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第一部分 近代西方经济学
常考知识点
(一)重商主义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出现,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就对社会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进行过初步分析。色诺芬在《经济论》中较早使用了“经济”一词,亚里士多德初步探讨了商品的价值,贾图、瓦罗在他们的著作中对奴隶制庄园经济进行了全面分析。到了中世纪,西欧的阿奎那引述亚里士多德的见解,把古代罗马奥古斯丁的“公平价格”发展为一整套理论;奥雷斯姆、莫利诺斯等人系统研究了货币和高利贷。这些都成为近代西方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西欧在15世纪进入封建社会解体的阶段。地理大发现、资本原始积累、商业资本突出的作用、西欧各国王权同商业资本的联盟等是重商主义流行的社会历史背景。
重商主义最初作为国家政策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理论。重商主义以商人的世俗观点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以商业资本为考察对象,研究流通领域中货币—商品—货币的运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的理论研究。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获取金银的途径是开采金银矿和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要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15—16世纪中叶的早期重商主义,或称货币差额论。16—17世纪的晚期重商主义,或称贸易差额论。代表人物有约翰·海尔斯、托马斯·孟、蒙克莱田、柯尔贝尔等。《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被马克思称为重商主义的“福音书”。蒙克莱田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学”术语。柯尔贝尔用全面的政策把重商主义发展到最高峰。
(二)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术语由马克思最早提出,并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沿用。根据马克思的规定,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古典政治经济学指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包含有科学的因素。在西方经济学中,古典经济学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这是指从18世纪到19世纪前半期(到约翰·穆勒)或70年代(到边际学派出现)的一种经济学流派。
配第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其学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他使用了抽象法,在近代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并初步分析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他区分了自然价值、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市场价格。他把工资的自然基础归为维持工人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从实物和货币两方面说明了地租,即产品价值除去生产资料价值(种子)和劳动价值(工资)之后的余额;讨论了利息(在一定期限内放弃货币使用权的报酬)和土地价格(购买一定年限的地租)。
从配第到斯密之间约一百年中出现了一批杰出思想家。洛克以自然权利学说为基础研究了地租和利息。诺思指出利息的高低不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而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马西第一次分析了利润,指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休谟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货币数量论。斯图亚特最早论述了利润的起源(让渡利润论)。
斯密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体系。斯密时代处于工场手工业鼎盛时期,工业革命已在棉纺织业中展开,英国形成资产阶级、地主阶级、无产阶级三大阶级。经济自由成为产业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他研究的中心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他主张符合自然秩序、实行经济自由的社会,这种经济自由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他认为,在这种社会中,国民财富是一国所生产的商品总量,财富的源泉是劳动,增加财富的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加强分工)和增加工人人数(需要积累资本)。这是他的基本思想。《国富论》的五篇结构。斯密著作中使用了抽象法和归纳法两种方法,这使他的经济范畴几乎都带有二重性。
斯密从人的本性出发,系统考察了分工,批判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关于财富来源的错误。他把货币看做流通的工具。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提出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二重观点,又用三种收入说明价值。根据年产品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第一次划分出三大阶级。三种收入学说:工资的双重定义(劳动者劳动的收入、劳动的自然价格);工资水平是劳资双方竞争的结果;工资变动同国民收入或资本的增减的联系。利润的双重定义(工人劳动对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扣除工资后的余额、资本的自然报酬);利润率下降趋势,其原因是资本间的竞争。地租的多重定义(劳动生产物或价值一部分、因使用土地支付给地主的代价、一种垄断价格、生产费用之一、自然力产物);自然价格和足够价格。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学说。斯密分析再生产时,把年产品价值只归结为三种收入的观点被称为“斯密教条”。斯密教条的根本错误是丢掉了不变资本部分。“看不见的手”。公平、确实、便利、经济的四大赋税原则。
(三)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是布阿吉尔贝尔。柯尔贝尔的重商主义使封建专制政治达到高峰。靠牺牲农民利益的政策最终给法国经济带来严重后果。
布阿吉尔贝尔批评把货币看成财富惟一形式的观点,认为财富就是使用价值;强调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自然秩序”;提出重视农业的思想,成为重农主义先驱。
货币改革和七年战争的失败使18世纪中期法国社会政治经济矛盾更加激化;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启蒙学派在意识形态中的影响日益扩大;重视农业的思潮不断扩展。这些为重农学派的出现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奠基人。他接受了“自然秩序”、“自然法”的思想,论证了理想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纯产品学说是他的理论核心和基石。纯产品学说以交换的等价性为前提,区分了财富的增加和加算,把纯产品看做是农业产品除去种子、工资以外的剩余。他把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把社会分为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和土地所有者阶级。区分原预付、年预付。“经济表”集中表述了重农主义的经济思想。“经济表”的形式、前提、五个流通过程(含两个阶段)及其理论贡献与缺陷。单一地租税。
杜尔哥把重农主义发展到最高峰。他进一步把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各自再区分出资本家和工人;叙述了劳动者与土地分离的过程;把纯产品归结为土地对农民劳动的赐予。他还提出客观价值、主观价值的观点。
重农主义的资本主义实质和封建主义外观。重农学派的功绩。
(四)英法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
19世纪20年代前后,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达于完成。李嘉图和西斯蒙第分别是两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
斯密以后40年间,英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革命迅速开展,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间的矛盾更趋尖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和对立也逐渐发展和显露。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斗争表现在议会改革与货币改革、谷物法争论上。李嘉图始终站在工业资产阶级一边,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阶级斗争的根源。
李嘉图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赋税原理》共32章。前6章,特别是前2章阐述了李嘉图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李嘉图接受边沁的功利主义,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认为这是一个国家的资本按最有利于社会的方式来进行分配的重要条件。
李嘉图始终一贯地坚持使用抽象法。从劳动价值的原理出发,考察其他经济范畴,建立起前后一贯的完整体系。但他把资本主义关系看做是永恒的,仅把历史发展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难以看到经济范畴由于生产关系变化而引起的变形和复杂化,往往跳过一些必要的中间环节,直接去论证各种经济范畴的一致性,使其理论存在许多矛盾。
李嘉图肯定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并认识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批评斯密树立了两个价值标准尺度,批评斯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但他也不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不了解劳动的二重性。李嘉图把商品分为两类(由稀少性决定的和由人类劳动决定的),指出不同性质劳动在决定价值上的意义,把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归为最差条件下的劳动,初步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相对价值的两个含义:交换价值、绝对价值)。
分配学说是李嘉图经济学的中心。从工资学说出发,把工资同雇用工人收入相联系,研究了工资数量的基础和工资变动的规律:劳动的自然价格(工资的自然基础)、劳动的市场价格(工资变动规律)。工资下降的趋势。李嘉图把利润看做剩余价值的惟一的基本形式,只与工资相对应分析利润,实际上是以利润名义分析剩余价值。把商品全部价值分为工资、利润两部分,断定利润变化取决于工资变化,变化方向相反,并指出劳动生产率是利润变动的最终原因。工资和利润反向变化的分析,实际上揭示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李嘉图忽略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并且没有对剩余价值本身进行分析。李嘉图认真研究了地租的起源,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区分了真正的地租与名义地租,认为真正的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有的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的产品。他指出地租的存在是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在肥沃程度及位置上的差别性。李嘉图地租理论以两个规律为基础:从优到劣的土地耕种顺序和土地收益递减。李嘉图地租理论的缺陷。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对地租及利润的分析揭示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与对立,反对“谷物法”的理论武器)。
李嘉图发展了斯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学说。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分析并论证了自由贸易对提高利润率的作用。比较成本学说:在自由贸易下,各国生产条件最好的产品,这种产品的成本不一定比别国的成本绝对地低,只要在本国各种产品中和与其他国产品比较相对低就可以进行交换,双方都可以得到较多的利益。比较成本学说在一定前提下,具有一定科学因素,同时也反映了英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比较成本学说的图示。
李嘉图的货币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赋税原理。
在法国革命中,封建生产关系被摧毁,产业革命迅速发展,小生产者两极分化。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使西斯蒙第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宣传者变为反对者。《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西斯蒙第批评只把财富作为研究对象的英国古典经济学,提出研究人的物质福利或幸福,反对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
西斯蒙第在价值学说、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上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
西斯蒙第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从消费是目的、消费先于生产的前提出发,分析资本和收入。根据收入决定生产的观点,他指出年收入的总量必须用来交换年生产的总量,如果年收入的总量不能购买全部年生产的总量,生产超过收入或消费,这种矛盾的发展就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消费不足,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小生产者、工人收入和消费的萎缩;追求利润的生产的无限扩张;不公平分配制度使财产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功绩与缺陷。
西斯蒙第对社会改革的设想。
西斯蒙第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或经济浪漫主义)的创始人。
(五)19世纪初期的西方经济学说萨伊是19世纪初期代表法国资产阶级利益、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经济学家。马克思把他和马尔萨斯看做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
《政治经济学概论》。萨伊把斯密理论条理化和系统化,被认为第一次把经济学改造成为一个严整的容易观察的整体。
萨伊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把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消费的方法称为三分法。萨伊把经济学的研究归结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把生产、分配、消费看成一般形态,抽去了它们的特殊性和历史性。
萨伊认为,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效用是服务,所以,生产不外是提供服务,因此农工商业都是生产的。
效用价值论:物品的效用是物品价值的基础,价值来源于物品的效用。物品效用由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创造出来,价值是三者共同协力和作用的结果。萨伊的效用价值论遇到难以摆脱的困难,陷入循环论证。
萨伊的分配论:三位一体公式(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工资),综合了斯密分配理论中的庸俗成分,用资本—利息代替资本—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销售论:产品换钱、钱换产品过程中,货币只在一瞬间起作用,因此产品总以产品交换;交换中,卖者同时是其他商品的购买者,供给(出卖产品)会给自己创造需求(购买别人产品的愿望和能力);社会中总供给也一定等于总需求;市场上某种产品的滞销是暂时的,自由竞争会自动调节,使各种产品供求趋于平衡;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不会出现。从此原理推出的四个结论。这种观点被后人称为“萨伊定律”,其根本错误是混同了资本流通和简单商品流通,又把简单商品流通归结为物物交换。
马尔萨斯与《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马尔萨斯的利润论(利润是高价出售商品所得来的)。地租论:产品总价格中扣除工资和利润的剩余部分,是对地主占有土地的肥力的报酬,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地租产生的三原因(土地能生产出比维持耕种者需要还多的生活必需品、生活必需品能创造出自身的需求、肥沃土地的稀少性);地租上涨四原因(资本积累使利润下降、人口增多使工资下降、农业改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价格因需求增加而上涨)。他力求证明地主获取地租的合理性。
马尔萨斯批评萨伊把商品交换简化为物物交换的观点。他认为,利润是在交换中产生的,支付这部分的只是提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而又不直接参与产品供给的人,即地主、官吏、牧师、军人等;如果不能维持足够的这类非生产性消费者(维持足够的有效需求),就可能出现经济危机。这是一种为地主阶级辩护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论。
19世纪20—30年代围绕价值和价值对资本关系的论战。以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为代表的李嘉图学派,在对李嘉图理论体系中的矛盾进行解释时,走向了解体。
李嘉图理论体系的两大矛盾: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矛盾;价值规律同资本和劳动相交换的矛盾。
穆勒的解释:把劳动与资本的交换归结为商品与商品的交换;用资本是一种积蓄劳动说明陈酒比新酒价值大。
麦克库洛赫的解释:区分真实价值和相对价值,说明二者的差是利润;把陈酒价值高于新酒归于自然力的作用。
(六)19世纪30—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说
19世纪30年代,英、法、德等国爆发了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衰落,出现一批独树一帜的经济学家。德国形成不同于英、法传统经济学的历史学派。
西尼尔是19世纪中期英国较为著名的经济学家。西尼尔提出建立“纯经济学”,只以财富为研究对象,以四个一般命题为前提: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财富;人的社会本能会限制人的生理本能的人口原则;工业生产力不断提高规律;农业报酬递减规律。西尼尔成为实证经济学先驱。
西尼尔以人的主观思想、心理活动解释价值:价值有三个构成要素,即效用、供给有限(稀少)、可转让性。其中的效用不是客观的使用价值,而是能直接或间接产生快乐或避免痛苦的能力;随一种物品供应量的增加,它的效用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价值由资本和劳动这两种牺牲形成,由它们的报酬——利润和工资构成。
西尼尔以这种价值论为基础,认为资本家获得利润是它节制自己欲望的结果。这种“节欲论”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最后一小时”论。
巴师夏是19世纪中期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自由贸易论的宣传者。“经济和谐论”:社会就是交换;在交换中产生价值,价值起源与生产无关,只与交换有关;交换的内容就是相互提供服务,价值就是交换着的两种服务的关系;服务的尺度(价值的尺度)是服务提供者所做努力的紧张程度和服务接受者所节省的努力的紧张程度,在自由竞争下,二者趋于相等。因此,交换总以等价为基础,以这种交换为基础的社会是和谐的。自然提供的无偿效用形成公共财产,劳动提供的艰苦效用形成私有财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有财产日益增加,只要实行经济自由,社会就将越来越和谐。巴师夏以人天生有利己、利他两种特性出发,断言人们在交换中构成和谐社会,这是对资本主义的美化。
约翰·穆勒是19世纪中期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自称追随斯密、李嘉图,同时吸收了其他各种理论、观点,进行了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大综合。《政治经济学原理》。
穆勒认为,生产规律是永恒的自然规律,分配规律是人类制度问题,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这为他的社会改良主义政策提供了依据。
穆勒在李嘉图划分两类商品的基础上,把商品分成三类:供给不能任意增加,价值决定于供求的;供给可以无限增加,单位生产费用不会提高的;供给可以增加,但单位生产费用会提高的。
在劳动价值论名义下,融进了供求论和生产费用论。
分配理论:在工资上,采用李嘉图学说,又利用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在利润上,既接受李嘉图观点,又融进萨伊、西尼尔的理论;在地租理论上,沿袭李嘉图地租论,并主张征收土地增值税。
穆勒从揭露分配不均等弊病出发,提出一系列改良主义经济政策,反映出对劳动群众和社会主义的同情。
德国19世纪初仍是农奴制占统治地位,在法国革命的影响和拿破仑对封建势力的打击下,资本主义经自上而下的改革逐渐发展起来。德国工人运动在三四十年代也逐渐展开。德国的历史状况使德国资产阶级既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又要同封建势力进行妥协。德国的官房学。
李斯特是历史学派的先驱。《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不同于英法传统经济学的结构与主要思想。生产力理论:财富的原因(生产力)和财富本身(交换价值)完全不同,前者比后者重要许多倍;斯密重视分工,却忽略了对生产力的探讨;促使人劳动的是对个人有鼓励激发作用的精神力量,是使个人努力可获结果的社会状况,是个人努力能利用的天然资源;生产力的四种类型(人的生产力、自然的生产力、社会的生产力、物的生产力);使一国生产力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学说:五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及相应的政策。
李斯特学说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所处的矛盾地位,既有落后国家争取工业进步、国家统一和独立的进步性,又有反对劳动价值论、否定一般经济规律的落后性。
19世纪40—60年代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罗雪尔、希尔德布兰德、克尼斯。历史学派把经济学研究对象规定为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否认一般经济规律的存在。罗雪尔“国民经济学的生理学方法”的四条基本原理。罗雪尔社会发展阶段论(依土地、劳动、资本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划分)。希尔德布兰德社会发展阶段论(依交换形式区分为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三阶段)。
(七)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的西方经济学说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重大变化。“边际革命”。
边际效用学派(简称边际学派)是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宣传边际效用价值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众多人物和学派的统称。该学派以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面目出现,很快成为正统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先驱、奠基、发展和归宿四个阶段。
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重要人物:巴尔本、伯努里、加利阿尼、孔狄亚克、杜尔哥、西尼尔、劳埃德、朗菲尔德、库尔诺、屠能。戈森与戈森定律:第一,随某种需要的满足,一个人所感受到的享乐程度逐渐递减,直至最后达到饱和状态(效用递减规律);第二,为使一个人获得的享乐总量达到最大,必须让所有享乐都逐渐使之满足,而在享乐终止时,各种享乐的程度或享乐的边际部分彼此相等(效用最大化规律)。戈森定律实际上奠定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后来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19世纪70年代,边际学派在英、法、奥三国几乎同时出现。杰文斯与《政治经济学理论》。
瓦尔拉斯与《纯粹经济学要义》。门格尔与《国民经济学原理》。奥地利学派(或称维也纳学派、心理学派)。洛桑学派(或称数理学派)。
19世纪80年代方法论论战。门格尔与施莫勒的分歧。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方法:对历史学派的批评(“理论的不生产”);从孤立个人出发的抽象法;用人类追求享乐、避免痛苦的心理解释经济行为。经济学成为考察消费的科学,经济概念成为以个人消费为中心的心理范畴,经济关系成为人与物之间的心理反应关系。
庞巴维克与《资本与利息》(第一卷《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与批判》、第二卷《资本实证论》);公开攻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和时差利息论来抗衡。
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品;生产分为“赤手空拳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价值分为主观价值(一种财货对于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客观价值(一种财货获得某种客观成果的力量或能力),解释主观价值规律的是价值论,解释客观交换价值规律的是价格论;商品价值取决于人的主观判断,物品只有具有稀少性才引起人们的主观评价而具有价值;主观评价的尺度是边际效用,边际效用决定物品的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是由消费品价值派生出来的。庞巴维克以马市为例,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说明市场价格(客观交换价值),即市场价格由众多买卖者中的“边际对偶”的主观评价所限制和决定。庞巴维克认为,边际效用价值论解决了经济学中的重大问题(价值悖论)。
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批判利息的“使用理论”;产生利息的交易仍是一种商品交换;所有物品可分为现在物品和将来物品,二者价值上的差别是一切资本利息的来源;价值差别来源于人们对现在物品主观评价高,其原因有三:供需关系在现在和将来之间存在差别、低估未来、现在物品技术上的优越性。利息三形态:借贷利息(一般形态);企业利润(特殊形态):资本家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经济上是将来物品,需在生产中转化为消费品,“成熟”为能消费的现在物品,二者间出现时间上的差额,形成增加的价值,即利润;耐久物品利息(租金):其价值由一系列不同时间的效用总和决定,在一系列效用中,远期效用的价值总是低于近期的效用价值,因而产生差额,形成租金。土地(使用年无限)为特殊耐久物品,其当年效用价值即为地租。
威塞尔与“边际效用”术语。“归算论”。
瓦尔拉斯与一般均衡理论。
美国理论学派与克拉克。《财富的分配》。克拉克把经济学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普遍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部分研究静态经济(抽去变动因素);第三部分研究动态经济(存在一切变动因素)。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把资本生产力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结合起来,用劳动的最后生产力说明劳动的收入——工资,用资本的最后生产力说明资本的收入——利息(图示)。利润是企业家收入,在动态经济中存在。边际生产力理论为资本主义辩护,也是资本家降低工资和要求削减赋税的有效手段。
19世纪70年代德国完成统一,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超过英法,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工人运动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勾结,镇压工人运动,同时实施“社会改革”,以防止革命。历史学派发展到新历史学派阶段。代表人物:施莫勒、瓦格纳、谢夫莱、布伦坦诺、毕歇尔等。
新历史学派标榜历史统计方法,美化德意志帝国,反对马克思主义。
新历史学派在经济理论上的特点:强调心理的、道德的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关系;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美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富兰克林。汉密尔顿。凯里与其阶级利益调和理论。19世纪末产生两流派:以克拉克为代表的理论学派;以凡勃仑为代表的制度学派。
凡勃仑是美国制度学派的创始人,以批判传统经济学面目出现,主张用“质”的分析方法研究变动的社会制度。制度学派提倡结构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社会文化分析方法。
凡勃仑的“制度”:广泛存在的一般思想习惯,包括私有财产、价格、市场、货币、竞争、企业、政治机构、法律等。
凡勃仑区分生产技术制度和财产所有权或金钱关系制度。前者出于人类工作本能,后者出于人类虚荣本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两种制度表现为“机器利用”和“企业经营”,二者发生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弊端的根源。资本主义是企业经营统治机器利用,企业经营靠有利价格获取利润,限制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导致经济萧条。现代社会企业家和技术人员阶级、管理生产过程的技术人员地位提高,同追求商业利息的企业家抗衡,引起新的社会变革。
制度学派的发展。代表人物:康蒙斯、密契尔、加尔布雷思。
马歇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原理》和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学派(剑桥学派)。经济学说史上第二次大综合。
马歇尔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同时也研究人(人的动机)的学问。他认为人类动机分为两类:追求满足、避免牺牲。前者促进人类某种经济行为,后者制约人类某种经济行为。人们的动机无法直接衡量,但可以通过货币间接加以衡量。经济学就是用货币来对活动着的动力和
阻力的数量进行的研究。
马歇尔的“连续原理”。边际分析方法。静态局部均衡方法(假定各种条件不变,单独讨论某一市场中某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价值如何由某些相反的力量的作用达到的均衡来决定)。
均衡价格论:马歇尔理论体系的中心与基础。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其货币表现即价格。综合传
统派(从供给方面说明价值)和边际学派(从需求方面说明价值)的观点,把均衡价格分三类:暂
时的“市场价格”,需求起主要作用;短期的“次正常价格”,供求起对等作用;长期的“正常
价格”,供给起主要作用。需求、需求价格、需求表、需求曲线(图示)。供给、供给价格、
供给表、供给曲线(图示)。均衡价格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在
供求均衡时,一个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量叫做均衡产量,它的售价叫做均衡价格。均衡价
格的形成(图示)。
分配理论:建立在均衡价格分析基础上。在萨伊三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外又加上企业家
才能,分别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说明四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劳动的供求,正常工资率。利
息:纯利(“等待”的代价)、毛利(再加“风险”等的代价)。利息与利润的区分,利润是企业
家才能的报酬。土地供给固定,没有供给价格,地租只受需求影响而决定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
。“生产者剩余”。“准地租”。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单元过关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一)名词解释
1重商主义2托马斯· 孟
3配第4《赋税论》
5休谟6重农学派
7纯产品学说8杜尔哥
9《国富论》10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
11斯密教条12“看不见的手”
13《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4比较成本学说
15三位一体公式16萨伊定律
17约翰·穆勒18经济和谐论
19节欲论20李斯特
21历史学派22戈森定律
23奥地利学派24时差利息论
25边际生产力论26凡勃仑
27制度学派28《经济学原理》
29均衡价格论30新古典学派
(二)论述题
1魁奈是如何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
2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理论有哪些发展?
3评述斯密的三个阶级、三种收入学说。
4李嘉图是如何揭示工人和资本家、资本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的?
5试析李嘉图理论体系的两大矛盾。
6试述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产生和发展。
7试述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理论。
8如何看待萨伊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
9试论西尼尔的经济学说及其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
10试论李斯特的经济学说及其影响。
11试述边际效用学派及其起源。
12评述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13试论马歇尔经济学说的特点。
第二部分〓微观经济学[HT]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常考知识点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微观经济学主要探索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决策,考察单个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和相
对价格的决定。通过对经济当事人最优化行为的分析,揭示经济体系中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基本要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机制概述市场是包括买者和卖者,并有可能导致交易发生的有形或无形的场所。市场是价格机制发挥
作用的中心,也是理解价格机制运作的关键。市场主体一般由需求者和供给者构成,客体则是
市场上的产品。
在一定条件下,市场上的消费者在所有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
量,形成该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需求可以由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各个因素之间关
系的需求函数加以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需求函
数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是需求曲线。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体现了市场上的需求规律。
不过,需求规律有例外。
在一定条件下,市场上的生产者在所有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
量,形成该生产者对这种商品的供给。供给可以表示为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各个因素之
间的函数关系,即供给函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供给
函数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是供给曲线。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体现了市场上的供给规律
。同样,供给规律也有例外。
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价格由该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在某种商品的市场上,供给等于需
求、价格不再变动的状态就是市场的均衡状态。均衡状态是通过价格的自发波动来实现的。
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市场均衡时的价格和数量可以由需求曲线与供
给曲线的交点表示出来。当影响需求或供给的因素发生变动时,该市场的均衡状态也随之变
动,形成新的均衡。
在市场上一个经济量的变动可以引起其他经济量的变动,后者相应于前者的变动做出反应的
程度通常由弹性加以衡量。弹性定义为一种经济量变动1%时,另一个经济
量变动的百分比。依照于考察的经济量不同,弹性可以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
叉弹性,以及供给的价格弹性等。弹性值可以采用点弹性或弧弹性的形式加以计算。弹性的
大小取决于所考察的经济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本身的特性。弹性经常被用来分析经济变量
之间的数量关系,其中,需求弹性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经常被引用。
(二)效用理论从理论上来看,利用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行为的目的在于寻求需求曲线的基础。
有关消费者的理论假定。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通常是指一个独立的决策单位,可以是一个
人,也可以是一个家庭。消费者使用既定的收入进行消费,目的是为了获得效用最大化。
效用。效用描述了消费者对所消费商品的主观评价。对消费者判断消费效用能力的假定形成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假定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获得的效用可以用基数加以度量,从而效用也就是
消费数量的函数。在选择消费数量时,消费者依据的是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边际效用是
指消费量增加一个单位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增加量。通常假定边际效用服从递减规律。
在基数效用论的假设条件下,消费者的行为可以由以下最大化问题加以描述:
〓〓[WTBZ]max[WTBX] U=U(x1,x2,…,xn)
〓〓[WTBZ]s.t.[WTBX]P1x1+P2x2+…+Pnxn=m
即在既定收入m的约束下,消费者选择n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使得效用为最大。当消费者获得最
大满足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条件为每单位货币购买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且等于货币的
边际效用,即
〓〓MU1P1=MU2P2=…=MU
nPn=λ
式中: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
由以上消费者对均衡条件可以得到该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使得消费者最大满足的消费数量变动,变动的价格与最大满足的消
费数量之间的关系即为消费者的需求函数。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那么消费者的需求曲
线向右下方倾斜。
序数效用论。假定效用只能用序数加以度量,即消费者对所有的商品组合具有偏好次序。同
时假定,偏好具有完备性、传递性、非充分满足性等。在此基础上,可以用无差异曲线表示消
费者的效用等级。无差异曲线具有斜率为负、两两不相交、凸向原点等特征。其中,边际替
代率递减是可以代替边际效用递减的一条心理规律。
与基数效用论一样,消费者在既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寻求最大的效用等级。在图形上,消费者
的最大满足点表现为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条件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的
价格比,即
〓〓MRS1,2=P1P2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通过消费者的均衡条件,可以得到
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一系列最优消费量。根据定义,商品的价格与最优消费量之间的关系就是
这一消费者的需求函数。在这里,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解释需求曲线是否向右
下方倾斜起了重要的作用。
把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沿横向相加,得到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三)生产理论生产理论分析的目的在于说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在技术上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有关生产者的理论假定。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者也是指一个个体决策单位,它可以是公司或
个体生产者。通常假定生产者在既定的技术等条件限制下,通过合理选择生产要素投入的种
类和数量,力争实现产量最大或成本最低。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技术水平状况下,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与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经常作为例子的生产函数有固定比例的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替代弹性不变
的生产函数。
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在假定其他要素投入数量不变的条件下,可以定义一种生产要素
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根据产量曲线的特征,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确定在平均
产量大于边际产量并且边际产量大于零的范围内。
两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分析所使用的理论工具是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方程。等产量曲线
表示生产同一产量的不同生产要素组合。它具有的斜率为负、两两不相交、凸向原点等特征
,具有明显的经济涵义。其中,斜率为负表明要素合理投入区应是一种要素在生产中可以代替
另一种要素,凸向原点蕴涵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也经常在理论分析中被用到。等成本
方程表示既定成本下的不同生产要素组合。既定成本下最大产量或既定产量下最小成本的生
产要素组合使得生产者处于均衡,条件为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的价格比,即
〓〓RTS1,2=r1r2
生产者均衡确定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这一组合与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是一致的。
相应于生产者均衡点的变动,有生产扩展线和价格扩展线的概念。
规模收益问题。生产要素投入比例既定条件下的扩大生产规模是厂商另一方面的决策。随着
规模的扩大,收益的扩大呈现递增、不变和递减三种情形。
(四)成本理论成本理论分析的目的在于建立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理论。
短期和长期的概念。微观经济学中区分短期和长期依据于进行生产要素调整时间的长短。
短期成本。在短期内,生产者使用的生产要素有可变与不可变之分,因而成本也有固定和可变
之分。相应地,有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不变成本,以及边际总成本、边际可变成
本和边际不变成本的概念。注意:这些成本概念是相对于产量而定义的。
由于平均可变成本与平均产量、边际成本与边际产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关系,所以根据边际
产量递减规律,平均可变成本和边际成本是∪型曲线,并且二者交于平均可
变成本的最低点。
长期成本。在长期中,厂商使用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所以总成本等于可变成本。相应于长
期总成本,有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的概念。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交于平均
成本的最低点。
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长期总成本和平均成本是相应的短期成本按在短期内不变
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求其最小而得到的,即长期成本是短期成本线的下包络。长期边际成本根
据长期总成本得到,相应于长期总成本与短期总成本从而长期与短期平均成本的切点,长期边
际成本与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相交。
成本与收益分析。厂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决定厂商的最优产量。边际
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条件。
(五)市场理论市场的类型。依照于市场上厂商的数量、厂商所提供产品的差异、对价格的影响程度以及进
入障碍等特征,市场被划分为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四种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被假定为厂商数目众多、厂商所提供的产量相对于市场规模而言只占很小的
份额,并且厂商进入和退出自由。在此假设下,每个厂商面临既定的市场价格,从而边际收益
等于平均收益,二者都等于市场价格。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与所有的其他厂商一样,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按边际收益等于
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选择均衡的产出数量。受需求的限制,企业处于下面三种均衡状
态之一:获得超额利润、获得正常利润或亏损。对亏损厂商而言,按高于平均变动成本的最低
点以上的均衡价格和数量继续生产比停止营业更有利。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变动成本
的最低点被称为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关闭点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就是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行业中所有厂商的供给曲线沿横向相加得到的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在长期内,厂商调整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以便使得成本为最
低;同时,厂商依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决定产量。与短期分析一样,完
全竞争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平均成本以上的长期边际成本曲线,行业中所有厂商的长期供
给曲线沿横向相加得到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行业的长期均衡。长期内厂商可以进入或者退出某一行业。厂商的进入或退出不仅影响行业
的市场供给曲线,而且影响厂商的成本。厂商的进入使得供给增加,一般会减少行业中其他厂
商的超额利润;同时也可能使得行业中所有厂商的成本不变、递增或递减。依此可以定义成
本不变、成本递增或成本递减的行业类型。
在长期中,市场需求的变动也会引起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的移动。随着市场需求曲线的移动,
成本不变、递增或递减行业的长期均衡点的变动轨迹分别呈现水平、向上或向下的形状。
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在长期均衡状态下,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市场价格等于厂商的边际成本,
或在行业中厂商的成本曲线相同的假设条件下等于平均成本,因而厂商以现有技术提供的最
低的成本生产社会最需要的产品数量。
垄断市场。只有一家厂商提供所有供给的市场是垄断市场。垄断厂商面临着市场上向下倾斜
的需求曲线,其边际收益曲线位于平均收益曲线之下。这就决定了垄断厂商在产品市场上不
仅要决定如何生产和生产多少,而且要决定索要多高的价格。
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垄断厂商决定生产多少,并索要到
市场需求曲线上相应的价格。在短期内,垄断厂商可以处于获超额利润、获正常利润或亏损
状态的均衡。对处于亏损状态的垄断厂商而言,只要均衡价格高于相应的平均变动成本,它就
会继续生产。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在长期中,垄断厂商调整生产要素投入,使得在每个产量下成本为最低
。与短期均衡相类似,垄断厂商根据长期的需求曲线所对应的边际收益与厂商的边际成本相
等来决定均衡产量和价格,处于亏损状态的厂商在长期内会退出该行业。
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垄断厂商都没有明确的供给曲线。
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可以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或在不同的市场上制定不同的价格,以增加利
润。垄断厂商借助垄断的市场支配力对需求弹性小的消费者或在需求弹性小的市场上索要较
高的价格。垄断厂商制定歧视价格的一般原则是,不同市场上的边际收益分别等于厂商的边
际成本。只有当厂商能够区分不同消费者的类型并具有分割的市场,而且不同类型的消费者
又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时,厂商才有条件施行价格歧视。
垄断市场的效率。在垄断市场处于均衡时,市场价格高于厂商的边际成本,这意味着增加产量
还可以增加社会福利,表明垄断市场上提供的产量不足。垄断厂商提供的产量所对应的平均
成本一般高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这表明厂商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此外,完全竞争市场
均衡价格通常高于平均成本,均衡数量少于完全竞争,因而效率最低。
垄断竞争市场。众多的厂商提供同一种产品的供给,并且没有进入障碍,但每个厂商提供的产
品又有差异,所以垄断竞争行业兼有完全竞争和垄断的特征。垄断竞争厂商面临的市场需求
曲线的弹性小于完全竞争而大于垄断。
在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的均衡与垄断厂商一样。在长期中,由于厂商的模仿和其他行业中的
厂商进入该行业等原因,垄断竞争厂商倾向于处于无超额利润的均衡。
与垄断厂商一样,垄断竞争厂商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没有明确的供给曲线。
垄断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介于完全竞争与垄断市场之间。
寡头垄断市场。该市场的典型特征是只有少数几家厂商控制着行业的大部分供给。各个厂商
对市场具有某种程度的支配力。
单个厂商的行为取决于它对于行业中其他厂商反应所作出的判断。有关厂商行为的假定决定
了不同的理论。经常引用的两种相互对立的假定是:寡头厂商通过勾结谋求获得垄断的超额
利润;单个厂商在其他厂商不做出反应的条件下,通过违反协议获取超额利润。相应地,有寡
头理论的勾结和竞争模型。
卡特尔和价格领导反应了某些相互勾结的寡头厂商的价格和产量决策。
在具有代表性的相互竞争模型中,其需求曲线模型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寡头市场价格的相对
稳定性;伯特兰模型以寡头厂商相互削价为前提,描述寡头市场的竞争性价格的形成;而古诺
模型则描述了一种稳定的市场均衡。
寡头垄断市场的效率。通常认为它介于垄断竞争与垄断市场之间。但是,由于寡头厂商所表
现出
来的策略性行为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准确地评价寡头市场的经济效率并不容易。
(六)分配理论厂商对于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它源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厂商依照边际收益产
品价值等于边际要素成本的原则决定生产要素的使用量。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对于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由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所决定。这
里须注意:在长期内,如果一家厂商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
线将因其价格变动对其他生产要素使用量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和产出效应而偏离短期的边际产
品价值曲线。这时,厂商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为该要素的价格与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所决定的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把厂商对于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沿横向相加得到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这里,生产要素
使用量的变动,可能引起厂商提供的产品价格的变动,从而引起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的移
动。对产品需求的变动、生产的技术水平的变动以及厂商使用其他生产要素数量的变动也会
从另外一些方面引起生产要素需求曲线的移动。
生产要素的供给来源于家庭部门的行为。劳动供给曲线的背后是劳动者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按
效用最大化准则选择消费商品(从而需要收入)和闲暇的结果。劳动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和
替代效应可以使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所有劳动者的供给曲线沿横向相加得到劳动的市
场供给曲线。劳动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相互作用决定劳动的均衡工资率。
资本是经济体系本身生产的、被用于生产其他产品和劳务的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资本品在一
定时间内提供一种有价值的生产性劳务,因而资本的所有者得到收入。厂商往往通过金融市
场来筹措资本,所以资本的价格通常由利息率反应出来。资本的供给是家庭按效用最大化的
原则,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就现期消费和未来消费进行选择的结果。利息率的高低按相同的
方向决定资本供给的数量。资本需求与资本供给的相互作用决定均衡的利息率和资本数量。
利息和利润都是支付给资本所有者的收入,但对其来源的解释存在几种不同的说法。
土地是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的一种生产要素。土地具有固定的供给的性质使得土地的租金主要
由需求所决定。在土地具有多种竞争性用途时,土地倾向于按边际产品价值从高到低的次序
而被加以使用。其他具有固定供给的生产要素的超额收入被称为准租金。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如果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状态,那么,依照边际产品获得收入的要素所
有者恰好把产品分配完毕。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如果产品市场垄断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那么单个厂商依照要素价格等
于边际收益产品价值来决定生产要素使用量;如果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而要素市场买方垄断,那
么厂商根据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边际要素成本来决定生产要素使用量,而把价格确定在
要素供
给曲线上;如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为垄断,则厂商按边际收益产品价值等于边际要素成本
来决定生产要素使用量,而把价格确定在要素的供给曲线上。
(七)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在以上讨论的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决定的基础上,一般均衡
理论分析整个系统中相互联系的所有市场的同时均衡。
一般均衡分析通常以完全竞争为条件。在只有两个经济当事人的纯交换的经济中,两个交易
者效用最大化的叫价相互重合时决定一般均衡的价格。在埃奇沃斯框图中,一般均衡的状态
表现为两个交易者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这一模型有助于理解瓦尔拉斯定律、拍卖者假设等
概念。
具有生产的经济系统的一般均衡分析的简单例子是线性化的一般均衡模型。理论上可以证明
,在完全竞争的经济体系中,如果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满足连续性条件,并且预算约束也得到满
足,那么市场经济系统可以实现一般均衡。
效率分析:帕累托最优标准。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系统是以最小的成本生产人们最需要的产品
和劳务的经济。理论上经常使用帕累托最优标准为判断经济效率的依据。帕累托最优的必要
条件有若干个:在纯交换经济中,每个消费者交易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在生产
上,任何两种生产要素用于任意两种产品生产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交换和生产同时进行
时,既可以作为消费品又可以作为生产要素的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它们的边际技
术替代率。
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以帕累托最优为标准,一般均衡的状态使得市场效率是最优的。在正
常条件下,完全竞争的市场可以实现一般均衡,因而也是帕累托最优的。
社会福利函数。这是分析社会福利最大化问题的有效工具,它以影响社会成员福利水平的经
济因素为变量。社会福利函数的存在性是福利经济学关注的一个问题,对经济当事人作出严
格的界定可以保证其存在性,但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也指出了建立社会福利函数的困难。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论证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实
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计划部门的统一引导下,消费者自由选择消费品和职业,生产者以实现
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按照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组织生产,并在市场上购得所需的生产要素。通
过模拟的完全竞争市场,计划部门不断地调整商品和要素的价格,使得市场处于一般均衡。这
时,经济体系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八)微观经济政策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可以证明,消费者消费的商品组合可以达到最优、生产者使用资源的
数量为最优,并且生产者提供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组合。然而,现实经济条件并不总能满足完
全竞争的假设条件。由于垄断、公共物品、外部经济效果以及信息不完全等因素的存
在,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出现市场失灵。同时,市场运行的结果也未必是社会
的福利最大,因为帕累托效率是在既定初始条件的前提下得到的。
垄断。垄断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自由的市场经济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垄断。垄断行业缺乏效率,垄断企业的产量低于社会最优产量,其市场价格
高于成本。同时,垄断行业中的技术停滞、寻租等现象,会造成更大的社会成本。但是,垄断
对于一些行业来说可能比过度竞争更有益,例如大多数自然垄断行业就不适合多企业竞争。
对垄断采取的微观政策。政府利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限制垄断行为,其中包括行
业的重新组合、经济和行政处罚以及实施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其中包括价格管
制、价格和数量的同时管制以及直接经营,也是解决垄断问题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政策。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或)非竞争性,使得这些物品的市场供给不足。解决公共
物品的供给主要依靠政府。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由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偏好与生产成本
的均衡所决定。与私人物品的需求不同,社会对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由既定数量下所有的消
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之纵向加总而得到。
公共选择。为了决定公共物品的供给量,社会不得不借助于非市场的公共决策。公共决策往
往依据一定的规则作出。然而,集体决策经常使用的多数票规则并不一定导致有效率的公共
物品的生产和分配。
外部经济效果。一个经济单位的经济决策在给自己带来收益和成本的同时,经常也给他人增
加收益和(或)成本。外部经济效果的存在使得个人最优决策与社会最优行为不一致,导致资
源的配置不当。
解决外部经济效果的政策。基本思路是外部影响内在化,主要政策手段包括:税收和补贴、直
接调节以及来源于科斯定理的明确产权和谈判。前两个政策强调政府的作用,而后一个政策
则强调依靠市场本身解决外部经济效果问题。
不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最近常被列为市场失灵的第四大原因。买者和卖者对产品的特征、
可能的价格等不完全的信息可以导致缺乏效率的交易。解决的方案可能包括政府规定“真实
信息”规则、政府提供廉价信息和资助私人信息企业等。
收入分配不公和贫穷。劳动者生产能力和生活负担的差异、所拥有的财产和资本的收益以及
某些政府的转移支付可能导致收入分配不公,甚至引起贫穷。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经常被
用来分析和衡量不平等的程度。关于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在伦理和经济的意义上存在着广泛的
争论。
再分配政策。累进的税收、社会保障、政府资助、失业救济、医疗保险、住房计划等都被用
来消除不平等和贫穷。
总之,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目的在于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即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消费者
获得最大化的效用;生产者为了最大利润,依照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组织生产,按最低的平均
成本索要价格,并获得最大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照要素的边际贡献取得收入,并恰好
把产品分配完毕。依靠价格的自由波动,经济系统可以实现一般均衡。在均衡状态下,社会达
到帕累托最优。某些因素可能导致市场失灵,不过微观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修正市场
的不足。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单元过关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一)名词解释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2需求
3供给4均衡价格
5消费者剩余6生产者剩余
7需求弹性8供给弹性
9效用10基数效用论
1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12序数效用论
13无差异曲线14预算约束线
15消费者均衡16边际替代率
17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18吉芬商品
19生产函数20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2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22规模收益
23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24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
25技术替代率26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区域
27生产要素最优组合28利润最大化原则
29机会成本和经济成本30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31成本函数32厂商均衡
33完全竞争34P=MC
35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供给曲线36完全竞争厂商的关闭点
37完全垄断38产品差别
39垄断竞争40寡头垄断市场
41折弯的需求曲线42差别价格
43串谋44非价格竞争
45卡特尔46价格领导
47古诺解48引致需求
49边际收益产品50边际产品价值
51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5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53契约曲线54最优交易条件
55社会无差异曲线56市场失灵
57公共物品58外在性
59政府失灵60基尼系数
61恩格尔系数
(二)选择题(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
1张某对面包的需求表示(〓〓)。
A张某买了面包
B张某没买面包,而买了煎饼
C面包卖每个1元时,张某准备用现有的收入买4个,而每个为2元时,准备
买1个
D张某准备买10个,但钱没带够
E以上都不表示需求
2需求规律说明(〓〓)。
A药品的价格上涨会使药品质量提高
B计算机价格下降导致销售量增加
C丝绸价格提高,游览公园的人数增加
D汽油的价格提高,小汽车的销售量减少
E羽毛球的价格下降,球拍的销售量增加
3对西红柿需求的变化,可能是由于(〓〓)。
A消费者认为西红柿价格太高了〓〓B消费者得知西红柿有益健康
C消费者预期西红柿将降价〓〓〓〓D种植西红柿的技术有了改进
E以上都对
4当羽毛球拍的价格下降时,对羽毛球的需求量将(〓〓)。
A减少〓〓〓〓〓〓〓〓B不变〓〓〓〓〓〓C增加
D视具体情况而定〓〓〓E以上都有可能
5其他条件不变,牛奶价格下降将导致牛奶的(〓〓)。
A需求下降〓〓〓〓〓〓B需求增加〓〓〓〓C需求量下降
D需求量增加〓〓〓〓〓E无法确定
6当出租车租金上涨后,对公共汽车服务的(〓〓)。
A需求增加〓〓〓〓〓〓B需求量增加〓〓〓C需求减少
D需求量减少〓〓〓〓〓E无法确定
7以下几种情况中,(〓〓)项是需求规律的例外。
A某商品价格上升,另一商品需求量也上升
B某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也上升
C消费者收入增加,对某商品的需求增加
D消费者偏好改变,对某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E以上都对
8若某商品的消费量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则该商品是(〓〓)
。
A替代品〓〓〓〓〓〓B互补品〓〓〓〓〓〓C正常品
D低档品〓〓〓〓〓〓E无法确定
9供给规律说明(〓〓)。
A生产技术提高会使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B政策鼓励某商品的生产,因而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C消费者更喜欢消费某商品,使该商品的价格上升
D某商品价格上升将导致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E以上都对
10对大白菜供给的减少,不可能是由于(〓〓)。
A气候异常严寒〓〓〓〓B政策限制大白菜的种植
C大白菜的价格下降〓〓D化肥价格上涨
E无法确定
11若某商品价格上升2%,其需求量下降10%,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
(〓〓)。
A缺乏弹性的〓〓〓〓B富有弹性的〓〓〓〓C有单位弹性

D无法确定〓〓〓〓〓E具有无限弹性
12当只有消费者的收入变化时,连结消费者各均衡点的轨迹称作(〓〓)。
A需求曲线〓〓〓〓〓B价格—消费曲线〓〓C恩格尔曲线
D收入—消费曲线〓〓E以上都不对
13假设某商品的需求曲线为Q=3-9P,市场上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为4,那么,当需求
曲线变为Q=5-9P后,均衡价格将(〓〓)。
A大于4B小于4C等于4
D小于或等于4E无法确定
14当某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后,该商品的均衡价格将(〓〓)。
A上升B下降C不变
D无法确定E使得均衡数量不变
15若某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负,则该商品为(〓〓)。
A正常品B低档品C必需品
D奢侈品E吉芬商品
16下列(〓〓)项将导致商品需求量的变化而不是需求的变化。
A消费者的收入变化〓〓〓〓〓〓〓〓B生产者的技术水平变化
C消费者预期该商品的价格将上涨〓〓D该商品的价格下降
E以上因素都不改变需求
17以下(〓〓)项的需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是需求规律的例外。
A面包B吉芬商品C低档品
D小汽车E炫耀性商品
18已知一条线性需求线(参见图2—1),a点为AB线段的中点,则(〓〓)。
Ab点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c点的需求价格弹性
Bb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等于c点的需求价格弹性
Cb点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
Db点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
Eb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
图2—1
191966年以前,天主教徒在星期五不许吃肉,他们便吃鱼。1966年,教皇允许教徒们在星期
五吃肉,则(〓〓)。
A一周内的平均鱼价将上涨〓〓B鱼的消费量将增加
C鱼的消费量将减少〓〓〓〓〓D肉的消费量将减少
E肉的价格将上涨
20某类电影现行平均票价为4元,对该类电影需求的价格弹性为-15,经常出现许多观众
买不到票的现象,这些观众大约占可买到票的观众的15%,采取以(〓〓)项的方法,可
以使所有想看电影而又能买得起票的观众都买得到票。
A电影票降价10%〓〓〓〓〓B电影票提价15%
C电影票提价10%〓〓〓〓〓D电影票降价15%
E以上方法都不行
21以下(〓〓)项指的是边际效用。
A张某吃了第二个面包,满足程度从10个效用单位增加到了15个效用单
位,增加了5个效用单位
B张某吃了两个面包,共获得满足15个效用单位
C张某吃了四个面包后再不想吃了
D张某吃了两个面包,平均每个面包带给张某的满足程度为75个效用
单位
E以上都不对
22若某消费者消费了两单位某物品之后,得知边际效用为零,则此时(〓〓)。
A消费者获得了最大平均效用
B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最大
C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最小
D消费者所获得的总效用为负
E以上都不对
23若消费者张某只准备买两种商品X和Y,X的价格为10,Y的价格为2。若
张某买了7个单位X和3个单位Y,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值分别为30个单位和20个单位,则
(〓〓)。
A张某获得了最大效用
B张某应当增加X的购买,减少Y的购买
C张某应当增加Y的购买,减少X的购买
D张某要想获得最大效用,需要借钱
E无法确定张某该怎么办
24某消费者消费更多的某种商品时,则(〓〓)。
A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递增〓〓〓B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递减
C消费者获得的边际效用递增〓〓D消费者获得的边际效用递减
E以上都不对
25序数效用论对偏好的假设包括(〓〓)。
A边际效用递减〓〓B完备性〓〓〓〓〓〓C传递性
D不饱和性〓〓〓〓E边际替代率递减
26若张某关于牛奶对面包的边际替代率为1/4,即一单位牛奶相当于1/4单位面包,则(
〓〓)。
A牛奶价格为4,面包价格为1时,张某获得最大效用
B牛奶价格为1,面包价格为4时,张某获得最大效用
C牛奶价格为10,面包价格为2时,张某应增加牛奶的消费
D牛奶价格为10,面包价格为2时,张某应增加面包的消费
E以上都不对
27已知某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参见图2—2),则可以推断(〓〓)。
AX的价格是Y的价格的3倍
BX的价格是Y的价格的1/3
CX的消费量是Y的消费量的3倍
D购买X的支出是购买Y的支出的3倍
E以上都不对图2—2
28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具有(〓〓)的特点。
A具有正斜率
B斜率递减
C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
D位于右上方的无差异曲线具有较高的效用水平
E密集性
29如果商品X对于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MRSXY小于X和Y的价格之比P
X/PY,则(〓〓)。
A该消费者获得了最大效用
B该消费者应该增加X的消费,减少Y的消费
C该消费者应该减少X的消费,增加Y的消费
D该消费者没有获得最大效用
E应该调整X和Y的价格
30若某条收入消费曲线如图2—3所示,则(〓〓)。
AX为低档品〓〓〓BX为正常品
CY为奢侈品〓〓〓DY为吉芬商品
EY为必需品
图2—3
31若X的价格变化,X的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则X是(〓〓)。
A正常品或低档品〓〓〓〓B低档品
C正常品或吉芬商品〓〓〓D必需品
E无法确定
32若X和Y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大于零,则(〓〓)。
AX和Y是互补品〓〓〓BX和Y是替代品
CX和Y是必需品〓〓〓DX和Y的需求曲线都具有正斜率
E以上都不对
33已知某条恩格尔曲线(参见图2—4),则(〓〓)。
AX为正常品〓〓〓〓BX为低档品
CX为必需品〓〓〓〓DX为奢侈品
EA,C和D都对
图2—4
34如果在北京,芒果的价格比苹果的价格贵5倍,而在海南,芒果的价格只是苹果价格的1/2
,那么两地的消费者都达到效用最大化时,则(〓〓)。
〓A消费者的芒果对苹果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
B北京的消费者多买苹果,而海南的消费者多买芒果
C芒果对苹果的边际替代率,北京的消费者要大于海南的消费者
D苹果对芒果的边际替代率,北京的消费者要大于海南的消费者
E无法确定
35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参见图2—5),(〓〓)。
A消费商品X获得的总效用等于消费商品Y获得的总效用
B消费商品X获得的边际效用等于消费商品Y获得的边际效用
CΔX·MUX=ΔY·MUY
D曲线上任两点对应的消费品组合(X,Y)所能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E曲线上任两点对应的消费品组合(X,Y)所能带来的总效用相等
图2—5
36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
A存在技术进步〓〓〓〓〓〓〓〓〓B生产技术水平不变
C具有两种以上可变要素的生产〓〓D只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
E只有不变要素的生产
37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则(〓〓)。
A平均产量增加〓〓〓〓〓〓〓〓〓B平均产量减少
C平均产量不变〓〓〓〓〓〓〓〓〓D平均产量达到最低点
E无法确定
38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10L·K(Q为产量,L和K分别
为劳动和资本),则(〓〓)。
A生产函数是规模收益不变〓〓〓〓B生产函数是规模收益递增
C生产函数是规模收益递减〓〓〓〓D企业处于内部经济阶段
E企业处于外部经济阶段
39在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若劳动的使用量增加10%,资本的使用量不变,则(〓〓)。
A产出增加10%〓〓〓〓〓〓〓B产出减少10%
C产出的增加大于10%〓〓〓〓D产出的增加小于10%
E无法确定
40随着产量的增加,短期固定成本(〓〓)。
A增加〓〓〓〓〓〓〓〓〓〓〓〓B减少
C不变〓〓〓〓〓〓〓〓〓〓〓〓D先增后减
E无法确定
41已知产量为8个单位时,总成本为80元,当产量增加到9个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1元,那么此
时的边际成本为(〓〓)。
A1元〓〓〓〓〓〓〓〓〓〓〓〓B19元
C88元〓〓〓〓〓〓〓〓〓〓〓〓D20元
E无法确定
42企业购买生产要素所引起的费用是(〓〓)。
A隐性成本〓〓〓〓〓〓〓〓〓〓B显性成本
C变动成本〓〓〓〓〓〓〓〓〓〓D经济成本
E固定成本
43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型,是因为(〓〓)。
A外部经济问题〓〓〓〓〓〓〓〓B内部经济问题
C规模收益问题〓〓〓〓〓〓〓〓D边际收益(报酬)问题
E以上都有可能
44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型,是因为(〓〓)。
A外部经济问题〓〓〓〓〓〓〓〓B外部不经济问题
C规模收益问题〓〓〓〓〓〓〓〓D边际收益问题
E以上都有可能
45在LAC曲线下降的区域,(〓〓)。
ALAC≤SAC
BSAC的最低点在LAC上
CLAC与各条SAC相切于SAC最低点的左侧
DLAC是SAC最低点的连线
E无法确定
46关于长期平均成本和短期平均成本的关系,以下正确的是(〓〓)。
A长期平均成本线上的每一点都与短期平均成本线上的某一点相对应
B短期平均成本线上的每一点都在长期平均成本线上
C长期平均成本线上的每一点都对应着某一条短期平均成本线的最低点
D每一条短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都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
E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47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MC大于AC时,AC下降〓〓BMC小于AC时,AC下降
CMC等于AC时,AC下降〓〓DMC等于AC时,AC达到最低点
EMC等于AC时,AC达到最高点
48厂商获取最大利润的条件是(〓〓)。
A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差额为最大
B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C价格高于平均成本的差额为最大
D价格高于平均变动成本的差额为最大
E收益大于成本的差额为最大
49在(〓〓)项下一个完全竞争厂商处于短期均衡?
AAVC=MC〓〓〓〓〓〓〓〓〓BAC=MC
CP=AC〓〓〓〓〓〓〓〓DP=MR
EP=MC
50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内继续生产的最低条件是(〓〓)。
AAC=AR〓〓〓〓〓〓〓〓BAVC<AR或AVC=AR
CAVC>AR或AVC=AR〓DMC=MR
EP>AC
51一个处于规模收益不变的完全竞争厂商(〓〓)。
A在长期,它可以通过增加一倍的投入获得加倍的利润
B当利润开始削减时,它可以提高价格
C在长期,它增加投入可以获得相同的利润
D当有厂商进入这一行业时,它将得不到利润
E上述说法均不准确
52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厂商在短期内的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原因是由于(〓〓)。
A价格越高,利润越大〓〓〓〓B产量越大,总成本越大
C产量越大,平均成本越大〓〓D产量越大,边际成本越大
E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53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上,超额利润的存在将导致(〓〓)。
A单个厂商的产量增加〓〓〓〓B单个厂商的产量减少
C单个厂商的产量不变〓〓〓〓D行业的产量增加
E行业的产量减少
54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价格处于厂商的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则厂商将(〓〓)。
A获得最大利润〓〓〓〓〓〓〓B不能获得最大利润
C亏损〓〓〓〓〓〓〓〓〓〓〓D获得正常利润
E无法确定厂商的利润状况
55如果一个行业是一个成本递增行业,则(〓〓)。
A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有一正的斜率
B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有一负的斜率
C生产中使用的要素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D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不是∪型的
E上述说法均不准确
56在成本不变的一个完全竞争行业中,长期中需求的增加会导致市场价格(〓〓)。
A提高〓〓〓〓〓〓〓〓〓〓〓B不变
C降低〓〓〓〓〓〓〓〓〓〓〓D先增后降
E不能确定
57完全竞争与非完全竞争的区别包括(〓〓)。
A如果在某一行业中存在许多厂商,则这一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B如果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则这一市场是不完全竞争

C如果行业中所有厂商生产相同的产品,且厂商的数目大于1,则这个市
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D如果某一行业中有不止一家厂商,并且它们都生产相同的产品,都有相
同的价格,则这个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E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58当一个行业由竞争演变成垄断行业时,则(〓〓)。
A垄断市场的价格等于竞争市场的价格
B垄断市场的价格大于竞争市场的价格
C垄断市场的价格小于竞争市场的价格
D垄断价格具有任意性
E以上说法都不对
59垄断厂商的均衡如图2—6所示,在Q1点,厂商(〓〓)。
A获得最大利润B价格确定在P1
C价格确定在P2D利润等于(P1-P2)Q1
E价格确定在P3
图2—6
60处于短期均衡的垄断竞争厂商,一般会按以下(〓〓)项的方式生产。
A边际成本等于实际需求对应的边际收益
B平均成本等于实际价格
C主观需求曲线与实际需求曲线的交点
D主观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的交点
E主观需求曲线与平均变动成本的切点
61在垄断竞争厂商处于长期均衡时(〓〓)。
A价格高于LAC
B价格高于边际成本
C主观需求曲线的弹性绝对值小于实际需求曲线
D边际成本等于实际需求曲线对应的边际收益
E超额利润等于零
62超额利润(〓〓)。
A是一种机会成本〓〓〓〓〓〓〓〓B能为垄断厂商在长期内获得
C为垄断企业留在该行业所必需〓〓D能为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内获得
E为完全竞争厂商留在该行业所必需
63古诺模型假定(〓〓)。
A行业中有两个厂商
B边际成本既定
C每个厂商都假定另一个厂商的价格不变
D每个厂商都假定另一个厂商的产出数量不变
E每个厂商都认识到价格和数量会变动
64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卡特尔会使得(〓〓)。
A每个厂商的边际成本等于行业的边际收益
B为每个厂商确定一个产量配额
C建立在厂商之间分配利润的机制
D对退出卡特尔的厂商进行惩罚
E市场价格等于领导厂商的价格
65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取决于(〓〓)。
A消费者对该要素生产的产品的需求〓〓B产品市场的价格
C要素的边际产品〓〓〓〓〓〓〓〓〓〓D生产要素的价格
E以上都不是
66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A要素所生产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B要素的边际产品递减
C投入越多,产出越大,从而产品价格越低
D要素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减少
E要素的供给增加
67以下推理中(〓〓)项是正确的。
A如果厂商满足要素市场的均衡条件,则一定满足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B如果厂商满足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则一定满足要素市场的均衡条件
C如果厂商满足生产者的均衡条件,则一定满足要素市场的均衡条件
D如果厂商满足要素市场的均衡条件,则一定满足生产者的均衡条件
E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8边际收益产量(MRP)是衡量(〓〓)。
A多生产一单位产量所导致的TR的增加量
B多生产一单位产量所导致的TC的增加量
C增加一单位某投入要素引起的TC的增加量
D增加一单位某投入要素引起的总产量的增量
E增加一单位某投入要素引起的TR的增量
69如果厂商使用两种互补的生产要素L和K,那么厂商对L的长期需求曲线(〓〓)。
A随着L的价格提高,曲线将向左下方移动
B随着L的价格提高,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
C在K的数量既定的条件下,曲线与L的边际收益产量重合
D在K可变的条件下,相对于L的价格,曲线变得更为平坦
E在K可变的条件下,相对于L的价格,曲线变得更为陡峭
70根据劳动的工资率小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这一点,可以断定(〓〓)。
A产品市场是垄断的,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B要素市场是垄断的,产出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C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D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垄断的
E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市场卖方垄断
71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
A总产值等于所有要素的报酬之和
B生产要素的价格取决于要素的边际产量
C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
D不会出现贫富差距
E上述说法都不准确
72下列各说法中(〓〓)是错误的。
A经济地租属于长期分析,而准地租属于短期分析
B经济地租是对某些特定要素而言的,而经济利润则是对单个厂商而言的
C厂商存在经济利润,则其要素存在经济地租
D一种要素在短期内存在准地租,并不意味着长期中也存在经济利润
E以上说法都正确
73下列各说法中(〓〓)项是不正确的。
A增加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能抵制垄断购买
B工会与资方建立工资合同或政府规定最低工资率能够减少或消除垄断
剥削
C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剥削程度高于其他类型的产品和要
素市场
D当某种生产要素的VMP>MRP>PL时,既存在垄断剥削,又存在垄断
购买剥削
E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74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是(〓〓)。
A所有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
B厂商使用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
C厂商生产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者消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D每个消费者的效用为最大
E每个生产者的产量为最大
75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中,使用既定的L和K生产的产品X和Y的均衡价格分别为2元和4
元,则(〓〓)。
A生产Y所使用的L的边际产量是生产X所使用的K的边际产量的2倍
B用L和K生产X和Y时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等于1/2
CX的边际成本是Y的边际成本的2倍
DX的产量是Y的产量的2倍
EL的价格是K的2倍
(三)计算题
1设需求曲线的方程为Q=10-2P,求其点弹性为多少?怎样调整价格,可以使总收益增加?
2已知某商品的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分别为
〓〓QD=14-3P
〓〓QS=2+6P
试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
3设某市场上只有两个消费者,其需求曲线分别为
〓〓Q1=100-2P(P≤50)
Q1=0(P>50)
〓〓Q2=160-4P(P≤40)
Q2=0(P>40)
试求:该市场需求曲线。
4设某商品的需求方程为
Q=10-2P
试求价格P1=2和P2=4时的消费者剩余各为多少?
5假定市场商品X和Y的价格分别为PX和PY。若某消费者消费商品X和Y
所获得的效用函数为U=X·Y,而其收入为m,则该消费者将消费X和Y各为多少?
6若消费者张某的收入为270元,他在商品X和Y的无差异曲线上的斜率为dY/dX=
-20/Y的点上实现均衡。已知商品X和Y的价格分别为PX=2,PY=5,
那么此时张某将消费X和Y各多少?
7若消费者张某的收入为55元,全部用于购买食品(F)和衣服(C),食品和衣服的价格分别
为5元和10元。已知两类商品对张某的边际效用值如表2—1所示,试求张某购买食品和衣服各
多少?
表2—1
消费量消费食品的边际效用MUF消费衣服的边际效用MUC
12540
22335
32030
41825
51520
61015
8若消费者张某消费X和Y两种商品的效用函数为U=X2Y2,张某收入为500元
,商品X和Y的价格分别为PX=2元,PY=5元。试求:
(1)张某的需求方程。
(2)若政府给予消费者消费商品X以价格补贴,即消费者可以原价格的50%购买商品
X,则张某将消费商品X和Y各多少?
(3)若某工会愿意接纳张某为会员,会费为100元,但张某可以50%的价格购买X,则张
某是否应该加入该工会?
9已知张某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如图2—7所示,商品X的价格为5元。试求:
图2—7
(1)张某的收入为多少?他的预算约束线的方程是什么?
(2)商品Y的价格为多少?
(3)张某消费均衡点的边际替代率为多少?
10汤姆每周花3元用于购买花生奶油和果冻。花生奶油每盎司005元,果冻每盎司010元
。面包是免费的。汤姆只想吃以1盎司花生奶油和2盎司果冻做的面包三明治,他的这一习惯
将不会改变。试求:
(1)汤姆每周买多少花生奶油和果冻?
(2)如果果冻的价格上升到每盎司015元,则汤姆将买多少花生奶油和果冻?
(3)每周用于三明治的总支出应增加多少元,才能弥补果冻价格的上涨?
11某钢铁厂的生产函数为Q=5LK,其中Q为该厂的产量,L为该厂每期使用的劳动数量,K为该
厂每期使用的资本数量。如果每单位资本和劳动力的价格分别为2元和1元,那么每期生产20
单位的产品,应该如何组织生产?
12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HJ*3/4]
〓〓Q=5L+12K-2L2-K2[HJ]
L的价格PL=3,K的价格PK=6,总成本TC=160。试求:该企业的最优要素组合
方程式。
13已知某生产函数为Q=3L07·K04,试说明它的规模收益情况和边际
收益情况。
14假设某生产函数为Q=min(3K,2L),要求:
(1)画出Q=90时的等产量线。
(2)求其边际技术替代率。
(3)试分析其规模报酬情况处于何种状态?
15某出版社将要出版一本售价为10元的书。出版该书的固定成本为5 000元,每本书的可变
成本为5元。那么,出版社的收支平衡点在哪里?
16如果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5KL,试求该企业的成本函数。
17假设某产品的边际成本函数为
〓〓MC=3Q2+5Q+80
[HJ]当生产3单位产品时,总成本为292。试求总成本函数、平均成本函数和可变成本函数。
18一个完全竞争的厂商每天利润最大化的收益为5 000美元。此时,厂商的平均成本是8美
元,边际成本是10美元,平均变动成本是5美元。试求该厂商每天的产量和固定成本各是多少?
19一个完全竞争的厂商使用劳动和资本从事生产。在短期内,劳动的数量可变,而资本的数
量不变。厂商根据资本和劳动估计出的成本曲线如下:
〓〓LTC=(2/3)Q3-16Q2+180Q
〓〓STC=2Q3-24Q2+120Q+400
试求:
(1)厂商预期的长期最低价格是多少?
(2)如果要素价格不变,在短期内,厂商将继续经营的最低产品价格是多少?
(3)如果产品价格为120元,那么在短期内厂商将生产多少产品?
20一个处于成本不变的完全竞争行业,市场需求函数为
〓〓Q=1 500-25P
厂商的市场供给函数为
〓〓q=15P-100(P≥10)q=0(P<10)
若行业处于长期均衡时有厂商25家,试求:
(1)均衡的市场价格、产量和每个厂商的均衡产量。
(2)每一厂商处于最优的生产规模,请说明此时的最小的短期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成本。
21在一个处于完全竞争的成本不变行业中,每个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为
〓〓LTC=q3-50q2+750q
市场上对产品的需求曲线为
〓〓Q=2 000-4P
试求:
(1)推导出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2)长期均衡的厂商数目是多少?
(3)如果对产品征收市场价格的10%的销售税,那么长期均衡的厂商数目是多少?
22假定某完全竞争的行业中有500家完全相同的厂商,每个厂商的成本函数为
〓〓STC=05q2+q+10
试求:
(1)求市场的供给函数。
(2)假定市场需求函数为QD=4 000-400P,求市场均衡价格。
(3)假定对每单位产品征收09美元的税,那么新的市场均衡价格和产量又为多少?厂商和消
费者的税收负担各为多少?
23垄断厂商的总收益函数为TR=100Q-Q2,总成本函数为TC=10+6Q。试求:
(1)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和价格?
(2)若政府征收10%的从价销售税,那么厂商的均衡产量和市场价格为多少?
24商品X由国内一成本递增的完全竞争行业生产,行业中每一厂商的长期总成本函数为
〓〓LTC=001q3-16q2+(70+0000 5Q)q
式中:q为厂商的产量;Q为国内整个行业的产量。
整个行业不受厂商的影响,商品X可以按每单位10元的价格进口或出口。国内商品X
的市场需求曲线为
〓〓QX=27 900-1 500P
式中:QX为销售量;P为商品X的价格。试求:
(1)这一时期进口和出口应为多少?
(2)国内厂商的数目为多少?
25假设一个完全竞争的成本递增行业的每一厂商的长期总成本函数为
〓〓LTC=q3-2q2+(10+0000 1Q)q
式中:q为单个厂商的产量;Q为整个行业的产量。
进一步假定,单个厂商的产量变动不影响行业的产量。如果行业的需求函数由Qd
=5 000-200P增加到Qd=10 000-200P,试求此行业的长期均衡价格
的增长率。
26已知一垄断厂商的成本函数为
〓〓TC=5Q2+20Q+10
产品的需求函数为
〓〓Q=140-P
试求: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价格及利润。
27假设厂商面临两个分割市场A和B,市场需求分别为PA=15-2Q
A,PB=20-3QB,厂商的固定成本为15元,单位变动成本为2元。
试求:差别价格比统一定价可多获利多少?
28假定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1:P=4-005Q,厂商的边际成本保持在1的水平
上。
(1)在需求曲线不变的条件下,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是多少?此时产品的价格定多高?
(2)假定支付10元的广告费,使需求曲线移动到D2:P=6-01Q。试问该厂商作广告
是否合算?
29假定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分别为
〓〓P=100+4A1/2-3Q
〓〓TC=4Q2+10Q+A
式中:A为厂商的广告支出。试求: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A,Q和P各为多少?
30假设一个垄断竞争行业中的典型厂商的长期成本为
〓〓LTC=0002 5Q3-05Q2+400Q
若厂商的主观需求函数为
〓〓P=A-01Q
试求:典型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分别是多少?
31假定在一个行业中,每个厂商的长期成本为
〓〓LTC=0000 000 1q3-0001q2+6q
如果所有的厂商定价相同,那么每个厂商的销售量为
〓〓q=(300 000-50 000P)/N
式中:P为市场价格;N为行业中厂商的数目。试求:
(1)如果该行业存在完全竞争均衡,那么均衡价格和厂商数目是多少?
(2)某些厂商在每单位产品上花费04单位的成本,以吸引消费者。这时,每个厂商都注意到
各自的需求曲线呈线性递减,并且每降价001元,销售量增加50。试求:在行业处于长期均
衡时,均衡价格和厂商数目各为多少?
32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某厂商的生产函数为
〓〓Q=10L-05L2
假定产品市场上的价格为5,劳动的工资率为10,求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劳动使用量。
33一个完全竞争厂商具有下列短期生产函数
〓〓Q=-001L3+L2+36L
已知产品的价格为01元,劳动L的工资率为每人时48元。试问:
(1)如果每天的总固定成本为50元,厂商最大的纯利润是多少?
(2)在短期均衡时,厂商对于劳动需求曲线的点弹性是多少?
34设某厂商的生产函数为Q=100K05L05,在本生产期内,资本投入量
为100单位,劳动投入量为25单位。要求:
(1)计算这时各要素的边际产量。
(2)若资本价格为每单位20元,计算其工资(率)。
(3)如果产品的价格为50元,求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
35一个厂商在劳动市场上处于完全竞争,而在产出市场上处于垄断。已知它所面临的市场
需求曲线为P=200-Q,当厂商产量为60时获得最大利润。若市场工资率为1 200时,最后一位
工人的边际产量是多少?
36假定厂商在劳动市场上是垄断的,而在产出市场上是完全竞争的,其对劳动的需求函数为
LD=10-05W,劳动的供给函数为LS=W+4。试求:
(1)厂商将雇用多少工人?
(2)工资率是多少?
37一个在产品和劳动市场上均处于垄断的厂商,其生产函数为
〓〓Q=2L05K05
已知厂商生产的产品需求为
〓〓10P=Q2
劳动的供给函数为
〓〓W=25L
试求:
(1)如果资本固定在25元的水平上,求厂商均衡的劳动使用量和工资率,以及产品的价格和数
量。
(2)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上的价格为多少才能使得(1)中的厂商处于长期均衡?
38在纯交换经济中,消费者甲拥有78个单位的Q1,但没有Q2,其效用函数为
〓〓U1=q11q12+2q11+5q12
消费者乙拥有164个单位的Q2,但没有Q1,他的效用函数为
〓〓U2=q21+4q21+2q22
试求:一般均衡价格。
39假设两厂商A和B生产同一种产品,它们的生产函数分别为
〓〓qA=10L-L2
〓〓qB=10L-05L2
已知劳动资源的总供给量为10人。为了产量为最大,厂商A和B各应雇用多少工人?
40假设某人每月工作10天,他可生产两种产品X和Y供自己消费,已知两种产品的生产函
数分别为
〓〓qX=10L1
〓〓qY=5L1
如果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U=qXqY+2qX+4qY
试求:此人如何配置他的时间L用于生产,可使得效用最大?
(四)论述题
1试述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2试述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3为什么在市场均衡状态下,买者和卖者都获得最大的满足,同时社会福利最大?
4运用供求分析说明:
(1)“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
(2)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要限制石油的生产?
5试述微观价格政策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6试比较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7试解释水和金刚钻的价值悖论。
8为什么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9为什么说消费者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消费者的最大满足点?
10试说明理性的生产者应如何组织生产。
11简述规模收益变动规律及其成因。
12比较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
13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是如何得到的?其中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与变动要素的平均产量和
边际产量有何联系?
14试述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之间的关系。
15为什么市场均衡的一般条件是MC=MR?(或,试解释并论证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是厂商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16为什么说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代表性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其平均收益和边际收
益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7分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18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它的哪一条成本曲线的哪一段线段?为什么?(或,为什么
说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19为什么说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使厂商获得最大利润?
20在完全竞争的假定条件下,厂商理论是怎样说明厂商及市场的长期均衡机制的?
21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22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并对其配置资源的效率作出评价。
23试比较分析完全竞争和垄断条件下的价格决定及其效率的优劣。
24评述垄断竞争理论。
25试述寡头垄断厂商的产量及价格决定。
26利用折弯需求曲线分析寡头垄断厂商的行为及其均衡。
27简要评述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28为什么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
29在完全竞争、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有何不同?试加以分析。
30试就利润的来源论证利润在经济中的作用。
31试述在微观经济学研究范围内,产品市场理论与要素市场理论的异同。
32简述一般均衡过程的条件和保证其实现的机制,并加以评论。
33什么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对此加以评论。
34叙述并评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35简要说明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对策。(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否有必要干预微观
经济活动?为什么?)
36试从微观角度论述市场机制的效率、局限性及调节政策。

第三部分〓宏观经济学[HT]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常考知识点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民经济系统的总量及其影响因
素的考察,特别是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国民收入总量、价格总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说明
这些经济总量如何决定,以解释经济中的总量波动情况,并且提出减少或消除波动的对策和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宏观经济学是以总量分析为特征的,它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
论。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关于宏观经济学中的流派,参见本
书第四部分。
(一)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它主要阐述国民生产总值(G
NP)的核算方法,揭示国民收入核算中有关总量的关系。GNP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
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GNP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支
出法
、收入法和生产法。其中支出法是与宏观经济学联系较为密切的一种方法。按照支出法,对
一个包括政府和对外贸易的经济系统,有
〓〓GNP=C+I+G+(X-M)
式中:C为家庭消费支出;I为投资支出;G为政府支出,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X-M为
净出口,即出口额X与进口额M的差额。
宏观经济学中,投资有两种形式:一是新资本品,例如企业中增加的机器设备和厂房
等;二是存货,如原料、库存成品等的变动。
除了GNP外,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有关的重要总量还有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GNP中扣除了折旧之后的
产值。
国民收入(NI)是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货币值之和。
个人收入(PI)是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GNP,NNP,NI都是国民经济成果的统计指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GNP-折旧=NNP
〓〓NNP-间接税=NI
在进行理论分析时,因目的不在于分析折旧、间接税在GNP中所占的份额,故对GNP,
NNP和NI通常不加以区分,而以收入或收入水平加以称呼。这里所说的收入是名义收入

