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 张王定副教授
《货币银行学》教学安排一,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二,学习教材三,教材基本内容和体系结构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货币形式的演变及信用货币形式,货币的各种职能与作用,货币流通的实质,形式和货币流通规律 。
基本概念,一般等价物 铸币 纸币 实物货币 信用货币 银行券 存款货币 电子货币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储藏手段 支付手段 货币流通重点问题,
1、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
2、货币形式的演化及信用货币形式;
3、货币的各种职能与作用;
4、货币流通的实质、形式和货币流通的规律。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一,货币是几千年前才出现在人类生活中
( 一 ) 人类社会在地球上已有百万余年的历史,
货币只不过是几千年以前才出现的事情 。
( 二 ) 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货币的出现,是与交换联系在一起的 。
二,古代货币起源
( 一 ) 中国古代的,先王制币说,认为货币是先王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供后人使用的 。
( 二 ) 西方则提出过,创造发明说,,保存财富说,
等学说 。
( 三 ) 只有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才科学完整地解释了货币起源之迷 。
三,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
( 一 ) 马克思对货币理论的系统研究开始于 19世纪 40
年代 ( 19世纪 40年代,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 —— 资本主义在西方一些主要国家中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与之相伴随,对于商品货币的理论探索也有了三四百年的历史 。 正是这样的基础上,马克思第一次对货币问题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揭开了,货币之迷,。 )
( 二 ) 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科学地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
(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产生初期的原始社会中,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 。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劳动产品也转化成了专门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形式 。 )
( 三 )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商品的价值形式先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 在货币形式下,就产生了货币 。 因此,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是价值形式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
第二节 货币的形式及其演变一,币材涵义,币材是指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 。
特点,价值较高;易于分割;易于保存;易于携带 。
货币材料的演变,货币材料的演变是以实物开始,发展到金属货币,再发展到货币商品的代表 —— 纸币和信用货币形式 。
二,实物货币涵义,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产品来充当货币 。
历史上最初的实物货币形式各国,各地各不相同,
但都是从一般物品中选择的 。
实物货币的局限性三,金属货币涵义,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如铜,银,金等作为材料的货币 。
一般来说,用贵金属作币材是在铜以后,逐渐过度到银,最后过度到金 。
以黄金作为货币是金属货币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
四,纸制货币纸制货币有两种:一种是银行通过信用渠道发行的,理论上称为银行券;一种是国家凭借权利发行的,理论上称为纸币 。
银行券和纸币都是纸制的货币符号,它们本身都没有价值 。
现实中各国政府发行的纸币与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是相同的和可并行流通的,都属于信用货币 。
五,存款货币
( 一 ) 存款货币是一种可签发支票的存款 。
( 二 ) 存款货币和现钞合称为,货币,,它们属于
M1的范畴 。
( 三 ) 银行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也是货币,只不过不能直接转帐结算,它们称为准货币,属于 M2的范畴 。
六,电子货币涵义:电子货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储蓄和处理的电子存款和信用支付工具 。
电子货币的出现,是现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和银行转帐清算技术不断进步的产物,在实际经济活动中,
运用起来较传统货币更为快捷,便利和准确 。
第三节 货币的本质自货币产生以后,人们不断对它的本质进行论证探讨,形成了不同的学说 。
一,货币金属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即贵金属,贵金属即货币 。 金银是一国真正的财富 。 国家和个人要想富强,就必须得到越来越多的金属货币 。
二,货币名目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不是财富,是商品价值的符号,
是观念的计算单位。
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 一 ) 马克思从劳动价值理论入手,通过分析商品交换的发展进而分析货币的起源从中抽象出货币的本质,得出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的结论 。
( 二 ) 货币首先是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
( 三 ) 货币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它与其他商品的区别是:
货币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成为一般的交换手段 。
货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和一般的使用价值 。 货币商品从它的自然属性来说,也有其专门的使用价值,
如金可作为饰物的材料,但更重要的是它能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货币的使用价值二重化了 。
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马克思认为,典型的货币 —— 黄金具有五个职能,
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
一,价值尺度
( 一 ) 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这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
( 二 ) 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其作用主要是为各种商品定价 。
( 三 ) 货币之所以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与其他商品一样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具有相同的质,即价值 。 所以在量上就能比较 。
( 四 ) 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就是给商品标价,这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或想象的货币 。
二,流通手段涵义:流通手段是指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
流通手段 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不能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
三,储藏手段涵义:储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或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
货币产生至今,其形式已发生了不少变化,从定值货币发展到现在的信用货币;货币储藏的形式也在变化,从足值货币金银的形式储藏到当今信用货币 ——— 价值符号的替身作为价值储藏的典型形态 。
四,支付手段
( 一 ) 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
( 二 ) 货币的这个职能直接产生于以延期付款方式买卖商品的活动之中 。
( 三 ) 在商品以赊销方式买卖时,卖者变成债权人,买者成了债务人 。
五,世界货币
( 一 ) 货币超越国内流通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执行世界货币职能 。
( 二 ) 世界货币职能具体表现为:
1,作为国际市场上的支付手段,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2,作为国际间的购买手段,用于购买外国商品;
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
第五节 货币流通一,货币流通的实质
( 一 ) 货币流通实质上是商品流通的实现形式和表现形式,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和实质内容 。 在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上,商品流通始终是第一位的并且决定货币流通的规模,方向和速度 。
( 二 ) 在现实中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具有相对独立性,货币流通能够反作用商品流通,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商品与货币的互换不具有强制性 。 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是有条件的;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时间上有不一致性 。 因为商品转化为货币和货币再转化为商品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从而使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时间上存在着差异;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量上的不一致性 。 货币流通量总是小于商品流通量 。
( 三 ) 虽然从本质上说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决定的,但在形式上商品流通通过货币流通反映出来,
并通过货币流通来实现,货币流通是否正常和稳定,
直接影响着商品流通和国民经济运行 。
二,货币流通的形式与渠道货币流通分为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两种形式 。
( 一 ) 现金流通涵义:现金流通又称现钞流通,是指以收付现钞的方式形成的货币收支运动 。
特点:涉及面广;支付次数频繁;每次支付金额较小 。
随着现代化程度特别是电子化支付系统的发展,现金流通的范围和规模将越来越小 。
( 二 ) 非现金流通涵义:非现金流通是指存款货币的流通,主要形式是金融机构的转帐结算 。
在现代国民经济的总交易中,非现金流通所占的比重一般都超过 90%,成为货币流通的主要形式 。
( 三 ) 现金流通与非现金流通的区别与联系:
现金流通与非现金流通的服务对象和反映内容不同;
现金流通与非现金流通的渠道和管理程度不同;
现金流通与非现金流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现金流通与非现金流通都有一个货币量的问题,都受货币流通规律的制约 。
三,货币流通规律涵义:货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 它主要揭示流通中客观的货币需要量的决定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调节原理 。
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涵义,金属货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对金属货币客观需要量的规律 。
流通中客观需要量的三个决定因素:商品数量;
商品价格;货币流通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 。
表示公式:
执行流通手段的 商品总量 × 商品价格货币需要量 同一单位的货币流通速度纸币流通规律
1,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成为流通中主要的货币形式之后,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变得更复杂了 。
一方面,由于纸币没有价值,它本身不具有自动调节货币流通的功能;另一方面,纸币是靠国家强制力量进入流通的 。 因此,纸币作为价值符号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是不固定的,流通中的纸币量越多,
单位纸币代表的金属货币就越少,两者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
2,表示公式:
单位纸币所代表 流通中对金属货币的客观需要量的金属货币量 同名纸币流通总量
3,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发行量决定单位纸币代表的金属货币量,从而对商品价格的高低有决定性作用 。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阐述了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流通等五个问题 。 这五个问题都是货币银行学的基本要素 —— 货币范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 。 这一章以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为依据,从逻辑的和历史的两条线索阐明了货币是价值形式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货币形式的演化与发展,重点讨论了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货币本质上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货币的五大职能;最后,介绍了货币流通的形式和渠道,
重点讨论了金属货币和纸币的流通规律 。
思考题:
1,如何认识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
2,货币的职能和特点是什么?
3,怎样理解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第二章 货币制度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分析说明货币制度的涵义,内容及其构成,国家货币制度的类型及其演变,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及其演变,区域性货币制度 。
基本概念;
货币制度 主币 辅币 货币单位 无限法偿 格雷欣法则 金本位制 国家货币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 区域性货币制度重点问题:
1,货币制度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
2,货币制度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3,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
4,国际制度的演变过程;
5,现阶段区域性货币制度的类型 。
第一节 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构成一,货币制度的含义及目的涵义,货币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
目的,建立货币制度的目的是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的发挥各种职能 。
二,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 一 ) 确定货币材料货币材料简称,币材,,是指用来充当货币的物质,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如确定用黄金充当货币材料就构成金本位 。
( 二 ) 规定货币单位货币单位是指货币制度中规定的货币计量单位 。
货币单位的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二是确定货币单位的,值,。
( 三 ) 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要是指规定主币和辅币 。
主币就是本位币,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货币 。
辅币是以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的货币,它是本位币的等份 。
( 四 ) 对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的规定对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是指通过法律对货币的支付偿还能力做出规定,即规定货币是无限法偿还是有限法偿 。
所谓无限法偿,是指无论支付数额多大,无论属于任何形式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 本位币一般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
所谓有限法偿,是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 。 有限法偿主要是针对辅币而言的 。
( 五 ) 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辅币都是国家铸造发行的,但本位币即金属货币基本上实行自由铸造;
信用货币出现以后,各国逐渐通过法律把银行券的发行权收归中央银行 。
( 六 )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时候以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的发行与某种金属或某几种资产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
第二节 国家货币制度的类型及其演变一,国家货币制度的涵义,即指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 。
二,国家货币制度的类型
( 一 ) 银本位制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 其基本内容包括:
1,以白银为本位币的币材,银币为无限法偿货币,
具有强制的流通能力 。
2,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本位币所含的一定成色,
重量的白银相等,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融化 。
3,银行券可以自由兑现银币或等量白银 。
4,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
( 二 ) 金银复本位制涵义,即指金,银两种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
基本特征,
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法定币材 。
金,银铸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国境,
都有无限法偿能力 。
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后,大量金,银铸币进入流通,
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也暴露了这种货币制度的不稳定性 。 在实行,平行本位制,下,出现金价,
银价两种价格,引起价格的混乱,给商品流通带来了许多困难 。 在实行,双本位制,下,又出现了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
( 三 ) 金本位制涵义,即指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
类型:主要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本位制三种形式 。
特点:
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
辅币与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 。
货币发行准备全部是黄金 。
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
( 四 )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涵义,其又称为纯粹的信用货币制度 。 它是在
,布雷顿森林体系,退出历史舞台后,于 2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后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 。
特点,
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它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
现实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的;
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
( 五 ) 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
1,由于我国目前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从而形成了,一国多币,的特殊的货币制度 。 人民币是大陆的法定货币;港元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定货币;澳元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定货币;
新台币是台湾地区的法定货币 。 各种货币各限于本地区流通,人民币与港元,澳元之间按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决定的汇价进行兑换,澳元与港元直接挂钩 。
2,人民币是我国大陆的法定货币,人民币主币和辅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
3,国家规定,人民币是信用货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 。 人民币以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存在,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存款货币由银行体系通过业务活动进入流通 。
第三节 国际货币制度及其演变一,国际货币制度的涵义及其内容涵义,
国际货币制度亦称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 。
内容:
( 一 ) 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 二 ) 汇率制度的安排 ;
( 三 ) 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
二,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 一 ) 国际金本位制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国际金本位制,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输入 。
在资本主义大危机的冲击下的国际金本位制最终瓦解,代之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
( 二 ) 布雷顿森林体系
1,二战以后签订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以黄金作为基础,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
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上下 1%的幅度内浮动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预先安排的资金融通措施,保证向会员国提供辅助性储备供应 。
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 。
3,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雷顿森林体系暴露出种种弊端,
直至彻底瓦解 。
( 三 ) 牙买加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达成了,牙买加协定,。 该协定取消了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 —— 牙买加体系 。
2,牙买加体系的内容:
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汇率安排多样化;
多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
第四节 区域性货币制度一,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一 ) 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建立,是以货币一体化理论为依据的 。
( 二 ) 区域货币制度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两个过程,
1,较低阶段 。 各成员国仍保持独立的本国货币,
但成员国之间的货币采用固定汇率制和自由兑换,
成员以外由各国自行决定,对国际储备部分集中保管,但各国保持独立的国际收支和财政货币政策 。
2,较高阶段 。 区域内实行单一的货币,联合设立一个中央银行为成员国发行共同使用的货币和融资政策,办理成员国共同商定并授权的金融事项,实行资本市场的统一和货币市场的统一 。
二,区域性货币制度的类型
( 一 ) 西非货币联盟制其最初组建与 1962年,由非洲西部 8个国家组成,
并成立了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发行共同的货币,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供各成员国使用 。
( 二 ) 中非货币联盟制度其成立与 1973年,由中非 5个国家组成,并成立了中非国家中央银行,发行共同的货币,中非金融合作法郎,。
( 三 ) 东加勒比货币联盟制度其于 1965年成立了共同的货币管理局,发行
,东加勒比元,,实行与英镑挂钩的联系汇率,
1976年脱钩改为盯住美元 。
( 四 ) 欧洲货币制度它是从欧洲货币联盟开始的,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0年建立的,欧洲支付同盟,和 1958年取代该联盟的,欧洲货币协定,。 欧共体建立以后,
1994年成立欧洲货币局,1998年成立欧洲中央银行,1999年 1月 1日欧元正式启动 。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阐述了货币制度的含义,内容,货币制度的类型及其演变,国际货币制度和区域货币制度及其演变等问题 。 这一章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介绍了货币制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包括确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货币种类,法定偿还能力等等;货币制度的演变是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从银本位制逐步过度到金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重点介绍了我国目前的货币制度;在国际货币制度和区域货币制度中也着重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随着国际交换的发展而不断出现新的货币制度 。
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制度,它主要包括那些主要内容?
