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湿阻证 (一)
湿阻证:是指湿邪致病所表现的一 类证候。
形成: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住潮湿饮食不洁酒醴肥甘饥饱失常临床表现:身体困重,关节、肌肉酸痛,
屈伸不利,腹胀腹泻,
食欲不振,苔滑,脉濡。
治疗法则:祛除湿邪常用中药藿 香性味归经:辛,微温。
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解暑,止呕。
应用:湿阻中焦证。
用量用法,3-10克苍 术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
应用:湿阻中焦证;
风寒湿痹证。
用量用法,5-10克砂 仁性味归经:辛、温。
归脾、胃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安胎。
应用:脾胃湿阻;
脾虚气滞;
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用量用法,3-6克。入汤剂宜后下茯 苓性味归经:甘、淡、平。
归脾、胃、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应用:水湿证;
脾虚体倦。
用量用法,10-15克泽 泻性味归经:甘、淡、寒。
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泻热。
应用: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
带下、痰饮。
用量用法,5-10克茵 陈性味归经:苦,微寒。
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利湿热,退黄疸。
应用:黄疸。
用量用法,10-30克车 前 子性味归经:甘,寒。
归肾、肝、肺经。
功效:利水通淋,止泻,清肝明目,
清肺化痰。
应用:湿热下注。
用量用法,15-30克,包煎薏 苡 仁性味归经:甘、淡,微寒。
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应用:脾虚湿盛;
风湿痹痛;
肺痈咳吐脓痰;
肠痈。
用量用法,10-30克。
健脾炒用,其余生用。
亦为食疗佳品。
防 己性味归经:苦,辛,寒。
归膀胱、肾、脾经。
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应用:风湿痹痛。
用量用法,5-10克。
汉防己利水消肿作用较强,
木防己祛风止痛作用好 。
木 通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小肠、膀胱经。
功效:利水通淋,泻热,通乳。
应用:膀胱湿热通乳用量用法,3-6克注意,60克而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
萆 薢性味归经:苦,平。
归肝,胃,膀胱经。
功效:利湿浊,祛风湿。
应用:膏淋;
风湿痹痛、腰痛。
用量用法,10-15克地 肤 子性味归经:苦,寒。
归膀胱经。
功效:清热利水,止痒。
应用:皮肤湿疮瘙痒。
用量用法,10-15克。
金 钱 草性味归经:甘,淡,平。
归肝,胆,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通淋,除湿退黄,解毒消肿。
应用:淋证;
湿热黄疸;
恶疮肿毒、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30-60克苦 参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应用:黄疸;
泻痢;
带下。
用量用法,3-10克,反藜芦。
独 活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肝,肾,膀,胱经。
功效:祛风湿,止痛,解表。
应用:风湿痹痛。
用量用法,6-10克常见证型治要
(一)风湿袭表证临床表现:全身酸胀困重,头晕且重,
恶寒发热,有汗而热不解,胸闷,
口不渴,苔白滑,脉濡缓。
治疗方法:宣散湿邪。
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
藿香,半夏,赤苓,杏仁,生苡仁,
白蔻仁,猪苓,泽泻,淡豆豉,厚朴湿阻证(三)
常见证型 (二)
风寒湿阻证临床表现: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
或游走性疼痛,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
治疗方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代表方剂:薏苡仁汤苡仁,川芎,当归,麻黄,桂枝,
羌活,独活,防风,川乌,苍术,
甘草,生姜湿阻证(三)
常见证型治要(三)
湿困脾胃证临床表现:脘腹胀闷,口腻纳呆,
泛恶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
头身困重,或身目发黄而晦暗,
舌淡胖,苔白腻,脉缓。
治疗方法;化湿和中代表方剂: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湿阻证(三)
常见证型治要(四)
肝胆湿热证临床表现:身目发黄,发热,口苦,
胁肋胀痛,或胁下有痞块,
纳呆呕恶,厌食油腻,尿黄,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方法:清利肝胆代表方剂:茵陈蒿汤茵陈蒿,大黄,栀子湿阻证(三)
常见证型治要(五)
膀胱湿热证临床表现:小便频数,急迫,灼热,涩痛,
或混浊,或有脓血,砂石,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 数。
治疗方法:清利膀胱代表方剂:八正散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
山栀,甘草,木通,大黄湿阻证(三)
常见证型治要(六)
大肠湿热证临床表现:腹胀腹痛,暴注下泻,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腹 泻不爽、
粪质粘稠腥臭,肛门灼热,身热口渴,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方法:清利肠道代表方剂: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思考题
藿香、茯苓、茵陈、薏苡仁的功效?
