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果树病害
苹果树腐烂病
苹果树腐烂病俗称臭皮病、烂皮病、串皮病,是我国北方苹果产区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之一。 该病主要发生在成龄结果树上,重病果园常常是病疤累累,枝干残缺不全,因该病毁园现象时有发生。
症状
主要危害主干、主枝和较大的侧枝及辅养枝,致使皮层腐烂,有时也可侵害靠近皮层的木质部。苹果腐烂病的症状有溃疡型和枝枯型两类,以溃疡型为主。
溃疡型:多发生在主干、主枝上,发病初期病部表面红褐色、水浸状、略隆起,后皮层腐烂,常溢出黄褐色汁液。病组织松软,湿腐状,有酒糟味。后期病部失水干缩下陷呈黑褐色,边缘开裂,表面产生许多小黑点。在雨后和潮湿情况下,小黑点可溢出橘黄色卷须状孢子角。如果病斑绕枝干一周,则引起枝干枯死。
此病有潜伏侵染现象,早期病变多在皮层内隐蔽产生,外表无明显症状,不易识别,若掀开表皮或刮去粗皮,可见许多形状、大小不一的红褐色湿润魔点或黄褐色干斑。只有在条件适宜时,内部病变才得以向外进一步扩展使外部呈现症状。在条件不适宜情况下,病斑停止扩展,病菌只能潜伏生存在皮层内,而外部无任何症状表现。
枝枯型:枝枯型症状多发生在2--4年生的小枝及剪口、果台、干枯桩和果柄等部位。病斑红褐色或暗褐色,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明显,病部扩展迅速,全枝很快失水干枯死亡。后期病部表面也产生许多小黑点,遇湿溢出橘黄色袍子角。枝枯型症状在弱树上尤为明显,也可导致枝条死亡。
苹果腐烂病菌也能侵害果实,在果实上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与红褐色相间的轮纹病斑。病魔边缘清晰,病组织软腐状,有酒糟味。后期病斑表面产生略呈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遇湿涌出橘黄色孢子角。
病原
学名:有性态为苹果黑腐皮壳Valsamali MiyabeetYamada.。属于子囊菌亚门黑腐皮壳属;无性态为壳囊孢Cytospora sp.。
病原形态:病部表面的小黑点为于座。于座分内子座和外于座。外于座内含有一个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扁瓶形,成熟时其内分成多个腔室,各腔室相互串通,有一共同孔口伸出病皮外。腔室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五色透明,分枝或不分枝。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香蕉形或腊肠形,两端圆,微弯曲,内含油滴,大小为3.6-6.O/an~0.8~1.7gm。分生孢子成熟时与胶状物质混在一起,遇高湿胶状物吸水膨胀,连同分生孢子自孔口溢出形成橘黄色卷须状孢于角。 秋季在外子座下面或旁边形成内子座,在病斑上表现为大型点状物,内含3~14个子囊壳。
病原生物学: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5~38C,最适为28—29℃。分生孢子器形成最适温度为20—30℃;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3℃左右,但在10℃左右时也能萌发。分生孢于在清水中不发芽,其萌发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而这些营养物质广泛存在于树皮、木质部、叶片和果汁中。
病害循环
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于器和子囊壳在田间病株和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来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斑中的病菌可存活4年左右,同一块病斑释放孢子的能力可持续一年半之久。
传播和侵染:翌春,在雨后或高湿条件下,分生孢于器及子囊壳便可排放出大量孢子。由于孢子常与胶质物一起形成孢子角,所以必须先通过雨水冲溅分散而后随风雨进行大范围传播扩散。另外,孢子也可黏附在昆虫体表,随昆虫活动迁飞而带茵传病。
苹果腐烂病菌寄生性比较弱,一般只能从伤口侵入已经死亡的皮层组织,但也能从叶痕、果柄痕和皮孔侵入。侵人伤口包括冻伤、修剪伤、机械伤和日灼等,其中以冻伤最有利于病菌侵入,带有死树皮的伤口最易被侵染。
潜伏侵染:苹果腐烂病菌具有潜伏特性。苹果树体普遍带有腐烂病菌,除病树、病斑带菌枝繁叶茂,光合作用旺盛,营养向枝干回流补充,树体抗病力最强,该病出现一个相对的静止期;每年3—4月,越冬消耗再加上展叶开花,枝干营养水平恶化,该病出现春季高峰。不注意防治叶部病虫害,如发生早期落叶后,严重削弱树势,也会加重该病的发生。
加重发病的原因有三,第一,树势衰弱,树体愈伤能力差,愈伤组织形成慢,有利于病菌从伤口侵入并在组织内扩展;第二,树势衰弱,落皮层形成晚,不易翘起脱落,常与皮层黏连,落皮层上病菌易于突破周皮,向内侵染并在皮下定植;第三,弱树易受冻害,易发生日烧,加重该病的发生程度。
病菌数量:果园中病菌基数高,传播蔓延快,加重病害发生。有病斑不及时治疗,上面产生大量孢子,分散传播,增加树体的潜伏菌量,只要出现适宜条件,就会导致严重发病;不及时刨除死株,去除病死枝,或将病树、病枝在果园中堆积存放,也会明显增加果园中的病菌基数。重病园中常有明显的发病中心,该病的发生发展常有成片发生,连续蔓延的趋势,老旧病株、枝干堆积场地常常成为病害的发祥地。
伤,:腐烂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尤其是带有死亡组织的伤口最易遭受侵染。长期不愈合的剪口、锯口往往会成为发病的中心。因此,果园中的伤口数及伤口状态与病情轻重有密切关系。修剪不合理,枝干上伤口较多、较大的果园病较重;修剪伤口不加处理和保护的果园发病较重。
