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课 程,耕作学
学 时:50
班 级:
教 师:丁希武
黑 龙 江 八 一 农 垦 大 学
教 学 进 度 计 划周次
学时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1
2
耕作制度引论
1
4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2
6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2
8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与作物布局
3
10
作物布局
3
12
作物布局与间套作
4
14
间套作
4
16
间套作
5
18
复种
5
20
轮作
6
22
轮作
6
24
轮作与土壤耕作
7
26
土壤耕作
7
28
土壤耕作
8
30
土壤耕作
8
32
土壤耕作
9
34
土壤耕作
9
36
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
10
38
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
10
40
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与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
教 学 进 度 计 划周次
学时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11
42
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
11
44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单 元 教 学 计 划名称
耕作制度引论绪论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难点
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5
1.总体介绍耕作制度的关有概念
2.讲授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3.对本章作总结。
4,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单 元 教 学 计 划名称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目的要求
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重点难点
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5
1.总体介绍耕作制度基本原理所应包括的理论
2.讲授农业生产的分析、
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
农业资源的利用、
土地生产力、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3.对本章作总结。
4,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单 元 教 学 计 划名称
作物布局
目的要求
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重点难点
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光照条件、温度、地貌等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作物布局研究法、粮食作物布局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4
1.总体介绍作物布局的概念、理论
2.讲授:
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设计、
我国的作物布局
3.对本章作总结。
4,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单 元 教 学 计 划名称
间套作
目的要求
种植方式包括间、混、套作和复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间、混、套作的概念、增产理论、农业技术。
重点难点
间套作的概念、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5
1.总体介绍间套作的关有概念、理论
2.讲授:
间套作的意义与动向
间套作效益原理间套作技术特点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
3.对本章作总结。
4,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单 元 教 学 计 划名称
复种
目的要求
了解复种的意义、发展动向、增产原理。
重点难点
复种的意义、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复种类型的确定、二年三熟,一年二熟、一年三熟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1.总体介绍复种的关有概念、理论
2.讲授:
复种的意义与发展复种效益原理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复种技术我国主要复种方式分析
3.对本章作总结。
4,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单 元 教 学 计 划名称
轮作
目的要求
掌握作物轮作作用、产生连作不良作用的原因、茬口。
重点难点
轮作换茬的作用、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4.5
1.总体轮作的有关概念、理论
2.讲授:
轮作换茬的作用与应用连作茬口轮作的类型及轮作制轮作制的建立
3.对本章作总结。
4,自学内容。
5.留作业
.
1.多媒体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单 元 教 学 计 划名称
土壤耕作
目的要求
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什么、什么时间、用何种方法进行土壤耕作。
重点难点
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平翻耕法、东北地区传统垄作耕法、深松耕法、土壤耕作制的建立、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10
1.总体介绍土壤耕作有关概念、理论
2.讲授:
土壤耕作的任务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耕法土壤耕作制
3.对本章作总结。
4,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单 元 教 学 计 划名称
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
目的要求
了解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治理;农田培肥、节水抗旱技术
重点难点
耕地现状农田土壤存在的问题、产生水蚀、风蚀的原因、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6
1.总体介绍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的关有概念、理论
2.讲授:
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农田保护-水蚀农田保护-风蚀污染农田土壤治理农田培肥节水抗旱技术
3.对本章作总结。
4,自学内容。
5.留作业
.
1.多媒体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单 元 教 学 计 划名称
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
目的要求
了解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治理;农田培肥、节水抗旱技术
重点难点
了解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意义、发展概况、技术模式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3
1.总体介绍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的有关概念、理论
2.讲授:
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种养结合模式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庭院立体种养模式
3.对本章作总结。
4,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单 元 教 学 计 划名称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目的要求
了解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治理;农田培肥、节水抗旱技术
重点难点
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耕作制度区划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1.总体介绍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2.讲授:
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主要农区耕作制度改革及成效中国耕作制度区划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3.对本章作总结。
4,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课 目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
目 的要 求
通过本课目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重 点难 点
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主要内容,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第一节 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耕作:广义指作物生产中在农田上进行的各种作业。
狭义指土壤耕作。
耕作学:science of cropping system and soil management
研究和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科学。
耕作制度:farming system,也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即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种、植方式的综合
二、耕作制度的功能
1、技术指导
2、宏观调控与决策第二节 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
一、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一)世界农业的历史沿革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阶段
现代农业
现代化农业基本特征:
第一,生产程序机械化、
第二,生产技术科学化、
第三,科学生产高效化、
第五,农业主体知识化,
(二)、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1、立体高效型农业
2、超级型农业

主要内容:
3、快速型农业
4设施型及无土型农业
5、工艺型农业
二、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中国农业历史与演变
(二)中国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课 目
耕作制度引论、基本原理
目 的要 求
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重 点、
难 点
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
主要内容,耕作制度引论、基本原理第三节 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一)多熟种植
(二)节水农业
(三)保护土地
(四)营养管理
(五)综合防治
(六)农制改革
(七)高新技术第四节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轮作与连作等和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及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对策措施如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等等。
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耕作学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科又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属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包含农业宏观决策管理等一些软科学内容,耕作学以作物栽培学、土壤学、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系统工程学等学科为基础,博采众长,作为研究耕作制度各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基础与依据,同时它又经过科学的组装与改造,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技术与理论体系。
第二章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一、农业生产的实质从本质上看,农业生产是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辐射能成为农产品潜在能,以满足人类社会对食物及其它增长中的需要,从而使农业生产成为社会再生产与生物再生产的综合体。

