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科研实践与成果推出第一节科研成果形式科研成果是科研工作取得成效的标志之一,如何科学、有效地整理科研成果并推向社会,以使之被社会承认,这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关注且需深思定夺的重要问题。
一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推出的重要形式,许多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的基金、项目的结题以及科研成果奖的申报,都要求有若干篇发表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特别是在影响因子高的SCI、E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在项目评价及成果奖申报方面更具分量。有关学术论文方面的内容将在第六节"科研论文的撰写"中阐述。
二专利对于工程应用方面的项目,如国家、省(部)及市的科技攻关项目,企业科技创新的横同课题等,在项目结题及验收的要求中,是否获得了国家专利是评价该项目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国家专利包括:
①发明专利;
②实用新型专利;
③外观设计专利。
有关专利撰写与申请方面的内容将在第4节"发明创造与专利申请”阐述。
三科研奖申报科研成果并获得国家奖励是课题研究成果获得承认的最高体现,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国家、省市及高校院所的科技管理部门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受理相应的科研成果奖申报。
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中,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被称为国家科技奖的三大奖。国家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我国科技工作者。该奖项为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奖获人数每年不超过两名,奖金500万,其中50万元为获奖者个人所得,450万元由获奖者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该奖的授奖条件如下。
①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或者特别重大发现,丰富和拓展了学科的理论,引起该学科或者相关学科领域的突破性发展,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对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
②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特别是在高技术领域取得系列或者特别重大技术发明,并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产业化,引起该领域技术的跨越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既可以根据候选人所取得的特别重大的单项成就,也可以根据候选人在一定时期内或者一生中取得的系列重大成就作为授奖理由进行推荐。
(2)国家自然科学奖此奖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属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例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例如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科技工作者。国家自然科学奖不授予组织。根据1999年国务院新发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两个等级,该奖单项授奖人数实行限额,每个项目的授奖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国家自然科学奖每年评审一次,由国务院颁发证书和奖金。重大科学发现应当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①前人尚末发现或者尚未阐明:
②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③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
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末阐明,是指该项科学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提出,科学理论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且主要论著为国内外首次发表。
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是指该科学发现在科学理论和学说上有创见,或者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有创新,在学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或者先进水平,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有重大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要求主要论著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或者作为学术专著出版至少一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被国内外同行正面引用或者应用,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肯定评价和认同。要求著作、论文出版发表一年以上,是考虑到一项成果引起同行注意和引用,需要一定的时间。
(3)国家技术发明奖此奖属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之一,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科技工作者。国家技术发明奖不授予组织,该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两个等级,单项授奖人数实行限额,每个项目的授奖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国家技术发明奖每年评审一次,由国务院颁发证书和奖金。重大技术发明应当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①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
②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
③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是指在候选人所完成的产品、工艺、材料公开之前,前人所没有的,为国内外首创,或者虽然国内外己有,但主要技术内容尚未在国内外各种公开出版物、媒体及各种公众信息渠道上发表或者公开,也未曾公开使用。
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是与国内外已有同类技术相比较而言。先进性是指在推荐评审时,其主要性能(性状)、技术经济指标、科学技术水平及其促进科学进步的作用和意义等综合指标优于同类技术。
创造性是指发明的技术思路有创新,技术上有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创造性要求一项发明不是简单的前人所没有,必须和已有同类技术有本质的差异,有质的飞跃和突破。
推荐国家技术发明奖时,一般应出具获得发明专利的证明,如果没有获得发明专利,应当通过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认定的科技信息部门进行文献检索和查新,以确认一项技术是否符合前人尚未发明或尚未公开的条件,文献应该检索到到技术的公开时间。界定或者确定"公开"时间的形式具有多样性,除技术鉴定外,还有专利申请、产品鉴定、产品或者技术公开销售使用、主要技术内容公开发表等。如果一项技术同时存在着上述几种公开方式,那么,确定发明权的公开时间应以最早的时间为准。
(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此奖属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之一,授予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等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我国公民和组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励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是一项覆盖面广泛的科学技术奖,包括了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技术改造及技术进步、技术基础和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设备研制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新技术,或自主开发创新的技术等。国家科技进步奖单项的授奖人数和授奖单位数实行限额:一等奖的人数不超过15人,单位不超过10个;二等奖的人数不超过10人,单位不超过7个。其顺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国家科技进步奖候选人和候选单位所完成的项目可根据其性质和范围,分为技术开发、社会公益、国家安全、重大工程等四类项目。重大工程类项目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只授予组织,在完成重大工程项目中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公民,符合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条件的,可另行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总体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①技术创新性突出;
②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
③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明显。
技术创新性突出,是指在技术上有重要的创新,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自主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行业)主导技术和名牌产品,或者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装备和改造,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进行二次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增加产业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技术难度较大,解决了产业(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在推荐评审时属于行业的领先水平。
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是指经过一年以上较大规模的实施应用,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或者社会价值,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
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明显,是指项目的技术创新突出,转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辐射和扩散能力,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及产品的更新换代,或者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对行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5)国际科技合作奖该奖授予在双边或者多边国际科技合作中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管理等组织。国际科技合作奖每年授予的数额不超过10个。国际科技合作奖是唯一授予外国人、外国组织的奖项。被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奖的外国人或者组织,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在与中国公民或者组织进行合作研究、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类成果,应整体推动了我国有关学科的发展,使其居于国际先进水平行列;作为应用技术类成果,应通过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整体提高了有关行业的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使其居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从而对中国科技事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并取得重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②在向中国公民或者组织传授先进科学技术、提出重要科技发展建议与对策、培养科技人才或者管理人才等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传授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才,对整体提高我国相关行业或者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的科技事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培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既包括直接进行培训,也包括资助在国外进行培养。
③在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国际组织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做出重要贡献。通过积极协助中国与国外的沟通与了解,取得了富有意义的双边、多边合作成果,推进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在推荐和评审国际科技合作奖的候选人或者组织时,要特别注重那些确实对中国人民友好,长期关心和帮助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在评价被推荐专家时,还应注意专家本人在国际、国内相关的行业领域的影响和知名度。
第三节科技查新在申报科技成果之前,必须要进行科技查新,以确定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可能的应用。下面是作者所在课题组的一份科技查新报告,报告编号×××。
科技查新报告项目名称:
委托机构:
委托日期:
查新机构:
查新完成日期:
1·查新目的可分为立项查新、成果查新等。立项查新包括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科研课题开始前的资料收集等,成果查新包括为开展成果鉴定、申报奖励等。
2·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本项科研成果是:
本系统具有的技术特征主要有:
3·查新点与查新要求
(1)查新点:查新点是指需要查证的内容要点。
(2)查新要求:查新要求是指查新委托人对查新提出的具体愿望。一般分为以下四种情况:希望查新机构通过查新,证明在所查范围内国内外有无相同或类似研究;希望查新机构对查新项目分别或综合进行国内外对比分析;希望查新机构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作出判断;查新委托人提出的其他愿望。
4·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数据库:
检索词:
5.检索结果应当列出查新员对查新项目进行分析后所确定的手工检索的工具书、年限、主题词、分类号和计算机检索系统、数据库、文档、年限、检索词等。
如经采用网络检索,在上述检索范围内,查到与本课题相关文献十几篇,其中密切相关文献八篇,其题目和出处如下:
6.文献分析应当根据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将检索结果分为密切相关文献和一般相关文献。通过对所检数据库和工具书命中的相关文献情况及对相关文献的主要论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客观情况,按下列书写层次撰写:
对所检数据库和工具书命中的相关文献情况进行简单描述;
依据检出文献的相关程度分国内、国外两种情况分别依次列出;
对所列主要相关文献逐篇进行简要描述(一般可用原文中的摘要或利用原文中的摘要进行抽提),对于密切相关文献,可节录部分原文并提供原文的复印件作为附录。
如:文献(1)是一篇综述性论文,它系统分析和总结了……;
文献(2)所介绍的只是……;
文献(3)所介绍的……;
文献(4)主要介绍了……;
……
文献(n)所介绍的……。
7.查新结论查新结论必须客观、公正、准确、清晰地反映查新项目的真实情况,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相关文献检出情况;
检索结果朽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的比较分析;
对查新项目新颖性的判断结论。
如:经检索国内外的x个专利数据库,捡出与本课题密切相关文献y篇。经文献对比分析,在上述检索范围内,已发现有采用·…¨的文献报道,但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和应用领域均与本课题有所不同(在文献分析中已详述)。因此得出以下结论:国内外均未发现与本课题技术特征完全相同韵文献报道。
查新员(签字):审核员(签字):
查新员职称审核员职称
(科技查新专用章)
年月日附件:
报告编号:
科技查新报告(格式)
项目名称:
委托人:
委托日期:
查新机构(盖章):
查新完成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二○○○年制
查新项目名称
中文:
英文:
查新机构
名称
通信地址
邮政编码
负责人
电话
传真
联系人
电话
电子信箱
一、查新目的
二、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
三、查新点与查新要求
四、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
五、检索结果
六、查新结论查新员(签字):查新员职称:
审核员(签字):审核员职称:
(科技查新专用章)
年月日
七、查新员、审核员声明查新员(签字):审核员(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八、附件清单
九、备注
填写说明一、在填写本报告之前,应当仔细阅读《科技查新规范》的第9部分。
二、查新报告格式说明本报告采用A4纸,左、右页边距为28mm,上、下页边距为30mm。每栏的大小,可随内容调整。
三、报告内容应当打印;签字使用钢笔或者炭素笔。
四、“报告编号”的填写方法报告编号为十四位,左起第一至四位为公历年代号,第五、六位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编码,第七、八、九位为查新机构编号,第十至十四位为报告序号,以上编号不足位的补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编码按GB/T2260—1995规定填写。(报告序号由各查新机构自行编排)
五、查新目的可分为立项查新、成果查新等。立项查新包括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科研课题开始前的资料收集等;成果查新包括为开展成果鉴定、申报奖励等。
六、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本报告中的科学技术要点应当以查新合同中的科学技术要点为基础,参照查新委托人提供的科学技术资料做扼要阐述。
七、查新点与查新要求本报告中的查新点和查新要求应当与查新合同中的一致。
查新点是指需要查证的内容要点。
查新要求是指查新委托人对查新提出的具体愿望。一般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希望查新机构通过查新,证明在所查范围内国内外有无相同或类似研究;(2)希望查新机构对查新项目分别或综合进行国内外对比分析;(3)希望查新机构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作出判断;(4)查新委托人提出的其他愿望。
八、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应当列出查新员对查新项目进行分析后所确定的手工检索的工具书、年限、主题词、分类号和计算机检索系统、数据库、文档、年限、检索词等。
九、检索结果应当根据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将检索结果分为密切相关文献和一般相关文献。通过对所检数据库和工具书命中的相关文献情况及对相关文献的主要论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客观情况,按下列书写层次撰写:
①对所检数据库和工具书命中的相关文献情况进行简单描述;
②依据检出文献的相关程度分国内、国外两种情况分别依次列出;
③对所列主要相关文献逐篇进行简要描述(一般可用原文中的摘要或利用原文中的摘要进行抽提),对于密切相关文献,可节录部分原文并提供原文的复印件作为附录。
十、查新结论查新结论必须客观、公正、准确、清晰地反映查新项目的真实情况,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①相关文献检出情况;
②检索结果与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的比较分析;
③对查新项目新颖性的判断结论。
十一、查新员、审核员声明参见《科技查新规范》9.3查新员、审核员声明。
十二、附件附件主要包括密切相关文献的题目、出处以及原文复制件;一般相关文献的题目、出处以及文摘。
第四节发明创造的类型
4.1.按照创新性程度分类发明创造就是设计并发明原来没有的新东西,就其发明的创新性程度而言,有开创性发明和改进性发明之分。开创性发明在人类发明总数中所占比例不大,而改进性发明则比例甚高。
开创性发明是真正的"无中生有",它是直接由科学发现转化而成的全新型发明或"种子"发明,它往往填补某一科技领域的空白或开创前所未有的技术领域。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激光器、超声波技术、晶体管、电视机、电子计算机、航天飞机等,这些都是众所周知划时代的开创性发明成果。
改进性发明是一种"有中生无",是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局部的改进、补充或优化,将已有的几种技术进行综合所获得的发明创造成果。例如,洗衣机的发明年代久远,现今市场上新推出的全自动洗衣机、智能型洗衣机、健康型洗衣机等,都属于洗衣机领域内的改进性发明。
4.2按照专利受理范围分类从专利文献中可以发现,有16个发明创造专利范围,从中可以归纳出基本类型如下。
原料加工:开采、浓缩、提炼、苹取;
制造:零部件、装置、消费品、工业用品;
建筑:大型建筑物、住房、城市规划、公路;
交通:车辆、飞行器、船舶、交通管理;
通信:发射、中继、接收、分布;
电力:发电、配电;
农业:耕、种、收获、保管;
医药:药品、器械、系统;
渔业:设备、加工、鱼饵;
食品加工:贮藏、烹调;
军事:后勤、武器、系统;
家庭用品:用具、室内固定设备、家具、舒适品、维修;
办公用品:用具、设备、维修;
玩具:游戏、运动、设备、系统;
个人用品:服装、化妆品、保管;
娱乐品:公用、家用。
4.3专利申请发明创造的成果经过专利申请且被批准,就成为一种知识产权,也是一种知识财富。这种财富可以为创业注入一种精神能源,甚至成为一种投资基础。科研工作者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应充分认识专利这种无形资产的价值,争取把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申请成为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
1.专利的特点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向专利局提出申请,经过审查合格后授予的那种专有权。专利权是一种独占权。按照我国《专利法》第十一条的规定,一且授予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权,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生产经营的目的制造、使用、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使用其专利方法及使用、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对于外观设计专利、专利产品,只保护制造、销售、进口三种行为,使用行为不在保护之列。
2.专利保护专利保护是指专利保护的客体经申请后获得的专利权。根据《专利法》第二条规定,我国专利保护的客体包括三种,即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专利保护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时间性。地域性,指仅在授予权的国家或地区内有效;时间性,指专利权都有期限规定。我国专利权的期限,根据《专利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发明专利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为10年,均从申请之日计算。
3.专利类型
1)发明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专利法》所称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从该定义来看,仅仅是一种构思或设想,不足以构成发明。发明必须是新技术方案,是利用自然规律做出的成果,一般以新方法的提出和创新来申报发明专利者居多。例如,首次问世的关于发电机的技术方案就是一项发明,它是利用电磁感应这个自然规律做出的。而经济管理技术、演奏技术、字典词典编排技术等与自然规律无关的技术方案,都不是《专利法》所指的发明。
2)实用新型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二款规定:"《专利法》所称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由此可见,实用新型也是一种新技术方案。在这一点上,它与发明相一致,也是一种发明。然而,实用新型的发明,相对于发明而言,其创造性要求较低,有人称之为"小发明"。实用新型与发明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用新型必须是产品。方法发明,无论是大发明还是小发明,绝对不能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只能申请发明专利。
②实用新型必须是有形状、构造的产品。这里讲的形状,是指宏观形状、构造,不包括微观形状、构造。没有形状的产品,如气态、液态、膏状、粉末状、颗粒状的产品以及不是以端面形状为技术特征的材料发明,不能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③某些属于不能申请专利的产品:根据中国专利局1989年I2月21日发布的第二十七号公告之规定,下列产品不能申报实用新型专利:
①单纯材料替换产品;
②不可移动的建筑物;
③仅以平面图案为特征的产品,如棋(有立体构造、形状技术特征的除外)、牌等;
④多台设备构成的系统,如电话网络系统、采暖系统等;
⑤单纯的线路,如纯电路、电路方框图、工程流程图以及实际上仅具有电功能的基本电子电路产品(如放大器、触发器等);
⑥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电、磁、声、光、放射或其结合的医疗器具。
新方法、新工艺和新配方等无形(无空间结构)的发明创造只能申请发明专利,有形新产品(包括新设备)等既可以申请发明专利,也可以申请实用新型专利;而新的产品外形、外包装、标签或形状只能申请外观设计专利。
3)外观设计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三款规定:“《专利法》所称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其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外观设计也叫新式样,它不是技术方案,这一点同发明、实用新型大不相同。实用新型也讲产品形状,但那必须是为了达到某种技术目的。外观设计必须是对产品外表所作的设计,且应当富有美感,还应适合在工业上应用,即能够大批地复制生产,包括通过手工业大量地复制生产。
4.4专利文献所有实行专利制度的国家都规定,发明人或申请人在就某一项新的技术发明向专利局申请专利时,必须呈交一份用以详细说明该发明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保护的技术范围的书面材料。这些材料经过专利局初步审查或实质性审查后,要公布和出版,任何人都可以查阅这些材料。日积月累,就形成数量巨大的专业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在近代所有技术文献中最为广泛,最为全面,也最为详尽。一般而言,在非专利性公开文献中介绍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在专利文献中查到,而专利文献所包含的技术内容,至少5%~6%在其他文献中刊载过。
一般而言,许多重大发明,如电视、雷达、碳纤维等,都是在专利文献上公布数年后才见之于其他文献。由于专利制度要求申请人充分公开相应的技术,使该专业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根据说明书即可以实施该技术。因此,为了获得最新技术信息和避免重复发明,一定要重视专利文献的重要作用。目前,世界上己有60多个国家的专利局,用官方语言出版纸件或其他载体性质(如胶卷)的专利文献,累积达3000多万件。并且,以每年100多万件的数字递增。
我国于1956年开始收藏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专利文献,其中大部分在北京。从1985年9月开始公布的中国专利文献,也收藏在中国专利局文献服务中心文献馆及其他一些单位,可供申请者随时查阅。另外,我国一些中心城市也在兴建专利文献中心,在那里也备有大量复制的国内外专利文献。
4.5专利检索目前,查阅专利并不十分困难,可利用文献检索工具通过网络进行查询,或者到专利文献中心或图书馆查阅各国出版的专利说明书(包括其他类型的说明书),也可委托专门的情报信息部门进行某一领域的专利查询。
专利查询的关键之一,是要知道所要查询的专利说明书的专利号或者申请号。各国专利局都制定了专利文献分类方法和分类表,定期出版分类的专利文摘或按类分别编排的专利题录索引。可以根据有关技术的分类去查阅专利文献或题录,从文摘中或题录上获取所需的专利号或申请号。
国际分类法把各种技术领域分为8个部分,并用8个英文字母表示如下:
A部:人类生活需要。
E部:作业、运输。
C部:化学、冶金。
D部:纺织、造纸。
E部:固定建筑物。
F部:机械工程、照明、加热、爆破。
G部:物理。
H部:电学。
其中,各部还要进一步细分为几个层次,以表示一项比较具体的技术,并给出相应的分类号。在外国专利文献中,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专利文献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中文的分类题录和文摘刊物《专利文献通报》,是一个很方便的查询专利的工具。共分45个分册,涉及美、英、日、德、法、前苏联等15个国家以及专利合作条约、欧洲专利公约两个组织的专利文献内容。由于该刊物以报道文摘为主,阅读对比较容易断定每一项专利的核心内容。对那些从发明名称来看似乎有关,而实际内容却与自己兴趣无直接关联的专利,则不必再去查阅说明书原文。
在需要与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利用各国专利局出版的专利公报。这些公报一般为周刊、旬刊、半月刊或月刊,按期报道申请专利或批准专利号码、名称、申请人、申请时间,还报道专利失效和到期等其他一些专利变动情况。
4.6专利撰写申请专利需要向专利局提交书面文件,这些文件称之为专利申请文件。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对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有一系列规定。撰写不符合规定要求或经修改补正仍不合格者,即使发明创造本身具有专利权,也不能取得专利权。因此,对于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申请人必须格外予以重视,千万不可忽视。
1.所需资料撰写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应当备齐下列资料:
①同本发明创造相关的现有技术资料(是外文的,应译成中文);
②有关本发明创造目的、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和实施案例的资料(有益效果即积极效果,应尽可能用试验数据加以说明);
③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仅用文字表达不清楚的,还应当绘制附图(实用新型必须有附图)。
2·撰写申请文件专利申请文件分为两大类:必备文件和其他文件。
(1)必备文件必备文件是指每件专利申请都必须具备的文件。
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应当提交请求书(包括专利申请书、实质审查请求书等)、说明书及其附图、权利要求书、说明书摘要及其附图。申请发明专利可以有附图,也可以没有附图。若仅用文字不能将发明的技术方案表达清楚时,则需要附图辅助说明。说明书有附图的,摘要也应当有一幅附图。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应当提交请求书和外观设计的图片或者照片。
(2)其他文件其他文件是指除必要文件之外的辅助文件,它们依具体情况不同而异。如科研主管部门对专利申请统一管理所需的文件;委托代理人代办专利申请,依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应当提交代理人委托书,写明委托权限;请求减缓专利费用的,依照专利局第三十号公告的规定,应提交费用减缓请求书;等等。
4.7专利申请专利申请文件撰写完毕,要打印成册办理申请,其主要手续如下。
1.提交申请文件
《专利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受理和审查专利申请。因此,专利申请文件应直接向中国专利局或其派出机构(各地专利代办处)提交。提交方式有面交(直接提交)或邮寄。凡邮寄专利申请文件者,一定要使用挂号信函,不得使用包裹。按照《专利法》第二十条规定,专利局收到专利申请文件之日为申请己若申请文件为邮寄,则以寄出的邮戳日为申请日。
注意:申请日的迟早对申请人有重大利害关系,一定要认真对待,谨慎从事,务求准确。
2·交纳申请费用
《专利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向专利局申请专利和办理其他手续,应当按照规定缴纳费用。除按规定向专利局交纳申请费用外,如该专利是委托某专利事务所代办,还需向该所交纳专利代理费。对于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前者的专利申请费和代理费均高于后者。
如申请专利缴费确有困难者,可以请求专利局减缓缴费。可以请求减缓缴的费用有如下五种:申请费、发明专利审查费、维持费、复审费及专利批准后头三年的年费。请求减缓费用,应当提交费用减缓请求书。单位请求减缓的,除应当写明请求减缓的理由外,还需附具上级行政部门的证明。费用减缓的比例是:单位申请减缓不超过60%;个人申请减缓不超过80%.
