结垢。
? 4、由于加热管长,可以使黑液产生的泡
沫受管壁加热而消除,因此更适用皂化物
含量高的黑液。
33
使用注意点,
? 在使用时必须严格控制加热管内液
位,使进效黑液温度接近沸点。如
管内液位过高或进效黑液温度过低,
则造成沸腾区缩短,由于液区传热
系数较低,必降低蒸发效率。如管
内液位过低,则造成结垢加快,甚
至堵管。
34
近年有所改进,
? 1、超长管式,管长
增加到 9~10米;
? 2、把一、二效加热
改成双程式;
? 3、采用升降膜式
(三程式)蒸发器。
? 4、板式降膜蒸发器
(图 7-18)
35
(二 )蒸发操作(略)
? 返 回
36
第二节黑液的燃烧
37
一,黑液燃烧的原理
? 1.黑液燃烧的过程及化学反应(以
硫酸盐浆黑液为例)
? 黑液的燃烧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
段,但实际上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
分开的,是交叉进行的。
38
(1)黑液的干燥
? 经过蒸发工段及直接蒸发后的黑液,含有 40~50%左右
的水,需进一步干燥到含水分 10~15%的黑灰,才能进
行燃烧,黑液经喷枪喷出后,液滴在下落过程中和高温
炉气接触,水分蒸发,并且和炉气产生如下反应,
? 2NaOH+CO2=Na2CO3+H2O
? 2NaOH+SO2=Na2SO3+H2O
? 2NaOH+SO3=Na2SO4+H2O
? Na2S+CO2+H2O=Na2CO3+H2S
? 2Na2S+2SO2+O2=2Na2S2O3
? Na2S+SO3+H2O=Na2SO4+H2S
? 2RCOONa+SO2+H2O=Na2SO3+2RCOOH
? 2RCOONa+SO3+H2O=Na2SO4+2RCOOH
? 经过反应后,全部游离的氢氧化钠及大部分硫化钠转化
成硫酸钠,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碳酸钠,此外,有
机酸钠也可以转化成亚硫酸钠和硫酸钠。
39
(2)有机物的热分解及碳化
? 经过第一阶段干燥的黑液中含水分
10~15%,已成固态(称黑灰),温度
达 150~2000C,此时黑液中有机物开始
分解;随着最后一部分水分的蒸发,黑
灰温度迅速提高,约 4000C左右,有机
物分解速度加快,分解产物中有甲醇、
丙酮、酚、甲硫醇、硫化氢、低分子醛
酸,结构复杂的的烷基硫化物等。这些
产物在炽热的气体中燃烧,生成二氧化
碳、水、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并放
出大量的热量,为保证这部分产物的完
全燃烧,必须供给充足的空气 ---二次风
40
? 当有机物发生热分解时,与有机物结合的钠
离子也获得分离,并转变成氧化钠,进一步
生成碳酸钠。
? 2NaOR+O2 Na2O+CO2+H2O
? Na2O+CO2=Na2CO3
? 在这一阶段 中,由于含有硫和钠的有机化合
物的分解,将产生一部分硫化钠、亚硫酸钠、
硫代硫酸钠、硫酸钠。其组成比例取决于热
分解的条件,即温度,送入空气量等,在适
当的操作条件下,约有 50%的有机结合硫在
热分解时可转变成无机硫化合物。这说明在
燃烧过程中硫的损失是相当大的。(下一步
讨论)
41
? 由于热分解的作用,有机固体物发生碳
化,并或多或少转变成元素碳。
? 在这一阶段终了残存的无机化合物中,
主要是碳酸钠和硫酸钠,前者主要由于有
机化合物发生分解和经过氧化而成,此
外尚包括第一阶段中,黑液中氢氧化钠
及硫化钠的碳酸化产物。后者主要是补
加的芒硝,(在第一、二阶段中没有生
产变化)当然也包括第一、二阶段中产
生的硫酸钠。
? 这些混合物的熔点比纯的 状态都要低
(碳酸钠熔点为 8250C,硫酸钠熔点为
8880C,硫化钠熔点 10400C)其熔点随着
组成的比例而变化,一般 8000C可形成液
体,850~9000C 可完全熔融。
42
(3)无机物的熔融及芒硝还原阶段
? 由于碳的燃烧,产生高温(最高可达
12000C),燃烧所需的空气直接通入燃烧区,
称为一次风。由于高温,无机物熔融,同时
将芒硝还原(熔融是芒硝还原必不可少的),