主要内容: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一)强烈的地域性
(二)明显的季节性
(三)生产的连续性
(四)资源的分散性
(五)经营的综合性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
(一)植物生产
(二)动物生产
(三)土壤管理是农业的转化车间
四、农业生产结构
(一)农业生产结构的稳定性
(二)影响农业生产结构的因素和条件
(三)发达国家农业结构的变化
(四)我国农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向
课 目
植物生活因素及调控、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 的要 求
了解植物生活因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重 点难 点
单一植物生活因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多植物生活因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主要内容,
四、农业生产结构
(三)发达国家农业结构的变化
1.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畜牧业比重不断上升、种植业与畜牧业均衡发展,走农牧并重、农牧结合的道路。
2.种植业结构内部变化也是明显的
3.畜牧业结构变化总的趋势,随社会消费水平及富裕程度相应变比
(四)我国农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向
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
一、基本生活困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二、限制因素及其克服三、因素的综合利用四、植物空活因素学说的运用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农业资源的类别农业资源大体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即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和社会资源(social resources)。
二、农业资源基本特性及合理利用
(一)资源的有限性及经济利用资源在一定时限或一定地域范围内,它们存在的数量总是有限的。即使象降水、光、热这一类气候资源,以及包括气候资源在内的流失性资源也不例外。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对资源应予充分而经济的利用,提高转化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生产潜力。在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生产措施中,应尽可能采用消耗资源较少的措施或采用消耗资源虽多,而当地该项资源数量充裕的措施,以便发挥资源的生产优势。
(二)自然资源的可更新性与合理利用农业中的生物种群是生产的基本资源条件,基于它们生物再生产的生命过程,可以通过生长、发育、繁殖年复一年地自我更新。

主要内容:
(三)社会资源的不可更新性与有效利用投入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机具、塑料制品、化石燃料,以及依附于工业原料的生产资料等物化的社会资源,只能随使用逐步耗损,不能循环往复长期使用,属于不可更新资源,需要开源、节流,加以有效利用。
课 目
土地生产力及开发、“用地”与“养地”、作物布局
目 的要 求
掌握土地生产力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原理,作物布局的概念,意义。
重 点难 点
土地生产力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可行性、必要性。
主要内容:
第二节 土地生产力及开发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
(-)土地生产潜力的表达
Y=f·(Q)
YLT=f1·(Q)·f2(T)
YLTW=f1·(Q)·f2(T)·f3(W)
YLTWS=f1·(Q)·f2(T)·f3(W) ·f4(S)
(二)农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
1.田区的定位研究
2.农田产量纪录值的产生
二、我国土地的生产潜力
(-)农用地生产力的分析
(二)我国耕地的生产潜力
(三)农田生产潜力计算方法
YLT=KQ(1-α)PT(1-R)
YT=3000/(1+e1.315-0.119t)
YLT=CL·CN·CH·G[F(0.8+0.01Ym)Y0+(l-F)(0.5+0.025Ym)YC]
YLT=CL·CN·CH·G[F(0.5+0.025Ym)YO+(l-F)(0.05Ym)YC]
三、耕地生产潜力开发及提高年单产的途径
(一)增加投入
(二)努力提高单位播种面积产
(三)实行多熟种植
(四)因地种植
(五)保护耕地

主要内容:
第五节,用地”与“养地”结合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土地是农业的持续生产资料二、用地与养地结合的必要性
(一)植物产品输出耗用土壤营养物质
(二)农业耕作促进有机质的耗损
(三)土壤侵蚀严重损坏地力三、用地与养地结合的可能性:
(一)、地力的可培育性
(二)农田作物增进地力的作用
(三)人类农耕活动的培肥作用。
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与设计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与生产意义
(一)作物布局的含义
(二)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课 目
作物布局原则与设计、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步骤、作物生态适应性
目 的要 求
掌握作物布局的原则、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重 点难 点
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主要内容:
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与设计二、作物布局的原则
(-)需求需求分三个方面,一是自给性的需要,二是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三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从全局出发提出的农产品需求,其中一些是商品性的,也有一些是行政性的上缴或收购。
(二)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三)经济效益与可行性
三、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步骤
(-)明确对产品的需要
(二)查清环境条件
(三)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生态适应性
(四)作物生态区、种植适宜区的划分
(五)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
(六)作物组成的确定
四、结构调整
(一)结构的层次
1农村产业结构
2农业结构
3种植业结构与养殖业结构种植业结构
4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内部结构
(二)结构的稳定性与变动性。
(三)合理结构的标准
(四)结构调整的阶段性

