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一章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创立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
史背景、理论来源
? (1)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是 17世纪法国人首先使用
的。
?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客观必然性。第
一,18世纪末至 19世纪中叶,英、法、德等国的
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第二,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
矛盾,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
舞台。第三,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
想社会主义学说提供了思想材料,成为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是通过不断批判
地吸收各种经济学流派合理成分而实现的。
? 列宁创立了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理论纲领。
?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
?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
体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研究对象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
发展的基础
?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 物资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
费四个环节,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
配和交换是中间环节。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
系
? 生产力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
动资料。劳动者是人的因素,起着能动的主体
作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称为生产资
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新的要素,如科学
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
?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占有重要地位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两者的辩证统
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社会经济制度变革
?1、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更替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
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五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依次更替。
?2、社会经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二、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 自然经济,是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
家庭或经济单位本身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 会里,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自然经济。
?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借助于货币为媒介来进
行。
?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第一,社会分工,这是商品生产产生的前提
条件。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这是商品经济 的决定性条件。
? 2、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 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体体劳动
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 发达商品经济,又称市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方式,而商品
经济则反映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劳动要转化为价值,劳动产
品转化为商品,商品要按照价值进行交换。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包含
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
(一 )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
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它体现一定的社
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 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政治经济学
之所以要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
担者。
?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
系或比例。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 内容。
? 价值是商品的特有的本质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 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 A、统一,是两者统一于同一商品中,缺一不可。
? B、对立的,相互排斥的商品生产者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转
让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购买者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必须支付商品
的价值,两者只能占其一。
?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 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
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
?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个
劳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
性决定的。
? 劳动二重性说是马克思创立的,理解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
? 价值量决定于劳动时间。
?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商品的价值量
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
在社会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
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
间。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在同
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
劳动为尺度计量的 B、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复
杂程度不同的劳动的换算,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地
进行的。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 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率,通常 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出
的产品数量来表示正比,或者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 表示 (反比 )
? 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
中的应用,劳动者的素质和熟练程度,生产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合 理程度,生产管理的效能,生产的规模,以及自然资源的丰度。
? 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
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
动量成正比。所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指的是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但是,就同一部门内部的各个生产者而言,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部
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同样的时间里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
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
动的矛盾。产生的基础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
能得到解决。个别劳动 (私人劳动 )才能得到社会
的承认,变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简单商品
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它是商品内在各种矛
盾的根源;它贯穿于简单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
的全过程,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的
地位和命运。
(二 )货币
1、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 货币的产生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
式。
? 货币出现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矛盾,就发展成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的对立。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 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
? 货币具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
能。
? A、尺度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
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之所以能起这个作用,
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可以仅仅用想
象的货币。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示就是商品的
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
现,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会高于或低于
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格,例如未开
垦的土地、人的名誉和良心等也可以出卖。 #货币
计量单位及其等份,就叫做价格标准。
?B、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
商品流通的表现。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必须
是现实的货币
?C、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货币。纸币储蓄
与金属货币贮藏的区别在于:第一,金属
货币贮藏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而银行
储蓄则不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第
二,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贮藏会
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在纸币流通条件
下,纸币储蓄不能发挥这种自动调节作用。
?D、支付手段。指在赊购赊销即用延期支付
的方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用于清偿
债务时的职能,还用于缴纳租金和税金,
发放工资。
?E、世界货币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
的购买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代表
发挥作用,如美元和欧元。
3、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
素:第一,市场上待售的商品数量。第二,
各种商品的价格水平。这两项的乘积就是
一定时期的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第三、
货币流通速度,即同一时期内货币在买者
和卖者之间转手的平均次数。
4、纸币和信用货币