4.8专利示例一、专利证书二、必备文件
(1)实用新型专利请求书
(2)实质审查请求书
(3)说明书
(4)说明书附图
(5)权利要求书
(6)说明书择要
(7)择要附图三.其它文件
(1)专利委托申请表
(2)专利代理委托书
(3)要求提前公布声明
(4)专利申请资助审批表填表注意事项一、本表应使用中文填写,字迹为黑色,文字应打字或印刷,提交一式一份。
二、本表中受委托单位应当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的专利代理机构,委托人应是该专利申请人。委托人是个人的应当由本人签字或盖名章;委托人是单位的,应加盖单位公章,不需法人代表签字;委托人是多人时,应由全体委托人签章。
三、专利申请有多个申请人时,应当共同委托同一家专利代理机构。多个申请人可以用一份专利代理委托书,也可以分别填写专利代理委托书,但委托权项及委托的专利代理机构和指定的代理人应当相同。
四、申请人解除委托的,应当书面通知被委托的专利代理机构,并向专利局提交解除委托声明,办理相应的著录项目变更手续;专利代理机构辞去委托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向专利局提交辞去委托声明,办理相应的著录项目变更手续。
五、专利代理机构对一件专利或专利申请,最多可以指定两名代理人,其中至少有一名应当是专职代理人。
六、本表中所填的专利代理机构名称、邮政编码、地址、申请人、发明创造名称应与该专利申请请求书中内容一致,如果该申请办理过著录项目变更手续的,应按照专利局批准变更后的内容填写。
七、本表方格□供填表人选择使用,若有方格所述内容的,在方格内作标记。
附:实用新型专利请求书
第五节科技论文撰写引言科学技术论文简称科技论文。它一般包括纯技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两大类。科技论文是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分析和阐述,揭示出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而撰写成的文章。也就是说,凡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和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来分析和阐明自然科学原理、定律和各种问题的文章,均属科技论文的范畴。科技论文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及其成果的描述,是研究成果的体现。运用它们进行成果推广、信息交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论文的发表标志着研究者的工作为社会所公认,载入人类知识宝库,成为人们共享的精神财富。科技论文还是考核科技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
科研论文写作是一切科技交流(研究成果、技术发明、科技信息)的基础,因此撰写科技论文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一种基本技能,是科研工作的重要过程。正如著名物理、化学家法拉第所说“科学研究有三个阶段,首先是开拓,其次是完成,第三是发表”。
5.1科技论文的类型与特征
5.1.1科技论文的类型根据论文发布的形式,科研论文可以分成以下类型。
1期刊论文期刊论文一般包括专论、研究简报、综述与评论、技术应用。
(1)专论专论是指专业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就某一个专题或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详尽分析而撰写的专业性论文,其内容主要介绍创新性研究成果、理论性的突破、科学实验或技术开发中取得的新成就。研究内容较系统、全面,文字量较大。与其它类型相比,这种类型的论文数量最多。
专论反映的是某一领域内的新发现、新知识、新观念和新见解,因此,一定要有创造性,有新的突破。
专题研究论文通常包括有如下几种类型:
论证型:对基础性科学命题的论述与证明,或对提出的新的设想原理、模型、材料、工艺等进行理论分析,使其完善、补充或修正;
理论分析型:对新的设想、原理、模型、材料、工艺、样品等进行理论分析,对已有的理论分析加以完善、补充或修改;
理论推导:对提出的新的假说通过数学推导和逻辑推理,从而得到新的理论,包括定义、定律和法则;
设计、计算型:为解决某些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而进行的设计计算,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某些系统、工程方案、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优化设计以及某些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某些产品或材料的设计或调制和配制等。
(2)简讯(简报)
简讯(简报)是专题研究中对最新研究成果或反应研究工作的部分或阶段性成果(理论、实验)给予及时简要报道的文章,一般篇幅比较短,以2500-3000字为限,发表及时。
研究简报主要展现作者的观点和独到的研究方法。可以写研究简报的情况有:重要科研项目的阶段总结或小结(有新发现);某些方面有突破的成果;重要技术革新成果,包括技术或工艺上取得突破,经济效益好。
(3)综述与评论综述是以当代某领域科学技术研究状况为对象,通过对广泛的国内外资料的阅读、选择、比较、分类、整理、鉴别、分析和综合并反映自己见解观点的文章。其目的是使读者在短期内了解某问题的历史、现状、存在问题、最新成果以及发展方向等。评论是在综述基础上进行分析、推断、评述、预测未来和提出建议的文章。综述和评论可以节约科技工作者查阅专业文献时间,了解动态,提供文献线索,从而帮助选择科研方向,寻找科研课题等。
与一般科技论文不同,此类论文不要求在研究内容上具有首创性。它要求文献阅读面宽,对信息把握力求全面、准确,在学术期刊版面安排上,一般排在前部。综述的分量较一般论文为重。
(4)技术应用报道新技术、新装置的开发与应用,重点介绍方法、结果和结论。
2学术论著学术论著有专著(独著、合著、编著等)、学位论文之分。
(1)专著指著作者专门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的深入研究,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一定的创造性的著作。一般为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积累或者是己发表的科研论文的集成。专著更加注重首创性,而不是整理、增删、组合或改编他人著作,专著具有论点深刻、论证严谨、阐述全面、学术性强等特点,可以说创新是专著的生命。
与专论相比,专著的篇幅更大,对问题的研究更深入,对事物本质的分析更透彻,对学术观点的阐述更充分,更加富有创造性。
衡量专论或专著质量的标准有三:第一,提出的观点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第二,论点及论据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法性;第三,论证过程富有逻辑性和表现性。
(2)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大学生、研究生毕业时为申请学位而提交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分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
学位论文是作为考核及评审的必备文件,有关机构根据评审专家对该论文的评审情况,从中了解、考评作者从事科研取得的成果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决定是否授予其相应的学位。
学位论文不同于一般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为说明作者的知识程度和研究能力,一般都较详细的介绍自己论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研究方法和过程等。而一般学术论文则大多开门见山,直切主题,把论题的背景等以注解或参考文献的方式列出。学位论文中一些具体的计算或实验等过程都较详细,而学术论文只需给出计算或实验的主要过程和结果即可。学位论文比较强调文章的系统性,而学术论文是为公布研究成果,强调文章的学术性和应用价值。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由国家学位条例所确定。
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应能体现作者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士论文的篇幅一般为0.6~2万字。学士学位论文是对选定的论题所涉及的全部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取舍、提高,进而形成自己的论点,做到中心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严密。学位论文写作时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至重复前人的研究工作,但应具有自己的结论或见解。学士学位论文格式一般按学术论文格式写作。
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具有自己的新见解,有一定的工作量。硕士学位论文只要求在某方面有改进、革新,即有新见解。硕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学位论文的篇幅一般不受限制。
博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系统性和创造性。博士学位论文应是一本独立的著作,自成体系。有本课题研究历史与现状、预备知识、实验设计与装备、理论分析与计算、经济效益与实例、遗留问题与前景、参考文献与附录等,形成一个体系。博士学位论文的创造性体现为:1.发现有价值的新现象、新规律、建立新理论。2.设计实验技术上的新创造、新突破。3.提出具有一定科学水平的新工艺、新方法,在生产中获得重大经济效益。4.创造性地运用现有知识、理论,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工程关键问题。博士学位论文的结构是书的章节形式,每章节的写作均可按一般学术论文的格式写作。
3会议论文会议论文包括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张贴报告等形式。
(1)特邀报告(论文)
特邀报告(论文)是指作者受主办学术会议的主席之邀而撰写的会议论文,一般在大会上进行报告。
(2)口头报告(论文)
口头报告(论文)是指在学术会议上进行口头报告的论文。
(3)张贴论文张贴论文是指在学术会议上以张贴的形式进行交流的论文。
张贴论文与口头报告具有同等的地位,二者均被收录到大会论文集中。
4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是科技工作者用来描述研究过程、报告研究成果的论文。一般是研究者向出资者作研究情况和动态的汇报,这些论文一般不公开。
5.1.2科研论文的基本特点
1科学性是科技论文在方法论上的基本特征,使它与一切文学的、美学的、神学的文章的区别所在。其内容必须可靠,绝不允许主观臆断或个人好恶随意的取舍素材或给出结论。其试验应该是可以重复、核实和验证的。
科学性是学术论文的生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内容上,表现为论文的内容是真实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反映;
(2)在表现形式上,结构严谨清晰,逻辑思维严密,语言简明确切,表达明白准确;
(3)在研究和写作中,论点正确,论据必要而充分,论证严密,具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创新性或独创性创造性是科技论文区别于一般科技文体的重要特征,如一般的教科书、科普作品等都能传授或传播知识的,只要结构合理,使人易于接受就行,有没有创造性的内容并不重要,科技论文就不同。科技论文必须具有创造性。
论文的创造性是相对于人类总的知识而言的,是在世界范围衡量的。如果某项科研成果,虽然在国内填补了一项空白,但国外早已研究成功,并有文献报导,那么就不不能称之为科技论文了。在实际研究中,有很多课题是在引进、消化、移植国内外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应用已有的理论来解决本地区、本行业、本系统的实际问题,只要对丰富理论、促进生产发展、推动技术进步有效果,有作用,报道这类成果的论文也应视为有一定程度的创新。
创新性是科学论文的灵魂。它要求科技论文所揭示的事物和现象的属性、特点及规律,或者这些规律的运用是前所未有的。也就是说文章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不是重复别人已作过的工作。
衡量科技论文价值大小的根本标标志就在于它的创造性。创新性大,论文质量就高,如果没有新创造、新见解、新发现、新发明,就无其为科研论文。
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科研成果:必须是报道新发现、总结新规律,阐释新见解、创建新理论、提出新问题;
(2)科研应用:必须是对实验程序有重大改进,或是对测试的精度有较大提高,或是运用新技术、新仪器取得了新成果,等等。
3学术性科技论文的学术性是指科研论文具有的学术价值。包括对实验、观察或用其他方式所得到的结果,用足够的事实和缜密的理论进行符合逻辑的分析、论证与说明,并形成科学的见解。
科技论文必须具有学术性,它们侧重于对事物进行抽象的概括的叙述或论证,其内容不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重于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科技论文不同于记叙文、说明文。记叙文具有完整、具体、形象描述事物,而科技论文不能。
科技论文也不同于一股的议论文,虽然也要摆事实、讲道理,但它不一定具有学术性,可能缺乏科学验证,其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都不如科技论文。所以一篇科技论文没有学术性的话,也就失去了作为学术论文的资格。
学术性又称理论性。科技论文是一种纯学术性的文章。它要求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自然科学领域新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严密论证,抽象概括。虽然它取材于某一研究项目,某一实验,某一新产品研制等,但绝不是客观事物的外观形态和过程的描述,或者就事论事地进行叙述。而是经过提炼、加工,从理论上做出说明。可见,学术性是科技论文最基本的特征学术性表现在专业上的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的科学性科技论文报道的研究结果是真实可靠的,且具有可重复性。要求科研论文在分析论证上实事求是,提出的观点明确,推证符合逻辑,科研设计严谨合理,测试数据充分可信,数据处理恰当精确,等等。因此,对科技论文而言,“无科学性即无学术性”。
(2)内容的专业性科技论文表述的是某个专业领域中在理论或实验上具有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的内容,因此,科技论文的内容是专业性很强的知识。
4逻辑性是文章的结构特点。它要求科技论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前提完备、演算正确、符号规范,文字通顺、图表精制、推断合理、前呼后应、自成系统。
5有效性是指文章的发表形式。即只有经过同行专家的审阅,并在一定的学术评审会上通过答辩或评议,入案存档或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才是有效的。
5.2论文撰写要求
5.2.1科技论文的基本结构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论文大量发表,越来越要求论文作者以规范化、标准化的固定结构模式(即通用型格式)来表达他们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这种通用型结构形式,是经过长期实践,人们总结出来的论文写作的表达形式和规律。这种结构形式,是最明确、最易令人理解的表达科研成果的好形式。
科技论文的结构形式由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所规定。包括题名、作者、作者工作单位、地址(单位名称、城市名、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3~8个)、中图分类号、正文、致谢、参考文献及英文题名、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英文)、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其中,尤其要重视题目、摘要、图表、结论和参考文献。
依据国家标准GB7713—87),可将科技论文的格式结构归纳如下:
通常科技论文包含八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前置部分四个:即题名、论文作者、摘要、关键词;主体部分四个:即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
5.2.2各部分撰写要求
1题目一篇论文首先要有一个简短明了、既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又能引人注目的题目。
题目是研究论文的精髓,其作用是点明研究的问题。其基本要求是准确、简洁、新颖,能确切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内容和方法。
题目应避免使用不规范的缩写语、字符、代号,尽量不出现结构式和数学式,不宜使用艺术加工过的文学语言,更不得用口号式的标题。如《对机器人发展史的感慨研究》,太过于文学化,改为《对机器人发展史的研究》则可。
论文的题目是科研信息的集中点,这要求论文命题能准确反映文章内容,提供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因此上要求科技论文题目的确定要具体、简洁、鲜明、确切并有特异性和可检索性,不得笼统和模糊,如“控制论论的应用”,太笼统,什么控制理论?在什么地方的应用?哪方面的应用?都不明确,若改为“模糊控制理论在颜色识别方面的应用”,则确切得多。
论文的标题绝对不能过长,一般不超过20个字字词要使用恰到好处,语句要合理、精练、简短、明确,切忌过于复杂,切忌小题大做,避免产生歧义的标题、文题不符的标题,
题目应全面传达信息,要使读者能从标题上大致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专业研究方向及特点、科学范畴。必要时可采用副标题以避免冗长,但主标题应简明,细节宜放在副标题中。同时,一篇论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作者在确定论文题目时应考虑立论的明确性及其写作意义,立论应当力求有新意、观点正确。
总之,论文的标题要尽可能的简短且能清晰地反映论文的内容。
2作者及单位科技论文的署名是必须的。
科技论文署名的作用是标明作者是谁,让读者知晓,便于联系;表示作者对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论文发表后所产生的结果负责;明确作者对研究成果和所发表的论文享有著作权。
关于署名,著作权法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法人或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第十三条规定"两个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者共同享有。没有参加创作的人,不能成为合作作者"。作者署名必须遵守科学道德,实事求是,署名不仅是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表示对文章内容负责。
国家对作者署名的有关规定,表明了署名的严肃性。署名可能会给作者带来荣誉,也可能会带来损害。既然是署名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对文章发表后的结果负责。一篇科技论文发表后的结局可能是好的,但也可能是坏的,坏的结局会给作者带来讥讽、谴责甚至法律纠纷等。因此,作者对署名问题应认真对待,既是对自已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绝对不允许未经本人同意,而随意将其作为署名作者;也不允许只将自己一人作为署名作者,而将多人的研究成果拿去发表。
论文的署名作者包括:课题的提出者及设计者,课题研究的主要执行者,进行资料收集并做统计处理的人员,论文的主要撰写和修改者,对论文主要内容能承担全部责任、并能给予全面解释和答辩的人员。
科技论文的署名应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作者姓名的排序应在投搞时就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动,如有特殊情况,中途要求增减作者署名或变更作者署名的次序,必须进行说明。
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对该文负责的通讯作者,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
对来自不同单位的较多研究者可在其姓名右上角以阿拉伯数字标注,单位名称应按作者顺序统一标注。如下所示:
王力1张阳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2.浙江大学电气科学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9。
3摘要摘要又称提要,它是高度浓缩论文主要内容、提供文中关键信息的一篇短文。通常要求摘要应写成报道性文摘,即使不阅读全文,也可获得论文的主要信息。
摘要的主要功能是:使读者概略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现代科技信息浩如烟海,读者检索到论文题名后是否会继续阅读论文的其他部分,主要就是通过阅读摘要来进行判断。为科技情报人员和计算机检索提供方便。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从而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
摘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利用率和论文刊登期刊的知名度。
摘要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这四要素,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目的即论文涉及的主题范围。方法即所用的原理、理论、条件、对象、材料、工艺、结构、手段、装备、程序等。结果即实验与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观察结果、得到的效果及性能符。结论即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等。
概括地讲,摘要内容应为:
(1)为什么从事这项研究(即研究工作的缘起、问题、重要性);
(2)完成了哪些工作(研究内容、过程);
(3)突出的成果;
(4)成果的意义。
摘要撰写要求摘要实际上是标题的放大和论文的浓缩,故用词必须十分简练,要对论文内容(可含论点、论据、论证的主要方法)作准确而高度的概括,应有独立性和自明性,一般不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文字要精炼、明白,用字严格推敲,句型力求简单,不用长句;摘要内容一般不举例证,不讲过程,不做对比,不用图表、数学式、化学结构式等(除非无法变通);不使用文章中的章节号,不简单的重复论文题目已经表述过的信息,第一句应避免与题目重复、取消或减少背景信息;不写常识性的内容;不分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用第三人称写,不用"本文"、“笔者"、"本研究"等作为主语,可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要使用国家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规范化名词术语(包括地名、机构名和人召),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不使用商业用语,不提竞争对手的名字和产品等;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缩络语、略称、代号等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并附必要的英文单词;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语法要正确,符合中、英文表达方式。
摘要的每个论点都要具体鲜明。一般不采用笼统地讲论文"与什么有关"的说法,而直接讲论文"说明什么"。不讲“有些”,因为读者不知"有些"是指那一些,概念模糊,应明确写出。
由于研究内容的差别,摘要有一般陈述性摘要和资料性摘要两种。资料性摘要不仅要概述主要论据、缩论,而且要列举关键性的数据材料。
择要字数一般不超过全文的3%,约20-300个。
摘要虽然通常摆在正文前面,但往往是在最后写作。
4关键词关键词也称主题词,是反映论文最主要内容、信息的核心词语或技术术语,是学术论文进入流通和引用的窗口,是为了便于科技情报机构和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和用于国际联机检索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的语言词汇。
一般每篇论文要求列出3~8个关键词,对于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实用性成果、学习实践总结以及业务指导管理类文章,必须在摘要后列出不少于4个的关键词。
关键词应选用能够反映文章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专业词组,避免使用如分析、特性之类的普通词语,应尽量按照国际标准使用关键词,如尚无相应的关键词,则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或选用约定俗成的词组或已被本研究领域广泛认同的自由词。
中、英文关键词不能缩写,必须给出全文。
关键词可按以下顺序选取:第1个关键词列出论文主要工作或内容所属二级学科名称,学科体系可参见学科分类与代码表(国标GB/T13745-92)。第2个关键词列出论文研究得到的成果名称或文内若干个成果的总类别名称。第3个关键词列出论文在得到上述成果或结论时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具体名称;对于综述或评述性学术论文等,此位置分别写"综述"或"评论等;对科学研究论文,此处不写被研究的方法名称,而写出所应用的方法名称。第4个关键词列出在前3个关键词中没有出现的,但被论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事或物质的名称,或者在题目中出现的作者认为重要的名词。如有需要,第5个、第6个关键词等列出作者认为有利于检索和文献利用的其它关键词。
