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分解算法
生产实际中遇到的线性规划问题常常是规模很大的,如果约束条件多到超过计算机容量的程度,就会给求解造成困难。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对于大型问题,针对其具体结构,往往可把它分解成几个较小问题来处理,这类方法称为分解算法。
§1 分解定理我们先介绍作为分解算法理论根据之一的分解定理。
对于线性规划问题
(1)
我们已定义可行解集D:
相应地,定义集合
以及集合
则易见是有界凸集,并且的极点个数有限,设它们为,常称为(1)的基可行方向,而中的元素则称为(1)的可行方向或极射向。
设是(1)的一个可行基,如果对某一非基变量,其检验数,系数,令,满足
则,故,即为(1)的可行方向或极射向,并且,而,便是(1)的基可行方向,即。以上分析表明,若(1)的可行解无界,则它存在可行方向或极射向。
定理1 如果D非空,则的充要条件是
(2)
这里是D的极点,yi,i=1,是(1)的基可行方向;
,
证明:充分性是显然的,故只需证必要性,任取,若X是D的极点,则(2)自然成立,否则应有,使
(3)
设X有P个正分量,则由(3)知,若,亦有,故正分量不多于P个,取,再取,则,不妨设,令,则易见,且其正分量个数不多于P-1个,而。若,则,且有。而的正分量个数不多于P-1个;若不成立,则,取,则的正分量个数不多于P-1,而,其中和正分量的个数均不多于P-1,即比X少1。
若,仍不是极点,则对之重复以上步骤,经有限步,必可将X表成
(4)
其中,。故以下只需证。若Y=0,只需取。若,则,取,则。再注意到(4)对有界集合亦成立,且此时。(若D有界而Y≠0,则易证,令。导致D无界,矛盾)从而必有
令,便有,至此,定理获证。
这样,由定理1,得到了(1)之可行解的一般表达式(2),且知若可行解集D有界,其一般表达式为
其中,是D的极点,亦即X可表为极点的凸组合。
§2 二分法考虑如下线性规划问题
这里是矩阵,是维向量,k=1,2
设}
则由分解定理,对,可写为
(8)
是的极点。是基可行方向。
将(8)代入(5)和(7)得
(9)
(10)
可见,若视,为变量,那么解(5)-(7)等价于解(9)-(11)。
只是这里的系数矩阵之列向量(及)和目标函数之系数(及)也是未知的罢了。也正因如此,直接求解(9)-(11)是不行的,还必须作进一步分析,以后称(9)-(11)为主规划。
设已得主规划的一个基(如人造基),记其对应的单纯形算子为(为维向量(与(9)相应)为一数(与(10)相应)),于是各检验数可写为
(12)
(13)
为计算(12)(13),考虑解如下线性规划问题:
(14)
称(14)为问题的子规划。
显然,若(14)无可行解,则原问题(5)-(7)亦无可行解。若(14)有可行解,而无最优解,则利用单纯形迭代,可找到(14)的一个基可行方向,使得,从而由(13)知,按照单纯形法,应选与相应的变量进基,算出这列的系数(因已经知道),得到主元列,并实行通常的换基迭代(修正算法),则可得到一个新的基及对应的乘子。
若(14)有最优解,则对(14)的所有基可行方向,均使得(因这时它的检验数)。从而由(13),(9)-(11)的检验数,另方面若使目标函数满足,则对任意基可行解
便有
这说明已得到最优解。否则说明,从而选为进基变量,算出和主元列,实行换基迭代,可得一新基及对应乘子。
重复以上过程,即可求出(9)-(11)的解,再代入(8),便得(5)---(7)的解。
如果初始基是人造基,或(9)---(11)以典式形式给出,则乘子不必单独计算,就是初始基变量的检验数。
§3 p分法若问题具有以下的结构形式
(15)
(16)
(17)
这里都是矩阵,,,,bk都是适当维数的向量,这种特殊的结构可理解为,有一个总公司,下属p个子公司,每个子公司都有自己的决策变量()和需要遵守的约束(16)。同时各子公司之间还具有某种联系约束(15),目标是要使总公司的耗费(17)最小。
记
利用分解定理,对,可写为
(18)
(19)
是的极点,是基可行方向。
将(18)代入(15)和(17)得:
(20)
(21)
(22)
我们称(20)-(22)是P分法的主规划,它与(15)-(17)是等价的。
设已知主规划的一个可行基B,记其对应的乘子为
其中是一行向量,维数和(20)的方程个数相同,都是数量,是对应于方程(21)的乘子。易知,B是最优基的条件是:对任何,有
(23)
(24)
条件(23)和(24)等价于下述各线性规划问题
(25)
