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环境条件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温度、光照、湿度等各种环境条件,培养基组成,pH值、渗透压等各种化学环境条件都会影响组织培养育苗的生长和发育。
温度 (temperature)
因为温度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因素,所以植物组织培养在最适宜的温度下生长分化才能表现良好,大多数植物组织培养都是 在 23~ 27℃ 之间进行,一般采用 25± 2℃ 。低于 15℃℃ 时培养,
植物组织会表现生长停止,高于 35℃ 时对植物生长不利。但是,
不同植物培养的适温不同,百合的最适温度是 20℃,月季足 25-
27℃,番茄是 28℃ 。温度不仅影响植物组织培养育苗的生长速度,
也影响其分化增殖以及器官建成等发育进程。如烟草芽的形成以 28℃ 为最好,在 120℃ 以下,33℃ 以上形成率皆最低。
不同培养目标采用的培养温度也不同,百合鳞片在 30℃ 以下再生的小鳞茎的发叶速度和百分率都比在 25℃ 以下的高。桃胚在 2—
5℃ 条件进行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有利于提高胚培养成活率。用
35℃ 处理草莓的茎尖分生组织 3— 5d,可得到无病毒苗。
光照 (light)
组织培养中光照也是重要的条件之一,主要表现在光强、光质,以及光照时间方面
1.光照强度 (light intensity)
光照强度对培养细胞的增殖和器官的分化有重要影响,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光照强度对外植体及细胞的最初分裂有明显的影响。
一般来说,光照强度较强,幼苗生长的粗壮,而光照强度较弱幼 苗容易徒长。
2.光质 (light wave)
光质对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组织的增殖以及器官的分化都有明显 的影响。如百合珠芽在红光下培养,8周后,分化出愈伤组织。但在蓝光下培养,几周后才出现愈伤组织,而唐菖蒲子球块接种 15d
后,在蓝光下培养首先出现芽,形成的幼苗生长旺盛,而白光下 幼苗纤细。
3.光周期 (light period)
试管苗培养时要选用一定的光暗周期来进行组织培养,最常用的 周期是 16h的光照,8h的黑暗。研究表明,对短日照敏感的品种的器官组织,在短日照下易分化,而在长日照下产生愈伤组织,有时需要暗培养,尤其是一些植物的愈伤组织在暗下比在光下更好。 如红花、乌饭树的愈伤组织。
湿度 (humidity)
湿度的影响包括培养容器保持和环境的湿度条件,容器内主要受培养基水分含量和封口材料的影响。前者又受琼脂含量的影响。
在冬季应适当减少琼脂用量,否则,将使培养基干硬,以致不利于外植体接触或插进培养基,导致生长发育受阻。封口材料直接影响容器内湿度情况,但封闭性较高的封口材料易引起透气性受阻,也会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影响。
环境的相对湿度可以影响培养基的水分蒸发,一般要求 70%—
80%的相对湿度,常用加湿器或经常洒水的方法来调节湿度。湿度过低会使培养基丧失大量水分,导致培养基各种成分浓度的改变和渗透压的升高,进而影响组织培养的正常进行。湿度过高时,
易引起棉塞长霉,造成污染。
渗透压 (penetrating pressure)
培养基中由于有添加的盐类、蔗糖等化合物,因此,而影响到渗透压的变化。
通常 1— 2个大气压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2个大气压以上就对植物生长有阻碍作用,而 5— 6个大气压植物生长就会完全停止,6个大气压植物细胞就不能生存。
pH值 (pH value)
不同的植物对培养基最适 pH值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表
2— 1),大多在 5,6,5左右,一般培养基皆要求 5.8,
这基本能适应大多植物培养的需要。
pH值适度因材料而异,也因培养基的组成而不同。以硝态氮作氮源和以铵态氮作氮源就不一样,后者较高一些。一般来说当 pH值高于 6,5时,培养基全变硬;
低于 5时,琼脂不能很好地凝固。因为高温灭菌会降低
pH值 (约 0.2— 0.3个 pH值 )因此在配制时常提高 pH值
0,2— 0,3单位。 pH值大小调整可用 0,1M的 NaOH和
0,IM的 HCI来调整。 lml的 NaOH可使 pH值升高 0,2单位,lml的 HCl可使 pH值降低 0,2单位。调节时一定要充分搅拌均匀。
种类 最适 pH值 种类 最适 pH值杜鹃 4.0 月季 5.8
越桔 4.5 胡萝卜、石刁柏 6.0
蚕豆 5.5 桃 7.0
番茄 5.7
不同植物的最适 pH值氧气 (oxygen)
氧气是组织培养中必需的因素,瓶盖封闭时要考虑通气问题,可用附有滤气膜的封口材料。通气最好的是棉塞封闭瓶口,但棉塞易使培养基干燥,夏季易引起污染。固体培养基可加进活性炭来增加通气度,以利于发根。培养室要经常换气,改善室内的通气状况。液体振荡培养时,要考虑振荡的次数、振幅等,
同时要考虑容器的类型、培养基等第二节 培养基的制备
一、母液 (stock solution)的配制和保存
在植物组织培养工作中,配制培养基是日常必备的工作。为简便起见,通常先配制一系列母液,即贮备液。所谓母液是欲配制液的浓缩液,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各物质成分的准确性及配制时的快 速移取,而且还便于低温保藏。一般母液配成比所需浓度高 10-
100倍。母液配制时可分别配成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有机物和激素类等。配制时注意一些离子之间易发生沉淀,如 Ca2+
和 S042+,Ca2+,Mg2+和 PO43-一起溶解后,会产生沉淀,一定要充分溶解再放入母液中。配制母液时要用蒸馏水或重蒸馏水。
药品应选取等级较高的化学纯或分析纯。药品的称量及定容都要准确。各种药品先以少量水让其充分溶解,然后依次混合。一般配成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维生素等母液,其中维生素、
氨基酸类可以分别配制,也可以混在一起。母液配好后放人冰箱 内低温保存,用时再按比例稀释。
母液的配制方法:
单配法:将培养基配方中的各种成分分别配成一定浓度的母液。一般用 a:b表示,即每 b毫升溶液中含有 a毫克溶质。
混配法:将几类营养成分按配方中的用量扩大一定倍数称量,分别溶解后每一类混合在一起定容到一定体积配成混合母液,浓度可用 a mg/L表示,即配制一升培养基吸取该母液 a ml.
生长素配制时可先用少量 95%酒精助溶。 2,4— D可用
O,1mol/ L的 NaOH或 KOH助溶,加入温水定容。生长素常配成 1mg/ ml的溶液贮于冰箱中备用。
细胞分裂素类一般先用少量 1N盐配溶解后,再加入温水冷却后定容,
铁盐配法( MS为例):在装有 400ml 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
2粒苛性钠,溶解后加入 3.73g EDTA-Na2,加热使其全部溶解,然后边搅拌边慢慢加入 2.78g FeSO4.7H2O直至全部溶解,冷却后定容至 500ml,置于冰箱中备用。
第三节 培养基的选择
在建立一个新的实验体系时,为了能研制出一种适合的培养基,最好先由一种已被广泛使用的基本培养基 (如 Ms培养基或 B5培养基 )开始。当通过一系列的实验,
对这种培养基做了某些定性和定量的小变动之后,即有可能得到一种能满足实验需要的新培养基,选择最佳培养基。
常用试验方法主要有单因子试验、多因子试验及广谱实验等。
一、单因子试验
在单因子试验中.由于培养基中其他成分都维持在一般水平上,
所以只变动一个因子,就可以找出这一因子对试验的影响和影响 的程度。例如 Ms基本培养基的其他成分和用量都不变,只变动
NAA用量对某一培养物生根的影响,这种只研究一个因素的试验就是单因子试验。
生物学试验不同于物理学或化学试验,最显著的差别是在生物学试验中必需设置对照组与试验组,试验组可以有一组或几组,随试验的复杂性而设置,对照组也可能有一组以上。试验中要求对照组与试验组中的试验个体,即植物组织块或其他培养物,必须在遗传性、生理状态、前培养条件等方面,尽可能完全一致。以保证试验结果是来源于试验因子,而不是由于试验材料的不一致 导致的。
试验中各处理一般都要设有一定的重复,以取得可靠的试验结果。 随试验规模和要求不同,大多每个项目要有 4— 10瓶,每瓶至少 3
块培养物或 3丛小幼苗。
2种激素 5种浓度的实验组合
6-BA
mg/L) 0 0.5 2.5 5 10
NAA 0 1 2 3 4 5
(mg/L) 0.5 6 7 8 9 10
2.5 11 12 13 14 15
5 16 17 18 19 20
10 21 22 23 24 25
对培养基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进行研究的试验称为多因子实验,试验可采用完全试验方案,也可选用正交设计方案,完全试验方案具有均衡完全的特点,各个因子的每个水平都相互搭配,构成了所有可能的处理组合,如研究 NAA和 6— BA的最佳浓度组合,每个因子各设 5个浓度水平 (0,0.5,2.5,5,10mg/ L),这两种因子各种浓度的所有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具有 25项处理的试验见表 3— 3。
二、多因子试验
完全试验方案试验因子越多,处理数越多,试验越复杂,消耗的精力、物力越多。为了减少试验处理,但又能准确全面地获得试验信息,通常采用正交试验。例如,采用正交设计,在使用此表时就可以安排 4个因子,3种水平的试验,一共做 9种不同搭配的试验,其结果相当于做了 27次种种搭配的试验。正交试验虽然是多因素搭配在一起的试验,但是在试验结果的分析中,每一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却又能够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因此,一次系统的试验结果,就可以把问题分析得清清楚楚,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成倍的收获。在组织培养研究中,可用于同时探求培养基中适宜的几种成分的用量,如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糖和其他成分的用量。
三、逐步添加和逐步排除的试验方法
在植物组织分化与再生的研究中,在没有取得可靠的分化与再生之前,往往添加各种有机营养成分,而在取得了稳定的再生之后,就可以逐步减少这些成分。在逐步添加时是使试验成功,在逐步减少时是缩小范围,以便找到最有影响力的因子,或是为了实用上的需要竭力使培养基简化,以降低成本和利于推广。在寻求最佳激素配比时,也经常用到这种加加减减的简单方法。
四、广谱实验法
在广谱实验法中,把培养基中所有组分分为 4大类:无机盐、有机营养物质 (蔗糖、氨基酸和肌醇等 )、生长素、
细胞分裂素。对每一类物质选定低 (L)、中 (M)、和高
(H)3个浓度。 4类物质各 3种浓度的自由组合即构成了一项包括 81个处理的实验。在这 81个处理中最好的一个可用 4个字母表示。例如,一个包含中等浓度无机盐,
低等浓度生长素、中等浓度细胞分裂素和高等浓度有机营养物质的处理即可表示为 MLMH。达到这个阶段,
再试用不同类型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即可找到培养基的最佳配方。这是因为不同类型的生 K素和细胞分裂素对不同植物的活性有所不同。
第四章 操作技术第一节 灭菌和接种
灭菌是组织培养重要的工作之一。初学者首先要清楚有菌和无菌的范畴。有菌的范畴是:凡是暴露在空气中的物体,接触自然水源的物体,至少它的表面都是有菌的。依此观点,无菌室等未经处理的地方、超净台表面、简单煮沸的培养基、我们使用的刀、剪在未处理之前、我们身体的整个外表及与外界相连的内表,
如整个消化道、呼吸道,即我们呼出的气体、培养容器无论洗得多干净等等都是有菌的。
这里所指的菌,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及其他微生物。茵的特点是:极小,肉眼看不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人。在自然条件下忍耐力强,
生活条件要求简单,繁殖力极强,条件适宜时便可大量滋生。
无菌的范畴是:经高温灼烧或一定时间蒸煮过后的物体,经其他物理的或化学的灭菌方法处理后的物体 (当然这些方法必须已经证明是有效的 ),高层大气、岩石内部、健康的动、
植物的不与外部接触的组织内部,强酸强碱,化学元素灭菌剂等表面和内部等等都是无菌的。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地球表面无菌世界要比有菌世界小得多。
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物体表面和孔隙内的一切微生物或生物体,即把所有生命的物质全部杀死。与此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消毒,它指杀死、消除或充分抑制部分微生物,
使之不再发生危害作用,显然经过消毒,许多细菌芽孢、霉菌的厚垣孢子等不会完全杀死,即由于在消毒后的环境里和物品上还有活着的微生物,所以通过严格灭菌的操作空间
(接种室、超净台、等 )和使用的器皿,以及操作者的衣着和手都不带任何活着的微生物。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操作,
就叫做无菌操作。
常用的灭菌方法
常用的灭菌方法可分为物理的和化学的两类,即:物理方法如干热 (烘烧和灼烧 )、
湿热 (常压或高压蒸煮 )、射线处理 (紫外线、超声波、微波 )、过滤、清洗和大量无菌水冲洗等措施;化学方法是使用升汞、甲醛、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来苏儿、漂白粉、次氯酸钠、抗菌素、酒精化学药品处理。这些方法和药剂要根据工作中的不同材料不同目的适当选用。
湿热灭菌(培养基)
培养基在制备后的 24h内完成灭菌工序。高压灭菌的原理是:在密闭的蒸锅内,其中的蒸气不能外溢,压力不断上升,使水的沸点不断提高,从而锅内温度也随之增加。在 o,1MPa的压力下,锅内温度达 121℃ 。在此蒸气温度下,可以很快杀死各种细菌及其高度耐热的芽孢。
注意完全排除锅内空气,使锅内全部是水蒸气,灭菌才能彻底。高压灭菌放气有几种不同的做法,但目的都是要排净空气,使锅内均匀升温,保证灭菌彻底。
常用方法是:关闭放气阀,通电后,待压力上升到
O,05MPa时,打开放气阀,放出空气,待压力表指针归零后,再关闭放气阀。关阀再通电后,压力表上升达到 0,1MPa时压力 0,1-0,15MPa,20min。
对高压灭菌后不变质的物品,如无菌水、栽培介质、接种用具,