主要内容:
第二节 作物生态适应性
一、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1、C4、C3作物的分布
C4作物包括玉米、高粱、甘蔗等,约占世界栽培作物面积的30%,其中一半是玉米,其次是高粱与甘蔗。这些作物主要分布在辐射量大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这些地区的特点是光饱和点高,光合效率高 CO2补偿点低(5-10ppm),利用水分效率高,但不适于弱光与低温地区,在后者条件下,它们的生产力可能还低于C3作物。
C3作物包括各种麦类、薯类、水稻、棉花、甜菜、蔬菜等,约占世界栽培作物面积的70%。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地,但以温带居多(如麦类),热带、亚热带也有(如水稻、花生等)。这些作物的特点是光饱和点低,光合效率相对较C3作物低,CO2补偿点高(50pPm),在中低温条件下往往表现出比C。作物有更广的适应性。
2喜光作物与耐荫作物的分布
3短日照作物与长日照作物的分布
课 目
第二节 作物生态适应性
目 的要 求
掌握作物布局与温度、水分、土壤肥力、质地、地形等的关系
重 点难 点
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作物对土肥的适应性、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
主要内容,
二、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一)喜凉作物 要求积温少、无霜期短,可以忍耐冬春低温。
喜凉耐寒型 如黑麦、冬小麦、冬大麦、青稞(裸大麦)。这是谷物中可能分布在最北的作物。这类作物适宜生长温度为 15-20℃,冬季可耐-18℃—20℃的低温,冬小麦以-22℃为极限,黑麦甚至可耐-25℃。
喜凉耐霜型 如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胡萝卜、芥菜、芜青、菠菜、大白菜、春小麦、春大麦以及喜凉饲料绿肥(如箭答豌豆、毛黄子、草木樨)等。生育盛期适宜生长发育温度为15-20℃左右,12-18℃能正常生长,生物学最低温度(也即适于生长的起点温度)为2-8℃,不怕霜,可耐短期-5-8℃低温。
(二)喜温作物 我国多数地区气候温暖,故喜温作物是农业生产中的主体。这类作物生长发育盛期适温为20—30℃,需≥ 10℃积温2000—3000℃,不耐霜。
温凉型 如大豆、谷子、甜菜、红麻等。适宜生长温度 20-28℃。≥ 10℃积温1800-2800℃左右。
温暖型 适宜温度为25-30℃,水稻、玉米、棉花、甘薯、芝麻、黄麻、蓖麻、苎麻、田菁均属此类。温度过低生长慢,生殖生长受阻。
(三)亚热带作物一般这些作物需年平均温度15℃以上,冬季的极端最低温往往是它们向北推进的限制因素,故这些作物绝大部分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其主要指标是:
茶 年平均温度15℃以上,极端最低温度-8-14℃,降水量1000mm。喜酸性土,分布在秦岭、桐柏山以南。日本茶叶分布北界是最冷月平均温度0℃。
三、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
(一)大田作物的水旱适应性喜水耐涝型喜湿润型

主要内容:
中间水分型耐旱怕涝型
(二)树木的水分适应性
(三)草类的水分适应性
(四)雨养农业(rained farming)的作物布局
(五)灌溉农业的作物布局
四、作物对土肥的适应性
(一)土层厚度
(二)质地
(三)酸碱度(pH)
(四)盐碱度
(五)耐瘠性与耐肥性
(六)养地与耗地
五、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
课 目
P3S3我国的作物布局、P3S4作物布局研究方法P4间套作
目 的要 求
掌握我国的作物布局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布局,了解果品蔬菜、、饲料绿肥作物及作物布局研究方法,掌握间套作的意义与动向。
重 点难 点
我国的作物布局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布局,间套作的概念
主要内容,
第三节我国的作物布局一、粮食作物布局粮食作物是我国种植业的主体。1983年粮食作物占用耕地 113 089万亩,约占全部耕地的76.6%,1990年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0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4.9%,粮食总产 4 518.4*109,居世界首位。单产 265kg亩。
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水稻、小麦、玉米、薯类(甘薯、马铃薯)和大豆。水稻绝大多数(95%)集中于南方13省市,小麦、玉米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谷子、高粱面积比建国前已减少很多,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华北,大豆集中分布于华北南部和四川,马铃薯则多于冷凉地区或山区二、经济作物布局经济作物的特点是:地区性强,技术性强,投入高,经济收益多,商品率高。故布局上较为集中,专业性强。
三、果品蔬菜布局
四、饲料绿肥作物布局随着畜牧业比重的逐渐增加,饲料绿肥在作物构成中应有一定地位,专用型的绿肥作物也将逐步为饲肥兼用型所代替。
第四节 作物布局研究方法
一、生态适应性分析法二、生物节奏与季节节奏平行分析法
三、相似分析法
四、成本收益分析法五、相关分析法六、作物生态适应性回归法

