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某反应器最大压力为0.6MPa,允许最大绝对误差为±0.02MPa。现用一台测量范围为0~1.6MPa,准确度为1.5级的压力表来进行测量,问能否符合工艺上的误差要求?若采用一台测量范围为0~1.0MPa,准确度为1.5级的压力表,问能符合误差要求吗?试说明其理由。
解:对于测量范围为0~1.6MPa,准确度为1.5级的压力表,允许的最大绝对误差为
1.6×1.5% = 0.024(MPa)
因为此数值超过了工艺上允许的最大绝对误差数值,所以是不合格的。对于测量范围为0~1.0MPa,准确度亦为1.5级的压力表,允许的最大绝对误差为
1.0×1.5% = 0.015(MPa)
因为此数值小于工艺上允许的最大绝对误差,故符合对测量准确度的要求,可以采用。
2,常用的压力计有哪些,其原理和特点各是什么?
(1).弹性压力计弹性压力计是基于各种形式的弹性元件,在被测介质的表压或真空度作用下产生的弹性变形与被测压力成一定函数关系的原理制成的。它是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压力计。
(2).液柱式压力计液柱式压力测量是以流体静力学理论为基础的压力测量方法。根据流体静力学,一定高度的液柱对底面产生的静压力要与被测压力相平衡,这样液柱的高度实际上就反映了被测压力的大小。以此原理构造的液柱式压力计测压元件主要由装有一定介质液体的玻璃管组成,这种压力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测量精度高,但测量结果只能就地读取,不能进行远传,而且测量的量程也受限于玻璃管的高度,因而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现在,液柱式压力计主要是在实验室或工程实验上使用。
(3).压力变送器一般用压力表传递压力信息的距离不能很远,要向远距离传输压力信息,往往是将弹性测压元件与电气传感器相结合构成压力变送器,工业上常称为差压变送器。它能以统一信号进行传输、显示和控制。常用的有电容式压力变送器、电感式压力变送器、霍尔式压力变送器等。
3.流量检测方法有哪些?有哪些常用的流量检测仪表?
(1)节流差压法
在管路内安装上节流元件,使流体在此处流动状态发生变化,造成节流元件的上、下游间产生压力差。由于此压力差和流量间有一定函数关系,因此,检测此压差,即可变换出流量。常用的节流元件有:孔板、喷嘴等。
(2)容积法
按一定的容积空间输送流体,容积空间的运动次数(或运动速度)与流量成正比。记录运动次数或速度,则可得出一段时间内的累积流量。容积式流量计,有椭园齿轮式流量计、膜式煤气表及旋转叶轮式水表等。
(3)速度法
测出流体的流速,再乘以管道截面即可得出流量。按对流速测量的办法不同,能构成多种多样的流量仪表和检测系统,如常用的有:标志式、动压管式、热量式、磁电式、超声式等。
(4)流体阻力法
利用流体流动给设置在管道中的阻力体以作用力,作用力大小和流量大小有关。如常用的靶式流量计,其阻力体是靶,由力平衡式传感器把靶的受力转换为电量。
(5)流体振动法
在管道的特定条件下,使流体流过后产生振动,如涡街流量计、卡门流量计等。
(6)质量流量检测
质量流量检测分为间接式和直接式两种。间接式质量流量测量是在直接测出体积流量的同时,直接再测出被测介质的密度,或测出压力、温度等参数求出介质密度。因此检测系统的构成将由测体积流量的流量计(如节流差压式、涡轮式等)和密度计或带有温度、压力等补偿环节来组成,其中还有相应的计算环节。直接式质量流量测量是直接利用热、差压或动量来检测。
常用的流量检测仪表:流式差压流量计、容积式流量计、速度式流量计、质量流量计、涡街流量计
4,某贮罐内的压力变化范围为12~15MPa,要求远传显示,试选择一台DDZ-Ⅱ型压力变送器。如果压力由12MPa变化到15MPa,问这时压力变送器的输出变化了多少?如果附加迁移机构,问是否可以提高仪表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解:如果已知某厂生产的 DDZ-Ⅱ型压力变送器的规格有:
0~10,16,25,60,100 (MPa)
精度等级均为0.5级。
输出信号范围为0~10mA。
最高压力为15MPa,若贮罐内的压力是比较平稳的,取压力变送器的测量上限为
选0~25,准确度等级为0.5级,这时允许的最大绝对误差为