可以延长灭菌时间或提高压力。而培养基要严格遵守保压时间,
既要保压彻底,又要防止培养基中的成分变质或效力降低,不能 随意延长时间。
对于一些布制品,如实验服、口罩等也可用高压灭菌。洗净晾干 后用耐高压塑料袋装好,高压灭菌 20-30min。
高压灭菌前后的培养基,其 pH值下降 0.2-0.3单位。高压后培养基
pH值的变化方向和幅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在高压灭菌前用碱调高
pH值至预定值的则相反。培养基中成分单一时和培养基中含有高或较高浓度物质时,高压灭菌后的 pH值变化幅度较大,甚至可大于 2个 pH值单位。环境 pH值的变化大于 0.5单位就有可能产生明显的生理影响。
高压灭菌通常会使培养基中的蔗糖水解为单糖,从而改变培养基 的渗透压。在 8%-20%蔗糖范围内,高压灭菌后的培养基约升高
0,43倍。
培养基中的铁在高压灭菌时会催化蔗糖水解,可使 15%-25%的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培养基值小于 5.5,其水解量更多,培养基中添加 0.1%活性炭时,高压下蔗糖水解大大增强,添加 1%活性炭,蔗糖水解率可达 5%。
防止高压灭菌培养基变化的方法:
(1)经常注意搜集有关高压灭菌影响培养基成分的资料,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设计培养基配方时尽量采用效果类似的稳定试剂并准确掌握剂量。如避免使用果糖和山梨醇而用甘露醇,以 IBA代替
IAA,控制活性炭的用量 (在 0.1%以下 )注意 pH值对高压灭菌下培养基中成分的影响等。
(3)配制培养基时应注意成分的适当分组与加入的顺序。如将磷、钙和铁放在最后加入。
(4)注意高压灭菌后培养基 pH值的变化及回复动态。如高压灭菌后的 pH值常由 5.80升高至 6.48。而 96h后又回降至 5.8左右。这样在实验中就可以根据这一规律加以掌握。
灼烧灭菌 ( 用于无菌操作的器械 )
在无菌操作时,把镊子、剪子、解剖刀等浸入 95%的酒精中,使用之前取出在酒精灯火焰卜灼烧火菌。冷却后,立即使用。操作中可采用 250或 500ml的广口瓶,放入 95%的酒精,以便插入工具。
干热灭菌( 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
干热灭菌是利用烘箱加热到 160-180~C的温度来杀死微生物。由于在干热条件下,细菌的营养细胞的抗热性大为提高,接近芽抱的抗热水平,通常采用 170℃ 持续
90min来灭菌。干热灭菌的物品要预先洗净并干燥,工具等要妥为包扎,以免灭菌后取用时重新污染。包扎可用耐高温的塑料。灭菌时应渐进升温,达到顶定温度后记录时间。烘箱内放置的物品的数量不宜过多,
以免妨碍热对流和穿透,到指定时间断电后,待充分冷凉,才能打开烘箱,以免因骤冷而使器皿破裂。干热灭菌能源消耗太大,浪费时间。
过滤灭菌(不耐热的物质 )
一些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玉米素、脱落酸和某些维生素是不耐热的,不能用高压灭菌处理,通常采用过滤灭菌方法。
防细菌滤膜的网孔的直径为 0.45μm以下,当溶液通过滤膜后,细菌的细胞和真菌的孢子等因大于滤膜直径而被阻,在需要过滤灭菌的液体量大时,常使用抽滤装置;液量小时,可用注射器。使用前对其高压灭菌,将滤膜装在注射器的靠针管处,将待过滤的液体装入注射器,
推压注射器活塞杆,溶液压出滤膜,从针管压出的溶液就是无菌溶液。
紫外线和熏蒸灭菌(空间)
(1)紫外线灭菌 在接种室、超净台上或接种箱里用紫外灯灭菌。紫外线灭菌是利用辐射因子灭菌,细菌吸收紫外线后,蛋白质和核酸发生结构变化,引起细菌的染色体变异,造成死亡。紫外线的波长为 200— 300nm,其中以 260nm的杀菌能力最强,但是由于紫外线的穿透物质的能力很弱,所以只适于空气和物体表面的灭菌,而且要求距照射物以不超过 1.2m为宜。
(2)熏蒸灭菌 用加热焚烧、氧化等方法,使化学药剂变为气体状态扩散到空气中,
以杀死空气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这种方法简便,只需要把消毒的空间关闭紧密即可。
常用熏蒸剂是甲醛,熏蒸时,房间关闭紧密,按 5— 8ml/ m3用量,将甲醛置于广口容器中,加 5g/m3高锰酸钾氧化挥发。熏蒸时,房间可预先喷湿以加强效果。冰醋酸也可进行加热熏蒸,但效果不如甲醛。
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很多,它们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或竞争其酶系统,或降低其表面张力,增加菌体细胞浆膜的通透性,使细胞破裂或溶解。一般说来,
温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杀菌效果越好。另外,由于消毒剂必须溶解于水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要制成水溶状态,如升汞与高锰酸钾。还有消毒剂的浓度一般是浓度越大,杀菌能力越强,但石炭酸和酒精例外。
喷雾灭菌(物体表面)
物体表面可用一些药剂涂擦、喷雾灭菌。
如桌面、墙面、双手、植物材料表面等,
可用 70%的酒精反复涂擦灭菌,l%-2%的来苏儿溶液以及 0.25%— 1%的新洁尔灭也可以。
植物材料表面用消毒剂灭菌
从外界或室内选取的植物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各种微生物。这些污染源一旦带人培养基,便会造成培养基污染。
因此,植物材料必须经严格的表面灭菌处理,再经无菌操作手续接到培养基上,
这一过程叫做接种。
第一步,将采来的植物材料除去不用的部分,将需要的部分仔细洗干净,
如用适当的刷子等刷洗。把材料切割成适当大小,即灭菌容器能放人为宜。置自来水龙头下流水冲洗几分钟至数小时,冲洗时间视材料清洁程度而宜。易漂浮或细小的材料,可装入纱布袋内冲洗。流水冲洗在污染 严重时特别有用。
洗时可加入洗衣粉清洗,然后再用自来水冲净洗衣粉水。洗衣粉可除去轻度附着在植物表面的污物,除去脂质性的物质,便于灭菌液的直接接 触。当然,最理想的清洗物质是表面活性物质 — 吐温。
第二步 是对材料的表面浸润灭菌。要在超净台或接种箱内完成,准备好消毒的烧杯、玻璃棒,70%酒精、消毒液、无菌水、手表等。用 70%酒精浸 10~ 30s。由于酒精具有使植物材料表面被浸湿的作用,加之 70%酒精穿透力强,也很易杀伤植物细胞,所以浸润时间不能过长。有一些特殊的材料,如果实、花蕾、包有苞片、苞叶等的孕穗,多层鳞片的休眠 芽等等,以及主要取用内部的材料,则可只用 70%酒精处理稍长的时间。
处理完的材料在无菌条件下,待酒精蒸发后再剥除外层,取用内部材料。
第三步 是用灭菌剂处理。表面灭菌剂的种类较多,可根据情况选取 1— 2种使用见表。
灭菌剂使用浓度
(%)
持续时间
( min)
去除的难易 效果次氯酸钙 9~10 5~30 易 很好次氯酸钠 2 5~30 易 很好氯化汞 0.1~1 5~8 较难 最好抗菌素 4~50mg/L 30~60 中 较好常用灭菌剂使用浓度及效果比较表
上述灭菌剂应在使用前临时配制,氯化汞可短期内贮用。次氯酸钠和次氯酸钙都是利用分解产生氯气来杀菌的,故灭菌时用广口瓶加盖较好;
升汞是由重金属汞离子来达到灭菌的;过氧化氢是分解中释放原子态氧 来杀菌的,这种药剂残留的影响较小,灭菌后用无菌水涮洗 3— 4次即可;
由于用升汞液灭菌的材料,难以对升汞残毒较难去除,所以应当用无菌 水涮洗 8~ 10次,每次不少于 3min,以尽量去除残毒。
灭菌时,把沥干的植物材料转放到烧杯或其他器皿中,记好时间,倒人消毒溶液,不时用玻璃棒轻轻搅动,以促进材料各部分与消毒溶液充分 接触,驱除气泡,使消毒彻底。在快到时间之前 1— 2min,开始把消毒液倾人一备好的大烧杯内,要注意勿使材料倒出,倾净后立即倒入无菌水,
轻搅涮洗。灭菌时间是从倒人消毒液开始,至倒入无菌水时为止。记录时间还便于比较消毒效果,以便改正。灭菌液要充分浸没材料,宁可多 用些灭菌液,切勿勉强在一个体积偏小的容器中使用很多材料灭菌。
在灭菌溶液中加吐温 — 80或 Tnton X效果较好,这些表面活性剂主要作用是使药剂更易于展布,更容易浸人到灭菌的材料表面。但吐温加人后对材料的伤害也在增加,应注意吐温的用量和灭菌时间,一般加入灭菌液 的 O.5%,即在 100ml加入 15滴。
最后一步 是用无菌水涮洗,涮洗要每次 3min左右,视采用的消毒液种类,
涮洗 3-l0次左右。无菌水涮洗作用是免除消毒剂杀伤植物细胞的副作用。
二、无菌操作
接种时由于有一个敞口的过程,所以是极易引起污染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由空气中的细菌和工作人员本身引起,接种室要严格进行空间消毒。接种室内保持定期用 1%— 3%的高锰酸钾溶液对设备、墙壁、地板等进行擦洗。除了使用前用紫外线和甲醛灭菌外,还可在使用期间用 70%的酒精或 3%的来苏儿喷雾,使空气中灰尘颗粒沉降下来。无菌操作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在接种 4h前用甲醛熏蒸接种室,并打开其内紫外灯进行灭菌;
(2)在接种前 20min,打开超净工作台的风机以及台上的紫外灯;
(3)接种员先洗净双手,在缓冲间换好专用实验服,并换穿拖鞋等;
(4)上工作台后,用酒精棉球擦拭双手,特别是指甲处。然后擦拭工作台面;
(5)先用酒精棉球擦拭接种工具,再将镊子和剪子从头至尾过火一遍,然后反复过火尖端处,对培养皿要过火烤干;
(6)接种时,接种员双手不能离开工作台,不能说话、走动和咳嗽等;
(7)接种完毕后要清理干净工作台,可用紫外灯灭菌 30min。
若连续接种,每 5天要大强度灭菌一次。
三、接种
(1)将初步洗涤及切割的材料放人烧杯,带入超净台上,用消毒剂灭菌,
再用无菌水冲洗,最后沥去水分,取出放置在灭过菌的 4层纱布上或滤纸上。
(2)材料吸干后,一手拿镊子,一手拿剪子或解剖刀,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切割。如叶片切成 0.5cm见方的小块;茎切成含有一个节的小段。微茎尖要剥成只含 l— 2片幼叶的茎尖大小等。在接种过程中要经常灼烧接种器械,防止交叉污染。
(3)用灼烧消毒过的器械将切割好的外植体插植或放置到培养基上。具体操作过程是:先解开包口纸,将试管几乎水平拿着,使试管囗靠近酒精灯火焰,并将管口在火焰上方转动,使管口里外灼烧数秒钟。若用棉塞盖口,可先在管口外面灼烧,去掉棉塞,再烧管口里面。然后用镊子夹取一块切好的外植体送入试管内,轻轻插入培养基。若是叶片直接附在 培养基上,以放 1— 3块为宜。至于材料放置方法除茎尖、茎段要正放 (尖端向上 )外,其他尚无统一要求。放置材料数量现在倾向少放,通过统计认为:对外植体每次接种以一支试管放一枚组块为宜,这样可以节约培养基和人力,一旦培养物污染可以抛弃,接完种后,将管口在火焰上再 灼烧数秒钟。并用棉塞,塞好后,包上包口纸,包囗纸里面也要过火。
第二节 培养和驯化
指把培养材料放在培养室 (有光照、温度条件 )
里,使之生长,分裂和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或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的过程。
1.培养方法
(1)固体培养法即用琼脂固化培养基来培养植物材料的方法。是现在最常用的方法。虽然该方法设备简单,易行,但养分分布不均,生长速度不均衡,并常有褐化中毒现象发生。
(2)液体培养法即用不加固化剂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植物材料的方法。
由于液体中氧气含量较少,所以通常需要通过搅动或振动培养液的方法以确保氧气的供给,采用往复式摇床或旋转式摇床进行培养,其速度一般为 50-100r/ min,
这种定期浸没的方法,既能使培养基均一,又能保证氧气的供给。
2.培养步骤
(1)初代培养初代培养旨在获得无菌材料和无性繁殖系。
即接种某种外植体后,最初的几代培养。初代培养时,常用诱导或分化培养基,即培养基中含有较多的细胞分裂素和少量的生长素。初代培养建立的无性繁殖系包括:茎梢、芽丛、胚状体和原球茎等。根据初代培养时发育的方向可分为:
1)顶芽和腋芽的发育
采用外源的细胞分裂素,可促使具有顶芽或没有腋芽的休眠侧芽启动生长,从而形成 一个微型的多枝多芽的小灌木丛状的结构。在几个月内可以将这种丛生苗的一个枝条转接继代,重复芽 —— 苗增殖的培养,并且迅速获得多数的嫩茎。然后将一部分嫩茎转移到生根培养基上,就能得到可种植到土壤中去的完整的小植株。一些木本植物和少数草本植物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再生繁殖,如月季、茶花、菊花、香石竹等等。
这种繁殖方式也称作微型扦插,它不经过发生愈伤组织而再生,所以是最能使无性系后代保持原品种特性的一种繁殖方式。
适宜这种再生繁殖的植物,在采样时,只能采用顶芽、侧芽或带有芽的茎切段,其他如种子萌发后取枝条也可以。
茎尖培养可看作是这方面较为特殊的一种方式。它采用极其幼嫩的顶芽的茎尖分生组织作为外植体进行接种。在实际操作中,采用包括茎尖分生组织在内的一些组织来培养,这样便保证了操作方便以及容易成活。
用靠培养定芽得到的培养物一般是茎节较长,有直立向上的茎梢,扩繁时主要用切割茎段法,如香石竹、矮牵牛、菊花等。但特殊情况下也会生出不定芽,形成芽丛。
2)不定芽的发育
在培养中由外植体产生不定芽,通常首先要经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的细胞。然后,经再分化,即由这些分生组织形成器官 原基,它在构成器官的纵轴上表现出单向的极性 (这与胚状体不同 )。多数情况下它先形成芽,后形成根。
另一种方式是从器官中直接产生不定芽,有些植物具有从各个器官上长出不定芽的能力如矮牵牛、福禄考、悬钩子等。当在试管培养的条件下,培养基中提供了营养,特别是提供了连续不断植物激素的供应,使植物形成不定芽的能力被大大地激发起来。许多种类的外植体表面几乎全部为不定芽所覆盖。在许多常规方法中不能无性繁殖的种类,在试管条件下却能较容易地产生不定芽而再生,如柏科,松科,银杏等一些植物。许多单子叶植物储藏器官能强烈地发生不定芽,用臼合鳞片的切块就可大量形成不定 鳞茎。
在不定芽培养时,也常用诱导或分化培养基。用靠培养不定芽得 到的培养物,一般采用芽丛进行繁殖,如非洲菊、草莓等。
3)体细胞胚状体的发生与发育
体细胞胚状体类似于合子胚但又有所不同,它也通过球形、心形、鱼雷形和子叶形的胚胎发育时期,最终发育成小苗。但它是由体细胞发生的。胚状体可以从愈伤组织表面产生,也可从外植体表面已分化的细胞中产生,或从悬浮培养的细胞中产生,也可从外植体表面已分化的细胞中产生,或从悬浮培养的细胞中产生。
(2)继代培养
在初代培养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芽、苗、胚状体和原球茎等,数量都还不多,它们需要进一步增殖,使之越来越多,从而发挥快速繁殖的优势。
继代培养是继初代培养之后的连续数代的扩繁培养过程。旨在繁殖出相当数量的无根苗,最后能达到边繁殖边生根的目的。继代培养的后代是按几何级数增加的过程。如果以 2株苗为基础,那么经 10代将生成 210株苗。
