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主讲:黄俊武学习重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
各阶段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宗教)
各阶段园林特点
各阶段典型案例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了解各种类型的异同)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造园思想的文化根源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第一章 绪论
园林的概念与内涵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园林的概念
园林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人是不能完全脱离大自然环境的
城市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人与大自然环境的相对隔离
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可以通过建置园林来接近自然,以此作为补偿中国古典园林
钟灵毓秀的 大地山川 和深厚积淀的 历史文化 孕育出中国古典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
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
不仅影响着亚洲汉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等地,甚至远播欧洲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消长,是导致园林演进过程中的转折、兴衰的契机补充资料:日本古典园林 —— 枯山水庭园枯山水庭园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
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
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
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日本枯山水庭院造园的要素、任务和风格
山、水、植物、建筑是 构成园林四个基本要素
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是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手段)
各种风格园林,按照山、水、植物、建筑四者的构配方式来分可分为
规整式园林(典型: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景式园林(典型:中国园林)
补充材料:规整式与风景式园林
规整式园林,讲究规矩格律、对称均齐,具有明确的轴线和几何对位关系,着重在显示园林总体的人工图案美,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
理性的自然 例:凡尔赛宫
(如图)
凡尔赛宫凡尔赛宫平面图
风景式园林,规划完全自由灵活而不拘一格,着重在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表现一种顺乎大自然风景构成规律的缩移和摹拟例

