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1012203
适用专业:适用于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课学期:第六学期总 学 时:60学时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40、实验课学时数20、实践课学时数60)
一、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高等农业院校四年制植物保护专业必修课,其实践性较强。本课程首先系统地介绍了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然后介绍了农业上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方法和预测预报等,为害虫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本课程还设有实验课和田间教学实习课,以加深理解学习实验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丰富实践经验,为农业生产服务。
2.地位、目的和任务农业昆虫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农业有关昆虫(包括害虫天敌)的有关知识、农业害虫防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害虫分布、为害、形态特征、生活史、习性以及预测预报方法及有效的防治措施等。为毕业后从事农业生产、科研及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3.总体要求
(1)在教学方法上,力求做到精练、科学准确、突出重点、富于趣味;灵活采用课堂启发、提问或课外作业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尽量利用课件、幻灯片、录象带、光碟等直观教学手段。
(2)掌握农业害虫有关的基本概念的原理,在讲清害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方法和预测预报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注意结合田间农业害虫的发生情况及防治举例。
(3)理论课应与实验课、田间实践课密切配合,更好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在田间能识别害虫种类、为害症状,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动手及实际操作能力。
(4)及时将农业害虫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尤其是防治技术)补充到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开设,要有昆虫学概论、昆虫分类学等先行课为基础。昆虫学概论中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部分及分类与本课程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植物学、生态学、气象学、拉丁等都是该课程学习的基础。
5.修订的依据
(1)依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3级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要求、国家各类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教学的要求以及我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
(2)原大纲实施的经验和反馈意见。
(3)国内外有关本学科的研究成果及最新动态。
二.教学大纲内容第 一 章 绪 论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农业昆虫学研究的内容,任务,以便达到经济、安全、简便、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发展,避免农作物遭受虫害损失的目的。了解昆虫学进展及植保方针。
2.教学内容:(1)农业昆虫学研究的内容,任务和目的。
(2)我国农业昆虫学的进展。
(3)我国植保工作的方针。
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农业昆虫学研究的内容及我国植保工作的方针;了解我国农业昆虫学的进展。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不同阶段的植保工作方针。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参照教科书自学农业昆虫学的进展。
第 二 章 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害虫防治的基本原理和各种防治方法,以便灵活综合使用各种方法。
2.教学内容:
害虫防治的基本原理一.虫害发生的原因和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
(1)害虫发生的条件。
(2)害虫防治的主要途径。
(3)害虫防治的基本原则。
害虫防治的方法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物理机械防防治方法。
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各种防治方法的定义、内容及优缺点。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各种防治方法的定义、优缺点、主要措施。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
第 三 章 害虫调查和预测预报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害虫调查的主要内容及预测预报等内容,理论依据及方法,为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2.教学内容:(1)害虫调查的目的,意义。
(2)害虫调查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3)取样方式及昆虫田间分布型。
(4)作物受害程度估计。
(5)预测预报的目的和内容。
(6)预测预报的理论依据。
(7)预测预报的基本方法。