继代培养中扩繁的方法包括:切割茎段、分离芽丛、分离胚状体、分离原球茎等。切割茎段常用于有伸长的茎梢、茎节较明显的培养物。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能保持母种特性。培养基常是 MS0基本培养基;分离芽丛适于由愈伤组织生出的芽丛。培养基常是分化培养基。若芽丛的芽较小,可先切成芽丛小块,放人 MS0培养基中,待到稍大时,再分离开来继续培养。
增殖使用的培养基对于一种植物来说每次几乎完全相同.由于培养物在接近最良好的环境条件,营养供应和激素调控下,排除了其他生物的竞争,所以能够按几何级数增殖;;
在快速繁殖中初代培养只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而继代培养则是经常性不停的进行过程。但在达到相当的数量之后,则应考虑使其中一部分转入生根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增殖只是贮备母株,而生根才是增殖材料的分流,生产出成品。
培养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初代培养外植体的褐变
外植体褐变是指在接种后,其表面开始褐变,
有时甚至会使整个培养基褐变的现象。它的出现是由于植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而使细胞的代谢发生变化所致。在褐变过程中,
会产生醌类物质,它们多呈棕褐色,当扩散到培养基后,就会抑制其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所接种外植体的培养。
褐变的主要原因
① 植物品种 研究表明,在不同品种间的褐变现象是不同的。由于多酚氧化酶活性上的差异,因此,有些花卉品种的外植体在接种后较容易褐变,而有些花卉品种的外植体在接种后不容易褐变。 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有所选择,对不同的品种分别进行处理。
② 生理状态 由于外植体的生理状态不同,所以在接种后褐变程度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处于幼龄期的植物材料褐变程度较浅,
而从已经成年的植株采收的外植体,由于含醌类物质较多,因此褐变较为严重。一般来说,幼嫩的组织在接种后褐变程度并不明 显,而老熟的组织在接种后褐变程度较为严重。
③ 培养基成分 浓度过高的无机盐会使某些观赏植物的褐变程度增加,此外,细胞分裂素的水平过高也会刺激某些外植体的多酚氧 化酶的活性,从而使褐变现象加深。
④ 培养条件不当 如果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培养时间过长等,均可使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提高,从而加速被培养的外植体的褐变程 度。
减轻褐变现象发生的方法
① 选择合适的外植体 一般来说,最好选择生长处于旺盛的外植体,这样可以使褐变现象明显减轻。
② 合适的培养条件 无机盐成分、植物生长物质水平、
适宜温度、及时继代培养均可以减轻材料的褐变现象。
③ 使用抗氧化剂 在培养基中,使用半胱氨酸、抗坏血酸,PVP等抗氧化剂能够较为有效地避免或减轻很多外植体的褐变现象。另外,使用 0.1%-0.5%的活性炭对防止褐变也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④ 连续转移 对容易褐变的材料可间隔 12~24h的培养后,
再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这样经过连续处理 7-l0d后,
褐变现象便会得到控制或大为减轻。
继代培养时材料的玻璃化
实践表明,当植物材料不断地进行离体繁殖时,有些培养物的嫩茎、叶片往往会呈半透明水渍状,这种现象通常称为玻璃化。它的出现会使试管苗生长 缓慢、繁殖系数有所下降。玻璃化为试管苗的生理失调症。
因为出现玻璃化的嫩茎不宜诱导生根,因此,使繁殖系数大为降低。在不同的种类、品种间,试管苗的玻璃化程度也有所差异。当培养基上细胞分裂素水平较高时,也容易出现玻璃化现象。在培养基中添加少量聚乙烯醇、脱落 酸等物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玻璃化的现象发生。
呈现玻璃化的试管苗,其茎、叶表面无蜡质,体内的极性化合物水平较高,
细胞持水力差,植株蒸腾作用强,无法进行正常移栽。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 培养容器中空气湿度过高,透气性较差造成的,其具体解决的方法为:
① 增加培养基中的溶质水平,以降低培养基的水势;
② 减少培养基中含氮化合物的用量;
③ 增加光照;
④ 增加容器通风,最好进行 CO2施肥,这对减轻试管苗玻璃化的现象有明显的作用;
⑤ 降低培养温度,进行变温培养,有助于减轻试管苗玻璃化的现象发生;
⑥ 降低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含量,可以考虑加入适量脱落酸。
3.生根培养
当材料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就要使部分培养物分流到生根培养阶段 。 若不能及时将培养物转到生根培养基上去,就会使久不转移的苗子发黄老化,或因过分拥挤而使无效苗增多造成抛弃浪费 。 根培养是使无根苗生根的过程,这个过程目的是使生出的不定根浓密而粗壮 。 生根培养可采用 1/ 2或者 1/4MS培养基,全部去掉细胞分裂素,并加入适量的生长素 (NAA,IBA
等 )。
诱导生根方法:
① 将新梢基部浸入 50或 100× 10-6I IBA溶液中处理 4— 8h; ② 在含有生长素的培养基中培养 4-6d; ③ 直接移入含有生长素的生根培养基中 。 上述三种方法均能诱导新梢生根,但前二种方法对新生根的生长发育则更为有利 。 而第三种对幼根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
其原因是当根原始体形成后较高浓度生长素的继续存在,则不利于幼根的生长发育 。 不过这种方法比较可行 。
另外也可采用下列方法就可生根:①延长在增殖培养基中的培养时间;②有意降低一些增殖倍率,减少细胞分裂素的用量 (即将增殖与生根合并为一步 );③切割粗壮的嫩枝在营养钵中直接生根,
此方法则没有生根阶段。可以省去一次培养基制作,切割下的插穗可用生长素溶液浸蘸处理,但这种方法只适于一些容易生根的作物。
另外少数植物生根比较困难时,则需要在培养基中放置滤纸桥,
使其略高于液面,靠滤纸的吸水性供应水和营养,从而诱发生根。
从胚状体发育成的小苗,常常有原先已分化的根,这种根可以不经诱导生根阶段而生长 。 但因经胚状体途径发育的苗数特别多,并且个体较小,所以也常需要一个低浓度或没有植物激素的培养基培养的阶段,以便壮苗生根 。
试管内生根壮苗的阶段,为了成功地将苗移植到试管外的环境中,以使试管苗适应外界的环境条件 。 通常不同植物的适宜驯化温度不同 。 如菊花,以 18~ 20℃ 为宜 。 实践证明植物生长的温度过高不但会牵涉到蒸腾加强 。 而且还牵涉到菌类易滋生的问题 。 温度过低使幼苗生长迟缓,或不易成活 。
春季低温时苗床可加设电热线,使墓质温度略高于气温 2~
3℃,这不但有利于生根和促进根系发达,而且还有利于提前成活 。
移植到试管外的植物苗光强度应比移植前培养有所提高,
并可适应强度较高的漫射光,(约 4000h左右 ),以维持光合作用所需光照强度。但光线过强刺激蒸腾加强,会使水分平衡的矛盾更尖锐。
二、试管苗移栽驯化
试管苗移栽是组织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这个工作环节做不好,就会造成前功尽弃 。 为了做好试管苗的移栽,应选择合适的基质,并配合以相应的管理措施,
才能确保整个组织培养工作的顺利完成 。
试管苗由于是在无菌、有营养供给、适宜光照和温度近 100%的相对湿度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因此,在生理、形态等方面都与自然条件生长的正常小苗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必须通过炼苗,例如通过控水、减肥、
增光、降温等措施,使它们逐渐地适应外界环境,从而使生理、形态、组织上发生相应的变化,使之更适合于自然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试管苗顺利移栽成功。
从叶片上看,试管苗的角质层不发达,叶片通常没有表皮毛,或仅有较少表皮毛,甚至叶片上出现了大量的水孔,而且,气孔的数量、大小也往往超过普通苗。由此可知,试管苗更适合于高湿的环境生长,当将它们移栽到试管外环境时,试管苗失水率会很高,非常容易死亡。
因此,为了改善试管苗的上述不良生理、形态特点,则必须经过与外界相适应的驯化处理另外,对栽培驯化基质要进行灭菌,因为试管苗在无菌的环境中生长,对外界细菌、真菌的抵御能力极差。为了提高其成活率,在培养基质中可掺入 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200-500倍液,
以进行灭菌处理。,通常采取的措施有:对外界要增加湿度、减弱光照;对试管内要通透气体、增施二氧化碳肥料、逐步降低空气湿度等。
移栽用基质
适合于栽种试管苗的基质要具备透气性,保湿性和一定的肥力,容易灭菌处理,并不利于杂菌滋生的特点,一般可选用珍珠岩,蛭石,砂子等 。 为了增加粘着力和一定的肥力可配合草炭土或腐殖土 。 配时需按比例搭配,
一般用珍珠岩,蛭石,草炭土或腐殖土比例为 1:1:0.5。 也可用砂子:草炭土或腐殖土为 1:1。 这些介质在使用前应高压灭菌 。 或用至少 3h烘烤来消灭其中的微生物 。 要根据不同植物的栽培习性来进行配制,这样才能获得满意的栽培效果 。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试管苗栽培基质 。
(1)河砂,河砂分为粗砂,细砂两种类型 。 粗砂即平常所说的河砂,其颗粒直径为 1— 2mm。 细砂即通常所说的面砂,其颗粒直径为 0.1— 0.2mm。
河砂的特点是排水性强,但保水蓄肥能力较差,一般不单独用来直接栽种试管苗 。
(2)草炭土,草炭土是由沉积在沼泽中的植物残骸经过长时间的腐烂所形成,
其保水性好,蓄肥能力强,呈中性或微酸性反应,但通常不能单独用来栽种试管苗,宜与河砂等种类相互混合配成盆土而加以使用 。
(3)腐殖土,腐殖土是由植物落叶经腐烂所形成 。 一种是自然形成,一种是人为造成,人工制造时可将秋季的落叶收集起来,然后埋人坑中,灌水压实令其腐烂 。 第二年春季将其取出置于空气中,在经常喷水保湿的条件下使其风化,然后过筛即可获得 。 腐叶上含有大量的矿质营养,有机物质,
它通常不能单独使用 。 掺有腐殖土的栽培基质有助于植株发根 。
移栽前的练苗
移栽前可将培养物不开口移到自然光照下锻炼 2— 3d,让试管苗接受强光的照射,
使其长得壮实起来,然后再开口练苗 1—
2d,经受较低湿度的处理,以适应将来自然湿度的条件 。
移栽和幼苗的管理
从试管中取出发根的小苗,用自来水洗掉根部粘着的培养基,要全部除去,以防残留培养基滋生杂菌。但要轻轻除去,
应避免造成伤根。栽植时用一个筷子粗的竹签在基质中插一小孔,然后将小苗插入,注意幼苗较嫩,防止弄伤,栽后把苗周围基质压实,栽前基质要浇透水。
栽后轻浇薄水。再将苗移入高湿度的环境中。保证空气湿度达 90%以上。
(1)保持小苗的水分供需平衡 。 在移栽后 5-7d内,应给予较高的空气湿度条件,使叶面的水分蒸发减少,尽量接近培养瓶的条件,
让小苗始终保持挺拔的状态 。 保持小苗水分供需平衡首先营养钵的培养基质要浇透水,所放置的床面也要浇湿,然后搭设小拱棚,
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并且初期要常喷雾处理,保持拱棚薄膜上有水珠出现 。 当 5— 7d后,发现小苗有长趋势,可逐渐降低湿度,减少喷水次数,将拱棚两端打开通风,使小苗适应湿度较小的条件 。
约 15d以后揭去拱棚的薄膜,并给予水分控制,逐渐减少浇水,促进小苗长得粗壮 。
(2)防止菌类滋生。由于试管苗原来的环境是无菌的,移出来以后难以保持完全无菌,因此,应尽量不使菌类大量滋生,以利成活。
所以应对基质进行高压灭菌或烘烤灭菌。可以适当使用一定浓度的杀菌剂以便有效地保护幼苗,如多菌灵、托布津,浓度 800—
1000倍,喷药宜 7— l0d一次。在移苗时尽量少伤苗,伤口过多,
根损伤过多,都是造成死苗的原因。喷水时可加入 0.1%的尿素,
或用 1/ 2MS大量元素的水溶液作追肥,可加快苗的生长与成活。
(3)一定的温,光条件 。 试管苗移栽以后要保持一定的温光条件,
适宜的生根温度是 18— 200C,冬春季地温较低时,可用电热线来加温 。 温度过低会使幼苗生长迟缓,或不易成活 。 温度过高会使水分蒸发,从而使水分平衡受到破坏,并会促使菌类滋生 。
另外在光照管理的初期可用较弱的光照,如在小拱棚上加盖遮阳网或报纸等,以防阳光灼伤小苗和增加水分的蒸发 。 当小植株有了新的生长时,逐渐加强光照,后期可直接利用自然光照 。 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增强抗性,促其成活 。
(4)保持基质适当的通气性 。 要选择适当的颗粒状基质,保证良好的通气作用 。 在管理过程中不要浇水过多,过多的水应迅速沥除,
以利根系呼吸 。
综上所述,试管苗在移栽的过程中,只要把水分平衡、适宜的介质、控制杂菌和适宜的光、温条件控制好,试管苗是很容易移栽的。
愈伤组织( callus) 的形成和形态发生
植物的脱分化形式有两种,器官发生型和胚胎发生型,在有些情况下,再分化可以直接发生于脱分化的细胞中,无须经历愈伤组织阶段,但大多数情况下,
再分化过程是在愈伤组织细胞中发生的。
一,愈伤组织形成的条件
虽然如全能性所言,发育和分化过程并不导致细胞全能性的丧失,
但是,在一个完整的植物中,每个分化细胞都是某个器官和组织中的一个成员,它只能在与其周围成员相互协调和彼此制约当中,
恰如其分地发挥整个植株所赋予它的一定的功能,而不具备施展其全能性的外部条件 。 然而,这些细胞若是一旦脱离了母体植株,
摆脱了原来所受到的遗传上的控制和生理上的制约,在不定期下的培养条件下,就会发生一种回复变化,从而失去分化状态,变为分生细胞,实现脱分化过程 。 然后,这些脱分化细胞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形成愈伤组织 ( 离体隔离 ) 。
大量研究表明,几乎所有高等植物的各种器官,如根、茎、叶和花等,以及各种组织,如皮层、茎髓和形成层等,离体后在适当条件下,都能产生愈伤组织。由此可见,愈伤组织诱导的成败关键主要不是外植体的来源和种类,而是培养条件,其中激素的种类和浓度最为重要。当然,外植体的类型和外植物体原来在植株上所处的位置(反映了内源激素水平)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二,愈伤组织形成的过程
外植体中已分化的活细胞,在外源激素的诱导下通过脱分化后形成愈伤组织,
