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自然观
什么是自然观?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不同的人,
因其知识和经验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自然观。代表性最广的自然观,来自对该时期科学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观的作用: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 — 伊 — 加塞特:“如果一个人不掌握物理学的概念(不是物理学这门科学本身,而是物理学已经形成的关于世界的最重要的思想),不掌握历史学和生物学
提供的概念,不掌握思辩哲学的纲要,
那他就不是一个有学识的人。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说,这样的一个人几乎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好法官或好技术家,
除非他恰好是一个有非凡才能的人。”
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 原始的万物有灵论、自然崇拜
——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核心问题是探索世界的本原。古希腊:水、气、火;我国:五行、阴阳、八卦、元气说。其局限性是:质朴、思辩、猜测。
—— 近代前期形而上学自然观:自然界绝对不变,万事万物只有在时间上的彼此并列,
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一切运动的原因都归结为力
(机械的自然观) 。自然界是一架按照力学规律运动着的大机器,植物是机器,动物是机器,人也是机器。拉美特里,人是机器,
著作。
——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的新自然观:自然界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和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从星球到原子以至更小的粒子形成无穷的系列和层次;相互联系的物体由于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运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依据当时自然科学水平,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又分成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物运动,这些基本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构成了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统一性和永恒性;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法的三个规律(对立统一、
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普遍的规律。
这里,主要介绍由当代科学技术孕育成熟起来的 自然观方面的 一些基本观点。
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自然界的概念:广义和狭义之分。
非生命世界
自然界 非人类生物界
(广义的) 生命世界
人类生物界
(人类社会)
狭义自然界,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自然界,即自然环境。 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总体对象。
上述划分已经渗透着一个重要的思想:人类社会属于自然界,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在后面“人与自然关系”时还要涉及。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又可以有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第二自然、社会自然)的划分。前者是未经人类实践干预的、与人类社会尚未发生任何联系、相互作用的那部分自然,是纯粹自在的自然;后者是在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实践创造的对象世界;包括人创造的自然产品以及人类所改造和影响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
第 1节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
一、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物质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最高度概括、
涵盖最为广泛。它舍弃掉各种物质形态所特有的个性,仅仅保留客观实在性这个为一切物质形态所具有的共性。类似逻辑学中的概念类属关系,图示如下:
食物水果 蔬菜 肉类苹果 香蕉 桔子 白菜 萝卜 土豆 猪肉 羊肉 牛肉
注意: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不等于物质形态,不是具体物质,而是世界的共同的根本的属性。
同一层次的哲学范畴有:存在、实在、实存,
BEING,DASIN。都带有形而上的意味。
试比较下列说法:
( 1)“世界是物质的。”(哲学概念与命题)
这里的“物质”是哲学范畴,不是具体实物,
而是诸多事物的共有属性,是本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其规定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
( 2)“某物质(如塑料)的比重(热)
是 **”。(物理学命题)
( 3)“这种物质(例如,塑料分子)是由氢、碳等元素组成的。”(化学命题)
( 4)“这种物质(例如,塑料)可以制造人体器官。”(工程学 /生物学)
( 5)“这种物质(塑料)难以降解,会污染环境。”(环境科学)
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使用语境。
如何概括和提炼出世界的根本属性呢?
归于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物质形态?归于力、机器等物理、机械现象?