2,国家货币制度的类型及特点是什么?
3,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是怎样的?
4,区域性货币制度的类型有那些?
第三章 信用本章内容提要:
本章分析说明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信用与货币的关系,现代信用与经济的关系,现代信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及其可能出现的泡沫经济问题,现代各种信用形式及其特点 。
基本概念:
信用 实物借贷 货币借贷 高利贷 商业信用 赊销银行信用重点问题:
1,信用的含义,产生及形式;
2,信用与货币的关系;
3,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以及信用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现代信用形式以及我国如何发展多种信用形式 。
第一节 信用及其产生一,信用的产生含义,信用是指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
偿还性是信用的基本特征 。
信用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 。
二,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是借贷活动的两种形式;
实物借贷是指以实物为对象进行借贷的活动;
货币借贷是指以货币为对象进行的借贷活动三,信用与货币的关系
( 一 ) 信用与货币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不同所有制之间调节财富余缺的一种形式 。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作为价值尺度,媒介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 。
( 二 ) 信用和货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它们的产生都与私有制紧密相关,并且都表现为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都是价值运动的形式;
2,货币借贷的出现是信用获得更大发展的基本条件,一方面,货币借贷扩展了信用的范围,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另一方面,信用也促进了货币形式和货币流通的发展 。
3、信用的扩张会增加货币供给,信用紧缩将减少货币供给;信用资金的调剂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的结构 。
( 三 ) 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范畴 —— 金融 。
金融是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的融合体 。
第二节 高利贷信用一,高利贷的特点含义:
高利贷是指以极高的利率为特征的一种借贷活动 。
特点:
利率极高且不稳定 。
二,高利贷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高利贷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是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
高利贷之所以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到广泛发展,是由当时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决定的 。
三,历史上反对高利贷的斗争高利贷是一种很残酷的信用剥削;
高利贷作用的两重性;
新兴资产阶反对高利贷的斗争 。
第三节 现代信用及其作用一,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 一 ) 现代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即债权债务关系是一种最普遍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经济部门,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债权债务关系 。 债权债务关系已经成为经济中最重要最复杂的经济关系,成为连接经济各部门,政府,企业,
个人最重要的纽带 。 经济越发展,债权债务关系越紧密,越成为经济正常运动的必要条件 。
( 二 ) 在现代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变的重要的原因:
从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来看,现代经济是一种具有扩张性质的经济,决定了信用是经济的基本条件 。
从货币形式的发展来看,自金融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以后,信用货币成为流通中最基本的货币形式 。
信用货币是在信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信用活动 。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任何人的生活都不可能完全脱离货币,或多或少会与货币发生联系,
所以信用就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经济关系 。
二,现代信用的基础和体系构成
( 一 ) 现代信用基础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构成
1,经济生活中多种信用形式齐备规范,各经济主体都可以通过相应的信用形式授受信用,信用关系成为全社会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
2,全社会成员在经常性的信用活动中具有明确的信用价值理念,社会成员普遍具有良好的守信习惯与意愿,信用氛围良好 。
3,各种信用活动都纳入具有强大约束力和制衡力的信用规则下运行,信用秩序井然并具有自动维护机制 。
4、社会信用体系齐备并规范运作,高效运作,覆盖面宽并具有权威性,各系统之间紧密相连、有机结合,运转正常。
( 二 ) 现代信用体系主要由四大系统构成:
1,信用中介系统 。 由银行等多种信用中介机构组成 。
2,信用服务机构系统 。 由专门提供与信用活动相关的多种服务机构组成 。
3,信用管理机构系统 。 由对信用活动进行监督,
管理,协调的官方或民间机构组成 。
4,社会征信系统 。 主要包括信用档案系统,信用调查系统,信用评估系统,信用查询系统和失信公示系统等 。
三,信用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信用是保证现代化大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在利润率引导下,通过信用实现资本转移,自发调节各部门的发展比例;
信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
信用为股份公司的建立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
四,信用与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伴随着信用的发展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在信用膨胀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经济过度扩张 。 当信用膨胀到无法再支撑经济虚假繁荣时,
泡沫就会破灭,并由此引发出金融市场的动荡,
甚至导致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 。
第四节 现代信用形式一,商业信用
( 一 ) 涵义,它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
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 其典型形式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 。
( 二 ) 商业票据和票据流通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它是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对债务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债权凭证 。
商业票据主要有期票和汇票两种 。
商业票据可以转让流通 。
( 三 ) 商业信用的作用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润滑生产和流通的作用 。
( 四 )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1,商业信用规模的局限性;
2,商业信用的方向受到限制;
3,商业信用的期限也有限制 。
二,银行信用
( 一 ) 含义,
它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 在银行信用中,银行充当了信用的媒介 。
( 二 )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1,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2,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 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 在信用规模的局限性 ;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 在信用方向上的局限性 ;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 在信用期限上的局限性 。 因此,银行信用无论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期限上都大大超过了商业信用,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
3,虽然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但银行信用不能取代商业信用,商业信用仍然是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 。
4、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具有密切的联系。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发展。
三,国家信用
( 一 ) 含义,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
( 二 ) 国家信用的形式在现代社会,国家信用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发行国家公债;
2,发行国库券;
3,专项债券;
4,向银行透支或借款 。
四,消费信用含义,它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
主要形式,赊销;分期付款;消费信贷 。
五,国际信用含义,它是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借贷活动 。
具体形式,
1,出口信贷;
2,国际商业银行贷款
3,政府贷款;
4,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5,国际资本市场业务;
6、国际租赁。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分析了说明信用的概念及其产生,高利贷信用,
现代信用及作用,现代信用形式等四个问题 。 这四个问题都是货币银行学的基本要素 —— 信用范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 这一章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逻辑的和历史的两条线索阐明了信用的产生及其与货币的关系,介绍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高利贷信用,重点阐述了在现代信用经济中,信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可能出现的泡沫经济;同时,还介绍了现代信用的五种形式 。
思考题:
1,信用的含义,产生及采用的形式是什么?
2,如何认识信用与货币的关系?
3,为什么说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第四章 利息与利息率本章内容提要:
本章分析说明了利息的概念,来源和本质,利息的分类标准及其主要类别,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影响利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机理,利率的一般功能与作用,
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
基本概念:
利息 利率 收益资本化 基准利率 差别利率 固定利率浮动利率 官方利率 公定利率 市场利率重点问题:
1,利息的含义,来源,与本质;
4,现代经济发展中信用有什么作用?
2,利息的分类标准与类别;
3,我国利率决定与影响的主要因素;
4,利率的含义及作为经济杠杆的功能;
5,利率的作用以及发挥利率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
第一节 利息的来源与本质一,利息的概念利息是指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贷出方的报酬 。
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并构成信用的基础与条件 。
二,利息的来源考察利息的本质,必须结合其来源进行分析。
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利息的来源不同,反映的经济关系也不同:
1,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高利贷是生息资本的主要形式,高利贷的利息来源于奴隶或小生产者的剩劳动甚至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体现了高利贷者和奴隶主,封建主共同对劳动者的剥削关系 。
2,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他们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
3,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利息来源于国民收入或社会纯收入,是社会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独立进行经济核算,重新分配社会纯收入的关系 。
三,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在现实生活中,利息被人民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从而导致了收益的资本化 。
资本化是商品经济中的规律,只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这个规律就起作用 。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化,规律的作用会不断扩大与深化 。
第二节 利率的种类一,利率及其两种计算方法利率的概念,利率是以百分数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额的比率,它体现着借贷资本增殖的程度利率计算有两种方法,单利法和复利法 。
二,利率的种类利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 一 ) 按照利率的表示方法可划分为:年利率,
月利率和日利率 。
( 二 ) 按照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官方利率,
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 。
( 三 ) 按照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
( 四 ) 按照利率的作用可划分为:基准利率与差别利率 。
( 五 ) 按照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可划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 。
(六)按照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及其影响因素一,利率的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的利率决定理论是从利息的本质出发,
认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出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
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利息率的变化范围在零和平均利润之间波动 。
在上述区间里,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利润在借贷双方之间分配的比例,
这个比例主要由资本供求关系及竞争决定 。
一,利率的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的利率决定理论是从利息的本质出发,认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出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
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利息率的变化范围在零和平均利润之间波动 。
在上述区间里,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利润率;二是利润在借贷双方之间分配的比例,这个比例主要由资本供求关系及竞争决定 。
二,利率变化的影响因素
( 一 ) 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周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税收等 。
( 二 ) 政策因素,主要是指国家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的实施对利率的影响 。
(三)制度因素,主要是利率管制程度。
三,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 一 ) 利润的平均水平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仍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而利率也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 。
( 二 ) 资金的供求状况 。 在我国,利率水平的高低仍取决于资金的供求,当资金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反则反之 。
( 三 ) 物价变动的幅度 。 物价变动幅度制约着名义利率水平的高低 。
( 四 ) 国际的经济环境 。 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与其他国家的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利率也不可避免地受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如资金流出,会减少国内资金供给,
要制约其大量流出,就必须提高利率 。
( 五 ) 政策因素 。 我国的利率基本上属于管制利率类型,
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在利率水平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要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 。
第四节 利率的功能与作用一,利率的一般功能与作用
( 一 ) 利率的一般功能中介功能;分配功能;调节功能;动力功能;控制功能 。
( 二 ) 利率的作用
1,利率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利率能够调节社会资本供给;
利率可以调节投资;
利率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 。
2,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对企业而言,利率能够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
提高经济效益;
对个人而言,利率影响其经济行为:一方面,
可以引导人们的储蓄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人们选择金融资产 。
二,利率作用发挥的环境与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利率的作用往往不能充分发挥,
因为有些人为的因素或非经济因素使其作用受到限制 。
这种限制因素主要有:利率管制,授权限度,经济开放程度,利率弹性等 。
要使利率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
2,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
3,适当的利率水平;
4、合理的利率结构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率作用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利率体制的改革问题日益紧迫,刻不容缓 。
当前我国利率作用的发挥还受到一定的限制,
距离市场化的利率机制还有一段距离 。
因此,要充分发挥出利率对经济的作用,应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分析说明了利息的来源与本质,利率的种类,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利率的功能与作用等四个问题 。 本章以马克思的利息理论为指导,从逻辑的和历史的两条线索揭示了利息的来源与本质,
说明了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问题;介绍了利率的两种计算方法和按不同标准划分的主要种类;重点阐明了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分析了利率变化的一般影响因素,联系我国现实讨论了我国现行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问题;在阐述利率的一般作用与功能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利率发挥作用与功能所需要的环境与条件,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率作用的发挥问题与现行利率管理体制进行了讨论 。
思考题:
1,利息的含义,来源与本质是什么?