这一过程被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 ( 诱导期,分裂期和形成期 ) 。
诱导期,细胞分裂的准备期
诱导期是细胞准备进行分裂的时期 。 接种的外植体材料的细胞通常都是成熟细胞,处于静止状态,细胞大小没有多大变化,外观无明显特征,但细胞内物质代谢旺盛,王凯基等 ( 1981)
在研究离体培养的油橄榄茎段时发现,细胞内合成代谢活跃,RNA含量迅速增加,细胞核体积明显增大 。
诱导期的长短,因植物种类和外植体的生理状况和外部因素而异,如胡萝卜的诱导期要好几天,新鲜的菊芋块茎则只要 22h,但菊芋块茎经过 5个月的贮藏后,诱导期则须延长到 40h以上 。
分裂期,细胞从开始分裂到持续分裂的时期
分裂期是指细胞通过一分为二的分裂,不断增生子细胞的过程 。 外植体的细胞一旦经过诱导,其外层细胞开始迅速分裂,
使细胞脱分化 。 分裂期主要表现如下:
1.细胞的 数目迅速增加 。 如胡萝卜培养 7天后,细胞数可增加
10倍 。
2.每个细胞 平均鲜重下降 。 这是由于细胞鲜重的增加不如细胞数目的增加快的缘故 。
3.细胞体积小,内无液泡,如同根尖和茎尖的分生组织细胞特性 。
4,细胞的核和核仁增大到最大 。
5.细胞中 RNA含量减少,而 DNA含量保持不变 。
6,随着细胞不断分裂和组织生长,细胞的总干重、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大大增加,新细胞壁的合成极快 。
总之,分裂期的愈伤组织的共同特征是:
细胞分裂快,结构疏松,缺少有组织的结构,维持其不分化的状态 。
形成期,从愈伤组织到器官发生
形成期是指外植体经过诱导期和分裂期后形成了无序结构的愈伤组织的时期。进入形成期后,细胞的平均大小相对稳定,不再减少,细胞分裂由原来局限在组织外缘的平周分裂转为组织内部较深层局部细胞的分裂,结果形成瘤状或片状的拟分生组织( meristemoid),称做分生组织结节。
分生组织结节可以成为愈伤组织的生长中心,或者进一步分化为维管组织结节 —— 由分生组织结节外围的细胞作平周分裂成为形成层状细胞,并形成了部分维管组织如管胞、
纤维细胞等,但不形成维管系统。由于此期细胞分裂已基本停止,细胞内发生生理代谢等的变化而开始形成一些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因此有人又将此期称为分化期。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脱分化细胞不断进行分裂,从而形成了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以后,
由于营养物质枯竭,水分散失,以及代谢产物的积累,必须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上培养。这个过程叫做继代。通过继代培养,可使愈伤组织无限期地保持在不分的增殖状态。然而,如果让愈伤组织留在原培养基上继续培养而不继代,
它们则不可避免地发生分化,产生新的结构。
三 愈伤组织的生长
一般来说,愈伤组织的增殖生长只 发生 在不与琼脂接触的表面,而与琼脂接触的一面极少细胞增殖,只是细胞分化形成紧密的组织块 。 它是愈伤组织表面或近表面瘤状物生长的结果 。
愈伤组织之间的 质地 有显著不同,有的很松脆,有的很坚实,且这两类愈伤组织可互相转变。其方法是:加入高浓度的生长物质,可使坚实的愈伤组织变为松脆。反之,减低或除去生长物质,则松脆的愈伤组织可以转变为坚实。松脆愈伤组织都有大量的分生组织上中心,进行活跃的细胞分裂,为大而未分化的细胞所分开;而不脆的确良愈伤组织很少分化,大都是高度液泡化的细胞。脆的愈伤组织是进行悬浮培养最适合的材料,稍经机械振荡,即可使组织分散成单细胞或少数几个细胞组成的小细胞团。在培养中细胞产生迅速增殖,而坚实的愈伤组织中的细胞间被果胶质紧紧地粘着,因而往往不能形成良好的悬浮系统。
愈伤组织的质地不同是由其内部结构上的差异所引起的 。 坚实致密的愈伤组织内无大的细胞间隙,而由管状细胞组成维管组织;松脆愈伤组织内有大量的细胞间隙,细胞排列毫无次序 。
生长旺盛的愈伤组织 一般呈奶黄色或白色,有光泽,也有淡绿色或绿色的;老化的愈伤组织多转变为黄色甚至褐色。
外植体的脱分化因植物种类和器官及其生理状况而有很大差别,如烟草,胡萝卜等脱分化较易,而禾谷类的脱分化较难;花器脱分化较易,而茎叶较难;幼嫩组织脱分化较易,而成熟的老组织较难 。
一个多细胞外植体通常包含着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
因此,由它所形成的愈伤组织也是异质性的,其中不同的组分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成完整植株或器官的能力,
即不同的再分化能力 。
以上对愈伤组织形成过程的时期的划分并不具有严格的意义,实际上,特别是分裂期和形成期往往可以出现在同一块组织上。另外,有一些研究者曾反复指出的,虽然细胞脱分化的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形成愈伤组织,但这绝不意味着所有的细胞脱分化的结果都必然形成愈伤组织。相反,脱分化后可直接分化为胚性细胞而形成体细胞胚。
四 愈伤组织的形态发生方式
愈伤组织分生细胞团可进行再分化,即进行形态建成,可再产生完整的植株。
形态建成,外植体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经脱分化、分化或直接发育成各种形态完整的植物体的过程。
在愈伤组织培养物中,细胞分裂常以无规则方式发生,并产生无明显形态或极性的无序结构组织块,这时虽然在愈伤组织中发生了细胞分化,形成维管化组织和瘤状结构,但并无器官发生。只有满足某些条件,才可从愈伤组织发生再分化而产生苗或根的分生组织,甚至胚状体,进而使它发育成苗或完整植株。
在组织培养中,从外植体形成器官或无性系的形态发生,
有下面两种方式:
1,不定芽方式 ( unfixed bud) 指细胞或愈伤组织培养物,通过形成不定芽再生成植株,这是细胞和组织培养中常见的器官发生方式 。 愈伤组织的器官发生顺序有四种情况,( 1) 愈伤组织公有根或芽器官的分别形成,即无根的芽或无芽的根; ( 2) 先形成芽,再在芽伸长后,
在其茎的基部长出极而形成小植株,多数植物属这种情况; ( 3) 先产生根,再从根的基部分化出芽而形成小植株 。 这种情况较难诱导芽的形成,尤其对于单子叶植物;
( 4) 先在愈伤组织的邻近不同部位分别形成芽和根,然后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株小植株 。
2.胚状体方式( somatic embryo) 指由培养细胞诱导分化出的胚胚芽、胚根、胚轴的胚状结构,进而长成完整植株。(以后章节中介绍)
五,愈伤组织形态发生的调控
来源于不同植物或同一种植物不同部们的愈伤组织,在颜色,结构和生长习性上都可能存在差异,其遗传生理功能也可能或是具有胚性,或是不具胚性,在不同的实验中由于目的的不同,对愈伤组织状态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但优良的愈伤组织通常必须具备以下 4个特性中的 2-3个 。
1,高度的胚性或再分化能力,以便从这些愈伤组织得到再生植物 。
2,容易散碎,以便用这些愈伤组织建立优良的悬浮系,
并且在需要时能从中分离出全能性的原生质体 。
3,旺盛的自我增殖能力,以便用这些愈伤组织建立大规模的愈伤组织无性系 。
4,经过长期继代保存而不丧失胚性,有便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各种遗传操作 。
细胞和愈伤组织的形态发生,主要受外植体本身、培养基和培养环境等三大类因素的调控。
( 一 ) 材料本身
1,遗传型 材料的基因型对愈伤组织的器官分化有决定性的影响 。 不同植物种的器官分化明显不同,如烟草,胡萝卜和矮牵年等植物容易诱导器官形成,而禾谷类,豆类,棉花等就比较困难 。
2,器官和部位 通常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或组织所形成的愈伤组织,无论在生理上或形态上,其差别均不大 。 但是对有些植物而言,确有明显差异 。 如油菜的花器官比叶,根易于分化成苗,水稻和小麦幼穗的苗分化频率也比其他器官为高 。
3.年龄 年龄较幼的外植体,不仅易于诱导形成愈伤组织,而且也容易诱导分化成植株。如油菜植株的自下而上的茎段的培养结果表明,下部的器官形成频率低,
愈入上部,苗的分化频率越高,苗分化频率越低。因此在组织培养中,要及时转移已形成的愈伤组织进行分化培养,可大大提高苗的分化频率。
( 二 ) 培养基
培养基的各种成分和物理性质,都对器官发生产生一定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特别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配比。
1,生长调节剂 细胞分裂素 /生长素的比例是控制芽和根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生长素对芽的抑制作用可为细胞分裂素所克服 。 细胞分裂素 /生长素比例高时有利于芽形成;而这一比例低时,有利于根的形成 。 这样通过变换激素的种类和浓度,即可有效地调节培养组织的器官分化 。
但是,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生根和长芽的效果是不同的。如 NAA对生根的作用比
IAA和 IBA的效果好,但用 IAA和 IBA处理,产生的根比较健壮,而用 NAA处理,产生的根则较纤细。 2,4-
D往往对生根不利,特别是在较高浓度下。 Kt和 BA能广泛地诱导芽的形成,但 BA比 Kt的效力大。玉米素的作用范围较窄,但对某些植物有特效。因此,往往多数植物采用 BA 和 Kt来诱导芽的形成。
2,无机营养元素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和整体植物一样,细胞的生长也要求满足植物生长的必要元素,若完全投入或过多或不足,也会影响细胞生长和分化 。 不过其影响不如激素的影响明显 。 但是各种类型的植物,器官所需要的每种元素的量,特别是大量元素是有区别的,如生根培养要求无机离子浓度小一些,
所以常用 1/2MS或 White。 如有些植物要求的氮,以硝酸态形式供应为佳;而有些植物要求的氮,以铵态氮的形式供应为佳 。
当某些营养元素的供应不足时,愈伤组织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如下:
氮 —— 某些组织 ( 如五叶地锦 ) 表现出一种很引入注目的花色素苷的颜色;不能形成导管 。
氮,钾和磷 —— 细胞过度生长,形成层组织减退;
硫 —— 非常明显地褪绿 。
铁 —— 细胞分裂停止 。
硼 —— 细胞分裂停滞,细胞伸长 。
锰或钼 —— 影响细胞伸长 。
3,有机成分 在培养基中加了糖各类 B族维生素,肌醇和甘氯酸等,可以满足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的要求 。 各中氯基酸和嘌 呤,嘧啶类物质,可以促进器官分化 。 其中酪氨酸可明显增加烟草组织培养的器官形成 。 酰胺类往往有促进器官形成的作用 。 水解酪蛋白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在进行器官分化培养时,加入一定量是有益的 。
4,物理性质 培养基的物理性质 ( 固体或液体状态,渗透压等 ) 对形态发生有明显的影响 。
在胡萝卜和石刁柏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改变培养基的形式,才能顺利地分化出苗 。 其方法是:
第一阶段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应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第二阶段细胞和胚状体的增殖,
需在液体培养基中完成;第三阶段由胚状体发育成可移植的植株,又应转移到固体琼脂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
培养基中的渗透压,对细胞增殖和胚状体的形成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在花药培养中受到普遍的重视 。 如油菜花药培养宜先在高糖 ( 9-
10%) 培养基中培养,有利于细胞增殖和胚状体的形成 。
( 三 ) 培养环境条件
1,光周期的影响 光周期的需要与否,应根据植物种类培养目的来决定 。
在愈伤组织诱导阶段,一般采用三种做法:全暗,周期性光照,散射性光照,上述两种做法诱导率差异不大 。 另一些植物差异较大,如石刁柏全暗诱导愈伤组织,要比周期性光照下好得多 。 大豆愈伤组织诱导采用散射性光照比较好;光照对地钱干重的增加明显地优于黑暗培养 。
器官发生阶段,一般给予周期性光照比较好 。 光周期长短因植物种类而异 。 多数植物 8-10小时黑暗为宜 。
如茄子,苹果等 。 也有例外,有些植物如石刁柏需要
16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 。
温度 在组织培养中,一般都采用 22-25℃ 的恒温条件下进行外植体的培养 。 对一般植物来讲,都可较好地形成芽和根 。 但是很多资料表明,温度高低对器官发生的数量和质量仍有影响 。 如对喜温性植物如茄科,葫芦科,兰科,禾本科等的培养温度一般可控制在 26-28℃ 比较适宜 。 而对于冷凉性植物如百合科,十字花科,菊科等植物则培养温度可控制在 25℃ 以下较为适宜 。
培养周期中的昼夜温差,至今,多数植物离体培养,均采用恒温培养。而国内有关小麦、水稻花药培养温度试验的报道认为:在诱导花形成愈伤组织时,昼夜恒温较好,而在器官分化时,昼夜具有一定温差比较好,分化出的小植株比较健壮。菊芋试验也有类似的报道。
器官发生与体细胞胚胎发生
一,器官发生
( 一 ) 概念:离体培养的组织,细胞在诱导条件下经分裂和增殖再分化形成根和芽等器官的过程 。
( 二 ) 发生方式:有两种发生方式
( 1) 直接发生,( 具有初生分生能力的 ) 外植体直接分化成器官的过程 。 ( 由茎尖,腋芽,
原球茎,块茎,鳞茎等器官发生 )
( 2)间接发生:外植体(已分化的成熟组织)
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器官的过程。
( 二 ) 胚状体方式 (somatic embryo) 指由培养细胞诱导分化出具胚芽,胚根,胚轴的胚状结构,进而长成完整植株 。
由外植体经胚状体形成完整植株可分三个不同发育阶段:
1)外植体细胞脱分化 。 外植体发生细胞分裂,或进而形成愈伤组织 。 这一阶段同不定芽方式一样 。
2)胚状体形成 在植物有性生殖中,精于和卵子结合形成合子,合子进一步发育成胚 。 但在组织培养条件下胚状体的发育过程是:细胞经脱分化后,发生持续细胞分裂增殖,并依次经过原胚期,球形胚期,心形胚期,鱼雷形胚期和子叶期,进而成为成熟的有机体 。
我们把由愈伤组织的类似薄壁组织细胞不经有性过程而直接产生类似胚的这一结构,称为胚状体 。