关键词可从文章的四个部位去寻找:首先,从题目中找,题目是论文的主题浓缩,最易找到;其次,从摘要中找;其三,从论文的小标题中找;其四,从结论中找。
关键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论文是否易于为读者检索到,因而切忌随意,既要覆盖广义的学科,又要突出论文采用的核心技术,应与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标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5引言引言又称引论或前言,是整篇论文的引导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突出论文的意图与主题给读者以引导,目的是向读者交代本研究的来龙去脉,作用在于说明研究的起点、重点和价值,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总之作为论文的开端,引言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的问题。
不同体例的论文,引言部分阐述的内容有所不同。但一般应包括:写作本论文的缘起、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前人研究的历史、现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思路,理论依据,使用的方法,预期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常见的引言至少要包活下列内容:
(1)说明论文主题和目的;
(2)说明引起论文写作要求的情况和背景;
(3)概述达到理想答案的方法。
引言的目的是为了引出课题,并不是论文的中心。因此,引言应简明扼要,开门见山,既实事求是地介绍研究的概况,又能恰到好处地获得读者的注意和信赖。
在撰写引言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开门见山、不绕弯子,一起笔就要切题,不能铺垫太远;
②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论述研究意义时,不拔高,不过谦。既不使用如“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填补了国内外空白”、“首次发现”等之类的自我拔高词,也不使用诸如“水平有限”、“抛砖引玉”之类的客套话。必要时,可指出论文的方法和结果能为哪些人用、干什么用;
③引言的内容不可与摘要雷同,,也不应是摘要的注释,更不应评述同行熟知或教科书中已陈述的常识性内容;
④引言一般应与结论相呼应,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在结论中应有解答,但应避免与结论雷同;
⑤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要简短、言简意赅、措词简练。篇幅大小,视论文长短及内容的需要而定,一般总字数在600个之内、约占整片论文的1/5左右为宜;
⑥引言最好不分段,不含图、表和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数据或结论;
引言可简要综述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历史与现状,说明国内外研究工作与本研究的关系,提供与研究主题紧密相关的参考文献,切忌将引言写成文献综述。
对于学位论文,则因需要反映作者是否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是否具有开阔的科学视野及对研究方案做了充分的论证等,因此,有关课题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前人工作成果的综合评述(包括必要的理论分析等),需用足够的文字叙述,甚至单独成章撰写。
6正文正文是是科技论文的主体,即核心部分,占全文的大部分篇幅,由理论推导、实验结果及分析组成。主要回答“怎样研究”这个问题。即用于阐明论文的观点、原理、方法及具体达到预期目标的这个过程论文的创造性主要通过正文表达出来,正文撰写的质量反映出论文水平的高低及其价值,是形成研究观点与主题的基础和支柱,也是论文结论的依据。
正文的内容一般包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关系式、导出的公式、实验方法及仪器、试验研究数据、测量结果、误差分析、效果的差异(有效与无效)、科学研究的理论和实验结论等。
写正文要由材料、内容,然后到概念、判断、推理、最终到形成观点这样地逻辑思维规律来安排组织结构,使之顺理成章。
不同体例的论文,正文部分的格式要求有所不同。
(1)综述类论文,一般应按内容的组成部分和性质,分为几个主题或重点,逐一论证。
撰写时应写明文献来源、检索词、检索年度、文献类型的划分依据等。
综述类论文撰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缺点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2)检测、实验研究类规范性较高的科技论文,正文部分一般应包括:
1)研究或实验目的研究(或实验)目的,是正文的开篇。该部分要写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实验性强的论文,先写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实验,通过实验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课题涉及面较广,论文只写其某一方面,文内则要写清本文着重探索哪一方面的问题。并交待探索原因,效果或方法。有的论文,将此部分并入引言之中,正文部分再不复述。
2)材料和方法这一部分主要是向读者介绍研究中所应用的材料和方法,其目的在于告知读者是采用什么材料和什么方法如何进行研究的,以便于评价整个研究在方法上和理论上的科学性,并据此判断研究的科学化程度,以决定是否承认和接受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这一部分一般按照研究过程的进展顺序逐一介绍。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组合;研究采用的设备仪器及测量工具;研究措施的实施;无关变量的控制;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处理的方法。
如果内容很多,则可以以附录的形式附在论文后面。
这一部分内容的介绍应该条理清楚,明确具体,以便别人能够按照介绍去做重复研究。
临床研究论文常写成资料与方法,临床试验研究还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经所在单位或地区伦理学相关机构的批准,研究对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对象为病人的,需注明病例和对照者来源、选择标准、病人的基本情况、观察指标和疗效判断标准等。
具体撰写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研究方法中应详述新创的或改进的方法的先进之处,以备他人重复;采用他人方法时,应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方法的出处,无须详细描述。
调查研究应写明样地的基本情况,取样大小(必须符合标准)、样地位置、取样量等。
③药品及化学试剂要注明通用名称,使用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位、生产时间及给药途径。
④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无须描述工作原理。
⑤统计分析处理,应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及其选择依据,并说明所使用的统计学软件,建模原理和过程等。
⑥理论研究应写明假设、原理、推断推理和分析过程等。
3)结果和分析这是整篇论文的心脏部分,是研究成果的总结,是阐述论文主要观点及结论的科学依据,也最能体现出一篇论文水平和价值。因此,结果与分析必须客观、真实地陈述研究情况,应围绕研究的主题具体、准确地提供相关数据,用文字或图表有逻辑地、有层次地逐一列出,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作者的意图,研究所反映的问题,及其理论或实用价值。
撰写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将作者的研究成果客观地介绍给读者,并根据研究结果,结合作者对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和了解,对研究结论的产生原因作理论解释,对人们接受该结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整理研究结果。对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原始资料经初步整理、统计,将研究结果用图表或用文字展示出来。
撰写这一部分时,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结果是对研究所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客观归纳,要保证结果的客观性,所例举的材料,所提供的数据必须客观、真实。在此基础上严谨地提出研究的结论,切忌夸夸其谈,妄下结论。
第二,以数据和事实为主。对原始记载进行统计处理,以便于在数据中找出条件与结果之间的规律性认识;事实叙述要简明,不必重复数据中的数字,只要讲清数字反映的问题就可以。
②分析研究结果。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推理,说明、解释产生研究结果的原因。
这一部分要说明研究结果产生的原因。一般而言,研究结果是客观的,但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往往带有主观成分,应尽可能提高结果分析的科学性,减少分析和讨论的主观色彩。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资料应真实,数据要可靠,必须以研究的事实和数据为根据说理,观察到的正面、反面,阳性、阴性情况都应如实写出,绝对不能凭借主观臆断、迎逢设计时的需要,对观察事实、记录数据随意取舍,当然也要避免将原始资料不加筛选的简单罗列、全盘端出。
结果和分析部分的撰写,应着重注意下列几点:
结果要围绕主题一个大的研究项目,研究者可能想通过周密的思考和设计得出几个甚至多个方面的结果和结论,以便从不同角度写出几篇甚至多篇论文,但具体就某一篇论文而言,一般只能有一个主题,除了主题之外也可以有其他内容,但其他内容相对于主题而言都是次要的。为了让读者了解研究者的主旨,不误解作者的意图,作者在一篇论文中报告研究结果时要紧扣主题,切忌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说,结果很可能什么都说不清楚。
结果要分清主次一篇论文的结果有主要结果和次要结果之分。主要结果是预定的最重要的结果。若试验结果及指标有多个,就应根据其与主题的关系,区分主次。同时,撰写该部分时应该轻重分明、先后分明,主要结果重点介绍,次要结果简要介绍,无关结果不介绍;主要结果先介绍,次要结果后介绍。
报告结果要客观作者在报告结果时,要持科学、客观的态度,是什么结果就报告什么结果。是作者预期的结果时,应该报告;非作者预期的结果或意想不到的结果时,也应如实报告、不能随意取舍,以免将有可能孕育的新发现新认识丢失掉。
图表和文字不要重复论文中运用图、表可使结果直观、简洁,在运用图、表时应注意图、表所示内容与文字表述尽量不要重复。如果某些内容图表巳经有所表示,一般无须再用文字表述;如果图表所表示的内容、规律还不详细,可适当给予解释和说明。
还应注意的问题①书写时要与材料、方法相呼应,要为结论和讨论埋下伏笔,以使整篇文章有逻辑、有秩序。②在统计方面不允许出现重叠、兼容错误;要用统计特征参数去表征数据,不要用可能、或者、多见、少见之类不确切的词语代替具体的科学数字。③在结果中不要引用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内容都是别人的研究结果,纵然很有参考价值,终究不是自己研究所得。④在结果中不要出现划分(分类)标准和统计标准,这些标准应在研究前确定,应写在材料与方法栏目中。⑤在结果中不必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价值进行发挥和议论,也不要对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评论,这些内容必要时可在结论中陈述。文章中涉及到量和单位、插图、表格、数学式、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等,都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此类论文中,通常是将材料和方法、结果和分析这两部分内容分为两个章节来撰写的。
(3)设计类科技论文,正文部分一般应包括:
1)方案论证: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阐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设计方案以及所采用方案的特点。
2)过程(设计或实验)论述:对设计工作的详细表述,包括工作原理说明、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等。要求层次分明、表达确切。
3)结果分析: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要的数据、现象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和推论。
正文要求:计算正确,论述清楚,文字简练通顺,插图简明,书写整洁。文中图、表按制图要求绘制。所有曲线、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徒手画,必须按国家规定标准或工程要求绘制(应尽可能采用计算机辅助绘图)。
7结论结论也称为结语、讨论或讨论与小结等,是文章的精华和核心部分,结论是整篇论文的归宿,主要反映论文的目的、解决的问题及最后得出的结果。即回答“研究出什么”。
作者经研究、分析、推理、演绎、判断、归纳后提出的主要论点,集中体现在结论之中,所以它是全文成就和价值的最终展现。
结论应力求准确完整,逻辑严密,有根有据;措词应谨慎明晰,决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如与他人观点不一致或对一些尚不完全明晰或尚有质疑的问题可以展开讨论;如有可能,还可将本文的研究结果与他人最新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提出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及可能解决的途径。
结论应以正文为依据,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以下内容:
①本文研究的结果和主要结论;研究结果的创新之处;
②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
③对前人有关的研究、看法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
④本文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⑤本文的不足之处;尚未解决的遗留问题;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包括可能解决的途径、思路、关键和方向等。
结论要与引言相呼应,但不应简单重复论文摘要或各段小结,不要将论文正文、引言、择要中的一些话拷贝到结论中去。
结论一般应逐条列出,每条完整地反映出一个中心意思,可由一句话或几句话组成。文字应简短,一般在100~300字。结论中不可用图表。不得出现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问题。
如果不能导出结论,也可通过讨论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设想、改进意见或待解决的问题。
8致谢致谢是作者对在该论文中或参与部分工作、或对完成论文给予一定帮助、指导、修改、校审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所表示的感谢。尤其是参加部分研究工作,未有署名的人,通过致谢可以肯定该人对研究工作所作的贡献。
如果提供帮助的人过多,可不必一一提名,除直接参与工作,帮助很大者列名致谢外,一般人均笼统表示谢意。
致谢必须实事求是,坚守科学道德规范,对确实给予帮助和指导,甚至提供研究方法者,致谢中必须提到,否则会带来剽窃之嫌。而对从未给予帮助和指导的人,若为照顾关系,提出致谢也是不应该的。
致谢一般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
致谢一般含如下方面:
①项目资助机构或个人;
②论文完成中给与协助、或提出有益建议、或为研究工作提供相关条件的组织或个人;
③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
具体写法如,“某某对本文的完成在……方面提供了帮助,特表谢意”,“某某在……方面提供了……条件,特表谢意”。
9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引录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一些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如:《自然》、《科学》等,根本不会接受没有参考文献的论文。
作者在论文之中,凡是引用他人的报告、论文等文献中的观点,数据、材料、成果等参考文献,都应在论文中按照出现参考文献的先后顺序编号,并在文后按序编排。
列出参考文献,其主要目的有六:
提供引证观点和科学依据的出处;
对前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用于区分是自己或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
便于检索。
用于反映论文的起点、深度以及研究工作的广泛性。
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应注意被列入论文的参考文献应该只限于那些著者亲自阅读过和论文中引用过,而且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或其他有关档案资料,包括专利等文献。
参考文献的标注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714一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执行。
参考文献标注时需注意如下事项:
论文中引用他人观点、数据、图表或实验方法、公式时必须以参考文献或注解方式注明出处;
尚未公开发表的数据资料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只能以页下注解的形式列出其出处;
因论证需要,作者己发表的内容需纳入本文的,亦应以引文方式予以标注。引文标注及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应符合《文后参考文献若录规则》的规定;
参考文献须引用近期主要文献,在正文引用处右上角,用方括号按文中出现的次序以阿拉伯数字标明序号,文后罗列的参考文献编号必须与文中引用处的序号一致;
在国内中文期刊发表的论著,不得用英文表示参考文献。
作者在3名以内全部列出,4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作者姓名之间一律不加"和"等连词,不论中国人或外国人,一律姓在前、名在后。
期刊的格式为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号)、起迄页码(其后加实点)。专著的格式为序号、作者、书名[M]、(册)次(第I版可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迄页码(其后加实点)。
根据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规定,论文作者应用以下文献类型标示码,将自己引用的各种参考文献的类型及载体类型标示出来。
以纸张为载体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为: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Z-其他末说明文献类型,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非纸张型的电子文献标识为: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为: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节,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N/OL-网上报纸。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不标注载体类型,非纸张型载体文献需在文献标识的同时标注载体类型。
10附录有些学术论文因正文篇幅所限,不能对某些结论进行详细推导或说明,可以附录的形式附加在文章最后给予阐释。附录是作为报告、论文主体的补充项目,并非是必需的。
11.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是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的分类码,其作用在于对文章按其内容进行归类、以便于文献的统计、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等。具体如下: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12有关论文撰写时的其他几点注意事项关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论文发表时,应该考虑到论文内容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免给国家、单位、课题组造成重大损失,在论文发表时,除执行国家科委制定的《科学技术保密条例》外,还要养成"先申请专利,后发表论文"的习惯。
关于论文准确定位的问题有的论文常在文中写有"首次提出"、"首次发现"、"首次报道"、"未见报道"或"目前尚未见报道"等字样。如确系国内外"未曾报道"的,就应明确写出,但前提是必须进行科技查新加以确认,必要时应委托权威查询机构进行国内外专利、专业期刊的查询确认,确认末见报道后方可写上"首次"等关键字样。
5.2.2论文的凝练和修改有学者说一篇成功的论文中有三分之一来源于Idea,DesignandExperiment/s,有三分之一来源于Writing,有三分之一来源于SubmittingandArguing。由此可见撰写论文的重要性。
为了撰写好科技论文,将研究内容和结果在论文中完整、准确、清晰地表述出来,就要遵照科学的规律。科学研究要讲方法,论文写作也要讲方法,讲规范,论文写作是科学研究过程的继续。很难想象一个思路不清、逻辑混乱、概念模糊的作者及其论文能令人信服的说明科研成果的内在实质。因此要写好一篇研究论文,正确、完美的构思是关键。构思是对整个文章的布局、顺序、层次、段落、内容、观点的安排,观察、实验结果、数据等材料怎样利用,怎样开头和结尾的思维,构思是写文章不可缺少的准备过程,构思时文章的主题中心要明确,用以表现主题的素材要充分、典型、新颖,结构上要严谨,只有潜心构思,才能思路流畅,写好提纲和论文。
论文结构的构思
①拟定提纲。提纲是论文的轮廓,全文的总体框架,一定要经周密思考、悉心研究后简括地、清楚地、完整地列出,提纲的拟写可采用图所示的标题式。
②根据提纲搜集全部有用的实验研究资料。
③细心研读资料,掌握写作时的使用方式和标准。
④依据主题对资料去粗取精、弃虚务实、剔旧求新。
⑤论文观点要鲜明、合理,系统地贯穿全文首尾,而不能自相矛盾。
写作技巧
①将研究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仔细审视并对全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然后对有关各方面进行逐步论述。
②将研究的全过程按研究内容、观察、试验性质及目的的实际情况划分为几个阶段或类型,分别论述和分析各阶段的研究结果,以避免杂乱、无序。
③围绕论文的主题确切的拟订各个阶段的小标题,但小标题不宜过多,使读者感觉繁琐。
④在说明论文主题时思路清晰,各阶段的展开有序、合乎逻辑。
⑤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初稿完成后自修、自校3次以上、避免低级错误,如有条件,还可请有经验的学者、专家、同行协助审阅,并提出意见。,然后仔细阅读别人的批改及校正、以吸取经验。
⑥不使用文学修饰语言、不自创生涩词句、避免词语重复。。
⑦对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正确选择数据处理的统计分析及检验方法,制作有明确意义的统计图、表。
⑧把握宏观(主题)和微观(阐述、支持主题的实验结果及数据)写作方式,不脱离主题,或冲淡主题。
6.2论文举例螺栓组特性实验台螺旋式加载机构的设计卢xx1,杜xx2
(1西北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陕西杨陵721000;2xx大学
xx学院,陕西西安70000)
[摘要]对螺旋组特性试验台的杠杆式加力机构进行了分析,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设计了螺旋式加力机构,加力力值由应变式力传感器读取,机构力增益为2094。
[关键词]螺栓组,特性试验台,加力机构,应变测力
[中图分类号]TB93.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目前,在用于螺栓组工作特性实验的数种试验设备中,均采用机械杠杆式加载机构对受试螺栓组进行加载,此种加载机构在使用中存在种种弊端。本文在列举了该类加载机构的诸多弊端后,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的螺旋式加载机构,并对此机构的有关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
1杠杆式加载机构分析杠杆式加载机构是目前螺栓组特性试验设备中普遍采用的加载机构[1,2],该机构如图1所示(图略),由2杠杆及1组法码组成。加载原理为,加在硅码盘中的硅码重力,经杠杆组放大而作用于悬臂支架上,使螺栓组受力,由图1可得杠杆组的力增益为
,现有试验设备中,i值取75、100[2].