? 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现
代纸币由国家中央银行垄断发行,其发行数
量与黄金储备没有法定关系。
? 信用货币如银行券、支票、期票和汇票等,
是直接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的,本
身没有价值,是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的一种价
值符号。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客观需要量,即
发生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会持续普遍上
涨,叫做通货膨胀。
?(2)如果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不足,则会导
致货币升值,引起物价持续普遍下跌,叫
做通货紧缩。
?(3)引发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一是“成本推
动”、二是“需求拉动”、三是“结构失
调”。
?(4)四是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三 )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中的价
值来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是商品的市场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围
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格应于价
值相一致。
?供求关系影响价值,使价格与价值相背离
?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有反作用,引起供给
和需求朝着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3、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外在形式
4、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 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 促进生产者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 形成经济活动中的优胜劣汰
5、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支配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全过程,
但调节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
(四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
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理论
1、在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后,经济
结构以工农业物质生产为主,所以,马克
思的考察以产业资本为主,着重研究的是
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
2、第一,现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使得服务型劳动种类增加,比重上升。第
二,科技型劳动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
作用。第三,管理型劳动在经济运行和经
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第四,
随着分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总体劳动”
和“总体工人”的范围也在扩大。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以生产资料资
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资本
所有者手中的生产资料成为资本,工人则沦
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1、商品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 ( 1)资本流通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W-
G- W)。资本流通形式是:货币-商品-货币
(G-W-G)
? ( 2)这两个流通形式的区别是,A、两者买卖顺
序不同。 B、起点和终点不同。 C、流通中充当媒
介的物品不同。 D、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资
本流通是为卖而买,是为了增殖价值。
? ( 3)资本流通形式是 G- W- G’
? ( 4)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G-W-G’称为资本公式。
?(2)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
?(3)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
开流通而产生,它必须以流通为媒介,这
就是解决资本公式矛盾的条件
?(4)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
前提或关健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1)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
脑力的总和。
?(2)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
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自由地
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
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
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A、维
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授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D、
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特点在于它大于劳
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
(二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
统一。
?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特点是:一是劳动力的支
配使用权已属于资本家,二是劳动产品也全部归
资本家所有
? 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 A、资本主义生产过
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
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B、剩余价
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
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来源是雇
佣工作的剩余劳动,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
剥削关系。
2、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资本的本质,是能够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物的外
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A生产资料和劳
动力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即价值增殖中作用的
不同,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B、以生产资料形
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已的价值,并
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资本,在
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
叫做可变资本,用 V表示。 D、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
变资本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生
产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确定资本家
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为理解资本
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3、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
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
商品使用价值生产的物质要素和基础,与劳动
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并不创造新价值,它们本
身的价值在必要耗费范围内由生产者的具体劳
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
成部分
? 劳动者是商品生产中的决定性因素,不仅生产
出使用价值,而且创造出新价值和保存并转移
生产资料的价值。
4、剩余价值率
?(1)m’=m/ v,m正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雇
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2)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通过两
条途径,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增加可
变资本总量。
5、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 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劳动力作为生产
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而劳动在
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成为商品。工人在市场
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资本家购
买劳动力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
或价格。
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提高剩余价值率有两种方法:
?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延长而生
产的剩余价值。工作日现实长度确定取决于阶级力量的对
比。
?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
的剩余价值,条件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
力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了剩余劳
动时间的结果
?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靠延长工人
的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物质
技术基础的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
不同的作用。
7、超额剩余价值
? 超额剩余价值的内涵。是个别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价
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条件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
动生产率,使之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
时间便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个别价值便
会低于社会价值。
? 超额剩余价值的暂时性。当先进技术被同行业的多数
企业采用后,原来先进的生产条件就变为一般的生产
条件,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不复存在,从而超
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
? 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相对剩余价值
是由于资本家追求 超额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三)资本主义再生产和
资本积累
1、社会再生产是产品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 1)社会再生产按规模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
扩大再生产
? A、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
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数量不
变,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 B、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
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
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在扩大规模上进行。
? C、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着眼于考察资本
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
2、资本积累
?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
