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
(二)
主讲:黄俊武
元、明、清初时期 ( AD1271—— 1736)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造园活动的特点,大体上是第一阶段的 延伸、继续,也有 发展和变异
总体发展趋势
元代,民族矛盾尖锐
明初战乱甫定,造园活动处于迟滞的低潮状态
永乐以后呈现活跃状态
明末和清初的康熙、雍正年间达到了高潮的局面
历史背景
总体特征
大都和北京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江南和北京
文人园林、造园家、造园理论著作
寺观园林
其他园林学习重点
政治
明清 皇帝集权 加强,要求有更严格的封建秩序和礼法制度
经济
明中期后 资本主义因素 成长,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一部分向士流靠拢,出现“儒商合一”,使社会风俗时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意识形态
新儒学由宋代理学转化为明代理学,更加 强化上下等级之分和纲常伦理规范
明初大兴 文字狱,严格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文人士大夫苦闷、压抑,企图摆脱礼教束缚,要求个性解放历史背景
文化
市民文化 明初加快发展,明中期后大为兴盛,促进民间艺术的大发展
市民文化影响民间造园艺术,出现以生活享乐为主要目标的市民园林和重在陶冶性情的士流园林分庭抗礼的局面
一定程度上刺激了 造园技术的发展
文人画
明初由于专制苛酷,画坛出现泥古仿古现象
明中期后,写意画风复呈光辉灿烂
,园记,
,园记,这种 文学体裁 有所发展,具体而全面记述私家园林的文字材料更多
私家园林
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造园活动,
导致私家园林达到艺术成就的高峰(代表:江南园林)
市民园林兴盛,反映创作上雅与俗的抗衡和交融
民间造园活动普及,产生各种地方风格的乡土园林,导致私园出现前所未有的百花争艳局面
皇家园林
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
也吸收江南园林的养分
公共园林
在某些发达地区,城市、农村聚落的公园已经比较普遍
具备开放性的、多功能的绿化空间性质
虽不是造园主流,但功能、手法和开放性的特点已很明显成熟期 2园林总体特征概述
造园家与造园理论著作
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家
文人更广泛地参与造园,个别成为专业造园家
丰富的造园经验不断累积,由文人或文人出身的造园家总结为理论著作而刊行于世
造园技艺与思想涵蕴
元、明文人画影响园林,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
同时叠山技艺精湛,造园普遍使用叠石假山,促进写意山水园发展
景题、匾额、对联的使用更普遍,意境更为深远
园林更具诗情画意
明末清初,叠山流派纷呈,个人风格各臻其妙
园林创作重视技巧(叠山、建筑、植物配置),既有积极一面,但也冲淡了园林的思想涵蕴
元大都
是朱元璋以大宁宫为中心新建的都城,是北京城的前身
略近方形,城为三重环套配置形制,外城、皇城、宫城
总体规划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的皇都规划模式 —— 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宫轴对称的布局,不同的是突出,周礼 ·考工记,规定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的古制
琼华岛及其周围湖泊再加开拓后命名为“太液池”,包入皇城内,成为大内御苑的主体
外城由纵横街道和胡同划为 50坊,城中设三个市(北市、
东市、西市) —— 三个最大的综合性商业区
由郭守敬主持引水工程规划,彻底解决了大都城的供水和漕运大都与北京元大都城平面图
明、清初北京
明成祖时,在大都基础上建成,并确立北京与南京的
“两京制”
宫城即大内,又称 紫禁城,位于内城中央,整个宫城呈
“前朝后寝”规制,最后为御花园
宫城外为皇城