根据上述杠杆式加载机构的结构形式及加载原理,可以看出运用该机构进行加载试验时,存在下述不足。
试验中,需多次搬动砝码进行加、卸载,操作费力。
加、减力的幅值为砝码重量,故加、减力的幅值呈阶梯形变化,力幅值不能随意选定。
加、卸硅码易于形成冲击作用,这将对受试螺栓产生冲击影响。
杠杆组受力变形及摩擦的影响,造成实际施加于受螺栓上的力值小于理论值,将会降低试验精度。
为提高杠杆组刚度和力增益,需增加杠杆尺寸或数量,结构将笨重。
2螺旋式加载机构及相关参数设计
2.1加载机构组成及加载原理为克服杠杆式加载机构不足,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螺旋式加载机构。其加载过程如下:转动螺旋式加载机构中的搬杆,经推力球轴承、传感器将螺旋机构产生的径向力传递到悬臂支架上,加载力值经传感器-应变仪显示。
2.2相关参数设计计算
2.2.1加载力的计算机构中加载零件参数如下,螺栓:单头,螺径螺距=20mm1.5mm,材料45号钢;搬杆:长2L=5Ocm。根据以上参数应用虚位移原理[3],在忽略螺旋副中摩擦时,求得作用于搬杠上的力P与螺栓对悬臂支架的作用力N间的关系为
N=2094P(1)
(1)式表明,螺旋加力机构的增益为2094,为杠杆式加力机构力放大比的21~28倍。
按照一般试验要求,悬臂支架上所受到的最大加载力为10kN,由(1)式可求得作用于搬杆上力的最大值为Pmax不足5N。
2.2.2测力传感器设计传感器为自制的应变式力传感器,材料40Cr,结构为薄壁圆筒式,沿圆柱外表面布片4枚,全桥连接。
根据杆件变形与轴向载荷间的关系式[4]及测试理论中应变式压力传感器全桥组桥时应变仪读数应变与真实应变间的关系式[5],可得传感器轴向力N与应变仪读数应变叫间的关系为:
(2)式中,E—材料弹性模量,
—泊松比。
将40Cr的E、代入(5)式,得单位微应变对应的加载力为8.6N。
2.3使用说明(略)
3结论根据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需求,本着使用方便,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加载精度高的原则而设制的螺旋式加载机构,已成功投入使用,使用结果表明,螺旋式加载机构具有以下特点:
1)加载力直接由传感器传递、测定,消除了摩擦的影响,提高了加载力值精度。
2)~5)(略)
6)传感器灵敏度偏低,建议减小筒壁厚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
参考文献
3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编.理论力学(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刘鸿文主编.材料力学(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其余略)
复习思考题
1.科研论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科研成果的独创性或创新性?
2.期刊论文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它们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3.你了解所学专业(或领域)国内外重要期刊吗?试举例说明。
4.你是如何阅读科研论文的?怎样提高阅读效率?
5.你阅读过哪些类型的科研论文?这些论文有何特点?
6.精读一篇你感兴趣的论文,指出该论文类型并分析其写作特点。
7.结合专业查阅相关文献,试写出一篇综述并请专业教师给予指导。
8.结合你所参加的科技活动研究,试写出一篇相关论文,并请专业教师给予指导。
9.结合本章内容,试拟出一份毕业论文的撰写提纲。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Presentationofscientificandtechnicalreports,dissertationsandscientificpapers
引言定义编写要求编写格式前置部分主体部分附录
1引言
1.1制订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以下简称报告、论文)的撰写和编辑的格式,便利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传播。
1.2本标准适用于报告、论文的编写格式,包括形式构成和题录著录,及其撰写、编辑、印刷、出版等。
本标准所指报告、论文可以是手稿,包括手抄本和打字本及其复制品;也可以是印刷本,包括发表在期刊或会议录上的论文及其预印本、抽印本和变异本;作为书中一部分或独立成书的专著;缩微复制品和其他形式。
1.3本标准全部或部分适用于其他科技文件,如年报、便览、备忘录等,也适用于技术档案。
2定义
2.1科学技术报告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
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
2.2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2.3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3编写要求报告、论文的中文稿必须用白色稿纸单面缮写或打字;外文稿必须用打字。可以用不褪色的复制本。
报告、论文宜用A4(210mm×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应便于阅读、复制和拍摄缩微制品。报告、论文在书写、扫字或印刷时,要求纸的四周留足空白边缘,以便装订、复制和读者批注。每一面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应分别留边25mm以上,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mm以上。
4编写格式
4.1报告、论文章、条的编号参照国家标准GB1.1《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第8章“标准条文的编排”的有关规定,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4.2报告、论文的构成(略)
5前置部分
5.1封面
5.1.1封面是报告、论文的外表面,提供应有的信息,并起保护作用。
封面不是必不可少的。学术论文如作为期刊、书或其他出版物的一部分,无需封面;如作为预印本、抽印本等单行本时,可以有封面。
5.1.2封面上可包括下列内容:
a.分类号在左上角注明分类号,便于信息交换和处理。一般应注明《中国图书资料类法》的类号,同时应尽可能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UDC》的类号。
b.本单位编号一般标注在右上角。学术论文无必要。
c.密级视报告、论文的内容,按国家规定的保密条例,在右上角注明密级。如系公开发行,不注密级。
d.题名和副题名或分册题名用大号字标注于明显地位。
e.卷、分册、篇的序号和名称如系全一册,无需此项。
f.版本如草案、初稿、修订版、…等。如系初版,无需此项。
g.责任者姓名责任者包括报告、论文的作者、学位论文的导师、评阅人、答辩委员会主席、以及学位授予单位等。必要时可注明个人责任者的职务、职称、学位、所在单位名称及地址;如责任者系单位、团体或小组,应写明全称和地址。在封面和题名页上,或学术论文的正文前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至于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的承担者,以及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列入。这些人可以作为参加工作的人员一一列入致谢部分,或排于脚注。
如责任者姓名有必要附注汉语拼音时,必须遵照国家规定,即姓在名前,名连成一词,不加连字符,不缩写。
h.申请学位级别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所规定的名称进行标注。
i.专业名称系指学位论文作者主修专业的名称。
j.工作完成日期包括报告、论文提交日期,学位论文的答辩日期,学位的授予日期,出版部门收到日期(必要时)。
k.出版项出版地及出版者名称,出版年、月、日(必要时)。
5.1.3报告和论文的封面格式参见附录A。
5.2封二报告的封二可标注送发方式,包括免费赠送或价购,以及送发单位和个人;版权规定;其他应注明事项。
5.3题名页题名页是对报告、论文进行著录的依据。
学术论文无需题名页。
题名页置于封二和衬页之后,成为另页的石页。
报告、论文如分装两册以上,每一分册均应各有其题名页。在题名页上注明分册名称和序号。
题名页除5.1规定封面应有的内容并取得一致外,还应包括下列各项:
单位名称和地址,在封面上未列出的责任者职务、职称、学位、单位名称和地址,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姓名。
5.4变异本报告、论文有时适应莱种需要,除正式的全文正本以外,要求有某种变异本,如:节本、摘录本、为送请评审用的详细摘要本、为摘取所需内容的改写本等。
变异本的封面上必须标明“节本、摘录本或改写本”字样,其余应注明项目,参见5.1的规定执行。
5.5题名
5.5.1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报告、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所用每一词语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
报告、论文用作国际交流,应有外文(多用英文)题名。外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
5.5.2下列情况可以有副题名:
题名语意末尽,用副题名补充说明报告论文中的特定内容;报告、论文分册出版,或足一系列工作分几篇报道,或是分阶段的研究结果,各用不同副题名区别其特定内容;其他有必要用副题名作为引伸或说明者。
5.5.3题名在整本报告、论文中不同地方出现时,应完全相同,但眉题可以节略。
5.6序或前言序并非必要。报告、论文的序,一般是作者或他人对本篇基本特征的简介,如说明研究工作缘起、背景、它旨、目的、意义、编写体例,以及资助、支持、协作经过等;也可以评述和对相关问题研究阐发。这些内容也可以在正文引言中说明。
5.7摘要
5.7.1摘要是报告、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5.7.2报告、论文一般均应有摘要,为了国际交流,还应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
5.7.3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报告、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有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可以引用,可以用于工艺推广。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报告、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给沦。
5.7.4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200~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如遇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
5.7.5除了实在无变通办法可用以外,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5.7.6报告、论文的摘要可以用另页置于题名页之后,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正文之前。
5.7.7学位论文为了评审,学术论文为了参加学术会议,可按要求写成变异本式的摘要,不受字数规定的限制。
5.8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
每篇报告、论文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为了国际交流,应标注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
5.9目次页长篇报告、论文可以有目次页,短文无需目次页。目次页由报告、论文的篇、章、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另页排在序之后。整套报告、论文分卷编制时,每一分卷均应有全部报告、论文内容的目次页。
5.10插图和附表清单报告、论文中如图表较多,可以分别列出清单置于目次页之后。图的清单应有序号、图题和页码。表的清单应有序号、表题和页码。
5.11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等的注释表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等的注释说明汇集表,应置于图表清单之后。
6主体部分
6.1格式主体部分的编写格式可由作者自定,但一般由引言(或绪论)开始,以结论或讨论结双。
主体部分必须由另页右页开始。每一篇(或部分)必须另页起。如报告、论文印成书刊等出版物,则按书刊编排格式的规定。
全部报告、论文的每一章、条的格式和版面安排,要求划一,层次清楚。6.2序号
6.2.1如报告、论文在一个总题下装为两卷(或分册)以上,或分为两篇(或部分)以上,各卷或篇应有序号。可以写成:第一卷、第二分册;第一篇、第二部分等。用外文撰写的报告、论文,其卷(分册)和篇(部分)的序号,用罗马数字编码。
6.2.2报告、论文中的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续编排序号。序号可以就全篇报告、论文统一按出现先后顺序编码,对长篇报告、论文也可以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以分别为:图l、图2.1;表2、表3.2;附注l);文献[4];式(5)、式(3.5)等。
6.2.3报告、论文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码。页码由书写、打字或印刷的首页开始,作为第l页,并为有页另页。封面、封二、封三和封底不编入页码。可以将题名页、序、目次页等前置部分单独编排页码。页码必须标注在每页的相同位置,便于识别。力求不出空白页,如有,仍应以有页作为单页页码。
如在一个总题下装成两册以上,应连续编页码。如各册有其副题名,则可分别独立编页码。
6.2.4报告、论文的附录依序用大写正体A,B,C,……编序号,如:附录A。
附录中的图、表、式、参考文献等另行编序号,与正文分开,也一律用阿拉伯数字编码,但在数码前冠以附录序码,如:图A1;表B2;式(B3);文献〔A5〕等。
6.3引言(或绪论)
引言(或绪论)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
比较短的论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着引言的效用。
学位论文为了需要反映出作者确已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开阔的科学视野,对研究方案作了充分论证,因此,有关历史回顾和前人工作的综合评述,以及理论分析等,可以单独成章,用足够的文字叙述。
6.4正文报告、论文的正文是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可以包括:调查对象、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
由于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工作进程、结果表达方式等有很大的差异,对正文内容不能作统一的规定。但是,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图包括曲线图、构造图、示意图、图解、框图、流程图、记录图、布置图、地图、照片、图版等。
图应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图、图题和图例,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意。
图应编排序号(见6.2.2)。
每一图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图号置于图下。必要时,应将图上的符号、标记、代码,以及实验条件等,用最简练的文字,横排于图题下方,作为图例说明。
曲线图的纵横坐标必须标注“量、标准规定符号、单位”。此三者只有在不必要标明(如无量纲等)的情况下方可省略。坐标上标注的量的符号和缩略词必须与正文中一致。
照片图要求主题和主要显示部分的轮廓鲜明,便于制版。如用放大缩小的复制品,必须清晰,反差适中。照片上应该有表示目的物尺寸的标度。
6.4.2表表的编排,一般是内容和测试项目由左至右横读,数据依序竖排。表应有自明性。
表应编排序号(见6.2.2)。
每一表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表号置于表上。必要时应将表中的符号、标记、代码,以及需要说明事项,以最简练的文字,横排于表题下,作为表注,也可以附注于表下。
附注序号的编排,见6.2.2。表内附注的序号宜用小号阿拉伯数字并加圆括号置于被标注对象的右上角,如:×××1),不宜用星号“*”,以免与数学上共轭和物质转移的符号相混。
表的各栏均应标明“量或测试项目、标准规定符号、单位”。只有在无必要标注的情况下方可省略。表中的缩略调和符号,必须与正文中一致。表内同一栏的数字必须上下对齐。表内不宜用“同上”、“同左”、“,,”和类似词,一律填入具体数字或文字。表内“空白”代表未测或无此项,“-”或“…”(因“-”可能与代表阴性反应相混)代表未发现,“0”代表实测结果确为零。
如数据已绘成曲线图,可不再列表。
6.4.3数学、物理和化学式正文中的公式、算式或方程式等应编排序号(见6.2.2),序号标注于该式所在行(当有续行时,应标注于最后一行)的最右边。
较长的式,另行居中横排。如式必须转行时,只能在+,-,×,÷,<,>处转行。上下式尽可能在等号“=”处对齐。
示例1:---------------------------(1)
示例2:----------------------------------(2)
示例3:------------------------------(3)
小数点用“.”表示。大于999的整数和多于三位数的小数,一律用半个阿拉伯数字符的小间隔分开,不用千位撇。对于纯小数应将0列于小数点之前。示例:应该写成94652.023567;0.314325不应写成94,652.023,567;.314,325。应注意区别各种字符,如:拉丁文、希腊文、俄文、德文花体、草体;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字符的正斜体、黑白体、大小写、上下角标(特别是多层次,如“三踏步”)、上下偏差等。
示例:I,l,l,i;C,c;K,k,κ;0,o,(°);S,s,5;Z,z,2;B;β;W,w,ω。
6.4.4计量单位报告、论文必须采用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中位》,并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执行。使用各种量、单位和符号,必须遵循附录B所列国家标准的规定执行。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一律采用国际通用符号。
6.4.5符号和缩略词符号和缩略词应遵照国家标准(见附录B)的有关规定执行。如无标准可循,可采纳中学科或本专业的权威性机构或学术固体所公布的规定;也可以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编印的各学科词汇的用词。如不得不引用某些不是公知公用的、且又不易为同行读者所理解的、或系作者自定的符号、记号、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等时,均应在第一次出现时一一加以说明,给以明确的定义。
6.5结论报告、论文的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如果不可能导出应有的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仪器设备改进意见、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6.6致谢可以在正文后对下列方面致谢:
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工作的奖学金基金、合同单位、资助或支持的企业、组织成个人;协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议和提供帮助的人;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其他应感谢的组织或个人。
6.7参考文献表按照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执行。
7附录附录是作为报告、论文主体的补充项日,并不是必需的。
7.1下列内容可以作为附录编于报告、论文后,也可以另编成册。
a.为了整篇报告、论文材料的完整,但编入正文又有损于编排的条理和逻辑性,这一类材料包括比正文更为详尽的信息、研究方法和技术更深入的叙述,建议可以阅读的参考文献题录,对了解正文内容有用的补充信息等;
b.由于篇幅过大或取材于复制品而不便于编入正文的材料;
c.不便于编入正文的罕见珍贵资料;
d.对一般读者并非必要阅读,但对本专业同行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e.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框图、结构图、注释、统计表、计算机打印输出件等。
7.2附录与正文连续编页码。每一附录的各种序号的编排见4.2和6.2.4。
7.3每一附录均另页起。如报告、论文分装几册。凡属于某一册的附录应置于备该册正文之后。
8结尾部分(必要时)
为了将报告、论文迅速存储入电子计算机,可以提供有关的输入数据。可以编排分类索引、著者索引、关键词索引等。
封三和封底(包括版权页)。
附录A
封面示例
(参考件)
附录B
相关标准
(补充件)
B.1GB1434-78物理量符号
B.2GB3100-82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B.3GB3101-82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B.4GB3102.1-82空间和时间的量和单位。
B.5GB3102.2-82周期及其有关现象的量和单位。
B.6GB3102.3-82力学的量和单位。
B.7GB3102.4-82热学的量和单位。
B.8GB3102.5-82电学和磁学的量和单位。
B.9GB3102.6-82光及有关电磁辐射的量和单位。
B.10GB3102.7-82声学的量和单位。
B.11GB3102.8-82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B.12GB3102.9-82原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B.13GB3102.10-82核反应和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
B.14GB3102.11-82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
B.15GB3102.12-82无量纲参数。
B.16GB3102.13-82固体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委员会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谭丙煜。
附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征稿要求及说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稿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36年,是西北地区创办最早的农业学术期刊,其前身是《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本刊为月刊,A4开本,160页,每月25日出版,公开发行。本刊立足国际科学发展前沿,兼顾理论探索与应用开发研究,面向社会,刊登有关农业科学、林业科学、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科学、园艺科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农田水利与建筑工程、机械与电子工程、生物技术及基础学科等方面具有创新性或实用性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文献综述以及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
1来稿要求
1.1文稿务求论点鲜明、信息准确、数据可靠、评价客观;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作者的署名人数及顺序由作者自定,但要求文稿无知识产权争议问题,所有署名作者需对文稿署名认可;文稿不是一稿多投的产物,也不是一稿裁多稿的产物。
1.2文稿书写格式按照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撰写。包括题名、作者、作者工作单位、地址(单位名称、城市名、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3~8个)、中图分类号、正文、致谢、参考文献、英文题名、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英文)、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1.3来稿在篇首页地脚处请注明论文资助的基金项目:包括课题来源及基金项目编号;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民族(汉族可)、职称、学位(或博士生导师、院士)及所从事的专业方向,具体格式请参考近期学报。
1.4题名应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题名应避免使用非公知的缩写词、字符、代号,尽量不出现结构式和数学式。
1.5摘要应完整准确概括论文的实质性内容,句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要素,并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字数20~300),不分段,不用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序号。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一致。
1.6正文各层次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1,1.1,1.1.1;2,2.1,2.2.2,,……,层次划分一般不超过3级,均左顶格编排。
1.7图和表应精选和精心设计,具有自明性,避免文、表、图互相重复。图要大小适中(半栏图宽≤7.5cm,通栏图宽≤16.0cm),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标注完整;照片要求图像清晰,反差适宜,剪裁得当,有些图片应标明放大倍数。表采用三线表,标目要明确。图表内容应与正文相一致,图序和图题、表序和表题、表头,以及图表注释均采用中英文对照。
1.8量和单位请使用法定计量单位,量名称及符号、单位、数字等应符合国家标准,书写要规范,井注明外文字母的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
1.9对作者参阅和摘引的同行已有的相关或相近研究要在参考文献中予以著录。参考文献应为公开发表的资料(未公开发表的重要资料必要时可列于当页地脚),并按在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号,在正文中引用的相应位置右上角,用[]加序号标出。各类型文献的著录格式如下:
(1)专著。包括图书(M)、会议或论文集(C)及汇编(G)。
[序号]作者(不超过3人者应全都列出,超过者只列前3人,后加",等"或",etal”,外文作者姓名以姓前名后顺序书写,名应缩写井省略缩写点,下同).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引用日期].访问路径.
(2)专著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专著作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页码[引用日期].访问路径.
(3)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页码[引用日期].访问路径.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论文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保存年份.
(5)专利文献。
[序号]申请者戏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访问路径.