? ① Na2SO4+2C= Na2S+2CO2-0.22兆焦
? ② Na2SO4+4C= Na2S+4CO-0.57兆焦
? ③ Na2SO4+4CO= Na2S+4CO2+0.18兆焦
? 以前说反应①为主,因吸热较少,且
? ② +③ =①,现在的说法是以②为主,两种说
法都不够全面。
43
? 根据手册数据,计算出不同温度下
三个反应式的反应平衡常数的对数,
并对温度作图。(如图)
? 在绝对温度 10000K以前,反应③为
主,反应①次之,反应②最次 ; 但
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③下降,反
应①上升,但上升较慢,反应②上升
且上升较快,到 10000K时,三个反
应式的 logK趋向一致,温度再升高
时,则是反应②为主,①次之,③
最次。
44
? 从反应式看出,
? a/ 提高温度有利于还原反应 ;
? 850° C时,经 2~3分钟,95%的芒硝还原
成硫化物,
? 1100° C时,40秒,88%的芒硝被还原,
? b/ 参加反应的碳要过量 ;
? 根据反应式①计算,硫酸钠:碳 =1,0.17,
根据反应式②计算,硫酸钠:碳 =1,0.34,
但所需的碳远超过这个比值,因为:还原
芒硝需要热量,根据计算,还原一千克芒
硝需要 1700千卡热量,
45
? 由有关元素生成硫酸钠需要热量等于 330.9千卡
/摩尔,由有关元素生成硫化钠需要热量 89.2千
卡 /摩尔,因此由芒硝转化成硫化钠必须耗费,
? 330.9 – 89.2 = 241.7千卡 /摩尔
? 算成以一千克芒硝为基准,则为,
? 241.7× 1000÷ 140=1700千卡
? 另加上无机物熔融所需要的热,故
? 硫酸钠:碳 =1,2.4
? 在送入炉内燃烧的黑液和芒硝的混合液中,硫
酸钠和碳的比值一般在 1,3.5~4.5,考虑到一
部分碳在黑液有机物发生热分解时挥发掉,另
一部分碳参加碳酸化反应,故要操作适当,并
使碳完全燃烧,以充分利用其热量。
46
? C/在理想情况下,进碳燃烧区和芒硝还
原区的空气是应符合于使碳燃烧二氧化
碳所需的理论用氧量,其中不包括芒硝
还原所吸收的氧。过剩空气增加时,温
度降低,而芒硝的还原条件也会变坏。
大量的过剩空气可能引起硫化钠的分解,
造成硫的损失,
? Na2S+CO2+3/2O2=Na2CO3+SO2
? 此一反应有极高的平衡常数,而随着温
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实际上燃烧炉
是利用较低的过剩空气操作的,一部分
碳燃烧成一氧化碳,但一直保持着较高
的温度。
47
2.黑液燃烧过程中钠和硫的损失
? 燃烧硫酸盐黑液时,碱和硫的损失
实际上是很大的,其损失的主要原
因,并不是由于轻质黑灰微粒和小
滴黑液被烟道气带走所致,而是由
于炉中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导致挥发
物的生成。
48
( 1)、钠的损失
? 硫酸钠和硫化钠的挥发需要在极高的温度
下才能发生,因此,熔融炉内碱的损失几
乎只能用碳酸盐在温度超过 1000° C时的
分解现象来解释。
? Na2CO3 Na2O+CO2
? 在温度更高及空气量不足时,在按上式分
解的同时,可能接下式分解出元素钠
? Na2CO3+2C 2Na+3CO
? 碳酸钠分解的平衡常数等于,
? K=[Na2O][CO2]/[Na2CO3]
49
? 但根据计算,1600oK时,K=0.0001,
或在烟道之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极低
时( 1000oK时,为 10-10*18绝对大气
压),才可能有氧化钠气体存在,
因此,实际上并不可能。
? 而按以下方程式反应却是很强烈的,
? Na2CO3=2Na+CO+O2
50
? 据测定,在黑液燃烧条件下,金属
钠的蒸汽分压极高,在缺氧量很大
时,可能达到 1绝对大气压。
? 故进行这种分解时钠不是以氧化钠
的形式升华,而是作为元素钠升华。
升华的钠又与烟道气的组成发生二
次反应,生成碳酸盐和硫酸盐, 这种
灰分一部分沉降在烟道,灰槽和各种
除灰装置中,一部分则排到烟囱中
去。
?
