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说明 课程总体设想 外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开设时间为第6学期,共48课时。 本课程以史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基本思路是以世界文学总体发展为线索,将欧美文学和东方文学两部分有机融合,尽量研究东西方文学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并注重理清东西方文学中文学精神的传承和演变。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世界上古时期至二十世纪的东西方重要的文化现象,文学史、重要文学流派及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课程,是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学发展的过程及规律;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正确研究、评价外国文学发展潮流、重要的作家、作品;吸收世界文化精华,获得开放性的眼光与胸襟。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及其它文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从事现代语文教学与文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由对外国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文学成就的掌握,使学生灵活掌握现代思维方式。以更全面辩证文学与社会发展演进的关系,健全人格道德与心理机制。以树立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活动安排: 课堂教学方法: 1、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教学方式,由“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学生讨论,评议总结,课后思考”五个环节构成。 2、一般讨论随堂进行,同学发言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阅读相关的外国文学作品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环节,要求在听课前按教学进度阅读相关参考文献,做好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 3、多媒体辅助性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课程教学由课堂教授、课件辅助教学、网络辅导答疑三个部分构成。依据外国文学史的教学内容体系,配合课堂教学,演示教学课件系列。并在网络配合播放外国文学名著的影视、图片资料。 四、课程使用教材: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陶德臻 马家骏主编《世界文学名著选读》1册——5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该课程的辅助教材见附录教学参考文献。 另配有教师自编《外国文学学习指导书》。以便于学生掌握本课程的重点,解析难点和疑点和课后自学。 六、学生作业 本学期书面作业3次,全批全改 抽查外国文学阅读笔记 七、成绩考核: 本学期课程成绩=平时作业40%+期末考试60% 教学内容 绪论(2课时) 学习外国文学史的目的和意义,本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介绍,教学基本方法和要求,教材和教学参考文献的介绍和使用。 上古外国文学(10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一般性地了解古代几大文明的文学状况及相互影响交融。主要了解古希腊文学、希伯来文学的概况及对西方文化的发生学意义。 第一节 古代几大文明概述 上古世界历史概貌,古埃及文学、古巴比伦文学、古印度文学、古希伯来文学、古希腊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古罗马文学在欧洲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 神话概述 神话的主要功能。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神话的基本内容。几大神话系统的联系与变异。 神话向历史和宗教方向分流。神话对于后世文化的影响。 古代希腊神话和希伯来神话是西方文化的两大源泉。 第三节 史诗 古代世界史诗产生和发展概述。 古代史诗的基本特征。世界最早的史诗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在历史、哲学和文学方面的意义。 东方世界成就最大的史诗: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两大史诗的多种意识形态意义。《罗摩衍那》的艺术特征,两大史诗对东方文学的影响。 西方成就最大的史诗: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修纪》。荷马史诗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艺术特色:结构技巧,人物个性化,宏伟而崇高的风格。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及意义。 第四节 戏剧 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古希腊悲剧起源于民间祭祀酒神仪式的歌舞。古希腊悲剧的发展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悲剧演出的形式和基本主题。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重要作品和创作特色: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抗暴主题。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观念,剧本的结构艺术。