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一章 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第一节 概述一、居民点的形成居民点,或称“聚落”,是指居民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它是由建筑群、道路网、绿化系统以及其它工程设施等物质要素所组成的综合体。根据其性质和人口规模,可分为城市居民点和农村居民点。
居民点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劳动分工的加剧,
都对居民点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居民点的分类及我国居民点现状
(一)分类
我国居民点分为城市型和农村型
城市型居民点一般又可分为市和建制镇两类
我国的市按其人口规模分为特大城( 1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大城市(指人口在 50万以上,不足 100万的城市)、中等城市(人口
20-50万的城市)、小城市(人口不足 20万的城市)四类建制镇还包括独立工矿区或旅游服务基地等。农村型居民点是指未建制镇和村庄,
村庄依其规模大小,又可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
(二)现状三、小城镇的概念从形态学的角度看,小城镇可泛指较小的城市、建制镇(县城关镇和实行镇管村体制的建制镇)以及集镇,本书中是指建制镇和集镇。
按城乡二元的划分,前者属城市范畴,后者为乡村范畴,客观上它处于城乡过渡的中介状态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一章 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第二节 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体系布局一、小城镇体系
(一)小城镇体系的概念
(二)小城镇体系的结构层次小城镇体系一般由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和基层村四个层次组成。
村庄是农村中组织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居民点,它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两个层次。中心村一般是村民委员会所在地,设有为本村和附近基层村服务的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基层村一般是村民小组所在地,设有仅为本村服务的简单的生活服务设施。
二、小城镇体系布局应考虑的因素
要有利于工农业生产,方便于生活
要考虑小城镇的交通条件
珍惜土地,节约用地
居民点的分布要均衡
要考虑建设条件的可能三、小城镇体系布局的方法和步骤
(一)搜集资料
(二)确定小城镇居民点分级
(三)拟定小城镇体系布局方案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一章 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第三节 小城镇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选择小城镇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1、便于组织生产与生活。
2、便于运输。
3、宜于建设。
4、卫生保健要求。
二、居民点用地适用性评价
(一)一类地用地
(二)二类用地
(三)三类用地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一章 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第四节 确定居民点的性质和规模一、确定居民点性质
(一)确定居民点性质的依据
1、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2、县域规划
3、资源条件
4、生产基础
(二)确定居民点性质的方法
1、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二、确定居民点规模
(一)居民点人口规模预测居民点人口规模预测的方法有综合指数法、职工带眷系数法、劳动力平衡法、综合平衡法等。
(二)居民点用地规模的估算居民点用地规模主要是根据人口规模及人均用地指标来确定其计算应根据人口规 模、
农户数和户均宅基用地指标进行测算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一章 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第五节 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一、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的概念
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是在居民点性质和规模基本确定之后,在居民点用地适用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与要求,对居民点各组成用地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并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
居民点用地按使用性质分为居住建筑用地
( R)、公共建筑用地( C)、生产建筑用
( M)、仓储用地( W)、对外交通用地
( T)、道路广场用地( S)、公用工程设施用地( U)、绿化用地( G)、水域或其它用地
( E)九大类用地。
1、按组群方式布置工业企业,以形成居民点工业小区。
2、按居住小区、居住生活单元组成梯级布置,以形成居民点生活居住小区。
3、配合居民点各功能要素,组织居民点绿化体系,建立各级休息与游乐场所。
4、按居民工作、居住、游憩等活动特点,
分布建筑群体系,形成居民点的公共活动中心。
5、按交通性质和交通速度,划分居民点道路的类别,形成居民点道路交通体系。
以上五个方面构成了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
二、居民点主要用地的规划布置
(一)工业用地的规划布置居民点工业用地规划布置的任务在于全面分析与研究工业对居民的影响,使居民点的工业布局,既能满足工业生产工艺、交通运输等方面的要求,又能避免或减少工业生产对居民点环境的污染等不利因素,促进居民点健康发展。
(二)仓库用地的规划布置仓库用地是指专门用作储存物资的用地,
它不包括工业企业和商业服务机构内部的仓库占地,而是指在居民点中需要单独设置的,短期或长期存放生产与生活资料的仓库和堆场。
仓库用地的布置应满足仓库用地的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不能过高,土壤承载力要高;必须具备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最好接近货源和供应服务地区,
合理组织货区和货物运输,最大方便地为生产、生活服务;不同类型仓库最好分别布置在不同地段,同类型仓库尽可能集中紧凑布置,但居民日用品供应仓库应均匀分布,以便接近供销网点;仓库就有足够的用地,但不应浪费用地;仓库用地的布置应注意居民点的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产生,确定居民点安全。
(三)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居住用地的选择关系到居民点的功能布局、居住环境质量、建设经济及景观组织等各个方面,应慎重对待。一般选择适于各项建筑工程所需要的地形和地质条件的用地,避免洪水、地震、滑坡等不良条件的危害,以节约工程准备和建设的投资;居住用地的位置需按工业区的性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确定相对的距离与部位,在保证安全、卫生与效率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接近工业区,以减少居民上、下班的时耗;用地面积大小需符合规划用地所需,用地形态宜集中而完整,以利于集中紧凑地布置,节约市政工程管线的费用;尽量利用原有设施,
以节约新区开发的投资和缩短建设周期,此外,用地选择在规模和空间上要为今后的发展留有必要的余地。
居住用地的分布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集中布置,且在用地范围内无自然或人为的障碍,组织用地时,常采用这种布置方式。
另一种是分散布置,即当用地受到自然条件限制,或因居民点的工业和交通设施等的分布需要,或因农业良田的保护需要等,需将用地采用分散布置的方式。
(四) 公共 设施用地的规划布置
公共设施是为居民提供社会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机构和设施的总称。它与居民生活和工作有着多方面的密切联系,公共设施网点的内容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点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其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居民的使用和经济的繁荣及今后的合理发展。
公共设施的分布不是孤立的,它们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各类公共设施都要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公共设施是人流、车流集散的地方,要从其使用性质和交通状况,结合居民点道路系统一并安排;公共设施种类很多,而且建筑的形体和立面也比较丰富多彩,可以通过不同的公共建筑和其它建筑的协调处理与布置,利用地形等其它条件,组织街景与景点,创造具有地方风貌的景观;公共设施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原有基础。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二章 道路交通规划第一节 概述一、道路交通规划的意义
道路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
“现代
工业 的先驱”。
二、道路交通特征
(一)交通流的相互交叉
(二)交通流向及流量的不稳定性
(三)道路交通需要很多附属设施和管理设施
(四)道路交通的速度、流量及密度的关系
1、速度与密度的关系其关系是直线关系,直线公式为:
V=a-bk
式中 a,b为常数,当 k= 0时,V
值为理论最高速度,即畅行速度 Vt 。
2、交通流量和密度的关系交通流量和密度的关系为一抛物线形状,且两端为零。
3、速度与流量的关系速度与流量成抛物线关系,在最高速度时,其流量为零,当密度等于阻塞密度时,速度、流量也均为零;只有当一定速度 Vm时 (既临界速度),才会得到 Qm的峰值 C,也就是最大流量。
三、道路上的通行能力道路上的通行能力,是指一条道路在交通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交通量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是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二章 道路交通规划第二节 交通规划一、道路交通规划的调查工作交通现状调查内容包括运输方式的种类,主要交通线的分布,区内外各主要交通点之间的距离及客货交通数量、
运输量、交通工具种类、客运项目等,
并将结果分别编制成各种调查表。其调查方法可采用起讫点调查。
起讫点调查又称 OD调查( Origin
Destination Survey)
OD调查的方法有很多,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客流调查常用家访调查法,货源调查常用发(收)表调查法,此外还有路边询问调查、工作出行调查、运输集散点调查、公交线路调查等方法。
二、远景交通量的预测
(一)远景交通量的预测方法交通量的预测方法最常用的是回归模型预测。设交通量是社会的一部分,
在各种因素影响的某一均衡状态下,有实际交通需要量时,用函数来表示交通量和人口或各种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
并用统计方法将其定量化,求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得到预测未来交通量的计算方法。
(二)远景交通量预测程序
1、根据起讫点调查表( OD表),分析计算现时发生交通量与现时人口和各种经济指标、
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2、根据远景人口、各种经济指标、土地利用的数值来推算远景的交通发生量。
3、根据起讫点调查所得出的出行特点,
分析交通量在各地分布的比率,并以此推算远景的分布交通量。
4、推算远景分配交通量,即根据运输对象和交通特点,确定各种运输线路的交通量。
三、交通运输结构的确定
(一)各种运输工具的经济运距和服务范围常见的几种交通手段的运输速度为:自行车 12公里 /小时,摩托车 18公里 /小时,在汽车专用道路上为 36公里 /小时,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为 12公里 /小时,载重汽车为 15-50公里
/小时,火车为 30-50公里 /小时,直升飞机为
125公里 /小时,螺旋桨飞机为 115公里 /小时,
喷气式飞机为 125公里 /小时。
(二)运输对象对运输条件的要求运输对象主要有客、货两类,
客运包括旅行、游览等项目,对运输条件的要求是在速达的基础上,
力求安全、经济、舒适、方便,而且要有一定的生活服务设施。在货运中,由于货物种类不同,包装方式不同,对运输条件的要求也不同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二章 道路交通规划第三节 公路用地规划一、公路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路基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必须稳定坚实。
(二)路面路面是直接承受车辆碾压的行车地带
(三)路肩路肩是指路面两侧路基边缘以内的地带,它是用来支持路面,临时停靠和供行人步行之用。
二、公路的分级与主要技术指标
(一)公路的分级高速公路--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一般能适应的年平均昼夜汽车交通量为 25000辆以上。
一级公路--连接重要政治、经济中心,
通往重点工矿区,可供汽车分道行驶并部分控制出入,部分立体交叉的公路。一般能适应的年平均昼夜汽车交通量为 5000-
25000辆。
二级公路--连接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区等地的干线公路,或运输任务繁忙的城郊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2000- 5000辆。
三级公路--沟通县及县以上城市的一般干线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2000辆以下。
四级公路--沟通县、镇(乡)、村等的支线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200辆以下。
(二)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1、行车速度表 3- 4- 4
2、路面宽度
3、路基宽度
4、平曲线半径
5、停车视距为了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应使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它由三部分组成,即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安全距离,其公式为:
0
2
1
)i(2 5 46.3
ik
h
V
t
V
S?
式中 S--停车视距( m)
V--计算行车速度( Km/h)
k--汽车制动器使用系数,一般采用 1.2
- 1.4
h--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系数
i--路线纵坡度,上坡时取“+”,下坡时取“-”
t1--司机反应时间,一般取 0.5- 1.5S
i0--安全距离,取 5- 10m
6,纵坡度三、公路的选线
1、平原、微丘陵地区的选线这类地区地面比较平坦,高差变化不大,大多为耕地,居民点较密,水路、河叉、湖泊较多。路线应力求顺直短捷,一般允许设置几公里以上的长直线,为确保行车安全,在长直线尽头不应设置小半径的平面曲线。路线尽量避免穿越城镇、工矿区及较密集的居民点,但为了使用方便也不能离开太远,必要时可修建支线进行联系,做到既方便运输又保证安全。当路线通过靠河低洼的村庄和田地时,
应争取靠河岸设线,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田护村。
当线路与铁路或其它公路相交时,尽可能以正交或不小于 45度角的斜交通过。
2、山岭、重丘陵区的选线这类地区的地形复杂,山坡陡峻,溪流湍急,
沟谷多而曲折,土层浅溥,地形复杂,公路选线较为困难。山丘区公路选线应满足下列要求:
( 1)在复杂的山岭、重丘陵区的自然条件下,公路应有足够的稳定性。
( 2)公路在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上应配合恰当,
符合技术标准的规定,能保证汽车以计算行车速度安全行驶。
( 3)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减少工程数量,降低造价。
( 4)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并充分考虑各种经济建设的要求。
( 5)使公路的造价最低,日后的养护和汽车运营费用最经济。
