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七章 平面图
§ 7.1 平面图的概念
定义 7.1.1 如果图 G 能画在曲面 S 上,使得任意两边互不交叉,则称 G 可嵌入曲面 S。若图 G 可嵌入平面,则称 G 是 可平面图 或 平面图,画出的无交叉边的图形称为图 G 的 平面嵌入 。
例如,下面是三个平面图及其平面嵌入。
根据定义,下列定理是显然的。
定理 7.1.1 若图 G 是平面图,则 G 的任何子图都是平面图。
定理 7.1.2 若图 G 是非平面图,则 G 的任何母图都是非平面图。
定理 7.1.3 若图 G 是平面图,则在 G 中添加重边或环边后所得之图仍是平面图。
注,由以上定理知
(1) K
n
( n≤4 ) 和 K
1,n
(n ≥ 1)及其所有子图都是平面图。
(2) 环边和重边不影响图的平面性。故以下讨论平面性时总假定图 G 是简单图。
定义 7.1.2 设图 G 是平面图 (已平面嵌入 ),G 的边将平面划分出的若干区域都称为图 G 的面。其中面积无限的面称为 无限面 或外部面,面积有限的面称为 有限面 或内部面。包围一个面的所有边称为该面的边界。一个面边界上的边数称为该面的次数 (割边按两次计 ),面 R 的次数记为 deg(R)。
定理 7.1.4 平面图 G 中所有面的次数之和等于 G 的边数的两倍,即
其中 R
1
,R
2
,
…
,R
r
是 G 的所有面。
证明,对 G 的任何一条边 e,若 e 是两个面 R
i
和 R
j
的公共边界,则在计算 R
i
和 R
j
的次数时,e 各提供了 1;若 e 只是某一个面的边界,则在计算该面的次数时,e 提供了 2。可见每条边在计算总次数时,都提供 2。因而结论成立。
1
deg( ) 2 ( ).
r
i
i
RGε
=
=
∑
2
定义 7.1.3 设 G 为简单平面图,若在 G 的任意不相邻的顶点 u,v 之间加边 uv
后,所得之图成为非平面图,则称 G 是极大平面图。
易见 K
1
,K
2
,K
3
,K
4
,K
5
– e 都是极大平面图。
定义 7.1.4 若非平面图 G 任意删除一条边后,所得之图都是平面图,则称 G 为极小非平面图。
容易证明下列定理
定理 7.1.5 极大平面图是连通的。
定理 7.1.6 n 阶( n ≥ 3)极大平面图中没有割边和割点。
§ 7.2 欧拉公式
定理 7.2.1(欧拉公式) 设 G 是连通的平面图,n,m,r 分别是其顶点数、边数和
面数,则
n – m + r = 2。
证明,对边数 m 作数学归纳法。
当 m=0 时,因 G 是连通图,所以 G 只能是平凡图,结论显然成立。
假设当 m=k 时,结论成立。下面证明 m=k+1 的情况。
若 G 是树,则 G 至少有两片树叶。设 v 是 G 的一片树叶。令 G′ =G? v,则
G′ 仍是连通图,且 G′ 的边数 m′ =m?1=k,由归纳假设知,n′–m′ +r′ =2,而 n′ =n?1,
r′ =r,于是
n – m + r = (n′ +1) – (m′ +1) + r′ = n′–m′ +r′ = 2。
若 G 不是树,则 G 中含有圈。设边 e 在 G 的某个圈上。令 G′ =G? e,则 G′
仍是连通图,且 G′ 的边数 m′ =m?1=k,由归纳假设知
n′–m′ +r′ = 2,而 n′ =n,r′ =r?1,
于是 n – m + r = n′ – (m′ +1) + (r′+1) = n′–m′ +r′ = 2 。
证毕。
定理 7.2.2(欧拉公式的推广形式) 对于具有 w(w ≥ 1)个连通分支的平面图 G,有
n – m + r = w+1。
其中 n,m,r 分别是其顶点数、边数和面数。
证明,设 G 的连通分支分别为 G
1
,G
2
,
…
,G
w
,并设 G
i
的顶点数、边数和面数分别为 n
i
,m
i
,r
i
。由欧拉公式可知
3
定理 7.2.3 设 G 是连通的平面图,且每个面的次数至少为 l (l ≥ 3),则 G 的边数
m 与顶点数 n 有如下关系,
(2).
2
l
mn
l
≤?
证明,由定理 7.1.4 可知
推论 7.2.1 K
5
和 K
3,3
都不是平面图。
证明,若 K
5
是平面图,由于 K
5
中无环边和重边,故每个面的次数至少为 3,
而 K
5
的边数为 10。由定理 7.2.3,应有,这是不可能的。因此 K
5
不是平面图。
若 K
3,3
是平面图,由于 K
3,3
中最短圈的长度为 4,故每个面的次数至少为
4,而 K
3,3
的边数为 9。由定理 7.2.3,应有,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 K
3,3
不是平面图。证毕。
推论 7.2.2 K
n
(n ≥ 5)和 K
3,n
(n ≥ 3)都不是平面图。
证明,由定理 7.1.2 和推论 7.2.1 立即可知。
推论 7.2.3 K
5
和 K
3,3
都是极小非平面图。
由推论 7.2.1 和极小非平面图的定义容易验证。
定理 7.2.4 设 G 是具有 w(w≥1)个连通分支的平面图,各面的次数至少为 l(l ≥3),
则 G 的边数 m 与顶点数 n 有如下关系,
证明,利用欧拉公式的推广形式 (定理 7.2.2),与上一定理类似可证。
11
1
1111
2,( 1,2,).
,.,,
1,
2( ) 1
iii
ww
ii
ii
w
i
i
wwww
iii i i i
nmr i w
mmnn G G
Grrw
wnmr nmrnmrw
==
=
====
+= =
=?+
=?+=?+=?++?
∑∑
∑
∑∑∑∑
null
易知 由于 的每个分支有一个外部面 而 只有一个外部面故 的面数 于是整理即得结论,证毕.