的惟一源泉
? 迫使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是两种自发的力量,A、对剩
余价值的无止境追求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B、资本主义
的竞争是资本积累的外在的强制力量。
?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两者同
方向变化;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两者同方向变化:
第三,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耗资本之间的差额,两者同方向
变化。所使用资本,是指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全部的劳动资料
的价值。所消耗的资本,则是指每次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费并
转移到新产品中的劳动资料的价值。差额越大,生产产品的
耗费越少,获得的剩余价值则越多。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
小,两者同方向变化。
3、资本有机构成
? ( 1)从物质形式上看,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
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
术构成。
? ( 2)从价值形式上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
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 ( 3)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
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通常用 C,V表示。
? ( 4)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表现为全部资本中
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
减少。
4、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以单个资本的增大
为前提,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实
现的。 A、资本的积聚是单个资本通过资本积累
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从而引起生产资料和
劳动力的积聚。 B、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
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的大资本,有两种
方式,一种是兼并方式,如大资本直接吞并中
小资本;另一种是联合方式,如组建股份公司。
资本集中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这两个强有力的
杠杆来实现的。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区别在于:第一,资
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
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第二,资本积
聚的增长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
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数额的限制,
所以它的增长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可以
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联系在
于: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
实力增强,加速资本的集中,资本集中有
条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四)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成本价格: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耗费,
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亏的标志
? 利润: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
产物,便取得了利润形式
?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
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
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利润率
? 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 利润率从质和量上掩盖了剩余价值率,剩余价
值率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
则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总是小于剩
余价值率。
?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第一、剩余价值率,
两者按同方向变化。第二、资本有机构成,两
者按相反方向变化,第三、资本周转速度,两
者按同方向变化。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省,两
者按同方向变化。第五、原料价格的变动,两
者按相反方向变化。
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原因。各部门的利润率
不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实现过程。平均利润率
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竞争方式是资
本转移即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抽出,转向利
润率高的部门。部门之间的这种竞争,资本在
部门之间的转移流动,导致价格和价值偏离,
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
率。各部门资本家根据自已预付资本的多少,
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 3.平均利润率的实质和水平。 A、平均利润是不
同部门的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实
质上也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
所得到的利润率,即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
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平均利
润率 =社会剩余价值总额 /社会总资本。 B、影响
平均利润率水平高低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各部
门利润率的水平:二是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
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C、各
部门的不同利润 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转
化为平均利润,只是一种趋势。
?4.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
主义剥削关系。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使各部门获得的利润与各部门生产的剩余
价值多少无关,使利润完全表现为预付资
本的产物。
4、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 1)生产价格的形成。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
和,叫做商品的生产价格。生产价格 是价值的
转化形式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生产
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
商品只能按价值进行交换。在资本主义发展初
期,商品也只能在较大范围内按社会价值进行
交换。到机器大工业阶段,资本和劳动力可以
在各部门之间自由转移的时候,利润才能转化
为平均利润,从面价值也能转化为生产价格。
? ( 2)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差别。从质的方面看,生
产价格只同资本相联系,而同活劳动没有联系。
而价值是同工人的活劳动直接联系的。从量的方
面看,各个部门的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
? ( 3)生产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第一,生产价
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第二,从个别部门看,
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会不一致,但从社会看,平
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第三,价
值规律支配着生产价格的变化。
? (4)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
下波动。
? (5)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
仍可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
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5、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在流通领域中专门人
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独立的资本,有利于
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
?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多种商业形式和商品买卖方式,
主要有:批发、零售、期货交易、消费信贷、服务市场、技
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的发展。
? 单纯的商品买卖活动是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商业利润
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 的剩余价值的
一部分,是企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出厂价格,把商品卖给
商业企业。商业企业则按社会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
通过购销价格差额获得商业利润。
6、借贷资本和利息
? 借贷资本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转让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
币资本。
? 借贷资本不是职能资本:第一,借贷资本是商品化的资本。
第二,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即所有权资本。第
三,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即 G-G’,表现为货币本身
能直接生出更多的货币,最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资本使用权而付给借贷资本所有者
的平利利润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进一
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 利息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影响利
息率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平均利润率,另一个是借贷
资本的供求状况。在一般情况下,利息率要低于平均利润率。
7、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 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充当货币借贷和货币
支付中介的企业。
? 银行的职能主要有:一是充当借贷中介;二是充
当支付中介。
? 银行资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银行资本家投
资办银行预付的资本,即自有资本:另一部分是
吸收来的各种存款,即借入资本。借入资本是银
行资本的主要部分。
? 银行利润是货款利息 (高 )和存款利息 (低 )的差额并
扣除银行经营管理费用以后的余额,来源于贷款
的工商企业的利润。
8、股份资本和股息
? A、通过发行股票方式筹集的企业资本,其组织形式是股
份公司。 B、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借以证明其入股
的资本数额,并据以领取股息收入的凭证。
? 股息和股票价格。 A、股息是股票持有人根据票面面额从
企业赢利中分得的一部分利润。 B、股票价格,指在证券
市场上买卖股票价格。股票价格不等于股票的票面金额,
不是股票所代表的投入股份公司的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
表现。 C、股票价格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预期股息收
入和银行存款利息率,它与预期股息收入成正比,与银
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D、以股票等有价证券形式存在
的资本,作为实际资本的“纸制的复本”,本身没有价
值,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一种信用工具。
9、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
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份剩余价值,即超
额利润。体现大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
和农业雇佣工人三个阶级之间的关系