2,我国利率决定与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利率作为经济杠杆具有哪些功能?
4,利率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是什么?
第五章 金融市场本章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分析说明金融市场的含义,构成要素,地位与主要功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特点,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种类以及金融工具的发行价格和转让价格的形成,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
基本概念:
金融市场 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 金融工具 证券收益率商业票据 股 票 债券 初级市场 二级市场 股票价格指数 证券交易所 场外市场 场内市场 衍生金融工具重点问题:
1,金融市场的含义,地位与功能;
2,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点和局限性;
3,金融工具的价格形成及波动;
4,货币市场的特点及其构成;
5,资本市场的活动及风险性 。
第一节 金融市场的构成与分类一,金融市场的涵义金融市场是指资本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货币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 。
金融市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
金融市场有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两种形态 。
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 一 )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是资金供求之间融资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其根本区别在于债权债务关系的形成方式不同 。
凡资金供求者之间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为直接融资;
凡资金供求双方不直接联系而分别与金融机构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为间接融资 。
( 二 )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各具优点,也各有局限性 。
1,直接融资的优点,局限性直接融资的优点:
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快速合理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益;
由于没有中间环节,筹资成本较低,投资收益较高;
由于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可根据不同的融资要求或条件进行组合,有利于实现资金的顺利融通和优化配置 。
直接融资的局限性表现在:
资金供求双方在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比间接融资多 。
直接融资的便利程度及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均受到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的制约 。
对资金供求者来说,直接融资的风险比间接融资大的多。
2,间接融资的优点,局限性间接融资的优点:
买卖便利;安全性高;规模经济 。
间接融资的缺点:
割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减少了投资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
金融机构要从经营服务中获得收益,从而增加筹资者的成本,相对减少了 投资者的收益 。
较难同时满足资金供求双方各自不同的要求 。
三,金融市场的地位与功能
( 一 ) 金融市场的地位金融市场是指整个市场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
是联系其他市场的纽带 。 因为无论是消费和生产资料的买卖,还是技术和劳动的流动等,各种市场的交易活动都要通过货币的流通和资金的运动来实现,都离不开金融市场密切配合 。
( 二 ) 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投资需求,促进资本的集中与转换 。
具体表现为:
1,有效地动员筹集资金;
2,合理地分配和引导资金;
3,灵活地调度和转化资金;
4,有效地实现宏观调控 。
四,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 一 ) 参与者 。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个人; 2,企业; 3,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4,中央银行; 5,政府及政府机构 。
( 二 ) 金融工具 。
金融工具一般包括债券债务凭证 ( 票据,债券 )
和所有权凭证 ( 股票 ),是金融市场上买卖的对象 。
( 三 ) 交易价格 。
由于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对象是货币资金,因此交易价格反映的是在一定时期内转让货币资金使用权的报酬,交易价格通常表现为利率。
( 四 ) 组织方式 。
即金融市场的交易采用的方式 。 主要有三种:
1,场内交易方式; 2,柜台交易方式; 3,无形交易方式 。
五,金融市场的分类
1,按交易工具的不同期限,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2,按成交后是否立即交割,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3,按交易证券的新旧,分为证券发行市场和证券流通市场;
4,按交易对象,分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
5、按地理范围,分为地方性、全国性、区域性、国际性金融市场。
第二节 金融工具及其价格一,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金融工具一般具有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四个基本特征 。
( 一 ) 期限性 。 指一般金融工具有规定的偿还期限 。
( 二 ) 流动性 。 指金融工具在必要时迅速变为现金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
( 三 ) 风险性 。 指金融工具的本金和预期收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大小 。
( 四 ) 收益性 。 指持有金融工具能够带来的一定收益 。
二,金融工具的种类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种类多种多样 。 按不同的划分标准有多种分类 。
( 一 ) 按金融工具的期限不同,分为货币市场工具和资本市场工具 。
( 二 ) 按融资形式不同,分为直接融资工具和间接融资工具 。
( 三 ) 按权利义务不同,分为债务凭证和所有权凭证 。
( 四 ) 按是否与实际信用活动直接相关,分为基础性金融工具和衍生性金融工具 。
三,金融工具的发行价格
( 一 ) 含义:它是指初级市场上新发行的金融工具在发售时的实际价格 。
( 二 ) 金融工具的发行价格,可以等于其面额,
也可以高于或低于其面额 。
( 三 ) 按不同的发行方式,金融工具的发行价格大致分为两类:
1,直接发行方式下的发行价格;
2,间接发行方式下的发行价格 。
四,证券行市与反映股票价格变动的指标
( 一 ) 证券行市 。 是指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 。
( 二 ) 反映价格变动的指标 。
五,证券收益率含义:它是指购买证券所能带来的收益额与本金之间的比率 。
证券收益率可以分为债券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两大类 。
第三节 货币市场一,货币市场的涵义及特点涵义,货币市场是指期限为一年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又称为短期资金市场 。
货币市场的特点:
1,交易期限短;
2,交易目的是解决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
3,所交易的金融工具有较强的货币性 。
二,货币市场的类型货币市场通常按交易对象划分,主要分为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国库券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回购市场等子市场构成 。
( 一 ) 同业拆借市场含义:它是指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短期资金拆借活动所形成的市场 。
两种类型:
1,银行同业拆借市场 。 是指银行业同业之间短期资金的拆借市场 。
2,短期拆借市场 。 又叫,通知放款,,主要是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一种短期资金拆借形式 。
( 二 ) 商业票据市场
1,商业票据是指在商品和劳务交易基础上签发的一种债权债务凭证,主要有本票和汇票两种 。
商业票据市场主要指商业票据的流通及转让市场,包括票据承兑和票据贴现市场 。
( 三 ) 国库券市场
1,国库券是政府为了弥补国库资金临时不足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 。
2,国库券市场的活动包括国库券发行与转让流通 。
( 四 ) 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 ( CD市场 )
CD市场是在银行定期存款凭据上注明存款金额,期限,利率,到期持有人提取本金和利息的一种债务凭证 。
( 五 ) 回购市场回购市场是指买卖回购协议的短期融资市场 。
第四节 资本市场一,资本市场的特点涵义:
资本市场是指期限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又称为长期资金市场 。
四个特点:
1,金融工具期限长;
2,交易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长期投资性资金的需要;
3,资金借贷量大;
4,收益较高而流动性差,价格变动幅度大,有一定风险性和投机性 。
二,分类:
资本市场按照其职能区别,可划分为发行市场
( 初级市场 ) 和流通市场 ( 二级市场 ) 。
( 一 ) 发行市场涵义,发行市场 ( 一级市场 ) 是组织新证券发行业务的市场 。 其活动围绕有价证券的发行而展开 。
有价证券的发行是一种复杂的金融活动,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证券种类的选择;
2,偿还期限的确定;
3,债券还本付息的条件;
4、发售方式的选择。
( 二 ) 流通市场
1,流通市场 ( 二级市场 ) 是买卖已发行旧证券的市场,其活动围绕有价证券的转让流通而展开 。
2,流通市场的主要功能是解决金融工具的长期性和资金的流动性矛盾,通过有价证券的买卖提高其流通性 。
3、流通市场的交易活动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参与者、组织方式和交易方式等内容。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分析说明了金融市场的涵义,构成与分类,金融工具及其价格,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管理等五个问题 。 本章以现代金融市场为分析对象,介绍了金融市场的涵义,地位与功能,金融市场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的五种分类等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具体说明了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种类和发行价格,股票价格指数,证券收益率等概念的内涵,重点说明了证券行市及其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主要说明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构成,特点与作用,介绍了这两个市场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知识 。
思考题:
1,什么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它们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是什么?
2,金融市场的地位与功能是什么?
3,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4,货币市场的特点和构成是什么?
5、资本市场上主要有哪些活动?为什么资本市场的风险性较大?