( 6)既要符合已定的路线技术标准,又要考虑便于今后改建提高公路等级。当采用分期修建时,必须严格掌握分期修建的标准,使前期工程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
公路选线是一件复杂的工作,选线时应有大比例尺的地形图资料,并要进行现场选线和多方案的论证选优。
四、公路用地面积概算昼夜交通量一般采用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A = 2 N / ( d · p )
式中,A--昼夜平均交通量(辆 /昼夜)
N--年平均货运量(吨)
d--汽车运输天数(天)
P--每辆汽车的平均载重量(吨 /辆)
除货运量外,还应包括客运交通量。在总交通量的基础上,确定公路技术等级。
根据公路技术等级,确定公路的路基宽度,再结合路沟和绿化带占地宽度,总和即为公路占地宽度。
公路用地宽度=路面宽度+两侧路肩宽度+两侧边沟宽度+其它用地宽度式中:路面宽度+两侧路肩宽度=路基宽度边沟宽度=边沟底宽+ 2× 边坡 × 沟深用公路宽度(米)乘该路线长度(米),再除以 666.7 平方米,即为该路的占地面积(亩)。再加上养护公路用地和沿线设施用地。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可以算出该区域每条不同等级的公路占地面积,总和即为该区域公路占地面积。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三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第一节 供水量预测一、需水量预测
(一)工业用水
1、趋势法:用历年工业用水增长率推算将来 工业用水量。计算式为:
Qi=Q0( 1+a) i
式中,Qi —— 预测某水平年工业需水量
Q0 —— 预测起始年工业用水量
a—— 工业用水年平均增长率
i—— 从起始年至预测年的间隔时(年)
该法简单易行,但选取历史资料应是工业发展稳定的阶段,且时段不宜太短,用水量数值应较为准确。
2、分类预测法将本地工业分成几大类,分别用不同方法预测用水量。
3、系统分析法由于影响工业需水量的因素十分复杂,
既有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产品结构,又有目前水平和技术、经济能力;既有需水量又有可供水量制约。就工业本身而言,既要考虑内部因素又要考虑外部因素等等,因此可能有多种需水方案,应对这些方案进行系统分析和经济效益分析,进行综合评判,所以理应进行多目标分析的决策,选择应采取的非劣方案和优化决策。
(二)城镇生活用水一般城镇生活用水的增长速度是有规律的,可以用外延或简单相关方法预测未来用水量,用水定额要以现状调查为基础,分析历年定额变化情况,或进行用水定额与当地人均收入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并考虑不同水平年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节水等因素。
(三)农村用水
1、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通过典型调查,按人均用水标准进行估算。
2、牲畜用水通过调查或参考有关资料确定各种牧畜或家禽用水定额,然后进行预测。
(四)农业灌溉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包括种植业灌溉用水和林、牧业灌溉用水。农灌用水受气候地理条件的影响,地区和时间上变化较大;同时还与作物品种、组成、灌溉方式、管理水平、土壤、水源以及工程设施等具体条件有关。农业灌溉主要包括大田、水稻和菜田的灌溉。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在以旱作为主的条件下,宜选择 50%和 75%两种保证率。
1、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定额农作物需水量一般指农作物在田间生长期内植株蒸发量和棵间蒸发量之和(又称腾发量),一般通过灌溉试验确定,缺乏资料时可应用邻近相似地区实验资料确定。目前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依据当地气象因子,利用经验公式(如彭曼公式)进行“潜在腾发量”计算。
2、灌溉制度和灌溉定额灌溉制度指在一定气候和农业栽培技术条件下,
使作物获得某种计划产量对作物进行适时适量灌溉的一种制度,它包括灌水时间、灌水次数、灌水定额(立方米 /公顷)。
3、综合灌溉定额在确定了作物种植结构以后,应依据各种作物的设计灌溉定额,计算综合灌溉定额。通过数学规划方法,在可供水量一定的条件下,优化了种植结构,
相应减少了耕地总的灌溉用水量。
4、设计灌溉面积在设计保证率条件下对可能供农灌的水量进行规划,基本采取“以供定需”
的作法。
5、渠系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 η)指净灌溉用水量( W净)
与毛灌溉用水量( W毛)之比值。
η= W 净 /W毛设 η干,η支,η斗,η农、分别表示干、支、斗、
农各级渠道的加权平均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则:
η=η干 × η支 × η斗 × η农综上所述,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灌溉用水量预测考虑以下因素:
( 1)灌溉面积的发展;
( 2)不同保证率情况下的不同灌溉方式;
( 3)不同作物组成及灌溉定额;
( 4)渠系水利用系数的提高。
二、可供水量预测可供水量一般是指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或不同频率,考虑需水要求,工程设施可提供的水量。计算全区域工程可供水量一般先从单项工程入手,然后再进行综合分析计算。
(一)蓄水工程
1、水库:以表示月进库水量,M表示月需水量,△ V 表示水库补充的月需水量,则:当
>= M时,
=M ; <M时,=+△ V
2、多年调节水库:一般利用多年实际运行资料,按年实际供水量进行计算。
3、小型蓄水工程:一般采用“复蓄系数”
法(指蓄水工程每年利用的水量相当于库容的倍数)。可通过典型工程分类实地调查分析确定。
(二)引水工程
1、大、中型引水工程一般按选择的典型年进行计算。在引水工程所在河道来水过程线确定后,可供水量取决于渠道过水能力、下游河道流量要求,
以及用户用水要求。
2、小型引水工程采用灌溉面积和毛灌溉定额反推引水工程可供水量。
W可供 = n A M
式中,W可供 — 某水平年、某一来水频率引水工程的可供水量
n— 某一来水频率引水工程的可供水系数
A — 引水工程的灌溉面积
M — 某一来水频率相应毛灌溉定额
(三)提水工程提取地表水工程:从河道提水的最大提水量取决于河道流量、下游河道流量要求以及提水能力。
机井工程:地下水可供水量应在地下水源评价和计算总补给量的基础上,按照机井提水能力进行计算。
(四)其它污水利用量、微咸水利用量以及海水利用量等可参照地矿和水利部门的研究成果,
按照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开采量。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三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第二节 灌排渠道规划一、灌溉渠道规划
1、灌溉排水渠道在水源和容泄区水位既定的条件下,尽可能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溉和排水面积。
2、渠道布置应保证工程费用少,渠道输水损失小。
3、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
4、上级渠道的布置应为下级渠道的合理规划和土地规划其他项目的合理布局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排水沟道规划布置
1、各级排水沟要布置在各自控制范围的最低处,
以便能排除整个排水地区的多余水量。
2、干沟出口应选择在承泄区水位较低和河床比较稳定的地方。
3、下级沟道的布置应为上级沟道创造良好的排水条件,使之不发生壅水。
4、各级沟道要与灌溉渠系的布置、土地利用规划、道路网、林带和行政区划等协调。
5、工程费用小,排水安全及时,便于管理。例如骨干沟道尽可能布置成直线,但当利用天然河流作为干沟时,就不能要求过于直线化。另外排水沟还要避开土质差的地带,同时也不能给居民区的交通带来不便等。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四章 耕地内部规划第一节 耕地组织形式一、耕地利用的组织
(一)种植结构的确定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即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以种植制度为中心,
养地制度为基础。
种植制度 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包括确定种什么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蔬菜、
果树、牧草等),各种多少,种在哪里,即作物的布局问题;作物在耕地上一年种一茬还是几茬?哪一个生长季节或哪一年不种?即复种或休闲问题;
种植作物时,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套种或移栽;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年份作物的种植顺序如何安排,即轮作与连作问题;
养地制度 是与种植制度相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供求平衡、土壤耕作以及农田保护等。
作物种植结构是指一定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比例与结构。确定合理的种植结构必须综合考虑下列四项原则:即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用地原则);用地与养地结合
(养地原则);因地种植,综合平衡
(生态原则)和经济实效原则(经济原则)
确定种植结构的依据主要有
1、农作物对生态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2、当地的技术经济条件 ( 1)劳动力条件 ( 2)农业技术装备程度( 3)农业工艺技术
3、市场需求
(二)确定种植结构的方法
1、常规方法:首先根据社会需要研究粮食和经济作物、主粮与杂粮、夏粮与秋粮作物、粮食与饲料和绿肥作物的比例,然后再根据具体条件研究确定作物的比例。以进一步确定各种需求指标。
2、数学模型法:应用数学模型法可以合理解决作物组合的选择,作物种植面积的合理构成及作物合理布局等问题。
主要的模型如线性规划模型。
3、计算机模拟:通过计算机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对作物种植结构、面积进行咨询决策。
二、耕地利用组织形式
(一)轮作区组织形式,又称固定轮作区或分区轮作。是把一定范围内的土地,根据轮作周期的年限划分成若干个面积相等、土壤肥力近似的轮作田区,轮作田区是作物轮换种植的基本单位。在轮作田区之间按照一定的轮作换茬顺序,在时间和空间上轮换种植作物。
实行轮作区组织形式的地区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具备适合本地区的科学轮作制度;种植计划比较稳定,年际间作物种植与面积变动幅度不应超过 5-
10%;单位土地经营范围稳定,土地集中连片,农田基本建设标准高。
(二)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又称分块轮作。
即根据作物生长的要求和土壤、水利等情况,
在耕地范围内划分作物种植区(如棉花区、
蔬菜区、旱粮区、水稻区、饲料种植区等),
再在种植区内划分耕作田块,轮换种植作物。
作物换茬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根据需要和作物前后茬口,每年每季在田块上具体落实。
这种组织形式的不足之处是,年际甚至每季作物种植比例不稳定,作物安排比较分散,
不便于管理和机械耕作。目前我国农村主要都采用这种组织方式,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下,耕地组织形式只能够采用这种组织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比较灵活机动。
(三)一些适应分户经营体制的耕地组织形式
1、种植大户的耕地组织: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区,为了扩大经营规模,除按人口分出口粮地外,
其余土地进行承包经营,使经营规模扩大。各户在经营范围内,划分地块,分块种植,实行固定的轮作制度。
2、统分结合的耕地组织:即将土地分作若干轮作区,在每个轮作区内划分地块,分配给农户,在不同的轮作区内,种植统一的作物,实行统一的轮作制度。此外,也有的地方,采用大统一,小自由,
规定在某一轮作田块内不得种植某种作物。
例如:种植棉花,病虫害是一项必须统一防治的工作,所以规定种植棉花必须种植在规定的范围内,非种植范围内不得种植。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四章 耕地内部规划第二节 耕作田块规划一,耕作田块的概念耕作田块是以田间道路、护田林带、
末级固定沟渠所围成的地段,是进行田间耕作、生产管理、轮作倒茬和平整土地的基本单位。
耕作田块的设计,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耕地单元自身的要素的规划,包括单元方向、边长、形状等;二是耕地规划单元地域范围内的田间工程设施(灌排沟渠、护田林带、田间道路等)的规划。
二、规划单元的方向确定
1、要有利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2、要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
3、要有利于水土保持:当耕作方向与等高线走向相一致时,可以减少地面径流量和对土壤的冲刷量。
4、要有利于田间灌溉
5、要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
6、要有利于防风
7、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三、耕地地规划单元的大小和形状
1、长度:单元长度通常要求根据机械作业、土地平整、农田灌溉和排水等的要求来确定。
2、单元宽度:确定单元宽度时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田间机械作业的幅宽、末级固定渠道的间距和林带防风的距离。
3、单元的形状:为了适应田间机械作业的要求,单元理想的形状是正方形或长方形。
其次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要求单元的两个长边相互平行,避免机械作业时留下狭长楔形地段而难以处理。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四章 耕地内部规划第三节 田间工程规划一、田间灌排渠道的配置根据沟渠的作用和相对位置的不同,在平原区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
( 1)灌排相邻布置:所谓灌排相邻布置,就是把灌溉渠道和排水沟道相邻布置。这种布置形式适用于有单一坡向的地形和排水方向一致的地区。
( 2)灌排相间布置:所谓灌排相间布置就是渠道向两侧灌水,排水沟承泄两侧的排水。这种布置形式就是把灌溉渠道设在高处,排水沟设在低处,
在平坦或有一定起伏的地区较适用。
( 3)灌排合渠:所谓灌排合渠,就是灌溉和排水同用一条渠道。这种布置形式可以节约土地,在沿江和滨湖地区用的较多,但在广大旱作区不宜采用。因为这种布置形式不利于控制地下水位,影响农作物的高产稳产。
2、临时渠道的布置形式
( 1)纵向布置(平行布置):由毛渠从农渠引水通过与其相垂直的输水沟,把水送到灌水沟或畦,这样,毛渠的方向与灌水方向相同。这种布置形式适用于较宽的灌水地段。
( 2)横向布置(垂直布置):灌溉水直接由毛渠输给灌水沟或畦,毛渠的方向与灌水的方向相垂直。这种布置形式一般适用于较窄的灌水地段。
二、防护林带布置
1、林带方向:林带方向应根据地区的主害风风向而定,可按风向频率图确定。主林带一般要求与主害风垂直布设,最大偏角不大于 45度;副林带与主林带垂直配置,这样才能使防风距离最大。为了便于耕作管理,
主林带一般要沿林块的长边布置,副林带沿田块的短边布置。当由于某种原因主林带不能垂直于主害风风向时,夹角一般不要大于
30度。在平原农区由于田块基本是方田,林带沿田块四周布置,可以防来自任何方向的风,实际上已没有必要划分主、副林带。
2、林带间距:林带的间距过大,林带间的农田不能全部受到保护。林带间距太小,
又会多占耕地。林带间距应依据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来确定。林带的防风间距一般为主要乔木树高的 20至 25倍,但是在 15- 20倍距离内才有明显的防风效果。不同的林带结构,
防风距离不同(见林带结构)。在风害严重的地区,应把林带间距缩小 15- 20%。在平原农区林带的间距,主要是由田块的边长来确定。
3、林带的结构:所谓林带结构,就是林带的外形和内部构造。主要指林带的宽度、
树种组成、种植密度和断面形式。一般分为紧密结构、透风结构和稀疏结构三种形式。
( 1)紧密结构:是由多行树木组成的宽林带,一般由乔、中、灌三层树冠组成,上下枝叶稠密,好象一道挡风墙,中等速度的风几乎不能透过,透风系数为 0.35以下。背风林缘的风速很小,但在离开背风林缘后风速迅速增加,很快恢复到原来的风速,防风效果较差。最小弱风区出现在背风面林带高的 1- 3倍,风速减少 59.6- 68.1%,相对有效防风距离为林带高的 10倍。在 30倍林带高范围内,风速平均降低 30.6%。
( 2)透风结构:是一种比较窄又没有灌木的林带,由单层或两层树冠组成,
有透光的大空隙,林冠部分适度透风,
树干部分大量透风,气流的主要部分经过透光空隙穿越,林带透风系数为 0.35
- 0.60。最小风速出现在背风林缘后林带高的 5- 10倍处,而且风速降低的程度不大,相对有效防风距离为林带高的
30倍范围内,以后风速就很快增大,但比紧密结构的林带增加缓慢,风速平均减低 24.7%。