都有最优解,且最小值不小于,这个规划(25),称为子规划。
若子规划(25)中有一个无可行解,则显然原规划(15)-(17)亦无可行解。
若有某k,使对应的子规划存在基可行方向,使(24)不成立,则可由之生成主元列:
若有某k,使对应的子规划有最优解,且使(23)不成立,则可由之生成主元列
这里是第k个p维单位向量,
据以上分析,不难写出分解算法的计算步骤。这里从略。
例1 求满足
求解过程略(详见[13]或[14])
4 一种新途径前两节介绍的二分法,对系数矩阵A没有特殊要求。解子规划(14)可使约束条件减少一半(但变量不减少)。P分法是针对特殊结构(15)-(17)的,解子规划(25)可在P个计算机上并行,主规划的约束条件可减至m+p个。但是两种方法的每一步迭代,都要以求出子规划的最优解为前提,可见付出的代价是相当大的,即使对例1这样简单的问题,求解也要花费很大的篇幅。我们考虑一种新途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适当的变换,把部分约束转化成上限约束的形式,从而可用第五章中提供的方法处理,以达到减少约束和变量的目的。
形如(5)-(7)的一般结构不妨设,于是(5)变成
设可以估计出的一个上界:
(26)
再设中矩阵N的秩为r
若r=m,令
(27)
则由
(28)
再由(26)知
(29)
再设,其中非奇异,相应地,则由(27)有
(30)
将(28),(30)代入(6)、(7)便得一含变量u、,个普通约束个上限约束(29)的问题,解之,并将解代入(30),求出,若,则立得(5)-(7)的最优解,否则将使(30)小于0的那些中的一个作为新增约束,继续求解,直到为止。
若r<m1,不妨设N的前r行线性无关,记前r行的矩阵为,仍令
对的前r个约束重复以上过程,而将中余下的看成是(6)的约束来处理约束是不等式的情形
(31)
若(31)中约束的个数不多于变量的个数,即,则添加松弛变量Y,有
于是可采用(一)的方法处理。
若m>n,且秩A为n,取A的一个n阶可逆子矩阵,不妨设为前n行,令,便有
(32)
设能估计出的一个下界d,并不妨设d=0,(此假定,对许多实际问题例如资源利用问题,是成立的,至于若d<0,可作变换v=u-d)便有
(33)
这是一个含有m-n个普通约束,n个上限约束的问题,解之,并代入(32)若求得的,则其即为最优解。否则,设负分量为,k=1,。。。t,则增加约束(或选其中之一,例如绝对值最大的):
(34)
继续求解,直到求得的为止。
注意,若,则必有。
约束为不等式的情形:
(35)
任取A的r个线性无关的行,记为,其中非奇异,仍令
(36)
记,可得
(37)
将(37)代入(35)其余约束条件中,便得含有m-r约束,n个变量,的问题,解之,再代入(37),若,则已得最优解,若可行解无下界或中有负分量,则于(37)中选适当约束加上去,继续求解,直到求得的为止例2 用本节的方法解例1
令 (38)
得 (39)
代入其余约束后得
(40)
(40)是变量有上限的问题,引入松弛变量,做单纯形表,具体迭代过程如下:
0 0 1 1 1 0
3/5 1/5* 2 1 0 1
15
40
f
1/5 2/5 2 1 0 0
0
0 0 1 1 1 0
3 1 10 5 0 5
15
200
f
-1 0 -2 -1 0 -2
-80
0 0 1 1 1 0
3 -1 10* 5 0 5
15
180
f
-1 0 -2 -1 0 -2
-80
-3/10* 1/10 0 1/2 1 -1/2
3/10 -1/10 1 1/2 0 1/2
-3
18
f
-2/5 -1/5 0 0 0 -1
-44
1 -1/3 0 -5/3 -10/3 5/3
0 0 -1 1* 1 0
10
155
f
0 -1/3 0 -2/3 -4/3 -1/3
-40
1 -1/3 5/3 0 -5/3 5/3
0 0 -1 1 1 0
55/3
5
f
0 -1/3 -2/3 0 -2/3 -1/3
-110/3
于是得
u1=55/3,u2=20,y1=10,y2=5,f= -110/3
从而x1=25/3,x2=10/3,由于它们均非负,故已求得最优解:
x1=25/3,x2=10/3,y1=10.y2=5
minf=-110/3
这比用P分法求解简单多了,但是,事情并非总是如此成功。因为最后求得的可能有负值,这就要增加约束迭代了,只有当(32)中的,才肯定不会出现负值。不过事先很难保证这一点,一般中负值元素不多并比较小(象本例那样)就不错了。当然从平均性态看来(32)中可有一半的分量非负,从而能减少其中的一半约束。