3)胚状体再发育成完整植株 在外观上,这种方式和不定芽均有光滑、圆形突起的形状。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温度、光照、湿度等各种环境条件,培养基组成,pH值、渗透压等各种化学环境条件都会影响组织培养育苗的生长和发育。
温度 (temperature)
因为温度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因素,所以植物组织培养在最适宜的温度下生长分化才能表现良好,大多数植物组织培养都是 在 23~ 27℃ 之间进行,一般采用 25± 2℃ 。低于 15℃℃ 时培养,
植物组织会表现生长停止,高于 35℃ 时对植物生长不利。但是,
不同植物培养的适温不同,百合的最适温度是 20℃,月季足 25-
27℃,番茄是 28℃ 。温度不仅影响植物组织培养育苗的生长速度,
也影响其分化增殖以及器官建成等发育进程。如烟草芽的形成以 28℃ 为最好,在 120℃ 以下,33℃ 以上形成率皆最低。
不同培养目标采用的培养温度也不同,百合鳞片在 30℃ 以下再生的小鳞茎的发叶速度和百分率都比在 25℃ 以下的高。桃胚在 2—
5℃ 条件进行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有利于提高胚培养成活率。用
35℃ 处理草莓的茎尖分生组织 3— 5d,可得到无病毒苗。
光照 (light)
组织培养中光照也是重要的条件之一,主要表现在光强、光质,以及光照时间方面
1.光照强度 (light intensity)
光照强度对培养细胞的增殖和器官的分化有重要影响,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光照强度对外植体及细胞的最初分裂有明显的影响。
一般来说,光照强度较强,幼苗生长的粗壮,而光照强度较弱幼 苗容易徒长。
2.光质 (light wave)
光质对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组织的增殖以及器官的分化都有明显 的影响。如百合珠芽在红光下培养,8周后,分化出愈伤组织。但在蓝光下培养,几周后才出现愈伤组织,而唐菖蒲子球块接种 15d
后,在蓝光下培养首先出现芽,形成的幼苗生长旺盛,而白光下 幼苗纤细。
3.光周期 (light period)
试管苗培养时要选用一定的光暗周期来进行组织培养,最常用的 周期是 16h的光照,8h的黑暗。研究表明,对短日照敏感的品种的器官组织,在短日照下易分化,而在长日照下产生愈伤组织,有时需要暗培养,尤其是一些植物的愈伤组织在暗下比在光下更好。 如红花、乌饭树的愈伤组织。
湿度 (humidity)
湿度的影响包括培养容器保持和环境的湿度条件,容器内主要受培养基水分含量和封口材料的影响。前者又受琼脂含量的影响。
在冬季应适当减少琼脂用量,否则,将使培养基干硬,以致不利于外植体接触或插进培养基,导致生长发育受阻。封口材料直接影响容器内湿度情况,但封闭性较高的封口材料易引起透气性受阻,也会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影响。
环境的相对湿度可以影响培养基的水分蒸发,一般要求 70%—
80%的相对湿度,常用加湿器或经常洒水的方法来调节湿度。湿度过低会使培养基丧失大量水分,导致培养基各种成分浓度的改变和渗透压的升高,进而影响组织培养的正常进行。湿度过高时,
易引起棉塞长霉,造成污染。
渗透压 (penetrating pressure)
培养基中由于有添加的盐类、蔗糖等化合物,因此,而影响到渗透压的变化。
通常 1— 2个大气压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2个大气压以上就对植物生长有阻碍作用,而 5— 6个大气压植物生长就会完全停止,6个大气压植物细胞就不能生存。
pH值 (pH value)
不同的植物对培养基最适 pH值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表
2— 1),大多在 5,6,5左右,一般培养基皆要求 5.8,
这基本能适应大多植物培养的需要。
pH值适度因材料而异,也因培养基的组成而不同。以硝态氮作氮源和以铵态氮作氮源就不一样,后者较高一些。一般来说当 pH值高于 6,5时,培养基全变硬;
低于 5时,琼脂不能很好地凝固。因为高温灭菌会降低
pH值 (约 0.2— 0.3个 pH值 )因此在配制时常提高 pH值
0,2— 0,3单位。 pH值大小调整可用 0,1M的 NaOH和
0,IM的 HCI来调整。 lml的 NaOH可使 pH值升高 0,2单位,lml的 HCl可使 pH值降低 0,2单位。调节时一定要充分搅拌均匀。
种类 最适 pH值 种类 最适 pH值杜鹃 4.0 月季 5.8
越桔 4.5 胡萝卜、石刁柏 6.0
蚕豆 5.5 桃 7.0
番茄 5.7
不同植物的最适 pH值氧气 (oxygen)
氧气是组织培养中必需的因素,瓶盖封闭时要考虑通气问题,可用附有滤气膜的封口材料。通气最好的是棉塞封闭瓶口,但棉塞易使培养基干燥,夏季易引起污染。固体培养基可加进活性炭来增加通气度,以利于发根。培养室要经常换气,改善室内的通气状况。液体振荡培养时,要考虑振荡的次数、振幅等,
同时要考虑容器的类型、培养基等第二节 培养基的制备
一、母液 (stock solution)的配制和保存
在植物组织培养工作中,配制培养基是日常必备的工作。为简便起见,通常先配制一系列母液,即贮备液。所谓母液是欲配制液的浓缩液,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各物质成分的准确性及配制时的快 速移取,而且还便于低温保藏。一般母液配成比所需浓度高 10-
100倍。母液配制时可分别配成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有机物和激素类等。配制时注意一些离子之间易发生沉淀,如 Ca2+
和 S042+,Ca2+,Mg2+和 PO43-一起溶解后,会产生沉淀,一定要充分溶解再放入母液中。配制母液时要用蒸馏水或重蒸馏水。
药品应选取等级较高的化学纯或分析纯。药品的称量及定容都要准确。各种药品先以少量水让其充分溶解,然后依次混合。一般配成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维生素等母液,其中维生素、
氨基酸类可以分别配制,也可以混在一起。母液配好后放人冰箱 内低温保存,用时再按比例稀释。
母液的配制方法:
单配法:将培养基配方中的各种成分分别配成一定浓度的母液。一般用 a:b表示,即每 b毫升溶液中含有 a毫克溶质。
混配法:将几类营养成分按配方中的用量扩大一定倍数称量,分别溶解后每一类混合在一起定容到一定体积配成混合母液,浓度可用 a mg/L表示,即配制一升培养基吸取该母液 a ml.
生长素配制时可先用少量 95%酒精助溶。 2,4— D可用
O,1mol/ L的 NaOH或 KOH助溶,加入温水定容。生长素常配成 1mg/ ml的溶液贮于冰箱中备用。
细胞分裂素类一般先用少量 1N盐配溶解后,再加入温水冷却后定容,
铁盐配法( MS为例):在装有 400ml 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
2粒苛性钠,溶解后加入 3.73g EDTA-Na2,加热使其全部溶解,然后边搅拌边慢慢加入 2.78g FeSO4.7H2O直至全部溶解,冷却后定容至 500ml,置于冰箱中备用。
第三节 培养基的选择
在建立一个新的实验体系时,为了能研制出一种适合的培养基,最好先由一种已被广泛使用的基本培养基 (如 Ms培养基或 B5培养基 )开始。当通过一系列的实验,
对这种培养基做了某些定性和定量的小变动之后,即有可能得到一种能满足实验需要的新培养基,选择最佳培养基。
常用试验方法主要有单因子试验、多因子试验及广谱实验等。
一、单因子试验
在单因子试验中.由于培养基中其他成分都维持在一般水平上,
所以只变动一个因子,就可以找出这一因子对试验的影响和影响 的程度。例如 Ms基本培养基的其他成分和用量都不变,只变动
NAA用量对某一培养物生根的影响,这种只研究一个因素的试验就是单因子试验。
生物学试验不同于物理学或化学试验,最显著的差别是在生物学试验中必需设置对照组与试验组,试验组可以有一组或几组,随试验的复杂性而设置,对照组也可能有一组以上。试验中要求对照组与试验组中的试验个体,即植物组织块或其他培养物,必须在遗传性、生理状态、前培养条件等方面,尽可能完全一致。以保证试验结果是来源于试验因子,而不是由于试验材料的不一致 导致的。
试验中各处理一般都要设有一定的重复,以取得可靠的试验结果。 随试验规模和要求不同,大多每个项目要有 4— 10瓶,每瓶至少 3
块培养物或 3丛小幼苗。
2种激素 5种浓度的实验组合
6-BA
mg/L) 0 0.5 2.5 5 10
NAA 0 1 2 3 4 5
(mg/L) 0.5 6 7 8 9 10
2.5 11 12 13 14 15
5 16 17 18 19 20
10 21 22 23 24 25
对培养基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进行研究的试验称为多因子实验,试验可采用完全试验方案,也可选用正交设计方案,完全试验方案具有均衡完全的特点,各个因子的每个水平都相互搭配,构成了所有可能的处理组合,如研究 NAA和 6— BA的最佳浓度组合,每个因子各设 5个浓度水平 (0,0.5,2.5,5,10mg/ L),这两种因子各种浓度的所有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具有 25项处理的试验见表 3— 3。
二、多因子试验
完全试验方案试验因子越多,处理数越多,试验越复杂,消耗的精力、物力越多。为了减少试验处理,但又能准确全面地获得试验信息,通常采用正交试验。例如,采用正交设计,在使用此表时就可以安排 4个因子,3种水平的试验,一共做 9种不同搭配的试验,其结果相当于做了 27次种种搭配的试验。正交试验虽然是多因素搭配在一起的试验,但是在试验结果的分析中,每一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却又能够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因此,一次系统的试验结果,就可以把问题分析得清清楚楚,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成倍的收获。在组织培养研究中,可用于同时探求培养基中适宜的几种成分的用量,如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糖和其他成分的用量。
三、逐步添加和逐步排除的试验方法
在植物组织分化与再生的研究中,在没有取得可靠的分化与再生之前,往往添加各种有机营养成分,而在取得了稳定的再生之后,就可以逐步减少这些成分。在逐步添加时是使试验成功,在逐步减少时是缩小范围,以便找到最有影响力的因子,或是为了实用上的需要竭力使培养基简化,以降低成本和利于推广。在寻求最佳激素配比时,也经常用到这种加加减减的简单方法。
四、广谱实验法
在广谱实验法中,把培养基中所有组分分为 4大类:无机盐、有机营养物质 (蔗糖、氨基酸和肌醇等 )、生长素、
细胞分裂素。对每一类物质选定低 (L)、中 (M)、和高
(H)3个浓度。 4类物质各 3种浓度的自由组合即构成了一项包括 81个处理的实验。在这 81个处理中最好的一个可用 4个字母表示。例如,一个包含中等浓度无机盐,
低等浓度生长素、中等浓度细胞分裂素和高等浓度有机营养物质的处理即可表示为 MLMH。达到这个阶段,
再试用不同类型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即可找到培养基的最佳配方。这是因为不同类型的生 K素和细胞分裂素对不同植物的活性有所不同。
第四章 操作技术第一节 灭菌和接种
灭菌是组织培养重要的工作之一。初学者首先要清楚有菌和无菌的范畴。有菌的范畴是:凡是暴露在空气中的物体,接触自然水源的物体,至少它的表面都是有菌的。依此观点,无菌室等未经处理的地方、超净台表面、简单煮沸的培养基、我们使用的刀、剪在未处理之前、我们身体的整个外表及与外界相连的内表,
如整个消化道、呼吸道,即我们呼出的气体、培养容器无论洗得多干净等等都是有菌的。
这里所指的菌,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及其他微生物。茵的特点是:极小,肉眼看不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人。在自然条件下忍耐力强,
生活条件要求简单,繁殖力极强,条件适宜时便可大量滋生。
无菌的范畴是:经高温灼烧或一定时间蒸煮过后的物体,经其他物理的或化学的灭菌方法处理后的物体 (当然这些方法必须已经证明是有效的 ),高层大气、岩石内部、健康的动、
植物的不与外部接触的组织内部,强酸强碱,化学元素灭菌剂等表面和内部等等都是无菌的。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地球表面无菌世界要比有菌世界小得多。
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物体表面和孔隙内的一切微生物或生物体,即把所有生命的物质全部杀死。与此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消毒,它指杀死、消除或充分抑制部分微生物,
使之不再发生危害作用,显然经过消毒,许多细菌芽孢、霉菌的厚垣孢子等不会完全杀死,即由于在消毒后的环境里和物品上还有活着的微生物,所以通过严格灭菌的操作空间
(接种室、超净台、等 )和使用的器皿,以及操作者的衣着和手都不带任何活着的微生物。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操作,
就叫做无菌操作。
常用的灭菌方法
常用的灭菌方法可分为物理的和化学的两类,即:物理方法如干热 (烘烧和灼烧 )、
湿热 (常压或高压蒸煮 )、射线处理 (紫外线、超声波、微波 )、过滤、清洗和大量无菌水冲洗等措施;化学方法是使用升汞、甲醛、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来苏儿、漂白粉、次氯酸钠、抗菌素、酒精化学药品处理。这些方法和药剂要根据工作中的不同材料不同目的适当选用。
湿热灭菌(培养基)
培养基在制备后的 24h内完成灭菌工序。高压灭菌的原理是:在密闭的蒸锅内,其中的蒸气不能外溢,压力不断上升,使水的沸点不断提高,从而锅内温度也随之增加。在 o,1MPa的压力下,锅内温度达 121℃ 。在此蒸气温度下,可以很快杀死各种细菌及其高度耐热的芽孢。
注意完全排除锅内空气,使锅内全部是水蒸气,灭菌才能彻底。高压灭菌放气有几种不同的做法,但目的都是要排净空气,使锅内均匀升温,保证灭菌彻底。
常用方法是:关闭放气阀,通电后,待压力上升到
O,05MPa时,打开放气阀,放出空气,待压力表指针归零后,再关闭放气阀。关阀再通电后,压力表上升达到 0,1MPa时压力 0,1-0,15MPa,20min。
对高压灭菌后不变质的物品,如无菌水、栽培介质、接种用具,
可以延长灭菌时间或提高压力。而培养基要严格遵守保压时间,
既要保压彻底,又要防止培养基中的成分变质或效力降低,不能 随意延长时间。