? (1)级差地租,是指租较好土地而缴纳的、数
量有等级差别的地租。级差地租实质上由于优等
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劣等
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
成的超额利润。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
义经营垄断。产生的条件是土地优劣程度不同。
来源是耕种优劣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工人生产的
剩余价值。级差地租 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
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由于在同一块土地
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
地租 Ⅱ 。
? (2)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
因而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实质上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
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形成的原因是对土
地私有权的垄断。形成 的条件是农业资本
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来源也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 &在农业有机构成等于甚至高于社会平均有机构
成的情况下,上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不复存在,
绝对地租来自农业资本家平均利润和农业工人工
资的扣除,或者来自由绝对地租引起的垄断价格。
归根到底,都来自社会剩余价值的扣除。当今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农产品实行“价格支持政策”,
实际上是国家通过财政再分配手段,把一部分国
民收入作为地租转入土地所有者手中。
? &垄断地租,是指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所形
成的地租,产生的条件是某些地块具有特殊优越
的自然条件和稀少性,因而能生产某些稀有名贵
的产品,以垄断价格出售。
? &矿山地租,由工业资本家为了开采矿藏而向矿山土地所
有者缴纳的地租,它包括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三种形式。
? &建筑地段地租,为租用建筑用地而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
地租。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对于建筑地段地租,土地
位置起决定作用。第二,垄断地租占有优势。
? &原始的土地是天生的自然物,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
但是,在商品货币关系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土地也有价格,
即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决定因素,一是地租收入的多少
(成正比 ),二是银行利息率的高低 (成反比 ),计算公式:
土地价格 =地租 /利息率。
二、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特性
(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特征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经历
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
义。到 19世纪末 20世纪初,资本主
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
? 生产集中,指社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使它
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占份额日益增大。行业集中率指一个部门中少数几
家大企业的生产与销售额占该行业的比重,社会生产集中率一般指占
企业总数比重很小的几百家大公司在社会总资产中占的份额。
? 生产集中是私人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垄断,是指少数大企业或大企
业的联合,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对某个或若干个部门的生产和
销售实行独占控制。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集中、垄断程度都有了
很大提高。从生产集中看:一是兼并的对象,从中小企业发展到大企
业,甚至是跨国的大企业之间的兼并;二是兼并方式,从横向和纵向
兼并发展到混合兼并。从垄断程度来看:一是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了
巨型企业;二是经营向多样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出现了混合联合公
司,这是战后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3、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 根据列宁的分析,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经济特
征。第一,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第二,在
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垄断的银行资本
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形成金融资本,主要途径,一是信
贷关系,二是资本纽带,三是人事结合。
? &金融寡头是指控制着宠大的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
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参与制”。
? 第三,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自由竞争资本主
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的主要形
式,一是借贷资本输出,二是产业资本输出。
? 第四,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 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4、垄断和竞争关系
垄断与竞争并存。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它包括:垄断组织内部的竞
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
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5、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 垄断利润是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 地位所获得的利润。特点
是:一是高额,大大高于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二是相对
的稳定性,持久地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 垄断利润的来源:一是垄断企业内部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
二是存在于垄断企业外部但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垄断企
业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6、垄断价格
?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企业为获得垄断利润,凭借
其垄断地位,在购买生产资料或销售产品时规定
的一种市场价格,它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 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第一,
垄断价格不可能完全脱离价值。第二,垄断价格
并没有改变全社会商品价格和价值总额的一致性。
第三,垄断价格的制定和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
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化。
? 垄断价格进一步改变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即表现为大部分商品的市场价格采取了垄断价格
的形成形式。
(二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特征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本同资产阶
级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资本主义。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
展,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全
面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
? 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需求与私人垄断资本积累
有限性的矛盾。
? 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与私人垄断资
本单纯追求自身利益的矛盾。
? 生产高度社会化要求经济协调发展与私人垄断
资本加剧了市场机制自发性、盲目性的矛盾。
?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加深了生产能力急剧膨胀
与社会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 科技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使工人阶级构成发
生深刻变化,失业现象日益突出。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和双重作用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维护和巩固资
本主义经济制度,借助国家政权力量直接
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
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保证垄断资本集团获取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从而促
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二,对经济有意识地干预和调节,
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过剩的
经济危机。第三,国家通过大量拔款和组织开发新技术,
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第四,国家协调垄断资本和中小资本、垄断资本内部各
集团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服从资产
阶级的整体的长远利益。第五,通过社会福利和收入政
策直接干预劳资关系,起到了缓解阶级矛盾的作用。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其历史局限性。第一,国家干预 不
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群众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
盾。第二,国家调节不能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第三,
国家干预经济不能解决失业、贫富悬殊问题。第四,国
家干预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第五、国家干预经济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如
财政赤字、通货膨胀、金融风险、国际经济磨擦。
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过程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
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与扩展。第一,
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资料使用社会
化。第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第三,很
多产品日益成为“国际综合产品”。
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和长期性
? (1)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首先,资本
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准备了物质条件。
?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无产阶级。
再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还为社会主义
建立后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组
织形式和管理经验。
?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
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一种旧的社会制
度在全世界的灭亡和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在全世界
的胜利,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必
然取代资本主义绝不意味着资本主义会自行灭亡,
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斗争过程。
谢谢大家