( 3)稀疏结构:由 2- 3层树冠组成,有乔木和灌木。在乔木与灌木树冠层之间有不同的小空隙,空隙在断面上分布均匀,气流的主要部分从林带中穿过不改变其总的方向,
透风系数为 0.60以上。最小风速出现在距背风林缘后林带高的 3- 5倍处,风速减低 53-
56%,相对防风距离为林带高的 25倍(按减低旷野风速 20%计算),在距林缘 47倍林带高处风速恢复 100%。距林缘越远风速也就越大,在 30倍林带高范围内,风速平均降低
56.5%。这种林带防风效果好。
4、林带宽度:防护林带的宽度应能保证树种生物学的稳定性和更好的生长,
同时又能保证有足够的防风效果。一般说来确定林带的宽度,应根据治理地区环境条件及防风要求确定。一般按林带防风效能值选择。防风效能值为有效防护距离与平均防风效率之积。若综合值大,防护作用大,反之作用小。不同林带的宽度的综合防风效能如表 3-4-1。
表 3- 4- 1
林带宽(行) 有效防护距离(倍) 平均放风效率(%) 综合防风效能值
2 20 12.9 258.0
3 25 13.8 345.0
5 25 25.3 632.5
9 25 24.7 617.5
10 15 27.3 409.5
三、田间道路规划农村道路按其作用和标准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级:一级为村间路,是联系村庄之间和通往附近城镇的主干道路,为了便于大型运输工具以及农业机械的通行,路面宽度要在 6-
9米;二级路为村内交通路,也叫机耕路,应伸入田间地块,连接村内大部分主要田间路,
为了便于机械往来通行,考虑调动农机具的需要,路面宽度不小于 6米;三级路是供直接下地用的田间路,均沿生产田块一端布置,
路面宽度 4米左右。
农村道路的规划布置的基本原则,应遵循:
道路布局要短而直,这样可以节约建设用地和工程投资,缩短运输距离,降低运输费用,
同时可以减少运输时间和运输工具的磨损;
道路应选在地势平坦开阔和土质坚硬的地方,
避免通过易被洪水淹没的地区;道路要与排灌沟渠、田块、林带和村庄布局相结合,避免道路和沟渠成锐角相交,要综合考虑统一布置;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桥梁、涵洞和堤坝等各种工程建筑物,以节省基建投资。
四、沟渠路林结合的配置形式田间路和林带,一般沿斗、农级沟渠结合布置,其优点在于道路与渠岸一侧结合,节约用地。一般有如下几种结合形式:
1、沟-林-渠-路:道路布置在田块的上端,位于灌溉渠道一侧。采用这种布置的优点是,道路位置较高,不易受水淹;道路另一侧紧靠农田,人、畜、机械下地方便。
但道路跨越下一级渠道,必须修建许多小桥或涵洞。林带布置在沟渠之间以及路渠之间,
植树的行数根据上述二者间的宽度确定。
2、路-沟-林-渠:道路布置在田块的下端,位于排水沟的一侧。这种布置形式的优点是便于灌溉和人、畜、机械下地生产。
但由于道路位置较低,雨季易积水,渠、沟靠近,排沟边坡易因渠道路渗水而滑坡。因此,林带应设在渠沟之间,对渠坡予以固定。
同时,道路穿过农沟,需要修建较多的桥涵,还要在路旁修截水沟,以防道路被淹。
3、沟-林-路-渠:道路处于灌水渠和排水沟之间,其优点是道路与下级灌溉排水渠系均不相交,灌排均为便利,但是,由于道路进入田间必须跨越渠道,要修较多的桥涵。另外,以后道路的拓宽也受到限制。植树布置在道路的两侧。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五章 果园内部规划第一节 果树生长特性及要求一、果园用地的选择不同的果树品种对于用地的要求是不同的,总的来说,选择果园用地要遵循如下一些原则:
1、在平原区应选择具有良好的排水条件,
在丘陵地区,坡度不应超过 30度;
2、坡向视地区气候特点而定,在北方宜选择阳坡,以便采光增温,在南方宜选择阴坡,以保持土壤湿润;
3、土质条件:土层厚度应在 1- 1.5米以上,底土宜疏松,以利果树根系发育;
4、地下水位应距地表 1.5- 2.0米以上。
地下水位太高会影响果树根系的生长发育;
5、避免风害的影响,切忌将果园选择在风口上;
6、果园附近有足够的水源,可以供灌溉和其他生产管理之用;
7、果园要有比较便利的交通条件;
8、除大型果树农场,或有特殊需要的外,一般果园应尽量利用条件适当,
较为零散或居民周围的边角土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从土地利用的总体安排上,要把较好的土地用作粮食生产,
而将果园用地安排在山坡、河滩等地块。
二、果园树种的选择
1、适地适树。即选用适合当地的果树品种,考虑是否适应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如乡土品种或经过试验并证明可靠的引进树种,力求抗逆性强,优质高产。
2、应考虑市场要求,选择经济价值高的品种栽培。
3、种植规模和树种类型要适当。
4、注意品种搭配。
5、与土地规划其它项目,如绿化、水土保持等项目结合进行,充分发挥果园的效益。
三、主要果树树种的适生条件
1、苹果树适宜地区--一般冬季有 1- 3个月低于 9℃ 的低温地区均可种植,海拔高度的限制为 800米;
坡度坡向-- 30度以下的阳坡和半阳坡。终年不见阳光的阴坡不适宜栽种果树;
土壤条件--苹果树对土壤条件要求并不严,
但是,土层要深厚,对于过于粘重或砂砾很多的土壤则需要进行挖坑换土。另外,苹果树的抗盐能力弱,但轻盐碱土仍可栽值。地下水位应在地表 2.5米以下。造林密度株行距 4× 5米,495株 /公顷,成熟年产量 18.8吨 /公顷。
2、梨树适宜地区--常年绝对温度不低于 - 30℃ 的地区可以种植,海拔高度的限制为 700米。
坡度坡向-- 30度以下的坡地均可。
土壤条件--表土深厚肥沃,土质疏松,含盐量不超过 0.3%,土壤潮湿但不能积水,对地下水位的要求不严。造林密度株行距 5× 6
米,330株 /公顷,成熟年产量 22.5吨 /公顷。
3、葡萄树适宜地区--除过冷和盐碱过重的地区外,一般地区都能种植。
坡度坡向-- 30度以下的阳坡和半阳坡皆可。
土壤条件--以砂质壤土为宜。耐酸、
耐碱、耐瘠薄,抗盐能力强,PH值 4-6,地下水位在一米以下皆可。造林密度株行距 2.5-
3.5× 1.5-2.5米,1140-2670株 /公顷,成熟年产量 7.5吨 /公顷。
4、桃树适宜地区--冬季温度在 -23℃ 以上地区,
海拔高度一般在 400米左右。
坡度坡向-- 20度以下的背风阳坡为宜。
土壤条件--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宜,避免腐殖质多和粘重的土壤。地下水位要求在 1.5米以下。桃树不耐水淹,不能地表积水。 PH值应小于 8.0。造林密度株行距 5× 5
米,660株 /公顷,成熟年产量 7.5吨 /公顷。
5、柿树:不适宜 -20℃ 以下地区,
海拔高度的限度为 250米左右。适宜的坡度为 5- 15度,柿树喜光,宜栽植在背风阳坡。对于土壤的要求不严,而且耐旱,以排水良好的粘质土壤或壤土为宜,并要求有一定的土层厚度,盐碱较重的土地或沙地都不宜种植。地下水位要求在 1.5米以下,地面不能积水。造林密度株行距 5× 7米,285株 /公顷,成熟年产量 11.3吨 /公顷。
6、杏树适宜地区--适应性较强,一般地区均能栽植。
坡度坡向-- 30度以下的阳坡和半阳坡皆可,但阳坡比阴坡好。
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只要盐碱度不高和有一定的土地层厚度即可。杏树最不耐涝,
地下水位要求在 1.5米以下,地表不能积水。
造林密度株行距 5× 5米,660株 /公顷,成熟年产量 11.3吨 /公顷。
7、核桃树:核桃树的适宜地区大致与枣树相同。海拔高度可达 1000米,30 度以下的背风坡、半阳坡。地面不宜积水,地下水位要求在 1.5米以下。除重盐碱地外,具有一定土层的土壤均可栽植。造林密度株行距 6× 8
米,285株 /公顷,成熟年产量 7.5吨 /公顷。
8、枣树:枣树的适应性较强,除过冷地区外均可栽植,特别是大枣。 海拔高度可达
2000米。适宜于 30度以下的背风阳坡。土壤条件要求不严,除强盐碱土外都可栽植,地下水位高低不限,只要能排水即可。造林密度株行距 5× 7米,285株 /公顷,成熟年产量
10.5吨 /公顷。
9、板栗树:除过冷地区或石灰质土壤地区外,均可栽植。板栗树喜微酸性和中性土壤,切忌盐碱土,土层要求深厚。海拔高度一般达 800米。宜栽于 30 度以下的背风阳坡。地下水位要求在 1.5米以下。
造林密度株行距 5× 7米,285株 /公顷,成熟年产量 3.0吨 /公顷。
四、授粉树种的选择与配置
1、选择授粉树的要求,
( 1)与主栽品种开花、物候期一致,结果期、果树成熟延续也基本一致。
( 2)花粉量多,且与主栽品种有良好的授粉亲合力。
( 3)丰产优质,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 4)能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管理要求与主栽品种一致。
授粉树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其经济价值及授粉人能力。少者可按 1:3- 1:6- 1:6,多者可按
1:1安排授粉品种与主栽品种的比例。
2、授粉树的配置方式:授粉树的配置方式常有如下几种:
( 1)等量式:主栽品种互为授粉树或主栽树与授粉树数量相等,按 2:2或 4:4相间栽种。
( 2)差量式:授粉树少于主栽树品种,按
2:1,3:1,5:2相间栽种。
( 3)中心式:授粉树很少时,隔一定间隔分布。
( 4)等高配置:在山地果园沿等高线在主栽树的上部配置授粉树。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五章 果园内部规划第二节 果园规划一、果园小区设计
(一)果园小区的设计原则
1、小区布置达到使道路、林带占地少,
从而使果园土地利用率最高;
2、小区的配置结构便于生产组织管理;
3、小区的规格与走向有利于提高整体防风效能;
4、小区的规格与走向要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
5、小区的形状和边长有利于机械作业;
6、果园小区的宽度至少为果树行距的 5
倍,以利于品种异花授粉;
7、在灌溉地区,小区设计应服从灌溉渠系的设计要求;
8、小区内土壤、气候、光照大体一致。
9、便于防止土壤侵蚀。
(二)果园小区设计内容:
1、小区的面积:视果园规模、机械化水平、地形条件、田间工程规格而定。可由几十亩到几百亩。在平原,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大型果园中,小区面积宜大一些。
2、小区的形状:除无风平原地区以正方形为宜外,
其它地区均以长方形为宜。这是由于正方形小区有利于双向作业,长方形小区便于配置。在丘陵起伏区,
也可沿等高线走向构成宽弯曲形状。
3、小区的长度:小区的长度要兼顾机耕作业与人工管理两方面的要求,因而边长不可过长,一般以 300
- 400米为宜。
4、小区的宽度:根据沟渠和防风林带确定。
5、小区的方向:应与果树栽植行向一致,在平原区以南北向为宜。在主害风严重的地区,小区长边应与主害风方向相垂直。在山丘区规划果园,应注意水土保持,小区长边方向应沿等高线配置。
二、果园田间工程规划设计
(一)果园防护林网
1、果园区外围防护林带:果园区外围防护林带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果园局部良好的小气候创造条件。一般可栽种行距为 2- 2.5米的速生林带 3- 5行,外侧再辅以灌丛 1- 2行。
2、果园内部防护林网:一般果园小区边长和主林带的方向均与主害风方向垂直布置。在较大的果园,每隔 1- 2
个小区设置一条主林带。必要时,沿果园小区的短边设置副林带。在林带和果树行之间留有林缘带,一方面减少林带胁地的影响,同时做果园内部道路用,
供机械转弯与通行。
(二)果园内道路网 果园道路网的布置应有利于果园条件管理与运输。一般有两种形式:
1、在果园外围防护林内侧布置 5米宽的道路;
2,在果园内部防护林两侧配置道路( 3- 4米),果园小区之间起主干道路作用的宽度以 5- 6米为宜(两侧加设路肩 1- 2米)。
(三)果园水源及灌、排渠系规划 在果园移栽树苗,
追施肥料、喷施农药及灌溉,都需要及时的水源供给。在平原果园,主要水源为河流及水井。一般应将水源设置在果园中心位置。大果园则需设数个水源。
在山地,水源则应设在果园的上部(水库、蓄水池等),以便自流取水。
干渠比降在 1:1000左右,支渠比降为 1:500左右。
支渠可沿果园小区短边布置,以利引水灌溉,灌水沟沿果园小区长边方向布置为宜。有条件的地区可规划固定式喷灌系统或滴灌系统。
在平原果园还应规划排水系统,以暗管排水系统为最佳。
三、果树的种植方式果树的种植方式主要指果树种植的株行距、密度及其排列形式。株行距决定于果园小区的形状、方向、坡度、土壤肥沃程度以及各种果树树冠的大小和所需营养面积。果树的排列方式通常有正方形、长方形、棋盘形和双行式等几种。
正方形种植方式的优点是果树分布均匀,能得到充分的光照,营养面积也均匀,又便于纵横向的机械作业。适用于风小、地平的大型果园。
长方形种植方式的特点是株距小,行距大,行内实行密植,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树行宜沿等高线布置,以利于进行田间耕作。这是一种采用较广的一种种植方式。
缺点是果树的营养面积分布不够均匀。
棋盘形种植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土地,缺点是不利于耕作和通风透光。一般适于小面积陡坡地区。
双行式种植的优点是能起防风作用,也便于机械耕作,缺点是营养面积不均匀。它适用于风大的地区。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六章 林地内部规划第一节 概述一、林地分类森林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
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五类。
1、防护林。是利用森林调节气候、
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有益特性为主要目的林种。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
护岸林、护路林。树种选择生长迅速,
抗风力强,树冠以窄冠型为好,本身具有较好经济价值。
2、用材林。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
在树种选择时,应注意速生性、丰产性、优质性、
稳定性和抗病性等。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水平的提高,林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资源不足,
森林覆盖率低,生态条件恶化,都要求大面积营造用材林。用材林一般多选用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抗病性树种。
3、经济林。是以生产果品、油料、工业原料和药材为主要目的的林种。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
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广大地区已逐步将用材林、
薪炭林、乃至防护林都用一些经济价值高的林木代替。如河北迁西板栗、宣化葡萄、深州蜜桃、沧州金丝小枣,河北鸭梨、阜平大枣等。
4、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以木为柴是人类的传统习惯,为满足这种对燃料的需求,营造大片林木为薪炭林。
有时,薪炭林仅仅作为用材林的一部分,因为所有的林木都可以以其部分不成材作为薪炭用。在林地规划中配置以薪炭用木为主的经济、用材混合林,将是有效利用土地的重要途径。
5、特种林。是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
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二、树种的选择与配置树种的选择要考虑造林立地条件、树种生物学特性,还要坚持“生物、经济兼顾”
的原则及造林的目的和要求。
防护林因防护的对象和作用不同而密度不同,如农用防护林要求有一定的结构和透风系数,应具有寿命长、生长稳定、速生、
树形高大、冠幅紧密、少病虫害而与农作物又没有相同的病虫害等特点。而水土保持林,
沟谷防护林等则要求根系发达、生长迅速、
落叶丰富易分解、耐干旱贫瘠、适应性强等特点。
用材林又可分大径级用材林和小径级用材林。适用于用材林的树种应具备速生、丰产、干形好、树质优等特点。
薪炭林要求高密度和较高的生物量。
薪炭林生长周期短,林木个体所需要的营养空间相对较少,只有密植才能充分利用空间,并促使树木营养多存树干,
少生枝叶,从而提高薪炭林的质量,薪炭林密度在 400— 1000株/亩之间。
经济林以生产果实、树脂、工业原料、木本粮油等主要为目的。在选择经济林的树种时,应注意被利用部分的产量和质量。如以生产果品为主的经济林,
其果实应具备味道鲜、果汁多、果肉厚、
酸甜适口、石细胞少等特点。一般密度不宜过大,应以树冠最大发育程度来确定其密度。如油茶 70— 80株/亩;千年桐 10— 20株/亩;三年桐 50— 60株/亩;
乌桕 15— 20株/亩;漆树 30— 60株/亩。
风景林与公园绿地为城市居民创造优美的环境和净化的空气。适宜卫生风景林的树种应具备发芽早、落叶晚、树形美观、色彩鲜明、花果艳丽并具有一定抗污染的能力。因此,栽树的种类、
方式、密度都要按绿化规划要求配置。
通常在干道两旁栽植高大、浓荫的行道树,环园可栽用材林或果树林,合理搭配常绿树与落叶树,乔、灌、草结合。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六章 林地内部规划第二节 林地规划一、树种规划的原则
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2、充分利用乡土树种;
3、坚持大力引进适生优良树种;
4、满足环境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需求;
5、注重发展抗污染性强,经济价值高,生态域值宽的多功能树种;
6、注重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树种。
二、造林树种方案的确定要根据适地适树,把最适宜当地条件、最高产、经济价值又最大的树种列为经营单位的主要发展树种;而将其它树种,如经济价值很高但要求条件过苛,或适应性很强但经济价值稍低的树种,列为相应发展的树种。
三、人工林结构设计
