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 老庄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
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
《老子,(又称《道德经,)。
一、以“道”为核心
“道”,是老子首创的含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概念。道的本意是
“道路”的意思,引申为万物运动变化所依循的秩序、方法和规则。
老子“道”的哲学概念包括,
一、道体,即,道之为物,,是只有心灵才可以认识的客观实在,标志着宇宙万物的本原。道体的本质是
,小,,是可以为心灵所认识的,其前提条件是修德,即必须使自我意识合乎自然法则。
二、道性,即由道体所体现出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标志着世界万物之所以发生、发展、转化、
灭亡的根本法则。
三、道境,即识道者通过反思默修所进入的忘却自我、没有烦恼、逍遥无碍的灵明境界。
,道,在,老子,中出现了七十多次 。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章二十五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则不是永恒之道;可名之名,
则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有了无名,才开始出现了天地;有了有名,
才开始产生了万物。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无欲,那么他就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如果他经常多欲,
那么他就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了。
—— 老子,道德经,
二、以辩证法思想为其思想的精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章七十八 )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章五十八 )
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章二 )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章四下八 )
小国 寡 民。使有什伯之器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四、独特的美学观真正的美只能是自然本身,
要通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的办法体现。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章六十四 )
,庄子 · 秋水,
(节选)
一、焦点问题
在庄子看来,人类如何突破自身认识的局限性?
,庄子,一书何以成为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泉和模范?
二、庄子简介庄子,名周,
公元前 4世纪宋国人,曾做过宋国的地方小吏。
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 。 他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重要的思想家,
著有,庄子,10余万言,是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
,庄子,为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庄子,一书中广泛地探讨了人生,社会,自然的各种基本问题,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说理,思想博大精深,想象奇特宏丽,语言华美生动 。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著作,鲁迅在
,中国文学史纲,中说庄子:
,著书十万馀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庄子,标志着在战国时代,
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
,庄子,52篇 。 今存 33篇,分内 7篇,外 15篇,杂 11篇,为郭象注本 。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 。
三、庄子的哲学思想
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
其异想天开烘托出豪放,一语道破却不是武断,生机勃勃而又顺理成章,
使人读起来既要用感情,又要用理智。
在宇宙观方面,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
“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庄子 ·大宗师,。 )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莫知其高,莫知其终” (同上。)
这种超越感觉的道,却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同上 ),否定了世界有神的主宰,具有泛神论的色彩。同时,庄子又进而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齐物论,),我即道,道即我,道就成为主观精神的东西。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 (,庄子 ·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
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 (,庄子 ·知北游,。 ),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
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庄子 ·秋水,。
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
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庄子 ·则阳,。 )]。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庄子 ·知北游,。) ]无疑的,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
但是,由于老子在肯定客观事物矛盾对立而相互转化的同时,却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和新旧质的区别,庄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却把朴素的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庄子 ·齐物论,。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同上。)
双方都自以为是,而以对方为非,实际上没有绝对的是非。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必然导向怀疑主义,
如“庄子梦为蝴蝶”,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抑或是蝴蝶梦为庄周,形象地反映了这种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庄子一生饱受战乱之苦,无法摆脱冷酷无情的现实,故对一切均持怀疑态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国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现。
庄子的相对主义,固属唯心主义体系,但他觉察到了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物质的不确定性,对后来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启迪作用的。
与“道法自然”观相联系的,庄子发展了老子社会政治学说,要求回到“浑沌”世界去,即所谓
“至德之世”。他说:“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异,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无知,
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庄子 ·马蹄,。 )又说:,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庄子 ·至乐,。 )可见庄子所向往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和战争祸害的大同之世,这在当时固属幻想,
但要求恢复“素朴”,即人的自然属性,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在人类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远影响的。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庄子对这种“至德之世”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说明,以致主张“绝圣弃知”、“掊斗折衡”,则是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正是由于冷酷现实的无情,庄子在人生观方面又集中体现在所谓“逍遥游”,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他在,逍遥游,中说,大鹏的高飞,要有一定的条件,即“有待”,这不能算是绝对的自由;而要真正地达到自由,就要无条件的,即