货币收入,它没有考虑到市场物价变动的影响。如果考虑到价格水平变动这一因素,可以用
价格指数或折算数来对名义收入进行调整,其结果便得到实际收入。宏观经济学中以后所提
到的收入,除非特别说明,都指实际收入。
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是所谓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即只考虑产品市场时的收入决定理论;第二个层次是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加以考虑
时的收入决定理论;第三个层次是将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加以考虑的收入决
定理论。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从消费函数的论述开始。消费函数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在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如果以c表示消费,y表示收入,
则消费函数可表示为c=c(y)。在宏观经济学中,为说明清楚起见,常设定消
费函数为线性的
,即c=α+βy,其中α,β均为参数。有了消费函数,可定义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前者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以APC表示,即APC=[SX(]c[]y[SX)]。边际消费倾向是
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以MPC表示,即MPC=[SX(]dc[]dy[SX)]
。储蓄被
定义为收入与消费的差额,由于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故储蓄与收入的关系称为储蓄函数。相
应地,也可定义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前者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以APS表
示。后者指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以MPS表
示。易知有APC+APS=1和 MPC+MPS=1成立。在线性消费函数c=α+βy中,参
数α>0表示基本消费
,可知β=MPC=[SX(]dc[]dy[SX)],(1-β)=MPS,且APC>MP
C。对于消费,凯恩斯认为,随
着收入的增加,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数量越来越少,即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的趋势。这
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对于投资函数,宏观经济学是从资本的边际效率出发来说明的。按照凯恩斯的说法,企业
的投资决策取决于预期利润率和市场利息率的差额。而这里的所谓预期利润率就是资本的边
际效率。按照凯恩斯的定义,资本边际效率是这样一种贴现率,它使得一项资本品带来的各
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恰好等于该项资本品的价格。利用资本的边际效率的概念,宏观经济
学说明经济社会总投资量与利息率之间的反方向关系,即投资函数,或写为I=I(r)
,其
中I为投资量,r为利息率。由于利息率是在货币市场上确定,而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仅考
察产品市场,故可将投资视为外生变量,即I=I0。
对于两部门的经济(只有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的经济),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可以用两种方
式来表示。
第一种方式从下列两个方程的论述出发:
〓〓AE=C+I[JY,4](1)〓〓
y=C+S[JY,4](2)
式中:式(1)表示总支出由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构成,AE为总支出;式(2)为收入等式,它
表明总收入y有两个用途:消费C和储蓄S。均衡收入是总支出和总收入相等时的收入
,于是有C+I=C+S,即I=S。这就是两部门收入均衡条件,它表明均衡的收入是由投资和储蓄
相等所决定的。利用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的概念可以进一步说明均衡收入水平的决定。
第二种方式是利用总支出曲线和45°线的交点来说明的。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而投资
又假定为既定的,故总支出曲线可以确定。在以总支出为纵坐标,总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
中,45°线上的每一点表示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满足收入均衡条件。从
而总支出曲线和45°线的交点所决定的收入水平即是均衡的收入水平。对于以上两种表示简
单收入决定的方
式,一般认为第二种方式应用更广一些,因为它不仅很容易加以推广用来说明三部门以至四
部门的收入决定,而且可以推导出各种乘数的计算公式。
乘数可以一般地定义为两个相关变量的增量之比。按照变量的不同含义,宏观经济学在这里
引出了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等概念,并给出
了相应的计算公式。
如果说乘数理论的目的之一在于说明投资的变化如何引起收入的变化,那么加速原理则说明
收入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的变化。按照加速原理的说法,收入量的增加必定引起消费的增加
,消费的增加必定引起消费品生产的增加,消费品生产的增加又必定引起资本品生产的
增加。因此,收入的增加必定引起投资的增加。
加速数是表示收入或消费增加会引起投资增加到什么程度的系数,加速原理的基本公式为
〓〓It=V(yt-yt-1)
式中:V为加速数;it为总投资的改变量或本期净投资;yt为本期收入;yt-1为
上期收入。请注意,加速原理说明投资并不是收入的绝对量的函数,而是收入变化的函数
。尽管收入处于很高的水平,只要收入停止上升,投资量就等于零。如果收入下降,投资量
会变为负数。
乘数和加速数的联合作用有助于解释经济周期。
对于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加以考虑时的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是用有名的IS—LM
模型来加以说明的。IS—LM模型是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决
定的
模型。这里,I为投资;S为储蓄;L为货币需求;M为货币供给。IS—LM模型的基本结构是两
条曲线:IS曲线和LM曲线。
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关系的曲线。IS曲线向
右下方倾斜。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使投资等于储蓄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位于IS曲
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使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
利率组合,都是使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由政府控制的政府支出可以影响IS曲线的位
置,政府支出增加可使IS曲线向右移动,政府支出减少可使IS曲线向左移动。
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收入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凯恩斯主义的货
币理论是建立在流动偏好基础上的。流动偏好表示人们喜欢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
望或动机。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人们需要货币是出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
动机。与此相对应,货币需求L可由两部分(L1和L2)组成。L1为由交易动机和谨慎动
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量,这部分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且与收入同方向变动,即
L1=L
1(y)。 L2为由投机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量,这部分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利率,且

利率反方向变化,即L2=L2(r)。 于是货币需求为L=L1(y)+L2(r)。 货币供给
包括名
义货币供给和实际货币供给,后者为将名义货币量经价格指数加以调整而得到的货币量。
货币
供给量被认为是由政府控制的,政府可以使用货币政策来改变货币供给量的大小。 货币市

均衡条件为,实际货币供给量等于实际货币需求量,即m=L1(y)+L2(r)。 这
一均衡条件
表明,在实际货币供给m为一定值时,收入y与利率r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这个函数关系也
就是在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r与y的各种不同的组合。这种表示r与y的函数关系的曲线
即LM曲线。LM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表明,在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之间具
有同向关系。一般地,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使LM曲线的位置移动。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LM
曲线向右移动;当货币供给量减少时,LM曲线向左移动。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
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
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由于使得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分别处于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不只一个,那么,是否存在
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组合呢?回答是肯定的。事实上,IS
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所表示的收入和利率组合,即表示同时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
时的收入和利率组合。这时的收入和利率分别称为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均衡
收入和均衡利率。IS—LM模型不仅可以说明同时考虑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时国民收入的决定
,而且解决了简单收入决定理论中无法确定的利率决定的问题。另外,由IS—LM模型描述的
均衡还具有稳定性质,即当经济偏离均衡状态时,通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自动调整可使
失衡状态趋向于均衡状态。IS—LM模型的重要性还在于,这一模型揭示了政府采取宏观经济
政策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可能性。即当均衡的收入低于(或高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时,政府可
以通过采取财政政策(移动IS曲线)和货币政策(移动LM曲线),使均衡的收入处于充分就业的
水平上。为了用IS—LM模型表明西方学者在政策问题上的争论,可把LM曲线划分为三个区域
,即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由IS—LM模型可知,在凯恩斯区域
,货币政策无效,只有财政政策有效;在古典区域,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在中间区域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有效。
对于将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加以考虑时的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是用总
需求—总供给模型加以说明的。这一模型的基本结构是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曲线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关系。总需求曲线(函数)与两个市场,即产
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有关。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和收
入(或产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内在机制是,价格变动引起实际货币量的变动,从而

致利率的变动,进而使得投资发生变动,由乘数原理最终引起收入的变动。因此容易看出,
在总需求函数中,收入与价格是具有反向关系的。可以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亦即IS—LM模型中,推导总需求函数。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政府所执行的财政货
币政策用总需求曲线来表达,即使总需求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
总供给函数表示收入(总产量)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的几何表示即为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函数)涉及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价格水平影响总产量的基本过程是:首先
,价格水平的变化影响实际工资,假定货币工资不变,则实际工资与价格水平成反比。其次
,实际工资的变化又影响劳动市场的供求。一般来说,劳动供给与实际工资同方向变动,劳
动需
求与实际工资反方向变动。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均衡决定了实际的就业量。因此,假定其他条
件不变,实际工资通过劳动市场影响就业量,由生产函数可知,就业量的变化影响总产量。
总供给曲线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对于前者,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都认为,在以价格为纵

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下,它是一条垂直线。而对于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对一些基本
问题的观点不同,即使是对同一形状的总供给曲线,不同的理论流派对其的说明和解释也不
一样。如果抛开不同的理论争论和不同的解释,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
上方延伸的,即表明收入与价格大致是按同方向变动的。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把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以此来说明收入与价格水平
的决定。总需求曲线上的点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价格的各种不
同的组合。总供给曲线上的点则表示,在劳动市场达到均衡时,经济社会的收入(总产量)

价格水平的关系。于是,可以推知,当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时,交点所对应的收入
水平即是使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收入水平。三个市场同时处于
均衡也意味着,此时由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决定的总需求恰好使劳动市场均衡决定的就
业量
所生产出来的总产品完全实现转化。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不仅说明了在同时考虑三个市场均
衡时的收入的决定,而且还说明了IS—LM模型所无法说明的价格水平的决定。
(二)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仅考察均衡的国民收入量的决定,而且为政府制定干预经济的政策
提供理论依据。前面关于收入决定的基本理论,暗含着均衡的收入不一定是充分就业的收入
。如果前者低于后者,则经济呈现萧条状态;如果前者高于后者,则经济呈现膨胀状态,这
两种状态都被认为是经济运行的病态。这两种状态的存在,为政府采取旨在矫正经济运行中
的病态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当然,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并非只是医治上述两种经济病态

一般来说,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包括四个: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
平衡。经济政策不是只考虑这些目标中的某一目标,而是要同时达到这些目标。经济政策就
是为了同时达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应该说,上述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之间
是存在矛盾的。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或者确定重点政策目标,或者对这些目标进行协调。当
我们不考虑对外贸易,且把问题的考察限定在短期和静态条件时,则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就
只包
括两个,即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围绕着这两个目标而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现分别叙述如下。
1财政政策。
这是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
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
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西方学者
认为,现代西方财政制度本身具有内在的自动稳定的功能,即所谓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
器,
它是指政府收入和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这种自动变化对宏观经济活动可以起稳定的作用。
西方学者认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它对经济波动起减震
器的作用,但不足以完全消除经济波动。要消除经济波动,必须依靠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和其他政策)。所谓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而主动采取的增加

减少政府支出、减少或增加政府收入的决策。宏观经济学认为,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要逆对
经济风向行事。具体来说,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政府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刺激总支出,以解决衰退和失业问题;相反,当总支出过多
、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政府要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收入,抑制
总支出,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
政政策。而通过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即逆对经济风向调整总支出的行动,通常称为“经济
微调”。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和改变税率。

了表明各种政策手段的效果,宏观经济学借助于政府购买乘数KG,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
TR和税收乘数KT等概念,可以说明KG>KTR>KT。
与财政政策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国家预算收支是否应该平衡。对此,西方学者大致有三种观
点。(1)年度平衡预算观点。这种观点要求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都要平衡,这是凯
恩斯以前普遍采用的原则。(2)周期平衡预算观点。这种观点是从整个经济周期上考虑
财政收支平衡。它并不要求财政收支在每一财政年度中平衡。(3)职能财政。这种观点
主张,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应实行赤字预算,在通货膨胀时,政府财政预算应有结余,即这
种预算是一种不平衡预算。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这种财政观点可使财政政策在政

目标和政策手段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实行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结果是财政预算赤
字和预算结余。弥补赤字的办法是增税,但在衰退期间不能增税,否则会减少消费支出和
投资支出。财政结余在通货膨胀下不能用作政府支出,但可用来偿还公债。
2货币政策。
这是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
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西方国家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类
。前者是代表政府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政策进行最终控制的机构。其主要职能
是,
调节和控制商业银行,管理全国的货币制度,代表国家发行硬币和纸币,运用货币政策调节
经济。它的主要客户是政府和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代客结算的营利性金融组织。商业银行体系有一个重要的
功能,即它能够把存款扩大为原来的若干倍。这就是所谓银行存款的创造。如果以R代表最
初存款,r代表法定准备率(最低法定准备金对银行存款的比率),D代表存款总额,则有
〓〓D=[SX(]R[]r[SX)]
由于r小于1,故D往往是R的若干倍。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
率和改变法定准备率。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
以增
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在宏观经济学中,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
贷款叫做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做贴现率。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贴现率,
可以控制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数量,从而达到控制投资的目的。银行准备率是银行准备金对
存款的比例,这一比例一般是法定的,故称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变动准备率可以通过对准
备金的影响来调节货币供给量。除了上述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准备金三项主要政策手

外,还包括道义上的劝告、选择性控制和证券信贷控制、分期付款信贷控制和抵押信贷控制
等一些次要手段。对于货币政策,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就像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一样,斟酌
使用的货币政策也要逆对经济风向使用。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的时候,中央银行就
要增加货币供给,刺激总支出,以解决衰退和失业问题;相反,当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
续上涨的时候,中央银行就要减少货币供给,抑制总支出,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简单地

,大量失业时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
性和紧缩性货币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货币政策。通过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调整总支出的行
动,也常被称为“经济微调”。
3收入政策或工资—价格政策。
这是西方国家政府企图用来解决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的第
三类政策。按照西方学者的解释,收入政策的目的在于影响或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其他收
入的增长率而采取的货币和财政措施以外的政府行动。收入政策一般有三种形式:(1)工资
—物价冻结,指政府采用强制手段禁止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工资与物价。(2)工资与物价指导
线,即政府为了制止通货膨胀,根据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和其他因素,规定出工资与物价上

的限度,其中主要是规定工资增长率。(3)税收刺激计划,即以税收为手段来控制工资的增
长。
(三)经济周期理论以上的论述是在假定经济处于静态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引入时间因素,则大量统计观测表
明,国民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常上下波动,并呈现周期性变动的特征。宏观经济学对于收
入周期性变动的研究就是经济周期性理论。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通常以收入来反
映)从高涨到低潮上下反复波动的循环过程,或者说,经济活动随时间推移而呈现的周期

波动。经济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其中繁荣与萧条是两个主要
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个过渡性阶段。西方经济学家根据一个周期的长短把经济周期分为长
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长周期又称长波,指一个平均
长度为5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中周期又称中波,指一个周期平均长度为8年~10年。短周

又称短波,指一个周期平均长度为3年~4年。经济周期理论主要在于说明和解释形成周期的

因。按照哈勃勒的分类,解释经济周期产生原因的理论共有六个,即纯粹货币论、过度投资
论、成本改变论、消费不足论、心理原因论和农业收获论。这六种理论又可以被区分
为外部因素论和内部因素论两种。前者认为,造成经济周期的原因来自经济制度之外,如战
争、科技新发明、资源的新发现等;后者则强调经济制度的内部原因,如用投资的波动、利
率的高低、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来对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进行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

学者放弃了用单一因素去解释经济周期的做法。在这方面,萨缪尔森的“乘数和加速原理的
相互作用”模型是一个较典型的经济周期理论。该模型为〓〓
yt=ct+it+gt〓〓
ct=byt-1〓〓
it=V(ct-ct-1)
式中:ct为本期消费;ct-1为上期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yt为本期收入;yt-1为上一期收入;it为本期投资;V为加速系数;gt为政府投资。
按照这一模型,在乘数作用下,投资增加引起收入的倍增;在加速数作用下,收入增加又引
起投资更快增加,使收入进一步增大。但收入增加最终会受到资源的限制,使经济处于峰顶
。当收入或消费量不再增加,在加速原理作用下,投资减少,直至总投资为零。这时经济

于谷底。当一部分在业厂商感到有必要更新设备时,便开始投资,经济进入复苏阶段。这
样,经济有起有落,有峰顶有谷底,呈现出周期性波动。
(四)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是解释收入或产量长期发展状况的一种宏观经济理论。经济增长可以简单地定
义为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经济增长既可以用总量来描述,也可以用
人均国民收入作为反映
经济增长的指标。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劳动、资本与技术进步。宏观经济学常论述的经济增长
模型有三个: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新剑桥经济增长模
型。
1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由于哈罗德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与多马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在形式上基本相
似,故通常以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为例加以说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是:(1)
社会只生产一种产
品;(2)生产中只使用劳动与资本两种生产要素;(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4)劳动力按一
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且不存在技术进步,不存在折旧;(5)储蓄是收入的函数。在上
述假定下,可推导出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G=[SX(]s[]V[SX)]
式中:G为收入增长率;s为储蓄率,即储蓄量在收入中的比例;V为资本—产量比,即生
产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
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通过引用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这三个概念,分析
经济长期
稳定增长的条件与波动的原因。如果在上述基本方程中,V是资本的实际变化量与收入的实
际变
化量的比率,那么在一定储蓄比例下,由此导出的收入增长率被称为实际增长率,记为GA
。如果把基本方程中的V理解为企业家意愿中所需要的资本—产量比,则这样得到的增长率
称为有保证的增长率,记为GW。而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增长率必须等于劳动力的增长
率,称与劳动力增长率相适应的收入增长率为自然增长率,记为Gn。哈罗德认为,长期中
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相一致,即GA=G
W=Gn。如果这三种增长率不一致,则会出现经济波动。由于实现上述三个增长率相一
致是很困难的,所以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意味着经济处于长期发展的不稳定状态。
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在一定假设条件下,索洛得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其基本方程为
〓〓=sf(k)-nk
式中:k=[SX(]K[]L[SX)]=资本—劳动比=按人口平均的资本量;s为储蓄比例;f(k
)=集约化
形式的生产函数=按人口平均的产量;n为人口增长率;=dkd
t=一年中按人口平均的资本增量。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可写为〓〓
sf(k)=+nk
上式说明,一个经济社会的人均储蓄可以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的增加
,即为每一
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另一部分是为每一增加的人口配备每人平均
应得的资本设备nk,这被称为资本的广化。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当人均储蓄大于新增
人口的
人均资本时,有>0,即人均资本增加,从而使生产扩张,直至人均储蓄与新增人
口的人均资
本相一致时为止;反之,当人均储蓄小于新增人口的人均资本时,人均资本减少,使生产收
缩,直到人均储蓄与新增人口的人均资本相一致时为止。总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均衡
条件
是sf(k)=nk,由此可求得使经济均衡增长的人均资本量。新古典经济增长模
型意味着,经济社会
能达到稳定发展的状态。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之所以得出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相反的结论
,在于二者的
假设条件不同。前者假定资本与劳动可以相互替代。后者的假定则暗含着,资本与劳动不能
替代。利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西方学者还得到了被称为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的结论,
其基
本内容是: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如果对每个人的资本量的选择使得资本的边际
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那么人均消费就会达到最大。
3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该模型由英国的罗宾逊、卡尔多等人提出。这一模型着重分析收入分
配的变动如何影响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储蓄率,以及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特别地
,这一模型从社会储蓄率的角度探讨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按照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
,要使经济按一定的增长率增长下去,就必须保持一个一定的储蓄率,社会储蓄率取决于利
润收入者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以及他们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前者是不变
的,因此,要保持一定的储蓄率就必须使国民收入中的工资与利润保持一定水平。这个过程
也是
通过价格调节来实现的。经济要稳定增长,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要保持一定比率,但这
一比率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增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利润的比率在提高,工资的
比率在下降。
(五)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经济病态现象。关于通货膨胀的种类、成因、对
经济的影响,以及治理的措施等构成了通货膨胀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涨。通常用价格指数作为衡量
通货膨胀的指标。通货膨胀率是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价格指数是表明某些商品的价格从
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有三种价格指数,即消费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
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三种价格指数都可以反映出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一般常用消
费价格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可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划分,可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
式的通货膨胀和超级通货膨胀。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划分,可分为平衡的通货膨胀(各种
商品的价格以相同的比例上升)和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各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比例不同)。按照
对价格变动的预期划分,可分为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把通货膨胀的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即来自需求方面的冲击和来自供给方面的冲
击。需
求方面的冲击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突然改变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等。供
给方面的冲击包括国际市场供给价格和数量的改变、农业歉收、劳动生产率的突然变动等。
与这些原因相联系的,有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以及所谓混
合型(把需求方面与供给方面的冲击同时加以考虑)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表现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和对产量、就业量的影响两个方面。而且这

影响还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宏观经济学认为,预期到的通货膨
胀不
会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因为
人们在签订工资协议和贷款契约时,会把通货膨胀考虑进去。在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情况下,通货膨胀对债务者有利,对债权者不利;对雇主有利,对领取
工资者不利;对持有实物者有利,对持有现金者不利;对承租人有利,对出租人不利。对于
通货膨胀对产量、就业量的影响,宏观经济学认为,非平衡的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会影响就
业和产量,非平衡的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也影响就业和产量。
宏观经济学在说明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方法时,引出了价格调整线。附加预期变量的价格调整
曲线的方程为〓〓
πt=πet+h[SX(]yt-1-y*[]y*[SX)]
式中:πt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πet为t时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h为常数;
yt-1-y*y*为t-1时期的通货膨胀压力。
价格调整方程表明,通货膨胀率取决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和通货膨胀压力。一些西方学者认
为,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人为地制造一次经济衰退。具体来说,有两种方法,
即所谓渐近主义的方法和“冷火鸡”式的方法。前者是以较小的失业率较长的时间来降低通

膨胀率。后者则以较大的失业率和较短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对付
通货膨胀的措施,主要有收入政策和收入指数化。前者包括在宏观经济政策中;后者使工资
与物价挂钩,包括全部指数化与部分指数化。
(六)开放的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中的开放理论是引入国际经济部门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和考察。引入国际经
济部门后,必须说明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
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一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反映在该国的国际收支平
衡表上。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在一定时期内,对于一国与他国之间所进行的一切经济交易
加以系统记录的报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官方储备项目和差错与
遗漏。对于国际收支平衡的分析而言,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是最重要的两个项目。经常项目
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支付事项。其中最大最重要的项目是商品的进口和出口。资本项目

录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在开放经济中,必然要涉及汇率的基本知识。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
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也就是用一国货币单位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在
开放经济中,汇率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重要的和多方面的。一般地,汇率贬值有增加出口

减少进口的作用;汇率升值则有减少出口、增加进口的作用。对于经常项目,如果略去国际
间的转移支付,则经常项目的差额就近似地看做进出口差额。为此,引进所谓净出口,即

口与进口的差额。出口函数是出口与国内价格水平和汇率之间的关系式,记为X=X(p,
e)。 进
口函数可以写为M=M(y,p,e)。 于是净出口函数可以写为NX=X-M=NX(y),净出口NX
与收入y
一般呈反向关系。 将出口函数与进口函数代入到四部门经济(开放经济)的收入恒等
式,即可得
到开放经济条件下的IS曲线。 向右下方倾斜的IS曲线描述了在一定的p,e,G(政府购买)和T(
税收)的情况下,利率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宏观经济在考察开放经济时,通常假定货币
需求函数保持不变,这意味着,LM曲线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不用修正。对于资本项目,宏
观经济学将从
本国流向外国的资本量与从外国流向本国的资本量的差额定义为资本项目差额或净资本流出
。影响资本流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利率被看做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于是有所谓净资本流
出函数F=F(r),其中利率r与净资本流出F成反向关系。净出口与净资本流
出的差额称为国际收支差额,用BP表示国际收支差额,则有〓〓
BP=NX-F=NX(y)-F(r)
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也称外部均衡),是指一国国际收支差额为零,即BP=0。如果国
际收支差额为正,即BP>0,则称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也称国际收支盈余。如果国际收支差
额为负,即BP<0,则称国际收
支出现逆差,也称国际收支赤字。当国际收支平衡时,NX(y)=F(r),这一关系式表示收入y
与利率r之间的关系,宏观经济学称它为国际收支均衡函数,这一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国际
收支曲线或称BP曲线。BP曲线向右上方延伸,斜率为正。一般地,在BP曲线上方的所有点均
表示国际收支顺差;在BP曲线下方的所有点均表示国际收支逆差。
引入国际经济部门后,宏观经济的管理更加复杂了。此时,经济的理想状态是,国内实现充

就业的均衡,国际经济往来中也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即外部均衡。这种理想状态反映在以利率
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就是IS曲线、LM曲线和BP曲线三线相交于充分就业

位置上。但是,这种理想状态很少出现,现实中可能会有以下三种情形:(1)国内经济和国
际收支都不均衡;(2)国内经济虽然均衡了,但国际收支却处于失衡状态;(3)国内均衡和国
外均衡虽然都实现了,但国内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看,上述
三种
情形都需要进行调整,以实现理想的均衡状态。调整的思路,简单地说,就是使IS,LM和BP
曲线相交于一个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的收入和利率组合点上。相应的政策主要有:移动IS,
LM曲线的政策;移动BP曲线的政策以及抵消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的政策。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单元过关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生产总值2存量
3利率4消费
5投资6失业
7通货膨胀8个人可支配收入
9实际国民生产总值10折旧
11储蓄12存货
13萨伊定律14总量生产函数
15劳动供给函数16劳动需求函数
17劳动市场均衡18消费函数
19储蓄函数20重置投资
21资本边际效率22充分就业
23加速系数24紧缩缺口与膨胀缺口
25 IS曲线26 LM曲线
27经济政策28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29公开市场业务30贴现率
31庇古效应32菲利普斯曲线
33凯恩斯陷阱34隐蔽性失业
35奥肯定律36财政政策
37经济增长的黄金律38货币政策
39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40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41收入政策42需求管理
43经济周期44相机抉择
45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46有保证的增长率
47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48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49结构性通货膨胀50挤出效应
51滞胀52政府购买
53流动偏好54凯恩斯定律
55乘数56货币创造乘数
57法定准备率58货币幻觉
59交易方程式60剑桥方程式
6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62转移支付
63国际收支平衡表64经常项目
65资本项目
(二)选择题(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
1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测定一定时期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量的是(〓〓)
。
〓A国民收入〓〓〓〓〓〓B国民生产总值
〓C国民生产净值〓〓〓〓D可支配收入总和
〓E以上说法均不准确
2下列(〓〓)项不是转移支付。
〓A退伍军人津贴〓〓〓〓B失业救济金
〓C贫困家庭补贴〓〓〓〓D退休人员的退休金
〓E以上答案都不对
3作为经济财富的一种测定,GNP的基本缺点是(〓〓)。
〓A它测定的是一国的生产而非消费
〓B它不能测定私人产出总量
〓C它所用的社会成本太多
〓D它不能测定与存货增加相联系的生产
〓E以上说法均不准确
4已知某国的资本存量在年初时为2 000亿元,该国在本年度生产了500亿元的资本品,资
本消耗折扣是300亿元。这样,该国在本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是(〓〓)。
〓A500亿元和200亿元〓〓B2 500亿元和2 200亿元
〓C500亿元和300亿元〓〓D2 300亿元和500亿元
〓E以上结果均不对
5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计入GNP的政府支出是指(〓〓)。
〓A政府购买物品的支出
〓B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C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之和
〓D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金和政府转移支付
〓E以上说法均不准确
6已知:消费额=6亿元,投资额=1亿元,间接税=1亿元,政府用于商品和劳务的支出额=1
5亿元,出口额=2亿元,进口额=18亿元,则(〓〓)。
〓ANNP=87亿元〓〓〓〓BGNP=77亿元
〓CGNP=87亿元〓〓〓〓DNNP=5亿元
〓E以上数字均不准确
7所谓净出口是指(〓〓)。
〓A出口减进口〓〓〓〓〓B进口减出口
〓C出口加进口〓〓〓〓〓DGNP减出口
〓EGNP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衡量,GNP等于(〓〓)

〓A消费+投资
〓B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C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D消费+投资+净出口
〓E以上结果均不正确
9计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有(〓〓)。
〓A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折合成的收入〓〓B出售股票的收入
〓C拍卖毕加索作品的收入〓〓〓〓〓〓〓D晚上为邻居照看儿童的收

〓E从政府那里获得的困难补助收入
10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净值之间的差别是(〓〓)。
A直接税〓〓〓〓B折旧
C间接税〓〓〓〓D净出口
E以上都不正确
11在“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中,(〓〓)。
A储蓄是收入的函数,而投资是利率的函数
B利率由投资水平决定
C储蓄和投资都是收入的函数
D投资取决于收入,而储蓄取决于利率
E储蓄和投资都是利率的函数
12“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是(〓〓)。
A凯恩斯以前西方学者对宏观经济问题研究或论述的系统化
B萨缪尔森以前的西方学者对宏观经济考察的系统化
C在凯恩斯以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中占有统治地位
D以完全竞争和萨伊定律为前提和基础的
E认为价格、工资、利息率等经济杠杆的作用,能使市场自动达到均衡状态
13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
A经济社会的生产活动总是能为总供给创造出相等的总需求
B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总供给,不是总需求
C在短期中,总产量是劳动的总就业量的函数
D边际产量逐渐增加,永远不会减少
E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地处于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
收入均衡
14“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
A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实际工资水平和就业水平
B当劳动的供求相等时,既不存在失业,也不存在劳动短缺
C劳动市场的均衡所决定的就业水平同时也是充分就业的就业水平
D劳动市场均衡不仅决定了均衡就业量,还决定了充分就业时的总产量
E货币工资是具有刚性的
15在“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看来,(〓〓)。
A当存在储蓄时,萨伊定律就失效了
B利率机制的作用会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弥补由储蓄造成的总需
求的缺口
C储蓄的出现,意味着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会出现全面的生产过剩的危

D当社会上投资小于储蓄时,利息率会下降,储蓄会减少,投资会增加
E当社会上投资大于储蓄时,利息率会上升,储蓄会增加,投资会减少
16“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
A劳动的供给取决于实际工资,劳动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
B劳动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
C劳动的需求决定于劳动的货币工资水平
D劳动需求是价格水平的减函数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17“古典”宏观经济模型认为(〓〓)。
A储蓄是利率的函数,储蓄同利率成同方向变化
B投资是利率的函数,投资同利率成反方向变化
C均衡利率会使消费者的储蓄全部自动转变成生产者的投资
D储蓄和投资相等时的利率是均衡利率
E储蓄和投资相等意味着总供求的均衡和实现充分就业
18“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政策主张是(〓〓)。
A不论价格水平多高,整个社会会长期处于大量失业的状态
B国家应该执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运行
C国家应该执行财政政策干预经济运行
D通过经济政策来改变总需求并不能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任何实质性
的后果,仅仅会使价格水平发生波动
E国家应采取行政措施干预企业
19“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总供给曲线是(〓〓)。
A一条垂直线〓〓〓〓〓〓〓〓B一条反L形折线
C一条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线〓〓D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E不能确定它的具体形状
20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是(〓〓)。
A大于1的正数〓〓〓〓〓〓〓B小于2的正数
C零D等于1
E以上结论都不正确
21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是(〓〓)。
A大于1的正数〓〓〓〓〓〓B小于1的正数
C零D等于1
E以上结果都不正确
22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
A价格水平下降〓〓〓〓〓〓B收入增加
C储蓄增加〓〓D利率提高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23消费函数的斜率取决于(〓〓)。
A边际消费倾向〓〓〓〓〓〓B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的总量
C平均消费倾向〓〓〓〓〓〓D由于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投资总量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24在基本消费为正数的线性消费函数中,平均消费倾向(〓〓)。
A大于边际消费倾向〓〓〓〓B小于边际消费倾向
C等于边际消费倾向〓〓〓〓D等于零
E以上说法均不准确
25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负,则(〓〓)。
A边际消费倾向等于1〓〓〓〓〓〓〓〓〓〓〓B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
C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之和小于1〓〓D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
E平均储蓄倾向一定为负
26如果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为300亿元,投资为400亿元,平均储蓄倾向为01,那么
,在两部门经济的情况中,均衡收入水平为(〓〓)。
〓A770亿元左右〓〓〓〓〓〓B4 300亿元
〓C3 400亿元〓〓D7 000亿元
〓E4 000亿元
27在以下三种情况中,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A边际消费倾向为06〓〓B边际储蓄倾向为01
〓C边际消费倾向为04〓〓D边际储蓄倾向为03
〓E边际消费倾向为075
28如果投资暂时增加150亿元,边际消费倾向为08,那么收入水平将增加(〓〓)。
〓A190亿元并保持在这一水平〓〓〓〓B750亿元之后又回到最
初水平
〓C750亿元并保持在这一水平〓〓〓〓〓D150亿元,最后又回
到原有水平
〓E以上结果均不正确
29投资乘数等于(〓〓)。
〓A收入变化除以投资变化〓〓〓〓〓〓B投资变化除以收入变

〓C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D(1-MPS)的倒数
〓E以上说法均不准确
30最小和最大的乘数值分别为(〓〓)。
〓A-∞和+∞〓〓〓〓〓〓〓B0和+∞
〓C0和100〓〓D1和+∞
〓E以上说法均不准确
31政府支出乘数(〓〓)。
〓A等于投资乘数〓〓〓B等于投资乘数的相反数
〓C比投资乘数小1〓〓D等于转移支付乘数
〓E以上说法均不准确
32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2,则税收乘数值为(〓〓)。
〓A 5〓〓〓〓B 025〓〓〓〓
C -4〓〓〓〓D 2〓〓〓〓E -1
33政府购买乘数KG,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和税收乘数KT的关系是(〓〓)

〓AKG>KT>KTR〓〓BKT>KTR>KG
〓CKTR>KG>KT〓〓DKG>KTR>KT
〓E三者没有必然关系
34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失业的原因,有效需求不足是三大基本心理规
律起作用的结果,这三大心理规律是(〓〓)。
〓A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B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C流动偏好规律〓〓〓〓〓〓〓D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E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35已知某个经济充分就业的收入是4 000亿元,实际均衡的收入是3 800亿元。假定边际储
蓄倾向为25%,增加100亿元投资将使经济(〓〓)。
〓A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B出现50亿元的通货膨胀缺口
〓C出现200亿元的通货膨胀缺口〓D出现50亿元的紧缩缺口
〓E以上结论均不正确
36假定某国经济目前的均衡收入为5 500亿元,如果政府要把收入提高到6 000亿元,在边
际消费倾向等于09的条件下,应增加支出(〓〓)。
〓A500亿元〓〓〓〓B50亿元〓〓〓〓C10亿元
〓D30亿元E80亿元
37通货是指(〓〓)。
〓A铸币B纸币C活期存款
〓D定期存款E储蓄存款
38若以货币表示的国民收入是8 000亿元,货币供给量是1 000亿元,则货币的流通速度
等于(〓〓)。
〓 A1/8〓〓〓〓B8〓〓〓〓C4〓〓〓〓D6〓〓〓〓E
5
39古典货币数量论的剑桥方程(〓〓)。
A强调货币供给〓〓〓〓〓〓〓B强调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需求
C完全不同于交易方程〓〓D是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E以上说法均不准确
40IS曲线的方程为(〓〓)。
〓Ai(r)=s(r)〓〓Bi(y)=s(y)
〓Ci(r)=s(y)〓〓Di(y)=s(r)
〓Ei=c+s
41IS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使(〓〓)。
〓A投资等于储蓄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
〓B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的货币量
〓C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货币量
〓D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42一般来说,IS曲线的斜率(〓〓)。
〓A为负值〓〓B为零〓〓〓C为正值
〓D等于1〓〓〓E大于1
43一般地说,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
〓A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
〓B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
〓C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
〓D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的非均衡
〓E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的非均衡
44政府支出的增加使IS曲线(〓〓)。
〓A向左移动〓〓〓〓〓〓B向右移动
〓C保持不动〓〓D斜率增加
〓E斜率减少
45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人们需要货币,是出于(〓〓)。
〓A交易动机〓〓〓〓〓B谨慎动机
〓C不想获得利息〓〓D投机动机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46货币交易需求可由下列(〓〓)函数关系表述。
〓ALt=f(p)〓〓BLt=f(r)
〓CLt=f(y)〓〓DLt=f(N)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47按照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如果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将(〓〓)。
〓A不变〓〓B受影响,但不可能说出是上升还是下降
〓C下降〓〓D上升
〓E以上说法均不准确
48LM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使(〓〓)。
〓A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
〓B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
〓C产品需求等于产品供给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
〓D产品需求大于产品供给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
〓E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
49一般地说,LM曲线斜率(〓〓)。
〓A为正〓〓〓〓B为负〓〓〓C为零
〓D可正可负〓〓E为-1
50一般地说,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
〓A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B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
〓C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D产品需求等于产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E产品需求大于产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51在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时,表示产品市场(〓〓)。
〓A均衡而货币市场非均衡〓〓〓B非均衡而货币市场均衡
〓C和货币市场均处于非均衡〓〓D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E处于充分就业均衡
52假定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所表示的均衡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根据IS—
LM模型,如果不让利息率上升,政府应该(〓〓)。
〓A增加投资〓〓〓〓〓〓B在增加投资的同时增加货币供给
〓C减少货币供给量〓〓〓D在减少投资的同时减少货币供给量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53在凯恩斯区域内(〓〓)。
〓A货币政策有效〓〓B财政政策有效
〓C货币政策无效〓〓D财政政策无效
〓E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有效
54在古典区域内(〓〓)。
〓A货币政策有效〓〓B财政政策有效
〓C货币政策无效〓〓D财政政策无效
〓E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有效
55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A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B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
〓C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D充分就业和公平
〓E物价稳定和效率
56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增加政府支出〓〓〓〓〓〓〓B提高个人所得税
〓C提高公司所得税〓〓D增加货币发行量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57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
〓A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E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货币供给量
58属于内在稳定器的项目是(〓〓)。
〓A政府购买〓〓〓〓〓〓〓〓〓B税收
〓C政府转移支付〓〓〓〓〓〓〓D政府公共工程支出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59当法定准备率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3 000货币单位时,银行所
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A20 000货币单位〓〓〓〓B80 000货币单位
〓C15 000货币单位〓〓D60 000货币单位
〓E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60公开市场业务是指(〓〓)。
〓A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B商业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
〓C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D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61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
〓A增加和利率提高〓〓〓〓〓〓〓B减少和利息率提高
〓C增加和利率降低〓〓〓〓〓〓〓D减少和利率降低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62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
〓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
利率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D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
利率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63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应该(〓〓)。
〓A减少政府财政支出〓〓B增加政府财政支出
〓C增加税收〓〓〓〓〓〓D减少税收
〓E增加财政支出和收购政府债券
64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实施货币政策时,应(〓〓)。
〓A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B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
〓C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
〓D降低贴现率
〓E提高贴现率
65收入政策的目的在于(〓〓)。
〓A降低一般价格水平上升的速度〓〓〓〓B实现充分就业
〓C实现经济增长〓〓〓〓〓〓〓〓〓D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E增加人们的收入
66挤出效应越接近100%,财政支出政策(〓〓)。
〓A使支出乘数的作用受到微弱的限制〓〓B使支出乘数的作
用不受影响
〓C越有效〓〓〓〓〓〓〓〓〓〓D越无效
〓E效力不变
67在IS—LM模型中,IS曲线和LM曲线的位置(〓〓)。
〓A在价格水平确定后才能确定
〓B仅由货币和财政当局确定
〓C由于模型是建立在实物基础上的,所以不知道价格水平也能确定
〓D总能确保经济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上
〓E以上说法均不准确
68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减少会引起收入(〓〓)。
〓A增加,利率下降〓〓〓B增加,利率上升
〓C减少,利率上升〓〓〓D减少,利率下降
〓E以上结论均不正确
69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收入(〓〓)。
〓A增加,利率上升〓〓〓B增加,利率下降
〓C减少,利率上升〓〓〓D减少,利率下降
〓E以上结论均不正确
70IS—LM模型研究的是(〓〓)。
〓A在利息率与投资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对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决

〓B在利息率与投资变动的情况下,总需求对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决

〓C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起来,研究总需求与总供给对收入和价
格水平的决定〓〓〓
〓D在利率、投资和价格水平变动的情况下,总需求对均衡收入的
决定
〓E以上说法均不准确
71IS曲线向左方移动的条件是(〓〓)。
〓A总支出增加〓〓〓〓〓B总支出减少
〓C价格水平下降〓〓〓〓D价格水平上升
〓E货币供给量增加
72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的原因是(〓〓)。
〓A政府支出的减少〓〓〓B货币供给量的减少
〓C货币供给量的增加〓〓D私人投资减少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73如果中央银行向公众大量购买政府债券,它的意图是(〓〓)。
〓A增加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
〓B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
〓C提高利息率水平
〓D通过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扩大货币供给量,以达到降低利
率刺激投资的目的
〓E无从知道
74假如商业银行没有保留超额储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将使商业银行
的储备(〓〓)。
〓A变得过剩〓〓〓〓〓B增加一倍〓〓〓〓C变得不足
〓D维持在原有水平〓〓E无从知道
75假如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购买政府债券,会出现(〓〓)情况。
〓A利息率下降〓〓〓〓B储蓄减少〓〓〓〓C收入增加
〓D投资增加〓〓〓〓〓E储蓄增加
76中央银行的贴现率的变动成了货币当局给银行界和公众的重要信号,贴现率的(〓〓)
。
〓A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
〓B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减少货币和信贷供给
〓C上升表示货币当局要减少货币和信贷供给
〓D上升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
〓E表示政府采取旨在使收入分配公平的政策
77在(〓〓)情况下,中央银行应该停止实行收缩货币供给量的政策。
〓A国民收入处于均衡状态〓〓〓B经济出现衰退的迹象
〓C经济出现过热的迹象〓〓〓〓D利息率已下降到较低的水

〓E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78经济周期的中心是(〓〓)。
〓A价格的波动〓〓B利率的波动
〓C收入的波动〓〓D工资的波动
〓E消费的波动
79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次是(〓〓)。
〓A繁荣、萧条、衰退、复苏〓〓B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C繁荣、复苏、衰退、萧条〓〓D衰退、萧条、复苏、繁荣
〓E衰退、复苏、萧条、繁荣
80中周期的每一个周期为(〓〓)。
〓A5年~6年〓〓〓B8年~10年
〓C25年左右〓〓D40个月左右
〓E50年左右
8150年~60年一次的周期称为(〓〓)。
〓A朱格拉周期〓〓〓〓B基钦周期
〓C康德拉耶夫周期〓〓D库兹涅茨周期
〓E萨缪尔森周期
82设某经济的收入近四年来分别是5 000亿元、6 000亿元、6 500亿元和6 500亿元。假定
第一年的净投资是正数,根据加速原理,净投资(〓〓)。
〓A在四年中都是正数
〓B第一年至第三年是正数,第四年是零
〓C第一年是零,第二年至第四年是正数
〓D第一年、第二年是零,第三年、第四年为正数
〓E第一年、第二年是正数,第三年、第四年是零
83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的联系在于(〓〓)。
〓A前者说明投资的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后者说明国民收入的
变化,又对投资产生影响
〓B两者都说明投资是怎样产生的
〓C前者解释了经济如何走向繁荣,后者说明经济怎样陷入萧条
〓D前者解释了经济如何走向萧条,后者说明经济怎样走向繁荣
〓E以上表述均不正确
84已知资本—产量比是4,储蓄率是20%。按照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要使储蓄全部转
化为投资,增长率应该是(〓〓)。
〓A4%〓〓〓〓〓〓〓〓B6%〓〓〓〓〓〓〓〓
C5%
〓D8%〓〓E20%
85假如要把产量的年增长率从5%提高到7%,在资本—产量比等于4的前提下,根
据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储蓄率应达到(〓〓)。
〓A28%〓〓B30%〓〓C32%
〓D20%〓〓E8%
86若想把产量的年增长率从5%提高到7%,在储蓄率为20%的条件下,按照哈罗德
经济增长模型,资本—产量比约为(〓〓)。
〓A2〓〓B3〓〓C4
〓D5〓〓E6
87按照哈罗德的看法,要想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稳定地增长下去,其条件
是(〓〓)。
〓AGA=GW=Gn〓〓BGA=GWCGA=Gn
〓DGA>GnEGA<Gn
88资本与劳动在生产上是可以相互代替的,是(〓〓)。
A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假设条件
B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假设条件
C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假设条件
D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共同的假设条件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89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均衡点是指(〓〓)。
A实际增长率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
B实际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
C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
D整个社会的积累正好用于装备新增加的人口
E产量正好用来满足新增加的人口
90已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10 000亿元,实际的国民收入是9 800亿元,边际消费倾向
是80%。在增加100亿元的投资后,经济将发生(〓〓)。
A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且有60亿元的通货膨胀缺口
B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且有30亿元的通货紧缩缺口
C需求不足的失业
D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91已知充分就业的收入为10 000亿元,实际的收入为9 000亿元,在边际消费倾向为75%
的条件下,增加100亿元的投资,则(〓〓)。
A将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且通货膨胀缺口为5亿元
B仍未能使经济消除需求不足的失业
C将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D将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92平衡的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A对收入分配和产量都有影响
B对收入分配和产量都没有影响
C对收入分配有影响,对产量没有影响
D对产量有影响,对收入分配没有影响
E不能明确知道对收入分配和产量是否有影响
93影响产量和就业量变动的是(〓〓)类型的通货膨胀。
A平衡的通货膨胀〓〓〓B非平衡的通货膨胀
C预期到的通货膨胀〓〓D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94如果债权人预计第二年通货膨胀率为6%,这时他所愿意接受的贷款利率为(〓〓)
。
A4%〓〓〓〓B5%〓〓〓〓C2%
D6%〓〓〓〓E6%以上
95假如经济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受害者将是(〓〓)。
A债权人〓〓B债务人
C雇主〓〓〓D领取固定工资者
E持现款的人
96下述(〓〓)因素可造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A过度扩张性的财政政策〓〓B过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C消费习惯突然的改变〓〓〓D农业的歉收
E劳动生产率的突然降低
97采用“冷火鸡式”治疗通货膨胀,与渐进式的治疗相比(〓〓)。
A失业率较大〓〓〓〓〓〓〓B失业率较小
C时间较短〓〓〓〓〓〓〓〓D时间较长
E失业率较高且时间较长
98国际收支差额表达式为(〓〓)。
A净出口-净资本流出
B净资本流出-净出口
C出口-进口
D流向外国的本国资本量-流向本国的外国资本量
E以上表述均不正确
99国际收支函数表达的是(〓〓)。
〓A价格与利率的相互关系〓〓〓〓〓B收入与价格的相互关

〓C收入与利率的相互关系〓〓D汇率与收入的相互关系
〓E汇率与利率的相互关系
100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包括(〓〓)。
A国内失业率上升〓〓〓〓〓B导致进口额增大,使国际收支恶化
C利率上升,减少资本外流〓〓D通货膨胀率上升
E以上无一正确
(三)计算题
1已知某一经济社会的如下数据:
〓〓工资100亿元利息10亿元租金30亿元消费支出90亿元利润30亿元投资支出60亿元出口额60亿元进口额70亿元所得税30亿元政府转移支付5亿元政府用于商品的支出30亿元试求:
(1)按收入法计算GNP;
(2)按支出法计算GNP;
(3)计算政府预算赤字;
(4)计算储蓄额;
(5)计算净出口。
2已知下列资料:
〓〓投资125亿元净出口15亿元政府转移支付100亿
元资本折旧50亿元储蓄160亿元企业间接税75亿元政府购买200亿元社会保险金150亿元个人消费支出500亿元公司未分配利润100亿元公司所得税50亿元个人所得税80亿元试求:GNP,NNP,NI,PI和PDI。
3假设投资增加80亿元,边际储蓄倾向为02。试求乘数、收入的变化量与消费的变化量

4假设i0=1 800(亿元),c=400+08y(亿元),试求投资乘数值、均衡收入与消费量。
5已知:c=50+075y,i=i0=150(单位:10亿元)。试求:
(1)均衡的收入、消费、储蓄和投资各为多少?
(2)若投资增加25,在新的均衡下,收入、消费和储蓄为多少?
(3)如果消费函数的斜率增大或减小,乘数将有何变化?
6设有如下简单经济模型:〓〓
y=c+i+g〓〓
c=80+075yd〓〓
yd=y-T〓〓
T=-20+02y〓〓
i=50+01y〓〓
g=200
式中:y为收入;c为消费;yd为可支配收入;T为税收;i为投资;g为政府支出。
试求收入、消费、投资与税收的均衡值及投资乘数。
7在一个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封闭经济中,边际消费倾向为08,如其政府一方面课征10
亿元财产税,并将此税收用作采购,问此一收一支,对经济的效应是否相互抵消?若不是,
则对GNP的影响有多大?
8设消费函数为c=120+075y。试求:
(1)消费水平达到1 120时,收入应为多少?
(2)边际消费倾向及边际储蓄倾向各为多少?
(3)收入为3 000时,消费水平为多少?
9设有下列经济模型:y=c+i+g,i=20+015y,c=40+065y,g=60。试求:
(1)y,c,i的均衡值;
(2)投资乘数;
(3)平均消费倾向。
10已知:c=80+08(y-t),i=400-20r,g=400,t=400。 试导出IS曲线的方程。
11已知:MdP=03y+100-15r,Ms=1 000,P=1。试导出LM曲线的方
程。
12已知:c=100+07(y-t),i=900-25r,g=100,t=100,[SX(]Md[]P[SX)]=0
2y+100-50r,Ms=500,P=1。试求:均衡的收入y和利率r。
13已知货币供给量 M=220,货币需求方程为 L=04y+12/r,投资函数为i=195-
2 000r,储蓄函数为s=-50+025y。设价格水平P=1,求均衡的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
14已知生产函数为 y=100N-02N2,劳动供给函数为Ns=100+25[S
X(]W[
]P[SX)],劳动需求函数为Nd=250-25[SX(]W[]P[SX)]。
试求:
(1)均衡的实际工资水平与均衡的就业水平;
(2)均衡产量。
15已知:y=20N-01N2,Nd=100-5[SX(]W[]P[SX)],Ns=5
[SX(]W[]P[SX)]。 试求:
(1)实际工资;
(2)就业水平;
(3)价格为12时的货币工资;
(4)劳动的边际产出。
16设总供给曲线为ys=500,总需求曲线为yd=600-50P。试求:
(1)供求平衡点;
(2)当总需求上升10%时的供求平衡点;
(3)当总供给上升10%,总需求曲线不变时的供求平衡点。
17已知:总需求曲线为yd=1 000-20P,总供给曲线为ys=20P,单位为亿
元。试求:
(1)供求均衡点;
(2)总需求增加10%时的新的总需求曲线;
(3)如果总需求曲线不变,总供给下降10%,求新的总供给曲线及新的供求均衡点。
18已知法定准备率是25%。试求10 000元的活期存款最多能使货币供给量增加到多少?
货币创造乘数为多少?
19假定某一经济由下述方程描述:〓〓
y=c+i+g+NX〓〓〓〓〓〓〓(收入恒等式)
c=100+09yd(消费函数)
i=200-500r(投资函数)
NX=100-012y-500r(净出口函数)
M=(08y-2 000r)P[DW](货币需求函数)
令g=2 000,税率t=02。试求:
(1)导出IS曲线和当货币供给为800,价格P=1时的LM曲线;
(2)求当M=800,P=1时均衡的收入和利率水平;
(3)求消费、投资、净出口在均衡时的数值。
20设GNP=y=400亿元,MPC=80%。试求:
(1)政府增税20亿元,收入减少多少元?
(2)如果这时的通货膨胀缺口仍为20亿元,政府还应增加多少税收,才能弥补这个缺口?
21已知资本—产量比为4,按照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为了使实际增长率达
到7%,APS应为多少?
22已知简单凯恩斯模型由下列方程给出:
〓〓y=c+i
c=100+05y
i=i0=50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yf=400
试求:
(1)均衡的收入水平;
(2)经济是否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若投资可以调节,应如何调节投资,使经济
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23已知某国某年有如下统计资料:〓〓
国民生产总值4 800亿元〓〓消费3 000亿元总投资800亿元政府购买960亿元净投资300亿元政府预算盈余30亿元试计算:
(1)国民生产净值;
(2)净出口;
(3)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余额;
(4)个人可支配收入;
(5)个人储蓄。
24假设一经济社会生产5种产品,其1994年和1996年的产量和价格如表3—1
所示。
表3—1
产品
1994年1996年产量价格(元)产量价格(元)
A2515030160
B5075060800
C4060050700
D3050035550
E6020070250
试计算:
(1)1994年和1996年的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若以1994年作为基年,求1996年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1994—1996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指数,1996年价格比1994年价格上升了多少?
25假定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yd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
i=50,政府购买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收t=250(单位均为亿元)。试求:
(1)均衡的国民收入;
(2)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26假定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30+08yd,净税收tn=50,投资i=60[BFQ],政府购买g
=50,净出口函数为NX=50-005y。试求:
(1)均衡收入;
(2)在均衡收入水平上净出口余额;
(3)投资乘数;
(4)投资从60增加到70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
(5)当净出口函数从NX=50-005y变为NX=40-005y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
(6)变动国内自发性支出10和变动自发性净出口10对净出口余额的影响何者大一些?
27在三部门的经济中,已知消费函数为c=100+09yd,yd为可支配收
入,投资i=300亿元,政府购买g=160亿元,税收函数为t=02y。试求:
(1)均衡的收入水平及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和税收乘数。
(2)若政府购买g增加到300亿元时,新的均衡收入为多少?
(3)当投资i增加到400亿元时,均衡收入为多少?
(4)当投资不是外生变量,而是内生地由方程 i=300+02y决定时,均衡收入
和政府购买乘数是什么?
(5)假设税率增加到04,求新的均衡收入和税收乘数为多少?
28假设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300+08yd,投资函数为i=200-
1 500r, 净出口函数为NX=100+004y-500r,货币需求函数为L=05y-2 000r,政府

出为g=200,税收函数为t=02y,名义货币供给为M=550,价格水平P=1。试求:
(1)IS曲线方程;
(2)LM曲线方程;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收入和利率。
29设在三部门的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300+08yd,私人投资为i=200亿元,税收函数
为t=02y。试求:
(1)当均衡收入为2 000亿元时,政府支出(不考虑转移支付)应是多少?此时预算为盈余还是
赤字?
(2)政府支出不变,而税收变为t=025y时,均衡收入为多少?这时预算将如何变化?
30设某国价格水平在1994年为1079,1995年为1115,1996年为1145。试求:
(1)1995年和1996年通货膨胀率各为多少?
(2)若以前两年通货膨胀率的平均值作为第三年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值,计算1997年的预期通
货膨胀率。
(3)若1997年的利率为6%,计算该年的实际利率。
(四)论述题
1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民生产总值?
2试述凯恩斯以前“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内容及论点,并进行简要评论。
3试导出凯恩斯以前“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总供给曲线,这一曲线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4概述消费函数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分析和评论。
5概述投资函数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分析和评论。
6试剖析简单凯恩斯模型的基本观点。
7何为内在稳定器?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8概述加速原理,并进行分析和评论。
9什么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0试说明通货膨胀的种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11论述宏观货币政策及其手段。
12宏观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3试评析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14在西方有哪些对付通货膨胀的方法?
15投资为什么对国民收入具有乘数作用?乘数在经济中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16试导出凯恩斯模型的总需求曲线,并说明其政策含义。
17试评述IS—LM模型。
18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中,有保证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有
什么联系和区别?
19评述乘数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模型。
20评述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21评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22说明宏观经济政策在执行中的困难。
23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职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24试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效果。
25试用IS—LM模型分析货币政策效果。
第四部分〓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常考知识点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流派作出准确的划分是比较复杂的。通常以基本的理论
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作为划分经济学流派的主要依据。不过,学派的代表人物、师承
关系以及地域范围也在一个流派的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现代西方经济学
流派的历史演进过程参见图4—1。
图4—1〓现代西方主要经济学流派的渊

(一)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流派的渊源主流经济学派源于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近代西方经济学的历史表明,现代西方
主流经济学是在不断演进和分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参见图4—1中的左半部分)。19世纪40年
代,以正统自居的约翰·穆勒继承亚当·斯密以及李嘉图学派的主要经济思想,并吸收了萨
伊等人的观点,形成了一个以生产费用论和供求决定论相综合的理论体系。19世纪六七十年
代,以门格尔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以杰文斯和瓦尔拉斯代表的数理学派以及后来的以克拉

为代表的美国学派逐渐形成了边际效用学派,并在经济学上形成为“边际学派革命”。到19
世纪90年代
,马歇尔把穆勒的经济理论和边际学派等一些学派的供求论、效用论、生产费用论等进一步
综合成一个新体系,形成“新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并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
然而,经济生活中日益增加的垄断与新古典学派的理论假设前提相矛盾,加之20世纪30年代
的大危机爆发,使得以均衡价格为基础的新古典学派所论证的自由竞争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
结论不再令人信服,这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危机。
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补充。针对以上问题,西方学者对新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进行了两次重大
的修正。第一次是1933年由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所作出的,修正的重点是把作为新古典理论
之例外的垄断竞争纳入到理论分析之中。第二次修正是更为著名的“凯恩斯革命”。1936年
凯恩斯在其《通论》中论证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可以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并且由
于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而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使得经济经常如此,因此需要政府干预经济生
活,解决失业问题。
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对新古典理论的两次修正,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逐渐流行,使得
原有正统的西方经济学体系出现明显的漏洞。一方面,原有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以完全竞争
为基本前提,在对个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结
论;
另一方面,凯恩斯理论承认市场的不完全性,在对总量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市场不能自行实现
充分就业的结论,并据此主张政府干预。这样,正统的经济理论就需要修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者把传统的新古典理论作为微观
经济
学,而把凯恩斯的理论作为宏观经济学,统一纳入一个理论体系之中,形成新古典综合派。
该派理论体系论证了微观经济学以充分就业为前提,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不同的就业水平的
决定,二者分析的侧重面不同,但相互统一,互为补充。
之后,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一直处于西方经济学的正统地位。然而,20世纪60年代中期
通货膨
胀恶化的经济现实使得新古典综合派的地位有所下降。7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持续
出现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即滞胀,使得新古典综合派陷入更大的困境。按照这一
学派的观点,在经济小于充分就业时,价格总水平趋向于下降,只有在高于充分就业时才会
出现通货膨胀。在出现失业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扩大总支出,从而增加就业。然而,扩大总
支出的结果导致价格水平的提高,这不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因此,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与
现实出现矛盾,经济政策选择进退两难。
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的修正。由于理论和政策的缺陷,新古典综合派受到来自货币学派、供给
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非主流经济学派的责难。为了应付批评,新古典综合派在对原有的理
论作出重新解释的同时,吸收其他学派的观点,试图形成一个调和各派说法的更为综合的理
论模
式,并称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特别是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理论模型中,短期分析侧重于总需
求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而在长期则强调总供给趋向于充分就业的变动。
(二)现代西方非主流经济学流派的渊源非主流经济学是与主流学派的经济学共生的。参见图4—1,从右到左,并考虑到产生

时间先后对非主流的经济学流派的来源加以说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历史学派的
先驱李斯特的经济理论就与当时“流行学派”的学说体系相对立,强调经济学中民族的和历
史的特征。随后发展起来的新旧历史学派在利用历史的生理和统计方法描述经济社会变动的
历史事实的同时,注重一个国家民族的、心理的、道德的和法律的诸多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强调国家在社会经济中的特殊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继承了“反古典”的传统。
从历史学派到制度学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与较为正统的以克拉克为代表的美国的边际分
析学派同时代的制度学派,汲取了德国新旧历史学派的经济观点,采用历史的和制度的分析
方法,以历史的、心理的和法律的因素解释经济制度,以进化的方式解释社会制度的演进,
对现有的制度采取改良的批判态度,并且强调政府在推进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作用。20世纪三
四十年代,米恩斯和贝利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制度学派的理论,着重从社会和企业结构的角度
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分析代表技术力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及
其对权力结构,从而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熊彼特的理论。熊彼特的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独具一格,自成体系。从20世纪初一直到19
50
年去世,熊彼特广泛接受了奥地利学派和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思想,并加以发展。把经济体
系置于一个动态的环境中加以考察,提出了以“创新”来解释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周期的理论
。熊彼特的理论对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和新制度学派的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罗斯托接受了德国历史学派、美国制度学派
和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某些观点,同时也受到了30年代后逐渐流行的凯恩斯理论的影响,
把社会经济发展划分成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分析不同阶段的变革,强调制度因素,也
注重投资和创新等技术因素对经济成长的作用。
新制度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加尔布雷思、博尔丁等人对正统的凯
恩斯主义理论采取批判的态度,沿用制度—结构分析方法,并吸收了熊彼特等人的经济发展

想,强调结构、权力、利益、动机、行为以及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分析,对现有经济社会

的权力和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社会价值观和观念不正确等造成的诸多社会问题提出了批评
,设计出权力和收入结构改革政策。
瑞典学派。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瑞典学派的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
初的瑞典经济学家威克赛尔,其后又经过了林达尔、缪尔达尔等人的发展,现已发展到林德
伯克等人的第三代时期。受到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理论和数理学派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
论的影响,从一开始就以边际效用论和一般均衡论为基础分析利息、货币、价格和经济周期
等宏观总量的动态变动问题。
新经济自由主义。这是20世纪30年代形成并在五六十年代获得较大发展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这一学派包含的范围相当宽泛。从狭义上讲,新自由主义包括米塞斯、哈耶克的新奥地利学
派(或新维也纳学派)、伦敦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弗莱堡学派的新自由主义学说。从广义上讲
,新自由主义也把从芝加哥学派发展出来的弗里德曼等人的货币主义也包含在内。新自由主
义继承了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学说,吸收新古典和奥地利学派的某些观点,形成了
以宣扬自由竞争、减少政府干预为特点的经济学流派。
货币主义。源于20世纪初费雪的旧货币数量论,并在芝加哥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可以认
为是芝加哥学派在五六十年代的一个支派,但又不是30年代芝加哥学派的照搬。这个流派的
典型特点是强调货币的重要性,以货币的变动说明经济的波动,主张用稳定的货币政策平抑
经济波动。
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流派。卢卡斯等人吸收了货币学
派的某些观点,利用理性预期假设,在新古典的基础上论证了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可能性,
并对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和政策提出了最具威胁的批评。
供给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费尔德斯坦、拉弗等人,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
不足理
论,提倡自由放任,推崇萨伊的经济思想,强调供给对于需求的决定作用。在政策上,主张
减税,以刺激供给。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里根政府把这一新兴理论流派的思想转化为政策
,从而使供给学派名声显赫。80年代后期以来,这一流派的影响逐渐减弱。
新剑桥学派。不同于以上的非主流经济学流派,新剑桥学派是以正统的凯恩斯主义者的面目
出现的。在对于凯恩斯《通论》的解释过程中,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发生了严重的分
歧,形成为凯恩斯主义阵营中的一个流派,也被称为凯恩斯左派。这一流派的学说渊源
来自约翰·穆勒的“古典”经济学说,凯恩斯的《通论》是其论证的出发点。新剑桥学派在
分析
方法上强调历史的非均衡的变动过程,注重收入分配格局对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经济增长
的影响,对现实经济的某些弊端提出了批评。
(三)西方主要经济学流派的理论观点如果说以上两个部分是从纵向上把握现代西方经济学各个流派的形成过程,那么了解各流派
的理论观点则是从横向把握这些流派。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作出全面详尽的分析已
经超出了实现本书的要求,下面简要提供了这些流派的基本情况,较详细的情况将在习
题中给出。
1新古典综合派。又称现代主流经济学,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形成的一个西方经济学
流派。该流派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
有:萨缪尔森、托宾、索洛、希克斯等。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接受以个体分析为主的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现代经济
是一个混合经济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以最大化为目标的私人部门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因而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对解释私人部门的经济行为仍然起作用;而公共部门的行为受到政府的调
节,因而需要由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加以说明。
(2)在微观领域,市场需求来源于消费者的效用满足;厂商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形成市场的
供给;生产要素的需求来源于厂商的引致需求,它取决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市场需求和市
场供给的相互作用决定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因而传统的效用论、成本论、厂商论、边际生
产力分配论等用于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仍然有效。
(3)在宏观领域,以收入与支出相等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凯恩斯理论被推广到包含财政和货
币政策的IS—LM分析之中,使得凯恩斯理论的分析既适用于经济萧条时期,又适用于繁荣时
期。
(4)利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论证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稳定性。
(5)利用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交替关系,并利用市场的不完全性解释滞胀现
象。
2新剑桥学派。又称凯恩斯左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对凯恩斯的理论的解释过程中形成
的一个西方经济学流派。该流派的特点是强调凯恩斯理论的反新古典的成分,注重收入分配
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
蒂等。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
(1)注重历史的和规范的分析方法,反对静止的均衡分析。
(2)批判新古典综合派在均衡体系中分析投资对收入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非均衡的思路重新
解释凯恩斯所强调的投资对收入,从而对消费和储蓄的决定作用。
(3)坚持以商品生产商品的价值理论,反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效用价值论。
(4)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指出其循环论证的错误所在。强调所有权以及
历史因素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决定作用,指出了利润和工资的对立。
(5)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不同集团的积累率差异对增长率的影响,并指出在既定的收入
下,增长率对分配的比例产生影响:增长率提高,利润所占比例增加。
(6)提出了以收入分配来完善社会制度的改良主义政策。
3新奥地利学派。又名维也纳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六七十年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经济自由主义是该学派的主要标志。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米塞斯、哈耶克、梅耶、斯
特里格、哈伯勒、摩尔根斯坦等。其主要理论观点是:
(1)利用行为科学的行为选择理论,强调效用论中消费者对商品大小的选择比较的方面,以
便修补传统的效用论有关基数效用的假定。
(2)认为货币因素是造成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商业银行对货币的自行收缩和扩张使得货
币经济周期成为可能,主张保持货币中性。
(3)反对政府干预的经济政策,认为扩张性的需求管理政策不仅使得通货膨胀严重,而且导
致市场信号扭曲。主张取消政府的货币发行垄断权,发行竞争性货币。
(4)崇尚经济自由,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可能性。
4伦敦学派。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伦敦经济学院为中心,主要领袖人物是罗宾斯
,新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也曾在其中活动。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有:
(1)货币的需求符合边际效用理论,货币应与黄金挂钩。
(2)认为失业是工资太高的结果,降低工资是消除危机的有效途径。
(3)批判基数效用论,主张利用序数效用分析;同时,反对以价值判断作为经济学的研究目
的,宣扬经济学的实证化。
(4)提倡经济自由,反对过多的政府干预。
(5)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可能性。
5芝加哥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是以芝加哥大学为地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主
要代表人物是奈特、西蒙斯,哈耶克、弗里德曼也曾在其列。芝加哥学派强调实证分析,主
要的理论观点包括:
(1)强调货币对解释经济变量的作用,认为货币数量与价格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
(2)反对政府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3)认为利润来源于企业的经营风险。
6弗莱堡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在第二次大战后对德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
主要代表人物是艾哈德、罗柏凯、鲁斯托夫等。社会市场经济的名称体现了弗莱堡学派的理
论特色。主要的理论观点是:
(1)着重经济秩序的分析,提出了理念的经济模型。
(2)在完全的自由放任和中央集权的经济模型中选择第三条道路。
(3)私有制、竞争的市场、公开的协议价格、企业家的权力、稳定的货币和政策是建立社会
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和原则。
(4)实行限制垄断、保护竞争、控制货币、稳定通货的经济政策。
(5)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执行有效的社会政策,保证社会的均衡和稳定。
7货币主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西方经济学流派,理论特色是有关货币
的分析。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沃尔特斯、莱德勒、帕金和弗里希等。货币主义的主要
理论观点是:
(1)现代货币数量论,以新的方式论证交换方程。
(2)提出自然率假说,以适应性预期说明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趋向于垂直。
(3)在需求管理上,反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主张单一的货币规则;在治理通货膨胀和收
入分配不公问题时,主张采取收入政策。
(4)崇尚经济自由。
8供给学派。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并红极一时的西方经济学流派。该流派的理论
特点是强调
供给效应,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主要代表人物有蒙德尔、费尔德斯坦、拉弗、罗伯茨
、吉尔德等。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是:
(1)否定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主张恢复萨伊定律。
(2)反对高额的边际税率,力主减税、增加供给。
(3)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加强市场调节。
(4)认为应在刺激供给的同时,实行限制性货币政策。
9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并得以迅速发展的西方经济学流派,其理论特点

以理性预期假设为基础解释新古典的就业、产量和价格。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斯、萨金特、
巴罗等。该学派的理论观点主要有:
(1)界定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并应用于建立宏观经济模型。
(2)利用附加预期的劳动供给曲线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3)货币的非预料到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但同时也形成经济周期。
(4)从微观经济基础上彻底否定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有效性。
(5)利用理性预期假设和自然率假说否定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10新凯恩斯主义。20世纪80年代末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当今西方经济
学动态
的一个流派。其主要特点是利用供给和价格粘性来解释凯恩斯理论。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

有:曼丘、萨默斯、布兰查德、罗泰姆伯格、斯蒂格利茨等。主要的理论
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并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得市场出清,经济可以处于非
充分就业均衡,而在长期将经济调整到充分就业状态。
(2)利用菜单成本论、长期合同论、隐含合同论、不对称信息论、局内局外利益论、效率工
资论等来说明货币工资粘性。
(3)在出现货币工资粘性的条件下,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非自愿失业,从而出现经济周期。
(4)为了加速经济向充分就业的调整,政府应采取需求管理政策。
11新古典主义。20世纪80年代在理性预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流派。理论的主
要特点
是继续坚持理性预期假设,坚持市场出清。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多来自理性预期学派。
其主要观点如下:
(1)假定经济当事人按最大化行事,能形成理性预期,市场可以连续出清。
(2)从基本假设上批判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3)以不完全信息来说明货币的变动所引起的经济周期性变动。
(4)供给因素的变动引起劳动需求的变动,从而导致就业的变动。
(5)需求管理无效。
12瑞典学派。又称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代表人物
有20世纪初期的威克塞尔,30年代以后的缪尔达尔、林达尔、奥林、伦德堡以及60年代后的
林德伯克等。该学派在分析方法和理论上独树一帜,以动态的、一般均衡的方法说明宏观
总量问题。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1)货币与经济活动紧密相连,时间把物质资本与价值联系起来。市场利息率与自然利息率
的差异是解释经济活动扩张或收缩的因素。
(2)在国际贸易中,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相互依存,根据稀缺程度的不同存在相对比价。
不同国家之间相对比价的不同是形成国际贸易的条件。
(3)在一个小国家内,通货膨胀来源于开放部门。
(4)利用价值判断研究经济制度。
(5)主张利用需求管理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以及人力政策和收入政策把现行的资本主义社
会改造成自由的社会民主主义制度。
13新制度学派。在凡勃仑的旧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经济学流派,形成于20
世纪50
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加尔布雷思、博尔丁、格鲁齐、海尔布伦纳以及瑞典经济学家
缪尔
达尔、英国的甘布尔等。该学派的基本特征是以制度为研究对象,用演进的方法研究整个社
会制度,并重视价值判断对经济分析的作用。其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在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中,由于大企业的计划管理和小企业受市场控制,所以社
会充满不和谐。制度和结构缺陷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2)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某一社会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后者又会加
强前者的变化。
(3)利用政策改善制度结构。在发展中国家中采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制度改革。
(4)以价值判断为标准,重建经济学。
14熊彼特的理论。这是以创新为特色的动态经济变革理论。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体系在20世
纪初开始形成。其主要的理论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2)创新是原有的均衡向新的均衡转化的动力。
(3)在均衡变动的过程中,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4)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由于创新,资本主义将向社会主义过渡。
15罗斯托的理论。这是以经济成长阶段论为主要特色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其主
要的理论观点包括:
(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上各部门的重要性发生变化,其中主导部门起
到带动经济起飞的作用。
(2)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上,各代人的欲望以及满足这些欲望的方式发生变化。
(3)由于主导部门和需求的更替,经济得以发展,然而这一发展是一种起飞形式的突变。
经济起飞的条件是高的积累率、主导部门和制度上的变革。
(4)在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执行有利于经济起飞和持续增长的政策。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单元过关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一)名词解释
1新剑桥学派2新奥地利学派
3芝加哥学派4弗莱堡学派
5自然失业率6经济政策的时间滞后
7单一货币规则8拉弗曲线
9适应性预期10理性预期
11长期劳动合同论12瑞典学派
13威克塞尔积累过程14新制度学派
15科斯定理
(二)论述题
1试说明新古典综合派衰落的原因。
2试述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理论。
3什么是斯拉法革命?
4试评述现代经济自由主义。
5试述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6简述并评论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
7简述新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内容,并进行简要的评论。
8简述自然率假说的基本内容,并加以简要评论。
9评述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10试比较和分析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异同。
11简评供给学派的三个基本命题。
12评述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
13理性预期学派是如何否定凯恩斯主义理论的?
14试述理性预期学派的产量、价格决定理论及其政策含义。
1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分歧何在?
16试述威克塞尔的货币理论。
17评述现代产权理论。
18评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19评述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
参考答案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第一部分单元过关参考答案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一)名词解释
1重商主义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于欧
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了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马克思称它是对现代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所作的最初的理论研究。
15世纪末16世纪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使商业资本的作用日益突出,而对外贸易更
加速了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壮大。西欧各国的王权和商业资本联盟,出现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各
国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和措施。由对重商主义政策的分析,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
理论。
重商主义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作为考察对象,从流通领域研究货币—商品—货币的运动。重商
主义认为金银或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对外贸易是获得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只要在对外
贸易中多卖少买,就可以给国家带来货币财富。利润从流通中产生,是贱买贵卖的结果。商品
生产应服从对外贸易的需要,工场手工业是为商业服务的。重商主义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
生活,为积累货币财富和发展对外贸易采取行政上和经济上的各种措施。重商主义的主张反
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对货币资本的渴望。
重商主义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
5世纪到16世纪,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斯坦福德、海尔斯及法国的蒙克莱田。晚期重商主
义盛行于17世纪上半期,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法国的柯尔贝尔。
早晚期重商主义都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惟一形态,但在如何增加货币财富的问题上,持有不同
的看法和主张。早期重商主义绝对地理解多卖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力求运用行政手段控制货
币本身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达到货币积累的目的。因此又被称为重金主义、货币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着眼于对外贸易,主张在保证有更多的货币输入的前提下,允许货币输出。为
了保证外贸顺差,主张发展本国制造业,并采取保护关税政策。它又被称为重工主义、贸易差
额论。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差别反映了商业资本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不同要求。早期重商主义
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商业资本追求以贮藏形式来积累货币;晚期重商主义出现在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时期,意识到了货币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带来更多的货币。
重商主义对财富的看法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资本主义
的发展,产业资本逐渐代替商业资本,重商主义也就被古典政治经济学所代替。
2托马斯·孟(1571—1641)
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晚
期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年轻时即入东印度公司任职,对海外贸易十分熟悉,曾任东印度
公司董事、政府贸易委员会委员。为反驳当时人们对东印度公司的指责,于1621年发表《论
英国与东印度的贸易》一书。该书经修改,其子又于1664年以《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为名出版。马克思把该书称为重商主义的“福音书”。
托马斯·孟同其他重商主义者一样,也把金银看做是财富的主要形式,把对外贸易看做是国家
致富的主要途径。
托马斯·孟比禁止货币输出的早期重商主义前进了一步,全面论述了“贸易差额论”。他明
确提出输
出货币与输出商品可以同样有利,只要遵循“出口多于进口”的原则,贸易顺差就会使货币以
现金形式流回本国。他还指出,只有把货币投入流通,用于扩大贸易,才能带回更多的货币,如
果限制货币输出,不仅不会使财富增加,反而会引起国内物价上涨。他总结“货币产生贸易,
贸易增多货币”。
为了实现贸易顺差,托马斯·孟主张发展本国工场手工业、农业和渔业;大力增加出口商品的
生产;同
时,竭力提倡节俭,以扩大出口减少进口。为此,他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支持和发展本国的工业、运输业等。保护工商业在海外的利益,争夺国外市场。
托马斯·孟作为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考察的是流通领域。他对货
币、财富等的看法虽然是错误的,但他道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是追逐利润,初步认识
到货币作为资本的职能。
3配第(1623—1687)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统
计学家。少年时便开始独立谋生,曾做过水手、家庭教师等。后习医,并于1649年获牛津大学
医学博士学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先后任英军驻爱尔兰总司令的随从医生和爱尔兰总督
的私人秘书,后又被选为英国议会议员。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被封为贵族,并任爱尔兰土地
测量总监。他曾先后经营过渔场、冶铁和铝矿等企业。晚年时已成为拥有大量土地的资产阶
级化的新贵族。配第在经济学方面的著作有:《赋税论》(1662年)、《献给英明人士》(166
5年)、《爱尔兰政治解剖》(1672年)、《政治算术》(1676年)、《货币略论》(1682年)等。
在配第时代,英国的产业资本逐渐代替商业资本在社会经济中占主要地位。为适应新兴资产
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配第积极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他接受了培根、霍布斯等
人的进步哲学思想,并运用于经济问题的分析。他逐渐摆脱了重商主义的影响,把研究对象从
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谋求深入经济现象,探求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他还经常运用
统计和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
配第最主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的基础。他区分了自然价值、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和真正的市场价格。他的自然价格是指用
货币表示的自然价值。自然价值的高低决定于生产自然必需品所需人手的多少;在各行业中
实际存在的人手与实际需要的人手不一定相符,在实际需要的人手的自然基础上,按实际的人
手计算出来的是政治价格。将政治价格以货币衡量所得出的即是实际的市场价格。他实际上
已经认识到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是,配
第在论述中一开始就用白银(货币)来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混同了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
此外,他还认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认为两者共同创造价值,混同了使用价值的
生产和价值的生产。
配第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论述了工资、地租、利息及货币等经济范畴。他认为工资取决于维
持工人最低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地租是农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费用(工资和种子)以
后的余额。实际上他说的地租就是剩余价值,配第把利润包括在地租当中。他从地
租引出利息,以收取地租的合理性来论证利息的合理性;论述了
地价相
当于购买一定年限的地租,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在货币理论方
面,他还指出货币价值决定于劳动。
配第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各项经济范畴的论述也有不少错误。但是他的开创性
研究工作和见解,奠定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称他为“政治经济学之父”。
4《赋税论》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的代表作,出版于1662年。
该书的中心问题是讨论近代国家的财政税收问题,力图改进国家财政收支的紊乱状况,促进财
富的生产,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全书除序言,共分15章。前两章讨论公共经费问题。配第把
国家公共经费列为六项:军事费、行政司法费、教育费、社会事业费、公共工程及其他公共
福利事业费。他认为国家公共经费的支付,必须有利于提高一国的生产力。主张削减行政司
法费和宗教费。后13章论及各种收入。配第就地租、人头税、关税、什一税、国内消费税乃
至货币利息、货币价值变动等方面作了详细的分析。
在书中,配第最先阐述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1)把劳动看做是财富的源泉。提出了“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观点。(2)探讨了价值的源泉。把劳动时间看做是衡量
价值的尺度和标准。认识到了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考察了地租的性质和来源。
认为地租是农产品价值中扣除工资和种子等生产费用后的余额,实质上触及到了剩余价值的
起源问题。(4)在考察地价时把地价还原为若干年的地租,实际上指出了地价“不过是资本化
的地租”。(5)第一次分析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
《赋税论》在政治经济学史、西方财政学史及统计学史上都占有突出的地位。它是古典政治
经济学的奠基理论著作之一。
5休谟(1711—1776)
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经济学
家,货币数量论的早期代表,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苏格
兰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早年学习法律,后研究哲学。曾任驻法国大使馆秘书、参赞等职,回国