只能在由认识对象与认识主体组成的认识活动框架内、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来阐发,即相对于人这个认识主体来对认识对象作出规定。
这种哲学抽象概括方法的重要方法论启示,1、紧密结合主体 — 客体的关系认识世界、认识科学。不要把科学认识成果
看作是脱离认识主体的、关于纯粹本体的结论。否则,认识结论绝对化、统一化,无法理解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无法理解不同观点并存。要始终在认识论领域来把握(主观客观对立,主体客体统一)。
2、世界的客观性及其可认识性是对认识主体提出的要求(后面在“观察和实验”
时还要讲到),这已经是形而上学
( metaphysics,即科学之上)的假定,是信念,是方法论,超出实证科学知识本身的范围。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
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理所当然的前提)这已经成为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基础。
3、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层面:以往倾向于忽视认识主体之间的差异性,求得统一认识。其办法是求助于外在的客观性 —— 取消掉(抽象掉)感觉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不可否认的),以外在的客观性来保证人们认识的一致。
这从另一个方面提醒我们注意科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或问题:科学认识不仅受到外在客观世界的制约(是否正确反映了认识对象的性质、特点?认识过程;
当然这是根本),但是还受到科学同行的社会制约(还是社会过程)。极端的唯我中心的唯心论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
因为他不能让别人理解和接受。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家共同体内部的思想交流和相互影响(赫胥黎:文章要绕过某人才能发表)。我们要重视成果的交流和宣传。
后现代思潮反对普遍性、把人均质化:科学技术是力量,实际上是一部分人支配另一部分人的力量;是人类登上了月球,还是某一个人登上了月球?外层空间属于全人类吗?如何看待个人的独特性、如何对待不同意见?在共同体的集体和谐和共识与个人独立、在统一认识与保留不同意见、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关系之间保持张力。
个人几点体会
1、需要指出的是,所谓自然界的客观的辩证法,最终靠人来发现,甚至可以说由人所赋予的辩证法。自然界不会自己说“我遵循辩证法”。但是,自然界的表现使我们能够得出辩证法的结论。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自然。培根的“拷问”自然,逼迫其说出奥秘、规律来。我们生活在由人工建构的环境的包围之中,甚至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是如此,我们只能透过一定的思维框架来观察世界。辩证法就是其中一种思维框架、方法论指导。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之处:
过去我们只讲实事求是,有局限。实际上,什么是“事实”(关于什么是“科学事实”,我们在后面方法论中还要涉及),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价值倾向、理论勇气、观察视野和认识水平。
盲人摸象都是触摸到了事实,但是又都有局限。如果不首先解放思想,而是在老的思维圈子里打转转,眼界受到限制,
就不会发现新的事实,得出新的认识成果。为既定观点寻找佐证不难,每扇窗户都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一位哲人说过:哪怕最荒谬的观点,前人也都说过了。是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区别在于创新程度、理论和实践贡献不同!
3、客观规律像是“(不可触摸的)网” —
— 顺应它时不容易被人注意;但是一旦触及界限(挫折、失败、死亡)时,才体会深刻。这时我们强调客观规律的制约,客观规律不能违背,否则要受到惩罚。但是,
技术实践(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对科学理论的检验的效力有限(邦格),科学哲学中拉卡托斯科学纲领理论中科学理论保护带。
4、所以,这里的关键是有一个科学态度、
思想观念的问题 —— 保持开放的心态。
既不能故步自封,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也不要见异思迁,要坚持真理,
完善认识。还要建立容忍不同意见、容忍失败的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美国工程界的名言:“工程实践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比从成功中学到的要多得多。”(以安全系数的确定为例)
5、列宁,唯批,的意义:坚持唯物论的物质观(物质相对意识的本源性、物质的可知性以及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需要区分论述的语境:马赫在认识论层面,列宁则在本体论层面。引人深思的现象是:被批判的多是著名物理学家。
6、技术哲学角度:对于技术创造来说,似乎不同于科学认识活动。恰恰需要主体意识、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对于科学研究尤其技术创造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承认和识别约束条件(性质、范围),而不仅仅是物质的客观性。否则,压制主体,达不到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注意:可能性空间,即约束条件本身也是变化的。
而另一方面,对科学技术活动还有来自社会自身的约束,甚至科学认识也应有禁区
(手段和过程的人性化。一个案例:婴儿一出生会说什么语言?)。
二、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分类:标准或界限(能否新陈代谢、遗传变异;聚集状态;连续还是间断)
非生命世界:基本粒子
生命世界(生物界)又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
固态
液态
气态
等离子态
超密态
还有第六态 —— 真空场、还有人主张第七态 —— 反物质。
实物

三、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统一性
1、在化学元素上的统一性。太阳系内外,
月球、火星上也有铁、硅、钙、铝等元素,
最近发现火星上存在水;生命物质基础 —
— 原生质中也含有无机自然界所共有的碳、