压力为12MPa时,输出电流信号为压力为15MPa时,输出电流信号为
所以当贮罐内的压力由12MPa变化到15MPa时,变送器的输出电流只变化了1.2mA。
在用差压变送器来测量液位时,由于在液位H=0时,差压变送器的输入差压信号Δp并不一定等于0,故要考虑零点的迁移。实际上迁移问题不仅在液位测量中遇到,在其他参数的测量中也可能遇到。加上迁移机构,可以改变测量的起始点,提高仪表的灵敏度 (只不过这时仪表量程也要作相应改变)。
由题可知,如果确定正迁移量为7MPa,则变送器的量程规格可选为16MPa。那么此时变送器的实际测量范围为7~23MPa,即输入压力为7MPa时,输出电流为0mA;输入压力为23MPa时,输出电流为10mA。这时如果输入压力为12MPa,则输出电流为输入压力为15MPa时,输出电流为
由此可知,当输入压力由12MPa变化到15MPa时,输出电流变化了1.875mA,比不带迁移机构的变送器灵敏度提高了。
变送器的准确度等级仍为0.5级,此时仪表的最大允许绝对误差为(23-7)×0.5% = 0.08MPa,所以,由于加了迁移机构,使仪表的测量误差减少了。变送器的准确度等级仍为0.5级,此时仪表的最大允许绝对误差为(23-7)×0.5% = 0.08MPa,所以,由于加了迁移机构,使仪表的测量误差减少了。
5.物位检测有哪些方式?物位检测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常用的液位检测仪表有哪些?
(1)直读式物位检测仪表? 采用侧壁开窗口或旁通管方式,直接显示容器中物位的高度。方法可靠、准确,但是只能就地指示。主要用于液位检测和压力较低的场合。
(2)静压式物化检测仪表? 基于流体静力学原理,适用于液位检测。容器内的液面高度与液柱重量所形成的静压力成比例关系,当被测介质密度不变时,通过测量参考点的压力可测知液位。这类仪表有压力式、吹气式等型式。
(3)浮力式物位检测仪表? 其工作原理基于阿基米德定律,适用于液位检测。漂浮于液面上的浮子或浸没在液体中的浮筒,在液面变动时其浮力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可以检测液位。这类仪表有各种浮子式液位计、浮筒式液位计等。
(4)机械接触式物位检测仪表? 通过测量物位探头与物料面接触时的机械力实现物位的测量。这类仪表有重锤式、旋翼式等。
(5)电气式物位检测仪表? 将电气式物位敏感元件置于被测介质中,当物位变化时其电气参数如电阻、电容等也将改变,通过检测这些电量的变化可知物位。
(6)其他物位检测方法如声学式、射线式、光纤式仪表等。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被测对象很少有静止不动的情况,因此会影响物位测量的准确性。各种影响物位测量的因素对于不同介质各有不同,这些影响因素表现在如下方面。
(1)液位测量的特点稳定的液面是一个规则的表面,但是当物料有流进流出时,会有波浪使液面波动。在生产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沸腾或起泡沫的现象,使液面变得模糊。大型容器中常会有各处液体的温度、密度和粘度等物理量不均匀的现象。容器中的液体呈高温、高压或高黏度,或含有大量杂质、悬浮物等。
(2)料位测量的特点料面不规则,存在自然堆积的角度。物料排出后存在滞留区。物料间的空隙不稳定,会影响对容器中实际储量的计量。界位测量的特点界位测量的特点则是在界面处可能存在浑浊段。
常用的液位检测仪表:电磁法测量液位、利用液位引起的压力进行检测、利用液体的浮力进行检测.
6.用一只镍铬-镍硅热电偶,测量小氮肥厂中转化炉的温度,已知热电偶工作端温度为800℃,自由端(冷端)温度为30℃,求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 E(800,30)。
解:可以查得
E(800,0)=33.277(mV)
E(30,0)=1.203(mV)
E(800,30)=E(800,0) -E(30,0)=32.074 ( mV)
7.某支铂铑10-铂热电偶在工作时,自由端温度t0= 30℃,测得热电势 E(t,t0) =14.195mV,求被测介质的实际温度。
解:可以查得
E(30,0)=0.173(mV)
E(t,0)=E(t,30)+E(30,0)=0.173+14.195=14.368(mV)
可以查得14.368mV对应的温度t为1400℃。
8.什么叫温标?什么叫国际实用温标?