曾任副国务大臣。在法国时与魁奈、杜尔哥等人过从甚密,是亚当·斯密的老师和朋友。其
主要经济著作有收集在1752年出版的《政治论丛》中的《论商业》、《论货币》、《论利息
》、《论贸易平衡》等。
休谟不仅以哲学闻名于世,他的经济思想也很有特色,并对斯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他继马西之后研究利润问题,反对马西关于利润决定利息的观点,认为利润与利息之间只有
相互影响关系,而无因果关系。他认为高利息和高利润是工商业不够发达的表现,而低利息和
低利润才是工商业发达、人民兴旺的标志。
休谟是18世纪货币数量论的最重要代表。他继范德林特等人的货币数量论观点,论述了货币
数量论的第一个完整体系,促进了货币数量论的传播。休谟认为,货币只不过是一种计算或估
价劳动和商品量的工具,商品价格等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除以流通中的商品量,所以商品价格
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来决定,并同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成正比。也因此,一国货币的增加不会使
该国变富,只会使物价上升。休谟的货币数量论是与重商主义相对立的,并在很长时期中在西
方经济学货币理论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休谟在国际贸易、税收及人口增长上都有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6重农学派
18世纪50—70年代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为魁奈和杜尔哥
,其他较重要的成员有:老米拉波、迈尔
西埃、杜邦、列特隆、小米拉波等。1767年,杜邦在编辑出版魁奈的著作时,以《重农主义》
为书名,重农学派由此而得名。
重农学派是在反对重商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17世纪下半叶,柯尔贝尔的重商主义政策造成
法国农业极度衰落,农民极端贫困。再加上约翰·罗信用制度的破产,使得法国国民经济陷于
崩溃的边缘。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布阿吉尔贝尔在批判重商主义时就提出了重视农业的思
想,重农学派继承和发展了前驱者的思想,创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重农主义理论体系。
重农学派的最高信条和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自然秩序”。他们认为,同自然界一样,人类
社会中也存在着由上帝安排的、合乎理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秩序”。在自然
秩序之外,还存在一种人为秩序,具体表现为各种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以及法令规章等。重
农学派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在于阐明自然规律,使人为秩序符合自然秩序,认为实现自
然秩序的惟一途径就是废除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实行经济自由。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说
第一次明确提出人类社会存在客观规律,并把认识客观规律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任务,这是重农学派的一大贡献。
重农学派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石是“纯产品”学说。重农学派把财富归结为使用价值,即经
过流通但却是在生产领域中创造出来的对人们有用的物质产品。财富的创造也是纯产品的生
产。在社会的各个部门中,只有农业部门是生产部门,因为只有农业部门才能提供纯产品。所
谓纯产品,指农业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减去补偿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种子等)和生活资
料(工资等)后的剩余产品。农业之所以能提供纯产品,是土地和自然力发生作用的结果。纯
产品是自然的赐予,它作为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纯产品学说实际上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
学说。在纯产品学说基础上,重农学派划分出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三大阶级。
重农学派还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考察,这种考察集中体现
在魁奈的“经济表”中。马克思对“经济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重农学派在政策上主张实行单一税,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实行经济自由政策,以振兴法国经
济。
重农学派的整个理论体系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但是,这一资产阶级的实质却获
得了封建主义的外观。这一理论体系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马克思把
重农学派称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
7纯产品学说纯产品学说是18世纪重农学派
代表魁奈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或观点。这是魁奈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石。
纯产品学说以交换的等价性原则为前提。魁奈认为财富是能满足人们需要而又具有出卖价值
的物质产品,但财富又不是在流通中由贱买贵卖增加的。因为在完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只有
彼此价值相等的东西才能互相交换。魁奈转而从生产领域寻找价值的源泉。他区分了财富的
增加和加算。他认为农业生产的产品,减去补偿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种子等)、生活
资料(工资等)以后还会有剩余。这种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纯产品的创造是财富的增加。在
工业生产中,产品的价值是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之和,没有纯产品出现,因而只有财
富的加算。所以,农业是提供财富的惟一源泉。农业之所以能提供纯产品,完全是土地或自然
力发生作用的结果,是自然的赐予。纯产品作为地租支付给土地所有者。实际上,魁奈的纯产
品是以地租形式表现的剩余价值。
魁奈的纯产品学说混同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又把使用价值归结为自然物质;错误地把农业看成
是惟一的生产部门。但魁奈在纯产品形式下研究了剩余价值,第一次把剩余价值看成是来源
于生产领域,从而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奠定了基础,这是他的伟大贡献。
8杜尔哥(1727—1781)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重农
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出生于贵族家庭,长期受神学教育,当过修士,后放弃神职投身
政界。路易十六即位后,他出任海军大臣,后又任财政大臣,任职期间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以
求实现重农主义的主张。代表其经济思想的主要著作为《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1
766年)。
杜尔哥的理论把重农主义体系发展到了最高峰,脱去了重农学派的封建外观,具有更为鲜明的
资产阶级特征;把自然秩序植根于现实的人类经济活动,更深入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杜尔哥在魁奈阶级划分的基础上在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内部又进一步划分出资本家和工人
。他指出资本家依靠大量资本使别人劳动,通过垫支资本获取利润;工人则一无所有,依靠出
卖劳动获得工资。杜尔哥分析了劳动者与劳动条件(土地)分离的历史过程。他提出了当时说
来最好的工资理论,明确指出工资是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出卖劳动所获的报酬,把自由竞争和供
求关系引入劳动市场,阐明工资只能是维持工人生活所需的东西。
杜尔哥虽然未摆脱纯产品是“自然的赐予”的观点,但他认为纯产品是自然对劳动的赐予,土
地离开了劳动,便不能生产任何东西。这样,他实际承认纯产品是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出来的,
因而,土地所有者占有纯产品就是对他人劳动的占有。这表明他已经不自觉地把纯产品归结
为剩余劳动。
杜尔哥还明确提出了资本概念,认为它是积累起来的价值,并把资本一词普遍用于工业和农业
。此外,杜尔哥在重农主义者中第一个研究了利润这种收入,把它看做一个独立的
经济范畴,并把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都归结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
本收入。
杜尔哥不仅是一个理论家,而且也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家。他在任财政大臣期间,在全国范围内
进行许多改革:开放国内谷物自由贸易,取消对粮食和酒类贸易的限制;取消封建徭役和贵族
免税权;取消手工业行会,实行土地单一税。因矛头直指封建制度,触犯了特权阶级的利益,遭
到失败。马克思称他为给法国革命引路的激进资产阶级大臣。
9《国富论》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
的简称,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出版于1776年。
斯密《国富论》的研究中心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目的是找出促进或阻
碍资产阶级财富增长的原因,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斯密主张建立符合自然的秩序,即符合客观规律发展的社会秩序。这需要排除任何人为干预
而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这种经济自由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是从人的利己本性产生而
又符合人的本性的正常和合理的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国民财富就是一个国
家所生产的商品总量,而财富的源泉是劳动,并且是任何生产部门的劳动。要增加财富有两个
主要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这需要加强劳动分工;增加工人人数,这需要增加资本积累。斯密
对财富的定义,批判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错误,他对财富增长的论述阐明了经济增长的基
本途径。这是《国富论》的基本思想。
根据这种基本思想,斯密把《国富论》分为五篇:第一篇分析分工、交换、货币、价值以及产
品分配(工资、利润、地租)。第二篇分析资本、资本分类、资本的作用、资本积累条件和资
本各形态(借贷资本、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头两篇包括了斯密整个政治经济学的原理。第
三篇考察罗马帝国崩溃以来农村的衰落和城市的繁荣,实际上是经济史。第四篇批评重商主
义,评述重农主义,实际上是经济学说史。第五篇研究国家财政,实际上是财政学。
斯密在著作中使用了两种方法:归纳法(也称外在的方法)和演绎法(也称内在的方法)。这是
由他的双重任务(在前人基础上探索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生理学和试图描述前人未说明过的
经济现象)决定的。他的二重方法使他的几乎所有经济范畴都带上了二重性。
斯密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较早使用“经济人”假设,
赞美“看不见的手”的巨大作用,这些都适应了当时进步的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但同时,也
表现了他的方法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性质。
全书以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为主题,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
的各个范畴,从理论上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
和运动规律,从而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使政治经济学成为
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对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10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斯密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反映了18世纪资产阶级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愿望和要求,产生于
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和反重商主义的斗争中。
斯密以前,约17世纪末18世纪初就有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经济自由主义。在英国,诺
思曾论述了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孟德维尔认为要使经济发展,应当极力减少国家干预。在法国
,布阿吉尔贝尔已经有了经济自由的思想,以魁奈为首的重农学派深信社会经济应当按自然规
律的要求自由地发展,国家不应干预;更明确地提出“自由放任”原则的是法国达让逊侯爵。
斯密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经济人”概念出发,对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
第一次作了系统的论述。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就是
为了追求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但每个人都不能独立生存,人们只有在交换中才能实现自己
的目的,所以,互换有无成为人类共有的自然倾向,由此引起分工、交换、货币、价值、工资
、利润、地租等经济范畴。斯密还认为,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是一致的,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
益时最终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利益。斯密甚至认为,一个人以追求自己利益为目的,往往比为了
出于追求公众利益的本意还会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因为人们是受一只“看不见的手”指
导的。
斯密从上述观点出发反对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取消限制经济
自由的种种障碍,建立起合乎规律的“自然秩序”,使每个人追求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协调
起来,促进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
斯密认为,经济自由主义不仅适用于国内,也适用于国际。他积极主张实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
易,反对重商主义的垄断和限制。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并非是绝对的。他认为对有损于自然经济秩序,或个人无力经营或不愿
经营的事业,政府应出面干涉或经营。政府职能主要有三个:(1)保护国家安全,使其不受外来
侵犯;(2)保护社会上的个人安全,使之不受他人侵害和压迫;(3)建设和维护某些私人无力或
不愿办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政策由李嘉图等继承和发展。这一思想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
的要求,曾起过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作用。但是,经济自由主义的积极作用是有限的,从1
9世纪后半期开始,逐渐出现新的国家干预主义的思潮。
11斯密教条又称斯密信条,指斯密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上
的错误观点。斯密从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断言商品的价值(包括个别商品和全部社会商
品)只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由于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态,它是
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而支付的可变资本v;利润和地租则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m的两种特
殊形式,所以,斯密把商品价值只分解为v+m。斯密的这个观点被后人称为“斯密教条”。
斯密教条把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入,这样就把生产资料价值即不变资本c部分排除掉了
。斯密本人也认为生产商品需要生产资料,不过他认为,从个别资本看,商品价值应包括生产
资料价值,但从整个社会资本看,由于各个资本相互关联,甲企业的生产资料是乙企业的产品,
乙企业的产品又可分解为三种收入;乙企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又是丙企业的产品,而丙企业
的产品又可分解为三种收入…… 如此推下去,一切商品价值最终将只分解为三种收入。
斯密的上述论断是错误的。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以价值形态计算,生产资料不论经多少转折,
也不可能全部分解为三种收入。另外,在再生产问题上,不仅要考察价值形态,也要考察实物
形态。按实物形态分析,生产资料只能用作生产消费,无法分解为三种收入。为了解决生产资
料补偿问题,斯密提出总收入和纯收入概念,把生产资料价值又包括进总收入。“斯密教条”
从商品价值中丢掉了生产资料部分,无法说明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的实现,从而堵塞了正确分
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道路。
12“看不见的手”
斯密在经济学说中运用的经济术语,斯密
用它来描述这样一种原理:自由竞争下的市场机制作用可以使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
更好地促进社会利益,使两者协调一致,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
“看不见的手”正式出现于斯密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一书中。在论及生活必需品的
消费和分配时,斯密认为,富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过程时,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导致
社会
福利增进和人类繁荣。在《国富论》中,斯密去掉了它的道德主义神秘色彩,赋予它确切的经
济含义:自由竞争下的市场机制作用。
斯密在论及资本家运用资本时论述了这一原理。他说,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
生产的产品能得到最大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福利
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和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
他去
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标,而且往往使他能比在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
促进社会的利益。“看不见的手”的功能是广泛的,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适合。
在斯密的理论中,人性与社会性、私利与公益、经济动机与经济利益、经济行为与经济目标
、经济要素与经济运行过程都被看做由“看不见的手”合理地引导和调节。在“看不见的手
”即市场
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商品生产者能掌握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引导社会资源在部
门间的合理转移,使其配置合理化,从而把国民经济安排得合乎自然秩序的要求。
斯密所描述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反映了自由竞争经济中社会内部各经济主体之间相
互联结
、相互制约的内在团聚力量,个人经济动机和社会经济目标的内在协调功能,它可以保证和调
节社会生产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
“看不见的手”这一原理具有积极意义和一定的合理性。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发展有过重要的
积极
作用。在现代经济中,“看不见的手”通常被理解为一种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经济自
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与“看得见的手”(经济干预主义的理论和政策)相对应。
13《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9世纪初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李嘉图的代表作,出版于1817年。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全社会产品在土地所有者、资本所有者和劳动
者之间分配的法则。其目的是为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为工业资产阶级反对
封建残余势力提供理论武器。
贯穿《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基本思想,仍然是古典学派的基于利己心的经济自由
主义思想。李嘉图接受边沁的功利主义,认为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是和整个社会利益一致的
。因此,只有实现经济自由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保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一致,并且最有利
于生产力的发展。他虽然看到了资本家和工人、资本家和地主之间的对立,但他站在新兴资
产阶级的立场上,为资本家攫取利润辩解。他认为,资本家在发展生产时追求的是个人利益,
即利润。但资本家获取利润是为了积累,积累资本是为了发展生产和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
从而满足社会需要。因此,资本家个人利益同生产发展,同整个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是合理的、永恒的。
全书共分32章,结构比较松散。前6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别为:论价值、论地租
、论矿山地租、论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论工资和论利润。其余部分是对原理的实际运用、
解释和补充。由于李嘉图在第一章中不仅论述了价值,也阐述了工资、利润及价格,加上第二
章,已大致包括了原理的内容。所以,马克思认为,李嘉图的全部理论已包括在头两章中。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论传统,并始终一贯地坚持使用抽象法。李嘉图
坚持从耗费劳动决定价值这一原理出发,去考察工资、利润、地租等资本主义经济范畴,分析
它们的运动规律同劳动价值论规定有无矛盾,符合到什么程度。因此,《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
理》虽然结构松散,但其理论体系仍然是前后一贯和严整的。但是,李嘉图的研究方法是形而
上学的,他把资本主义看做是非历史的制度,从而使他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矛盾。
全书以分配为中心,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学说,较为科学地剖析
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从而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完成的标志。
14比较成本学说又称比较利益学说,是李嘉图在斯密
绝对成本学说基础上提出的按照比较成本实行国际分工的国际贸易理论。
斯密认为国际贸易的发生是由于通过国际地域分工,参加交换的双方都可节省劳动。在交换
中,一国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也即成本绝对小于其他国家。他以成
本的绝对差别为依据,被称为绝对成本学说。李嘉图则认为,在国际交换中,由于种种原因,资
本与劳动不能自由流动,各国资本的利润率,从而商品的相对价值就会有差别,交换可以是不
等价的。在自由贸易下,各国生产条件最好的产品,这种产品的成本不一定比别国的
成本绝对的
低,只要在本国各种产品中和与其他各国产品比较相对的低就可以交换,双方都可得到较多利
益。他以成本的相对差别为依据,被称为比较成本学说。李嘉图曾假设英国和葡萄牙生产酒
和毛呢的例子,如图A1—1所示。
从绝对成本学说看,葡萄牙在两种产品上都比英国低,英国没有成本绝对低的产品,因此,两国
不能进行交易。但从比较成本学说看,葡萄牙可以两利取其重,生产优势最大的酒;英国则可
以两劣取其轻,生产劣势最小的产品毛呢。通过国际贸易,英国用100人劳动产品换葡萄牙80
人劳动产品,交换是不等价的;但葡萄牙用80人劳动产品可换回它自己需90人生产的毛呢,英
国用100人劳动产品可换回它自己需120人生产的酒,双方都节省了劳动。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被极力推崇,并被看做为支配国际贸易的永恒的规律。比较成本学说
所揭示的节约社会劳动的比较成本原则具有一定的科学因素,也反映了国际分工与生产力发
展的客观联系。但是,比较成本学说强调单项商品进出口的效益,忽视了整体的、长远的利益
,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该学说立足于经济强国和完全的自由贸易,不利于尚未有健全工业和外
贸体系的落后国家的发展。
15三位一体公式马克思对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的分配理论的称谓。
萨伊是法国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在把斯密的理论条理化和系统化过程中,
建立了一个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的体系。他以他的生产论(生产即创造效用)和价值论(价值
由物品的效用决定)为基础分析财富的分配。他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是生产的三个要素,在
生产过程中共同协作,提供生产服务,创造出产品的效用,从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因而生产
要素的所有者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分别依据各自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取得各自应得的
收入:工资、利息和地租。根据这种说法,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都获得了各自独立的
来源。马克思把萨伊的分配论称为三位一体公式:劳动—工资、资
本—利息、土地—地租。
萨伊的分配理论是对古典学派分配理论的彻底庸俗化,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和社会各阶级
之间的对立。表现在:(1)在工资论中,认为工资是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认为工资降低会使产
品价格降低,消费阶级乃至整个社会都会得到好处。(2)在利润理论中,首先把利润分为资本
的利润和使用资本的劳动的利润,前者即为利息,后者是对企业家管理劳动的报酬,即企业家
的收入和工资。在这里,资本直接产生的已不是利润,而是利息。马克思认为,萨伊采用资
本—利息的形式,更进一步地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3)在地租理论中,认为地租是
对土地的生产性服务的报酬,而且还认为是地主“实行节约和发挥智慧的结果”。
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因为它认为统治阶级的收入源泉具有自然
的必然性和永恒的合理性,并把这个观点推崇为教条。三位一体公式被西方经济学家沿
用,并作为分析收入的根据。
16萨伊定律对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销售理论的称谓。
19世纪上半期的英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曾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进行过一场论战。萨伊的
销售论是论战中的一种主要理论。萨伊的销售论把产品的销售归结为产品与产品的交换。他
认为在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个交换过程中,货币只起瞬间的作用,当人们在交换结束后将
会发现,产品总是用产品来交换的。所以,在交换中,每一个卖者同时也是其他商品的购买者,
供给(出卖产品)会给自己创造出需求(购买别人产品的欲望和能力)。从全社会看总供给一定
等于总需求。如果市场上一些产品缺乏销路,那只是暂时现象,自由竞争会进行自动调节,使
各种产品的供求趋于平衡,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出现的。
萨伊从上述原理中得出四个结论:(1)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多、越快、越
广泛。(2)一个企业办得成功,就可以推动或帮助其他企业获得成功。(3)购买和输入外国货
物不会损害国内的生产。(4)仅仅鼓励消费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
在于提供消费的手段,所以刺激生产是英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萨伊的销售论强
调供给会创造需求,长期以来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信奉,并被称为“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的根本错误在于混同了资本流通与简单商品流通,又把简单商品流通归结为物物交
换。
17约翰·穆勒(1806—1873)
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
,詹姆斯·穆勒的长子。少年时代就在其父指导下研究李嘉图的著作和边沁的功利主义,后
接受法国孔德的实证主义。1820年旅居法国,结识了圣西门,并受其影响。曾在东印度公司任
职,晚年被选为英国下院议员。其主要经济著作有:《论政治经济学中若干未解决的问题》(1
844年)、《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
约翰·穆勒是19世纪中叶英国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他综合了当时的各种经济理论。他修改了
斯密、李嘉图关于经济规律普遍性和永恒性观点,把经济规律分为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两类,
认为前者是永恒的自然规律,不依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后者受人类意志的支配,取决于社
会的习惯和法律等,因而是可改变的,为他的社会改良主义政策纲领提供了依据。
约翰·穆勒在形式上继承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同时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融进了他的价
值理论中。他在论述价值决定时把商品分为三类:(1)数量有限、供给不能任意增加的商品,
如古董等,其价值决定于供求关系。(2)供给数量可以无限增加,而生产费用不会提高的商品,
如工业品。其价值由生产费用决定,其市场价值是供求的结果。生产费用具体地说即为工资
加平均利润。(3)供给数量可以增加,而其单位生产费用也会随之提高的商品,如农产品。它
的价值受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由生产所必需的供给量的最高生产费用决定。
在工资问题上,穆勒把李嘉图的自然工资和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结合起来说明。在利润上既
接受李嘉图认为利润是剩余产品的观点,又接受萨伊、西尼尔等人的观点,把利润分为利息、
保险费和管理工资,分别用节欲、风险报酬和资本家劳动报酬来说明。其地租理论基本上沿
袭了斯密和李嘉图的观点,不同的是认为地主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不是绝对对立的。
穆勒在方法论上企图调和抽象法和历史方法,认为前者具有局限性,因而把历史方法引入经济
学。穆勒还对经济增长和发展、人口、国际贸易及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等方面都作了论
述。穆勒用折衷主义综合了各种经济学理论,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在几十年内被英国
经济学界视为“无可置辩的圣经”。他的理论体系被视为经济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18经济和谐论
19世纪中叶法国经济学家巴师夏倡导的
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之间经济利益和谐一致的一种理论。它是19世纪30年代以后劳动者和资
本家阶级之间矛盾日益尖锐,资产阶级迫切需要能掩盖和缓和阶级矛盾新理论的产物。
巴师夏把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看做是不自然的社会,把资本主义社会看做是顺乎自然的社会,
而这种自然和谐社会是社会内部自然规律支配和调节的结果,而自然规律又取决于人性。斯
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分别讲过人是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巴师夏试图把
这两种人性在经济领域中调和起来。认为人类天生有两种互相补充的特性,即利己主义和利
他主义,二者互相补充,人们在交换中构成一种和谐的社会。巴师夏认为社会就是交换,交换
的内容是相互提供服务,价值就是交换着的两种服务的关系。价值尺度,也即服务的尺度,它
是服务提供者所做的努力的紧张程度和服务接受者所节省的努力的紧张程度。在自由竞争条
件下,二者趋于相等,交换总以等价为基础。建立在这种交换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当然是一
个和谐的社会。
巴师夏否认工资和利润是相互对立的,他把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说成是相互交换的两种服务的
关系,是和谐的。巴师夏还用数字证明:“比例于资本的增加,社会总产品中分配给资本家的
那部分产品的绝对量也就增加,但相对量却会减少;相反地,分配给工人的那部分产品的绝对
量和相对量都会增加。”巴师夏把地租、利息等都归结为提供服务的报酬。
巴师夏的“经济和谐论”掩盖了阶级间的剥削关系。马克思把巴师夏称为职业的调和论者和
辩护论者。
19节欲论又称节制论,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用来说明利润来源于资本家节欲的一种庸俗理论。
西尼尔是19世纪中期英国较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为了反对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
为资本家剥削辩护的节欲论。他认为商品价值由效用、供给有限性和可转移性三个因素构成
,其中供给有限性是最重要的因素。供给本身则受三种生产手段,即人类劳动、资本和自发的
自然要素(土地等)的制约,其中自然要素是人人都可支配的,而劳动和资本的供给是有限的,
因而劳动和资本是限制商品供给的生产成本,商品价值由这种生产成本决定。西尼尔对劳动
和资本作了主观解释,认为劳动是工人放弃自己的安乐和休息所作的牺牲,资本是资本家为提
供生产资料而放弃个人消费带来的享乐和满足所作的牺牲,即资本家节制欲望的结果。价值
就是由这两种牺牲共同创造的。既然价值是由工人和资本家的牺牲共同创造的,理所当然地
就应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其中劳动牺牲的报酬是工资,资本家牺牲(节欲)的报酬
是利润。地租则是自然对自然要素(土地)所有者的赐予。
西尼尔通过节欲论,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描述为共同为生产商品而作出
牺牲的“伙伴关系”,彼此的地位是平等的,利益是一致的。对于节欲论,马克思尖锐地指出:
这真是庸俗经济学“发现”的不可超越的标本!它用阿谀的词句来替换经济学的范畴,如此而
已。
20李斯特(1789—1846)
德国经济学家,历史学派先驱
。李斯特出身于工人家庭,靠自学通过文官考试进入政府机构。他曾被聘为图宾根大学
教授。他曾被选为符腾堡议会议员,积极参加反封建专制活动,倡导成立德国工商业协会,力

废除关卡,统一关税。被迫离开德国后,侨居美国,后以美国公使身份回德,继续参与推进德国
及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活动。因政治抱负受挫和贫困等原因而自杀。其经济方面的主要
著作有:《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1827年),《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年
),《德国政治经济的国民统一,(1846年),《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1837
年)等。
李斯特的经济学说以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德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为中心思想,采
取历史方法论证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强调政治经济学的民族性,从而与英法经济学家大不相
同。李斯特认为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缺陷在于宣扬世界主义经济学而忽视了经济发展
的民族特点。
为了反对英国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主张,论证德国实行贸易保护的必要性,提出了生产力理论
。李斯特指责古典学派只重视财富,只重视交换价值,而忽视生产力,指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
富本身重要得多。李斯特的生产力大致可分为四类:人的生产力(包括精神和肉体)、自然的
生产力、社会的生产力和物的生产力。其中核心部分为物的生产力,它包括物质的农业、工
业和商业资本的生产力,其中工业是基础的基础。为了发展德国的生产力,应当不惜暂时的损
失,实行关税保护,限制外国廉价商品的进口。他还提出一系列发展生产力的具体建议,如实
行专利制度、发展教育事业、经济立法等。〓〓〓〓〓
李斯特还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论。他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要经历以下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
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认为当时德国正处于由农工业时
期向农工商业时期的过渡阶段,所以应实行关税保护制度,发展生产力,使其具有与他国竞争
的能力。
李斯特是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中最进步的经济学家。他的学说是德国资产阶级所处的
矛盾地位的反映。一方面,揭露了英法鼓吹自由贸易的实质是企图称霸世界,提出保护关税和
发展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落后国家争取工业进步、国家统一和独立的利益,具有一定
的进步性,因而也成为后来发展经济学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从强调民族特性出发,走向反
对劳动价值论,否定一般经济规律则是错误的。
21历史学派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德国的经济学
流派。李斯特是历史学派的先驱。历史学派分为旧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两个阶段。前一阶
段以罗雪尔、希尔德布兰德和克尼斯为主要代表,活动于19世纪40—70年代;后一阶段以施穆
勒、瓦格纳、布伦塔诺、谢夫勒、毕歇尔等为主要代表,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统治着
德国的经济学界。
19世纪前半叶的德国仍处于封建割据状态。1848年革命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德
国的工人运动也开始兴起,社会主义思潮得到广泛传播。德国资产阶级一方面要保护本国的
民族工业,发展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又害怕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不得不同封建势力相妥协。
德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它的两面性,并影响了德国的政治经济学。19世纪40年代,德
国历史学派是以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对立面出现的,并在一开始就走上了庸俗化的道路。
历史学派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否认社会经济中存在普遍的客观
规律,强调经济发展的民族性和历史性。旧历史学派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法,主张所谓的
“历史生理学的方法”(历史归纳法)。该方法包括四个基本原理:(1)目的在于描写、记录和
说明一切经济生活的现在和过去的事实。(2)研究经济学必须与政治史、法律史和文化史等
相联系。(3)不能满足于对现在经济现状的研究,必须综合比较过去的国民经济状况。(4)对
任何经济制度不轻易地一律颂扬或否定,主要任务在于指出为何以及如何从“合理的变为不
合理的”。
旧历史学派试图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如罗雪尔以劳动、土地和资本在经济中的作
用划分为三个阶段:自然占优势地位时期、劳动起决定作用时期和资本居支配地位时期。希
尔德布兰德则按交换形式,把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等三个阶
段。
19世纪70年代,德国通过“普鲁士道路”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并迅速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德国新历史学派出现。新历史学派把批评的矛头指向马克思主
义,提出各种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改革,美化德意志帝国,试图阻止工人阶级运动的发展,防止
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新历史学派在方法论上,把历史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对立推进到更极端的地步,主张更多地使用
历史统计方法,以代替历史生理学方法。新历史学派在理论上有一些新的特点:(1)强调心理
的、道德的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张把经济问题同民族精神、伦理道德等联系
起来加以说明。(2)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关系。认为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于法律制
度,而法律制度是历史的产物,经济自由、财产权力、契约关系等都以法律为依据,因而都能
由立法权力更改。(3)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是道义结合的具
体机构、集体经济的最高级形式,国家的职能将不断扩大。新历史学派比旧历史学派更热衷
于政治,它的关于心理、道德的观点以及关于法律的观点和关于国家的观点,正是其宣传和
实行改良主义及其政策的理论依据。
历史学派在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历史条件下,适应德国资产阶级的需要而出现,在一定程
度上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历史学派的理论观点也表明了其学说的庸俗化特点
。历史学派的理论对美国制度学派有一定影响。
22戈森定律对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戈森提出的主观效用规律的称谓。
戈森是西方经济学中“边际革命”的先驱者之一。他于1854年发表《人类关系法则及人类行
为规范》,提出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人类享乐法则。戈森从功利主义出发,认为每一个人行为
的目的都是追求最大限度的享乐和尽可能避免痛苦。在这种追求中,人们欲望的满足遵循着
一定的规律:(1)随着某种需要的满足,一个人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逐渐递减,直至达到饱和状
态。这一规律即为效用递减规律,后人称之为戈森第一定律。(2)一个人如果要获得最大
的享乐,就必须让所有享乐都逐渐使之满足,各种享乐的途径或享乐的边际部分彼此相等。这
一规律即为效用最大化规律,后人称之为戈森第二定律。
戈森在世时,他的理论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边际革命”后被人们“发现”。戈森定律实际
上奠定了边际效用价值论以至后来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基础。
23奥地利学派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
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派。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创始人门格尔
及继承者威克塞尔和庞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而得名。又因为他们都曾在维也纳大学执教,都
重视心理分析,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
19世纪30年代以后,古典经济学逐渐衰落,为效用论和边际效用论的复苏提供了契机和刺激。
19世纪中期以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日益发展,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资产
阶级需要新的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运行加以说明。历史学派的出现对古典经济学产生重
大冲击,但同时又抛弃了抽象演绎法,难以承担改造、重建理论经济学的任务,这些是奥地利
学派(也是边际学派)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奥地利学派反对德国历史学派的历史方法,主张抽象演绎法。把孤立的个人或个体经济看做
是复杂的社会经济的缩影,通过对个人经济活动的演绎推理,说明复杂的经济现实。用人类
追求享乐、避免痛苦的心理解释个人经济行为的动机,宣称政治经济学是实用心理学。 把生
产从经济学中舍去,把政治经济学变为考察消费的科学,使经济概念成为以个人消费为中心
的心理范畴,经济关系成为人与物之间的心理反应关系。
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核心和基石是边际效用价值论。 该理论认为,(1)价值是人们对物品效
用(物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的主观评价。 (2)价值的成因是效用和稀缺性,其量的大小取
决于边
际效用(最后增加一单位物品所具有的效用),而与社会必要劳动量无关。 (3)价值产生于消
费领域,因而生产资料的价值是由消费品的边际效用来决定的。
奥地利学派具有各不相同的分配理论。门格尔认为劳动、资本、土地的收入是它们各自提供
效用的报酬;威克塞尔则把它们当做生产中各生产要素的价值“归属”问题;庞巴维克则用人

不同时间内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不同的“时差利息论”来解释。虽然他们的说明方法和观
点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否认资本和土地的收入是剥削劳动的结果,抹杀劳动在
价值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
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对后来的西方经济学有广泛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后发展成为以米塞斯、
哈耶克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奥地利学派。他们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极力鼓吹经济
自由主义,推崇市场经济的自发作用。
24时差利息论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庞巴维克提
出的用人们对财货的主观评价和时间因素来解释利息的一种庸俗理论。
庞巴维克批评利息的“使用理论”(利息是使用别人货币的报酬)。他认为,产生利息的交易
仍是一种商品的交换,存在所有权的转移。他把所有物品分为两类:直接满足欲望的现在物品
,主要是消费品;满足将来欲望的将来物品,包括生产资料、土地、劳动等。现在物品和将来
物品存在价值上的差别,这种差别是一切资本利息的来源。
庞巴维克把两类物品价值间的差别归结为人们对现在物品的主观评价较高。其原因在
于:(1)需要和供应之间的关系在现在和将来之间存在差别;(2)低估未来;(3)现在物品技术
上的优越性。
庞巴维克把利息分为三种形态:(1)借贷利息。利息的一般形态。借贷是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
的交换。借者在借得现在物品后是用未来物品归还的,前者比后者有更高的价值,故借者必须
付出一笔贴水,即借贷利息。(2)企业利润。利息的一种特殊形态。资本家生产前购买的
生产资料和劳动,它们本质上是现在物品,但在经济上是未来物品,需要在生产中转化
为消费
品。当它们作为将来物品“成熟”为能直接消费的现在物品时,就出现了一个时间上的差额,
形成了增加的价值,这就是企业利润。(3)耐久物品的利息,也即租金。耐久物品的
价值是由
一系列的不同时间的效用总和所决定的。在一系列效用中,远期效用的价值总是低于近期效
用的价值,因而产生差额,形成耐久物品的利息。庞巴维克认为,土地是一种特殊的耐久物品,
它的使用期是无限的,它的最末期效用的价值为零,因此其当年效用的价值就构成土地的利息
即地租。
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把利润、利息、地租等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剥削收入都归结为人在不
同时间内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不同的结果,歪曲了它们的真实来源,掩盖了剥削的实质。
25边际生产力论
19世纪末美国经济学家克
拉克提出的一种分配理论,是边际主义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以他对经济学范围和方法的新看法为基础。他首次提出静态经济学和
动态经济学。他把经济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普遍规律”,即适用于一切社会,存
在于人和自然间关系的经济规律,它说明财富的一般现象。第二部分研究静态经济规律,即抽
去各种变动因素的社会经济规律。第三部分研究动态经济规律,即存在一切变动因素的社会
经济规律。他认为,动态经济是现实的,静态经济的结论是假设的,但静态势力在社会经济中
起主要的、基础的作用。只有在静态经济中才能发现静态势力,发现“自然”的经济规律。
静态经济学是抽去一切摩擦因素的一种“均衡”状态分析,动态经济学研究从一种均衡向另
一种均衡的过渡。
克拉克把传统经济学中的资本生产力论 (资本具有生产能力并参加产品及产品价值的创造)
和边际效用论相结合,说明财富的分配,也即自然工资和自然利息的决定,他认为,边际效用的
原则可以应用到生产要素的生产力上,劳动的收入——工资、资本的收入——利息就是由劳
动和资本的最后生产力,即边际生产力决定的。边际生产力也因此得名。
边际生产力论可用图A1—2加以说明:假设产品由投入的一定量资本和劳动生产出来,又假设
资本不变、投入的劳动不断增加。图A1—2中AD为劳动单位数,A1B1
〖PSA12,+49.7mm。70.2mm,BP#〗
图A1—2
为第一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品数量,…,AnBn为第n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品
数量,DC为最后一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品数量。从图中可看出,假如劳动不断增加,新增
加劳动所生产
的产品数量不断递减。最后追加的一单位劳动即是边际劳动,其生产力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所生产的产品价值刚好等于劳动者的工资,或者说,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自然工资。
根据克拉克的观点,追加劳动获得递减的增加产量是由于平均每一劳动所摊到的资本数量不
断下降的结果。边际劳动所生产的价值等于工资,可以把它看做相等于工人赤手空拳所生产
出来的,也即没有资本参加而生产出来的,并全部归于工人劳动。由边际劳动决定的工资在图
中为EC线,AECD为劳动应得工资部分;EBC为资本利息部分,二者相加为劳动与资
本共同创造出来的产品全部价值。
如果假设劳动不变,追加资本,用上述方法同样可以得出资本边际生产力决定自然利息的结论
。克拉克还认为,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都是级差收入,同土地收入地租是完全相似的,并可以
看做是租金的两个类型。
克拉克认为,利润属于动态经济范畴,作为企业家的收入,利润是由于发明创造等原因产生的,
由产品价格支付了工资和利息之后的余额。这种利润是暂时现象,会随社会普遍接受传播发
明创造后而消失。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抹杀了利息、利润的本质及其真实来源,掩盖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把
资本主义美化为最合理的制度。这一理论是资产阶级要求降低工资和削减赋税的理论工具。
26凡勃仑(1857—1929)
美国经济学家,制度学派的创
始人。他出生于美国一个挪威移民家庭,1884年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对哲学、社会
学、心理学、生物学、自然史和考古学均有涉猎。先受业于克拉克,后又接受斯宾塞的观点
。凡勃仑长期从教,其主要著作有:《有闲阶级论》(1899年)、《企业论》(1904年)、《科

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1919年)、《工程师和价格制度》(1921年)、《不在所有权与近代企
业》(1923年)。
凡勃仑以资本主义制度批判者的面目出现,在经济学领域独树一帜。他反对正统经济学的研
究方法,强调心理的、文化的和历史的因素在社会制度进化中的作用,开创了美国经济学的制
度学派。他以“职能主义”心理学代替“苦乐主义”;批评正统经济学以制度既定为前提,是
一种关于数量的学说,主张采用“质”的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社会文化
分析方法)研究不断变动的社会经济及其制度。
凡勃仑认为对社会经济生活和制度起决定作用的本能有三类:父母的天性、工作的本能和随
便的好奇心。他把制度定义为“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包括私有财产、价格、市场、货币
、竞争、企业、政治机构、法律和牟利行为等等。他以庸俗进化论为基础,认为制度的演进
过程是人类的思想和习惯的自然淘汰过程,因此制度的发展只有渐进没有突变,并进一步认为
不同的社会形态变更不存在什么自然规律。
凡勃仑认为,在人类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两种主要制度,即生产技术制度和私有财产制度,前
者源于人类的工作本能,后者源于人类的虚荣本能。这两种制度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
不同的具体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具体表现为“机器利用”和“企业经营”。这两种制度
之间存在着矛盾,它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和缺陷的基础和根源。机器利用的目的在于无限制
地扩大生产,而企业经营的目的则在于使企业主依靠有利的价格获取最高的利润,限制生产和
技术的进步,并由此引起经济危机。这一矛盾又引出技术人员和企业家之间的矛盾。解决这
些矛盾的方法是把企业管理权交给由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科学家组成的技术人员委员会
,实行技术专家统治。凡勃仑的经济思想对新制度学派和美国的经济学具有较大的影响。
27制度学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凡勃仑、康蒙斯
、密契尔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已赶上并超过西欧,向垄断阶段过渡。经济学所宣扬
的经济自发调节论和利益调和论已开始失去辩护作用。于是,在美国便产生了资产阶级经济
学两个新流派,制度学派即为其中之一。
制度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别。它只是对若干在理论、方法和政
策主张方面有所相似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概括。
制度学派是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在美国的变种(都采用历史归纳法和历史比较法,否认经济规
律的普遍性)。该学派主张研究“制度”和分析“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以
此得名。凡勃仑对“制度”的论述。
制度经济学家强调各种因素(如制度因素、法律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和伦理因素等)对社会
经济生活的重要影响。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有较大的缺陷,它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平等协调”。就这点而言,他们是资本主义制度及正统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批评者,故常被视
为“离经叛道者”(特别是凡勃仑和康蒙斯)。制度学派也因此常被视为“异端”派别。
制度经济学家大多反对传统经济学的抽象演绎法,反对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边际分析法及此
后越来越受重视的数量分析法,强调制度分析或结构分析,认为只有把制度分析或社会结构分
析置于重要地位,才能阐明资本主义的弊端及其演进趋势。凡勃仑对制度学派研究方法的论
述和对“制度”的研究,包括生产技术制度与金钱关系制度的区分、这两种制度在资本主义
条件下的表现等。
制度经济学家不同意传统经济学所宣扬的经济自由主义及据此提出的政策主张,极力主张国
家干预经济生活,实行社会改良主义的政策措施,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缺陷和弊端。
制度学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了新的发展,并在50年代发展成为新制度学派,其主要代表人
物有加尔布雷斯、博尔丁等。新制度学派更加注重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力图剖
析资本主义病情,提出新的、比较具体的改良方案。
28《经济学原理》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也称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的代表作,出版于1890年。
该书的核心和基础是均衡价格论。马歇尔在价值决定问题上,既反对边际效用学派单纯从需
求(效用)方面来说明,也反对传统经济学单纯从供给(生产费用)方面来说明,他认为供给和需
求共同决定价值。他把需求和供给具体化为用货币表现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并引导出均
衡价格。所谓需求价格是指消费者对一定量商品愿意并能支付的价格,由边际效用决定。由
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需求价格随商品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由此,马歇尔把边际效用递
减规律转化为边际需求价格递减规律,并从中得出普遍的需求规律: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价
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两者呈反方向变动。所谓供给价格是指生产者提供一定量商品的所愿

受的价格,由生产商品时劳动的“负效用”和资本家“等待”所构成的实际生产费用决定。
供给价格随边际生产费用的增减而增减。一般说来,较典型的供给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表现为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多;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少。两者呈同方向变动。当需求和供给、

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就形成均衡价格。马歇尔还引入时间因素,从动态角度分析均衡
价格的形成。
马歇尔在均衡价格论基础上建立起分配论。他接受萨伊的分配公式,在劳动、资本、土地三
因素之外又加上“组织”(或企业家才能),构成生产要素。他的分配论用均衡价格来说
明这四种生产要素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得的份额。
围绕均衡价格论,马歇尔把全书分为六编。第一编序论,说明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第二
编若干基本概念,对财富、价值、土地、资本、收入等作了简单的说明。第三编欲望及其满
足,分析了均衡价格的需求一方。第四编生产要素,分析了均衡价格的供给一方。
第五编要素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分析了均衡价格的形成。第六编国民所得的分配、均衡
价格论在分配中的延伸和运用。本书在方法论上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心理因素
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2)用“只有渐进,没有突变”的“连续原理”说明经济现象;(3)运
用局部均衡分析法和边际增量分析法来分析经济现象;(4)引入时间因素分析均衡状态。
《经济学原理》被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视为具有划时代影响的著作,它奠定了现代西方经济学
中微观部分的理论基础。
29均衡价格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一种价值论,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
马歇尔认为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其货币表现就是价格。他把研究重点放在价格上,力求说明市
场上供给和需求两种相反作用如何达到均衡,从而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在价值决定问题上,马
歇尔既反对边际学派单从需求方面说明,也反对传统经济学单从供给方面说明。他认为需求
和供给共同决定价值。他把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具体化为货币表现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并
引导出均衡价格(价值)。需求价格指消费者对一定量商品愿意并能支付的价格。马歇尔把边
际效用递减规律转化为边际需求价格递减规律,并绘制了需求表和需求曲线。他认为,对某种
商品,每个买者心中都有一系列价格和购买量构成的表,说明买者在不同价格下愿意购买的
商品量,这样的表即需求表(参见表A1—1), 用图表现出来为一条曲线,即需求曲线(参见
图A1—3)。
表A1—1需〓求〓表
茶叶价格(便士/磅)需求数量(磅)[HJ]
506
407
338
289
2410
2111
1912
1713
〖PSA13,+50.1mm。70.2mm,BP#〗
图A1—3
〓〓从需求看: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多。需求曲线DD从左上方向
右下方倾斜。
供给价格是指生产者提供一定量商品的愿意并能接受的价格。它的基础是生产费用。马歇尔
用边际学派的心理分析,把生产费用看做生产商品时劳动的“负效用”和资本家的“等待”
的总和。供给价格随边际生产费用的增减而增减。马歇尔同样地创制了供给表(参见表
A1—2)和供给曲线(参见图A1—4)来表明供给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表A1—2供〓给〓表
茶叶价格(便士/磅)供给数量(磅)
246
287
338
409
5010
〖PSA14,+48.7mm。59.3mm,Y,BP#〗
图A1—4
〓〓从供给看: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多;反之,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少。供给曲线从左
下方向右上方倾斜。
当供给与需求趋于均衡,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相一致时形成均衡价格。参见图A1—5
。图中设OR为实际产量,当OR在H左方,需求价格Rd大于供给价格Rs时,说明产品供不应求,产
量增加而向右移动;当OR在H右方,供给价格Rs大于需求价格Rd时,说明产品供过于求,产量将
减少而向左移动。当产量为OH时,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一致,重合在A点,供求处于均衡,这
时的产量为均衡产量,价格为均衡价格。
〖PSA15,+48.7mm。59.3mm,BP#〗
图A1—5
马歇尔还引入了时间因素,把均衡价格分为三类:(1)暂时的“市场价格”,需求起主要作用;
(2)短期的“次正常价格”,需求和供给起同等作用;(3)长期的正常价格,供给起主要作用。
马歇尔得出结论:时间越短,需求对均衡价格的影响越大;时间越长,生产费用即供给对均衡价
格的影响越大。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混淆了价值与价格,并把它们统一到生产费用上,不过,均衡价格对局部
特定市场上价格由于供求作用而发生的变动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具有一定合理性,在
研究市场价格变动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0新古典学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
马歇尔创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长期占有支配地位的一个学派。由于马歇尔及其追随者庇
古、罗宾逊等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故又被称为剑桥学派。
19世纪末,英国传统经济理论面临边际效用学派的严峻挑战,又遭历史学派的大肆抨击,更受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毁灭性打击。马歇尔综合了各种经济理论,建立起一个新的经济学体系
。马歇尔的理论体系经其追随者加以阐发和传播。由于马歇尔的学说继承了英国古典经济学
的传统,又吸收了边际效用学派的观点和方法,故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宣传这种学说的经济
学家被归为新古典学派。
马歇尔的理论体系的方法论特点是:(1)用心理因素来解释经济行为;(2)用“只有渐进,没有
突变”的连续原理来说明经济现象;(3)用局部均衡和边际增量分析法来分析各种经济现象;(4)在静态均衡分析的框架内引入时间因素来分析不同时间内的不同均衡状态。
新古典学派的理论核心是马歇尔创立的均衡价格论。马歇尔把古典经济学的供给分析与边际
效用学派的需求分析加以综合,认为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他把商品的需求和供
给具体化为用货币表现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转化为边际需求价格递
减规律,用劳动的“负效用”和资本家的“等待”说明供给或生产成本,从而得出一般的需求
规律和供给规律。把需求和供给、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形成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
马歇尔还引入时间因素分析均衡价格的形成。马歇尔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说明国民收入的分
配: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或组织)共同创造国民收入,在分配中应各得其所,其份
额取决于各自的均衡价格。新古典学派还颂扬自由竞争,认为资本主义可通过市场力量的调
节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
新古典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庇古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建立了一整套福利经济学理论,被视
为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新古典学派还提出了货币数量论的著名的“剑桥方程式”。
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说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学有很大的影响。它的均衡价格论、分配论、福
利经济学等经不断修改和补充,仍是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及现代福利经济学的基础。在现代
西方经济学中,有时把英国学派、奥地利学派、洛桑学派也都归为新古典学派。
(二)论述题
1魁奈是如何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
魁奈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分析集中体现在其“经济表”中,该表试图通过图解的形式
来说明:一个国家(实际上就是法国)每年的总产品怎样在这三个阶级之间流通,怎样为每年的
再生产服务。
魁奈为分析“经济表”首先设定了以下前提条件:(1)实行租佃制的资本主义农业,舍去小农
经济;
(2)采用固定价格;(3)主要研究简单再生产;(4)只考察三大阶级间的流通,舍去各阶级内部的
流通;(5)每年度内各阶级之间的买卖合为一个总数;(6)农民家庭手工业被看做农业的附属
品;(7)略去对外贸易等。
在流通开始前三大阶级的状况为:(1)生产阶级进行农业生产投下100亿利弗尔的原预付,可用
10年,每年损耗10亿利弗尔,也称原预付利息;每年投入20亿利弗尔年预付(农产品)。经一年
生产,生产阶级
创造出50亿利弗尔的年总产品(农产品)。这50亿利弗尔农产品中有20亿利弗尔作为下一年的
年预付直接留在生产
阶级内部,不参与三大阶级之间的流通。(2)不生产阶级每年预付10亿利弗尔农产品原料,生
产出20
亿利弗尔工业产品,将全部参加三大阶级间的流通。(3)土地所有者阶级手中有上一年当做地
租从生产阶级手中收取来的20亿利弗尔货币,用来推动流通过程。
生产完成以后开始流通过程。全部流通包括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分为下述五个过程:(1)土
地所有者以10亿利弗尔向生产阶级购买农产品生活资料。(2)土地所有者用10亿利弗尔从不
生产
阶级手中购买工业消费品。(3)不生产阶级用第二个过程中换得的10亿利弗尔购买生产阶级

农产品生活资料。(4)生产阶级用10亿利弗尔(第一个过程中得到)购买不生产阶级的10亿利
弗尔工业
品生产资料,以补偿原预付损耗。(5)不生产阶级再用这10亿利弗尔购买生产阶级的农产品原
料。(参见表A1—3,为便于理解,采用奥地利教授鲍威尔1890年修正的略表。)
表A1—3经〓济〓表
上述五个流通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三个过程为第一阶段,其中三个阶级都解决了消
费问题(生产阶级的20亿利弗尔年预付不加入流通,留在本阶级内部,其中包括所需的生活消
费)。后两个
过程为第二阶段,解决了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下一年生产所需产品的置换。到全部流通过
程结束后,生产阶级仍有20亿利弗尔农产品作为年预付、10亿利弗尔工业品作为原预付每年
损耗的补偿。
另有20亿利弗尔作为地租在流通过程外交给土地所有者。土地所有者又有了20亿利弗尔。同
时不生产阶级还有10亿利弗尔农产品作为下一年生产的预付。这样,下一年的生产和流通又
可重新开始。
魁奈的“经济表”受到了马克思极高的评价。马克思指出这个表是极有创见的天才尝试。依
据马克思的分析,“经济表”独创性的天才的见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表”分析所设定的前提条件表现出魁奈的科学创见,使他能够科学地运用抽象法进
行本质的研究。
(2)“经济表”以每年生产的总产品为出发点,正确地把握了再生产的基础,为科学地分析资
本再生产和流通提供了可能。
(3)把资本的整个生产过程表现为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表现为再生产过程的形式,把货币流
通表现为资本流通的一个要素。
(4)“经济表”所揭示的再生产过程,包括了各阶级收入的来源、资本和收入间的交换、生产
消费和个人消费之间的关系,对科学地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是很有启发的。
但是,“经济表”中也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
(1)仅仅把农业视为生产部门,把地租看做是剩余价值的惟一形态。(2)没有正确地把社会
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部类。
(3)把工业部门看做是不生产的部门就难以对工业中的资本进行分析。同时也使得“经济表
”直接出现以下错误:第一,工业部门没有原预付(固定资本);第二,农业和工业部门本身都
没有工业品的生活资料消费;第三,少算了工业中生产出来的20亿利弗尔工业品。
2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理论有哪些发展?杜尔哥是重农主

晚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在魁奈等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重农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认
为:在杜尔哥那里,重农主义体系发展到了最高峰。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1)他在魁奈三个阶级划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把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各自再划分出资本家
和雇用工人。他指出资本家依靠其拥有的大量资本使别人劳动,通过垫支而赚取利润;而工人
除了双手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为生。不过,杜尔哥还未突破魁奈的框框,仍把农业生
产阶级和工业阶级,包括工人和资本家都看做是由土地所有者雇用的。
(2)他叙述了劳动者与土地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在第一阶段,人们既是土地所有者又是耕作
者。在第二阶段,土地已被占完,没有土地的人只好以自己的劳动向土地所有者和耕作者交换
产品,农民被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部分;交换是劳动与产品的交换。在第三阶段,土地的占有
和使用分开,土地耕作者只得到自己的工资,超过必要生活资料以上的余额被土地所有者取走
。杜尔哥的贡献是把雇用劳动的发生过程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土地)的分离过程联系起来,
但他的大多数分析仍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
(3)他虽然同魁奈一样,认为纯产品是自然的赐予,但强调指出,纯产品是自然对农业劳动者劳
动的赐予。由于把纯产品与生产劳动相联系,他实际上已认识到土地所有者占有纯产品,也就
是无偿占有别人的剩余劳动成果。
(4)他提出了当时说来最好的工资理论。他明确指出,工资是一无所有的工人出卖自己劳动所
得的报酬。他从自由竞争和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出发来说明最低工资。他认为,工资水平
的高低不取决于工人,而是取决于劳资双方的协议。劳动者的数量总是大于雇主所需的数量,
这样就会形成工人之间的竞争,结果是使劳动者的工资只限于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5)他直接用资本概念来代替魁奈的“预付”概念,把资本概念推广到一切生产领域,而且把
资本理解为是一种积累起来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他具体分析了资本的各种用途及其收入的
性质。资本的用途有五种:买进田产获取地租、用于农业方面的垫支获取利润、用于工业方
面的垫支获取利润、用于商业方面的垫支以获取利润和放债以获取利息。他进一步分析了地
租、利润和利息三种收入之间的关系,认为应地租最小、利息较大、利润量最大。因为利润
除了垫支资本外,还需大量的照料和劳动。杜尔哥强调指出投入工商业中的资本同投入农业
中的资本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他还把利润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来分析。
3评述斯密的三个阶级、三种收入学说。
三个阶级、三种收入学说是斯密全部经济学说的核心。斯密根据年产品价值分解为工资、利
润、地租这三种收入并归于三种人,明确地把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划分为工人阶级、资产阶
级和地主阶级三大阶级。
斯密详细地分析了三种收入,但由于他的二重研究方法和二重的价值论,使他的工资、利润、
地租理论都带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见解。
(1)工资。斯密一方面认为,工资是劳动创造的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另一方面又认为,工资是劳
动的自然价格。前者具有合理的因素,而后者把工资看做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从而掩盖了资
本家的剥削。
斯密在研究工资时,把劳动价格区分为劳动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自然价格取决于维持工
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市场价格以自然价格为基础由劳资双方的竞争来决定,在这种
竞争中资本家常占据有利地位。
斯密还把工资变动同国民财富的增减相联系。他指出:在财富不断增加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劳
动供不应求,工资就高;在财富不增不减的国家,劳动需求大体不变,工资维持在勉强度日水平;在财富减少的国家,劳动过剩,工资降到极为悲惨的地步。
(2)利润。斯密把利润看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是一大功绩。不过,他的利
润论也具有二重性。他的第一种利润论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利润是工人劳动对原材料所
增加的价值部分扣除工资以后的余额,被资本家无偿占有。马克思认为,在这里斯密认识到了
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他的第二种利润论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出发,断言利润是资本家垫支
资本的自然报酬,是价值的源泉之一。利润成为生产费用的一部分,具有了自己单独的来源。
斯密有时还把利润视为资本家的风险报酬。马克思称其为对利润的辩护论的解释。
斯密在研究利润的同时,研究了利息,指出利息是利润的派生形式,它随利润的变动而成正比
例变动。
斯密还指出并分析了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和原因。他认为,资本的增长会加强资本间的相互竞
争,从而使利润率下降。斯密看到利润下降的趋势是一大贡献,但他把原因归结为资本间的相
互竞争则是错误的。因为资本间的相互竞争只会使利润平均化,而不会使平均利润下降,利润
率下降的真正原因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3)地租。斯密最早系统地研究了地租。但是,他对地租的提法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共

五种:①地租是劳动产品或其价值的一部分;②地租是使用土地的代价;③地租是一种垄断价
格;④地租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之一;⑤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
斯密的第一和第二种提法结合起来是他关于地租的正确观点,即地租是劳动产品或价值在工
资和利润外的扣除,是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而取得的收入,来源于工人的无偿劳动。第四种提
法是从收入决定价值出发的,它掩盖了剥削关系,是庸俗的。第五种提法受重农主义的影响,
把自然力作用和工人劳动混为一谈。第三种提法从斯密把地租看做是土地所有权的单纯结果
来看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斯密在进一步解释时,却有许多错误。斯密认为地租有与工资和利
润不同的特点:地租成为商品价格构成部分的方式与工资、利润不同。工资和利润的高低是
价格高低的原因,而地租的高低却是价格高低的结果。如果商品价格足以补偿工资和利润,就
可以称为足够价格,即能够进入市场的价格。如果实际的市场价格超过足够价格,就可以提供
地租,超过越多,地租部分就越多。根据这种观点,地租是由于市场价格按高于足够价格的垄
断价格出卖而得到的,所以可以看做是一种垄断价格。斯密所说的足够价格实际上是生产价
格(工资加利润),但他不了解利润平均化与生产价格的形成,也未分析工农业有机构成的差别
,所以他的自然价格(工资加利润加地租)与足够价格发生了矛盾。同时,他也未能真正说明
如何由于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垄断而形成地租。
上述三个阶级、三种收入学说实际上也就是斯密的分配理论。它具有重大的意义和贡献:(1)
第一次正确划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2)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工资、利润和地租等经济范畴,以及它们所体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在一定
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从而接近认识剩余价值问题。
但是,由于斯密受资产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局限,特别是他的二重研究方法,严重影响了
他对三种收入的分析,在理论上造成了许多混乱。特别是他把三种收入归结为一切交换价值
的源泉,为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开了先河。
4〖HTH]李嘉图是如何揭示工人和资本家、资本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和
对立的?
李嘉图在他的分配理论中,坚持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分析工资和利润、地租和利润之间的关
系,从而揭示出工人和资本家、地主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对立。这是他的分配理论的重要
贡献。
李嘉图是始终撇开不变资本,只与工资相对应来分析利润的。所以,他实际上是在利润的名义
下分析剩余价值。李嘉图认为,商品的全部价值只分为两部分,即资本利润和劳动工资。他比
较详细地考察了利润量的变动规律,他断定,利润的变化完全取决于工资的变化,但与工资的
变化方向相反:工资上升利润下降,工资下跌利润上升。而工资的变动又受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工资也下降,并引起利润上升;劳动生产率下降,生活资
料价值上升,工资也上升,并引起利润下降。所以劳动生产率是利润变动的最终原因。在这里
,李嘉图特别指出了工资和利润的反方向变化关系,实际上揭示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
对立。
李嘉图关于工资和利润相互对立的论断,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肯定。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把上述论断概括为在工作日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劳动生产率可变情况下,工资和剩余价
值关系的三条规律。恩格斯也认为:确立了工资和剩余价值(在利润形式上理解的剩余价值)
的相互关系的一些主要规律。
但李嘉图的分析也存在缺陷:他把工资与利润按相反方向变化视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普遍的惟
一的规律,实际上只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忽视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家采用延长劳
动时间、加强劳动强度的方法,是可以在工资上升的同时增加利润量的。李嘉图始终没有对
剩余价值本身进行分析。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是他整个理论体系中十分出色的部分,他坚持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研究
了地租的起源。他把地租定义为是为了使用土地的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
一部分土地产品。他认为地租存在的原因是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肥沃程度及位置的差别性。
他以由优到劣的土地耕种顺序和土地收益递减规律为基础来说明地租的产生。他认为,在一
个国家早期,人少地多,没有人会为使用土地而支付地租。随着人口的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
增加,人们不得不去耕种质量和位置较差的土地,由此花费较大的劳动量,农产品价格也必然
由耕种劣等地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与劣等地相比,较好的土地可以收获较多产品,其产品价
格在补偿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外,还有一个余额,这个余额就转化为地租,由地主占有。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存在不少缺陷:如他把地租产生的条件看做是地租产生的原因,不了解地租
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只承认级差地租,不承认绝对地租;把从
优到劣的土地耕种顺序和土地收益递减规律作为地租理论的基础是不必要的和错误的。
但是,李嘉图地租理论有重要的理论和历史意义。他认为,随人口和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农产
品价格必然上涨,地租会不断提高。同时,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如引起工人工资的提高,就会导
致利润的减少。这样,通过工资这个环节,李嘉图揭示出了地租与利润的对立,从而揭示了地
主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李嘉图的地租理论是当时工业资产阶级反对“谷物法
”的理论武器。李嘉图的理论,特别是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
间矛盾的揭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前提资料。
5试析李嘉图理论体系的两大矛盾。
李嘉图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把劳动价值论发展到了资产阶级限度内能达到的最
大高度。但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及整个理论体系存在两大不可克服的矛盾,对这两大矛盾
,李嘉图及其后继者都无法解决,最终导致了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第一大矛盾是价值规律同资本和劳动相交换的矛盾,即价值规律同剩余价值(利润)规律的矛
盾。
李嘉图及古典学派的其他经济学家都认为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
样,资本与劳动相交换如按价值规律进行,实行等价交换,那么利润就不可能产生。如果承认
资本与劳动间的交换是不等价的,利润得到了说明,但价值规律遭到了破坏。
上述矛盾斯密已觉察到了,他因此提出了购买劳动决定价值乃至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庸俗理
论。李嘉图在批评斯密这一错误观点时,尽管始终支持劳动价值论,但无法对此作出正确的解
释和说明。
李嘉图不能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他和斯密一样都没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不了解在资本
主义条件下同资本相交换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作为劳动力使用价
值的劳动能创造出一个超过劳动力交换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第二大矛盾是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等量利润规律(平均利润规律)的矛盾。
李嘉图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工资的涨落只影响利润的大小,而不影响商品的价值。但是,
当他在探讨工资涨落对利润的影响时,却发现这个论断只适用于下述情况,即各个部门的资
本都用在劳动上,或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构成是相同的。如果资本有机构成、耐久性和周转
速度不同,在等量资本获等量利润前提下,工资的变动也会影响商品的价值。对此,李嘉图宣
称工资的涨落对于价值的影响是微小的,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只是一种例外现象。
李嘉图的错误在于他混淆了价值和生产价格。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各个经济范畴看做是
永恒的、不变的,从而看不到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没有去研究价值向生
产价格的转化,以平均利润率的存在作为前提,跳过一些中间环节,把价值和生产价格直接等
同起来。
6试述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产生和发展。
按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古典政治经济学指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
段,在这个阶段上包含有科学的因素。在法国,它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在
英国,从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科学功绩是奠定了科学劳
动价值论的基础。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由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最先提出,经斯密进一
步发展和系统化,由李嘉图发展到资产阶级限度内的最高成就。
配第在近代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他区分了自然价值、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和实际的市场价格。在他看来,自然价格是用货币
表示的自然价值;自然价值的高低决定于生产自然必需品所需的人手的多少;在各行业中实际
存在的人手与实际需要的人手不一定相符,在实际需要的人手的自然基础上,按实际存在的人
手计算出来的是实际的政治价格;将政治价格以货币衡量,所得到的即是实际的市场价格。
配第所说的自然价值实际上就是价值,而对自然价值或自然价格,他都用劳动来说明。他说,
假如一个人在能生产1蒲式耳谷物的时间内,将一盎司从秘鲁的银矿开采的白银运到伦敦来,
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在这个公式(1蒲式耳谷物=1盎司白银)中,他找到了商品价
值是由等量劳动计量的规律。
配第还分析了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商品价值量同劳动时间成正比
,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并论述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但是,配第的劳动价值论还有不少的缺陷和错误:(1)他混同了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2)

同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因为他把开采金银的劳动看做是直接生产交换
价值的,把其他劳动看做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而他所讲的生产金银的劳动又是指具体劳动。
布阿吉尔贝尔在分析农业生产和农业费用时,虽然不是有意识地然而却在事实上把商品的价
值归结为劳动时间。他提出了真正价值的概念。他认为,个人劳动时间在各特殊产业部门间
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决定真正价值,而自由竞争是劳动以正确的比例分配于各产业部门
的社会过程。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商品会按所含劳动量进行交换,从而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
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
在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直至斯密的将近一个世纪中,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有所发展。其
中较有影响的有:美国的富兰克林、英国的斯图亚特和匿名作者。
富兰克林肯定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可十分正确地用劳动来衡量,还区分了交换价值和价格。
斯图亚特则已经初步意识到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马克思曾给予高度评价。匿名作
者在实际上区别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并用实例说明使用价值必须是劳动产品,否则通常没
有交换价值。他对耗费劳动作出必要和通常的限定。他的观点是在《国富论》问世
以前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最进步的理论。
斯密在综合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最早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继续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和发
展。表现在:
(1)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认为使用价值是特定物品的效用,交换价值
是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斯密还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
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但他不了解使用价值是交换价
值的物质承担者,因而错误地认为没有使用价值也可能有较大的交换价值。〓〓
(2)肯定“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尺度”。认为“任何一种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
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斯密的上述论断表明,他把商品
价值的决定归结为一般的社会劳动,克服了配第的只有开采金银的劳动才创造价值和重农学
派的只有农业劳动才创造价值的错误观点。
(3)斯密还看到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认为它们在同样单位时间内所付出的劳动量是
不等的。
但是,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当他在进一步考察什么劳动决定价值时提出了两种互
相矛盾的价值规定,即耗费劳动决定价值和所能支配或购买劳动决定价值。他认为在初期野
蛮社会,商品价值由生产所耗费的劳动决定,因为那时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在量上是相等的。
但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产生后,这两个劳动量不等了,价值不再由耗费劳动所决定,而是由
购买劳动决定。由此,斯密还进一步得出了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庸俗理论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古典学派最成熟的价值论。他批评了斯密价值学说的错误,继承和发
展了斯密的正确思想,对劳动价值论作了最充分的表述和发挥。
(1)指出斯密认为没有使用价值也有交换价值的错误。认为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可以没有交
换价值,但没有使用价值,就一定不会有交换价值。事实上,他已经认识到了使用价值是价值
的物质承担者。
(2)始终坚持劳动价值论,批判了斯密购买劳动决定价值和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错误观点。在
批评斯密的前一种错误观点时,他指出购买劳动和耗费劳动是两个不同的量,不应树立两个价
值标准,商品价值只能由耗费劳动决定。在批评斯密的后一种错误观点时,李嘉图
认为,价值是第一性的因素,分配是第二性的因素,商品价值不论在资本
主义,还是在此以前都是由劳动
决定的。
李嘉图对斯密的批评是正确的,但同时也暴露出他自己的局限。首先,同斯密一样他不能区分
劳动和劳动力,不了解劳动的二重性;其次,由于他把资本主义看做是永恒不变的,因而对
斯密已觉察到的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渡中的变化也视而不见。
(3)对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作了较深入的分析。首先,承认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但只
停留在研究二者的数量关系上。其次,指出影响商品价值的,不仅有直接劳动(活劳动),还有
间接劳动(物化劳动)。强调资本(生产资料)不创造新价值,只是把自己的价值加入到产品中
去。但他没有劳动二重性理论,不能说明新价值的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是怎样同时完成的。
最后,他已经认识到,决定价值的不是个别劳动,而是社会必要劳动。但他错误地把农产品的
价值决定套用于工业品,认为工业上也都是最差生产条件的耗费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发展的最高峰。它蕴含许多科学的内容。但是
由于他的阶级局限性和方法论上的缺陷,使得他的劳动价值论乃至整个理论体系遇上了两大
不可克服的矛盾,即价值规律同剩余价值规律的矛盾和价值规律同平均利润规律的矛盾。这
两大矛盾最终不仅导致了李嘉图学派的解体,也使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陷入绝境。最后
从这种绝境中找到出路的是马克思。
7试述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理论。
在19世纪一二十年代,英法经济学家在经济危机上有着一场论争。萨伊和李嘉图否定资本主
义的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则肯定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危机。
(1)西斯蒙第的危机理论。西斯蒙第在政治经济学上最主要的贡献,就是第一个论证了资本主
义必然发生经济危机。他的经济危机理论,使他成为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西斯蒙第认为,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先于生产,在二者之间,消费起决定作用。在离群索居下,
生产服从于消费;在商品经济中,生产服从于消费转化为供给服从于需求。由于人们的消费不
能超过他们的收入,所以,国民收入调节国民开支,而国民开支消耗国民的全部生产物。在全
部收入中,工人的收入是工资,工资只是维持工人生活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它与劳动的绝对量
是不相等的,同样的生活资料将在下一年生产出更大的劳动量。由于这两种价值之间的比例
的波动,引起了国民财富的增加和减少、生产阶级的富裕和贫困、人口的增加和消灭。在他
看来,消费决定生产即是收入决定生产,而生产和收入是不等同的,英国经济学家认为增加生
产必然增加收入是错误的。收入从再生产中产生,但生产只有在实现以后,即每件产品找到它
的消费者后才转化为收入。所以,不是生产决定收入,而是收入决定生产。根据收入决定生产
的观点,年收入的总量必须用来交换年生产的总量,如果年收入不能购买全部年生产,就表明
生产超过收入,或生产超过消费,这种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危机的根源
在于消费不足。
西斯蒙第认为,消费不足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机器的广泛使用使小生
产者纷纷破产,丧失收入,从而降低了消费。同时,追求利润的生产采用降低成本、削减工资
的形式,使工人的消费日益萎缩。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方面在追求利润、采用机器和
生产不断集中下,生产有无限扩张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使财产集中
到少数人手中,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收入不足,以致国内市场日益萎缩。这就必然造成生
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西斯蒙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之所以能发展,是因为国外市场的存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
发展,国外市场将会缩小,产品实现问题最终必然出现,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西斯蒙第仅用劳动群众生活消费不足来说明危机,忽视了生产消费和生产资料的实现问题,因
而不能正确地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真正揭示危机的实质。但是,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
然性是他的一大功绩。他强调个人消费在理论上也不无意义。
(2)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尔萨斯反对萨伊、李嘉图等人否定经济危机的观点。他认
为,萨伊等人把资本主义交换归结为物物交换是完全错误的。商品决不是都同商品交换,很多
商品是同生产性劳动或私人服务交换的,而且是利用货币交换的。在他看来,财富和价值是不
同的,价值增加并不表示财富增加,财富增加依存于生产,而价值(指人们对物品的需求愿望和
购买力)的增加则依存于分配。财富和价值的关系就是生产和分配(指产品在市场上的实现)
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财富的增长应和价值的增长保持一致,也就
是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应保持一致。
马尔萨斯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加预付资本的利润构成的,而利润是在交
换中产生的。利润的实现不可能依靠工人和资本家。因为资本家既是卖者又是买者,他们在
出卖时获得的利润会在购买时丧失掉。就工人而言,他们购买的只是生活资料的一部分,只能
实现工资部分的价值,而不会产生利润。资本的利润只能依靠只买不卖的第三种人来实现。
这个只买不卖的第三种人就是只消费不生产的地主、僧侣、官吏、大批军队及年金领受人等
等。如果这些非生产性的消费者的收入及消费不足,就会出现有效需求(人们的购买愿望加上
实现这种愿望的能力)不足,从而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马尔萨斯认为,为保证资本
主义生产的顺利发展,必须使地租永远存在和增长,从而尽可能地扩大不生产阶级的消费,维
持足够的有效需求。马尔萨斯还进一步指出,地主等非生产性消费者的特殊作用就在于维持
供求平衡,使劳动成果获取最大的交换价值,从而促进财富的增长。
(3)两种经济危机的比较。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虽然都肯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可能
性,但两种理论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理论观点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斯蒙第生活的法国,小生产者在法国革命中刚刚摆脱封建奴役之后,又很快落入资产阶级新
的奴役和压迫之下。小生产者两极分化,因而一方面要保存商品生产,另一方面又力图反抗大
资本对小生产的威胁。这时的英国早已形成三大阶级构成的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
盾正在发展,但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矛盾斗争仍占主要地位,正在议会改革、货币改革和谷物
法存废上斗争。
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使西斯蒙第成为小资产阶级代言人,猛烈抨击资本主义恶果,寄希望
于国家采取正确的法律和政策,保护人民不受他人侵犯。马尔萨斯则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与代
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李嘉图对抗,反对废除谷物法。
西斯蒙第批评英国古典经济学单纯追求财富增加,忽视人的享受,出于对劳动群众的极大同情
,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新探索。马尔萨斯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大力攻击,为其地租论、危
机论建立基础,并表现出对地主阶级的依恋之情。
他们虽都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角度提出问题,都认为需求不足导致危机。但是,西斯蒙第
强调的是劳动群众消费不足,马尔萨斯强调的是地主阶级收入或消费不足。
西斯蒙第力图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不平衡,以及这种不平衡的原因,比前人更清楚地
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缺陷和矛盾,从中分析出涉及资本主义本质的问题,否定了资本主义自然、
合理、永恒的观念,丰富了古典经济学。马尔萨斯则为地主阶级获取地租的合理性辩解,并力
图证明地主阶级的存在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成为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8如何看待萨伊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
萨伊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把斯密的理论条理化和系统化,
用简单概括的方式介绍到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同时,又适应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的需要,把斯
密经济理论中的非科学成分分离出来并加以发挥,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一个较为系
统的庸俗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家对萨伊极为赞赏,认为他第一次把经济学改造成为一个严
整的容易观察的整体,称他为科学王子和斯密的伟大继承者。萨伊的主要代表作《政治
经济学概论》作为教材在欧美大陆风行一时。他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三分法、效
用价值论、生产三要素论、三位一体公式和销售论等,对以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
影响。
(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三分法。萨伊认为,在长时期里,人们把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
混为一谈。他区分了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认为前者研究的是社会秩序所根据的原则,而后者
研究的是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相应地他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部分
。这就是几乎被后来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所接受的所谓三分法。萨伊还把政治经济学和
自然科学相比拟,认为政治经济学和化学、物理学一样,是实验科学的一部分。萨伊把财富
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在严格科学规律名义下,把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变 为人与物之
间的关系。他的三分法把生产、分配和消费看成一般形态,抽去了它们的特殊性和历史性。
这些都使他能用对物质生产一般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的研究代替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研究

(2)效用价值论和生产三要素论。萨伊认为生产不创造物质,只创造效用。所谓的效用是指物
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使用价值),它是物品价值的基础。萨伊认为,劳动、资本和自然
力(土地)是生产的三个要素,它们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了效用,从而共同创造了价值。
萨伊企图用使用价值来说明价值,但使用价值千差万别难以比较,无法测定。于是他转而求助
于供求论和生产费用论,他说物品价值是测量效用的尺度,价格又是测定价值的尺度,而价格
是由供求决定的。但市场供求只能说明价格与价值背离程度,并不能说明价格与价值本身,萨
伊又用工资、利润、地租这三种收入说明价值,回到生产费用价值论上来。
萨伊的效用价值论在说明价值上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这使后来的经济学家抛弃了他的效用
的使用价值内涵,逐渐发展起一套主观效用价值论。但他的生产三要素论却被以后的资产阶
级经济学家所推崇和应用。
(3)分配论。萨伊在效用价值论和生产三要素论基础上阐明了分配论。他认为既然劳动、资
本和土地共同创造了价值,那么这三种要素的所有者工人、资本家和地主就应该得到各自的
报酬:工资、利息和地租。根据这种观点,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都有自己独立的源泉。马克思称
之为三位一体公式: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工资。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
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分配理论的彻底庸俗化。它既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又抹杀了资
本主义分配的历史性。这一公式一直被西方经济学家用来作为分析收入的依据。
(4)销售论。销售论在萨伊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萨伊认为产品的销售是产品与产
品的交换。他认为,在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过程中,货币只起瞬间作用,交换结束时将发现
总是一种产品交换另一种产品。所以,在交换中,卖者同时也是其他商品的买者,供给会创造
需求,整个社会中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相等,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不可能发生。市场上有时会
出现某种产品的滞销,这是暂时的现象,自由竞争会自动调节,使各种产品的供求趋于平衡。
他由此得出四个结论:生产越多销路越快;一个企业成功,可以帮助其他企业达到成功;进口国
外商品不会损害国内的生产;仅仅鼓励消费无益于商业,重要的是激励生产。萨伊的销售论
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推崇为萨伊定律,在政治经济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一理论的根本错
误在于混同了资本流通和简单商品流通,又把商品流通归结为物物交换,否认全面的经济危机