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一章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创立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
史背景、理论来源
? (1)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是 17世纪法国人首先使用
的。
?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客观必然性。第
一,18世纪末至 19世纪中叶,英、法、德等国的
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第二,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
矛盾,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
舞台。第三,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
想社会主义学说提供了思想材料,成为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是通过不断批判
地吸收各种经济学流派合理成分而实现的。
? 列宁创立了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理论纲领。
?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
?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
体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研究对象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
发展的基础
?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 物资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
费四个环节,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
配和交换是中间环节。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
系
? 生产力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
动资料。劳动者是人的因素,起着能动的主体
作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称为生产资
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新的要素,如科学
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
?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占有重要地位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两者的辩证统
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社会经济制度变革
?1、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更替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
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五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依次更替。
?2、社会经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二、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 自然经济,是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
家庭或经济单位本身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 会里,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自然经济。
?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借助于货币为媒介来进
行。
?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第一,社会分工,这是商品生产产生的前提
条件。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这是商品经济 的决定性条件。
? 2、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 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体体劳动
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 发达商品经济,又称市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方式,而商品
经济则反映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劳动要转化为价值,劳动产
品转化为商品,商品要按照价值进行交换。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包含
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
(一 )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
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它体现一定的社
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 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政治经济学
之所以要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
担者。
?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
系或比例。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 内容。
? 价值是商品的特有的本质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 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 A、统一,是两者统一于同一商品中,缺一不可。
? B、对立的,相互排斥的商品生产者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转
让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购买者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必须支付商品
的价值,两者只能占其一。
?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 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
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
?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个
劳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
性决定的。
? 劳动二重性说是马克思创立的,理解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
? 价值量决定于劳动时间。
?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商品的价值量
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
在社会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
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
间。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在同
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
劳动为尺度计量的 B、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复
杂程度不同的劳动的换算,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地
进行的。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 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率,通常 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出
的产品数量来表示正比,或者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 表示 (反比 )
? 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
中的应用,劳动者的素质和熟练程度,生产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合 理程度,生产管理的效能,生产的规模,以及自然资源的丰度。
? 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
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
动量成正比。所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指的是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但是,就同一部门内部的各个生产者而言,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部
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同样的时间里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
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
动的矛盾。产生的基础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
能得到解决。个别劳动 (私人劳动 )才能得到社会
的承认,变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简单商品
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它是商品内在各种矛
盾的根源;它贯穿于简单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
的全过程,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的
地位和命运。
(二 )货币
1、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 货币的产生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
式。
? 货币出现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矛盾,就发展成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的对立。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 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
? 货币具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
能。
? A、尺度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
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之所以能起这个作用,
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可以仅仅用想
象的货币。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示就是商品的
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
现,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会高于或低于
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格,例如未开
垦的土地、人的名誉和良心等也可以出卖。 #货币
计量单位及其等份,就叫做价格标准。
?B、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
商品流通的表现。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必须
是现实的货币
?C、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货币。纸币储蓄
与金属货币贮藏的区别在于:第一,金属
货币贮藏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而银行
储蓄则不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第
二,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贮藏会
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在纸币流通条件
下,纸币储蓄不能发挥这种自动调节作用。
?D、支付手段。指在赊购赊销即用延期支付
的方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用于清偿
债务时的职能,还用于缴纳租金和税金,
发放工资。
?E、世界货币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
的购买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代表
发挥作用,如美元和欧元。
3、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
素:第一,市场上待售的商品数量。第二,
各种商品的价格水平。这两项的乘积就是
一定时期的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第三、
货币流通速度,即同一时期内货币在买者
和卖者之间转手的平均次数。
4、纸币和信用货币