1、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的栽植株数或播种穴数。最适宜的造林密度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随树种、林地条件、栽培技术等因素变动而变化的数量范围。一般可通过试验和大面积不同密度生长效果调查,统计分析取得。如:
侧柏,柏木 296-444株 /亩,
杨树 13-111株 /亩(速生丰产树),
刺槐,杨树 ( 护林带 ) 111-333株 /亩,
刺槐 111-333株 /亩,
泡桐 ( 成带造林 ) 60-111株 /亩,
水曲柳 222-333株 /亩,
臭椿 95-222株 /亩,
榆树 95-333株 /亩,
旱柳 50-222株 /亩 。
2、种植点的配置:
种植点的配置是一定数量的播种或栽植点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一般将种植点配置方式分为行列状和群丛状两大类,行列状配置分为正方形、长方形、
三角形等配置方式。
正方形:行、株距相等,相邻株连线成正方形。由于苗木配置均匀,有利于树冠均匀地发育。这是营造用材林和经济林较为常用的配置方式。
长方形:行距大于株距,有利用行内株间提前郁闭和行间进行机械化中耕除草及间作。三角形要求相邻行的种植点彼此错开,
形成品字形排列。适于山坡地形,有利于保持水土。
三角形:要求相邻行的种植点彼此错开,
形成品字型排列。适于山坡地形,有利于保持水土。
群丛状配置: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丛状分布,群内植株密集,而群间距离很大。群丛状配置的特点是群内能很早达到郁闭,有利于抵御外界不良环境因子的危害。
3、树种组成:
人工林的树种组成是指构成林分的树种成分及其所占比例。人工林分纯林和混交林。
混交树种的选配:乔灌木混交类型;
主伴木混交类型;双主混交类型;综合性混交类型。
混交方法:分为,a行内隔株混交,
b行间混交,c带状混交,d块状混交,e植生组混交四、造林施工分 3个阶段:整地阶段,种植造林阶段及幼林抚育阶段。
1、整地技术规格包括整地深度、宽度、
长度、断面形式等内容。
2、种植造林方式:分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及分殖造林三种。
3、幼林抚育:是指在造林后至幼林郁闭前这一段时间里所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七章 畜牧业用地规划第一节 畜牧业用地规划一、畜牧业用地规划的内容和原则
(一)畜牧业生产规划的原则
1、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确定发展的前提。
2、自然资源最优利用原则
3、选择最适宜的家畜品种组合
4、市场需求原则
5、提高效益原则
6、综合发展原则
(二)畜牧业用地规划的主要内容
1、畜产品需求量规划:在确定规划期畜产品需求量规划时,要首先考虑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其次,
要考虑周围市场的需求情况;最后还要考虑,
农业生产对肥料、役畜的需要。
2、畜群发展规划:为了便于管理一般要把各种牲畜按性别、年龄和用途分成若干群。
3、畜产品产量规划:畜产品的产量决定于产品牲畜的头数和每头产品定额。要根据养殖规模和生产力水平,来确定畜产品产量。
二、农区畜牧业用地规划
(一)畜牧场场址选择的要求 畜牧场用地主要是集体或者养殖专业户畜牧养殖的用地。
为了避免畜牧区的臭气、污水影响生活区,畜牧生产用地应布置在离生产区较远的生产用地边缘;为了便于饲料和畜产品的运输,畜牧场要设在有便利交通条件的地方。但畜牧场与交通干线的距离不应小于 200米,与一般道路的距离也不应小于 100米。畜牧场用地要选择在地势高燥、向阳、背风、土质良好,且有较好的地面排水条件的地段。
( 二)畜牧场建筑布局原则
1、冬暖夏凉,因此,畜舍应设计为座北朝南的方向。
2、通风透光,空气干燥:畜舍内阴暗潮湿,
通风不良,空气污浊,会影响牲畜的生长发育,增重缓慢。牲畜爬卧在潮湿地面上,还容易患感冒、
起疥、腐蹄或其它疾病。潮湿的地面,更失去了保温的作用,牲畜在冷湿的棚舍里极易掉膘,棚舍湿度大,夏季炎热时,牲畜就会有明显的不适反应,
突出表现为呼吸困难。畜舍通风透光有保干、保暖、
保健和防病的作用。
3、有利于经营管理和经济用地
4、有利于防疫灭病
(三)、奶牛场规划设计以生产鲜奶为主的奶牛场,一般宜设置在距离城市 10-20公里的地方,这样既有利于鲜奶的运输,又有利于饲料的供应和防疫卫生。农牧区的商品性奶牛场,应有奶品加工设备。
奶牛场建筑物布局,首先要考虑防疫、奶品生产和加工以及道路运输等几个主要问题。
奶牛场的建筑物包括公牛舍、成年乳牛舍、青年牛舍、犊牛舍、产房、配种室、兽医室、运动场、饲料库、饲料调制室、办公室和职工宿舍等。
在北方地区设计牛舍应以防寒为主,也要兼顾防暑,饲料调制室应设在牛舍的中央和水塔的附近,这样调制和运送饲料都比较方便。饲料库要靠近饲料调制室,方便运输。
青贮窖可以设在牛舍附近和便于运送的地方,
但必须防止牛舍和运动场的污水渗入。为了防止火灾,干草存放处应距牛舍远一些。办公室和职工宿舍应设在牛场大门口或场外,
以防止外来人员联系工作时穿越场内。兽医室和贮粪场应设在牛舍的下风向。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七章 畜牧业用地规划第二节 牧草地用地规划一、季节性牧场的划分
1、冬季牧场:地形低凹、避风、向阳、植被覆盖度大,植株较高,不易被雪埋没,距居民点和饲料基地较近,便于管理,有较好的水源,并有一定的棚圈防寒设施。总之,应把条件较好的草地留在冬季这个最难度过的季节。
2、春季牧场:基本同冬季牧场,同时地形开阔、向阳、风小、植被萌发早。
3、夏季牧场:地势较高,通风凉爽,
蚊蝇较少,有可靠水源。这些地方的植被只有在夏季生长旺盛,此时不利用,
其它时间更难利用。
4、秋季牧场:地势较低,平坦开阔,植被丰富且具有多汁枯黄较晚的草地。
在划分季节牧场时,应考虑尽可能使草地集中连片,便于管理,各季节牧场便于畜群转移。
二、各种畜牧群放牧地段的布局
1、畜群规模的确定放牧期畜群组成及规模大小考虑以下条件确定:
( 1)畜牧场规模;
( 2)牲畜的性别、年龄和生产力水平;
( 3)畜牧场的组织、管理水平。
2、畜群放牧地段面积的确定:已知放牧地段的计算公式放牧地段面积 =(牲畜头数 × 放牧天数 ×
每头牲畜每天的食草量) /单位面积草地的产草量公式中各项参数的确定原则是:
( 1)放牧天数的确定:
根据一般情况,季节草地在生长期内的始牧期,以牧草萌发后 15- 20天为宜,也可根据牧草的高度判断。
( 2)单位面积草原一定时期内实际生产的可食牧草叫做草原的基础生产力。不同地区,不同月份,不同类型草原,其基础生产力不同。值得提出的是,当草原在不同月份的产草量不一致时,应以其最高产量为计算标准,其它月份可辅以其它青饲料,否则将会造成草原在产草高峰季节的饲草浪费。
( 3)每头牲畜每天食草量与牲畜的种类、
饲养方式有关,当牲畜可以得到部分青储饲料和其它多汁饲料时,每天需要的食草量相应减少。
( 4)牧草轮作的影响,在实行牧草轮作的地区,不是所有的草地都参加放牧,其中有部分草地处于非放牧休闲状态。这一因素在确定放牧地段面积时不能忽略。
3、畜群放牧地段的配置
( 1)配置放牧地段应考虑的因素:放牧场应尽可能有多种植物,以延长放牧期和保证饲草供应的均衡性。不同季节放牧地段不能相距过远;放牧地段应尽量相对集中;放牧地段应顺坡布置,以便每个放牧地段内植被的类型多样,减少地表水下流导致病菌传染;土质粘重,土壤过湿,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易受病源感染,不宜放牧;天然放牧地应尽量靠近水源、畜舍、饲料轮作地,以减少牲畜移动。
( 2)不同畜群放牧地段配置:①牛群:
喜于平坦放牧地上觅食。有陡坡的放牧地不宜放牛。最好是平坦谷地,河流沿岸地带。
除喜食禾草、豆科草外,也觅食各种矮小杂草和灌丛草。②羊群:羊利用坡地的能力较强,适应地形崎岖的地形,对水源要求也较低,觅食范围广,除禾草、豆科草外,也觅食各种矮小杂草和灌丛草。③马群:适于平坦宽阔或略有起伏的丘陵地,起伏过大或低湿草场均不适用马的放牧。对牧草的质量要求较严,适宜马的草类应为中高型禾草及豆科草。与水源的距离可较远(可达 10公里)。
三、轮牧小区的设计
1、轮牧小区的数目和面积的确定:轮牧小区的数目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轮牧周期--为放牧地段内,
每个小区从第一次放牧到下一次放牧相隔的时间。轮牧周期=每小区放牧天数
× 分区数目
+休 闲休闲小区内放牧天数轮牧周期轮牧小区数=
小区内放牧天数--小区内放牧天数的确定,主要取决于牧草再生高度的 限制 。牧草在生产旺盛时期每天可生长 1- 1.5厘米。在牧草生长到 5- 6厘米时,牲畜必须转移,以免新草被牲畜吃掉。小区内放牧天数一般确定在 5- 6天。
关于轮牧小区的面积,须首先确定分配给每个畜群的季节牧场面积,再除以小区数,即得小区面积。不过,轮牧小区的面积不能低于以下规模:
100头乳牛群的轮牧小区面积-- 4- 6公顷
600只绵羊群的轮牧小区面积-- 5- 7公顷
2、轮牧小区的形状与规格形状:轮牧小区的形状以矩形为宜。
规格:轮牧小区的规格指小区的长度和宽度。
宽度--以满足畜群放牧往返回转的需要为准。
一般放牧畜群要求横队前进,这样各种牲畜放牧行进的单程宽度就成为设计轮牧小区宽度的主要依据(表)。
长度--小区的长度应与牲畜每天往返行走的适宜距离相适应。同时考虑小区长度应与牲畜两次饮水、挤奶、休息时间间隔吻合。也可以按下式进行计算:
L= ST/2
式中,L--小区长度
S--畜群放牧时行走的速度。乳牛为 400
米 /时;羊为 350米 /时。
T--昼夜几个主要时间内放牧时间的长短。
T值与各牧场的产草量有关。
3、轮牧小区的划分与布局轮牧小区的划分与布局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 1)轮牧小区应配置在同一类型的草场上,以使各小区草层一致,更好地利用放牧场。
( 2)把畜群的空行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样,应使小区短边与畜道走向结合,畜群移动方向最好与主风向相垂直,并尽量避免畜群逆光行走。
( 3)从任何一个小区到饮水处或畜圈的距离不应超过表 3-7-1标准。
( 4)若以河流为饮水水源,则应使小区的放牧顺序自下游向上游排列,以避免河水污染。
( 5)各轮牧小区之间应设牧道联系。
( 6)小区界线应尽量与自然地物为标志,有条件地区应设置围栏。
四、轮牧小区的放牧组织
1、一区连续放牧指在整个放牧季节内不受限制的放牧方式;
2、季节性重复放牧指草场每年同一时期放牧方式;
3、轮牧指畜群按规定轮牧计划从一块草地转向另一块草地的放牧方式;
4、迟延放牧指在草类种子成熟以前不进行放牧的方式;
5、休闲轮牧制指多种轮牧方式联合使用。
五、天然割草地规划
1、割草地的选择:天然割草地应由优良的植被组成。
在上繁草中最好由根茎禾草、疏丛禾草和高大的丛生豆科牧草组成。割草地的植物除要求茎杆发育旺盛外,还应具备发育早和再生能力强的特点。
2、贮草场的设置:贮草场应选择在平坦干燥、交通方便和接近畜圈的地方。长垛一般长 8- 10米,宽 4.5- 5米,高 6- 6.5米。圆形垛一般直径为 4- 5米,高 6- 6.5米。草垛应尽量大一些,这样总的损失就会小些,一般干草的容重为每立方米 50- 80公斤。根据干草的容重和每个草垛容积,就可以计算出每个草垛的干草重。根据割草地面积和单产,
可以计算出收割干草的总重量和草垛数。这样就可以确定贮草场的占地面积。草垛以成排布置为宜,为了防火防潮,前后排草垛间的距离应不少于 30米,左右相邻草垛间距为 5
米。围栏的外侧应挖沟种树。
六、放牧地畜圈、畜道、水源的配置1、畜圈配置:畜圈的环境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 1)保证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和休息条件;
( 2)畜圈位置适中,以缩短驱赶距离;
( 3)便于组织管理;
( 4)远离主干道路、死牲畜埋葬地、传染病病源区;
( 5)地势高燥,具有一定的坡度,有方便的入口和通道,有遮荫的地方。
2、畜道配置:设计畜道的原则是驱赶距离短,
占地面积小,道路宜多不宜宽,定时更换畜道。
畜道分为三类:
( 1)主干牲畜道--连接放牧地段、饮水处、野营地、饲料轮作区等的道路。
( 2)主要牲畜道--指在轮牧区内部,保证各轮牧区之间与饮水处、野营地等的联系的道路。
( 3)临时性畜道--指在利用人工放牧地时,在饲料轮作的田区内部建立的道路,它的作用是保证由放牧地向野营地和饮水处驱赶牲畜通行方便。
3、饮水点:饮水点应具备下列条件:
( 1)水质好,水量足。各种牲畜的饮水定额可参考表。计算需水量时需乘以保证系数 1.3- 2。
( 2)每个饮水点服务一个放牧地段,位置适中(与人工放牧地、野营地、轮牧小区、
畜道的联系方便)。
( 3)符合卫生条件。远离主干道路和沼泽洼地。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八章 水产养殖用地规划第一节 人工鱼池的规划一、场地选择
1、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2、土质要适宜,地形平坦。
3、交通和供电方便
4、天然饲料资源丰富。
5、注意防洪安全。按 25年一遇标准考虑洪灾概率。
(二)鱼池的布局 以水源为准,将水源设在最高处。其他鱼池与水源关系,养鱼池的总体布局可遵照以下原则:场房、办公室、试验室、加工厂、
抽水站等设施应布局在养鱼场中心位置,并有公路相通;鱼池、产卵池及孵化设备距场房较近,以便管理;鱼苗池靠近孵化设备,鱼种池围绕鱼苗池,
外围则为成鱼池,以便缩短鱼种搬运距离,减少鱼种损伤;鱼池送水应分池输送,不能串流,以免鱼病传染;鱼池的走向应尽量呈东西向;以增加鱼池日照时间;灌排系统的布置,在一般情况下,注水渠与排水沟应分别设置,各成系统;水产品加工厂和畜牧场等设在离鱼池较远的地方,最好在河流的下游
(三)鱼池规格与设计 鱼池由堤坝和池底组成。
地坝--临水坡一侧坡度大小视土质而定。一般 1:1.5- 2。在堤高的 3/4 处需设栈道,
宽度为 1米左右,供养鱼作业之用,同时还可防止堤坝泥土冲至池底淤积。池底--池底应平坦,从两侧堤脚向中部逐渐加深。排水口处挖坑状鱼潭,以利于排水捕捞。从灌水口至排水口处池底应成一定坡度( 1/300-
1/200)。
鱼池的形状一般以长方形为宜,长宽比约为 2:1
或 3:2。在规划时要根据地形条件具体确定,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做到整齐划一。鱼池的大小与深浅,
应根据鱼类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生产管理的要求来确定。鱼池的面积不宜过大或过小。面积过大操作困难,管理和投饵不便,一旦发生鱼病损失过大。
但面积过小,不仅浪费土地,操作次数多,浪费劳动力,而且水质也不稳定。一般产卵池(水深 1-
2m)、孵化池 (水深 2m)的面积以 333.3-666.7m2为宜,鱼苗饲养池(水深 1-1.5m) 666.7- 2000 m2,
鱼种饲养池(水深 1.5-2m) 2000- 3333.5 m2,成鱼池 (水深 2.5-3.5m)可以在 6666.7 m2以上。面积和长宽比确定之后,就可以计算出鱼池的长度和宽度。
鱼池的深度,按其作用的不同而异。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八章 水产养殖用地规划第二节 特种水产养殖规划一、养鳖池的设计
1、对环境要求:
( 1)水温:鳖是喜温动物,适宜生长温为 25℃ ~32℃ 。
( 2)水质:水质无毒、无污染,pH值在 7~8之间,含氧量 4.0mg/L~5.5mg/L,
氨含量不超过 50× 10-6,透明度在
20~25cm左右,水含盐量必须在 5‰ 以下。
( 3)底质:根据鳖的生活习性,养鳖的饲养池,底部要敷设一层泥沙。
2、场址的选择和设计:
鳖有喜阳怕风,喜洁怕脏,喜静怕惊的特点,所以养鳖应选择阳光充足,避风、温暖、环境安静、有清洁的水源,保水性能良好的粘土或粘壤土的地方建场。
鳖一般分为:稚鳖,幼鳖,成鳖,亲鳖。
一 般 50g以下为稚鳖,50g~200g为幼鳖,
200g上为成鳖,作为繁殖用的鳖称为亲鳖,
亲鳖的体重应在 500g以上。由于鳖有互相撕咬和同类残食的特性,需分别饲养。
鳖池一般以长方形为宜,常温下,
稚鳖池面积 50~100m2,池深 1.0m,池底沙厚 10~20cm;幼鳖池面积 100~500m2,
池深 1.0~1.5m,池底沙厚 10~20cm;成鳖池面积 1000~2000m2,池深 1.8~2.0m,
池底沙厚 20~30cm。围墙要有一定高度,
防逃,还要有交通条件,通电设施。除养鳖池外,一个完整的养鳖场还必须具有排灌水系统,库房,饵料加工厂,管理用具等设施。
二、养龟池的设计
1、对环境要求:
( 1)朝阳、无噪音。龟用肺 吸,
要间断地浮出水面,呼吸空气,若有噪音干扰,因其胆小,长期匿居水底泥土中,不利于正常生长。
( 2)水源充沛。乌龟大部分时间生活水中,对水质有一定要求,经常更换旧水,使其生长环境较佳。
( 3)水质良好。 20~30℃ 水温,水中溶解氧在 3~4mg/升以上,pH适宜范围是 7.2~8.5,
透明度要求为 25~30cm,有机物耗氧最好控制在 10.7~15.3mg/升的范围。
( 4)土质。为防止水分渗漏,水池土质要求为粘土或壤土为佳,还要考虑交通方便,
电力供应正常,饲料来源容易,龟苗供应有保证,商品销售渠道畅通等。
2、场址的选择和设计:
通常把刚孵出的龟称为稚龟;稚龟经过冬眠,于第二年春天苏醒后,称为幼龟,一般 1~3冬龄的龟均为幼龟; 3
冬龄以上的龟称为成龟;产卵繁殖用的龟为亲龟。不同年龄,不同规格的龟应分池饲养。
( 1)各级池所占比例。一般稚龟池、幼龟池、成龟池、亲龟池的比例为 5,30,45,20。
( 2)防逃设施。养龟池防逃墙一般高出活动场 地
30cm即可。进水口防逃可使其高出池塘水面 30cm,出水口防逃,可在出水口上套上防逃筒。
( 3)饲料台。一般设在龟池的两长边,可用
3m× 0.5m的水泥制板,按 30℃ 的坡度,一端浸在水下
10~15cm,另一端露出水面,饲料投放在水面与水下交界的地方。
( 4)排灌系统。因龟喜洁怕脏,投喂的高蛋白饲料,
极易污染水质,所以经常要换水。其排灌系统,可按
“高进、低排、排送分家”的模式设置。
( 5)休息及晒背场所。龟是水陆两栖的变温动物,常喜晒背。晒背有助于提高体温,加强体内血液循环和加快消化吸收,并能起到杀菌洁肤的作用,
使体外寄生虫无法生存,还可促使皮肤增厚和变硬。
因此,存建造龟池时一定要建造休息及晒背场,其面积占龟池的 10~20%。
( 6)龟池设计。稚龟池,面积为 40~50m2,池深 60cm,水深 10~30cm,池底铺沙 10cm左右。幼龟池,面积 30~100 m2,池深 0.8~1.0m,水深 0.7m,
池底铺 20cm厚的沙泥。成龟池,土质池面积
