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竟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1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1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
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 B,竟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竞争和信用 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5.资本主义地租是( )
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 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
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 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16,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 )
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1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20,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2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2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 )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23,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24,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
A,民法 B,宪法
C,刑法 D,行政法
25,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 )
A,国会 B,总统
C,最高法院 D,最高检察院
26,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
27,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28,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历史
〔 单项选择题答案]
1,B 2,D 3,B 4,A 5,B 6,A 7,D 8,C 9,D 10,A 1 1,D 12,A 13,B 14,C 15,B 16,A 17,C 18,C 19,B 20,C 21,D 22,B 23,A 24,B25,A 26,C 27,D 28,C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2,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 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4,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5,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6,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7,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8,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 )
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9,影响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有( )
A,商品价值的变化 B,货币价值的变化
C,供求关系的变化 D,平均利润率的变化
10,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 )
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D,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2,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 )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13,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
A,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B,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D,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14,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1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 )
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农业劳动已成为物质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
D,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劳动的比重相对减少了
16,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1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
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1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 )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D,创造出剩余价值
1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20,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21,借贷资本的特点是( )
A,一种资本商品 B,一种商品资本
C,一种所有权资本 D,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G 一G'
22,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剥削收入有( )
A,产业利润 B,商业利润
C,借贷利息 D,银行利润
23,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 ( )
A,成本 B,工资
C,利润 D,利息
2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 )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利润率的提高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 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2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 )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26,剩余价值规律( )
A,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
B,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C,在资本主义社会起主导作用
D,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27,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28,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 )
A,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B,创造新的价值
C,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9,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30,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 )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31,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 )
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D,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 )
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
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3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 )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4,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 )
A,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
B,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
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D,竞争规律决定的
35,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 )
A,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
B,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C,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36,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的相互关系是( )
A,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B,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实现条件
C,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
D,资本迅速集中会加快资本积累
37,资本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减少,表现为( )
A,原有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增加,相对量减少
B,原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出现机器排挤工人
C,原有资本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增加,相对量减少
D,原有资本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增加
38,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因为( )
A,工资被看做是全部劳动的报酬
B,工人一般在提供了劳动之后,资本家才付工资
C,工资依劳动时间长短而不同
D,工资依劳动效率高低而不同
39,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 )
A,其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B,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物质
C,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D,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工人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40,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 )
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D,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41,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总是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后果是( )
A,个别资本增大 B,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C,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D,平均利润率下降
4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 )
A,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
A,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
B,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
C,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D,作为上层建筑,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4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A,立法司法职能 B,对内职能
C,对外职能 D,行政职能
45,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包括( )
A,资产阶级政党 B,军队、警察
C,监狱、法庭 D,政府机构
46,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有( )
A,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控制的政治职能
B,对邮政、铁路、水路、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的公共管理职能
C,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
D,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
47,与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 )
A,政治上对多数人实行民主,对少数人实行专政
B,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C,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义平等
D,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
4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
A,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B,政治组织形式
C,选举制度 D,政党制度
49,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 )
A,主权在民 B,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论
C,分权制衡 D,自由、平等、博爱
50,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 )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主权在民
C,人们当家作主 D,分权制衡
51,资本主义政权的分权制衡是指( )
A,立法权 B,管理权
C,行政权 D,司法权
52,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很大作用,包括( )
A,代表资产阶级执掌政权,对政府施加影响、控制议会
B,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
C,操纵选举
D,控制群众团体和舆论宣传
5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是( )
A,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B,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C,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D,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
54,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的积极作用有( )
A,批判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
B,启发民众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C,保证资产阶级的胜利