第六章 金融机构体系本章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分析说明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
地位与作用,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发展与改革,中国内地,香港特区和澳门特区的金融机构体系,国际性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及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
基本概念:
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专业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 四行两局一库 大一统金融体系 香港三级银行制度 国际金融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集团 亚洲开发银行 国际清算银行重点问题,
1,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地位与作用;
2,金融机构与一般经济单位的异同;
3,金融机构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发展趋势;
4,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及其作用 。
第一节 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与发展一,金融机构的界定及分类
( 一 ) 金融机构的界定
1,金融机构是专门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通常以一定量的自有资金为资本,通过吸收存款,
发行各种证券等方式形成资金来源,并通过贷款,投资等形式运用资金,在向社会提供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过程中获得利润 。
2,金融机构与一般经济单位之间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 。 其共性主要表现为其具备普通企业的基本要素,如有一定的自有资本,向社会提供特定的商品 ( 金融工具 ) 和服务,必须依法经营,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等 。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经营对象与经营内容不同 。 金融机构的经营对象是货币资金这种特殊的商品,经营内容则是货币的收付,借贷及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或与之相联系的各种金融服务 。
经营关系与活动原则不同 。 金融机构与客户个人之间主要是货币资金的借贷或投资关系,其经济活动遵循信用原则 。
经营风险及影响程度不同 。 金融机构因其业务大多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货币信用业务,故其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挤兑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 。
( 二 ) 金融机构的分类金融机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
1,按照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类别可划分为:银行性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 。
2,按照金融机构的业务性质可划分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 。
3,按照金融机构业务所辖的地理范围可划分为:
国内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 。
二,金融机构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一 ) 金融机构是一国资金活动的总枢纽,通过筹集融通资金,引导资金流向,支持经济发展 。
( 二 ) 金融机构是一国调节,管理经济活动的杠杆,是一国经济健康,有序,稳定运行的保证 。
三,现代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目前各国的一般构成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
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专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 。
( 一 ) 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金融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的银行 。 其特殊性在于:它不以盈利为目的,是专门行使宏观调控与金融管理的机构,它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成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 。
( 二 ) 商业银行 。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为客户提供多种服务的金融机构 。 在金融机构体系中成为骨干和主体 。
( 三 ) 专业银行专业银行是专门经营规定范围业务和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 。 主要有投资银行,储蓄银行,
抵押银行,开发银行,农业银行,进出口银行 。
( 四 ) 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除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总称 。
主要有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租赁公司,退休或养老基金,政权机构,
典当行等 。
( 五 ) 外资 ( 合资 ) 银行外资银行是一国境内由外国人出资开设的银行或分支机构;合资银行是指外国资本与本国资本联合投资开设的银行 。
四,现代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趋势
1,创新趋势;
2,兼并,重组趋势;
3,全能趋势;
4,国际化趋势 。
第二节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旧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二,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一 ) 初步形成阶段 ( 1948—— 1953年 )
1948年 12月日,在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 。
( 二 ),大一统,的金融体系 ( 1953—— 1978
年 )
与这个时期的经济体制和管理方式相适应,金融机构体系也实行了高度集中的,大一统,模式 。
这个模式的基本特征为;中国人民银行是全国唯一一家办理各项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集中央银行和普通银行于一身,其内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利润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 。
( 三 ) 改革初期 ( 1979—— 1983年 9月 )
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来,打破了中国人民银行一家包揽的局面 。 但中国人民银行仍然集货币发行和信贷与一身,不能有效地对专业银行和金融全局进行领导,调控与管理 。
( 四 ) 初具规模阶段 ( 1983年 9月 —— 1993年 )
形成了以中央银行 ( 中国人民银行 ) 为核心,以四大专业银行为主体,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并初具规模 。
( 五 ) 新 型 金 融 机 构 体 系 的 提 出 与 建 设 阶 段
( 1994—— 至今 )
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建立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下的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 。 为此,
1994年我国先后建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同时着手进行专业银行向商业性银行的转换 。 当前正处在实现和完善这一新的金融机构体系的过程之中 。
第三节 中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一,中国大陆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
( 一 ) 金融宏观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机构
1、中国人民银行它是中国的中央银行,其主要任务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具体职责都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3年 3月设立,根据国务院授权,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
3,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1992年 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 ( 简称国务院证券委 ) 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 简称中国证监会 ) 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督体制开始形成 。 1998年 4月,国务院证券委与中国证监会合并组成新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它是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 。 经过这些改革,中国证监会职能明显加强,集中统一的全国证券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
4,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于 1998年 11月成立,是全国商业保险的主管部门,为国务院直属单位,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研究和拟定 保险业的方针政策,
发展战略和行业规则;起草保险业的法律,法规;制定保险业的规章,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 。 依法对境内保险及非保险机构在境外设立的保险机构进行监管 。
( 二 ) 政策性银行主要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
( 三 ) 商业银行
1,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 即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
2,其他商业银行 。 是在 1986年交通银行重组后陆续设立的 。 全国性商业银行 6家,交通银行,
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其余均为区域性商业性银行 。
3,城市商业银行 。 它是在原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中心企业服务 。
( 四 ) 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主要有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机构,财务公司,投资银行,城市和农村信用合作社 。 还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金汇业局,金融租赁公司,典当行,金融期货公司,信用担保公司,信用卡公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 。
( 五 ) 外资 ( 合资 ) 金融机构主要有外资金融机构的代表处,外资金融营业机构,
中外合资金融机构 。
( 六 ) QFII
QFII是指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 加入 WTO以后,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大陆允许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一定规定和限制下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
并转换为当地货币,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其资本利得,股息等经批准后可转为外汇出 。
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金融机构体系
( 一 ) 香港金融管理局具有执行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督的双重职能 。 其职能虽与中央银行大致相符,但由于它不发行钞票,不是政府的银行,故而被称为准中央银行 。
( 二 ) 香港的发钞机构港元是由政府通过法律授权汇丰银行,渣打银行,
中国银行发行 。
( 三 ) 香港的银行业实现三级银行制度,即持牌银行,有限制持牌银行和接受存款公司三级,统称认可机构,其中持牌银行占有优势地位 。 香港银行业的同业组织是香港银行公会 。
( 四 ) 香港保险业有一般保险和长期保险两类 。 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对保险业实行审慎监管 。
( 五 ) 香港证监会,联交所及期交所香港证监会对香港证券,金融投资及商品期货买卖实行审慎监管;香港联合交易所是香港现有的唯一一家证券交易所;香港期货交易所是获准经营期货合约买卖的唯一认可机构;还有众多的证券商 。
三,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金融机构体系
( 一 ) 澳门的金融监管机构
( 二 ) 澳门的发钞机构
( 三 ) 澳门的银行业
( 四 ) 澳门的保险业
( 五 ) 其他金融机构第四节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国际金融机构是多国共同建立的金融机构的总称,主要有全球性和区域性金融机构组成 。
一,全球性金融机构全球性金融机构组织,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集团 。
( 一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其宗旨是,共同研究和协商国际货币问题,加强国际货币合作;便利国际贸易的扩大与平衡发展,
协助会员国克服国际收支困难;促进国际汇兑,
稳定货币汇率,避免各国间的货币竞争性;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理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成员国缴纳的基金份额,还有向成员国和国际金融市场借款、
出售黄金收入以及创设特别提款权等。其主要业务包括:当会员国国际收支发生困难时,向会员国提供各种贷款;向会员国提供咨询、培训服务;
对会员国的汇率政策进监督以及对会员国的经济、
金融与形式进行磋商、协调。
( 二 ) 世界银行集团世界银行集团中最主要的机构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它有两个附属机构即国际开发协会和国际金融公司。
世界银行的宗旨是,为解决会员国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不足,提供和组织长期贷款和投资,
从而资助会员国兴办特定的基本建设工程,协助其复兴与开发。
二、区域性金融机构包括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
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伊斯兰银行、西非发展银行、
西欧投资银行、国际经济合作银行、国际投资银行等。
目前,它们共同宗旨是通过发放贷款和进行投资、技术援助及协助规划,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
亚洲开发银行是仅次于世界银行的第二大开发性金融机构。亚洲开发银行现有成员国 47个。亚洲开发银行的宗旨是鼓励政府和私人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投资,通过提供项目提供和技术援助,促进和加强亚洲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其资金来源有两类:一是普通资金,主要由会员国认缴的股本、来自国际金融市场及各国政府的借款和捐款构成;二是特别基金,包括亚洲开发基金、技术援助特别基金、日本特别基金及联合国金融资金。
三、国际清算银行国际清算银行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若干大商业银行合办的国际金融机构,主要办理国际清算;接受各国中央银行存款并代理买卖黄金、
外汇和有价证券;办理国库券和其他债券的贴现、再贴现等。此外还负责推动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制定国际统一的银行监管标准,协调各成员国中央银行的关系,致力于跨国性银行的监管工作。
四、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的作用
1、维持汇率稳定。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的目标之一是建立一个稳定的汇率制度。
2、进行行业协调。即对国际金融业的业务活动进行规范、监管、协调。一是制定国际监督合作的基本原则;二是制定监督工具;三是加强对银行风险资产的管理。
3、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主要通过提供短期贷款,
缓解暂时的国际收支逆差;提供长期贷款以促进经济长期发展。
4、积极防范并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如提供紧急贷款、给予一定的资金援助;制定协调协定,国际借贷总安排;召集权威人士拟订改革方案等。
此外,各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的作用也存在着局限性。
性。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分析说明了货币银行学的第三个要素 ——
金融机构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状况。本章以现代金融体系为对象,分析说明了金融机构的性质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重点分析说明了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构成,
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金融机构体系作了单独说明;还对现行的国际金融机构体系作了概要说明。
思考题:
1、什么是金融机构?它与一般经济单位有那些异同?
2、金融机构在现代经济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发展趋势是什么?
3、分析我国(大陆)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过程及现状。
4、试述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及其作用。
第七章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本章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分析说明商业银行的职能、作用及其特点,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及经营方针,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和存款货币的概念及其关系,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派生存款的制约因素。
基本概念:
货币经营业务 信用中介 支付中介 职能分工型和全能型商业银行 单一银行制度 总分行制度 银行持股公司制 负债业务 资产业务 表外业务 原始存款派生存款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提现率 超额准备金率重点问题:
1、商业银行的概念、职能作用及特点;
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和经营方针;
3、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以及派生存款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产生及其职能一、商业银行的产生商业银行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在货币经营业的基础上产生的。
早期的商业银行,属于高利贷性质的银行,现代银行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两种途径形成的:一是由高利贷性质的银行转变而来的;二是通过股份公司形式建立的现代股份银行。
二、商业银行的职能
(一)充当信用中介 。这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
最能说明其经营特征的职能,即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动员和集中社会上的一切闲置的货币资本,提供给资金的需求者,充当中介人。
(二)充当支付中介 。银行为客户办理货币结算收付业务,充当客户之间的中介。
(三)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商业银行在经营业务基础上,创造了可以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流通工具 —— 银行券和存款货币。
(四)提供金融服务 。主要包括各种代理、咨询、
信息、融资服务、财务管理、信托等。
三、商业银行的作用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处于独特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它通过办理业务与企业紧密联系,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宏观金融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类型与组织形式一、商业银行的类型商业银行的类型主要有职能分工型模式和全能型模式。
职能分工型模式又称分业经营模式,是指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各个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具有明确的分工,各自经营专门的金融业务,有的专营长期金融业务,有的专营证券业务,或信托、保险等业务。
二、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一)单一银行制。也称单元银行制,即每家商业银行只有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不设立分支机构。
(二)总分行制。 总分行制度是指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并该市及国内外各地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
(三)连锁银行制。 连锁银行制又称联合制,其特点是:由某一个人或一个集团购买若干家独立银行的多数股票,从而达到控制这些银行的目的。
(四)银行持股公司制。 银行持股公司制又称集团银行制,其特点是由一家集团成立一个股份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银行或金融机构。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反映了银行主要业务的基本状况。
高度简化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出商业银行主要的资产负债业务项目。
二、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是指银行吸收资金的业务,即形成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包括:
(一)存款业务。 指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各种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二)其他负债 。指商业银行的各种借入款项,
包括从中央银行借款、银行同业拆借,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发行金融债券等。
(三)银行资本 。即自有资本,包括银行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的股份资本(简称股本)、公积金及未分配利润。
三、资产业务资产业务是银行运用资金的业务,它表明银行资金的存在形式以及银行所拥有的对外债权,是银行获取收益的主要途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
(一)现金资产 。是银行为保证资产流动性而持有的流动性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存放在同业的存款、托收中的现金等。
(二)贴现 。是银行运用资金的形式。
(三)贷款 。是指银行所发放的各种贷款。贷款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
2、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
3、工商业贷款、农业贷款和消费贷款。
(四)投资 。主要是指银行购买的有价证券。
(五)租赁 。主要形式有经营性租赁、融资性租赁。
四、其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表以外各项业务的总称。
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狭义的 中间业务,主要有:汇兑结算业务、信用证业务、承兑业务、代理收付款业务、
代客买卖业务、信用卡业务、保管箱业务、信托业务等;
另一类是 表外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担保信用证、金融期货及选择权契约等。
五、当代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主要表现为:
(一)负债种类与方式多元化。
(二)资产业务创新与资产证券化。
(三)其他业务创新与扩展服务领域。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 。 简称,三性,原则 。
安全性,是指银行经营中应尽量减少资产风险 。
流动性,是指银行经营中应能及时满足存款人随时支取的要求 。
盈利性,是指银行经营中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银行要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 二 ),三性原则,间的关系商业银行经营的三个原则既是相互统一的,又有一定的矛盾。如果没有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也就不能最后实现;流动性越强,风险越小,安全性也越高。但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存在一定的矛盾。一般而言,流动性强、安全性高的资产其盈利性则较低,而盈利性较强的资产,则流动性较弱,风险较大,安全性较差。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演变过程。
(一)资产管理 。它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管理办法,其重点是流动性的管理。
( 二 ) 负债管理 。 它是在 20世纪 60年代开始商业银行采取的一种管理方式 。
( 三 ) 资产负债管理 。 从 20世纪 80年代开始,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
第五节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一,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存款以及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及再贷款 。
派生存款是指由银行的贷款投资活动而衍生出来的存款 。
二,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存款货币的创造是在商业银行组织的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
在发达的银行制度下,客户之间的支付普遍采取转账结算的方式,通过存款货币的转移完成支付,而不再使用现金。与此相适应,银行向客户发放的贷款也首先形成客户在银行的 存款,
然后客户再用这部分存款去进行支付,使得其他客户的存款增加,这样,银行贷款增加,引起客户存款增加,存款货币也就被创造出来了。
三,派生存款的制约因素
( 一 ) 法定存款准备金 。 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活期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转存中央银行的存款 。
( 二 ) 提现率 。 是指现金漏损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 。
( 三 ) 超额准备金率 。 是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 。
本章小结:
本章专门分析说明现代金融机构体系中的主体 —— 商业银行,分析说明了商业银行的职能,
作用,类型与组织形式及其特点;分析说明了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概况;分析说明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与方式,分析说明了国家对商业银行监督管理的必要性和监督的重要内容;重点分析说明了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和派生存款的制约因素思考题:
1,何谓商业银行? 其职能和作用有哪些?