51
? 4Na+O2=2Na2O
? Na2O+CO2=Na2CO3
? Na2O+SO3=Na2SO4
? (在烟道气中由于温度较低,
2SO2+O2 2SO3的平衡强烈向
右移动,故烟气中有较大量的 SO3 )
? 由此可知温度越高,钠的损失越大,
52
( 2)、硫的损失
? a/ 一部分以硫酸盐的形式损失掉 ; (在第
三阶段 )
? b/ 一部分以气态化合物的形式被带走,
在低温及过剩空气量较少时,损失将会
增加。
? (在第二阶段 )
? 以上两种损失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低,
损失越大,
? 从以上分析看,温度高导致钠的损失增
加,温度低导致硫的损失增加,因此,
选择一个适宜的温度是必要的,
53
二,影响黑液燃烧的因素
? (1)通风量
? 燃烧一千克绝干黑液固形物所需要的理论
通风量可根据下面公式计算,
? L0=4.31( 2.67C+ 8H – O +S)千克 /千克
固形物
? 式中 C,H,O及 S各表示黑液固形物中该
元素的重量百分比,元素符号前的系数是
燃烧 1千克该元素所需的氧气量。
54
? 但这个公式不能得出准确的数据,
因为这个公式中并未考虑到芒硝的
还原反应,同时 S并不是完全燃烧
损失掉的,(应尽量保留 S,一般
损失 50%以上)
? 实际上由于空气和可燃烧成份充分
混合不完全,实际所需的空气量要
高一些。
55
? 过剩空气系数 α=Lg/L0 一般取
1.05~1.10,国外有资料取
1.15~1.35。可以通过对烟道气的组
成来判断通风量是否适当:烟道气
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 14%即为正常,
偏低即燃烧不良,降低热效率,硫
的损失增大;偏高则引起热量流失
增加,降低炉温,并加大对炉内金
属的氧化 。
56
? 所需的通风量分两次或三次通入。一次
风的主要作用是碳的燃烧和芒硝的还原,
如前所述,不宜过大。使还原区进行不
完全燃烧,生成一部分一氧化碳。二、
三次风的作用是完全燃烧,吹入时要使
其在搅动状态以便与炉气充分混合。因
此二、三次风压较一次风压高,一次风
压用 80~120mmH2O,二、三次风压用
150~300 mmH2O,风量分配是 50,20:
30或 37,43,20。(通风需预热至
1500C~1700C)
57
( 2)炉温
? 熔融区温度:如前所述,过高则造成钠的流
失,过低则增加硫的损失,如图所示。曲线
的交点为我们所取温度的上限。故一般保持
在 10000?500C较合适。
? 此区域温度受一次风量及黑液浓度及液滴干
燥情况影响。
? 熔炉出口温度:进入凝渣管的温度,希望控
制在 8000C以下,以免飞灰成熔融状态附着在
管壁上。有此燃烧炉则要求锅炉入口(凝渣
管后)的温度在 6500C以下。可由二、三次风
量调节。
58
( 3)黑液的喷射
? 1.黑液固形物的
特性,
? 有机物的含
量越高,灰
分越小,越
有利于燃烧。
59
? 2.黑液的浓度,
? 黑液喷入浓度尽可能
高些,以便提高热效
率,使燃烧稳定。如
黑液浓度过低则炉温
下降,燃烧不良,造
成灭火,甚至引起爆
炸及炉衬脱落等现象。