D,为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提供理论依据
5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 )
A,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B,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精华
C,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D,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56,我们可以借鉴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有( )
A,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
B,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
C,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
D,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描述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CD 2,ABCD 3,CD 4,AB 5,ABD 6,A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 11,ACD 12,CD 13,BCD 14,AC 15,ABD 16,AD 17,BC 18,ABCD 19,ACD 20,ABD 21,ABCD 22,ABD 23,CD 24,AC 25,ABCD 26,ABCD 27,AD 28,CD 29,AC 30,ABD 31,ABCD 32,BCD 33,AD 34,CD 35,CD 36,ACD 37,BC 38,BCD 39,AB 40,ACD 41,BCD 42,ABC 43,ABCD 44,BC 45,BCD 46,AB 47,CD 48,ABCD 49,ABCD 50,ABD 51,ACD 52,ABCD 53,ABC 54,ABCD 55,CD 56,ABCD
三、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2,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1 )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 2 )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 3 )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4,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洪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生产者在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人过多,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人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市场机制的启动,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自身近期局部利益的追求;市场信息反馈的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向而非精确的数量,而且具有滞后性;它不能自发地实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对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难以达到顶期的目的,甚至会导致垄断,妨碍自由竞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等。市场的这些缺陷和不足,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弥补和克服。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5,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使用价值。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者,但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劳动,并不必然生产价值。在一切自然经济中的劳动都生产财富,但不形成价值。但劳动也不是财富生产的唯一要素。财富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财富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同等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 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这就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经济依据。
文化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在内的意识形式,包括劳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是文化的来源,劳动也只是文化的来源之一。
6,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7,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8,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人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9,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
〔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对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可以从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两方面加以分析和考察。
从实物形态上看,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组成。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家的资本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能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
10,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生作用,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值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既然利润是预付资本的增加值,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就成为资本的必然要求,于是在竞争过程中,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家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配利润。这样,商品就不能按价值进行销售,而必然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即生产价格出售,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可见,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
11,资本创造利润(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错误。这是马克思批判过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提出的“三位一体”公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决定了社会各阶级的收人采取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形式,而获得这些收人的条件是劳动力的出卖、资本的占有和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各种收人的源泉都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是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这种分配关系在社会表面和资本家的意识形态中却歪曲地表现为资本家获得利润是由资本提供了服务而应得的报酬;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是由于土地提供了服务而应得的报酬;工人获得的工资是劳动这种服务的报酬。资本、土地、劳动这三种要素是三种收入的源泉,三种要素创造三种收人,谁也没剥削谁;这就是混淆了使用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混淆了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12,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错误。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也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不能混淆这两种不同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做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13,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研究个别资本的运动,但是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资本循环侧重研究个别资本经过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及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条件;而资本周转侧重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但是它们考察的角度不同。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而资本周转则主要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有关价值增殖的问题。
与此相适应,它们考察的目的也不同。考察资本循环,主要分析资本在运动中要经过的阶段和要采取的职能形式,揭示资本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考察资本周转,则要分析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可见,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研究的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内容的。
〔 答案要点]
此观点不正确。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国家的统治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在有这种形式的地方,资本就用这种方式表现它的力量,在有另一种形式的地方,资本又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它的力量,但实质上政权总是操纵在资本手里,不管权力有没有资格限制或其他限制,不管是不是民主共和国,反正都是一样,而且共和国愈民主,资本主义的这种统治就愈厉害,愈无耻。
15,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社会管理。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政治统治,在此基础上兼有社会职能。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职能即是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自己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和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为做到这一点,统治阶级必须把国家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
16,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在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被压迫的无产者阶级有可能认清自己的地位,创立起自觉地领导群众斗争的社会主义政党。没有议会制度,没有选举制度,工人阶级就不会有这样的发展。(,列宁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8 页)
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剥削和政治统治工具的性质,正如列宁所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和封建制度相比,改变了经济奴役形式,为这种奴役做了特别漂亮的装饰,但并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这种奴役的实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就是雇佣奴隶制。
17,私有制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第一个基本原则。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正确。资本主义宪法是在几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原则是私有制原则,私有制原则是整个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支柱,“私有产权不可侵犯”是资本主义最神圣和资产阶级最强烈要求的权利。正如列宁所说,以前一切宪法,以至最民主的共和宪法的精神和基本内容都归结在所有制这一点上了。
1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正确。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的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资本主义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制度。
19,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正确。资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后,为了建立政治统治的需要,资产阶级开始建构资产阶级国家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列宁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 ’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78 页)
20,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
〔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对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在创造出大量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成果,这些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前,那些反映文艺复兴时期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理念,由于它们在反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方面,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在促进资产阶级国家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材料分析题
1,下列材料是毛泽东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初,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的部分谈话,反映了毛泽东对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材料 1 」“许多人避而不谈商品和商业问题,好像不如此就不是共产主义似的。人民公社必须生产适宜于交换的社会主义商品,以便逐步提高每个人的工资。”
〔 材料 2 」“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材料 3 〕,进人共产主义要有步骤。我们向两方面扩大:一方面发展自给性的生产,一方面发展商品生产。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
请回答,
( l )毛泽东论商品生产的论述有什么意义?
( 2 )你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发展商品生产会有什么作用?
( 3 )毛泽东的认识还有什么不足?