“无待”,这样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自由自在地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天地之间,
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世界。能达到这样“无待”的人,才算是“至人”、“神人”或“圣人”。庄子的这种“逍遥游”的人生观,实质是企求摆脱现实烦恼的一种自我精神麻醉法,是典型的消极遁世思想,在当时社会现实中是有害的。但他既追求归本自然,
否定天命观,摆脱人间的不平等,无疑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了新的启示。
庄子寓言,屠龙之技
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
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庄子 ·列御寇,)
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
而所要者轻也。 (,庄子 ·让王,)
寓意: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
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随珠弹雀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庄子 ·逍遥游,)
寓意: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远者的追求的。
鹏程万里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寓意:办事不看对象,完全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好心也会把事情办糟猴子逞能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逃,逃于深蓁。有一狙焉 ;委蛇攫搔,见巧乎王。
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狙执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
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呼!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
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
三年,而国人称之。
寓意:不管有多大的本领,也不可当作骄傲的本钱。谦虚谨慎,才能获得人们的敬重。
匠石运斧
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庄子 ·徐无鬼,
寓意: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好的搭档。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搭档,要把本领发挥出来便很难。
邯郸学步
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寓意:全盘否定自己的传统,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不仅学不到别人的优点,反而会丢掉自己的长处。
东施效颦
西施病心而膑,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归亦捧心而膑。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膑美,而不知膑之所以美。
,庄子 ·天运,
寓意:做事情,如果不考虑自己的条件,盲目地模仿别人,很容易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四、文本内涵解析
宏博恣肆的文风
人类认知和价值判断的洞见
小大之辨与人自身的局限性
超迈的人生境界庄子 ·秋水 (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一幅波澜壮阔的黄河秋涨图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由骄傲而至自惭形秽。
为后来小大之辨作了铺垫。
原文,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译文,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
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
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
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
译文,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
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马体乎?
译文,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
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
译文,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以上为第一层问答
万事万物皆有局限。
对人类的妄自尊大给予嘲讽。
译文,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
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
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原文,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
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
知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译文,河神说:“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
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
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
原文,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
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定至大之域!”
第二层问答
破除小大之辨绝对化的新成见。
,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生而不悦,
死而不祸,,超脱旷达的人生哲学。
译文,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四、文本内涵解析
两层问答在逻辑上逐渐深入,
又环环相扣、周密完足。
两层问答在文势上自然流畅、
一气贯通。
五、文本艺术特点
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
逼真传神的形象描写
卓尔不凡的见解
挥洒自如的语言风格六、思考与讨论
1,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2,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课外拓展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1),
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
,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2)。,夫子出于山( 3),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4)。
( 1)大木:大树。
( 2)不材:不成材。
天年:自然寿命。
( 3) 夫子:指庄子。
( 4) 竖子:童仆。
雁:鹅。鹅由雁驯化成,故亦称鹅为雁。
烹:应作享,通飨,
招待、款待之意。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
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
先生将何处( 5)?,
(5)何处:如何自处。指在材与不材间选择哪种以立身自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
故未免乎累( 6)。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 7),无誉无訾( 8),
一龙一蛇( 9),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 10)。一上一下,以和为量( 11),浮游乎万物之祖( 12)。
(6) 未免乎累:不能免于受牵累。
因为处材与不材间,既受材累又受不材累。
(7) 若夫:至于。乘道德:顺自然。
浮游:茫然无心的漫游。 (8) 訾
( zǐ),毁谤非议。
(9) 一龙一蛇:或如龙之显现,或如蛇之潜藏,随时而变化。
(10) 专为:不主于一端。
(11) 和:中和,与外物相和谐。
量:度量。
(12) 万物之祖:指未曾有物之前的虚无状态。
物物而不物于物
( 13),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
( 14),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 15),
廉则挫,尊则议
( 16),
(13) 物物:按物本性去主宰支配物。下物于物:不被外物所支配役使。
(14) 人伦之传:人世伦理之传习。
(15) 成则毁:有成就有毁,成必转为毁。
(16) 廉:刚正、有棱角。
议:非议指责。
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 17),胡可得而必乎哉!