? 但对高浓度黑液要解
决粘度大,输送困难
等问题如用蒸汽直接
加热。
60
? 3.喷液量,
?根据炉子的能力,力求稳定。喷
液的稳定和黑液浓度的稳定是稳
定燃烧的重要条件。
61
? 4.液滴的大小,
?黑液的喷射应均匀,液滴大小适宜,
太小易飞失或造成悬浮式燃烧,造成
锅炉管积分严重,而垫层保持不住应
有高度,炉温降低。大小则来不及干
燥即落下炉底影响炉子正常运行。
?影响液滴大小的主要因素有:黑液的
温度,喷液压力及喷孔大小等。黑液
一般都预热至 100~1110C。故后两项
是控制的主要因素。我国多采用直径
10~13mm喷孔,压力一般
2.0kg/cm2,
62
(4)垫层
? 垫层是由干燥后高温多孔性黑灰组成,
黑液燃烧的第二、三阶段都在此完成。
? 垫层蓄积有大量的热,可以起稳定炉
温的作用,所以要保持一定的高度。
一般在 1.0~1.5米之间,不超过二次风
口。太低起不到垫层的作用。太高影
响空气流动甚至堵塞一次风口。
? 垫层形状应呈小丘形,而且不能偏于
一边,否则易堵塞部分风口 。
?,死垫子”要及时烧去。
63
(5)芒硝加入量
? 加入芒硝的目的是补充制浆过程损失的硫化
钠,提高白液的硫化度。但芒硝加入过多,
则增加了黑液的无机物含量,导致黑液燃烧
值降低。这样不但影响芒硝还原率下降,也
降低碱回收锅炉热效率。因此提高白液硫化
度不能单从补充芒硝着手,必须加强硫的回
收。因此,制订合理的工艺条件(如适宜的
温度及过剩空气量),以减少硫的飞失。另
通过灰尘的捕集,烟气的洗涤,可以大大提
高硫的回收率,提高热效率也可以降低芒硝
的加入量。
64
? 国外有的芒硝还原率达 97%以上,
每吨风干浆补充 50千克芒硝即可,
甚至达补充 27~32千克的水平。
? 操作中以上各因素全面注意调整,
并力求稳定。这样才能使燃烧正常
进行,达到较好的回收效果。
65
(三)黑液燃烧的工艺流程(略)
? 返回
66
第三节 绿液的苛化
? 对苛化要求,
?苛化率要高,减少碳酸钠在生产中
循环;
?白液浓度要高;
?白液要纯,以免蒸煮及黑液蒸发结
垢;
?碱的流失要小,提高碱回收率;
?洁净而较干的白泥,利于白泥回收。
67
一,苛化反应理论及影响因素
? 1.苛化的化学反应
? 石灰与绿液中的水进行反应
CaO+H2O=Ca(OH)2
? 碳酸钠的苛化
Na2CO3+Ca(OH)2
2NaOH+CaCO3
? 苛化后生成的氢氧化钠量与反应糸统
中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总量之百分
比称为苛化率或苛化度,
? 苛化率 ==NaOH/NaOH+Na2CO3
*100% (以 Na2O计 )
68
? 2.苛化反应的平衡常数,
Na2CO3+Ca(OH)2 2NaOH+CaCO3
? 上式为苛化反应,在苛化反应过程中,由于反
应生成物氢氧化钠的浓度增加,氢氧根的共同离
子的作用,使氢氧化钙溶解度下降 ;又由于反应
物碳酸钠浓度逐渐下降,碳酸根共同离子作用,
使碳酸钙的溶解度逐渐上升,当两者溶解度达
到相等时,苛化反应达到平衡。
? Ca(OH)2溶度积, K1=[Ca2+][OH-]2
? CaCO3 溶度积, K2=[Ca2+][CO32-]