〔 答案要点 〕
( l )毛泽东对商品生产的认识的意义有:其一,他认为商品生产不是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不是两种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商品生产既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其二,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商品生产,弥补自给性的生产的不足。其三,希望通过商品生产,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每个人的工资。其四,初步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
( 2 )商品生产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可以提高社会的物质产品的供应量。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 3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认识是可贵的探索,还只是初步的,但后来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忽略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挫折。
2,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
「材料 1 〕,出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家合资,但本身不是价值。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 2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 · 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 3 〕,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或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请回答,
( l )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
( 2 )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 3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 〕
( l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 2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 · 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它们认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市场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 3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3,[材料 1 〕 资本既然存在,也就统治着全社会,所以任何民主共和制、任何选举制度都不会改变事情的实质。(参见((列宁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7 一 38 页)
[材料 2 〕,资产阶级平时十分喜欢分权制,特别是喜欢代议制,但资本在工厂法典中却通过私人立法独断地确立了对工人的专制。”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465 页)
[材料 3 ],任何一种所谓人权都没有超出利己主义的人,没有超出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的人,即作为封闭于自身、私人利益、私人任性、同时脱离社会整体的个人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439 页)
请回答,
( l )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选举制是真正的民主制吗?
( 2 )资本主义能够真正实行分权制吗?
( 3 )资本主义人权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要点 〕
( l )凡是存在着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不管怎样民主,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资本家用来控制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机器。至于普选权、立宪会议和议会,那不过是形式,不过是空头支票,丝毫也不能改变事情的实质。(,列宁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7 页)
( 2 ),财富”的无限权力在民主共和制度之下更可靠,是因为它不依赖政治机构的某些缺陷,不依赖资本主义的不好的政治外壳。民主共和制度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所以资本一掌握(通过帕尔钦斯基、切尔诺夫、策烈铁里之流)这个最好的外壳,就能十分巩固十分可靠地确立自己的权力,以致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无论人员、无论机构、无论政党的任何更换,都不会使这个权力动摇。(,列宁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21 页)
( 3 )在资产阶级的各种权利中,“人绝不是类存在物,相反地,类生活本身即社会却是个人的外部局限,却是他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对他们财产和利己主义个人的保护。”(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439 页)
4,[材料 1 〕 某企业为了追求效率,推行差别工资,使劳动者收人差距扩大。
[材料 2 」一些企业在竞争中落败,为了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低收人职工的生活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措施,并积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请回答,
( l )运用有关原理,分别说明材料 1,2 的合理性。材料 1 和材料 2 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
( 2 )两类做法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的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答案要点 〕
( 1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要求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完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在生产力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为了使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充分施展出来,企业必须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业绩相挂钩,以鼓励多劳多得。
( 2 )价值规律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例如,在竞争中造成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造成分化,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产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为此在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把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降低到最小。政府对困难、破产企业的职工,实施救济、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就是具体表现。
( 3 )企业追求效率和政府维护公平的做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一,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效率,社会主义强调公平。所以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其二,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形成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