2注意事项
2.1文稿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外,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根据《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作适当文字修改、删节或退请作者自行修改,如作者不允许对文稿修改,请在投稿时说明。2
2.2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扩大学术交流渠遣,本刊已加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和中国台湾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付给。若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以上数据库,请在来稿时予以说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2.3请随来稿寄100元评审费,井注明作者或联系人的联系电话、电子信箱、详细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
2.4来稿不符合本刊稿约要求者,编辑部将退请作者按要求整理、精简、补充、修改后,再行送审,并以收到符合稿约要求稿件的日期作为正式收稿日期。
2.5凡投本刊的稿件,均在2个月内告知作者处理意见(双方另有约定除外),请勿一稿两投。稿件请自留底稿,恕不退还。稿件刊登与否均由主编终审决定。经本刊通知作者修改的稿件,一般即为被采用的稿件(请作者勿再投他刊),将按本刊编排计划刊出,作者须按本刊规定交纳发表费,稿件一经刊出,酌致稿酬并赠送样刊2木和抽印本若干。
来稿请寄邮政编码联系电话E-mail
一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推出的重要形式,许多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的基金、项目的结题以及科研成果奖的申报,都要求有若干篇发表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特别是在影响因子高的SCI、E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在项目评价及成果奖申报方面更具分量。有关学术论文方面的内容将在第六节"科研论文的撰写"中阐述。
二专利对于工程应用方面的项目,如国家、省(部)及市的科技攻关项目,企业科技创新的横同课题等,在项目结题及验收的要求中,是否获得了国家专利是评价该项目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国家专利包括:
①发明专利;
②实用新型专利;
③外观设计专利。
有关专利撰写与申请方面的内容将在第4节"发明创造与专利申请”阐述。
三科研奖申报科研成果并获得国家奖励是课题研究成果获得承认的最高体现,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国家、省市及高校院所的科技管理部门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受理相应的科研成果奖申报。
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中,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被称为国家科技奖的三大奖。国家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我国科技工作者。该奖项为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奖获人数每年不超过两名,奖金500万,其中50万元为获奖者个人所得,450万元由获奖者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该奖的授奖条件如下。
①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或者特别重大发现,丰富和拓展了学科的理论,引起该学科或者相关学科领域的突破性发展,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对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
②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特别是在高技术领域取得系列或者特别重大技术发明,并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产业化,引起该领域技术的跨越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既可以根据候选人所取得的特别重大的单项成就,也可以根据候选人在一定时期内或者一生中取得的系列重大成就作为授奖理由进行推荐。
(2)国家自然科学奖此奖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属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例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例如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科技工作者。国家自然科学奖不授予组织。根据1999年国务院新发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两个等级,该奖单项授奖人数实行限额,每个项目的授奖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国家自然科学奖每年评审一次,由国务院颁发证书和奖金。重大科学发现应当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①前人尚末发现或者尚未阐明:
②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③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
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末阐明,是指该项科学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提出,科学理论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且主要论著为国内外首次发表。
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是指该科学发现在科学理论和学说上有创见,或者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有创新,在学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或者先进水平,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有重大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要求主要论著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或者作为学术专著出版至少一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被国内外同行正面引用或者应用,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肯定评价和认同。要求著作、论文出版发表一年以上,是考虑到一项成果引起同行注意和引用,需要一定的时间。
(3)国家技术发明奖此奖属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之一,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科技工作者。国家技术发明奖不授予组织,该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两个等级,单项授奖人数实行限额,每个项目的授奖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国家技术发明奖每年评审一次,由国务院颁发证书和奖金。重大技术发明应当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①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
②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
③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是指在候选人所完成的产品、工艺、材料公开之前,前人所没有的,为国内外首创,或者虽然国内外己有,但主要技术内容尚未在国内外各种公开出版物、媒体及各种公众信息渠道上发表或者公开,也未曾公开使用。
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是与国内外已有同类技术相比较而言。先进性是指在推荐评审时,其主要性能(性状)、技术经济指标、科学技术水平及其促进科学进步的作用和意义等综合指标优于同类技术。
创造性是指发明的技术思路有创新,技术上有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创造性要求一项发明不是简单的前人所没有,必须和已有同类技术有本质的差异,有质的飞跃和突破。
推荐国家技术发明奖时,一般应出具获得发明专利的证明,如果没有获得发明专利,应当通过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认定的科技信息部门进行文献检索和查新,以确认一项技术是否符合前人尚未发明或尚未公开的条件,文献应该检索到到技术的公开时间。界定或者确定"公开"时间的形式具有多样性,除技术鉴定外,还有专利申请、产品鉴定、产品或者技术公开销售使用、主要技术内容公开发表等。如果一项技术同时存在着上述几种公开方式,那么,确定发明权的公开时间应以最早的时间为准。
(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此奖属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之一,授予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等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我国公民和组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励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是一项覆盖面广泛的科学技术奖,包括了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技术改造及技术进步、技术基础和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设备研制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新技术,或自主开发创新的技术等。国家科技进步奖单项的授奖人数和授奖单位数实行限额:一等奖的人数不超过15人,单位不超过10个;二等奖的人数不超过10人,单位不超过7个。其顺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国家科技进步奖候选人和候选单位所完成的项目可根据其性质和范围,分为技术开发、社会公益、国家安全、重大工程等四类项目。重大工程类项目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只授予组织,在完成重大工程项目中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公民,符合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条件的,可另行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总体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①技术创新性突出;
②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
③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明显。
技术创新性突出,是指在技术上有重要的创新,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自主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行业)主导技术和名牌产品,或者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装备和改造,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进行二次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增加产业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技术难度较大,解决了产业(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在推荐评审时属于行业的领先水平。
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是指经过一年以上较大规模的实施应用,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或者社会价值,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
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明显,是指项目的技术创新突出,转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辐射和扩散能力,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及产品的更新换代,或者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对行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5)国际科技合作奖该奖授予在双边或者多边国际科技合作中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管理等组织。国际科技合作奖每年授予的数额不超过10个。国际科技合作奖是唯一授予外国人、外国组织的奖项。被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奖的外国人或者组织,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在与中国公民或者组织进行合作研究、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类成果,应整体推动了我国有关学科的发展,使其居于国际先进水平行列;作为应用技术类成果,应通过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整体提高了有关行业的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使其居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从而对中国科技事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并取得重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②在向中国公民或者组织传授先进科学技术、提出重要科技发展建议与对策、培养科技人才或者管理人才等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传授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才,对整体提高我国相关行业或者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的科技事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培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既包括直接进行培训,也包括资助在国外进行培养。
③在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国际组织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做出重要贡献。通过积极协助中国与国外的沟通与了解,取得了富有意义的双边、多边合作成果,推进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在推荐和评审国际科技合作奖的候选人或者组织时,要特别注重那些确实对中国人民友好,长期关心和帮助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在评价被推荐专家时,还应注意专家本人在国际、国内相关的行业领域的影响和知名度。
第三节科技查新在申报科技成果之前,必须要进行科技查新,以确定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可能的应用。下面是作者所在课题组的一份科技查新报告,报告编号×××。
科技查新报告项目名称:
委托机构:
委托日期:
查新机构:
查新完成日期:
1·查新目的可分为立项查新、成果查新等。立项查新包括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科研课题开始前的资料收集等,成果查新包括为开展成果鉴定、申报奖励等。
2·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本项科研成果是:
本系统具有的技术特征主要有:
3·查新点与查新要求
(1)查新点:查新点是指需要查证的内容要点。
(2)查新要求:查新要求是指查新委托人对查新提出的具体愿望。一般分为以下四种情况:希望查新机构通过查新,证明在所查范围内国内外有无相同或类似研究;希望查新机构对查新项目分别或综合进行国内外对比分析;希望查新机构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作出判断;查新委托人提出的其他愿望。
4·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数据库:
检索词:
5.检索结果应当列出查新员对查新项目进行分析后所确定的手工检索的工具书、年限、主题词、分类号和计算机检索系统、数据库、文档、年限、检索词等。
如经采用网络检索,在上述检索范围内,查到与本课题相关文献十几篇,其中密切相关文献八篇,其题目和出处如下:
6.文献分析应当根据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将检索结果分为密切相关文献和一般相关文献。通过对所检数据库和工具书命中的相关文献情况及对相关文献的主要论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客观情况,按下列书写层次撰写:
对所检数据库和工具书命中的相关文献情况进行简单描述;
依据检出文献的相关程度分国内、国外两种情况分别依次列出;
对所列主要相关文献逐篇进行简要描述(一般可用原文中的摘要或利用原文中的摘要进行抽提),对于密切相关文献,可节录部分原文并提供原文的复印件作为附录。
如:文献(1)是一篇综述性论文,它系统分析和总结了……;
文献(2)所介绍的只是……;
文献(3)所介绍的……;
文献(4)主要介绍了……;
……
文献(n)所介绍的……。
7.查新结论查新结论必须客观、公正、准确、清晰地反映查新项目的真实情况,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相关文献检出情况;
检索结果朽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的比较分析;
对查新项目新颖性的判断结论。
如:经检索国内外的x个专利数据库,捡出与本课题密切相关文献y篇。经文献对比分析,在上述检索范围内,已发现有采用·…¨的文献报道,但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和应用领域均与本课题有所不同(在文献分析中已详述)。因此得出以下结论:国内外均未发现与本课题技术特征完全相同韵文献报道。
查新员(签字):审核员(签字):
查新员职称审核员职称
(科技查新专用章)
年月日附件:
报告编号:
科技查新报告(格式)
项目名称:
委托人:
委托日期:
查新机构(盖章):
查新完成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二○○○年制
查新项目名称
中文:
英文:
查新机构
名称
通信地址
邮政编码
负责人
电话
传真
联系人
电话
电子信箱
一、查新目的
二、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
三、查新点与查新要求
四、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
五、检索结果
六、查新结论查新员(签字):查新员职称:
审核员(签字):审核员职称:
(科技查新专用章)
年月日
七、查新员、审核员声明查新员(签字):审核员(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八、附件清单
九、备注
填写说明一、在填写本报告之前,应当仔细阅读《科技查新规范》的第9部分。
二、查新报告格式说明本报告采用A4纸,左、右页边距为28mm,上、下页边距为30mm。每栏的大小,可随内容调整。
三、报告内容应当打印;签字使用钢笔或者炭素笔。
四、“报告编号”的填写方法报告编号为十四位,左起第一至四位为公历年代号,第五、六位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编码,第七、八、九位为查新机构编号,第十至十四位为报告序号,以上编号不足位的补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编码按GB/T2260—1995规定填写。(报告序号由各查新机构自行编排)
五、查新目的可分为立项查新、成果查新等。立项查新包括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科研课题开始前的资料收集等;成果查新包括为开展成果鉴定、申报奖励等。
六、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本报告中的科学技术要点应当以查新合同中的科学技术要点为基础,参照查新委托人提供的科学技术资料做扼要阐述。
七、查新点与查新要求本报告中的查新点和查新要求应当与查新合同中的一致。
查新点是指需要查证的内容要点。
查新要求是指查新委托人对查新提出的具体愿望。一般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希望查新机构通过查新,证明在所查范围内国内外有无相同或类似研究;(2)希望查新机构对查新项目分别或综合进行国内外对比分析;(3)希望查新机构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作出判断;(4)查新委托人提出的其他愿望。
八、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应当列出查新员对查新项目进行分析后所确定的手工检索的工具书、年限、主题词、分类号和计算机检索系统、数据库、文档、年限、检索词等。
九、检索结果应当根据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将检索结果分为密切相关文献和一般相关文献。通过对所检数据库和工具书命中的相关文献情况及对相关文献的主要论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客观情况,按下列书写层次撰写:
①对所检数据库和工具书命中的相关文献情况进行简单描述;
②依据检出文献的相关程度分国内、国外两种情况分别依次列出;
③对所列主要相关文献逐篇进行简要描述(一般可用原文中的摘要或利用原文中的摘要进行抽提),对于密切相关文献,可节录部分原文并提供原文的复印件作为附录。
十、查新结论查新结论必须客观、公正、准确、清晰地反映查新项目的真实情况,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①相关文献检出情况;
②检索结果与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的比较分析;
③对查新项目新颖性的判断结论。
十一、查新员、审核员声明参见《科技查新规范》9.3查新员、审核员声明。
十二、附件附件主要包括密切相关文献的题目、出处以及原文复制件;一般相关文献的题目、出处以及文摘。
第四节发明创造的类型
4.1.按照创新性程度分类发明创造就是设计并发明原来没有的新东西,就其发明的创新性程度而言,有开创性发明和改进性发明之分。开创性发明在人类发明总数中所占比例不大,而改进性发明则比例甚高。
开创性发明是真正的"无中生有",它是直接由科学发现转化而成的全新型发明或"种子"发明,它往往填补某一科技领域的空白或开创前所未有的技术领域。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激光器、超声波技术、晶体管、电视机、电子计算机、航天飞机等,这些都是众所周知划时代的开创性发明成果。
改进性发明是一种"有中生无",是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局部的改进、补充或优化,将已有的几种技术进行综合所获得的发明创造成果。例如,洗衣机的发明年代久远,现今市场上新推出的全自动洗衣机、智能型洗衣机、健康型洗衣机等,都属于洗衣机领域内的改进性发明。
4.2按照专利受理范围分类从专利文献中可以发现,有16个发明创造专利范围,从中可以归纳出基本类型如下。
原料加工:开采、浓缩、提炼、苹取;
制造:零部件、装置、消费品、工业用品;
建筑:大型建筑物、住房、城市规划、公路;
交通:车辆、飞行器、船舶、交通管理;
通信:发射、中继、接收、分布;
电力:发电、配电;
农业:耕、种、收获、保管;
医药:药品、器械、系统;
渔业:设备、加工、鱼饵;
食品加工:贮藏、烹调;
军事:后勤、武器、系统;
家庭用品:用具、室内固定设备、家具、舒适品、维修;
办公用品:用具、设备、维修;
玩具:游戏、运动、设备、系统;
个人用品:服装、化妆品、保管;
娱乐品:公用、家用。
4.3专利申请发明创造的成果经过专利申请且被批准,就成为一种知识产权,也是一种知识财富。这种财富可以为创业注入一种精神能源,甚至成为一种投资基础。科研工作者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应充分认识专利这种无形资产的价值,争取把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申请成为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
1.专利的特点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向专利局提出申请,经过审查合格后授予的那种专有权。专利权是一种独占权。按照我国《专利法》第十一条的规定,一且授予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权,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生产经营的目的制造、使用、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使用其专利方法及使用、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对于外观设计专利、专利产品,只保护制造、销售、进口三种行为,使用行为不在保护之列。
2.专利保护专利保护是指专利保护的客体经申请后获得的专利权。根据《专利法》第二条规定,我国专利保护的客体包括三种,即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专利保护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时间性。地域性,指仅在授予权的国家或地区内有效;时间性,指专利权都有期限规定。我国专利权的期限,根据《专利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发明专利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为10年,均从申请之日计算。
3.专利类型
1)发明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专利法》所称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从该定义来看,仅仅是一种构思或设想,不足以构成发明。发明必须是新技术方案,是利用自然规律做出的成果,一般以新方法的提出和创新来申报发明专利者居多。例如,首次问世的关于发电机的技术方案就是一项发明,它是利用电磁感应这个自然规律做出的。而经济管理技术、演奏技术、字典词典编排技术等与自然规律无关的技术方案,都不是《专利法》所指的发明。
2)实用新型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二款规定:"《专利法》所称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由此可见,实用新型也是一种新技术方案。在这一点上,它与发明相一致,也是一种发明。然而,实用新型的发明,相对于发明而言,其创造性要求较低,有人称之为"小发明"。实用新型与发明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用新型必须是产品。方法发明,无论是大发明还是小发明,绝对不能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只能申请发明专利。
②实用新型必须是有形状、构造的产品。这里讲的形状,是指宏观形状、构造,不包括微观形状、构造。没有形状的产品,如气态、液态、膏状、粉末状、颗粒状的产品以及不是以端面形状为技术特征的材料发明,不能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③某些属于不能申请专利的产品:根据中国专利局1989年I2月21日发布的第二十七号公告之规定,下列产品不能申报实用新型专利:
①单纯材料替换产品;
②不可移动的建筑物;
③仅以平面图案为特征的产品,如棋(有立体构造、形状技术特征的除外)、牌等;
④多台设备构成的系统,如电话网络系统、采暖系统等;
⑤单纯的线路,如纯电路、电路方框图、工程流程图以及实际上仅具有电功能的基本电子电路产品(如放大器、触发器等);
⑥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电、磁、声、光、放射或其结合的医疗器具。
新方法、新工艺和新配方等无形(无空间结构)的发明创造只能申请发明专利,有形新产品(包括新设备)等既可以申请发明专利,也可以申请实用新型专利;而新的产品外形、外包装、标签或形状只能申请外观设计专利。
3)外观设计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三款规定:“《专利法》所称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其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外观设计也叫新式样,它不是技术方案,这一点同发明、实用新型大不相同。实用新型也讲产品形状,但那必须是为了达到某种技术目的。外观设计必须是对产品外表所作的设计,且应当富有美感,还应适合在工业上应用,即能够大批地复制生产,包括通过手工业大量地复制生产。
4.4专利文献所有实行专利制度的国家都规定,发明人或申请人在就某一项新的技术发明向专利局申请专利时,必须呈交一份用以详细说明该发明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保护的技术范围的书面材料。这些材料经过专利局初步审查或实质性审查后,要公布和出版,任何人都可以查阅这些材料。日积月累,就形成数量巨大的专业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在近代所有技术文献中最为广泛,最为全面,也最为详尽。一般而言,在非专利性公开文献中介绍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在专利文献中查到,而专利文献所包含的技术内容,至少5%~6%在其他文献中刊载过。
一般而言,许多重大发明,如电视、雷达、碳纤维等,都是在专利文献上公布数年后才见之于其他文献。由于专利制度要求申请人充分公开相应的技术,使该专业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根据说明书即可以实施该技术。因此,为了获得最新技术信息和避免重复发明,一定要重视专利文献的重要作用。目前,世界上己有60多个国家的专利局,用官方语言出版纸件或其他载体性质(如胶卷)的专利文献,累积达3000多万件。并且,以每年100多万件的数字递增。
我国于1956年开始收藏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专利文献,其中大部分在北京。从1985年9月开始公布的中国专利文献,也收藏在中国专利局文献服务中心文献馆及其他一些单位,可供申请者随时查阅。另外,我国一些中心城市也在兴建专利文献中心,在那里也备有大量复制的国内外专利文献。
4.5专利检索目前,查阅专利并不十分困难,可利用文献检索工具通过网络进行查询,或者到专利文献中心或图书馆查阅各国出版的专利说明书(包括其他类型的说明书),也可委托专门的情报信息部门进行某一领域的专利查询。
专利查询的关键之一,是要知道所要查询的专利说明书的专利号或者申请号。各国专利局都制定了专利文献分类方法和分类表,定期出版分类的专利文摘或按类分别编排的专利题录索引。可以根据有关技术的分类去查阅专利文献或题录,从文摘中或题录上获取所需的专利号或申请号。
国际分类法把各种技术领域分为8个部分,并用8个英文字母表示如下:
A部:人类生活需要。
E部:作业、运输。
C部:化学、冶金。
D部:纺织、造纸。
E部:固定建筑物。
F部:机械工程、照明、加热、爆破。
G部:物理。
H部:电学。
其中,各部还要进一步细分为几个层次,以表示一项比较具体的技术,并给出相应的分类号。在外国专利文献中,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专利文献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中文的分类题录和文摘刊物《专利文献通报》,是一个很方便的查询专利的工具。共分45个分册,涉及美、英、日、德、法、前苏联等15个国家以及专利合作条约、欧洲专利公约两个组织的专利文献内容。由于该刊物以报道文摘为主,阅读对比较容易断定每一项专利的核心内容。对那些从发明名称来看似乎有关,而实际内容却与自己兴趣无直接关联的专利,则不必再去查阅说明书原文。
在需要与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利用各国专利局出版的专利公报。这些公报一般为周刊、旬刊、半月刊或月刊,按期报道申请专利或批准专利号码、名称、申请人、申请时间,还报道专利失效和到期等其他一些专利变动情况。
4.6专利撰写申请专利需要向专利局提交书面文件,这些文件称之为专利申请文件。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对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有一系列规定。撰写不符合规定要求或经修改补正仍不合格者,即使发明创造本身具有专利权,也不能取得专利权。因此,对于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申请人必须格外予以重视,千万不可忽视。
1.所需资料撰写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应当备齐下列资料:
①同本发明创造相关的现有技术资料(是外文的,应译成中文);
②有关本发明创造目的、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和实施案例的资料(有益效果即积极效果,应尽可能用试验数据加以说明);
③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仅用文字表达不清楚的,还应当绘制附图(实用新型必须有附图)。
2·撰写申请文件专利申请文件分为两大类:必备文件和其他文件。
(1)必备文件必备文件是指每件专利申请都必须具备的文件。
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应当提交请求书(包括专利申请书、实质审查请求书等)、说明书及其附图、权利要求书、说明书摘要及其附图。申请发明专利可以有附图,也可以没有附图。若仅用文字不能将发明的技术方案表达清楚时,则需要附图辅助说明。说明书有附图的,摘要也应当有一幅附图。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应当提交请求书和外观设计的图片或者照片。
(2)其他文件其他文件是指除必要文件之外的辅助文件,它们依具体情况不同而异。如科研主管部门对专利申请统一管理所需的文件;委托代理人代办专利申请,依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应当提交代理人委托书,写明委托权限;请求减缓专利费用的,依照专利局第三十号公告的规定,应提交费用减缓请求书;等等。
4.7专利申请专利申请文件撰写完毕,要打印成册办理申请,其主要手续如下。
1.提交申请文件
《专利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受理和审查专利申请。因此,专利申请文件应直接向中国专利局或其派出机构(各地专利代办处)提交。提交方式有面交(直接提交)或邮寄。凡邮寄专利申请文件者,一定要使用挂号信函,不得使用包裹。按照《专利法》第二十条规定,专利局收到专利申请文件之日为申请己若申请文件为邮寄,则以寄出的邮戳日为申请日。
注意:申请日的迟早对申请人有重大利害关系,一定要认真对待,谨慎从事,务求准确。
2·交纳申请费用
《专利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向专利局申请专利和办理其他手续,应当按照规定缴纳费用。除按规定向专利局交纳申请费用外,如该专利是委托某专利事务所代办,还需向该所交纳专利代理费。对于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前者的专利申请费和代理费均高于后者。
如申请专利缴费确有困难者,可以请求专利局减缓缴费。可以请求减缓缴的费用有如下五种:申请费、发明专利审查费、维持费、复审费及专利批准后头三年的年费。请求减缓费用,应当提交费用减缓请求书。单位请求减缓的,除应当写明请求减缓的理由外,还需附具上级行政部门的证明。费用减缓的比例是:单位申请减缓不超过60%;个人申请减缓不超过80%.