欧里庇得斯《美狄亚》对奴隶主民主制危机时期雅典社会矛盾的反映,写实和心理描写的特点。 古希腊喜剧的起源与发展,喜剧的基本内容与结构形式。“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和他的代表作《阿卡奈人》。 印度戏剧的起源、创作概况及基本特征《沙恭达罗》 第二章 中古外国文学(10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一般性了解中古文学的总体特点,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四种主要类型,重点了解东方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格局中的意义和地位。辩证地认识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的文化价值。 中古文学概述 世界三大宗教文化圈的形成:基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佛教文化圈 中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格局和特征:中世纪文学充满浓厚的宗教色彩,中古东方文学取得世界性的辉煌成就。 中世纪文学分为人文主义文学、宗教文学、贵族宫庭文学和民间市井文学。东西方文化和文学之间的碰撞与交融。 人文主义文学: 文艺复兴运动概况,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内容,各国人文主义文学发展简况。意大利是新文学的发源地。彼得拉克的抒情诗。薄迦丘的《十日谈》;法国拉伯雷和他的《巨人传》。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和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人文主义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第三节 中世纪宗教文学 基督教文学:基督教文学的类型和内容。但丁的《神曲》是基督教文学的典范:《神曲》对基督教文学的突破,《神曲》是中古文化的哲学与艺术的综合,是欧洲近代文学的“序曲”。但丁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 骑士文学: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骑士叙事诗的三大系统:古代系统、不列颠系和拜占庭系,《亚瑟王传奇》。骑士叙事诗对后来欧洲小说发展的影响。 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的思想意义,《失乐园》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 印度佛经文学 第四节 中世纪贵族宫庭文学 欧洲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古典主义的艺术特征,重要作家作品:高乃依《德》拉辛《安德洛玛克》莫里哀《伪君子》、《悭吝人》,莫里哀在欧洲戏剧史上的意义 巴洛克文学 日本物语文学和《源氏物语》,《源氏物语》与日本古典美传统,《源氏物语》是东亚文化圈相互影响交流的结晶。阿拉伯悬诗,波斯古典诗歌和《蔷薇园》 第五节 中世纪民间市井文学 中世纪欧洲民间市井文学:反映氏族社会末期情况的英雄传说和英雄史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中世纪中期的欧洲文学。主要国家高度封建化后的英雄史诗及民间谣曲:《罗兰之歌》、《熙德之歌》、《尼卜龙根之歌》、《伊戈尔远征记》、《罗宾汉谣曲》。 市井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市民文学的内容与讽刺手法,韵文故事与讽刺叙事诗。《列那狐传奇》。故事诗《玫瑰传奇》。笑剧《巴特兰律师》 中世纪东方民间市井文学: 印度寓言《五卷书》,波斯故事集《卡里木和笛木乃》。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与阿拉伯民族精神,《一千零一夜》在东西方,《一千零一夜》的叙事特征。 民间市井文学的特征:口传性,结构的开放性,语言的诙谐幽默 第六节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戏剧:莎士比亚戏剧产生的文化背景,对古典戏剧的突破。莎士比亚戏剧思想内容与时代精神的关系。莎士比亚戏剧是对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综合,具体表现为:历史题材和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 浪漫氛围和现实内容的有机融合;悲剧和喜剧要素的有机融合;戏剧情节的丰富性、生动性;人物性格的矛盾性、可变性;戏剧语言的形象化、个性化。 外国近现代文学(1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一般性了解外国近现代文学中东西方文学不平衡发展的状况,重点了解这一时期西方。政治文化运动与文学发展的一致性,世界一体化文学思潮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第一节 外国近现代文学概貌 外国近现代文学的时间界定。外国近现代社会概况。外国近现代文学的总体特征:政治文化运动与文学发展的一致性,世界一体化文学思潮的形成,西方文学作为强势文化向东方世界的扩张与渗透,东方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回应和改造。 第二节 西方游历文学 西方殖民文学的兴起和性质,斯威夫特的《格里佛游记》,资产阶级“新人”形象的大量涌现。扩张和占有: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探险和飘流,《恰尔德,哈罗德游记》,长篇叙事诗《唐璜》。寻找“理想国”,《波斯人信札》、《老实人》、《天真汉》。 英国18世纪小说的最高成就《汤姆·琼斯》。 第三节 浪漫感伤文学 情感与家庭:理查生、斯泰恩和哥尔德斯密斯的感伤主义小说。卢梭的小说《修女》、《新爱洛漪丝》,德国市民剧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宗教与自然:英国华兹华斯等湖畔派诗人的创作。夏多布里昂带有异国情调的浪漫主义小说。他创造的患“世纪病”的浪漫主义失望者形象。斯塔尔夫人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宣扬。维尼和拉马丁诗歌中的消极没落情绪。