5,1997 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 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 2 〕 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双飞,鹏程万里。
[材料 3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 5 家分公司裂变为 28 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 l )在上述三个材料中,该企业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 2 )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 1 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 3 )通过材料 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答案要点 〕
( l )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 2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 3 )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6,以下是我国冶金企业的改革经验和效果的部分材料:
[材料 1 ] 1990 年,邯钢与其他钢铁企业一样,面临内部成本上升、外部市场疲软的双重压力,经济效益大面积滑坡。当时生产的 28 个品种有 26 个亏损,总厂已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然而各分厂报表中所有产品却都显示出盈利,个人奖金照发,感受不到市场的压力。造成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厂内核算用的“计划价格”严重背离市场,厂内核算反映不出产品实际成本和企业真实效率。邯钢从 1991 年开始推行了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改革。用产品的市场售价减去目标利润,按厂内工序反向逐步推算成本,使目标成本等项指标真实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变化。(摘自,经济日报,1995 年 1 月 25 日)
邯钢由于紧紧抓住了单位产品劳动时间的节约,是它们的产品成本连年下降。按同口径计算,1991 年下降 6,86 %,1992 年下降 4,83 %,1993 年下降 6,13 %,1994 年下降 8,9 %,1995 年下降 1 %,利润同样连年增长。(摘自,当代经济研究,1998 年第 3 期)
[材料 2 ]邯钢针对产品的不同情况,对原来亏损但有市场的产品做到不赔钱或微利,原来盈利的产品要做到增加盈利,对成本降不下来的产品停止生产。(摘自,经济日报,1995 年 l 月 25 日)从 1991 年到 1997 年,邯钢共投资 40 多亿元进行了 22 次大中型技改,每项均比别的企业少投人 30 %一 50 %的资金,但效益却多产出 50 %以上 · …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对高品质钢材的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目前只能生产普通建筑钢材局面,形成以板材为主,建筑用钢材为辅的产品结构。(摘自((晾望,1999 年第 6 期)
[材料 3 〕 通过学习邯钢、邢钢(邢台钢铁公司),人学精了,学得有了市场观念了 … … 严格抓管理,吨钢成本下降,产值和销售收人都比去年同期增长 20 % 以上,总成本却比去年下降了 5,9 %。(摘自,经济日报,1996 年 12 月 12 日)
济钢(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是在学邯钢过程中,从冶金行业涌现出来的又一个典型。济钢学习邯钢既掌握了邯钢经验的实质,同时又在具体方法上加以创新。其不仅依据市场情况和目标利润倒推出成本计划,而且把主要精力放在影响成本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上,根据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同行业前三名和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的原则,正算成本,然后比较修正,确定出科学的成本计划再进行层层分解、层层考核。从 1993 年到 1998 年济钢在提取设备折旧率为 11,28 %,比全行业平均水平几乎高出 1 倍的前提下,实现利润却由 1,48 亿元提高到 1,8 亿元,增幅达 21,6 %。
请回答,
( l )从价值规律的要求出发,结合材料 1 说明“邯钢”主要改革举措的科学依据。
( 2 )结合材料 2 分析邯钢经营的成功所在。
( 3 )结合材料 1,材料 2,材料 3 谈谈推广邯钢经验的意义。
〔 答案要点 〕
( l )邯钢在内部管理改革中,改变过去严重背离市场的做法,采取“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方法,遵循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要求;尊重市场,努力使本企业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2 )邯钢经营的成功在于:注重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注重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增加盈利。
( 3 )冶金企业的改革经验的效果表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树立市场观念,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成本,提高活劳动的生产效率,努力减少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这些都具有普遍意义。推广邯钢经验,使广大企业普遍减少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同量的社会总劳动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7,〔 材料」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 1942 年 11 月牛世清挖煤 30 天,月工资咒,34 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公认每日产煤 1,88 吨,每吨煤市价 22,65 元,每吨煤的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 14,90 元。
请计算,
( 1 )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有多少?
( 2 )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 答案要点 〕
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价值量。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国部分构成的,即 w 二 k 十 m 所以,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m 二 w 一 k 每月的剩余价值量二( 22,65 元一 14,9 元) x 1,88 元 x 30 = = 7,75 x l,88x 30 = 437,10 元再求剩余价值率,m ' = m / v = 437,10 元/ 32,24 元 x 100 %二 1351,58 %
( l )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 437,10 元;
( 2 )剩余价值率为 1351,55 %。
8,[材料 l ]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 … 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69 一 170 页)[材料 2 ]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我们那位还只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占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取出的价值必须大于他投人的价值。他变为蝴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70? 171 页)
请回答,
( l )根据材料 1 说明马克思说的资本流通公式的矛盾指什么?为什么?
( 2 )根据材料 2 说明解决上述矛盾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结合你所学的原理说明如何解决矛盾?