9试论西尼尔的经济学说及其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
西尼尔是19世纪中期英国较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纯经济学、价值论、节欲论、最后
一小时论对19世纪下半期的经济学发展起过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1)纯经济学。西尼尔继萨伊之后,认为应把政治经济学改造成为纯经济学,即把一
般立法、行政、哲学、伦理等从经济学中排除出去,只以财富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构成财
富研究前提的是很少的几个一般命题,它们是观测或意识的结果,无需证明,甚至无需详述。
这些命题是:①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财富。②人口原则。马尔萨斯的
人口规律只适用动物界和人类社会早期。在文明社会,人的社会本能会限制人的生理本能,从
而限制人口增长。③工业生产力不断提高规律。④农业报酬递减规律。西尼尔试图避开对经
济现象的价值判断,以纯粹理论来建立经济科学,他是西方实证经济学的先驱。
(2)价值论。西尼尔反对劳动价值论,他认为价值是由效用、供给有限和可转移性三个因素构
成的。西尼尔认为效用不是物品的客观的使用价值,而是能直接或间接产生快乐和避免痛苦
的能力。一种物品随其供应量的增加,它的效用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在他看来,价值生产
三要
素中劳动和资本的供给是有限的。劳动者的劳动是对安乐与自由的牺牲,资本家的资本是资
本家欲望的节制、个人消费的牺牲。价值就是由这两种牺牲生产出来的。劳动牺牲的报酬是
工资,资本牺牲的报酬是利润,二者构成生产成本,价值是由这种生产成本构成的。西尼尔的
价值论实际上是加入主观心理说明的生产费用论。西尼尔也成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先驱者之
一。
(3)节欲论。西尼尔在其价值论基础上提出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的节欲论。节欲指
节制欲望,他认为,资本是资本家的一种牺牲,资本家为提供生产资料,牺牲了个人消费所给
予的享乐和满足,即为了将来的利益放弃了眼前的享乐。资本家的这种牺牲也应有所报酬,其
报酬就是利润。节欲论只不过是萨伊三位一体公式的变种,受到了马克思的批判,但是
却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推崇和沿用。
(4)西尼尔为了替利润辩护,还提出了最后一小时论。马克思专门批判了这种理论,认为西尼
尔是最露骨地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经济学家。西尼尔的经济学说是庸俗的。它较早地用人的
心理因素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不仅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而且对政治经济学走向主观唯心主
义的道路起了一定的作用。
10试论李斯特的经济学说及其影响。
李斯特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他从当时德国的落后情况出发,反对英国古典经济的自由贸
易理论,主张实行保护贸易,发展本国生产力,促进德国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促进德国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为了阐明这一基本主张,李斯特提出了国民经济学理论、关税保护论、
生产力论和经济发展阶段论。
(1)国民经济学理论。李斯特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法,主张运用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历
史主义方法。他指责斯密及其以后的经济学不强调经济生活中国民有机体的重要性。他认为
古典经济学是一种世界主义的学说,它始终只是以整个人类社会利益为惟一的研究对象,完全
没有顾及各个国家的不同利益。他主张建立一种国民经济学,即从民族的立场出发所理解
的政治经济学,它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
(2)关税保护论。李斯特认为,古典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关于全面实行自由贸易和在世界范围内
实现人类经济联合的要求,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较落后国家的民族利益。他指出,只有两个国
家在工业发展上处于大体相等的水平时,才能实现自由竞争共同获利。因此,落后国家必须先
加强自己的力量,才能有条件同先进国家进行自由竞争。李斯特认为,当时的德国正是一个比
较落后的国家,因而应当通过关税保护使德国首先实行工业化,然后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实行自
由竞争。李斯特还为此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建议。李斯特的关税保护论代表了德国工业
资产阶级的利益。
(3)生产力论。为了论证关税保护论,李斯特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生产力论。他指责古典学派只
重视财富,只重视交换价值,而忽视了生产力。他认为,财富产生的原因是生产力,它比财富本
身要重要得多。它不仅可以使已有的财富得到保障,而且可以使已消耗的财富得到补偿。
李斯特所主张的生产力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类型:①人的生产力,包括精神的和肉体的。②自
然的生产力。③社会的生产力。④物的生产力。其中①和②是不可分离的,否则就不能发挥
作用,而且①和②必须在社会生产力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其中,物的生产力是核心
部分,它包括工、农、商业资本的生产力,其中工业是基础的基础。李斯特还认为各种生产力
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一国发展程度取决于它的生产力发展程度。为了发展德国的生产力,李
斯特主张应当不惜暂时的牺牲和损失,实行关税保护,限制外国廉价商品进口,保护国内工业
品占领国内市场。他还提出一系列发展生产力的具体建议。
(4)经济发展阶段论。为进一步说明德国实行关税保护的必要性,李斯特还提出了他的经济发
展阶段论。他提出,一国的经济发展需经历以下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
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他认为,当时的德国正处于由农工业时期向农工商业时
期过渡的关键时刻,应该实行关税保护政策,以促使德国工业的迅速发展,提高德国工业生产
力,具有与它国竞争的能力。
(5)影响。李斯特的经济学说不仅对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而且在经济学理论界也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它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学派,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反对个人主义的抽象
研究方法,主张从历史的、民族的特点出发建立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第二,否认普遍的经
济规律的存在,强调经济发展的民族性。第三,强调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②李斯特的关税保护论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落后国家争取工业进步、国
家统一和独立的利益,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故而也成为后来发展经济学的重要来源。
但是,李斯特从强调各国特殊性出发,走到反对劳动价值论、否定一般经济规律则是错误的,
缺少价值论的基础,也很难正确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力的发展。
李斯特是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中最进步的经济学家。他的学说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
代表德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但也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所处的矛盾地位。
11试述边际效用学派及其起源。
边际效用学派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创建、发展、宣扬边际效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
的其他经济理论的为数众多的人物和学派的统称。它以不同于以前传统经济学的面目出现,
但很快得到传播,并成为后来正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组成部分。
(1)理论渊源。效用价值的思想,在近代大致与劳动价值思想同时出现。17世纪英国的巴尔本
就认为商品价值是由效用决定的。18世纪中叶,瑞士数学家伯努里提出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
递减的思想。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加利安尼于1750年提出了效用和稀缺性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
原理,为边际分析开了先河。不过,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30年代,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古典
经济学占支配地位,效用价值论仅缓慢发展。19世纪30年代以后,古典经济学的衰落为边际效
用价值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刺激。英国的劳埃德被认为是明确以边际效用来说明价值决定
的第一人。爱尔兰的朗菲尔德提出了边际成本和边际需求概念。法国古尔诺较多使用了边际
分析方法,并且是数理经济学的鼻祖。德国屠能也使用了边际分析方法,并对马歇尔产生重大
影响。戈森被视为边际效用学派的直接奠基人。他在1854年发表的《人类关系法则及人类行
为规范》中提出了戈森定律,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效用最大化规律,奠定了边际效用学
派的基础。
(2)产生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几乎同时
而又彼此独立地系统阐述了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思想,为边际效用学派奠定了基础。
19世纪80年代以后,边际效用学派进入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①威克塞尔和庞巴维克使边际
效用价
值论进一步通俗化和系统化。②帕累托等人把基数效用论转变为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在
经济学中得到应用。③威克塞尔等对边际主义学说进行综合阐述。④美国克拉克提出了边际
生产力分配论,标志着边际主义学说的完成。20世纪初边际学派已从异端和支流成为西方经
济学的正宗和主流,古典经济学和边际方法获得进一步综合,主要代表人物为马歇尔。这一时
期是边际效用学派的归宿阶段。
(3)方法论。边际效用学派在方法论上主张抽象演绎法。它具有以下特点:①注重心理分析。
他们把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归结为人的无限欲望和资源的有限之间的关系。把人的欲望及其
满足规定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出发点。②个人主义。他们把社会看做个人的机械总和
,认为孤立的个体是复杂的社会经济的缩影。他们把鲁滨逊式的追求最大满足和利益的微观
个体经济行为作为其理论分析的依据和典型模式。③在具体分析方法上强调边际分析和数学
分析。
(4)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边际效用价值论。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
是人对物品效用(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的主观评价。价值来源于效用,又以稀缺性为前提,其
尺度是边际效用。不能满足人的欲望的生产资料价值由其生产的最终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
。物品的市场价格是供求双方物品主观评价达于均衡的结果(包括局部均衡价格论和一般均
衡价格论,前者以马歇尔为主要代表,后者以瓦尔拉斯为主要代表)。边际效用价值论起初被
用来反对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后来被用于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其根本谬误在于,把
价值归结为一种没有社会历史内容的主观的永恒范畴。
(5)分配论。分配理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要理论,也是其最终说明的目的。它的几种主要分
配论都是以主观价值论为基础的,但具体分析和论证有所不同。
①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用人们对同种同量物品在现在和未来两个不同时间内的主观评价的
差异,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剥削收入。
②威克塞尔的归属论把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收入当做生产资料价值的归属问题。
③克拉克则将边际效用价值论、生产三要素论及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结合起来,提出了边际生
产力论,用它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分配问题。这一分配论的出现,使边际原理在分配领域
中贯彻到底,最终确立了边际主义的分配论。
④马歇尔在均衡价格论基础上运用边际生产力论、生产费用论以及把萨伊的生产三要素扩充
为四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组织(或企业家才能),确立起生产要素均衡价格论。这一
理论仍然是当代西方经济学沿袭的分配论。边际效用学派的分配论虽然种类繁多,但都掩盖
了资本主义的真实关系,具有明显的辩护性质。
边际效用学派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它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至今仍然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特别是其边际分析法和数量分析法还成为当代宏观经济
学和计量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
12评述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庞巴维克经济学说的基础。他对这一理论的论述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庞巴维克批评以往经济学家只把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所以常常陷入矛盾。他把价值区分为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主观价值是一种财货对于物主福
利所具有的重要性。客观价值指一种财货获得某种成果的力量或能力。它不属于经济关系,
只属于单纯的技术关系,如食品有营养价值、肥料有肥田价值等。客观价值中只有客观交换
价值与政治经济学有关。价值理论既要解释主观价值的规律,又要解释客观交换价值的规律;
前者是价值论,后者是价格论。
(2)价值由人们的主观评价决定。庞巴维克否定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认为价值只表示某种
关系(主观价值是人与福利的关系、客观价值是产品与其成果的关系)。他否定效用是商品的
内在属性,认为产品的效用是它能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它的大小决定于人的主观判断。效用
和价值是不相同的,为人类服务的一般能力的较低等级为效用;不仅满足人类需要,还是人类
福利不可缺少的条件的较高等级为价值。物品只有具有稀缺性时,才会引起人们的主观评
价而具有价值。
(3)价值的尺度是边际效用。庞巴维克认为,商品价值是由人们的主观评价决定的,其尺度是
边际效用。他认为,一产品可满足多种不同的欲望(如水可喝、洗衣物、浇花等),这一系列的
欲望的重要性不同;同样,在满足某一种欲望时,随这种欲望得到的满足程度的变化,产品的重
要性也不一样(如第一、二、三杯水等)。在众多不同等级的效用中,处在边沿上的,或重要性
最小的效用是边际效用。产品的价值不由其最大效用,也不由其平均效用,而是由其边际效用
决定。
(4)生产性物品(生产资料)价值的决定。庞巴维克认为,生产资料不能直接供给人们需要,但
生产资料最终生产出来的消费品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生产资料的价值是由消费品的边际
效用来决定的。
(5)客观交换价值(价格论)。他认为,买卖双方众多个人对物品都有不同的各自的主观评价,
接近于供求平衡的两对买卖者称为边际对偶,市场价格是由边际对偶的主观评价所
限制和决定的。
庞巴维克等边际学派经济学家认为,边际效用价值论解决了经济学中的重大问题。萨伊等人
用使用价值定义的效用说明价值,难以说明面包使用价值大但价值小,钻石使用价值小但价值
大的两难问题。边际学派把效用定义为随人的主观评价可以变化的量就能说明:就社会来说
,面包数量相对较多,边际效用小,所以价值小;钻石数量极少,其边际效用大,所以价值大。
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是直接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是不科学的:把价值归结为人
对财货效用的主观评价和相对稀缺性的结果,抹杀了价值的客观物质内容,歪曲了价值的本质
,起着否认资本对劳动剥削的作用;认为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效用,无法真正解决价值的
决定问题。因为欲望和效用都是心理因素,根本无法用数量来测量。把生产资料价值看做是
由消费品边际效用决定是倒因为果。把人对物品的主观评价作为价格形成的基础也是倒因为
果。事实上,不是人们对商品的主观评价取决于价格,而是商品价格决定了谁是购买者。庞巴
维克的价格论是用心理因素加以说明的供求论。
13试论马歇尔经济学说的特点。
马歇尔的经济学说是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总结,是自约翰·穆勒后的又一
次大综合。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最大特点是折衷,它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马歇尔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同时也研究人的学问。这在本质
上与传统经济学没有区别,但吸收了边际学派的心理分析。他所说的研究人,即是研究人的动
机。他把人类动机归为两类: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人类经济生活由这两类动机支配,前者促
进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后者制约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人们的动机从性质上是无法衡量的,
经济学家不能衡量心中任何感情本身,但满足和牺牲在程度和数量上可通过间接的办法,即通
过货币作为标准来衡量。因此,经济学主要就是用货币来对活动着的动力和阻力的数量的研
究。这样,马歇尔就使经济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了。不仅如此,马歇尔还吸收历史学派
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广义界定,主张经济学与社会学合流。
(2)方法论。①马歇尔既主张采用推导理论模型的抽象法,又赞成采纳历史主义的描述法。他
对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就经济学研究是采取历史归纳法还是抽象演绎法争论的态度是:每
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利有弊,因此,各种方法应当互相配合,而不应互相排斥。②吸收了庸俗进
化论,提出所谓“只有渐进,没有突变”的连续原理,以分析各种经济现象。③把数量关系分
析法更明确地演化为边际增量分析法,不仅用它分析价值问题,而且把它推广到其他经济问题
的分析上,如国民收入的分配、生产要素的组合替代原则、生产过程中各类资源的配置等。
④把力学中的均衡概念引入经济分析当中,创立了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法,运用这种方法来分
析相反经济力量之间的关系,如均衡价格的形成。这一分析方法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分析
方法的基础。⑤运用数学公式、几何图形以及图表来解释经济现象,例如供给表和需求表、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弹性公式等。
(3)价格理论。马歇尔的价格论亦即他的价值论。在价值决定问题上,马歇尔把传统经济学的
供给(生产费用)决定论和边际学派的需求(效用)决定论结合了起来。他认为需求和供给二者
都是价值决定的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均衡价格。这样,马歇尔既否定了劳动价值论,
又修改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这一价格理论至今仍然是西方经济学中价格理论的基础。
(4)分配论。马歇尔把萨伊的生产三要素扩充为生产四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或
企业家能力)。他运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依次研究各个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成为四个生产要素
的均衡价格决定论,即各生产要素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均衡形成它们的均衡价格——工
资、利息、地租和利润。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第二部分单元过关参考答案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一)名词解释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由于考察的对象和分析的着眼点
不同,西方经济学大体上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
济单位
(消费者、生产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
数值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国民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
总产量和资源的总利用量的决定及其变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一
方面,总量是由个量构成的,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另一方面,个量总是在一定
的总量中运行的,只有了解了宏观经济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微观经济学。但二者都是在假
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不变的条件下分析总量或个量的变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
学并不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两个流派,它们都有着不同学派的经济理论。现代宏观经济学是在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1936年)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则
可追溯到古典政治经济学。
2需求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在一系列可能的
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需求表示了消费者在每个
价格下消费商品数量的计划。一般说来,随着商品价格的提高,消费者消费商品的数量减少
。消费者消费商品的数量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也受到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
、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偏好程度、消费者对未来情况的预测等因素的影响。
消费者的需求可以由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等形式加以表示。所有消费者对一种商品
的需求构成该商品的市场需求,它由一系列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总量所决定

3供给供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者在一系列可能的
市场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供给表示了生产者在不同
商品价格下供给商品数量的计划。一般来说,生产者供给商品的数量与该商品的价格同方向
变动。此外,这一供给量也受到其他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的技术水平、生产者的预
期、政府的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生产者的供给可以由供给表、供给曲线和供给函数等形式加以表示。一种商品的所有供给构
成了该商品的市场供给,它由一系列价格下所有生产者的供给总量所决定。
4均衡价格使得供给量恰好等于需求量时的市场价格水
平。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
高于均衡价格,那么,供给数量大于需求数量,一部分生产者就会因商品卖不出去而被迫降
价,从而市场价格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那么需求数量大于供给数量,
一部分消费者因购买不到所需求的商品而愿意出高价,结果市场价格提高。因此,市场竞争
的结果是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
之间的差额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它是因市场竞争而给消费者所带来的一种满足程度的
度量。由于在不同的消费数量下,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不同,消费数量越小,愿意支付

价格水平就越高,所以在低于市场价格限定的消费数量下,消费者每消费一单位的商品就获
得一定的剩余,这一剩余等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额。这样,消费者会选
择消费数量直到愿意支付的价格恰好等于市场价格,此时,消费者增加消费数量不再增加剩
余。因此,消费者剩余是需求曲线与市场价格线之间的面积。
6生产者剩余实际价格与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之间的
差额给生产者带来的福利水平。由于生产者在不同的供给量下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随着供给
量的增加而提高,所以在既定的市场价格水平下,只要生产者提供低于市场价格所对应的供
给量,那它就会获得恰好等于市场价格与愿意接受的价格之间差额的剩余,这一部分剩余构
成了生产者的经济福利。从数量上来看,生产者剩余所度量的福利等于实际价格与生产者供
给曲线之间的面积。
7需求弹性相应于影响需求量的某一因素的变动,为需
求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对应于不同的影响因素,需求弹性可以区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
的收入弹性和需求的交叉弹性等。需求弹性的大小通常由弹性系数加以表示。弹性系数定义
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影响需求的因素变动的百分比之比。以需求的价格弹性为例,需求
的价格弹性反映了商品价格变动1%时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依照于所考察的需求曲线上的区
间范围的不同,弹性系数可以由点弹性和弧弹性系数来界定。影响需求的因素都从另一方面
影响弹性值的大小,尤其是替代品的多少、考察弹性的时间长短对弹性系数有重要的影响。
8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一样,可以相应于影响供给量的
各个因素分别定义供给的各种弹性。作为例证,通常以供给弹性表示供给的价格弹性,其数
值以弹性系数来表示。供给弹性系数定义为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供
给弹性也有点弹性和弧弹性之分。生产的技术特征,如生产产品所需的机器设备、生产的周
期、各种投入的替代性等,以及考察供给量变动的时间长短等对一种产品的供给弹性的大小
起决定性影响。
9效用人们消费或拥有某种商品一定数量时所获得的满
足程度。一种商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不同于该商品的使用价值。效用是消费者给予该商
品的评价,它具有主观性。不同的消费者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消费相同数量的商品组合,可
以分别获得不同的效用;即使同一个消费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消费同样数量的商品
组合,也可以获得不同的效用满足程度。效用的大小通常由效用函数所表示,它是消费商品

量的函数。效用值可以基数地,也可以序数地加以度量,这取决于效用理论的假定。
10基数效用论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它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
(1)假设。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即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
以用基数1,2,3,…来表示;而且每个消费者可以准确地说出消费各种商品所获得的效
用是多少。因而,只要效用函数可导,就可以求得边际效用值。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
(2)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是对消费所能获得的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即在既定的收入约束下追求
最大的效用满足。因而,消费者均衡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求得
〓〓maxU=U(x1,x2,…,xn)
〓〓stP1x1+P2x2+…+Pnxn=m
均衡条件为
〓〓〓〓MU1P1=MU2P2=…=
MUnPn=λ
(3)由边际效用MU递减,以及均衡条件,可以推导出个人需求曲线MUP
=λ向右下方倾斜。然后将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就可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1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某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时,随
着消费量的增加,新增加的一单位该商品所带给该消费者的效用的增加量,即边际效用将递
减。多数商品具有这一规律,但也有例外。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的一个重要假设

12序数效用论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它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
(1)假设。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只能用序数来表示,它怀疑基数效
用论的关于个人之间效用值的比较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认为消费者所能知道的只是满足程
度的排序情况。关于效用或偏好的特征反映在无差异曲线上,而预算约束则使用预算约束线
来表示。
(2)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是在既定的收入约束下对消费所能获得的效用最大化的追求。消费者
均衡可以表示为消费者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此时的均衡条件为
〓〓MRS1,2=P1P2
(3)任何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预算约束线变动,从而使得消费者的均衡点随之变动。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使得消费者按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该商品
的消费量也随之变动,得到消费者在这一系列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即个人需求曲线(参见图A2—1)。
〖PSA21,+97.7mm。69.6mm,BP#〗
图A2—1〓Q1的需求曲线
(4)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大小。对于正常物品而言,价格下降的

代效应导致的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导致的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样也增加。只有
在收入效应为负,并且绝对值超过替代效应时,才会出现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
(5)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沿横向加总可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13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对某两种商品的组合的偏好
情况,其上任意一点都表示相应的商品组合对该消费者而言具有相同的效用水平,是没有差
异的。根据偏好的一些假设,可得出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性质:具有负斜率;位置越高的无
差异曲线表示的效用水平越高;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无差异曲线族具有密集性;
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相反数即边际替代率MRS是递减的。无差异曲线作为消费者偏好的体
现,在消费者行为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4预算约束线表示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的预算
约束条件,因为一定时期内消费者的收入是一定的。预算约束线方程为
〓〓P1x1+P2x2+…+Pnxn=m
在只消费x1和x2两种商品时,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为-P1/P2,其位置取决于两种商品
的价格及收入水平。预算约束线上的点以及预算约束线以内的点都表示消费者的收入所允许
的消费数量,而预算约束线以外的点,消费者则不可能达到。
15消费者均衡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维持其不变的
一种状态。在基数效用意义下,当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下实现了效用函数值最大,那么消
费者处于均衡,条件为MU/P=λ,其中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在序数效用意义下,当无差
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时消费者处于均衡,条件为MRS1,2=P1/P2。只要消
费者面对的商品价格和收入不发生变动,那么由消费者均衡所决定的商品组合的均衡消费量
不变。如果其中某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那么消费者均衡点将沿价格消费扩展线变动。如
果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动,消费者均衡点将沿收入扩展线变动。
16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的斜
率的相反数,它表示某两种商品对某消费者的替代关系,即一单位商品X可以替代多少
单位商品Y,并且保证所获得的效用水平保持不变。MRS一般具有递减趋势(但不排除有
例外),表示消费者拥有某商品越少,就越不愿意用它来换取另外相对富足的商品。
17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因收入和相对价格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
变动。以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为
例,例如第一种商品价格P1下降,那么,因价格下降使得消费者的收入相对增加,从而可

购买到的商品组合数量增加,当然价格下降商品的需求量一般而言也会相应地增加。另外,
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使得该商品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变得便宜,从而在保持原有效用水平
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多购买降价商品以代替其他商品的消费,这就是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替
代效应的结果可以在图A2—2中得到说明。
图A2—2〓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图中,由于Q1的价格下降,使得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由I1变动到I2。相应地,消费者
消费Q1的数量由Q11变动到Q12。其中,I1与u1相切决定Q11,I
2与u2相切决定Q12。作I2的平行线I′1并与u1相切,那么I′1与u1
决定
Q′1。消费者在保持u1不变的条件下,增加Q1的消费(Q′1-Q11)来代替相对
昂贵的Q2,这就是替代效应。消费者的收入增加,预算约束线由I′1平移到I2,使得
增加Q2的消费(Q12-Q′1),这就是收入效应。一般来说,价格下降的替代效应为
正,而收入效应可正可负。
18吉芬商品以经济学家吉芬(Giffen)命名的一种
特殊商品,随着价格的上升,市场对它的需求量增加。对于这种违反需求规律的商品,经济
学家利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给予了解释。对于收入相当低的消费者来说,一种在生活中占
重大份额的商品价格提高所产生的收入下降的效应是非常大的。这时,消费者用没有降价的
商品替代涨价商品的效应远远小于收入减少而造成的对未涨价商品减少需求的效应,从而不
得不用尽管涨价但仍比较便宜的商品代替未涨价商品,结果使得涨价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即
吉芬现象出现在价格上升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符号相反,并且后者绝对值大于前者的情况
。在现实经济中,吉芬商品是少见的,因而被看成是违反需求规律的特例。
19生产函数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和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
下,一定的生产要素数量组合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生产函数反映了一个生
产过程的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它与生产者所选择的生产技术有直接的关系
,并随技术水平的变动而变动。
20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由美国数学家科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共同设计出来的一种生产函数。其形式如下:
〓〓Q=ALαΚβ
式中:A为技术系数;L为劳动的投入量;K为资本的投入量;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L和
资本K的产出弹性系数,并且0<α,β<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具有许多良好的性质。例如,它不仅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直
观地表
示出来,而且以技术系数A反映了技术对生产的影响;该函数通过对数函数的变换可以转换
为线性函数,因而更容易分析和计算;利用α和β的数值的大小,可以判断生产的规模收益
的特性等等。所以,这一生产函数形式在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中被广泛使用。
2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
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该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单位生产要素投入增
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最终会出现递减的一条规律。技术水平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保持
不变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的前提条件。在既定的土地上不断增加劳动投入所引起的边际
收益递减的例子,经常作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例证。
22规模收益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
相同的比例时,总产量从而总收益的变化情况,反映了企业的生产规律的改变对产量从而
对收益的影响。如果因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而引起的收益的增加比例大于要素增加的比例,
那么,生产呈现规模收益递增;如果收益增加的比例等于要素增加的比例,那么,生产呈现
规模收益不变;如果收益增加的比例小于要素增加的比例,那么生产则是规模收益递减的。
23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内在经济指一个厂商在生产规
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原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其原因主要有:使用更先进的机器设备、实现
专业化、提高管理效率、综合利用副产品、取得有利的销售条件等。相对地,有内在不经济

外在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给个别厂商所带来的产量和收益的增加。其原因主要
有:更方便的交通、更多更灵通的信息、更多更好的人才等。相对地,有外在不经济。
24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等产量曲线是指生产出相
同产量的生产要素的各种组合构成的曲线。等成本曲线是指由成本相等的要素组合所构成的
曲线。正常的等产量曲线具有负斜率,凸向原点,不相交;等成本曲线则为一负斜率的直线

25技术替代率等产量曲线斜率的相反数,它表示两种
生产要素之间的技术替代关系,以保持产量不变为前提。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表示在保持
产量不变的前提下,某要素投入量越少,越不容易被另外的要素所替代。
26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区域又称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指理性的生产者所限定的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范围。如果生产处于短期,并且只有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是可变的,那么该变动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处于平均产量最大值点与边际
产量等于0的点之间,如图A2—3(a)中的L1≤L≤L2。在L1
的左边,生产要素投入L的边际产量超过此时的平均水平,相对于固定投入而言,变动投入L的投入数量相对不足,所以
理性厂商不会把投入数量停留在这一范围内。而在L2的右边,L的边际产量为负,很显然
,厂商不会把投入增加到这一范围。如果生产过程处于长期,或有两种以上的投入是可变的
,那么该两种(或多种)可变投入要素的经济区域位于等产量曲线的水平和垂直切点连成的两
条曲线之间,如图A2—3(b)中OP1和OP2包含的范围。就一条等产量曲线而言,
投入K超过OP1和投入L超过OP2的范围,则意味着生产同一数量的产出可以通过同时减少
L和K来实现,因此理性厂商会把投入组合限定在L和K可以有效替代的区域内。
〖PSA23,+44.8mm。100.9mm,BP#〗
图A2—3〓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区域
27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在既定产量下总成本最小,或既
定成本下使得总产量最大的生产要素组合。在图形上,表现为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切点
所对应的要素组合。这个切点,在微观经济学中叫做生产者均衡点。由于等产量曲线的斜率
是两种生产要素的技术替代率,等成本曲线的斜率是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所以最优要
素组合的边际条件是:RTS=r1/r2,即两种生产要素的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生产要素的
价格比率。又由于两种生产要素的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实物产量的比率,所
以,此条件又可表示为:MP1/r1=MP2/r2,即x1的边际实物产品/x1的价格=x
2的边际实物产品/x2的价格。该公式表示生产者的每一单位成本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
要素,获得的边际实物产品都相等。厂商的生产在生产者均衡点上进行,也就是达到了利润
最大化。
28利润最大化原则生产理论认为,对一个厂商而言,
它的原则就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厂商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即MR
=MC。这是因为,如果MR>MC,表明还有潜在利润没有得到,厂商增加生产是有利的。在边际
收益既定(至少不增加)的条件下,厂商增加生产的结果是边际成本增加。但是,只要边际收
益大于边际成本,厂商就会增加生产,直到两者相等;反之,如果MR<MC,厂商减少生产有
利于利润增加。只有在MR=MC时,厂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才会既不增加生产也不减少生产

29机会成本和经济成本机会成本是指生产某种产品耗
费的资源所能生产的其他商品的价值。它是对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度量。资源配置的效率高
,则生产的机会成本就低。
经济成本是指按照机会成本计算的成本,包括显性成本(或会计成本)和隐性成本。隐性成本
是指会计成本中并不计入,但属于机会成本的那部分成本,例如企业所有者自身的工资,由
于他的劳动并未通过市场购买得到,所以容易被忽略在成本之外,但它却是企业生产的机会
成本。
30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短期成本是指在生产者来不及
调整某些生产要素数量的情况下,生产一定的产出数量所花费的成本。短期成本包括固定成
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
长期成本是指生产者在可以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数量的情况下,进行生产所花费的成本。长
期成本只包括可变成本。它是短期成本中从长期角度看有最低值的那些成本所组成。长期总
成本曲线、平均成本曲线分别是短期总成本曲线、平均成本线的包络线。〓〓〓
31成本函数厂商生产一定量的产出与成本之间的对应
关系。成本函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1)生产的技术水平,即投入与产出之间
的关系。在同等条件下,生产的技术水平越高,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出所花费的生产要素越小
,从而成本越低。(2)生产要素的价格。要素价格越高,生产等量产出的成本越大。(3)厂商
的行为。厂商合理安排要素投入组合对成本起直接的影响。在理性厂商的假设下,厂商会依
照于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来安排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以代数形式,生产的技术水平可以表示
为生产函数,生产要素价格对成本的影响表示为等成本方程,而厂商的行为可以表示为生产
要素的最优组合或生产扩展曲线方程。所以,成本函数由以下三个方程决定:
〓〓Q=f(L,K)C=rLL+rKK+FC
MPLrL=MPKrK(1
)(2)(3)
由式(1),式(3)求出L=L(rL,rK,Q)和K=K(rL,rK,Q),代入式(
2)可得〓〓C=C(Q)+FC
即为成本函数。
32厂商均衡厂商获得最大利润并将继续保持不变的一
种状态。在不同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厂商的均衡状态不同,从而所决定的价格和产量也不同
。按照厂商均衡理论,市场结构分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
全垄断。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短期均衡条件是MR=MC,但MR>AVC;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
:MR=MC=AC=AR。在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的长期和短期均衡条件都是:MR=MC,但此时一般
会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是MR=MC,这与完
全垄断
条件下的短期均衡相同;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C=MR,AC=AR,不存在超额利润。在寡头
垄断条
件下,由于任何一家厂商的价格和产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寡头市场的变化。所以,寡头垄断
条件下不存在一般的均衡条件。(寡头垄断条件下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参见“古诺解”、“
折弯的需求曲线”。)
33完全竞争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的条件是:(1)对单个厂商而言价格既定。市场上有大量互相独立的买者和卖者
,他们是既定价格接受者而不是决定者。(2)产品同质。所有卖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都是同
质的、无差异的产品,对买者来说没有任何差别。(3)要素自由流动。所有要素都可以自由
流动,进入或退出市场。(4)信息充分。卖者和买者都可以获得完备的信息,双方不存在相
互的欺骗。除此之外,还有完全竞争者都具有理性的假设。事实上,这种理想的完全竞争市
场很难在现实中存在。但是,完全竞争市场的资源利用最优、经济效率最高,可以作为经济
政策的理想目标,所以,西方经济学家总是把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当做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
,并把它作为一个理想情况,以便和现实比较。
34P=MC
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是
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均衡的基本条件。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收益等于价格,即MR=P,此时

商均衡也就可写为MR=MC。当P=MC时,厂商获得最大利润,其经济行为处于稳定状态,
一般
不再变动其产量和要素的投入量及投入方向。此时,社会给予厂商所生产的最后一单位的评
价为价格P,它恰好等于厂商生产该单位产出所花费的成本MC。因此,社会评价等于社会成
本,厂商的产量对社会而言实现了最优。
35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供给曲线有短期和长期之分。
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只是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那一部分边际成本曲线。这是
因为为了取得最大利润,在给定的价格下,厂商会按照边际成本曲线上相应的数量提供产出
,但有理性的生产者决不会在平均可变成本亏损的情况下进行生产。在长期中,由于厂商能
够调整生产规模,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因此只有在市场价格大于或等于平均成本时,厂商
才会进行生产。所以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位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那一部分长
期边际成本曲线(参见图A2—4)。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都符合MR=MC原则,厂商利润
达到最大化。
〖PSA24,+82.2mm。105.1mm,BP#〗
图A2—4〓完全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
36完全竞争厂商的关闭点又称停止营业点。在完全
竞争条件下,该点为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与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如果边际收益恰好在
这一点上,那么平均收益AR,即价格P等于平均可变成本AVC所对应的产量为q,如图A2
—5所示。厂商出现亏损,亏损额为平均总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的差乘以产量,或平均不变
成本乘以产量。如果不生产,厂商也会出现这样的亏损。因此,价格为P时,厂商生产和不
生产是一样的。如果价格高于这一点,那么即使出现亏损,也不会超过固定成本的损失,所
以厂商会继续生产。如果价格低于P,厂商就会停止生产,因为这时亏损大于不变成本。因此,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成为厂商在短期是否生产的关键之点。
〖PSA25,+45.9mm。72.7mm,BP#〗
图A2—5〓完全竞争厂商的关闭点
37完全垄断完全垄断市场是理论中假设的与完全竞
争相对立的另一种市场类型。它是指一家厂商控制一个行业的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它具有
如下特征:(1)厂商就是行业。完全垄断市场只有一个厂商,它提供整个行业的产销量。(2)
产品不能替代。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不存在产品相近的替代品的竞争,其需求的交叉弹性为
零,厂商不受任何竞争性威胁。(3)独自决定价格。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可以利用各种手
段决定价格,以达到垄断的目的。(4)实行差别价格,以攫取最大的超额利润。
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1)规模经济;(2)自然垄断;(3)原料控制;(4)
特许专利。同完全竞争一样,完全垄断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但西方经济学家却把完全
垄断理论作为分析各种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重要基础。完全垄断也称为垄断或纯粹垄断。
38产品差别垄断竞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
仅指不同质的产品,而且还指同质产品中存在商标、款式、颜色、包装或销售条件等区别。

品差别的主观特性和客观特性是同等重要的。由于存在着产品差别,消费者对不同厂商的产
品产生不同的偏好。所以西方经济学认为,产品差别是垄断形成和存在的原因。一方面,垄
断竞争市场的每一厂商提供的产品都存在某种差别,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垄断程度取
决于产品差别程度。产品差别越大,垄断程度越高。另一方面,有差别的产品之间又存在替
代性,因而存在着竞争。产品差别在垄断竞争条件下是厂商进行品质竞争的重要手段。
39垄断竞争又称不完全竞争,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
断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西方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只是两种极端情况,比较现
实的是垄断竞争。它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
垄断之间。它有四个基本条件,(1)存在产品差别。(参见“产品差别”。)(
2)市场
上有许多卖主和买主,他们是市场价格的影响者,但不互相勾结控制市场价格。(3)买卖双
方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即厂商规模较小,因而进出市场没有多大障碍。(4)在垄断竞
争条件下,生产近似产品的厂商组成生产集团。在一个生产集团中各个厂商具有相同的需求
曲线和成本曲线。垄断竞争厂商在大城市的各种零售业、手工业、印刷业中是普遍存在的现
象。
40寡头垄断市场介于垄断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另一
种比较现实的混合市场。它是指少数厂商完全控制一个行业的市场结构。它的基本特征是:
(1)厂商为数不多。每个厂商在市场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产品价格具有相当的影
响力。当厂商数为两个时,叫双头垄断,是寡头垄断市场的极限。(2)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任一厂商进行决策时,必须把竞争者的反应考虑在内,因而既不是价格制定者,更不是价
格接受者,而是价格的寻求者。(3)这种依存影响关系使寡头厂商产品的需求曲线具有不确
定性,所以寡头厂商无法精确找到自己产品的需求曲线。寡头垄断市场的情况非常复杂。按
照是否存在产品差别可分为差别寡头和纯粹寡头;按照厂商是否勾结可分为有勾结行为的寡
头和独立行为的寡头。
41折弯的需求曲线又称斯维齐模型。折弯的需求曲线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需求曲线,斯维齐用该曲线分析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与产量的决定。其假
设条件是:一家寡头厂商提高价格时,竞争对手为了增加销售量不提高价格;当它降低价格
时,竞争对手为了不减少销售量也降低价格。因此,寡头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是折弯的(参
见图A2—6)。
〖PSA26,+51.2mm。69.1mm,BP#〗
图A2—6〓折弯的需求曲线
图中,DVd是寡头垄断厂商面临的折弯需求曲线,V是折弯点。与点V相对应,边际收益
曲线MR出现间断点。边际成本曲线MC1或MC2与MR的交点决定产量q,q与DVd线上的点V对
应确定价格为P。垂直虚线E1E2表明,寡头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具有稳定性。MC在E1E
2间变动,都不会影响P和q。折弯需求曲线是存在于寡头厂商决策者心目中的主观需求曲线
,为寡头厂商维持刚性价格提供了一种解释。但它没有解释开始时市场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42差别价格亦称歧视价格。指垄断企业为了榨取更多
的消费者剩余,而就同一成本的产品对不同的消费者规定不同的价格,或者就不同成本的产
品对不同消费者规定同一价格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实行差别价格必须在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
才能进行,否则,竞争者会以竞争价格来破坏差别价格;同时,这种完全垄断市场还必须能
够分割为许多互相独立的分市场。实行差别价格的主要依据是消费者和产品的不同特点。差
别价格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等级差别价格,也叫完全差别价格;第二等级差别价格;第三等
级差别价格。在纯粹理论分析中,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季节因素所造成的价格差异,这种价格
差异不属于差别价格。
43串谋寡头厂商以某种方式勾结在一起,使其共同利
润最大化。串谋的目的是使共同的利润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串谋者即寡头厂商通常
就价格、产量、市场等内容达成协议,以便协调行动,共同对付消费者。在现实经济中,制
定一复杂的价格结构(如歧视价格等)通常是寡头串谋的目标。串谋的形式可以是公开的,也
可以是非公开的。公开的如卡特尔,非公开的如价格领导。串谋的首要条件是市场上的厂商
不能太多,并且产品差别不能太大。串谋一般具有不稳定性。当其中某一厂商采用秘密削价
方法来扩大销售时,就破坏了串谋的协议(协议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即所谓“
君子协议”),串谋也就完结了。(参见“卡特尔”和“价格领导”。)
44非价格竞争不变动产品销售价格的竞争手段。非价
格竞争的主要形式是品质竞争、广告竞争以及服务竞争。品质竞争主要是通过产品差别来进
行的。(参见“产品差别”。)广告竞争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对非价格竞争所起的作用最大,其

是在寡头市场。而在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下,广告竞争没有必要。广告费用构成生产成
本以外的销售成本,使总成本大大增加。因此,广告的作用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但

常是正的。服务竞争是提供优惠的销售条件或是多为顾客服务。非价格竞争,特别是产品差
别,其结果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选择提供了广泛、多样的选择对象。此外,非价格竞争还
促进了技术革新和产品的改进与更新换代。
45卡特尔独立的寡头厂商之间的公开勾结形式,用协
议的方式,共同确定价格、产量、市场等,并且通过这些协议使寡头厂商协调行动,以获取
共同的最大利润。由于整个卡特尔可以像一个完全垄断厂商那样行事,所以,有的国家宣布
卡特尔协议是非法的。卡特尔形成后,面对市场需求曲线,运用MR=MC原则可以确定卡特尔
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即统一价格。整个卡特尔的产量和价格确定后,就
要对各成员厂商分配产量限额。分配方法有:(1)以卡特尔总成本最小为原则。每个厂
商都在他的MC等于卡特尔的MC=MR时确定其产销量。这是一种理想的分配方式,但在现实中
难以实现。(2)配给定额。配给的决定主要根据厂商的地位和谈判能力、厂商以前的销售量
和生产能力及地理区划。(3)均分市场。卡特尔具有不稳定性。因为任一厂商如果通过秘密
降价来突破自己的份额,整个卡特尔就会瓦解。
46价格领导寡头行业中很普遍的一种价格操纵方式。
它是由于卡特尔的非法性,促使寡头垄断厂商寻求的一种更不正规的勾结方式而形成的。价
格领导是指某行业中有一家厂商作为价格领袖,决定商品价格,其他厂商按此价格出售商品
。价格领导厂商根据自己的地位和实力确定价格政策。根据价格领导厂商的具体情况,价格
领导可分为:(1)成本较低厂商的价格领导。寡头市场上的某些厂商为了保持其产品的市场
销路,放弃使自己获得最大利润的均衡价格,而以较低成本厂商的均衡价格作为自己的销售
价格。(2)支配型厂商的价格领导。规模大的一家厂商决定商品的市场价格,其他小厂商按
此价格出售自己所愿意出售的产品,小厂商在此价格不能满足市场供应的部分,则由大厂商
供给。(3)晴雨表型厂商的价格领导。某些厂商能较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正确判断全行业
的成本及需求状况而成为其他厂商所仿效的晴雨表型厂商,使该厂商成为行业中的价格领袖

47古诺解法国经济学家古诺在《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
研究》(1838年)中对双头市场作的分析。古诺解的假设前提是:市场上只有两个生产同质产
品的厂商,且相互独立,互不勾结;每个厂商利用产量而非价格变动以达到利润最大化;两
个厂商有着共同的线性市场需求曲线。在这些假设下,古诺认为这两个寡头厂商的价格、产
量决定如图A2—7所示。
〖PSA27,+42.3mm。69.1mm,BP#〗
图A2—7〓古诺模型
图中,D为需求曲线(平均收益线AR);第一家厂商的产量为Oq1
,第二家厂商的产量为q1q2,各占市场总容量的1/3;总产量为Oq
2,为市场总容量Oq的2/3;市场价格为OP;两家厂商的利润分别为OPdq
1和q2q1db,总利润为OPbq2。一般而
言,双头市场价格比垄断市场价格低,产量比垄断市场高,利润比垄断市场低。但与完全竞
争市场相比,情况刚好相反。
48引致需求又称“派生需求”。指由于对某一最终
产品的需求而引起的对生产它的某一生产要素的需求。这种需求来自厂商。某一种生产要素
的需求曲线的形态,是从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最终产品的需求曲线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消
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引致或派生了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在微观经济学中,产品市场
的需求函数是从效用函数导出的。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函数是从生产函数导出的。因为各种
生产要素都有生产力,厂商对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所以,生
产要素的需求是建立在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基础上的。产品市场的需求来自公众,供给来
自厂商;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则来自厂商,供给来自公众。
49边际收益产品又称边际收入产品。指在其他
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价格都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追加某种生产要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产量带
来的收益。边际收益产品是以收益表示的边际生产力,受边际物质产品和边际收益两个因素
的影响。在完全竞争条件下,MRP=MPP·P;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MRP=MPP·MR。
一般说来
,MRP曲线是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它反映了厂商增加某种生产要素一个单位所增产量
给他带来的收益,而厂商就是根据MR的大小来决定自己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和需求价格的。
所以,MRP曲线就是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它与要素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该生产要
素的均衡价格和均衡量。在这一点上,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该要素的边际要素成本
。此时,厂商会实现利润最大化。
50边际产品价值又称边际产值。指厂商在生产中
增加某种生产要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产品的产值,它等于边际物质产品(MPP)与价格(P)的乘
积,即VMP=MPP·P。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在图形上表现为一条自
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收益(MR)等于平均收益(AR),也等于
产品价格(P),所以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边际收益产品(MRP)。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MR≠P,
厂商要出售更多的产品,就必须降低产品的价格。这就是说边际收益产品小于边际产品价值。在图形中,两条曲线不是重合的,
边际收益产品位于边际产品价值左下方。此时厂商对该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仅是边际收益产
品曲线,而不是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了。
51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二者对称。局部均衡是指假定
其他市场条件不变情况下,单个产品市场和单个要素市场存在均衡。这种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单明了,应用广泛,可以用来研究许多实际问题。一般均衡则是指包括所有产品市场和要素
市场在内的整个经济社会存在的均衡。一般均衡理论创始者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强调
各种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对于观察和研究商品经济中每一
个市场和相关市场之间在价格、需求、供给方面的相互影响是有意义的。局部均衡理论和一
般均衡理论都是建立在边际效用论和供求论基础上的。二者都是以均衡作为出发点,认为均
衡是资本主义经济常态,而把不均衡看做是对均衡的一种暂时偏离。
5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二者是经济学分析方法中相对
应的两种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是在作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
行为的后果。它要说明的基本问题是“是什么”。它所研究的内容具有客观性。西方经济学
中主要采用这种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探讨符
合这种标准的理论和政策,它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应该是什么”。规范分析的内容一般被
认为是无法用事实来验证的,所以西方经济学中使用该方法不多。二者是有一定联系的。因
为任一经济学家在进行实证分析时,总难免隐含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人们在进行规范分析
时,为了使自己的论点更有说服力,也常常使用实证分析。
53契约曲线又称效率线。契约曲线可分为消费者
的契约曲线和生产者的契约曲线。消费者契约曲线指的是,在埃奇沃思盒形图中,不同消费
者的无差异曲线切点的轨迹。在此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满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RC
SA=R
CSB,即任意两个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两个消费者按此交换
都在
既定初始条件下获得最大满足。相应地,契约曲线的轨迹是帕累托最优轨迹。生产者的契约
曲线,是指在埃奇沃思盒形图中,不同生产者的等产量线切点的轨迹。在此曲线上,任何一
点都满足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即RTSX=RTSY,按此点生产都是最有效率的
生产。相应地,契约曲线上的轨迹是帕累托最优轨迹。
54最优交易条件交换双方用以交换的产品的边际替
代率相等,即RCSA=RCSB。按此进行交换,能使交换双方都感到最大满足,故
名。19世纪
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埃奇沃思用无差异曲线来说明最优交易条件。(参见“契约曲线
”。)最优交易条件是帕累托最优条件之一。
55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对效用在人们之间的分配感到无差异的效用组合点的轨迹,可以根据福利函数作出(参
见图A2—8)。
〖PSA28,+42.3mm。62.4mm,BP#〗
图A2—8〓社会无差异曲线
图中,W1代表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曲线上每一点代表一种不同的效用分配情况如点M和
点N。点M和点N虽然表示A,B的效用分配情况不同,但社会总的效用水平是一致的。社会无
差异曲线的形状和个人无差异曲线一样,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同时,离原点越远,社会
无差异曲线代表的社会福利水平越大。任何两条社会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
56市场失灵由于某些原因在某些领域内市场功能不能
发生作用,从而使市场在这些领域内失效。在市场经济中,这样的经济领域有:(1)公共经
济部门和公共产品部门,如城市供水、环境保护。(2)高度垄断的经济领域,如邮电通信。(
3)特殊的经济活动领域,如国防。(4)大型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如道路交通部门。(5)
与社会发展有关的经济活动领域,如文化教育部门。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垄断市场会导致福利损失;竞争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公共物品的生产问题;在外在效应明显的
产业中市场机制缺乏配置效率。认识到市场失灵的存在,就可以更加自觉地利用计划、法律
或其他非经济手段和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而不是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这样,社会资源配置
会更加有效率,社会经济运行更加协调。
57公共物品私人部门不愿意或不能生产而由政府提供
的商品和劳务,主要包括国防、安全保卫、公务员、邮政、航天、气象等。公共物品一般具
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或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排他性是指一种商品在购买者做出支付行
为之后,购买者可以有效地把他人排除在消费该商品的范围之外,那么这种商品就具有排他
性。但是,有些物品并不具有这种特性,它们具有非排他性。例如,为净化空气而支付费用
的一个人就很难把他人排除在消费净化的空气之外。国防和安全保卫都具有非排他性。非竞
争性是指消费量从而生产量的增加并不引起生产成本增加的特性。对于一些公共物品而
言,尽管成本很大,但边际成本很小,甚至接近于零。例如,对于有线电视台而言,增加一
个电视的接收用户并不增加发射电视节目的成本。
公共物品所具有的这两个特性,使得公共物品不能像私人物品那样由市场竞争来提供。因为
,非排他性导致理性的消费者做一个免费乘车者,而非竞争性使得按边际成本定价的市
场原则失效,所以公共物品的存在是市场失灵的一个原因。
58外在性又译成外部影响,是指一个经济当事人的行
为对其他的经济当事人所产生的不在该决策者考虑范围的影响。一个理性的经济当事人依照
成本和收益进行决策,但其决策的收益和成本未必是他给他人带来的所有的收益和成本,如
果二者之一发生了分离,那么,该决策者就对他人造成了外部影响或产生了外在性。外在性
可以对他人产生正向或者负向的影响。例如,一家居民的花草给邻居带来正的外在性,而这
家孩子的吵闹则给邻居带来负的外在性。外在性的存在,使得社会成本和收益与私人成本和
收益出现偏差,从而成为导致市场失灵的一个原因。
59政府失灵政府调节市场经济活动的能力不足。西方
经济学认为,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内,应加强政府的作用,通过政府的计划、投资、立法及行
政的手段,调节这些领域内的资源配置以达到最优配置。但是反对者指出:(1)在存在市场
失灵的同时,也存在着政府失灵,即政府并非是一个全能全知的政府,也不是一个超越利益
之上的政府,政府在这些领域内活动也可能失灵或者是效率极其低下。(2)官僚制度及投票
制度并不能解决公共物品及经济外在性问题。(3)政府中的政治力量是各种完全不同力量的
混合物,难以测度且处在不断的、无法预料的变动之中。这种力量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与
增长。由于政府失灵的存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存在着一股放松管制、回到古典经济学的力
量,并且对政府重新重视市场的作用有着一定的影响。(参见“市场失灵”。)
60基尼系数又称洛伦兹系数。指一种对收入分配不均
的量度。一般而言,吉尼系数在0与1之间,它的数值越大,表明收入分配越不公平;它的数
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吉尼系数是20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吉尼根据洛伦兹曲线作出
的判断收入分配不均的指标,并由此得名。其计算公式为
〓〓G=1+[SX(]1[]n[SX)]-[SX(]2[]n2y[SX)](y1+2y2+3y3+…+nyn)
式中:yi为按递减顺序排列的个人收入;y为平均收入;n为人数。
或者利用洛伦兹曲线进行计算。如果G=0,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如果G=1,表示收入绝对不平
均,即一个人占有全部的收入。
61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在消费者总支出中所占的比
重,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相对数,故名。其计算公式为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100%
恩格尔系数在0至1之间。在总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系数越小,说明用于食物支出
的金额越小,成正比例关系。在食物支出金额不变时,总支出与系数成反比例关系。恩格尔
系数是反映消费者收入水平或一国富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系数越高,则消费者个人收入
越低或一国越穷。反之,系数越低,则消费者个人收入越高或一国越富裕。联合国依据恩格
尔系数划分贫困与富裕的档次是:系数在59%以上者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二)选择题
1C〓〓〓〓〓〓2B〓〓〓〓〓〓3B C〓〓〓〓〓4C〓〓〓〓〓
〓5D
6A7B8D9D10C
11B12D13A14D15B E
16D17B E18A C19C E20C
21A22B23B24D25B C D E
26B D27B28B C D E29C D30B C
31C32B D33B34B C35C E
36B D37A38A39D40C
41B42B D43D44A B C45A C
46A47B D48B E49E50B
51A52D E53B D54A D55A
56B57B58B59A B D60A C
61B D E62B C63A B D64A B C D65A B C D
66B67A B C D68E69A C D70A B D
71A B C72A C D E73A E74A B C75B
(三)计算题
1根据点弹性的定义
〓〓
EDP=-dQ/Q[]dP/P
=-dQ[]dP·PQ
=-(-2)·PQ=2·PQ
〓〓价格的调整与总收益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与弹性的大小有关。
若EDP<1,则表示需求缺乏弹性。此时若提高价格,则需求量降低不太显著,从而总收
益会增加。
若EDP>1,则表示需求富有弹性。此时若降低价格,则需求量会增加更多,从而总收益
会增加。
若EDP=1,则表示单位需求弹性。此时调整价格,对总收益没有影响。
2均衡时,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即
〓〓QD=QS
也就是〓14-3P=2+6P
解得〓〓P=4/3,QS=QD=10
需求价格弹性为
〓〓EDP=-[SX(]dQD[]dP[SX)]·PQD=3·P
QD
所以,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为
〓〓EDP=3×4/310=25
同理,供给价格弹性为
〓〓EDP=-[SX(]dQS[]dP[SX)]·PQS=6·P
QS
所以,均衡时的供给价格弹性为
〓〓ESP=6×4/310=45
3对P分区间进行计算。
当P≤40时,Q1=100-2P
Q2=160-4P
∴Q=Q1+Q2=260-6P
当40<P≤50时,Q1=100-2P
Q2=0
〓〓〓〓〓〓〓〓〓∴Q=Q1+Q2=100-2P
当P>50时,Q1=0
Q2=0
∴Q=Q1+Q2=0
4需求曲线如图A2—9所示。
〖PSA29,+43.7mm。65.6mm,BP#〗
图A2—9
当P1=2时,消费者剩余
〓〓CS1=∫52(10-2P)dP
=[10P-P2]52=9
当P2=4时,
〓〓CS2=∫54(10-2P)dP
=[10P-P2]54=1
5设该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为
〓〓I=PX·X+PY·Y
式中:I为收入;PX和PY分别为X和Y的价格;消费者的决策为
〓〓maxU=XY
〓〓s.t.I=PXX+PYY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L=XY+λ(I-PXX-PYY)
LX=Y-λPX
LY=X-λPY
令上两式为零,得
〓〓Y-λPX=0
X-λPY=0
Y=λPX
X=λPY
即YX=PXPY
将Y=PX·XPY代入I=PX·X+PY·Y,可得
〓〓I=PX·X+PX·X
∴〓X=I2PX
〓〓Y=I2PY
则该消费者应该购买X和Y的数量分别为I/2PX和I/2PY。
6消费者的均衡条件为
〓〓-dY[]dX=MRS=PXPY
所以-(-20/Y)=25
〓〓Y=50
根据收入I=XPX+YPY,可以得出
〓〓270=X·2+50×5
∴〓X=10
则该消费者消费10单位X和50单位Y。
7根据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MUi/Pi=λ,可以由两类商品的
边际效用值和价格求得MUF/PF以及MUC/PC,如表A2—1所示。
表A2—1
消费量MUF/PFMUC/PC
〖BHDG1*3/4,FK10,K17DW,K17DWF〗
154
24635
343
43625
532
6215
当MUF/PF=MUC/PC时,张某可以选择购买3个单位食品、1个单位衣服,或者购买5个
单位食品、3个单位衣服,或者购买6个单位食品、5个单位衣服。考虑到张某只有55元的收
入,所以第三种选择不可能实现(支出为80元,超过55元),而第一种选择并没把收入全
部用完(支出为25元),这样,第二种选择为最佳(支出为55元,正好等于其收入)。
所以,张某应该买5个单位食品和3个单位衣服。
8(1)张某的消费决策为
〓〓maxU=X2·Y2
〓〓stI=PX·X+PY·Y
利用消费者均衡条件,得
〓〓X=I2PX
Y=I2PY〓〓(1)
〓〓(2)
式(1),式(2)即为张某对X和Y的需求方程。
当PX=2,PY=5时,X=125,Y=50。
(2)由于张某的效用函数未变,所以其需求方程也不变。当商品X的价格下降50%,即P′
X=1时,X′=I/2P′X=250,商品Y的消费量不变,Y′=Y=50。
(3)假设张某加入了工会,则用于消费的收入变为100元,同时X的价格变为P′X=
1元。在这种情况下,张某对X和Y的消费量分别为200和40。
比较一下加入工会前后张某所获得的总效用。参加工会之前:
〓〓U=X2Y2
=1252×502=39 062 500(元)
参加工会以后:
〓〓U=X2Y2
=2002×402=64 000 000(元)
可见,参加工会以后所获得的总效用较大,所以张某应该加入工会。
9(1)由图2—7可知,全部收入用于购买商品X可以买到30个单位,因
为X的价格为每单位5元,所以张某的收入为150元。
其预算约束线的方程为
〓〓150=5X+YPY
(2)由于全部收入可以买到10个单位的商品,所以商品Y的价格为15元。预算约束线方程

〓〓150=5X+15Y
(3)由于均衡点的边际替代率等于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的相反数,而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的相反
数为5/15=1/3,所以均衡时的边际替代率为1/3。
10(1)设购买花生奶油N盎司,购买果冻J盎司,则收入约束条件为:3=005N+010J(1)
消费偏好条件为:NJ=12(2)
由式(1),式(2)可得:N=12,J=24
(2)同理,如果果冻价格上升到每盎司015元,则汤姆每周将购买花生奶油和果冻分别为60
/7盎司和120/7盎司。
(3)要弥补果冻涨价带来的损失,也就是要恢复到原来的消费水平N=12和J=24。设此时需要
收入I元,则
〓〓I=005N+015J
〓〓N=12,J=24
得I=420(元)
因此汤姆每周用于三明治的总支出应增加12元(42-3)。
11生产决策可看做是一个如下的最大化问题:
〓〓minC=2K+L
〓〓stQ=5LK
〓〓〓Q=20
使用拉格朗日方法,得
〓〓K=2,L=22
即生产者应该购买资本2个单位,购买劳动力22个单位。
12该问题可化为
〓〓maxQ=5L+12K-2L2-K2
〓〓st160=3L+6K
使用拉格朗日方法,可得
〓〓K=1 058217
〓〓L=15931
即该企业的最优要素组合方式为使用1 058/217个单位K,159/31个单位L。
13由于Q=3L07K04
〓〓〓〓3×(αL)07×(αK)04
〓=3α07L07α04K04
〓=α11×3L07K04>α×3L07K04
∴〓该生产函数呈现规模报酬递增。
又因为〓QL=3×07L-03K04
Q2L2=-3×07×03L-13K04<0
∴〓L的边际报酬呈递减趋势。
如果K是可变要素,而L为固定要素,则同理可知,K的边际报酬也呈递减趋势。
14(1)Q=90时等产量线如图A2—10所示。
〖PSA210,+43.7mm。61.4mm,BP#〗
图A2—10
(2)由于等产量上其他点的技术替代率应与折角点处的技术替代率相等(对于这
种特殊的等产量而言),而折角点处的斜率为-2/3。所以,边际技术替代率为2/3。
(3)min(3αK,2αL)=α·min(3K,2L)
∴〓该生产函数呈现规模收益不变状态。
15设该出版社出版X本这种书可以达到收支平衡,则
〓〓5 000+5X=10X
解得〓〓X=1 000
16设K的价格为r,L的价格为W,且都为已知,则
〓〓minC=Kr+WL
〓〓stQ=5KL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G=Kr+WL+λ(Q-5KL)
〓〓〓〓GK=r+λ(-5L)(1)
〓〓〓〓GL=W+λ(-5K)(2)
令式(1)、式(2)等于0,得
〓〓L=rW·K
结合Q=5KL,得
〓〓K=W5r12·Q
12
〓〓L=r5W12·Q
12
∴〓成本函数为
〓〓C=W5r12·rQ
12+
r5W12·WQ
12
即〓〓〓C=2Wr512·Q
12
17由于dTCdQ=MC,所以
〓〓TC=∫MC·dQ
=∫(3Q2+5Q+80)dQ
=Q3+522Q2+80Q+α
又,当Q=3时,TC=292
∴〓33+52×32+80×3+α=292
∴〓α=52
∴〓总成本函数为
〓〓TC=Q3+52Q2+80Q+52
由此可得
〓〓AC=TCQ=Q2+52Q+80+52
·1Q
〓〓AVC=Q3+52Q2+80Q
18已知TR=5 000,AC=8,MC=10,AVC=5。根据利润最大化条件MR
=P=MC, 得
〓〓P=10
由TR=PQ=5 000,得
〓〓Q=500
又〓∵〓AC=TCQ=8
∴〓TC=4 000(元)
〓〓VC=AVC·Q=5×500=2 500(元)
∴〓FC=TC-VC
=4 000-2 500=1 500(元)
即产量为500,固定成本为1 500元。
19(1)在长期内,厂商的价格应不低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
根据LTC=23Q3-16Q2+180Q,得
〓〓LAC=LACQ=23Q2-16Q+180
〓〓LMC=d(LTC)dQ=2Q2-32Q+180
当LAC与LMC相交时,LAC最低,即
〓〓LAC=LMC
〓〓23Q2-16Q+180=2Q2-32Q+180
解得〓〓Q=12
从而〓〓LAC=84(元)
即84元为预期的最低价格。
(2)同样的道理,根据STC求得VC,并对VC重复(1)中的运算,可以求得厂商经营所要求的最
低价格为36元。
(3)若P=120,那么根据P=LMC的原则可知
〓〓120=6Q2-48Q+120
解得〓〓Q=8
即生产8单位产品。
20(1)行业的供给函数为
〓〓25q=25×15P-25×100〓〓(P≥10)
25q=0〓〓〓〓〓〓〓〓〓〓(P<10)
令Q=25q,即行业的供给量,得到行业供给函数为
〓〓Q=375P-2 500〓〓〓〓〓〓(P≥10)
Q=0〓〓〓〓〓〓〓〓〓〓〓(P<10)
当市场处于均衡时,QD=QS
从而〓〓1 500-25P=375P-2 500
解得〓〓P=10
〓〓Q=1 500-25×10=1 250
其中每个厂商的产量为
〓〓q=Q/25=1 250/25=50
(2)由于每个厂商处于最优的生产规模,所以厂商的最小短期平均可变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
切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其数值为10个单位。
21(1)由于行业为成本不变的完全竞争行业,所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一条平行于数量轴的直线,其高度恰好处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根据LAC可知,其最低点满
足:
〓〓dLACdQ=0
由LAC=TC/q=q2-50q+750,得
〓〓dLACdQ=2q-50=0
〓〓q=25
从而〓〓[ZK(]P=LAC=252-50×25+750
P=125[ZK)]
(2)当市场处于均衡时,均衡数量为
〓〓Q=2 000-4×125=1 500
由于在价格P=125时,单个厂商的产量为25,所以厂商的数目为
〓〓N=1 50025=60
(3)当征收10%的销售税时,由于长期供给线为水平线,市场价格变为P=125×11。这
时,市场的均衡数量为
〓〓Q=2 000-4×125×11=1 450
于是,厂商的数目为
〓〓N=1 45025=58[HJ]
22(1)根据STC=05q2+q+10,得
〓〓AVC=05q+1
〓〓MC=q+1
所以行业供给函数为
〓〓500P=500q+500
令Q=500q,得出行业的供给函数为
〓〓Q=500P-500〓〓(P≥1)
(2)当QD=QS时,市场处于均衡。
由〓〓〓4 000-400P=500P-500
得均衡价格为
〓〓P=5
(3)当征收9%的税后,市场供给曲线变为
〓〓Q=500P-500-09=500P-5009
由QD=QS得出均衡价格为
〓〓P=5001
这时,消费者负担0001(即5001-5),而生产者负担0899(即09-0001)。
23(1)π=TR-TC
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可知
〓〓100-2Q=6
〓〓Q=48
根据垄断厂商的定价原则P=AR,有
〓〓P=100-Q
〓〓P=52
(2)征收10%的销售税,如果厂商的价格为P,那么市场价格为(1+10%)P
,这时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由
〓〓MR=100-2Q
变为〓〓11MR=100-2Q
即〓〓〓MR=1 00011-2011Q
根据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有
〓〓1 00011-2011Q=6
〓〓Q=467
于是,市场价格为P=AR,即
〓〓P=100-Q〓〓P=533
24(1)由于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所以国内商品的价格也必然为10元,从
而国内需求量为
〓〓QX=27 900-1 500×10=12 900
由于每个厂商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为
〓〓AC=001q2-16q+(70+0005Q)
〓〓MC=003q2-32q+(70+0005Q)
而厂商长期内会生产至平均成本的最低点,由AC=MC得
〓〓001q2-16q+(70+0005Q)=003q2-32q+(70+0005Q)
〓〓〓〓q=80
又因为厂商生产到价格等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之处,所以,当q=80时,有
〓〓AC=P
即〓〓〓001×802-16×80+70+0005Q=10
〓〓Q=8 000<QX
所以,这一时期应进口4 900。
(2)厂商的数目为
〓〓N=Qq
〓〓N=100
25根据已知条件,可得厂商的平均成本为
〓〓LAC=q2-2q+(10+0001Q)
厂商生产至LAC的最低点的产量满足
〓〓d(LAC)dq=0
即〓〓〓q=1
均衡价格位于厂商的平均成本最低点,即
〓〓P=q2-2q*+(10+0000 1Q)
P=9+0000 1Q
当市场需求为Qd=5 000-200P时,均衡价格P1满足下式
〓〓P1=9+0001×(5 000-200P)
〓〓P1=950102
当市场需求为Q=10 000-200P时,均衡价格P2为
〓〓P2=1 000102
于是,该行业的价格增长率为
〓〓π=P2-P1P2=1 000-950950≈5
26%
26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MR=MC)计算。[HJ*5/9]
因为〓〓AR=140-Q
所以〓〓TR=140Q-Q2
从而〓〓MR=140-2Q
又因为〓MC=10Q+20
所以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满足[HJ]
〓〓140-2Q=10Q+20
〓〓Q=10
27假定在A市场上产品价格为PA,在B市场上为PB
。所以厂商的收益TR为
〓〓TR=PAQA+PBQB
因为厂商的总成本TC为
〓〓TC=2(QA+QB)+15
所以,利润π为
〓〓π=(15-2QA)QA+(20-3QB)QB-[2(QA
+QB)+15]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HJ*5/9]
〓〓πQA=πQB=0
即〓〓〓15-4QA-2=020-6QB-2=0
〓〓QA=134QB=3[HJ]
从而〓〓PA=15-2×134=85
〓〓PB=20-3×3=11
差别定价后的利润为
〓〓π=33125
如果采用统一定价,两个市场的总需求为
〓〓5P=85-6Q
从而,平均收益、总收益和边际收益分别为
〓〓〓〓AR=17-65Q
TR=17Q-65Q2
MR=17-125Q
所以,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满足
〓〓MR=MC
〓〓17-125Q=2
〓〓Q=625
由此得出市场价格和利润为
〓〓P=17-65×625=95
〓〓π=95×625-2×65-15=31375
可见,差别定价比统一定价多获利175个单位。
28(1)因为平均收益线即为市场需求曲线,所以
〓〓TR=PQ=4Q-005Q2
〓〓MR=4-01Q
利润最大化的产量由MR=MC得出
〓〓4-01Q1=1
〓〓Q1=30
价格依照平均收益来确定
〓〓P1=4-005×30=25
(2)在市场需求曲线为D2的条件下,重复上述运算,得到
〓〓Q2=25
〓〓P2=35
进行广告宣传后多获利的数额为
〓〓〓〓(P2-MC)Q2-(P1-MC)Q1-10
=(35-1)×25-(25-1)×30-10=75>0
所以,做广告合算。
29因为
〓〓TR=PQ=100Q+4A12Q-3Q2
〓〓TC=4Q2+10Q+A
所以〓〓π=TR-TC=90+4A12Q-7Q2
-A
为了利润最大化,令
〓〓dπdQ=0

〓〓〓90+4A12-14Q=0
〓〓Q=114×90+4A12
从而〓〓π=114×90+4A12
2-7×1142×90+4A12
2-A
厂商最优的广告支出应当使得dπdQ=0,即
〓〓45A-12-5=0
〓〓A=81
于是,得出
〓〓Q=9
〓〓P=100+4×8112-3×9=109
30根据LTC=0002 5Q3-05Q2+400Q,可以得出
〓〓LAC=0002 5Q2-05Q+400
〓〓LMC=0007 5Q2-Q+400
根据主观需求,可以得出
〓〓TR=AQ-01Q2
〓〓MR=A-02Q
当厂商处于长期均衡时,MR=MC,并且LAC=AR,即
〓〓A-02Q=0007 5Q2-Q+400
A-01Q=0002 5Q2-05Q+400
解得〓〓A=384
Q=80
则价格为
〓〓P=384-01×80=376
31(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确定在厂商的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根
据LTC=0000 000 1q3-0001q2+6q得到
〓〓LAC=0000 000 1q2-0001q+6[HJ*4/9]
令d(LAC)dq=0,得则〓〓〓q=5 000
P=AC
P=35
将价格和销售量代入q=(300 000-50 000P)/N,得〓〓
N=25
(2)根据已知条件,厂商的主观需求曲线的斜率为
〓〓dPdq=-0000 2
当行业处于均衡时,厂商的主观需求曲线与LAC相切。所以
〓〓d(LAC)dq=0000 000 2q-0001=0000 2[HJ*4/9]
解得〓〓q=4 000[HJ]
〓〓〓〓P=LAC+04=4
从而〓〓N=25
32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HJ*4/9]
〓〓PL=P·MPL[HJ]
即〓〓〓10=5×(10-L)
解得〓〓L=8
33(1)利润π=PQ-PLL-FC为最大的条件是
〓〓dπdL=0
即〓〓〓[(-0001L3+01L2+36L)-48L-50]′=0
解得〓〓L=60
〓〓π=22
(2)由于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为
〓〓PL=-0003L2+02L+36
于是,在PL=48和L=60处,点弹性为-05。
34(1)
MPL=QL=50L-05K05[HJ*4/9]
MPK=QK=50L05K-05[HJ]
在L=25,K=100时,MPL=100,MPK=25。
(2)当厂商处于均衡时,MPL/PL=MPK/PK,解得PL=80。
(3)在资本投入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为
〓〓PL=P·MPK
即〓〓〓PL=25 000L-05
35根据厂商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可以求得边际收益为
〓〓MR=200-2Q
由于在Q=60时,厂商利润最大,所以MR=80。
从生产要素市场上来看,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劳动使用量由下式决定
〓〓PL=MR·MPL
解得〓〓MPL=1 200800=15
36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即为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
〓〓W=20-2L
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厂商的平均要素成本线,从中可以得出总要素成本和边际要素成本为
〓〓TFC=L2-4L
〓〓MFC=2L-4
当VMP=MFC时,可求得劳动使用量为
〓〓L=6
工资率由劳动供给曲线所决定,为
〓〓W=2
37(1)由产品的市场需求可以求得总收益和边际收益
〓〓TR=10-1Q3
〓〓MR=10-1×3Q2
在K=25时,Q=10L05,MPL=5L-05。
由劳动的供给曲线可以得出劳动的总要素成本和边际要素成本为
〓〓TFC=25L2
〓〓MFC=50L
厂商对劳动的使用量取决于MRP=MFC,即
〓〓10-1×3×(10L05)2×5L-05=50L
解得〓〓L=9
工资率由劳动的供给曲线所决定,即
〓〓W=25×9=225
产品的数量Q=10×905=30,价格为P=10-1×302=90。
(2)当L和K的组合满足下式时,厂商处于均衡状态,即
〓〓MPLPL=MPKPK
由于〓〓MPL=L-05K05〓〓MPK=L05K-05
〓〓PL=W=225〓〓〓〓L=9〓〓〓〓K=25
解得〓〓PK=81
38对消费者甲而言,其预算约束线为
〓〓p1q11+p2q12=78p1+0×p2
则该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可以表示为
〓〓maxU1
p1q11+p2q12=78p1
利用拉格朗日乘数方法,可以得出消费者甲的超额需求函数为
〓〓E11=q11-q011=q11-78=
p2p1-415
〓〓E12=q12-q012=q12-415=p1p2
-1
对于消费者乙利用同样的手段,可得
〓〓E21=84×p2p1-1
〓〓E22=p1p2-84
从整个市场上来看,当下列等式成立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即
〓〓E11+E21=0E12+E22=0
即〓〓〓85×p2p1-425=0
425×p2p1-85=0[HJ]
从中得出p2/p1=2,即为均衡价格比率。
39因为
〓〓Q=qA+qB=10LA-L2A+10LB-05L2B
所以为了产量最大,下列条件[HJ*5/9]
〓〓maxQ
LA+LB=10[HJ]
应得到满足。利用拉格朗日函数可以得到
〓〓LA=103
〓〓LB=203
40根据该消费者的生产可能性曲线[HJ*5/9]
〓〓qX=10L1
qY=5L2
L1+L2=10[HJ]
可以得出qX=100-2qY,从而求得产品的转换率为
〓〓RPTYX=2
根据效用函数可以求出
〓〓RCSYX=-dXdY=qX+4qY
+2
当RCS=RPT时,消费者对资源配置最优。解下列方程
〓〓qX=100-2qY
qX+4qY+2=2
得出〓〓qX=50
qY=25
从而,L1=5,L2=5,即该消费者应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平分劳动时间。
(四)论述题
1试述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理论。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各种资源转
化为消费物品的过程,也就是说,把现有的资源用于生产消费品的过程。然而,在任何经济
社会中,资源都具有稀缺性,所以资源最优配置的机制必须决定资源用于何种物品的生产、
使用资源生产的技术方式。另外,在资源的所有权既定的条件下,一定的资源将是获得产品
的惟一途径。所以,资源配置问题就是要决定经济社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
题,从而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三大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的问题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也就是说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在其他条件不变
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越高,市场上的商品供给量越多。商品总是流向为其支付得
多的消费者那里。同时,既定收入的消费者获得应有的消费数量,并得到最大满足。
如何生产取决于生产者的行为。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理性的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要
素的投入数量,试图实现最小的成本或最大的产量。
生产者使用所有者的生产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构成了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而
这些收入又成为作为消费者的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消费品的基础。所以,决定生产要素的收
入也就是决定产品的归属。
以上经济社会中面临的三个基本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市场价格的自由波动来实现的。通过价格
的涨落,资源可流向能获得最有效使用的部门或生产者那里。
2试述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越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
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举例说明。)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
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回答“应该是
什么”的问题。(举例说明。)
从定义中可以知道,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可以归结为三点。(1)实证经济学描述
经济运行,避免价值判断;而规范经济学则在研究经济事物的同时树立一个判别标准,以便
能对分析结果作出好与坏的判断。(2)二者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经济学要解决经济事实
“是什么”的问题,要研究经济变量的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未来作出预测。
规范经济学则要说明经济事物是否符合既定的价值标准。(3)实证经济学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其结论可以接受事实的检验。规范经济学则没有客观性,其结论受到价值判断的影响。
尽管有上述区别,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二者之间仍具有相互联系。规范经济学以实证经
济学为基础,而实证经济学则以规范经济学为指导。实证分析的结果往往要以一定的价值判
断作为最终目标,而规范经济学的结论往往又是实证分析的出发点。
3为什么在市场均衡状态下,买者和卖者都获得最大的满足,同时社会福
利最大?
当需求等于供给时,市场处于均衡。所以,均衡点位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上。
根据定义,需求曲线具有以下两种含义:(1)表示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
够购买的商品数量;(2)表示对于各种数量的商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愿意支
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所导致的支出之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供给曲线也有两种含义:(1)表示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相应的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
供的商品数量;(2)表示对于各种数量的商品,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愿意接受的最
低价格与实际接受的价格所导致的收入额之差,就是生产者剩余。
因此,只有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之处,商品的需求者和供给者才能同时获得最大满足