苏州拙政园小飞虹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 园林的萌芽状态(原始社会后期)
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依赖自然
人们为了渡过各种困难,群居形成原始聚落
人对自然经常处于感性适应的状态,呈现为 亲和的关系
原始社会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客观上接近了园林的雏形原始生活
第二阶段 —— 园林经历了由萌芽、成长而臻于旺盛的过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背景
经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政治:产生了国家组织和阶级分化,出现了大小城市和镇集
人对自然界已经有了了解,能够自觉地加以开发
人对自然处于理性适应状态,仍保持着 亲和 的关系
园林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 时代风格、
民族风格、地方风格
这一阶段园林具有四个共同特点
大多数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其所私有
主流是封闭的、内向型的
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的寄托为主要目的,
并没有自觉地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中国古典园林指的是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上的中国园林体系
由中国的农耕经济、集权政治、封建文化培育成长
比起同一阶段上的其他园林体系,历史最久、持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
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第三阶段 —— 工业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业社会)
背景
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和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人们从大自然获得更丰富的物质资源
无计划、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
人与自然早先的亲和关系转变为 对立、敌斥 的关系
改良学说 (自然保护的对策和城市园林方面的探索)
F·L·奥姆斯台德 (城市园林化思想)
E·霍华德 (“田园城市”设想)
19世纪末 生态学 的兴起美国著名风景建筑师,
美国风景建筑师职业的奠基人,冠有“风景建筑之父”
之称,在国际风景建筑界享有盛誉。
F·L
·
奥姆斯台德主要贡献有:开创风景建筑名称和专业,奠定专业哲理;重视大众游憩需要,推动城市绿地系统的理论和建设;把风景建筑理念引入住区规划及城市规划;
倡导国家公园概念,保护优美自然环境。他的工作和理念对近现代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E·霍华德 的
,田园城市,
设想
这一阶段园林的发展
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 公共园林
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 外向型
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 —— 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地 —— 社会效益
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第四阶段 —— 二战后
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
人们追求休闲旅游活动,开始意识到对自然掠夺所导致的恶果
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回归到 亲和 的关系
生态学建立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理论,
并逐步向社会科学延伸
这一阶段园林的发展
私人所有的园林已不暂主导地位,城市生态系统概念确立,大量 园林城市 出现
园林绿化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园林审美的构思
建筑、城市规划、园林三者关系更为密切,园林学成为一门涉及面极广的学科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不同可分为
人工山水园
天然山水园
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主要可分为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还包括 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茶楼酒肆的附属园林等(数量不多,内容类似私家园林),此外还有 公共园林人工山水园与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
在 平地上 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多建筑在 城镇内,又称,城市山林”
规模从小到大,内容由简到繁
造园所受客观制约少,人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造园手法和园林内涵丰富多彩
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
天然山水园
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多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 山野风景地带
如果选址得当,则能以少量花费获得天然风景之真趣皇家、私家、寺观园林
皇家园林 ( 古籍里称为苑、苑囿、宫苑、御苑、
御园)
属于 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以显示皇权至尊
在不悖于风景式造景原则的情况下尽量注重 皇家气派,规模宏大
不断向民间汲取艺术养分
不同时期的数量、规模一定程度上 反映朝代盛衰
魏晋南北朝以后,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又可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颐和园颐和园万寿山前景区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大内御苑 建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内,距皇居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 和 离宫御苑 建在都城近郊、远郊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在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前者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后者作为皇帝长期居住、
处理朝政的地方
此外,在皇帝出巡外地需要经常驻跸的地方,也视其驻跸时间长短而建置行宫御苑或离宫御苑
私家园林 ( 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
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
属于 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
建于城镇的大多为,宅园”,供主人日常游憩、
宴乐、会友、读书,规模不大
建在郊外山林风景地带的大多为,别墅园”,供主人避暑、休养或短期居住,不受城市用地限制,
规模比宅园大苏州园林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
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寺观园林
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佛家的参禅修行与道家的修炼都注重场所的清净,
所以寺观多建在山明水秀的自然山林中,并对所需场景进行规划和布置,使之具有园林气息,因此宗教建筑与风景建设融为一体,形成寺观园林苏州玄妙观在苏州众多道观中,玄妙观以历史悠久,规模宏伟而著称。
玄妙观的宗教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公共园林
建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城镇、村落,为居民提供公共交往、游憩的场所
多半是利用河、湖、水系稍加园林化的处理或者城市街道的绿化,也有因就于名胜古迹而稍加整治、改造的,大多没有墙垣范围,呈 开放、外向型布局
作为一个园林类型,本身尚未成熟,还 不具备鲜明的类型特征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这三大类型是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体、造园活动的主流、
园林艺术的精华荟萃
注意
风景名胜区、陵园和坛庙的绿化 不属于 中国古典园林范畴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公元前 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 ~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
发展表现为极缓慢的、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
演进过程正好相当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封建大帝国从开始形成而转化为全盛、成熟直到消亡的过程
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生长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时期、成熟后期
生长期 (殷、周、秦、汉) BC11世纪 —
AD220年
经济: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
政治分封制演变为郡县制;
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儒学获得正统地位皇家的宫廷园林 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转折期 (魏晋南北朝) AD220年 — 589年
经济: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的冲击
政治: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帝国处于分裂状态
文化:突破儒学正统地位,百家争鸣豪门士族削弱皇权机构 → 民间私家园林 异军突起佛教和道教的流行 → 寺观园林 开始兴盛初步形成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全盛期 (隋、唐) AD589年 — 960年
经济:豪族势力和庄园经济受到抑制
政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加完善
文化
儒家居正闳放统地位,儒、道、释互补共尊
闳放的风度和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成熟期 (两宋到清初) AD960— 1736年
经济:农村的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城市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政治: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
文化
在日益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
市民文化兴起园林发展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成熟后期 (清中叶到清末) AD1736— 1911
政治: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封建社会趋于解体
文化:呈现衰颓景象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辉煌成就,同时也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了前一时期积极、创新精神
清末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历史发生急剧变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古典园林结束了它的古典时期,开始进入现代园林的阶段。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诗画的情趣
意境的涵蕴这四大特点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反映了这四大特点的形成过程,
园林的成熟时期也意味着这四大特点的最终形成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
突出体现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
筑山,(叠山与置石)“一拳则太华千寻”
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一勺则江湖万倾”
植物配置,以树木为主调补充材料:英国园林与中国园林
英国园林与中国园林同为风景式园林,二者都以大自然作为创作的本源,但又有不同:
英国园林,理性客观的写实,侧重于再现大自然的具体实感,审美感情则蕴含于被再现的物象的总体之中。
中国园林,感性主观的写意,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象的审美感受和因之而引起的审美感情,其创作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而传达给人们以自然生态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能于小见大,也能以大见小。
英国自然风景园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为此提供了条件
匠师们为了进一步把建筑谐调,融糅于自然环境之中,
还发展、创造了许多别致的建筑形象和细节处理(如亭、舫、船厅、廊等)
番禺余荫山房之

文昌飞阁

优秀的园林作品,处处有建筑却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诗画的情趣
园林是时(文学)与空(绘画)综合的艺术
诗情
在园林中以具体形象复现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
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
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段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
画意
把作为大自然的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以三度空间的形式复现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来
表现的方面:叠山艺术、植物配置、建筑外观、线条造型意境的涵蕴
意境表达方式的三种情况
藉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所以模拟于咫尺之间
预先设定一个意境的主题,然后藉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构配成的物境把这个主题表述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以意境的信息(在皇家园林中尤为普遍)
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物境的特征做出文字的“点题” —— 景题、
匾、联、刻石等苏州拙政园远香堂远香堂之名得之于周敦颐,爱莲说,的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一句远香堂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