1
2deg()
2.,2(2),
r
i
i
mRlr
rmn mlmn
=
=≥?
=+? ≥ +?
∑
由欧拉公式可知 将此式代入上式 得 整理便得结论。证毕。
3
10 (5 2) 9
32
≤?=
4
9(62)8
42
≤?=
(1).
2
l
mnw
l
≤
4
定理 7.2.5 设 G 是具有 m 条边的 n(n≥3) 阶简单平面图,则 m ≤ 3n?6 。
证明,设 G 有 w (w≥1) 个连通分支。若 G 为树或森林,则 m = n? w ≤ 3 n? 6 。
否则,G 中必有圈。因 G 是简单图,所以各圈的长度至少是 3,从而 G 中面的最小次数 l ≥ 3 。又因函数
在 l=3 时达到最大值 3,于是由定理 7.2.4,
证毕。
定理 7.2.6 具有 m 条边的 n(n ≥ 3) 阶简单连通的平面图 G 是极大平面图当且仅当 G 的每个面的次数均为 3。
证明,充分性,由定理 7.1.4 知,。因 G 是连通的,由欧拉公式可知,r =2+m–n。由此二式整理得,m =3n–6 。
假如 G 不是极大平面图,则 G 中一定存在不相邻的顶点 u 和 v,使得 G′
=G+uv 仍是简单平面图,而 G′ 的边数 m′ =m+1,n′ =n,结合 m =3n–6 得,m′ =
3n′ – 5> 3n′ – 6 。这与定理 7.2.5 矛盾。
必要性 设 G 是简单、连通的极大平面图,则 G 中无环边和重边,且由定理
7.1.6 可知,G 中无割边和割点。于是 G 中各面的次数至少为 3。以下用反证法证明 G 中各面的次数不会大于 3。从而使必要性得证。
事实上,假如 G 的某个面 R
i
的次数 deg(R
i
)=s ≥ 4,则 R
i
的边界上至少有 4
个顶点,设其中 4 个依次相邻的顶点为 v
1
,v
2
,v
3
,v
4
。若 v
1
与 v
3
在 G 中不相邻,
则在 R
i
内添加边 v
1
v
3
不破坏平面性,这与 G 是极大平面图矛盾。因而 v
1
与 v
3
在 G 中必定相邻。但因面 R
i
的存在,边 v
1
v
3
必在 R
i
的外边。类似地,v
2
与 v
4
在
G 中也必定相邻且边 v
2
v
4
必在 R
i
的外边。于是边 v
1
v
3
与边 v
2
v
4
必在 R
i
的外部相交。这与 G 是平面图矛盾。从而 G 中各面的次数不会大于 3。 证毕。
由该定理可知,下列平面图中,只有 (c)是极大平面图。
2
1
22
l
ll
=+
(1)3(2)36.
2
l
mnwnn
l
≤≤?=?
1
2deg()3
r
i
i
mRr
=
= =
∑
(a)
(c)
(b)
5
定理 7.2.7 设 G 是具有 m 条边的 n (n ≥ 3) 阶极大平面图,则 m=3n–6。
证明,由于极大平面图是连通图,由欧拉公式,r=2+m–n。 又因 G 是极大平面图,由定理 7.2.6 可知,G 的每个面的次数均为 3,故
由以上两式整理即得,m=3n–6 。证毕。
定理 7.2.8 设 G 是具有 m 条边的 n (n ≥ 3) 阶简单平面图,则 G 的最小度 δ ≤ 5。
证明,若 G 的阶数 n ≤ 6,则结论显然成立,下设 n ≥ 7 。假若 δ ≥ 6,则
因而 m ≥ 3n,这与定理 7.2.5 矛盾。证毕。
§ 7.3 平面图的判断
定义 7.3.1 设 e = uv 是图 G 的一条边。在 G 中删除 e,并添加新点 w,令 u 和 v
均与 w 相邻,这个过程称为在G中插入2度顶点w;反之,设 w 为 G 中一个 2
度顶点,设它的两个邻点为 u 和 v,删除 w 并添加新边 uv,这个过程称为在G
中消去2度顶点w。
定义 7.3.2 若两个图 G
1
和 G
2
同构,或者 G
1
和 G
2
经过反复插入或消去 2 度顶点后同构,则称 G
1
和 G
2
是 同胚的 。
例如,下列 (a)与 K
3
同胚,(b)与 K
4
同胚。
下列两个定理是平面图判定定理,证明从略。
定理 7.3.1 (库拉托夫斯基定理 1) 图 G 是平面图当且仅当 G 中既不含与 K
5
同胚的子图,也不含与 K
3,3
同胚的子图。
定理 7.3.2 (库拉托夫斯基定理 2) 图 G 是平面图当且仅当 G 中既没有可收缩到
K
5
的子图,也没有可收缩到 K
3,3
的子图。
1
2deg()3
r
i
i
mRr
=
==
∑
1
2()6.