用来衡量温度的标准尺度,简称为温标。为了使用方便,国际上协商确定,建立一种既使用方便、容易实现,又能体现热力学温度(即具有较高准确度)的温标,这就是国际实用温标,又称国际温标。
9.某换热器的温度控制系统在单位阶跃干扰作用下的过渡过程曲线如下图所示。试分别求出最大偏差、余差、衰减比、振荡周期和过渡时间(给定值为200℃)。
解,最大偏差A=230-200=30℃ 余差C=205-200=5℃
由图上可以看出,第一个波峰值B=230-205=25℃,
第二个波峰值B′=210-205=5℃,
故衰减比应为B:B′=25:5=5:1。
振荡周期为同向两波峰之间的时间间隔,
故周期T=20-5=15(min)
10.某一电压表在稳定时能够准确显示被测电压值。在被测电压突然变化时,指针来回摆动,最后能够稳定在被测数值上。假定指示系统的衰减比为4:1。当电压突然由0上升到220V后,指针最高能摆到252V。问经三次摆动,指针能到多少伏 (即第三个波峰值)。解:由于第一个波峰离开稳态值为
252 - 220 = 32 (V)第二个波峰值为第一个波峰值的1/4,故为32×1/4 = 8 (V)
第三个波峰值为第二个波峰值的1/4,故为8×1/4 = 2 (V)
所以指针第三次摆动的最高峰值为222V。
11.对一台比例积分控制器作开环试验。已知KC=2,TI= 0.5min。若输入偏差如图所示,试画出该控制器的输出信号变化曲线。
解:对于PI控制器,其输入输出的关系式为
将输出分为比例和积分两部分,分别画出后再叠加就得到PI控制器的输出波形。比例部分的输出为
当KC = 2时,TI = 0,5min时积分部分的输出为
在t=0~1min期间,由于e=0,故输出为0。在t=1~3min期间,由于e=1,所以t=3min时,其输出在t=3~4min期间,由于e=-2,故t=4min时,其积分总输出
(a)、(b)曲线叠加,便可得到PI控制器的输出(c)
12.在生产实际中,由于生产负荷的变动,使原设计的控制阀尺寸不能相适应,会有什么后果?为什么?
解:当生产中由于负荷增加,使原设计的控制阀尺寸显得太小时,会使控制阀经常工作在大开度,调节效果不好。此时若开启旁路阀,会使控制阀特性发生畸变,可调范围大大降低;当生产中由于负荷减少,使原设计的控制阀尺寸显得太大时,会使控制阀经常工作在小开度,调节显得过于灵敏 (特别是对于直线流量特性的控制阀),控制阀有时会振动,产生噪声,严重时发出尖叫声。 此时为了增加管路阻力,有时会适当关小与控制阀串联的工艺阀门,但这样做的结果会使控制阀的特性发生严重畸变,甚至会接近于快开特性,控制阀的实际可调范围降低,严重时会使控制阀失去调节作用。所以当生产中负荷有较大改动时,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相应地更换控制阀,或采用其他控制方案 (例分程控制系统)。
13.某聚合反应釜内进行放热反应,釜温过高会发生事故,为此采用夹套水冷却。由于釜温控制要求较高,且冷却水压力、温度波动较大,故设置串级控制系统,如图所示。试确定控制阀的气开、气关型式与控制器的正、反作用。并简要说明该系统的工作过程。(如果输入增大,输出也跟着增大,就是正作用,反之是反作用。气动调节阀动作分气开型和气关型两种。当达到输入气压上限时,阀门处于全开状态。反过来,当空气压力减小时,阀门向关闭方向动作,在没有输入空气时,阀门全闭为气开型阀门。气关型动作方向正好与气开型相反。当空气压力增加时,阀门向关闭方向动作;空气压力减小或没有时,阀门向开启方向或全开为止。)
解:为了在气源中断时保证冷却水继续供给,以防止釜温过高,故控制阀应采用气关型,为“-”方向。当冷却水流量增加时,釜温和夹套温度都是下降的,故对象为“-”方向。测量变送器为“+”方向故按单回路系统的确定原则,副控制器T2C应为“反”作用。
主控制器T1C的作用方向可以这样来确定:由于主、副变量(温度T1、T2)增加时,都要求冷却水的控制阀开大,因此主控制器应为“反”作用。
整个串级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当夹套内温度 T2(副变量)升高时,副控制器的输出降低,控制阀开大,冷却水流量增加以克服副变量的波动;当釜内温度T1(主变量)升高时,主控制器T1C的输出降低,即副控制器T2C给定值降低,因此副控制器的输出降低,控制阀开大,冷却水流量增加以使釜内温度降下来。
14.在集散控制系统,操作员想要更改某控制系统的输出值(MV)为70%,将采用哪些操作步骤?