4.8专利示例一、专利证书二、必备文件
(1)实用新型专利请求书
(2)实质审查请求书
(3)说明书
(4)说明书附图
(5)权利要求书
(6)说明书择要
(7)择要附图三.其它文件
(1)专利委托申请表
(2)专利代理委托书
(3)要求提前公布声明
(4)专利申请资助审批表填表注意事项一、本表应使用中文填写,字迹为黑色,文字应打字或印刷,提交一式一份。
二、本表中受委托单位应当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的专利代理机构,委托人应是该专利申请人。委托人是个人的应当由本人签字或盖名章;委托人是单位的,应加盖单位公章,不需法人代表签字;委托人是多人时,应由全体委托人签章。
三、专利申请有多个申请人时,应当共同委托同一家专利代理机构。多个申请人可以用一份专利代理委托书,也可以分别填写专利代理委托书,但委托权项及委托的专利代理机构和指定的代理人应当相同。
四、申请人解除委托的,应当书面通知被委托的专利代理机构,并向专利局提交解除委托声明,办理相应的著录项目变更手续;专利代理机构辞去委托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向专利局提交辞去委托声明,办理相应的著录项目变更手续。
五、专利代理机构对一件专利或专利申请,最多可以指定两名代理人,其中至少有一名应当是专职代理人。
六、本表中所填的专利代理机构名称、邮政编码、地址、申请人、发明创造名称应与该专利申请请求书中内容一致,如果该申请办理过著录项目变更手续的,应按照专利局批准变更后的内容填写。
七、本表方格□供填表人选择使用,若有方格所述内容的,在方格内作标记。
附:实用新型专利请求书
第五节科技论文撰写引言科学技术论文简称科技论文。它一般包括纯技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两大类。科技论文是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分析和阐述,揭示出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而撰写成的文章。也就是说,凡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和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来分析和阐明自然科学原理、定律和各种问题的文章,均属科技论文的范畴。科技论文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及其成果的描述,是研究成果的体现。运用它们进行成果推广、信息交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论文的发表标志着研究者的工作为社会所公认,载入人类知识宝库,成为人们共享的精神财富。科技论文还是考核科技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
科研论文写作是一切科技交流(研究成果、技术发明、科技信息)的基础,因此撰写科技论文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一种基本技能,是科研工作的重要过程。正如著名物理、化学家法拉第所说“科学研究有三个阶段,首先是开拓,其次是完成,第三是发表”。
5.1科技论文的类型与特征
5.1.1科技论文的类型根据论文发布的形式,科研论文可以分成以下类型。
1期刊论文期刊论文一般包括专论、研究简报、综述与评论、技术应用。
(1)专论专论是指专业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就某一个专题或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详尽分析而撰写的专业性论文,其内容主要介绍创新性研究成果、理论性的突破、科学实验或技术开发中取得的新成就。研究内容较系统、全面,文字量较大。与其它类型相比,这种类型的论文数量最多。
专论反映的是某一领域内的新发现、新知识、新观念和新见解,因此,一定要有创造性,有新的突破。
专题研究论文通常包括有如下几种类型:
论证型:对基础性科学命题的论述与证明,或对提出的新的设想原理、模型、材料、工艺等进行理论分析,使其完善、补充或修正;
理论分析型:对新的设想、原理、模型、材料、工艺、样品等进行理论分析,对已有的理论分析加以完善、补充或修改;
理论推导:对提出的新的假说通过数学推导和逻辑推理,从而得到新的理论,包括定义、定律和法则;
设计、计算型:为解决某些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而进行的设计计算,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某些系统、工程方案、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优化设计以及某些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某些产品或材料的设计或调制和配制等。
(2)简讯(简报)
简讯(简报)是专题研究中对最新研究成果或反应研究工作的部分或阶段性成果(理论、实验)给予及时简要报道的文章,一般篇幅比较短,以2500-3000字为限,发表及时。
研究简报主要展现作者的观点和独到的研究方法。可以写研究简报的情况有:重要科研项目的阶段总结或小结(有新发现);某些方面有突破的成果;重要技术革新成果,包括技术或工艺上取得突破,经济效益好。
(3)综述与评论综述是以当代某领域科学技术研究状况为对象,通过对广泛的国内外资料的阅读、选择、比较、分类、整理、鉴别、分析和综合并反映自己见解观点的文章。其目的是使读者在短期内了解某问题的历史、现状、存在问题、最新成果以及发展方向等。评论是在综述基础上进行分析、推断、评述、预测未来和提出建议的文章。综述和评论可以节约科技工作者查阅专业文献时间,了解动态,提供文献线索,从而帮助选择科研方向,寻找科研课题等。
与一般科技论文不同,此类论文不要求在研究内容上具有首创性。它要求文献阅读面宽,对信息把握力求全面、准确,在学术期刊版面安排上,一般排在前部。综述的分量较一般论文为重。
(4)技术应用报道新技术、新装置的开发与应用,重点介绍方法、结果和结论。
2学术论著学术论著有专著(独著、合著、编著等)、学位论文之分。
(1)专著指著作者专门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的深入研究,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一定的创造性的著作。一般为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积累或者是己发表的科研论文的集成。专著更加注重首创性,而不是整理、增删、组合或改编他人著作,专著具有论点深刻、论证严谨、阐述全面、学术性强等特点,可以说创新是专著的生命。
与专论相比,专著的篇幅更大,对问题的研究更深入,对事物本质的分析更透彻,对学术观点的阐述更充分,更加富有创造性。
衡量专论或专著质量的标准有三:第一,提出的观点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第二,论点及论据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法性;第三,论证过程富有逻辑性和表现性。
(2)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大学生、研究生毕业时为申请学位而提交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分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
学位论文是作为考核及评审的必备文件,有关机构根据评审专家对该论文的评审情况,从中了解、考评作者从事科研取得的成果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决定是否授予其相应的学位。
学位论文不同于一般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为说明作者的知识程度和研究能力,一般都较详细的介绍自己论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研究方法和过程等。而一般学术论文则大多开门见山,直切主题,把论题的背景等以注解或参考文献的方式列出。学位论文中一些具体的计算或实验等过程都较详细,而学术论文只需给出计算或实验的主要过程和结果即可。学位论文比较强调文章的系统性,而学术论文是为公布研究成果,强调文章的学术性和应用价值。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由国家学位条例所确定。
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应能体现作者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士论文的篇幅一般为0.6~2万字。学士学位论文是对选定的论题所涉及的全部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取舍、提高,进而形成自己的论点,做到中心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严密。学位论文写作时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至重复前人的研究工作,但应具有自己的结论或见解。学士学位论文格式一般按学术论文格式写作。
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具有自己的新见解,有一定的工作量。硕士学位论文只要求在某方面有改进、革新,即有新见解。硕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学位论文的篇幅一般不受限制。
博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系统性和创造性。博士学位论文应是一本独立的著作,自成体系。有本课题研究历史与现状、预备知识、实验设计与装备、理论分析与计算、经济效益与实例、遗留问题与前景、参考文献与附录等,形成一个体系。博士学位论文的创造性体现为:1.发现有价值的新现象、新规律、建立新理论。2.设计实验技术上的新创造、新突破。3.提出具有一定科学水平的新工艺、新方法,在生产中获得重大经济效益。4.创造性地运用现有知识、理论,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工程关键问题。博士学位论文的结构是书的章节形式,每章节的写作均可按一般学术论文的格式写作。
3会议论文会议论文包括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张贴报告等形式。
(1)特邀报告(论文)
特邀报告(论文)是指作者受主办学术会议的主席之邀而撰写的会议论文,一般在大会上进行报告。
(2)口头报告(论文)
口头报告(论文)是指在学术会议上进行口头报告的论文。
(3)张贴论文张贴论文是指在学术会议上以张贴的形式进行交流的论文。
张贴论文与口头报告具有同等的地位,二者均被收录到大会论文集中。
4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是科技工作者用来描述研究过程、报告研究成果的论文。一般是研究者向出资者作研究情况和动态的汇报,这些论文一般不公开。
5.1.2科研论文的基本特点
1科学性是科技论文在方法论上的基本特征,使它与一切文学的、美学的、神学的文章的区别所在。其内容必须可靠,绝不允许主观臆断或个人好恶随意的取舍素材或给出结论。其试验应该是可以重复、核实和验证的。
科学性是学术论文的生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内容上,表现为论文的内容是真实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反映;
(2)在表现形式上,结构严谨清晰,逻辑思维严密,语言简明确切,表达明白准确;
(3)在研究和写作中,论点正确,论据必要而充分,论证严密,具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创新性或独创性创造性是科技论文区别于一般科技文体的重要特征,如一般的教科书、科普作品等都能传授或传播知识的,只要结构合理,使人易于接受就行,有没有创造性的内容并不重要,科技论文就不同。科技论文必须具有创造性。
论文的创造性是相对于人类总的知识而言的,是在世界范围衡量的。如果某项科研成果,虽然在国内填补了一项空白,但国外早已研究成功,并有文献报导,那么就不不能称之为科技论文了。在实际研究中,有很多课题是在引进、消化、移植国内外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应用已有的理论来解决本地区、本行业、本系统的实际问题,只要对丰富理论、促进生产发展、推动技术进步有效果,有作用,报道这类成果的论文也应视为有一定程度的创新。
创新性是科学论文的灵魂。它要求科技论文所揭示的事物和现象的属性、特点及规律,或者这些规律的运用是前所未有的。也就是说文章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不是重复别人已作过的工作。
衡量科技论文价值大小的根本标标志就在于它的创造性。创新性大,论文质量就高,如果没有新创造、新见解、新发现、新发明,就无其为科研论文。
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科研成果:必须是报道新发现、总结新规律,阐释新见解、创建新理论、提出新问题;
(2)科研应用:必须是对实验程序有重大改进,或是对测试的精度有较大提高,或是运用新技术、新仪器取得了新成果,等等。
3学术性科技论文的学术性是指科研论文具有的学术价值。包括对实验、观察或用其他方式所得到的结果,用足够的事实和缜密的理论进行符合逻辑的分析、论证与说明,并形成科学的见解。
科技论文必须具有学术性,它们侧重于对事物进行抽象的概括的叙述或论证,其内容不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重于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科技论文不同于记叙文、说明文。记叙文具有完整、具体、形象描述事物,而科技论文不能。
科技论文也不同于一股的议论文,虽然也要摆事实、讲道理,但它不一定具有学术性,可能缺乏科学验证,其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都不如科技论文。所以一篇科技论文没有学术性的话,也就失去了作为学术论文的资格。
学术性又称理论性。科技论文是一种纯学术性的文章。它要求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自然科学领域新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严密论证,抽象概括。虽然它取材于某一研究项目,某一实验,某一新产品研制等,但绝不是客观事物的外观形态和过程的描述,或者就事论事地进行叙述。而是经过提炼、加工,从理论上做出说明。可见,学术性是科技论文最基本的特征学术性表现在专业上的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的科学性科技论文报道的研究结果是真实可靠的,且具有可重复性。要求科研论文在分析论证上实事求是,提出的观点明确,推证符合逻辑,科研设计严谨合理,测试数据充分可信,数据处理恰当精确,等等。因此,对科技论文而言,“无科学性即无学术性”。
(2)内容的专业性科技论文表述的是某个专业领域中在理论或实验上具有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的内容,因此,科技论文的内容是专业性很强的知识。
4逻辑性是文章的结构特点。它要求科技论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前提完备、演算正确、符号规范,文字通顺、图表精制、推断合理、前呼后应、自成系统。
5有效性是指文章的发表形式。即只有经过同行专家的审阅,并在一定的学术评审会上通过答辩或评议,入案存档或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才是有效的。
5.2论文撰写要求
5.2.1科技论文的基本结构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论文大量发表,越来越要求论文作者以规范化、标准化的固定结构模式(即通用型格式)来表达他们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这种通用型结构形式,是经过长期实践,人们总结出来的论文写作的表达形式和规律。这种结构形式,是最明确、最易令人理解的表达科研成果的好形式。
科技论文的结构形式由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所规定。包括题名、作者、作者工作单位、地址(单位名称、城市名、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3~8个)、中图分类号、正文、致谢、参考文献及英文题名、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英文)、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其中,尤其要重视题目、摘要、图表、结论和参考文献。
依据国家标准GB7713—87),可将科技论文的格式结构归纳如下:
通常科技论文包含八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前置部分四个:即题名、论文作者、摘要、关键词;主体部分四个:即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
5.2.2各部分撰写要求
1题目一篇论文首先要有一个简短明了、既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又能引人注目的题目。
题目是研究论文的精髓,其作用是点明研究的问题。其基本要求是准确、简洁、新颖,能确切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内容和方法。
题目应避免使用不规范的缩写语、字符、代号,尽量不出现结构式和数学式,不宜使用艺术加工过的文学语言,更不得用口号式的标题。如《对机器人发展史的感慨研究》,太过于文学化,改为《对机器人发展史的研究》则可。
论文的题目是科研信息的集中点,这要求论文命题能准确反映文章内容,提供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因此上要求科技论文题目的确定要具体、简洁、鲜明、确切并有特异性和可检索性,不得笼统和模糊,如“控制论论的应用”,太笼统,什么控制理论?在什么地方的应用?哪方面的应用?都不明确,若改为“模糊控制理论在颜色识别方面的应用”,则确切得多。
论文的标题绝对不能过长,一般不超过20个字字词要使用恰到好处,语句要合理、精练、简短、明确,切忌过于复杂,切忌小题大做,避免产生歧义的标题、文题不符的标题,
题目应全面传达信息,要使读者能从标题上大致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专业研究方向及特点、科学范畴。必要时可采用副标题以避免冗长,但主标题应简明,细节宜放在副标题中。同时,一篇论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作者在确定论文题目时应考虑立论的明确性及其写作意义,立论应当力求有新意、观点正确。
总之,论文的标题要尽可能的简短且能清晰地反映论文的内容。
2作者及单位科技论文的署名是必须的。
科技论文署名的作用是标明作者是谁,让读者知晓,便于联系;表示作者对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论文发表后所产生的结果负责;明确作者对研究成果和所发表的论文享有著作权。
关于署名,著作权法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法人或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第十三条规定"两个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者共同享有。没有参加创作的人,不能成为合作作者"。作者署名必须遵守科学道德,实事求是,署名不仅是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表示对文章内容负责。
国家对作者署名的有关规定,表明了署名的严肃性。署名可能会给作者带来荣誉,也可能会带来损害。既然是署名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对文章发表后的结果负责。一篇科技论文发表后的结局可能是好的,但也可能是坏的,坏的结局会给作者带来讥讽、谴责甚至法律纠纷等。因此,作者对署名问题应认真对待,既是对自已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绝对不允许未经本人同意,而随意将其作为署名作者;也不允许只将自己一人作为署名作者,而将多人的研究成果拿去发表。
论文的署名作者包括:课题的提出者及设计者,课题研究的主要执行者,进行资料收集并做统计处理的人员,论文的主要撰写和修改者,对论文主要内容能承担全部责任、并能给予全面解释和答辩的人员。
科技论文的署名应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作者姓名的排序应在投搞时就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动,如有特殊情况,中途要求增减作者署名或变更作者署名的次序,必须进行说明。
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对该文负责的通讯作者,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
对来自不同单位的较多研究者可在其姓名右上角以阿拉伯数字标注,单位名称应按作者顺序统一标注。如下所示:
王力1张阳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2.浙江大学电气科学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9。
3摘要摘要又称提要,它是高度浓缩论文主要内容、提供文中关键信息的一篇短文。通常要求摘要应写成报道性文摘,即使不阅读全文,也可获得论文的主要信息。
摘要的主要功能是:使读者概略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现代科技信息浩如烟海,读者检索到论文题名后是否会继续阅读论文的其他部分,主要就是通过阅读摘要来进行判断。为科技情报人员和计算机检索提供方便。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从而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
摘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利用率和论文刊登期刊的知名度。
摘要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这四要素,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目的即论文涉及的主题范围。方法即所用的原理、理论、条件、对象、材料、工艺、结构、手段、装备、程序等。结果即实验与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观察结果、得到的效果及性能符。结论即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等。
概括地讲,摘要内容应为:
(1)为什么从事这项研究(即研究工作的缘起、问题、重要性);
(2)完成了哪些工作(研究内容、过程);
(3)突出的成果;
(4)成果的意义。
摘要撰写要求摘要实际上是标题的放大和论文的浓缩,故用词必须十分简练,要对论文内容(可含论点、论据、论证的主要方法)作准确而高度的概括,应有独立性和自明性,一般不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文字要精炼、明白,用字严格推敲,句型力求简单,不用长句;摘要内容一般不举例证,不讲过程,不做对比,不用图表、数学式、化学结构式等(除非无法变通);不使用文章中的章节号,不简单的重复论文题目已经表述过的信息,第一句应避免与题目重复、取消或减少背景信息;不写常识性的内容;不分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用第三人称写,不用"本文"、“笔者"、"本研究"等作为主语,可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要使用国家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规范化名词术语(包括地名、机构名和人召),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不使用商业用语,不提竞争对手的名字和产品等;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缩络语、略称、代号等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并附必要的英文单词;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语法要正确,符合中、英文表达方式。
摘要的每个论点都要具体鲜明。一般不采用笼统地讲论文"与什么有关"的说法,而直接讲论文"说明什么"。不讲“有些”,因为读者不知"有些"是指那一些,概念模糊,应明确写出。
由于研究内容的差别,摘要有一般陈述性摘要和资料性摘要两种。资料性摘要不仅要概述主要论据、缩论,而且要列举关键性的数据材料。
择要字数一般不超过全文的3%,约20-300个。
摘要虽然通常摆在正文前面,但往往是在最后写作。
4关键词关键词也称主题词,是反映论文最主要内容、信息的核心词语或技术术语,是学术论文进入流通和引用的窗口,是为了便于科技情报机构和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和用于国际联机检索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的语言词汇。
一般每篇论文要求列出3~8个关键词,对于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实用性成果、学习实践总结以及业务指导管理类文章,必须在摘要后列出不少于4个的关键词。
关键词应选用能够反映文章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专业词组,避免使用如分析、特性之类的普通词语,应尽量按照国际标准使用关键词,如尚无相应的关键词,则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或选用约定俗成的词组或已被本研究领域广泛认同的自由词。
中、英文关键词不能缩写,必须给出全文。
关键词可按以下顺序选取:第1个关键词列出论文主要工作或内容所属二级学科名称,学科体系可参见学科分类与代码表(国标GB/T13745-92)。第2个关键词列出论文研究得到的成果名称或文内若干个成果的总类别名称。第3个关键词列出论文在得到上述成果或结论时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具体名称;对于综述或评述性学术论文等,此位置分别写"综述"或"评论等;对科学研究论文,此处不写被研究的方法名称,而写出所应用的方法名称。第4个关键词列出在前3个关键词中没有出现的,但被论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事或物质的名称,或者在题目中出现的作者认为重要的名词。如有需要,第5个、第6个关键词等列出作者认为有利于检索和文献利用的其它关键词。