根据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第一种含义,均衡状态只能处于需求曲线上或者供给曲线上(如
图A2—11所示)。当市场处于E点时,消费者剩余为需求曲线以下、EP以上的面积,
即阴影部分A;生产者剩余为供给曲线以上、EP以下的面积,即阴影部分B。此时,社会
总剩余为E点左侧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之间的面积,即阴影部分(A+B)。
图A2—11
若市场处于需求曲
线上的a点,即相应的价格为P1,数量为Q1,则消费者剩余为需求曲线以下、P1a以
上的面积,生产者剩余为供给曲线以上、P1a以下的面积,此时,社会总剩余为ab左侧需
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之间的面积。显然,该面积比E点所处状态下的社会总剩余小了一块面积
△abE。同理,任何位于E点左侧的状态,其社会总剩余皆小于E点的社会总剩余。
若市场处于供给曲线上的m点,即相应的价格为P2,数量为Q2,则消费者剩余为需求曲
线以下、P2c以上的部分减去P2c以下、需求曲线以上的面积△cmn。生产者剩余为P2m

下供给曲线以上的部分。此时,社会总剩余为E点左侧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之间的面积,减
去面积△Emn。显然,该面积比E点所处状态下的社会总剩余小△Emn。同理,任何
位于E点右侧的状态,其社会总剩余皆小于E点的社会总剩余。
因此,在E点,不仅消费者和生产者同时获得了最大满足,而且社会总剩余为最大。E点为均
衡状态。
4运用供求分析说明:
(1)“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
“谷贱伤农”是指农产品价格下降将使农民收入降低。一般地,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
,因而当其价格下降以后,需求量的增加幅度小于价格的下降幅度,从而导致农民的总收益
(需求量乘价格)下降。
(2)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要限制石油的生产?
限制石油的供给,在石油的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石油的价格将上涨。由于石油为各国的
重要能源,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从而其需求量的下降幅度会小于价格的上涨幅度,石油输
出国组织的总收益将增加。若不限制石油的供给,各石油生产国都将蒙受收入上的损失。
5试述微观价格政策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微观价格政策是政府为了纠正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给社会带来的有害方面而采取的影响或变
动市场价格的措施。一般采用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的做法。
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高于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
(画图说明。)当价格被限定在高于均衡价格水平时,对于供给者而言,高价格意味着高利润
,生产者就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并且相应地供给量也多,从而起到了鼓励生产的作用;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高价格则意味着高支出,从而迫使消费者减少该商品的消费,从而起到
抑制需求的作用。
支持价格对经济发展和稳定有着积极意义,特别是对农业更是如此。在农业生产中,支持价
格可以稳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减少经济波动对农业的冲击。在具体运用中,农产品支持价
格一般采取两种形式。
一种是缓冲库存法,即政府或代理机构按照某一平价购买农产品,建立库存。在供大于求时
购买农产品增加库存,从而增加需求;在供小于求时减少库存,从而增加供给。另一种方式
是建立稳定基金法,即政府或代理机构运用政府基金在支持价格水平上向农民订购农产品。
当供大于求时,农产品价格低,农民可以按支持价格向政府出售。如果供小于求,农产品价
格高,农民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出售农产品。不过,支持价格也有副作用,例如使得价格机制
的作用难以发挥,同时也使得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重要产品的价格上涨而对这些产品规定的最高价格。(画图说
明。)限制价格往往在战争或自然灾害时期加以使用,有些国家对某些生活必需品也长期采
取限制价格政策。为此,政府通过立法或行政命令强行把价格规定在低于均衡价格水平之下
。把价格限制在低于均衡价格的水平上则可以起到鼓励需求一方同时又限制供给一方的作用
。这时,需求超过供给。为了使得限制价格有效,政府往往采用各种形式的配给制,如排队
等候、彩票和配给券等。
限制价格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有许多弊端。它不利于刺激生产,造成长期亏损;造成价格扭
曲,产生浪费现象;可能会出现黑市,使得社会风气败坏。
过去我国在粮食收购上基本上采取的是限制价格的做法。为了尽快地实现工业化,国家在粮
食收购上压低粮食的价格,以便工业生产得到低廉的原材料并维持低工资。这在计划体制下
是容易做到的,并在建国初期被证明是有效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限制价格所表现出的弊端越来

明显。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稳定粮食生产,国家多次提价,并采用其他辅助措施
。今后,国家将会进一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支持价格。
6试比较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解释消费者行为的两种不同理论。二者明显的差异如下:
(1)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表
示;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值是多少;边际效用MU具有递
减规律。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序数来表示;效用
的大小及特征表现在无差异曲线中。
(2)使用的分析工具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以及在预算约束下求效用值的最大化作为工具
。而序数效用论则使用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递减、预算约束线作为工具。
(3)均衡条件的表达也不同。基数效用论表达为MUi/Pi=λ,序数效用论则表达为MRS
1,2=P1/P2。
二者又有许多共同之处:
(1)它们为了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需要,都是从市场的需求一方着手,通过
推导需求曲线,说明需求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消费者获得了效用最大化。
(2)它们都是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做是在既定的收入限制条件下追求
最大效用的过程。
(3)它们都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
用的大小来决定的。
(4)它们推导得出的需求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都符合需求规律。
7试解释水和金刚钻的价值悖论。
水和金刚钻的价值悖论是指:水对人们很有用,必不可少,但水却很便宜;金刚钻对人
们的用途很有限,但却很昂贵。
这一悖论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共同说明,因为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
从需求一方看,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对于水,水源充足,人们对水
的消费量大,因而其边际效用很小,价格也就很便宜。同理,人们对金刚钻的边际效用很大
,其价格也就相应地昂贵。
从供给一方看,由于水源充足,生产人类用水的成本很低,因而其价格也低。金刚钻则很稀
缺,生产金刚钻的成本也很大,因而金刚钻很昂贵。
综合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则水便宜,金刚钻昂贵。
8为什么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可以推导出向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1)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表示;每个
消费者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值是多少。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消费
者的消费就是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获得最大效用,即
〓〓maxU=U(x1,x2,…,xn)
〓〓stI=P1x1+P2x2+…+Pnxn
使用拉格朗日方法,可解得以上条件极值问题中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值的一阶条件为
〓〓
MU1P1=MU2P2=…=MUnP
n=λ
即边际效用与价格成正比。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随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所以价格也随着消费量的
增加而降低,需求曲线如图A2—12所示。
图A2—12
(2)序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序数来表示;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完备性、传递性、不饱和性、边际替代率递减等特点。消费者的消费同样也是在
既定的收入水平下,追求最大效用。
该效用的特点用无差异曲线来表示(参见图A2—13),收入约束用预算约束线来表示
。消费者均衡在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之处,均衡条件为:
〓〓MRS1,2=P1P2
图A2—13
使用上述均衡点的获得方法,不断变化某商品,例如X1的价格,则可以找出相应的均衡点
,也就可以找出相应的消费量。将价格与消费量的对应值表示在相应的坐标平面内,即为需
求曲线(参见图A2—14)。对于正常物品而言,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倾向于消费
更多的该商品。
〖PSA214,+95.3mm。68.4mm,BP#〗
图A2—14
因此,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具有负斜率。
9为什么说消费者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消费者的最大满足点?
需求曲线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水平下追求最大效用的结果,因而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
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水平下对应于市场价格选择最大效用的商品数量。(需求曲线的获
得参见上题。)
10试说明理性的生产者应如何组织生产。
(1)对于单一可变生产要素的情况,其最优生产投入量应在第二阶段内,即在该可变要素的
平均产量下降且边际产量大于零的阶段。因为,在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若继续增加该
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和平均产量会相应增加,因而理性的生产者将不会处于该阶段;在第
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若减少该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会相应增加,因而理性的生产者也
不会处于该阶段。至于生产者究竟在第二阶段内的哪一点为最佳,则取决于该要素投入所能
带来的收益与其花费的成本的比较。若它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它带来的边际成本(该要素的
价格),则它的最佳投入数量就达到了,否则,需要增加或减少投入量。
(2)对于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其投入比例取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RTS和各要素的价格
,当RTS=ω/r时,要素的投入比例为最佳。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上,则是二者相切之处
决定最佳比例。如此确定的比例有无数个,表现为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有无数个切点,这些
切点构成生产的扩展线。那么,理性的生产者应选择生产扩展线上的哪一点,取决于产品价
格和要素的规模收益状况。
生产规模的确定需由收益情况来定。如果规模收益呈递增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继续扩大,增
加使用各要素的数量;如果规模收益呈递减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缩小,直到处于规模收益不
变的阶段。关于规模与收益之间的具体关系,则涉及产品价格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视不同
的市场形态而不同。但生产者选择最优规模时,其基本原则MR=MC不变。
11简述规模收益变动规律及其成因。
规模收益变动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两种生产要素按同一比例同
时增加时,最初这种生产规模的扩大会使得产量增加超过生产规模的扩大,但当规模扩大超
过一定限度时,产量的增加会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会出现产量的绝对减少。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规模扩大使得产量的增加可以
分成三个阶段:规模收益递增,即产量增加的比率超过投入增加的比率;规模收益不变,即
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投入增加的比率;规模收益递减,即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投入增加的比
率。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厂商规模的扩大使得厂商的生产由内在经济逐渐转向内
在不经济。在规模扩大的初期,厂商可以购置到大型的先进机器设备,这是小规模生产所无
法解决的。随着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在内部进一步实行专业分工,提高生产率。同时,企
业的管理人员也可以发挥管理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并且大规模的生产有利于副产品的综合
利用。另一方面,大厂商在购买生产要素方面往往拥有某些优厚的条件,从而使得成本支出
减少。因此,随着厂商规模的扩大,收益的增加量会超过投入的增加量,从而出现规模收益
递减。
但是,厂商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当厂商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以后,由于管理机构越来
越庞大,信息不畅,从而出现管理效率下降的现象。此外,一方面厂商规模的扩大使得信息
处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增加,可能抵消规模经济带来的利益;另一方面,当厂商的规模扩大到
只有提高价格才能购买到足够的生产要素时,厂商的成本势必增加。这些因素最终会导致生
产出现规模收益递减。
当然,在规模收益递增和递减阶段会出现规模收益不变阶段,这一阶段的长短在不同的生产
过程中表现不同。
12比较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
(1)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都假设行为者为理性的经济人,即消费者追求
最大效用,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
(2)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目的是解释消费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需求曲线中,为供求论
的使用奠定基础。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目的则是解释生产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供给
曲线中,也作为供求论研究价格决定的基础。
(3)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序数效用论使用的分析工具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二者的切点
即为消费者均衡点。生产者行为理论使用的分析工具有些也类似,如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
二者的切点即为生产者均衡点。
(4)二者都是供求论的基石。
13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是如何得到的?其中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与变动要
素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有何联系?
(1)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可以由成本、产量以及要素投入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得出,因
为一定的要素投入量生产一定产量的产品,同时也必然花费一定的成本。成本与产量之间的
对应关系即为成本函数。即若给定生产函数为
〓〓Q=f(L,K)
以及成本方程为
〓〓C=L·PL+K·PK+C0[HJ]
根据最优要素投入量的选择原则MPL/PL=MPK/PK,就可以获
得短期成本函数C=C(Q)。
(2)平均可变成本AVC与给定要素价格下的可变要素数量及产量相关,因而也就
与其平均产量相关;边际成本MC与给定要素价格下的边际产量相关。即
[HJ*5/6]
〓〓AVC=TVCQ=L·PLQ=
PLQL=PLAPL
MC=dTVCdQ=d(L·PL)dQ
=[SX(]PL·
dLdQ=PLdQdL=
PL[]MPL[HJ]
所以,APL与AVC的变化趋势相反,APL曲线呈∩型,AVC曲线呈∪型;MP
L与MC的变化趋势也相反,MPL曲线呈∩型,MC曲线则呈∪型。
14试述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之间的关系。
长期是指厂商能根据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厂
商对短期的生产要素投入进行调整。相应地,长期成本曲线也相应于短期成本曲线而得到。
(1)长期总成本。长期总成本是长期中生产某一产量所花费的最低短期总成本。对应于某一
产量,厂商在该产量所对应的所有短期成本中选择最低数量时的生产要素组合。也就是说,
长期总成本曲线是由每一产量所对应的最低短期成本所构成的,即长期总成本是所有短期成
本线的下包络曲线。(画图说明长期成本曲线是所有短期成本的包络曲线。)它从原点出发,

着产量增加,生产要素逐渐得到充分使用,增长速度逐渐降低;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
它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增长逐渐加快。
(2)长期平均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是长期中平均每单位产量所花费的成本。根据长期总成本
与短期总成本之间的关系,相应于某一产量,长期平均成本是所有短期成本中最低的成本相
对应的平均成本,也即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的下包络曲线。这就是说,在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每一点都对应着一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之相切,其他短期平均成本
曲线都在这一点的上方,或至少不比它更低。(画图加以说明,但要注意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并不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连线。)
一般说来,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比,由于长期中所有生产要素均可以作出调整,从规模收
益递增到递减有一个较长的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因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更平缓。
(3)长期边际成本。长期边际成本是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长期边际成本曲
线由长期总成本曲线而得到,它是那一曲线的斜率。不同于长期总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
曲线,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不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的包络曲线。不过,在长期总成本曲线与某
一短期总成本曲线相切的地方,这一产量相应的长期边际成本曲线恰好与那一短期成本曲线
相应的边际成本曲线相交。
基于短期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之间关系的同样道理,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也交于长
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
15为什么市场均衡的一般条件是MC=MR?
微观经济学认为,厂商行为是利己的,他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生产。为了达
到这一目的,厂商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这一条件不仅适
用于厂商的短期均衡,也适用于长期均衡;不仅适用于完全竞争市场,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市
场。所以MR=MC是市场均衡的一般条件。证明如下:收益是厂商出售产品的收入,
收益函数R=R(q)表示收益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成本是用于生产的生产要素价格,其中包括
所谓的正常利润,成本函数C=C(q)表示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π代表利润,则按照定
义有
〓〓π=R(q)-C(q)
要使利润达到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
〓〓dπdq=0
即〓〓〓dπdq=dRdq
-dCdq=0
所以〓〓dRdq=dCdq
dRdq即边际收益MR,dCdq
即边际成本MC。所以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MR=MC。
如果MR>MC,表明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一单位
产品所消耗的成本,这时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得到,厂商增加生产是有利的。所以,厂商必
然增加生产,其结果是供给增加,价格下降,边际收益减少,边际成本增加,直到MR和MC
二者相等时,厂商才不再增加生产。
如果MR<MC,表明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小于生产这一单位产
品所消耗的成本,这时有亏损。厂商减少生产,直到MR=MC。
只有在MR=MC时,厂商把该赚到的利润都赚到了,这对厂商最有利。此时
厂商就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即不增加生产也不减少生产。
16为什么说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代表性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其平
均收益和边际收益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完全竞争的含义及其条件参见“完全竞争”。)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每一个厂商都有对自己产品的需求曲线。由于厂商数目很多,并且彼此
间产品是同质的,所以每个厂商的产量并不影响行业的供给曲线。又因为厂商是既定价格的
接受者,所以,在价格—数量图中,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不论该厂商提供多少产
量,其销售价格都不发生变化。所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代表性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
线(参见图A2—15)。
〖PSA215,+40.6mm。62.1mm,BP#〗
图A2—15
厂商出售产品的收入叫做收益。厂商出售一定数量产品获得的全部收入叫做总收益
(TR)。总收益TR等于单位产品价格P同销
售量q的乘积,即
〓〓TR=Pq
平均收益AR则是总收益同销售量的商,在厂商的需求曲线为水平线的条件
下,正好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即
〓〓AR=TRq=Pqq=P
厂商的边际收益MR是指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得到的总收益的增量。
在完全竞争下MR也等于产品的价格,即
〓〓MR=dTRdq=d(Pq)dq
=P
因为〓〓AR=P
〓〓〓〓MR=P
所以〓〓AR=MR
这说明,在完全竞争下,厂商的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是相等的。在图形上,二者是重叠的。
并且,由于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都等于价格P,所以这两条曲线和厂商的
需求曲线dd也完全重合(参见图A2—16)。
〖PSA216,+40.6mm。66.7mm,BP#〗
图A2—16
17分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根据厂商理论,单个厂商对于产品的供给取决于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厂商会依照于
边际
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提供商品的数量。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每个厂商都是价格
的接受者,所以就单个厂商而言,市场价格是既定的,从而厂商的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也是
既定的,它们都等于市场价格P。
厂商的成本取决于生产的技术水平、厂商的行为从而所使用的不同生产要素的数量以及这些
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在这些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厂商的成本是其所提供的产量的函
数,并且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变动成本和边际成本呈现∪型(参见图A2—17)。
图A2—17
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在既定的价格下,厂商在价格与边际成本的交点处选
择提供商品数量。当市场价格高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时,厂商的总收益大于成本,从而厂商
获得超额利润(可以借助于图形说明,这里省略);当市场价格等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时,厂
商的边际收益恰好与边际成本在这一点相交,从而所决定的生产量使得厂商的总收益等于总
成本,此时,厂商获得正常利润;当市场价格低于厂商的平均成本时,厂商处于亏损状态,
其是否生产取决于市场价格是否高于厂商的平均变动成本。若厂商选择继续生产,它将按价
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提供产量。由于在短期内,厂商已经支付了固定成本,所以,它不生
产将损失这一部分成本。因此,只要提供的产出可以抵补可变成本的费用,那么,厂商继续
生产就会比不生产损失要小。可见,当市场价格高于厂商平均变动成本的最低点时,价格等
于厂商的边际成本决定厂商的产量,此时厂商处于短期均衡,而低于这一点,厂商将关闭生
产,供给量为零。
根据供给曲线的定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厂商的平均变动成本
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这条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了厂商在既定的市场价格下对产量的利
润最大化的选择。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条∪型曲线,并
且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位于边际成本递增的阶段上,所以,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向上倾
斜的曲线。
18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它的哪一条成本曲线
的哪一段线段?为什么?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厂商的平均变动成

的最低点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它是厂商在既定的市场价格下选择利润最大化的供给量的结
果。由于边际成本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
斜的曲线。(参见本部分第17题答案。)
19为什么说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使厂商获得
最大利润?厂商的供给曲线是厂商在一系列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

提供的产量与这些价格的对应关系连成的曲线。根据厂商理论,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
,厂商将依据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确定供给量。这一位于边际成本曲线上的数量必然使
得厂商获得最大的利润。(参见本部分第17题答案。)
20在完全竞争的假定条件下,厂商理论是怎样说明厂商及市场的长期均
衡机制的?完全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参见

完全竞争”。)厂商理论就是要说明厂商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下,如何决定其产量与价格的
。(参见“MR=MC”、“厂商均衡”。)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是
价格的接受者,无法影响市场价格,因此市场价格可以认为是不变的。这样,厂商每增加一
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收益总是与价格相等的。所以,厂商的边际收益MR与平
均收益AR也是相等的。反映在图上,要求曲线dd,MR,AR
三条曲线重叠并且与横轴平行,其高度等于市场价格OP。
关于成本,厂商在技术装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不断调整固定投入数量,使得每一产量所
对应的成本为最低。从长期来看,厂 商的边际成本MC和平均成本
AC在开始时是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但当产量扩大到一定程度以后,由于收益
递减规律的作用而开始递增。这样就可以确定厂商的长期均衡点(参见图A2—18)。
图A2—18
根据MR=MC原理,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为M,产量为OQ,价格

OP。此时有MC=MR=AC=P,厂商获得最大正常利润。
假设MR≠P,如P上升到P1,则需求曲线也上升到d1d1。根
据图形可得,d1d1交MC于M1。M1决定的产量为
OQ1,价格为OP1。此时厂商的总收益是OP
1M1Q1的面积,总成本是ON1F1Q1的面积(F
1为M1Q1与AC的交点),超额利润为N
1P1M1F1。由于超额利润的存在,必然吸引新的厂商加入该完全竞争市场。由于新厂
商的加入,引起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即d1d1线下降,一直降到d1d1
与dd重合。〓〓〓〓
相反,若P下降到P2,则dd
下降到d2d2,据图形可得,d2d2交MC于M2,M2
决定的产量为OQ2,价格为OP2。此时厂商的总收
益是OP2M2Q2的面积,总成本是ON2F2Q2的面积
(F2为M2Q2与AC的交点),亏损额为P2N2
F2M2的面积。由于长期亏损的存在,迫使行业中的厂商退出经营。从整个行业来看,由于
一些厂商退出这一行业,从而使供给减少,市场价格上升。这种调整一直到价格位于dd线为止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厂商的长期调整是与行业的长期调整同时进行的。行业的供给曲线是
所有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的横向加总。当行业处于均衡时,即行业中的
每一个厂商处于均衡并且没有厂商的进入和退出,市场处于均衡,由需求和供给所决定的均衡
价格恰好使得行业中的厂商取得正常利润,即价格位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如果市场需
求发生变动,那么市场价格就会随之变动,引起行业中厂商的进入或退出,直到长期中实现均
衡为止。
21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完全竞争市场的行业供给曲线可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
短期的行业供给曲线以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为基础。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它的短期平均成
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在生产要素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市场或行业的供给曲线
是本行业所有厂商的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的总和,即所有厂商
的供给曲线的总和(参见图A2—19)。
〖PSA219,+48.7mm。64.9mm,BP#〗
图A2—19
图中,行业供给曲线S和厂商供给曲线S相类似。在已知市场上所有厂商的供给曲线的情况下,
将厂商的供给曲线水平相加,便得到行业的供给曲线。
在长期内,市场的供给曲线是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的横向之和,即所有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最
低点以上的长期边际成本之和。但是,由于长期内行业中厂商的数目是变动的,所以,行业中
长期供给曲线的形状,与厂商进入该行业从而行业中产量变动对行业中厂商的成本的影响有
关。根据这一影响,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分为成本不变、递增和递减三种情况。
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成本不变行业是指市场需求变动从而行业供给量变动时,企
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位置不发生上下移动的行业。当行业中由于市场需求增加而导致市场价
格提高时,行业中的厂商获得超额利润,从而引起厂商的进入。厂商的进入,使得行业供给增
加,市场价格下降。当行业中的厂商再次处于长期均衡时,每个厂商将仍在平均成本的最低点
进行生产。由于厂商的成本曲线不发生变动,所以,该市场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等
于厂商的长期最低平均成本(参见图A2—20)。
〖PSA220,+39.2mm。105.1mm,BP#〗
图A2—20
在行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连结需求曲线D1与供给曲线S1的交点
E1和需求曲线D2与供给曲线S2的交点
E2,便得到水平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LS。
成本递增行业的供给曲线。成本递增行业是指市场需求增加会导致行业长期平均成本曲
线垂
直上移的行业。在行业中的市场价格上升后,当厂商再次处于均衡时,尽管厂商仍会在平均成
本的最低点生产,但这时的平均成本提高,行业中的产量增加。所以,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向右上方倾斜且斜率为正(参见图A2—21)。
〖PSA221,+40.9mm。105.1mm,BP#〗
图A2—21
连结E1,E2,得到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LS。
成本递减行业是指需求增加会导致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下移的行业。在价格上升之后,由
于厂商的进入所产生的外在经济,使得重新处于均衡的厂商按更低的平均成本提供产出,以满
足增加了的需求。所以,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参见图A2—22)

〖PSA222,+39.2mm。105.1mm,BP#〗
图A2—22
连结E1,E2,得到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LS。
22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并对其配置资源的效率作出评价。
对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分析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厂商的调整基础之上的。从长期来看,完全竞
争市场上同时进行着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方面,厂商为了在既定的产量下花费最小的成本,将
不断调整短期内不变的生产要素,使得成本为最低。另一方面,行业中厂商的数目成为变量
:行业如果存在超额利润,会引起厂商的进入;行业中代表性厂商出现亏损,某些厂商
将离开该行业。
就单个厂商而言,边际收益既定,而厂商的边际成本在经过调整之后趋向于长期边际成本。利
用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原则对代表性厂商出现超额利润、无利润和亏损的状况进行分析,并配
合图形说明其均衡的过程及其条件。(参见本部分第20题答案。)
在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下,厂商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都等于市场
价格,这意味着完全竞争市场是有效率的。
(1)从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来分析。边际成本度量了社会生产一单位产品耗费资源的成本,
而市场价格则衡量了消费者愿意支付给该单位产品的货币(或其他商品)数量,即社会给予该
单位产品的价值评判。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意味着,最后一单位的产量耗费的资源的价值
恰好等于该单位产量的社会价值,此时该产量达到了最优。因为,如果边际成本大于市场价格
,那么就意味着在消费者看来,最后一单位的产品不值那么多,从而减少该单位产品的生产会
提高全社会的价值总和;反之,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市场价格,那么增加生产会提高社会的价值
总和。这说明,完全竞争企业的产量是最优的。
(2)再从平均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来看,平均成本是生产者生产所有的产量每单位所花费资源的
费用,而市场价格是消费者购买所有产量每单位支付给生产者的收益。平均成本等于市场价
格意味着,生产者提供该数量的产品所获得的收益恰好补偿企业的生产费用,从而企业没有获
得超额利润,消费者也没有支付多余的费用,这对于买卖双方都是公平的。从另一方面来看,
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市场价格是一条水平的直线,而在企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时,企业的
边际收益和平均收益都等于市场价格,所以,企业提供的生产量恰好处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
这就是说,当提供该产量时,企业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中选择了成本最低的一个。
所以,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在技术上是最优的,因为企业利用了现有技术提供的最低的生产成
本。
(3)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是通过价格的自由波动来实现的。所以,当由于消费者的偏好、
收入等因素变动引起市场需求发生变动或由于生产技术、生产要素供给等因素变动引起市场
供给发生变动时,市场价格可以迅速作出反应,及时根据市场供求的状况进行调整。另外,由
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提供的产品没有任何差别,因而企业没有必要通过广告之类的宣传
媒介强化自己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非价格竞争所
带来的资源浪费。
但是,完全竞争市场也并不是完全令人满意的。
(1)尽管完全竞争市场可以实现产量最大和技术规模最优,但是没有差异的产品并不一定能准
确地反映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因为对于同一用途的商品而言,完全竞争市场迫使消费者只
能选择一种商品。
(2)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需求是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横向叠加得到的,而单个消费者的需求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如果在经济系统中收入分配不均,那么,收入高的消费者的需
求对于市场需求的影响大,而收入低的消费者的需求对于市场需求的影响小。这样,市场需求
的变化主要反应收入高的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因此,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并不一定能准确地
反应所有消费者的需求。
(3)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每一个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只占市场份额的很少一部分,这就限制了企
业的生产规模。在市场需求既定的条件下,现有的技术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
现有的技术使得平均成本有可能在很大的产量范围内处于递减阶段。但是,受到需求的制约,
完全竞争市场不允许一家企业提供过多的产出,迫使企业只能选择小规模的生产技术。所以
说,完全竞争市场未必能使企业选择最优的技术,或者说选择最优技术进行生产不一定能满足
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
由于完全竞争市场的高效率以及它过于严格的限制,使得该种市场经常被看做为一种理论模
式。
23试比较分析完全竞争和垄断条件下的价格决定及其效率的优劣。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dd,MR和AR重叠,它与AC的最低点相切,并且MC
通过这个切点。厂商的产量由MR=MC的交点决定,在此产量下,产品价格由
dd(AR)决定,成本由AC决定(参见图A2—23)。
〖PSA223,+43.4mm。67.7mm,BP#〗
图A2—23
图A2—23中,E是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均衡点,OP为均衡价格,Q为均衡产量。此时市场出
清,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但是,如果市场价格大于均衡价格,厂商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由于超额利润吸引新厂商加入,
产量增加,价格下降,一直降到均衡价格水平,超额利润消失为止。如图A2—23所示,若P
上升到P1,则MC交MR于E1,其产量为Q1,E1
Q1交AC于F。此时总利润为OP1E1Q1的面积,成本为ONFQ1
的面积,超额利润为NP1E1F的面积。
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厂商出现亏损,于是厂商退出该行业,产量减少,价格上升,一直
到恢复均衡价格为止。
在完全垄断条件下,dd与AR重叠并且向右下方倾斜。这是因为垄断厂商规定价格,需
求曲线就是该厂商的卖价(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曲线在平均收益曲线的左下方。在完全垄断
条件下,厂商的产量仍由MR=MC的原则所决定(参见图A2—24)。
图A2—24
图中,MR交MC于E,E点决定的产量为OQ。在完全垄断条件下,产量决
定后,垄断厂商可根据需求情况确定价格。EQ向上延伸,交dd于点G
。因此,价格为QG。因为OP=QG,所以,此时的垄断价格为OP。这时,总收益是OPGQ的面积,总
成本是ONFQ(F为GQ与AC的交点),超额利润是NPGF的面积,又称之为垄断利润。由于厂商控制
市场,其他厂商无法进入该行业,所以厂商的垄断利润可以长久存在。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MR与MC的交点应处于AC的最低
点E′。由E′点决定完全竞争下的产量为OQ′,价格为OP′。由图可得知,在完全竞
争市场上,价格比垄断市场的低,即OP′<OP,产量比垄断市场的高,即OQ′>OQ。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完全竞争厂商的价格位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条件为:价格等于平均成
本,等于边际成本。而垄断厂商确定的价格(一般)高于平均成本,并且产量低于平均成本最低
点的产量,这意味着,厂商增加产量会降低平均成本。一方面,垄断厂商没有利用最低成本的
生产技术。同时,完全垄断厂商由于高价格而获取超额利润,也不利于公平分配;另一方面,
垄断厂商的边际成本低于社会给予它最后一单位的评价,即边际成本小于市场价格。这意味
着,增加产量会增加社会福利。因此,西方经济学认为,垄断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是缺乏
效率的。
24评述垄断竞争理论。
垄断竞争市场是指那些有许多厂商生产有一定差别的产品的市场结构。(垄断竞争市场的基
本特征参见“垄断竞争”。)在这类市场中,既有垄断的因素,又有竞争的成分,因而单个厂商
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并且由于厂商的进入和退出,使得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时常
发生变动,并具有较大的价格弹性。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可以采取策略性行为。在认为其他厂商不改变价格的判断下,厂商预
期通过降低价格增加更多的收益,这条曲线构成了厂商的主观需求曲线。但是,如果行业中的
所有厂商都依照各自的主观需求曲线行事,那么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实际需求曲线尽管也
向右下方倾斜,但价格弹性小于相应的主观需求曲线。垄断竞争厂商依照主观需求曲线所决
定的边际收益与其边际成本的交点确定生产量,但必须按实际需求曲线所对应的价格取得收
益,从而得到实际的边际收益。如果主观的边际收益不等于实际的边际收益,那么,厂商将调
整生产量直到二者相等为止。这样,垄断竞争厂商按主观需求曲线行事的结果是按实际需求
曲线得到收益。
在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根据主观需求曲线所对应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产量,
在这一产量对应的实际价格与主观价格相等时,厂商处于短期均衡。在短期内,处于均衡的厂
商可以获得超额利润、正常利润或亏损,但处于亏损时,所获得的收益必须能抵补厂商生产所
支付的可变成本。在长期内,由于厂商的进入和相互模仿,短期内可以处于垄断地位的厂商渐
渐失去了垄断地位,即它所面临的市场需求减少。当厂商根据主观需求所对应的边际收益与
边际成本相等决定的产量所对应的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时,行业中厂商的进入或退出停止,
厂商处于长期均衡,条件为:长期(主观)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长期平均收益等于长
期成本。在长期均衡时,垄断竞争厂商只获得正常利润。
由于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所以在长期均衡时,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高于
完全竞争市场,而产量也低于完全竞争市场。并且,垄断竞争厂商为了强化产品的差异而进行
的广告宣传,也未必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这表明垄断竞争市场缺乏效率的一方面。另一方
面,由于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很少见,而且也由于垄断竞争市场的竞争能推进技术进步和产
品的多样性,所以垄断竞争市场常被认为是一种较有效率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市场理论是以产品差异和自由竞争为主要条件的,因而理论分析很少涉及生产的集
中所形成的垄断厂商的均衡。众所周知,在大生产的条件下,小手工业者的产品差异所形成的
垄断是相当微弱的。从垄断竞争理论本身来看,这一理论体系仍然建立在较严格的假设之上,
例如行业中的厂商具有相同的成本曲线、厂商具有完全信息等。此外,对垄断竞争厂商,特别
是较大的垄断竞争厂商的策略性行为的假设未必具有一般性,从而使得分析结果不能令人完
全信服。
25试述寡头垄断厂商的产量及价格决定。
有关厂商行为的假定决定寡头垄断市场的产量和价格决定理论。经常引用的两种相互对立的
假定是:寡头厂商通过勾结谋求获得垄断的超额利润;单个厂商在其他厂商不做出反应的条件
下通过调整自身的产量或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当寡头之间存在勾结时,产量是由各寡头
之间的协商确定的,协商结果主要取决于寡头的实力分配。采取的方式可能是限定或分配产
量,也可能是划分市场范围。勾结及其协议有一定程度的暂时性,当寡头厂商的实力发生变化
时,就会引起新的竞争。
在相互勾结时,价格领先制和卡特尔是制定价格的方式。价格领先制又称领袖制,指一个行业
的价格通常是某一寡头根据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率先确定价格,其他寡头追随其后确定价
格。相互勾结的寡头们通过协商产生领袖。作为领先制定价格的厂商往往在行业中最大,处
于支配地位;或者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或者在掌握市场行情变化或其他信息方面具有明显
的优势,进而以协议的形式把这一价格规定下来。
卡特尔是各寡头之间公开进行勾结形成的寡头垄断组织,是相互勾结所独有的。在垄断组织
内部,各寡头厂商协调行动,以垄断组织的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共同确定价格。
在寡头之间不存在勾结的情况下,行业中的寡头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确定产量和价格。产量
和价格确定模型的结果取决于对寡头的行为假设。具有代表性的有: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
伯特兰模型和古诺模型等。(参见本部分第26题答案。)
在进行相互竞争时,寡头行业仍可以按价格领先制确定价格。这时,行业中的厂商自觉跟随领
先制厂商制定价格。此外,寡头厂商也可能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方法。按照这种方法,厂商在估
算成本的基础上加一个固定不变的利润率,其中利润率是寡头厂商根据全行业的利润率确定
的,大致相当于全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或厂商的长期利润率。
26利用折弯需求曲线分析寡头垄断厂商的行为及其均衡。
折弯的需求曲线是寡头垄断厂商所面临的一种特殊的需求曲线,它基于如下的假定:一家寡头
厂商提高价格时,它的竞争对手为了增加销售量,采取维持原有价格不变的策略;当它降低价
格时,竞争对手为了保持已有的销售量,也随之降低价格。在对寡头厂商的相互之间的竞争行
为作出这样的假设之后,寡头厂商的需求曲线(被看成是存在于决策者心目中的主观需求曲线
)是折弯的。由于厂商的需求曲线即是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所以折弯的需求曲线意味着厂商
的边际收益曲线在原有的价格处出现间断点。(参见图A2—25。)
〖PSA225,+61.4mm。72.3mm,BP#〗
图A2—25
在假定寡头厂商的目标为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厂商仍然会依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
则决定生产的数量。对于刻画寡头垄断厂商行为关键性的分析在于边际收益的间断点。假如
边际成本恰好与边际收益相交于边际收益的间断点之间,从而决定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Q。
这时,如果边际成本在边际收益的间断点内上下变动,那么,所决定的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仍然
为Q。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寡头垄断行业中价格相对稳定的现象,这就是说,即使厂商的成
本发生一定的变动,厂商的价格一般也较少发生改变。
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对寡头厂商行为的分析是建立在特定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它在一定程度
上解释了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一些现象。但是,这一假设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从而寡头垄断厂商
的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也就不是寡头垄断厂商均衡的一般解。
27简要评述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也是其要素价格理论。因为产品的分配在市场经济中以生产要素价格
的名义来进行。
要素价格决定理论根据生产理论断定,劳动、资本及土地都是生产产品所必须的投入或要素,
并且都服从边际生产力递减或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对于厂商而言,它愿意为使用最后一单位
要素支付或分配的产品不会大于这一单位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要素
的市场价格既定,即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成本既定,这时,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数量直到其边
际产品的价值等于要素的市场价格为止。
进一步,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厂商的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那么,社会所生产出的所有
产品按照参与生产的所有要素的边际产品进行分配,恰好把产品分配完毕。
同时,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提供生产要素必须得到相应的报酬,是因为提供这些生产要素会给
要素所有者带来一种负效用。例如,劳动会使得劳动者产生疲劳,提供资本必须以削减当前
的消费为条件等。要素所有者的这些负效用需要使用者给所有者支付一定的费用加以补偿。
只要所得到的收入给要素所有者带来的满足大于因提供要素所产生的负效用,那么要素所有
者就会提供更多的生产要素。当二者相等时,要素的所有者获得最大的效用。
当要素市场处于均衡时,厂商因使用生产要素而获得最大利润,要素所有者因提供生产要素而
获得最大的满足。所以,西方经常学企图论证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以使得要素收入的分配
合理、制度和谐。
应该指出,生产要素的使用和要素收入分配的市场分析具有一般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素使用和供给的竞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要素的收入分配是一个生产关系问题
。西方经济学中所论证的要素市场的和谐是在假定要素私有的条件下进行的。事实上,要素
的最初分配取决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而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少自然会形成这一分配制度
所固有的不平等。因此,不难看出西方经济学在分配问题上的辩护性。
28为什么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
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供给曲线具有特殊的形状,一般说来,它向后弯曲

劳动的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后弯曲,是劳动工资率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
。劳动者在不同的工资率下愿意供给的劳动数量取决于劳动者对工资收入和闲暇所带来效用
的评价。消费者的总效用由收入和闲暇所提供。收入通过消费品的购买和消费为消费者带来
满足: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效用满足越大。同样,闲暇也是一种特殊的消费,闲暇时间越
长,效用水平越高。然而,可供劳动者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所以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可以
表述为,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
一般而论,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也就越大,劳动者宁愿放弃闲暇而提供劳动的数量
也就越多。换言之,工资率提高,闲暇的机会成本相应也就越大,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也就越短
。因此,工资率的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同时,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
者收入水平提高。这时,劳动者就需要更多的闲暇时间。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以后,劳动
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可提高生活水平。这说明,工资率提供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减
少。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率上升的两个方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率提
高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反之,工资率的提高会使劳动数量减
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
本相应也就较低,从而,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闲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
效应,结果劳动供给数量减少。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出向后弯曲的形状。
29在完全竞争、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有何不同
试加以分析。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雇用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数量的一般原则是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
素成本(参见图A2—26)。
〖PSA226,+59.3mm。72.3mm,BP#〗
图A2—26
为了利润最大化,厂商每使用一单位数量的劳动所花费的成本必须等于该单位劳动所带来的
收益: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厂商会减少该单位生产要素的使用;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厂商则增加
使用。依照定义,厂商使用最后一单位劳动所花费的成本就是该单位要素的边际要素成本,而
因使用该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出卖后获得的收益就是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它等于要素的
边际产品的边际价值,即边际产品乘边际收益。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面临着既定的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这时,厂商使用任何数量时,每
单位的要素所花费的成本都等于该要素的市场价格,即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要素的市场
价格。由于产品的价格既定,所以厂商所生产的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该产品的市场价格,从而
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乘产品的价格,即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这样,
随着劳动价格(工资率)的变动,厂商依照边际产品的价值曲线决定雇用劳动的数量。所以,在
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
在产品市场垄断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出卖使用劳动生产出的产品时面临着市
场需求曲线,它向下倾斜。这就使得产品的边际收益小于市场价格,从而使得劳动的边际收益
产品低于边际产品价值。在要素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厂商会根据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
于劳动价格的条件决定劳动使用量。在这种条件下,劳动的需求曲线是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它
低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需求,从而在既定的劳动价格下,厂商雇用更少的劳动。
在要素市场买方垄断的条件下,厂商雇用劳动数量的原则仍然是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
际要素成本。为了方便起见,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样,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
际产品价值。与以上两种市场结构不同,劳动市场上的买方垄断意味着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
购买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所以,该厂商的购买量直接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其平均要素成本递
增。换一句话说,厂商面临的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市场的供给曲线,它向右上方倾斜。这时,厂
商使用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不再是不变的量,它因劳动的平均要素成本增加而以更快的速度
增加,即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劳动的供给。厂商根据该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产品价值
决定劳动的使用量,并把劳动的价格确定在比边际要素成本更低的劳动供给曲线上。由于买
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决定劳动价格,所以在这一市场结构下没有明显的劳动需求曲线。
30试就利润的来源论证利润在经济中的作用。
利润是企业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差额,经济学中有正常利润和超额利润之分。这两种利润的来
源不同,作用也有差异。
一般而论,企业以利润为目标,追逐利润的过程,不仅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而且有利于社会资
源的最优配置,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一生产要素的收入,它由该要素的供给和需
求的均衡所决定。这一部分利润是企业的隐含成本,归于企业的成本。正常利润的存在促进
企业家更好地管理企业,提高经济效率。
超额利润是指超过正常利润的那一部分利润。在静态的完全竞争市场上,超额利润是不存在
的。但在动态的非完全竞争市场上,存在着创新、风险和垄断因素,因而有可能产生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是创新的报酬。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它主要包括引入新产品
、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取原料的新来源和采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创新给
企业带来利润。创新产生的超额利润鼓励企业家大胆创新,促进社会进步。
超额利润是承担风险的报酬。在经济社会中,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一项决策由于难以预料的
因素可能带来超额利润,也可能出现亏损。因此,超额利润是企业承担风险的报酬。许多具有
风险的项目是社会所必需的,从事这些项目就要承担风险,因此超额利润可以作为社会保险的
一种形式。由风险产生的超额利润鼓励企业家勇于承担风险,从事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风
险事业。
超额利润是垄断收益。垄断厂商可以通过市场支配力获得超额利润。卖方垄断厂商面对的产
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从而一般会有超额利润。买方垄断者面对着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
曲线,因而可以通过压低生产要素价格,获得超额利润。这种利润是垄断者对消费者或生产要
素所有者的剥削,会对社会福利产生副作用,并且有可能阻碍技术进步,是不合理的。
31试述在微观经济学研究范围内,产品市场理论与要素市场理论的异同。
就微观经济学而言,产品市场理论和要素市场理论在分析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在两
个市场上,中心问题是价格决定,而价格决定是通过供求均衡来实现的。在产品市场上,消费
者的需求和厂商的供给相互作用,决定产品的价格;在要素市场上,厂商的需求和要素所有者
的供给决定生产要素的价格。在两个市场上,供给和(或)需求发生变动,都将使得均衡价格发
生改变,供求定理发挥同样的作用。其次,在两个市场上,对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分析是一致的
。在产品市场上,消费者为了获得最大的效用,合理配置对收入的支出,用于购买既定价格的
产品;而消费者的收入则来源于要素市场上要素所有者对生产要素的供给。同样,在供给生产
要素数量时,要素所有者遵循的原则仍然是效用最大化。厂商是产品市场上的供给者,为了利
润最大化,在既定的价格下选择供给产品的数量。同样,厂商也是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者
,以此原则,厂商选择使用生产要素的数量。
尽管关于两个市场的分析具有相同之处,但两个市场上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具有许多
差异。首先,产品市场上需求曲线来源于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从而决定需求规律的因素是有关
消费者行为的假设。例如,在基数效用论中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在序数效用论中是商品的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由于这些假设多来源于对消费者心理的描述,因而难以得到有力的证明
。与此不同,产品的供给曲线来源于厂商的边际成本,从而来源于厂商的生产规律,即边际收
益递减规律。作为技术规律,有关生产函数的假设较容易得到证明,因而使得生产理论的分析
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其次,在要素市场上,要素的需求来源于厂商,而厂商使用生产要素
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但厂商获得最大利润的前提是消费者的需求,即要素需求是引致
需求。与此不同,产品市场上需求是消费者的直接需求,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大小,部分地决
定了生产该产品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同时,不同于产品的供给,要素的供给取决于要素
所有者的效用,而产品的供给则主要是生产者的技术因素。
32简述一般均衡过程的条件和保证其实现的机制,并加以评论。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众多的市场。在这些市场中,供给者和需求者相互联系,共同制约
。其中任何一个市场上的需求或供给发生变动,不仅影响它们各自市场上的价格,而且影响到
其他市场的供求,从而使得许多市场价格发生变动。一般均衡分析就是讨论当影响某一个市
场上的供给或需求的因素发生变动后,能否存在一系列价格,使得所有的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
问题。
所谓一般均衡系指所有的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它是相对于局部均衡而言的。具体
地讲,就单个消费者来说,他面对既定的市场价格,使用现有的资源,通过购买和出卖,来实现
自身的效用最大化。此时,消费者处于均衡,从而形成对产品(组合)的需求。所有消费者需求
的总和构成了商品的市场需求。
单个生产者在既定的价格下购买生产要素,利用成本最低的生产技术生产各种产品的组合,并
以既定的市场价格出售。当厂商获得最大利润时,厂商处于均衡,从而形成对产品的供给。所
有厂商供给的总和构成了产品的市场供给。如果所有厂商的成本函数相同,那么在厂商处于
均衡时,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
对所有的商品而言,当消费者的超额市场需求(消费者的需求量减最初拥有量)恰好等于厂商
的市场供给时,市场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可以证明,如果所有经济当事人的需求和供给函数都
是连续的,并且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满足预算约束,那么对于任意价格,瓦尔拉斯定律成
立,并且存在一系列价格,使得所有的市场同时处于均衡。
在一般均衡的实现过程中,除了经济当事人需要满足的条件以外,最终均衡的实现还要借助于
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即市场拍卖者的存在。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价格就是反映市场供
求变动的晴雨表。如果某一行业的利润较高,其他行业中的资源就会转移到该行业中来。这
样,在市场机制中如同存在一个拍卖者,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动调整资源的配置:如果在某一
个价格水平下需求量超过供给量,那么他就提高价格;反之,他就降低价格,直到所有的市场上
的供给等于需求为止。如同单个商品的价格决定一样,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决定一系列的市
场均衡价格,使得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
一般均衡模型除了论证“看不见的手”的目的以外,其分析也是建立在严格的基础之上的,所
以需要特别注意其实现的条件。(1)一般均衡的实现需要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所以有关完全
竞争市场的假定条件对一般均衡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得一般均衡分析至多具有理
论意义。(2)有关经济当事人行为的连续性等假设过于严格,有关拍卖者的假设也需要经济当
事人有超常的信息处理能力。(3)关于一般均衡存在性的证明也只是为一个数学问题提供了
一个数学解。
33什么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对此加以评论。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用于判断市场机制运行效率的一般标准。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或市场机制
有效率的运行结果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不可能存在资源的再配置使得在经济社会中其他成员
的境况不变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理解境况变好对于应用帕累托标准判断经济运
行的效率是重要的。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行为,特别是交换行为可以显示出变好还是变坏。
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一系列重要的必要条件。(1)任意两个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
进行交换时边际替代率都相同。(2)任何两个厂商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边际
产量都相等;两种生产要素生产同一种商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任意两个厂商使用既定
生产要素生产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产品转换率都相等。(3)消费者对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
代率都等于生产者对这两种产品的转换率。(画图说明以上条件。)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如果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满足连续性的假设,那么,当经济系统
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必要条件都通过一般均衡的价格比表示出来,从而使
得这些条件得到满足。可见,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分析是西方经济学论证“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用
帕累托标准验证了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然而,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的用意,掩盖了
经济中的生产关系。(1)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在其中一个经济当事人没有任何消费量的条件
下实现。这和社会的一般准则是不相一致的。(2)完全竞争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表明的含义
仍然受到严格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的限制。在现实经济中,任何一个条件遭到破坏都
将引起帕累托效率的损失。(3)有关完全竞争市场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证明同样只具有数
学的意义。
34叙述并评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是20世纪初,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讨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合理的资源
配置在理论上是否可能以及在实际上是否可行的问题时提出的一种理论,其理论基础是西方
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经济学家恩里科·巴罗纳和波兰经济学家奥斯
卡·兰格等人。他们针对米塞斯、哈耶克和罗宾斯等人的反对,提出了下列观点:
(1)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市场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消费者选择自由和职业选择自由,从而存
在一个消费品和劳动服务的市场及相应的市场价格。于是,市场需求得以决定。
(2)由中央计划当局来为生产资料规定一个会计价格,并监督所有的企业、产业和要素所
有者都根据这个计划价格做他们的会计工作,而不允许使用任何其他会计方法。会计价格开
始可任意确定,然后再根据供求状况调整,直到达到供求一致。
(3)在生产单位和消费者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的所有商品和劳务的转移,按市场价格统一核算。
(4)中央计划当局规定:生产者(企业经理)必须选择使平均生产成本最小的要素组合;生产者
必须生产使边际成本等于产品价格的产量。当然,这里的成本和价格并不一定是市场价格。
于是,和完全竞争经济中的情况相同,在上述两条规则之下,如果给定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则产
品的供给和要素的需求也被决定。
(5)在这一价格体系之下,消费者在给定商品价格和自身收入的条件下,选择某种职业和商品
消费组合以达到最大的满足或效用。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要素的使用,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6)中央计划当局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经常调整价格,以便使得市场处于均衡。当某种商品的
需求超过供给时,提高它的价格;反之,则降低它的价格。这样,中央计划当局又规定了一组新
的价格,作为所有经济主体新的决策基础并且导致一组新的供求数量。通过这种试错过程,价
格将被最终确定。
根据以上分析,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认为,与完全竞争的资本主义一样,社会主义经济通过中央
计划当局的调节,每个消费者可以获得最大的满足,每个生产者以最低的成本生产社会所需要
的产品数量,从而实现社会福利为最大。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经济实现资源配置提供了一个理论模型。这一模型的优点被认
为是:(1)由于国家掌握生产资料并决定社会分配原则,故收入分配将比资本主义更为平均;(2
)由于国家可操纵资源的价格,可以更好地防止不可取的环境影响;(3)通过中央计划当局的调
节,有助于经济的稳定。然而,这一模型存在的关键性问题是中央计划当局的计算能力以及可
能出现的官僚控制对资源配置的负向影响。问题是,如何建立一种刺激机制促使生产者遵循
完全竞争的原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型中垄断和向中央计划部门的
寻租也可能出现。这些问题限制了该理论的实践意义。
35简要说明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对策。
当市场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商品的社会边际估价和社会边际成本时,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
不足,从而出现市场失灵。当消费者支付的价格高于或低于生产商品的社会成本时,消费者的
估价与社会估价出现偏差,社会资源并不会按社会估价的高低流动,而是按照市场价格流动,
这时市场失灵。造成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包括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公共物品的存在以及
外部经济效果三个方面。
(1)在现实经济中,由于物质技术条件、人为的和法律的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稀缺资源等自然
因素的存在,所以垄断普遍存在。在垄断市场上,由于企业的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分离,所以
价格
高于边际成本。社会给予商品的边际评价是消费者支付给商品的价格,而社会生产该商品支
付的边际成本为企业的边际成本。这时,尽管消费者之间仍可以实现有效率的交换,但社会并
不能用最低的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最需要的商品组合。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不仅不能使用最低成
本的生产方式,而且增加生产还会进一步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从而生产费用没有达到最优。
此外,垄断还可能造成其他的社会成本。例如,完全垄断厂商缺乏降低成本和进行技术革新的
动力,从而社会生产既定的产量花费较多的成本,垄断厂商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采取寻租行
为等。(可以借助于图形进一步说明。)
(2)市场失灵的第二个原因是经济社会需要一类被称之为公共物品的商品。公共物品具有非
排他性和(或)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公共物品的消费权力的
机制失灵。对于追求最大利润的私人企业而言,生产者必须能把那些不付钱的人排斥在消费
商品之外,否则,他就很难弥补生产成本。由于非排他性,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每一个消
费者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力。这就是说,在消费公共物品时,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做一
个免费乘车者,造成公共物品市场供给不足。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使得私人供给的社会
成本增加,而社会利益得不到发挥。
(3)外部经济效果或外在性是造成社会估价与社会成本出现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外在性
是指交易双方的经济行为未经交换而强加于其他方的经济影响。例如,大气污染、噪音以及
私人绿化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的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
而且包括强加于他人的成本;同样,它的收益不仅包括它收取的出卖产品所获得的收入,而
且包括给他人带来的但又无法收取报酬的好处。但是,按照市场的原则,施加外部影响的经
济当事人只会考虑它看到的收益和成本。结果,外部经济效果使得社会估价不等于社会成本,
并且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也没有提供一种机制,让交易双方考虑对其他人所施加的经济效果

除了上述三个制约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外,市场结构不合理、信息不
完全等其他因素也可能引起市场失灵。
针对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采取不同的矫正措施。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
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
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的。行业的重新组合的基本思路是把一个垄断的行业重新组
合成包含许多厂商的行业,以便通过竞争把市场价格降下来。被重新组合的行业竞争程度越
高,市场价格就越接近于竞争性价格。政府采取的手段可以是分解原有的垄断厂商,或扫除
进入垄断行业的障碍,并为新进入的厂商提供优惠条件。对垄断行为进行处罚是为了防止垄
断的
产生。如果一个行业不存在进入障碍,那么一般说来,垄断厂商不会在长期内获得超额利润。
因此,政府利用各种处罚手段来制止垄断行为尤为重要。制止垄断行为可以借助于行政命令
、经济处罚或法律制裁等手段。反垄断法则是上述措施的法律形式。行业的管制主要是对
那些不适合于过度竞争的垄断行业,如航空航天、供水等行业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在这些行
业中,要么是高成本的技术,要么是平均成本呈下降趋势,因而大规模的经营是必需的。这时,
政府往往在保留垄断的条件下,对于垄断行业施行价格控制,或者价格和产量的双重控制、

收或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等管制措施。价格管制的目的在于为垄断厂商提供一个较低的边
际收益,使得厂商的产量增加。而双重管制则进一步规定厂商的生产量,以便使得垄断厂商降
低平均成本,提高产量。这两种管制措施往往与税收和补贴手段同时实施。这里,政府遵循的
一般原则是“对公道的价值给予一个公道的报酬”。为了实现这一原则,配合价格和数量
控制,政府往往采取补贴或税收手段。如果垄断企业因为政府的价格管制或价格和数量管制
而蒙受损失,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补贴,以便垄断企业获得正常利润;如果在政府管制以后,企业
仍可以获得超额利润,那么政府就应征收一定的特殊税收,以利于收入的公平分配。当然,对
于这类垄断行业,政府也可以采取直接经营的方式来解决由于垄断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由于
政府经营的目的不在于最大利润,所以可以按照边际成本或者平均成本决定价格,以便部分地
解决由于垄断所产生的产量低和价格高的低效率问题。
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做到这一点,可以依靠市场
和非市场的集体决策两种方式。利用市场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的过程是通过消费者在
既定收入和对公共物品偏好的条件下的个体需求曲线,在既定的供给量下加总所有消费者愿
意支付的价格,从而得到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然后根据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得出的供给
曲线与该需求曲线的均衡,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地显
示消费者的偏好。
针对市场决定公共物品供给量的困难,可供选择的对策是利用具有集体性、非市场性和规则
性特点的公共选择。公共决策是由政府代表集体作出的决策,政府的选择最终取决于政治市
场的均衡。构成政治市场的需求者是公众、选民或者纳税人,而供给者是由政治家或者官员
所组成的政府。与市场运行一样,公共选择也有一定的规则,以协调人们的行动,反映人们的
偏好。在现实经济中,公共选择的规则多采用一致同意和多数票规则。就公共物品的供给而
言,集体决策即是投票表决,如果一项决策获得一致通过,那么意味着所有的投票人会因此得
到好处,从而增进福利。如果一项方案只得到多数票赞成,那么这项方案不是帕累托最优的,
但可能是潜在最优的。
外部经济效果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
直接调节以及明确产权和谈判三种手段。税收和补贴政策是向施加负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
征收恰好等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而给予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等于边际外部利益
的补贴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使得厂商以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进行决策。直接调节是政府通过
行政或法律的手段强行控制外部经济影响,也可以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
合并。
以上解决外部影响的方案的关键是外部成本或利益内部化。此外,科斯定理的结论也被用来
解决外部影响问题。传统的方案并没有消除外部影响,所以科斯定理建议,政府无须对外部经
济影响性进行直接的调节,只要明确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当事人双方的产权,通过市
场谈判就可以解决外部影响。
消除市场失灵的政策是根据不同的原因而设计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
36试从微观角度论述市场机制的效率、局限性及调节政策。
从对竞争性市场机制的分析中,西方学者得出了市场经济富有效率的结论。(1)处于利己动
机的消费者,支付商品的价格,他们从消费的商品中获得最大的满足。这些价格通过市场供求
均衡转化为厂商的收益。(2)处于利己动机的厂商,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必然使得产量达到
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之点。这时,厂商以最低的成本向社会提供最优的数量。
(3)平均成本是厂商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以便补偿生产要素的边际贡献。它恰好等于所有
生产要素的单位收入之和。(4)通过市场价格的自发波动,经济系统能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生
产,来使消费者得到最大效用、厂商获得最大利润、社会达到理想状态。
以上描述的市场机制使得最终产品在消费者之间的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提供这些最终产品
的厂商在使用资源方面符合帕累托最优,并且经济体系生产的产品组合也达到最优,从而断定
竞争性市场机制实现了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1)从消费者消费最终产品来看。对于任意消
费者而言,在既定的商品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得到最大效用时必然使得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
商品的价格之比。因而,在交换上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2)从企业使用生产要素生产最终产
品来看。获得最大利润的厂商必然使得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的价格之比。这
就保证了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3)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来看。产品的转换率等于产品的
边际成本之比,而当厂商处于均衡时,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相应产品的价格,所以既定资源生
产的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产品的价格比,从而等于消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这表明,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经济系统内的各种资源均得到了最优的利用,社会实现了最大的福利水
平。
以上分析表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是有效率的,但是,完全竞争条件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出现
市场失灵。针对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参见本部分第35题答案。
)
此外,市场机制运行的结果也未必尽如人意。例如,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等,都成为市场
机制的局限。收入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提高市场机制效率的作用。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第三部分单元过关参考答案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
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它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
市场价值。
这项综合经济指标未扣除生产过程中资本损耗的折旧费用,所以称为“总值”。国民生产总
值包含的只是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计算生产中耗费掉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例如一件大衣使服
装加工厂花费28美元,使零售商花费6美元,使消费者花费40美元,但它加到国民生产总值上去
的只是最终售价40美元,而不是所有交易的总和74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当年的全部支
出总和计算,也可以用全部收入总和计算。
从支出方面计算,包括以下四项,(1)个人消费支出总额; (2)私人国内投资总额; (3)政府
购买产品和劳务总额; (4)货物与劳务输出净额。
从收入方面计算,主要包括,(1)工资; (2)利息; (3)地租; (4)利润; (5)折旧。
国民生产总值是测定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尺度,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程度的标准。
2存量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
如某年某月某日银行的金库中存有500美元,某年某月某日某一时刻全球的人口数有多少等。
存量与流量有区别。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它是在一定的时
期内测度的,其大小有时间维度;而存量则是在某一时点上测度的,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
存量与流量的划分,对于理解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变量的关系及其特征和作用至关重要。例
如在财富与收入这两个经济变量中,财富就是一个存量,它是某一时刻所持有的财产;收入是
一个流量,它是由货币的赚取或收取的流动率来衡量的。存量与流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流
量来自存量,如一定的国民收入来自一定的国民财富;流量又归于存量之中,即存量只能经由
流量而发生变化,如新增加的国民财富是靠新创造的国民收入来计算的。存量分析和流量
分析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广泛使用的分析方法。存量分析就是对一定时点上已有的经济总量
的数值及其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流量分析则是对一定时期内有关经济总量的变
动及其对其他经济总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中,既可以从存量着手,也
可以从流量着手。
3利率又称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
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利率。其计算公式是
〓〓利息率=利息量本金利息率的高低,决定着一定数量的借贷资本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利息的多少。影响利息率的因
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
承担风险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
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
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
4消费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
为。具体说来,消费包括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产生的原因、消费者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的方式
、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有关因素。
20世纪30年代以前,关于消费理论的研究比较简单。当时处于支配地位的正统理论是马歇尔
的需求理论。这种需求理论的要点是:假定消费者收入不变,消费者所获得的商品数量依价格
的升降向反方向变动。
30年代以后,凯恩斯把消费问题引入到宏观经济领域,他把消费看做是国民收入流通的基本形
式之一。购买消费品的支出,称为消费支出。从全社会看,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
入,总支出等于总收入。在两部门的经济中,社会总需求等于消费和投资之和,从总需求中去
掉投资支出,就是消费支出。凯恩斯在分析了消费概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平均消费倾向、边
际消费倾向等概念,使消费理论增添了新的含义。消费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变量。
5投资以一定的资金或实物经营某事业或转移于他
人作为生产的资本以谋取未来利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是社会的实际资本(设备、房屋和存货)
的净增长,不同于日常语言中的“投资”概念。后者指人们购买一块土地,一张现有有价证券
或任何其他财产所有权,只是现有财富的转移。因为一个人的买,就是另一个人的卖,并没有
任何新的实际资本的形成。决定投资行为的因素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
技术、政治、心理、政府政策、资源、人口等等;内在因素主要指企业家预期从事投资所能
得到的利润率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如果利润率高于利息率,投资就会增加;反之,投资则
会减少。
6失业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
业机会。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存在失业问题。有劳动能力的人虽然没有职业,但自身也不想
就业的人,不称为失业者。对失业的规定,在不同的国家往往有所不同。在美国,年满16周岁
而没有正式工作或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称为失业者。以下几种情况也算作失业:(1)被暂时解
雇而等待重返原工作岗位的人;(2)于30天之内等待到新的工作单位报到的人;(3)由于暂时患
病或认为本行业一时没有工作可找而又不寻找工作的无业者。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
把失业区分为:(1)自愿性失业;(2)非自愿性失业;(3)摩擦性失业;(4)技术性失业;(5)结构性
失业;(6)周期性失业;(7)隐蔽性失业等不同类型。失业者可领取一定的失业救济金,但其数
额少于就业时的工资水平,因而生活相对恶化,促使其重新就业。从这一点上来说,不少西方
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合理的失业率及其失业现象的存在,是促进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之一。
7通货膨胀最初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
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
,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
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
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
,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
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
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
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8个人可支配收入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
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个
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
、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
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
9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以具有不变购买力的货币单位衡量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
通常是以现行货币单位
来表现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但由于通货膨胀
和通货紧缩会抬高或降低物价,因而会使货币的购买力随物价的波动而发生变化。为了消除
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般是以某一年为基期,以该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然后用物价指数来矫正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而计算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能准确地
反映产量的变动情况。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小于按当年价格计
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大于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
总值。
10折旧固定资产折旧的简称,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
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这种按固定资产损耗程度进行补
偿的办法称为折旧。固定资产以实物形态在生产中被长期使用,而它的价值却按其磨损程度
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之中去。为了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把那部分转移的
价值从销售商品中提取出来,并以货币的形态,逐渐积累起来,以备将来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
。引起折旧的主要原因有:(1)磨损,即因使用某项资产而造成的价值损失;(2)自然力的作用,
即朽烂与腐蚀;(3)陈旧过时。一项资产每年的折旧费取决于它的原始购置价格、预计的使
用寿命和估计的残余价值。折旧费被摊入产品成本。计算折旧有许多方法。通常使用的方法
是直线法,即把折旧看成是一种时间函数,以此项的原始成本减去残余价值,再按其全部使用
年限加以均分来计算每年的折旧费。摊在生产成本中的折旧费,随着产品的销售得到补偿。
11储蓄当前收入中不用于消费的部分,即收入减去
消费,如存入银行的存款、购买的有价证券、保存在手中的货币等,都称为储蓄。储蓄是西方
经济学中宏观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凯恩斯收入与就业理论的前提条件之一。但是,
储蓄也是一个不容易确定的概念,无论从它的来源或用途方面看,均没有准确的数量限制。
储蓄包括政府机构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及家庭储蓄三种。政府机构储蓄没有一定的动机。
企业储蓄的动机则是为了再投资或获取利息。影响企业储蓄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的边际效率,
而个人及家庭储蓄的原因主要包括为不测事件建立储备金、为自己的老年积累基金、为保护
自己的家属,或为了其他某一具体目的等。个人或家庭储蓄也为商业资本投资提供了部分资
金来源。影响个人及家庭储蓄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收入的多少、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料以及
利息率的高低等。
12存货企业手头上掌握的各种货物,以便能及时地
应付不虞之需,使营业不至于中断。例如,在机器制造业中,存货不仅包括制成品,而且还包括
原料、螺母、螺杆以及纸笔等无数大大小小的项目。这些都是生产产品和销售产品所必需的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存货是私人总投资的一部分,而且是一种昂贵的投资形式。正因为如此,
有效的存货控制对企业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来讲,企业都要竭力使存货保持在正常经
营活动所必需的最低水平上。他们还认为,存货作为企业投资的一种形式,如同对新厂房和设
备的投资一样,其变动会严重影响一国的经济活动。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要考虑每年存货
变动的比率。存货的大幅度急剧减少,往往同一个国家的经济衰退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第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存货的变动对美国的商业波动以及战后的四次经济衰退(1953—1954年、
1957—1958年、1960—1961年和1969—1970年)起了主导作用。此外,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
产的下降也主要受存货减少的影响。
13萨伊定律萨伊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法国著名
经济学家。他认为,商品的买卖实际上只是商品和商品的交换;在交换中,货币只是在一瞬间
起了媒介作用;卖主得到了货币,马上又会购买商品,所以卖主同时也就是买主,供给者就是需
求者。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不论产量如何增加,
产品都不会发生过剩,至多只有暂时的积压,社会上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是相等的,这
就是著名的萨伊定律。
14总量生产函数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函数是一个
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投入同产品或
劳务的最大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总量生产函数是指经济社会的产出与总就业量、资本之间
的函数关系。
15劳动供给函数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给劳动者带来
不舒适或痛苦,这种不舒适或痛苦就是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工资的作用就是克服劳动的边际
负效用。这样,假设劳动的供给者已和参加经济活动的其他人一样,具有完全的信息,不
存在货币错觉,这时,劳动的供给就决定于实际工资,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如果以等号左
边的Ns表示劳动供给总量,等号右边的Ns表示函数关系,W/P表示实际工资,则劳动供给
函数可以表示为
〓〓Ns=NsWP
劳动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实际工资低时,劳动的供给量小;实际工资高时,劳动的供给
量大。
16劳动需求函数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需求来自于厂
商,劳动的需求决定于劳动的边际产品(MPL)。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在短期中,厂商为了
获得最大利润,一定会使生产一直进行到实际工资(W/P)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的那一点。同
理,以整个经济社会来说,劳动需求总量也决定于实际工资等于边际产品的那一点,即W/P
=
MPL。所以,劳动的需求和劳动的边际产品之间的依存关系,实际上就是劳动的需求和
劳动的实际工资之间的依存关系。如果以等号左边的Nd表示函数关系,W/P表示实际工资
,则劳动的需求函数可以写成
〓〓Nd=NdWP
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实际工资低时,劳动需求量大;实际工资高时,劳动的需求量
小。
17劳动市场均衡西方经济学所说的劳动市场的均衡
是指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处于均衡状态。反映在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的需求曲线上,就是这两
条曲线的交点。在这一点上,劳动的供给总量和劳动的需求总量正好相等,既不存在劳动力过
剩,也不存在劳动力短缺。这一点决定的就业量是均衡就业量。
18消费函数现代西方经济学所谓的消费函数,是指消
费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但凯恩斯理论假定,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
入是消费的惟一的决定因素,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
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收入和消费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消费函数
或消费倾向。如果以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则C=C(Y),表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19储蓄函数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
关系,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之一。由于在研究国民收入决定时,假定储蓄只受收
入的影响,故储蓄函数又可定义为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
情况下,储蓄随收入的变化而同方向变化,即:收入增加,储蓄也增加;收入减少,储蓄也减
少。但二者之间并不按同一比例变动。设S代表储蓄,Y代表收入,则储蓄函数的公式为
〓〓S=f(Y)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储蓄函数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依赖于消费函数。储蓄可定义为收入减消
费,所以,储蓄函数又可以由消费函数推导出来。其计算公式为
〓〓S=-a+(1-b)Y〓〓(0<1-b<1)
式中:S为实际储蓄量;Y为实际收入量;1-b为边际储蓄倾向,其总值等于δS/
δY;-a为收入为零时的储蓄量。
20重置投资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
备的投资,亦即折旧。重置投资是保证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作为固定资本的机器设备在使
用过程中会由于磨损(因使用某项资产而造成的价值损失)、自然力的影响(朽烂与腐蚀)以及
逐渐的陈旧过时而影响正常的生产水平。因此,须按其价值转移和损失程度,以货币形态逐渐
积累起来,以备固定资本的更新。重置投资决定于资本设备的数量、构成和使用年限等。例
如,假定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生产100万美元的产品平均需要使用300万美元的机器
设备,若机器设备的使用年限为10年,每年损耗设备1/10,则每年
需重置投资30万美元。重置投资与净投资(或新投资)之和构成总投资。
21资本边际效率凯恩斯首先使用的一个经济学术语
。根据凯恩斯的定义,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或折扣率,这种贴现率或折扣率正好使一项
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这项资本品的成本或供给价格。
22充分就业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
的人都可以得到就业的一种经济状况。充分就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在其著作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范畴。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如
果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造成非自愿性失业,社会即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与某些失业现
象的存在并不矛盾,如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这两种失业都是正常的,只有非自愿性失业
才是真正的失业。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消失,社会才算实现了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社会经济
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要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必须加强经济干预,力求达到或维持总需
求的增长速度和一国经济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的均衡。
23加速系数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资本量。用公式表示是
〓〓加速系数=资本增量产量增量=投资收入增量
加速系数和乘数的区别是:乘数表示投资变动对于收入和消费的影响,并取决于边际消
费倾向
,从而最终受消费者的心理规律所制约;加速系数则表示收入和消费的变动对投资的影响,并
取决于技术工艺的数量关系,即生产一定数量的最终产品所需要的资本数量。因此,加速系数
也可看做是倒过来的乘数。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加速系数的数值与资本—产量比率相同。
加速系数是加速原理中的重要概念。加速系数同乘数的相互作用是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的原
因之一。但由于加速原理作用的前提条件是生产资料的闲置,因此,在经济处于收缩阶段时,
加速系数不发生作用。
24紧缩缺口与膨胀缺口紧缩缺口又称通货紧缩缺口,
指充分就业条件下,社会实际投资低于社会储蓄的空缺,亦即社会总供给超过社会总需求的差
额。它表现为社会对商品和劳务需求的价值低于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能够生产的价值。例如,
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国民生产总值为22 000亿美元,而此时社会总需求即总投资加上总消费
为20 000亿美元,这意味着留下了2 000亿美元的通货紧缩缺口。根据乘数原理,它会导致收
入更大幅度的下降。但稍增加投资,又可实现充分就业。因此,当存在通货紧缩缺口时,只有
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或通过政策鼓励,帮助私人投资,才能使社会实现充分就业。
膨胀缺口又称通货膨胀缺口,是指在充分就业经济中投资超过储蓄的差额,即社会总需求超过
社会总供给的差额。表现为社会对商品和劳务需求的价值超过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创造的
国民生产总值。例如,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国民生产总值为20 000亿美元,而此时的社会总需
求即总投资加上总消费为22 000亿美元,即意味着存在2 000亿美元的通货膨胀缺口。这种差
额或缺口会导致物价上涨。由于这一差额往往又是由通货膨胀造成的,故称为通货膨胀缺口

虽然膨胀缺口是紧缩缺口的反面,但它对就业和生产的影响与紧缩缺口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反
。紧缩缺口可以造成生产和就业的进一步下降;但膨胀缺口决不可能使就业超过充分就业所
限制的水平,因此,膨胀缺口在非充分就业下会使物价和就业都有所增加,而在充分就业条件
下就会导致纯粹的通货膨胀。
25IS曲线在产品市场达到均
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
I(r)=S(Y),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
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画图表示。)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
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
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
的均衡组合。
26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
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
〓〓MP=ky-hr
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画图表示。)一般来说,在货币市
场上,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
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LM曲线
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
27经济政策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
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经济政策有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之分。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
入政策等;微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一些反对干扰市场正常运行的立法以及环保政策等

28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指在国
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
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
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
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
等。例如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
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
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
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
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29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
政府债券,以实施宏观货币政策的活动。公开市场业务的目的是:(1)通过政府债券的买卖活
动收缩或扩大会员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影响这些银行的信贷能力;(2)通过影
响准备金的数量控制市场利率;(3)通过影响利率控制汇率和国
际黄金流动;(4)为政府证券提供一个有组织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被认为是实施
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例如,经济扩张时,实行卖出政府债券的政策,可以减少商
业银行的准备金,降低它的信贷能力,促使贷款利率上涨,遏制过度的投资需求。经济萧条时,
则买进政府债券,以便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扩大它们的信贷能力,促使利息率下降,从而扩
大投资需求。公开市场政策由国家公开市场委员会讨论决定,由中央银行高级职员出任的公
开市场业务经理具体执行。
30贴现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
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这种贴现率
也指再贴现率,即各成员银行将已贴现过的票据作担保,作为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
。贴
现率政策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贴现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
,从而促使经济扩张或收缩。当需要控制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这样,商业银行就
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就会减少,而商业银行的利息将得到提高,从而