解:
① 仪表图调出。在流程图画面或分组显示画面或调整画面中,双击或触摸触屏点,调出该控制系统的仪表图。
② 控制方式更改。按键盘上对应该仪表图的控制键的 [MAN键],在提示是否更改为手动方式的情况下,按确认键。
③ 变量调整。按[ITEM],输入字母代号MV,按进入键 [ →□ ],确定更改的数据类型;按[DATA]键,输入更改后的数据70%,确定无误后,再按[→□ ]键。
④ 确定修改。数据更改前,系统提示是否进行修改,检查无误后,按 [确认键],数据真正进入内部仪表。用 [ CL]键关闭录入窗口。如想回到自动状态,按步骤②顺序,改变控制方式。
15.图所示为一放热催化反应器。原料气在预热器内加热后进入反应器。反应以后的反应气作为预热器内的载热体,放出部分热量后再进入下一工序。试问上述工艺过程应该采取什么控制方案,才能使生产正常运行。
解:分析放热反应器的特性,可知上述生产过程不加控制是不行的。如果没有任何控制系统,一旦原料气由于某种原因温度升高时,进入催化放热反应器后,会使反应加剧,放出更多热量,出来的反应气温度也相应升高,进入预热器后,使原料气的温度进一步升高,于是反应更加剧烈,反应气出口的温度也继续升高,这样就起正反馈的作用,使反应器失去控制,催化剂损坏,以致造成事故。
为了使生产正常进行,可采下图所示的温度控制系统,来切断反应器内部这一正反馈通道。
当原料气的温度升高时,通过温度控制器减少进入预热器的载热体(反应气)流量,从而保持反应器气体入口温度不变。这里采用三通(一进二出)控制阀是因为反应器出来的反应气总量(负荷)是不允许任意改变的,当预热器需要的载热体数量减少时,另一部分反应气仍可通过旁路进入下一工序。
解:对于测量范围为0~1.6MPa,准确度为1.5级的压力表,允许的最大绝对误差为
1.6×1.5% = 0.024(MPa)
因为此数值超过了工艺上允许的最大绝对误差数值,所以是不合格的。对于测量范围为0~1.0MPa,准确度亦为1.5级的压力表,允许的最大绝对误差为
1.0×1.5% = 0.015(MPa)
因为此数值小于工艺上允许的最大绝对误差,故符合对测量准确度的要求,可以采用。
2,常用的压力计有哪些,其原理和特点各是什么?
(1).弹性压力计弹性压力计是基于各种形式的弹性元件,在被测介质的表压或真空度作用下产生的弹性变形与被测压力成一定函数关系的原理制成的。它是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压力计。
(2).液柱式压力计液柱式压力测量是以流体静力学理论为基础的压力测量方法。根据流体静力学,一定高度的液柱对底面产生的静压力要与被测压力相平衡,这样液柱的高度实际上就反映了被测压力的大小。以此原理构造的液柱式压力计测压元件主要由装有一定介质液体的玻璃管组成,这种压力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测量精度高,但测量结果只能就地读取,不能进行远传,而且测量的量程也受限于玻璃管的高度,因而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现在,液柱式压力计主要是在实验室或工程实验上使用。
(3).压力变送器一般用压力表传递压力信息的距离不能很远,要向远距离传输压力信息,往往是将弹性测压元件与电气传感器相结合构成压力变送器,工业上常称为差压变送器。它能以统一信号进行传输、显示和控制。常用的有电容式压力变送器、电感式压力变送器、霍尔式压力变送器等。
3.流量检测方法有哪些?有哪些常用的流量检测仪表?