内城的街道布置,居住区即商业网点的分布,大抵沿袭大都旧制
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基本全部沿用明代的宫殿、坛庙和苑林,仅有个别的改建、增损和易名,宫城和坛庙建筑及规划格局基本保持明代原貌
清朝皇城情况虽清初宫廷规制改变而有较大变动
嘉庆年间在内城之南加筑外城
元朝
皇家园林建置不多,均在皇城范围内
主要的一处即在金代大宁宫的基址上拓展的大内御苑
园林主体为开拓后的 太液池,池中三岛呈南北一线布列,沿袭,一池三山” 传统模式
最大岛屿 琼华岛,改名为 万岁山
明朝
皇园建设 重点亦在大内御苑,与宋代不同的是 规模趋于宏大,突出 皇家气派,著上更多的宫廷色彩
其中少数建在紫禁城内廷(紫禁城内大内御苑仅有 御花园 和 慈宁宫花园 两处)
几座主要的大内御苑都建在紫禁城外、皇城内的地段
(如 西苑,万岁山,兔园,东苑 )
元、明皇家园林
郊区
由于明朝当时的边疆形势,没有在风景优美的西北郊修建行宫御苑
作为猎场和供应基地而兼有园林性质的两处 行宫御苑 — 南苑 和 上林苑,择地于南郊和东郊明北京的皇城平面图包括现在的故宫

中南海和北海以及景山等
总说
康熙中叶以后,逐渐兴起一个皇家园林的建设高潮,于乾隆时完成;乾隆、嘉庆年间,达到全盛局面
清王朝的皇家园林的宏大规模和皇家气派,比明代表现得更为明显
重点在离宫御苑,主要成就,融糅江南民间园林的意味、
皇家宫廷的气派、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的美姿为一体
大内御苑
紫禁城内建筑及规划格局基本保持明代原貌
皇城的情况则变化较大,导致清初大内御苑的许多变化
兔园、景山、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仍保留明代旧观
东苑仅有少量景观保留
西苑进行了较大的增建和改建清初皇家园林
行宫御苑与离宫御苑
北京西北郊可分三大区
西区:以香山为主体,包括附近的山系及东麓的平地
中区:以玉泉山、瓮山和西湖为中心的河湖平原
东区:海淀镇以北、明代私家园林荟萃的大片多泉水的沼泽地
康熙时期
在原香山寺旧址扩建 香山行宫,在玉泉山南坡建另一座行宫御苑澄心园,后改名为 静明园
明清以来第一座离宫御苑 —— 畅春园
在承德建规模更大的第二座离宫御苑 —— 避暑山庄
赐 圆明园 给皇四子(后来的雍正帝)
补充:香山与香山寺香山寺始建于盛唐时期,因山名寺。后几经兴衰,几易其名。
咸丰十年九月初五、初六日,被英、
法侵略军焚毁。
香山红叶康熙时北京西北郊主要园林分布图
雍正时期
扩建圆明园,成为长久居住的离宫御苑(清代第三座)
扩建香山行宫
到雍正末年北京西北郊已建成四座御苑和众多的赐园,
开始形成 皇家园林集中的特区
评价
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 是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苑,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三座著名的皇家园林
它们代表了清初宫廷造园活动的成就,集中反映了清初宫廷园林艺术的水平和特征
这三座园林经过此后的乾隆、嘉庆两朝的增建、扩建而成为北方皇家园林空前全盛局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地区的范围
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等地
发展条件
经济的发达 冠于全国
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风之盛 居于全国之首
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气候温和湿润,适于花木生长
民间 建筑技艺精湛,盛产造园用的 优质石材
评价
逐渐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后期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代表着中国风景式园林艺术的最高水平
影响其他各地的园林(甚至皇家园林)
江南的私家园林
特征
造园活动广泛,兴造数量之多为国内其他地方所不能企及
扬州和苏州更是精华荟萃之地,有“园林城市”
之称
造园技艺精湛