? 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现
代纸币由国家中央银行垄断发行,其发行数
量与黄金储备没有法定关系。
? 信用货币如银行券、支票、期票和汇票等,
是直接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的,本
身没有价值,是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的一种价
值符号。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客观需要量,即
发生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会持续普遍上
涨,叫做通货膨胀。
?(2)如果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不足,则会导
致货币升值,引起物价持续普遍下跌,叫
做通货紧缩。
?(3)引发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一是“成本推
动”、二是“需求拉动”、三是“结构失
调”。
?(4)四是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三 )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中的价
值来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是商品的市场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围
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格应于价
值相一致。
?供求关系影响价值,使价格与价值相背离
?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有反作用,引起供给
和需求朝着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3、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外在形式
4、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 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 促进生产者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 形成经济活动中的优胜劣汰
5、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支配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全过程,
但调节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
(四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
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理论
1、在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后,经济
结构以工农业物质生产为主,所以,马克
思的考察以产业资本为主,着重研究的是
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
2、第一,现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使得服务型劳动种类增加,比重上升。第
二,科技型劳动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
作用。第三,管理型劳动在经济运行和经
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第四,
随着分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总体劳动”
和“总体工人”的范围也在扩大。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以生产资料资
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资本
所有者手中的生产资料成为资本,工人则沦
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1、商品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 ( 1)资本流通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W-
G- W)。资本流通形式是:货币-商品-货币
(G-W-G)
? ( 2)这两个流通形式的区别是,A、两者买卖顺
序不同。 B、起点和终点不同。 C、流通中充当媒
介的物品不同。 D、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资
本流通是为卖而买,是为了增殖价值。
? ( 3)资本流通形式是 G- W- G’
? ( 4)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G-W-G’称为资本公式。
?(2)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
?(3)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
开流通而产生,它必须以流通为媒介,这
就是解决资本公式矛盾的条件
?(4)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
前提或关健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1)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
脑力的总和。
?(2)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
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自由地
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
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
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A、维
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授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D、
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特点在于它大于劳
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
(二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
统一。
?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特点是:一是劳动力的支
配使用权已属于资本家,二是劳动产品也全部归
资本家所有
? 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 A、资本主义生产过
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
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B、剩余价
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
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来源是雇
佣工作的剩余劳动,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
剥削关系。
2、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资本的本质,是能够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物的外
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A生产资料和劳
动力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即价值增殖中作用的
不同,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B、以生产资料形
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已的价值,并
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资本,在
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
叫做可变资本,用 V表示。 D、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
变资本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生
产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确定资本家
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为理解资本
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3、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
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
商品使用价值生产的物质要素和基础,与劳动
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并不创造新价值,它们本
身的价值在必要耗费范围内由生产者的具体劳
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
成部分
? 劳动者是商品生产中的决定性因素,不仅生产
出使用价值,而且创造出新价值和保存并转移
生产资料的价值。
4、剩余价值率
?(1)m’=m/ v,m正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雇
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2)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通过两
条途径,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增加可
变资本总量。
5、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 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劳动力作为生产
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而劳动在
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成为商品。工人在市场
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资本家购
买劳动力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
或价格。
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提高剩余价值率有两种方法:
?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延长而生
产的剩余价值。工作日现实长度确定取决于阶级力量的对
比。
?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
的剩余价值,条件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
力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了剩余劳
动时间的结果
?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靠延长工人
的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物质
技术基础的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
不同的作用。
7、超额剩余价值
? 超额剩余价值的内涵。是个别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价
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条件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
动生产率,使之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
时间便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个别价值便
会低于社会价值。
? 超额剩余价值的暂时性。当先进技术被同行业的多数
企业采用后,原来先进的生产条件就变为一般的生产
条件,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不复存在,从而超
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
? 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相对剩余价值
是由于资本家追求 超额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三)资本主义再生产和
资本积累
1、社会再生产是产品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 1)社会再生产按规模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
扩大再生产
? A、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
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数量不
变,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 B、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
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
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在扩大规模上进行。
? C、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着眼于考察资本
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
2、资本积累
?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
的惟一源泉