主要内容:
第五章 间套作
第一节 间套作的意义与动向一、间套作的概念
单作(sole cropping)
间作(intercropping)
混作(mixed cropping)
套作(relay cropping)
立体种植(multistorey cropping)
立体种养(multistorey cropping and raising)
二、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及发展方向
(一)增产
(二)增效
(三)稳产保收
(四)协调作物争地的矛盾
(一)面积不断扩大,分布广泛
(二)类型方式多种多样,逐步向规范化发展
(三)集约种植水平不断提高
课 目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一)
目 的要 求
掌握间、套作复合群体的种间互补与竞争关系及其效益
重 点难 点
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主要内容,
栽培植物在人的主导作用下,在田间构成一个特殊的群落类型——栽培植物群体,它们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有着自己的外貌、结构和功能。间、混、套作作物的组合,属于栽培植物群体中的复合群体,它比单作构成的单一群体具有更复杂的特点。群体结构内部,除了水平结构复杂化以外,垂直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层次;田间生态条件也因此发生了变化;群体的内部联系除了种内关系之外,又增加了种间关系。因此,研究和实行这种种植方式需要运用群体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一)作物群体内先分布的基本规律了解光在群体中分布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建立合理复合群体的重要基础。
太阳辐射进入作物群体后,其强度是指数函数递减。即叶的层数按算术级数增加,而光的透过率则按几何级数减小。
理想的光分布与叶群结构是,适当大的叶面积,密植下的叶倾斜状况最好是上直下平,呈伞状结构,群体内光分布上下较为均匀,经过叶群结构的调整使强光变为中等光等等。要达到这些理想状态,除了从育种栽培方面改进株型、叶角与叶面积指数外,间、混、套作是达到这种目标的可能途径之一。
(二)空间上的互补
合理的间(混)、套作,在空间上配置的共性是将空间生态位不同的作物进行组合,使其在形态上一高一矮,或兼有叶型上的一圆一尖,叶角的一直一平,生理上的一阴一阳,最大叶面积出现的时间一早一晚等。利用作物这些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差异,使其从各方面适应其空间分配的不匀一性,则可在苗期扩大全田的光合面积,减少漏光损失,在生长旺盛期,增加叶片层次,减少光饱和浪费;生长后期,提高叶面积指数,在整个生育期内实现密植效应。

主要内容:
(三)复合群体内光的竞争复合群体内光的竞争,又叫冠竞争,主要表现在间(混)作时,光合帽高的高位作物截走了较多的阳光,使光合帽低的矮位作物受遮荫;套作时后连作物受前茬作物遮荫。即高位作物所获得的立体受光优势,往往是建立在矮位作物受光劣势的基础上。争光的后果是:处于间(混)、套作的矮位作物受光叶面积减少,受光时间缩短,光合作用效率降低,生长发育不良,最后导致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下降。
二、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复合群体在时间上的互补,表现为时间效应,即根据时间的延续性,正确处理前后茬作物之间的盛衰关系,因延长光合时间所起的增产增值效应。
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间、混、套作地下因素的互补,表现为营养异质效应,即利用作物营养功能的差异,正确组配作物所起到的增产、增收作用。
课 目
间套作效益原理 (二)、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
目 的要 求
掌握作物本身及其分泌物产生的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规律,了解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
重 点难 点
作物本身及其分泌物产生的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影响规律
主要内容,
四、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一)边行的相互影响——边行优势与劣势间套作时,作物高矮搭配或存在空带,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称为边际效应。高位作物边行由于所处高位的优势,通风条件好,根系竞争能力强,吸收范围大,生育状况和产量优于内行,表现为边行优势或叫正边际效应;同时,矮位作物边行由于受到高位作物的不利影响,则表现为边行劣势或叫负边际效应。
(二)病虫害和抗灾的相互影响——补偿效应间混套作复合群体中,由于多种作物共处,能减轻病虫害、草害和旱涝风自然灾害的效应称为补偿作用;导致病虫害加重的效应为致害效应。
(三)分泌物(生物化学)的相互影响——正对等效应(Allelopathy)
作物(植物)在它的生育期间,通过其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经常不断地向环境中分泌气态或液态的代谢产物,这些有机物质的混合物有碳水化合物、醇类、酚类、醛类、酮类、酯类、有机酸、氨基和亚氨基化合物等。这些分泌物对周围的微生物或其它作物能产生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或互不影响)。作物之间通过生物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有利的相互影响,称为正对应效应;产生不利的相互影响,为负对应效应。
第三节 间套作技术特点间混套作技术的主要理论依据有:复合群体的光分布与光能利用理论、作物竞争与互补理论与生态位理论等,而消除竞争原理又从另一角度对复合群体的技术原理作了概括。
作物及其品种选配田间结构配置
(一)密度
(二)行数、行株距的幅宽
(三)间距
(四)带宽

主要内容:
三、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一)适时播种,保证全苗
(二)加强水肥管理
(三)大力应用化学调控技术
(四)综合防治病虫害
(五)早熟早收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一、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
(一)高杆谷类作物与矮杆作物间作
2、玉米、大豆间作
3、玉米、薯类间作
4.玉米、薯类间作
(二)麦类间作
(三)棉田蔗田间作
课 目
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复种
目 的要 求
了解套作主要类型,掌握复种增产原理。
重 点难 点
复种的类型、复种增产原理
主要内容:
二、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
(一)麦田套作两熟
(二)麦田套作三熟三、大田作物间套复种类型与方式
第五章 复种
第一节复种的意义与发展一、复种及其有关概念
(-)复种(sequential cropping)
(二)多熟种植(multiple cropping)
(三)休闲(fallow)
(四)撂荒(shifting cultivation)
二、我国复种的发展与增产作用
(一)历史与现状
(二)复种对农业增产的作用
(三)复种的世界动向
第二节复种效益原理一、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
(一)复种与生长季节的集约利用
(二)复种与积温的集约利用
(三)复种对热量资源的节约与超额利用二、复种与热量资源的集约利用三、复种与水资源的集约利用四、复种与地力的集约利用
第三节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一、热量与复种
(-)熟制带的确定
(二)复种方式热量要求计算二、水分与复种