(1)节流差压法
在管路内安装上节流元件,使流体在此处流动状态发生变化,造成节流元件的上、下游间产生压力差。由于此压力差和流量间有一定函数关系,因此,检测此压差,即可变换出流量。常用的节流元件有:孔板、喷嘴等。
(2)容积法
按一定的容积空间输送流体,容积空间的运动次数(或运动速度)与流量成正比。记录运动次数或速度,则可得出一段时间内的累积流量。容积式流量计,有椭园齿轮式流量计、膜式煤气表及旋转叶轮式水表等。
(3)速度法
测出流体的流速,再乘以管道截面即可得出流量。按对流速测量的办法不同,能构成多种多样的流量仪表和检测系统,如常用的有:标志式、动压管式、热量式、磁电式、超声式等。
(4)流体阻力法
利用流体流动给设置在管道中的阻力体以作用力,作用力大小和流量大小有关。如常用的靶式流量计,其阻力体是靶,由力平衡式传感器把靶的受力转换为电量。
(5)流体振动法
在管道的特定条件下,使流体流过后产生振动,如涡街流量计、卡门流量计等。
(6)质量流量检测
质量流量检测分为间接式和直接式两种。间接式质量流量测量是在直接测出体积流量的同时,直接再测出被测介质的密度,或测出压力、温度等参数求出介质密度。因此检测系统的构成将由测体积流量的流量计(如节流差压式、涡轮式等)和密度计或带有温度、压力等补偿环节来组成,其中还有相应的计算环节。直接式质量流量测量是直接利用热、差压或动量来检测。
常用的流量检测仪表:流式差压流量计、容积式流量计、速度式流量计、质量流量计、涡街流量计
4,某贮罐内的压力变化范围为12~15MPa,要求远传显示,试选择一台DDZ-Ⅱ型压力变送器。如果压力由12MPa变化到15MPa,问这时压力变送器的输出变化了多少?如果附加迁移机构,问是否可以提高仪表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解:如果已知某厂生产的 DDZ-Ⅱ型压力变送器的规格有:
0~10,16,25,60,100 (MPa)
精度等级均为0.5级。
输出信号范围为0~10mA。
最高压力为15MPa,若贮罐内的压力是比较平稳的,取压力变送器的测量上限为
选0~25,准确度等级为0.5级,这时允许的最大绝对误差为
压力为12MPa时,输出电流信号为压力为15MPa时,输出电流信号为
所以当贮罐内的压力由12MPa变化到15MPa时,变送器的输出电流只变化了1.2mA。
在用差压变送器来测量液位时,由于在液位H=0时,差压变送器的输入差压信号Δp并不一定等于0,故要考虑零点的迁移。实际上迁移问题不仅在液位测量中遇到,在其他参数的测量中也可能遇到。加上迁移机构,可以改变测量的起始点,提高仪表的灵敏度 (只不过这时仪表量程也要作相应改变)。
由题可知,如果确定正迁移量为7MPa,则变送器的量程规格可选为16MPa。那么此时变送器的实际测量范围为7~23MPa,即输入压力为7MPa时,输出电流为0mA;输入压力为23MPa时,输出电流为10mA。这时如果输入压力为12MPa,则输出电流为输入压力为15MPa时,输出电流为
由此可知,当输入压力由12MPa变化到15MPa时,输出电流变化了1.875mA,比不带迁移机构的变送器灵敏度提高了。
变送器的准确度等级仍为0.5级,此时仪表的最大允许绝对误差为(23-7)×0.5% = 0.08MPa,所以,由于加了迁移机构,使仪表的测量误差减少了。变送器的准确度等级仍为0.5级,此时仪表的最大允许绝对误差为(23-7)×0.5% = 0.08MPa,所以,由于加了迁移机构,使仪表的测量误差减少了。
5.物位检测有哪些方式?物位检测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常用的液位检测仪表有哪些?