? 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
K=K1/K2
=[Ca2+][OH- ]2/[Ca2+][CO32- ]=[OH-
]2/[CO32-]
69
?以上假设溶解的碳酸钙及氢氧化钙的
分子完全电离,实际上氢氧化钙不能
完全电离,而碳酸钙溶解后又产生水
解。
?也可以这样看,苛化反应写成离子反
应方程式,
CO32-+Ca(OH)2 2OH-
+CaCO3
?反应平衡常数计算不包括固体的浓度,
由于氢氧化钙及碳酸钙溶解度很小,
可视作固体,则
K= [OH-]2/[CO32-]
70
? 3.苛化率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 苛化率用离子浓度表示则,
?苛化率 =1/2[OH-]c/[CO32-]I=[OH-
]c/2[CO32-]i
其中,
[OH-]c----达到平衡时氢氧根离子浓度,以
摩尔浓度表示。
[CO32-]i-----苛化开始时碳酸根离子浓度,
以摩尔浓度表示。
71
? 因为1摩尔 CO32-苛化后生成2摩尔 OH-,故
[CO32-]c=[CO32-]i-1/2[OH-]c
[CO32-]i=[CO32-]c+1/2[OH-]c
? 苛化率 =[OH-]c/2[CO32-]I=[OH-]c/2[CO32-]c+
[OH-]c
由 K= [OH-]c2/[CO32-]c
则 [CO32-]c=[OH-]c2/K
? 苛化率 =[OH-]c/{2[OH-]c2/K + [OH-]c
=K/2[OH-]c+K=1/{2[OH-]c/K+1}
? 由上式可知,K值大,苛化率大,氢氧根的浓
度大,苛化率小,
72
4.影响苛化的因素
? (1)绿液的浓度
? 试验工作表明,绿液浓度的增加会导致苛化率的下
降。这是由于 (在较高的溶液浓度下碳酸钠和氢氧
化钙的电离度减少,则影响苛化反应的进行 ) 白液
的浓度由绿液的浓度所决定的,故绿液浓度大则白
液浓度也大,即氢氧根的浓度大,由上式可知,苛
化率越小。 故绿液浓度越大,苛化率越小。反之,
绿液浓度越小,苛化率越大。但苛化容积加大,所
获得白液浓度也低,不能适应蒸煮操作的要求。
? 在实际生产中,绿液的浓度一般为 100~120克 /升
(以氧化钠计)。这时苛化率为 85~90%。
73
? (2)绿液组成的影响
? A/ Na2S,Na2SiO3,Na2S2O3的
影响。这些物质会导致水解及苛化
两种反应如,
? Na2S+H2O NaOH+NaSH
? Na2S+Ca(OH)2 2NaOH+CaS
? 产生的氢氧化钠对苛化反应有阻滞
作用
? B/稀白液中氢氧根浓度的影响
? 绿液是由稀白液稀释成的,如稀白
液中氢氧根浓度大,则会影苛化反
应。
74
? (3)苛化温度的影响
? 温度对苛化速度及苛化率都有影响,
温度升高,苛化速度增加,可以加速
反应达到平衡,但温度升高,使苛化
反应平衡常数 K降低,由上式可知,苛
化率降低。实践证明,温度由 600C上
升到 1000C时,苛化率下降 2%,但反
应时间可以大大缩短,在 1000C以下,
温度每提高 100C,反应速度快 1.2倍,
在 1000C温度时,苛化只要 90分钟左