氢、氧、氮、磷等元素。(人工合成尿素在科学史上的重大意义)
2、在基本粒子和夸克层次上具有统一性。
3、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实物与场的统一性。
第 2节 物质联系的系统方式
一、系统概念: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
与系统有关的几个基本概 念:
( 1)系统与要素:(反对还原主义);
( 2)系统与结构(有数量结构、空间结构、
时间结构、相互作用结构);
( 3)系统与功能(功能与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
( 4)系统与环境;
( 5)信息:系统的组织程度或有序程度的标志(“负熵”),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自然界的系统观:对以往(机械、决定论的)观点(以拉普拉斯为代表)的突破 —
— 或然性、有机论
系统方法是考虑问题的完整框架,养成系统全面、深刻细致的思维习惯;开辟一个全新的观察视野,突破传统机械观的局限,
解决它所不予考虑或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三体问题”;基于证券经纪人个人品格来解释股票价格的涨落,借助于支配原子和分子行为的物理定律去解释动物有机体的自我保持)。
二、系统类型,( 1)依据系统与环境之间关系,分为:孤立系统(无物质和能量交换)、封闭系统(仅有能量交换)、开放系统(既有物质又有能量交换);(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 2)依据系统内发生的实际过程来划分为:
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等;
( 3)从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特点分:
线性系统(简单,要素之间关系是线性的)、
非线性系统(存在自催化、正反馈等非线性相互作用);
( 4)依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程度不同,分为:黑系统(“黑箱”;对其要素和结构还一无所知)、白系统(“白箱”;清楚)和灰系统
(“灰箱”;若明若暗。灰色系统理论创始人是华中科技大学的邓聚龙教授);
( 5)依系统所处的状态分为:处于平衡态的系统(内部无差异,如温度、压力、电磁属性、
化学势及化学推动力处处相同)、近平衡态的系统(内部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只能使线性相互作用表现出来)、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内部差异显著从而使非线性相互作用得以表现出来)
(最后一种系统类型对系统进化的研究极为重要,后面还要涉及);
( 6)还有其他许多划分方法,如天然系统、
人工系统和复合系统等。
三、系统中的两对矛盾关系:整体与部分、
稳定与涨落
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纵向的关系)
两种相互转化的发生:加和性方式(简单的算术上的相加,如质量守恒)与非加和性方式(形成系统的新特性,非还原主义的)。
根源在于相干性(耦合关系 —— 彼此约束、
选择、协同、放大);例如,原子核、激光、
生命体、企业、(恩格斯论述军队战斗力)
2、稳定与涨落的关系(历史的关系):
由于要素性能的偶然变异、要素间耦合的偶然起伏或者环境带来的随机干扰,刻划系统整体状态的宏观量对平均值有起伏。
系统对涨落反应的三种状态:恒稳态、亚稳态和不稳定态。稳态的“吸引中心”
(例如,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
第 3节 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一、层次结构:若干由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性关系而构成新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
子系统 —— 系统 —— 更大系统的层次(类似母公司 —— 子公司 —— 孙公司)
在纵向上,低层系统与高层系统之间的构成关系;如亚细胞 —— 细胞 —— 组织 ——
个体 —— 种群 —— 群落 —— 生物圈
在横向上,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相干关系。
二、自然界的基本层次:
非生命世界里,微观领域:夸克 —— 基本粒子(强子) —— 原子核 —— 原子 —— 分子;(原子物理、核物理、量子化学)
宏观领域:分子 —— 分子体系 —— 凝聚态物体 —— 卫星 —— 小行星;(经典物理学、
经典化学)
宇观领域:恒星 —— 恒星 — 行星系 —— 星系、星系团 —— 总星系;(广义相对论、
星系动力学和宇宙学)
生命世界中,分子(蛋白质和核酸)
(分子生物学) —— 生物大分子(细胞)
(细胞学) —— 组织 —— 器官 —— 系统 —— 生物个体(个体生物学) —— 种群(群体生物学) —— 生物群落 —— 生态系统(生态学) —— 生物圈(环境科学)
三、层次结构的结合度:随着层次由低到高推进,结合的紧密程度由大向小递减。
四、层次结构的因果链
双向因果链:上向因果链 —— 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的基础性作用;下向因果链 ——
高层系统对低层系统的支配调节作用。
反对还原主义、特创主义第 4节 自然界的运动形式
一、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1、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微观物理运动( 10-8
cm,波粒二象性,普朗克常数 h);宏观物理运动( 10-7cm,万有引力常数 G);宇观物理运动(光速 c);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
2、运动形式的统一性:低层系统的运动形式与高层系统的运动形式之间可以经过递进相干或递阶分解而相互转化。(艾根的超循环理论)
第 2章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生长着并消逝着。在把握自然界的存在方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讨论自然界的演化发展问题。
第 1节 自然界的历史性
一、恩格斯对自然界历史观的贡献在,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系统阐述的自然界的历史观,其主要内容是:分析了自然界历史观产生的科学前提;概括了自然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描绘了自然发展史的辨证图景。
二、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唯象的描述)
1、宇宙和天体的起源和演化
关于总星系起源的理论有:伽莫夫的大爆炸假说,暴胀宇宙论,弥漫说,星云说 ……