〔 答案要点 〕
( l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的矛盾。因为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等价交换不会产生价值增殖。
( 2 )解决矛盾的条件是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因为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价值量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能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关键是在流通领域中找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在生产领域不但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从而也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
9,[材料」 19 世纪中期马克思写,资本论,时,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工资水平,约比德国、俄国等大陆国家的工资高出 50 %。从那时到现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工资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试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资本主义各国工资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 答案要点]
( 1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工资原理表明,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其货币表现是劳动力价格。但表面现象时,工资却取得了“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 2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在于,它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等。劳动力价值的特点在于,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水平,受到自然条件、民族特性和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
( 3 )各国工资水平的差距,主要是由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的。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整个工资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工资水平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因此,资本主义各国的工资水平,过去存在差距,现在仍然存在差距。
10,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以及对策。
〔 答案要点」
( l )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从而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 2 )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壁垒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 3 )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11,[材料 〕 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却仍然存在着失业工人。据美国劳工部宣布,1992 年 5 月份 950 万人失业,失业率达 7,5 %。
试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阐明工人失业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
〔 答案要点 〕
近几年美国经济一直不景气,失业人数时多时少,但始终存在着失业现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对人口过剩形成的原理才能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多余的过剩人口。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工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这必然造成两种对立的趋势: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社会上劳动力的供给在增多。两种趋势的发展,会使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竟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1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1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
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 B,竟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竞争和信用 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5.资本主义地租是( )
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 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
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 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16,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 )
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1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20,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2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2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 )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23,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24,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
A,民法 B,宪法
C,刑法 D,行政法
25,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 )
A,国会 B,总统
C,最高法院 D,最高检察院
26,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
27,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28,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历史
〔 单项选择题答案]
1,B 2,D 3,B 4,A 5,B 6,A 7,D 8,C 9,D 10,A 1 1,D 12,A 13,B 14,C 15,B 16,A 17,C 18,C 19,B 20,C 21,D 22,B 23,A 24,B25,A 26,C 27,D 28,C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2,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 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4,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5,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6,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7,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8,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 )
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9,影响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有( )
A,商品价值的变化 B,货币价值的变化
C,供求关系的变化 D,平均利润率的变化
10,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 )
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D,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2,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 )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13,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
A,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B,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D,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14,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1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 )
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农业劳动已成为物质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
D,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劳动的比重相对减少了
16,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1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
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1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 )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D,创造出剩余价值
1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20,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21,借贷资本的特点是( )
A,一种资本商品 B,一种商品资本
C,一种所有权资本 D,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G 一G'
22,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剥削收入有( )
A,产业利润 B,商业利润
C,借贷利息 D,银行利润
23,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 ( )
A,成本 B,工资
C,利润 D,利息
2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 )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利润率的提高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 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2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 )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26,剩余价值规律( )
A,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
B,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C,在资本主义社会起主导作用
D,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27,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28,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 )
A,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B,创造新的价值
C,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9,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30,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 )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31,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 )
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D,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 )
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
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3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 )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4,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 )
A,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
B,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
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D,竞争规律决定的
35,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 )
A,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
B,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C,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36,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的相互关系是( )
A,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B,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实现条件
C,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
D,资本迅速集中会加快资本积累
37,资本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减少,表现为( )
A,原有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增加,相对量减少
B,原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出现机器排挤工人
C,原有资本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增加,相对量减少
D,原有资本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增加
38,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因为( )
A,工资被看做是全部劳动的报酬
B,工人一般在提供了劳动之后,资本家才付工资
C,工资依劳动时间长短而不同
D,工资依劳动效率高低而不同
39,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 )
A,其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B,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物质
C,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D,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工人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40,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 )
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D,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41,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总是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后果是( )
A,个别资本增大 B,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C,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D,平均利润率下降
4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 )
A,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
A,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
B,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
C,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D,作为上层建筑,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4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A,立法司法职能 B,对内职能
C,对外职能 D,行政职能
45,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包括( )
A,资产阶级政党 B,军队、警察
C,监狱、法庭 D,政府机构
46,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有( )
A,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控制的政治职能
B,对邮政、铁路、水路、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的公共管理职能
C,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
D,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
47,与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 )