民主诗人贝朗瑞的歌谣诗。司汤达的早期文学实践和文学论文。雨果早期的文学活动。 拜伦的诗歌创作 德国童话与民谣 第四节 客观写实文学: 写实文学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写实文学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论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 法国文学:以司汤达、巴尔扎克为代表。福楼拜、左拉的小说,更精确和更客观的写实。 英国文学:?0—60年代英国的社会矛盾。宪章派文学。写实文学成为主流。代表作家:狄更斯、萨克雷、勃朗蒂姊妹、盖斯凯尔夫人。英国写实文学的特点。 俄国文学:俄国写实文学产生的社会条件。俄国写实文学的特点,重要作家: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 英国、法国、俄国写实文学特征的比较。 日本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全面引进、改造和消融。坪内消遥、二叶亭四迷、尾崎红叶、德富芦花为代表的近代写实主义。以森鸥外及以《文学界》为核心的浪漫主义创作。以有岛武郎、志贺直哉为代表的“白桦派”以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佐藤春夫为代表的唯美主义,以岛崎腾村、田山花袋为代表的“私小说”。文化冲突与夏目漱石的创作。 印度及南亚、东南亚文学对西方近现代文学的对抗排斥——选择吸收。印度作家般吉姆、萨拉特、安纳德与民族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文化冲突与普列姆昌德的创作。在东西方搭起理解桥梁的泰戈尔。西方近现代文化思潮对阿拉伯文学的渗透和影响,埃及现代派,黎巴嫩旅美派作家哈利勒·纪伯伦、米哈依尔·努埃曼的文学创作。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14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社会概貌,外国文学多元发展的局面。重点了解三大文学思潮之间的联系,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及世界性影响。 第一节 东西方社会概况 资本主义的的高速发展与世界工场的形成,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矛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较量。世界两次大战对人类传统价值观的剧烈冲击。 信息社会的来临和快速发展,人类生存面临共同难题。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发展概况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基本特征:文学思潮从单一走向多元 2、东西方民族文学间由冲突回应到综合交融,二十世纪三大文学主潮概述,三大文学主潮之间的联系及影响。3、二十世纪文学与十九世纪文学的基本关系。 第三节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文学 二十世纪俄苏文学与社会主义文学概述,俄罗斯文学创新和争夺话语权时期,白银时代的诗歌创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主流文学,红色三十年代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变调:高尔基和肖洛霍夫的文学创作。“解冻文学”,“回归文学”,“战壕真实”派文学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当代东方无产阶级文学。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二十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概述。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海明威和《老人与海》。当代东方现实主义文学:战后派文学的兴起,日本战后派文学与三岛由纪夫的创作,韩国战后派作家群。历史文化派、乡土寻根文学、现实主义的大众化和通俗化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上帝死了”之后的人生意义的怀疑和寻找,对科学理性的重新审视,对社会与人的异化关系的深刻揭示。 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对文学真实观的重新阐释,作品主题的深度模式,人物个性化特征的消失,作品结构的因果逻辑关系的拆解,时空倒错、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反讽等艺术表现方法的革新。现代主义文学的两种极端走向:强调非理性直觉的意识流小说;强调还原客观现象的“物本主义”和法国新小说 现代主义代表性文学流派评介: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歌,里尔克、瓦雷里、叶芝等人的诗歌创作。表现主义戏剧,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卡夫卡的小说创作。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的心理学背景和哲学背景,重要作家伍尔芙、乔依斯、福克纳等人的创作。 当代东方现代主义的发展,日本的“新感觉派”与川端康成的创作。黑非洲当代文学与索因卡的创作,阿拉伯当代文学与马哈福兹的创作 二十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期现代主义文化的兴起和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比较辨异。后现代主义文学采取的艺术策略和手段:夸张变形,拼贴杂揉、戏彷嘲谑、话语膨胀、文学文本与现代传播媒介的结合等。存在主义文学和萨特的文学创作。在荒诞的形式中表现荒诞的人生和历史: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小说。巴塞尔姆、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人的创作。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