气候条件:与大多数病害不同,腐烂病的发生轻重与雨日、湿度、温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各种气候因素中,冻害与该病的关系最为密切。冻害使树体抗病性降低,树体发生冻害之年,往往是该病大发生或开始大发生之年。另外,不同地区土层结冻的深度和时间不同,对该病发生也有直接影响。长江以南果区,土层不结冻,根系活动时间长,树体营养状况好,基本上不发生腐烂病;长江以北果区,越往北土层结冻越早,解冻越迟,根系活动期越短,该病也就越严重。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必须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壮树防病为中心;以清除病菌,降低果园菌量为基础;以及时治疗病斑,防止死枝死树为保障,同时结合保护伤口、防止冻害等项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1.壮树防病 培育壮树是控制危害的根本。①合理施肥。对于腐烂病的防治来说,合理施肥的关键有三,一是施肥量要足,应该根据产量水平及树体生长发育状况及时补充足够的肥料。
二是肥料种类要全,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都应兼顾。应该特别重视补充钾肥和磷肥,避免偏施过量的氮肥。三是提倡秋施肥。中熟果采收前后,一般是9—10月上旬,以挖沟施人优质的有机肥并配合适量的化肥,同时加强叶面喷肥,可显著提高树体营养积累,对控制春季发病高峰有明显效果。
②合理灌水。秋季控制灌水,有利于枝条成熟,可以减轻冻害;早春适当提早浇水,可增加树皮的含水量,降低病斑的扩展速度。
③合理负载。及时疏花疏果,控制结果量,不但能增强树势,减轻腐烂病;也能提高果晶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实践证明,过量结果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合理修剪。从防病角度来说,合理修剪主要注意三方面,一是尽量少造成伤口,并对伤口加以处理和保护;二是调整生长与结果的矛盾,培育壮树;三是调整枝量,勿使果园郁蔽。
⑤保叶促根。加强果园土壤管理,为根系发育创造良好条件,“根深叶茂”,培育壮树;及时防治叶部病虫害,避免早期落叶,削弱树势。
2.清除病茼 降低果园菌量是控制危害的基础。①果园卫生。及时治疗病斑,及时清除病死枝,及时刨除病树,修剪下来的枝干要运出果园等项果园卫生措施都能降低果园菌量。
②重刮皮。5~7月,用刮皮刀将主干、骨干枝上的粗翘皮刮于净的措施称为重刮皮。 重刮皮主要有三方面作用,一是将枝干表面和树皮浅层的潜伏病菌刮除;二是刺激树体的愈伤能力;三是新形成的皮层2~3年内不产生落皮层。试验证明,该项措施能明显减轻腐烂病的发生及蔓延程度。搞好该项措施技术关键有三,一是刮皮不能过重,深度在lmm左右,刮后树于呈现“黄一块,绿一块”。二是刮皮后不能涂刷药剂,更不能涂刷高浓度的福美砷,以免发生药害,影响愈合。三是过弱树不要刮皮,以免进一步削弱树势;一般树刮前刮后要增施肥水,补充营养,促进新皮层尽早形成。
③休眠期喷药。苹果树落叶后和发芽前喷施铲除性药剂可直接杀灭枝干表面及树皮浅层的病菌,对控制病情有明显效果。比较有效的药剂有40%福美砷、石硫合剂、40%石硫合剂结晶、95%精晶索利巴尔等。
3.病斑治疗 及时治疗病斑是防止死枝死树的关键。①刮治。用刮刀将病组织彻底刮除并涂药保护病斑治疗方法称为刮治法。刮治法成功与否的技术关键有三点,一是彻底将变色组织刮干净,往外再刮0.5em左右;二是刮口不要拐急弯,要圆滑;不留毛茬,要光滑;上端和铡面留立茬,尽量缩小伤口,下端留斜茬,避免积水,有利愈合。三是徐药,保护伤口的药剂要有3个特点,即具有铲除作用、无药害和促进愈合。目前市售品种很多,要加以选择。②剖泊。用刀 先在病斑外围切一道封锁线,然后在病斑上纵向切割成条,刀距ltm左右,深度达到木质层表层,切割后涂药杀菌的病斑治疗方法称为割治法,又称划条法。割治成功的技术关键一是刀距不QB超过1.5em,深度必须达到木质部;二是所用药剂必须有较强的渗透性或内吸性,能够渗入病组织,并对病菌有较强的杀伤效果。③包泥。用黏土加水成泥,糊住病斑并用塑料膜严密包扎的
病斑治疗方法称为包泥法。只要操作适宜,治愈率可达95%以上。保证效果的关键一是泥要黏,
尽量使用黏土,不能使用沙性土。二是要包严,包泥厚度2~m以上,并且超出病斑2em以上;
包泥后包扎要严,不能透风漏水。三是保持长时间,包扎严密状态最少要保持一个月以上,一般应达到2—3个月。
苹果干腐病
苹果干腐病又称胴枯病,是苹果枝干上发生的又一重要病害。
症状
主要危害主枝和侧枝,也可危害主干。病斑初为椭圆形或不整形,紫红色,表面湿润,常溢出褐色汁液。随着病斑的不断扩展,干缩凹陷成黑褐色病斑。病健交界处开裂,病皮翘起或剥离,病斑表面有纵横裂纹,是该病症状的主要特点。后期在病斑表面产生密集细小的小黑点(分生孢子器)。潮湿条件下,从小黑点中可溢出灰白色黏液,严重时,许多病斑相连,树皮干枯死亡,整枝干缩枯死。
苹果干腐病菌还可侵染果实,形成轮纹腐烂病斑,引起果实腐烂。
病原
有性态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haeria dothidea(Moug.et
Fr。)Ces.et de Not.,属于子囊菌亚门;日本人的最新研究证明,干腐病菌为贝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berengerzana。无性态产生茎点型(Macrophoma)和小穴壳菌型(Dothiorella)分生孢于器。
苹果干膺病菌除危害苹果树外,尚可侵害柑橘、桃、杨、柳等10多种木本植物。
发病规律
苹果干腐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枝干病部越冬,翌春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大量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从伤口、皮孔、死芽等处侵入危害。干腐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侵入后先在伤口处已死亡的寄主组织中生活一段时间,而后再侵染寄主的活组织。苹果干腐病一年有两次发病高峰。北方果区一般是在6月和10月。干腐病的发生与树势和气候条件关系密切,树势衰弱,伤口多,干旱少雨,缺水,容易发生和流行。
病害控制