关键词可从文章的四个部位去寻找:首先,从题目中找,题目是论文的主题浓缩,最易找到;其次,从摘要中找;其三,从论文的小标题中找;其四,从结论中找。
关键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论文是否易于为读者检索到,因而切忌随意,既要覆盖广义的学科,又要突出论文采用的核心技术,应与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标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5引言引言又称引论或前言,是整篇论文的引导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突出论文的意图与主题给读者以引导,目的是向读者交代本研究的来龙去脉,作用在于说明研究的起点、重点和价值,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总之作为论文的开端,引言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的问题。
不同体例的论文,引言部分阐述的内容有所不同。但一般应包括:写作本论文的缘起、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前人研究的历史、现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思路,理论依据,使用的方法,预期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常见的引言至少要包活下列内容:
(1)说明论文主题和目的;
(2)说明引起论文写作要求的情况和背景;
(3)概述达到理想答案的方法。
引言的目的是为了引出课题,并不是论文的中心。因此,引言应简明扼要,开门见山,既实事求是地介绍研究的概况,又能恰到好处地获得读者的注意和信赖。
在撰写引言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开门见山、不绕弯子,一起笔就要切题,不能铺垫太远;
②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论述研究意义时,不拔高,不过谦。既不使用如“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填补了国内外空白”、“首次发现”等之类的自我拔高词,也不使用诸如“水平有限”、“抛砖引玉”之类的客套话。必要时,可指出论文的方法和结果能为哪些人用、干什么用;
③引言的内容不可与摘要雷同,,也不应是摘要的注释,更不应评述同行熟知或教科书中已陈述的常识性内容;
④引言一般应与结论相呼应,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在结论中应有解答,但应避免与结论雷同;
⑤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要简短、言简意赅、措词简练。篇幅大小,视论文长短及内容的需要而定,一般总字数在600个之内、约占整片论文的1/5左右为宜;
⑥引言最好不分段,不含图、表和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数据或结论;
引言可简要综述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历史与现状,说明国内外研究工作与本研究的关系,提供与研究主题紧密相关的参考文献,切忌将引言写成文献综述。
对于学位论文,则因需要反映作者是否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是否具有开阔的科学视野及对研究方案做了充分的论证等,因此,有关课题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前人工作成果的综合评述(包括必要的理论分析等),需用足够的文字叙述,甚至单独成章撰写。
6正文正文是是科技论文的主体,即核心部分,占全文的大部分篇幅,由理论推导、实验结果及分析组成。主要回答“怎样研究”这个问题。即用于阐明论文的观点、原理、方法及具体达到预期目标的这个过程论文的创造性主要通过正文表达出来,正文撰写的质量反映出论文水平的高低及其价值,是形成研究观点与主题的基础和支柱,也是论文结论的依据。
正文的内容一般包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关系式、导出的公式、实验方法及仪器、试验研究数据、测量结果、误差分析、效果的差异(有效与无效)、科学研究的理论和实验结论等。
写正文要由材料、内容,然后到概念、判断、推理、最终到形成观点这样地逻辑思维规律来安排组织结构,使之顺理成章。
不同体例的论文,正文部分的格式要求有所不同。
(1)综述类论文,一般应按内容的组成部分和性质,分为几个主题或重点,逐一论证。
撰写时应写明文献来源、检索词、检索年度、文献类型的划分依据等。
综述类论文撰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缺点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2)检测、实验研究类规范性较高的科技论文,正文部分一般应包括:
1)研究或实验目的研究(或实验)目的,是正文的开篇。该部分要写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实验性强的论文,先写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实验,通过实验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课题涉及面较广,论文只写其某一方面,文内则要写清本文着重探索哪一方面的问题。并交待探索原因,效果或方法。有的论文,将此部分并入引言之中,正文部分再不复述。
2)材料和方法这一部分主要是向读者介绍研究中所应用的材料和方法,其目的在于告知读者是采用什么材料和什么方法如何进行研究的,以便于评价整个研究在方法上和理论上的科学性,并据此判断研究的科学化程度,以决定是否承认和接受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这一部分一般按照研究过程的进展顺序逐一介绍。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组合;研究采用的设备仪器及测量工具;研究措施的实施;无关变量的控制;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处理的方法。
如果内容很多,则可以以附录的形式附在论文后面。
这一部分内容的介绍应该条理清楚,明确具体,以便别人能够按照介绍去做重复研究。
临床研究论文常写成资料与方法,临床试验研究还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经所在单位或地区伦理学相关机构的批准,研究对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对象为病人的,需注明病例和对照者来源、选择标准、病人的基本情况、观察指标和疗效判断标准等。
具体撰写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研究方法中应详述新创的或改进的方法的先进之处,以备他人重复;采用他人方法时,应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方法的出处,无须详细描述。
调查研究应写明样地的基本情况,取样大小(必须符合标准)、样地位置、取样量等。
③药品及化学试剂要注明通用名称,使用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位、生产时间及给药途径。
④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无须描述工作原理。
⑤统计分析处理,应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及其选择依据,并说明所使用的统计学软件,建模原理和过程等。
⑥理论研究应写明假设、原理、推断推理和分析过程等。
3)结果和分析这是整篇论文的心脏部分,是研究成果的总结,是阐述论文主要观点及结论的科学依据,也最能体现出一篇论文水平和价值。因此,结果与分析必须客观、真实地陈述研究情况,应围绕研究的主题具体、准确地提供相关数据,用文字或图表有逻辑地、有层次地逐一列出,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作者的意图,研究所反映的问题,及其理论或实用价值。
撰写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将作者的研究成果客观地介绍给读者,并根据研究结果,结合作者对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和了解,对研究结论的产生原因作理论解释,对人们接受该结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整理研究结果。对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原始资料经初步整理、统计,将研究结果用图表或用文字展示出来。
撰写这一部分时,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结果是对研究所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客观归纳,要保证结果的客观性,所例举的材料,所提供的数据必须客观、真实。在此基础上严谨地提出研究的结论,切忌夸夸其谈,妄下结论。
第二,以数据和事实为主。对原始记载进行统计处理,以便于在数据中找出条件与结果之间的规律性认识;事实叙述要简明,不必重复数据中的数字,只要讲清数字反映的问题就可以。
②分析研究结果。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推理,说明、解释产生研究结果的原因。
这一部分要说明研究结果产生的原因。一般而言,研究结果是客观的,但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往往带有主观成分,应尽可能提高结果分析的科学性,减少分析和讨论的主观色彩。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资料应真实,数据要可靠,必须以研究的事实和数据为根据说理,观察到的正面、反面,阳性、阴性情况都应如实写出,绝对不能凭借主观臆断、迎逢设计时的需要,对观察事实、记录数据随意取舍,当然也要避免将原始资料不加筛选的简单罗列、全盘端出。
结果和分析部分的撰写,应着重注意下列几点:
结果要围绕主题一个大的研究项目,研究者可能想通过周密的思考和设计得出几个甚至多个方面的结果和结论,以便从不同角度写出几篇甚至多篇论文,但具体就某一篇论文而言,一般只能有一个主题,除了主题之外也可以有其他内容,但其他内容相对于主题而言都是次要的。为了让读者了解研究者的主旨,不误解作者的意图,作者在一篇论文中报告研究结果时要紧扣主题,切忌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说,结果很可能什么都说不清楚。
结果要分清主次一篇论文的结果有主要结果和次要结果之分。主要结果是预定的最重要的结果。若试验结果及指标有多个,就应根据其与主题的关系,区分主次。同时,撰写该部分时应该轻重分明、先后分明,主要结果重点介绍,次要结果简要介绍,无关结果不介绍;主要结果先介绍,次要结果后介绍。
报告结果要客观作者在报告结果时,要持科学、客观的态度,是什么结果就报告什么结果。是作者预期的结果时,应该报告;非作者预期的结果或意想不到的结果时,也应如实报告、不能随意取舍,以免将有可能孕育的新发现新认识丢失掉。
图表和文字不要重复论文中运用图、表可使结果直观、简洁,在运用图、表时应注意图、表所示内容与文字表述尽量不要重复。如果某些内容图表巳经有所表示,一般无须再用文字表述;如果图表所表示的内容、规律还不详细,可适当给予解释和说明。
还应注意的问题①书写时要与材料、方法相呼应,要为结论和讨论埋下伏笔,以使整篇文章有逻辑、有秩序。②在统计方面不允许出现重叠、兼容错误;要用统计特征参数去表征数据,不要用可能、或者、多见、少见之类不确切的词语代替具体的科学数字。③在结果中不要引用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内容都是别人的研究结果,纵然很有参考价值,终究不是自己研究所得。④在结果中不要出现划分(分类)标准和统计标准,这些标准应在研究前确定,应写在材料与方法栏目中。⑤在结果中不必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价值进行发挥和议论,也不要对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评论,这些内容必要时可在结论中陈述。文章中涉及到量和单位、插图、表格、数学式、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等,都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此类论文中,通常是将材料和方法、结果和分析这两部分内容分为两个章节来撰写的。
(3)设计类科技论文,正文部分一般应包括:
1)方案论证: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阐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设计方案以及所采用方案的特点。
2)过程(设计或实验)论述:对设计工作的详细表述,包括工作原理说明、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等。要求层次分明、表达确切。
3)结果分析: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要的数据、现象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和推论。
正文要求:计算正确,论述清楚,文字简练通顺,插图简明,书写整洁。文中图、表按制图要求绘制。所有曲线、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徒手画,必须按国家规定标准或工程要求绘制(应尽可能采用计算机辅助绘图)。
7结论结论也称为结语、讨论或讨论与小结等,是文章的精华和核心部分,结论是整篇论文的归宿,主要反映论文的目的、解决的问题及最后得出的结果。即回答“研究出什么”。
作者经研究、分析、推理、演绎、判断、归纳后提出的主要论点,集中体现在结论之中,所以它是全文成就和价值的最终展现。
结论应力求准确完整,逻辑严密,有根有据;措词应谨慎明晰,决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如与他人观点不一致或对一些尚不完全明晰或尚有质疑的问题可以展开讨论;如有可能,还可将本文的研究结果与他人最新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提出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及可能解决的途径。
结论应以正文为依据,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以下内容:
①本文研究的结果和主要结论;研究结果的创新之处;
②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
③对前人有关的研究、看法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
④本文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⑤本文的不足之处;尚未解决的遗留问题;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包括可能解决的途径、思路、关键和方向等。
结论要与引言相呼应,但不应简单重复论文摘要或各段小结,不要将论文正文、引言、择要中的一些话拷贝到结论中去。
结论一般应逐条列出,每条完整地反映出一个中心意思,可由一句话或几句话组成。文字应简短,一般在100~300字。结论中不可用图表。不得出现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问题。
如果不能导出结论,也可通过讨论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设想、改进意见或待解决的问题。
8致谢致谢是作者对在该论文中或参与部分工作、或对完成论文给予一定帮助、指导、修改、校审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所表示的感谢。尤其是参加部分研究工作,未有署名的人,通过致谢可以肯定该人对研究工作所作的贡献。
如果提供帮助的人过多,可不必一一提名,除直接参与工作,帮助很大者列名致谢外,一般人均笼统表示谢意。
致谢必须实事求是,坚守科学道德规范,对确实给予帮助和指导,甚至提供研究方法者,致谢中必须提到,否则会带来剽窃之嫌。而对从未给予帮助和指导的人,若为照顾关系,提出致谢也是不应该的。
致谢一般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
致谢一般含如下方面:
①项目资助机构或个人;
②论文完成中给与协助、或提出有益建议、或为研究工作提供相关条件的组织或个人;
③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
具体写法如,“某某对本文的完成在……方面提供了帮助,特表谢意”,“某某在……方面提供了……条件,特表谢意”。
9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引录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一些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如:《自然》、《科学》等,根本不会接受没有参考文献的论文。
作者在论文之中,凡是引用他人的报告、论文等文献中的观点,数据、材料、成果等参考文献,都应在论文中按照出现参考文献的先后顺序编号,并在文后按序编排。
列出参考文献,其主要目的有六:
提供引证观点和科学依据的出处;
对前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用于区分是自己或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
便于检索。
用于反映论文的起点、深度以及研究工作的广泛性。
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应注意被列入论文的参考文献应该只限于那些著者亲自阅读过和论文中引用过,而且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或其他有关档案资料,包括专利等文献。
参考文献的标注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714一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执行。
参考文献标注时需注意如下事项:
论文中引用他人观点、数据、图表或实验方法、公式时必须以参考文献或注解方式注明出处;
尚未公开发表的数据资料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只能以页下注解的形式列出其出处;
因论证需要,作者己发表的内容需纳入本文的,亦应以引文方式予以标注。引文标注及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应符合《文后参考文献若录规则》的规定;
参考文献须引用近期主要文献,在正文引用处右上角,用方括号按文中出现的次序以阿拉伯数字标明序号,文后罗列的参考文献编号必须与文中引用处的序号一致;
在国内中文期刊发表的论著,不得用英文表示参考文献。
作者在3名以内全部列出,4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作者姓名之间一律不加"和"等连词,不论中国人或外国人,一律姓在前、名在后。
期刊的格式为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号)、起迄页码(其后加实点)。专著的格式为序号、作者、书名[M]、(册)次(第I版可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迄页码(其后加实点)。
根据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规定,论文作者应用以下文献类型标示码,将自己引用的各种参考文献的类型及载体类型标示出来。
以纸张为载体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为: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Z-其他末说明文献类型,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非纸张型的电子文献标识为: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为: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节,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N/OL-网上报纸。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不标注载体类型,非纸张型载体文献需在文献标识的同时标注载体类型。
10附录有些学术论文因正文篇幅所限,不能对某些结论进行详细推导或说明,可以附录的形式附加在文章最后给予阐释。附录是作为报告、论文主体的补充项目,并非是必需的。
11.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是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的分类码,其作用在于对文章按其内容进行归类、以便于文献的统计、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等。具体如下: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12有关论文撰写时的其他几点注意事项关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论文发表时,应该考虑到论文内容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免给国家、单位、课题组造成重大损失,在论文发表时,除执行国家科委制定的《科学技术保密条例》外,还要养成"先申请专利,后发表论文"的习惯。
关于论文准确定位的问题有的论文常在文中写有"首次提出"、"首次发现"、"首次报道"、"未见报道"或"目前尚未见报道"等字样。如确系国内外"未曾报道"的,就应明确写出,但前提是必须进行科技查新加以确认,必要时应委托权威查询机构进行国内外专利、专业期刊的查询确认,确认末见报道后方可写上"首次"等关键字样。
5.2.2论文的凝练和修改有学者说一篇成功的论文中有三分之一来源于Idea,DesignandExperiment/s,有三分之一来源于Writing,有三分之一来源于SubmittingandArguing。由此可见撰写论文的重要性。
为了撰写好科技论文,将研究内容和结果在论文中完整、准确、清晰地表述出来,就要遵照科学的规律。科学研究要讲方法,论文写作也要讲方法,讲规范,论文写作是科学研究过程的继续。很难想象一个思路不清、逻辑混乱、概念模糊的作者及其论文能令人信服的说明科研成果的内在实质。因此要写好一篇研究论文,正确、完美的构思是关键。构思是对整个文章的布局、顺序、层次、段落、内容、观点的安排,观察、实验结果、数据等材料怎样利用,怎样开头和结尾的思维,构思是写文章不可缺少的准备过程,构思时文章的主题中心要明确,用以表现主题的素材要充分、典型、新颖,结构上要严谨,只有潜心构思,才能思路流畅,写好提纲和论文。
论文结构的构思
①拟定提纲。提纲是论文的轮廓,全文的总体框架,一定要经周密思考、悉心研究后简括地、清楚地、完整地列出,提纲的拟写可采用图所示的标题式。
②根据提纲搜集全部有用的实验研究资料。
③细心研读资料,掌握写作时的使用方式和标准。
④依据主题对资料去粗取精、弃虚务实、剔旧求新。
⑤论文观点要鲜明、合理,系统地贯穿全文首尾,而不能自相矛盾。
写作技巧
①将研究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仔细审视并对全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然后对有关各方面进行逐步论述。
②将研究的全过程按研究内容、观察、试验性质及目的的实际情况划分为几个阶段或类型,分别论述和分析各阶段的研究结果,以避免杂乱、无序。
③围绕论文的主题确切的拟订各个阶段的小标题,但小标题不宜过多,使读者感觉繁琐。
④在说明论文主题时思路清晰,各阶段的展开有序、合乎逻辑。
⑤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初稿完成后自修、自校3次以上、避免低级错误,如有条件,还可请有经验的学者、专家、同行协助审阅,并提出意见。,然后仔细阅读别人的批改及校正、以吸取经验。
⑥不使用文学修饰语言、不自创生涩词句、避免词语重复。。
⑦对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正确选择数据处理的统计分析及检验方法,制作有明确意义的统计图、表。
⑧把握宏观(主题)和微观(阐述、支持主题的实验结果及数据)写作方式,不脱离主题,或冲淡主题。
6.2论文举例螺栓组特性实验台螺旋式加载机构的设计卢xx1,杜xx2
(1西北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陕西杨陵721000;2xx大学
xx学院,陕西西安70000)
[摘要]对螺旋组特性试验台的杠杆式加力机构进行了分析,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设计了螺旋式加力机构,加力力值由应变式力传感器读取,机构力增益为2094。
[关键词]螺栓组,特性试验台,加力机构,应变测力
[中图分类号]TB93.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目前,在用于螺栓组工作特性实验的数种试验设备中,均采用机械杠杆式加载机构对受试螺栓组进行加载,此种加载机构在使用中存在种种弊端。本文在列举了该类加载机构的诸多弊端后,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的螺旋式加载机构,并对此机构的有关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
1杠杆式加载机构分析杠杆式加载机构是目前螺栓组特性试验设备中普遍采用的加载机构[1,2],该机构如图1所示(图略),由2杠杆及1组法码组成。加载原理为,加在硅码盘中的硅码重力,经杠杆组放大而作用于悬臂支架上,使螺栓组受力,由图1可得杠杆组的力增益为
,现有试验设备中,i值取75、100[2].