致货币供给量减少。当经济萧条时,银行就会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从而准备金提高,利息
率下降,扩大了货币供给量,由此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但如果银行已经拥有可供贷款的充足
的储备金,则降低贴现率对刺激放款和投资也许不太有效。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确定了商业
银行贷款利息的下限。
31庇古效应关于消费、金融资产和物价水平之间相
互关系的理论。这一理论首先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人们后来把依据这种理论提出的
物价水平下降造成金融资产实际价值的增加,从而产生的消费刺激效应,称为庇古效应。该
理论认为,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既定数量的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或下降。如果物价水
平的上升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的上升相对应,则可使其实际收入不变;但是,由于物价
水平变动对所拥有的资产的实际抑制效应,仍可能促使家庭实际消费支出减少。相反地,如果
物价水平的下降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下降比例相对应,那么它仍可以由于所拥有资产
的实际价值上升产生刺激效应,从而增加消费支出。此外,还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庇古效应只
在货物和劳务市场中起作用;它与凯恩斯效应不同,凯恩斯效应只在债券市场中起作用。
32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
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
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
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
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菲利普斯曲线可用
图A3—1说明。
〖PSA31,+54.7mm。68.4mm,BP#〗
图A3—1
令图中W为货币工资变动率,U为社会的失业率,L即为菲利普斯曲线。当失业率由U2降到
U1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由W2上升到W1。这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有着一种
交替关系。也就是说,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然会出现较高的物价上涨率。由于货币工资变动率与物价上涨率有关,而通货膨胀又用物价上
涨率来表示,因而,此图再进一步引申,便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33凯恩斯陷阱又称流动偏好陷阱或流动性陷阱,指
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不再随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降低的情况。西方经济学认为,利息是
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偏好(指人们想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的报酬。利息
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的供求,流动偏好代表了货币的需求,货币数量代表了货币的供给。货币
数量的多少,由中央银行的政策决定,货币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利息率。但是,
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低于这一点,人们就不肯储蓄,而宁肯把货币保留在手中(参见图A3
—2)。
〖PSA32,+54.7mm。68.4mm,BP#〗
图A3—2
图中,横轴OM代表货币数量(货币供给),纵轴Or代表利息率,L代表流动偏好线(货币需求曲线)
,M1,M2,M3为三条不同的货币数量线。当货币数量为OM1时,M1与L相交于E1,决
定了利息率为Or1。当货币数量增加为OM2时,M2与L相交于E2,决定了利息率为Or2
。这时,由于货币数量从OM1增加到了OM2,因此利息率由Or1下降为Or2,表明货币数
量的增加,可以使利息率下降。但是,如果货币数量增加到了OM3,M3与L相交于E3,这时
利息率仍然是Or2。这就说明,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当利息率降低到Or2后,无论货币供
给如何增加,利息率再也不能下降了。在流动偏好线上的E2以后便被称为流动偏好陷阱。
34隐蔽性失业虽有工作岗位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
失业,或在自然经济环境里被掩盖的失业。第一种情况大多发生在衰退时期,由于企业开工不
足,即使未被解雇的工人也无法有效地使用,甚至在繁荣时期,过分膨胀的就业也会出现人员
臃肿的现象。后一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
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不发达国家失业的特点之一就是“隐蔽性失业”。因为在这些国家
里,人口压力问题是发生在货币工资经济发展之前的自给经济环境里的。由于大家庭制度的
存在,许多家庭成员依靠有限的土地产品在低于自给的水平下也可以生存下去,许多在工资体
系下本来要挨饿的人受亲属的维持而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
35奥肯定律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用来
近似地描述失业率和实际GNP之间的交替关系。其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
然失业率
1%,实际GNP便低于潜在GNP3%。例如,假定失业率为8%,比自然失业率高2%,
那么按照奥肯定律,实际GNP就比潜在GNP低6%。
36财政政策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
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
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
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从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
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
上看,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
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
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37经济增长的黄金律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结
论。假定经济可以毫无代价地获得它今天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资本,但将来它不得不生产出
更多的资本存量。黄金律的内容是,欲使每个工人的消费达到最大,则对每个工人的资本量的
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如果目标是走上使每个工人的消费最大化的稳
定增长道路,黄金律决定的数量是一个经济一开始应该选择的每个工人的资本量。
38货币政策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
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
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
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
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
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
。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调整
法定准备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39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是
凯恩斯提出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它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
增量不如收入的增量那样多。由于人们总是不把所增加的收入全部消费掉,而要留下一部分
作为储蓄,这样,人们的收入越是增加,消费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就越来越小。
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由于这个规律的作用,增加的
产量在除去个人增加消费以后,就留下了一个缺口。假如没有相应的投资来填补这个缺口,产
品就会有一部分无法销售出去,于是就出现消费不足,引起生产紧缩和失业。
40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凯恩斯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之一。所谓资本边际效率,就是投资者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
在短时
期内是比较稳定的,不会很快增加,所以投资问题显得格外重要。他提出,投资需求取决于资
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的对比关系。资本边际效率是指资本家增加一笔投资时预期的利润率。
如果利息率不变,资本边际效率越高,则越能鼓励人们进行投资。可是,在凯恩斯看来,由于资
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投资需求也是不足的。
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投资增加以后,所增添的机器设备的成
本会不断提高,所以投资的预期利润会减少;(2)由于投资增加以后,所生
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增加,从而这些产品的市场价格会下跌,于是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也会减少。
他特别强调主观预期因素在这方面的作用。他认为,当资本家对机器设备等进行新的投资时,
不但要考虑到这种设备的现有数量,更要考虑将来的市场竞争情况、技术变革情况、人们的
需求变动情况和政治情况等,这一切都会影响资本家对投资的考虑。因此,凯恩斯断言,资本
家对投资的前景往往缺乏信心,而对投资前景的信心不足使得资本边际效率不断下降,引起有
效需求不足。
41收入政策后凯恩斯主流学派提出的政策主张之一,
指政府为了影响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降低物价的上涨速度
。收入政策可以采取以下形式:(1)工资—物价指导线,即由政府根据长期劳动生产
率来确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限度,要求把工资—物价增长限制在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幅度内
。(2)对特定工资或物价进行“权威性劝说”或施加政府压力。(3)实行
工资—物价管制,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甚至实行硬性冻结。(4)
以税收政策对工资增长率进行调整。
[STHZ]42需求管理假定生产要素的供给为既定的条件下对总
需求的调整和控制。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均衡分析,由于社会总就业量取决于总需
求和总供给的均势,如果在短期内生产技术、资本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的数量和技能
等不变,即假定总供给不变,则经济调节的重点就应在总需求一边。
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说法,在通常的情况下,经济中的有效需求是不足的。所以,充分就
业状态下的国民收入均衡不可能自行实现,而只有通过对总需求,即对有效需求的管理,才能
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同样的道理,一旦社会达到了充分就业水平,需求继续上升,出现了过度
需求之后,通货膨胀就难以避免。除非这时采取措施使需求下降,否则经济就无法稳定。凯恩
斯及其追随者认为,在私人经济无法自动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一致的条件下,政府对需求的
调节表现为:在需求不足时,设法提高总需求水平;在需求过度时,设法降低总需求水平。
43经济周期又称经济波动或国民收入波动,指以
市场经济为主的国家总体经济活动扩张和收缩状况的交替重复出现。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
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也可以称为扩张、持平、收缩、复苏)四个阶段。在繁荣阶段,
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在衰退阶段,经济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
。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在复苏阶
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衡量经济周期处于什么阶
段,主要依据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就业和收入、价格指数、利息率等综合经济活
动指标的波动。经济周期的类型按照其频率、幅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短周期、
中周期、长周期三类。对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解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是纯货币
理论、投资过度论、消费不足论、资本边际效率崩溃论、资本存量调整论和创新论等。
44相机抉择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
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
。根据
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在决策速度、作用速度、预测的可靠程度和中立程度这四方面
的差异。相机抉择一般具有三种搭配方式:(1)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相搭配;
(2)紧的
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3)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或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
货币政策搭配。实行相机抉择的目的在于既保持总需求,又不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45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英国经济学家
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于1948年分别提出的关于经济增长的分析模型的统称。哈罗德
经济增长模型的公式是
〓〓G=sk
式中:G为收入或产量的增长率ΔY/Y,即经济增长率;k为资本—产量比率I/ΔY,
即加速系数;s为收入中的储蓄比例S/ΔY,即储蓄率。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基
本公式是
〓〓G=s·δ[HJ]
式中:G,s的含义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公式相同;δ表示加速系数的倒数,即δ=1/k。
因此,哈罗德的模型公式和多马的模型公式尽管其表达内容各异,但实际上是一回事,可以用
一个统一的公式表达为[HJ*7/9]
〓〓G=sk=s·δ[HJ]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以凯恩斯理论中关于储蓄—投资分析的理论为基础,即经
济增长的均衡能
否实现,取决于储蓄率和资本—产出系数的高低,并且要求社会上每一时期的储蓄额必须等于
和全部转化为投资。这样,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既可以提高
或降低资本—产量比率,也可以提高储蓄率与增加投资等等。哈罗德多马模型
在西方经济
学关于经济增长的模型分析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是新古典学派、新剑桥学派分析经济增
长模型的出发点。
46有保证的增长率又称合意的增长率,指能使资本
家感到满意,并准备继续维持下去的增长率,是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在分析经
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时引入的概念。他认为,有保证的增长率取决于合意的储蓄率(sd)和合
意的资本—产量比率(kr)。用公式表示为[HJ*7/9][HJ]
〓〓GW=sdkr
这个公式表明:只有资本家预期的投资需求恰好等于本期的储蓄供给,即资本家预期在下一时
期要增加的资本恰好等于他们手中增加的设备和存货,那么才能在长期内实现储蓄增量等
于投资增量,全部储蓄转化为投资。这样,经济就能实现长期稳定的均衡增长。
47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由于过度需求的存在而引起的普遍物价上涨。这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概念。
凯恩斯认为,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即有效需求不足,那么商品供过于求,存货越积越多,厂
商不得不收缩生产,解雇工人,于是就会发生萧条,产生失业;反之,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社会就会产生过度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总需求和总供给
已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闲置设备也都使用了,过度需求不能促使产量增加,而只可能引起
通货膨胀。这种情况叫做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48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由于成本的增加而引起的普
遍物价上涨。它包括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和工资与利润推动型通货膨
胀。这几种通货膨胀被归因于商品生产成本的增长(或者是由于工资成本的增长,或者是工资
和利润共同增长),也就是归因于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的变动。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成本所
以推动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工会的存在及其力量强大,以至于工资易增不易减;利润之所以
推动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垄断的存在及其力量强大,垄断企业牢牢控制了价格水平,以致价
格也易增不易减。总之,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被认为与标准凯恩斯经济学体系中的需求拉动
型通货膨胀有明显的区别。在西方宏观经济学说中,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被称作“新通货膨
胀”。
49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个别关键性商品的供求比例
失调而引起的,或者是由于经济部门发展的不平衡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在总需求与总供给没
有显著变化的条件下,若经济中发生个别关键性商品(如石油、粮食、金属材料)供不应求的
情况时,这种紧缺的关键性商品的价格便会上涨,并带动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这种普遍的物
价上涨称为结构型通货膨胀。
经济部门可以分为两大类,扩展中的部门和停滞的或衰退的部门。前一类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增长得比较快,后一类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停滞甚至下降。由于前一类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了,所以它的货币工资也相应地上升。后一类部门的工人看到前一类部门货币工资率上升的

况,他们不管本部门是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要求提高工资,否则以罢工相威胁。为了避免
因罢工造成更大损失,后一类部门的企业不得不像前一类部门那样提高货币工资率。但由
于后一类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这样,对全社会来说,就形成货币工资增长率大于劳动
生产增长率的情况,结果造成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也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
50挤出效应政府增加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就会减少
相应数量的私人投资,从而总需求依然不变。对于挤出效应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有两种不同的
意见。反对国家干预的经济学家认为,挤出效应是无可否认的。因为公共支出的钱不论来自
私人纳税或是私人借贷,如果货币供应量不变或增加很少,则由于公共支出的增加,会造成货
币需求压力,迫使利率上升,从而会减少私人投资。因此,挤出效应不会使总需求发生变化。
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1)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般来说,只有达到充分就业后才会存在挤出效应。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不存在萧条
时期公共支出排挤私人投资的问题。(2)影响私人投资的,除了利息率水平,还有预期利润
率因素。如果增加公共支出能提高预期利润率,那么公共支出对私人投资不是“挤出”而是
“挤入”。另外,即使公共支出影响利润率水平,但由于私人投资者对预期利润率变动的敏感
程度大于对利息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所以公共支出也不可能“挤出”相等的私人投资。因此,
增加公共支出仍然能使总需求增加。
51滞胀停滞膨胀,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资产
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长期以来,资本主
义国家经济一般表现为,物价上涨时期经济繁荣、失业率较低或下降,而经济衰退或萧条时

的特点则是物价下跌。西方经济学家据此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呈同方向发生。但是,
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

业和严重通货膨胀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滞
胀。
52政府购买各级政府在商品与劳务上的总支出,它是国内总需求的组成部分之一。
政府购买大致有两种:(1)从居民那里购买劳务;(2)从企业或公司购买商品。因此,这种
公共支出包括工作人员和武装人员的薪资支付和购买各种公用物资的开支。但各种转换支付
不能包括在政府购买项目之内,因为它不是政府为了购买目前的商品和劳务而支出的款项。
政府用所购买的这些商品和所雇用的这些劳动组合起来,生产各种各样的公共物品(公共教育
、警务和消防、国防等)。由于公共物品通常不是在市场上按价格出售的,从而国民收入计算
者采取了一个简单的算法,即一件公共物品,生产它时花费了多少货币单位,它就值多少货币
单位。所以政府购买的总值,就是所有公共物品的总值。西方经济学家也认为,没办法表明这
个算法是“正确”的,但也没人提出更好的计算方法。政府购买是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
财政支出政策的重要内容,它的扩大和减少,有助于克服萧条和消除通货膨胀。
53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
式或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财富,而不愿以股票、债券等资本形式保持财富的一种心理动机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人们之所以偏好保持现金而不愿持有资本去获取收益(利润),是出于各种
动机:或是出于交易的动机,为便于应付日常支出;或是出于谨慎的动机,以便应付意外的支出;或是出于投机的动机,以备投机取利。因此利息就被认为是对人们在一特定时期内放弃这种
流动偏好的报酬。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的供给和需求,流动偏好代表了货币的需求,货币
数量代表了货币的供给。货币数量是由中央银行的政策决定的,它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降低利息率。流动偏好的作用也可以影响到利息率的降低,但是,这种降低总是有一定限度的
。因为,当利息降低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就不肯储蓄而保留现钱了。在图形中,这种利
息不能再低的一定点之右,被称为流动性陷阱或凯恩斯陷阱。此时,无论货币数量如
何增加,利息率再不会下降。
流动偏好这一概念是凯恩斯最先提出来的,是他的三大心理规律之一。其目的在于说明利息
率对投资量,进而决定就业量这一中心问题。流动偏好用曲线表示则为货币需求曲线,在图形
上呈向右下方倾斜状至流动性陷阱的起点。
54凯恩斯定律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需求能创造出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
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
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
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凯恩斯认为,仅靠自由机制是无法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达到充分
就业的,必须加强国家干预。据此他提出,在需求出现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时,应当由政府采
取措施来刺激需求,而总需求随着投资的增加,可使收入增加,消费也将增加,经济就可以稳定
地增长,以至达到充分就业,使生产(供给)增加。这一论点被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奉为定律,因
此叫凯恩斯定律。随着凯恩斯主义的流行,萨伊定律在西方经济学中日渐销声匿迹。但随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入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经济中出现了严重的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
越来越无能为力,凯恩斯定律在人们心目中日渐失去光彩,开始濒于名誉扫地了。
55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支出的初始变
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k=ΔY/ΔJ,其中ΔY表示国民收入的变化,Δ
J表示支出的变
化。例如,若k=2,那么,每年的支出流量比如说投资持续增加,将导致每年国民收入的流量增
量为投资增量的一倍。支出乘数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等。
乘数作用可通过初始支出后的一系列事件来说明。以投资为例,投资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增
加的收入中将有一部分花费在其他商品和劳务上,这意味着生产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人的收入
增加,随后他们也将花费一部分增加的收入。如此继续下去,每一轮的收入总量越来越小。显
然,最终引起的收入增量的大小取决于每一阶段有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即取决于这一系列事件
中有关人员的边际消费倾向。投资乘数之值等于1/(1-边际消费倾向);或者,由于边际
消费
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所以乘数之值等于1/边际储蓄倾向。所以边际储蓄倾向越
大,乘数之值越小。乘数是简单的收入—支出模型中的一个基本特征。
56货币创造乘数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整个银行体系能
够使银行存款多倍扩大,即能够把贷款扩大为原始存款的若干倍。这就是所谓银行存款的创
造。如果以R表示最初存款,D表示存款总额(最初存款创造的货币总额),r表示法定准备
率,r小于1,n趋于无穷大,则
〓〓D=R[1+(1-r)+(1-r)2+(1-r)3+…+(1-r)n]
=R11-(1-r)
=Rr
式中,准备率的倒数(1/r)即货币创造乘数。货币创造乘数可以从两个方面起作用:它既可以
使银行存款多倍扩大,又能使银行存款多倍收缩。因此,中央银行控制准备金和调整准备率对
货币供给会产生重大影响。
57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后,必须按照法定的
比率保留规定数额的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其余部分才能用作放款。法定准备率是指以法
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准备率的高低因银行类型、存款种
类、存款期限和数额等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城市银行的准备率高于农村银行的准备率、活期

款的准备率高于定期存款的准备率。法定准备率有最高限和最低限。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最大
利润,一般都愿意尽可能按最低准备率提留准备金。中央银行可以在法定的范围内改变商业

行活期存款的准备率来调节货币和信用供给。如果要突破法定准备率的最高限或最低限,就
必须请求立法机构授予这项权力。改变法定准备率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调节货币供给的手
段,但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
58货币幻觉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只看到商品或劳务的
货币价值的变化,而没有发现商品或劳务的实际价值的变化。结果,不是对商品或劳务的实际
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每笔收入都可以用纯粹的货币额来表示,也可以用当前通货膨胀率把它折算成实际价值,这
将得到一个实际收入,它更准确地指示出收入的实际购买力。而患有货币幻觉毛病的人,常常
只注意到货币数量上的变化,却不会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的变化。
59交易方程式又称“费雪方程式”,是美国经济学家
费雪1911年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的,用以解释一般物价水平决定的方程式。假定
存款通货除外,一般物价水平决定于三个因素:(1)流通的货币数量;(2)货币流通速度;
(3)商品交易数量。这个因素与物价水平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MV=PT〓〓或〓〓P=MVT
式中:M代表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T代表商品交易数量;P代表一般物价
水平。货币流通速度V是由公众的支付习惯、信用范围的大小、交通和通讯的发达程度等制
度上的因素决定的。这些制度上的因素是比较稳定的,因而V也是比较稳定的。商品交易数量
T决定于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因素,如自然资源、技术条件、人们欲望的范围与差异等等。
这些因素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而也假定商品交易量在短期内是不变的。既然V比
较稳定,T在短期内不变,那么一般物价水平P就必然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M决定。对此,费雪断
言:在货币流通速度与商品交易量不变的条件下,一般物价水平随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变动而成
正比例变动。影响物价水平的,除了流通的货币数量外,还有存款通货。为使上述命题接近现
实,必须将其导入物价水平的研究之中。若以M′代表存款通货的数量,以V′代表存款通货流
通速度,则上述公式应增补为
〓〓MV+M′V′=PT〓〓或〓〓P=MV+M′V′T
这样,直接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就增加了存款通货M′和存款通货流通速度V′两个因素。费
雪认为,存款通货数量M′虽然亦如流通中的货币数量M,变动剧烈,但是M′与M之间经常保持
一定比率。因而存款通货数量M′的变动不至于影响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物价
水平是交易方程式中完全被动的惟一因素,是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而不是物价水平决定货
币数量。由于把货币看成是购买力,强调的是货币作为交换工具的作用,所以交易方程式所阐
述的货币数量论被称为“现金交易说”。交易方程式在西方经济学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
被看做是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和发展。
60剑桥方程式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用以解释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货币数量说的方程式,即
〓〓M=KPY〓〓或〓〓MP=KY
式中:M为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量,亦可视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K为保存在人们手中的
货币量与国民收入的比率,实际上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K=1/V);P为最
终产品和劳务的
平均价格;Y为以货币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M=KPY为社会的货币供给与
货币需求处于均衡状态。
庇古认为K和Y是比较稳定的,因此P的变化主要取决于M的变化。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大,失去均
衡,货币的供给大于保存的货币量,有了现金余额,人们便会扩大支出,从而需求增加,物价上
涨;反之,人们便会缩小支出,从而需求减少,物价下跌。可见,人们保存手边的现金余额的大
小是决定物价水平的根本原因。庇古的剑桥方程式所阐释的现金余额货币数量说与费雪方程
式所阐释的现金交易型的货币数量说的表达方式不同,但二者得出的结论却是相同的,即物价
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
6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又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综合经济增长理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经济增长模型)。美国经济学家索洛于1956
年在《经济增
长的一个理论》一文中首先提出。同年,英国经济学家斯旺在《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一文
中提出类似模型,故通称索洛斯旺增长模型。这是为克服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
的缺
陷而建立的模型。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假定人口增长率n,储蓄率s,资本—产出比率c三个

量是固定不变的,并且是由各自独立的因素决定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个变量的数值恰巧能
够满足充分就业均衡增长所需的条件Gn=s0cr是极其困难、极
为偶然的。他们则假定,生产中使用劳动(L)与资本(K)两种要素,技术水平不变,但劳动与资
本的配合比例以及资本—产出比率是可以变动的。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
aL
b)的基础上建立其增长模型,公式是ΔYY=aΔ
KK
+bΔLL。ΔY
Y
即增长率G,a和b分别表示资本与劳动对产量(收入)增长所作贡献的相对份额,即柯布道格
拉斯生产函数中的a和b。索洛斯旺模型说明,可以通过市场调节改变资本—产出比率或资
本—劳动配合比例来实现稳定增长。后来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在《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古典理论
》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生产函数,加进了技术进步的因素,其公式是
〓〓ΔYY=aΔKK+b
ΔLL+ΔAA
式中,ΔA/A为技术进步率,说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与
哈罗德多马
模型的区别及其意义是:(1)它强调了自由竞争的条件和市场机制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即
可以通过要素价格的变化和要素的替代弹性,改变要素的投入组合比例,以改变要素生产率,
促进经济的均衡增长,这就是把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综合了起来;(2)它假定生产技术、生产
方法是可变的,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方法的改变,即资本—产出比和资本—劳动比的变
化,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3)它还说明,在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随着资本量的增
大和劳动量的缩小,资本边际生产力下降而劳动边际生产力上升,因而在经济增长中有利润率
下降而工资率上升的趋势,从而有助于改变收入不均的状况。
62转移支付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人不以购买本年的商品和
劳务而作的支付。转移支付是包括养老金、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补助金、农产品价格补贴
、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的一笔款项。这笔款项在西方国家是不计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
的,其原因在于这笔款项的支付不是为了购买商品和劳务,所以将其称作转移支付,有时也称
转让性支付。
转移支付又分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企业的转移支付。(1)政府的转移支付大多数带有福利支出
性质,等于把政府的财政收入又通过上述支付还给本人。因而也有人认为政府的转移支付是
负税收。政府转移支付的作用是重新分配收入,即把收入的一部分由就业者转向失业者,从城
市居民转向农民。(2)企业的转移支付通常是通过捐款与赠款进行的,例如公司对于下属非营
利组织的赠款。由于它也不是直接用来购买当年的商品和劳务,因此,这种款项也被认为是
转移支付。
有时,政府的某些支付不是从一些居民收入中征收上来的,如用增发货币、出卖债券所得来支
付福利、救济金,它显然不带有从一些居民转移到另一些居民手中的特点。但在西方经济学
家看来,尽管它与前述支付款项的来源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同样不是政府直接用
来购买商品和劳务,这种支付仍然被看做是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是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盈余等于税收减去政府在物品与劳务上的开
支与转移支付之和后的余额。
63国际收支平衡表系统地记录一定时期内各种国际收
支项目及其金额的一种统计表。该表按照复式簿记的原理编制。它表明在过去一段时期内以
货币表示的对外支出和从国外得到的收入的对比,表明该国从国外所收款项的用途、对外支
出资金的来源。国际收入平衡表包括三大部分:(1)经常项目,包括商品与劳务项目;(2)资本
项目,包括短期资本与长期资本项目;(3)平衡项目,包括官方储备资产与错误及遗漏项目。国
际收支平衡表为研究国际收支状况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它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能帮助
了解一国的经济、金融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因而它对于编表国和其他国家都有积极作用。
64经常项目在国际收支中所涉及的商品和劳务的交
易。经常项目包括物质商品和各种劳务的进出口,以及转让。经常项目中需

说明的一项是劳务,劳务包括运输、旅游、利息和红利、政府劳务(东道国提供给外交、军事
或其他政府机构的)以及各种其他服务(如金融、保险等)。这些劳务有时被称作“无形贸易
”,因为与商品流动不一样,它们在通过国境时是看不见的。然而,实质上它们与物质商品的
买卖是相同的,因为它们也与当前收入的生产或支出有关。
65资本项目国际收支中涉及资产买卖的交易部分,它关
系到既存的资产项目的所有权的变化。资本项目记录本国居民与外国人之间现有资产的一切
买卖。它包括:(1)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国人在本国的直接投资;(2)证券投资以及储蓄货币银行
的交易;(3)本国政府持有的官方储备的变动。
(二)选择题
1B2E3A4A5B
6C7A8B9D10B
11D12A C D E13A B C14A B C D15B D E
16A17A B C D E18D19A20D
21D22B23A24A25B
26D27B28C29A C30D
31A32C33D34A C E35B
36B37A B38B39B40C
41A42A43A44B45A B D
46C47C48A49A50C
51D52B53B C54A D55C
56A57B58B C59C60D
61B62C63A C64A B C65A
66D67A68C69A70B
71B72C73D74C75A C D E
76A C77B78C79B D80B
81C82B83A84C85A
86B87A88B89D90A
91B92B93B94B95A C E
96A B C97A C98A99C100A C
(三)计算题
1(1)按收入法计算GNP,得
〓〓GN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00+10+30+30=170(亿元)
(2)按支出法计算GNP,得
〓〓GN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90+60+30+(60-70)=170(亿元)
(3)政府收入=所得税-转移支付
=30-5=25(亿元)
所以〓〓政府预算赤字=政府支出-政府收入
=30-25=5(亿元)
(4)家庭将收入分配为消费、储蓄或税收,因此
〓〓收入=消费+储蓄+(税收-转移支付)
所以〓〓储蓄=收入-消费-(税收-转移支出)
=170-90-25=55(亿元)
或者,由等式
〓〓〓〓(投资-储蓄)+(政府支出-政府收入)+(出口-进口)=0
得〓〓〓储蓄=(政府支出-政府收入)+(出口-进口)+投资
=5+(60-70)+60=55(亿元)
(5)净出口=出口-进口
=60-70=-10(亿元)
2〓GNP=消费+净投资+折旧+政府购买+净出口
=500+125+50+200+15
=890(亿元)
〓〓NNP=GNP-折旧
=890-50=840(亿元)
〓〓NI=NNP-企业间接税
=840-75=765(亿元)
〓〓PI=NI-公司所得税-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政府转移支付
=765-50-100-150+100=565(亿元)
〓〓PDI=PI-个人所得税
=565-80=485(亿元)
3[WTBX]乘数k=1边际储蓄倾向=1
02=5
〓〓Δy=k·Δi=5×80=400(亿元) (其变化方向为增加)
〓〓Δc=(边际消费倾向)·Δy
=400×(1-02)=320(亿元)
4因为c=400+08y,从而MPC=08,故投资乘数为
〓〓k=11-MPC=11-08=5
由〓〓y=c+i0=400+08y+1 800
得〓〓y=11 000(亿元)
〓〓c=400+08×11 000=9 200(亿元)
5(1)由y=c+i0y=8 000(亿元)
从而
〓〓c=6 500(亿元)〓s=1 500(亿元)〓i=1 500 (亿元)
(2)因为Δi=250亿元,k=11-MPC=11-075
=4
所以〓〓Δy=k·Δi=4×250=1 000(亿元)
于是在新的均衡下,收入为〓〓8 000+1 000=9 000(亿元)
相应地〓c=7 250 (亿元)〓〓s=1 750 (亿元)
(3)若消费函数斜率增大,即MPC增大,则乘数亦增大。反之,若消费函数斜率
减小,则乘数亦减少。
6由y=c+i+g=80+075(y+20-0
2y)+50+01y+200
=07y+345
有〓〓〓y=1 150从而〓〓i=50+01y=50+115=1
65
T=-20+02y=-20+230=210yd=y-T=1 150-210=940
c=80+075yd=80+705=785k=ΔyΔi
=11-0733
7
政府一方面课征10亿元财产税,并将此税收用作
采购,在此一收一支中,对经济的效应不会相互抵消。事实上,GNP增加了,

〓〓11-08×10+-081-08×10=
10 (亿元)
8(1)在c=120+075y中,令C=1 120,得y1 333
(2)从消费函数知MPC=075,从而MPS=025。
(3)在c=120+075y中,令y=3 000,得c=2 370。
9(1)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及政府支出代入收入恒等式y=c+i
+g,有
〓〓y=(40+065y)+(20+015y)+60
=120+08y
得〓〓〓y=600
从而c=40+065×600=430〓〓i=20+015×600=110
(2)投资乘数k=11-(065+015)=11-08
=5
(3)平均消费倾向AP1C=0716
10〓y=c+i+g=80+08(y-t)+400-
20r+400
=80+08(y-400)+400-20r+400
解得〓〓y=2 800-100r
此即为所求的IS曲线表达式。
11
令 1 000=03 y+100-15r
解得〓〓y=3 000+50r
此即为所求的LM曲线表达式。
12由y=100+07(y-100)+900-25r+100
得〓〓〓03y+25r=1 030[JY,4](1)
由500=02y+100-5r
得02y-50r=400[JY,4](2)解式(1)、式(2),得〓〓y=3 075
〓〓r=43
13
令195-2 000 r=-50+025y,得
〓〓025y+2 000r=245(1)
令〓〓〓220=04y+12r(2)
解式(1)、式(2),得
〓〓y=500〓〓r=006
14(1)令Ns=Nd,有100+25WP
=250-25WP
〓〓5WP=150WP
=30
将WP=30代入劳动需求函数(或劳动供给函数),得N=
175
(2)将N=175代入生产函数,得
〓〓y=11 375
15(1)至(4):令Ns=Nd,有5WP
=100-5WP,得WP=10,
从而N=50。
当价格P=12时,由WP=10W=10P=12〓〓MPL=
yNN=50=200-02N|N=50=10
16(1)令ys=yd500=600-50PP=2,从而y=5
00。
(2)记d=yd(1+10%)=11yd=11(600-50P)=660-55P
。令s=y[TX-]d500=660-55PP2.9,从而y=500。
(3)s=ys(1+10%)=500(1+10%)=550,
令s=yd,有550=600-50PP=1,从而y=550。
17(1)令ys=yd20P=1 000-20PP=25,从而y=500。
(2)令d=yd(1+10%)=11×(1 000-20P)=1 100-22P

(3)令s=ys(1-10%)=09×(20P)=18P,
再令yd=ys有1 000-20P=18PP=263,从而y=18×263=4734

18已知r=25%,R=10 000元,故
〓〓货币创造乘数1r=1025=4
从而活期存款可增加到10 000×4=40 000(元)。19
(1
)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净出口函数等代入收入恒等式,得
〓〓y=〔100
+09(1-02)y〕+(200-500r)+2 000+(100-012y-500r)
整理得〓y=6 000-2 500r(1)
此即为IS曲线方程,LM曲线为800=08y-2 000 r,即
〓〓y=1 000+2 500r(2)
(2)将式(1)、式(2)联立求解,得
〓〓r=1〓〓y=3 500(3)将r=1,y=3 500代入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和净
出口函数,有
〓〓C=100+072y=2 620
〓〓i=200-500r=-300
〓〓NX=100-012y-500r=-820
20(1)政府增税20亿元,收入减少80亿元081-0
8×20。
(2)令5×20=081-08×ΔTΔT=25(亿元),故政府应增
加25亿元税收,以弥补20亿元的通货膨胀缺口。
21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G=sv中,v
=4,G=7%,从而s=G·v=7%×4=28%。
22[BF](1)[BFQ]由Y=100+05Y+50Y=300;[HJ*4/9]
(2)因为Y=300<400=Yf,故经济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ΔY=Yf-Y=400-300=100
由乘数公式ΔY=kΔi=11-05Δi=2Δi,有
〓〓〓〓Δi=12ΔY=12×100=50
应增加投资50单位,即可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23(1)因为[HJ]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而〓〓折旧=总投资-净投资即〓〓折旧=800-300=500(亿元)
所以国民生产净值=4 800-500=4 300(亿元)(2)由
收入恒
等式〓〓国民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有〓〓〓
净出口=国民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
=4 800-3 000-800-960
=40(亿元)
(3)以BS表示政府预算盈余,T表示净税收(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余额),G表
示政府购买,则有BS=T-G,从而有
〓〓T=BS+G=30+960=990(亿元)
(4)人个可支配收入应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因本题条件没有说明间接税、公
司利润等,这里从国民生产净值中求得个人可支配收入,即
〓〓个人可支配收入=国民生产净值-净税收=4 300-990=3 310(亿元)
[HJ*4/9]
(5)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
=3 310-3 000
=310(亿元)
[JX-*2/3]24(1)[JX*2/3]1994年名义国民生
产总值=15×25+75×50+6×40+5×30+2×60
=9225(元)
1996年名义国民生产总值=16×30+8×6
0+7×50+55×35+25×70
=1 2455(元)
(2)若以1994年作为基年,则
〓〓1996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15×30+75×60+6×50+5×35+2×70=1 110(元)
(3)1994—1996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指数为
〓〓1 24551 110=1122%
由此可知,1996年价格比1994年上升了122%。
25(1)可支配收入yd=y-t+tr
=y-250+625
=y-1875
由收入恒等式得[HJ]
〓〓y=c+i+g=100+08(y-1875)+50+200
解得〓〓均衡国民收入y0=1 000(亿元)
(2)根据消费函数可知边际消费倾向b=08,则〓〓
投资乘数ki=11-b=5〓〓
政府购买乘数kg=11-b=5〓〓
税收乘数kt=-b1-b=-4〓〓
转移支付乘数ktr=b1-b=4〓〓
平衡预算乘数kb=1-b1-b=1
26(1)可支配收入yd=y-tn=y-50,则
〓〓消费函数c=30+08(y-50)=08y-10由收入恒等
式y=c+i+g+NX,[HTSS]有[HTF]
〓〓y=08y-10+60+50+50-005y
则〓〓〓均衡收入y0=600
(2)在均衡收入下的净出口余额为
〓〓NX=50-005y0=50-005×600=20(3)投资乘数为
〓〓ki=11-08+005=4
(4)投资从60增加到70时,均衡收入增量为
〓〓Δy=Δi·ki=10×4=40
则均衡收入为
〓〓y0+Δy=600+40=640
此时的净出口余额为
〓〓NX=50-005×640=18
(5)当净出口函数变为nx=40-005y时,由收入恒等式可得
〓〓y=08y-10+60+50+40-005y
则〓〓〓均衡收入=560
此时的净出口余额为
〓〓NX=40-005=12
(6)自发投资增加10使均衡收入增加40,自发净出口减少10使均衡收入也减少40(即600
-560)。然而,自发净出口变化对净出口余额的影响更大一些,自发投资增加10,净出口余额只
减少2(即20-18),而自发净出口减少10时,净出口余额减少8(即20-12)。
27(1)由方程组[HJ]
〓〓y=c+i+gc=100+09yd
yd=y-t
t=02y[HJ*4/9]
解得均衡收入为
〓〓y0=100+i+g1-09×(1-02)
=100+300+1601-09×(1-02)=2 000
(亿元)
根据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公式,可得投资乘数ki=11-09×(1-02)=
257
政府购买乘数kg=ki=257税收乘数kt=-091
-09×(1-02)=4514[HJ]
(2)由上面求得的政府购买乘数,当政府购买增加为300亿元时,新的均衡收入为
〓〓=y0+257×(300-1
60)
=2 000+257×(300-160)=2 500(亿元)[ZK)]
(3)当投资增加到400亿元时,由上面求得的投资乘数ki=257可得新的
均衡收入为
〓〓=y0+257×(400-300)
=2 3571(亿元)
(4)由方程组
〓〓[HTF]y=c+i+g
c=100+09yd
yd=y-t
t=02y
i=300+02y
求得均衡收入为〓〓y′0=100+g+3001-0
9×(1-02)-02=100+160+3001-09×(1-02)-02
=7 000(亿元)
由上式可知,这时政府购买乘数为
〓〓kg=11-09×(1-02)-02=125
(5)当税率增加到04时,利用本题(1)中的均衡收入算式,可得新的均衡收入为
〓〓y=100+300+1601-09×(1-04)=1
2174(亿元)这时的税收乘数为〓〓kt=-09
1-09×(1-04)=196
28(1)可支配收入yd=y-t=y-02y=08y,则
〓〓消费函数c=300+08×(08y)=300+064y
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净出口函数和政府购买代入开放经济中的收入恒等式y=c+i+g+
NX中,得
〓〓y=[ZK(]300+064y+200-1 500r+200+100+004y-500r[ZK)]
化简得
〓〓y=2 000-5 000r
此即为所求的IS曲线方程。
(2)在名义货币供给为550和价格水平为1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为550,由货币市场的均衡条
件,有
〓〓550=05y-2 000r
即〓〓〓y=1 100+4 000r
此即为LM曲线方程。
(3)将IS曲线方程与LM曲线方程联立,有
〓〓y=2 000-5 000ry=1 100+4 000r
解上述方程组,得
〓〓均衡收入y0=1 500
〓〓利率r0=10%
29(1)由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恒等式y=c+i+g,并可支配
收入yd=y-t=y-02y=08y,有
〓〓y=300+064y+200+g
当y=2 000亿元时,政府支出(不考虑转移支付)为
〓〓g=220(亿元)
这时〓〓BS=t-g
=02y-220=02×2 000-220=180(亿元)
即政府预算盈余为180亿元。
(2)当政府支出不变,g=220亿元、t=025y时,由收入恒等式有
〓〓y=300+08(1-025)y+200+220
求得〓〓y0=1 800(亿元)
此即为均衡的收入,这时
〓〓[HTF〗BS=t-g=025×1 800-220=230(亿元)
〓〓与本题(1)相比较可知,这时预算盈余增加。
30(1)记π1995,π1996为1995年、1996年通货膨胀率,则

〓〓π1995=Ρ1995-P1994Ρ
1994×100%
=1115-10791079×100%=334%
同理,有
〓〓π1996=(Ρ1996-Ρ1995)Ρ
1995×100%
=(1145-1115)1115×100%=269%
(2)记πe1997为1997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则依题意有
〓〓πe1997=π1995+π1996
2=334%+269%2=3015%
(3)按照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有
〓〓实际利率1997=名义利率1997-πe1997
=6%-3015%
=2985%
(四)论述题
1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民生产总值?
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法是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单位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
加总起来。在四部门的经济中,支出主要有四种:家庭消费支出、企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
出和净出口(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差)。
家庭消费支出包括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其中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支出,
如汽车、洗衣机、电视机等;购买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如食品、衣服等;劳务支出,如理发
、医疗和教育等。这里以C表示消费支出。
企业投资支出是指企业用于机器设备、厂房和存货方面的支出。这里以I表示投资支出。
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总和。修建道路桥梁、添置军事装备和支付警
察的工资是政府购买的例子。这里以G表示政府购买。
净出口定义为出口额减进口额,以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NX表示净出口,则有
〓〓NX=(X-M)
根据支出法,有
〓国民生产总值=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即〓〓〓GNP=C+I+G+NX
利用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思路清晰,而且便于宏观经济分析。但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以
下两个问题。(1)有些支出项目不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这些项目包括对过去时期生产的
产品的支出(如购买旧设备)、非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如购买股票、债券的支出)以及对进口产
品和劳务的支出。此外,政府的转移支付也不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因为领取者并未向政府
提供任何相应的产品和劳务与之交换。(2)避免重复计算。由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并无明
显的区分,因而在计算过程中容易造成重复计算。在实际计算中,如果最终产品的价值全部计
入国民生产总值中,那么中间产品就不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即使这种产品是生产最终产品
的企业购买来的也是如此。如果中间产品在此之前已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那么用该产品生
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只能在扣除中间产品的价值后,方可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支出法作为一种衡量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在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核算计算中都得到了实际应
用。
2试述凯恩斯以前“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内容及论点,并进行
简要评论。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是指凯恩斯以前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有关整个
社会的产量、就业、消费、储蓄、投资、利率、工资和价格水平的理论,现代西方经济学把
这一理论称为“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或“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观点是在完全竞争的前提下来论证萨伊定律。现代西方经济学
通常将“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内容归结为以下几个方程。
(1) 劳动市场:
Nd=NdWP
Ns=NsWP
Nd=Ns〓或〓NdWP=NsW
P
(2) 生产函数:
y=y(N,K)
(3) 产品市场:s=s(r)i=i(r)s=i 或 s(r)=i(r)
(4) 货币市场:
MV=Py或M=Ky=KPy
在以上这些方程式中,Nd表示劳动需求总量;Ns表示劳动供给总量;W表示货币工资;P
表示价格水平;y表示总产量或实际的国民收入;N表示劳动的就业总量;K为在短
期内不能改变的投入生产的资本设备数量;s表示储蓄;i表示投资;r表示利率;M表示流通
中的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P表示一般价格水平;K表示交易动机货币需求
率。
上述模型可用图形表示(参见图A3—3)。
〖PSA33,+107.2mm。100.5mm,BP#〗
图A3—3
以上方程和图形就是“古典”学派对宏观经济学基本问题,即就业、产量、储蓄、投资
、利率、工资和价格水平如何决定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这些回答可以归结为如下的基本论点

第一,劳动供给Ns和劳动需求Nd都是实际工资W/P的函数。由于劳动的负效用递增,劳动
供给曲线Ns=Ns(W/P)向右上方倾斜。这就是说,只有按照较高的实际工
资才能提供较
多的劳动。由于边际实物产量递减,劳动需求曲线Nd=Nd(W/P)向右下方
倾斜。这就是
说,只有按照较低的实际工资才能雇用较多的劳动。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曲线的交点决

均衡的实际工资水平(W/P)0和就业水平N0,这个均衡水平就是充分就业
水平,如图A3—3(b)所示。
第二,在各种要素固定的情况下,产量或实际国民收入在短期内是就业量的函数,如图
A3—3(c
)所示。 当均衡就业量为N0时,相应的均衡产量就是y0,这个产量是充分就业的
产量。
第三,在产量y已知时,价格水平P取决于货币存量即货币供给量M(其中货币流通速度V假设是
稳定不变的)。MV同货币存量成正比,如图A3—3(d)所示。 当图A3—3(
d)
中的均衡产量为y0,货币存量为M0时,均衡价格水平就是P0。
第四,货币工资W取决于价格水平P和实际工
资W/P。当图A3—3(a)中的价格水平为P0时,货币工资就是W0,
这是充分就业的货币工资。
第五,储蓄s和投资i都是利率r的函数。利息是储蓄的“报酬”,储蓄随利率成正比例变化。
利息是投资的“价格”,投资随利率成反比例变化。均衡利率r0决定于储蓄函数s=
s(r)和
投资函数i=i(r)的交点,如图A3—3(e)所示。 这个交点决定的均衡利率
为r0,均衡储蓄为s
0,均衡投资为i0,s0=i0。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的均衡点,一方面决定实际收入在消
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一方面决定生产(等于实际收入)在消费品和资本品之间的分配。
以上这些论点不仅说明就业、产量、工资、消费、储蓄、投资、利率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而
且表明,均衡的就业水平只能处于惟一的充分就业的水平。如果货币工资伸缩自如,出现失业
时货币工资就下降,并且如果价格也伸缩自如,产量不能按现行价格出售时价格水平就下降
,那么,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经济社会有自动走向充分就业均衡的趋势。所以,“古典”宏观
经济模型是一个充分就业模型,它试图系统、全面地论证萨伊定律。“古典”宏观经济模
型赖以建立的前提是和现实背道而驰的。边际主义学派经济学者从事经济著述的时代已由自
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可是他们仍然以所谓完全竞争市场为分析前
提,而把垄断说成是例外现象,这就决定了他们从这一前提出发所得出的结论必然违背事实。
就理论本身来说,“古典”宏观经济模型试图通过工资、价格和利率自动伸缩的机制来论证
萨伊定律。那么,萨伊定律的错误也就是“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错误,从现实来看,宣扬资
本主义市场机制可以自行达到充分就业的“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也经不起事实的检验。在
20世纪30年代,当工资普遍下降时,仍然存在着空前的大量失业;当利率普遍下降时,总需求仍
然远低于总供给。“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在理论上无法解释这些现象,在实践上又提不出任
何对付危机和失业的手段。震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1929—1933年的大危机,宣告了“古典
”宏观经济理论的破产。
3试导出凯恩斯以前“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总供给曲线,这一曲线的政
策含义是什么?凯恩斯以前“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总供给曲线是西方学

根据“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中劳动市场模型和生产函数得出的。这一总供给曲线的导出过程
如下。
从“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劳动市场的均衡方程可知,方程中有待决定的变量为实际
工资(
W/P),因此,只要求出W/P的数值,并代入劳动市场的均衡式Nd(W/P)=Ns(W/P),便能
得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值Nf。再把Nf代入生产函数y=y(N,K),便可以求
得充分就业的收入yf。
由于价格(P)的变动不影响根据Nd(W/P)=Ns(W/P)而求得的数值,所以,把这
个数值代
入Nd=Nd(W/P)或Ns=Ns(W/P)而得到的Nf也不受P的影响。 同样,把Nf代入

产函数y=y(N,K)而得到的yf也不受P的影响。 这样,如果用纵坐标代表
P,用横坐
标代表y,那么,由此而得到的表示P与y之间的关系的曲线便是一条垂直线。该线与原点之间
的距离为yf。总供给曲线垂直的意思是:不论P的数值为多少,y的数值总是等于yf。也就
是不论价格
水平多高,资本主义制度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这条表示P与y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垂直线AS
被西方学者称为“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总供给曲线(参见图A3—4)。
〖PSA34,+43.4mm。53.6mm,BP#〗
图A3—4
AS垂直线的含义为:不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国民收入均为它的充分
就业的数值。
要想知道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则必须把这一曲线和“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总需求曲线
结合起来,根据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社会总需求的变化才能看出(参见图A3—5)。
〖PSA35,+43.4mm。53.6mm,BP#〗
图A3—5
图A3—4中,总供给曲线(AS)和总需求曲线(AD)相交于E点,对应于E的价格水平为P,国民
收入为yf。
如果国家执行货币政策来扩大货币供给量(M),那么,按照“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其结果只不
过是把AD线移到AD′的位置。AD′和AS相交于E′点。对应于E′点,价格水平为P′,国民收
入并没有改变,仍然为yf。
以上结果说明,由于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所以不论总需求如何变化,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
相交总是对应于充分就业yf之点。这就是说,资本主义不会长期处于大量失业的状态。
此外,由于AD线的移动只会影响价格水平,而不会影响国民收入,所以通过经济政策来改变
总需求并不能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后果,而仅仅会使价格水平发生波动。
4概述消费函数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分析和评论。
西方经济学认为,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收入水平、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

消费者的资产、消费信贷、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制度、风俗、习惯等,都会影响到消费支出
。但是,凯恩斯的理论假定,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消费的最重要的决定因
素,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这样,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
〓〓c=c(y)
式中:等号左边的c表示消费,右边的c表示函数关系;y表示收入;c=c(y)表示消费
是收入的函数。
消费函数又称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区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在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以c表示消费,y表示收入,平
均消费倾向的公式为
〓〓APC=cy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在增加的一个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率,也就是消费增量对
收入增量的比率。以Δc表示消费增量,Δy表示收入增量,边际消费倾向的公式为
〓〓MPC=ΔcΔy
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c=c(y)的斜率。
边际消费倾向的数值大于零小于1。这是因为,根据凯恩斯理论的假设,消费增量只是收入
增量的一部分。
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即APC>MPC。这是因为,即使收入为零,也必定存在基本消
费。如果收入和消费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那么消费函数
就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
〓〓c=a+by
式中:c表示消费;y表示收入;a和b都是常数。其中,a表示自发消费或基本消费,即当收入
等于零时,消费等于a,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b和y的乘积by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
因此,公式c=a+by的经济含义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
当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时,消费函数就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消费函数上每
一点的斜率都相等。
对于凯恩斯的上述观点,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是有缺陷的。例如,经验性的事实似乎证明了短期
收入与消费水平之间的稳定关系:由于消费习惯的作用,人们的消费结构并不能随收入的变动
而得到相应的调整,当收入增加时,消费可能不会与收入一样也调整到新的高水平,收入减少
时,消费也一般不会立即调整到类似的低水平。而且,仍然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消费倾向一
定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的。另外,如果从长期来观察,消费函数同目前收入的关系可能不
如同某些长期收入或资本财富的关系那样密切。再者,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抹杀了资本主义社

消费的阶级区别。他根据“先验的人性”断言存在基本心理的消费倾向规律,即在收入增量
中消费部分越来越小而储蓄部分越来越大,并以此作为消费不足论的根据。事实上,资本家的
消费和劳动者的维持最低生活的消费在性质上和变化趋势上是不同的。劳动者收入的增加常
常落后于最低生活费用的增加,而不是消费的增加落后于收入的增加。
5概述投资函数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分析和评论。
投资函数是简单凯恩斯模型的重要内容。在西方经济学中,投资是资本形成,指的是社会的实
际资本的增加。这里所说的实际资本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因此,投资是指厂房、设备和
存货的增加。在许多场合,实际资本主要指企业的设备。因此,投资主要指资本设备的增加,
投资分为总投资和净投资。总投资等于净投资加资本设备折旧,因此,净投资是净资本形成
或实际资本的净增加,也就是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净增加。
凯恩斯认为,资本家在决定是否投资时,要考虑两个因素,即利息率和资本边际效率。按照
凯恩斯的说法,是否投资的决策取决于资本家对利息率和资本边际效率的比较。如果前者小
于后者,则投资被认为是有利可图的,他便进行投资。如果前者大于后者,那么,资本家便认
为投资不但不能给他带来好处,反而会使他蒙受损失,因此,他必然不去进行投资。凯恩斯的
结论是:要想使资本家进行投资,资本边际效率至少应该等于利息率。
资本边际效率是凯恩斯首先使用的一个术语。根据他的定义,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
率或折扣率,这种贴现率或折扣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这
项资本品的成本或供给价格。资本边际效率的公式是
〓〓R=R11+r+R2(1+r)2+R3
(1+r)3+…+Rn (1+r)n
式中:R1,R2,…,Rn为不同年份(或时期)的预期收益;R为资本品的供给价格;r
为资本边际效率。
该公式表明:r的数值取决于资本品的供给价格和预期收益。其他条件相同,供给价格越大,r
越小;预期收益越大,r越小。
以上公式所决定的资本边际效率(r)是就一家厂商的某一项投资项目而言,然
而,在事实上,每
一家厂商会面临许多不同的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对每一个投资项目,它都可以根据以上公
式计算出该项目的资本边际效率,厂商可以把每个项目的投资量和资本边际效率用图形表示
出来,那是一个阶梯形的折线图。这种情况并不限于一家厂商,其他厂商也是如此,把一切厂
商的折线图加在一起,折线即逐渐变成为一条平滑的曲线。这条曲线便是凯恩斯的资本边际
效率曲线。它表明社会总投资量与利息率之间的方向相反的关系,如图A3—6中MEC曲线
所示。
〖PSA36,+43.4mm。53.6mm,BP#〗
图A3—6
MEC曲线的方程可写为
〓〓i=i(r)
这就是投资函数,它表明,投资量(i)和利息率(r)具有方向相反的关系:利息率越高,投资量越
小;利息率越低,投资量越大。
在凯恩斯之后,他的某些追随者认为,凯恩斯在《通论》中并没有把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弄清楚
,至少它的表达方式是含混不清的。为此,他们作了一些补充说明。他们认为,各厂商的资本
边际效率曲线的总和(MEC)仅考虑到每个厂商单独增加投资时所造成的后果,而在事实上,当
各个厂商都增加投资时,资本品的价格便要上升,这就是说,资本边际效率公式中的R的数值会
上升。在相同的预期收益的数值下,R的上升意味着r的减少。在这里,由于R的上升而被缩小
了的r的数值被称为投资的边际效率(MEI)。因此,在相同的预期收益之下,投资边际效率要小
于资本边际效率,而真正表示投资所能带来的好处的是前者(MEI)而不是后者(MEC)。随着投
资量的增加,投资品的供给价格会越来越高,从而二者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投资的边际效率
曲线如图A3—6中的MEI所示。
由于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只要求利息率与投资量保持方向相反的关系,而并不规定相反关系的
程度,所以使用投资边际效率曲线(MEI)和资本边际效率曲线(MEC)并不造成实质性的差别。
但是,应该指出,在表明利息率与投资量的关系时,西方经济学著作中一般使用投资边际效率(
MEI)。
投资边际效率这一概念的主要用途,在于说明利息率是决定投资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西
方学者认为,影响投资量大小的因素不限于利息率。除了利息率以外,至少有三个因素影响
投资量的大小。(1)人为因素,即不论是否有利可图,人们为了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投资。(2)国
民收入。(3)国民收入或产量的变动。
凯恩斯注意到投资是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他用心理因素解释投资行为,
并把投资不足的原因归结为心理因素所造成的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和流动偏好的关系。事实上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大量“资本过剩”是由于垄断资本追逐垄断利润,寻求更有利的投资
机会。投资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受到这种制度造成的社会消费需求的限
制。
6试剖析简单凯恩斯模型的基本观点。
凯恩斯模型是指由凯恩斯在《通论》中首先创立的,并经过许多追随者修改与补充的宏观经
济理论体系。简单凯恩斯模型仅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它可以被用来说明凯恩斯的最主要
的经济思想。
简单凯恩斯模型的中心内容是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在两个部门、三个部门和四个部门经济
中,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表达式虽然有区别,但它们都是i=s这一基本表达式的变形。在凯恩
斯模型中,i=s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要这个均衡条件得到满足,产品市场的实现问题就能
解决,社会总产品的流通就能顺利进行。和“古典”模型一样,在凯恩斯模型中,储蓄和投资
的均衡点一方面决定实际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一方面决定产量在消费品和投资品
之间的分配。和充分就业的“古典”模型不同,凯恩斯模型中投资和储蓄的均等所决定的均
衡,通常是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凯恩斯为了寻找和确定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主要可控变量,以便资产阶级对国家进行宏观管
理,提出了投资等于储蓄这一基本均衡条件。其实,构成简单凯恩斯模型核心内容的这个均衡
条件,并没有真正接触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关键问题。无论是“古典”模型或是凯
恩斯模型,都不懂得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条件,并不是流通领域中供给和需求的简单均
等,而是应考虑到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和实物构成的使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能顺利进
行的那种均等。更何况在简单的凯恩斯模型中,企业部门想要有的投资和家庭部门想要有的
储蓄都是捉摸不定的东西,很难讨论二者的均等,至于企业部门的实际投资和家庭部门的实际
储蓄的均等,那也只是凯恩斯的定义上的均等。投资等于储蓄的说法,混同了储蓄和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它发生在企业内部而不是发生在什么家庭部门。信用制度
固然打破了企业货币资本量的限制,然而,即使在信贷关系相当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
投资仍然主要来源于资本积累。至于家庭储蓄,不过是垄断资本企图网罗和控制的一些闲散
资金和零星资金。〓〓
凯恩斯模型中投资等于储蓄的含义是,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虽然能使社会总产品的供给和需
求相等,但是未必能使充分就业时的社会总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要保证后者也相等,靠市
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是不行的,必须依靠政府采取一定的财政政策。尽管凯恩斯也批判萨伊定
律,然而他只是认为供给创造的需求通常不能保证充分就业。凯恩斯并不想从根本上去推翻
萨伊定律,而是对这一定律加了一个限制条件。这就是在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
情况下,供给会制造自己的需求,并实现充分就业。
除了投资等于储蓄这一基本论点外,对简单凯恩斯模型的以下几个论点也有必要进行简要地
剖析。
简单凯恩斯模型研究了消费和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这是有意义的。再者,凯恩斯看到投资
是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把心理因素说成是消费行
为和投资行为的决定因素,则是错误的。消费和投资决定于经济因素,决定于经济关系。和经
济有关的心理因素是派生因素,是由经济因素产生的。心理因素形成之后,对消费、投资等经
济行为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反作用,然而,无论如何都不能因此颠倒决定因素和派生因素的关系
。乘数是凯恩斯企图用来说明增加投资效果的一个理论工具。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某一生
产部门的扩大,会引起其他部门的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引起收入和就业的变动。这是事实,
但是这种发展和变动必然受到资本主义矛盾的限制。凯恩斯的乘数原理明显地夸大了投资对
收入的影响,抹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对经济发展的限制。
加速原理是西方学者用来补充凯恩斯投资乘数的一个理论工具。乘数只注意到投资变动对收
入变动的倍增作用,而没有注意到收入变动反过来对投资的加速作用。西方学者试图用加速
数来说明后者。加速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化生产中固定资本比重较大这一技术特点,
因而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是,加速原理关于产量变动必定使投资按严格的固定关系变动的
假设是不符合事实的。考虑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及其他因素,产量
不一定总是伴随投资的增加而增加,更不一定总是伴随投资的加速增加而加速增加。
7何为内在稳定器?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内在稳定器又称“自动稳定器”,指的是现代财政制度所具有的一种无需变动政府政策而有
助于减轻收入和价格波动的自动稳定的内在功能。
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解释,这种功能来自财政制度本身的某些特点。一些财政支出和收入政
策具有某种自动调节经济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有助于经济稳定,能缓和经济波动,可以自动
配合需求管理。
财政制度的这种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由下列情况来体现并发挥作用。
首先是政府收入的自动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自动改变的税收。收入水平上升时,就业人数增多
,收入增加,政府税收会自动上升。而且,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由于纳税人的收入进入了较
高的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上升的幅度。西方学者认为,这有助于抑制通
货膨胀。相反,收入水平下降时,就业人数减少,收入减少,政府税收会自动下降。而且,在实
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由于纳税人的收入进入了较低的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会超过收
入下降的幅度。西方学者认为,政府收入的自动变化有助于抑制衰退。总之,税收在通货膨胀
时上升,在衰退时下降,这种自动伸缩性被认为是有助于减轻经济波动的稳定因素。
其次是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表现在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福利开支等转移支付的变化。收
入水平上升时,失业率下降,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减少;收入水平下降时,失业率上
升,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增多。西方学者认为,政府转移支付在通货膨胀时减少,
在衰退时增加,这种自动伸缩性也是有助于减轻经济波动的稳定因素。
西方学者认为,政府收入和支出的自动变化对宏观经济活动都起稳定作用。但是两者比较而
言,政府收入自动变化的稳定作用要大于政府支出自动变化的稳定作用。
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或内在稳定器被认为是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它对经济波动起减
震器的作用,但不足以完全消除经济波动。西方学者认为,要消除经济波动,必须依靠斟酌使
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8概述加速原理,并进行分析和评论。
凯恩斯在《通论》中,只分析了投资的乘数作用,而忽视了收入变化对投资的影响。西方经济
学家认为,应当用加速原理来补充乘数理论的不足,才能充分估计乘数的作用,才能解释收入
的周期波动。
加速原理是根据现代化大生产大量应用固定资产的技术特点,用来说明收入或消费变动与投
资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随着收入的增加,以致消费的增加刺激了产品的需求,则势必要求增
加投资以适应扩大了的需求。所以,加速原理的基本观点在于,投资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或产
量的增加将引起投资的加速度增加,也就是说投资的增加比收入或消费增加的速度快。
加速原理运用的概念主要有两个:
(1)资本—产量比率。这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资本量,即资本与产量之比。为使经济
分析简化,一般都假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个比率不变。
如果用K表示资本量,Y表示产量,v表示资本—产量比率,则
〓〓v=KY〓或〓K=vY
(2)加速数。也称加速系数,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资本量,即资本增量与
产量增量之比。
如果用V表示加速数,It或ΔK表示总投资的改变量即本期净投资,Yt表
示本期
收入,Yt-1表示上期收入,ΔY表示本期比上期收入的增加量,其之
间的关系可写成
〓〓V=ItYt-Yt-1〓或〓V=ΔKδΔ
Y
=ItΔY〓〓It=V(Yt-Yt-1
)这表明投资并不是绝对收入量的函数,而是收入变化量的函数。
加速原理是西方学者对凯恩斯乘数理论的补充,是一个分析工具。乘数仅说明投资增加引起
收入成倍增加,而没有注意收入变动反过来会对投资变动具有加速作用。加速数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中固定资本比重较大的技术特点,有一定实际意义。但是,加速原理关
于产量变动同投资有严格的固定关系的假设是不符合实际的。考虑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常
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和其他因素,产量增加不一定必须增加投资,更不一定使投资加速增加。

的西方学者指出:加速原理认为,收入或产量变化同它所引起的投资之间有着固定的关系,事
实上,这种严格的关系从来没有得到证明。
9什么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开支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支出减少,以政府的公共支出代替了私
人开支,从而总需求仍然不变。这样,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作用就被削弱。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存在的最重要原因是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引起私人
投资与消费减少。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可以用图示来说明(参见图A3—7)。
图A3—7
该图是IS—LM模型,当IS曲线为IS0时,IS0与LM相交于E0,决定了国民收入为y0,
利率为i0。政府支出增加,即自发总需求增加,IS曲线从IS0向右上方移动
至I
S1,IS1与LM相交于E1,国民收入为y1,利率为i1。在政府支出增加,从而国民
收入增加
的过程中,由于货币供给量没变(LM曲线没有变动),而货币需求随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所
以引起利率上升。这种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的投资与消费,即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增加
,实际上
是对私人支出的替代,并没有起到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这就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从图
中还可以看出,如果利率仍然为i0不变,那么国民收入应该增加为y2。y2-y1就是
由于挤出效应所减少的国民收入量。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挤出效应最大,即挤
出效应为1,也就是政府的支出增加等于私人支出的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没有任何刺
激作用。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挤出效应一般大于零而小于1,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政
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利率上升的大小。利率上升高,则挤出效应大;反之,利率上升低,则挤出
效应小。一般而言,挤出效应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所以,影响IS曲线、LM曲线斜率
的因素就是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
10试说明通货膨胀的种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对通货膨胀,西方学者有三种区分的方式。
(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加以区分。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西方学者认为存在着三种类型。①
温和的通货膨胀,即每年物价上升的速度在10%以内。目前,许多国家都具有这种温和类
型的通货膨胀。②奔腾式的通货膨胀,即物价年上升速度在10%以上,100%以内(含10
0%)。③超级通货膨胀,即物价年上升速度超过100%。
(2)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加以区分。按照对不同商品的价格影响的大小加以区分,存在着两
种通货膨胀的类型。①均衡的通货膨胀,即两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这里所指的
商品价格包括生产要素以及各种劳动的价格,如工资率、租金、利率等。②非均衡的通货膨
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3)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加以区分。这种区分方法有两种类型。①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
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涨的问题。②预期到的通
货膨胀。预料之中的通货膨胀具有自我维持的特点,有点像运动中的物体的惯性。因此预期
到的通货膨胀有时又被称为惯性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在经济上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二是对产量和就业量的影响。通
货膨胀在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
(1)平衡的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商品的价格均按照相同的比例增长。由
于这一状况是预期到的,所以人们在协商工资和贷款契约时已经把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考虑
在内,从而,工资、利息率和租金都按和各商品相同的比例增长。这样,价格上涨不会对收入
分配产生影响。
同时,由于人们已经预期到各种物价上涨的幅度,所以他们能准确地知道物价的信息,正和没
有通货膨胀时一样。这样,人们不但不会花费时间去搜寻有关价格的信息,而且也对这种信息
具有肯定性。因此,平衡的和预见到的通货膨胀也不影响生产和就业。总的说来,这种通货膨
胀对经济生活没有实质性的影响,正和一切价格和货币的面值以相同的比例增加一样。
(2)平衡的和预期不到的通货膨胀。虽然通货膨胀是平衡的,但由于它的到来出乎意料,所以
事先协议的工资和信贷契约未能把通货膨胀的影响考虑在内。因此,放债者受到损失,借
债者得到好处;领取固定工资者受到损失,雇主得到好处;持有现款的人受到损失,持有实物
的人得到好处。这样,人们的收入分配会受到影响。对于产量和就业,这种类型通货膨胀被认
为对它们影响不大。
(3)非平衡的和预见到的通货膨胀。虽然这种类型的预见到的性质使它在很大
的程度上能避免(2)中所说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但是,由于通货膨胀是不平衡的,所以人们需
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寻求准确的有关价格的信息。同时,由于想节约手中存放的现金,人们会
更经常地去银行取款,而企业要把一部分经营管理的力量用于此。这样,非平衡的预期到的通
货膨胀会影响企业的效率,从而会影响就业与产量。
(4)非平衡的和预期不到的通货膨胀。由于这一类型是非平衡的而且是预期不到的,所以它兼
有(2)和(3)中所说的作用,即既影响收入分配,也影响产量和就业。
上述通货膨胀的影响的大小取决于物价上涨的程度。随着物价以温和的、奔腾式的和超级的
速度上升,通货膨胀在经济上的影响,即对收入分配以及产量和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11论述宏观货币政策及其手段。
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
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包括对铸币、纸币
和活期存款的管理。在货币供给中,占比例最大的不是铸币和纸币,而是活期存款,所以中央
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主要是对活期存款的管理。对活期存款进行管理的关键是准备金。因
此,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采取措施管理准备金,来实现对货币供给的管理。
西方经济学认为
,使用货币政策要“逆对经济风向”行事。 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的时候,中央银
行就
要增加货币供给,刺激总支出,以解决衰退和失业问题; 相反,当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
持续上
涨的时候,中央银行就要减少货币供给,抑制总支出,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简单地说,
大量失
业时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
缩性货币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货币政策。
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调节总支出的步骤是,(1)采取措施,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2
)银
行准备金的增加,通过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引起活期存款多倍扩大; (3)货币供给量的扩

,使银根松动,这不仅使人们容易得到信贷,而且使利率降低; (4)信贷的放宽和利率的下
降,对
投资起刺激作用,使私人投资和公共投资上升; (5)投资的上升,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大
大提高收入,价格和就业机会。 据称,这样就可以消除衰退和失业。
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中央银行调节总支出的步骤是,(1)采取措施,减少商业银行
的准备金; (2)银行准备金的减少,通过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引起活期存款多倍收缩; (3)货币供给
的收
缩,使银根抽紧,这不仅使人们难以得到信贷,而且使利率提高; (4)信贷的收紧和利率的
上升
,对投资起抑制作用,使私人投资和公共投资下降; (5)投资的下降,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
大大降低收入,价格和就业机会。 据称,这样就可以消除通货膨胀。
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和信贷、降低或提高利率
的主要政策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和改变银行准备率。现在依次说明如下。
手段一: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
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
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是逆对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
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商业银行将持有的一部分政府债券卖给中央银
行,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付款。这样,中央银行的支票进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票据清算
存入中央银行,这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如果卖出政府债券的是其他人,这些人卖出债
券以后就会通过票据清算,把中央银行的支票存入商业银行,增加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因而也
就会增加准备金。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时,会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
而债券价格的上涨就等于利率的下降。同时,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加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扩大,
活期存款即货币供给的增加也使利率下降。利率的下降会引起投资上升,从而引起收入、价
格和就业的上升。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大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中
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商业银行买进政府债券,向中央银行付款。这样,商业银行
的支票就进入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在商业银行中的准备金中如数扣除。这就减少了商业银行
的准备金。如果买进政府债券的是其他人,这些人就会减少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因而也就会减
少准备金。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时,会使政府债券价格降低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下,而债券价
格的下降就等于利率的上升。同时,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减少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收缩,活期存款
即货币供给的减少也使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会引起投资下降,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
下降。
手段二:改变贴现率。中央银行也给商业银行贷款银行准备金。但商业银行必须用商业票据
或政府债券作担保。美国在联邦准备制度成立之初,贴现率政策曾经被看做是最重要的政策
。商业银行将商业票据拿到联邦准备银行再贴现,以增加准备金。但是,在1929—1933年经济
危机之后,商业银行主要不再用商业票据而是用政策债券作为担保向中央银行借款。因此,现
在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做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做贴现
率。
中央银行逆对经济风向改变贴现率。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
时,就降低贴现率,扩大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贴现率降低时,股票
和债券的价格一般都会提高;贴现率提高时,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一般都会降低。贴现率政策和
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使利率降低或提高时,就必须相应地改变贴现率,使贴现率和利
率大致相适应。中央银行的贴现率的变动成了货币当局给银行界和公众的重要信号:贴现率
的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贴现率的上升表示货币当局要收缩货币和信贷
供给。中央银行在降低或提高贴现率时,用控制银行准备金的办法迫使商业银行相应地降低
或提高贷款利率。
手段三:改变银行准备率。银行准备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
因而又名法定准备率。准备率的高低因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等不同而有所
区别。城市银行的准备率高于农村银行的准备率,活期存款的准备率高于定期存款的准备率
。法定准备率有最高限和最低限。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一般都愿意尽可能按最低准
备率提留准备金。中央银行可以在法定的范围内改变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准备率来调节货币

信用供给。如果要突破法定准备率的最高限或最低限,就必须请求立法机构授予这项权力。
改变法定准备率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
中央银行逆对经济风向改变银行准备率。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
势时,可以降低银行准备率。如果有必要,中央银行可以将准备率一直降到法定的最低限。准
备率的下降,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率也就是按更多的倍数扩大贷款。准备率下降的
影响还不止于此。在一般情况下,准备率的下降,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
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础,增大了贷款能力。反之,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过多因而价格水
平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时,可以提高银行准备率,直到法定最高限。准备率的提高,使商业银行
必须按更高的准备率也就是按较低的倍数扩大贷款。准备率的提高,还使商业银行准备金不
足。准备金不足缩小了商业银行扩张货币和信用的基础,减少了贷款能力。不过,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一般不主张提高银行准备率。
上述三种手段是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主要货币政策手段。就重要程度而言,贴现率政策虽然
曾经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策手段,但是现在已被放在次要地位,而公开市场则被认为是最重要
的政策手段。银行准备率具有法律效力,能对银行信用产生直接影响,这种直接影响不同于公
开市场
业务和改变贴现率对银行信用产生的间接影响。银行准备率的变动能直接造成超额准备金或
准备金不足,从而可以增强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政策的效果。因此西方学者认为,法定准备
率政策既能独立起作用,又能作为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政策的补充。一般地说,以上三
项重要手段既可以单独运用,又可以配合使用。在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
和贴现率的配合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运用准备率政策。
除了上述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和改变银行准备率三种重要政策手段外,西方国家的中
央银行有时还采用一些次要手段。例如,道义上的劝告、选择性控制和证券信贷的控制,以及
分期付款信贷控制和抵押信贷控制等。
12宏观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宏观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财政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手段两个方面。
财政政策是西方国家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
的经济政策。西方学者一般把财政政策定义为:为影响经济活动的总水平而对政府支出、税
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西方经济学认为,财政政策要逆对经济风向行事。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的时候,政府
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收入,刺激总支出,以解决衰退和失业问题;
相反,当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时候,政府要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
增加政府收入,抑制总支出,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当失业率连续两三个月超过一定数值,或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连
续两三个月下降时,政府就要考虑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措施;反之,当一般价格水平上升幅度超
过一定限度时,政府就要考虑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措施。
西方学者对国家预算收支是否应该平衡的看法大致分为三类:(1)年度平衡预算。年度平衡预
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财政收支平衡,这是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以前被普遍采取的政策
原则。后来这个原则遭到凯恩斯主义者的攻击。他们认为,衰退时,税收必然随收入的减少而
减少。为了减少赤字,只有减少政府支出或提高税率,其结果会加深衰退;当通货膨胀存在时,
税收必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为了减少盈余,只有增加政府支出或降低税率,其结果反而会
加剧通货膨胀。总之,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年度平衡预算会使经济波动更为严重。(2)周期平衡
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又名瑞典预算,它是30年代首先在瑞典出现的一种预算。这种财政预算
用经济周期代替财政年度,它不要求财政收支在每一财政年度中平衡,而只要求在一个经济周
期中平衡。(3)职能财政。按照职能财政制度,预算平衡不是财政政策的主要问题,重要的是
财政政策要保证经济社会处于持续增长的、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为此,在经济衰
退时,政府应实行赤字预算; 通货膨胀时,政府财政预算应有结余。政府增加收入的办法不应
只限于增加税收和增加公债,还可以增发货币。主张职能财政的西方学者认为,职能财政的预
算应是一种不平衡预算,在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方面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西方政府通常使用的财政政策手段主要有:改变政府购买水平、转移支付水平和改变税率。
(1)改变政府购买水平。在总支出不足、失业增多时,政府要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提高
购买水平,以抑制衰退。相反,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不断上升时,政府要缩小对商品和劳
务的需求,降低购买水平,以抑制通货膨胀。(2)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在总支出不足、
失业持续增加时,政府要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
续上升时,政府要减少社会福利费用,降低转移支付水平。除了失业救济金、养老金等福利费
用外,退伍军人额外津贴、为维护农产品价格对农民的付款、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限的长短等
也常随经济风向而变动。
(3)改变税率。 税收是西方国家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所得税在税收中又是所占比
重最大的
,因此,改变税率主要是改变所得税的税率。在总支出不足、失业增多时,政府采取减税措
施,
给公众多留一些可支配收入;相反,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升时,政府采取增税措施,
给公众少留一些可支配收入。西方学者认为,减税可以增大总支出,因而是反衰退的重要措施;增税可以减少总支出,因而是反通货膨胀的重要措施。
13试评析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以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这些目标看起来
很理想。但是许多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很难同时达到这些目标。现在,越
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手段无法实现这些政策目标。
现代西方经济学只宣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是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也就是只把经济稳定和发展说成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完全讳言凯恩
斯主义经济政策服务于垄断资本这一本质。事实上,根据凯恩斯主义制定的财政政策、货币
政策和收入政策,都是资产阶级国家代表垄断资本利益、干预经济的具体形式。财政政策是
国家把税收、公债制度和财政支出作为调节经济的杠杆,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
再分配,并企图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和以中央银行为中心
的银行体系,按照垄断资本的要求和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需要,控制货币供给、利率和信贷,调
节投资,从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收入政策是国家为了垄断资本的利益强制地或非强制地限
制工人的工资,并试图抑制通货膨胀。
当然,凯恩斯主义政策给垄断资本带来了巨大利益。然而,就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而论,这种宏
观的经济政策实际效果远不像西方国家政府和经济学家原先认为的那样理想。
扩张性政策在一个时期内对减轻经济危机从而减轻失业和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起过一些作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多年中,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危机的深度、
广度、持续时间和破坏程度有所减轻。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除了扩张性政策所起的作
用外,诸如战时经济转为和平经济引起的固定资本更新、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美国
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等因素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西方经济学者中有人认为,即使没有凯
恩斯主义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特殊环境也会使西方经济在一个时期内获得较快的发展

