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血 液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充满于心血管系统中,在心脏的推动下循环流动,
实现运输物质,维持稳态、保护机体及参与神经体液调节等生理功能。因此,血量、血液成分或性质的相对稳定,是生命正常活动的基本条件。
第二章 血 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第二节 血浆第三节 红细胞第四节 白细胞第五节 生理止血机制第六节 血 型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体液
二,血液的组成
三,血量
四,血液的理化特性
体液 ( body fluid) 动物体内所含的水分及其中的溶质,总称为 …
细胞内液 ( intracellular fluid),存在于细胞内的体液,称为 …
细胞外液 ( extracellular fluid),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称为 …
细胞外液分布,血浆 ( plasma),细胞间液
( interstitial fluid ) [ 或称组织液 ( tissue
fluid) ],淋巴液 ( lymph fluid),脑脊液
( cerebrospinal fluid) 。
一,体液水( 90%~ 92%)
血浆( 50%~ 60%)晶体物质( 2%~ 3%)
白蛋白血浆蛋白( 5%~ 8%) 球蛋白血液(全血) 纤维蛋白红细胞血细胞 (40%~ 50%) 白细胞血小板血液由液体成分的血浆和悬浮其中的有形成分 — 血细胞所组成。血液的组成及主要成分所占百分比如下:
二、血液的组成血清 (serum):血液流出血管不经抗凝处理,就会很快凝成血块,随血块逐渐紧缩所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血浆 抗凝处理的血液离心:上层为微黄色或无色的液体部分。
二、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组成血清 与 血浆 的主要区别: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因为纤维蛋白原已转变成纤维蛋白而留在了血块中。再有,血浆中参与凝血反应的一些成分亦被消耗,在血清中也就不复存在了。但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就其主要方面而言,可以说除去了纤维蛋白原的血浆就是血清。
血细胞比容 (hematocrit):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血量 (blood volume):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
是血浆量和血细胞量的总和。
循环血量,在安静状态下,大部分血液在心血管内循环流动,这部分血液量叫 …
储备血量,血液另有一部分血液则滞留在肝、肺、脾、皮下静脉丛和皮肤等处,这些流动缓慢,红细胞比容较高的血液量叫 … 或贮血量。因此,把肝等器官称为 贮血库 。
三、血量
(一)血色、血臭、血味血液为不透明的红色液体。动脉血中,
血红蛋白氧结合量高,呈鲜红色;静脉血中,血红蛋白氧结合量低,呈暗红色。血液中由于存在挥发性脂肪酸,故带有特殊的血臭,即血腥气。又由于血液中含有氯化钠而稍带咸味。
四、血液的理化特性
(二)比重与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1,比重 动物全血的比重约在 1.050~ 1.060之间,其中红细胞比重最大,白细胞和血小板次之,血浆的比重最小,约在 1.025~ 1.030。
2,悬浮稳定性 ( suspension stability),在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 …
血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简称 …
四、血液的理化特性
(三)粘滞性粘滞性( viscosity),液体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摩擦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出粘着的特性,称为 …
(四)渗透压与红细胞的脆性
1,血浆渗透压 促使纯水或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称为渗透压( osmotic pressure)。 2.脆性溶血( hemolysis),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逸出并进入血浆中的现象,称红细胞溶解,简称 …
红细胞脆性 ( erythrocyte osmotic fragility),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这种抵抗力,称为 …
(五)酸碱性血液呈弱碱性,pH值为 7.35~ 7.45,平均 pH值种间略显差异。机体生命活动所能耐受的 pH值极限在 7.00~ 7.80之间,严重的失衡会导致死亡。血液中缓冲物质在保持 pH值起作用,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为 NaHCO3/ H2CO3。
HL+NaHCO3NaL+H2CO3H2O+CO2↑
把血浆中 NaHCO3的含量称为血液的碱储
( alkali reserve)。
四、血液的理化特性第二节 血浆
一、血浆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血浆的成分很复杂,除含有水、血浆蛋白质、脂类、葡萄糖及无机盐外,还含有一些代谢产物,如 氨基酸、多肽、乳酸、
酮体、尿素、尿酸、肌酸、肌酐、马尿酸、
胆色素和氨,还含有 O2,CO2和N 2等气体,
以及微量的维生素、激素和酶等。 其中称为非蛋白含氮物,其分子中的氮统称为非蛋白氮( NPN)。
二、血浆的主要功能一、血浆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 一 ) 血浆蛋白质
1.血浆白蛋白
主要生理作用
一、组织修补和组织生长的材料。白蛋白可视为机体内蛋白质的主要贮存库,它可转化为组织蛋白,供组织生长和损伤组织的修复。
二、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正常时,约 75%的血浆胶体渗透压由白蛋白产生,对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极大的影响。
三、能与游离脂肪酸这样的脂类、类固醇激素结合,有利于这些物质的有效运输。
( 一 ) 血浆蛋白质
2,血浆球蛋白 分为 α,β,γ三类,在大多数动物中,还可进一步细分为 α1,α2,β1,β2、
γ1,γ2各种球蛋白 。 补体 ( complement) 是广泛参与机体免疫反应的一组蛋白质,以 C1,C2、