500~1000 m2,池深 1.5~2.0m,水池 1~1.5m,底铺
20~30cm厚的软泥。亲龟池,面积 200~400 m2,池深 1.5m,水深 1.0~1.3m,池底 20cm的淤泥。
居民点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劳动分工的加剧,
都对居民点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居民点的分类及我国居民点现状
(一)分类
我国居民点分为城市型和农村型
城市型居民点一般又可分为市和建制镇两类
我国的市按其人口规模分为特大城( 1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大城市(指人口在 50万以上,不足 100万的城市)、中等城市(人口
20-50万的城市)、小城市(人口不足 20万的城市)四类建制镇还包括独立工矿区或旅游服务基地等。农村型居民点是指未建制镇和村庄,
村庄依其规模大小,又可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
(二)现状三、小城镇的概念从形态学的角度看,小城镇可泛指较小的城市、建制镇(县城关镇和实行镇管村体制的建制镇)以及集镇,本书中是指建制镇和集镇。
按城乡二元的划分,前者属城市范畴,后者为乡村范畴,客观上它处于城乡过渡的中介状态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一章 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第二节 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体系布局一、小城镇体系
(一)小城镇体系的概念
(二)小城镇体系的结构层次小城镇体系一般由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和基层村四个层次组成。
村庄是农村中组织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居民点,它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两个层次。中心村一般是村民委员会所在地,设有为本村和附近基层村服务的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基层村一般是村民小组所在地,设有仅为本村服务的简单的生活服务设施。
二、小城镇体系布局应考虑的因素
要有利于工农业生产,方便于生活
要考虑小城镇的交通条件
珍惜土地,节约用地
居民点的分布要均衡
要考虑建设条件的可能三、小城镇体系布局的方法和步骤
(一)搜集资料
(二)确定小城镇居民点分级
(三)拟定小城镇体系布局方案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一章 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第三节 小城镇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选择小城镇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1、便于组织生产与生活。
2、便于运输。
3、宜于建设。
4、卫生保健要求。
二、居民点用地适用性评价
(一)一类地用地
(二)二类用地
(三)三类用地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一章 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第四节 确定居民点的性质和规模一、确定居民点性质
(一)确定居民点性质的依据
1、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2、县域规划
3、资源条件
4、生产基础
(二)确定居民点性质的方法
1、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二、确定居民点规模
(一)居民点人口规模预测居民点人口规模预测的方法有综合指数法、职工带眷系数法、劳动力平衡法、综合平衡法等。
(二)居民点用地规模的估算居民点用地规模主要是根据人口规模及人均用地指标来确定其计算应根据人口规 模、
农户数和户均宅基用地指标进行测算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一章 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第五节 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一、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的概念
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是在居民点性质和规模基本确定之后,在居民点用地适用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与要求,对居民点各组成用地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并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
居民点用地按使用性质分为居住建筑用地
( R)、公共建筑用地( C)、生产建筑用
( M)、仓储用地( W)、对外交通用地
( T)、道路广场用地( S)、公用工程设施用地( U)、绿化用地( G)、水域或其它用地
( E)九大类用地。
1、按组群方式布置工业企业,以形成居民点工业小区。
2、按居住小区、居住生活单元组成梯级布置,以形成居民点生活居住小区。
3、配合居民点各功能要素,组织居民点绿化体系,建立各级休息与游乐场所。
4、按居民工作、居住、游憩等活动特点,
分布建筑群体系,形成居民点的公共活动中心。
5、按交通性质和交通速度,划分居民点道路的类别,形成居民点道路交通体系。
以上五个方面构成了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
二、居民点主要用地的规划布置
(一)工业用地的规划布置居民点工业用地规划布置的任务在于全面分析与研究工业对居民的影响,使居民点的工业布局,既能满足工业生产工艺、交通运输等方面的要求,又能避免或减少工业生产对居民点环境的污染等不利因素,促进居民点健康发展。
(二)仓库用地的规划布置仓库用地是指专门用作储存物资的用地,
它不包括工业企业和商业服务机构内部的仓库占地,而是指在居民点中需要单独设置的,短期或长期存放生产与生活资料的仓库和堆场。
仓库用地的布置应满足仓库用地的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不能过高,土壤承载力要高;必须具备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最好接近货源和供应服务地区,
合理组织货区和货物运输,最大方便地为生产、生活服务;不同类型仓库最好分别布置在不同地段,同类型仓库尽可能集中紧凑布置,但居民日用品供应仓库应均匀分布,以便接近供销网点;仓库就有足够的用地,但不应浪费用地;仓库用地的布置应注意居民点的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产生,确定居民点安全。
(三)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居住用地的选择关系到居民点的功能布局、居住环境质量、建设经济及景观组织等各个方面,应慎重对待。一般选择适于各项建筑工程所需要的地形和地质条件的用地,避免洪水、地震、滑坡等不良条件的危害,以节约工程准备和建设的投资;居住用地的位置需按工业区的性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确定相对的距离与部位,在保证安全、卫生与效率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接近工业区,以减少居民上、下班的时耗;用地面积大小需符合规划用地所需,用地形态宜集中而完整,以利于集中紧凑地布置,节约市政工程管线的费用;尽量利用原有设施,
以节约新区开发的投资和缩短建设周期,此外,用地选择在规模和空间上要为今后的发展留有必要的余地。
居住用地的分布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集中布置,且在用地范围内无自然或人为的障碍,组织用地时,常采用这种布置方式。
另一种是分散布置,即当用地受到自然条件限制,或因居民点的工业和交通设施等的分布需要,或因农业良田的保护需要等,需将用地采用分散布置的方式。
(四) 公共 设施用地的规划布置
公共设施是为居民提供社会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机构和设施的总称。它与居民生活和工作有着多方面的密切联系,公共设施网点的内容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点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其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居民的使用和经济的繁荣及今后的合理发展。
公共设施的分布不是孤立的,它们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各类公共设施都要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公共设施是人流、车流集散的地方,要从其使用性质和交通状况,结合居民点道路系统一并安排;公共设施种类很多,而且建筑的形体和立面也比较丰富多彩,可以通过不同的公共建筑和其它建筑的协调处理与布置,利用地形等其它条件,组织街景与景点,创造具有地方风貌的景观;公共设施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原有基础。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二章 道路交通规划第一节 概述一、道路交通规划的意义
道路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
“现代
工业 的先驱”。
二、道路交通特征
(一)交通流的相互交叉
(二)交通流向及流量的不稳定性
(三)道路交通需要很多附属设施和管理设施
(四)道路交通的速度、流量及密度的关系
1、速度与密度的关系其关系是直线关系,直线公式为:
V=a-bk
式中 a,b为常数,当 k= 0时,V
值为理论最高速度,即畅行速度 Vt 。
2、交通流量和密度的关系交通流量和密度的关系为一抛物线形状,且两端为零。
3、速度与流量的关系速度与流量成抛物线关系,在最高速度时,其流量为零,当密度等于阻塞密度时,速度、流量也均为零;只有当一定速度 Vm时 (既临界速度),才会得到 Qm的峰值 C,也就是最大流量。
三、道路上的通行能力道路上的通行能力,是指一条道路在交通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交通量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是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二章 道路交通规划第二节 交通规划一、道路交通规划的调查工作交通现状调查内容包括运输方式的种类,主要交通线的分布,区内外各主要交通点之间的距离及客货交通数量、
运输量、交通工具种类、客运项目等,
并将结果分别编制成各种调查表。其调查方法可采用起讫点调查。
起讫点调查又称 OD调查( Origin
Destination Survey)
OD调查的方法有很多,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客流调查常用家访调查法,货源调查常用发(收)表调查法,此外还有路边询问调查、工作出行调查、运输集散点调查、公交线路调查等方法。
二、远景交通量的预测
(一)远景交通量的预测方法交通量的预测方法最常用的是回归模型预测。设交通量是社会的一部分,
在各种因素影响的某一均衡状态下,有实际交通需要量时,用函数来表示交通量和人口或各种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
并用统计方法将其定量化,求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得到预测未来交通量的计算方法。
(二)远景交通量预测程序
1、根据起讫点调查表( OD表),分析计算现时发生交通量与现时人口和各种经济指标、
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2、根据远景人口、各种经济指标、土地利用的数值来推算远景的交通发生量。
3、根据起讫点调查所得出的出行特点,
分析交通量在各地分布的比率,并以此推算远景的分布交通量。
4、推算远景分配交通量,即根据运输对象和交通特点,确定各种运输线路的交通量。
三、交通运输结构的确定
(一)各种运输工具的经济运距和服务范围常见的几种交通手段的运输速度为:自行车 12公里 /小时,摩托车 18公里 /小时,在汽车专用道路上为 36公里 /小时,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为 12公里 /小时,载重汽车为 15-50公里
/小时,火车为 30-50公里 /小时,直升飞机为
125公里 /小时,螺旋桨飞机为 115公里 /小时,
喷气式飞机为 125公里 /小时。
(二)运输对象对运输条件的要求运输对象主要有客、货两类,
客运包括旅行、游览等项目,对运输条件的要求是在速达的基础上,
力求安全、经济、舒适、方便,而且要有一定的生活服务设施。在货运中,由于货物种类不同,包装方式不同,对运输条件的要求也不同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二章 道路交通规划第三节 公路用地规划一、公路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路基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必须稳定坚实。
(二)路面路面是直接承受车辆碾压的行车地带
(三)路肩路肩是指路面两侧路基边缘以内的地带,它是用来支持路面,临时停靠和供行人步行之用。
二、公路的分级与主要技术指标
(一)公路的分级高速公路--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一般能适应的年平均昼夜汽车交通量为 25000辆以上。
一级公路--连接重要政治、经济中心,
通往重点工矿区,可供汽车分道行驶并部分控制出入,部分立体交叉的公路。一般能适应的年平均昼夜汽车交通量为 5000-
25000辆。
二级公路--连接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区等地的干线公路,或运输任务繁忙的城郊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2000- 5000辆。
三级公路--沟通县及县以上城市的一般干线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2000辆以下。
四级公路--沟通县、镇(乡)、村等的支线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200辆以下。
(二)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1、行车速度表 3- 4- 4
2、路面宽度
3、路基宽度
4、平曲线半径
5、停车视距为了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应使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它由三部分组成,即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安全距离,其公式为:
0
2
1
)i(2 5 46.3
ik
h
V
t
V
S?
式中 S--停车视距( m)
V--计算行车速度( Km/h)
k--汽车制动器使用系数,一般采用 1.2
- 1.4
h--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系数
i--路线纵坡度,上坡时取“+”,下坡时取“-”
t1--司机反应时间,一般取 0.5- 1.5S
i0--安全距离,取 5- 10m
6,纵坡度三、公路的选线
1、平原、微丘陵地区的选线这类地区地面比较平坦,高差变化不大,大多为耕地,居民点较密,水路、河叉、湖泊较多。路线应力求顺直短捷,一般允许设置几公里以上的长直线,为确保行车安全,在长直线尽头不应设置小半径的平面曲线。路线尽量避免穿越城镇、工矿区及较密集的居民点,但为了使用方便也不能离开太远,必要时可修建支线进行联系,做到既方便运输又保证安全。当路线通过靠河低洼的村庄和田地时,
应争取靠河岸设线,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田护村。
当线路与铁路或其它公路相交时,尽可能以正交或不小于 45度角的斜交通过。
2、山岭、重丘陵区的选线这类地区的地形复杂,山坡陡峻,溪流湍急,
沟谷多而曲折,土层浅溥,地形复杂,公路选线较为困难。山丘区公路选线应满足下列要求:
( 1)在复杂的山岭、重丘陵区的自然条件下,公路应有足够的稳定性。
( 2)公路在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上应配合恰当,
符合技术标准的规定,能保证汽车以计算行车速度安全行驶。
( 3)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减少工程数量,降低造价。
( 4)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并充分考虑各种经济建设的要求。
( 5)使公路的造价最低,日后的养护和汽车运营费用最经济。
( 6)既要符合已定的路线技术标准,又要考虑便于今后改建提高公路等级。当采用分期修建时,必须严格掌握分期修建的标准,使前期工程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
公路选线是一件复杂的工作,选线时应有大比例尺的地形图资料,并要进行现场选线和多方案的论证选优。