2、地球的演化 46亿年
3、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30多亿年人类起源近 1,000万年,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仅几千年
三、自然界演化过程中的自组织过程
自组织理论,20世纪 70年代以后兴起,研究自然物质系统演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无序状态和有序状态相互转化的机制和条件问题,
要回答:一个混乱无序的系统,在什么条件下,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会形成有序状态。
一个学科群:耗散结构理论(比利时化学家普利高津,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
协同学(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混沌理论、超循环理论(艾根)、突变论、生命系统论和资源物理学等。自组织理论认为: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的非线性区,通过引进负熵和正反馈循环,
经涨落或起伏,会从无序状态产生有序状态。
应用自组织理论,可以将从无机界转化为有机界、从无生命世界转化为有生命世界、从自然界转化为人类社会,描绘为一个合乎规律的自我演化过程。
第 2节 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
1、可逆与不可逆:刻划过程的概念。
,逝者如斯夫”,“天道循环,一寒一暑”“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在经典力学中,给定初始条件和运动方程,
可以准确地推出任何时刻的状态,如牛顿方程;而在热传导过程中,傅立叶方程,t,-t
不能 反演。
只有不可逆过程才有演化,才有多样性。在现实的自然物质系统中,不存在严格的可逆过程。
时间之矢:不可逆过程的时间对称破缺。
但是,在经典热力学中,不可逆过程趋向无序,如何解释生命的出现等高度不可几事件?远离平衡态,加上一定条件可以实现有序。所以,有退化和进化两种可能性。
2、进化与退化
进化:物质客体演化过程中由无序到有序、
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退化:物质客体演化过程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
进化和退化都是普遍发展的过程,但都不具有唯一的普遍性。
拉兹洛的广义进化理论:“分岔”
第 3节 自然界演化的规律性
1、矛盾是自然界运动与演化的根本动力
( 1)吸引和排斥的矛盾是非生命世界运动发展的动力;
( 2)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2、渐变与突变是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基本方式
3、自然界运动转化的守恒性
( 1)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转化;( 2)量上的守恒;( 3)质上的守恒。
4、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周期性个人体会
系统观,用系统的观点看待世界,不等于世界就是系统,无法否认非系统事物的存在(例如:堆砌物,没有相互联系的杂乱无章的茫茫人海)。系统方式只是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一种方式,并非所有联系都是系统,只有那些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且造成新属性突现的联系,才能构成系统。
系统方法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其方法论方面,
而不仅是本体论方面。
系统定律不是与物理定律相对立,而是补充,各自有其适用范围。系统科学处理“有机化的复杂事物的科学”。系统观的横断性、跨学科性 —— 提供了跨越学科局限的概念、方法。各个具体学科要依照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不能只用系统概念套套而已。
第 3章 人与自然界
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贯穿自然辩证法研究整个过程的中心线索。
第 1节 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一、人类的产生
1、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
2、人类产生的根本机制是劳动(人手、
大脑、语言、社会生活)
二、人类地位观的历史:崇拜自然 ——
改造、支配 —— 尊重、协调。
三、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一旦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就成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特殊力量。与一般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的活动不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往往是主动索取的主体性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成为主体,而人的认识和实践所指向的对象则成为客体。
由于人所具有的意识性能将自我与环境加以区分,由于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能够
复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更由于人所创造的工具能够延伸自己的肢体、感官,
从而可以有选择地对客体施加影响,所以,人就以自己所创造的工具、语言和思维规则为中介而与自然界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这是其他动物不曾有过的。
人与自然的新关系 —— 对象性关系。
这种对象性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另一方面,作为人类对象的那部分自然,也由于人类的活动而改变面貌。
四、实践是人和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
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自然。这种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存在物的主要特点。
列宁:“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马克思:“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