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哪些?
3,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是什么?
4,商业银行是怎样创造存款货币的?
第八章 中央银行本章内容提要:
本章分析说明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
发展历史及主要类型,中央银行的性质,特点和职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及其关系 。
基本概念:
单一中央银行制,复合银行制,跨国中央银行制,准中央银行制,再贴现,最后贷款人重点问题:
1,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发展历史及主要类型;
2,中央银行的性质,特点和职能;
3,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构成及其关系 。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发展与类型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条件中央银行是在商业银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 。 商业银行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银行发行混乱,票据交换和清算错综复杂,最后贷款人问题等,中央银行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产生的 。
二,中央银行的发展历史中央银行的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初的中央银行也是普通的商业银行,只有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国家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把一些有实力的大银行集中起来发行银行券,垄断货币发行权,
最终转化为中央银行 。
三,中央银行在中国的发展中国中央银行的萌芽始于 20世纪初清政府建立的户部银行;
最早以立法形式成立的中央银行是 1928年在上海成立的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新中国的中央银行,是 1948
年 12月 1日,在合并原华北银行和西北农业银行的基础上建立的,同时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 。
四,中央银行的类型主要有单一型,复合型,跨国型,准中央银行型等 。
( 一 ) 单一型中央银行制 。 它 是指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纯粹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并监管全部金融企业的制度 。
它又分为一元的,二元的和多元的三种具体形式 。 世界大多数国家如英,法,日和我国都实行一元的体制 。 德国和南斯拉夫实行二元的体制 。 美国是实行多元体制的典型代表 。
( 二 ) 复合中央银行制 。 它 是指国家不专门设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又经营一般银行业务的银行管理体制 。
这种复合制度主要存在于前苏联和东欧等国,
我国在 1983年以前也一直实行这种银行制度 。
( 三 )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 即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 。
采用这种银行制度的有西非的货币联盟所设的中央银行 。
( 四 ) 准中央银行制度 。 是指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并没有通常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制度,只是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或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 。 部分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 。
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是其典型代表 。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一,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是一国的货币管理机构,在国家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现代中央银行一般都享有国家赋予的各种特权,如垄断货币发行、代理国库并发行政府债券、集中保管各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定利率、管理金融市场、保管黄金与外汇、代表政府履行国际货币金融协定,从而奠定了中央银行的超然地位。
随着世界各国对经济干预的加强,中央银行更加成为国家管理经济的部门,其主要任务是代表国家推行货币政策,维护经济秩序,管理全国的金融机构,
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保障国民经济正常稳定发展。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对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币值有重要作用。
货币发行权一经国家法律形式授予,中央银行即对调节货币供应量,保证货币流通的正常与稳定负有责任 。 现代中央银行则通过掌握货币发行,
并以此为契机来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
对国民经济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
( 二 )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它集中管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并对它们发放贷款,充当最后贷款者 。
具体表现为:一是充当最后贷款者;二是集中管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三是全国银行的清算中心;四是为金融机构提供多种服务与指导;五是监督和管理全国的商业银行 。
( 三 ) 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它是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者和干预经济的工具 。
中央银行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部门,提供多种服务 。 具体包括:
1,代理国库券;
2,代理发行政府债券;
3,为政府筹集资金;
4,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金融活动;
5,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代表国家实施金融监管 。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一,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中央银行全部资产负债业务活动的综合会计记录 。
二,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负债是形成中央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
主要有:
(一)流通货币。 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是通过再贴现、再贷款、购买有价证券以及收购黄金外汇等途径投入市场,从而形成流通中的货币,成为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债务。
( 二 ) 各项存款 。 其分为两类:
1,政府和公共机构存款;
2,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 。
( 三 ) 其他负债 。 即除以上负债以外的负债,
如对国际金融机构的负债或中央银行发行债券或融资券等 。
三,中央银行的资产中央银行的资产即其资金运用,主要包括贴现与放款,
各种证券,黄金外汇储备和其他资产 。
( 一 ) 贴现及放款 。 贴现及放款,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和再贷款,财政部门的借款和在国外金融机构的资产等,尤其是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和再贷款,是中央银行资产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项目 。
( 二 ) 各种证券 。 主要是指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 。 中央银行握有证券并进行买卖,其目的不是为了盈利,
而是通过买卖证券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对货币供求进行调节 。
( 三 ) 黄金外汇储备 。 中央银行担负着为国家管理外汇和黄金储备的责任,而黄金和外汇储备要占用中央银行资金,因而属于中央银行的重要资金运用 。
( 四 ) 其他资产 。 即除以上三项外,未列入的所有项目之和 。 主要包扩待收款项和固定资产等 。
四,中央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关系中央银行资产和负债是在一定时间上所拥有的债权与债务,按照会计原理,各项目之间有如下的基本关系式:
资产 =负债 +资本项目负债 =资产-资本项目资本项目 =资产-负债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分析说明了中央银行的产生发展和类型,
性质与职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等方面的内容 。 本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说明了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和发展历史,分析说明了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与职能;
通过重点阐述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为后面的货币供求,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奠定基础 。
思考题:
1,中央银行的性质,特点和职能是什么?
2,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组织形式有什么异同?
3,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由那些项目构成? 各项目之间有何关系?
第九章 国际金融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分析说明外汇的涵义,汇率的标价方法和种类及其决定与变动因素,汇率对经济的作用与影响,国际收支及其失衡的主要原因和调节失衡的主要方法,国际储备的概念,构成,
作用及其管理,外债与外债管理的内容,当代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特点,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及其运作 。
基本概念:
外汇 汇率 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 铸币平价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储备 普通提款权 国际资本流动重点问题:
1,外汇的概念及构成;
2,汇率的集中标价法及其种类;
3,汇率的决定与变动因素及汇率对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4,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和调节失衡的方法;
5,国际储备的构成,作用及管理;
6,外债及外债管理以及我国目前外债管理的主要内容;
7,当前资本流动的原因与特点;
8,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与各市场的特点 。
第一节 外汇与汇率一,外汇的基本概念外汇的概念,
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 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的外汇包括外国货币,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其他外汇资金 。
狭义的外汇则专指以外币表示国际收支手段 。
外汇的分类:
根据可自由兑换的程度不同,外汇可分为自由外汇和非自由外汇 。
二,汇率的标价方法
( 一 ) 汇率的涵义:
汇率又称汇价,或外汇行市,是两国货币折算的比率或者说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
( 二 ) 汇率标价的方法:
1,直接标价法 。 它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成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
2、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成若干外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三,汇率的种类按照不同的标准,汇率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
( 一 ) 按照制定汇率的不同方法,可以分为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 。
( 二 ) 按照国际汇率制度,可以分为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 。
( 三 ) 按照汇兑方式,可以分为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 。
( 四 ) 按照外汇银行的营业时间,可以分为开盘汇率和收盘汇率 。
( 五 ) 按照外汇买卖的交割期限,可以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
( 六 ) 按照货币管理当局对汇率进行管理的角度,可以分为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 。
( 七 ) 按照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可以分为银行买入汇率和银行卖出汇率 。
四,汇率的决定与变动按照马克思阐述的有关汇率的基本理论,决定一种汇率的基本依据是货币本身的价值 。
在金本位制度下,两国货币汇率是由其含金量的大小决定的,两国货币法定含金量的对比称为铸币平价,铸币平价是决定汇率的基础;
在纸币流通的制度初期,汇率主要是由纸币法定含金量的对比决定的 。 决定含金量的对比称为黄金平价,又称为中心汇率;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许多国家都取消了纸币的含金量的,纸币的汇率决定基础应以其代表的价值为依据;
由于通货膨胀是一个国际现象,各国普遍采用浮动汇率制度,货币的汇率主要由两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状况来决定。因而,影响外汇供求的因素又构成了影响汇率变动的深层次因素,主要有:国际收支、通货膨胀、利率、
经济增长状况、中央银行的干预、市场预期等。
其中任一要素的变动都能引起汇率的变动。
第二节 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本国居民之间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
国际收支的内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一)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
( 二 ) 国际收支反映的内容是国际经济交易的全部内容 。
( 三 ) 居民是指在国内居住一年以上的自然人和法人 。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构成目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颁布的
,国际收支手册 ( 第五版 ),的原则,主要由四个项目构成:
( 一 ) 经常项目 。 它反映我国与外国交往中经常发生的项目,
是国际收支中最重要的项目 。 主要有进口货物,服务收支,
收益收支,官方和其他部门的经常转移四个主项构成 。
( 二 ) 资本和金融项目 。 它反映资本和资产的流出与流入 。
主要由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两大主项构成,其中金融项目又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三个小项 。
( 三 ) 净误差与遗漏 。 由于国际收支资料在统计上经常出现错误和遗漏,往往使收支存在差额,为此而设立特殊的项目,
为使国际收支在形式上达到平衡 。
( 四 ) 储备资产 。 它是国家拥有的可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的国际性金融资产 。 主要由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的储备头寸,外汇储备,其他债务组成 。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判断标准及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
( 一 ) 判断国际收支失衡的标准,一般是指国际收支中的,自主性交易,的差额为零 。
( 二 ) 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有:
1,经济增长状况 。 国际经济增长对国际收支有着明显的影响 。
经济增长状况常引起两种类型的不平衡即周期性不平衡和收入性不平衡 。
2,经济结构 。 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不平衡导致国际收支的结构性不平衡 。
3,货币因素 。 当国内货币供应过多或过少,导致货币在国内购买力的下降或上升,由此引起进出口变化而造成国际收支不平衡 。
4,偶然性因素 。 国内外一次性突发事件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
5,外汇投机和国际资本流动 。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巨额游资的流出流入成为影响各国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 。
四,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与调节
(一)国际收支失衡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1、一国长期、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容易产生本币升值的压力和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巨额的顺差显然会对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
①出现持续性巨额顺差的国家,必然引起外汇汇率下跌,本币币值上升,造成汇率波动。而汇率波动又为投机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外汇市场陷入混乱;
② 巨额顺差形成大量的外汇供给对本币的需求,
迫使本国货币当局增加本币的投放,进而加本国的通货膨胀 。
2,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更加不容轻视 。 逆差的不利影响有三个方面:
① 持续性的国际收支逆差,将使本国累积的对外负债超过本国的支付能力,严重时可能会发生国际债务危机;
② 发生持续性巨额逆差的国家由于外汇短缺,
必然引起外汇汇率上升,本币贬值,这自然会削弱本币的国际地位;
③ 由于持续性逆差损耗了该国的国际储备,出口收汇主要用于偿付外债本息,必然影响发展生产所必须的生产资料的进口,使国民经济发展后继无力,进而影响国民收入,恶化就业问题 。
( 二 ) 无论发生持续性顺差还是逆差,都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节 。 当前各国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国际经济合作的办法进行调节 。 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方式有:
1,商品调节 。 奖出限入 。
2,实施金融政策 。 用调节利率或汇率的办法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
3,实施财政政策 。 用于扩大或缩小财政开支,
提高或降低税率的办法调节国际收支平衡 。
4,利用国际贷款,平衡国际收支 。