四、公路用地面积概算昼夜交通量一般采用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A = 2 N / ( d · p )
式中,A--昼夜平均交通量(辆 /昼夜)
N--年平均货运量(吨)
d--汽车运输天数(天)
P--每辆汽车的平均载重量(吨 /辆)
除货运量外,还应包括客运交通量。在总交通量的基础上,确定公路技术等级。
根据公路技术等级,确定公路的路基宽度,再结合路沟和绿化带占地宽度,总和即为公路占地宽度。
公路用地宽度=路面宽度+两侧路肩宽度+两侧边沟宽度+其它用地宽度式中:路面宽度+两侧路肩宽度=路基宽度边沟宽度=边沟底宽+ 2× 边坡 × 沟深用公路宽度(米)乘该路线长度(米),再除以 666.7 平方米,即为该路的占地面积(亩)。再加上养护公路用地和沿线设施用地。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可以算出该区域每条不同等级的公路占地面积,总和即为该区域公路占地面积。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三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第一节 供水量预测一、需水量预测
(一)工业用水
1、趋势法:用历年工业用水增长率推算将来 工业用水量。计算式为:
Qi=Q0( 1+a) i
式中,Qi —— 预测某水平年工业需水量
Q0 —— 预测起始年工业用水量
a—— 工业用水年平均增长率
i—— 从起始年至预测年的间隔时(年)
该法简单易行,但选取历史资料应是工业发展稳定的阶段,且时段不宜太短,用水量数值应较为准确。
2、分类预测法将本地工业分成几大类,分别用不同方法预测用水量。
3、系统分析法由于影响工业需水量的因素十分复杂,
既有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产品结构,又有目前水平和技术、经济能力;既有需水量又有可供水量制约。就工业本身而言,既要考虑内部因素又要考虑外部因素等等,因此可能有多种需水方案,应对这些方案进行系统分析和经济效益分析,进行综合评判,所以理应进行多目标分析的决策,选择应采取的非劣方案和优化决策。
(二)城镇生活用水一般城镇生活用水的增长速度是有规律的,可以用外延或简单相关方法预测未来用水量,用水定额要以现状调查为基础,分析历年定额变化情况,或进行用水定额与当地人均收入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并考虑不同水平年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节水等因素。
(三)农村用水
1、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通过典型调查,按人均用水标准进行估算。
2、牲畜用水通过调查或参考有关资料确定各种牧畜或家禽用水定额,然后进行预测。
(四)农业灌溉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包括种植业灌溉用水和林、牧业灌溉用水。农灌用水受气候地理条件的影响,地区和时间上变化较大;同时还与作物品种、组成、灌溉方式、管理水平、土壤、水源以及工程设施等具体条件有关。农业灌溉主要包括大田、水稻和菜田的灌溉。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在以旱作为主的条件下,宜选择 50%和 75%两种保证率。
1、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定额农作物需水量一般指农作物在田间生长期内植株蒸发量和棵间蒸发量之和(又称腾发量),一般通过灌溉试验确定,缺乏资料时可应用邻近相似地区实验资料确定。目前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依据当地气象因子,利用经验公式(如彭曼公式)进行“潜在腾发量”计算。
2、灌溉制度和灌溉定额灌溉制度指在一定气候和农业栽培技术条件下,
使作物获得某种计划产量对作物进行适时适量灌溉的一种制度,它包括灌水时间、灌水次数、灌水定额(立方米 /公顷)。
3、综合灌溉定额在确定了作物种植结构以后,应依据各种作物的设计灌溉定额,计算综合灌溉定额。通过数学规划方法,在可供水量一定的条件下,优化了种植结构,
相应减少了耕地总的灌溉用水量。
4、设计灌溉面积在设计保证率条件下对可能供农灌的水量进行规划,基本采取“以供定需”
的作法。
5、渠系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 η)指净灌溉用水量( W净)
与毛灌溉用水量( W毛)之比值。
η= W 净 /W毛设 η干,η支,η斗,η农、分别表示干、支、斗、
农各级渠道的加权平均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则:
η=η干 × η支 × η斗 × η农综上所述,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灌溉用水量预测考虑以下因素:
( 1)灌溉面积的发展;
( 2)不同保证率情况下的不同灌溉方式;
( 3)不同作物组成及灌溉定额;
( 4)渠系水利用系数的提高。
二、可供水量预测可供水量一般是指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或不同频率,考虑需水要求,工程设施可提供的水量。计算全区域工程可供水量一般先从单项工程入手,然后再进行综合分析计算。
(一)蓄水工程
1、水库:以表示月进库水量,M表示月需水量,△ V 表示水库补充的月需水量,则:当
>= M时,
=M ; <M时,=+△ V
2、多年调节水库:一般利用多年实际运行资料,按年实际供水量进行计算。
3、小型蓄水工程:一般采用“复蓄系数”
法(指蓄水工程每年利用的水量相当于库容的倍数)。可通过典型工程分类实地调查分析确定。
(二)引水工程
1、大、中型引水工程一般按选择的典型年进行计算。在引水工程所在河道来水过程线确定后,可供水量取决于渠道过水能力、下游河道流量要求,
以及用户用水要求。
2、小型引水工程采用灌溉面积和毛灌溉定额反推引水工程可供水量。
W可供 = n A M
式中,W可供 — 某水平年、某一来水频率引水工程的可供水量
n— 某一来水频率引水工程的可供水系数
A — 引水工程的灌溉面积
M — 某一来水频率相应毛灌溉定额
(三)提水工程提取地表水工程:从河道提水的最大提水量取决于河道流量、下游河道流量要求以及提水能力。
机井工程:地下水可供水量应在地下水源评价和计算总补给量的基础上,按照机井提水能力进行计算。
(四)其它污水利用量、微咸水利用量以及海水利用量等可参照地矿和水利部门的研究成果,
按照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开采量。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三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第二节 灌排渠道规划一、灌溉渠道规划
1、灌溉排水渠道在水源和容泄区水位既定的条件下,尽可能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溉和排水面积。
2、渠道布置应保证工程费用少,渠道输水损失小。
3、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
4、上级渠道的布置应为下级渠道的合理规划和土地规划其他项目的合理布局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排水沟道规划布置
1、各级排水沟要布置在各自控制范围的最低处,
以便能排除整个排水地区的多余水量。
2、干沟出口应选择在承泄区水位较低和河床比较稳定的地方。
3、下级沟道的布置应为上级沟道创造良好的排水条件,使之不发生壅水。
4、各级沟道要与灌溉渠系的布置、土地利用规划、道路网、林带和行政区划等协调。
5、工程费用小,排水安全及时,便于管理。例如骨干沟道尽可能布置成直线,但当利用天然河流作为干沟时,就不能要求过于直线化。另外排水沟还要避开土质差的地带,同时也不能给居民区的交通带来不便等。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四章 耕地内部规划第一节 耕地组织形式一、耕地利用的组织
(一)种植结构的确定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即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以种植制度为中心,
养地制度为基础。
种植制度 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包括确定种什么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蔬菜、
果树、牧草等),各种多少,种在哪里,即作物的布局问题;作物在耕地上一年种一茬还是几茬?哪一个生长季节或哪一年不种?即复种或休闲问题;
种植作物时,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套种或移栽;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年份作物的种植顺序如何安排,即轮作与连作问题;
养地制度 是与种植制度相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供求平衡、土壤耕作以及农田保护等。
作物种植结构是指一定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比例与结构。确定合理的种植结构必须综合考虑下列四项原则:即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用地原则);用地与养地结合
(养地原则);因地种植,综合平衡
(生态原则)和经济实效原则(经济原则)
确定种植结构的依据主要有
1、农作物对生态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2、当地的技术经济条件 ( 1)劳动力条件 ( 2)农业技术装备程度( 3)农业工艺技术
3、市场需求
(二)确定种植结构的方法
1、常规方法:首先根据社会需要研究粮食和经济作物、主粮与杂粮、夏粮与秋粮作物、粮食与饲料和绿肥作物的比例,然后再根据具体条件研究确定作物的比例。以进一步确定各种需求指标。
2、数学模型法:应用数学模型法可以合理解决作物组合的选择,作物种植面积的合理构成及作物合理布局等问题。
主要的模型如线性规划模型。
3、计算机模拟:通过计算机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对作物种植结构、面积进行咨询决策。
二、耕地利用组织形式
(一)轮作区组织形式,又称固定轮作区或分区轮作。是把一定范围内的土地,根据轮作周期的年限划分成若干个面积相等、土壤肥力近似的轮作田区,轮作田区是作物轮换种植的基本单位。在轮作田区之间按照一定的轮作换茬顺序,在时间和空间上轮换种植作物。
实行轮作区组织形式的地区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具备适合本地区的科学轮作制度;种植计划比较稳定,年际间作物种植与面积变动幅度不应超过 5-
10%;单位土地经营范围稳定,土地集中连片,农田基本建设标准高。
(二)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又称分块轮作。
即根据作物生长的要求和土壤、水利等情况,
在耕地范围内划分作物种植区(如棉花区、
蔬菜区、旱粮区、水稻区、饲料种植区等),
再在种植区内划分耕作田块,轮换种植作物。
作物换茬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根据需要和作物前后茬口,每年每季在田块上具体落实。
这种组织形式的不足之处是,年际甚至每季作物种植比例不稳定,作物安排比较分散,
不便于管理和机械耕作。目前我国农村主要都采用这种组织方式,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下,耕地组织形式只能够采用这种组织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比较灵活机动。
(三)一些适应分户经营体制的耕地组织形式
1、种植大户的耕地组织: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区,为了扩大经营规模,除按人口分出口粮地外,
其余土地进行承包经营,使经营规模扩大。各户在经营范围内,划分地块,分块种植,实行固定的轮作制度。
2、统分结合的耕地组织:即将土地分作若干轮作区,在每个轮作区内划分地块,分配给农户,在不同的轮作区内,种植统一的作物,实行统一的轮作制度。此外,也有的地方,采用大统一,小自由,
规定在某一轮作田块内不得种植某种作物。
例如:种植棉花,病虫害是一项必须统一防治的工作,所以规定种植棉花必须种植在规定的范围内,非种植范围内不得种植。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四章 耕地内部规划第二节 耕作田块规划一,耕作田块的概念耕作田块是以田间道路、护田林带、
末级固定沟渠所围成的地段,是进行田间耕作、生产管理、轮作倒茬和平整土地的基本单位。
耕作田块的设计,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耕地单元自身的要素的规划,包括单元方向、边长、形状等;二是耕地规划单元地域范围内的田间工程设施(灌排沟渠、护田林带、田间道路等)的规划。
二、规划单元的方向确定
1、要有利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2、要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
3、要有利于水土保持:当耕作方向与等高线走向相一致时,可以减少地面径流量和对土壤的冲刷量。
4、要有利于田间灌溉
5、要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
6、要有利于防风
7、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三、耕地地规划单元的大小和形状
1、长度:单元长度通常要求根据机械作业、土地平整、农田灌溉和排水等的要求来确定。
2、单元宽度:确定单元宽度时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田间机械作业的幅宽、末级固定渠道的间距和林带防风的距离。
3、单元的形状:为了适应田间机械作业的要求,单元理想的形状是正方形或长方形。
其次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要求单元的两个长边相互平行,避免机械作业时留下狭长楔形地段而难以处理。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四章 耕地内部规划第三节 田间工程规划一、田间灌排渠道的配置根据沟渠的作用和相对位置的不同,在平原区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
( 1)灌排相邻布置:所谓灌排相邻布置,就是把灌溉渠道和排水沟道相邻布置。这种布置形式适用于有单一坡向的地形和排水方向一致的地区。
( 2)灌排相间布置:所谓灌排相间布置就是渠道向两侧灌水,排水沟承泄两侧的排水。这种布置形式就是把灌溉渠道设在高处,排水沟设在低处,
在平坦或有一定起伏的地区较适用。
( 3)灌排合渠:所谓灌排合渠,就是灌溉和排水同用一条渠道。这种布置形式可以节约土地,在沿江和滨湖地区用的较多,但在广大旱作区不宜采用。因为这种布置形式不利于控制地下水位,影响农作物的高产稳产。
2、临时渠道的布置形式
( 1)纵向布置(平行布置):由毛渠从农渠引水通过与其相垂直的输水沟,把水送到灌水沟或畦,这样,毛渠的方向与灌水方向相同。这种布置形式适用于较宽的灌水地段。
( 2)横向布置(垂直布置):灌溉水直接由毛渠输给灌水沟或畦,毛渠的方向与灌水的方向相垂直。这种布置形式一般适用于较窄的灌水地段。
二、防护林带布置
1、林带方向:林带方向应根据地区的主害风风向而定,可按风向频率图确定。主林带一般要求与主害风垂直布设,最大偏角不大于 45度;副林带与主林带垂直配置,这样才能使防风距离最大。为了便于耕作管理,
主林带一般要沿林块的长边布置,副林带沿田块的短边布置。当由于某种原因主林带不能垂直于主害风风向时,夹角一般不要大于
30度。在平原农区由于田块基本是方田,林带沿田块四周布置,可以防来自任何方向的风,实际上已没有必要划分主、副林带。
2、林带间距:林带的间距过大,林带间的农田不能全部受到保护。林带间距太小,
又会多占耕地。林带间距应依据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来确定。林带的防风间距一般为主要乔木树高的 20至 25倍,但是在 15- 20倍距离内才有明显的防风效果。不同的林带结构,
防风距离不同(见林带结构)。在风害严重的地区,应把林带间距缩小 15- 20%。在平原农区林带的间距,主要是由田块的边长来确定。
3、林带的结构:所谓林带结构,就是林带的外形和内部构造。主要指林带的宽度、
树种组成、种植密度和断面形式。一般分为紧密结构、透风结构和稀疏结构三种形式。
( 1)紧密结构:是由多行树木组成的宽林带,一般由乔、中、灌三层树冠组成,上下枝叶稠密,好象一道挡风墙,中等速度的风几乎不能透过,透风系数为 0.35以下。背风林缘的风速很小,但在离开背风林缘后风速迅速增加,很快恢复到原来的风速,防风效果较差。最小弱风区出现在背风面林带高的 1- 3倍,风速减少 59.6- 68.1%,相对有效防风距离为林带高的 10倍。在 30倍林带高范围内,风速平均降低 30.6%。
( 2)透风结构:是一种比较窄又没有灌木的林带,由单层或两层树冠组成,
有透光的大空隙,林冠部分适度透风,
树干部分大量透风,气流的主要部分经过透光空隙穿越,林带透风系数为 0.35
- 0.60。最小风速出现在背风林缘后林带高的 5- 10倍处,而且风速降低的程度不大,相对有效防风距离为林带高的
30倍范围内,以后风速就很快增大,但比紧密结构的林带增加缓慢,风速平均减低 24.7%。
( 3)稀疏结构:由 2- 3层树冠组成,有乔木和灌木。在乔木与灌木树冠层之间有不同的小空隙,空隙在断面上分布均匀,气流的主要部分从林带中穿过不改变其总的方向,
透风系数为 0.60以上。最小风速出现在距背风林缘后林带高的 3- 5倍处,风速减低 53-