(1)直读式物位检测仪表? 采用侧壁开窗口或旁通管方式,直接显示容器中物位的高度。方法可靠、准确,但是只能就地指示。主要用于液位检测和压力较低的场合。
(2)静压式物化检测仪表? 基于流体静力学原理,适用于液位检测。容器内的液面高度与液柱重量所形成的静压力成比例关系,当被测介质密度不变时,通过测量参考点的压力可测知液位。这类仪表有压力式、吹气式等型式。
(3)浮力式物位检测仪表? 其工作原理基于阿基米德定律,适用于液位检测。漂浮于液面上的浮子或浸没在液体中的浮筒,在液面变动时其浮力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可以检测液位。这类仪表有各种浮子式液位计、浮筒式液位计等。
(4)机械接触式物位检测仪表? 通过测量物位探头与物料面接触时的机械力实现物位的测量。这类仪表有重锤式、旋翼式等。
(5)电气式物位检测仪表? 将电气式物位敏感元件置于被测介质中,当物位变化时其电气参数如电阻、电容等也将改变,通过检测这些电量的变化可知物位。
(6)其他物位检测方法如声学式、射线式、光纤式仪表等。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被测对象很少有静止不动的情况,因此会影响物位测量的准确性。各种影响物位测量的因素对于不同介质各有不同,这些影响因素表现在如下方面。
(1)液位测量的特点稳定的液面是一个规则的表面,但是当物料有流进流出时,会有波浪使液面波动。在生产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沸腾或起泡沫的现象,使液面变得模糊。大型容器中常会有各处液体的温度、密度和粘度等物理量不均匀的现象。容器中的液体呈高温、高压或高黏度,或含有大量杂质、悬浮物等。
(2)料位测量的特点料面不规则,存在自然堆积的角度。物料排出后存在滞留区。物料间的空隙不稳定,会影响对容器中实际储量的计量。界位测量的特点界位测量的特点则是在界面处可能存在浑浊段。
常用的液位检测仪表:电磁法测量液位、利用液位引起的压力进行检测、利用液体的浮力进行检测.
6.用一只镍铬-镍硅热电偶,测量小氮肥厂中转化炉的温度,已知热电偶工作端温度为800℃,自由端(冷端)温度为30℃,求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 E(800,30)。
解:可以查得
E(800,0)=33.277(mV)
E(30,0)=1.203(mV)
E(800,30)=E(800,0) -E(30,0)=32.074 ( mV)
7.某支铂铑10-铂热电偶在工作时,自由端温度t0= 30℃,测得热电势 E(t,t0) =14.195mV,求被测介质的实际温度。
解:可以查得
E(30,0)=0.173(mV)
E(t,0)=E(t,30)+E(30,0)=0.173+14.195=14.368(mV)
可以查得14.368mV对应的温度t为1400℃。
8.什么叫温标?什么叫国际实用温标?
用来衡量温度的标准尺度,简称为温标。为了使用方便,国际上协商确定,建立一种既使用方便、容易实现,又能体现热力学温度(即具有较高准确度)的温标,这就是国际实用温标,又称国际温标。
9.某换热器的温度控制系统在单位阶跃干扰作用下的过渡过程曲线如下图所示。试分别求出最大偏差、余差、衰减比、振荡周期和过渡时间(给定值为200℃)。
解,最大偏差A=230-200=30℃ 余差C=205-200=5℃
由图上可以看出,第一个波峰值B=230-205=25℃,
第二个波峰值B′=210-205=5℃,
故衰减比应为B:B′=25:5=5:1。
振荡周期为同向两波峰之间的时间间隔,
故周期T=20-5=15(min)
10.某一电压表在稳定时能够准确显示被测电压值。在被测电压突然变化时,指针来回摆动,最后能够稳定在被测数值上。假定指示系统的衰减比为4:1。当电压突然由0上升到220V后,指针最高能摆到252V。问经三次摆动,指针能到多少伏 (即第三个波峰值)。解:由于第一个波峰离开稳态值为
252 - 220 = 32 (V)第二个波峰值为第一个波峰值的1/4,故为32×1/4 = 8 (V)
第三个波峰值为第二个波峰值的1/4,故为8×1/4 = 2 (V)
所以指针第三次摆动的最高峰值为222V。
11.对一台比例积分控制器作开环试验。已知KC=2,TI= 0.5min。若输入偏差如图所示,试画出该控制器的输出信号变化曲线。
解:对于PI控制器,其输入输出的关系式为
将输出分为比例和积分两部分,分别画出后再叠加就得到PI控制器的输出波形。比例部分的输出为
当KC = 2时,TI = 0,5min时积分部分的输出为
在t=0~1min期间,由于e=0,故输出为0。在t=1~3min期间,由于e=1,所以t=3min时,其输出在t=3~4min期间,由于e=-2,故t=4min时,其积分总输出
(a)、(b)曲线叠加,便可得到PI控制器的输出(c)
12.在生产实际中,由于生产负荷的变动,使原设计的控制阀尺寸不能相适应,会有什么后果?为什么?