n
i
i
mdvn
=
=≥
∑
(b) (a)
6
§ 7.4 平面图的对偶图
定义 7.4.1 设 G 是平面图的某个平面嵌入,G 的对偶图G* 构造如下,
在 G 的面 R
i
中放置 G* 的顶点 v
i
*。设 e 为 G 的任意一条边,若 e 在 G 的面 R
i
与 R
j
的公共边界上,做 G* 的边 e*与 e 相交,且 e* 关联 G* 的位于 R
i
和 R
j
中的顶点 v
i
*与 v
j
*,即 e*= v
i
*v
j
*,e* 不与其它任何边相交。若 e 为 G 中的割边且在面 R
i
的边界上,则 e*是以 R
i
中 G* 的顶点 v
i
*为端点的环,即 e* = v
i
*v
i
* 。
简单的说,平面图 G 的对偶图G* 就是以 G 的面作为顶点的图:用顶点代表 G 的各个面,两个面有 k 条公共边界,则相应的顶点间连 k 条边。若某个面中含有割边,则该面相应的点上连一条环边。
从定义不难看出 G 的对偶图 G* 有以下性质,
(1) G* 是平面图,而且是平面嵌入。
(2) G*是连通图。
(3) 若边 e 为 G 中的环边,则 G* 与 e 对应的边 e* 为割边;反之,若 e 为割边,则 G* 中与 e 对应的边 e* 为环边。
(4) 在多数情况下,G*为含重边的图。
(5) 同构的平面图(平面嵌入)的对偶图不一定是同构的。
例如,下列两图(实线边的图)是同构的,但它们的对偶图(虚线所示)
不同构,因为两个对偶图中环边所关联的顶点的度不相等,
平面图 G 与它的对偶图 G*的顶点数、边数和面数有如下关系。
定理 7.4.1 设 G*是连通平面图 G 的对偶图,n*,m*,r* 和 n,m,r 分别为 G*和 G
的顶点数、边数和面数,则
(1) n* = r; (2) m* = m; (3) r* = n ;
(4) 设 G*的顶点 v
i
* 位于 G 的面 R
i
中,则 d
G′
(v
i
* )=deg(R
i
)。
证明,由 G* 的构造可知,(1)和 (2)是显然的。
(3) 由于 G 与 G* 都连通,因而满足欧拉公式,
n- m+ r = 2,n*- m*+ r* = 2
7
由此及上述( 1)、( 2),便得
(4) 设 G 的面 R
i
的边界为 C
i
。设 C
i
中有 k
1
条割边 (k
1
≥0),k
2
条非割边,则 C
i
的长度为 k
2
+2k
1
,即 deg(R
i
) = k
2
+2k
1
。与 G 中这 k
1
条割边对应,在 G* 中 v
i
*处有 k
1
个环边,而 C
i
的 k
2
条非割边对应 G* 中从 v
i
* 处引出 k
2
条边,所以
定理 7.4.2 设 G
*
是具有 w 个连通分支的平面图 G 的对偶图,
则 (1) n* = r ;
(2) m* = m;
(3) r* = n- w+ 1;
(4) 设 v
i
* 位于 G 的面 R
i
中,则 d
G*
(v
i
* )=deg(R
i
)。
其中 n*,m*,r*,n,m,r 同前。
证明留作练习。
§ 7.5 平面图的面染色和四色猜想
一、平面图的面染色
定义 7.5.1 平面图的平面嵌入 G 的 面正常 k 染色 ( proper face k- colouring)是指
k 种颜色 1,2,,knull 在 G 的面集合 F(G)上的一种分配,使得有公共边的面所染颜色不同。用映射的观点看,G 的面正常 k 染色是一个映射
:(){1,2,,}cFG k→ null,
使得对每个 i ( ki,,2,1 null= ),)(
1
ic
内的面两两无公共边。
注,若令
1
() { ( ) ( ) },( 1,2,,)
i
F ci f FGcf i i k
==∈ ==null,则 G 的一个面正常 k
染色可看成是对面集合的一种划分
12
(,,,)
k
cFF F= null,其中每个 F
i
中的面彼此不相邻(无公共边)。
定义 7.5.2 若平面图的平面嵌入 G 存在一种面正常 k 染色,则称 G 是 面 k 色可染的 ( face k-colourable)。
定义 7.5.3 正整数 () min{GkGχ
= 面 k 色可染的 }称为 G 的 面色数 (face
chromatic number)。
例如,
4
()4Kχ
= 。
22.rmnmrn
=+? =+?=
*
*
21
() 2 deg().
ii
G
dv k k R=+ =
8
定理 7.5.1 设 G
是 G 的对偶图,则 (G) (G )χχ
= 。
证明,由定义立即可知。
四色猜想,任何地图只需用 4 种颜色来染色,就可使得任何具有公共边界的两个区域染不同的颜色 。
四色猜想的图论表述,对任何平面图的平面嵌入 G,(G) 4χ
≤ 。
二、四色猜想的几种等价表述
定理 7.5.2 对任何平面图 G,(G) 4χ ≤ 当且仅当其色多项式 (,4) 0PG > 。
证明,由色数和色多项式的定义立即可知。
定理 7.5.3 下列三个命题等价,
( 1) 每个平面图都是点 4 可染的;
( 2) 每个平面图的平面嵌入是面 4 可染的;
( 3) 每个简单 2 边连通 3 正则平面图是边 3 色可染的。
证明,( 1)?( 2)设 G 是某平面图的一个平面嵌入,G
是其对偶图。则 G
也是平面图。由( 1),G
是点 4 色可染的。这种点 4 染色对应有 G 的一个 4
色正常面染色。
( 2)?( 3)设 G 是简单 2 边连通 3 正则平面图,G
null
是其一个平面嵌入。由 (2),
G
null
有面正常 4 染色? 。用
012 3
c (0,0),c (0,1),c (1,0),c (1,1)====来表示四种颜色。构造 G
null
的一种边染色如下,
对于边 ()eEG∈
null
,若 e 是某两个面,f g 的公共边且,f g 在? 下的颜色分别为,
ij
cc,则给 e 染颜色 () (mod2)
ij
Ce c c=+,
其中 c