56%,相对防风距离为林带高的 25倍(按减低旷野风速 20%计算),在距林缘 47倍林带高处风速恢复 100%。距林缘越远风速也就越大,在 30倍林带高范围内,风速平均降低
56.5%。这种林带防风效果好。
4、林带宽度:防护林带的宽度应能保证树种生物学的稳定性和更好的生长,
同时又能保证有足够的防风效果。一般说来确定林带的宽度,应根据治理地区环境条件及防风要求确定。一般按林带防风效能值选择。防风效能值为有效防护距离与平均防风效率之积。若综合值大,防护作用大,反之作用小。不同林带的宽度的综合防风效能如表 3-4-1。
表 3- 4- 1
林带宽(行) 有效防护距离(倍) 平均放风效率(%) 综合防风效能值
2 20 12.9 258.0
3 25 13.8 345.0
5 25 25.3 632.5
9 25 24.7 617.5
10 15 27.3 409.5
三、田间道路规划农村道路按其作用和标准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级:一级为村间路,是联系村庄之间和通往附近城镇的主干道路,为了便于大型运输工具以及农业机械的通行,路面宽度要在 6-
9米;二级路为村内交通路,也叫机耕路,应伸入田间地块,连接村内大部分主要田间路,
为了便于机械往来通行,考虑调动农机具的需要,路面宽度不小于 6米;三级路是供直接下地用的田间路,均沿生产田块一端布置,
路面宽度 4米左右。
农村道路的规划布置的基本原则,应遵循:
道路布局要短而直,这样可以节约建设用地和工程投资,缩短运输距离,降低运输费用,
同时可以减少运输时间和运输工具的磨损;
道路应选在地势平坦开阔和土质坚硬的地方,
避免通过易被洪水淹没的地区;道路要与排灌沟渠、田块、林带和村庄布局相结合,避免道路和沟渠成锐角相交,要综合考虑统一布置;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桥梁、涵洞和堤坝等各种工程建筑物,以节省基建投资。
四、沟渠路林结合的配置形式田间路和林带,一般沿斗、农级沟渠结合布置,其优点在于道路与渠岸一侧结合,节约用地。一般有如下几种结合形式:
1、沟-林-渠-路:道路布置在田块的上端,位于灌溉渠道一侧。采用这种布置的优点是,道路位置较高,不易受水淹;道路另一侧紧靠农田,人、畜、机械下地方便。
但道路跨越下一级渠道,必须修建许多小桥或涵洞。林带布置在沟渠之间以及路渠之间,
植树的行数根据上述二者间的宽度确定。
2、路-沟-林-渠:道路布置在田块的下端,位于排水沟的一侧。这种布置形式的优点是便于灌溉和人、畜、机械下地生产。
但由于道路位置较低,雨季易积水,渠、沟靠近,排沟边坡易因渠道路渗水而滑坡。因此,林带应设在渠沟之间,对渠坡予以固定。
同时,道路穿过农沟,需要修建较多的桥涵,还要在路旁修截水沟,以防道路被淹。
3、沟-林-路-渠:道路处于灌水渠和排水沟之间,其优点是道路与下级灌溉排水渠系均不相交,灌排均为便利,但是,由于道路进入田间必须跨越渠道,要修较多的桥涵。另外,以后道路的拓宽也受到限制。植树布置在道路的两侧。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五章 果园内部规划第一节 果树生长特性及要求一、果园用地的选择不同的果树品种对于用地的要求是不同的,总的来说,选择果园用地要遵循如下一些原则:
1、在平原区应选择具有良好的排水条件,
在丘陵地区,坡度不应超过 30度;
2、坡向视地区气候特点而定,在北方宜选择阳坡,以便采光增温,在南方宜选择阴坡,以保持土壤湿润;
3、土质条件:土层厚度应在 1- 1.5米以上,底土宜疏松,以利果树根系发育;
4、地下水位应距地表 1.5- 2.0米以上。
地下水位太高会影响果树根系的生长发育;
5、避免风害的影响,切忌将果园选择在风口上;
6、果园附近有足够的水源,可以供灌溉和其他生产管理之用;
7、果园要有比较便利的交通条件;
8、除大型果树农场,或有特殊需要的外,一般果园应尽量利用条件适当,
较为零散或居民周围的边角土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从土地利用的总体安排上,要把较好的土地用作粮食生产,
而将果园用地安排在山坡、河滩等地块。
二、果园树种的选择
1、适地适树。即选用适合当地的果树品种,考虑是否适应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如乡土品种或经过试验并证明可靠的引进树种,力求抗逆性强,优质高产。
2、应考虑市场要求,选择经济价值高的品种栽培。
3、种植规模和树种类型要适当。
4、注意品种搭配。
5、与土地规划其它项目,如绿化、水土保持等项目结合进行,充分发挥果园的效益。
三、主要果树树种的适生条件
1、苹果树适宜地区--一般冬季有 1- 3个月低于 9℃ 的低温地区均可种植,海拔高度的限制为 800米;
坡度坡向-- 30度以下的阳坡和半阳坡。终年不见阳光的阴坡不适宜栽种果树;
土壤条件--苹果树对土壤条件要求并不严,
但是,土层要深厚,对于过于粘重或砂砾很多的土壤则需要进行挖坑换土。另外,苹果树的抗盐能力弱,但轻盐碱土仍可栽值。地下水位应在地表 2.5米以下。造林密度株行距 4× 5米,495株 /公顷,成熟年产量 18.8吨 /公顷。
2、梨树适宜地区--常年绝对温度不低于 - 30℃ 的地区可以种植,海拔高度的限制为 700米。
坡度坡向-- 30度以下的坡地均可。
土壤条件--表土深厚肥沃,土质疏松,含盐量不超过 0.3%,土壤潮湿但不能积水,对地下水位的要求不严。造林密度株行距 5× 6
米,330株 /公顷,成熟年产量 22.5吨 /公顷。
3、葡萄树适宜地区--除过冷和盐碱过重的地区外,一般地区都能种植。
坡度坡向-- 30度以下的阳坡和半阳坡皆可。
土壤条件--以砂质壤土为宜。耐酸、
耐碱、耐瘠薄,抗盐能力强,PH值 4-6,地下水位在一米以下皆可。造林密度株行距 2.5-
3.5× 1.5-2.5米,1140-2670株 /公顷,成熟年产量 7.5吨 /公顷。
4、桃树适宜地区--冬季温度在 -23℃ 以上地区,
海拔高度一般在 400米左右。
坡度坡向-- 20度以下的背风阳坡为宜。
土壤条件--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宜,避免腐殖质多和粘重的土壤。地下水位要求在 1.5米以下。桃树不耐水淹,不能地表积水。 PH值应小于 8.0。造林密度株行距 5× 5
米,660株 /公顷,成熟年产量 7.5吨 /公顷。
5、柿树:不适宜 -20℃ 以下地区,
海拔高度的限度为 250米左右。适宜的坡度为 5- 15度,柿树喜光,宜栽植在背风阳坡。对于土壤的要求不严,而且耐旱,以排水良好的粘质土壤或壤土为宜,并要求有一定的土层厚度,盐碱较重的土地或沙地都不宜种植。地下水位要求在 1.5米以下,地面不能积水。造林密度株行距 5× 7米,285株 /公顷,成熟年产量 11.3吨 /公顷。
6、杏树适宜地区--适应性较强,一般地区均能栽植。
坡度坡向-- 30度以下的阳坡和半阳坡皆可,但阳坡比阴坡好。
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只要盐碱度不高和有一定的土地层厚度即可。杏树最不耐涝,
地下水位要求在 1.5米以下,地表不能积水。
造林密度株行距 5× 5米,660株 /公顷,成熟年产量 11.3吨 /公顷。
7、核桃树:核桃树的适宜地区大致与枣树相同。海拔高度可达 1000米,30 度以下的背风坡、半阳坡。地面不宜积水,地下水位要求在 1.5米以下。除重盐碱地外,具有一定土层的土壤均可栽植。造林密度株行距 6× 8
米,285株 /公顷,成熟年产量 7.5吨 /公顷。
8、枣树:枣树的适应性较强,除过冷地区外均可栽植,特别是大枣。 海拔高度可达
2000米。适宜于 30度以下的背风阳坡。土壤条件要求不严,除强盐碱土外都可栽植,地下水位高低不限,只要能排水即可。造林密度株行距 5× 7米,285株 /公顷,成熟年产量
10.5吨 /公顷。
9、板栗树:除过冷地区或石灰质土壤地区外,均可栽植。板栗树喜微酸性和中性土壤,切忌盐碱土,土层要求深厚。海拔高度一般达 800米。宜栽于 30 度以下的背风阳坡。地下水位要求在 1.5米以下。
造林密度株行距 5× 7米,285株 /公顷,成熟年产量 3.0吨 /公顷。
四、授粉树种的选择与配置
1、选择授粉树的要求,
( 1)与主栽品种开花、物候期一致,结果期、果树成熟延续也基本一致。
( 2)花粉量多,且与主栽品种有良好的授粉亲合力。
( 3)丰产优质,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 4)能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管理要求与主栽品种一致。
授粉树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其经济价值及授粉人能力。少者可按 1:3- 1:6- 1:6,多者可按
1:1安排授粉品种与主栽品种的比例。
2、授粉树的配置方式:授粉树的配置方式常有如下几种:
( 1)等量式:主栽品种互为授粉树或主栽树与授粉树数量相等,按 2:2或 4:4相间栽种。
( 2)差量式:授粉树少于主栽树品种,按
2:1,3:1,5:2相间栽种。
( 3)中心式:授粉树很少时,隔一定间隔分布。
( 4)等高配置:在山地果园沿等高线在主栽树的上部配置授粉树。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五章 果园内部规划第二节 果园规划一、果园小区设计
(一)果园小区的设计原则
1、小区布置达到使道路、林带占地少,
从而使果园土地利用率最高;
2、小区的配置结构便于生产组织管理;
3、小区的规格与走向有利于提高整体防风效能;
4、小区的规格与走向要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
5、小区的形状和边长有利于机械作业;
6、果园小区的宽度至少为果树行距的 5
倍,以利于品种异花授粉;
7、在灌溉地区,小区设计应服从灌溉渠系的设计要求;
8、小区内土壤、气候、光照大体一致。
9、便于防止土壤侵蚀。
(二)果园小区设计内容:
1、小区的面积:视果园规模、机械化水平、地形条件、田间工程规格而定。可由几十亩到几百亩。在平原,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大型果园中,小区面积宜大一些。
2、小区的形状:除无风平原地区以正方形为宜外,
其它地区均以长方形为宜。这是由于正方形小区有利于双向作业,长方形小区便于配置。在丘陵起伏区,
也可沿等高线走向构成宽弯曲形状。
3、小区的长度:小区的长度要兼顾机耕作业与人工管理两方面的要求,因而边长不可过长,一般以 300
- 400米为宜。
4、小区的宽度:根据沟渠和防风林带确定。
5、小区的方向:应与果树栽植行向一致,在平原区以南北向为宜。在主害风严重的地区,小区长边应与主害风方向相垂直。在山丘区规划果园,应注意水土保持,小区长边方向应沿等高线配置。
二、果园田间工程规划设计
(一)果园防护林网
1、果园区外围防护林带:果园区外围防护林带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果园局部良好的小气候创造条件。一般可栽种行距为 2- 2.5米的速生林带 3- 5行,外侧再辅以灌丛 1- 2行。
2、果园内部防护林网:一般果园小区边长和主林带的方向均与主害风方向垂直布置。在较大的果园,每隔 1- 2
个小区设置一条主林带。必要时,沿果园小区的短边设置副林带。在林带和果树行之间留有林缘带,一方面减少林带胁地的影响,同时做果园内部道路用,
供机械转弯与通行。
(二)果园内道路网 果园道路网的布置应有利于果园条件管理与运输。一般有两种形式:
1、在果园外围防护林内侧布置 5米宽的道路;
2,在果园内部防护林两侧配置道路( 3- 4米),果园小区之间起主干道路作用的宽度以 5- 6米为宜(两侧加设路肩 1- 2米)。
(三)果园水源及灌、排渠系规划 在果园移栽树苗,
追施肥料、喷施农药及灌溉,都需要及时的水源供给。在平原果园,主要水源为河流及水井。一般应将水源设置在果园中心位置。大果园则需设数个水源。
在山地,水源则应设在果园的上部(水库、蓄水池等),以便自流取水。
干渠比降在 1:1000左右,支渠比降为 1:500左右。
支渠可沿果园小区短边布置,以利引水灌溉,灌水沟沿果园小区长边方向布置为宜。有条件的地区可规划固定式喷灌系统或滴灌系统。
在平原果园还应规划排水系统,以暗管排水系统为最佳。
三、果树的种植方式果树的种植方式主要指果树种植的株行距、密度及其排列形式。株行距决定于果园小区的形状、方向、坡度、土壤肥沃程度以及各种果树树冠的大小和所需营养面积。果树的排列方式通常有正方形、长方形、棋盘形和双行式等几种。
正方形种植方式的优点是果树分布均匀,能得到充分的光照,营养面积也均匀,又便于纵横向的机械作业。适用于风小、地平的大型果园。
长方形种植方式的特点是株距小,行距大,行内实行密植,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树行宜沿等高线布置,以利于进行田间耕作。这是一种采用较广的一种种植方式。
缺点是果树的营养面积分布不够均匀。
棋盘形种植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土地,缺点是不利于耕作和通风透光。一般适于小面积陡坡地区。
双行式种植的优点是能起防风作用,也便于机械耕作,缺点是营养面积不均匀。它适用于风大的地区。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六章 林地内部规划第一节 概述一、林地分类森林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
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五类。
1、防护林。是利用森林调节气候、
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有益特性为主要目的林种。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
护岸林、护路林。树种选择生长迅速,
抗风力强,树冠以窄冠型为好,本身具有较好经济价值。
2、用材林。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
在树种选择时,应注意速生性、丰产性、优质性、
稳定性和抗病性等。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水平的提高,林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资源不足,
森林覆盖率低,生态条件恶化,都要求大面积营造用材林。用材林一般多选用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抗病性树种。
3、经济林。是以生产果品、油料、工业原料和药材为主要目的的林种。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
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广大地区已逐步将用材林、
薪炭林、乃至防护林都用一些经济价值高的林木代替。如河北迁西板栗、宣化葡萄、深州蜜桃、沧州金丝小枣,河北鸭梨、阜平大枣等。
4、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以木为柴是人类的传统习惯,为满足这种对燃料的需求,营造大片林木为薪炭林。
有时,薪炭林仅仅作为用材林的一部分,因为所有的林木都可以以其部分不成材作为薪炭用。在林地规划中配置以薪炭用木为主的经济、用材混合林,将是有效利用土地的重要途径。
5、特种林。是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
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二、树种的选择与配置树种的选择要考虑造林立地条件、树种生物学特性,还要坚持“生物、经济兼顾”
的原则及造林的目的和要求。
防护林因防护的对象和作用不同而密度不同,如农用防护林要求有一定的结构和透风系数,应具有寿命长、生长稳定、速生、
树形高大、冠幅紧密、少病虫害而与农作物又没有相同的病虫害等特点。而水土保持林,
沟谷防护林等则要求根系发达、生长迅速、
落叶丰富易分解、耐干旱贫瘠、适应性强等特点。
用材林又可分大径级用材林和小径级用材林。适用于用材林的树种应具备速生、丰产、干形好、树质优等特点。
薪炭林要求高密度和较高的生物量。
薪炭林生长周期短,林木个体所需要的营养空间相对较少,只有密植才能充分利用空间,并促使树木营养多存树干,
少生枝叶,从而提高薪炭林的质量,薪炭林密度在 400— 1000株/亩之间。
经济林以生产果实、树脂、工业原料、木本粮油等主要为目的。在选择经济林的树种时,应注意被利用部分的产量和质量。如以生产果品为主的经济林,
其果实应具备味道鲜、果汁多、果肉厚、
酸甜适口、石细胞少等特点。一般密度不宜过大,应以树冠最大发育程度来确定其密度。如油茶 70— 80株/亩;千年桐 10— 20株/亩;三年桐 50— 60株/亩;
乌桕 15— 20株/亩;漆树 30— 60株/亩。
风景林与公园绿地为城市居民创造优美的环境和净化的空气。适宜卫生风景林的树种应具备发芽早、落叶晚、树形美观、色彩鲜明、花果艳丽并具有一定抗污染的能力。因此,栽树的种类、
方式、密度都要按绿化规划要求配置。
通常在干道两旁栽植高大、浓荫的行道树,环园可栽用材林或果树林,合理搭配常绿树与落叶树,乔、灌、草结合。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六章 林地内部规划第二节 林地规划一、树种规划的原则
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2、充分利用乡土树种;
3、坚持大力引进适生优良树种;
4、满足环境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需求;
5、注重发展抗污染性强,经济价值高,生态域值宽的多功能树种;
6、注重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树种。
二、造林树种方案的确定要根据适地适树,把最适宜当地条件、最高产、经济价值又最大的树种列为经营单位的主要发展树种;而将其它树种,如经济价值很高但要求条件过苛,或适应性很强但经济价值稍低的树种,列为相应发展的树种。
三、人工林结构设计
1、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的栽植株数或播种穴数。最适宜的造林密度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随树种、林地条件、栽培技术等因素变动而变化的数量范围。一般可通过试验和大面积不同密度生长效果调查,统计分析取得。如:
侧柏,柏木 296-444株 /亩,
杨树 13-111株 /亩(速生丰产树),
刺槐,杨树 ( 护林带 ) 111-333株 /亩,
刺槐 111-333株 /亩,
泡桐 ( 成带造林 ) 60-111株 /亩,
水曲柳 222-333株 /亩,
臭椿 95-222株 /亩,
榆树 95-333株 /亩,
旱柳 50-222株 /亩 。
2、种植点的配置:
种植点的配置是一定数量的播种或栽植点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一般将种植点配置方式分为行列状和群丛状两大类,行列状配置分为正方形、长方形、
三角形等配置方式。
正方形:行、株距相等,相邻株连线成正方形。由于苗木配置均匀,有利于树冠均匀地发育。这是营造用材林和经济林较为常用的配置方式。
长方形:行距大于株距,有利用行内株间提前郁闭和行间进行机械化中耕除草及间作。三角形要求相邻行的种植点彼此错开,
形成品字形排列。适于山坡地形,有利于保持水土。
三角形:要求相邻行的种植点彼此错开,
形成品字型排列。适于山坡地形,有利于保持水土。
群丛状配置: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丛状分布,群内植株密集,而群间距离很大。群丛状配置的特点是群内能很早达到郁闭,有利于抵御外界不良环境因子的危害。
3、树种组成:
人工林的树种组成是指构成林分的树种成分及其所占比例。人工林分纯林和混交林。
混交树种的选配:乔灌木混交类型;
主伴木混交类型;双主混交类型;综合性混交类型。
混交方法:分为,a行内隔株混交,
b行间混交,c带状混交,d块状混交,e植生组混交四、造林施工分 3个阶段:整地阶段,种植造林阶段及幼林抚育阶段。
1、整地技术规格包括整地深度、宽度、
长度、断面形式等内容。
2、种植造林方式:分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及分殖造林三种。
3、幼林抚育:是指在造林后至幼林郁闭前这一段时间里所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七章 畜牧业用地规划第一节 畜牧业用地规划一、畜牧业用地规划的内容和原则
(一)畜牧业生产规划的原则
1、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确定发展的前提。
2、自然资源最优利用原则
3、选择最适宜的家畜品种组合
4、市场需求原则
5、提高效益原则
6、综合发展原则
(二)畜牧业用地规划的主要内容
1、畜产品需求量规划:在确定规划期畜产品需求量规划时,要首先考虑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其次,
要考虑周围市场的需求情况;最后还要考虑,
农业生产对肥料、役畜的需要。
2、畜群发展规划:为了便于管理一般要把各种牲畜按性别、年龄和用途分成若干群。
3、畜产品产量规划:畜产品的产量决定于产品牲畜的头数和每头产品定额。要根据养殖规模和生产力水平,来确定畜产品产量。
二、农区畜牧业用地规划
(一)畜牧场场址选择的要求 畜牧场用地主要是集体或者养殖专业户畜牧养殖的用地。
为了避免畜牧区的臭气、污水影响生活区,畜牧生产用地应布置在离生产区较远的生产用地边缘;为了便于饲料和畜产品的运输,畜牧场要设在有便利交通条件的地方。但畜牧场与交通干线的距离不应小于 200米,与一般道路的距离也不应小于 100米。畜牧场用地要选择在地势高燥、向阳、背风、土质良好,且有较好的地面排水条件的地段。
( 二)畜牧场建筑布局原则
1、冬暖夏凉,因此,畜舍应设计为座北朝南的方向。
2、通风透光,空气干燥:畜舍内阴暗潮湿,
通风不良,空气污浊,会影响牲畜的生长发育,增重缓慢。牲畜爬卧在潮湿地面上,还容易患感冒、
起疥、腐蹄或其它疾病。潮湿的地面,更失去了保温的作用,牲畜在冷湿的棚舍里极易掉膘,棚舍湿度大,夏季炎热时,牲畜就会有明显的不适反应,
突出表现为呼吸困难。畜舍通风透光有保干、保暖、
保健和防病的作用。
3、有利于经营管理和经济用地
4、有利于防疫灭病
(三)、奶牛场规划设计以生产鲜奶为主的奶牛场,一般宜设置在距离城市 10-20公里的地方,这样既有利于鲜奶的运输,又有利于饲料的供应和防疫卫生。农牧区的商品性奶牛场,应有奶品加工设备。
奶牛场建筑物布局,首先要考虑防疫、奶品生产和加工以及道路运输等几个主要问题。
奶牛场的建筑物包括公牛舍、成年乳牛舍、青年牛舍、犊牛舍、产房、配种室、兽医室、运动场、饲料库、饲料调制室、办公室和职工宿舍等。
在北方地区设计牛舍应以防寒为主,也要兼顾防暑,饲料调制室应设在牛舍的中央和水塔的附近,这样调制和运送饲料都比较方便。饲料库要靠近饲料调制室,方便运输。
青贮窖可以设在牛舍附近和便于运送的地方,
但必须防止牛舍和运动场的污水渗入。为了防止火灾,干草存放处应距牛舍远一些。办公室和职工宿舍应设在牛场大门口或场外,
以防止外来人员联系工作时穿越场内。兽医室和贮粪场应设在牛舍的下风向。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七章 畜牧业用地规划第二节 牧草地用地规划一、季节性牧场的划分
1、冬季牧场:地形低凹、避风、向阳、植被覆盖度大,植株较高,不易被雪埋没,距居民点和饲料基地较近,便于管理,有较好的水源,并有一定的棚圈防寒设施。总之,应把条件较好的草地留在冬季这个最难度过的季节。
2、春季牧场:基本同冬季牧场,同时地形开阔、向阳、风小、植被萌发早。
3、夏季牧场:地势较高,通风凉爽,
蚊蝇较少,有可靠水源。这些地方的植被只有在夏季生长旺盛,此时不利用,
其它时间更难利用。
4、秋季牧场:地势较低,平坦开阔,植被丰富且具有多汁枯黄较晚的草地。
在划分季节牧场时,应考虑尽可能使草地集中连片,便于管理,各季节牧场便于畜群转移。
二、各种畜牧群放牧地段的布局
1、畜群规模的确定放牧期畜群组成及规模大小考虑以下条件确定:
( 1)畜牧场规模;
( 2)牲畜的性别、年龄和生产力水平;
( 3)畜牧场的组织、管理水平。
2、畜群放牧地段面积的确定:已知放牧地段的计算公式放牧地段面积 =(牲畜头数 × 放牧天数 ×
每头牲畜每天的食草量) /单位面积草地的产草量公式中各项参数的确定原则是:
( 1)放牧天数的确定:
根据一般情况,季节草地在生长期内的始牧期,以牧草萌发后 15- 20天为宜,也可根据牧草的高度判断。
( 2)单位面积草原一定时期内实际生产的可食牧草叫做草原的基础生产力。不同地区,不同月份,不同类型草原,其基础生产力不同。值得提出的是,当草原在不同月份的产草量不一致时,应以其最高产量为计算标准,其它月份可辅以其它青饲料,否则将会造成草原在产草高峰季节的饲草浪费。
( 3)每头牲畜每天食草量与牲畜的种类、
饲养方式有关,当牲畜可以得到部分青储饲料和其它多汁饲料时,每天需要的食草量相应减少。
( 4)牧草轮作的影响,在实行牧草轮作的地区,不是所有的草地都参加放牧,其中有部分草地处于非放牧休闲状态。这一因素在确定放牧地段面积时不能忽略。
3、畜群放牧地段的配置
( 1)配置放牧地段应考虑的因素:放牧场应尽可能有多种植物,以延长放牧期和保证饲草供应的均衡性。不同季节放牧地段不能相距过远;放牧地段应尽量相对集中;放牧地段应顺坡布置,以便每个放牧地段内植被的类型多样,减少地表水下流导致病菌传染;土质粘重,土壤过湿,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易受病源感染,不宜放牧;天然放牧地应尽量靠近水源、畜舍、饲料轮作地,以减少牲畜移动。
( 2)不同畜群放牧地段配置:①牛群:
喜于平坦放牧地上觅食。有陡坡的放牧地不宜放牛。最好是平坦谷地,河流沿岸地带。
除喜食禾草、豆科草外,也觅食各种矮小杂草和灌丛草。②羊群:羊利用坡地的能力较强,适应地形崎岖的地形,对水源要求也较低,觅食范围广,除禾草、豆科草外,也觅食各种矮小杂草和灌丛草。③马群:适于平坦宽阔或略有起伏的丘陵地,起伏过大或低湿草场均不适用马的放牧。对牧草的质量要求较严,适宜马的草类应为中高型禾草及豆科草。与水源的距离可较远(可达 10公里)。
三、轮牧小区的设计
1、轮牧小区的数目和面积的确定:轮牧小区的数目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轮牧周期--为放牧地段内,
每个小区从第一次放牧到下一次放牧相隔的时间。轮牧周期=每小区放牧天数
× 分区数目
+休 闲休闲小区内放牧天数轮牧周期轮牧小区数=
小区内放牧天数--小区内放牧天数的确定,主要取决于牧草再生高度的 限制 。牧草在生产旺盛时期每天可生长 1- 1.5厘米。在牧草生长到 5- 6厘米时,牲畜必须转移,以免新草被牲畜吃掉。小区内放牧天数一般确定在 5- 6天。
关于轮牧小区的面积,须首先确定分配给每个畜群的季节牧场面积,再除以小区数,即得小区面积。不过,轮牧小区的面积不能低于以下规模:
100头乳牛群的轮牧小区面积-- 4- 6公顷
600只绵羊群的轮牧小区面积-- 5- 7公顷
2、轮牧小区的形状与规格形状:轮牧小区的形状以矩形为宜。
规格:轮牧小区的规格指小区的长度和宽度。
宽度--以满足畜群放牧往返回转的需要为准。
一般放牧畜群要求横队前进,这样各种牲畜放牧行进的单程宽度就成为设计轮牧小区宽度的主要依据(表)。
长度--小区的长度应与牲畜每天往返行走的适宜距离相适应。同时考虑小区长度应与牲畜两次饮水、挤奶、休息时间间隔吻合。也可以按下式进行计算:
L= ST/2
式中,L--小区长度
S--畜群放牧时行走的速度。乳牛为 400
米 /时;羊为 350米 /时。
T--昼夜几个主要时间内放牧时间的长短。
T值与各牧场的产草量有关。
3、轮牧小区的划分与布局轮牧小区的划分与布局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 1)轮牧小区应配置在同一类型的草场上,以使各小区草层一致,更好地利用放牧场。
( 2)把畜群的空行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样,应使小区短边与畜道走向结合,畜群移动方向最好与主风向相垂直,并尽量避免畜群逆光行走。
( 3)从任何一个小区到饮水处或畜圈的距离不应超过表 3-7-1标准。
( 4)若以河流为饮水水源,则应使小区的放牧顺序自下游向上游排列,以避免河水污染。
( 5)各轮牧小区之间应设牧道联系。
( 6)小区界线应尽量与自然地物为标志,有条件地区应设置围栏。
四、轮牧小区的放牧组织
1、一区连续放牧指在整个放牧季节内不受限制的放牧方式;
2、季节性重复放牧指草场每年同一时期放牧方式;
3、轮牧指畜群按规定轮牧计划从一块草地转向另一块草地的放牧方式;
4、迟延放牧指在草类种子成熟以前不进行放牧的方式;
5、休闲轮牧制指多种轮牧方式联合使用。
五、天然割草地规划
1、割草地的选择:天然割草地应由优良的植被组成。
在上繁草中最好由根茎禾草、疏丛禾草和高大的丛生豆科牧草组成。割草地的植物除要求茎杆发育旺盛外,还应具备发育早和再生能力强的特点。
2、贮草场的设置:贮草场应选择在平坦干燥、交通方便和接近畜圈的地方。长垛一般长 8- 10米,宽 4.5- 5米,高 6- 6.5米。圆形垛一般直径为 4- 5米,高 6- 6.5米。草垛应尽量大一些,这样总的损失就会小些,一般干草的容重为每立方米 50- 80公斤。根据干草的容重和每个草垛容积,就可以计算出每个草垛的干草重。根据割草地面积和单产,
可以计算出收割干草的总重量和草垛数。这样就可以确定贮草场的占地面积。草垛以成排布置为宜,为了防火防潮,前后排草垛间的距离应不少于 30米,左右相邻草垛间距为 5
米。围栏的外侧应挖沟种树。
六、放牧地畜圈、畜道、水源的配置1、畜圈配置:畜圈的环境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 1)保证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和休息条件;
( 2)畜圈位置适中,以缩短驱赶距离;
( 3)便于组织管理;
( 4)远离主干道路、死牲畜埋葬地、传染病病源区;
( 5)地势高燥,具有一定的坡度,有方便的入口和通道,有遮荫的地方。
2、畜道配置:设计畜道的原则是驱赶距离短,
占地面积小,道路宜多不宜宽,定时更换畜道。
畜道分为三类:
( 1)主干牲畜道--连接放牧地段、饮水处、野营地、饲料轮作区等的道路。
( 2)主要牲畜道--指在轮牧区内部,保证各轮牧区之间与饮水处、野营地等的联系的道路。
( 3)临时性畜道--指在利用人工放牧地时,在饲料轮作的田区内部建立的道路,它的作用是保证由放牧地向野营地和饮水处驱赶牲畜通行方便。
3、饮水点:饮水点应具备下列条件:
( 1)水质好,水量足。各种牲畜的饮水定额可参考表。计算需水量时需乘以保证系数 1.3- 2。
( 2)每个饮水点服务一个放牧地段,位置适中(与人工放牧地、野营地、轮牧小区、
畜道的联系方便)。
( 3)符合卫生条件。远离主干道路和沼泽洼地。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八章 水产养殖用地规划第一节 人工鱼池的规划一、场地选择
1、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2、土质要适宜,地形平坦。
3、交通和供电方便
4、天然饲料资源丰富。
5、注意防洪安全。按 25年一遇标准考虑洪灾概率。
(二)鱼池的布局 以水源为准,将水源设在最高处。其他鱼池与水源关系,养鱼池的总体布局可遵照以下原则:场房、办公室、试验室、加工厂、
抽水站等设施应布局在养鱼场中心位置,并有公路相通;鱼池、产卵池及孵化设备距场房较近,以便管理;鱼苗池靠近孵化设备,鱼种池围绕鱼苗池,
外围则为成鱼池,以便缩短鱼种搬运距离,减少鱼种损伤;鱼池送水应分池输送,不能串流,以免鱼病传染;鱼池的走向应尽量呈东西向;以增加鱼池日照时间;灌排系统的布置,在一般情况下,注水渠与排水沟应分别设置,各成系统;水产品加工厂和畜牧场等设在离鱼池较远的地方,最好在河流的下游
(三)鱼池规格与设计 鱼池由堤坝和池底组成。
地坝--临水坡一侧坡度大小视土质而定。一般 1:1.5- 2。在堤高的 3/4 处需设栈道,
宽度为 1米左右,供养鱼作业之用,同时还可防止堤坝泥土冲至池底淤积。池底--池底应平坦,从两侧堤脚向中部逐渐加深。排水口处挖坑状鱼潭,以利于排水捕捞。从灌水口至排水口处池底应成一定坡度( 1/300-
1/200)。
鱼池的形状一般以长方形为宜,长宽比约为 2:1
或 3:2。在规划时要根据地形条件具体确定,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做到整齐划一。鱼池的大小与深浅,
应根据鱼类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生产管理的要求来确定。鱼池的面积不宜过大或过小。面积过大操作困难,管理和投饵不便,一旦发生鱼病损失过大。
但面积过小,不仅浪费土地,操作次数多,浪费劳动力,而且水质也不稳定。一般产卵池(水深 1-
2m)、孵化池 (水深 2m)的面积以 333.3-666.7m2为宜,鱼苗饲养池(水深 1-1.5m) 666.7- 2000 m2,
鱼种饲养池(水深 1.5-2m) 2000- 3333.5 m2,成鱼池 (水深 2.5-3.5m)可以在 6666.7 m2以上。面积和长宽比确定之后,就可以计算出鱼池的长度和宽度。
鱼池的深度,按其作用的不同而异。
第三篇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八章 水产养殖用地规划第二节 特种水产养殖规划一、养鳖池的设计
1、对环境要求:
( 1)水温:鳖是喜温动物,适宜生长温为 25℃ ~32℃ 。
( 2)水质:水质无毒、无污染,pH值在 7~8之间,含氧量 4.0mg/L~5.5mg/L,
氨含量不超过 50× 10-6,透明度在
20~25cm左右,水含盐量必须在 5‰ 以下。
( 3)底质:根据鳖的生活习性,养鳖的饲养池,底部要敷设一层泥沙。
2、场址的选择和设计:
鳖有喜阳怕风,喜洁怕脏,喜静怕惊的特点,所以养鳖应选择阳光充足,避风、温暖、环境安静、有清洁的水源,保水性能良好的粘土或粘壤土的地方建场。
鳖一般分为:稚鳖,幼鳖,成鳖,亲鳖。
一 般 50g以下为稚鳖,50g~200g为幼鳖,
200g上为成鳖,作为繁殖用的鳖称为亲鳖,
亲鳖的体重应在 500g以上。由于鳖有互相撕咬和同类残食的特性,需分别饲养。
鳖池一般以长方形为宜,常温下,
稚鳖池面积 50~100m2,池深 1.0m,池底沙厚 10~20cm;幼鳖池面积 100~500m2,
池深 1.0~1.5m,池底沙厚 10~20cm;成鳖池面积 1000~2000m2,池深 1.8~2.0m,
池底沙厚 20~30cm。围墙要有一定高度,
防逃,还要有交通条件,通电设施。除养鳖池外,一个完整的养鳖场还必须具有排灌水系统,库房,饵料加工厂,管理用具等设施。
二、养龟池的设计
1、对环境要求:
( 1)朝阳、无噪音。龟用肺 吸,
要间断地浮出水面,呼吸空气,若有噪音干扰,因其胆小,长期匿居水底泥土中,不利于正常生长。
( 2)水源充沛。乌龟大部分时间生活水中,对水质有一定要求,经常更换旧水,使其生长环境较佳。
( 3)水质良好。 20~30℃ 水温,水中溶解氧在 3~4mg/升以上,pH适宜范围是 7.2~8.5,
透明度要求为 25~30cm,有机物耗氧最好控制在 10.7~15.3mg/升的范围。
( 4)土质。为防止水分渗漏,水池土质要求为粘土或壤土为佳,还要考虑交通方便,
电力供应正常,饲料来源容易,龟苗供应有保证,商品销售渠道畅通等。
2、场址的选择和设计:
通常把刚孵出的龟称为稚龟;稚龟经过冬眠,于第二年春天苏醒后,称为幼龟,一般 1~3冬龄的龟均为幼龟; 3
冬龄以上的龟称为成龟;产卵繁殖用的龟为亲龟。不同年龄,不同规格的龟应分池饲养。
( 1)各级池所占比例。一般稚龟池、幼龟池、成龟池、亲龟池的比例为 5,30,45,20。
( 2)防逃设施。养龟池防逃墙一般高出活动场 地
30cm即可。进水口防逃可使其高出池塘水面 30cm,出水口防逃,可在出水口上套上防逃筒。
( 3)饲料台。一般设在龟池的两长边,可用
3m× 0.5m的水泥制板,按 30℃ 的坡度,一端浸在水下
10~15cm,另一端露出水面,饲料投放在水面与水下交界的地方。
( 4)排灌系统。因龟喜洁怕脏,投喂的高蛋白饲料,
极易污染水质,所以经常要换水。其排灌系统,可按
“高进、低排、排送分家”的模式设置。
( 5)休息及晒背场所。龟是水陆两栖的变温动物,常喜晒背。晒背有助于提高体温,加强体内血液循环和加快消化吸收,并能起到杀菌洁肤的作用,
使体外寄生虫无法生存,还可促使皮肤增厚和变硬。
因此,存建造龟池时一定要建造休息及晒背场,其面积占龟池的 10~20%。
( 6)龟池设计。稚龟池,面积为 40~50m2,池深 60cm,水深 10~30cm,池底铺沙 10cm左右。幼龟池,面积 30~100 m2,池深 0.8~1.0m,水深 0.7m,
池底铺 20cm厚的沙泥。成龟池,土质池面积
500~1000 m2,池深 1.5~2.0m,水池 1~1.5m,底铺
20~30cm厚的软泥。亲龟池,面积 200~400 m2,池深 1.5m,水深 1.0~1.3m,池底 20cm的淤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