5,直接管制 。 国家对外汇汇率实行直接的行政干预以改善国际收支 。
第三节 国际储备与对外债务一,国际储备的概念与构成国际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备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一切资产。
它包括黄金储备、外汇储备、普通提款权、特别提款权。
它是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强弱的标志。
二、国际储备的作用
(一)国际储备可以在一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起缓冲作用。
( 二 ) 国际储备可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的汇率 。
(三)国际储备可作为外债还本付息的最后信用保证,
并有助于提高国际资信。
三,国际储备的管理
( 一 ) 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 。
国际储备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规模适度才好 。 按照国际惯例,国际储备的总额应相当于当年进口额到 25%,能满足三个月的进口需要为宜 。
( 二 ) 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
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包括外汇储备货币结构的管理,国际储备资产运用形式的管理,黄金储备数额的管理 。 要处理好国际储备资产在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
四,外债及其管理
( 一 ) 外债的涵义与作用我国的外债定义是:外债即中国境内的机关、
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其他机构对中国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机构用外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
(二)外债的管理外债管理的内容包括
1,外债规模和结构的管理 。
衡量一国外债规模是否合理的指标:一是偿还率;
二是债务率;三是负债率 。
对外债的结构管理是指外债结构的各个要素的构成比例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以降低成本,
减少风险,保证偿还能力 。
2,外债的效益与偿还管理 。
外债的效益与偿还管理主要在于考察外债的使用效益 。 考核的指标有:投入产出率,投资利润率,
投资创汇率,创汇偿还率等 。
在偿还管理方面我国实行谁借谁还的原则 。 根据这一原则可将偿还方式分为三种:
自借自还,统借自还和统借统还 。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市场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
( 一 ) 含义,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 ( 或地区 ) 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 或地区 ) 。
( 二 ) 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分类,
1,按资本流动的期限,可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
2,按资本流动的方式,可分为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金融投资 ( 主要是股票和债券 ),其他国际投资 ( 如贸易信贷,贷款,存款负债等 ) ;
3、按资本所有者的性质可分为官方资本流动和私人资本流动。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造成国际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的资本收益率存在着差异 。 由于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各国的投资收益率必然呈现一定的差异 。 这就决定了资本从低收益率国家向高收益率国家的不断转移,从而形成了国际资本流动 。
国际资本流动的其他原因包括为了资本安全和规避行政管制等 。
三,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
( 一 ) 国际直接投资规模巨大 。
( 二 ) 跨国公司成为对外投资的主体 。
( 三 ) 投资重点日益转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
( 四 ) 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多元化;
( 五 ) 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冲击更大 。
四,国际金融市场
( 一 ) 概念,
国际金融市场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国际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国际经济交往和各国国内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
( 二 ) 几种主要的国际金融市场
1,国际货币市场 。 是指期限一年以内的资金借贷市场 。 可分为银行短期信贷市场,短期证券市场和贴现市场 。
2,国际资本市场 。 是筹集长期资金的场所,包括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 。
3,外汇市场 。 是进行外汇交易的场所 。 主要有现货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掉期交易等数种 。
交易的方式主要有套汇,套利等 。
4,黄金交易 。 是进行货币性黄金交易的场所 。
黄金交易可分为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两种 。 世界主要黄金市场有伦敦黄金市场,苏黎世黄金市场,香港黄金市场和美国黄金市场等
5,离岸金融市场 。 是指在货币发行国境外进行的该国货币存储与贷放的市场 。 欧洲货币市场是最早的离岸金融市场,目前它是离岸金融市场的核心,还有亚洲美元市场,拉丁美洲美元市场等诸多离岸金融市场,这些新兴的离岸金融市场在国际金融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上升的趋势 。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是从开放经济的角度来阐释国家之间的货币金融问题,分析说明了国际经济交往与国际支付关系;分析说明了外汇的涵义和种类以及直接和间接两种标价方法;探讨了金本位制下和纸币流通条件下汇率的决定与调整问题;重点分析说明了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及各项目的关系,特别是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及调节失衡的主要方法;本章还分析说明了国际储备的概念与构成,国际储备的作用和管理方法,探讨了外债的概念与构成以及外债管理的主要内容;分析说明了当代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几种主要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 。
思考题,
1,什么是外汇? 外汇的构成是什么?
2,什么是汇率? 汇率有哪些标价方法和种类?
3,试述汇率的决定因素及汇率对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
4,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它会对一国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应当采取那些调节措施?
5,国际储备的构成与作用是什么? 其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第十章 货币供求及其失衡本章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分析说明货币需求的涵义,货币需求分析的客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的概念,货币供给层次划分;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和货币乘数;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与机制,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因素及我国货币均衡的特点 。
基本概念:
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 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 基础货币 货币乘数 货币均衡 货币失衡重点问题,
1,货币需求的涵义以及货币需求分析的客观和微观两个角度;
2,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
3,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的概念,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4,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和货币乘数
5,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与机制;
6,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因素及我国货币均衡的特点 。
第一节 货币需求概述一,货币需求的涵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
掌握货币需求的概念要把握以下几点:
1,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2,货币需求是有限制的,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
3,现实中的货币需求包括对现金和存款货币的需求;
4、货币需求包括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储藏手段等职能货币的需求。
二,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
( 一 ) 所谓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角度,即从一个国家的社会总体出发,探讨需要多少货币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
( 二 ) 所谓货币需求的微观角度,是从社会经济个体出发,研究一个经济单位在既定的收入水平,
利润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所需持有的货币量 。
三,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
( 一 )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个经济部门所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 。
( 二 ) 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实际货币购买力 。
第二节 货币需求量的决定与影响因素一,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二,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函数三,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
1,收入 。 与货币需求呈同方向变动 。
2,价格 。 与货币需求呈同方向变动 。
3,利率 。 一般情况下与货币需求呈反方向变动 。
4,货币流通速度 。 与货币需求呈反方向变动 。
5,非货币金融资产收益率 。 与货币需求的影响方向不确定 。
6,企业与个人对利润的预期 。 与货币需求呈同方向变动 。
7,财政收支状况 。 当财政收大于支且有节余时,
一般意味着对货币需求的减少 。
其他因素 。包括信用发展状况、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先进程度和服务质量的优劣、国家的政治形势和改革进程等。
第三节 货币供给量的计算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
( 一 ) 货币供给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 ( 或收缩 ) 货币的行为;
( 二 ) 货币供给量,是被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 。
二,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是:
M( 现钞 ) =流通中现金
M( 狭义货币 ) =M + 活期存款
M( 广义货币) =M +城乡居民储蓄款 +定期存款
+其他存款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过程与影响因素一,货币供给的过程
( 一 ) 货币供给过程的特点 。
1,货币供给形成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一般不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 。
2,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 。 中央银行创造现金通货,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 。
3,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实行由银行系统提供的完备的信用货币流通;二是实行比例存款准备金制度;三是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方式 。
( 二 ) 中央银行策源货币供给的两条渠道 。
一是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或外汇;
二是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或发放再贷款 。
二,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
( 一 )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 。 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及金融机构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总和 。 基础货币是整个银行系统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对货币供给量有决定性的影响 。 基础货币的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资产方 四个因素 的变化,即 国外净资产,对政府债权净额,对商业银行债权和其他项目净值货币与货币供给量
( 二 )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量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的倍数称作货币乘数,这种倍数扩张 ( 或收缩 ) 的效果与反应称作乘数效应 。
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有:现金比率,超额准备金比率,活期存款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间的比率 。
三,我国的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我国基础货币的构成 。 我国基础货币构成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有些不同,即我国基础货币除了流通中现金和准备金以外,还包括了部分非金融机构存款,
主要是财政性的部队,机关团体存款和邮政储蓄存款等 。
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特殊因素,一是财政性存款;
二是定、活期存款比率。
第五节 货币均衡一,货币均衡与货币失衡
( 一 ) 涵义: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 在货币流通过程中,如果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不相等,则为货币失衡 。
( 二 ) 货币 均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回复到均衡的不断运动的过程 。
( 三 ) 货币 均衡具有相对性,货币均衡实际上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货币失衡中暂时达到的均衡状态 。
二,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
( 一 ) 要有健全的利率机制 。
( 二 ) 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 。
三,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
( 一 ) 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 。 金融调控手段的多寡及有效性,是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重要因素 。
( 二 ) 国家财政收支状况 。 通过财政政策对社会总供求的调节来影响货币均衡,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
( 三 ) 生产部门结构的合理性 。 生产部门比例严重失调必然引起商品供求结构的不合理,最终会引起货币供求失衡 。
( 四 ) 国际收支是否均衡 。 只有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才能避免因国际收支失衡给国内市场带来的较强冲击 。
四,我国的货币均衡经济体制改革前,国家下达的产值计划在货币均衡实现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改革以后,我国货币供求均衡机制开始向中央银行调控下的市场机制转化 。 迄今为止,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调控机制 。 但从总体看,由于我国经济和金融体制仍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货币均衡自然也有这一阶段的特点:
1,调节货币均衡的机制和手段还不完备;
2,在对货币供应量调控过程中,利率机制还不能发挥十分有效的作用;
3,金融市场虽然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和活力,但与建立有效的货币均衡调节机制要求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 。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分析说明了货币需求的涵义和宏观、微观两种分析角度;在分析说明国外主要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说明了我国货币供求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分析说明了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的概念,说明了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和各国的异同,探讨了货币供给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之争及意义;重点分析说明了现代货币供给过程的特点与机制,分析了货币供给的决定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分析了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与机制,以及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因素,同时对我国货币均衡的特点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
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需求? 为什么既要从微观角度,
又要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
2,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3,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货币层次是怎样划分的? 我国公布的货币层次口径是什么?