主要内容:
第四节复种技术
一、复种方式的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技术
二、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
课 目
我国主要复种方式分析、轮作与连作
目 的要 求
了解我国主要复种方式,掌握轮作等的概念、轮作的作用
重 点难 点
轮作等的概念、轮作的作用、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
主要内容:
第五节我国主要复种方式分析
一、二年三熟
(一)分布
(二)主要形式
1.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
2.春玉米→冬小麦-县甘薯;
3.冬小麦-夏大豆(或绿豆、糜谷)→冬小麦-夏闲;
4.春甘薯→小麦或大麦-夏芝麻或复大豆或夏花生(图4-5);
5.小麦-夏大豆→春高粱;
6.小麦→小麦-夏玉米;
二、一年二熟
(一)分布
(二)麦田两熟
1.麦玉两熟
2.小麦大豆两熟
3.小麦-棉花两熟
(三)稻田两熟冬作-单季稻 2.马铃薯水稻两熟3水稻大豆两熟
三、一年三熟
(一)稻田三熟制
(二)旱地三熟制
一、二年三熟二、一年二熟三、一年三熟
第六章 轮作与连作
第一节轮作换茬的作用与应用
一、轮连作概念与我国轮连作状况

主要内容:
(-)轮、连作概念轮作(crop rotation)是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连作(continuous cropping),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二、轮作换茬的作用
(-)轮作换茬的基本作用
1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
2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
第二节连作
一、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
课 目
轮作与连作
目 的要 求
掌握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连作的应用、作物的茬口
重 点难 点
连作的危害、连作的危害
主要内容:
二、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
1化学原因
(1)营养物质的偏耗
(2)有毒物质的积累
2物理因素
某些作物连作或复种连作,会导致土壤物理性状显著恶化,不利于同种作物的继续生长。如南方在长期推行双季连作稻的情况下,因为土壤淹水时间长,加上年年水耕,土壤大孔隙显著减少,容重增加,通气不良,土壤次生潜育化明显,严重影响了连作稻的正常生长。
3生物因素
土壤生物学方面造成的作物连作障碍主要是伴生性和寄生性杂草危害加重,某些专一性病虫害蔓延加剧以及土壤微生物种群、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等。
(二)连作危害的消除途径
1化学技术
2品种更换
三、连作的应用
(-)连作应用的必要性同一作物多年连作后常产生出许多不良的后果,但是,当前生产上许多作物运用连作依然相当普遍,这是由于:
1社会需要决定连作
2资源利用决定连作
3经济效益决定连作
4作物结构决定连作
(二)连作应用的可能性
1作物耐连作特性允许连作
2新技术推广应用允许连作

主要内容:
第三节茬口
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栽培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影响茬口特性形成的因素有三:
(-)时间因素
前作收获和后作播栽季节的早晚,是茬口的季节特性表现。
(二)生物因素
包括作物本身、病虫杂草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动等。
1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对茬口特性的影响
2土壤微生物对茬口特性的影响
3病虫杂草对茬口特性的影响
(三)栽培措施因素
二、不同类型作物茬口特性
(一)抗病与易感病类作物
(二)富氮与富碳耗氮类作物肥
1、富氮类作物
2富碳耗氮类作物
(三)半养地作物
(四)密植作物与中耕作物
(五)、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课 目
轮作的类型及轮作制、土壤耕作
目 的要 求
了解轮作的类型及轮作制,掌握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重 点难 点
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主要内容:
第三节 轮作的类型及轮作制一、大田轮作
(一)旱田粮食作物一年一熟轮作
(二)旱田粮食作物复种轮作
(三)旱田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大田轮作
(四)水旱轮作
(五)绿肥轮作二、饲料轮作
(一)与绿肥轮作相结合
第四节 轮作制的建立一、轮作制的概念及意义二、建立轮作制的要求第一,是指包括该生产单位各种类型轮作的总体规划,轮作类型一般可分为大田轮作,饲料轮作和它们的棍合轮作。
第二、是指每个轮作制要制定一个在一定期限内(如3--5年)的怍物轮作顺序计划。
第三,每个轮怍在原则上是采取年区相等固定轮作的形式,如三年轮作即为三区轮作,每个轮作的轮作计划可以用表来表示。
三,制定轮作制的要点
1)制定轮作制的一般原则
2)确定轮作种类,数目及轮作区面积
3)确定每一轮作中适种的作物和面积
4)确定轮作周期的年限
5)确定轮作中作物轮换顺序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与措施一、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松碎土壤
(二)翻转耕层
(三)混拌土壤
(四)平整地面
(五)压紧土壤
(六)开沟培垄,挖坑堆土,打埂做畦
二、土壤耕作技术措施
(-)耕翻(plowing)
课 目
土壤耕作的技术措施、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
目 的要 求
掌握土壤耕作的技术措施,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
重 点难 点
深松、耙地、耢地、镇压、起垄、中耕、作物对土壤耕层的要求、创造深厚的耕层与适宜的播床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与措施
二、土壤耕作技术措施
(-)耕翻(plowing)
(二)深松以无壁犁、深松铲、凿形铲对耕层进行全田的或间隔的深位松土。无壁犁或靴式犁为全田深松,凿形铲或铧形铲为间隔深松。耕深可达25—30cm,最深为50cm。
(三)旋耕(rotary tillage)
三、表土耕作措施
(-)耙地(harrowing)
收获后、翻耕后、播种前甚至播后出苗前、幼苗期的一类表土耕作措施耙地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平整土地,耙碎坷垃。
第二,破除板结。
第三,耙碎根茬。
第四,消灭杂草第五,混拌土壤、农药和肥料,
(二)耱地(dragging)
(三)中耕
(四)镇压(packing)
(五)作畦(bedding)
(六)起垄(ridging)