A,政治上对多数人实行民主,对少数人实行专政
B,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C,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义平等
D,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
4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
A,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B,政治组织形式
C,选举制度 D,政党制度
49,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 )
A,主权在民 B,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论
C,分权制衡 D,自由、平等、博爱
50,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 )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主权在民
C,人们当家作主 D,分权制衡
51,资本主义政权的分权制衡是指( )
A,立法权 B,管理权
C,行政权 D,司法权
52,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很大作用,包括( )
A,代表资产阶级执掌政权,对政府施加影响、控制议会
B,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
C,操纵选举
D,控制群众团体和舆论宣传
5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是( )
A,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B,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C,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D,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
54,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的积极作用有( )
A,批判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
B,启发民众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C,保证资产阶级的胜利
D,为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提供理论依据
5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 )
A,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B,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精华
C,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D,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56,我们可以借鉴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有( )
A,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
B,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
C,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
D,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描述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CD 2,ABCD 3,CD 4,AB 5,ABD 6,A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 11,ACD 12,CD 13,BCD 14,AC 15,ABD 16,AD 17,BC 18,ABCD 19,ACD 20,ABD 21,ABCD 22,ABD 23,CD 24,AC 25,ABCD 26,ABCD 27,AD 28,CD 29,AC 30,ABD 31,ABCD 32,BCD 33,AD 34,CD 35,CD 36,ACD 37,BC 38,BCD 39,AB 40,ACD 41,BCD 42,ABC 43,ABCD 44,BC 45,BCD 46,AB 47,CD 48,ABCD 49,ABCD 50,ABD 51,ACD 52,ABCD 53,ABC 54,ABCD 55,CD 56,ABCD
三、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2,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1 )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 2 )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 3 )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4,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洪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生产者在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人过多,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人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市场机制的启动,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自身近期局部利益的追求;市场信息反馈的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向而非精确的数量,而且具有滞后性;它不能自发地实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对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难以达到顶期的目的,甚至会导致垄断,妨碍自由竞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等。市场的这些缺陷和不足,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弥补和克服。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5,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使用价值。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者,但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劳动,并不必然生产价值。在一切自然经济中的劳动都生产财富,但不形成价值。但劳动也不是财富生产的唯一要素。财富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财富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同等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 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这就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经济依据。
文化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在内的意识形式,包括劳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是文化的来源,劳动也只是文化的来源之一。
6,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7,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8,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人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9,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
〔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对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可以从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两方面加以分析和考察。
从实物形态上看,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组成。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家的资本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能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
10,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生作用,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值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既然利润是预付资本的增加值,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就成为资本的必然要求,于是在竞争过程中,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家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配利润。这样,商品就不能按价值进行销售,而必然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即生产价格出售,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可见,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
11,资本创造利润(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错误。这是马克思批判过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提出的“三位一体”公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决定了社会各阶级的收人采取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形式,而获得这些收人的条件是劳动力的出卖、资本的占有和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各种收人的源泉都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是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这种分配关系在社会表面和资本家的意识形态中却歪曲地表现为资本家获得利润是由资本提供了服务而应得的报酬;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是由于土地提供了服务而应得的报酬;工人获得的工资是劳动这种服务的报酬。资本、土地、劳动这三种要素是三种收入的源泉,三种要素创造三种收人,谁也没剥削谁;这就是混淆了使用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混淆了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12,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错误。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也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不能混淆这两种不同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做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13,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研究个别资本的运动,但是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资本循环侧重研究个别资本经过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及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条件;而资本周转侧重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但是它们考察的角度不同。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而资本周转则主要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有关价值增殖的问题。
与此相适应,它们考察的目的也不同。考察资本循环,主要分析资本在运动中要经过的阶段和要采取的职能形式,揭示资本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考察资本周转,则要分析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可见,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研究的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内容的。
〔 答案要点]
此观点不正确。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国家的统治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在有这种形式的地方,资本就用这种方式表现它的力量,在有另一种形式的地方,资本又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它的力量,但实质上政权总是操纵在资本手里,不管权力有没有资格限制或其他限制,不管是不是民主共和国,反正都是一样,而且共和国愈民主,资本主义的这种统治就愈厉害,愈无耻。
15,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社会管理。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政治统治,在此基础上兼有社会职能。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职能即是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自己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和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为做到这一点,统治阶级必须把国家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
16,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在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被压迫的无产者阶级有可能认清自己的地位,创立起自觉地领导群众斗争的社会主义政党。没有议会制度,没有选举制度,工人阶级就不会有这样的发展。(,列宁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8 页)
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剥削和政治统治工具的性质,正如列宁所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和封建制度相比,改变了经济奴役形式,为这种奴役做了特别漂亮的装饰,但并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这种奴役的实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就是雇佣奴隶制。
17,私有制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第一个基本原则。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正确。资本主义宪法是在几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原则是私有制原则,私有制原则是整个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支柱,“私有产权不可侵犯”是资本主义最神圣和资产阶级最强烈要求的权利。正如列宁所说,以前一切宪法,以至最民主的共和宪法的精神和基本内容都归结在所有制这一点上了。
1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正确。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的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资本主义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制度。
19,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正确。资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后,为了建立政治统治的需要,资产阶级开始建构资产阶级国家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列宁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 ’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78 页)
20,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
〔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对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在创造出大量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成果,这些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前,那些反映文艺复兴时期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理念,由于它们在反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方面,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在促进资产阶级国家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材料分析题
1,下列材料是毛泽东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初,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的部分谈话,反映了毛泽东对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材料 1 」“许多人避而不谈商品和商业问题,好像不如此就不是共产主义似的。人民公社必须生产适宜于交换的社会主义商品,以便逐步提高每个人的工资。”
〔 材料 2 」“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材料 3 〕,进人共产主义要有步骤。我们向两方面扩大:一方面发展自给性的生产,一方面发展商品生产。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
请回答,
( l )毛泽东论商品生产的论述有什么意义?
( 2 )你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发展商品生产会有什么作用?
( 3 )毛泽东的认识还有什么不足?