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人又具有受动性,即受到客体的制约。
实践是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辨证统一。
五、人的新进化
人类产生之后,进化并没有终止。人类自身仍然处于进化的过程中,而且这是一种新的进化。一般意义上的生物进化主要体现为通过形体结构方面的改进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和发展。而人类的新进化不仅有身体方面进化,而且还有体外进化和精神方面的进化。
1、人的身体方面进化,是指人的生物性方面的进化,主要指人的形体结构方面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完善。
从人类诞生到现代人的漫长发展历史,可以大体上分为以下 4个阶段:( 1)早期猿人阶段(生存于距今约 300万年前到 150万年前左右);( 2)晚期猿人阶段(约 150万年前到
30万年前);( 3)早期智人(古人)阶段
(约 30万年到 5万年前);( 4)晚期智人
(新人)阶段( 5万年前至今)
2、体外进化,指人类借助于制造和发展各种各样的工具以弥补人体结构方面的不足,使人体各方面功能不断扩展的情况。例如:机器和交通使手脚延长,显微镜、望远镜是感觉器官的延长,甚至电脑部分代替人脑 ……
3、精神方面的进化,通过语言的运用和发展以及思维方式的演变和文化知识水准的提高而体现出来的。
吉林大学的舒炜光教授,论人的新进化,
第 2节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一、自然、天然自然、人工自然
1、概念:
天然自然是指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和人类观测所及但尚未受到人类实践手段影响的那部分自然。
尚未认识的那部分自然:既包括在空间上人类目前尚未观测到的总星系之外的那个无限广袤的宇宙和基本粒子以下的未知的微观领域,也包括宏观世界中尚未被人类了解的自然事物、
自然过程及其尚未探明的规律和特性。
人工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改变了的那部分自然。主要指:( 1)受人类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界(主要是生态环境);( 2)人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如各种新材料、新工具、人工建筑乃至模拟思维功能的人工智能机,等)
2、人工自然的特点:
( 1)能动性(创造性);( 2)价值(导向)
性;( 3)演化发展的加速性;( 4)中介性。
二、人工自然的扩大及其复杂的后果
1、工程巨型化、技术创新加速、工业化的全球扩展及其负面效果突出
资源有限、环境自净能力有限,人类活动规模和速度超出了自然允许的限度。
人口、经济总量、资源消耗等的指数增长超过环境承受能力。 例如,石油是两三亿年前沉积的森林经地质作用碳化而成的,其循环周期超过了人类的历史。
2、不同的价值立脚点:人类中心主义还是生态中心主义?深层生态学
康芒纳( Barry Commoner)在,封闭的循环,中的观点:只取改造世界过程的有利部分而忽视危害的方面。利弊并存的效果。并非故意的出乎意料的后果。
恩格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第 3节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1、出现“全球性问题”:人口、粮食、不可再生资源、工业化、环境污染等。
公元初年世界人口总数约 2亿,1830年达到 10
亿,第 2个 10亿用了 100年( 1830-1930),第 3
个 30年( 1930-1960);第 4个 15年;目前全世界人口总数超过 60亿,每年净增 7700万人;
2003年我国是 12.88亿。 世界人口日 1987年 7
月 11日,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婴儿降生,被联合国象征性地认定为是地球上第 50亿个人,并宣布
地球人口突破 50亿大关。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决定从 1988年起把每年的 7月 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提高人们对世界人口问题的重视。 1999年 10月 12日,世界人口达 60亿,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 1995年 2
月 15日零点,北京妇产医院一个婴儿出生,宣告中国第 12亿个公民的到来。距 1989年 4月 11日
,11亿人口日”不足 2,000天。当前突出问题:
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
历史上几大污染灾难: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印度博帕尔联合碳化物公司毒气泄露事故、
巨型油轮泄露原油污染海域、洛杉矶、伦敦、
日本的污染事件
最近 20多年来世界主要石油泄漏事故:
—— 1979年 6月 3日,墨西哥湾克斯托克 1号探测油井发生井涌,约 1亿 4000万加仑原油泄漏入海;
—— 1989年 3月 24日,美国埃克森( Exxon)
公司的一艘装载 5,000万加仑原油的巨型油轮 Valdez号在阿拉斯加威廉太子湾附近触礁,
共泄漏出原油 1,100万加仑;
—— 1992年 12月 3日,希腊油轮,爱琴海,号在西班牙西北海岸搁浅,2000多万加仑原油泄漏;
—— 1993年 6月 5日,,布里尔,号搁浅在苏格兰东北的设特兰群岛海域,泄漏了 2600万加仑石油;
—— 1996年 2月 15日,,海洋女王,号在威尔士海岸搁浅,1800万加仑原油泄漏;
—— 1999年 12月 12日,,埃里卡,号发生断裂事故,法国西海岸被 300万加仑石油污染;
—— 2002年 11月 19日,载有 1800万燃油的,普雷斯蒂奇,号在西班牙海域沉没,泄漏 200万加仑石油。
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 12月 1日到 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 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 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许多牲畜死亡。这是 20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
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 250