i
与 c
j
的加法是向量相加,对各分量分别模 2。由于 G(从而 G
null
)是 2 边连通的,故 G
null
中每条边 e 都必定是某两个面的公共边,即 G
null
的每条边都被染色,并且这种染色只用到颜色 c
1
,c
2
,c
3
[因 c
0
,c
1
,c
2
,c
3
中不同的向量两两作加法 (模 2)只能得到 c
1
,c
2
,c
3
]。此外,由于 G
null
是 3 正则的,故每个顶点 u 关联
3 条边,设这 3 条边所夹的三个面的色为 c
i
,c
j
,c
k
(互不相同),则按边的染色规则,这 3 条边应分别染上色 c
i
+ c
j
,c
j
+ c
k
,c
k
+c
i
,这是三种不同的色。可见相邻的三边必染不同的色。因此 C 是 G
null
的一种正常的边 3 染色。
( 3)?( 1)假设( 3)成立。下面用反证法证明( 1)。
9
若存在一个平面图 G 不能用 4 种色正常染色,则其色数至少为 5。设 G
null
是
G 的一个平面嵌入,则存在一个三角剖分图 H,使得 G
null
是 H 的生成子图(留作习题),H 的对偶图 H
是 2 边连通 3 正则的简单图(留作习题)。由( 3),
H
是边 3 色可染的。设
123
(,,)cEEE= 是 H
的一个边正常 3 染色。对于 ij≠,
设 [],
ij i j
HHEE
=∪(只有
12 13 23
H,H,H三种)。因 H
中每个顶点都是 3 度的,故染色 c 的每种颜色都在 H
的每个顶点处出现,因而
ij
H
的每个顶点都是 2
度的,这样的图是边不相交的圈的并。
容易证明此时
ij
H
是面 2 色可染的。令
112 213
(){,} (){,}FH FH? αβ? γδ
→→:;,
分别是
12
H
和
13
H
的正常面 2 染色。于是 H
的每个面是
12
H
的某个面与
13
H
的某个面的交集的一部分。所以在
12
和下,面 f 获得两种颜色 x 和 y,记为 (x,y),
其中 xyα βγδ==或,或。定义四种新的颜色 (,),(,),(,),(,)α γαδβγβδ。易见
H
的每个面被这四种颜色之一所染。由于
12 13
HH H
= ∪,而且 H
的相邻两个面得到的颜色对不会相同,所以得到了 H
的一个面正常 4 染色。因 G
null
是 H 的生成子图,故 5(G)(G)(H) (H)4χχχχ
==≤= ≤
null
,这是不可能的。
这两个定理给出了四色猜想的四种等价表述,
(1) 面染色表述:对任何平面图的平面嵌入 G,(G) 4χ
≤ 。
(2) 点染色表述:对任何平面图 G,(G) 4χ ≤ 。
(3) 边染色表述:每个简单 2 边连通 3 正则平面图是边 3 色可染的。
(4) 色多项式表述:对任何平面图 G,色多项式 (,4) 0PG > 。
3
1
1
3
3 3
2 2
2
1
2
1
H
*
H
*
12
1
1
22
2
1
2
1
f
2
f
3
f
1
(,)α γ (,)β γ
(,)α δ
10
三、五色定理
定理 7.5.4 (五色定理,Heawood,1890) 对于任何平面图 G,(G) 5χ ≤ 。
证明,因为重边不影响点色数,故无妨设图 G 是平面简单图。对顶点数 ν 作数学归纳。
5ν ≤ 时,定理结论显然成立。
假设对 1nν ≤?的所有平面图,定理结论都成立。考虑 nν = 的情形。
由定理 7.2.8,存在
00
() () 5vVG dv∈≤,使得 。
( 1)若
0
() 4dv ≤,考虑 G?v
0
。由归纳假设,
0
()5Gvχ? ≤ 。再给 v
0
染上与其邻点(不多于四个)相异的第五种色即可。
( 2)若
0
()dv = 5,设 v
1
,v
2
,v
3
,v
4
,v
5
是 v
0
的邻点。将它们按逆时针顺序画在平面上,记 G
0
= G?v
0
。由归纳假设,G
0
可用五种色正常染色。设顶点 v
1
,v
2
,
v
3
,v
4
,v
5
在 G
0
中分别染以色 a,b,c,d,e。可以假定这五种色互不相同(如果 v
1
,
v
2
,v
3
,v
4
,v
5
中有染相同色的顶点,则可用第五种色给 v
0
染色)。用 G
ac
表示 G
0
中染 a 色和染 c 色的顶点导出的子图。
i)若 v
1
与 v
3
分别在 G
ac
的两个连通分支中,则在含有 v
1
的连通分支中将颜色 a,c 互换,这样便可给顶点 v
0
染色 a,从而得到 G 的一个点正常 5 染色。
ii)若 v
1
与 v
3
在 G
ac
的同一个连通分支中,则存在一个 (v
1
,v
3
)路 P,在 P 上顶点的色 a,c 交替出现。从图 G 中来看,v
0
v
1
+P+ v
3
v
0
是一个圈。由于 G 已嵌入平面,故 v
2
与 v
4
必分别处在该圈的内、外,因此在 G
0
中由 b,d 两色导出的子图 G
bd
中,v
2
与 v
4
分属于两个连通分支。(否则,在 G
bd
中有 (v
2
,v
4
)路 Pˊ,
它与路 P 相交于一个公共顶点 u,由于 u 在 Pˊ上,故应染有颜色 b 或 d,u 也在 P 上,又应染有颜色 a 或 c,这是不可能的)。无妨设 v
2
处在圈内,这时可将 v
2
所在的连通分支中 b 色与 d 色对换,再给 v
0
染上颜色 b,这样便可得到 G
的一个点正常 5 染色。证毕。
b
v
2
v
0
v
3
v
4
v
5
a
c
d
e
v
1
11
四、四色猜想简介
1852 年,英国学生 Francis Guthrie 在给英国地图染色时发现,只需要四种颜色就可以将相邻的区域区分开。于是向他的哥哥 Frederick Guthrie 提出如下猜想,任何地图只需用 4 种颜色来染色,就可使得任何具有公共边界的两个区域染不同的颜色 。
Frederick 转而请教他的老师、当时伦敦大学数学教授 A.De Morgan,A.De