解:当生产中由于负荷增加,使原设计的控制阀尺寸显得太小时,会使控制阀经常工作在大开度,调节效果不好。此时若开启旁路阀,会使控制阀特性发生畸变,可调范围大大降低;当生产中由于负荷减少,使原设计的控制阀尺寸显得太大时,会使控制阀经常工作在小开度,调节显得过于灵敏 (特别是对于直线流量特性的控制阀),控制阀有时会振动,产生噪声,严重时发出尖叫声。 此时为了增加管路阻力,有时会适当关小与控制阀串联的工艺阀门,但这样做的结果会使控制阀的特性发生严重畸变,甚至会接近于快开特性,控制阀的实际可调范围降低,严重时会使控制阀失去调节作用。所以当生产中负荷有较大改动时,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相应地更换控制阀,或采用其他控制方案 (例分程控制系统)。
13.某聚合反应釜内进行放热反应,釜温过高会发生事故,为此采用夹套水冷却。由于釜温控制要求较高,且冷却水压力、温度波动较大,故设置串级控制系统,如图所示。试确定控制阀的气开、气关型式与控制器的正、反作用。并简要说明该系统的工作过程。(如果输入增大,输出也跟着增大,就是正作用,反之是反作用。气动调节阀动作分气开型和气关型两种。当达到输入气压上限时,阀门处于全开状态。反过来,当空气压力减小时,阀门向关闭方向动作,在没有输入空气时,阀门全闭为气开型阀门。气关型动作方向正好与气开型相反。当空气压力增加时,阀门向关闭方向动作;空气压力减小或没有时,阀门向开启方向或全开为止。)
解:为了在气源中断时保证冷却水继续供给,以防止釜温过高,故控制阀应采用气关型,为“-”方向。当冷却水流量增加时,釜温和夹套温度都是下降的,故对象为“-”方向。测量变送器为“+”方向故按单回路系统的确定原则,副控制器T2C应为“反”作用。
主控制器T1C的作用方向可以这样来确定:由于主、副变量(温度T1、T2)增加时,都要求冷却水的控制阀开大,因此主控制器应为“反”作用。
整个串级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当夹套内温度 T2(副变量)升高时,副控制器的输出降低,控制阀开大,冷却水流量增加以克服副变量的波动;当釜内温度T1(主变量)升高时,主控制器T1C的输出降低,即副控制器T2C给定值降低,因此副控制器的输出降低,控制阀开大,冷却水流量增加以使釜内温度降下来。
14.在集散控制系统,操作员想要更改某控制系统的输出值(MV)为70%,将采用哪些操作步骤?
解:
① 仪表图调出。在流程图画面或分组显示画面或调整画面中,双击或触摸触屏点,调出该控制系统的仪表图。
② 控制方式更改。按键盘上对应该仪表图的控制键的 [MAN键],在提示是否更改为手动方式的情况下,按确认键。
③ 变量调整。按[ITEM],输入字母代号MV,按进入键 [ →□ ],确定更改的数据类型;按[DATA]键,输入更改后的数据70%,确定无误后,再按[→□ ]键。
④ 确定修改。数据更改前,系统提示是否进行修改,检查无误后,按 [确认键],数据真正进入内部仪表。用 [ CL]键关闭录入窗口。如想回到自动状态,按步骤②顺序,改变控制方式。
15.图所示为一放热催化反应器。原料气在预热器内加热后进入反应器。反应以后的反应气作为预热器内的载热体,放出部分热量后再进入下一工序。试问上述工艺过程应该采取什么控制方案,才能使生产正常运行。
解:分析放热反应器的特性,可知上述生产过程不加控制是不行的。如果没有任何控制系统,一旦原料气由于某种原因温度升高时,进入催化放热反应器后,会使反应加剧,放出更多热量,出来的反应气温度也相应升高,进入预热器后,使原料气的温度进一步升高,于是反应更加剧烈,反应气出口的温度也继续升高,这样就起正反馈的作用,使反应器失去控制,催化剂损坏,以致造成事故。
为了使生产正常进行,可采下图所示的温度控制系统,来切断反应器内部这一正反馈通道。
当原料气的温度升高时,通过温度控制器减少进入预热器的载热体(反应气)流量,从而保持反应器气体入口温度不变。这里采用三通(一进二出)控制阀是因为反应器出来的反应气总量(负荷)是不允许任意改变的,当预热器需要的载热体数量减少时,另一部分反应气仍可通过旁路进入下一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