1.培育无病苗木 苗圃应及时控制肥水,防止苗木徒长。芽接苗在发芽前10~20d剪砧,用1%硫酸铜涂抹伤口。苗木、幼树移栽时,应尽量少伤根。苗木定植不可太深,以嫁接口与地面子为宜,并浇足水,缩短缓苗时间。 2.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入冬前及时涂白防冻防日灼;深翻扩穴,促进根系发育;及时防治根部病害。
3、树钵喷药 发芽前全园普遍喷1次40%福美砷石硫合剂;5、6月份结合对叶、果病害的防治,喷撒波尔多液、50%多菌灵或50%退苗特等杀菌剂。同时,要注意及时防治枝干柱子害虫。
4。病斑治疗 干腐病初期多限于表皮,应及时治疗。方法是刮净病皮,或用快刀划破病皮表面,然后涂抹药剂保护伤口。
5。及时清除病残枝干,烧毁或运离果园 大树可结合其他病害防治在生长旺季进行重刮皮,及时清除病残枝,集中烧毁或运离果园。
苹果果实轮纹病
苹果果实轮纹病(又称苹果果腐病、白腐病和轮纹褐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的苹果病害。日本、朝鲜、美国、智利等国家均有发生。在我国发生面积最大,北方苹果产区均有发生;在黄河下游平原产区,金冠、富土等感病品种发病尤其严重。一般果园轮纹烂果病发病率为20%一30%,重者可达50%以上,个别年份,某些感病品种田间病果率可高达70%以上,并且在果实贮藏期可继续病发,危害严重。
症状
苹果果实轮纹病从近成熟期开始发生,采收期严重发生,贮藏期继续发生。在果实上的典型症状是:初期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近圆形褐色斑点,周缘有红褐色晕圈,稍深入果肉,随后很快向四周扩展,典型病斑表面具有明显的深浅相间的同心轮纹,病部果肉腐烂。初期病斑表面不凹陷。严重时5—6d即可全果腐烂,常溢出褐色黏液,有酸臭气味。发病后期少数病斑的中部产生黑色小粒点,散生,不突破表皮。烂果失水后干缩,变成黑色僵果。
病原
学名:病原是一种菌的两个致病类型。一是苹果轮纹病菌,其有性态为贝伦格葡萄座腔菌梨生专化型Bot30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f.sp。扣ricola(Nose>KOganezawa et Sakuma,异名为梨生囊壳孢Physalospora fricola Nose。二是苹果干腐病菌,其有性态为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atrosptmeria berengeriana de Not.。两者均属子囊苗亚门葡萄座腔菌属。无性态可产生小穴壳型和大茎点型两种孢子。但两者在田间侵染致病中所占比率常有相当大的差异。例如,在河北苹果产区调查发现,在引起苹果轮纹烂果病的病菌中干腐病菌占77.6%,轮坟病菌占22,4%。而在不同的苹果品种之间,两菌的比率存在差异。以富士为主栽品种的果园,
枝干轮纹病严重,轮纹病菌侵染的病果占烂果的50%左右;而以金冠、国光等为主裁品种的果园,枝于轮纹病发生很轻,干腐病菌侵染的病果占烂果的90%以上。另据报道,杨、柳、刺槐,桃、山楂等树木上的枝枯病菌也可侵染苹果果实,引起轮纹烂果症状。
病原形态:菌丝无色,具分隔。分生孢子器扁圆形或椭圆形,状孔口;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为棍棒状,单胞,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纺锤形或长椭圆形。两种病原的有性态在形态上基本相同:子囊壳产生于寄主表皮下,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内生许多子囊,藏于侧丝之间;侧丝无色,多细胞;子囊无色,长棍棒状,顶端膨大,壁厚透明,具孔口,基部较窄,内生8个子囊孢于;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苹果轮纹病菌和苹果干腐病菌的差别在于:前者于座不甚发达,多形成1个子囊腔室;后者子座发达,经常形成多个子囊腔室,但有时也形成1个子囊腔室。
病原生物学: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前者为18—30C,后者为”℃;分生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前者为27C左右,后者为28℃左右。形成分生孢子器需要光照,在遮光黑暗环境中均不能产孢。此外,连续光照或间断光照还对干腐病菌子座中形成单个或多个分生孢子器产生影响,连续光照下形成单个分生孢子8的居多,间断光照下形成多个分生孢子器的居多。两菌分生孢子萌发无需供给外源营养,萌发温度幅度较宽。在自由水中,温度达到1512以上均可顺利萌发。最适萌发温度前者为25—30℃,后者在28C左右。干腐病菌子囊孢子萌发温度的低限比分生孢子略低。干腐病
病原菌生理分化:果实轮纹病的主要病原——苹果轮纹病菌和干腐病菌系同一种菌的不同致病型,两者在形态上没有大的区别,但在致病性上差别较大,主要表现在两者的寄主范围不同。
于腐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泛,至少包括20科34属的植物,而轮纹病菌主要侵染梨、苹果及其近绦植物。此外,两者在苹果枝干上的症状是不同的。将干腐病菌和轮纹病菌人工接种于苹果树皮伤口,前者形成大溃疡斑而后者不发病;无伤接种于苹果枝于,前者不发病,后者则在皮孔部位引起疣状突起。在自然条件下,两者在树干部造成的症状也有很大差异。
病害循环
初侵染: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部越冬,其中,病枝上越冬的病菌是该病的主要侵染源。此外,杨、柳、刺槐、山楂、桃等树上的枝枯病菌也是造成苹果果实轮纹状腐烂的重要侵染来源。由于果实上发病期晚,腐烂脱落快,落地后很快分解,病果上很少生成子实体,所以病果不能成为侵染来源。而菌丝在枝干病斑中可存活4—5年,翌年春天,菌丝体恢复生长可直接侵染;同时,气温达到10℃,病菌遇雨后即开始大量散发分生孢子。4—9月均能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次侵染来源。
传播:病菌越冬后产生的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有人研究发现分生孢子传播的距离一般不超过10n*,也有人报道传播距离可达20m。