? 迫使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是两种自发的力量,A、对剩
余价值的无止境追求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B、资本主义
的竞争是资本积累的外在的强制力量。
?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两者同
方向变化;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两者同方向变化:
第三,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耗资本之间的差额,两者同方向
变化。所使用资本,是指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全部的劳动资料
的价值。所消耗的资本,则是指每次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费并
转移到新产品中的劳动资料的价值。差额越大,生产产品的
耗费越少,获得的剩余价值则越多。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
小,两者同方向变化。
3、资本有机构成
? ( 1)从物质形式上看,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
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
术构成。
? ( 2)从价值形式上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
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 ( 3)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
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通常用 C,V表示。
? ( 4)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表现为全部资本中
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
减少。
4、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以单个资本的增大
为前提,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实
现的。 A、资本的积聚是单个资本通过资本积累
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从而引起生产资料和
劳动力的积聚。 B、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
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的大资本,有两种
方式,一种是兼并方式,如大资本直接吞并中
小资本;另一种是联合方式,如组建股份公司。
资本集中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这两个强有力的
杠杆来实现的。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区别在于:第一,资
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
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第二,资本积
聚的增长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
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数额的限制,
所以它的增长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可以
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联系在
于: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
实力增强,加速资本的集中,资本集中有
条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四)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成本价格: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耗费,
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亏的标志
? 利润: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
产物,便取得了利润形式
?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
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
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利润率
? 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 利润率从质和量上掩盖了剩余价值率,剩余价
值率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
则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总是小于剩
余价值率。
?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第一、剩余价值率,
两者按同方向变化。第二、资本有机构成,两
者按相反方向变化,第三、资本周转速度,两
者按同方向变化。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省,两
者按同方向变化。第五、原料价格的变动,两
者按相反方向变化。
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原因。各部门的利润率
不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实现过程。平均利润率
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竞争方式是资
本转移即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抽出,转向利
润率高的部门。部门之间的这种竞争,资本在
部门之间的转移流动,导致价格和价值偏离,
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
率。各部门资本家根据自已预付资本的多少,
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 3.平均利润率的实质和水平。 A、平均利润是不
同部门的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实
质上也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
所得到的利润率,即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
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平均利
润率 =社会剩余价值总额 /社会总资本。 B、影响
平均利润率水平高低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各部
门利润率的水平:二是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
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C、各
部门的不同利润 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转
化为平均利润,只是一种趋势。
?4.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
主义剥削关系。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使各部门获得的利润与各部门生产的剩余
价值多少无关,使利润完全表现为预付资
本的产物。
4、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 1)生产价格的形成。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
和,叫做商品的生产价格。生产价格 是价值的
转化形式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生产
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
商品只能按价值进行交换。在资本主义发展初
期,商品也只能在较大范围内按社会价值进行
交换。到机器大工业阶段,资本和劳动力可以
在各部门之间自由转移的时候,利润才能转化
为平均利润,从面价值也能转化为生产价格。
? ( 2)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差别。从质的方面看,生
产价格只同资本相联系,而同活劳动没有联系。
而价值是同工人的活劳动直接联系的。从量的方
面看,各个部门的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
? ( 3)生产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第一,生产价
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第二,从个别部门看,
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会不一致,但从社会看,平
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第三,价
值规律支配着生产价格的变化。
? (4)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
下波动。
? (5)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
仍可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
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5、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在流通领域中专门人
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独立的资本,有利于
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
?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多种商业形式和商品买卖方式,
主要有:批发、零售、期货交易、消费信贷、服务市场、技
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的发展。
? 单纯的商品买卖活动是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商业利润
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 的剩余价值的
一部分,是企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出厂价格,把商品卖给
商业企业。商业企业则按社会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
通过购销价格差额获得商业利润。
6、借贷资本和利息
? 借贷资本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转让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
币资本。
? 借贷资本不是职能资本:第一,借贷资本是商品化的资本。
第二,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即所有权资本。第
三,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即 G-G’,表现为货币本身
能直接生出更多的货币,最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资本使用权而付给借贷资本所有者
的平利利润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进一
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 利息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影响利
息率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平均利润率,另一个是借贷
资本的供求状况。在一般情况下,利息率要低于平均利润率。
7、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 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充当货币借贷和货币
支付中介的企业。
? 银行的职能主要有:一是充当借贷中介;二是充
当支付中介。
? 银行资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银行资本家投
资办银行预付的资本,即自有资本:另一部分是
吸收来的各种存款,即借入资本。借入资本是银
行资本的主要部分。
? 银行利润是货款利息 (高 )和存款利息 (低 )的差额并
扣除银行经营管理费用以后的余额,来源于贷款
的工商企业的利润。
8、股份资本和股息
? A、通过发行股票方式筹集的企业资本,其组织形式是股
份公司。 B、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借以证明其入股
的资本数额,并据以领取股息收入的凭证。
? 股息和股票价格。 A、股息是股票持有人根据票面面额从
企业赢利中分得的一部分利润。 B、股票价格,指在证券
市场上买卖股票价格。股票价格不等于股票的票面金额,
不是股票所代表的投入股份公司的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
表现。 C、股票价格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预期股息收
入和银行存款利息率,它与预期股息收入成正比,与银
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D、以股票等有价证券形式存在
的资本,作为实际资本的“纸制的复本”,本身没有价
值,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一种信用工具。
9、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
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份剩余价值,即超
额利润。体现大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
和农业雇佣工人三个阶级之间的关系
? (1)级差地租,是指租较好土地而缴纳的、数