紧缩性政策在一定条件下对减轻通货膨胀也起过一些作用。造成通货膨胀率下降的因素也很
多,中央银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是因素之一。美国经济学者中有人认为,衰退、高失业和石油
价格下降是近几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宣传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交替使用,相互补偿,在实践中则以扩张为
基调。但是,扩张性政策并不是防治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减轻当前经济危机的因素中包含着
加深未来经济危机的因素。刺激投资,就是扩大生产能力。不断刺激投资,就是不断扩大生产
能力。实行扩张性政策,实际上是用进一步加深未来的生产过剩的办法来暂时减轻当前的生
产过剩。因此,长期扩张的累积后果必然会导致更猛烈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扩张性政策还孕育着通货膨胀的种子。扩张性货币政策造成流通中的超额货币供给,直接导
致通货膨胀。扩张性财政政策造成巨额赤字。如果通过增发货币来弥补,也会引起通货膨胀
。如果通过增发政府债券来弥补,被银行买去的部分就会转化成为增加货币供给的准备金,造
成信用膨胀,这也会引起通货膨胀。紧缩性政策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减轻通货膨胀,但是,
西方国家政府和中央银行不会在长期中持续地实行紧缩政策,因为紧缩会抑制投资,从而会触
发和加剧经济危机。
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结果,不是微调的成功,而是微调的失败。西方国家的经济没有同
时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而是陷入了滞胀,即
衰退伴随着价格水平上涨,严重的失业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并存。在滞胀面前,凯恩斯主义政
策失去了有效性,凯恩斯派经济学者束手无策。扩张性政策会使滞胀中的“胀”更为严重,紧
缩性政策又会使滞胀中的“滞”进一步恶化。萨缪尔森公开承认:“混合经济现在反复地闹
滞胀病,有利于滞胀中的‘滞’的部分的政策导致‘胀’的部分恶化,而有利于‘胀’的部
分的政策导致‘滞’的部分恶化。因此,可以看到我们仍然处于进退维谷之间。”
收入政策或工资—价格政策,是西方国家政府企图用来同时解决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的第三
种政策。可是,在收入政策付诸实施以后,原来对这一新的政策手段抱着很大希望的西方经济
学者和政治家都感到沮丧。原因是,这一政策的推行,不仅没有达到预定的政策目标,而且引
起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收入政策本要同时控制货币工资和价格,可是结果总是控制了
货币工资这一头,而控制不住价格那一头。有讽刺意味的是,往往在政府宣布收入政策开始
生效的时候,一些大公司就立即公开地或变相地提高价格。对于货币工资,企业则迫使工人严
格按照政府收入政策的规定执行。这样,货币工资的提高就更加落后于价格的提高。西方学
者不得不承认,这种收入政策“显然对劳方是不公平的”。
推行收入政策的西方政府最为顾忌的是工人的反抗。工资的提高受到限制而价格的提高实际
上没有受到限制,结果是,垄断资本大受其利,而工人深受其害。这必然加剧社会矛盾。美国
尼克松政府的收入政策失败的最终原因就在于此。现在,西方经济学对收入政策的看法大
致可以分为三种。(1)收入政策达不到要达到的目标,因而是无用的。(2)收入政策的效果比
无用更坏,因为它不仅没有降低通货膨胀,而且扭曲了价格机制,干扰了自由市场。(3)收入政
策是有缺陷的,但比造成高失业的紧缩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付出的代价要小一些,因而仍不失为
一种办法。这些观点分歧至少表明,西方经济学界目前已不再认为收入政策是一项行之有效
的解决通货膨胀的政策。
14在西方有哪些对付通货膨胀的方法?
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看法是多种多样、存在着分歧
的。但是,在反通货膨胀和对通货膨胀采取的对策方面,经济学家的观点是基本上一致的。
(1)紧缩性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是指国家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使之和总供
给相适应,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目标的政策措施。按照凯恩斯的收入均衡分析和有效需
求原理,真正的通货膨胀只有达到充分就业以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才能产生。要消除通货
膨胀,国家要压缩总需求,采取紧缩性政策。
①紧缩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包括税收和支出两方面,紧缩性财政政策就是增加税收、减少
支出的政策。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税收能够压缩社会总需求。例如,提高个人所得
税的税率,可以减少消费需求;提高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可以减少投资需求。减少政府支出也
能够压缩社会总需求,削减政府的购买;可以压缩政府需求,削减政府的转移支付。一方面减
少了政府开支;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即减少了消费需求。
这些措施都使社会总需求减少,从而会消除通货膨胀缺口,阻止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实行紧
缩性财政政策,财政收入要大于财政支出而出现财政盈余,财政盈余应该冻结起来备用,如果
花出去会扩大总需求,同紧缩性财政政策相矛盾。
②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货膨胀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货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要
消除通货膨胀,必须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采取措施减少银行储备金,从而减少银行
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压缩信贷规模和数量,压低收入水平、投资水平和物价水平。主要有
以下三项措施。
第一,公开市场业务。政府在公开市场出售债券,购买政府债券的人用商业银行的支票来支付
所购买的债券,中央银行根据支票向商业银行提款,这就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同时,由
于政府在公开市场上抛售债券,会降低债券价格,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利息率。
第二,提高贴现率。提高贴现率是提高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在中央银行
提高贴现率、减少贴现数量时,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就会减少,同时也会引起商业银行相应地提
高贷款利率。
第三,提高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率(或储备率),会使商业银行储备金不足,因
而不得不收回部分贷款,被收回的贷款不得不用活期存款来偿付。这就减少了货币供应量。
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货币现象,要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最根本的措施
就是控制货币供应增长率,使之与经济增长率一致。货币学派提出“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
即中央银行把货币供应增长率保持在某一水平上(如3%~5%的增长速度)。这时,在
市场上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由利息率、工资率、价格等自动调节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2)收入政策和收入指数化。紧缩性需求管理压缩社会总需求是针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为
了对付非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收入政策和收入指数化措施。
①收入政策。又称工资—物价管制政策。这是从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通货膨胀时期用来
限制货币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增长的经济政策。
收入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规定工资和物价增长的标准。即确定一个工资和物价增长的客观标准,并用课税作为手
段来实施与推行,遵守者可有减税奖励,违犯者要有增税惩罚。
第二,公布“工资—物价指导线”。政府通过强制的说服或施加压力,使企业和工会自愿限制
工资与物价的增长幅度。第三,实行“工资—物价管制”。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时,政府宣
布在一定时期对工资和物价实行强制性的冻结。
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微观市场结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使得生产
要素市场的工资刚性和商品市场的价格刚性,推动着工资与物价交替上升,导致结构性通货膨
胀。然而,从西方各国实际看,收入政策实施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②收入指数化。在控制工资和物价上涨方面,收入政策有一定作用,但是,无法克服通货膨胀
过程中所带来的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效应、资源配置效应。货币学派提出了收入指数化的政
策措施。
收入指数化的主要内容是:把工资和薪金、储蓄和债券的本金和利息、租金、养老金、保险
金和各种社会福利津贴等名义收入同生活费用指数紧密联系起来,名义收入同消费价格指数
直接挂钩,即对各种名义收入实行指数化,使其能按照物价指数的变动而随时得到调整,以抵
消物价波动时对各种实际收入的影响。
从某些国家的实践看,收入指数化政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一,减少相对价格体系中各种价格之间的扭曲与变形,可以减少资源配置负效应。
第二,抵消物价上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减少物价上涨给人们的收入和财富造成的损失,可以
缓解和减轻社会膨胀心理和恐惧感。
第三,消除通货膨胀过程中带来的收入不公平,剥夺政府和个人从通货膨胀中捞取不合理的收
入,从而削弱搞通货膨胀的动机。但是,收入指数化的作用是有限的,官方编制的消费物价
指数,可能压低物价实际上涨程度,编制指数与按其调节收入有一定时间间隔,往往工资调整
滞后于物价上涨。
(3)对外经济管理。在国际盈亏条件和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时,
往往会诱发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在反通货膨胀过程中,正确运用对外经济管理政策,如国际
贸易、国际收支等政策,来改善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状况,也是反通货膨胀的对策之一。
实行浮动汇率制,政府可以根据国际贸易情况和外汇市场供求变化,调整本国货币与外币的比
价(汇率)。在本国货币贬值和外币升值后,出口商品用外币表示的价格要降低,进口商品以本
国货币表示的价格要提高,这样,就会刺激国外需求和本国出口,抑制国内需求和出口,终将通
过贸易顺差的增加来减少国际收支赤字,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汇率变动、抑制国内需求、增
加进口供给,对通货膨胀必然有制约作用。
在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不平衡并存的情况下,汇率政策作用受到限制,必须采用适当的对外贸
易政策对付通货膨胀。主要措施有:①调整进口产品的关税,阻止通货膨胀国际扩散和传递;
②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加强出口管理,减少国内急需产品出口,限制日用消费品出口;③引进外
资,同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结合起来,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增加换汇能力和增加有效供给。
(4)供给管理。西方经济学家从70年代以后,重视与强调了社会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提
出与分析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劳动力市场结构对失业的影响等,
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供给管理政策。在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看来,从长期看,发展生产
、增加有效供给也是控制物价上涨和反通货膨胀的对策。
供给管理政策除收入政策和收入指数化外,还有人力政策的和经济增长政策。
①人力政策。这是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提出的,又称就业政策,目的在于改善劳动力
市场结构,减少失业。
人力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增加对国民的教育和技术上的投资,增加教育经费和制定开发人才的
战略,建立一套科学的、高效的人才建设的模式和策略,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开发、智力投
资的计划和规定。美国最先实施人力政策,对于人的有效培养、合理使用、充分发挥人的能
力来推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经济增长政策。从长远看,决定社会总供给的最重要因素是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因此,提
高和增强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的经济增长政策,就成为供给管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
增长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经济增长中劳动力的增加既是重要的因素又是关键,对经济增长有
重大推动作用。增加劳动力的数量的途径有提高人口出生率、鼓励与吸引移民等。相对于劳
动力数量而言,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尤为重要,主要办法是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
第二,资本积累。资本不断增加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资本装备率,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
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储蓄是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应通过各种办法和途径鼓励储蓄。
第三,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措
施有:国家对全国的科技发展进行规划与协调,对重点科技工作国家直接投资,采取鼓励科技
发展的措施,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等等。第四,计划化与平衡增长。现代经济商品化、社会化
要求协调各产业部门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不同形式的经济计划,
来协调各产业部门顺利发展,平衡增长。各国都制定了经济增长的短期、中期与长期计划,并
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实现,称为政策性计划。其中法国的计划是比较典型和成功的。
总之,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反通货膨胀政策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运用一种经济政策。要注意各种
经济政策的配合与协调,同时,还必须运用各种行政的、政治的、法律的和教育的手段来配合
与保证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实施。
15投资为什么对国民收入具有乘数作用?乘数在经济中发生作用的前提条
件是什么?
乘数也叫倍数。宏观经济学中所运用的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函数中由于某个自变量的变化而引
起的
国民收入的变化。投资乘数是指投资量变化数与国民收入变化数的比率,它表明投资的变动
将会引起国民收入若干倍的变动。
投资之所以具有乘数作用,是因为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增
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其他部门的投资与收入
,最终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例如某企业增添100万元的机器,这引起生产这些机器的企业和
工人收入增加100万元。现在假设增加的收入有80%用于消费,即边际消费倾向MPC=08
=80%。这就会引起消费品的需求增加80万元,由此导致这些消费品的生产和有关人员的
收入增加80万元;若他们仍以增加的收入的80%即64万元用于消费,这又会再引起这些人
需要的消费品的生产和收入增加64万元;如果假定这些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也是80%,这又
会再次引起消费品的生产和收入增加512万元……如此继续下去,最后将使国民收入的增加
量(ΔY)为投资增加量的5倍。其中消费增量(ΔC)为400万元,储蓄增量(ΔS)为
100万元。
根据凯恩斯的论述,收入可以分解为投资和消费,又可以分解为消费和储蓄。由于收入和消费
之间的关系(消费函数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稳定的,从而作为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额的
储蓄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储蓄函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是稳定的。
发挥投资乘数作用有三个前提条件:
(1)在消费函数或储蓄函数为既定的条件下,一定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的某种程度的增加,即
投资的乘数作用可以相当顺利地发挥出来。
(2)要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可以被利用。如果没有可以利用的劳动力(包括熟练的劳动力),那
么投资增加后,并不能使产量和收入增加。
(3)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被利用。下面根据希克斯的解释,从封闭经济条件和开放经济条
件两种不同的情况来分析这个问题。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如果某些产品存货不足,那么只能依靠下述两种方式来弥补产品不足的困
难。一是用劳动代替资本(用人力代替物资),这种方式仅限于生产设备不足的情况,因为生产
设备不足,可以靠多雇用劳动力来替代。 但这种替代的规模毕竟是有限的。只要最重要的物
资供给不足,乘数作用就会发生障碍。二是从其他工业部门抽调产品来满足某一部门的需求
。如果是从投资品工业中抽调,那么某一种投资的扩大是以牺牲另一种投资为代价而进行的
。如果是从消费品工业中抽调,那么投资的增加引起消费的缩减,从而使就业的增加发生困难
。总之,无论是从哪一类工业部门中抽调产品,投资能否净增加都难以确定。所以存货不足将
使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变得无效。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在增加投资后,如果发现物资供给不足,便可以从国外进口,以满足由
于投资增加所造成的对投资品和消费品的追加的需求,使乘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或者,它
可以减少出口,截留某些部门的产品,满足国内经济的需要。但实际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在开
放经济条件下,应当注意期初的外汇储备和向国外取得信贷的可能性。假定一国有充足的外
汇储备,或者有把握能从国外取得足够的信贷,或者能对世界市场上的价格施加有力的影响,
那么增加投资以后,一旦发生了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就可以用增加进口或减少出口的办法来
弥补国内的产品短缺。这时,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将是有效的。假定一国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
又没有把握从国外取得足够的外汇储备,也没有把握从国外取得足够的信贷,或者它无法影响
世界市场上的价格,那么增加投资以后,既不能靠增加进口,又不能靠减少出口来弥补国内的
产品短缺,投资的乘数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在这种场合同样会变得无效。
由此可见,凯恩斯经济学之所以被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说成是萧条经济学,一个重要的
理由就是,惟有在萧条时期,才有闲置的设备和原料,才有过剩的劳动力,才有足够的消费品存
货,从而才能使投资的乘数作用不受阻碍地发挥出来。
16试导出凯恩斯模型的总需求曲线,并说明其政策含义。
凯恩斯模型的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满足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和满足资本市场的均衡条件时,价
格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下面从收入—支出曲线和IS—LM曲线这两种方法来导出凯恩斯模
型的总需求曲线。
(1)从收入—支出曲线推导。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的45°线是收支相抵线,C+I曲线是消费加
投资曲线,即总支出曲线。根据反映价格水平的C+I曲线同45°线的交
点,可以推导出总需求曲线(参见图A3—8)。
〖PSA38,+98.8mm。67.7mm,BP#〗
图A3—8
图A3—8(a)中有三个消费函数:Ca,Cb,Cc。消费函数的下标a,b,c表示三
种价格水
平。为分析简化,只假定消费支出随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投资支出不受价格水平变动影响
,为一个常数。图A3—8(a)中Ca,Cb,Cc对应的价格水平分别为P1,P2
,P3,且P1>P2>P3。
在图A3—8(b)中,价格水平为P1时,对应的总支出为Ca+I,总支出曲线同45°线
交点决定
收入或产量为y1,继续下去,价格水平为P2,P3时,对应的总支出为Cb+I,Cc+I
,同45°线相交,决定收入(或产量)为Y2,Y3。这反映了总支出和价格水平之间按反方
向变动的情况。
在图A3—8(b)中,可以找到(y1,P1),(y2,P2),(y3,P3)
等点,连接
这些点,就得到曲线AD,即总需求曲线。因此,总需求曲线是在满足简单凯恩斯模型的均衡条
件(I=S或总支出等于总收入)下,产量(或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关系。
(2)从IS—LM曲线推导。在IS—LM模型中,是假设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价格水平为常数)、货币
供给为既定时来讨论收入和利率的决定问题的。这里去掉价格水平不变的假设,从IS—LM曲
线推导出总需求曲线(参见图A3—9)。
〖PSA39,+98.8mm。61.4mm,BP#〗
图A3—9
图A3—9(a)表示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和利息率水平,图A
3—9(b)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图中,P1>P2>P3。
在图A3—9(a)中,价格水平从P1降到P2,再降到P3,LM曲线从LM1移动
到LM2,再移动到LM3。相应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发生变动,利率从r1降到r2,
再降到r3,收入(或产量)从y1增加到y2,再增加到y3。这表明,在价格水平下降
时,导致利息率降低,产量(或收入)增加。
在图A3—9(b)中,价格水平为P1,P2,P3时,收入(或产量)水平相应为y
1
,y2,y3。从二者的对应关系,可在图A3—9(b)中得到表示收入和价格水平
的各种组合点(y
1,P1),(y2,P2),(y3,P3)。以此类推,可描出这些组合点的轨
迹,得到AD曲线即总需求曲线。因此,总需求曲线是在满足商品市场均衡(I=S)和货币市场均
衡(M=L)的条件下产量(或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通过收入—支出曲线和IS-LM曲线推导出的总需求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
斜的曲线,或是一条具有负斜率的曲线。它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方向关
系。即: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要想知道凯恩斯模型的总需求曲线(AD)的政策含义,必须把它和凯恩斯模型的总供给曲
线(AS
)结合起来,即从AS—AD模型中才能看到。按照修正的凯恩斯AS—AD模型,总供给和总需求决
定的均衡产量一般是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如果国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相当
于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不断提高社会总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在达
到充分就业时,社会总需求继续提高就要引起价格水平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如果国家采用紧
缩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相当于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来降低与压缩社会总需求,就可以
消除通货膨胀。所以,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不管社会经济是处在低于充分就业状态,还是达
到充分就业状态,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都是必要的。
17试评述IS—LM模型。
凯恩斯曾经在利息理论上批评“古典”学派,认为储蓄和投资的均等所决定的均衡利率并非
像“古典”学派断言的是惟一确定的均衡利率,而是各种收入水平下的均衡利率。原因是,储蓄是收入的函数,它会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储蓄曲线会由于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位置。希克斯认为,凯恩斯虽然
知道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但是他的利息理论也认为货币供求的均等会形成一个确
定的均衡利率。按照凯恩斯的理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函数。既
然如此,在收入变化时,货币供求的均等就不是形成一个确定的均衡收入,而是形成各种利率
水平的均衡利率。在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中,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决定利率,利率和资本边际效
率决定投资,投资和消费决定收入。希克斯认为,凯恩斯体系中的这种因果序列必须修正。这
是因为:要知道利率,就必须知道流动偏好;要知道流动偏好,就必须知道收入水平;要知道
收入水平,又必须知道利率。
西方学者所发现的凯恩斯理论体系的矛盾,是利率通过投资影响收入,而收入通过货币需求

影响利率,但无法确定均衡利率水平。凯恩斯绕开矛盾的方法是,在讨论产品市场均衡时,假
定已经存在货币市场的均衡利
率;在讨论货币市场的均衡时,假定已经存在产品市场的均衡收入。希克斯、汉森等人不满足
于凯恩斯的做法,他们试图用IS—LM分析来解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并同时确定
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问题。后来萨缪尔森等人赋予IS—LM模型以更多的意义,认为这个模
型不仅实现了收入决定论和货币论的结合,完成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而且还可以把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结合起来。
IS—LM模型由两个方程组成:〓〓i(r)=s(y)=y-c(y)(1)〓〓
MP=m=L1(y)+L2(r)(2)
式中:i为投资;s为储蓄;r为利率;c为消费;y为收入;M为名义货币数量;P为价格水平;m为实
际货币供给。式(1)是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即投资等于储蓄。式(2)是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即货
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其中,货币需求分为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在式(1)和式(2)中,需要确

的量为利率r和收入y。在假定其他量为既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联立求解式(1)、式(2)得到
均衡的收入水平和均衡的利率水平。这样便解决了上述凯恩斯理论体系的矛盾。
IS—LM模型还可以用图形来表示(参见图A3—10)。
〖PSA310,+51.5mm。61.4mm,BP#〗
图A3—10
图中,IS曲线是式(1)的几何表示,即在IS曲线上任一点都有i=s。LM曲线是式(2)的几何
表示,即在LM曲线上任一点都有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图中的E点即为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
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均衡点,r0和y0分别为同时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的利率
水平和收入水平。
IS—LM模型不仅能说明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确定,而且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即如果实际收入水
平不位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国家可以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作用于经济(相当于移动IS曲线
和LM曲线使之交点所对应的收入与充分就业的收入相一致),使其达到理想的状态。简言之,I
S—LM模型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提供了理论说明。从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
角度看,提出并讨论宏观经济中各个市场的同时均衡问题的意义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本身客
观上要求一定的比例,要求某种平衡。认识和说明这种比例关系和平衡条件无疑是一个重要
的经济理论研究课题。问题在于,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宏观经济平衡的基本理论是不科学的

资本主义经济的平衡或均衡状态,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固有矛盾的暂时统一。不研究它的固有
矛盾,就无法了解和说明它的暂时统一。IS—LM模型和西方经济学的许多模型一样,把均衡作
为研究的出发点,认为均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其实质是把力学上的平衡理论硬搬到社
会经济中来,否认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矛盾和冲突。IS—LM模型虽然也提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
场可能存在不平衡,但是这种不均衡被描述成为一种走向均衡常态的调整过程中的暂时状态
。因此,这样一种均衡理论必然和资本主义现实相差很远。
IS—LM模型在歪曲的形式上接触到社会总资本在流通中的不同形式以及这些形式的数量关系
问题。大致地说,产品市场涉及的是社会总资本在流通中的商品形式,货币市场涉及的是社会
总资本在流通中的货币形式。可是,这个模型没有涉及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
资本。这就根本回避了资本主义生产,掩盖了这种生产所包括的对立关系,从而掩盖了社会总
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在IS—LM模型中,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条件,实际上只被归纳为流通领域中商品资本和
货币资本在数量上的一致或均等。因此,这种模型把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中的矛盾和冲突仅仅
归结为社会资本流通中商品供求和货币供求的一种暂时的不均衡现象。
诚然,就流通领域来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对于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均衡具有重要意义
。这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意味着整个社会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同整个社会消费者的购买力和企
业的投资规模相适应,而二者的不均衡则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必要比例的严重失调和破坏
。但是,这些平衡关系只是从一个方面,即从流通领域反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要求,
而对流通领域的平衡关系的研究无论如何代替不了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得以顺利进行
的条件的研究。凯恩斯及其后继者都没有,而且也决不可能按照劳动二重性原理研究社会总
资本的价值形式和物质形式的补偿问题,这就堵塞了科学地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
道路。
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宏观经济的一般均衡只是西方经济学者想像中的常态。在资本
主义的经济现实中,人们经常看到的不是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的一般均衡,而是商
品相对过剩、货币资本相对过剩、劳动力相对过剩的同时并存。货币资本不能都转化为生产
资本,生产资本不能都转化为商品资本,商品资本不能都转化为货币资本。这种种矛盾现象不
过是资本主义生产领域中所固有的矛盾在流通领域中的表现。
IS—LM模型曾经是凯恩斯主义的一个得心应手的理论工具,它不仅被凯恩斯主义者用来解释
衰退、高涨和充分就业状态,而且被用来说明国家采取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
在滞涨出现以后,IS—LM模型由于不能解释滞胀,加上这一模型不能说明价格的决定,其作为
分析工具的影响在减弱。尽管凯恩斯主义者现在还没有完全放弃IS—LM分析,然而他们已经
越来越感到它远不是像它过去被认为的那样正确和有用。
18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中,有保证的增长率、实际增长
率和自然增长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有保证的增长率又称“均衡增长率”或“合意的增长率”,指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条件下
的增长率,或能使厂商感到满意并准备继续维持下去的产量增长率。这一概念是哈罗德分析
经济中长期波动问题时提出的,其计算公式为
〓〓GW=sdcr
式中:sd为合意的储蓄率;cr为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
本期产量或收入增长量与上期产量或收入之比,即实际发生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Gt)由
实际发生的储蓄率(s)和实际资本—产量比率(c)决定的,其公式为Gt=s/c。这一
概念是哈罗德在分析经济稳定增长时使用的。
自然增长率是由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允许达到的长期的最大的增长率。这一概念是哈罗德
分析经济中长期波动问题时引进的。自然增长率的公式为
〓〓Gn=s0cr
式中:cr为预期的资本产量比率;s0为一定制度安排下最适宜的储蓄率。
哈罗德认为,当既定的合意储蓄率和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所决定的增长率是有保证的增长
率时,经济就可以实现稳定增长。合意的储蓄率和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是经济稳定增长的
条件。但是,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就是生产者合意的增长率,即均衡增长率(GW)与
实际增长率(Gt)并不是完全相等的。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储蓄不一定全部转化为投资,或总
需求与总供给不一定相等。如果Gt>GW,社会总需求将超过扩大了的生产能力,结果出现
通货膨胀;反之,如果Gt<GW,扩大了的生产能力就不能充分利用,出现开工不足,投资与
收入也就会下降,引起失业。只有Gt=GW时,才能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均衡增
长。不过要使这二者相等并不容易,所以实现均衡增长的道路非常狭窄,被称为是“刀锋”式
增长途径,这就决定了Gt=GW是偶然的,从而决定经济产生波动,即在收缩与扩张的交替
中发展。
在考察长期经济波动问题时,必须注意有保证的增长率(GW)与自然增长率(Gn)的
关系。若GW>Gn,表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能允许的程度,将
出现储蓄过度的现象,从而出现长期停滞趋势。若GW<Gn,表明储蓄和投资的增
长率尚
未达到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允许的程度,此时因生产增加未受到劳动力不足与技术水平的
限制,厂商将增雇工人,扩大生产,从而出现过度繁荣趋势。若GW=Gn,表明社会全部劳
动力与设备在既定技术水平下得到充分利用,如果此时实际增长率(Gt)与有保证增长率(G
W)也相等,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故在长期中实现理想的均衡增长条件是Gt=G
W=Gn。但这是困难的,因为三者各由不同因素决定,当三者不一致时,就会出现经济波动

19评述乘数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模型。
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模型又称“汉森萨缪尔森模型”,是说明乘数与加速原理
结合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经济周期波动的数学模型。
投资乘数理论是用来说明投资的变动将如何引起收入的变动,加速原理是说明收入的变动将
如何引起投资的变动。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只注意到了乘数的作用,而未注意加速系数
的作用,这是不全面的,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说明收入、消费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因此
他们主张把乘数与加速原理的作用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和萨缪尔森建立了
这一模型。其内容如下:
设:边际消费倾向为b;加速系数为a;现期收入为yt;自发投资不变为I
0;现期消费为
Ct;现期消费由前期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决定,故Ct=byt-1;引
致投资为Ii,
由消费与加速系数而定,故Ii=a(Ct-Ct-1); 现期投资为It,It
=I0+I
i=I0+a(Ct-Ct-1); 现期收入为yt,yt=Ct+It=byt-1
+a(Ct-Ct-1)。 所以,在乘数与加速原理结合的模型中,其基本公式为
〓〓Ct=byt-1
〓〓It=I0+Ii
=I0+a(Ct-Ct-1)
〓〓yt=Ct+It
=byt-1+[I0+a(Ct-Ct-1)]
根据上述模型,可以得出两点结论:(1)在国民收入中,投资、消费和收入是互相影响、互相制
约的。如果自发投资是一个固定的量,依靠经济本身的调整,就会自发形成经济的周期波动,
经济的扩张与衰退正是乘数与加速原理结合的作用决定的。(2)为了减少经济的周
期波动,以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政府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干预的办法是,影响私人投资,
或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者影响人们的消费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
乘数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这一模型是凯恩斯主义者解释经济周期的主要理论。这一模型可
以部分地解释西方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因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投资的变动会引起
国民收入的变动,而国民收入的变动又会引起投资的变动,前者是投资乘数的作用,后者是加
速原理的作用,乘数与加速原理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对经济周期的变动也确实起到一定作用
。但是这一模型却没有解释为什么周期性的波动恰恰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之中这一事
实,而
这一事实正是经济周期理论所必须加以说明的主要问题。其实,投资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
相互关系都要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的制约。投资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与减少,是由于资
本主义基本矛盾作用所决定的经济周期处于不同阶段,是资本主义生产波动的表现与结果,而
不是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本原因。
20评述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美国经济学家多马把凯恩斯理论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扩展为长期动态
分析,在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增长模型,由于二者基本内容大致相同,
通称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1)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简称哈罗德模型)。哈罗德在1939年发表了《论动态理论》一文,提
出经济增长理
论的初步构想,在1948年出版的《动态经济学》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他的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认为,凯恩斯的理论分析是短期静态分析,有一定局限性。因而需要长期化、动态化。
长期化是指把人口、资本和技术等因素看做变量,而不再假定为不变量。动态化是指把经
济活动看做是时间上有连续性的活动。重点研究经济增长的条件和长期增长的变化趋势。按
照哈罗德的观点,投资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能扩大对投资品和消费品的需求,缓解销售困难;另
一方面,能使生产扩大和产品供给增加,又带来销售困难。同时,投资和产量是相互作用的。
投资不仅影响产量,而且也受产量影响。但是凯恩斯只看到了投资对产量(或收入)的刺激作
用,却忽视了产量(或收入)的增长对投资的刺激作用。后者就是加速原理。产量(或收入)的

化对投资水平及其变化具有加速的影响。哈罗德指出了凯恩斯收入均衡论的局限性,认为要
保证经济长期均衡增长,必须要求投资保持一定的增长率。
为分析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均衡条件,哈罗德建立了经济增长模型,假设条件有:①全社会只
生产一种产品,不用于消费部分都用于投资。②储蓄倾向不变,储蓄由收入水平决定。③社会
生产中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两种要素的比例不变,而且每单位产品消耗的生产要
素也不变。④技术水平不变,边际资本系数等于平均资本系数,即资本—产量比率不变。⑤资
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
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包括三个变量:
①资本—产量比率也称资本系数,用c表示。这是指在既定技术和其他条件下资本对产量的比
例,若生产1元产品,平均需要4元资本,即c=4。
②储蓄—收入比率也叫储蓄率,用s表示。这是指收入中不用于消费的部分占全部收入的比重
,若收入100元,消费80元,则s=(100-80)/100=02。
③有保证的增长率或经济增长用GW表示。这是指资本家的预期投资需求,正好等于本期储

供给。如果c=4,s=02,为了使现有的本期储蓄供给正好等于投资需求,那么,有保证的增
长率应该是5%。即
〓〓GW=sc=024=005
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为
〓〓GW=sc〓或〓GWc=s模型的含义是:为保证资本主义经济均
衡增长,应使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GW=s/c,上例中为5%。实际上,经济均衡增长
的条件是: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使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因为GW=Δ
y
y,C=IΔy,s=Sy。式中:y,Δ
y表
示国民收入及国民收入增量;I,S表示投资、储蓄。所以GWc=s,即:Δy
y·IΔy=Sy,I=S。
(2)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简称多马模型)。多马在《资本扩充、增长率和就业》(1946年)和《
扩充和就业》(1947年)两
篇论文中,从投资的两重性出发建立了自己的模型。投资两重性:一方面,投资增加有效需求
和国民收入,即扩大了需求;另一方面,投资还增加了资本存量和生产能力,即扩大了供给。多
马认为:通过增加投资解决失业问题,就必须在下一时期增加更多的支出(需求),才能保证新
增加的资本存量及其潜在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这就是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含义。多马
经济增长模型为
〓〓ΔII=Δs
式中:I,ΔI为投资及投资增量;ΔI/I为投资增长率;s为储蓄率(同哈罗
德经济增长模型一样);Δ为资本生产率或投资效率,即产出—资本比率。如果4
元投资的
产出是1元,则Δ=1/4,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c是倒数关系,即Δ=1
c
。因为Δ=ΔyI,s=Sy=Δ
SΔy,则 ΔII=ΔyI
·ΔSΔy,得出ΔI=ΔS。
把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和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合在一起,即
〓〓GW=sc=ΔII
或GW=sc=Δs
(3)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理论观点。把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和多马经济增长
模型合在一起,从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出发,可得出以下三个理论观点。
①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哈罗德在分析经济稳定增长条件时,所用公式是
〓〓GW=sacr
式中:GW为有保证的增长率,即使资本家满意并准备继续保持下去的产量增长率;sa为
合意的储蓄率;cr为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
这个公式说明,当一定的合意储蓄率与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决定的经济增长率是有保证的
增长率时,社会经济就能够实现稳定增长。原因在于,在这种有保证的增长率之下,资本家预
期的投资需求正好等于本期的储蓄供给,即资本家预期在下一期需要增加的资本,正好等于他
们现在手中增加的设备与存货。这样,就在长期里达到了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条件,即全部储
蓄都能转化为投资,从而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②短期经济波动的原因。为分析短期经济波动,哈罗德使用了实际增长率的概念。实际增长
率(Gt)是实际发生的增长率,即本期产量(或收入)的增加量与上期产量(或收入)之比。实
际增长率由发生的储蓄率(s)和实际资本—产量比率(c)决定,即Gt=s/c。要实现经济的
稳定增长,必须使实际增长率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即Gt=GW。而使二者相等是不能

易做到的,所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途径好似刀刃一样狭窄,称这是刀锋式的增长途径。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如果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不相等,就要引起经济波动。下面分两
种情况说明:
第一种,如果实际增长率低于有保证的增长率(Gt<GW),表明实际储蓄率,即实际投资
率低于合意的储蓄率(s<sa)。这就会形成累积性的投资缩减,必然导致经济收缩,失业增
加。
第二种,如果实际增长率高于有保证的增长率(Gt>GW),表明实际投资率大于合意
的储蓄率(s>sa),这就会形成累积性的经济扩张,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和就业增加。综上
所述,实际增长率和有保证的增长率一致是很少见到的、偶然的。所以,社会经济必然要
出现波动,在收缩和扩张的交替中发展。
③经济长期波动的原因。哈罗德在模型中引进了劳动力增长和技术进步两个因素,进一步考
察了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哈罗德提出了自然增长率(G
n)的概念。自然增长率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允许达到的长期的最大增长率,其公式是G
n=sa/cr,cr是预期的资本—产量比率,sa是在一定制度安排下,最适宜的储蓄率
。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变化,成为经济社会长期波动的原因。具体包
括下面三种情况:
第一种,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GW>Gn)。GW>Gn说明储蓄与投资的增长
率超过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能允许的程度。这时,劳动力不足和技术水平限制了生产的增
长,会出现储蓄过度和投资过度的现象,从而出现长期停滞现象。
第二种,有保证的增长率小于自然增长率(GW<Gn)。GW<Gn说明储蓄与投资的增长
还没有达到人口增加和技术进步所能允许的程度。这时,劳动力和技术水平不但不能限
制生产的增加,还为生产的增长提供了条件,资本家将要扩大生产,增雇工人,从而出现了经济
过度繁荣的趋势。
第三种,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GW=Gn)。GW=Gn说明全社会的劳动力和
生产设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都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如果此时,实际增长率也等于有
保证的增长率,即Gt=GW,则全社会既实现了经济增长,又实现了充分就业。这就实现
了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因此,在长时期里,实现最理想的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
〓〓Gt=GW=Gn
但是,Gn,Gt,GW都是由各自不同的因素决定的,实现长期经济均衡增长是非常困难的
。而当Gn,Gt,GW不一致或发生偏离时,社会经济就很容易出现一种波动,这种波动
不但不能自我纠正,还会产生更大偏离,这个结论被称为哈罗德的“不稳定原理”。哈罗德
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理论。它不仅在理论上是投资等于储蓄
这一公式的长期
化与动态化,而且在分析中也沿用了凯恩斯主义的某些脱离现实的抽象心理概念。例如,对经
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的有保证的增长率是资本家感到满意并准备继续维持下去的增长率,这
里所强调的仍然是资本家的心理预期,即凯恩斯所说的资本边际效率,这样就和凯恩斯同样,
把资本家的乐观或悲观的情绪扩大为决定经济发展的因素。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关于短期与长期经济波动的分析和其他经济周期理论一样
,否认了波动的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用一些抽象的技术经济关系来说明经济波动的产生
。哈罗德虽然也承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波动的必然性,但他仍然相信资本主义是可以实现稳
定的长期增长的,他的整个分析正是为实现这种稳定增长而出谋划策。
当然,对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如果加以改造或使用不同的解释,也可为我们所借
鉴。例如,把哈
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储蓄率(s)解释为积累率,把产量—资本之比(1/c)解释为

资的经济效果,即每单位增加的资本可以造成的产量的增加,那么,该模型的公式即可变为:
〓〓国民收入增长率=积累率×投资的经济效果或〓〓〓G=s·1c
式中:投资的经济效果为资本—产量之比的倒数。至少在理论上,它的数值是可能被事先
估算
出来的。在已知投资经济效果的情况下,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可以被认为是表
明国民收入增长率和积累率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公式。
21评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在批判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上提出来的。主要代表
人物有:美国经
济学家索洛、托宾、萨缪尔森,英国经济学家斯旺、米德等。他们认为:哈罗德
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假
定资本与劳动比例固定,资本—产量比率或产量—资本比率不变,在一定储蓄率条件下,经济
增长率只能有惟一值,条件太苛刻,难以实现均衡增长,不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实际情况。新古
典经济增长模型提出的主要假设是:
(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用于消费和投资都可以;
(2)在生产中资本与劳动比例可以改变;(3)规模收益不变。这样,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可以通过调整资本和劳动比例,实现各种资源能够充分利用的均衡增长。
在技术不变条件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
〓〓Δyy=aΔll+b
Δkk
式中:y,Δy为国民收入及其增量;Δy/y为国民收入增长率;l,Δl为劳动
及劳动增量;k,Δk为资本及资本增量;a,b为劳动与资本对国民收入所做贡献的百分
比,且a+b=1。
上面模型的含义是:国民收入增长率决定于资本和劳动两个生产要素的联合增长率。
如果存在着技术进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表示为
〓〓Δy[]y=aΔll+b
Δkk+TC
式中:TC为由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出增长率。技术进步包括实物形式和非实物形式:实物形式
如新
技术发明、新设备和新工艺的采用,以及劳动质量的提高等;非实物形式如管理组织、管理方
法和管理制度上的改进,以及经济信息情报的灵通、市场的完善与健全等。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主要特点在于资本与劳动可以相互替代,强调市场机制作用,存在着完
全竞争,把经济增长主要归结为资本增长和技术进步。所以,在经济政策上主张鼓励私人投资
,提高资本对劳动的比例,不断推动技术进步。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考虑了生产要素的可以替代性的问题,即假定生产中使用资本和劳动这
两种要素是能够互相替换的,所以其配合比例是可以改变的。同哈罗德多马模型相
比,这是
一个进步,尤其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考虑到了技术进步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在当今
技术革新飞速发展的时代是有现实意义的。同时,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仍然是建立在脱离资
本主义经济现实的某些假定之上的,从而由此得出的某些论断也不可能都是科学的。
22说明宏观经济政策在执行中的困难。西方经
济学者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在执行中有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策时延问题。任何一项政策,从决策到在经济中达到预期的目标都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这种时间间隔就叫政策时延。这种政策时延的长短,对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有重要的影
响。
政策时延可以分为内在时延与外在时延。内在时延是指从经济中发生了引起不稳定的变动到
决策者制定出适当的经济政策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其中包括从经济中发生了引起不
稳定的变动到决策者认识到有必要采取某种政策的认识时延,从认识到有必要采取某种政策
到实际作出决策的决策时延,以及从作出决策到政策付诸实施的实施时延。外在时延是指从
政策实施到政策在经济中完全发生作用,达到预期目标之间的时间间隔。
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延是不同的。从西方国家的情况看,一般来说,财政政策从决策、议会
批准到实施,需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内在时延较长,但其作用比较直接,见效快,外在时延较
短。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所经过的中间环节少,内在时延较短,但它作用比较间接,
外在时延较长。缩短政策时延,使政策更快地发挥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时延是客观存在
的。无法消除。这样,在决定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各种政策的时延,以免政策无法达到预定的
目标。
(2)预期对政策效应的影响。政策的效应如何,还要受到公众对政策本身和经济形势预期的影
响。如果公众认为政策的变动只是暂时的,从而不对政策作出反应,那么,政策就很难达到预
期的目标。例如,如果公众认为某次减税只是暂时的、一次性的,那么,他们就不会由
于这次
减税增加消费或投资,从而减税也就起不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再假定,如果公众认为未来的
经济会发生严重衰退,这样,即使政府减税,公众也不会增加消费或投资,减税也起不到刺激总
需求的作用。只有公众认为政策是一种长期的政策,并与政府有大致相近的经济预期
时,才会
配合政策,使政策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的效应。实际上,政策有时得不到公众的配合,从而使政
策难于完全达到预期的目标。
(3)非经济因素对政策的影响。经济政策不是孤立的,它要受到许多因素,特别是国内外政治
因素的影响。这首先在于制定政策时所应考虑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而且有政治因素,有时政治
因素比经济因素还重要。例如,在大选前夕,尽管经济中已出现通货膨胀,但本届总统为了竞
选连任,一般不会采取紧缩性政策。因为紧缩性政策会使失业增加,经济萧条会给他的当选带
来不利的影响。其次,在政策的实施中也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政策难于达到预期的目
标。例如,减少政府支出的政策会遇到被减少了订货的企业集团与工人,以及接受政府补助的
穷人的反对或抵制。政府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会中止或减少这种政策,从而原定政策难于达
到预期的目标。此外,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动、某些重大事件的发生,甚至意想不到的自
然灾害,都会影响政策的实施与效果。
以上问题说明,运用宏观政策来调节经济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23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职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是指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平衡,财政预算盈余等于零的财政思想。平衡预
算的财政思想按其历史发展阶段有三种含义。(1)年度平衡预算,这是一种量出为入的每年
预算均需平衡的思想。(2)周期平衡预算,指政府财政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经济
繁荣时期采用财政盈余措施,在萧条时期采取预算赤字政策,以前者的盈余弥补后者的赤字
,以求整个经济周期盈亏相抵,预算盈余为零的平衡预算。(3)充分就业平衡预算,这种思
想认为,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这三种平衡预算思
想的发展表明,平衡预算已由以往的每年度收支相抵的思想逐步发展到以一定的经济目标为
前提的平衡预算思想,在一定周期内,或某年度可有一定的财政盈余或赤字,但是这类平衡
预算思想的本质仍旧是机械地追求收支平衡,是一种消极的财政预算思想。职能财政政策是
一种积极的权衡性财政政策或补偿性财政政策。这种政策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功能是为了
实现经济稳定发展,预算既可以有盈余,也可以有赤字,因而称之为职能性财政。平衡预算
财政与职能财政的思想共同点是两者的目的均是为了设法使经济保持稳定,两者的区别在于
前者强调财政收支平衡,甚至以此作为预算目标,而后者则不强调这点,强调财政预算的平
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的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以及经济的稳定增长。
24试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
济政策。一般而言,考察一国宏观经济活动水平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该国的国民收入。于是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
移支付等)使IS曲线变动,从而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程度。显然,从IS和LM图形看,这种
影响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
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参见图A
3—11)。
〖PSA311,+45.9mm。125.2mm,BP#〗
图A3—11〓财政政策效果因IS曲线
的斜率而异
图A3—11中,假定LM曲线即货币市场均衡情况完全相同,并且起初的均衡收入y0和利
率r0也完全相同,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它可以是增加政府支出,也可以是减少
税收,现在假定是增加同样一笔支出Δg,则会使IS曲线右移到IS′,右财政政策效果
因IS曲线的斜率而异移的距离都是EE″,EE″为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乘积,
即EE″=kgΔg。在图形上,就是指收入应从y0增加到y3,y0y3=Δy=
kgΔg。但实际上收入不可
能增加到y3,因为如果要增加到y3,则必须假定利率r0不上升。可是,利率不可能不
上升,因为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国民收入增加了,因而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了,但货
币供给未变动
(LM未变),因而人们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必须减少,这就要求利率上升。因此,无论是图
(a)还是图(b)中,均衡利率都上升了,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所谓“挤出效
应”。由于存在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问题,因此,新的均衡点只能处于E′,收入
不可能从y0增加到y3,而分别只能增加到y1和y2。
从图A3—11可见,y0y1<y0y2,即图(a)表示的政策效果小于图(b)
,原因在于图(a)中IS曲线比较平坦,而图(b)中IS曲线较陡峭。IS曲线斜率大小主
要由投资的利率系数所决定,IS曲线越平坦,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
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若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较敏感,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
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即挤出效应较大,因此,IS曲线越平
坦,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被挤出的私人投资就越多,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得就越少,即政
策效果越小。图(a)中y1y3即由于利率上升而被挤出的私人投资所减少的国民收入
,y0y1是这项财政政策带来的收入。图(b)中IS曲线较陡,说明政府支出的“挤出
效应”较小,因而政策效果较大。
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
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则财政
政策效果就越大,如图A3—12所示。
〖PSA312,+45.5mm。125.2mm,BP#〗
图A3—12〓财政政策效果因LM曲线
的斜率而异图A3—12中,假定IS曲线斜率相同,但LM曲线斜率不同,起初均衡收入y0和利率r0
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现在也假定是增加同样支出Δ
g,
则它使IS右移到IS′,右移的距离EE″即y0y3,y0y3是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
加额的乘积,但由于利率上升会产生“挤出效应”,使国民收入实际分别只增加y0y1和
y0y2。
从图形A3—12可见,政府增加同样大一笔支出,在LM曲线斜率较大即曲线较
陡时,引起
的国民收入增量较小,即政策效果较小;相反,在LM曲线较平坦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较
大,即政策效果较大。这是因为,LM曲线斜率较大即曲线较陡,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较
小,或者说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较不灵敏。这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利率上升较
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相反,当货币需
求的利率系数较大(从而LM曲线较平坦)时,政府由于增加支出,即使向私人部门借了很多钱
(通过出售公债券),也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从而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很大影响,这样,政
府增加支出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
上面说明了投资的利率系数和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此外,支出乘数
也会影响政策效果。这是因为,较大的支出乘数意味着一笔政府支出会带来较多的收入增加
,从而有较大的政策效果。然而,如果经济处于投资对利率高度敏感而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
感的状态,则即使支出乘数很大也无法使财政政策产生强有力的效果。只有当一项扩张性财
政政策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或利率上升对投资影响较小时,它才会对总需求有较强的效果

25试用IS—LM模型分析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是一国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
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在政策的理论分析当中,考察宏观经济活动水平
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一国的国民收入。因此,在IS—LM模型的框架内,货币政策效果的大小
是指,当LM曲线变动时,对均衡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程度。从IS和LM的图形看,这种影响的
大小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
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
小(如图A3—13所示)。
〖PSA313,+45.5mm。125.2mm,BP#〗
图A3—13〓货币政策效果因IS曲线
的斜率而异图A3—13中,LM曲线斜率相同,IS曲线斜率不同,假定初始的均衡收入y0和利率r
0都相同。政府货币当局实行增加同样一笔货币供给量ΔM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时,LM都右
移相同距离EE″,EE″=y0y3=ΔM/k,这里k是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的k,
即货币交易需求量与收入之比率,y0y3等于利率r0不变时因货币供给增加而能够增加
的国民收入,但实际上收入并不会增加那么多,因为利率会因货币供给增加而下降,因而增加
的货币供给量中一部分要用来满足增加了的投机需求,只有剩余部分才用来满足增加的交易
需求。究竟要有多少货币量用来满足增加的交易需求,这决定于货币供给增加时国民收入能
增加多少。从图A3—13(a)和(b)的图形看,IS曲线较陡峭时,收入增加较少,IS曲
线较平坦时,收入增加较多。这是因为,IS曲线较陡,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小(当然,支
出乘数较小时也会使IS较陡,但IS曲线斜率主要决定于投资的利率系数)。因此,当LM曲线
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不会增加很多,从而国民收入水平也不会
有较大增加;反之,IS曲线较平坦,则表示投资利率系数较大。因此,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
下降时,投资会增加很多,从而使国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增加。
在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国民收入的变动就越小,即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
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如图A3—14所示)。
〖PSA314,+47.3mm。125.2mm,BP#〗
图A3—14〓货币政策效果因LM曲线
的斜率而异为什么会如此?
这是因为,LM曲线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
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
就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反之,若LM曲线较陡峭,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
较小,即货币供给量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下降较多,因而使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多增加,即
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从图A3—14看,由于货币供给增加量相等,因此LM曲线右移距离
相等(两个图形中的EE″亦即y0y3的长度相等),但图(a)中y0y1小于图(b)
中y0y2,其原
因是同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时,若货币需求关于利率的系数较大,则利率下降较少,若利率
系数较小,则利率下降较多,因而在图(a)中,利率只从r0降到r1,下降较少,而
在图(b)中,利率则从r0降到r2,下降较多。总之,一项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能
使利率下降较多(LM较陡时就会这样),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大刺激作用(IS较平坦
时就会这样),则这项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强;反之,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弱。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第四部分单元过关参考答案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一)名词解释
1新剑桥学派后凯恩斯
主义体系中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
卡尔多和斯拉法。
该学派在凯恩斯主义的旗帜下,强调其反新古典主义的成分,力图扩大凯恩斯理论体系中与
新古典主义的分歧,甚至用自己的改良主义观点去看待和解释。所以新剑桥学派又被称为
凯恩斯左派,这使得它在各重大理论问题上与试图弥合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新古典
综合派形成鲜明对比。如在方法论方面,该学派极力攻击新古典综合派用均衡观代替凯恩斯
的历史观。在对新古典学派的态度上,它只强调凯恩斯理论的“革命性”因素,而闭口不谈
继承性问题。在经济理论的重心方面,它强调应把理论重点放在分配问题上,而不是收入—
支出问题。在这些理论研究方面,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的舌战形成了著名的两个剑
桥之争。
在新剑桥学派的经济理论中,收入分配理论和增长理论尤为重要。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新
剑桥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是错误的,是一种循环论证,其中尤以
资本的衡量标准问题最困难。同时,新剑桥学派强调所有权因素以及历史因素对收入的影响
,指出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在分配理论的基础上,新剑桥学派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增长理论
。新剑桥学派认为,由于资本家和工人的投资率的差异,从而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在既定的储蓄倾向条件下,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将引起国民收入分配的相对份额的变化,
即经济增长率越大,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就越大,工资收入所占比重就越小。
根据上述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当今资本主义的症结在于收入的分配失调,而现
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不会对“不合理”的分配格局产生有利的影响。因此
,应该把改良收入分配制度放在首位,以税收、转移支付等收入和社会
政策实现收入再分配。
2新奥地利学派又称维也纳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
,主要代表人物有米塞斯、哈耶克、梅耶、斯特里格、哈伯勒、摩尔根斯坦等。这一学派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活动中心最初设在维也纳大学,故名。
新奥地利学派继承了旧奥地利学派的传统,致力于经济行为、资本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货
币理论等问题的研究。其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为理论。新奥地利学派认为,古典的价值理论过于狭窄,因为它们只注意对利润的分
析。因此,主张把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理论改造成行为选择理论,使经济学变成一门行为
科学。那么经济学就要研究经济当事人的经济行为本身,它的陈述和命题是演绎形式的,不
依赖于实践的和历史的理论。在经济当事人的经济行为中,对策是一般的行为方式,赢者获
得利润,输者陷于贫困。一个人在博弈中得到的好处等于他人的损失。这一理论对于解释寡
头垄断者的行为有一定的帮助。
(2)效用理论。在行为理论的指导下,新奥地利学派试图修补奥地利学派的基数效用论。承
认效用是不能衡量的,然后利用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来解释效用。他们认为,经济当事人的行
为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满足,其目的的实现是通过交换来进行的。交换就是以比较不满足
的状态去换取较满足的状态,为了得到前者就必须放弃后者,如果交换的结果是前者大于后
者,那么经济当事人便在交换中获得好处。当经济当事人停止这种交换时,经济当事人的效
用满足便达到了最优。
(3)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新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周期是货币因素引起的。在货币经济中,由
于银行系统可以自行创造出流通手段,从而可能引起货币的紧缩和膨胀。另外,在生产部门
,资本化的生产方法是普遍的形式,即大部分原始的生产资料(劳动和土地)不是用来直接生
产消费品,而是用来生产未来消费品。采用这种生产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用同量的原始生产资
料获得更多的消费品。如果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需求总量相对于消费品的需求总量增加时
,就会发生资本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法向资本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方法的过渡;如果前者相对
于后者减少,就会发生向资本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法的过渡。由于货币经济中,以货币表示
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相对需求总量受到信用扩张和收缩的影响而时常变动,这样就会导致
经济体系的不平衡,甚至引起经济危机。可见,经济危机的原因在于货币的扩张和收缩。据
此,新奥地利学派主张,保持货币中性,就是使货币对价格形成和资本化程度不发生影响

(4)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新奥地利学派竭力维护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凯恩斯主
义的国家干预。该学派认为,当前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是国家干预所造成的。根据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国家利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会导致经济周期。同时,由于政府的货币垄
断权的存在,私人部门自由活动的条件受到限制,从而妨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使得市
场信号不能传到消费者那里,形成失业。既然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是政府控制货币发行权来干
预经济的结果,所以医治滞涨的手段就是要放弃国家的货币发行权,恢复自由银行制度。
(5)反对社会主义。新奥地利学派否定社会主义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可能性,并认为计划经
济是对人性的奴役。在他们看来,合理的资源配置必须建立在合理的经济行为之上,而合理
的经济行为又以合理的价格和成本的计算为依据。然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要素由国
家所控制,没有要素市场,也就没有价格。没有价格的机制不可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另
外,由于社会主义的企业没有利润的动机,有的只是官僚控制,结果必然是资源的浪费。因
此,社会主义被合理经济制度所抛弃。
新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在新自由主义阵营中属极端。3芝加
哥学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并推崇经济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所形成的现
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劳夫林、奈特、西蒙斯等
。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哈耶克、施蒂格勒、弗里德曼是其主要追随者。其中,弗里德曼在芝加哥
学派经济学传统的基础上创立了货币学派。
就分析方法来说,芝加哥学派在实证主义分析方法和规范主义的分析方法中,始终注重采用
实证主义的分析方法。他们认为,作为经济理论基本组成部分的纯粹原则并不具有历史的或
规范的含义。他们还认为,检验一种经济理论是否健全,关键在于这种理论是否能够较为准
确地预见未来。
芝加哥学派在经济理论上具有两个传统:一是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二是坚持经济自由主义
思想,反对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经济活动。
芝加哥学派始终认为货币在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乃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世纪初
劳夫林提出,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供给量和需求量、商品生产成本和商品需求量等多种因素
。在上述因素不发生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作用能使价格水平始终保持
稳定。西蒙斯、奈特等人坚持“货币至关重要”这一理论研究方法,认为物价水平与货币流
通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但不能单独地用货币量来解释。他们认为,急剧变动的货币
流通速度是物价水平波动的最主要的原因。
芝加哥学派维护自由主义传统,坚信竞争和自由市场是资源合理配置和收入合理分配的最有
效的途径,会导致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和满足。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活动,往往有损于经济
效益和消费者的利益,阻碍经济的正常发展。因而在政策主张上,芝加哥学派认为政府只是
有限度地从事一些积极活动,维持一个稳健的货币制度和良好的竞争环境,以利于自由竞争
的经济顺利地运行。
芝加哥学派通常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的一个派别。
4弗莱堡学派又称西德新自由主义。产生于20世纪30年
代,形成于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成为前西德的主流经济学
。因其活动中心在前西德的弗莱堡大学,故名。主要代表人物有:欧根、艾哈德、罗柏凯、
鲁斯托夫、阿尔马克、路茨等。弗莱堡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西德的特殊
历史条件密切相关。
弗莱堡学派的基本理论是经济自由主义和德国传统的国家主义、历史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独
特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该理论的基础是理念经济模型。弗莱堡学派把社会经济形
态归结为一种外部经济组织形式。认为从古到今,社会经济形态表现为两种理念经济模型的
不同组合,即以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经济、排斥政府干预为特点的自由市场经济与以
通过计划、行政命令来管理和调节经济、排斥市场作用为特点的中央管理经济。这两种
模型都有缺陷,最佳的组合模式是两种模型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市场
经济以私有制为前提,以个人竞争的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适当的和有限的国家干预来保证
整体的社会安全和社会保障,并靠生产力发展同科技进步和个人自由完全协调的社
会经济秩序来实现。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社会发
展的第三条道路——经济人道主义。
以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而提出的政策主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坚决主张保持和维
护私有制;(2)主张劳资共同决策制;(3)主张实行福利国家政策;(4)主张实行平衡预算,
反对财政赤字的财政政策和增加外汇与黄金储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货币政策。
弗莱堡学派还把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引申和运用到国际经济领域,提出了经济一体化思想,成
为欧洲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弗莱堡学派的经济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西德政府制定

策的理论依据,为前西德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所倡导的一些理
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5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工
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是现代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为了替其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财政政策是无效的这一观点辩护而提出的一种假设。在现代货币主义者看来,只要是自由竞
争的市场,工资就是有伸缩性的,劳工的活动性也比较大,而且关于劳工市场的供求情况的
信息能较普遍、较容易地被获得。这样,一切有就业技能而愿意工作的人迟早都会有就业机
会,而一切缺乏就业技能又不被雇主需要的人,不管生产量如何变动,他们也是不会得到就
业机会的。因而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失业都是“摩擦性”的自然失业。
6经济政策的时间滞后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
,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而赞同以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弗里德曼认为,从发现
经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到针对问题而执行的政策全部产生效果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步
骤,而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时间才能完成。这些步骤主要有:(1)认识问题。了解经济制度中
是否存在问题或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时间来进行观察和研究。(2)对策的制定与决定。一旦
问题被识别以后,还需要时间来制定相应的政策。(3)政策效果的实现。政策的效果不是马
上全部实现的,而需要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发挥它的全部作用。西方学者认为,除了这些
步骤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步骤,这些步骤被称为时间的滞后。如果把各个步骤所造成的滞
后加在一起,可能形成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经济政策的时间滞后不但使它不能起到熨
平宏观经济波动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加剧经济波动的后果。
7单一货币规则货币主义的一项政策主张。货币主义的
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供
应量的增长率,是货币政策惟一的最佳选择。这种使货币供给量在一定时期(如一年)按固定
的比例增长的主张便被称为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主张包括了两重含义:(1)排除
利息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而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惟一支配因素,即惟一
控制指标。(2)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而主张以既定的数量规则来防止货
币政策的摇摆性。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与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相联系的,那就是,私营
经济具有其内在的稳定性,短期经济不稳定的基本原因就是政府当局反复无常的干预,认为
政府的惟一任务就是为私营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因此,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的目
的,在于使货币供给量不要限制国民收入的自然增长。
8拉弗曲线反映税收与税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供应学
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拉弗提出。拉弗认为,在增加生产的各种刺激中,最主要的是税收。税收
的多少与税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它可用直角坐标曲线表示,即拉弗曲线(参见图A
4—1)。
〖PSA41,+43.7mm。68.4mm,BP#〗
图A4—1〓拉弗曲线
该曲线表明:(1)税率有一个最佳点,即点C,在这一点上,税收达到极大值。税率低于或
高于这一点,税收都将减少。(2)任何一定数额的税收总额,既可通过一个高税率征得,也
可通过一个低税率征得。(3)在达到最佳税率之前,税收G相对于税率t的变化率G/t>0
,提高税率可以增加税收总额,这个区域称为“可行区”;在最佳税率点以后,G/t<
0,税收总额将随税率的增加而减少。当t=100%时,税收G=0,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无人
愿意投资和工作。图中的阴影部分称为“禁区”。在禁区,只有减税才能增加税收总额。(4
)在禁区内,税收会挫伤人们投资与劳动的积极性,减少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特别是资本
的投入,从而减少产量与国民收入,进而减少税收。(5)从长期看,要增加税收不能依靠提
高税率,而要依靠增加生产,增加国民收入。要增加生产和增加国民收入,就必须减税,即
降低税率,以便刺激储蓄与投资,刺激人们劳动的积极性。
由于拉弗曲线是在1974年12月的一次午餐会上,拉弗向福特政府的助手切尼讲述其减税理论
时在餐桌上画出来的,所以又称之为餐桌曲线。
9适应性预期现代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之一。预期是指
从事经济活动的私人经济在对当前的行动作出决定之前,对将来的经济形势或经济变量(主
要指价格波动)所作的预测。预期分为适应性预期和合理预期。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一步
步修改对未来前景的看法,以适应物价的变动,即人们通常对价格的变动采取适应性的方式
。人们进行适应性预期时,事先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没有经过严密的思考和仔细的判断,
只能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预期,以适应已变化了的经济形势,合理预期概念出
现前,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就是指适应性预期。合理预期学派认为,在适应性预
期的条件下,人们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是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逐渐调整价格预期和采取
对策的。
10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现代经济学
中的预期概念之一,指人们的预期符合实际将发生的事实。由约翰·穆思在其《合理预期和
价格变动理论》(1961年)一文中首先提出,认为要做到合理预期,须满足三个条件:(1)对
某一经济变量的估计必须是该变量的数学期望值。(2)求出某一变量的数学期望值时,参与
经济生活的人们须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得到的信息。(3)上面所说的信息包括一切与估计经济
变量有关的有用的经济理论。在进行合理预期时,人们是主动的,即使市场上出现各种干扰
因素,发生某些偶然情况,仍可作出明智的处理,其决策是有根据的,不会轻易加以改变。
合理预期学派由此认为,政府预定的政策效果,会被合理预期的作用所抵消。因为政府的决
策不如公众的决策那样灵活和及时,所以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政策归根到底都是徒劳无益的

由适应性预期到合理预期的变更,被认为是合理预期学派对
货币主义在理论上的新发展,也被看做是预期理论上的一次革命。
11长期劳动合同论新凯恩斯主义者用来解释名义工资
粘性的一种理论。据解释,在西方国家中,诸如汽车、钢铁、建筑等许多行业是高度工会化
的,而像服装、饮食等行业主要是非工会化的。在工资模式上,非工会化行业的工人常常效
仿工会化的行业。在工会化的行业中,劳资双方一般签订为期三年或不同期限的劳动合同。
这就造成了每三年谈判一次工资的周期。但是,不同厂商或行业的合同的谈判和签订不是同
步的,一般是错开的。影响工资谈判的因素有预期的劳动生产率、产出增长率、通货膨胀
率、失业率和其他可比工人的工资等。劳资双方对这些因素都要进行调查研究,因而谈判要
花费成本。罢工则给劳资双方带来的损失会更大。而长期劳动合同对厂商和对工人都是有利
的,可以降低谈判成本,减少罢工次数。所以,追求最大化的厂商和工人都愿意通过谈判签
订为期几年的长期劳动合同,以便预先规定厂商和工人的未来行为。结果不但合同期内工资
固定,而且合同到期后,工资也受未到期工资固定的影响,而不能迅速充分地调整,从而排
除了适应条件变化而迅速调整工资的可能性。
12瑞典学派又称斯德哥尔摩学派或北欧学派。19世纪
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以瑞典经济学家为主的一个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
重要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早期的威克塞尔和卡塞尔;后期的缪尔达尔、林达尔、伦德堡
、俄林及林德伯克等。
瑞典学派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危机和失业现象日益严重,传统的以充分
就业为前提的静态均衡理论体系已明显不足以说明现实,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发展的条件
下形成的。
瑞典学派在分析方法上强调总量分析和动态分析,并同一般均衡分析相结合,建立起客观动
态的一般均衡分析法。
瑞典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威克塞尔创立的关于货币经济的累积过程原理。威克塞尔把利率
区分为自然利率和货币利率。前者指由实物形态的资本供求关系决定的利息率,后者指由金
融市场上的信贷关系决定的利息率。威克塞尔认为,在现实经济中,二者经常出现背离。当
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将引起信用膨胀、投资超过储蓄以及物价上涨等累积的经济扩张
过程;反之,当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则会出现相反的累积的紧缩过程。他认为,只有
在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投资等于储蓄、一般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经济体系保持均衡状态
的情况下,货币才是中性的。萨伊定律在现实的货币经济中未必成立。缪尔达尔、林达尔等
创立了时点、时期、事前、事后及预期等概念作为宏观动态分析的工具,对威克塞尔关于货
币均衡的三个条件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把累积过程发展成为一个更为连贯和精确的宏观动态
均衡理论体系。累积过程原理突破了传统的“二分法”,把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结合起来分
析经济变动。
瑞典学派根据累积过程原理,提出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用的反周期政策主张。在财政政
策上提出了运用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政策消除经济波动,用按经济周期计算的国家预算平衡
取代按年度的国家预算平衡,以及有意识地推行赤字财政等结论。
瑞典学派在国际贸易理论上提出了购买力平价论和要素禀赋论、要素价格均等论,对国际贸
易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后者被视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瑞典学派还从北欧国家的特征出发,提出了以开放经济和非开放经济的部门结构来解释通货
膨胀的北欧通货膨胀论;运用比较经济制度分析法,分析了以瑞典为代表的西方混合经济制
度,提出了福利国家的一系列改良主义政策主张。
瑞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对20世纪30年代后瑞典的经济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也对现代资产阶级
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3威克塞尔积累过程瑞典学派经济学家威克塞尔的著
名理论,它建立在对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之间关系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威克塞尔认为虽然两
种利率经常背离,但货币利率倾向于接近自然利率。例如,假设自然利率不变,各货币利率
低于自然利率时,企业家将感到增加投资可以增大收益,就会扩大生产,引起对劳动和土地
的需求增加,地租和工资水平相应提高,刺激了消费,使得商品价格上升,经济扩展。而同
时,因为货币利率偏低,储蓄水平降低,低于投资,对于资本的需求大于对它的供给,使货
币利率上升,直到与自然利率相等,这个变化的过程才告结束。同样的假设下,如货币利率
高于自然利率,将表现为相反的过程和结果。从以上对积累过程的描述可以看出,它不是确
定的理论模型,但它为西方经济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方法,为从静态分析转向动态分析开
创了一个先例。
14新制度学派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
是制度经济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其基本特征也是强调运用结构分析或制度分析方法来说明
社会经济现实及其发展趋势。它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加尔布雷思、博尔
丁、格鲁奇、缪尔达尔、甘别尔等。
新制度学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
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凯恩斯主义逐渐失效的情况下应运而
生的。
新制度学派在经济学研究对象、方法、基本理论观点、基本政策思想等方面,与旧制度学派
一脉相承,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在研究对象上,新制度学派同旧制度学派一样,反对传统经济学把资源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
作为研究对象;主张把整个社会制度,包括对经济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其他一切事物作为对
象。
在研究方法上,反对均衡分析和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数量分析法。认为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是
处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经济生活是一个整体,大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总和,因此应当采用
演进的和整体的方法。加尔布雷思称之为历史起源的方法。
在理论观点上,否定均衡论、和谐论,认为资本主义各种弊端的根源在于制度结构的不协调
。加尔布雷思和缪尔达尔分别用著名的二元结构体系和循环累积因果原理来解释。
新制度学派据此提出了运用国家力量进行社会结构改革的政策主张,即通过改革资本主义不
完善的制度结构来达到社会各阶层权力和收入分配均等化的政策目标。
新制度学派还宣扬技术决定论,认为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不仅会使社会权力从资本家手中
转移到技术专家手中,而且必然会使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趋同。
新制度学派从其基本理论上来看是非科学的,但他们所倡导的结构分析法或制度分析法却被
广泛运用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经济问题,具有一定的影响和较为深远的意义。
15科斯定理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支——产权经济学的理
论基础之一,源于科斯的长篇论文《社会成本问题》。该论文在揭示传统理论的缺陷的同时
,提出了权利的界定和权利的安排在经济交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经济学强调完全竞争市场的
福利最大化问题,而科斯认为,即便存在完全竞争市场,它也只有在对产权有明确的界定后
,才能发挥作用。科斯认为,市场存在着外部效应,如A损害了B的利益,如果阻止的办法
仅仅是要A向B赔偿或向A课税,或要求它停止工作的话,其结果虽可让B免遭损害,但却损害
了A的利益,要使当事人所遭受的损失尽可能小,正确的思考方法应该是明确A是否有权损害
B,或B是否有权要求A的赔偿。这样,如果市场交易是花费费用的,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
,相互作用的双方也会通过合约找寻到费用较低的制度安排,通过它带来的生产价值的增加
是否大于它运作的费用来判断制度选择的合理性。
(二)论述题
1试说明新古典综合派衰落的原因。
作为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正统,新古典综合派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盛达20余年。在20世纪60
年代中期以后,它开始衰落。在今天,它之所以还能勉强维持其正统地位,原因并不
在于它的理论的正确性,而在于尚没有出现能完全代替它的新的理论体系。
从经济理论方面来看,导致新古典综合派衰落的原因至少有以下三方面:
(1)不能解释滞胀问题。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加剧的通货膨
胀不仅没有得到控制,而且并发了严重的衰退,在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同时,失业率上升
,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滞胀。滞胀现象是不能由新古典的理论获得解释的。
从新古典综合派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的三条曲线图形来看(参见图A4—2),滞胀现象
与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发生了明显的冲突。
〖PSA42,+135.1mm。49.4mm,BP#〗
图A4—2
按照新古典综合派所信奉的菲利普斯曲线,只有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通货膨胀率的数值才会为正,即存在着通货膨胀。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通货膨胀率的数值只能是负值,即
价格下降,从而不可能存在着通货膨胀。因此,如果接受菲利普斯曲线,那么失业和通货膨
胀不可能同时并存。这显然违背滞胀的事实。
(2)新古典综合派不但不能在理论上说明滞胀现象,而且对解决这一困难也束手无策。根据
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如果存在过度繁荣,从而通货膨胀加剧,那么政府应该采取紧缩性的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减少总需求。然而,同样依据它的理论,紧缩性政策所造成总需求降
低的直接结果是减少就业,从而失业率增加。同样,为了降低失业率,政府应该增加总需求
。但总需求的增加将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这意味着,治理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政策选择处于
两难的境地:消除“滞”的政策将导致“胀”的加剧,而降低“胀”会使得“滞”更加严重
。由此可见,滞胀问题将是新古典综合派难以克服的困难。
(3)导致新古典综合派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劳动生产率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英
国、加拿大等国普遍存在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的问题。对于这一经济现象,需要在理论上加以说明,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然而,在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中,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经
常被看成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而被假定为已知。所以,有关劳动生产率的论述很少,更谈不
上对此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除了滞胀和劳动生产率问题之外,新古典综合派面临的另一个困境是资本积累低下。根据新
古典综合派的观点,发达国家的特点是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形成经济萧条的原因,其中也有
消费不足的问题。对此,应该鼓励消费,结果储蓄减少。然而,在这些国家中,储蓄降低,
导致储蓄率偏低,从而影响了资本的形成。据说,资本形成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是阻碍经济
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在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中以上三个问题难以解决,所以新古典综合派的失败已成定
局。
2试述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理论。新剑桥

派是后凯恩斯主义中与新古典综合派尖锐对立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罗宾逊、
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等。
新剑桥学派在对凯恩斯主义的发展上,坚持与新古典主义进一步决裂,认为新古典综合派所
做的将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糅合在一起的工作是对凯恩斯正统理论的背叛,而所谓收入
—支出模型也是没有意义的。新剑桥学派认为:凯恩斯的《通论》的最重要之点在于对资本
主义收入分配问题的论证,即论证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均,并进而推论资本主
义必然走向没有食利者阶层的文明生活,而要分析收入分配变动的趋势,必须要以长期动态
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这里值得作重要参考的是李嘉图时代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而
不是新古典主义的静态、均衡的方法。因此,新剑桥学派理论上的主要特征,就是从凯恩斯
的有效需求原理出发,在把凯恩斯的短期分析发展为长期分析时,力图把他们建立的收入分
配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融为一体,并贯穿到他们对一切经济现象和政策主张的解释中去。经
济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构成了新剑桥学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经济增长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是与经济动态增长密切相关的
。一方面,经济增长规定了收入分配结构变化的方向;另一方面,经济的稳定增长可以通过
收入分配结构的调节来实现。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是把社会成员分为资本家(利润收入者)和工人(工资收入者)两
大阶级,并假定各自有其固定的储蓄倾向,但资本家的储蓄倾向大于工人的储蓄倾向。这样
,全社会的储蓄率将随利润与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相对份额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在国民
收入一定的条件下,利润所占的份额越大,社会总储蓄率就越高;利润所占的份额越小,社
会总储蓄率就越低。通过建立经济增长模型〓〓
PY=IsP-sW·IY-s
WsP-sW
式中:P为利润;Y为国民收入;I为投资;sP为资本家的储蓄率;sW为工人的储
蓄率。
他们得出结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的变动趋势基本上是有利于资本家的。经
济增长率越高,利润率就越大,国民收入中利润的份额就越大,相应地工资的份额就越小,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加剧了收入的不均,带来了富裕中的贫困,引起有效需求不足。因此,
他们认为经济稳定增长是要通过调节收入分配的结构来实现的。
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中,提出了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引
起经济波动的
说法,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只要通过市场机制改变生产方法,即改变资本—劳动比
,进而改变资本—产量比,就可以克服这种经济波动。但新剑桥学派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
认为,市场调节不可能如此灵活地调整资本—劳动比,从而使经济波动自行消失,要克服实
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的背离,应从调整社会总储蓄量入手。由于社会总储蓄量取决于

会两大阶级各自的储蓄倾向,以及国民收入中工资与利润的相对份额,所以,在国民收入和
两大阶级储蓄倾向基本不变的条件下,要调整全社会的总储蓄量,就得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
结构。具体说,由于资本家的储蓄倾向大于工人的储蓄倾向,当实际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增
长率时,投资大于储蓄,这时,应扩大国民收入中利润的份额,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总储蓄率
,直到储蓄与投资相等为止;反之,当实际增长率小于有保证的增长率时,投资小于储蓄,
这时应扩大国民收入中工资的份额,从而降低全社会的总储蓄率,直到储蓄与投资相等为止
。因此,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收入分配问题。
(2)收入分配理论。新剑桥学派在这个问题上坚持与新古典的边际生产力理论相决裂,他们
认为,根据边际生产力理论得到的“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理论是错误的,它不能说明资本
主义制度下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利润是资本所有者依仗其资产占有权
而获得的非劳动收入,是不劳而获的,而货币工资率的变动取决于外部条件,实际工资率的
变动则同利润率、商品与货币的流量有关,并同收入分配结构联系在一起,因此货币工资率
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依赖于实际工资率而自行变动的,总之,与边际生产力不相干,概括说来
,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分配论与价值论是不可分离的,研究分配关系就应联系客观的价值,而不是主观的边际效
用。
②作为纯产品的国民收入分为利润和工资两部分,二者的相对份额的大小直接取决于
利润率的高低。因此,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工资和利润的相对份额具有反向关系。
③利润率与生产技术的物质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与投资水平进而与经济增长速度密切
相关。④现实的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制度(或财产所有制)以及其他外生的历史条件沿袭的
结果。也就是说,这是受一国财产所有制的形式和劳工市场的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而逐渐
形成的。虽然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分配,但至多不过是通过一定技术条件决定纯产品对
生产资料的比率,并不决定国民收入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分割。
这其中,新剑桥学派的创举是设立了标准商品来充当不变的价值尺度,以此来计算利润率以
及利润与工资的相对份额。将生产技术物质装备水平与投资增长联系起来,进一步认为利润
率的高低与投资率从而与经济增长的速度直接相关,是该学派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并将经济