侵入和发病:分子孢子在适宜温度和高湿度下很快萌发,干腐病菌和轮纹病菌均可经皮孔和伤口侵入苹果果实,一般2Ah便可完成侵染。在苹果开花前仅侵染枝干,花后侵染枝于和果实。
从落花后10d左右(5月份)到采收,只要遇雨,果实皆可被侵染,以幼果期至果实迅速膨大期(5—8月)侵染最多。通过红富土果实套袋分期暴露感染证明,在山东烟台地区,5~9月不断有轮纹病菌感染果实,孢子侵染初期在5月份,7~8月为侵染盛期,9月份以后为侵染末期。
两种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即侵入后可以在果实皮孔内的死细胞层中长期潜伏,待条件适宜时扩展发病。
但贮藏期不能发生侵染,发病的果实都是田间侵染所致。
再侵染:枝干当年生的病斑上不能产生分生抱于,病果也不能成为再次侵染的来源。陆续侵 染果实和枝干的分生孢子均由越冬部位的病菌产生,系越冬菌源,因此苹果生长季节发生的多次
侵染均属于初次侵染,苹果果实轮纹病没有再侵染。
发病条件
苹果果实轮纹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的抗病性。
气候条件:侵染期内,多雨高湿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幼果期降雨次数多,持续时间长,有利于病菌繁殖、田间孢子大量散布和萌发侵入,病害发生严重;反之则病菌孢子散布和侵染少,发病轻。特别是在5~7月间,降雨多、雨日多、雾露多,病菌孢于的侵染率高,发病重。
栽培管理:两种病菌都是弱寄生蓖,病害发生与树势强弱关系密切。树势强壮,枝干上病理数量少;树势衰弱,枝干上病变组织多而且常常连成片,易造成死枝、死树。对于同一株苹果树,一般进入盛果期后,枝干上病斑的密度加大。2—8年生枝均可发病,但随枝龄增长,病斑
增多。除老弱枝干易于感病外,老病园内补植的幼树也易染病。由于侵染果实的病菌主要来自枝干,所以枝干发病重的园片果实发病也重。
品种抗病性:苹果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差异。富士、红星、金冠、白龙、印度、北斗、板田津轻、王林、新乔纳金、千秋、元帅、青香蕉、津轻等发病较重;国光、祝光、首红、新红星、红魁、淄博短枝等发病较轻;玫瑰红、金晕、黄魁、北之幸等居中。抗病性的差异主要与皮孔的大小及组织结构有关。凡皮孔密度大、细胞结构疏松的品种感病都重,反之则感病轻。另有研究表明,品种的抗性与果实中的 PAL酶活性以及绿原酸和木质素含量变化有关。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在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的基础上,采用以铲除越冬病菌,生长期喷药和套袋保护为重点的综合防治。
1.加强栽培管理 苗圃应设在远离病区的地方,培育无病壮苗;建园时选用无病苗木,定植后经常检查,发现病苗及时淘汰;幼树整形修剪时,避免使用病区枝干作支柱,也不能将修剪下来的病枝干堆放在果园附近;加强肥水管理,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平衡施用,并增施有机肥;合理周年整形修剪,刻芽、环剥、拉枝切勿过度;合理疏果,严格控制负载量。
2.铲除越冬酋源 休眠期清除果园的残枝落叶,刮治树干上的病瘤及老翘皮,集中烧毁或深埋。苹果发芽前喷布一启遍铲除剂,如可选喷波美3—5’Be石硫合剂+或喷施65%五氯酚钠、
40%福美砷、高效灭腐灵、35%轮纹病铲除剂等铲除性杀菌剂。
3.生长期喷药保护 药剂种类、时期、次数,与果实套袋或不套袋有密切关系。①对不套
袋的果实,苹果谢花后立即喷药,每隔15~20d喷药1次,连续喷5~8次,到9月下旬结束。
在多雨年份以及晚熟品种上可适当增加喷药次数。根据情况选择下列药剂交替使用: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2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70%代森锰锌+50%多菌灵、40%福星、38%粮果丰(多菌灵+福美双十三唑酮)、80%超邦生等。在一般果园,可以建立以波尔多液为主体、交替使用有机杀菌剂的药剂防治体系。波尔多液有耐雨水冲刷、保护效果好的特点,但在幼果期(落花后30d内)不宜使用,否则可引发呆锈。因此,苹果落花后可喷喷克或大生M-45等有机合成的杀菌剂2~3次,此期雨水多时每隔7一lOd喷1次;6月上旬开始喷波尔多液,以后交替使用波尔多液与有机杀菌剂。在果实生长后期(8月底至9月底)禁止喷施波尔多液,提倡喷克等保护性杀菌剂与甲基硫菌灵等内吸性杀菌剂交替轮换使用或混合使用。也可试行侵染后防治,即在果实转入感病状态之前(7
月20日前后)施用内吸治疗杀菌剂苯菌灵,每隔15d喷1次,共喷2~3次,据报道防效很好。
雨季喷药最好加入害立平、助杀、平平加等助剂,以提高药剂的黏着性。②对套袋果实,防治果实轮纹病关键在于套袋之前用药。谢花后即喷80%喷克或80%大生M-45等,禁止喷施波尔多液,最好不要使用代森锰锌、退菌特等产品,以免污染果面,影响果晶外观质量。苹果的套袋时期应在生理落果后,结合疏果进行。对于不易产生果锈的中晚熟红色品种,如红富士、新红星、新乔纳金等,于6月初进行套袋比较适宜,最好在6月20日前套完。对于金帅等黄绿色品种,
谢花后lOd左右开始套袋。
因此,可结合枝、叶上病害的防治,选用70%甲基硫菌灵,或35%轮纹病铲除剂,或58%多·霉威等内吸性杀菌剂。果实着色期(采收前30d左右)开始脱袋,如果整个果园保护得好,脱袋后可不再喷药;如果保护得不好,有大量病原菌存在,则应喷1—2次。有效药剂有喷克、甲基硫菌灵、大生M-45等。
4.贮藏期防治 贮藏前要严格剔除病果及受其他损伤的果实,健果在仲丁胺中浸3min,或在45%特克多悬浮剂中浸3—5min,或在80%一85%乙磷铝中浸lOmin,捞出晾干后入库。
苹果斑点落叶病