〔 答案要点 〕
( l )毛泽东对商品生产的认识的意义有:其一,他认为商品生产不是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不是两种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商品生产既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其二,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商品生产,弥补自给性的生产的不足。其三,希望通过商品生产,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每个人的工资。其四,初步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
( 2 )商品生产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可以提高社会的物质产品的供应量。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 3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认识是可贵的探索,还只是初步的,但后来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忽略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挫折。
2,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
「材料 1 〕,出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家合资,但本身不是价值。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 2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 · 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 3 〕,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或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请回答,
( l )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
( 2 )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 3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 〕
( l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 2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 · 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它们认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市场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 3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3,[材料 1 〕 资本既然存在,也就统治着全社会,所以任何民主共和制、任何选举制度都不会改变事情的实质。(参见((列宁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7 一 38 页)
[材料 2 〕,资产阶级平时十分喜欢分权制,特别是喜欢代议制,但资本在工厂法典中却通过私人立法独断地确立了对工人的专制。”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465 页)
[材料 3 ],任何一种所谓人权都没有超出利己主义的人,没有超出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的人,即作为封闭于自身、私人利益、私人任性、同时脱离社会整体的个人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439 页)
请回答,
( l )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选举制是真正的民主制吗?
( 2 )资本主义能够真正实行分权制吗?
( 3 )资本主义人权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要点 〕
( l )凡是存在着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不管怎样民主,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资本家用来控制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机器。至于普选权、立宪会议和议会,那不过是形式,不过是空头支票,丝毫也不能改变事情的实质。(,列宁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7 页)
( 2 ),财富”的无限权力在民主共和制度之下更可靠,是因为它不依赖政治机构的某些缺陷,不依赖资本主义的不好的政治外壳。民主共和制度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所以资本一掌握(通过帕尔钦斯基、切尔诺夫、策烈铁里之流)这个最好的外壳,就能十分巩固十分可靠地确立自己的权力,以致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无论人员、无论机构、无论政党的任何更换,都不会使这个权力动摇。(,列宁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21 页)
( 3 )在资产阶级的各种权利中,“人绝不是类存在物,相反地,类生活本身即社会却是个人的外部局限,却是他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对他们财产和利己主义个人的保护。”(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439 页)
4,[材料 1 〕 某企业为了追求效率,推行差别工资,使劳动者收人差距扩大。
[材料 2 」一些企业在竞争中落败,为了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低收人职工的生活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措施,并积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请回答,
( l )运用有关原理,分别说明材料 1,2 的合理性。材料 1 和材料 2 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
( 2 )两类做法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的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答案要点 〕
( 1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要求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完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在生产力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为了使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充分施展出来,企业必须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业绩相挂钩,以鼓励多劳多得。
( 2 )价值规律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例如,在竞争中造成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造成分化,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产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为此在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把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降低到最小。政府对困难、破产企业的职工,实施救济、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就是具体表现。
( 3 )企业追求效率和政府维护公平的做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一,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效率,社会主义强调公平。所以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其二,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形成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
5,1997 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 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 2 〕 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双飞,鹏程万里。
[材料 3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 5 家分公司裂变为 28 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 l )在上述三个材料中,该企业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 2 )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 1 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 3 )通过材料 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答案要点 〕
( l )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 2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 3 )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6,以下是我国冶金企业的改革经验和效果的部分材料:
[材料 1 ] 1990 年,邯钢与其他钢铁企业一样,面临内部成本上升、外部市场疲软的双重压力,经济效益大面积滑坡。当时生产的 28 个品种有 26 个亏损,总厂已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然而各分厂报表中所有产品却都显示出盈利,个人奖金照发,感受不到市场的压力。造成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厂内核算用的“计划价格”严重背离市场,厂内核算反映不出产品实际成本和企业真实效率。邯钢从 1991 年开始推行了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改革。用产品的市场售价减去目标利润,按厂内工序反向逐步推算成本,使目标成本等项指标真实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变化。(摘自,经济日报,1995 年 1 月 25 日)
