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词导读一、课程名称:陆游诗词导读二、授课教师:蒲元斌三、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2、熟悉陆游诗词,探讨陆游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掌握分析和欣赏诗词的一般规律,提高艺术修养;
四、教学安排总学时:2学时。
五、教学步骤
(—)导读
1、宋朝社会背景与陆游爱国情结 
陆游,字务观,别号放翁。生于宋微宗宣和七年。陆游的童年曾经历北宋末至南宋初的战祸,他随其父陆宰及全家老小流离转徙,四处避难,饱尝了离乱之苦,对故土沦陷极感痛心;父辈们的爱国思想在艰难困苦中又浸透到他的心灵深处,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爱国的种子,培植了他终生不忘忧国忧民的深沉的思想感情,成为南宋时代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官宦。父亲陆宰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官员。同他交往的也都是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些人经常在陆家谈论国家兴衰,民族灭亡的大事。当他们谈到悲愤之处,有的拍案大骂,怒发冲冠,有的义愤填膺,怆然涕下。少年陆游看到这景象,深深地被父辈们的爱国激情所感动。陆游自小勤奋好学,特别注意攻读兵书,学练剑术。每当父亲同那些友人学者秉烛夜谈时,正是小陆游增长见识的好机会。他总是不声不响地坐在一旁,凝神倾听,铭记心坎。这种家庭亲友间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对他耳濡目染,熏陶默化。因此,陆游很早就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陆游成年后即以恩荫补授登仕朗。绍兴二十四年(1154)他应试礼部,并列第一,因为“喜论恢复”,“语触秦桧”,被主和官吏罢免。乾道六年(1170),诗人去四川任通判,阅二年,调任四川宣抚司于办公事兼检法官。陆游入幕后,积极赞助活动。这个时期的战斗生活,是他一生中最为奋发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战斗生活,也成为了陆游许多爱国诗篇的现实基础。
此时的南宋战火纷飞,女真统治集团大肆进攻南宋领土。女真统治集团占据了江淮以北的大片土地,可南宋统治集团昏庸无能,推行屈辱其和的政策,向金朝摇尾乞怜,屈膝投降,从而使原来就没有开国气象的南宋更加显得人心消沉,国势更加萎靡不振。此时满怀爱国激情的青年诗人陆游用其豪边悲壮的笔调唱出了激昂雄壮的战歌,抒发出了国土分裂的悲怯,他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露无遗。
我们在他的爱国诗篇中首先看到的便是诗人渴望故土能够早日恢复,祖国能够早日统一的强烈的愿望。“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要挽天河洗耳恭听洛嵩”“何日王师从天下,雷雨项洞收枪”诗人常常借助他自己丰富的想象把他时刻不忘恢复神州的爱国壮志与理想抒写出来。“昼飞羽檄下列城,夜脱貂裘抚降将”这是诗人想象王师出征北伐,势如破竹、尽复失地的情景;“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一样。”这是对胜利后人民重建家园,四海之内皆和平景象的美好憧憬。为了早日实现这种理想,诗人在梦里也念念不忘收回沦陷区的计划。“梦里都忘困晚途,纵横草疏论迁都”诗人把自己报国,壮国的热忱统统从诗歌中表现出来,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壮志。
南宋统治集团内主和派祸国殃民的罪行及贪生怕死的行径令诗人无比愤慨,他以诗代枪深刻、锐利地揭露了主和派人物所推行的屈辱投降的政策。“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桧)”这种揭露是很深刻的。同时,诗人还刻划了这些人沉湎声色,苟且偷生,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的丑恶嘴脸:“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东家唤客宴画堂,两行玉指调丝簧,锦绣四合如垣墙,微风不动金猊香。”
南宋的黑暗统治,女真族的非法入侵使陆游抱定了爱国复仇的强烈愿望,但是,摆在诗人眼前的却是南宋小朝廷的屈膝偷安,主和派地不断排斥、迫害爱国人物的残酷现实。因此诗人常常感叹:“塞山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得天独厚斑”“胡未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不仅仅是诗人愤慨心情的表露,也是诗人对南宋暗黑统治的强烈控诉。然而诗人不畏难艰,不怕高压,绐终坚持爱国立场,丝毫也没有改变北定中原的理想,他把自己的欢乐、痛苦、理想和现实都写进了作品,形成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自己不复国土心不平的志向。
公元1207年,陆游82岁时,得知朝廷下诏伐金,兴奋之中写下了《老马》一诗。“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表示了“老马”也要奔赴疆的豪情。
公元1210年,85岁的陆游怀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和无极忧国忧民的悲愤,与世长辞了。在他瞑目之前,那顽强的生命火花,作了激情洋溢的爆发,直抒胸臆的呤唱,这就是传诵千古的名诗《示儿》:“死去原知忘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激昂慷慨,雄浑豪放的短短28个字,直接表述了广大人民恢复国土的愿望,洋溢着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陆游的一生,是为国家统一而努力奋斗,努力歌唱的一生。
2、陆 游 与 唐 婉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紹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結为伴侶。两人从小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婉,以至最后发展到強迫卢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來,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給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時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內心里对唐婉的感情並并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宮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頓時湧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離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來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來的这杯苦酒。