长理论与收入分配理论相联系。而把收入分配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相联系更使该学派
获得了凯恩斯左派的称谓。
3什么是斯拉法革命?
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因持有将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进一步分离的愿望,所以做了大
量的工作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特别是在价值理论方面,他们对边际生产力及生产要素的报酬
问题上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并有意识地运用了劳动价值论。他们还认识到,
对边际生产率理论的进一步彻底的批判,不能满足于阐发劳动价值论的一般原理,还须把对
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引向深入,特别是斯拉法1960年出版的著名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
罗宾逊等人认为是给新剑桥学派进一步研究价值和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甚至称它
为斯拉法革命。
在该书中,斯拉法试图建立一种生产价格(价值)模式来论证一种独立于价值决定之外的分配
理论。
他从一种“为维持生存的生产”模式(简单再生产模式)出发,假设全社会只生产两种商品,
一种是作为生产者食粮的小麦,另一种是作为生产资料的铁,两者在市场上彼此相交换以维
持全社会人们的生存并进行不断的再生产。在这样的经济体系下,由于商品的产出数量和类
型仅是以适应其投入因素的需要,市场上两商品的交换价值或其相对价格(实际是实物交换
比率)完全决定于其生产方法。这个惟一的交换比率将使产品能够恢复原来的分配并使生产
过程能继续进行。如果产品是三种或更多,仍可使生产过程继续进行,但各产品的交换价值
不再是必然相等,须通过三角贸易进行更新。
如果经济体系的生产不仅是维持生产的生产,而是一种有剩余的生产,即产出量在生产过程
的使用量和维持工人生存之外尚有剩余,则前面的分析方法就得有所改变,否则剩余就没有
来源,斯拉法的办法是在他设定的方程组中各加上一个未知数,即所有生产部门均须有一致
的利润率,这样剩余就有了来源。在数学分析上加未知数并不难,但在斯拉法体系中这是个
至关重要的问题,他特别指出:剩余(利润)“在我们知道之前是不能决定的……我们不能
把剩余的分配推迟到价格决定之后,因为我们就要说明,在求出利润之前,价格是不能决定
的。结果是,剩余分配的决定,必须和商品价格的决定通过相同的机构同时进行”。由此可
知,斯拉法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生产价格(价值)只取决于生产的技术条件,不受分配的
影响,而分配关系只取决于社会条件,不受生产条件的支配,两者相互独立但同时决定。
关于工资和利润问题,斯拉法指出:在一个产生剩余的经济体系中,相对价格决定于生产条
件和剩余在工资与利润间的分配情况。如生产条件为既定,则剩余的分配是:工资率越高则
利润率越低,工资率越低则利润率越高,二者呈反向的关系。据此,他认为,相对价格变动
的关键是工资变动的结果。如果生产部门所使用的劳动和生产资料的比例完全相同,价格就
不会变动,但是各生产部门的这种比例通常是不相同的,故价格就不可能不变动。总之,工
资的变动在剩余的分配中,不论价格是否变动,均起着支配的作用,利润只起一种反向的作
用。他的这一观点在分配理论方面的特殊含义是:否定了利润的分配是来源于剩余价值的剥
削,也不是由资本的生产力所产生,它是按同一机制与价格同时决定而又独立于价格决定之
外的。具体地说,利润是取决于各种生产资料的使用在习惯上应得的共同利润率,他假设为
25%,至于为什么使用生产资料(资本)必得有利润和为什么此利润率必须是各生产部门
所共同要求获得的,他并未加以说明,只是说他的方程组中须加入利润率这个自变量以表示
“剩余”的出现。这个在价格形式的方程组中除劳动和生产资料以外新加入的剩余部分的分
配,又将随工资率的变动使利润率作反向的变动,这样,分配关系就不再是决定于任何客观
的经济规律,而是可以人为地加以调节。不论是否正确,这都是新剑桥学派所坚持的观点。
标准商品或不变的价值尺度是斯拉法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他曾用了不少篇幅反复
加以论述。考察价值和价格问题必然要涉及到一个共同的计量单位问题。从李嘉图以来一直
到边际效用论的创始者和追随者们,均曾企图以各种方式来处理此问题。斯拉法虽重视劳动
的重要性,但又不愿以劳动时间为标准计量单位,在他的生产方程式中连劳动这个项目都没
有,而是直接以商品生产商品。在他的体系中,价值与价格均以各种实物的交换比率为基础
,这就更需要有一个不变的价值尺度,否则他的整个体系等于无效,他发现任何一种商品的
价格均会因它的本身或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受到影响,不可能充当不变的价值尺度,于是
设计出一种抽象的“合成商品”来充当价值尺度,所谓合成商品是许多基本产品所使用各种
生产资料均假定为具有同一的比例,然后将由这些相同的固定比例所组成的抽象混合物作为
“标准合成商品”(简称标准商品)。由于它的生产资料的比例是不变的,所以价格(价值)也
是不变的,即可充当不变的价值尺度,被用来衡量一般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以他的设想,这
的确是完善的价值尺度,但是这样的价值尺度运用起来甚为不便,每次运用它来衡量任何商
品的价值时都须将比例一一对比核算,而且确定标准商品的一些原来比例是否适当已成问题
,即使原来是适当的,也将因技术或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变得不适当,不能再充当不变的价值
尺度了,所以他的这个设计即使新剑桥学派内部也很少提及。
4试评述现代经济自由主义。
现代经济自由主义是在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政策不仅无法继续稳定资本主义经济,反而导致
一系列新的严重的问题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经济
大危机,表明原有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已经失效。于是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方面,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转移到凯恩斯主义立场上,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另一方面,
一些经济自由主义者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放弃市场经济自动调节的观点,对自由主义思想进
行修改。修改的重点是关于国家的经济作用,以及国家干预和资本主义竞争自发机制的关系
的理论。这样就产生了现代经济自由主义。但由于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理论在西方各国处于
主流地位,所以新的现代自由主义一直没有登上正统的宝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凯恩斯
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虽然在“治疗”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产生了
许多恶果,使之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在政策上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现代经济自由
主义思潮的影响日益扩大。
(1)现代经济自由主义主要包括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和弗莱堡学派的自由主义,它们存在许
多共性:①以萨伊定律(供给创造对自身的需求)为理论基础,认为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动
调节作用,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②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
政策,主张把政府干预降到最低限度;③坚决反对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主张坚持传统的
健全财政原则;④主张物价稳定,反对通货膨胀。
现代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反对规定价格政策,主张实行量
入为出、开支力求节省、税收力求降低、收支平衡的财政政策。但是,由于民族条件的特殊
性和方法上的特点,现代经济自由主义的这两个分支也存在着差别,弗莱堡学派宣扬社会市
场经济理论,力求采取以市场经济为主,国家调节为辅的方式来保证经济的“和谐”增长。
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学说,则强调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调节,要求给
私人经济以最充分的自由。
(2)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强调消费者主权,抨击凯恩斯主义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为市场自由竞争恢复
名誉。
②根据滞胀的现实,建立一套比较独特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从货币因素开始,强调
货币发行的垄断权,认为政府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是经济不稳定的根源,失业和通货膨胀都
是由此引起的。
③为了对付失业和通货膨胀,哈耶克提出了对现行资本主义货币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的理论
和政策主张。建议取消政府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废除国家货币制度,改用私营银行发行的竞
争性货币。
④崇尚个人自由,反对计划经济,认为私有制是“理想社会”的最好制度,而实行法治是“
理想社会”的重要保证。
⑤认为国际垄断一旦取代了自由竞争,就会引起国际冲突,因此应组成经济自由主义,超国
家机构,实行世界一体化。
(3)弗莱堡学派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主要有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等,其具体内容包括:
①理念模型是发现有益经济秩序的前提。
②第三条道路是最理想的经济模型。认为资本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都不可取,只有
非资本主义、非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才是经济人道主义的道路。
③自由竞争是保证繁荣的有效手段。弗莱堡学派认为,有效的自由竞争制度是所有经济制度
中最经济、最民主的制度,可以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
④私有制是建立竞争秩序的先决条件,反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反对社会主义。⑤国家的有
限干预是保障自由竞争的根本手段,弗莱堡学派肯定积极的有限度的间接有效的国家干预,
因此他们在自己的市场经济理论上冠以社会二字。
现代经济自由主义的某些理论,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作用。首先,关于“消费者主权”原则
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共同存在的某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我
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参考意义。其次,他们关于提倡竞争,反对垄断的论述以及关于
有限度的间接有效的国家干预,是保障自由竞争的根本手段等论述,对我们亦有帮助。最后
,他们对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评述,如计划过于僵硬而造成资源浪费、权力滥用和机会平等
的丧失等,应当说是切合实际的。
但是他们混淆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以及不同的范畴,把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资产阶
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三者混为一谈,或抽去生产关系这一根本标准,而以生产过程的管理形
式来划分社会经济形态是不科学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歪曲,是站在资
产阶级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立场上的,我们应当予以重视,去其糟粕。
在哈耶克和弗莱堡学派之后,公共选择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分别从
不同的角度对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进行抨击,加入了现代经济自由主义的联盟。
5试述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是弗莱

学派经济学说的主要内容。按照他们的解释,社会市场经济不是放任不管的自由主义市场经
济,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指导的,也就是社会指导的市场经济。具体说,弗莱堡学派的社会市
场经济理论主要有以下五点内容。
(1)理念模型是发现有益经济秩序的前提。所谓理念模型,不是描绘具体经济的模
型,也不表明经济组织或经济发展程度的实际模式,而是想像的模式、理想的形式,是真正
的理想典型。弗莱堡学派认为,社会经济制度可概括为两种理念模型,即交换经济和中
央管理经济。前者的整个经济过程由市场价格机制自动调节,后者则是通过中央
机构统一制定计划,用计划和命令来调节经济。他们认为,这两种理念模型,无论在何
时都不会以单纯的形式存在,而是通过不同程度的组合,形成为各种具体的经济制度。历史
上所有的经济制度都是由这两种形式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既然如此,就可以利用这两
种理念模型准确地确定历史上实行了哪些经济制度以及这些经济制度是怎样控制经济过
程的,并通过分析,了解各自的优缺点,找出合适的经济制度供自己选择,因此,概括和划
分理念模型是发现有益经济秩序的前提。(2)第三条道路是最理想的经济模型。
弗莱堡学派认为,通过运用理念模型进行考察,资本主义是被歪曲了的交换经济模式。
由于它奉行的是自由放任的原则,给予人们竞争自由的同时,也就给予人们垄断的权力。而
垄断力量一旦形成,就排挤自由竞争,使价格机制无法正确灵活地协调市场供求,从而使资
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因此,社会的灾难是历史的资本主义,即交换经济的历史形式引起的
。在这里,他们假借指责历史的资本主义为交换经济辩护,认为资本主义并不能表达交换经
济的本质特征。
同时,他们认为,社会主义集中计划经济作为中央管理经济模型的一种历史形态,具有
无人能洞察全局,从而无法事先做出妥善合理的安排等缺陷。因此,弗莱堡学派认为,不论
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的集中计划经济,都不是人类社会理想的经济模
型。人类社会最完善、最理想的经济模型,就是他们自己提出的社会市场经济,这是一条既
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三条道路,由于这条道路既能克服自由市场
经济的弊端,又能避免集中计划经济的缺陷,从而能够保证经济的高效发展、资源的合理配
置、个性的充分发挥和人类生活的文明,所以它是经济人道主义的道路。
(3)自由竞争是获得和保证繁荣的有效手段。弗莱堡学派所主张的第三条道路,据说是
一种自由竞争原则能受到尊重的体制。在他们看来,这种体制不同于自由放任的自由竞争,
是实现全民繁荣和富裕的需要。公民的繁荣和富裕,是以经济发展作为前提保障的;而经济
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创业精神的有无与大小,取决于人们能否抓住一切发
展机会努力奋进,能否冒一切风险对自己的命运负责。只有当所有人的精神、智慧和胆识都
得到充分发挥时,社会经济才能蓬勃发展起来;而人的这种能量的释放,又完全依赖于人的
独立、自由与竞争,才能使人们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因此,他们认为自由竞争的经济制
度是所有经济制度中最经济、最民主的制度。
(4)私有制是建立竞争秩序的先决条件。弗莱堡学派认为,有效的竞争制度是“社会市场经
济”最重要的前提,而私有制又是建立竞争秩序的先决条件。在他们看来,由于生产资料归
私人所有,企业主愿意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愿意如何生产就如何生产,除经济规律外,不
受任何束缚,其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可以使国民经济得到增长,弗莱堡学派以这个观
点来反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反对社会主义,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5)国家的有限干预是保障自由竞争的根本手段。弗莱堡学派强调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
,但又认为,私有制并不能保证自由竞争的完全实现。因为私有制可以同各种经济形式相联
系,从而起完全不同的作用。例如,在垄断经济的条件下,它引起贫富差距等弊端。怎样才
能使私有制成为竞争秩序的一个要素呢?他们主张通过国家的有限干预来维护竞争秩序。他
们认为,积极的、有限度的、间接有效的国家干预,是保障自由竞争的根本手段。
他们之所以在市场经济理论之前冠以社会一词并加以强调,是为了把他们的市场概念
与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的市场概念加以区别,也是为了表明他们所说的市场经济是有社会
的职能的。这里社会的含义,兼有公平合理和干预两种。在他们看来,只
有靠其理论中所强调的社会即国家来采取道德的、法律的各种措施,像裁判员一样不偏
不倚地行使自己的职责,使各种法规得到遵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保证实现完全的
自由竞争。
他们认为,国家对市场经济应起两方面的补充作用:一方面是运用其掌握的那部分国民收入
,辅助市场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就是维护自由竞争原则,反对垄断(主要针对劳工市场
上的垄断、工会的垄断)。在他们看来,国家对经济的适当调节是必要的,如无这种
适当调节,听任自由市场经济不受限制地发展,贫富悬殊、失业、危机、通货膨胀等弊病就
会接踵而来。当然,国家的调节和干预又是有限的。所谓有限,是指国家在经济领
域内的活动以不削弱市场机制的作用和不限制竞争为原则。也就是说,国家并不直接
干预私人企业家的经营,而是去指导、帮助他们的经营,为其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在
维持货币稳定,发展交通运输、人才训练和服务部门,为避免悬殊过大而实行某种程度的收
入再分配。为使人们生活得到保障而举办某些福利措施,为弥补私人企业的考虑不周和市场
经济的力量不足而制定某种必要的计划等方面进行有限的干预,这是保障自由竞争的根本手
段。
6简述并评论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
根据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这两个理论基础,货币主义者得出以下四个观点。
(1)货币供给量对货币国民收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是新货币数量论。
根据新货币数量论可以推出如下公式:〓〓
M=1VPy
式中:Py为货币国民收入;M为货币供给量。
弗里德曼对于公式中的V的见解是:V在短期中仅仅可以作轻微的波动而在长期中又是不变的
数量。根据该公式,显然M的变动是影响Py的决定性因素。
(2)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等
,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根据自然率假说,就业量(从而实际国民收入)是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非货币因
素所决定的量,所以公式M=1VPy中的y与M无关。按照弗里德曼的新货币
数量论,V又是一个常数。因此,M所能影响的只能是P以及由货币所表示的变量。
(3)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根据新货币数量论,V在短期中可以具有轻微变动,而自然率假说则宣称:货币政策所导致
的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可以增加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这两个理论基础都支持货币在短期中
影响实际变量的说法。
(4)资本主义的私营部分所固有的特点是这一部分运行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使它的稳
定性遭到破坏。弗里德曼作为现代货币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认为资本主义经济
运行是稳定的,市场机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因此,他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
,认为国家干预破坏了市场经济机制的稳定运行。
货币主义者根据货币数量论的公式认为,在短期中,货币数量的多寡(M)在一定的程度上可
以影响实际国民收入(y)。事实说明,这个论点是倒果为因的说法。
众所周知,在铸币流通的情况下,流通中的铸币量取决于实际国民收入和货币的流通速度。
如果二者所决定的量大于流通中的铸币量,作为贮藏手段的铸币便会加入流通领域。如果二
者所决定的量小于流通中的货币量,一部分流通中的铸币便会退出流通领域。铸币的进入和
退出可以使二者所决定的量与实际处于流通中的货币量相等。这就是说,货币数量是宏观经
济运行的后果,而不是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变化的原因。即使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数
量虽然可以提高或降低价格水平(P),但很难影响实际国民收入(y)的高低。货币主义者倒果
为因的论点正在于此。
现代货币主义理论的落脚点在于反对政府干预,鼓吹自由放任,这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
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根本行不通。事实上,当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市场机制的自动调
节机能已日益萎缩,自由经营论的信誉已被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所粉碎,从而为国家干

论铺平了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来,国家干预政策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片刻不能
离身的吗啡剂,随着它所带来的熨平周期的短暂效果,促使国家干预更加强化,结
果后患无穷,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的经济滞胀。其根本原因仍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
矛盾,绝不是凭借向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倒退所能补救的。
7简述新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内容,并进行简要的评论。
新货币数量论的提出者弗里德曼认为,提出新货币数量论的目的在于解释社会对货币的需求
,即为什么消费者和企业手中愿意持有一定量的货币。这里所说的货币是指经过价格指数调
整后的名义货币量,即具有不变的购买力的货币。如果以M表示某一年的名义货币量,P为
该年的价格指数,则该年的不变购买力货币量可以表示为m=M/P。
在弗里德曼看来,就消费者而言,货币不外乎是一种商品或资产或财富,它可以给消费者带
来效用。如果消费者手中有了货币就可以随意购买而不需要事先到银行中把存款兑换成现款
,或者手中有了现款可以给人们带来安全感。正因为如此,消费者才持有货币。对企业而
言,货币是一种生产要素或资产或财富,可以使生产得以进行。因为企业手中没有现款,它
就无法支付工资或其他开支,从而生产就不能进行下去。
把消费者和企业加在一起,整个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m=[SX(]M[]P[SX)]=f(y,w,rm,rb,re,[SX(]1[]P[SX)]·dP
dt,u)
式中:y为永久性收入,这里被当做社会全部财富的指标;w为物质财富(非人财富)在总社会
财富中所占有的比例;rm为预期的货币的收益率;rb为预期的债券的收益率;re为预
期的股票的收益率;1P·dPdt为预期的物
质资产的收益率,即通货膨胀率;u为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
该公式被称为是对货币的需求函数。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资产,也就是一种形式的财富。
除了货币形式的财富以外,还有债券、股票、物质资产(如房屋、土地等)及其他形式的财富
。人们对持有货币、债券和股票所预期的收益,顺次为式中的rm,rb和re
,而物质资产的预期收益则是公式中的1P·dPdt

因为房屋、土地等资产的价格会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可以
被看做为持有耐用品或不动产而得到的好处。
上述四种资产(货币、债券、股票和不动产)的总和即为人们所持有的财富总额,其数值可以
大致用式中的y作为指标。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供给大于需求,这时人们会发现,他们实
际持有的货币量大于他们愿意持有的数量,从而会根据rm,rb,re和1P
·dPdt而调整自己的财富(以y为代表)的组成,调整的
方式则是
把多余的货币用来购买债券、股票或不动产。购买的结果会改变rm,rb,re和
1P·dPdt的数值,而这四个变量的数值的改变
又会造成
新的买与卖。这样的过程会反复进行下去,一直到在四个变量的新的数值下,人们所愿意持
有的货币量与新的供给量相等的均衡状态时为止。如果货币供给量减少,调整的过程会以相
反的方式进行,最后还是达到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这便是rm,rb,re,1
P·dPdt和y进入需求函数的原因。
除了这五个变量以外,公式中的w表示非人力财富在社会总财富中所占有的比例。由于人力
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之间的转换存在着一定困难,所以w也是决定货币需求量的另一个因素。
公式中的u代表影响货币需求量的一切其他因素。
弗里德曼认为,在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动时,人们将以两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财富的组成。一
种方式是在一定量的y之下增加或减少原来持有的各种形式的财富的比例。这时,人们持有
货币的原因是由于它的贮藏的功能。另一种方式则是使用他们的收入进行购买来改变财富的
组成。在这里,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是由于它的流通手段的功能。他声称:凯恩斯的货币论
强调了第一种方式,而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强调了第二种方式。而他自己的新货币数量论则把
两种方式都考虑在内。
弗里德曼在作了以上的分析之后,还通过经济史上的事例和统计数字企图论证货币流通速度
是一个大致稳定或变化不大的常数。当然,他是用相当松散和隐晦的语言以间接的方式表达
了他这一思想的,这增添了他后来和自己的论敌们争论的灵活性。因此,新货币数量论曾被
西方学者们称为“圆通的”货币数量论,意思是说它不像传统的货币数量论那么粗略。
新货币数量论和早期货币数量论一样,就其基本点来说,完全颠倒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
间的关系,把货币流通从属于商品流通,曲解为商品流通从属于货币流通。忽视了货币作为
价值尺度的职能,片面地根据强制使用的纸币来研究货币流通现象,从而把金属货币流通与
纸币流通混为一谈。正因为如此,新货币主义者和传统货币主义者一样,都是把货币数量的
变化看成价格变化的原因,把物价水平的变动看成是货币数量变化的结果,这就颠倒了货币
流通量和物价水平的因果关系。至于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只不过是在早期货
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几个自变量,以此来表示货币、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和货币流通
本身同货币需求的关系,强调恒常收入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并吸收了凯恩斯主义流动偏
好理论中关于货币需求不仅取决于利息率,也取决于其他资产的收益率的看法。因此,新货
币数量论只不过是把早期货币数量论和凯恩斯主义流动偏好理论混合在一起。
货币主义以现代货币数量论这一错误的理论基础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必然得不
出正确的结论。他们把通货膨胀单纯理解为物价上涨,而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点。通货膨胀绝不仅仅是因为货币供应量过多,
它还取决于货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量。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纸币流通量如果
超过它所代表的价值量,纸币必然贬值,反映在物价上面是必然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在资
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能力无限扩大和广大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不可能得到
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由此可见,通货膨胀绝不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实际上
是生产关系内部矛盾激化的一种表现。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货币市场上作为危机表现出
来的,实际上不过是表现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本身的失常。因此货币主义以为在不消灭资
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就能控制住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
保证经济稳定增长,是根本不可能的。
8简述自然率假说的基本内容,并加以简要评论。
按照西方学者的解释,一个国家或经济社会的自然就业率就是劳动的供给和需求曲线相交
时的就业量所决定的就业率,即这一就业量除以劳动力总量所得到的比例。
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自然就业率的大小取决于实际因素,即取决于一国的技术水平、风
俗习惯、资源数量等,而与货币因素无关。他们认为,除非受到外界因素的作用,当就业量
处于自然率的水平时,既不会产生通货膨胀,也不会造成通货收缩。据说资本主义社会宏观
经济的运行总是趋向于自然就业率。
使用自然就业率的概念,弗里德曼企图说明货币政策对就业量相当于自然率时的影响。图
A4—3是菲利普斯曲线,图中的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PP)与横坐标相交的UF点即
为自然
失业率。由于从100%中减去自然就业率便是自然失业率,所以知道了前者就能
求得后者。
〖PSA43,+45.9mm。68.4mm,BP#〗
图A4—3〓菲利普斯曲线
假设在UF点,通货膨胀率为零。如果此时国家增加货币量的发行,那么由于失业率已经处于自然率的水平,货币数量的增加便会造成对需求的增加,从
而导致通货膨胀。随着通货膨胀的发生,货币工资也要上升。
在短期内,由于过去的(在UF点的)通货膨胀率为零,所以人们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为零。这
就是说,每个人都看到自己的产品或劳务价格的上涨而未能有时间去观察到整个社会的产品

劳务价格的上涨。因此,资本家认为,自己产品价格的提高是对自己产品的需求增加的信号
,从而扩大生产的数量;劳动者也认为,自己的货币工资的提高代表着实际工资的增加,从
而提供较多的劳动量。这样失业率便沿着图中的PP曲线向左方移动。假设货币政策所导致的
通货膨胀率为2%,那么,根据菲利普斯曲线(PP),失业率将停留于相当于PP线上的A点
的水平。假设A点所标志的失业率为4%,此时的失业率显然低于UF(UF点的失业率,
即自然失业率,被假设为6%)。弗里德曼的意思是:在短期中,货币政策虽然造成通货
膨胀,但可以成功地把失业率减少到自然失业率之下。
然而,弗里德曼认为,这仅仅是短期的现象。在长期中,经济制度却不能停留于A点。因为
,在长期中,资本家会发现一切产品都已涨价,从而,相对于社会的其他产品而言,它自己
产品的价格并未上升;而劳动者也会发现,由于价格的普遍上涨,实际工资也并未上升。因
此资本家会使生产回复到原有的水平,而劳动者也将提供原有数量的劳动。这样,经济制度
便从图形上的A点移到B点。
在B点,失业率虽然为UF所表示的原有的6%失业率,但此时的通货膨胀率却已变为2
%,这就是说,在自然失业率UF存在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已经变为2%。这一事实
意味着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已经移动到P′P′的位置。
在B点,如果国家还想通过货币政策把失业率维持在低于UF的水平(如4%),那么,它
的货币政策必须导致4%的通货膨胀率,因为现有的(B点)通货膨胀率已经为2%,要
想造成刚才所叙述的后果,现在的通货膨胀率必须为4%。在2%的实际通货膨胀的条
件下,只有4%的通货膨胀率才能造成像刚才那样的2%的通货膨胀率所造成的后果。
如果在B点再度执行类似原有的货币政策,则经济制度又将沿着P′P′向左移动到C点,根据刚
才说过的原因,C点仅仅是短期的现象,而在长期中,经济制度会从C点移到D点。在D点,失
业率仍然为原有的UF所标志的6%,然而,通货膨胀率已经为4%。如果在D点再度
执行类似的货币政策,其后果和上述相似。
弗里德曼的自然率假说是:在短期中虽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把失业率人为地维持在小于自然
率的水平,但是,必须以不断恶化的通货膨胀率作为代价,而在长期中,这种政策不会成功
。也就是说,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会随着上述货币政策的执行而移动,以致使长期的菲利普
斯曲线成为图形上的一条连接D,B等点的垂直线。
很显然,自然率假说不过是传统经济学形式的萨伊定律,企图用早已被马克思批判过的萨伊
定律来否定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按照他们的说法,在供求相等时,既然工资(劳动的边际
产品)等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那么,在自由竞争的情况下,一切愿意为现行的工资而劳动
的劳动者都应该已经就业。如果还有失业的人口,原因在于他们嫌工资太低,低到不能补偿
这些人的边际负效用。根据这种所谓理由,这些人被认为是自愿失业者。既然一切愿意
为现行工资而工作的人都已就业,那么,社会就算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包括劳动
市场在内的资本主义市场上,供求总是趋于相等,所以上述状态趋于实现,从而资本主义趋
于充分就业,没有生产过剩的危机。不容置疑,在这里,自然率假说不过是传统经济学形式
的萨伊定律。
9评述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弗里德曼赞同货币政策,而反对财政政策。虽然如此,他却也反对斟酌使用的(根据情
况变化而制定的)货币政策。他反对的理由是构成他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贡献之一。
反对的理由在于经济政策的滞后性质。弗里德曼认为,从发现经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最终
到针对问题而执行的政策全部产生效果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步骤,而其中每一个步骤都需要
时间才能完成。现将这些步骤列举如下:
(1)认识问题。了解经济制度中是否存在问题或存在什么样的问题,需要时间来进行观察和
研究。
(2)对策的制定与决定。一旦问题被识别以后,还需要时间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如果存在着
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还得在方案之间进行选择,并且在决策人之间还得取得大体一致的意
见。
(3)政策效果的实现。政策的效果不是马上全部实现的,而需要在一定时间之后才能发挥它
的全部作用。
除了这些步骤之外,西方学者还列举出其他的步骤,它们被称为时间的滞后。
究竟存在着多少滞后的步骤,每一步骤又需要多少时间,取决于具体的情况。例如,索洛
和喀拉根在对政策的制定作出全面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认为认识问题平均说来需要5个月的
时间。可以看到,把各个步骤所造成的滞后加在一起,可能形成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可
以达到一两年以上。
弗里德曼认为,经济政策的时间滞后不但使它不能起到熨平宏观经济波动的作用,反而会造
成加剧经济波动的后果。这可以通过图A4—4加以说明。
〖PSA44,+20.8mm。76.9mm,BP#〗
图A4—4
图A4—4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时间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幅度。图中的实线表示
在没有政策干预情况下宏观经济的波动,假设在波动最低的A点,国家开始设法制定和执行
熨平经济活动的政策。由于A点是最低波动点,这种政策显然必须是扩张性的。但是,由于
政策的时间滞后,政策的效果在B点才能全部发挥出来。然而,在B点,宏观经济波动本身已
经发展到高涨的顶点。此时熨平宏观经济波动的政策应该是收缩性的。正是在这种最不需要
扩张政策的B点,针对A点的扩张性政策恰恰发生了它的全部作用,其后果是使得高涨的幅度
更大,如图中虚线所示。
弗里德曼认为,如果任其自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会出现波动的现象,但这种波动的幅度是
轻微的。正确的经济政策虽然有可能起着熨平波动的作用,然而,由于政策的时间滞后,也
会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宏观经济的运行更不稳定,权衡得失,他不赞成对宏观经济的
运行进行微调,即反对执行斟酌使用的(根据具体情况而制定的)经济政策,因为这种政
策弊大于利。
鉴于上述原因,弗里德曼建议的惟一政策便是货币供给量每年按固定的比例增长,其中固定
的比例等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可以看到,政策的目的在于使货币供给量
不要限制国民收入的自然的增长。货币主义者主张的这一政策常被称为单一的政策规则。
货币主义反对政府干预,鼓吹经济自由主义,这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高度发达的西方国
家是根本行不通的,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后的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来,国家干预经济已成为主要西方国家的基本国策。随着它所带来的熨
平周期的短期效果,促使国家干预更加强化,虽然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的经济滞涨
,但根本原因是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绝不是凭借向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倒退所能
补救的。更何况,生产的社会化也必然要求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强调经济自由主义
无疑是一种社会的倒退。这种人为的倒退如果成为事实,那将导致资本主义国家陷于更大的
混乱。
货币主义的单一政策规则虽然是错误的,但是在它的论点中,至少有一个是值得借鉴的,那
就是:政策产生全部效果的时间滞后。在我国,发现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制定对策和实际推
行政策都同样地需要时间。因此,政策全部效果的时间滞后肯定存在,我国经济工作者
在制定政策时,必须把效果时间滞后的因素考虑在内。
10试比较和分析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异同。
货币主义的出现旨在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及理论进行批判。
凯恩斯主义认为控制经济波动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使用的主要目标在于控
制利率。由于长期执行财政政策,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压低利息刺激投资,使得西方国家
在提高国民收入的努力中,忽视了货币数量的增加所造成的通货膨胀。货币主义试图从理论
上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批判,说明货币数量在长期中对价格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是影响
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从政策上,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主张使
用稳定货币供给的经济政策——单一的政策规则。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理论依据
如下:
(1)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和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古典货币数量论认为价格水平
决定于货币数量;反之,货币数量变动的后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动而非国民收入的变动。而凯
恩斯的货币理论则认为在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变
动,主要理由是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利率的变动,进而影响投资的变动,并最终导致国
民收入的变动。货币主义试图在此古典货币理论受复杂的假设或包含金融市场的情况下重新
得到同古典货币理论相似的观点:一方面,从长期的观点讲,货币数量增加的最终结果是价
格水平的变化而非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另一方面,货币主义也承认在短期内货币数量的变
动可能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的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在给定的货币国民收入的条件下,或在给定的P,
y
的条件下),而凯恩斯理论则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不稳定的(在给定的P,y的条件下,由于金
融市场内货币需求随利率而变动,从而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这种观点差异的另一种表达
方式是,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V)在长期和短期内都会变动,从而货币供给(
M)
在长期和短期内都可以影响实际国民收入。货币主义则认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在短期内是
可能变动的。而长期中是稳定的,从而货币数量的增加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导致实际国民收入
的增加,但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导致价格水平的上涨。
(2)在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上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无论货币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
都认为需求的变动是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从而应该从需求管理上控制经济波动。但是
两者在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上有所差别。
凯恩斯主义认为:总需求(总支出)中的投资是极不稳定的支出,容易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
如利润的预期、利息、收入)而发生波动。政府的财政行为是抵消私人部门投资波动最直接

最有效的方式,从而财政政策是控制国民收入变动的最有效的方式。另外,由于私人部门

投资是利率的函数,政府的货币供给行为可以改变利率并间接地影响私人部门的投资,所以
货币政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稳定投资。
货币主义认为:由于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货币的总支出或总需求(P,y)取决于货币供给
或信用水平,从而货币供给或信用的变动是造成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从而货币政策是稳
定总需求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3)货币主义认为利率的变动对投资的影响较大,从而IS曲线趋于一条水平线;相反L
(r)受
利率的影响较小,从而LM曲线趋于一条垂直线。 相反,凯恩斯主义则认为投资受利息的
影响
不大,而L(r)受利率的影响大。从而IS曲线趋于一条垂直线,LM曲线趋于一条水平
线。
货币主义认为财政政策控制总需求效果不大,而货币政策效果明显。反之,凯恩斯主义则认
为货
币政策控制总需求的效果不大,而财政政策效果明显。两种理论试图从IS及LM曲线的特性上
进一步论证各自的政策主张。
(4)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经济政策。最基本的理由是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无法自行
达到均衡的充分就业状态,而货币主义则提出自然率假说。试图重新肯定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及自行达到充分就业状态的能力,从而主张政府不干预的经济政策,并指
出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不仅没有控制经济波动,却可能是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之一,因为经济
政策具有滞后效应。上述分歧使得货币主义提出的经济政策是使货币供给保持稳定,并在
稳定中有所增长。增长的比例等于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其目的是使货币
供给量不要限制国民收入的自然增长。
11简评供给学派的三个基本命题。
一些西方学者将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归结为三个基本命题。
(1)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而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边际税
率是增加的收入中必须向政府纳税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税制是累进
的,所以边际税率随收入的提高而递增。这样,从劳动的供给方面来说,如果边际税率高,
人们就可能少工作或不努力工作。这是因为高税率减少了纳税后的工资率,从而改变了劳动
和不劳动(闲暇)之间的相对价格,劳动价格降低。这就影响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使人们减
少劳动供给。相反,如果边际税率低,人们就可能多工作或努力工作。这意味着人们会增加
劳动供给。从劳动需求方面来说,如果边际税率高,企业就可能减少劳动需求,因为纳税后
从劳动得到的收益减少;相反,如果边际税率低,企业就可能增加劳动需求。
(2)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降低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提高资本存量。这
是因为高的边际税率会降低纳税后的投资收益,这就改变了人们现在消费和将来消费(投资)
之间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了人们投资的积极性,结果减少投资。另外,高边际税率会引起
资本外流,人们把资本投向低边际税率的国家。相反,低边际税率会鼓励人们储蓄,增加人
们在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投资和在厂房、设备等方面的投资,从而提高国民收入。
(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量的大小不一定按同一方向变化,甚至还有可能按相反方向变化
。供给学派经济学家认为,高边际税率会促使人们在地下经济中工作,逃税漏税,结果是减
少了政府的税收量。高边际税率还鼓励人们把相当可观的资金花费在寻找税收漏洞方面,这
种逃税的企图消耗了经济资源,降低了经济效率。与此相反,边际税率的降低可以防止逃税
漏税。在低边际税率下,地下经济的工作就会失去对人们的吸引力。大多数人由于挣得的收
入多,纳税后的收入也多,因而愿意向税务当局申报自己的收入。这就会增加所申报的收入
的数额,从而会增加政府的税收量。
供给学派经济学家用拉弗曲线对这一命题作了解释。拉弗曲线是表示税率和税收量之间关系
的曲线(参见图A4—5)。
图A4—5
图中,纵轴表示税率(t),横轴表示税收量 (TR)。图中的点P是拉弗曲线的峰顶,它将拉弗
曲线分成上下两个部分。在曲线下部,税率水平低。在这种情况下,税率的提高会使税收量
增加。例如,当税率从t1提高到t2时,税收量从TR1增加到TR2;税率从t2提高到
t3时,税收量从TR2增加到TR3,达到最大。但是,超过这一点以后,就达到税率水平
很高的拉弗曲线上部,即所谓禁区。这时,税率的提高不仅不会增加而且还会减少税收
量。例如,当税率从t3提高到t4时,税收量从TR3减少到TR2;税率从t1提高到t
5时,税收量从TR2减少到TR1。
供给学派对拉弗曲线的解释是:在低税率上,人们逃避纳税的少。这时,用闲暇替换劳动,
用消费替换储蓄和投资,是不合算的。寻找税收的漏洞,或将生产活动转入地下,是不值得
的。这样,所申报的税基即征税的基础扩大,足以使税收量增加。与此相反,在高税率上,
人们逃避纳税的多。这时人们宁可用闲暇替换收入,用消费替换储蓄和投资,或者寻找税收
的漏洞,将生产活动转入地下。这样所申报的税基缩小,足以使税收量减少。
供给学派的三个基本命题所关心的就是一个边际税率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减税。但是批评
者认为,供给学派夸大了减税方式的效益,忽视了它会产生的副作用。他们指出:(1)供
给效应是不确定的。他们认为设计减税方案是不准的,而且减税以后很难保证人们都工作得
更勤奋,工作时间更延长。因为减税以后都增加了可支配收入,人们选择的很可能不是多工
作,而是少一点工作,多一点闲暇时间。再者如果减税使储蓄收益增加,人们可能认为储蓄
的目标比较容易实现,从而储蓄得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减税的结果不可能像供给学派所想
像的那样大幅度增加劳动供给和储蓄量。
(2)供给学派低估了减税对总需求所产生的影响。减少个人所得税,从供给一方来说,它增
加了劳动供给,但从需求一方来看,它增加了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从而必然增加消费需求。同
样的道理是,减少公司所得税,为的是增加资本形成,扩大生产能力,企业必然要增加投资
需求。
(3)时机问题。供给学派的重要减税方式在于刺激企业投资,扩大生产能力。即使实现了生
产能力的扩大,必然先要购买设备、建筑厂房,即先要进行投资支出。不管供给学派政策的
结果如何,要刺激投资,必然是先扩大总需求,然后才能扩大总供给。
(4)税收的损失。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如果不相应地减少财政支出,必然会产生财政赤字。
极端的供给主义者认为随着总供给的增加,国民收入也相应增加,于是税基不断扩大,最终
税收可能超过减税额而有净增加。事实上,一个国家在短期内供给不可能增加到能解决问题
的地步。就美国的实际情况看,自1982—1983年减税后,税收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大幅度下
降。
12评述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从供给学派
对经济政策的供给效应和供给学派经济理论的基本命题中,可以直接看出供给学派经济学的
政策主张。
(1)减税。降低边际税率是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的核心内容。供给学派认为,滞胀的原因
在于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所引起的不利的供给效应。劳动量和投资量的减少,一方面会提高
失业率;另一方面会降低产量,即导致供给小于需求所造成的通货膨胀。而与此同时,又使
经济增长缓慢。因此,解决滞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降低税率。与提高税率的供给效应相反,
降低税率的供给效应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增加劳动供给,而且可以提高储蓄和
投资的积极性,增加资本存量。这样,既可以降低失业率,又可以增加产量,从而降低直至
消除由于供给小于需求而造成的通货膨胀。
按照供给学派的观点,既然高税率是美国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劳动供给减少、逃税漏税严
重和地下经济盛行的原因,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就在于减税。
供给学派认为全面降低个人所得税能够显著地、很快地增加储蓄和投资,进而促进生产和抑
制通货膨胀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其实减税对供给的某些刺激作用,只有经过相当长时间才
会产生,从开始减税,到储蓄率提高、技术变革速度加快、商品竞争能力加强,再到增加产
量、增加税收、平衡财政收支等,这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间隔。所以等不到减税作用发挥出
来,由于减税而使企业和居民手中的货币增多,突然引起的需求膨胀,就可能给经济带来一
场灾难,使物价上涨不已。同时,全面降低边际税率的主张,在累进所得税率的情况下,也
只能是富人从中获得的好处大大超过穷人从中获得的好处。所以,供给学派的减税常常起到
济富的作用。
(2)削减社会福利支出。供给学派经济学家主张在减税的同时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在他们看
来,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社会福利制度,一方面增加了政府支出,从而增加了
税收,产生了不利的供给效应;另一方面助长了穷人依赖政府的思想,从而减少了劳动供给
。他们有人甚至认为,失业救济会造成更多的自愿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保险会造成小病大
养,家庭困难补助会造成更多的无父家庭。总之,社会福利越多,穷人反而越多。据此,他
们主张大幅度削减各种社会福利费用。
供给学派分析了社会福利支出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和对供给造成了不利影响,这是
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普通居民,尤其是穷人和失业者需要社会福利的资
助才能生存,这并不完全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而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所
以,缩减社会福利支出无非是拿穷人开刀,是一种劫贫的经济理论。〓〓〓
(3)稳定币值。供给学派认为,用紧缩性政策反通货膨胀也会产生不利的供给效应,结果反
而引起价格水平上涨。理由是,反通货膨胀的需求管理是提高税率和减少货币供给。提高税
率会减少劳动供给和资本形成,减少货币供给会提高利率,从而也会减少投资。这些都会减
少产量,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使价格水平提高。与此相反,他们认为减税和适当增加
货币供给可以抑制通货膨胀。理由是,降低税率会增加劳动供给和投资。适当增加货币供给
也有积极的供给效应,它会降低利率,从而会增加投资。这些都会增加产量,导致总供给曲
线向右移动,使价格水平下降。
供给学派主张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币值,保持社会经济稳定,这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供
给学派所提出的稳定币值的具体措施——恢复金本位制却是行不通的。
(4)精简规章制度。供给学派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实行需求管理所制定的
规章制度,对供给的增加起了限制作用。他们主张精简束缚企业手脚的规章制度,减少政府
对企业活动的限制,让企业更好地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行动。
供给学派主张精简规章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活动的限制,让企业更好地按市场经济原则来
决定自己的经营活动,这一观点是有意义的。但是,供给学派在这个问题上走向了极端化,
他们反对政府干预,主张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利润,让企业充分发挥自主权的时候
,可以利用放宽环境保护、生产安全、商品检验等条件来刺激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增加供给
,那无疑是以牺牲公众利益来增加企业利润。
13理性预期学派是如何否定凯恩斯主义理论的?
凯恩斯主义理论,特别是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的一大特点是综合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和凯恩
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研究总量问题,但总量是个量的加总,因而,微观经济活
动在宏观领域的体现必须与微观行为相一致,即从整个理论体系上来看,宏观总量关系必须
存在相应的微观基础。正是在微观基础问题上,理性预期学派给予凯恩斯主义理论以致命的
打击。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中,作为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最基本的行为假设是
理性行为假设。然而,凯恩斯主义理论至少在三个方面违背了这一假设,从而导致凯恩斯主
义理论难以成立。
(1)不合理性的预期。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人们的预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影响宏
观经济数量,所以宏观经济理论必须把人们的预期考虑在内。然而,在凯恩斯主义理论模型
中,虽然考虑了人们的预期,但是,这种预期是适应性预期。这就意味着,凯恩斯主
义理论中的经济当事人只使用过去的信息来决定未来的行为,由于合乎理性的人在将来情况
改变时必然会利用一切信息来谋取最大的利益,所以使用适应性预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
模型不能说明利用有关信息来谋取最大利益的理性人的经济行为,所以凯恩斯主义经济模
型不能成立。
(2)不能保证个人行为协调一致。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在凯恩斯主义理论涉及到同一经济当
事人行为的不同地方,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假设并不能协调一致。例如,在消费函数中,劳动
者之所以进行储蓄的理由是企图得到将来的消费;而在劳动的供给函数中,他们仅被认为是
在现有的收入和闲暇之间进行选择。这就是说,劳动者在消费函数中考虑到将来,而在劳动
供给函数中只想到现在。这样,在两个函数中,劳动者具有不同的行为,而凯恩斯理论又提
不出理由来证明这种不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
(3)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未必是个人的最优目标。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一项经济政策是否成功
,必须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该政策是否能增加社会成员的福利。因此,不能根据凯恩
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判断经济政策的成败。例如,凯恩斯主义者往往把能否增加社会生
产总量作为判别经济政策优劣的标准,然而,社会成员可能因此承受通货膨胀和环境污染的
痛苦。那么,这种增加究竟是对社会有益还是有害就很难说了。因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
人为制造判断标准是不可靠的。
在指出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错误之后,理性预期学派通过理性预期对自然率假设进行了重新
解释,从而彻底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资本主义很难把
就业量维持在大于或小于充分就业水平,其原因在于:
(1)就业量大于或小于自然率的幅度取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距。
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业量大于自然率;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就业量小于自然率;如果二者
相等,就业量等于自然率,即处于萨伊定律所说的供求相等的均衡水平

(2)既然就业量的变动(大于或小于自然率)取决于实际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额,那么
,旨在于改变就业量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必须通过它们对两个
膨胀率之间的差额的影响才能发生作用,而影响差额的目的又在于造成经营者的幻觉,使他
们错误地把价格的变动看成是对自己商品的需求改变的信息。既然如此,有效的政策必须
通过它对两个膨胀率的差额的影响来造成幻觉,使人们具有错误的看法,否则,经营者产量
和劳动供给量不会改变,从而就业量也不会改变。因此,宏观经济政策要想有效,必须具有
欺骗的性质。然而,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会充分利用一切信息来改正他们对事物的
错误认识,从而,他们虽然可以偶然犯有认识上的错误,然而,在长期中,却不会系统地和
持续地如此。既然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它是否能使人们在认识上犯有错误,即造成
预期和实际通货膨胀率的差距,那么,由于人们不会系统和持续地犯有认识上的错误,所以
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综上所述,理性预期学派重新肯定了传统经济学形式的萨伊定律
,并且根据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作了全面否定,认为不仅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无效
,而且凯恩斯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也不能成立。
14试述理性预期学派的产量、价格决定理论及其政策含义。
这里用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模型来说明理性预期学派对于价格和产量的
决定所作的解释。用AD表示总需求曲线,ES表示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对于这一问题
,理性预期学派的答案取决于AD曲线的位置是受到意料之中的,还是受到意料之外的因素的
影响。
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AD曲线的位置因许多外生变量或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这些因素包
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气候的变化等。其中,某些因素完全是意料之外的,如气候的突然
改变;某些因素完全是意料之中的,如政府的财政、货币或其他的经济政策(假设这些政策
是公开执行的)。
现在,假设AD曲线位置的改变完全是由于意料中的因素的影响,那么,ES和AD的经济模型如
何决定价格水平(P)和产量(y)?这一问题的答案可以用图示加以说明(参见图A
4—6)。
〖PSA46,+60.3mm。80.1mm,BP#〗
图A4—6〓意料之中的因素所造成的后
果图中,假设经济社会在开始时处于A点,
即处于y垂直线,ES和AD这三条线相交之点,又假设全部由于意料之中的因素,AD的位
置移动到AD′,那么,由此而决定的P和y为多少?图中表明:ES和AD′相交于B点,
相当于B点的价格水平和产量顺次为P1和y1,从表面上看来P1和y1可能是问题的答
案。
然而,理性预期学派认为,B点不可能成为问题的答案。因为B点的答案违反理性预期的假设
。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说法,对于经济变量的理性预期的数值必须等于根据经
济模型而推算出来的数值。如果B点代表问题的答案,那么,根据经济模型(ES与AD′的交
点)而推算出
来的P必须是P1,此时的预期的P(即Pe)为P0。因此,在这里,预期的P和根据经济模
型而推算出来的P并不相等,从而,B点所意味的Pe不是理性预期的P。既然理性预期学派
假设每个参与经济活动的人的预期都是理性的,所以B点不能存在,从而P1和y1不能
构成问题的答案。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AD′是意料之中的原因所造成的,即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情况下
,AD′的位置是众所周知的。既然AD′的位置已知,则C点能使预期的P和根据模型而推
算出来的P相等,因为C点是根据P2=Pe而得到的另一条ES线、y线和AD′线这三
条线的交点。以C是ES线与y线的交点而论,P2是C点所意味着的预期的P;以C是ES线
与AD′线的交点而论,P2是根据经济模型而推算出来的P。三线相交于一点就是说预期
的P和根据模型而推算出来的P相等。因此,此时的预期是理性的预期。从而,C点代表问题
的答案。C点所标志的价格和产量分别为P2和y。把C点和原来的A点相比,价格已从P
0上升到P2,而产量却不变,仍然为y。因此,由于意料之中的原因而造成的总需求
的变动只能使价格水平上升或下降,并不能导致整个经济制度的就业量或产量的变动。
理性预期学派的上述结论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既然一切公开执行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和
货币政策在内,都属于意料之中的因素,那么,经济政策只能改变价格水平的高低,不会造
成就业量或产量的上升或下降。换言之,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改变就业
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虽然由于意料之中的因素而造成的AD的变动不能改变y的数值,但是,理性预期学派认为,
意料之外的因素所造成的AD的变动却可以导致y的变动。事实上,按照该派的
说法,资本主
义经济波动的惟一原因恰恰在于意料之外的因素。这一想法可以通过图示加以说明(参见图
A4—7)。
图A4—7〓意料之外的因素所造成的后
果图中,经济社会在开始时仍然处于A点,但AD移到AD′的原因却是由于信息不能事先通报
的意料外的因素造成的。因此,虽然AD已经移动到AD′的位置,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并不能
觉察到这一事实,他们还以为AD仍然处于原有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价格的理性预
期只能是P0。因为,如果AD的位置没有移动,预期的P是P0,而根据经济模型推算出来
的P也是P0。这就是说,即使存在着理性预期,价格水平和产量却可以由于意料之外的因
素而发生波动。在目前的例子中,它们顺次波动的P1和y1的数值。可以看到,理性预期
一方面维护了传统西方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另一方面又以意料之外的因素的影响来解释资
本主义经济活动的上升和下降。
对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所造成的价格和产量的波动,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国家是不能使用经济政策来使之稳定的。由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无法事先得知,所以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国家
的经济管理人员在内,事先都不知道这些因素的存在,更谈不到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因此
,即使经济政策是有效的,国家的经济管理人员也无从执行这些政策。理性预期学派的最终
结论是,在任何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15新古典宏
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分歧何在?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
。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
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
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
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总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
均衡看做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
,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
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
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
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
动。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
的因素
。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
量。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
y=zf(k)。 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δ,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
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zf(k)+(1-δ)k。
假定总
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现在假定由于技术进步,使z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
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
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
入进一步增加。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
的状态上。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为节省篇幅,这里只说明其基本思路。首先
,新凯恩斯主义为了与非市场出清的假设相一致,建立了解释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各种理论,
其中包括长期劳动合同论。其次,新凯恩斯主义导出了短期总供给曲线。最后,利用短期总
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通过考察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后回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说明经济
经历了一次波动(衰退或高涨状态)。(3)在政策主张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
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回复到充分就业均衡
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
持续出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是反对政府干预。早期的理性预期学派就曾断言,
由于人们的合理预期,规则的政策对产量变动是无效的。因而,为了避免因政策的突然变动
引起的经济波动,政府应按稳定的政策规则行事。
16试述威克塞尔的货币理论。
威克塞尔对西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是在货币利息理论方面。他的货币理论的突出成就——也
就是他全部理论的突出成就,表现在初步将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或纯经济理论结合起来进行
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他运用了一些新的分析工具,提出了一些新的、富于启发性的经济观
点。
19世纪90年代,经济学界爆发了一场关于金本位制与复本位制的争论,威克塞尔出于对现实
经济问题的关注,加强了对货币理论的研究。他原本是一个追随李嘉图的货币数量论者。但
因他所在的时代,银行信用制度已有很大发展,所以他对以前的货币数量论也存在一些异议

他发现,通货学派的货币数量论的缺点是只简单地注意到货币供给数量对价格水平的决定作
用,而没有考虑货币的需求和其他影响价格的因素,更未涉及货币数量变动对价格水平影响
的变动过程。而且在通货的范畴内,不包括银行存款和支票。相反,银行学派虽然运用具体
统计数字反对通货派,但却没有什么理论建树,值得重视的是他们强调了社会经济活动、商
品总价格对货币数量的决定作用,以及他们所列举的投入货币量的增减使利率与价格作用方
式变动的事实。
在这个基础上,威克塞尔发展和超越了前人的货币理论。
他放弃从狭义的货币(硬币与银行券)数量开始分析的传统方式,第一次从银行的信用货币开
始分析。同时由于信用货币的伸缩性较大,于是放弃了传统的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定,把
银行信用即他所谓制度对流通速度的影响也考虑在内,在流通速度的分析上更为细致。
此外,还引进了现金余额概念,以代替过去只考虑国家和银行所发行的货币数量的传统,这
些都使他的货币理论从新的前所未有的角度出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的确是背离了货币
数量论,使他自己变成一个典型的银行学派的追随者,现代经济学家对他的这种态度有时感
到难于理解,对于威克塞尔来说,他一直坚持以货币数量的变动解释价格水平变动的
理论,他只是将货币的范围扩大,使对流通速度的分析更加精确化。
既然重视银行有组织的信用和货币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必然联系到银行的储蓄与投资的职能
,这才导致他的货币理论跨入一个新的领域,成为他最突出的理论贡献。换言之,即将以往
纯经济理论分析和货币分析分道扬镳的局面初步接轨。
这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但现在也还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现在来看威克塞尔的初
步接轨方式。他把银行信用引入货币后,信用也同金属货币一样具有价值储蓄手段的职能,
具体表现为储蓄。另外,银行运用其储蓄作为资本而投放,从而发挥了资本转移的作用。资
本的来源得之于社会各成员在满足购买商品的需求以后的储蓄。资本的运用除为社会各成员
提供收入外,同时为社会提供了商品的供给。不论是储蓄或资本,事实上都是以货币形式来
实现,这就将生产与消费或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同货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沟通起来。而且货
币市场与以货币表现的资本市场通常是同一个市场,于是利率在这里就起着它的决定性作用
。关于商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与背离的问题,不是威克塞尔研究的重点,而利率对货
币均衡的作用才是他研究的主题。他认为货币达到均衡要有三个条件:(1)货币利率必须
等于真实资本的边际技术生产率;(2)利率必须能使储蓄的供给与需求相等;(3)利率能保证
一个稳定的价格水平主要是消费品价格水平。显然,如果能实现这三个条件,则商品市场与
货币市场必然同时达到均衡,即实物分析与货币分析相结合,其中特别是第二个条件储蓄
的需求与供给相等。用现代术语来说,即储蓄等于投资。这一分析对当代西方经济学有非
常大的启发性,因为储蓄与投资必然以货币表现,而二者对商品的生产与消费或商品的总供
给与总需求又具有直接的影响,这是将实物分析与货币分析或纯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接轨的
惟一渠道,至少到现在为止看来是这样。
在他的货币分析中还提出了一个中性货币的概念,时常为近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及。实际
上,这并不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其含义是指,在实量分析中或静态分析中,必须去掉货币的
扰乱作用。故此时如有必要以货币单位表示时,则此时的货币被假定为只具有交换手段的职
能,故称为中性货币,一旦引进货币对经济的作用时,则货币就成为非中性的。所
以,这决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经济范畴。
17评述现代产权理论。
现代产权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主要是
美国经济学者科斯的所谓科斯定理。
新制度经济学与加尔布雷思的新制度学派有很大不同,后者力求免于用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
斯主义的分析方法,并且对资本主义提出批评。而前者则根据正统的西方经济学来解释问题
,提出对策,并且其根本点是赞扬资本主义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目前有科斯、艾
尔奇安、德姆塞茨、福格尔、诺斯以及张五常等。
产权理论涉及的内容较多,但又缺乏规范的体系。概括地说,它论及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关于财产权或产权。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被定义为一种通过社会强制来实现的对某
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产权分为两类: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属于个人的
产权称为私有产权;属于国家、政府公共团体的产权,称为公有产权。产权理论主要讨论私
有产权。他们强调,产权是一组权利,包括占有、使用、改变、馈赠、转让和不受侵犯的权
利。
(2)关于产权明晰化。产权明晰化有两种意义。一般意义上的解释是:对产权的归属要作明
确的定义、界定或规定,即产权归属要清楚。产权界定或定义明确就叫产权清晰,否则就叫
做产权不清晰。特殊意义上的解释是:产权明晰化是指私有财产的明晰化。只有当私有产权
变成无条件的绝对的权利时,才能叫做产权完全明晰化,即要彻底私有,这是值得注意的。
(3)交易成本。西方产权理论借助的另一个概念是交易成本。科斯在他1937年的文章中第一
次用到交易成本的概念。交易成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交易成本是指一次交易所花费的
时间和精力;广义交易成本指协商谈判和履行协议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在经过上述概念的界定之后,作为现代产权理论核心的科斯定理可以描述为:只要产权明晰
,只要交易成本为零,不管财产权开始时如何分配,有关当事人都可以通过谈判和协商来消
除有害的外部影响,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科斯定理的实质是,市场机制可以矫正市场失灵

据此,现代产权理论认为:有害的外在性具有相互性,不是单方面的;外在性不需要政府干
预,可以通过私人谈判、协商来解决。解决之后同样可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虽然产权理论在西方和我国都搞得轰轰烈烈,但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纵观西方经济学
的发展,其他特点还可暂不考虑,惟有实用性一条是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的。它的每一步发展
变化,每一个新理论的产生,无不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其中的主流派又往往是
支持资本主义制度,为它谋求出路的,产权理论更是如此。它所要求的私有化前提是我们在
考虑它的用途时所不能回避的,特别是在我国进行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它
的许多前提条件是不能容许的。
18评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是一种用所谓创新来说明资本主义基本特征及其产生和发展趋势的理论
。这种理论用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变革,系统地论述了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及其本质、资
本主义经济周期运行的机制、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动力和过程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前景。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与资本主义。按照熊彼特的说法,所谓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
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引进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或新的生产
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料的新来源,实行企业组织的新形式。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实行
者就是企业家,他们不同于那些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经营的企业管理者。
熊彼特假定经济生活中存在一种所谓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这时经济体系没有变动
,没有发展,不存在资本和资本主义。一旦有企业家把创新引入生产体系,便随之出现了追
求利益的模仿,于是产生了创新浪潮,打破了原来的均衡状态,使经济呈现繁荣景象。作为
企业实现创新物质条件的资本,也与创新活动同时产生,这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熊彼特
认为,资本不是具体的物,而是一种可供企业家为实现其创新职能随时提用的支付手段,是
企业家和商品世界之间的桥梁。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即不断地通
过创新变革其结构的创造性的毁灭过程。创新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2)创新与经济周期。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依据,提出了他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
运动是由于创新活动引起旧的均衡状态破坏和新的均衡状态产生,由于创新活动不是连续和
平稳的,而是时高时低、时密时稀,于是产生了经济周期运动。又由于创新是多种多样、千
差万别的,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大小不等,使得周期有长有短。
(3)创新与经济增长。熊彼特在说明了经济周期运动过程后,又进一步用创新来说明经济增
长的动力。按他的解释,经济增长是通过经济周期变动而实现的。在从旧均衡到新均衡所经
历的经济周期各阶段上,总产量虽有起有落,但总趋势是扩大的。而且产品结构也是不断变
化的,因此,这种周期过程,就是经济增长过程。他由此认为,不熟悉经济增长也可以了解
经济的周期波动,但如果不了解经济波动,就不可能理解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在他的理论
体系中,经济波动占主要地位,经济增长占次要地位。他的经济增长的内容有:
①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创新者。在他看来,创新活动所以出现,是因为有见识、有组织才能、
敢于冒险和富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看到,创新能给他带来额外的盈利机会。其追求事业成功
的企业家精神,使之成为创新者,其创新活动推动了经济增长。
②经济增长过程是创新引起的创造性的毁灭过程。其具体步骤是:创新产生利润,
从而引起为分享创新利益而对新产品、新技术、新组织形式的推广,即模仿;这些模仿行为
,又使那些旧企业为了生存而将新产品、新技术、新组织形式进行更大规模的推广,即适应
。在这个过程中,创新一方面推动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新资本的投入,使那些适应
能力太差的企业被挤垮,造成对旧资本的破坏。
③经济增长的目的就是创新活动的目的。这一目的即谋取利润和企业家显示成功欲望的
非物质的精神力量(企业家精神)。(4)创新与社会过渡。熊彼特还用创新理论来论述资本
主义社会的发展前景,这就是他的所谓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在他看来,随着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出现下列问题:
①企业家职能的丧失。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新活动的阻力越来越少,由原来的企业
家职能降低为技术专家们的例行公事,机关和委员会的工作日逐渐代替了个人的活动,企
业家的职能因而丧失了。
②资产者职能的丧失。一方面,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产者丧失了对物质资产的责
任感;另一方面,由于资产者的家庭出现解体的症候,而使资产者失去积累资本的动力,于
是资产者职能也丧失了。
③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作为其保护阶层的贵族特权逐渐消失了。
④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充满敌意的社会气氛。
熊彼特认为,上述问题长期作用,势必导致资本主义社会解体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他认
为可能的社会过渡方式有三种,即成熟状态下的过渡、不成熟状态下的过渡以及在变法前实
行社会主义政策来实现过渡。他认为,成熟状态下的自动进入社会主义是最理想的方法。而
变法前的逐步国有政策次之,最糟的是不成熟状态下的暴力革命方式。
创新理论的实质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服务的,存在着根本性错误。(1)它完全抹杀生产关
系及其变革,撇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定社会变革和
暴力革命的必要性,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它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歪曲了资本的实质和剥削,片面夸大企业家的作用。(3)用所谓创新来说明资本主义的经济
问题,不能真正揭示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
但是该理论亦有它的独到之处。例如,对历史、逻辑、统计方法的结合运用,以及关于科技
革命、新技术推广的许多论述,对我们研究亦有启发,特别是对企业家概念的描述分析,对
于提高我国企业家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具有参考价值。
19评述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经济成长阶段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沃尔特·罗斯托的著名理论。因为这个理论,他成为西方
经济学家中很独特的一位,讲到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时,不能不提到罗斯托和他
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该理论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分析方法上。罗斯托提出并采用了一种介于宏观经济学的
总量分析与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之间,把国民经济总量分解为部门总量的分析方法。运用
这种方法,他得出了经济成长的依次更替与经济部门重要性的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的论点。
他认为,在许多不同部门中,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起主导作用的部门,他称
之为主导部门。这种主导部门不仅本身具有高增长率,而且能带动其他部门的经济增长,经
济成长阶段的更替表现为主导部门序列的变化,现代经济成长实质上是部门的成长过程。罗
斯托指出,经济成长总是先由某一个部门采用先进技术而开始的,采用了先进技术的部门降
低了成本,扩大了市场,增加了利润和积累,扩大了对其他一系列部门的产品的需求,扩大
了对地区的经济成长的影响,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这种带动作用的就是主导部
门。但是,当它的先进技术及影响已扩散到各个有关部门和地区之后,就要有新的主导部门
来代替旧的主导部门的位置。这正是新成长阶段代替旧成长阶段的过程。
在解释经济成长阶段的更替时,罗斯托不仅运用上述主导部门的分析方法,还采用了心理因
素分析,即对欲望更替的分析。他认为,人们因生活环境不同,从而追求的目标不同、
欲望不同,满足欲望的方式也不同。因此,社会在几代人的时间里,一代又一代总是在寻找
新的满足欲望的方式。
罗斯托运用主导部门分析和心理因素分析这两种方法,将社会发展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
造前提、起飞、成熟、高额群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六个阶段。其中,起飞和追求生活质量
被认为是两个关键阶段。
所谓起飞,罗斯托是指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20年~30年)内实现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

上的剧烈的转变,这是一个剧变的过程,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起飞之前存
在一个起飞的准备阶段。再往前,则是漫长的传统社会——农业社会。起飞就是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罗斯托认为,起飞
要有三个条件:(1)要有较高的积累比例,要使生产性投资占到国民收入的10%以上;(2
)要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3)要有制度上的变革,即能建立一种能保证起飞的制度

按照罗斯托的观点,一国经济起飞之后,就会进入持续增长中,由起飞到成熟,由成熟到高
额群众消费,再由高额群众消费到追求生活质量,各个成长
阶段将依次更替,他认为这种持续成长将是自动进行的。罗斯托强调,从高额群众消
费阶段向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过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又一个重大的突变,因为从此
人类历史上将第一次不再以有形产品数量多少来衡量社会的成就,而要以劳务形式反映的
生活质量的程度作为衡量成就的新标志。而且,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将解决经济高度发达后
人类必然会面对的精神危机问题,富裕的青年人之中的厌倦感将会被新的事业
所代替。总之,它不仅意味着社会为人们提供的生活舒适、安逸,而且意味着使人们在精神
上建立新的价值准则,建立新的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
罗斯托认为,起飞的概念和整个成长阶段的理论分析,既适用于经济史考察,也适用于
现状分析;既适用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目前的发展中国家。适用的依据在于:无论哪一个
国家,经济成长都是按部门进行的,都要建立主导部门,都要使积累率上升到国民收入的一
定百分比之上。罗斯托把建立包括所有权和储蓄——投资保证方面的条件的适于起飞的制度
条件,视为一国政府在起飞阶段所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他还认为,由于追求生活质量阶
段的特点,政府的基本政策应当是发展公私混合经济,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中央
的计划调节措施,维持世界均势。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的影响很大,他所提出的起飞等概念,在西方经济学界被广泛
使用,并被拿来同卡恩提出的乘数、凯恩斯提出的灵活偏好等概念相提并论。60年
代中期,罗斯托被西方经济学界一致推崇,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他无疑是当今最著名的经济史
学家,起飞这个术语成了20世纪中叶词汇中的一个标准名词,没有一个活着的经济史学
家占据类似的地位。
应该看到,虽然有的西方经济学家将罗斯托与马克思相比,但是,罗斯托所建立的浩繁的理

系统本身从质量上来说与马克思对全部人类经济发展历史的研究是不具有可比性的,特别是
在结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分析方法上,罗斯托没有给予任何考虑。可以认为:
阶级冲突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阶级利益对立经常表现为爆炸性的政治冲突。但在罗斯托的
分析中,阶级矛盾并未纳入到他的理论体系之中。
模*"拟*"试*"题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试题一(经济学专业)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1简单凯恩斯模型基本观点剖析。(20分)
2理性预期学派是怎样否定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的?这种否定
意味着什么?(20分)
3叙述并评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20分)
4说明并评论西方通货膨胀理论关于通货膨胀类型、起因及其影响的观点。(20分)
5“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中的劳动供给函数和凯恩斯模型中的劳动供给函数的比较。(20分
)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试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专业)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1名词解释 (每小题4分,共20分)
(1)边际学派〓〓(2)三位一体公式〓〓〓〓(3)
威克塞尔
(4)政府失灵〓〓(5)货币价格工资刚性
2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并对其配置资源的效率作出评价。
(2)简要说明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对策。
(3)简述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手段。
3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评述边际效用价值论。
(2)试析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论。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试题三(西方经济学专业)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1名词解释 (每小题5分,共20分)
(1)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及其原因〓〓(2)交易契约线
(3)乘数和加速数〓〓〓〓〓〓〓〓〓〓〓(4)效率工资假说
2试从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短期均衡分析中,推导出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并进
一步说明你对该供给曲线的理解。(15分)
3试述帕累托最优与一般均衡之间的关系。(15分)
4已知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成本曲线是
〓〓STC(Q)=004Q3-08Q2+10Q+5
试求最小的平均可变成本值。(10分)
5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如图(略)所示,Y代表潜在产量水平。请说明经济的
调整过程,并在图上标明均衡点。(10分)
6简述消费者的生命周期假说的基本内容,并说明它是如何解释库兹涅茨之谜的。(10分)
7凯恩斯认为,一旦工人的劳动供给取决于货币工资而非真实工资,那么古典学派的基本
结论便不再成立。请解释其中的原因。(10分)
8卢卡斯供给曲线是什么?它有什么政策含义?(10分)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试题四(世界经济专业)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1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免费乘车者问题〓〓(2)“看不见的手”〓〓(3)经济租金
(4)菲利普斯曲线〓〓〓(5)理性预期
2计算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假定某完全竞争行业中每个厂商具有相同的长期成本函数
〓〓C=Q3-4Q2+8Q
式中:Q为产量;市场需求函数为D=2 000-100P;P为价格。
请描述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并计算均衡价格、总产量和厂商数目。
(2)某厂商生产函数为Q=L34K14
,L与K的价格各为P
L=16美元,PK=27美元。求解该厂商生产100单位产量之最优生产方法和所费成本。
3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会向后弯曲?请简述其原因。(15分)
4试说明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与国民收入均衡条件的区别和联系。(15分)
5请用IS—LM模型概述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及其局限性。(25分)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试题五(西方经济学专业)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1名词解释 (每小题5分,共25分)
(1)比较成本〓〓(2)三分法〓〓〓(3)戈森定律
(4)加速原理〓〓(5)经济效率
2论述题 (每小题25分,共75分)
(1)说明并评论李嘉图关于工资和利润对立的学说。
(2)扼要说明并评论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
(3)凯恩斯主义政策剖析。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试题六(西方经济学专业)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1简答题 (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为什么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2)解释在丰收年份农场主收入下降的原因。
(3)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在MRTSLK>wr[SX)]时,厂
商应如何调整两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为什么?
(4)说明垄断竞争厂商的两种需求曲线的涵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5)改变政府支出和改变税率作为两项财政政策手段有什么不同?
2推导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LMC曲线(用图加以说明)。(10分)
3简述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用图加以说明)。(10分)
4请分析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对总需求曲线斜率的影响。(10分)
5什么是节约悖论?它在中国现有条件下适用性如何?请谈谈你的看法。(10分)
6假定一次地震使某国的资本存量损失一半,但人口未受到影响,试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
型分析该国经济的调整过程、经济增长率的短期和长期变动。(10分)
7计算题(10分)
已知某完全竞争的成本不变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长期总成本函数LTC(Q)=Q3-8Q2+30Q
(1)求该行业长期均衡时的价格和单个厂商的产量。
(2)求市场的需求函数为Qd=870-5P时,行业长期均衡时的厂商数目。
8按照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为什么说工资黏性是一种宏观经济的外在性,反映了协调的
失灵?理性预期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对失业的解释有何区别?(15分)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试题七(经济学各专业)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1名词解释 (每小题4分,共20分)
(1)比较静态分析〓〓(2)隐性成本〓〓〓〓〓〓(3)生产可能性曲线
(4)自然失业率〓〓〓(5)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2计算题 (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已知某完全竞争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
〓〓〓〓C=01Q3-2Q2+15Q+10
试求:
①当市场上产品的价格为P=55时,厂商的短期均衡产量和利润。
②当市场价格下降为多少时,厂商必须停止生产?
③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
(2)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集约化的生产函数为
〓〓y=f(k)=2k-05k2
式中:y为人均产量;k为人均资本。如果人均储蓄率为03,人口增长率为3[WTBZ]%,试
求:
①使经济均衡增长的人均资本k值。
②满足黄金分割律所要求的人均资本。
3简答题 (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要说明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的异同之处。
(2)简述垄断的利与弊。
(3)何为挤出效应?说明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4论述题 (外国经济思想史和西方经济学方向的考生须答第(1)和第(3)题,其他方
向的考生须答第(1)和第(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评述微观经济学的生产理论。
(2)比较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与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并进行评论。
(3)评述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分歧。
〖BHDWG1.5mm,WK6mm,WK6mm,WK6mmW〗
试题八(政治经济学、外国经济思想史和西
方经济学专
业)〖BHDWG1.5mm,WK6mm,WK6mm,WK6mmW〗
1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2)边际收益产品〓〓(3)庇古效应
(4)菲利普斯曲线〓〓〓〓(5)国际收支平衡
2证明与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若某人的效用函数为U=xa1x2,其中常数a>0,试证明在商品价格为常数时,该人
的收入—消费曲线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设某一两部门的经济由下述关系式描述:消费函数C=100+08y,投资函数为i=150-6r
, 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4r),设P为价格水平,货币供给为M=150。
试求:
①总需求函数。
②若P=1,均衡的收入和利率各为多少?
③若该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为AS=800+150P,求均衡的收入和价格水平。
3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要说明在短期中,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之间的关系。
(2)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与功能财政思想有哪些区别?
4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为什么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
(2)评述新古典增长理论。
〖BHDWG1.5mm,WK6mm,WK10mm,WK6mmW〗
试题九(西方经济学专业)
〖BHDWG1.5mm,WK6mm,WK10mm,WK6mmW〗
1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范围经济〓〓(2)科斯定理〓〓〓〓(3)资本的边际效率
(4)效率工资〓〓(5)单一货币规则
2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请加以评论。
(2)何为吉芬商品?试画图说明价格上升时吉芬商品需求量变动的各种效应。
(3)简要说明国际收支平衡曲线(BP曲线)的推导。
(4)说明混合型通货膨胀理论。
3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假设某企业为其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完全垄断者,其生产函数为Q=2L,其中L为生产中使
用的劳动力的数量。若该企业产品的需求函数为Q=110-P,劳动的供给函数为L=
12W-20。试求:
①生产者的产量为多少?
②在该产量下,劳动使用量L,商品价格P和工资W各为多少?
(2)假设一个经济中的总量生产函数为
〓〓yt=Atf(Lt,Kt)
式中:yt,Lt和Kt分别为t时期的总产量、投入的劳动数量和资本量,At为t时
期的技术状况。试推导经济增长率关于技术进步率、劳动和资本增长率的分解式,并指出其
对增长问题的意义。
4论述题(20分)
概述西方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并作出评论。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试题十(政治经济学专业)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1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逆向选择〓〓〓(2)准租金〓〓〓(3)拉弗曲线
(4)自然率假说〓〓(5)收入政策
2为什么消费者对大多数商品的需求曲线均向右下方倾斜?试用西方序数效用理论加以说明
。(10分)
3简要说明短期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形成∪型的原因。(10分)
4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商品的短期和长期市场供给曲线与厂商的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如何?
在非完全竞争条件下,是否存在商品的供给曲线,为什么?(15分)
5试推导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并指出其政策含义。(15分)
6有人认为:今年长江流域的水灾并不是坏事,你认为如何?试用你所理解的西方宏观经济
理论解释你的结论。(15分)
7已知某完全竞争厂商的生产函数为
〓〓Q=6L23K12,
式中:L为劳动投入量;K为资本投入量。
(1)如果生产要素的价格分别为rL=2和rK=1,求K=9时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
(2)如果产品的价格为P=10,求K=9时厂商对劳动L的要素需求。
(3)如果要素价格分别为rL=2,rK=1,求厂商的生产扩展曲线。
(4)求(3)中对应的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15分)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试题十一(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专业)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1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成本方程〓〓〓〓(2)加速数〓〓〓〓〓(3)
自然失业率
(4)收入消费曲线〓〓(5)边际消费倾向
2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已知一个国家的储蓄函数S=-60+02Y,计划投资I=100。试求:
①相应的消费函数;
②均衡的国民收入和消费量;
③投资乘数。
(2)一个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函数为
〓〓Q=(a-P)/b
厂商的成本函数为
〓〓AC=a+βQ
式中:a,b,a和β均为大于0的常数,Q,P和AC分别为产量、单位价格和单位成本。试求这
个厂商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3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为什么说完全竞争可以导致资源的重新配置?
(2)西方主流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及其政策涵义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说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满足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
(4)LM曲线有哪三个区域?在这三个区域,货币需求和利率弹性有什么不同?
这三个区域分别与什么样的经济状况相对应?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试题十二(政治经济学专业)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1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需求的交叉弹性〓〓(2)生产扩展曲线〓〓(3)边际收益产品
(4)平衡预算乘数〓〓〓(5)菜单成本
2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已知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y4,他面临的商品X和Y的价格分别
为PX和PY。如果消费者现有的收入为m,问该消费
者会把其收入的多少用于商品Y的消费?
(2)在三部门经济中,已知消费函数为c=100+09yd,yd为可支配收入,投资i=30
0亿元,政府购买g=160亿元,税收t=02y。试求:
①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
②政府购买乘数;
③若政府购买增加到300亿元时,新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多少?
3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试画图说明正常物品价格上升时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2)试比较凯恩斯与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
(3)试述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区别与联系。
(4)试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效果。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试题十三(西方经济学专业)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1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无差异曲线〓〓(2)逆向选择〓〓(3)资本深化
(4)理性预期〓〓〓(5)公共物品
2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假定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量生产函数为y=10N-001N2,劳动的需求函数为Nd=150-12
WP。劳动的供给函数为Ns=60+3S。试求:
① 当价格P=1时,货币工资W、均衡的就业量N和总产量y分别为多少?
② 当价格P=12时,总产量y为多少?
③ 由①和②的计算结果判断,本题中的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说明:在计算过程中可以四舍五入。)
(2)已知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上,某厂商的短期总成本函数为
〓〓STC=01Q3-25Q2+20Q+10
试求:
① 该厂商的短期平均成本函数(SAC)和可变成本函数(VC);
② 当市场价格P=40时,该厂商的短期均衡产量和总利润为多少?
3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货币主义为什么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2)凯恩斯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在劳动市场行为上存在什么样的分歧?
(3)什么是外部性(外在性)?为什么它会造成市场失灵?
(4)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形状是根据什么理论得出来
的?你如何评价这个理论?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试题十四(政治经济学专业)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1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资本的产出弹性〓〓(2)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3)自然垄断
(4)奥肯定律〓〓〓〓〓(5)挤出效应
2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设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为Q=7 000-2 000P,假设市场中有1 000个相同的厂商,每一
厂商的边际成本为MC=q+5,其中q为单个厂商的产量。试求:
① 市场供给曲线的表达式;
② 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2)设在两部门经济中,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4r,消费函数为c=100+08y,货币供给为
200,投资i=150。试求:
① IS和LM曲线方程;
② 均衡收入和利率;
③ 若货币供给量增加20,其他条件不变,则均衡收入和利率有何变化?
3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试解释吉芬难题。
(2)论垄断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及其对策。
(3)试比较凯恩斯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
(4)说明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工资刚(黏)性的主要理论。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试题十五(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专业)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1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边际收益递增〓〓(2)规模收益(或规模报酬)递增
(3)规模经济和外在经济
2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什么可以向后弯曲?请给出说明。(15分)
3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已知某小国在封闭条件下的消费函数为C=305+08Y,投资函数为I=395-200r,货币的需求
函数为L=04Y-100r,货币供给m=150。
(1)写出IS曲线和LM曲线的方程。
(2)计算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息率。
(3)如果此时政府购买增加100,那么均衡国民收入会增加多少?
(4)计算(3)中的政府购买乘数。
(5)写出乘数定理中的政府购买乘数公式,利用这一公式计算(3)中的乘数。
(6)比较(4)和(5)的结果是否相同,请给出解释。
4主流学派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到的?其政策含义是什么?(10分)


[LM]
修订后记
〓〓《2000年经济学考研西方经济学复习指南》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
系经济学说史教研室组织编撰和修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副主任姚开建、经济学系经济学说史教研室主任刘凤良和副主任吴汉
洪共同负责全书
的编撰。由姚开建(第一部分)、刘凤良(第二、四部分)、吴汉洪(第三部分)分别设计题型,

织撰写,并审阅定稿。参加本书编撰的还有黄淳、姚明霞、胡曙光、郭杰、张小也、吴素萍
等。
本次再版,作者根据近两年西方经济学教学和考试内容的变化,做了部分修改。
本书的出版得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陈宏同志的大力帮助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199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