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 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 1955年和 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 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3、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
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 1948年 10月 26日清晨,
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 14000人中有 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 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
自 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 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
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
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
1952年 12月那一次,5天内有 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 8000多人死去。
5、水俣( Y u)病事件( 1953 1956年)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 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
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 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 2248人,其中 1004人死亡。
6、骨痛病事件( 1955,1972年)
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
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
7、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 )
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亡。
人们没深究毒的来源,继而在北九州一带有
13000多人受害。这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
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这次事件曾使整个西日本陷入恐慌中。
8、印度博帕尔事件( 1984年)
12月 3日,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因管理混乱,操作不当,致使地下储罐内剧毒的甲基异氰酸脂因压力升高而爆炸外泄。 45吨毒气形成一股浓密的烟雾,以每小时 5000米的速度袭击了博帕尔市区。死亡近两万人,受害 20多万人,5万人失明,孕妇流产或产下死婴,受害面积 40平方公里,数千头牲畜被毒死。
9、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1986年)
4月 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 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在 20年内,还将有 3
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 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 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 ……
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重灾难。
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
10、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1986年)
11月 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 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 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 20年。
我国石油近三分之一靠进口,2003年开始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 2大石油进口国;
世界观察( World Watch)研究所( L.R.布朗 ):
“谁来养活中国?”(粮食)
2、警告:,寂静的春天,( 1962年、卡逊),
,增长的极限,( 1972年、罗马俱乐部米都斯,
被翻译成 34种文字,发行近 1,000万册,列入 31
届联合国会议文件),,小的是美好的,
( 1973年、舒马赫);,我们共同的未来,
(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70年,美国成立环境保护署( EPA); 1972
年,美国国会成立技术评估办公室( OTA)。
3、对技术的诅咒:地狱之说,主张“回归自然”。
例如,皮卡德( J·Piccard)这样诅咒技术,
“我们现在所‘津津乐道’的技术,除了广泛地造成自杀性的污染外,再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了。”
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三种批判:人文主义批判、社会批判和生态批判。
二、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对人类前途充满乐观。
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协调发展的前景和基本途径,1全球协调;
发达国家(美国)拒绝签署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公约;
2需要科学技术的转向:环境经济可以双赢;循环经济、绿色工程、绿色产品
3可持续发展理念新观念:代际平等
4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其难处:干部考核办法,贫富差距,人民素质;
5市场机制逐利的局限性;
6全球化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压力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