C3,C4,C5,C6,C7,C8,C9来表示,C1包含三个亚型,共有 11种 。 其中 C3和 C4就为 β球蛋白 。
3.纤维蛋白原 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物质,
在凝血酶的催化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
起止血和凝血作用。
一、血浆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1,营养功能 血浆中的蛋白质,它们起着营养贮备的功能。
2,运输功能 蛋白质表面有众多的亲脂性结合位点,可以与脂溶性物质结合,使之成为水溶性,
便于运输;血浆蛋白还可以与血液中分子较小的物质可逆性的结合,即可防止它们从肾流失,又由于结合状态与游离状态的物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可使这些物质在血中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3,缓冲功能 血浆白蛋白和它的钠盐组成缓冲对,和其它无机盐缓冲对一起,保持血液p H的稳定。
二、血浆的主要功能
4,形成胶体渗透压 保证水分不会大量向血管外转移,从而维持血量的相对恒定。
5,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血浆中有免疫抗体、
补体系统等,都是由血浆球蛋白构成的。
6,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绝大多数的血浆凝血因子、生理性抗凝物质以及促进血纤维溶解的物质都是血浆蛋白。
7,组织生长与损伤组织修复方面的功能 由白蛋白转变为组织蛋白而实现的。
二、血浆的主要功能第三节 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是无核、双凹圆盘形细胞,驼骆和鹿的红细胞呈椭圆形。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目最多的一种。
第三节 红细胞
二、红细胞的功能与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 O2和 CO2,这项功能是由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来完成的。
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组成的结合蛋白质。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成熟红细胞在循环系统内约能存活 100~ 150
天,禽类红细胞的存活期约 30~ 50天 。
第三节 红细胞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多潜能干细胞,红骨髓中存在着造血干细胞,最,原始,的造血干细胞称为 … 。 多潜能干细胞进一步分化,生成两大类干细胞 。 一类是 髓系干细胞,最终生成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 。 另一类是 淋巴干细胞,最终分化成各类淋巴细胞 。
条件,造血原料以蛋白质,二价铁离子最为重要 。
维生素 B12和叶酸促进红细胞生成与成熟 。
调节,受促红细胞生成素 ( erythropoietin,EPO)
的调节,雄激素等也参与其调节过程 。
破坏,红细胞主要是因衰老而遭破坏 。
第四节 白细胞
一、白细胞的形态与数目
二、白细胞的免疫功能
三、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四、脾脏的功能一、白细胞的形态与数目
( 一 ) 形态
白细胞是比红细胞体积大,数目少,比重小的有核血细胞 。 分三大类:粒细胞,
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
( 二 ) 数目
白细胞数目的变动,相对而言比红细胞的变动范围要大。
二、白细胞的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白细胞的具有消灭侵入机体的外来异物功能 。
吞噬细胞 ( phagocyte),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免疫细胞:指淋巴细胞 。
非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通过吞噬作用来消灭异物,
不具有针对某一异物的特异性,称为 …
特异性免疫,免疫细胞消灭异物的主要方式是产生抗体和局部细胞反应,具有针对性很强的特异性,
称为 …
血细胞渗出 ( diapedisis),白细胞都能作变形运动,
凭着这种运动白细胞得以穿过血管壁。
趋化性,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
二、白细胞的免疫功能
中性粒细胞,吞噬和作变形运动的能力,又具有复杂的杀菌系统 。
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在组织中发挥作用,但缺乏吞噬能力,能释放组胺,过敏性慢作用物质,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A,肝素等活性物质 。
嗜碱性粒细胞参与体内的脂肪代谢 。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能力,它虽含有溶酶体,但缺乏溶菌酶,基本上不具杀菌能力,
溶酶体中含有一种能沉淀DNA,中和肝素的碱性蛋白质 。
作用是,①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 ②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
二、白细胞的免疫功能
单核 — 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能分裂增殖,能作变形运动,但吞噬能力很弱 。 单核细胞进入肝,
脾,肺,淋巴结和浆膜腔等部位,转变成巨噬细胞 。
淋巴细胞,包括 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是由免疫细胞产生和分泌特异性抗体,即各种免疫球蛋白 ( Ig) 进入血液和淋巴,以抗御某一种相应的抗原,称为 …
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通过具有特异性的免疫细胞直接与某种相应的抗原相互作用来实现免疫功能,称为 …
三、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三、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 二 ) 白细胞的破坏
成熟白细胞一部分储存于贮血器官中,一部分于循环血液中,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只停留几小时或2~4天即进入组织中发挥作用,