Morgan 后来又写信将此猜想告诉给爱尔兰数学家 W,R,Hamilton。起初,这个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经过一段时间尝试之后,大家发现这个猜想并不容易被证明或被否定。 1878 年,当时伦敦数学会负责人 A,Cayley 向伦敦数学会成员正式公布了这个猜想。于是形成了著名的四色猜想。
第七章 平面图
§ 7.1 平面图的概念
定义 7.1.1 如果图 G 能画在曲面 S 上,使得任意两边互不交叉,则称 G 可嵌入曲面 S。若图 G 可嵌入平面,则称 G 是 可平面图 或 平面图,画出的无交叉边的图形称为图 G 的 平面嵌入 。
例如,下面是三个平面图及其平面嵌入。
根据定义,下列定理是显然的。
定理 7.1.1 若图 G 是平面图,则 G 的任何子图都是平面图。
定理 7.1.2 若图 G 是非平面图,则 G 的任何母图都是非平面图。
定理 7.1.3 若图 G 是平面图,则在 G 中添加重边或环边后所得之图仍是平面图。
注,由以上定理知
(1) K
n
( n≤4 ) 和 K
1,n
(n ≥ 1)及其所有子图都是平面图。
(2) 环边和重边不影响图的平面性。故以下讨论平面性时总假定图 G 是简单图。
定义 7.1.2 设图 G 是平面图 (已平面嵌入 ),G 的边将平面划分出的若干区域都称为图 G 的面。其中面积无限的面称为 无限面 或外部面,面积有限的面称为 有限面 或内部面。包围一个面的所有边称为该面的边界。一个面边界上的边数称为该面的次数 (割边按两次计 ),面 R 的次数记为 deg(R)。
定理 7.1.4 平面图 G 中所有面的次数之和等于 G 的边数的两倍,即
其中 R
1
,R
2
,
…
,R
r
是 G 的所有面。
证明,对 G 的任何一条边 e,若 e 是两个面 R
i
和 R
j
的公共边界,则在计算 R
i
和 R
j
的次数时,e 各提供了 1;若 e 只是某一个面的边界,则在计算该面的次数时,e 提供了 2。可见每条边在计算总次数时,都提供 2。因而结论成立。
1
deg( ) 2 ( ).
r
i
i
RGε
=
=
∑
2
定义 7.1.3 设 G 为简单平面图,若在 G 的任意不相邻的顶点 u,v 之间加边 uv
后,所得之图成为非平面图,则称 G 是极大平面图。
易见 K
1
,K
2
,K
3
,K
4
,K
5
– e 都是极大平面图。
定义 7.1.4 若非平面图 G 任意删除一条边后,所得之图都是平面图,则称 G 为极小非平面图。
容易证明下列定理
定理 7.1.5 极大平面图是连通的。
定理 7.1.6 n 阶( n ≥ 3)极大平面图中没有割边和割点。
§ 7.2 欧拉公式
定理 7.2.1(欧拉公式) 设 G 是连通的平面图,n,m,r 分别是其顶点数、边数和
面数,则
n – m + r = 2。
证明,对边数 m 作数学归纳法。
当 m=0 时,因 G 是连通图,所以 G 只能是平凡图,结论显然成立。
假设当 m=k 时,结论成立。下面证明 m=k+1 的情况。
若 G 是树,则 G 至少有两片树叶。设 v 是 G 的一片树叶。令 G′ =G? v,则
G′ 仍是连通图,且 G′ 的边数 m′ =m?1=k,由归纳假设知,n′–m′ +r′ =2,而 n′ =n?1,
r′ =r,于是
n – m + r = (n′ +1) – (m′ +1) + r′ = n′–m′ +r′ = 2。
若 G 不是树,则 G 中含有圈。设边 e 在 G 的某个圈上。令 G′ =G? e,则 G′
仍是连通图,且 G′ 的边数 m′ =m?1=k,由归纳假设知
n′–m′ +r′ = 2,而 n′ =n,r′ =r?1,
于是 n – m + r = n′ – (m′ +1) + (r′+1) = n′–m′ +r′ = 2 。
证毕。
定理 7.2.2(欧拉公式的推广形式) 对于具有 w(w ≥ 1)个连通分支的平面图 G,有
n – m + r = w+1。
其中 n,m,r 分别是其顶点数、边数和面数。
证明,设 G 的连通分支分别为 G
1
,G
2
,
…
,G
w
,并设 G
i
的顶点数、边数和面数分别为 n
i
,m
i
,r
i
。由欧拉公式可知
3
定理 7.2.3 设 G 是连通的平面图,且每个面的次数至少为 l (l ≥ 3),则 G 的边数
m 与顶点数 n 有如下关系,
(2).
2
l
mn
l
≤?
证明,由定理 7.1.4 可知
推论 7.2.1 K
5
和 K
3,3
都不是平面图。
证明,若 K
5
是平面图,由于 K
5
中无环边和重边,故每个面的次数至少为 3,
而 K
5
的边数为 10。由定理 7.2.3,应有,这是不可能的。因此 K
5
不是平面图。
若 K
3,3
是平面图,由于 K
3,3
中最短圈的长度为 4,故每个面的次数至少为
4,而 K
3,3
的边数为 9。由定理 7.2.3,应有,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 K
3,3
不是平面图。证毕。
推论 7.2.2 K
n
(n ≥ 5)和 K
3,n
(n ≥ 3)都不是平面图。
证明,由定理 7.1.2 和推论 7.2.1 立即可知。
推论 7.2.3 K
5
和 K
3,3
都是极小非平面图。
由推论 7.2.1 和极小非平面图的定义容易验证。
定理 7.2.4 设 G 是具有 w(w≥1)个连通分支的平面图,各面的次数至少为 l(l ≥3),
则 G 的边数 m 与顶点数 n 有如下关系,
证明,利用欧拉公式的推广形式 (定理 7.2.2),与上一定理类似可证。
11
1
1111
2,( 1,2,).
,.,,
1,
2( ) 1
iii
ww
ii
ii
w
i
i
wwww
iii i i i
nmr i w
mmnn G G
Grrw
wnmr nmrnmrw
==
=
====
+= =
=?+
=?+=?+=?++?