主要内容:
第二节 土壤耕作理论依据土壤耕作包括耕、翻、耙、耢、压、锄等多种措施,每一措施又有多种工具和土壤产生不同的作用。然而采用任何措施,都要考虑效果和效率。为此,采取土壤达到一定的要求,必须有所依据。土壤耕作的主要依据是种植作物的要求、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
一、作物对土壤耕层的要求
(一)、调整耕层三相比
(二)、创造深厚的耕层与适宜的播床
课 目
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
目 的要 求
掌握土壤耕作气候条件及土壤的特征等的理论关系
重 点难 点
干湿交替与冻融交替、土壤蒸发过程、水分对土壤耕性的影响
主要内容:
二、气候条件与土壤耕作
1.热量的变化干湿交替与冻融交替冬寒春暖的冷热变化,造成冬春土壤的冻融交替,冬季寒冷时土壤冻结结,土壤孔隙内的水分因结冻而使体积增大,因而对周围土体产生压力,使耕层土壤膨胀。上层土壤温度随气温下降而降低,上下层出现温差,使下层水分沿毛管上升,保存在耕层里,春季天暖化冻时在耕层里集聚了水分。气温的变化使耕层土壤发生两方面的变化,一是促使疏松散碎,二是下层水分集聚耕层。为了使冷热冻融交替的作用更有利于农业生产,时常根据这一气候变化采用早春顶凌耙地耱地的土壤耕作措施,促使耕层土壤松紧适当,以防止水分蒸发。
2.降水和蒸发根据水分蒸发面移动的机制不同,将土壤蒸发过程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为地表汽化或毛管水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是土壤液态水和气态水综合运行阶段。
第三阶段是气态水运行或土体内气化阶段。
土壤水分在一年的变化规律第一阶段:冬季增墒聚墒阶段。
第二阶段:早春返浆保墒阶段。
第三阶段:夏季蓄墒收墒阶段第四阶段:秋末保墒阶段。
3、风蚀
4、水蚀三、土壤的特征和特性不同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不同,在满足作物的要求上存在着不同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土壤耕作措施必须根据不同土壤及其特性来进行。四、土壤的宜耕性
(一)、土壤耕性的含义
三、土壤的特征和特性不同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不同,在满足作物的要求上存在着不同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土壤耕作措施必须根据不同土壤及其特性来进行。

主要内容:
四、土壤的宜耕性
(一)、土壤耕性的含义耕性难易
耕作质量的好坏宜耕期长短
(二)、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
粘结性和粘着性
土壤松紧性土壤含水量与宜耕性
课 目
第三节 耕法
目 的要 求
掌握耕法的概念、种类,各耕法的技术组成、作用
重 点难 点
平翻耕法、东北地区传统垄作耕法、深松耕法、免耕法
主要内容:
第三节 耕法
耕法是由几项有机配合的耕作措施所组成的。根据为作物稳产和高产而改变土壤环境的理论为基础,通过一定的途径,创造出特定的耕层构造或主体构造,以统一土壤—作物—气候间生活因素。同时为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还尽量减少耕作次数。因此有各式各样的耕法。
一、旱田土壤耕作
(一)平翻耕法(plow-disc-harrow) 平翻耕法,顾名思义是土地始终保持平整的一种耕作方法,由翻地--耙—地—耢地三项耕作作业所组成。
1.理论依据
2.农机具
3.地面和耕层特征
4.作业环节翻地—基本耕作、深耕平整土地——耙地和耢地
中耕
5平翻耕法的评价
(二)东北地区传统垄作耕法
1.地面特征
2.垄作耕法的农具垄作耕法的农具主要是木犁,犁铧三角形,它的农艺是半翻转土层,很少有垡块,作业省工省力。
3.垄作耕法的作业环节垄作耕法主要有三项土壤耕作措施扣种
(2)耲种

主要内容:
(3)铲耥
2、垄作耕法的评价三、深松耕法深松耕法最黑龙江省根据对平翻耕法和垄作耕法10-20年的对比实践和研究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耕法。这一耕法吸取了平翻耕法和垄作耕法的优点,并抛弃它们的缺点,而有自己独到的理论和措施。这种耕法的耕层构造更接近作物生育的要求和增强对气候、地势、土壤的调节能力。
1、深松耕法的理论基础
2.深松耕法的技术
3、深松耕法的评价四少耕法五、免耕法
课 目
耕法(2)、土壤耕作制
目 的要 求
掌握水田耕作方法、土壤耕作制的概念、土壤耕作制的任务、土壤耕作制的建立
重 点难 点
水田耕作方法
主要内容:
水田耕作方法
(一)水田的耕层特点与技术要求
1.水田土壤的特性
2.水稻对土壤耕作的要求
(1)一定深度的耕层
(2)松软的耕层
(3)较充分的含氧量
(4)地面平整
(5)防除田间杂草
(二)水田土壤耕作类型
1.翻一耙一耢(耖)
2.旋耕
第四节 土壤耕作制
农业生产的连续性使每一块农田和一个生产单位的全部农田都逐步建立轮作换茬的轮作制。在上一个作物生产周期(年或季)和下一个作物生产周期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那么在此轮作换茬的基础上,各年(或季)运用什么样的耕作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措施来协调年(季)间的SPAC(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ous)系统,以获得各茬作物的稳产、高产、高效率和低成本?也就是如何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建立起连年的土壤耕作系统。这个连年 (季)的土壤耕作系统,称为土壤耕作制。
一、土壤耕作制的任务
(一)协调轮作周期中土壤水分的作用
(二)协调轮作周期的土壤养分
(三)系统消灭田间杂草
(四)降低耕作作业成本