4,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第十一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本章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分析说明通货膨胀的含义,分类及其直接原因与深层次的原因,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及其治理措施,通货紧缩及其治理 。
基本概念,
通货膨胀 物价总水平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需求拉上 成本推动单一规则 指数化政策 通货紧缩重点问题,
1,通货膨胀的含义,分类及其形成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的原因 。
2,通货膨胀对生产,流通,分配和交换分别产生的影响 。
3,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对策 。
4,通货紧缩的定义与判断标准以及通货紧缩的治理 。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分类一,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金融现象 。 理解的要点有:
( 一 ) 通货膨胀与纸币流通相联 。 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 。
( 二 ) 通货膨胀与物价相联 。 纸币贬值就会降低,商品价格就会上涨 。
( 三 ) 通货膨胀与物价总水平相联 。
( 四 ) 通货膨胀与物价持续上涨相联 。 通货膨胀中的价格变动的过程中物价具有上涨的倾向,并持续一定的时间 。
( 五 ) 通货膨胀中的价格上涨存在公开和隐蔽两种类型 。
二,通货膨胀的测定判断经济生活中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的程度,需要借助以下指标来进行测定:
( 一 ) 居民消费零售物价指数 。 它是一种用来测量各个时期内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各项目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 。
( 二 ) 批发物价指数 。 它是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多种商品平均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 。
( 三 )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 它是衡量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产生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 。
此外,对隐蔽型通货膨胀还需要借助其他的指标来测定。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 一 ) 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可分为:需求拉上型,
成本推动型,结构失调型和预期型通货膨胀 。
( 二 ) 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公开型和隐蔽型通货膨胀 。
( 三 ) 按物价总水平上涨的程度可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温和式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 。
四,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短期性;非政策性 。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一,直接原因与深层次原因
( 一 ) 直接原因是货币供求过多 。
( 二 ) 深层次原因:主要有需求拉上,成本推动,
结构因素,供给不足,预测不当,体制制约等 。
二,需求拉上含义,所谓需求拉上,通常是指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上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 。 我国也存在着需求拉上引发的通货膨胀 。
原因,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消费需求膨胀是我国社会需求膨胀的四个具体因素 。
三,成本推动含义,成本推动是侧重从供给和成本方面来解释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原因 。
原因,主要归纳为两点:一是工会力量对工资提高的要求;二是垄断行业中企业为追求利润制定的垄断价格 。 因此,成本推动引起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工资推动和利润推动 。
四,结构因素含义:指对通货膨胀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经济结构和部门结构 。
我国通货膨胀与存在较为严重的经济结构比例失调相关 。 各大部类之间比例结构,三大产业的比例结构,
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商品供求品种比例结构方面的失调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
五,其他原因通货膨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经济现象,
往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 除了需求拉上,成本推动和结构因素外,还存在一些诸如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不完善等原因 。
第三节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一,西方学者的争论和我国学者的共识
( 一 ) 西方学者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有三种观点:
1,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
2,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害无益 。
3,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没有实质影响 。
( 二 ) 我国学者的观点:认为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对经济危害性极大,危害面很广,必须制止通货膨胀 。
二,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
( 一 ) 通货膨胀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导致生产过程紊乱 。
( 二 ) 通货膨胀使生产性投资减少,不利于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 。
三,通货膨胀对流通的影响
( 一 ) 通货膨胀打破了流通领域原来的平衡,使正常流通受阻;
( 二 ) 通货膨胀还会在流通领域制造或加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使本来供需平衡的市场状况变成不平衡;
(三)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使潜在的货币购买力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冲击市场,进而使通货膨胀程度不断加深。
四,通货膨胀对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对社会成员来说,其主要影响是改变收入和财富占有的比例 。
( 一 ) 通货膨胀改变了收入分配比例 。 依靠固定工资收入的成员是受害者,从事商业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可能得到好处;
(二)通货膨胀改变原有财富的占有比例。以实物形式保存财富,在通货膨胀中上涨率大就是收益者,反之就是受损者五,通货膨胀对消费的影响特别是对生活消费的影响表现在:
一是减少了居民的实际收入,意味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下降;
二是通货膨胀带来的收入水平不同,受损也不一样,加剧了社会成员之间消费层次的矛盾;
三是造成市场紊乱和市场供求之间的矛盾,使一般消费者的损失更大 。
第四节通货膨胀的治理由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治理通货膨胀必须对症下药,从其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
一,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政策就是控制货币发行量,使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通过稳定币值来稳定物价。
二、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各国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
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三、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
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以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
四,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
第五节 通货紧缩一,通货紧缩的定义关于通货紧缩的定义,国内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三种观点的差异主要在于对价格,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这几个指标的使用上 。
通货紧缩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量相对于商品和服务量来说过少而引起的价格持续下跌,货币不断升值的过程或现象 。
二,通货紧缩的衡量指标与通货膨胀一样,通货紧缩通常也是通过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居民生活费用指数等物价总水平指标来衡量 。
按照这一分析,可以把物价水平的年下跌率不超过 3%视为正常的或可以接受的,那么超过
3%的通货紧缩就应当采取措施加以治理 。
三,通货紧缩的成因和类型从通货紧缩的概念出发,其直接原因是因为货币供应不足,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一般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需求方面看,通货紧缩是由于经济的增长快于货币的增长,致使市场需求不足造成价格的下跌。
从供给方面看,主要是由于成本的下降,形成价格下跌的压力。
在实际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并不能绝对分开:需求不足造成价格下跌,
价格下跌促使成本下降;成本下降刺激产出增加,反过来又会加剧供大于求的矛盾。
四,通货紧缩的影响从一般意义上说,超过一定程度或合理限度的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 这种不利影响重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一 ) 通货紧缩不利于消费需求的增长和市场的扩大 。
( 二 ) 通货紧缩使实际利率上升,不利于投资需求增长 。
( 三 ) 通货紧缩带来的经济衰退使人们的收入减少,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矛盾突出 。
( 四 ) 在通货紧缩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社会信用关系会受到破坏,经济运行秩序也受到影响 。
( 五 ) 在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社会资金的流向会发生很大变化,更多资金会脱离实际经济体系转向投资性较强的虚拟经济,如证券的二级市场等 。
五,通货紧缩的一般治理措施作为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的治理措施与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一般也是相反的 。 大致来说,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 ) 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需求 。
( 二 ) 扩大信用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 。
( 三 ) 适当降低利率,促进投资和消费 。
( 四 )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各阶层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货币收入 。
( 五 ) 建立和完善各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
( 六 ) 主动调整产品,产业等经济结构 。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分析说明了货币失衡的主要表现之一 —— 货币供大于求所形成的通货膨胀问题和货币供小于求所形成的通货紧缩问题。主要阐述了通货膨胀的含义、测定指标、常见分类,
分析了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重点分析了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与深层次原因,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家关于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的争论,落脚点放在我国学识的基本共识上,从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客观分析了通货膨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方案与对策,
具体分析了各种方案的适应性。在通货紧缩的问题上,分析说明了通货紧缩的含义、衡量指标、对经济的影响及其治理。
思考题:
1、什么叫通货膨胀?它有那些内容?
2,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是什么?
3,通货膨胀对生产,流通,分配和交换分别会产生什么影响?
4,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对策有那些?
5,通货紧缩的含义,影响与治理措施是什么?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本章主要分析说明以下五个问题:
货币政策的含义与作用,货币政策的目标及诸目标之间的关系,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作用与基本要求,可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及我国现行的中介指标;
货币政策工具的含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及传导的时滞效应;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一般作用,我国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客观要求 。
基本概念,
货币政策 充分就业 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公开市场业务 选择性市场工具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重点问题,
1,货币政策的含义与作用,货币政策目标及诸目标间的关系;
2,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
3,货币政策工具的含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机理;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一般作用,我国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客观要求。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一,什么是货币政策含义,即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货币政策的作用,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
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 。
4,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
5,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 。
二,货币政策目标当代各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五项:
( 一 ) 稳定物价 。 指一般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波动 。 ( 二 ) 充分就业 。 指失业率降到社会可以接受的水平 。
( 三 ) 经济增长 。 指保持一定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
( 四 ) 国际收支平衡 。 指国际收支各项目,特别是自主性项目收支基本持平 。
( 五 ) 金融稳定 。 指维持利率与汇率的相对稳定 。
三,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有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二者呈正相关关系;有的则相对独立,如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但更多地表现为目标之间的冲突性。货币诸目标的矛盾主要表现为:
( 一 )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二者之间通常存在着一种此高彼低的交替关系 。
如果失业过多,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和增加货币供给量,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 。 然而伴随而来的是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造成通货膨胀,以牺牲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代价 。 因此,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很难做到同时兼得 。
( 二 )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如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但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
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需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
( 三 )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商品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若本国发生通货膨胀,导致本国输出减少,输入增加,使国际收支恶化 。
( 四 )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就业人数增加和收入水平提高,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响应增加,从而使进口贸易增长得更快,其结果出现贸易逆差,导致国际收支情况恶化 。
因此,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二者之间也相互矛盾,
很难同时兼得 。
四,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之前,我国事实上一直奉行的是,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即发展经济,
稳定货币 。 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依此促进经济,。
第二节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一,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作用与基本要求
(一)含义及其作用: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控制和调节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中间性指标具体分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
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通常有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等。
(二)选取的基本要求 有: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
二、可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根据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三个基本要求,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可作为中介指标的一般有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这几个变量,也有的把汇率包括在内。
(一) 利率 。即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市场利率水平。
(二) 货币供应量 。即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水平,使货币供应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要求相适应。
(三) 其他指标 。主要是贷款量和汇率。
三、可作为操作指标的金融变量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操作指标主要是准备金和基础货币,有的国家还将中央银行利率作为操作指标。
(一)准备金准备金指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的主要传递指标,也是中央银行可直接操作的指标 。
准备金指标主要有三种口径:
1,准备金总额;
2,法定准备金;
3,超额准备金 。
中央银行可直接操作的经常性指标是超额准备金 。 以超额准备金作为操作指标,就是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各类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水平 。
( 二 ) 基础货币以基础货币作为操作指标,就是中央银行直接调节基础货币量 。 基础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它们是货币供应量数倍伸缩的基础,是市场货币量形成的源头 。
四,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主要有四个: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率、银行备付金率。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一,货币政策工具的含义货币政策工具又称作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 。
二,一般性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也称作,三大法宝,,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
( 一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含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强的工具之一 。
这一政策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通过决定或改变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即使准备金率调整的幅度很小,
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
2,中央银行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没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正常发挥作用 。
3,即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
4,即使存款准备金率维持不变,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
存款准备金率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1,由于准备金率调整的效果较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日常性工具 。
2,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实现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 二 ) 再贴现政策
1,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
2,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从而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 。
再贴现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
再贴现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较而言,再贴现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三)公开市场业务
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依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2、公开市场业务有明显的优越性,即:主动性强;
灵活性高;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影响范围广。
3,开市场业务虽然能有效发挥作用,但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顺利实施:
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
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
③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
三、选择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主要有: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
( 二 )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
( 三 ) 不动产信用控制 。
( 四 ) 优惠利率 。
( 五 ) 预缴进口保证金 。
四,其他政策工具其他政策工具主要有两类:一类属于直接信用控制,一类属于间接信用指导 。
( 一 ) 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
其主要手段包括规定利率限额及信用配额,规定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
( 二 ) 间接信用指导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导,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
第四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 二 ) 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一般顺序是:
1,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
3、从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同样也包含三个环节,即中央银行至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至企业、
居民,企业、居民至国民经济各变量。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三个环节相比较,又有很大的差别,
主要是因为在整个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中,金融市场作用微弱。
三、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效应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部门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它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其中,外部时滞是主要的。
第五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一般作用
(一)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 。
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
收缩信贷,能直接减少信贷资金量;
提高利率,会增加贷款使用的成本。
因此,“紧”的货币政策能够减少货币供应量,
对控制物价有利,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制约作用。“松”的货币政策能够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二)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
增税使企业和公众可支配的利润及收入减少;减支直接减少政府需求。
所以,,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
但对投资不利 。,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运用的必要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运用的必要性是由财政和银行相互间的经济联系及两大政策对总需求的不同调节功能决定的。
三、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最常用的松紧搭配一般有四种组合:
(一)“紧”货币“松”财政;
( 二 ),紧,财政,松,货币;
( 三 ) 财政,货币,双紧,;
( 四 ) 财政,货币,双松,。
,一紧一松,主要解决结构问题;,双松,或
,双紧,主要解决总量问题 。
四,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的问题
( 一 ) 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
( 二 ) 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 三 ) 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 四 ) 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 。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分析说明了货币政策的含义与作用,
重点分析了货币政策的目标及诸目标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阐述了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作用与基本要求,介绍了可作为中介指标的几个金融变量和我国现行的中介指标;阐明了货币政策工具的含义,重点分析了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和我国现行的政策工具;探讨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以及传导的时滞效应问题;着重阐明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一般作用及其政策搭配的必要性和组合方式,重点阐明了我国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客观要求 。
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有哪些作用?
2,试论货币政策目标及诸目标的要求 。
3,什么是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
应如何选定?
4、我国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何异同?
5、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如何协调配合?