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身目发黄而晦暗,舌淡胖,苔白腻,脉缓。
其辨证属 ————,治疗方法 ———,
代表方剂 ———— 。
第四节 痰证
(一 )定义:痰证是指痰浊停阻于脏器组织之间,或见于某些局部,或流窜全身而表现的证候。
(二)临床表现:咳嗽气喘,咯痰量多,
呕恶眩晕,或局部有圆滑肿块,
苔腻,脉弦或滑
(三)治疗法则:化痰
(四)常用中药半夏性味归经:辛,温;有毒。
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应用:
用量用法,6-10克。
清半夏长于化湿痰;
姜半夏善于止呕;
半夏曲长于化痰消食;
生半夏多外用。
注意:其性温燥,对阴亏燥咳、血证、
热痰等证,当忌用或慎用。
天南星性味归经:苦,辛,温。有毒。
归肺,肝,脾经。
功效:燥湿祛痰,祛风解痉,解毒消肿应用:
用法用量,3-9克。
注意事项:本品燥烈有毒,易伤阴堕胎,
故阴虚燥痰和孕妇忌用。
生南星一般不作内服。
白 芥 子性味归经:辛、温;
归肺经。
功效:温肺祛痰,
利气散结,
通络止痛。
应用:
用量用法,3-10克。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注意:外敷有发泡作用,皮肤过敏者忌用。
瓜 蒌性味归经:甘、寒。
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瓜蒌皮清肺化痰,利气宽胸;
瓜蒌仁润肺化痰,滑肠通便;
全瓜蒌兼具以上功效。
应用:
用量用法:全瓜蒌 10-20克,
瓜蒌皮 6-12克,
瓜蒌仁 10-15克注意:反乌头贝 母性味归经,川贝母苦,甘,微寒;
浙贝母苦,寒。
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化痰,散结消肿应用:
用量用法,6-9克。
研末冲服,每次 1-1.5克。
川贝母甘凉而润,多用于肺虚咳嗽。
浙贝母苦寒,清火散结力较强,多用于有热者。
注意事项:本品反乌头竹 茹性味归经:甘,微寒。
归肺,胃,胆经。
功效:清化热痰,除烦止呕应用:
用量用法,6-10克杏 仁性味归经:苦,辛,微温。
归肺,大肠经。
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应用:
用量用法,6-9克,
宜打碎入煎 。
桔 梗性味归经:苦,辛,平。
归肺经。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
应用:
用量用法,3-10克紫 菀性味归经:苦,甘,微温。
归肺经。
功效:润肺化痰止咳应用:
用量用法,5-10克。
桑 白 皮性味归经:甘、寒。归肺经;
功效:泻肺平喘,利尿消肿。
应用:
用量用法,10-15克,
僵 蚕性味归经:咸,辛,平。归肝,肺经。
功效:熄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应用:
用量用法,3-10克;
散剂每服 1-1.5克。
散风热宜生用,一般多炒用。
石菖蒲性味归经:辛,温。
归心,胃经。
功效: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应用:
用量用法,5-8克。
鲜品加倍。外用适量。
(五)常见证型治要 (一)
痰湿中阻证;痰饮中阻证;痰浊中阻证临床表现:口腻纳呆,恶心欲呕,脘腹痞胀,胃肠水声漉漉,大便稀溏,
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治疗方法: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代表方剂:二陈汤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
生姜,乌梅
( 五)常见证型治要(二)
风痰上扰证;风痰上攻证临床表现:头部胀痛,或阵发剧痛,
头晕目眩,面赤口苦,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疗方法:祛风化痰代表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橘红,茯苓,甘草,
生姜,大枣,天麻,白术
(五)常见证型治要(三)
风痰入络证;风痰阻络证临床表现:肢体麻木不仁,甚或瘫痪不遂,
或肌肤麻木瘙痒,眩晕,口角流涎,苔腻。
治疗方法:祛风,化痰,止痉代表方剂:牵正散白附子 僵蚕 全蝎
(五)常见证型治要(四)
痰火扰神证;痰热扰神证;痰火扰心证;
痰热扰心证临床表现:发热口渴,面赤气粗,便秘尿黄,吐痰色黄,或喉间痰鸣,胸闷心悸,
烦躁不寐,甚或发狂,或神昏谵语;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方法:清热豁痰代表方药:黄连温胆汤黄连,半夏,陈皮,茯苓
(五)常见证型治要 (五 )
燥痰结肺证;燥痰阻肺证临床表现:咳嗽,痰粘成块,难以咯出,
胸痛胸闷,苔腻,脉弦等。
代表方剂:贝母瓜蒌散贝母,瓜蒌,天花粉,茯苓,
橘红,桔梗
(五)常见证型治要(六)
痰湿流注(经脉筋骨)证临床表现:肢体深处触及柔韧肿块,隐痛,
或抽及脓液,苔腻脉滑治疗方法:温阳散寒,化痰通滞代表方剂:阳和汤熟地,肉桂,麻黄,姜炭,
白芥子,鹿角胶,生甘草思考题
半夏、贝母、杏仁的功效?
肢体麻木不仁,甚或瘫痪不遂,或肌肤麻木,瘙痒,眩晕,口角流涎,苔腻,
脉滑。其辨证属 ———,治疗方法 ——
———,代表方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