1956年在日本岩手县南部地区首先发现苹果斑点落叶病,2年后扩大到全县,以后在长野、青森、福岛、秋田等县也先后发生危害。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有苹果斑点落叶病发生危害的报道,80年代以来在渤海湾、黄河故道、江淮等地的苹果产区普遍发生,成为目前苹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许多苹果园病叶串高达90%以上,落叶率为20%~80%,造成当年果个小,严重影响树势和次年的产量。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嫩枝及果实。叶片发病后,首先出现极小的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 为直径3—6mm的病斑,病斑红褐色,边缘为紫褐色,病斑的中心往往有1个深色小点或呈同心轮纹状。天气潮湿时病部正反面均可见墨绿色霉状物。发病中后期,病斑变成灰色。有的病斑可扩大为不规则形,有的病厌则破裂成穿孔。有时,在后期灰白色病斑上产生小黑点(二次寄生苗)。展叶20d内的嫩叶最易受害,在高温多雨季节病斑扩展迅速,常使叶片焦枯脱落。
果实受害,多以果点为中心,产生近圆形褐色斑点,直径2—5mm,周围有红晕。病斑下果肉数层细胞变褐,呈木栓化干腐状(见彩图)。幼果和近成熟的果实均可受害发病,出现的症状不完全相同。病果往往受二次寄生菌侵染而发生腐烂。
病原
学名:病原为链格孢苹果专化型Alternaria alternata f.sp.mali,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
病原形态,
病原生物学: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5—35℃,适温28~30℃;pH为2—10,最适pH为7。分生孢子形成以及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和最适温度与菌丝生长的大体一致。
病原的生理分化:研究发现,不同菌株的致病能力有很大差异,有的致病能力极强,甚至在无伤接种情况下,也能使过去认为的抗病品种如红玉、金冠、国光等感病;致病能力弱的菌株只能在有伤的情况下才能使上述品种感病。这说明,在链格孢苹果专化型中可能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病害循环
初侵染: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初侵染源比较广泛,但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落叶上、1年生枝的叶芽和花芽以及枝条病斑上越冬。在辽宁兴城地区,落叶上的病魔于4月下旬(田间平均气温12.8℃左右,有少量降雨后)开始大量形成孢子,直到6月中旬田间新梢病叶串达20%时仍可产生孢子。
传播:越冬的分生孢子以及病菌越冬后产生的分生孢于主要借风雨传播。
侵入与发病:分生孢子传播到达苹果叶片等侵染部位后,一般在日平均气温达15℃以上,遇雨或叶面结露时,殉于的多个细胞便可同时萌发。产生的菌丝在叶片上生长非常旺盛。菌丝体不仅在叶片的表面生长,而且可侵入寄主的表皮细胞、叶肉细胞和小叶脉细胞内以及各组织细胞的间隙。除直接侵入外,也可从气孔侵入。
再侵染:生长期田间病叶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叶龄和苹果品种的抗病性。
气候条件:许多调查和研究表明,病害发生的早晚与轻重,取决于春秋两次抽梢期间的降雨量以及空气相对湿度。首先,降雨影响分生孢子的形成和散发。田间孢子消长与降雨量、降雨次数有密切关系。
叶龄:一般来说,较嫩的叶片最易感病,老叶不易被侵染。但叶龄与病菌侵染的关系因品种不同而略有差异。
品种抗病性:苹果不同品种间感病程度有明显差异。新红星、红元帅、印度、青香蕉、北斗等易感病;嘎啦、国光、红富士等中度感病,金冠、红玉等发病较轻;乔纳金比较抗病。
此外,树势较弱、通风透光不良、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偏施氮肥、枝细叶嫩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以药剂防治为主,辅以农业等其他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果园卫生 多施有机肥,增施磷肥和钾肥,避免偏施肥,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合理修剪,特别是于7月份及时剪除徒长枝及病梢,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灌溉,及时排除树底积水,降低果园湿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病害发生。秋末冬初剪除病枝,清除残枝落叶,集中烧毁,以减少初侵染源。如果条件允许,覆盖地膜,防止落叶上的病菌向树上传播。
2.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生产需要,尽可能减少易感品种的种植面积,控制病害大发生。
3.药剂防治 在果树发芽前结合防治腐烂病、轮纹病,全树喷布5~Be的石硫合剂或40%福美砷,对越冬病菌有铲除作用。于新梢迅速生长季节可喷施50%异菌脲、10%宝丽安、10%世高、50%扑海因、为了减少喷药次数,可混合甲基硫菌灵等药剂,将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治与轮纹病、炭疽病的防治结合起来。
4.生物防治 目前已有人将芽孢杆菌用于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治;也有人把沤肥浸渍液用于该病的先期预防,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苹果褐腐病
苹果褐腐病又称苗核病。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及西南地区发生普遍,病害流行年份造成 严重减产,如1973-'-1974年,辽宁通化几个主要果园因该病减产90%以上。1994年华北地区该病发生严重,引起大量烂果。
症状
主要危害近成熟的果实,也可侵染花、幼叶和果枝。果实发病初期产生淡褐色水渍状圆形小病斑,随后病斑迅速扩展成不规则形,很快蔓延至全果,一般10d内果实即可全部腐烂,高温可加快腐烂速度。病果褐色,果肉腐烂松软,有特殊香味。后期果面上出现灰色或米黄色小绒球状突起的霉丛,呈同心轮纹状排列。果肉松软呈诲绵状,略有弹性。病果多早期脱落,少数形成黑色僵果残留于树上(见彩图)。
