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至七章习题答案
第一章 导论一、是非题
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正确。
5,正确。
6,正确。
二、选择题
1,选D,以上都涉及。
2,选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3,选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4,选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5,选B,都可以是一国的国民经济,只不过研究角度和分析方法不同。
四、论述题(做第1、3题)
(略)
第二章 核算体系一、是非题(不做第6题)
1,正确。属于数额大,且有明确市场价格的自产自用的典型产品。
2,正确。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规定。
3,错误。我国的南极长城科研站是我国的常住单位。
4,错误。不符合一年以上的条件。
5,错误。出口净额为0时才等于1。
7,错误。用派氏物价指数表示物价水平的变动。
8,错误。用拉氏物量指数表示物量水平的变动。
9,正确。在收入法中,属于劳动者报酬;在支出法中,属于消费支出。
10,正确。个人持股是其金融资产,但并不因其的持有而使上市公司的实质资产增加。
二、选择题
1,选B,GDP。
2,选C,(实物)消费品及部分农用生产资料。
3,选A,用实物量测度。
4,选C,公司转移支付。
5,选C,老王为自制自用的果酱购买山渣。
6,选D,(1)、(5)、(7)、(8)、(10)是最终使用。
三、问答题
1,可从以下三条理由予以说明:
(1)折旧在实际操作中无统一的折算标准,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不易计算和比较。
(2)尽管,折旧在理论上体现生产装备的“磨损”式消耗,属于转移价值,是为了“重置”原装备而提取的“补偿”资金,但表现在财务上,其不是(企业)的资金流出,不同于伴随具体交易的中间投入。
(3)实践中,提取的折旧基金,往往用于技术进步式的设备更新,而很少用于维持原技术水平的重置原装备。
因此,在总供求平衡中,将折旧既视为原始收入的一部分(含于总供给),即投资资金来源的一部分,又视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含于总需求),更为合适。相应地,在核算体系中,不是将NDP,而是将GDP作为核心指标。同时,在总供求平衡中,以GDP作为计算口径。
2,可分两个层次说明:
(1)由于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核算主体相同,所以冠之于“生产总值”,将其中一项称为“国内”,而将另一项称为“国民”,这在逻辑上是不合适的。两者之间的差别不在于覆盖范围,而在于一个核算的是生产,另一个核算的是收入(所有常住单位的原始收入之和)。两者都有同等资格被称为“国内”或“国民”。为使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更具有严谨性,SNA体系1993年版本,决定把国民生产总值(GNP)改名为国民总收入(GNI),亦即,以GNI取代GNP。
(2)由于国民总收入(GNI)尚不是完整的“收入”概念,完整的收入概念,尚须在GNI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调整项(来自于国外的转移支付净额)。因此,在1993年版本的SNA体系中,新设立了完整收入概念的总量指标——国民可支配总收入(GDI)。
3,有三点错误:
(1)工业的增长率,理应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乡镇工业也是如此),而这段话说的是工业总产值(即工业总产出)。
(2)计算增长率时应扣除价格因素,而这段话说的是当年价,没有扣除价格上涨因素。
(3)对于当年新投产的两个厂子,不符合一年以上的条件,不应计入。
四、计算题(不做第1题的(2))
1,(1)
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
2.
106.7、115.1、131.9、158.1、178.9、191.4、191.8
3.
()
第三章 总供求平衡一、是非题
1,错误。理论上,乘数原理起作用的关键因素是存在闲置生产能力。
2,正确。在经济中,被消费掉的只是消费品,此外还有投资品,储蓄则与投资相对应。
3,错误。生产是对应于时期的流量,而资产则是对应于时点的存量。
4,错误。住房是投资品,个人购买住房即个人投资,在总需求中被计入总投资。
5,正确。总需求等于总供给,与总投资等于总储蓄,是完全等价的。
6,错误。自主消费对经济同样具有乘数效应。
7,正确。正是指出了市场作用的局限性,才会有体现政府调控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8,正确。因为在宏观经济运行的五大平衡关系中,核心的平衡关系是总供求平衡关系。
9,错误。在不断增长的经济中,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同时起作用。
二、选择题
1,选C,全社会对所有最终产品的需求。
2,选C,所有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最终产品的产出之和。
3,选A,总需求。
4,选B,扩张政策。
5,选D,生产水平上升,价格水平下降。
四、计算题
1.
()
2.
(1)由题意条件,可以计算,2000年比1995年增加的ΔY为:
于是,匡算得到的2000年的Y为:
(2)还可以计算,2000年计划的Y为:
从而,可有评述:匡算的数据小于计划的数据,不符合我们已经知道的实际情况,是不合理的。原因是题意设置的条件有问题。从1996年起每年投资均比1995年增加4000亿元,亦即1996—2000年每年的投资额相等,这不符合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实际上,每年的投资额均比上年有超过10%的增长。
五、论述题(做第1题)
(略)
第四章 公共财政一、是非题
1,错误。1993年前,我国的财政收入含债务收入,财政支出含债务支出。
2,错误。如题条件,国民经济生产水平将增加。
3,错误。个人所得税属于地方税。
4,正确。政府税收的变动将使消费反向变动,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将使消费正向变动。
5,错误。征收所得税,累进税率比比例税率对收入再分配更起作用。
6,正确。累进所得税和社会保险金都具有“自动稳定”作用。
二、选择题(不做1、2题)
3,选A,不许出现赤字。
4,选A,等于投资乘数。
5,选B,前者为负,后者为正。
6,选C,以同样的数量减少政府购买和税收。
四、计算题
1.
2.
第五章 货币银行一、是非题
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正确。
二、选择题
1,选B,上升。
2,选D,货币供给
3,选A,出售证券并持有货币。
4,选A,增加。
四、计算题(不做第3题)
1.
(1)狭义货币:350 (2)基础货币:250 (3)中央银行的资产:240
2.
400万元(其中300万元为派生存款)
第六章 对外经济一、是非题
1,错误。资本与金融项目对外汇储备也有影响。
2,错误。决定货币投放量的主要因素是国民经济规模。
3,正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外方直接投资是外汇收入的子项。
4,正确。我国采用直接标价法,汇率提高表示本币贬值,还原有数额的外债将增加代价。
5,正确。外商在华独资企业也是中国的常住单位。
6,错误。其对经济的影响与投资支出相反。
二、选择题(不做第6题)
1,选A,中央税。
2,选A,上升。
3,选D,恶化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状况。
4,选A,扩大泰国的出口并减少其进口。
5,选C,促进出口,限制进口,并鼓励外资流入。
四、计算题
1.
()
2.
五、论述题(第4题)
略
第七章 综合调控一、是非题
1,错误。可能存在自愿失业的情况。
2,错误。持续的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3,错误。持续的物价下降才是通货收缩。
4,错误。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
5,错误。在此情况下,IS曲线无变化。
6,正确。因为,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
7,错误。在此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效果。
8,正确。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本意。
9,错误。此时,LM曲线将左移。
二、选择题
1,选C,未必相关。
2,选择:(1)同比;(2)环比。
3,选B,左移。
4,选A,右移。
5,选B,左移。
6,选C,IS曲线向左移动。
四、计算题(做第5题)
5.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