右即可完成。生产上一般控制在
90~1000C之间。
75
? (4)石灰用量
? 石灰加入量是控制苛化生产操作的
重要因素,必须准确计量,一般过
量 5%以提高苛化率,但过剩量大
造成石灰的浪费(因过多增加石灰
的用量,并不能显著提高苛化率。)
并造成澄清、过滤的困难,因氢氧
化钙相对密度( 2.343)比碳酸钙
( 2.97)小,较难澄清过滤。
? 另石灰粒度对反应速度有显著影响,
故要求先将石灰消化。
76
二,影响白液澄清的主要因素
? 苛化过程中生成大量的沉淀,称白泥,主
要成分是碳酸钙,这些白泥被带到蒸煮工
段会使纸浆灰分增加,物理强度降低,延
长浆的洗涤时间,使蒸煮器热器及黑液蒸
发器结垢。
? 白泥用澄清方法降去,是保证白液质量的
主要环节之一。澄清设备庞大为苛化器容
积的 20倍,所以苛化工段的工作效率不是
由苛化过程决定,而是由澄清决定。所以
如何加速沉降对减少设备投资,提高生产
效率和保证白液质量都有重大意义。
77
? 白泥沉降速度可以用斯托克斯定律
计算,
V=d2(rs-r)/18μ (m/s)
d 球形微粒直径 (m)
rs 固体相对密度 (Kg/m3)
r 液体相对密度 (Kg/m3)
μ 介质粘度 (Pa)
? 由上式可见,增加固体微粒直径和
相对密度,降低溶液的相对密度和
粘度,均可提高沉降速度,而影响
这些条件的因素很多,分述如下,
78
石灰的质量和用量,
? 石灰中氧化钙的含量越高,杂质越
少,对苛化越有利,对澄清也越有
利,一般石灰中氧化钙的含量应不
低于 80~85%,石灰中的 MgO不能
苛化碳酸钠(由于它的溶解度比碳
酸钙还小),但对沉降速度有很大
的影响,不能超过 1.5%。
? 在苛化过程中,如采用过量石灰太
多,(超过 5%)则由于氢氧化钙
比重小,易水化,沉降较慢而影响
白液的澄清。
79
苛化时搅拌速度和时间
? 长时间或激烈的搅拌会打碎固体颗
粒,使其变小,并分散不利沉降。
根据实验,如把搅拌速度由 25转 /分
降到 5转 /分,则沉降速度由 5mm/分
增加到 15mm/分,故设计苛化器的
搅拌器时,要考虑不使泥渣破碎。
80
温度及碱液浓度
? 温度升高可加速苛化反应,但温度升高增
加碳酸钙的溶解度对澄清不利。温度在
70~950C范围内对沉降速度影响不大,但
在 950C以上时,沉降速度约降低 30%左
右。
? 碱液浓度大,则粘度大。故沉降速度低,
实践证明,碱浓由 65克 /升增加到 122克 /
升(以氧化钠计)时,沉降速度降低 3-4倍。
? 另:苛化对加热不要用蒸汽直接加热,因
冲动沉渣,并使固体颗粒变小。
81
绿液澄清
? 在苛化前将绿液澄清,能使白泥沉淀
时间缩短 1/2~2/3,且回收的白泥质量
提高,因绿液中含有 Si,Mg,Al,
Cu,FeS2和未燃烧物等杂质。
82
白液中硫酸钠,硅酸钠的影响
? 为加速白泥的沉降速度,淀粉常用
作沉淀剂。因淀粉的胶凝作用,使
白泥凝结成结实的片状,沉淀速度
显著增加,产生很明显的沉淀层和
清液层的界限,一般加入量为 0.05
公斤 /米 3。
83
主要设备,
84 返 回
85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