对于一些布制品,如实验服、口罩等也可用高压灭菌。洗净晾干 后用耐高压塑料袋装好,高压灭菌 20-30min。
高压灭菌前后的培养基,其 pH值下降 0.2-0.3单位。高压后培养基
pH值的变化方向和幅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在高压灭菌前用碱调高
pH值至预定值的则相反。培养基中成分单一时和培养基中含有高或较高浓度物质时,高压灭菌后的 pH值变化幅度较大,甚至可大于 2个 pH值单位。环境 pH值的变化大于 0.5单位就有可能产生明显的生理影响。
高压灭菌通常会使培养基中的蔗糖水解为单糖,从而改变培养基 的渗透压。在 8%-20%蔗糖范围内,高压灭菌后的培养基约升高
0,43倍。
培养基中的铁在高压灭菌时会催化蔗糖水解,可使 15%-25%的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培养基值小于 5.5,其水解量更多,培养基中添加 0.1%活性炭时,高压下蔗糖水解大大增强,添加 1%活性炭,蔗糖水解率可达 5%。
防止高压灭菌培养基变化的方法:
(1)经常注意搜集有关高压灭菌影响培养基成分的资料,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设计培养基配方时尽量采用效果类似的稳定试剂并准确掌握剂量。如避免使用果糖和山梨醇而用甘露醇,以 IBA代替
IAA,控制活性炭的用量 (在 0.1%以下 )注意 pH值对高压灭菌下培养基中成分的影响等。
(3)配制培养基时应注意成分的适当分组与加入的顺序。如将磷、钙和铁放在最后加入。
(4)注意高压灭菌后培养基 pH值的变化及回复动态。如高压灭菌后的 pH值常由 5.80升高至 6.48。而 96h后又回降至 5.8左右。这样在实验中就可以根据这一规律加以掌握。
灼烧灭菌 ( 用于无菌操作的器械 )
在无菌操作时,把镊子、剪子、解剖刀等浸入 95%的酒精中,使用之前取出在酒精灯火焰卜灼烧火菌。冷却后,立即使用。操作中可采用 250或 500ml的广口瓶,放入 95%的酒精,以便插入工具。
干热灭菌( 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
干热灭菌是利用烘箱加热到 160-180~C的温度来杀死微生物。由于在干热条件下,细菌的营养细胞的抗热性大为提高,接近芽抱的抗热水平,通常采用 170℃ 持续
90min来灭菌。干热灭菌的物品要预先洗净并干燥,工具等要妥为包扎,以免灭菌后取用时重新污染。包扎可用耐高温的塑料。灭菌时应渐进升温,达到顶定温度后记录时间。烘箱内放置的物品的数量不宜过多,
以免妨碍热对流和穿透,到指定时间断电后,待充分冷凉,才能打开烘箱,以免因骤冷而使器皿破裂。干热灭菌能源消耗太大,浪费时间。
过滤灭菌(不耐热的物质 )
一些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玉米素、脱落酸和某些维生素是不耐热的,不能用高压灭菌处理,通常采用过滤灭菌方法。
防细菌滤膜的网孔的直径为 0.45μm以下,当溶液通过滤膜后,细菌的细胞和真菌的孢子等因大于滤膜直径而被阻,在需要过滤灭菌的液体量大时,常使用抽滤装置;液量小时,可用注射器。使用前对其高压灭菌,将滤膜装在注射器的靠针管处,将待过滤的液体装入注射器,
推压注射器活塞杆,溶液压出滤膜,从针管压出的溶液就是无菌溶液。
紫外线和熏蒸灭菌(空间)
(1)紫外线灭菌 在接种室、超净台上或接种箱里用紫外灯灭菌。紫外线灭菌是利用辐射因子灭菌,细菌吸收紫外线后,蛋白质和核酸发生结构变化,引起细菌的染色体变异,造成死亡。紫外线的波长为 200— 300nm,其中以 260nm的杀菌能力最强,但是由于紫外线的穿透物质的能力很弱,所以只适于空气和物体表面的灭菌,而且要求距照射物以不超过 1.2m为宜。
(2)熏蒸灭菌 用加热焚烧、氧化等方法,使化学药剂变为气体状态扩散到空气中,
以杀死空气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这种方法简便,只需要把消毒的空间关闭紧密即可。
常用熏蒸剂是甲醛,熏蒸时,房间关闭紧密,按 5— 8ml/ m3用量,将甲醛置于广口容器中,加 5g/m3高锰酸钾氧化挥发。熏蒸时,房间可预先喷湿以加强效果。冰醋酸也可进行加热熏蒸,但效果不如甲醛。
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很多,它们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或竞争其酶系统,或降低其表面张力,增加菌体细胞浆膜的通透性,使细胞破裂或溶解。一般说来,
温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杀菌效果越好。另外,由于消毒剂必须溶解于水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要制成水溶状态,如升汞与高锰酸钾。还有消毒剂的浓度一般是浓度越大,杀菌能力越强,但石炭酸和酒精例外。
喷雾灭菌(物体表面)
物体表面可用一些药剂涂擦、喷雾灭菌。
如桌面、墙面、双手、植物材料表面等,
可用 70%的酒精反复涂擦灭菌,l%-2%的来苏儿溶液以及 0.25%— 1%的新洁尔灭也可以。
植物材料表面用消毒剂灭菌
从外界或室内选取的植物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各种微生物。这些污染源一旦带人培养基,便会造成培养基污染。
因此,植物材料必须经严格的表面灭菌处理,再经无菌操作手续接到培养基上,
这一过程叫做接种。
第一步,将采来的植物材料除去不用的部分,将需要的部分仔细洗干净,
如用适当的刷子等刷洗。把材料切割成适当大小,即灭菌容器能放人为宜。置自来水龙头下流水冲洗几分钟至数小时,冲洗时间视材料清洁程度而宜。易漂浮或细小的材料,可装入纱布袋内冲洗。流水冲洗在污染 严重时特别有用。
洗时可加入洗衣粉清洗,然后再用自来水冲净洗衣粉水。洗衣粉可除去轻度附着在植物表面的污物,除去脂质性的物质,便于灭菌液的直接接 触。当然,最理想的清洗物质是表面活性物质 — 吐温。
第二步 是对材料的表面浸润灭菌。要在超净台或接种箱内完成,准备好消毒的烧杯、玻璃棒,70%酒精、消毒液、无菌水、手表等。用 70%酒精浸 10~ 30s。由于酒精具有使植物材料表面被浸湿的作用,加之 70%酒精穿透力强,也很易杀伤植物细胞,所以浸润时间不能过长。有一些特殊的材料,如果实、花蕾、包有苞片、苞叶等的孕穗,多层鳞片的休眠 芽等等,以及主要取用内部的材料,则可只用 70%酒精处理稍长的时间。
处理完的材料在无菌条件下,待酒精蒸发后再剥除外层,取用内部材料。
第三步 是用灭菌剂处理。表面灭菌剂的种类较多,可根据情况选取 1— 2种使用见表。
灭菌剂使用浓度
(%)
持续时间
( min)
去除的难易 效果次氯酸钙 9~10 5~30 易 很好次氯酸钠 2 5~30 易 很好氯化汞 0.1~1 5~8 较难 最好抗菌素 4~50mg/L 30~60 中 较好常用灭菌剂使用浓度及效果比较表
上述灭菌剂应在使用前临时配制,氯化汞可短期内贮用。次氯酸钠和次氯酸钙都是利用分解产生氯气来杀菌的,故灭菌时用广口瓶加盖较好;
升汞是由重金属汞离子来达到灭菌的;过氧化氢是分解中释放原子态氧 来杀菌的,这种药剂残留的影响较小,灭菌后用无菌水涮洗 3— 4次即可;
由于用升汞液灭菌的材料,难以对升汞残毒较难去除,所以应当用无菌 水涮洗 8~ 10次,每次不少于 3min,以尽量去除残毒。
灭菌时,把沥干的植物材料转放到烧杯或其他器皿中,记好时间,倒人消毒溶液,不时用玻璃棒轻轻搅动,以促进材料各部分与消毒溶液充分 接触,驱除气泡,使消毒彻底。在快到时间之前 1— 2min,开始把消毒液倾人一备好的大烧杯内,要注意勿使材料倒出,倾净后立即倒入无菌水,
轻搅涮洗。灭菌时间是从倒人消毒液开始,至倒入无菌水时为止。记录时间还便于比较消毒效果,以便改正。灭菌液要充分浸没材料,宁可多 用些灭菌液,切勿勉强在一个体积偏小的容器中使用很多材料灭菌。
在灭菌溶液中加吐温 — 80或 Tnton X效果较好,这些表面活性剂主要作用是使药剂更易于展布,更容易浸人到灭菌的材料表面。但吐温加人后对材料的伤害也在增加,应注意吐温的用量和灭菌时间,一般加入灭菌液 的 O.5%,即在 100ml加入 15滴。
最后一步 是用无菌水涮洗,涮洗要每次 3min左右,视采用的消毒液种类,
涮洗 3-l0次左右。无菌水涮洗作用是免除消毒剂杀伤植物细胞的副作用。
二、无菌操作
接种时由于有一个敞口的过程,所以是极易引起污染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由空气中的细菌和工作人员本身引起,接种室要严格进行空间消毒。接种室内保持定期用 1%— 3%的高锰酸钾溶液对设备、墙壁、地板等进行擦洗。除了使用前用紫外线和甲醛灭菌外,还可在使用期间用 70%的酒精或 3%的来苏儿喷雾,使空气中灰尘颗粒沉降下来。无菌操作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在接种 4h前用甲醛熏蒸接种室,并打开其内紫外灯进行灭菌;
(2)在接种前 20min,打开超净工作台的风机以及台上的紫外灯;
(3)接种员先洗净双手,在缓冲间换好专用实验服,并换穿拖鞋等;
(4)上工作台后,用酒精棉球擦拭双手,特别是指甲处。然后擦拭工作台面;
(5)先用酒精棉球擦拭接种工具,再将镊子和剪子从头至尾过火一遍,然后反复过火尖端处,对培养皿要过火烤干;
(6)接种时,接种员双手不能离开工作台,不能说话、走动和咳嗽等;
(7)接种完毕后要清理干净工作台,可用紫外灯灭菌 30min。
若连续接种,每 5天要大强度灭菌一次。
三、接种
(1)将初步洗涤及切割的材料放人烧杯,带入超净台上,用消毒剂灭菌,
再用无菌水冲洗,最后沥去水分,取出放置在灭过菌的 4层纱布上或滤纸上。
(2)材料吸干后,一手拿镊子,一手拿剪子或解剖刀,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切割。如叶片切成 0.5cm见方的小块;茎切成含有一个节的小段。微茎尖要剥成只含 l— 2片幼叶的茎尖大小等。在接种过程中要经常灼烧接种器械,防止交叉污染。
(3)用灼烧消毒过的器械将切割好的外植体插植或放置到培养基上。具体操作过程是:先解开包口纸,将试管几乎水平拿着,使试管囗靠近酒精灯火焰,并将管口在火焰上方转动,使管口里外灼烧数秒钟。若用棉塞盖口,可先在管口外面灼烧,去掉棉塞,再烧管口里面。然后用镊子夹取一块切好的外植体送入试管内,轻轻插入培养基。若是叶片直接附在 培养基上,以放 1— 3块为宜。至于材料放置方法除茎尖、茎段要正放 (尖端向上 )外,其他尚无统一要求。放置材料数量现在倾向少放,通过统计认为:对外植体每次接种以一支试管放一枚组块为宜,这样可以节约培养基和人力,一旦培养物污染可以抛弃,接完种后,将管口在火焰上再 灼烧数秒钟。并用棉塞,塞好后,包上包口纸,包囗纸里面也要过火。
第二节 培养和驯化
指把培养材料放在培养室 (有光照、温度条件 )
里,使之生长,分裂和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或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的过程。
1.培养方法
(1)固体培养法即用琼脂固化培养基来培养植物材料的方法。是现在最常用的方法。虽然该方法设备简单,易行,但养分分布不均,生长速度不均衡,并常有褐化中毒现象发生。
(2)液体培养法即用不加固化剂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植物材料的方法。
由于液体中氧气含量较少,所以通常需要通过搅动或振动培养液的方法以确保氧气的供给,采用往复式摇床或旋转式摇床进行培养,其速度一般为 50-100r/ min,
这种定期浸没的方法,既能使培养基均一,又能保证氧气的供给。
2.培养步骤
(1)初代培养初代培养旨在获得无菌材料和无性繁殖系。
即接种某种外植体后,最初的几代培养。初代培养时,常用诱导或分化培养基,即培养基中含有较多的细胞分裂素和少量的生长素。初代培养建立的无性繁殖系包括:茎梢、芽丛、胚状体和原球茎等。根据初代培养时发育的方向可分为:
1)顶芽和腋芽的发育
采用外源的细胞分裂素,可促使具有顶芽或没有腋芽的休眠侧芽启动生长,从而形成 一个微型的多枝多芽的小灌木丛状的结构。在几个月内可以将这种丛生苗的一个枝条转接继代,重复芽 —— 苗增殖的培养,并且迅速获得多数的嫩茎。然后将一部分嫩茎转移到生根培养基上,就能得到可种植到土壤中去的完整的小植株。一些木本植物和少数草本植物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再生繁殖,如月季、茶花、菊花、香石竹等等。
这种繁殖方式也称作微型扦插,它不经过发生愈伤组织而再生,所以是最能使无性系后代保持原品种特性的一种繁殖方式。
适宜这种再生繁殖的植物,在采样时,只能采用顶芽、侧芽或带有芽的茎切段,其他如种子萌发后取枝条也可以。
茎尖培养可看作是这方面较为特殊的一种方式。它采用极其幼嫩的顶芽的茎尖分生组织作为外植体进行接种。在实际操作中,采用包括茎尖分生组织在内的一些组织来培养,这样便保证了操作方便以及容易成活。
用靠培养定芽得到的培养物一般是茎节较长,有直立向上的茎梢,扩繁时主要用切割茎段法,如香石竹、矮牵牛、菊花等。但特殊情况下也会生出不定芽,形成芽丛。
2)不定芽的发育
在培养中由外植体产生不定芽,通常首先要经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的细胞。然后,经再分化,即由这些分生组织形成器官 原基,它在构成器官的纵轴上表现出单向的极性 (这与胚状体不同 )。多数情况下它先形成芽,后形成根。
另一种方式是从器官中直接产生不定芽,有些植物具有从各个器官上长出不定芽的能力如矮牵牛、福禄考、悬钩子等。当在试管培养的条件下,培养基中提供了营养,特别是提供了连续不断植物激素的供应,使植物形成不定芽的能力被大大地激发起来。许多种类的外植体表面几乎全部为不定芽所覆盖。在许多常规方法中不能无性繁殖的种类,在试管条件下却能较容易地产生不定芽而再生,如柏科,松科,银杏等一些植物。许多单子叶植物储藏器官能强烈地发生不定芽,用臼合鳞片的切块就可大量形成不定 鳞茎。
在不定芽培养时,也常用诱导或分化培养基。用靠培养不定芽得 到的培养物,一般采用芽丛进行繁殖,如非洲菊、草莓等。
3)体细胞胚状体的发生与发育
体细胞胚状体类似于合子胚但又有所不同,它也通过球形、心形、鱼雷形和子叶形的胚胎发育时期,最终发育成小苗。但它是由体细胞发生的。胚状体可以从愈伤组织表面产生,也可从外植体表面已分化的细胞中产生,或从悬浮培养的细胞中产生,也可从外植体表面已分化的细胞中产生,或从悬浮培养的细胞中产生。
(2)继代培养
在初代培养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芽、苗、胚状体和原球茎等,数量都还不多,它们需要进一步增殖,使之越来越多,从而发挥快速繁殖的优势。
继代培养是继初代培养之后的连续数代的扩繁培养过程。旨在繁殖出相当数量的无根苗,最后能达到边繁殖边生根的目的。继代培养的后代是按几何级数增加的过程。如果以 2株苗为基础,那么经 10代将生成 210株苗。