病原
有性态为果生链核盘苗Monilinia~ructigena(Aderhtd Ruhl.)Honey,属于子囊菌亚门链核盘菌属。病果表面的霉丛即为该苗的菌丝团,其上着生丝状,无色单胞的分生孢子梗,梗上串生椭圆形,五色单胞的分生孢子,后期病果内产生直径lmm左右的黑色菌核,1—2年后菌核萌发产生于囊盘。该菌在自然条件下不常发生,主要以无性态危害。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僵果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皮孔侵入。环境条件合适时,病菌可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左右,常于果实近成熟期发病。各种原因造成大量伤口时,病害会迅速蔓延并严重危害。越冬菌量大,同时在果实成熟期遇到高温高湿则有利于病害的流行。此外,果园管理不当、害虫严重、裂果或其他伤口多等均可加重褐腐病的发生程度。特别是遇到果树生长前期干旱,后期多雨的气候条件,褐腐病较易严重发生。
病害控制
1.加强果园管理 果实采收后,及时清除树上、树下的病果、僵果和落果,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建立健全果园排灌系统,防治园内大量积水或久旱遇暴雨而造成大量裂果,杜绝人为造成伤口,避免病菌侵入。
2.药剂防治 在果实近成熟期喷1—3次杀菌剂可保护果实免受病苗侵染,此时是防治该病的关健时期。常用的可湿性杀菌剂有50%农利灵(乙烯苗核利)、65%甲霜灵、70%甲基硫菌灵、50%多菌灵等。
3.避免果实受伤,减少病菌侵染 及时防治危害果实的其他病虫害,防止裂果,在采收、运输及贮藏果实时应避免机械损伤,减少伤口和病菌侵染机会。
梨 树 病 害
梨树病害是影响梨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障碍,目前我国梨树病害约有近90种。其中对梨树生产危害较大,发生较普遍的病害有梨黑星病、梨轮纹病、梨锈病、梨黑斑病及梨树腐烂病等。
梨黑星病流行速度快,发生面积广,是梨树上撮重要的病害。该病在流行年份如果防治不当,常造成大量叶片早期脱落,多数果实丧失商品价值。梨轮纹病主要危害果实,引起贮藏期大量烂果。梨树腐烂病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少数梨园发生严重,造成死枝、死树,应引起高度重视。梨根部病害、梨黑斑病、梨褐腐病和梨白粉病在局部地区和某些品种上也有较大危害,针对当地的发病情况应注意防治。
梨 黑 星 病
梨黑星病又叫疮痂病,俗称黑霉病、雾病、乌码、荞麦皮,是我国梨树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该病危害果实,果面产生病斑,使之失去商品价值;危害叶片,导致早期落叶,严重削弱树势。由于防治技术的普遍提高,因该病严重发生而导致早期大量落叶的现象较为少见。当前该病主要危害果实,尤其是近成熟期的果实。由于果实受害,降低经济价值,影响果农的经济收入。一般年份是需要经常加以重视和防治的梨树病害之一,多雨年份尤其要密切注意其发展动态,及时进行防治。
症状梨黑星病能够侵染梨树所有的绿色幼嫩组织,如叶片及叶柄、芽、花序、新梢及一年生枝条等部位,其中以叶片和果实受害最为常见。该病从展叶期开始,一直到果实采收期都可发生,有时在储藏期仍可继续发生。
该病症状的主要特点是:受害部位产生墨绿色至黑色,有时呈银灰色的霉状物;病部初期变黄,后期枯死,病部组织不腐烂(见彩图)。
叶片:叶肉、叶脉及叶柄均可发病。刚展开的幼叶最感病,展叶后一个月以上的老叶抗病性很强。叶部病斑主要出现在叶片背面,尤以沿叶脉处较多。初期沿叶脉长出星状放射的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叶片正面难见异常表现;稍后,霉状物扩展连片,与背面黑霉对应的叶片正面开始出现不规则形黄斑;再后,病斑逐渐变褐枯死。叶上病斑多时,可导致叶片枯黄,甚至早期落叶。
果实:从刚落花的幼果至采收期甚至储运期的成果均可发生,果实成熟度增加,感病程度加重,近成熟期的果实最易受害。刚落花即受害的小幼果发病,多数在果柄或果面形成黑色或墨绿色的近圆形霉斑,这类病果几乎全部早落。稍大幼果受害,果面产生淡黄色斑点,圆形或不规则形,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产生黑霉。
病原
学名:有性态为梨黑星菌Venturia pirina Aderh、属子囊菌亚门黑星菌属;在自然界常见其无性态为梨黑星孢Fusicladium virescens Bon.。
病原形态:在病魔上长出的黑色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于梗丛生,暗褐色,粗而短,五分枝,直立或弯曲,分生孢于着生于孢于梗的顶端或中部,脱落后孢于梗上留有瘤状的痕迹,分生孢于淡褐色或橄榄色,葵花籽形、纺锤形、椭圆形或卵圆形,单胞,但少数在萌发时可产生一个隔膜。
病原生物学:苗丝生长温度为5—28℃,适温21—23℃。分生孢子形成的适温为扔℃。分生孢子葫发的速度与温湿度关系密切,一般萌发温度范围为2—30℃,适温21—23℃。
病原菌生理分化:梨黑星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病害循环
越冬和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苗丝体在病芽鳞片间或鳞片内越冬,第二年病芽萌发长出病梢(乌码、病芽梢),病梢上产生分生孢子,成为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菌的分生孢子及未成熟的假囊壳也可在带病落叶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第二年假囊壳成熟,产生井散发于囊孢子。但三者相比,以媾芽中的苗丝越冬对来年发病最为重要。
传播:病菌主要依靠风雨传播,据作者实地调查表明,病菌也有可能通过气流传播,传播距离超过100m。在以落叶上的病菌为初侵染来源的条件下,早期病叶病果虽无明显的发病中心,但多数出现在树冠下部靠近地面的叶果上。