主要内容:
二、土壤耕作制的建立
(一)建立土壤耕作制的原则
1、建立土壤耕作制要善于发挥当地气候优势与突出地缓冲气候的劣势
2、适应当地的地势与土壤类型
3、土壤耕作制应适合各茬作物高产的播种方式
4、土壤耕作制应有利于系统控制杂单的生长和繁殖
5、土壤耕作制与生产条件相适应
6、尽量降低土壤耕作制的作业成本
(二)建立土壤耕作制的程序
1、一个生产单位要建立几个土壤耕作制
2、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
3、选择适合本单位的耕法
4、深耕作业在土壤耕作制中的位置
5、确定土壤耕作制中系统消灭杂草的耕作措施或与除草剂施用配合
课 目
土壤耕作制、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 的要 求
掌握土壤耕作制的类型、了解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掌握水蚀的原因、防治方法
重 点难 点
土壤耕作制的类型、产生水蚀的主要因素、农田水土流失的治理
主要内容:
三、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
(一)东北地区
1、运用平翻耕作的土壤耕作制
2、运用垄作耕法的土壤耕作制
3、运用深松耕法的土壤耕作制
(二)华北地区
(三)西北地区
(四)南方各地第八章 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农田养护主要包括地力培养和农田保护两个方面。
第一节 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耕地现状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有:
1、农业用地内部调整,如把大块农田改为果园或改挖为鱼塘等,大多数年份由于农业内部用地调整减少的农田面积约占总农田面积减少量一半;
2、城市建设、乡镇企业和农民建房及开发区建设占地严重;
3、工矿用地面积增加,受开发热的影响,许多地方乱开采乱占地,使耕地遭到破坏;
4、交通用地增加,如高速公路建设及其他道路修建占地等。
二、农田土壤存在的问题
(一)水土流失
1、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2、耕地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主要内容:
3、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
(二)土地沙化
我国沙化土地面积约为33.4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5%。
(三)土壤次生盐渍盐碱化
(四)耕地土壤贫瘠化
(五)土壤污染
课 目
农田保护-水蚀、风蚀、
目 的要 求
掌握风蚀的原因、防治方法;掌握污染农田土壤治理方法
重 点难 点
风蚀的原因、防治方法
主要内容:
第二节 农田保护-水蚀一、农田土壤水蚀状况二、产生水蚀的主要因素
(一)、降雨因素
(二)、土壤因素
(三)、地形因素
(四)、植被因素三、农田水土流失的治理
(一)保护性作物种植
(二)保护性土壤耕作第三节 农田保护--防风蚀一、防风蚀的意义二、影响风蚀的因素
(一)土壤侵蚀因素大小土壤侵蚀因素大小:是指空旷、裸露、平坦而无保护的农田每年每公顷因风蚀而损失的土壤吨数。
(二)垄体粗糙度因素土壤表面粗糙度通常有三种因素形成,即土壤表面存在的土块(cloddiness)、植物覆盖、土壤表面垄体。
(三)气候因素气候通过风速大小直接影响风蚀;(四)田块宽度因素
(五)植物覆盖因素三、防风蚀的农业技术措施

主要内容:
(一)防风蚀的农艺措施防风防蚀耕作
1、等高耕作法
2、沟垄耕作法
3、残茬覆盖耕作法
4、免耕法
5,梯田种植法
(二)、建立防风障(Set up Barriers)
四、农田防护林(Shelter Beits)
(三)林带对农田也有不利的影响,表现在:
1、“胁地”作用。
2、农田小气候改变,对作物有正作用,也有副作用。
课 目
农田防护林、污染农田土壤治理、农田培肥
目 的要 求
了解农田防护林作用、掌握污染农田土壤治理的方法,农田培肥的理论机制。
重 点难 点
护田林带有益的作用、农田物质循环与养分平衡、不同种植制度下农田物质平衡动向
主要内容:
四、农田防护林(Shelter Beits)
(一)、建立护林带的意义
(二)、护田林带有益的作用
(三)林带对农田也有不利的影响第四节 污染农田土壤治理污染土壤的治理有以下四种方法: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农业措施一、工程措施
1、客土、换土、去表土、翻土
2、隔离法
3、清洗法
4、热处理
5、电化法
二、生物措施三、化学措施四、农业措施第五节 农田培肥一、我国目前土壤有机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①大量有机物不能还田。
②绿肥播种面积不大,且单产较低,养地的速度跟不上养分移出农田的速度。③化学氮肥大量使用,使土壤碳氮比降低,从而加速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