继代培养中扩繁的方法包括:切割茎段、分离芽丛、分离胚状体、分离原球茎等。切割茎段常用于有伸长的茎梢、茎节较明显的培养物。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能保持母种特性。培养基常是 MS0基本培养基;分离芽丛适于由愈伤组织生出的芽丛。培养基常是分化培养基。若芽丛的芽较小,可先切成芽丛小块,放人 MS0培养基中,待到稍大时,再分离开来继续培养。
增殖使用的培养基对于一种植物来说每次几乎完全相同.由于培养物在接近最良好的环境条件,营养供应和激素调控下,排除了其他生物的竞争,所以能够按几何级数增殖;;
在快速繁殖中初代培养只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而继代培养则是经常性不停的进行过程。但在达到相当的数量之后,则应考虑使其中一部分转入生根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增殖只是贮备母株,而生根才是增殖材料的分流,生产出成品。
培养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初代培养外植体的褐变
外植体褐变是指在接种后,其表面开始褐变,
有时甚至会使整个培养基褐变的现象。它的出现是由于植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而使细胞的代谢发生变化所致。在褐变过程中,
会产生醌类物质,它们多呈棕褐色,当扩散到培养基后,就会抑制其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所接种外植体的培养。
褐变的主要原因
① 植物品种 研究表明,在不同品种间的褐变现象是不同的。由于多酚氧化酶活性上的差异,因此,有些花卉品种的外植体在接种后较容易褐变,而有些花卉品种的外植体在接种后不容易褐变。 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有所选择,对不同的品种分别进行处理。
② 生理状态 由于外植体的生理状态不同,所以在接种后褐变程度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处于幼龄期的植物材料褐变程度较浅,
而从已经成年的植株采收的外植体,由于含醌类物质较多,因此褐变较为严重。一般来说,幼嫩的组织在接种后褐变程度并不明 显,而老熟的组织在接种后褐变程度较为严重。
③ 培养基成分 浓度过高的无机盐会使某些观赏植物的褐变程度增加,此外,细胞分裂素的水平过高也会刺激某些外植体的多酚氧 化酶的活性,从而使褐变现象加深。
④ 培养条件不当 如果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培养时间过长等,均可使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提高,从而加速被培养的外植体的褐变程 度。
减轻褐变现象发生的方法
① 选择合适的外植体 一般来说,最好选择生长处于旺盛的外植体,这样可以使褐变现象明显减轻。
② 合适的培养条件 无机盐成分、植物生长物质水平、
适宜温度、及时继代培养均可以减轻材料的褐变现象。
③ 使用抗氧化剂 在培养基中,使用半胱氨酸、抗坏血酸,PVP等抗氧化剂能够较为有效地避免或减轻很多外植体的褐变现象。另外,使用 0.1%-0.5%的活性炭对防止褐变也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④ 连续转移 对容易褐变的材料可间隔 12~24h的培养后,
再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这样经过连续处理 7-l0d后,
褐变现象便会得到控制或大为减轻。
继代培养时材料的玻璃化
实践表明,当植物材料不断地进行离体繁殖时,有些培养物的嫩茎、叶片往往会呈半透明水渍状,这种现象通常称为玻璃化。它的出现会使试管苗生长 缓慢、繁殖系数有所下降。玻璃化为试管苗的生理失调症。
因为出现玻璃化的嫩茎不宜诱导生根,因此,使繁殖系数大为降低。在不同的种类、品种间,试管苗的玻璃化程度也有所差异。当培养基上细胞分裂素水平较高时,也容易出现玻璃化现象。在培养基中添加少量聚乙烯醇、脱落 酸等物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玻璃化的现象发生。
呈现玻璃化的试管苗,其茎、叶表面无蜡质,体内的极性化合物水平较高,
细胞持水力差,植株蒸腾作用强,无法进行正常移栽。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 培养容器中空气湿度过高,透气性较差造成的,其具体解决的方法为:
① 增加培养基中的溶质水平,以降低培养基的水势;
② 减少培养基中含氮化合物的用量;
③ 增加光照;
④ 增加容器通风,最好进行 CO2施肥,这对减轻试管苗玻璃化的现象有明显的作用;
⑤ 降低培养温度,进行变温培养,有助于减轻试管苗玻璃化的现象发生;
⑥ 降低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含量,可以考虑加入适量脱落酸。
3.生根培养
当材料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就要使部分培养物分流到生根培养阶段 。 若不能及时将培养物转到生根培养基上去,就会使久不转移的苗子发黄老化,或因过分拥挤而使无效苗增多造成抛弃浪费 。 根培养是使无根苗生根的过程,这个过程目的是使生出的不定根浓密而粗壮 。 生根培养可采用 1/ 2或者 1/4MS培养基,全部去掉细胞分裂素,并加入适量的生长素 (NAA,IBA
等 )。
诱导生根方法:
① 将新梢基部浸入 50或 100× 10-6I IBA溶液中处理 4— 8h; ② 在含有生长素的培养基中培养 4-6d; ③ 直接移入含有生长素的生根培养基中 。 上述三种方法均能诱导新梢生根,但前二种方法对新生根的生长发育则更为有利 。 而第三种对幼根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
其原因是当根原始体形成后较高浓度生长素的继续存在,则不利于幼根的生长发育 。 不过这种方法比较可行 。
另外也可采用下列方法就可生根:①延长在增殖培养基中的培养时间;②有意降低一些增殖倍率,减少细胞分裂素的用量 (即将增殖与生根合并为一步 );③切割粗壮的嫩枝在营养钵中直接生根,
此方法则没有生根阶段。可以省去一次培养基制作,切割下的插穗可用生长素溶液浸蘸处理,但这种方法只适于一些容易生根的作物。
另外少数植物生根比较困难时,则需要在培养基中放置滤纸桥,
使其略高于液面,靠滤纸的吸水性供应水和营养,从而诱发生根。
从胚状体发育成的小苗,常常有原先已分化的根,这种根可以不经诱导生根阶段而生长 。 但因经胚状体途径发育的苗数特别多,并且个体较小,所以也常需要一个低浓度或没有植物激素的培养基培养的阶段,以便壮苗生根 。
试管内生根壮苗的阶段,为了成功地将苗移植到试管外的环境中,以使试管苗适应外界的环境条件 。 通常不同植物的适宜驯化温度不同 。 如菊花,以 18~ 20℃ 为宜 。 实践证明植物生长的温度过高不但会牵涉到蒸腾加强 。 而且还牵涉到菌类易滋生的问题 。 温度过低使幼苗生长迟缓,或不易成活 。
春季低温时苗床可加设电热线,使墓质温度略高于气温 2~
3℃,这不但有利于生根和促进根系发达,而且还有利于提前成活 。
移植到试管外的植物苗光强度应比移植前培养有所提高,
并可适应强度较高的漫射光,(约 4000h左右 ),以维持光合作用所需光照强度。但光线过强刺激蒸腾加强,会使水分平衡的矛盾更尖锐。
二、试管苗移栽驯化
试管苗移栽是组织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这个工作环节做不好,就会造成前功尽弃 。 为了做好试管苗的移栽,应选择合适的基质,并配合以相应的管理措施,
才能确保整个组织培养工作的顺利完成 。
试管苗由于是在无菌、有营养供给、适宜光照和温度近 100%的相对湿度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因此,在生理、形态等方面都与自然条件生长的正常小苗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必须通过炼苗,例如通过控水、减肥、
增光、降温等措施,使它们逐渐地适应外界环境,从而使生理、形态、组织上发生相应的变化,使之更适合于自然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试管苗顺利移栽成功。
从叶片上看,试管苗的角质层不发达,叶片通常没有表皮毛,或仅有较少表皮毛,甚至叶片上出现了大量的水孔,而且,气孔的数量、大小也往往超过普通苗。由此可知,试管苗更适合于高湿的环境生长,当将它们移栽到试管外环境时,试管苗失水率会很高,非常容易死亡。
因此,为了改善试管苗的上述不良生理、形态特点,则必须经过与外界相适应的驯化处理另外,对栽培驯化基质要进行灭菌,因为试管苗在无菌的环境中生长,对外界细菌、真菌的抵御能力极差。为了提高其成活率,在培养基质中可掺入 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200-500倍液,
以进行灭菌处理。,通常采取的措施有:对外界要增加湿度、减弱光照;对试管内要通透气体、增施二氧化碳肥料、逐步降低空气湿度等。
移栽用基质
适合于栽种试管苗的基质要具备透气性,保湿性和一定的肥力,容易灭菌处理,并不利于杂菌滋生的特点,一般可选用珍珠岩,蛭石,砂子等 。 为了增加粘着力和一定的肥力可配合草炭土或腐殖土 。 配时需按比例搭配,
一般用珍珠岩,蛭石,草炭土或腐殖土比例为 1:1:0.5。 也可用砂子:草炭土或腐殖土为 1:1。 这些介质在使用前应高压灭菌 。 或用至少 3h烘烤来消灭其中的微生物 。 要根据不同植物的栽培习性来进行配制,这样才能获得满意的栽培效果 。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试管苗栽培基质 。
(1)河砂,河砂分为粗砂,细砂两种类型 。 粗砂即平常所说的河砂,其颗粒直径为 1— 2mm。 细砂即通常所说的面砂,其颗粒直径为 0.1— 0.2mm。
河砂的特点是排水性强,但保水蓄肥能力较差,一般不单独用来直接栽种试管苗 。
(2)草炭土,草炭土是由沉积在沼泽中的植物残骸经过长时间的腐烂所形成,
其保水性好,蓄肥能力强,呈中性或微酸性反应,但通常不能单独用来栽种试管苗,宜与河砂等种类相互混合配成盆土而加以使用 。
(3)腐殖土,腐殖土是由植物落叶经腐烂所形成 。 一种是自然形成,一种是人为造成,人工制造时可将秋季的落叶收集起来,然后埋人坑中,灌水压实令其腐烂 。 第二年春季将其取出置于空气中,在经常喷水保湿的条件下使其风化,然后过筛即可获得 。 腐叶上含有大量的矿质营养,有机物质,
它通常不能单独使用 。 掺有腐殖土的栽培基质有助于植株发根 。
移栽前的练苗
移栽前可将培养物不开口移到自然光照下锻炼 2— 3d,让试管苗接受强光的照射,
使其长得壮实起来,然后再开口练苗 1—
2d,经受较低湿度的处理,以适应将来自然湿度的条件 。
移栽和幼苗的管理
从试管中取出发根的小苗,用自来水洗掉根部粘着的培养基,要全部除去,以防残留培养基滋生杂菌。但要轻轻除去,
应避免造成伤根。栽植时用一个筷子粗的竹签在基质中插一小孔,然后将小苗插入,注意幼苗较嫩,防止弄伤,栽后把苗周围基质压实,栽前基质要浇透水。
栽后轻浇薄水。再将苗移入高湿度的环境中。保证空气湿度达 90%以上。
(1)保持小苗的水分供需平衡 。 在移栽后 5-7d内,应给予较高的空气湿度条件,使叶面的水分蒸发减少,尽量接近培养瓶的条件,
让小苗始终保持挺拔的状态 。 保持小苗水分供需平衡首先营养钵的培养基质要浇透水,所放置的床面也要浇湿,然后搭设小拱棚,
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并且初期要常喷雾处理,保持拱棚薄膜上有水珠出现 。 当 5— 7d后,发现小苗有长趋势,可逐渐降低湿度,减少喷水次数,将拱棚两端打开通风,使小苗适应湿度较小的条件 。
约 15d以后揭去拱棚的薄膜,并给予水分控制,逐渐减少浇水,促进小苗长得粗壮 。
(2)防止菌类滋生。由于试管苗原来的环境是无菌的,移出来以后难以保持完全无菌,因此,应尽量不使菌类大量滋生,以利成活。
所以应对基质进行高压灭菌或烘烤灭菌。可以适当使用一定浓度的杀菌剂以便有效地保护幼苗,如多菌灵、托布津,浓度 800—
1000倍,喷药宜 7— l0d一次。在移苗时尽量少伤苗,伤口过多,
根损伤过多,都是造成死苗的原因。喷水时可加入 0.1%的尿素,
或用 1/ 2MS大量元素的水溶液作追肥,可加快苗的生长与成活。
(3)一定的温,光条件 。 试管苗移栽以后要保持一定的温光条件,
适宜的生根温度是 18— 200C,冬春季地温较低时,可用电热线来加温 。 温度过低会使幼苗生长迟缓,或不易成活 。 温度过高会使水分蒸发,从而使水分平衡受到破坏,并会促使菌类滋生 。
另外在光照管理的初期可用较弱的光照,如在小拱棚上加盖遮阳网或报纸等,以防阳光灼伤小苗和增加水分的蒸发 。 当小植株有了新的生长时,逐渐加强光照,后期可直接利用自然光照 。 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增强抗性,促其成活 。
(4)保持基质适当的通气性 。 要选择适当的颗粒状基质,保证良好的通气作用 。 在管理过程中不要浇水过多,过多的水应迅速沥除,
以利根系呼吸 。
综上所述,试管苗在移栽的过程中,只要把水分平衡、适宜的介质、控制杂菌和适宜的光、温条件控制好,试管苗是很容易移栽的。
愈伤组织( callus) 的形成和形态发生
植物的脱分化形式有两种,器官发生型和胚胎发生型,在有些情况下,再分化可以直接发生于脱分化的细胞中,无须经历愈伤组织阶段,但大多数情况下,
再分化过程是在愈伤组织细胞中发生的。
一,愈伤组织形成的条件
虽然如全能性所言,发育和分化过程并不导致细胞全能性的丧失,
但是,在一个完整的植物中,每个分化细胞都是某个器官和组织中的一个成员,它只能在与其周围成员相互协调和彼此制约当中,
恰如其分地发挥整个植株所赋予它的一定的功能,而不具备施展其全能性的外部条件 。 然而,这些细胞若是一旦脱离了母体植株,
摆脱了原来所受到的遗传上的控制和生理上的制约,在不定期下的培养条件下,就会发生一种回复变化,从而失去分化状态,变为分生细胞,实现脱分化过程 。 然后,这些脱分化细胞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形成愈伤组织 ( 离体隔离 ) 。
大量研究表明,几乎所有高等植物的各种器官,如根、茎、叶和花等,以及各种组织,如皮层、茎髓和形成层等,离体后在适当条件下,都能产生愈伤组织。由此可见,愈伤组织诱导的成败关键主要不是外植体的来源和种类,而是培养条件,其中激素的种类和浓度最为重要。当然,外植体的类型和外植物体原来在植株上所处的位置(反映了内源激素水平)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二,愈伤组织形成的过程
外植体中已分化的活细胞,在外源激素的诱导下通过脱分化后形成愈伤组织,
这一过程被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 ( 诱导期,分裂期和形成期 ) 。