3.本章的基本要求:了解害虫调查的目的,意义;掌握害虫调查的主要内容及方法及取样方式及昆虫田间分布型、预测预报的目的和内容、预测预报的基本方法。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害虫调查的内容,方法,昆虫田间分布型及取样方式;
预测预报的内容及方法 。
难点:作物受害程度估计,预测预报方法。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课前预习作物受害程度估计,预测预报的理论依据。
第 四 章 地下害虫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主要地下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发展规律,分布为害情况,综合防治措施。
2.教学内容:(1)蝼蛄类,蛴螬类,金针虫类的形态,生活史和习性及分布为害情况,
预测预报,综合防治措施。
(2)地老虎类的形态,生活史和习性及分布为害情况,预测预报,综合防治措施。
3.本章的基本要求:了解发生发展规律,掌握地下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情况,熟练掌握综合防治措施。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形态识别,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措施。
难点:预测及防治。
5.验与实践内容:实验内容:室内观察地下害虫的形态特征。
实践内容:秋末(春初)调查地下害虫的种类及虫口密度。
6.自学指导:课前复习主要害虫在分类中的地位,形态特征。
第 五 章 水稻害虫
1.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主要水稻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消长规律,为害及防治等。
2.教学内容:水稻潜叶蝇,水稻负泥虫,稻摇蚊,稻蝗,螟虫类,叶蝉类,飞虱类等水稻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习性,分布为害情况,预测预报及防治方法。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水稻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为害;熟练掌握水稻潜叶蝇,水稻负泥虫的防治。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主要害虫种类的形态识别,发生发展及防治方法。
5.实验与实践内容:实验内容:水稻害虫 形态观察。
实践内容:水稻害虫种类调查,田间被害状观察及田间药剂防治试验。
6.自学指导:课前复习主要害虫形态特征,课堂自学稻泥苞虫等其它类害虫的形态,习性,防治等。
第 六 章 禾谷类旱作害虫(杂粮害虫)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玉米、小麦、大麦、高梁、谷子等旱作作物的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习性,发生规律,分布为害情况和预测预报及防治措施。
2.教学内容:麦蚜、粘虫、麦吸浆虫、皮蓟马、玉米螟、高梁蚜、玉米蚜、玉米枯心夜蛾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习性,分布为害情况,预测预报及防治方法。
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麦吸浆虫、皮蓟马、玉米螟、高梁蚜、玉米蚜、玉米枯心夜蛾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习性,分布为害情况,预测预报及防治方法;掌握粘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习性,为害情况,预测预报及防治方法。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讲授粘虫,玉米螟;难点为识别形态,预测及防治。
5.实验与实践内容:实验内容:谷类旱作害虫的形态观察。
实践内容:小麦害虫苗期害虫种类,穗期害虫种类调查;粘虫田间的药剂防治,粘虫诱蛾器放置与管理,玉米螟的田间药剂防治。玉米螟越冬基数调查及冬后化蛹、羽化情况调查。
6.自学指导:自学麦叶蜂、蝗虫类、麦蝽类等害虫的主要内容。
第 七 章 油料作物害虫
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北方油料作物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习性,发生消长规律,分布为害及防治等。
2.教学内容: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豆根蛇潜蝇、二条叶甲、大豆蓟马、向日葵螟等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习性,发生消长规律,分布为害及防治。
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豆根蛇潜蝇、二条叶甲、大豆蓟马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习性,为害及防治;了解向日葵螟形态特征、生活史和习性、发生消长规律、分布、为害及防治。
4.学重点与难点:大豆害虫的形态识别,预测防治为重点及难点。
5.实验与实践内容:实验内容:油料作物害虫形态及被害状观察。
实践内容:大豆药剂拌种试验;大豆害虫种类调查(不同时期);大豆蚜、大豆食心虫田间药剂防治。大豆食心虫危害程度调查。
6.自学指导:课后自学大豆其它类害虫的主要内容。
第 八 章 蔬菜害虫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蔬菜害虫的形态特征,
生活史和习性,发生消长规律,分布为害及防治等。
2.教学内容:菜青虫、小菜蛾、蚜虫类、黄条跳甲类、地蛆、甘蓝、夜蛾、菜叶蜂,
二十八星瓢虫、瓜蚜、粉虱。
3.本章的基本要求:了解蚜虫类、黄条跳甲类、地蛆、甘蓝、夜蛾、菜叶蜂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习性,发生消长规律,分布为害及防治等:掌握菜青虫、小菜蛾、二十八星瓢虫的为害、形态识别及防治。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主要害虫的形态识别防治。
难点:形态识别。
5.实验与实践内容:实验内容:室内观察蔬菜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
实习内容:秋菜害虫种类识别,大棚菜害虫种类识别。
6.自学指导:课后自学蔬菜其它害虫的主要内容(参考书)。