量有等级差别的地租。级差地租实质上由于优等
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劣等
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
成的超额利润。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
义经营垄断。产生的条件是土地优劣程度不同。
来源是耕种优劣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工人生产的
剩余价值。级差地租 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
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由于在同一块土地
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
地租 Ⅱ 。
? (2)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
因而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实质上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
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形成的原因是对土
地私有权的垄断。形成 的条件是农业资本
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来源也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 &在农业有机构成等于甚至高于社会平均有机构
成的情况下,上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不复存在,
绝对地租来自农业资本家平均利润和农业工人工
资的扣除,或者来自由绝对地租引起的垄断价格。
归根到底,都来自社会剩余价值的扣除。当今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农产品实行“价格支持政策”,
实际上是国家通过财政再分配手段,把一部分国
民收入作为地租转入土地所有者手中。
? &垄断地租,是指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所形
成的地租,产生的条件是某些地块具有特殊优越
的自然条件和稀少性,因而能生产某些稀有名贵
的产品,以垄断价格出售。
? &矿山地租,由工业资本家为了开采矿藏而向矿山土地所
有者缴纳的地租,它包括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三种形式。
? &建筑地段地租,为租用建筑用地而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
地租。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对于建筑地段地租,土地
位置起决定作用。第二,垄断地租占有优势。
? &原始的土地是天生的自然物,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
但是,在商品货币关系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土地也有价格,
即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决定因素,一是地租收入的多少
(成正比 ),二是银行利息率的高低 (成反比 ),计算公式:
土地价格 =地租 /利息率。
二、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特性
(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特征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经历
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
义。到 19世纪末 20世纪初,资本主
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
? 生产集中,指社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使它
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占份额日益增大。行业集中率指一个部门中少数几
家大企业的生产与销售额占该行业的比重,社会生产集中率一般指占
企业总数比重很小的几百家大公司在社会总资产中占的份额。
? 生产集中是私人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垄断,是指少数大企业或大企
业的联合,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对某个或若干个部门的生产和
销售实行独占控制。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集中、垄断程度都有了
很大提高。从生产集中看:一是兼并的对象,从中小企业发展到大企
业,甚至是跨国的大企业之间的兼并;二是兼并方式,从横向和纵向
兼并发展到混合兼并。从垄断程度来看:一是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了
巨型企业;二是经营向多样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出现了混合联合公
司,这是战后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3、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 根据列宁的分析,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经济特
征。第一,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第二,在
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垄断的银行资本
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形成金融资本,主要途径,一是信
贷关系,二是资本纽带,三是人事结合。
? &金融寡头是指控制着宠大的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
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参与制”。
? 第三,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自由竞争资本主
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的主要形
式,一是借贷资本输出,二是产业资本输出。
? 第四,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 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4、垄断和竞争关系
垄断与竞争并存。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它包括:垄断组织内部的竞
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
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5、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 垄断利润是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 地位所获得的利润。特点
是:一是高额,大大高于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二是相对
的稳定性,持久地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 垄断利润的来源:一是垄断企业内部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
二是存在于垄断企业外部但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垄断企
业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6、垄断价格
?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企业为获得垄断利润,凭借
其垄断地位,在购买生产资料或销售产品时规定
的一种市场价格,它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 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第一,
垄断价格不可能完全脱离价值。第二,垄断价格
并没有改变全社会商品价格和价值总额的一致性。
第三,垄断价格的制定和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
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化。
? 垄断价格进一步改变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即表现为大部分商品的市场价格采取了垄断价格
的形成形式。
(二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特征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本同资产阶
级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资本主义。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
展,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全
面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
? 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需求与私人垄断资本积累
有限性的矛盾。
? 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与私人垄断资
本单纯追求自身利益的矛盾。
? 生产高度社会化要求经济协调发展与私人垄断
资本加剧了市场机制自发性、盲目性的矛盾。
?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加深了生产能力急剧膨胀
与社会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 科技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使工人阶级构成发
生深刻变化,失业现象日益突出。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和双重作用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维护和巩固资
本主义经济制度,借助国家政权力量直接
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
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保证垄断资本集团获取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从而促
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二,对经济有意识地干预和调节,
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过剩的
经济危机。第三,国家通过大量拔款和组织开发新技术,
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第四,国家协调垄断资本和中小资本、垄断资本内部各
集团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服从资产
阶级的整体的长远利益。第五,通过社会福利和收入政
策直接干预劳资关系,起到了缓解阶级矛盾的作用。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其历史局限性。第一,国家干预 不
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群众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
盾。第二,国家调节不能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第三,
国家干预经济不能解决失业、贫富悬殊问题。第四,国
家干预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第五、国家干预经济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如
财政赤字、通货膨胀、金融风险、国际经济磨擦。
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过程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
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与扩展。第一,
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资料使用社会
化。第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第三,很
多产品日益成为“国际综合产品”。
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和长期性
? (1)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首先,资本
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准备了物质条件。
?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无产阶级。
再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还为社会主义
建立后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组
织形式和管理经验。
?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
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一种旧的社会制
度在全世界的灭亡和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在全世界
的胜利,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必
然取代资本主义绝不意味着资本主义会自行灭亡,
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斗争过程。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