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內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裡,将这首《钗头凤》词后头至尾反覆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來。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
世情薄,人情恶,日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签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唐婉不久便郁闷成病而死。陆游得知唐婉的死讯,痛不欲生。为了抒发自己內心的隐痛,他后来曾多次來到沈园题词怀念唐婉。
沈园二首
(一)城上斜阳画角衰,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二)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满庭芳·陆游与唐婉(网友)
雨送黄昏,沈园秋色,恐对城上斜阳。
一杯黄酒,钗凤著宫墙。
纵欲封侯万里,山盟在、锦字几行。
东风恶,欢情难续,幽梦事茫茫。
天凉。
皆错也!治心无药,阑夜彷徨。
恨世情纸薄,殒玉消香。
却问风中旧柳,可曾见、如此文章?
莫停久,空园素壁,最易断柔肠。
(二)精品赏析
1、陆游的诗书? 愤
陆 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两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年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个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筹划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希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巍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 啊!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过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才。“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闻帝杀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帻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然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侂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囷”(《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浑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鲡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③。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④。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⑤。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走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婉延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悯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琉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攀,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楔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人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车,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①。苏拭《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阅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资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谍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方东树《阳昧詹言》)。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临 安 春 雨 初 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此时陆已62岁,在家赋闲了五年,现被启用为严州知府,任前到临安觐见皇帝,在西湖边客栈候见的百无聊赖中写下此诗。首联透出政坛上的倾轧变幻。颔联将时令写得形象而有致(听说此二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欣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是一幅春光明艳图;另也可见诗人一夜未眠的郁闷与惆怅。颈联消遣透出无聊。(陆游草书疏朗有致,风韵潇洒的)尾联不仅有羁旅风尘之苦,又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之意。实反用其意,自我解嘲。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的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这是一首广泛传诵的名作,诗情画意,十分动人。然而,也不是人人都懂其深意,特别是第四句写得太美,容易使人“释句忘篇”。如果不联系作者平生思想、当时境遇,不通观全诗并结合作者其他作品来看,便易误解。
这首诗作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冬。当时,陆游由南郑(今陕西汉中)调回成都,途经剑门山,写了此诗。陆游在南郑,是以左承议郎处于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中,参预军事机密。“大散关头北望拳,自期谈笑扫胡尘”(《忆征西幕中旧事》),讲的就是当时的生活、思想。南郑是当时抗金前方的军事重镇,陆游在那时常常“寝饭鞍马间”(《忆昔》)。而成都则是南宋时首都临安(杭州)之外最繁华的都市。陆游去成都是调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司参议宫;而担任安抚使的又是当时著名诗人,也是陆游好友的范成大。他此行是由前线到后方,由战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劳就逸。然而,诗人是怎样想的呢?