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 18)!,
(17) 谋:算计、
暗算。
欺:戏弄欺侮。
(18) 志:记注。
乡:同向,趋向、归向。
作品分析本篇体现了,虚己处世,的人生哲学,虚构了逃避现实的理想境界,指出顺应自然之道,寻求虚己免害的处世方法,达到天与人同一的境界 。
文中写庄子入山,见不成材之木得终天年,无用却能保全;宿于故人家,
见鹅不能鸣因而被杀,得出要在材与不材间自处的设想 。 进而指出,这样也不能免累,说明很难找到一条万全的路 。
最好的方法是,乘道德而浮游,,
,与时俱化,,,物物而不物于物,,
役使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浮游于
,万物之祖,和,道德之乡,,这不仅是追求逃避现实的虚无境界,更是追求顺应万物自然的自由境界 。
,山木,运用寓言说理,以形象直接说理 。 庄子以诡奇的想象表达深邃的哲理,,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 。
,山木,章法变化无穷,将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使之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
语言行云流水,汪洋恣肆,
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
句式错综复杂,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富于变化 。
课后拓展译文
独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多脚的蚿羡慕无脚的蛇,无脚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羡慕内在的心灵。
夔对蚿说:“我依靠一只脚跳跃而行,
没有谁再比我简便的了。现在你使用上万只脚行走,竟是怎么样的呢?”蚿说:“不对哩。你没有看见那吐唾沫的情形吗?喷出唾沫大的像珠子,小的像雾滴,混杂着吐落而下的不可以数计。如今我启动我天生的机能而行走,不过我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够这样。”
蚿对蛇说:“我用众多的脚行走反倒不如你没有脚,这是为什么呢?”蛇说:“仰赖天生的机能而行动,怎么可以改变呢?
我哪里用得着脚呢!”
蛇对风说:“我启动我的脊柱和腰胁而行走,还是像有足而行的样子。如今你呼呼地从北海掀起,又呼呼地驾临南海,却没有留下有足而行的形迹,这是为什么呢?”
风说:“是的,我呼呼地从北海来到南海。
可是人们用手来阻挡我而我并不能吹断手指,人们用腿脚来踢踏我而我也不能吹断腿脚。即使这样,折断大树、掀翻高大的房屋,却又只有我能够做到,而这就是细小的方面不求胜利而求获得大的胜利。获取大的胜利,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魏牟靠着几案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又仰头朝天笑着说:“你不曾听说过那浅井里的青蛙吗?井蛙对东海里的鳖说:‘我实在快乐啊!我跳跃玩耍于井口栏杆之上,进到井里便在井壁砖块破损之处休息。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下并且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里泥水就盖住了我的脚背,回过头来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虫、小蟹和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的快乐!再说我独占一坑之水、盘踞一口浅井的快乐,这也是极其称心如意的了。你怎么不随时来井里看看呢?’东海之鳖左脚还未能跨入浅井,右膝就已经被绊住。于是迟疑了一阵子之后又把脚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情况告诉给浅井的青蛙,说:‘千里的遥远,
不足以称述它的大;千仞的高旷,不足于探究它的深。夏禹时代十年里有九年水涝,而海水不会因此增多;
商汤的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而岸边的水位不会因此下降。不因为时间的短暂与长久而有所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
这就是东海最大的快乐。’浅井之蛙听了这一席话,惊惶不安,茫然不知所措。再说你公孙龙的才智还不足以知晓是与非的境界,
却还想去察悉庄子的言谈,这就像驱使蚊虫去背负大山,驱使马蚿虫到河水里去奔跑,
必定是不能胜任的。而你的才智不足以通晓极其玄妙的言论,竟自去迎合那些一时的胜利,这不就像是浅井里的青蛙吗?况且庄子的思想主张正俯极黄泉登临苍天,不论南北,
释然四散通达无阻,深幽沉寂不可探测;不论东西,起于幽深玄妙之境,返归广阔通达之域。
你竟拘泥浅陋地用察视的办法去探寻它的奥妙,用论辩的言辞去索求它的真谛,这只不过是用竹管去窥视高远的苍天,用锥子去测量浑厚的大地,不是太渺小了吗!
你还是走吧!而且你就不曾听说过那燕国寿陵的小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学习走步之事吗?未能学会赵国的本事,又丢掉了他原来的本领,最后只得爬着回去了。现在你还不尽快离开我这里,必将忘掉你原有的本领,而且也必将失去你原有的学业。”
公孙龙听了这一番话张大着口而不能合拢,
舌头高高抬起而不能放下,于是快速地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