一般生存时间都比较短 。 淋巴细胞,只有几天或几周,记忆细胞寿命则可长达数年 。
记忆 B细胞和记忆 T细胞,就是它能长期保持免疫特异性,如果再次接触各自的相应抗原时,就能分别转变为浆细胞和T淋巴母细胞 。
白细胞的破坏,可因衰老死亡和执行防御功能被消耗而致。
四、脾脏的功能
1,脾在早期胚胎中是重要的 造血器官 。
2,脾脏的辩识能力很强 衰老的,异常的和被破坏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流经脾脏时则被辩识而阻留下来,起,过滤器,样的作用 。
3,,修整,红细胞 新生细胞的内涵物,如网织红细胞中的铁颗粒,血红蛋白沉淀物,DN
A和细胞核残片等,脾脏中的巨噬细胞能从中将包涵物,提取,出来 。
4,脾脏还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 进入体内的异物,常是先经脾内的巨噬细胞吞噬处理后,
再将抗原移交给T细胞发动特异性免疫。
第五节 生理止血机制
一、血小板
二、血液凝固
三、抗凝血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
四、促进和延缓血液凝固一、血小板血小板 ( platelets thrombocyte),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
形态,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是无色透明、无细胞核、圆盘形或杆形小体。
生理特点,主要有粘附、聚集、释放、吸附和收缩等。
功能,1.止血( hemostasis)功能
2.凝血( blood coaguation)功能
3.对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
4.营养与支持作用主要是参与止血和加速凝固。
二、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 ( blood coagulation),血液离开血管后,很快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简称血凝 。
凝血因子 ( blood clotting factors),血浆与组织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
按国际命名法编号的凝血因子编号 同义名因子 Ⅰ 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因子 Ⅱ 凝血酶原( prothrombin)
因子 Ⅲ 组织凝血激酶( tissue thromboplastin)
编号 同义名因子 Ⅳ Ca2+
因子 Ⅴ 前加速素( proaccelerin)
因子 Ⅶ 前转变素( proconvertin)
因子 Ⅷ 抗血友病因子( antihemophilic factor,AHF)
因子 Ⅸ 血浆凝血激酶( plasma thromboplastin component,PTC)
因子 Ⅹ Stuart-Prower因子因子 Ⅺ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plasma thormboplastin
antecedent,PTA)
因子 Ⅻ 接触因子( contact factor)
因子
ⅩⅢ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fibrin-stabilizing factor)
二、血液凝固
凝血过程,
一,是凝血因子 X激活成 Xa( 活化型 ),并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二,是 凝 血 酶 原 ( Prothrombin )
( 因子 Ⅱ ) 激活成凝血酶 ( thrombin)
( Ⅱ a) ;
三,是纤维蛋白原 ( 因子 Ⅰ ) 转变成纤维蛋白 ( fibrin) ( Ⅰ a) 。
二、血液凝固
内源性激活途径 ( intrinsic route),因子X如果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X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 …
外源性激活途径 ( extrinsic route):因子X如果是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
Ⅲ 来参与因子X的激活的,称为 …
三、抗凝血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
抗凝物质最重要的是 抗凝血酶 Ⅲ
( antithrombin Ⅲ )和 肝素
蛋白质C,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激活的蛋白质C具有多方面的抗凝血、抗血栓功能。
作用,①灭活凝血因子v和 Ⅷ 。②限制因子 Ⅹ a与血小板结合。③增强纤维蛋白的溶解。
三、抗凝血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溶解 ( fibrinolysis),凝血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溶解的过程,简称 纤溶 。
基本过程,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两个阶段四、促进和延缓血液凝固
( 一 ) 促凝
1,血液与粗糙面接触,既可促进凝血因子 Ⅻ 的激活,又可促进血小板聚集,解体并释放凝血因子,加速凝血反应的进程 。
2,维生素K在肝脏内参与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 Ⅶ,Ⅸ,Ⅹ 等的合成过程,有加速凝血和止血的间接作用 。
四、促进和延缓血液凝固
(二 )抗凝
1.移除血浆中的钙离子
2.去除纤维蛋白
3.低温延缓血凝
4.血液与光滑面接触
5.肝素
6.双香豆素第六节 血 型
概念
血型 ( blood group)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血细胞抗原型,以细胞膜抗原结构的差异为特征的定义的血型。
蛋白质型或酶型,以蛋白质化学结构微小差异为特征的蛋白质多态性和同工酶。
第六节 血 型
血型系统,由同一遗传位点等位基因控制的血型系列。血型抗原:是指由遗传决定的、具有抗原特性的特殊结构。
血型因子,引起不同抗体产生并能与之发生反应的抗原成分称为 …,又称为 抗原因子 。
第六节 血 型
红细胞血型
(一 )人类的 ABO血型系统
(二 )Rh血型系统血 型 凝 集 原 凝 集 素
A型 A 抗 B
B型 B 抗 A
AB型 A+ B 无
O型 无 抗 A+抗 B
第六节 血 型
三、蛋白质型
四、血型的应用
(一)血统登记和亲子鉴定
(二)诊断异性孪生不育
(三)血型与新生仔畜溶血病
(四)组织相容性
(五)利用血型研究物种起源与亲缘关系
(六)血型与生产性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