诱导期,细胞分裂的准备期
诱导期是细胞准备进行分裂的时期 。 接种的外植体材料的细胞通常都是成熟细胞,处于静止状态,细胞大小没有多大变化,外观无明显特征,但细胞内物质代谢旺盛,王凯基等 ( 1981)
在研究离体培养的油橄榄茎段时发现,细胞内合成代谢活跃,RNA含量迅速增加,细胞核体积明显增大 。
诱导期的长短,因植物种类和外植体的生理状况和外部因素而异,如胡萝卜的诱导期要好几天,新鲜的菊芋块茎则只要 22h,但菊芋块茎经过 5个月的贮藏后,诱导期则须延长到 40h以上 。
分裂期,细胞从开始分裂到持续分裂的时期
分裂期是指细胞通过一分为二的分裂,不断增生子细胞的过程 。 外植体的细胞一旦经过诱导,其外层细胞开始迅速分裂,
使细胞脱分化 。 分裂期主要表现如下:
1.细胞的 数目迅速增加 。 如胡萝卜培养 7天后,细胞数可增加
10倍 。
2.每个细胞 平均鲜重下降 。 这是由于细胞鲜重的增加不如细胞数目的增加快的缘故 。
3.细胞体积小,内无液泡,如同根尖和茎尖的分生组织细胞特性 。
4,细胞的核和核仁增大到最大 。
5.细胞中 RNA含量减少,而 DNA含量保持不变 。
6,随着细胞不断分裂和组织生长,细胞的总干重、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大大增加,新细胞壁的合成极快 。
总之,分裂期的愈伤组织的共同特征是:
细胞分裂快,结构疏松,缺少有组织的结构,维持其不分化的状态 。
形成期,从愈伤组织到器官发生
形成期是指外植体经过诱导期和分裂期后形成了无序结构的愈伤组织的时期。进入形成期后,细胞的平均大小相对稳定,不再减少,细胞分裂由原来局限在组织外缘的平周分裂转为组织内部较深层局部细胞的分裂,结果形成瘤状或片状的拟分生组织( meristemoid),称做分生组织结节。
分生组织结节可以成为愈伤组织的生长中心,或者进一步分化为维管组织结节 —— 由分生组织结节外围的细胞作平周分裂成为形成层状细胞,并形成了部分维管组织如管胞、
纤维细胞等,但不形成维管系统。由于此期细胞分裂已基本停止,细胞内发生生理代谢等的变化而开始形成一些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因此有人又将此期称为分化期。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脱分化细胞不断进行分裂,从而形成了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以后,
由于营养物质枯竭,水分散失,以及代谢产物的积累,必须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上培养。这个过程叫做继代。通过继代培养,可使愈伤组织无限期地保持在不分的增殖状态。然而,如果让愈伤组织留在原培养基上继续培养而不继代,
它们则不可避免地发生分化,产生新的结构。
三 愈伤组织的生长
一般来说,愈伤组织的增殖生长只 发生 在不与琼脂接触的表面,而与琼脂接触的一面极少细胞增殖,只是细胞分化形成紧密的组织块 。 它是愈伤组织表面或近表面瘤状物生长的结果 。
愈伤组织之间的 质地 有显著不同,有的很松脆,有的很坚实,且这两类愈伤组织可互相转变。其方法是:加入高浓度的生长物质,可使坚实的愈伤组织变为松脆。反之,减低或除去生长物质,则松脆的愈伤组织可以转变为坚实。松脆愈伤组织都有大量的分生组织上中心,进行活跃的细胞分裂,为大而未分化的细胞所分开;而不脆的确良愈伤组织很少分化,大都是高度液泡化的细胞。脆的愈伤组织是进行悬浮培养最适合的材料,稍经机械振荡,即可使组织分散成单细胞或少数几个细胞组成的小细胞团。在培养中细胞产生迅速增殖,而坚实的愈伤组织中的细胞间被果胶质紧紧地粘着,因而往往不能形成良好的悬浮系统。
愈伤组织的质地不同是由其内部结构上的差异所引起的 。 坚实致密的愈伤组织内无大的细胞间隙,而由管状细胞组成维管组织;松脆愈伤组织内有大量的细胞间隙,细胞排列毫无次序 。
生长旺盛的愈伤组织 一般呈奶黄色或白色,有光泽,也有淡绿色或绿色的;老化的愈伤组织多转变为黄色甚至褐色。
外植体的脱分化因植物种类和器官及其生理状况而有很大差别,如烟草,胡萝卜等脱分化较易,而禾谷类的脱分化较难;花器脱分化较易,而茎叶较难;幼嫩组织脱分化较易,而成熟的老组织较难 。
一个多细胞外植体通常包含着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
因此,由它所形成的愈伤组织也是异质性的,其中不同的组分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成完整植株或器官的能力,
即不同的再分化能力 。
以上对愈伤组织形成过程的时期的划分并不具有严格的意义,实际上,特别是分裂期和形成期往往可以出现在同一块组织上。另外,有一些研究者曾反复指出的,虽然细胞脱分化的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形成愈伤组织,但这绝不意味着所有的细胞脱分化的结果都必然形成愈伤组织。相反,脱分化后可直接分化为胚性细胞而形成体细胞胚。
四 愈伤组织的形态发生方式
愈伤组织分生细胞团可进行再分化,即进行形态建成,可再产生完整的植株。
形态建成,外植体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经脱分化、分化或直接发育成各种形态完整的植物体的过程。
在愈伤组织培养物中,细胞分裂常以无规则方式发生,并产生无明显形态或极性的无序结构组织块,这时虽然在愈伤组织中发生了细胞分化,形成维管化组织和瘤状结构,但并无器官发生。只有满足某些条件,才可从愈伤组织发生再分化而产生苗或根的分生组织,甚至胚状体,进而使它发育成苗或完整植株。
在组织培养中,从外植体形成器官或无性系的形态发生,
有下面两种方式:
1,不定芽方式 ( unfixed bud) 指细胞或愈伤组织培养物,通过形成不定芽再生成植株,这是细胞和组织培养中常见的器官发生方式 。 愈伤组织的器官发生顺序有四种情况,( 1) 愈伤组织公有根或芽器官的分别形成,即无根的芽或无芽的根; ( 2) 先形成芽,再在芽伸长后,
在其茎的基部长出极而形成小植株,多数植物属这种情况; ( 3) 先产生根,再从根的基部分化出芽而形成小植株 。 这种情况较难诱导芽的形成,尤其对于单子叶植物;
( 4) 先在愈伤组织的邻近不同部位分别形成芽和根,然后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株小植株 。
2.胚状体方式( somatic embryo) 指由培养细胞诱导分化出的胚胚芽、胚根、胚轴的胚状结构,进而长成完整植株。(以后章节中介绍)
五,愈伤组织形态发生的调控
来源于不同植物或同一种植物不同部们的愈伤组织,在颜色,结构和生长习性上都可能存在差异,其遗传生理功能也可能或是具有胚性,或是不具胚性,在不同的实验中由于目的的不同,对愈伤组织状态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但优良的愈伤组织通常必须具备以下 4个特性中的 2-3个 。
1,高度的胚性或再分化能力,以便从这些愈伤组织得到再生植物 。
2,容易散碎,以便用这些愈伤组织建立优良的悬浮系,
并且在需要时能从中分离出全能性的原生质体 。
3,旺盛的自我增殖能力,以便用这些愈伤组织建立大规模的愈伤组织无性系 。
4,经过长期继代保存而不丧失胚性,有便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各种遗传操作 。
细胞和愈伤组织的形态发生,主要受外植体本身、培养基和培养环境等三大类因素的调控。
( 一 ) 材料本身
1,遗传型 材料的基因型对愈伤组织的器官分化有决定性的影响 。 不同植物种的器官分化明显不同,如烟草,胡萝卜和矮牵年等植物容易诱导器官形成,而禾谷类,豆类,棉花等就比较困难 。
2,器官和部位 通常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或组织所形成的愈伤组织,无论在生理上或形态上,其差别均不大 。 但是对有些植物而言,确有明显差异 。 如油菜的花器官比叶,根易于分化成苗,水稻和小麦幼穗的苗分化频率也比其他器官为高 。
3.年龄 年龄较幼的外植体,不仅易于诱导形成愈伤组织,而且也容易诱导分化成植株。如油菜植株的自下而上的茎段的培养结果表明,下部的器官形成频率低,
愈入上部,苗的分化频率越高,苗分化频率越低。因此在组织培养中,要及时转移已形成的愈伤组织进行分化培养,可大大提高苗的分化频率。
( 二 ) 培养基
培养基的各种成分和物理性质,都对器官发生产生一定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特别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配比。
1,生长调节剂 细胞分裂素 /生长素的比例是控制芽和根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生长素对芽的抑制作用可为细胞分裂素所克服 。 细胞分裂素 /生长素比例高时有利于芽形成;而这一比例低时,有利于根的形成 。 这样通过变换激素的种类和浓度,即可有效地调节培养组织的器官分化 。
但是,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生根和长芽的效果是不同的。如 NAA对生根的作用比
IAA和 IBA的效果好,但用 IAA和 IBA处理,产生的根比较健壮,而用 NAA处理,产生的根则较纤细。 2,4-
D往往对生根不利,特别是在较高浓度下。 Kt和 BA能广泛地诱导芽的形成,但 BA比 Kt的效力大。玉米素的作用范围较窄,但对某些植物有特效。因此,往往多数植物采用 BA 和 Kt来诱导芽的形成。
2,无机营养元素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和整体植物一样,细胞的生长也要求满足植物生长的必要元素,若完全投入或过多或不足,也会影响细胞生长和分化 。 不过其影响不如激素的影响明显 。 但是各种类型的植物,器官所需要的每种元素的量,特别是大量元素是有区别的,如生根培养要求无机离子浓度小一些,
所以常用 1/2MS或 White。 如有些植物要求的氮,以硝酸态形式供应为佳;而有些植物要求的氮,以铵态氮的形式供应为佳 。
当某些营养元素的供应不足时,愈伤组织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如下:
氮 —— 某些组织 ( 如五叶地锦 ) 表现出一种很引入注目的花色素苷的颜色;不能形成导管 。
氮,钾和磷 —— 细胞过度生长,形成层组织减退;
硫 —— 非常明显地褪绿 。
铁 —— 细胞分裂停止 。
硼 —— 细胞分裂停滞,细胞伸长 。
锰或钼 —— 影响细胞伸长 。
3,有机成分 在培养基中加了糖各类 B族维生素,肌醇和甘氯酸等,可以满足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的要求 。 各中氯基酸和嘌 呤,嘧啶类物质,可以促进器官分化 。 其中酪氨酸可明显增加烟草组织培养的器官形成 。 酰胺类往往有促进器官形成的作用 。 水解酪蛋白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在进行器官分化培养时,加入一定量是有益的 。
4,物理性质 培养基的物理性质 ( 固体或液体状态,渗透压等 ) 对形态发生有明显的影响 。
在胡萝卜和石刁柏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改变培养基的形式,才能顺利地分化出苗 。 其方法是:
第一阶段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应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第二阶段细胞和胚状体的增殖,
需在液体培养基中完成;第三阶段由胚状体发育成可移植的植株,又应转移到固体琼脂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
培养基中的渗透压,对细胞增殖和胚状体的形成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在花药培养中受到普遍的重视 。 如油菜花药培养宜先在高糖 ( 9-
10%) 培养基中培养,有利于细胞增殖和胚状体的形成 。
( 三 ) 培养环境条件
1,光周期的影响 光周期的需要与否,应根据植物种类培养目的来决定 。
在愈伤组织诱导阶段,一般采用三种做法:全暗,周期性光照,散射性光照,上述两种做法诱导率差异不大 。 另一些植物差异较大,如石刁柏全暗诱导愈伤组织,要比周期性光照下好得多 。 大豆愈伤组织诱导采用散射性光照比较好;光照对地钱干重的增加明显地优于黑暗培养 。
器官发生阶段,一般给予周期性光照比较好 。 光周期长短因植物种类而异 。 多数植物 8-10小时黑暗为宜 。
如茄子,苹果等 。 也有例外,有些植物如石刁柏需要
16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 。
温度 在组织培养中,一般都采用 22-25℃ 的恒温条件下进行外植体的培养 。 对一般植物来讲,都可较好地形成芽和根 。 但是很多资料表明,温度高低对器官发生的数量和质量仍有影响 。 如对喜温性植物如茄科,葫芦科,兰科,禾本科等的培养温度一般可控制在 26-28℃ 比较适宜 。 而对于冷凉性植物如百合科,十字花科,菊科等植物则培养温度可控制在 25℃ 以下较为适宜 。
培养周期中的昼夜温差,至今,多数植物离体培养,均采用恒温培养。而国内有关小麦、水稻花药培养温度试验的报道认为:在诱导花形成愈伤组织时,昼夜恒温较好,而在器官分化时,昼夜具有一定温差比较好,分化出的小植株比较健壮。菊芋试验也有类似的报道。
器官发生与体细胞胚胎发生
一,器官发生
( 一 ) 概念:离体培养的组织,细胞在诱导条件下经分裂和增殖再分化形成根和芽等器官的过程 。
( 二 ) 发生方式:有两种发生方式
( 1) 直接发生,( 具有初生分生能力的 ) 外植体直接分化成器官的过程 。 ( 由茎尖,腋芽,
原球茎,块茎,鳞茎等器官发生 )
( 2)间接发生:外植体(已分化的成熟组织)
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器官的过程。
( 二 ) 胚状体方式 (somatic embryo) 指由培养细胞诱导分化出具胚芽,胚根,胚轴的胚状结构,进而长成完整植株 。
由外植体经胚状体形成完整植株可分三个不同发育阶段:
1)外植体细胞脱分化 。 外植体发生细胞分裂,或进而形成愈伤组织 。 这一阶段同不定芽方式一样 。
2)胚状体形成 在植物有性生殖中,精于和卵子结合形成合子,合子进一步发育成胚 。 但在组织培养条件下胚状体的发育过程是:细胞经脱分化后,发生持续细胞分裂增殖,并依次经过原胚期,球形胚期,心形胚期,鱼雷形胚期和子叶期,进而成为成熟的有机体 。
我们把由愈伤组织的类似薄壁组织细胞不经有性过程而直接产生类似胚的这一结构,称为胚状体 。
3)胚状体再发育成完整植株 在外观上,这种方式和不定芽均有光滑、圆形突起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