∑∑
∑
∑∑∑∑
null
易知 由于 的每个分支有一个外部面 而 只有一个外部面故 的面数 于是整理即得结论,证毕.
1
2deg()
2.,2(2),
r
i
i
mRlr
rmn mlmn
=
=≥?
=+? ≥ +?
∑
由欧拉公式可知 将此式代入上式 得 整理便得结论。证毕。
3
10 (5 2) 9
32
≤?=
4
9(62)8
42
≤?=
(1).
2
l
mnw
l
≤
4
定理 7.2.5 设 G 是具有 m 条边的 n(n≥3) 阶简单平面图,则 m ≤ 3n?6 。
证明,设 G 有 w (w≥1) 个连通分支。若 G 为树或森林,则 m = n? w ≤ 3 n? 6 。
否则,G 中必有圈。因 G 是简单图,所以各圈的长度至少是 3,从而 G 中面的最小次数 l ≥ 3 。又因函数
在 l=3 时达到最大值 3,于是由定理 7.2.4,
证毕。
定理 7.2.6 具有 m 条边的 n(n ≥ 3) 阶简单连通的平面图 G 是极大平面图当且仅当 G 的每个面的次数均为 3。
证明,充分性,由定理 7.1.4 知,。因 G 是连通的,由欧拉公式可知,r =2+m–n。由此二式整理得,m =3n–6 。
假如 G 不是极大平面图,则 G 中一定存在不相邻的顶点 u 和 v,使得 G′
=G+uv 仍是简单平面图,而 G′ 的边数 m′ =m+1,n′ =n,结合 m =3n–6 得,m′ =
3n′ – 5> 3n′ – 6 。这与定理 7.2.5 矛盾。
必要性 设 G 是简单、连通的极大平面图,则 G 中无环边和重边,且由定理
7.1.6 可知,G 中无割边和割点。于是 G 中各面的次数至少为 3。以下用反证法证明 G 中各面的次数不会大于 3。从而使必要性得证。
事实上,假如 G 的某个面 R
i
的次数 deg(R
i
)=s ≥ 4,则 R
i
的边界上至少有 4
个顶点,设其中 4 个依次相邻的顶点为 v
1
,v
2
,v
3
,v
4
。若 v
1
与 v
3
在 G 中不相邻,
则在 R
i
内添加边 v
1
v
3
不破坏平面性,这与 G 是极大平面图矛盾。因而 v
1
与 v
3
在 G 中必定相邻。但因面 R
i
的存在,边 v
1
v
3
必在 R
i
的外边。类似地,v
2
与 v
4
在
G 中也必定相邻且边 v
2
v
4
必在 R
i
的外边。于是边 v
1
v
3
与边 v
2
v
4
必在 R
i
的外部相交。这与 G 是平面图矛盾。从而 G 中各面的次数不会大于 3。 证毕。
由该定理可知,下列平面图中,只有 (c)是极大平面图。
2
1
22
l
ll
=+
(1)3(2)36.
2
l
mnwnn
l
≤≤?=?
1
2deg()3
r
i
i
mRr
=
= =
∑
(a)
(c)
(b)
5
定理 7.2.7 设 G 是具有 m 条边的 n (n ≥ 3) 阶极大平面图,则 m=3n–6。
证明,由于极大平面图是连通图,由欧拉公式,r=2+m–n。 又因 G 是极大平面图,由定理 7.2.6 可知,G 的每个面的次数均为 3,故
由以上两式整理即得,m=3n–6 。证毕。
定理 7.2.8 设 G 是具有 m 条边的 n (n ≥ 3) 阶简单平面图,则 G 的最小度 δ ≤ 5。
证明,若 G 的阶数 n ≤ 6,则结论显然成立,下设 n ≥ 7 。假若 δ ≥ 6,则
因而 m ≥ 3n,这与定理 7.2.5 矛盾。证毕。
§ 7.3 平面图的判断
定义 7.3.1 设 e = uv 是图 G 的一条边。在 G 中删除 e,并添加新点 w,令 u 和 v
均与 w 相邻,这个过程称为在G中插入2度顶点w;反之,设 w 为 G 中一个 2
度顶点,设它的两个邻点为 u 和 v,删除 w 并添加新边 uv,这个过程称为在G
中消去2度顶点w。
定义 7.3.2 若两个图 G
1
和 G
2
同构,或者 G
1
和 G
2
经过反复插入或消去 2 度顶点后同构,则称 G
1
和 G
2
是 同胚的 。
例如,下列 (a)与 K
3
同胚,(b)与 K
4
同胚。
下列两个定理是平面图判定定理,证明从略。
定理 7.3.1 (库拉托夫斯基定理 1) 图 G 是平面图当且仅当 G 中既不含与 K
5
同胚的子图,也不含与 K
3,3
同胚的子图。
定理 7.3.2 (库拉托夫斯基定理 2) 图 G 是平面图当且仅当 G 中既没有可收缩到
K
5
的子图,也没有可收缩到 K
3,3
的子图。
1
2deg()3
r
i
i
mRr
=
==
∑
1
2()6.