生产实际中遇到的线性规划问题常常是规模很大的,如果约束条件多到超过计算机容量的程度,就会给求解造成困难。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对于大型问题,针对其具体结构,往往可把它分解成几个较小问题来处理,这类方法称为分解算法。
§1 分解定理我们先介绍作为分解算法理论根据之一的分解定理。
对于线性规划问题
(1)
我们已定义可行解集D:
相应地,定义集合
以及集合
则易见是有界凸集,并且的极点个数有限,设它们为,常称为(1)的基可行方向,而中的元素则称为(1)的可行方向或极射向。
设是(1)的一个可行基,如果对某一非基变量,其检验数,系数,令,满足
则,故,即为(1)的可行方向或极射向,并且,而,便是(1)的基可行方向,即。以上分析表明,若(1)的可行解无界,则它存在可行方向或极射向。
定理1 如果D非空,则的充要条件是
(2)
这里是D的极点,yi,i=1,是(1)的基可行方向;
,
证明:充分性是显然的,故只需证必要性,任取,若X是D的极点,则(2)自然成立,否则应有,使
(3)
设X有P个正分量,则由(3)知,若,亦有,故正分量不多于P个,取,再取,则,不妨设,令,则易见,且其正分量个数不多于P-1个,而。若,则,且有。而的正分量个数不多于P-1个;若不成立,则,取,则的正分量个数不多于P-1,而,其中和正分量的个数均不多于P-1,即比X少1。
若,仍不是极点,则对之重复以上步骤,经有限步,必可将X表成
(4)
其中,。故以下只需证。若Y=0,只需取。若,则,取,则。再注意到(4)对有界集合亦成立,且此时。(若D有界而Y≠0,则易证,令。导致D无界,矛盾)从而必有
令,便有,至此,定理获证。
这样,由定理1,得到了(1)之可行解的一般表达式(2),且知若可行解集D有界,其一般表达式为
其中,是D的极点,亦即X可表为极点的凸组合。
§2 二分法考虑如下线性规划问题
这里是矩阵,是维向量,k=1,2
设}
则由分解定理,对,可写为
(8)
是的极点。是基可行方向。
将(8)代入(5)和(7)得
(9)
(10)
可见,若视,为变量,那么解(5)-(7)等价于解(9)-(11)。
只是这里的系数矩阵之列向量(及)和目标函数之系数(及)也是未知的罢了。也正因如此,直接求解(9)-(11)是不行的,还必须作进一步分析,以后称(9)-(11)为主规划。
设已得主规划的一个基(如人造基),记其对应的单纯形算子为(为维向量(与(9)相应)为一数(与(10)相应)),于是各检验数可写为
(12)
(13)
为计算(12)(13),考虑解如下线性规划问题:
(14)
称(14)为问题的子规划。
显然,若(14)无可行解,则原问题(5)-(7)亦无可行解。若(14)有可行解,而无最优解,则利用单纯形迭代,可找到(14)的一个基可行方向,使得,从而由(13)知,按照单纯形法,应选与相应的变量进基,算出这列的系数(因已经知道),得到主元列,并实行通常的换基迭代(修正算法),则可得到一个新的基及对应的乘子。
若(14)有最优解,则对(14)的所有基可行方向,均使得(因这时它的检验数)。从而由(13),(9)-(11)的检验数,另方面若使目标函数满足,则对任意基可行解
便有
这说明已得到最优解。否则说明,从而选为进基变量,算出和主元列,实行换基迭代,可得一新基及对应乘子。
重复以上过程,即可求出(9)-(11)的解,再代入(8),便得(5)---(7)的解。
如果初始基是人造基,或(9)---(11)以典式形式给出,则乘子不必单独计算,就是初始基变量的检验数。
§3 p分法若问题具有以下的结构形式
(15)
(16)
(17)
这里都是矩阵,,,,bk都是适当维数的向量,这种特殊的结构可理解为,有一个总公司,下属p个子公司,每个子公司都有自己的决策变量()和需要遵守的约束(16)。同时各子公司之间还具有某种联系约束(15),目标是要使总公司的耗费(17)最小。
记
利用分解定理,对,可写为
(18)
(19)
是的极点,是基可行方向。
将(18)代入(15)和(17)得:
(20)
(21)
(22)
我们称(20)-(22)是P分法的主规划,它与(15)-(17)是等价的。
设已知主规划的一个可行基B,记其对应的乘子为
其中是一行向量,维数和(20)的方程个数相同,都是数量,是对应于方程(21)的乘子。易知,B是最优基的条件是:对任何,有
(23)
(24)
条件(23)和(24)等价于下述各线性规划问题
(25)
都有最优解,且最小值不小于,这个规划(25),称为子规划。
若子规划(25)中有一个无可行解,则显然原规划(15)-(17)亦无可行解。