侵入与发病:孢于萌发后可直接侵入,潜育期一般为l0--20d。黑星病的潜育期长短与环境温度有关。初侵染期气温较低,潜育期大约为20~35d;夏秋季节一般为7—15d。
发病条件
此病是一种有多次再侵染的流行性病害,发生和流行的程度与多种因素关系密切。
品种抗病性;目前主要的栽培品种大都是感病品种。鸭梨、京白梨最感病;雪花梨、酥梨较抗病;蜜梨抗病性最强,其中的一些品系几乎近于免疫。但是,对多数梨区来说,品种抗病性不会成为流行程度的限制性因素。
阶段抗病性:叶片的阶段抗病性表现最为明显。幼叶高度感病,展叶一个月以上的叶片极难受病菌侵染。对果实来说,阶段抗病性不甚明显。幼果及成果均感病,但果实越近成熟,抗病性越差,忽视近成熟期的药剂防治,往往带来严重的后果。
气候条件:在各种气候因素中,降雨对该病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多雨年份病重,干旱年份病轻。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必须强调预防为主,把病害控制在未发或初发阶段。根据该病的发生规律及多年的
(2)有效药剂 对黑星病有效的药剂种类较多,具体应用时应该根据发病情况、药剂性能、价格高低等因素合理选择,适当搭配,交替用药,避免或减缓抗药性风险。如:40%福星、10%世高、这些药剂均为内吸性杀菌剂,防病效果优良,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关键时期应当选用。80%超邦生、80%大生M-45、80%喷克、62.25%
仙生等药剂为保护性药剂,且几乎没有药害,不会损伤叶片及果面,应在发病前和在幼果期使用。70%代森锰锌、50%退菌特、50%代森铵等药剂也都是保护性药剂,可在发病前使用,但应注意,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发生药害,对果面及叶面造成损伤,幼果期应用时要多加小心。
梨 轮 纹 病
梨轮纹病又名粗皮病、瘤皮病、水烂。是我国梨树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有些梨园,枝干发病率达100%,病果率达40%一50%。枝干发病后,导致树势衰弱;果实发病,引起果实大量腐烂。河北省鸭梨及雪花梨产区,曾几度严重发生,损失惨重。此病除危害梨树外,还可危害苹果、桃、杏、花红、山楂、枣、核桃等多种果树。
症状
主要危害枝干和果实,有时也可危害叶片。
枝干:枝干受害,常以皮孔为中心先形成暗褐色瘤状突起,病斑扩展后成为近圆形或扁圆形暗褐色坏死斑,秋后病斑停止扩展,沿病斑外缘产生一圈裂纹,边缘翘起呈马鞍状。第二年病斑继续向外扩展,在原病斑外形成一圈坏死斑,并于第一年生病斑上产生许多不甚明显的小黑点(分生孢子器)。经过连年扩展后,形成以皮孔为中心的同心轮纹状病斑。
果实:多数主栽品种如鸭梨、雪花梨、酥梨等,采收前很少表现症状,症状表现多在采收后7~25d内,少数可延迟至采收后43d。因此,这类品种严重发病主要表现为储藏运输期大量烂果。果实病斑均以皮孔为中心,初为水渍状浅褐色至红褐色圆形烂魔,在病斑扩大过程中逐渐形成浅褐色与红褐色至深褐色相间的同心轮纹。病斑组织软烂多汁,无特殊异味,前期不凹陷,后期稍显凹陷并从病矗中部开始逐渐产生散生的小黑点(分生孢子器)。在常温储藏条件下发病,病魔上常有明显的轮纹;在冷藏条件下发病,多数不形成明显的轮纹斑,而呈现病斑中部浅褐色,外圈颜色较深为黑褐色甚至黑色的宽边。
叶片:病斑初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略显同心轮纹;后期逐渐变为灰白色,其上散生稀疏的小黑点。叶上病斑多时,常互相联合,导致叶片焦枯早落。
病原
学名:自然界常见的无性态为轮纹大茎点霉Macroma kuwatsukai Hara。该菌危害果实,形成轮纹状烂果,因此通称为轮纹病菌。危害果实的另一种病菌俗称干腐病菌,即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berengerla de.Not,属于囊菌亚门。
病害循环
轮纹病菌和干腐病菌均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枝干病斑上越冬,其中干腐病菌还可在树上及落地枯死枝、树上枯桩、干橛、支棍及其他树木的枯死枝等处越冬。第二年,越冬部位的病菌释放分生孢于或子囊孢于,经过风雨传播。从枝干皮孔或伤口侵染枝干,导致枝干发病;从果实皮孔侵染果实,导致果实带曹和发病。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象条件、枝干轮纹病的发生程度、寄主的生育时期等有密切关系。气候条件合适,又有充足的越冬苗量就会造成轮纹病的大发生。
气候条件:越冬分生孢子器或于囊壳只有遇到降雨后吸水膨胀,才能从孔口中挤出黏液状的袍子团,孢子团只有遇到降雨才能分散传播,落在果实上的孢子只有在水滴中才能萌发侵入。因此,该病是典型的风雨传播病害。果实感病期内的降雨量、降雨日数、雨日分布都与该病的发生轻重有密切关系。年降雨量大、雨日多、雨水集中在果实感病期,尤其是5--7月出现阴雨连绵的年份该病就比较重。相反,气候干旱,尤其是果实感病期内干旱少雨,发病比较轻。
越冬菌量:发病程度还与果园菌量有密切关系。枝干轮纹病严重,病斑中潜伏越冬的轮纹病菌多;管理不善,树上的枯枝、干撅、枯桩多,其上潜伏的干腐病菌多。
病害控制
梨轮纹病危害主要引起果实腐烂,直接降低经济收益,因此防治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果实的带苗率和发病率。从落花后的幼果直到7月底以前的成果是果实的高度感病期,此期侵染果实的病菌全部来自各个越冬场所的潜伏病菌,没有再侵染。该病是典型的风雨传播的病害,降雨与该病的发生轻重密切相关。因此,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如下:
1.加强栽培管理 轮纹病菌和干腐病菌都是弱寄生菌,在树体生活力旺盛的情况下,会显著减轻发病甚至难以发生。因此,合理施肥,尤其是控制氮肥,增施有机肥、磷肥、钾肥、钙肥、微量元素;合理修剪,尤其是结合修剪清除枯枝、干桩、过密枝;合理负担,控制结果量等壮树措施,对减轻枝干发病,降低病菌数量有明显效果。