他先写“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陆游晚年说过:“三十年间行万里,不论南北怯登楼”(《秋晚思梁益旧游》)。梁即南郑,益即成都。实则前此的奔走,也应在此“万里“远游”之内。这样长期奔走,自然衣上沾满尘土;而“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兴来买尽市桥酒……如钜野受黄河倾”(《长歌行》),故“衣上征尘”之外,又杂有“酒痕”。“征尘杂酒痕”是壮志末酬,处处伤心(“无处不消魂”)的结果,也是“志士凄凉闲处老”(《病起》)的写照。
“远游无处不消魂”的“无处”(“无一处”即“处处”),既包括过去所历各地,也包括写此诗时所过的剑门,甚至更侧重于剑门。这就是说:他“远游”而“过剑门”时,“衣上征尘杂酒痕”,心中呢?又一次黯然“消魂”。
引起“消魂”的,还是由于秋冬之际,“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而是骑驴回蜀。就“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来说,他不能不感到伤心。当然,李白、杜甫、贾岛、郑棨都有“骑驴”的诗句或故事,而李白是蜀人,杜甫、高适、岑参、韦庄都曾入蜀,晚唐诗僧贯休从杭州骑驴入蜀,写下了“千水千山得得来”的名句,更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骑驴与入蜀,自然容易想到“诗人”。于是,作者自问:我难道只该(合)是一个诗人吗?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不图个人的安逸,不恋都市的繁华,他只是“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语),自不甘心以诗人终老,这才是陆游之所以为陆游。这首诗只能这样解释;也只有这样解,才合于陆游的思想实际,才能讲清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一般地说,这首诗诗句顺序应该是:“细雨”一句为第一句,接以“衣上”句,但这样一来,便平弱而无味了。诗人把“衣上”句写在开头,突出了人物形象,接以第二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概括于七字之中,而且毫不费力地写了出来。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既自问,也引起读者思索,再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农历十一月四日深夜山阴(今浙江绍兴)骤起一场风雨,震响了僵卧孤村的六十八岁诗人的心弦。在此前二年他以“嘲弄风月”的罪名被弹劾罢官,归隐于山阴三山故居,但老骥伏枥而志在千里,此刻诗的灵感又随风雨同至。诗中强烈的报国感情、豪迈的诗风,使人读之足可“发扬矜奋,起痿兴痹”(姚范《援醇堂笔记》)!
当时诗人境遇不佳,罢官时两袖清风,归居后祠禄亦时有中断,故曾有《薪米偶不继戏书》诗;经济上捉襟见肘之外,尚心力交瘁,时常卧病。当他“穷且志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语),仍发出高亢之音。“卧”而“僵”,形体可谓衰朽;“村”而“孤”,处境亦沉湎于一己之否泰荣辱而顾影自怜,他仍“杜门忧国复忧民”(《春晚即事》);其二,“老病虽惫甚,壮气复有余”(《夜读兵书》),诗人“不自哀”是对复国大业仍充满胜利信心。“不自哀”以“僵卧孤村”来反衬,更显得其志坚定不移。
 2、陆游的词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词的上片通过追忆往昔美满的爱情生活,感叹被迫离异的痛苦,分两层。
起首三句为上片第一层,回忆往昔与唐氏偕游沈园的美好情景:"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虽说是回忆,但因为是填词,而不是写散文或回忆录之类,不可能全写,所以只选取了一个场面来写,而这个场面,又是只选取了一两个最富代表性和特征性的情事细节。"红酥手",不仅写出了唐氏为词人殷勤把盏时的美丽姿致同时还有概括唐氏全人之美(包括她的内心美)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这对恩爱夫妻之间的柔情蜜意以及他们婚后生活的美满和幸福。第三句又为这幅春园夫妻把酒图色勒出一个广阔而深远的背景,点明了他们是在共赏春色,而唐氏手臂的红润、酒的黄封以及柳色的碧绿,又使这幅图画有了明丽而和谐和的色彩感。
“东风恶"数句为第二层,写词人被迫与唐氏离异后的痛苦。上一层写春景春情,无限美好,至此实然一转,激愤的感情潮水突地冲破词人心灵的闸门,无可遏止地渲泄下来。"东风恶"三字,一语双关,含蕴很丰富,是全词的关键所在,也是造成词人爱?情悲剧的症结所在。本来,东风可以使大地复苏,给万物带来 勃勃的生机,但是,如果它狂吹乱扫,也会破坏春容春态,下片所云"桃花落,闲池阁",就正是它狂吹乱扫所带来的一种严重后果,故说它"恶"。然而,它主要是一种象喻,象喻造成词人爱情悲剧的"恶"势力。至于陆母是否也在其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只是由于不便明言,而又不能不言,才不得不以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出之。下面一连三句,又进一步把词人怨恨"?东风"的心理抒写出来,并补足一个"恶"字:"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美满姻缘被拆散,恩爱夫妻被迫分离,使用权他们感情上蒙受巨大的折磨,几年来生活带给他们的只是满怀愁怨。这不正如烂漫的春花被无情的东风所摧残,而凋谢飘零吗?接下来,"错,错,错",一连三个字,奔迸而出,感情极为沉痛。但是,到底谁错了?是对自己当初"不敢逆尊者意"而终"与妇诀"的否定吗?是对"尊者"的压迫行为的否定吗?是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否定吗?词人高有明说,也不便于明说,这枚"千斤重的橄榄"(《红楼梦》语)留给了我们读者来噙,来品味。这一层虽直抒胸臆,激愤的感情如江河奔泻,一气贯注;但又不是一泻无余,其中"东风恶"和"错,错,错"云云,就很有味外之味。