主要内容:
④土壤的雨水淋溶掉大量营养元素。
二、养分平衡
(一)农田物质循环与养分平衡
1、农田物质循环是开放型的
2、碳、氮、磷、钾的循环与平衡
(3)磷的循环与平衡
(4)钾的循环与平衡
(二)不同种植制度下农田物质平衡动向
1、地力在自然植被下的变化
2、荒地开垦后的养分动态
3、常耕地有机质养分动态
课 目
土壤培肥与建立用养结合的平衡体系、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
目 的要 求
了解生物养地、化学养地、旱田节水技术、农田抗旱技术、种养结合的含义与意义、模式
重 点难 点
生物养地、化学养地、农田抗旱技术、种养结合的意义
主要内容:
三、土壤培肥与建立用养结合的平衡体系
(一)生物养地
1、生物养地的主要作用:
2、各种作物的自然归还率
(二)化学养地
(三)有机与无机结合
(四)确立用养结合的平衡体系
第六节 节水抗旱技术一、旱田节水技术
(一)开源
1、水利工程开源
2、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
3、污水资源化
4、咸水资源化
5、人工增雨
(二)节流
(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1、增加土壤根层对来水(降水、灌溉等)人渗水量,提高作物对土壤水的利用率;
2、减少农田无效蒸发,增加农田土壤水到作物生理水的转化率;
3、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亦即提高作物的蒸腾效率,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主要内容:
4、减少灌溉输水过程中水的损失,采取先进的田间灌溉技术,农田保墒耕作措施;
5、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水资源优化分配以达到水资源经济有效合理利用,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二、农田抗旱技术
(一)适水生产
(二)抗旱育种
(三)节水灌溉制度
(四)保墒技术
(五)培肥地力、水肥吻合效应三、南北方农田土壤节水抗旱技术第九章 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第一节 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一、种养结合的含义与意义
(一)种养结合的含义:
(二)种养结合的意义二、我国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
(一)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发展概况
(二)田间立体种养的发展概况第二节 种养结合模式一、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
(一)粮—畜禽型
(二)粮—秸秆(菜、草) —畜型
(三)草原—畜型
(四)饼粕利用型二、田间立体种养模式
(一)稻、鱼立体种养模式
(二)稻、萍、鱼立体种养模式
课 目
第九章 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二)
目 的要 求
了解种养结合模式、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庭院立体种养模式
重 点难 点
庭院立体种植模式、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制度的发展趋势
主要内容:
(三)沟垄式稻、萍、鱼立体种养模式
(四)稻、菇、鱼立体种养模式
(五)稻、草、鹅种养结合模式
第三节 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
一、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模式一、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模式
(一)粮饲复种
(二)饲料作物插种
(三)间混套作二、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庭院立体种养模式
一、庭院立体种养业的特点
(一)立体结构多样性
(二)产品的高效性
(三)经营的灵活性
(四)生态的特殊性
(五)美化环境三、庭院立体养殖模式
(一)塘埂栽葡萄,房顶结葡萄;塘内养鱼,塘外养猪鸡立体养殖模式
(二)兔鸡鸽莱猪立体种养模式
(三)禽蚓菇鱼立体养殖模式
(四)多层饲养鹌鹑立体养殖模式四、庭院立体种植模式
(一)吊网黄瓜立体种植模式

主要内容:
(二)越冬芹菜、平菇(金针菇)、早春黄瓜、平菇、夏豆角、毛木耳
(三)架床栽蒜地面栽芹菜种植模式
课 目
第十章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目 的要 求
了解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主要农区耕作制度改革及成效、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重 点难 点
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东北地区的间隔深松耕法、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耕作法、盐碱地综合治理
主要内容:
第十章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第一节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一、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撂荒耕作制(shifting farming)
(二)休闲耕作制(fallow farming)
(三)草田耕作制(grassland farming)
(四)常年耕作制(permanent farming)
l.最初为各种形式的轮种制(rotation farming)
2.随着人类抑制土壤养分亏损和病虫草害能力的增强,轮作的某些作用为人为措施所替代,加之对土地利用率要求提高,连作制与自由耕作制有发展的趋势。
(五)集约耕作制(intensive farming)
第二节 主要农区耕作制度改革及成效一、东北地区的间隔深松耕法二、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耕作法三、南方稻作区种植制度的“三改”
四、西南丘陵区“旱三熟”的发展五、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
1、种植制度的改革
2、节水型农业的发展
3、盐碱地综合治理
第三节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一、耕作制度区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二、耕作制度区划指标三、耕作制度分区概况

主要内容:
I青藏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
Ⅱ北部中高原半干旱喜凉作物一熟区
Ⅲ北部低高原易旱喜温一熟区
Ⅳ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喜温作物一熟区
V西北干旱灌溉一熟兼二熟区
Ⅵ黄淮海平原丘陵水浇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Ⅶ西南中高原山地旱地二熟一熟水田二熟区
Ⅷ江淮平原丘陵麦稻两熟兼早三熟区
Ⅸ四川盆地水早两熟兼三熟区
X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水田三熟二熟区
Ⅺ东南丘陵山地水田旱地二熟三熟区
Ⅻ华南丘陵沿海平原晚三熟热三熟区
课 目
目 的要 求
重 点难 点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课 目
目 的要 求
重 点难 点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