2.清除病菌 清除病菌是防治轮纹病的关键和基础,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①刮除枝干病斑。发芽前将枝干上的轮纹病与干腐病斑刮干净并集中烧毁,减少病菌的初侵染来源。②枝干用药。休眠期喷施铲除性药剂,直接杀灭枝干表面越冬的病菌,可明显降低果园菌量。常用药剂有40%福美砷、95%精晶索利巴尔、40%石硫合剂结晶、1—3~Be石硫合剂等。③清理枯死枝。修剪落地的枝干要及时彻底清理。 3.果实感病期药剂防治 从梨落花后开始,根据降雨情况及时喷药,防治果实受侵染,降低果实的带苗率和发病率。有效药剂有:50%多菌灵、70%甲基硫菌灵、80%大生M-45、80% 喷克。用药时要注意与防治黑星病相互配合,尽量考虑两种主要病害的兼治。
4.采收前喷药 生产中主栽培品种在采收前很少发病,病菌在皮孔周围潜伏,采收前使用1~3次高浓度的内吸性药剂,有可能铲除部分皮孔带菌,降低采收后的发病率。比较有效的配方是85%疫霜灵4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助杀或害立平1000倍液。
5.果实套袋 落花后喷1—3次80%大生M-45或80%喷克等,同时进行疏果、定果,定果后实行果实套袋,基本能够控制该病的危害。
梨 锈 病
梨锈病又称赤星病,我国南北果区均有发生,但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仅在果园附近种植桧柏类树木较多的风景区和城市郊区危害较重。
症状
主要危害梨树的幼嫩绿色部分,如幼叶、叶柄、幼果及新梢。
幼叶被害,叶片正面产生圆形小病斑,中央橙黄色有光泽,边缘淡黄色,周围具有黄色晕圈。随着病斑的扩大,病斑中央产生蜜黄色微凸的小粒点(病菌性孢于器),潮湿时小粒点上溢出淡黄色黏液(性孢子),黏液干燥后黄色小粒点变成黑色。之后病斑组织变肥厚,正面凹陷,背面隆起并长出几根至十几根灰白色或淡黄色的细管状物(锈孢于器),内有大量褐色锈孢子,
梨锈病菌为转主寄生菌,转主寄主为松柏科的桧柏、龙柏、欧洲刺柏、高塔柏、圆柏、南欧柏和翠柏等。病菌侵染转主寄主后,在针叶、叶腋或小枝上产生淡黄色斑点,病部于秋季黄化隆起,翌春形成球形或近球形瘤状茁瘿,菌瘿继续发育突破表皮露出红褐色、圆锥形或楔形的冬孢子角。冬孢子角成熟后,遇雨吸水膨大呈橙黄色的胶体。
病原
病原为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属担子菌亚门胶锈菌属。病菌具有专性寄生和转主寄生特点,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产生4种类型的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阶段发生在桧柏、龙柏及欧洲刺柏等柏类寄主上,性孢子及锈孢子阶段发生在梨树上。病菌没有夏孢子阶段。
病害循环
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欧洲刺柏及龙柏等转主寄主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形成的冬孢子角遇雨吸水膨胀,冬孢子成熟后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于随风飘散散落在梨树的嫩叶、新梢及幼果上,遇适宜条件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从表皮细胞或气孔侵入。梨锈病菌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一年中只有一个短暂时期产生担孢子侵害梨树,且担孢子寿命不长。
病菌侵入经过潜育期后,在叶面呈现橙黄色的病斑,然后病斑上长出性孢子器,内生性孢子。性孢于成熟后由孔口随蜜汁溢出,经昆虫或雨水传带至异性的性孢子器的受精丝上。性孢子与受精丝交配,长出细小管状的锈孢于器。锈子器内产生的锈孢于不再危害梨树,而是经气流传送到转主寄主桧柏的嫩枝、叶上萌发侵入,并在桧柏上越夏和越冬,至翌年春再度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角吸水胶化,冬孢于萌发产生的担孢子不能危害桧柏,只能危害梨树。
发病条件
转主寄主;梨锈病发生的轻重与梨园周围桧柏等柏科植物的数量和距离远近有关,尤其与1.5~3.5km范围内的桧柏等柏科植物的数量关系最大。在担孢子传播的有效距离内一般是桧柏等转主寄主越多,病害发生越重;反之病害发生越轻。
气候条件:病菌一般只侵染幼嫩的组织,当梨萌芽、幼叶初展时若天气多雨,同时温度对冬孢子萌发适宜,就会产生大量的扭孢于,担孢于随风飘散,发病必定严重。在冬孢于萌发后,风力的强弱和风向都可影响孢子与梨树的接触,对发病也有影响,若2—3月气温高,冬孢于成熟早,当冬孢于遇水萌发时,梨还未萌芽或梨萌芽展叶时天气干燥都不利于冬孢于形成担孢子,也不利于担孢子萌发侵入,则病害发生轻。所以2—3月气温高,3月下旬和4月下旬的雨水多是影响当年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病害控制
控制初侵染来源,防止担孢子侵染梨树,是防治梨锈病的根本途径。
1.清除转主寄主 新建梨园应远离桧柏、龙柏等柏科植物多的风景绿化区,梨园与转主寄主间的距离不能少于5km。在不必要栽植桧柏、龙柏及欧洲刺柏的地区,彻底砍除果园周围5km以内的桧柏等转主寄主。因病菌缺少转主寄主无法完成生活史,锈病不发生或发病很轻。
2.控制桧柏等转主寄主上的病菌 在风景绿化区,不可能彻底砍除桧柏等转主寄主,因此,需要在春雨前修剪桧柏等,剪除冬孢于角,也可以在梨树萌芽前在桧柏等转主寄主上喷药1~2次,以抑制冬孢于萌发产生担孢子。较好的药剂有2—3Be石硫合剂、0.396五氯酚钠与石硫合剂的混合液和1:1—2:100—160的波尔多液等。
3.喷药保护 在不宜砍除转主寄主的梨区,可喷药保护梨树防止锈病发生。一般在梨树展叶期喷第一次药,10—15天再喷一次即可。常用药剂有:4096福星、12.596腈苗唑、12.5%速
保利、2096粉锈宁和1:2:200—240的波尔多液等。为了防止病菌侵染桧柏、欧洲刺柏、龙柏等转主寄主,避免病菌越冬,在6—7月份喷药1~2次保护转主寄主,常用药剂与梨树相同。
4.生物防治 据四川农业大学试验,在性孢子成熟后喷施锈重寄生菌,对锈于器的寄生率可达9296左右,从而抑制了锈孢于的形成,减少对桧柏等转主寄主的侵染。逐年减轻锈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