6,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十三章 金融监管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分析说明以下六个问题:金融监管的含义与特征;金融监管的必要性;金融监管的历程;
金融监管体系;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
基本概念,
金融监管 集中监管体制 分业监管体制 资本充足性 存款保险制度 金融市场监管,三公,
原则重点问题,
1,金融监管的含义,特征和必要性;
2,金融监管体系的构成;
3,世界各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和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
第一节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基本历程一,金融监管的含义与特征
( 一 ) 含义,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
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际法律法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 ( 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 ) 实施的监督管理 。
广义的金融监管是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社会中介机构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
( 二 ) 在市场经济中金融监管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法制性 。 金融监管属于国家的法定制度,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监管制度都是通过立法程序确定的,是一国金融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
2,系统性 。 金融监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
3,社会性 。 金融监管应该是一种社会性监管,
需要社会各界的协调配合 。
二,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一)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由于金融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更需要通过外部监管来克服市场缺陷。
( 二 ) 金融业的特殊性 。 从金融业本身的特殊性看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 由此决定了必须对金融业严加监管,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和有效运转 。
2,金融业的内在风险 。 这种风险决定了国家特别需要对该行业进行监管 。
3、金融业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与金融活动涉及的广泛性相关,这就需要通过金融监管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保护公众利益。
4,维护金融秩序,保证公平竞争,提高金融效率 。 良好的金融秩序是保证金融安全的重要前提,
公平竞争是保持金融秩序和金融效率的重要条件 。
这也使金融监管的必要性更加突出 。
三,金融监管的基本历程各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监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 一 ) 20世纪 30年代前 —— 相对宽松阶段;
( 二 ) 20世纪 30— 70年代 —— 严格管制阶段;
( 三 ) 20世纪 70年代至今 —— 完善强化阶段 。
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系的一般构成一,金融监管的组织体制按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划分为集中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 。
( 一 ) 集中监管体制集中监管体制是把金融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进行监管,一般由一个金融监管机构承担监管的职责,绝大多数国家是由中央银行来承担。
(二)分业监管体制分业监管体制是根据金融业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范围的划分而分别进行监管的体制 。
二,金融监管目标与原则
( 一 ) 金融监管目标金融监管目标可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 。
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目标可概括为:
1,一般目标 。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与安全,保护公平竞争和金融效率的提高,保证中国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
2,具体目标 。 经营的安全性,竞争的公平性和政策的一致性 。
经营的安全性包括方面:
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 二 ) 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1,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 。
2,以法监管原则 。
3,,内控,与,外控,相结合的原则 。
4,稳健运行与风险预防原则 。
5,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原则 。
三,金融监管的内容与措施金融监管从对象上看,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具体监管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 一 ) 市场准入的监管 。
( 二 ) 市场运作过程的监管 。
( 三 ) 市场退出的监管 。
四,金融监管的手段和方式各国金融监管主要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处罚手段,并建有成套的系统性规章制度,
创立了多种方式方法 。 从总体上看,各国的金融监管主要依据法律,法规来进行,在具体监管过程中,主要运用金融稽核手段,采用,四结合,并用的全方位监管方法 。
第三节 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一,国家对商业银行监督管理的必要性二,国家对商业银行监督管理的内容
( 一 ) 对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对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对商业银行设立和组织结构的监管。主要包括确定商业银行设立的基本条件、最低注册资本、申请设立时必须提交的文件资料、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分支机构的设立规定、分立或合并的规定、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和条件等。
2,对银行业务范围的监管 。 商业银行可经营哪些业务,不可以经营哪些业务一般是有限制的 。
( 二 ) 对商业银行市场运作的监管对商业银行市场运作的监管主要有以下内容:
1,资本充足性监管 。 对于商业银行的资本金,除注册时要求的最低标准外,一般还要求银行自有资本与资产总额,存款总额,负债总额以及风险投资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银行在开展业务时要受自有资本的制约,不能脱离自有资本而任意扩大业务 。
2,对存款人保护的监管 。 主要包括制定存款业务的原则,对存款人权益的保护性规定,对存款利率的监管,对存款方式的监管,对存款保险的规定等 。
3、流动 性监管。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同资本充足性一样重视,只是监管流动性的方法有所不同。
4贷款风险的控制 。 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尽可能限制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过度集中,通常限制一家银行对单个借款者提供过多的贷款,以分散风险 。
5,准备金管理。监管当局的主要任务是确保银行及时足额地提取法定存款准备金,提取和保留必要的超额准备金。
6,对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的监管 。 主要包括规定商业银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对会计账册真实性的监管,对商业银行财务会计审计的规定,对商业银行提取呆账准备金的规定等 。
( 三 ) 对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监管当商业银行已经或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利益时,监管当局将对商业银行做出市场退出的处理 。
第四节 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一,金融市场监管的含义与意义金融市场的监管是指国家 ( 政府 ) 金融管理当局和有关自律性组织 ( 机构 ) 对金融市场的各类参与者及他们的融资,交易活动所做的各种规定以及对市场运行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措施及方法 。
金融市场的活动涉及面广,影响面宽,作用力大,对微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调控乃至整个经济运行,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二,金融市场监管的原则与内容
( 一 ) 各国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一般有以下三条原则:
1,公开,公证,公平原则 。
2,制止背信的原则 。
3,禁止欺诈,操纵市场的原则 。
( 二 ) 各国金融监管的内容包括:
1,对金融工具发行的监管;
2,对金融工具转让交易的监管;
3,对证券市场参与者的监管 。
三,金融市场监管机构中央银行是金融市场主要的监管机构 。 除中央银行以外,大多数国家还有专门的市场监管机构,以及自律性监管机构 。
四,金融市场监管手段金融市场监管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阐述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其历程,金融监管体系的一般构成,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和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四个问题 。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特殊地位的增强,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金融监管也显得更为重要 。 这一章分析说明了金融监管的特点和必要性,重点介绍了各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监管大致经历了的三个阶段;分析了金融监管体系的一般构成,包括金融监管的组织体制,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原则,金融监管的内容,措施,手段与方式;分析了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重点介绍了对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市场运作的监管和市场退出的监管;
最后分析了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重点介绍了金融市场监管的原则与内容以及手段 。
思考题,
1,金融监管的含义与特征是什么?
2,论述金融监督的必要性 。
3,什么是金融监管体系? 它由那几部分构成?
4,为什么各国都十分重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十四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分析说明以下四个问题: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经济货币化的概念,经济货币化的作用及其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影响因素;
金融创新的含义和表现,当代金融创新的成因,
当代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推动我国金融创新的途径 。
基本概念,
经济货币化 商品化 经济金融化 金融创新 金融电子化重点问题:
1,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经济货币化的含义,作用与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影响因素;
3,金融创新的含义,表现,成因以及对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经济发展决定金融在金融与经济的基本关系上,首先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作用 。
( 一 ) 金融是依附于商品经济的一种产业,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
( 二 ) 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规模和层次 。 金融发展的阶段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阶段 。
二,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推动作用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
( 一 ) 通过金融运作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如提供货币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提供信用促进资金融通和利用,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便利经济运作 。
( 二 ) 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促进储蓄并将其顺利转化为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 如通过吸收存款和发行有价证券,向国外借款等为经济发展组织资金来源;通过发放贷款,贴现,票据,购买有价证券等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供给等 。
( 三 ) 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以节约交易成本,
促进资金融通,便利经济活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 。
( 四 ) 通过金融业本身的产值增长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
三,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业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现代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在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
出现不良影响和负作用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
( 一 ) 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通货膨胀,信用膨胀,
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危害经济发展 。
( 二 ) 因金融业经营不善使金融风险加大,一旦风险失控,不仅导致金融业的危机,而且将破坏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引发经济危机 。
( 三 ) 因信用过度膨胀产生金融泡沫,剥离金融与实质经济的血肉联系,膨胀虚拟资本,刺激过度投机,增大投资风险,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破坏性 。
第二节 经济货币化与金融化一,经济货币化的概念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 货币化程度一般可以用一定时期的货币存量与名义收入之比来衡量 。
二,经济货币化的作用与影响货币化程度越高,意味着商品化程度越高,货币的作用范围大,渗透力,推动力和调节功能强 。 因此,经济货币化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运作具有重要作用
:
三,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影响因素一国货币化程度的高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其中有两个因素起支配作用: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二是货币金融的作用程度 。
四,经济货币化的发展趋势
20世纪50年代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货币信用的发展阶段。金融业高度发达,特别是大规模的金融创新之后,非货币性的金融资产迅速增加;金融化比值提高很快,表明金融在这些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因而调控金融总量、监管金融活动也成为这些国家的政策重点。
第三节 金融创新与发展一,金融创新的概念与分类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 。
金融创新大致可分为三类: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业务创新;金融组织创新 。
二,当代金融创新的主要表现
( 一 ) 金融制度创新 。
包括:国际货币制度的创新;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 。
( 二 ) 金融业务创新 。 包括: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新兴金融市场不断创新;新业务和新交易大量涌现 。
( 三 ) 金融组织结构创新 。 包括:创新型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不断创新;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频繁创新 。
三,当代金融创新的成因
( 一 ) 经济思潮的变迁 。
20世纪70年代西方兴盛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为金融业要求放松管制,追求自由经营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武器 。 在经济自由主义思潮支配下,各国当局放松了金融管制的程度,
促进了金融创新 。
( 二 ) 需求刺激于供给推动 。
在需求方面,经济货币化向金融化发展以后,
许多新的金融需求随着金融化程度的提高,不断产生出来,刺激了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从供给方面看,由于金融机构资产的剧增,大大提高了金融创新的规模报酬,刺激了金融机构增加创新的供给 。
( 三 ) 对不合理金融管制的回避 。
当现行管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金融发展的要求而又未做改革时,为抵消管制的负作用,金融机构就会通过避管性创新来冲破障碍 。
( 四 ) 新科技革命的推动 。
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创新的平均成本。
四,当代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 一 ) 对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当代金融创新对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的:
1,提高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 。
2,提高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 。
3,增强金融产业的发展能力 。
4,金融作用力大为增强 。
( 二 ) 对金融和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金融创新在繁荣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对金融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
1,当代金融创新使货币供求的机制,总量和结构乃至特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金融运作和和宏观调控影响重大 。
2,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货币政策的决策,操作,
传导及其效果,对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
3,创新中金融风险有增无减,金融业的稳定性趋于下降 。
4,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投机和泡沫膨胀的不良倾向 。
五,创新推动:新世纪中国金融的推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
它要求有发达的金融与之相适应,由此推动着金融不断向前发展 。
推动我国金融创新的途径是:
( 一 ) 中国金融创新应以增强发展动力和提高金融效率为基本目标 。
( 二 ) 我国的金融创新应以,明确方向,引导监管,实事求是,为原则 。
1,明确创新方向,坚持与实质经济运行紧密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 。
2,引导与监管并重,确保金融创新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
3、实事求是,兼顾国际通用性和国情特殊性。
( 三 ) 我国金融创新的途径与要求
1,我国未来的金融创新应该以吸纳性为主,满足国内需求并很快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提高中国金融发展的速度与效率 。
2,我国金融创新首先应该以适应并以满足经济发展中的需求为目的 。
3,坚持以增强金融机构创新供给能力为基点,
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生存发展能力 。
4,以遵纪守法为前提,金融创新首先必须具有合法性和合规性 。
5,以防范风险保持稳健为主要警戒点 。
6,注重保证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顺利进行 。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分析说明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货币化与金融化,金融创新与发展三个问题 。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经济发展决定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
重点强调了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分析说明了经济货币化的含义,影响与作用,探讨了经济货币化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当代金融创新的几种表现,分析了金融创新的成因,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最后分明说明了我国在新世纪金融创新的推动力和推动我国金融创新的途径 。
思考题,
1,试述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
2,什么是经济货币化? 其作用以及影响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3,当代金融创新对金融与经济的影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