词的下片,由感慨往事回到现实,进一步抒写夫妻被迫离异的深哀巨痛,也分两层。
换头三句为第一层,写沈园重逢时唐氏的表现。"春如旧"承上片"满城春色"句而来,这又是此番相逢的背景。依然是从前那样的春日,但是,人却今非昔比了。以前的唐氏,肌肤是那样的红润,焕发着青春的活力;如今,经过"东风"的无情摧残,她憔悴,消瘦了。"人空瘦"句,早说写的只是唐氏容颜方面的变化,但分明表现出"几年离索"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象词人一样,她也为"一怀愁绪"折磨着;象词人一样,她也是旧情不断,相思不舍啊!不然,何至于瘦呢?写容颜形貌的变化以表现内心世界的变化,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常用手法,但瘦则瘦矣,句间何以著一"空"字?"使用权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古诗。陌上桑》)婚姻关系说,两人早已各不相干了,事已至此,不是白白为相思而折磨自己吗?著此一字,就把词人那种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痛伤之感等等,全都表现出来。"泪痕"句通过刻画唐氏的表情动作,进一步表现出此次相逢时她的必情状态。旧园重逢,念及往事,她能不哭、能不泪流满面吗?但词人没直接写泪流满面,而是用白描的手法,写她"泪痕红 鲛绡透",显得更委婉,更沉着,也更形象可感。而一个"透"字,不仅见其流泪之多,亦肯见她伤心之甚。上片第二层写词人自己,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这里写唐氏却改变了手法,只写了她容颜体态的变化和她的痛苦情状。由于这一层所写都从词人眼里看出,所以又具有了"一时双情俱至"的艺术效果。可见词人,不仅深于情,亦且深于言情。词的最后几句,是下片第二层,写词人与唐氏相遇以后的痛苦心情。"桃花落"两句与上片的"东风恶"句遥相照应,又突入景语。虽系景语,但也是的变化却更甚于斯。象桃花一样美丽姣好的唐氏,不是也被无情的"东风"摧残折磨得憔悴消瘦了么?从词不达意人自己的心境来说,不也象"闲池阁"一样凄寂冷落么?一折而兼有二意,却又不着痕迹,很巧妙,也很自然。下面又思索入直接赋情:"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两句早只寥寥八字,却实从千回万转中来。虽说自己情如山石,永永如斯,但是,这样一片赤诚的心意,又如何表达呢?明明在爱,却又不能去爱,明明不能去爱,却又割不断这爱缕情丝。刹那间,有爱,有恨,有痛,有怨,再加上看到唐氏的憔悴容颜和悲戚情状的悲哀,再一次冲胸破喉而出:莫,莫,莫!"事已至此,再也无可被子救、难以挽回了,这万千感慨还想它做什么,说它做什么?于是快刀斩乱麻;罢了,罢了,罢了!明明言犹未尽,意犹未了,情犹未终,却偏偏这么不了了之,而全词也就在这极其沉痛的喟叹声中结束了。
这首词始终转绕着沈园这个特定的空间来安排自己的笔墨,上片由追昔到抚今,而以"东风恶"转捩;过片回到现实,以"春如旧"与上片"满城春色"句相呼应,以"桃花落,闲池阁"与上片"东风恶"句相照应,把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情事和场景历历如绘地"叠映"出来。全词多用对比手法,如上片,越是把往昔夫妻共同生活时的美好情景写得逼切如见,就越使得他们被迫离异后的凄楚心境深切可感,也就是越显出"东风"的无情和可憎,从而形成强烈的感情对比。再如上片写"红酥手",下片写"人空瘦",在鲜明的形象对比中,充分地展示出"几年离索"给唐氏带来的巨大的精神折磨和痛苦。全词节秦急促,声情凄紧,再加上"错,错,错"和"莫,莫,莫"先后两次感叹,荡气回肠,大有恸不忍言、恸不能言的情致总之,这首词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 
卜 算 子咏 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被誉为傲骨奇干的梅花,向来以洁白孤高的化身,出现在古代文人的诗作中。爱国诗人陆游是咏梅的能手,在《剑南诗稿》中保存着为数极多的梅花诗。
陆游笔下的梅花,和一般文人所写的,颇异其趣。它不是“雪满山中高士卧”(高启《梅花》句)的象征,而是“精神每遇雪月见,气力苦战冰霜开;羁臣放士耿独立,淑姬静女知谁媒?摧伤虽多气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故蜀别苑……》咏梅诗句)那样地富有坚强的斗争性格。当然,在他词中的梅花形象,也正是诗人“十年走万里”(《雪后苦寒……》句)受投降派排挤的身世和“思为君王扫河洛”(《戈阳道中遇大雪》)壮志未就的心境的鲜明写照。《卜算子》就是这样。