根据上述杠杆式加载机构的结构形式及加载原理,可以看出运用该机构进行加载试验时,存在下述不足。
试验中,需多次搬动砝码进行加、卸载,操作费力。
加、减力的幅值为砝码重量,故加、减力的幅值呈阶梯形变化,力幅值不能随意选定。
加、卸硅码易于形成冲击作用,这将对受试螺栓产生冲击影响。
杠杆组受力变形及摩擦的影响,造成实际施加于受螺栓上的力值小于理论值,将会降低试验精度。
为提高杠杆组刚度和力增益,需增加杠杆尺寸或数量,结构将笨重。
2螺旋式加载机构及相关参数设计
2.1加载机构组成及加载原理为克服杠杆式加载机构不足,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螺旋式加载机构。其加载过程如下:转动螺旋式加载机构中的搬杆,经推力球轴承、传感器将螺旋机构产生的径向力传递到悬臂支架上,加载力值经传感器-应变仪显示。
2.2相关参数设计计算
2.2.1加载力的计算机构中加载零件参数如下,螺栓:单头,螺径螺距=20mm1.5mm,材料45号钢;搬杆:长2L=5Ocm。根据以上参数应用虚位移原理[3],在忽略螺旋副中摩擦时,求得作用于搬杠上的力P与螺栓对悬臂支架的作用力N间的关系为
N=2094P(1)
(1)式表明,螺旋加力机构的增益为2094,为杠杆式加力机构力放大比的21~28倍。
按照一般试验要求,悬臂支架上所受到的最大加载力为10kN,由(1)式可求得作用于搬杆上力的最大值为Pmax不足5N。
2.2.2测力传感器设计传感器为自制的应变式力传感器,材料40Cr,结构为薄壁圆筒式,沿圆柱外表面布片4枚,全桥连接。
根据杆件变形与轴向载荷间的关系式[4]及测试理论中应变式压力传感器全桥组桥时应变仪读数应变与真实应变间的关系式[5],可得传感器轴向力N与应变仪读数应变叫间的关系为:
(2)式中,E—材料弹性模量,
—泊松比。
将40Cr的E、代入(5)式,得单位微应变对应的加载力为8.6N。
2.3使用说明(略)
3结论根据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需求,本着使用方便,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加载精度高的原则而设制的螺旋式加载机构,已成功投入使用,使用结果表明,螺旋式加载机构具有以下特点:
1)加载力直接由传感器传递、测定,消除了摩擦的影响,提高了加载力值精度。
2)~5)(略)
6)传感器灵敏度偏低,建议减小筒壁厚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
参考文献
3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编.理论力学(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刘鸿文主编.材料力学(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其余略)
复习思考题
1.科研论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科研成果的独创性或创新性?
2.期刊论文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它们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3.你了解所学专业(或领域)国内外重要期刊吗?试举例说明。
4.你是如何阅读科研论文的?怎样提高阅读效率?
5.你阅读过哪些类型的科研论文?这些论文有何特点?
6.精读一篇你感兴趣的论文,指出该论文类型并分析其写作特点。
7.结合专业查阅相关文献,试写出一篇综述并请专业教师给予指导。
8.结合你所参加的科技活动研究,试写出一篇相关论文,并请专业教师给予指导。
9.结合本章内容,试拟出一份毕业论文的撰写提纲。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Presentationofscientificandtechnicalreports,dissertationsandscientificpapers
引言定义编写要求编写格式前置部分主体部分附录
1引言
1.1制订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以下简称报告、论文)的撰写和编辑的格式,便利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传播。
1.2本标准适用于报告、论文的编写格式,包括形式构成和题录著录,及其撰写、编辑、印刷、出版等。
本标准所指报告、论文可以是手稿,包括手抄本和打字本及其复制品;也可以是印刷本,包括发表在期刊或会议录上的论文及其预印本、抽印本和变异本;作为书中一部分或独立成书的专著;缩微复制品和其他形式。
1.3本标准全部或部分适用于其他科技文件,如年报、便览、备忘录等,也适用于技术档案。
2定义
2.1科学技术报告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
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
2.2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2.3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3编写要求报告、论文的中文稿必须用白色稿纸单面缮写或打字;外文稿必须用打字。可以用不褪色的复制本。
报告、论文宜用A4(210mm×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应便于阅读、复制和拍摄缩微制品。报告、论文在书写、扫字或印刷时,要求纸的四周留足空白边缘,以便装订、复制和读者批注。每一面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应分别留边25mm以上,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mm以上。
4编写格式
4.1报告、论文章、条的编号参照国家标准GB1.1《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第8章“标准条文的编排”的有关规定,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4.2报告、论文的构成(略)
5前置部分
5.1封面
5.1.1封面是报告、论文的外表面,提供应有的信息,并起保护作用。
封面不是必不可少的。学术论文如作为期刊、书或其他出版物的一部分,无需封面;如作为预印本、抽印本等单行本时,可以有封面。
5.1.2封面上可包括下列内容:
a.分类号在左上角注明分类号,便于信息交换和处理。一般应注明《中国图书资料类法》的类号,同时应尽可能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UDC》的类号。
b.本单位编号一般标注在右上角。学术论文无必要。
c.密级视报告、论文的内容,按国家规定的保密条例,在右上角注明密级。如系公开发行,不注密级。
d.题名和副题名或分册题名用大号字标注于明显地位。
e.卷、分册、篇的序号和名称如系全一册,无需此项。
f.版本如草案、初稿、修订版、…等。如系初版,无需此项。
g.责任者姓名责任者包括报告、论文的作者、学位论文的导师、评阅人、答辩委员会主席、以及学位授予单位等。必要时可注明个人责任者的职务、职称、学位、所在单位名称及地址;如责任者系单位、团体或小组,应写明全称和地址。在封面和题名页上,或学术论文的正文前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至于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的承担者,以及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列入。这些人可以作为参加工作的人员一一列入致谢部分,或排于脚注。
如责任者姓名有必要附注汉语拼音时,必须遵照国家规定,即姓在名前,名连成一词,不加连字符,不缩写。
h.申请学位级别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所规定的名称进行标注。
i.专业名称系指学位论文作者主修专业的名称。
j.工作完成日期包括报告、论文提交日期,学位论文的答辩日期,学位的授予日期,出版部门收到日期(必要时)。
k.出版项出版地及出版者名称,出版年、月、日(必要时)。
5.1.3报告和论文的封面格式参见附录A。
5.2封二报告的封二可标注送发方式,包括免费赠送或价购,以及送发单位和个人;版权规定;其他应注明事项。
5.3题名页题名页是对报告、论文进行著录的依据。
学术论文无需题名页。
题名页置于封二和衬页之后,成为另页的石页。
报告、论文如分装两册以上,每一分册均应各有其题名页。在题名页上注明分册名称和序号。
题名页除5.1规定封面应有的内容并取得一致外,还应包括下列各项:
单位名称和地址,在封面上未列出的责任者职务、职称、学位、单位名称和地址,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姓名。
5.4变异本报告、论文有时适应莱种需要,除正式的全文正本以外,要求有某种变异本,如:节本、摘录本、为送请评审用的详细摘要本、为摘取所需内容的改写本等。
变异本的封面上必须标明“节本、摘录本或改写本”字样,其余应注明项目,参见5.1的规定执行。
5.5题名
5.5.1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报告、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所用每一词语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
报告、论文用作国际交流,应有外文(多用英文)题名。外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
5.5.2下列情况可以有副题名:
题名语意末尽,用副题名补充说明报告论文中的特定内容;报告、论文分册出版,或足一系列工作分几篇报道,或是分阶段的研究结果,各用不同副题名区别其特定内容;其他有必要用副题名作为引伸或说明者。
5.5.3题名在整本报告、论文中不同地方出现时,应完全相同,但眉题可以节略。
5.6序或前言序并非必要。报告、论文的序,一般是作者或他人对本篇基本特征的简介,如说明研究工作缘起、背景、它旨、目的、意义、编写体例,以及资助、支持、协作经过等;也可以评述和对相关问题研究阐发。这些内容也可以在正文引言中说明。
5.7摘要
5.7.1摘要是报告、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5.7.2报告、论文一般均应有摘要,为了国际交流,还应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
5.7.3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报告、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有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可以引用,可以用于工艺推广。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报告、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给沦。
5.7.4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200~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如遇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
5.7.5除了实在无变通办法可用以外,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5.7.6报告、论文的摘要可以用另页置于题名页之后,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正文之前。
5.7.7学位论文为了评审,学术论文为了参加学术会议,可按要求写成变异本式的摘要,不受字数规定的限制。
5.8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
每篇报告、论文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为了国际交流,应标注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
5.9目次页长篇报告、论文可以有目次页,短文无需目次页。目次页由报告、论文的篇、章、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另页排在序之后。整套报告、论文分卷编制时,每一分卷均应有全部报告、论文内容的目次页。
5.10插图和附表清单报告、论文中如图表较多,可以分别列出清单置于目次页之后。图的清单应有序号、图题和页码。表的清单应有序号、表题和页码。
5.11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等的注释表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等的注释说明汇集表,应置于图表清单之后。
6主体部分
6.1格式主体部分的编写格式可由作者自定,但一般由引言(或绪论)开始,以结论或讨论结双。
主体部分必须由另页右页开始。每一篇(或部分)必须另页起。如报告、论文印成书刊等出版物,则按书刊编排格式的规定。
全部报告、论文的每一章、条的格式和版面安排,要求划一,层次清楚。6.2序号
6.2.1如报告、论文在一个总题下装为两卷(或分册)以上,或分为两篇(或部分)以上,各卷或篇应有序号。可以写成:第一卷、第二分册;第一篇、第二部分等。用外文撰写的报告、论文,其卷(分册)和篇(部分)的序号,用罗马数字编码。
6.2.2报告、论文中的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续编排序号。序号可以就全篇报告、论文统一按出现先后顺序编码,对长篇报告、论文也可以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以分别为:图l、图2.1;表2、表3.2;附注l);文献[4];式(5)、式(3.5)等。
6.2.3报告、论文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码。页码由书写、打字或印刷的首页开始,作为第l页,并为有页另页。封面、封二、封三和封底不编入页码。可以将题名页、序、目次页等前置部分单独编排页码。页码必须标注在每页的相同位置,便于识别。力求不出空白页,如有,仍应以有页作为单页页码。
如在一个总题下装成两册以上,应连续编页码。如各册有其副题名,则可分别独立编页码。
6.2.4报告、论文的附录依序用大写正体A,B,C,……编序号,如:附录A。
附录中的图、表、式、参考文献等另行编序号,与正文分开,也一律用阿拉伯数字编码,但在数码前冠以附录序码,如:图A1;表B2;式(B3);文献〔A5〕等。
6.3引言(或绪论)
引言(或绪论)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
比较短的论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着引言的效用。
学位论文为了需要反映出作者确已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开阔的科学视野,对研究方案作了充分论证,因此,有关历史回顾和前人工作的综合评述,以及理论分析等,可以单独成章,用足够的文字叙述。
6.4正文报告、论文的正文是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可以包括:调查对象、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
由于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工作进程、结果表达方式等有很大的差异,对正文内容不能作统一的规定。但是,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图包括曲线图、构造图、示意图、图解、框图、流程图、记录图、布置图、地图、照片、图版等。
图应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图、图题和图例,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意。
图应编排序号(见6.2.2)。
每一图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图号置于图下。必要时,应将图上的符号、标记、代码,以及实验条件等,用最简练的文字,横排于图题下方,作为图例说明。
曲线图的纵横坐标必须标注“量、标准规定符号、单位”。此三者只有在不必要标明(如无量纲等)的情况下方可省略。坐标上标注的量的符号和缩略词必须与正文中一致。
照片图要求主题和主要显示部分的轮廓鲜明,便于制版。如用放大缩小的复制品,必须清晰,反差适中。照片上应该有表示目的物尺寸的标度。
6.4.2表表的编排,一般是内容和测试项目由左至右横读,数据依序竖排。表应有自明性。
表应编排序号(见6.2.2)。
每一表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表号置于表上。必要时应将表中的符号、标记、代码,以及需要说明事项,以最简练的文字,横排于表题下,作为表注,也可以附注于表下。
附注序号的编排,见6.2.2。表内附注的序号宜用小号阿拉伯数字并加圆括号置于被标注对象的右上角,如:×××1),不宜用星号“*”,以免与数学上共轭和物质转移的符号相混。
表的各栏均应标明“量或测试项目、标准规定符号、单位”。只有在无必要标注的情况下方可省略。表中的缩略调和符号,必须与正文中一致。表内同一栏的数字必须上下对齐。表内不宜用“同上”、“同左”、“,,”和类似词,一律填入具体数字或文字。表内“空白”代表未测或无此项,“-”或“…”(因“-”可能与代表阴性反应相混)代表未发现,“0”代表实测结果确为零。
如数据已绘成曲线图,可不再列表。
6.4.3数学、物理和化学式正文中的公式、算式或方程式等应编排序号(见6.2.2),序号标注于该式所在行(当有续行时,应标注于最后一行)的最右边。
较长的式,另行居中横排。如式必须转行时,只能在+,-,×,÷,<,>处转行。上下式尽可能在等号“=”处对齐。
示例1:---------------------------(1)
示例2:----------------------------------(2)
示例3:------------------------------(3)
小数点用“.”表示。大于999的整数和多于三位数的小数,一律用半个阿拉伯数字符的小间隔分开,不用千位撇。对于纯小数应将0列于小数点之前。示例:应该写成94652.023567;0.314325不应写成94,652.023,567;.314,325。应注意区别各种字符,如:拉丁文、希腊文、俄文、德文花体、草体;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字符的正斜体、黑白体、大小写、上下角标(特别是多层次,如“三踏步”)、上下偏差等。
示例:I,l,l,i;C,c;K,k,κ;0,o,(°);S,s,5;Z,z,2;B;β;W,w,ω。
6.4.4计量单位报告、论文必须采用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中位》,并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执行。使用各种量、单位和符号,必须遵循附录B所列国家标准的规定执行。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一律采用国际通用符号。
6.4.5符号和缩略词符号和缩略词应遵照国家标准(见附录B)的有关规定执行。如无标准可循,可采纳中学科或本专业的权威性机构或学术固体所公布的规定;也可以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编印的各学科词汇的用词。如不得不引用某些不是公知公用的、且又不易为同行读者所理解的、或系作者自定的符号、记号、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等时,均应在第一次出现时一一加以说明,给以明确的定义。
6.5结论报告、论文的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如果不可能导出应有的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仪器设备改进意见、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6.6致谢可以在正文后对下列方面致谢:
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工作的奖学金基金、合同单位、资助或支持的企业、组织成个人;协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议和提供帮助的人;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其他应感谢的组织或个人。
6.7参考文献表按照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执行。
7附录附录是作为报告、论文主体的补充项日,并不是必需的。
7.1下列内容可以作为附录编于报告、论文后,也可以另编成册。
a.为了整篇报告、论文材料的完整,但编入正文又有损于编排的条理和逻辑性,这一类材料包括比正文更为详尽的信息、研究方法和技术更深入的叙述,建议可以阅读的参考文献题录,对了解正文内容有用的补充信息等;
b.由于篇幅过大或取材于复制品而不便于编入正文的材料;
c.不便于编入正文的罕见珍贵资料;
d.对一般读者并非必要阅读,但对本专业同行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e.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框图、结构图、注释、统计表、计算机打印输出件等。
7.2附录与正文连续编页码。每一附录的各种序号的编排见4.2和6.2.4。
7.3每一附录均另页起。如报告、论文分装几册。凡属于某一册的附录应置于备该册正文之后。
8结尾部分(必要时)
为了将报告、论文迅速存储入电子计算机,可以提供有关的输入数据。可以编排分类索引、著者索引、关键词索引等。
封三和封底(包括版权页)。
附录A
封面示例
(参考件)
附录B
相关标准
(补充件)
B.1GB1434-78物理量符号
B.2GB3100-82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B.3GB3101-82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B.4GB3102.1-82空间和时间的量和单位。
B.5GB3102.2-82周期及其有关现象的量和单位。
B.6GB3102.3-82力学的量和单位。
B.7GB3102.4-82热学的量和单位。
B.8GB3102.5-82电学和磁学的量和单位。
B.9GB3102.6-82光及有关电磁辐射的量和单位。
B.10GB3102.7-82声学的量和单位。
B.11GB3102.8-82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B.12GB3102.9-82原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B.13GB3102.10-82核反应和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
B.14GB3102.11-82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
B.15GB3102.12-82无量纲参数。
B.16GB3102.13-82固体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委员会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谭丙煜。
附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征稿要求及说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稿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36年,是西北地区创办最早的农业学术期刊,其前身是《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本刊为月刊,A4开本,160页,每月25日出版,公开发行。本刊立足国际科学发展前沿,兼顾理论探索与应用开发研究,面向社会,刊登有关农业科学、林业科学、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科学、园艺科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农田水利与建筑工程、机械与电子工程、生物技术及基础学科等方面具有创新性或实用性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文献综述以及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
1来稿要求
1.1文稿务求论点鲜明、信息准确、数据可靠、评价客观;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作者的署名人数及顺序由作者自定,但要求文稿无知识产权争议问题,所有署名作者需对文稿署名认可;文稿不是一稿多投的产物,也不是一稿裁多稿的产物。
1.2文稿书写格式按照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撰写。包括题名、作者、作者工作单位、地址(单位名称、城市名、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3~8个)、中图分类号、正文、致谢、参考文献、英文题名、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英文)、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1.3来稿在篇首页地脚处请注明论文资助的基金项目:包括课题来源及基金项目编号;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民族(汉族可)、职称、学位(或博士生导师、院士)及所从事的专业方向,具体格式请参考近期学报。
1.4题名应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题名应避免使用非公知的缩写词、字符、代号,尽量不出现结构式和数学式。
1.5摘要应完整准确概括论文的实质性内容,句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要素,并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字数20~300),不分段,不用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序号。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一致。
1.6正文各层次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1,1.1,1.1.1;2,2.1,2.2.2,,……,层次划分一般不超过3级,均左顶格编排。
1.7图和表应精选和精心设计,具有自明性,避免文、表、图互相重复。图要大小适中(半栏图宽≤7.5cm,通栏图宽≤16.0cm),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标注完整;照片要求图像清晰,反差适宜,剪裁得当,有些图片应标明放大倍数。表采用三线表,标目要明确。图表内容应与正文相一致,图序和图题、表序和表题、表头,以及图表注释均采用中英文对照。
1.8量和单位请使用法定计量单位,量名称及符号、单位、数字等应符合国家标准,书写要规范,井注明外文字母的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
1.9对作者参阅和摘引的同行已有的相关或相近研究要在参考文献中予以著录。参考文献应为公开发表的资料(未公开发表的重要资料必要时可列于当页地脚),并按在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号,在正文中引用的相应位置右上角,用[]加序号标出。各类型文献的著录格式如下:
(1)专著。包括图书(M)、会议或论文集(C)及汇编(G)。
[序号]作者(不超过3人者应全都列出,超过者只列前3人,后加",等"或",etal”,外文作者姓名以姓前名后顺序书写,名应缩写井省略缩写点,下同).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引用日期].访问路径.
(2)专著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专著作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页码[引用日期].访问路径.
(3)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页码[引用日期].访问路径.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论文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保存年份.
(5)专利文献。
[序号]申请者戏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访问路径.
2注意事项
2.1文稿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外,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根据《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作适当文字修改、删节或退请作者自行修改,如作者不允许对文稿修改,请在投稿时说明。2
2.2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扩大学术交流渠遣,本刊已加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和中国台湾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付给。若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以上数据库,请在来稿时予以说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2.3请随来稿寄100元评审费,井注明作者或联系人的联系电话、电子信箱、详细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
2.4来稿不符合本刊稿约要求者,编辑部将退请作者按要求整理、精简、补充、修改后,再行送审,并以收到符合稿约要求稿件的日期作为正式收稿日期。
2.5凡投本刊的稿件,均在2个月内告知作者处理意见(双方另有约定除外),请勿一稿两投。稿件请自留底稿,恕不退还。稿件刊登与否均由主编终审决定。经本刊通知作者修改的稿件,一般即为被采用的稿件(请作者勿再投他刊),将按本刊编排计划刊出,作者须按本刊规定交纳发表费,稿件一经刊出,酌致稿酬并赠送样刊2木和抽印本若干。
来稿请寄邮政编码联系电话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