n
i
i
mdvn
=
=≥
∑
(b) (a)
6
§ 7.4 平面图的对偶图
定义 7.4.1 设 G 是平面图的某个平面嵌入,G 的对偶图G* 构造如下,
在 G 的面 R
i
中放置 G* 的顶点 v
i
*。设 e 为 G 的任意一条边,若 e 在 G 的面 R
i
与 R
j
的公共边界上,做 G* 的边 e*与 e 相交,且 e* 关联 G* 的位于 R
i
和 R
j
中的顶点 v
i
*与 v
j
*,即 e*= v
i
*v
j
*,e* 不与其它任何边相交。若 e 为 G 中的割边且在面 R
i
的边界上,则 e*是以 R
i
中 G* 的顶点 v
i
*为端点的环,即 e* = v
i
*v
i
* 。
简单的说,平面图 G 的对偶图G* 就是以 G 的面作为顶点的图:用顶点代表 G 的各个面,两个面有 k 条公共边界,则相应的顶点间连 k 条边。若某个面中含有割边,则该面相应的点上连一条环边。
从定义不难看出 G 的对偶图 G* 有以下性质,
(1) G* 是平面图,而且是平面嵌入。
(2) G*是连通图。
(3) 若边 e 为 G 中的环边,则 G* 与 e 对应的边 e* 为割边;反之,若 e 为割边,则 G* 中与 e 对应的边 e* 为环边。
(4) 在多数情况下,G*为含重边的图。
(5) 同构的平面图(平面嵌入)的对偶图不一定是同构的。
例如,下列两图(实线边的图)是同构的,但它们的对偶图(虚线所示)
不同构,因为两个对偶图中环边所关联的顶点的度不相等,
平面图 G 与它的对偶图 G*的顶点数、边数和面数有如下关系。
定理 7.4.1 设 G*是连通平面图 G 的对偶图,n*,m*,r* 和 n,m,r 分别为 G*和 G
的顶点数、边数和面数,则
(1) n* = r; (2) m* = m; (3) r* = n ;
(4) 设 G*的顶点 v
i
* 位于 G 的面 R
i
中,则 d
G′
(v
i
* )=deg(R
i
)。
证明,由 G* 的构造可知,(1)和 (2)是显然的。
(3) 由于 G 与 G* 都连通,因而满足欧拉公式,
n- m+ r = 2,n*- m*+ r* = 2
7
由此及上述( 1)、( 2),便得
(4) 设 G 的面 R
i
的边界为 C
i
。设 C
i
中有 k
1
条割边 (k
1
≥0),k
2
条非割边,则 C
i
的长度为 k
2
+2k
1
,即 deg(R
i
) = k
2
+2k
1
。与 G 中这 k
1
条割边对应,在 G* 中 v
i
*处有 k
1
个环边,而 C
i
的 k
2
条非割边对应 G* 中从 v
i
* 处引出 k
2
条边,所以
定理 7.4.2 设 G
*
是具有 w 个连通分支的平面图 G 的对偶图,
则 (1) n* = r ;
(2) m* = m;
(3) r* = n- w+ 1;
(4) 设 v
i
* 位于 G 的面 R
i
中,则 d
G*
(v
i
* )=deg(R
i
)。
其中 n*,m*,r*,n,m,r 同前。
证明留作练习。
§ 7.5 平面图的面染色和四色猜想
一、平面图的面染色
定义 7.5.1 平面图的平面嵌入 G 的 面正常 k 染色 ( proper face k- colouring)是指
k 种颜色 1,2,,knull 在 G 的面集合 F(G)上的一种分配,使得有公共边的面所染颜色不同。用映射的观点看,G 的面正常 k 染色是一个映射
:(){1,2,,}cFG k→ null,
使得对每个 i ( ki,,2,1 null= ),)(
1
ic
内的面两两无公共边。
注,若令
1
() { ( ) ( ) },( 1,2,,)
i
F ci f FGcf i i k
==∈ ==null,则 G 的一个面正常 k
染色可看成是对面集合的一种划分
12
(,,,)
k
cFF F= null,其中每个 F
i
中的面彼此不相邻(无公共边)。
定义 7.5.2 若平面图的平面嵌入 G 存在一种面正常 k 染色,则称 G 是 面 k 色可染的 ( face k-colourable)。
定义 7.5.3 正整数 () min{GkGχ
= 面 k 色可染的 }称为 G 的 面色数 (face
chromatic number)。
例如,
4
()4Kχ
= 。
22.rmnmrn
=+? =+?=
*
*
21
() 2 deg().
ii
G
dv k k R=+ =
8
定理 7.5.1 设 G
是 G 的对偶图,则 (G) (G )χχ
= 。
证明,由定义立即可知。
四色猜想,任何地图只需用 4 种颜色来染色,就可使得任何具有公共边界的两个区域染不同的颜色 。
四色猜想的图论表述,对任何平面图的平面嵌入 G,(G) 4χ
≤ 。
二、四色猜想的几种等价表述
定理 7.5.2 对任何平面图 G,(G) 4χ ≤ 当且仅当其色多项式 (,4) 0PG > 。
证明,由色数和色多项式的定义立即可知。
定理 7.5.3 下列三个命题等价,
( 1) 每个平面图都是点 4 可染的;
( 2) 每个平面图的平面嵌入是面 4 可染的;
( 3) 每个简单 2 边连通 3 正则平面图是边 3 色可染的。
证明,( 1)?( 2)设 G 是某平面图的一个平面嵌入,G
是其对偶图。则 G
也是平面图。由( 1),G
是点 4 色可染的。这种点 4 染色对应有 G 的一个 4
色正常面染色。
( 2)?( 3)设 G 是简单 2 边连通 3 正则平面图,G
null
是其一个平面嵌入。由 (2),
G
null
有面正常 4 染色? 。用
012 3
c (0,0),c (0,1),c (1,0),c (1,1)====来表示四种颜色。构造 G
null
的一种边染色如下,
对于边 ()eEG∈
null
,若 e 是某两个面,f g 的公共边且,f g 在? 下的颜色分别为,
ij
cc,则给 e 染颜色 () (mod2)
ij
Ce c c=+,
其中 c
i
与 c
j
的加法是向量相加,对各分量分别模 2。由于 G(从而 G
null
)是 2 边连通的,故 G
null
中每条边 e 都必定是某两个面的公共边,即 G
null
的每条边都被染色,并且这种染色只用到颜色 c