第 九 章 糖料作物害虫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北方糖料作物,甜菜、甜叶菊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方法。
2.教学内容:甜菜跳甲、草地螟、跳甲、象甲、潜叶蝇、甜叶菊欧洲方喙象的形态生活习性,发生发展规律,为害分布、防治等。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甜菜跳甲、草地螟、跳甲、象甲、潜叶蝇的形态、生活习性,发生发展规律,为害分布、防治等。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甜菜跳甲、象甲、潜叶蝇、的形态、生活习性、发生发展规律、为害分布、防治等。
难点:形态识别及防治。
5.实验与实践内容:
实验内容:室内观察主要害虫形态特征。
6.自学指导:课后自学甜叶菊其它害虫及甘蓝夜蛾的内容。
第 十 章 贮粮害虫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贮粮害虫的形态、生活史和习性、发生消长规律、分布为害和综合防治等。
2.教学内容:玉米象、豌豆象、麦蛾、印度谷螟等害虫的形态、生活史和习性、分布、为害及贮粮害虫的综合防治。
3.本章的基本要求:玉米象、豌豆象、麦蛾、印度谷螟等害虫的形态、生活史和习性、分布为害及贮粮害虫的综合防治。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贮粮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为害特点、形态识别、综合防治。
5.实验与实践内容:实验内容:室内观察贮粮害虫的形态特征、为害症状。
6.自学指导:参照教课书自学其它类贮粮害虫的内容。
第十一章 果树害虫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北方果树害虫的形态、生活习性、发生为害特点、防治方法等。
2.教学内容:桃小食心虫、天幕毛虫、黄刺蛾、苹果巢蛾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习性、为害特点、消长规律、防治方法。
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桃小食心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习性、为害特点、消长规律及防治方法;了解天幕毛虫、黄刺蛾、苹果巢蛾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习性、为害特点、消长规律及防治方法。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形态识别,被害状识别,发生规律及防治。
难点:确定防治适期。
5.实验与实践内容:实验内容:室内形态特征,被害状观察。
6.自学指导,自学其它类害虫的内容。
三.教学时数与分配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章 节
授课内容
理论课周次
理论课时数
实验课时数
总课时数
第一章
前言
1
0.5
0.5
第二章
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1~2
5
5
第三章
害虫调查和预测预报
2~3
3
3
第四章
地下害虫
3
4
2
6
第五章
水稻害虫
4~5
8
4
12
第六章
禾谷类旱作害虫(杂粮害虫)
6~7
7
4
11
第七章
油料作物害虫
7~8
4
2
6
第八章
蔬菜害虫
8~9
4
2
6
第九章
糖料作物害虫
9
1
2
3
第十章
贮粮害虫
10
1.5
2
3.5
第十一章
果树害虫
10
2
2
4
合 计
40
20
60
实验课内容与学时分配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学时
周次
一
地下害虫形态观察
识别主要地下害虫的形态特征,了解习性与被害状。
2
4
二
水稻害虫形态观察〈一〉
识别水稻害虫的形态特征,了解习性与被害状。
2
6
三
水稻害虫形态观察〈二〉
识别水稻害虫的形态特征,了解习性与被害状。
2
6
四
禾谷类旱作害虫形态观察〈一〉
识别禾谷类害虫的形态特征,了解习性与被害状。
2
8
五
禾谷类旱作害虫形态观察〈二〉
识别禾谷类害虫的形态特征,了解习性与被害状。
2
8
六
油料作物害虫形态观察
识别油料作物害虫的形态特征,了解习性与被害状。
2
9
七
蔬菜害虫形态观察
识别蔬菜害虫的形态特征,了解习性与被害状。
2
10
八
糖料作物害虫形态观察
识别糖料作物害虫的形态特征,了解习性与被害状。
2
10
九
贮粮害虫形态观察
识别贮粮害虫的形态特征,了解习性与被害状。
2
11
十
果树害虫形态观察
识别果树害虫的形态特征,了解习性与被害状。
2
11
合 计
20
实习内容与安排实习名称
实习内容
实践教学目的
学时
周次
地下害虫田间实习
地下害虫种类及虫口密度调查
确定地下害及危害情况
4
水稻害虫田间观察
识别水稻不同发育阶段害虫种类
确定种类及优势种
4
水稻害虫药剂防治
稻潜叶蝇负泥虫药剂防治
确定防治效果
4
小麦药剂拌种
药剂拌种防小麦地下及苗期地上部害虫
熟悉药剂拌种技术
4
粘虫诱蛾器的放置与管理
设置管理诱蛾器,每天记录成虫发生数量
熟悉诱蛾器放置管理方法初步对成虫进行预测
4
粘虫药剂防治
在粘虫幼虫发生盛期田间喷药防治
熟悉防治技术确定防治效果掌握用药最佳期
4
小麦害虫种类识别
在小麦不同发育阶段调查田间害虫种类
了解为害小麦的害虫种类,田间实际识别,指导防治
4
玉米螟越冬情况调查
冬前调查虫源基数,冬后来年4 月开始调查化蛹羽化情况
确定越冬基数和冬后成活情况确定防治与否
4
玉米螟药剂防治
在发生前药剂防治越冬虫态,发生期药剂防幼虫
掌握防治时期防治技术
4
大豆药剂拌种
大豆播前药剂拌种防地下害及地上苗期害虫
掌握拌种技术及防治地下害虫效果
4
大豆害虫种类调查
在大豆不同时期调查大豆害虫,识别害虫形态
了解种类为防治提供依据
4
大豆害虫药剂防治
药剂防大豆蚜、大豆食心虫
熟悉药剂防治技术用药时期,了解防效果
4
大豆食心虫危害程度调查
秋收前调查林豆食心虫为害情况
确定当前防治效果及第二年发生茬数指导防治
4
秋菜害虫种类调查
调查秋菜地害虫种类数量
指导防治
4
棚菜害虫种类调查
识别保护地蔬菜害虫种类确定优势种
指导防治
4
合 计
60
四.主要参考书目
1.张维球 主编,《农业昆虫学》(上、下册)农业出版社。
2.西北农业大学主编,《农业昆虫学》(第二版),农业出版社。
3.刘绍友 主编,《农业昆虫学》(北方本),天则出版社。
4.辛惠普 主编,《病虫草综合防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5.周弘春、南山 主编,《农业昆虫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五、主要编写人员:王丽艳、南 山、林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