邯钢由于紧紧抓住了单位产品劳动时间的节约,是它们的产品成本连年下降。按同口径计算,1991 年下降 6,86 %,1992 年下降 4,83 %,1993 年下降 6,13 %,1994 年下降 8,9 %,1995 年下降 1 %,利润同样连年增长。(摘自,当代经济研究,1998 年第 3 期)
[材料 2 ]邯钢针对产品的不同情况,对原来亏损但有市场的产品做到不赔钱或微利,原来盈利的产品要做到增加盈利,对成本降不下来的产品停止生产。(摘自,经济日报,1995 年 l 月 25 日)从 1991 年到 1997 年,邯钢共投资 40 多亿元进行了 22 次大中型技改,每项均比别的企业少投人 30 %一 50 %的资金,但效益却多产出 50 %以上 · …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对高品质钢材的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目前只能生产普通建筑钢材局面,形成以板材为主,建筑用钢材为辅的产品结构。(摘自((晾望,1999 年第 6 期)
[材料 3 〕 通过学习邯钢、邢钢(邢台钢铁公司),人学精了,学得有了市场观念了 … … 严格抓管理,吨钢成本下降,产值和销售收人都比去年同期增长 20 % 以上,总成本却比去年下降了 5,9 %。(摘自,经济日报,1996 年 12 月 12 日)
济钢(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是在学邯钢过程中,从冶金行业涌现出来的又一个典型。济钢学习邯钢既掌握了邯钢经验的实质,同时又在具体方法上加以创新。其不仅依据市场情况和目标利润倒推出成本计划,而且把主要精力放在影响成本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上,根据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同行业前三名和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的原则,正算成本,然后比较修正,确定出科学的成本计划再进行层层分解、层层考核。从 1993 年到 1998 年济钢在提取设备折旧率为 11,28 %,比全行业平均水平几乎高出 1 倍的前提下,实现利润却由 1,48 亿元提高到 1,8 亿元,增幅达 21,6 %。
请回答,
( l )从价值规律的要求出发,结合材料 1 说明“邯钢”主要改革举措的科学依据。
( 2 )结合材料 2 分析邯钢经营的成功所在。
( 3 )结合材料 1,材料 2,材料 3 谈谈推广邯钢经验的意义。
〔 答案要点 〕
( l )邯钢在内部管理改革中,改变过去严重背离市场的做法,采取“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方法,遵循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要求;尊重市场,努力使本企业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2 )邯钢经营的成功在于:注重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注重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增加盈利。
( 3 )冶金企业的改革经验的效果表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树立市场观念,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成本,提高活劳动的生产效率,努力减少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这些都具有普遍意义。推广邯钢经验,使广大企业普遍减少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同量的社会总劳动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7,〔 材料」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 1942 年 11 月牛世清挖煤 30 天,月工资咒,34 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公认每日产煤 1,88 吨,每吨煤市价 22,65 元,每吨煤的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 14,90 元。
请计算,
( 1 )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有多少?
( 2 )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 答案要点 〕
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价值量。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国部分构成的,即 w 二 k 十 m 所以,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m 二 w 一 k 每月的剩余价值量二( 22,65 元一 14,9 元) x 1,88 元 x 30 = = 7,75 x l,88x 30 = 437,10 元再求剩余价值率,m ' = m / v = 437,10 元/ 32,24 元 x 100 %二 1351,58 %
( l )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 437,10 元;
( 2 )剩余价值率为 1351,55 %。
8,[材料 l ]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 … 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69 一 170 页)[材料 2 ]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我们那位还只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占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取出的价值必须大于他投人的价值。他变为蝴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70? 171 页)
请回答,
( l )根据材料 1 说明马克思说的资本流通公式的矛盾指什么?为什么?
( 2 )根据材料 2 说明解决上述矛盾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结合你所学的原理说明如何解决矛盾?
〔 答案要点 〕
( l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的矛盾。因为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等价交换不会产生价值增殖。
( 2 )解决矛盾的条件是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因为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价值量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能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关键是在流通领域中找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在生产领域不但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从而也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
9,[材料」 19 世纪中期马克思写,资本论,时,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工资水平,约比德国、俄国等大陆国家的工资高出 50 %。从那时到现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工资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试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资本主义各国工资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 答案要点]
( 1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工资原理表明,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其货币表现是劳动力价格。但表面现象时,工资却取得了“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 2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在于,它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等。劳动力价值的特点在于,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水平,受到自然条件、民族特性和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
( 3 )各国工资水平的差距,主要是由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的。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整个工资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工资水平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因此,资本主义各国的工资水平,过去存在差距,现在仍然存在差距。
10,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以及对策。
〔 答案要点」
( l )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从而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 2 )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壁垒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 3 )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11,[材料 〕 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却仍然存在着失业工人。据美国劳工部宣布,1992 年 5 月份 950 万人失业,失业率达 7,5 %。
试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阐明工人失业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
〔 答案要点 〕
近几年美国经济一直不景气,失业人数时多时少,但始终存在着失业现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对人口过剩形成的原理才能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多余的过剩人口。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工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这必然造成两种对立的趋势: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社会上劳动力的供给在增多。两种趋势的发展,会使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