乾隆二年(1166),陆游因“力说张浚兵”的罪名,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个年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
这首词的上片,以梅花独放于饕风冷雨的寒冬昏夜,寂处于驿外断桥边,阴喻词人的不幸遭遇和不得志的心情。词人饱经忧患,可敬的是始终保持着他的爱国情操,不屑跟排挤他的官僚们争夺荣华。词的下片,便以“春”“群芳”隐喻当时的官场,并表现词人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格,更有力地表现了词人在黑暗的环境里坚持战斗,虽粉身碎骨而此志不移的精神。正因为如此,词中尽管有“寂寞”和“愁”等字面出现,而总的意义却不是消极的。产生这种“寂寞”和“愁”的根源,是罪恶的封建政治。我们现在读它,认识旧时代诗人的不幸,对照开放在东风世界里的梅花,加强生活的幸福感和建设新社会的意志,是有好处的。
咏物词,能抒写作者的主观情思,做到词中有人,不同于单纯写物的试帖诗,这固然是主要的,但如果只是单纯写个人主观情思,而不能做到词中有物,主客观统一,情寄于物,屋因情见,并体现出客观对象的特殊性,也就不能算是咏物的上乘。这词的特色,正在于物我融浃,突出梅花的特性。桥边驿外,黄昏风雨的背景,无意争春,俯视群芳的标格,切定梅花,移用于他花不得。通首不出现梅花字面,却不脱不粘地传出了梅花之神。特别是末二句,更是言简意深,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余地。
诉 衷 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起首两句,从今天追忆当年,无限感愤。“匹马戍梁州”,即指南郑从军生活。“万里觅封侯”,暗用班超事。两句写出当年意气之外。“关河梦断何处“,从当年落到今天。“关河”“何处”关合上文“万里”“梁州”。当年想立功封侯,今天只落得一场梦幻,而且自己也象当年苏秦一样,功业一无所成,而“黑貂之裘敝”,落魄潦倒。这上片四句,两句过去,两句今天,大开大合,感慨无端。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换头处,三个三字句,形式排比,意思贯珠。“胡未灭”联系上片,“万里觅封侯”,就是为了消灭敌人,但是“胡未灭”自己却已老了,双鬓都凋零了。秋天木叶黄落,预示着一年将尽,此处引申为年老衰残。本来应该壮岁从戎,气吞胡虏,现在敌势依然,而自己却老了,这一句联系上片的三四两句。“泪空流”,白白流泪,无补于时。三个字承上两句,无限悲痛。“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结语更加深沉。“心在天山”虽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重点仍在缴应上片“万里”“梁州”,天山在西北,出兵西北,北定中原,自己念念不忘。但是此身却终老江湖,对国事无能为力。过去从政的人,以归隐沧州为晚年从容乐境,陆游从“胡未灭”着笔,却始终“心在天山”,而“身老沧州”和“心”的矛盾无法解决,始终在这种主观想建功立业,客观却是终老家园的矛盾中度日。谁愿意过这样矛盾的日月?这个结语自然唤出“画外之音”。当时的人都能明白,后世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也都明白。这是朝廷屈辱投降政策的罪恶。不直接说出,用问话,更能发人深思。
这首词在结构上不同于一般。一般上下片?各占一半,上片过去,下片今天。这首词上半片两句过去,两句今天。下半片句句今天,而又关合过去。不能用普通的对分法来分。在用语上强烈对比,开合动宕,正好体现作者情绪的激越。词里大量用典,但融合得使你不觉其为典,如“万里封侯”“尘暗貂裘”“心在天山”“沧州”,这些你不知是用典,也能理解词意;知道是用典,领会就分外亲切。这是在语言上值得玩味的地方。
秋 波 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谁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暮云都照开了。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风景区,肯定回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词中没有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但从角声烽火一直到长安景物等待宋军前去,都暗示着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正义战争的前景在内。“中国正义战争的旗帜是拯救中国的旗帜。”(《毛泽东选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正义的战争,是激发爱国军民应用奋战的战斗旗帜,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正义事业。全词的乐观气氛和胜利信念,通过了美的艺术给人以深刻的感染。
长 相 思其一云千重 。水千重 。身在千重云水中。月明收钓筒。
头未童。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尊谁与同。
其 二
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
侧船篷。使江风。蟹舍参差渔市东。到时闻暮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