1
,c
2
,c
3
[因 c
0
,c
1
,c
2
,c
3
中不同的向量两两作加法 (模 2)只能得到 c
1
,c
2
,c
3
]。此外,由于 G
null
是 3 正则的,故每个顶点 u 关联
3 条边,设这 3 条边所夹的三个面的色为 c
i
,c
j
,c
k
(互不相同),则按边的染色规则,这 3 条边应分别染上色 c
i
+ c
j
,c
j
+ c
k
,c
k
+c
i
,这是三种不同的色。可见相邻的三边必染不同的色。因此 C 是 G
null
的一种正常的边 3 染色。
( 3)?( 1)假设( 3)成立。下面用反证法证明( 1)。
9
若存在一个平面图 G 不能用 4 种色正常染色,则其色数至少为 5。设 G
null
是
G 的一个平面嵌入,则存在一个三角剖分图 H,使得 G
null
是 H 的生成子图(留作习题),H 的对偶图 H
是 2 边连通 3 正则的简单图(留作习题)。由( 3),
H
是边 3 色可染的。设
123
(,,)cEEE= 是 H
的一个边正常 3 染色。对于 ij≠,
设 [],
ij i j
HHEE
=∪(只有
12 13 23
H,H,H三种)。因 H
中每个顶点都是 3 度的,故染色 c 的每种颜色都在 H
的每个顶点处出现,因而
ij
H
的每个顶点都是 2
度的,这样的图是边不相交的圈的并。
容易证明此时
ij
H
是面 2 色可染的。令
112 213
(){,} (){,}FH FH? αβ? γδ
→→:;,
分别是
12
H
和
13
H
的正常面 2 染色。于是 H
的每个面是
12
H
的某个面与
13
H
的某个面的交集的一部分。所以在
12
和下,面 f 获得两种颜色 x 和 y,记为 (x,y),
其中 xyα βγδ==或,或。定义四种新的颜色 (,),(,),(,),(,)α γαδβγβδ。易见
H
的每个面被这四种颜色之一所染。由于
12 13
HH H
= ∪,而且 H
的相邻两个面得到的颜色对不会相同,所以得到了 H
的一个面正常 4 染色。因 G
null
是 H 的生成子图,故 5(G)(G)(H) (H)4χχχχ
==≤= ≤
null
,这是不可能的。
这两个定理给出了四色猜想的四种等价表述,
(1) 面染色表述:对任何平面图的平面嵌入 G,(G) 4χ
≤ 。
(2) 点染色表述:对任何平面图 G,(G) 4χ ≤ 。
(3) 边染色表述:每个简单 2 边连通 3 正则平面图是边 3 色可染的。
(4) 色多项式表述:对任何平面图 G,色多项式 (,4) 0PG > 。
3
1
1
3
3 3
2 2
2
1
2
1
H
*
H
*
12
1
1
22
2
1
2
1
f
2
f
3
f
1
(,)α γ (,)β γ
(,)α δ
10
三、五色定理
定理 7.5.4 (五色定理,Heawood,1890) 对于任何平面图 G,(G) 5χ ≤ 。
证明,因为重边不影响点色数,故无妨设图 G 是平面简单图。对顶点数 ν 作数学归纳。
5ν ≤ 时,定理结论显然成立。
假设对 1nν ≤?的所有平面图,定理结论都成立。考虑 nν = 的情形。
由定理 7.2.8,存在
00
() () 5vVG dv∈≤,使得 。
( 1)若
0
() 4dv ≤,考虑 G?v
0
。由归纳假设,
0
()5Gvχ? ≤ 。再给 v
0
染上与其邻点(不多于四个)相异的第五种色即可。
( 2)若
0
()dv = 5,设 v
1
,v
2
,v
3
,v
4
,v
5
是 v
0
的邻点。将它们按逆时针顺序画在平面上,记 G
0
= G?v
0
。由归纳假设,G
0
可用五种色正常染色。设顶点 v
1
,v
2
,
v
3
,v
4
,v
5
在 G
0
中分别染以色 a,b,c,d,e。可以假定这五种色互不相同(如果 v
1
,
v
2
,v
3
,v
4
,v
5
中有染相同色的顶点,则可用第五种色给 v
0
染色)。用 G
ac
表示 G
0
中染 a 色和染 c 色的顶点导出的子图。
i)若 v
1
与 v
3
分别在 G
ac
的两个连通分支中,则在含有 v
1
的连通分支中将颜色 a,c 互换,这样便可给顶点 v
0
染色 a,从而得到 G 的一个点正常 5 染色。
ii)若 v
1
与 v
3
在 G
ac
的同一个连通分支中,则存在一个 (v
1
,v
3
)路 P,在 P 上顶点的色 a,c 交替出现。从图 G 中来看,v
0
v
1
+P+ v
3
v
0
是一个圈。由于 G 已嵌入平面,故 v
2
与 v
4
必分别处在该圈的内、外,因此在 G
0
中由 b,d 两色导出的子图 G
bd
中,v
2
与 v
4
分属于两个连通分支。(否则,在 G
bd
中有 (v
2
,v
4
)路 Pˊ,
它与路 P 相交于一个公共顶点 u,由于 u 在 Pˊ上,故应染有颜色 b 或 d,u 也在 P 上,又应染有颜色 a 或 c,这是不可能的)。无妨设 v
2
处在圈内,这时可将 v
2
所在的连通分支中 b 色与 d 色对换,再给 v
0
染上颜色 b,这样便可得到 G
的一个点正常 5 染色。证毕。
b
v
2
v
0
v
3
v
4
v
5
a
c
d
e
v
1
11
四、四色猜想简介
1852 年,英国学生 Francis Guthrie 在给英国地图染色时发现,只需要四种颜色就可以将相邻的区域区分开。于是向他的哥哥 Frederick Guthrie 提出如下猜想,任何地图只需用 4 种颜色来染色,就可使得任何具有公共边界的两个区域染不同的颜色 。
Frederick 转而请教他的老师、当时伦敦大学数学教授 A.De Morgan,A.De
Morgan 后来又写信将此猜想告诉给爱尔兰数学家 W,R,Hamilton。起初,这个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经过一段时间尝试之后,大家发现这个猜想并不容易被证明或被否定。 1878 年,当时伦敦数学会负责人 A,Cayley 向伦敦数学会成员正式公布了这个猜想。于是形成了著名的四色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