若有某k,使对应的子规划存在基可行方向,使(24)不成立,则可由之生成主元列:
若有某k,使对应的子规划有最优解,且使(23)不成立,则可由之生成主元列
这里是第k个p维单位向量,
据以上分析,不难写出分解算法的计算步骤。这里从略。
例1 求满足
求解过程略(详见[13]或[14])
4 一种新途径前两节介绍的二分法,对系数矩阵A没有特殊要求。解子规划(14)可使约束条件减少一半(但变量不减少)。P分法是针对特殊结构(15)-(17)的,解子规划(25)可在P个计算机上并行,主规划的约束条件可减至m+p个。但是两种方法的每一步迭代,都要以求出子规划的最优解为前提,可见付出的代价是相当大的,即使对例1这样简单的问题,求解也要花费很大的篇幅。我们考虑一种新途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适当的变换,把部分约束转化成上限约束的形式,从而可用第五章中提供的方法处理,以达到减少约束和变量的目的。
形如(5)-(7)的一般结构不妨设,于是(5)变成
设可以估计出的一个上界:
(26)
再设中矩阵N的秩为r
若r=m,令
(27)
则由
(28)
再由(26)知
(29)
再设,其中非奇异,相应地,则由(27)有
(30)
将(28),(30)代入(6)、(7)便得一含变量u、,个普通约束个上限约束(29)的问题,解之,并将解代入(30),求出,若,则立得(5)-(7)的最优解,否则将使(30)小于0的那些中的一个作为新增约束,继续求解,直到为止。
若r<m1,不妨设N的前r行线性无关,记前r行的矩阵为,仍令
对的前r个约束重复以上过程,而将中余下的看成是(6)的约束来处理约束是不等式的情形
(31)
若(31)中约束的个数不多于变量的个数,即,则添加松弛变量Y,有
于是可采用(一)的方法处理。
若m>n,且秩A为n,取A的一个n阶可逆子矩阵,不妨设为前n行,令,便有
(32)
设能估计出的一个下界d,并不妨设d=0,(此假定,对许多实际问题例如资源利用问题,是成立的,至于若d<0,可作变换v=u-d)便有
(33)
这是一个含有m-n个普通约束,n个上限约束的问题,解之,并代入(32)若求得的,则其即为最优解。否则,设负分量为,k=1,。。。t,则增加约束(或选其中之一,例如绝对值最大的):
(34)
继续求解,直到求得的为止。
注意,若,则必有。
约束为不等式的情形:
(35)
任取A的r个线性无关的行,记为,其中非奇异,仍令
(36)
记,可得
(37)
将(37)代入(35)其余约束条件中,便得含有m-r约束,n个变量,的问题,解之,再代入(37),若,则已得最优解,若可行解无下界或中有负分量,则于(37)中选适当约束加上去,继续求解,直到求得的为止例2 用本节的方法解例1
令 (38)
得 (39)
代入其余约束后得
(40)
(40)是变量有上限的问题,引入松弛变量,做单纯形表,具体迭代过程如下:
0 0 1 1 1 0
3/5 1/5* 2 1 0 1
15
40
f
1/5 2/5 2 1 0 0
0
0 0 1 1 1 0
3 1 10 5 0 5
15
200
f
-1 0 -2 -1 0 -2
-80
0 0 1 1 1 0
3 -1 10* 5 0 5
15
180
f
-1 0 -2 -1 0 -2
-80
-3/10* 1/10 0 1/2 1 -1/2
3/10 -1/10 1 1/2 0 1/2
-3
18
f
-2/5 -1/5 0 0 0 -1
-44
1 -1/3 0 -5/3 -10/3 5/3
0 0 -1 1* 1 0
10
155
f
0 -1/3 0 -2/3 -4/3 -1/3
-40
1 -1/3 5/3 0 -5/3 5/3
0 0 -1 1 1 0
55/3
5
f
0 -1/3 -2/3 0 -2/3 -1/3
-110/3
于是得
u1=55/3,u2=20,y1=10,y2=5,f= -110/3
从而x1=25/3,x2=10/3,由于它们均非负,故已求得最优解:
x1=25/3,x2=10/3,y1=10.y2=5
minf=-110/3
这比用P分法求解简单多了,但是,事情并非总是如此成功。因为最后求得的可能有负值,这就要增加约束迭代了,只有当(32)中的,才肯定不会出现负值。不过事先很难保证这一点,一般中负值元素不多并比较小(象本例那样)就不错了。当然从平均性态看来(32)中可有一半的分量非负,从而能减少其中的一半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