涌现大批优秀的造园家和匠师
出现许多刊行于世的造园理论著作
扬州的私家园林
明代
绝大部分是建在城内及附廓的宅园和游憩园,郊外的别墅园尚不多
明末扬州望族郑氏兄弟的四座园林,影园,休园,嘉树园,五亩之园,被誉为当时的江南名园之四
清代
私家造园更加兴旺,条件和表现有:
建筑融南北之特色,兼具南北之长而独具一格
特别讲究叠山技巧,当时有“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的说法
花木品种多,园艺技术发达,盆景独具一格
在扬州众多的私家园林中,既有士流园林和市民园林,
也有大量的两者混合的变体
苏州的私家园林
苏州园林属文人、官僚、地主修造者居多,基本保持着正统的士流园林格调
绝大部分均为宅园而密布于城内,少数建在附近的乡镇
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取水方便,附近也有太湖石、黄石产地
苏州城内著名的园林
始建于北宋,沧浪亭
始建于元代,狮子林
创建于明代后期,艺圃,拙政园,五峰园,留园,西园,芳草园,恰隐园
这些园林屡经后来的改建,如今已非原来的面貌
苏州城近郊的别墅园林也不少补充:如今的沧浪亭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内,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名园布局以假山为中心,简洁幽静,落落大方沧浪亭在假山东首最高处,亭为方形,
石刻四枋上有仙童、
鸟兽及花树图案,建筑古朴,亭的结构形式与整个园林气氛非常协调古亭石舫上
,沧浪亭,三字为俞樾所书亭柱有 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上联出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下联出自苏舜钦的
,过苏州,诗在假山与池水之间,隔着一条向内凹曲的 复廊廊壁置花窗多扇,透过漏窗花格,既沟通了内山外水,也使水池、
长廊、假山自然地融合为一体观鱼处,
原名濠上观,
俗称钓鱼台面水轩,沿河复廊旁的一座四面厅
无锡 寄畅园
至今基本保留当年格局,是江南唯一的一座保存较完好的明末清初时期之文人园林
南京(金陵)
东园,规模较大的一座游憩园
弇山园,规模较大的人工山水园
上海 豫园
特征
民间的私家造园活动以官僚、贵戚、文人的园林为主流,
数量上占着绝大多数
园林的内容:有的保持着士流园林的传统特色,有的则更多地著以显宦、贵族的华靡色彩
造园叠山多使用北太湖石和青石,具有北方沉雄意味
由于气候寒冷,建筑物封闭多于空透,形象凝重
植物多用北方的乡土花木
元代
大都的私家园林,多半为城近郊或附廓的别墅园(代表:
万柳堂 )
北京的私家园林
明代
宅园散布内城和外城各处,尤以内城的风景游览地什刹海一带为多(什刹海沿岸在明代一直是寺观和名园密集的地方)
利用外城旧河道的供水条件而在外城兴建私园的也不少
郊外的私家园林多为别墅园,绝大部分散步在西北郊一带(如雅致简远的 勺园,豪华钜丽的 清华园 )
清初
北京城内宅园多于明代,一些有名气的园林都为文人和官僚所有,其中 不少为文人园林,著名的有 阅微草堂,
芥子园,半亩园,怡园,万柳堂 等
有几处私园是请江南造园家营造的,客观上对于北方私家造园之引进江南技艺起到促进作用
清初,北京城内兴建大量 王府及王府花园,规模比一般宅园大,也有其不同于一般宅园的特点,是为 北京私家园林中的一个特殊类别
北京西北郊有很多赐园,沿袭明代别墅园林的格局,以水面作为园林主体,因水而设景,形成 园墅区,其中有:
自怡园,澄怀园 等
园墅区穿插少量私家别墅园,但大量别墅园向海淀以南和瓮山以西发展,逐渐与赐园区分开,如 退谷
文人园林
明代和清初,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促进文人园林继续发展
在江南、北京等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甚至达到了极盛之局面
文人园林风格成为社会上品评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
富商巨贾效法士流园林,在市民园林基础上著以文人色彩
市井气与书卷气相融糅,冲淡了市民园林的流俗性质,出现文人园林风格的变体,这种变体又影响民间造园艺术
如:明末清初扬州园林 —— 文人园林风格与其变体并行发展的局面
康熙帝把江南民间造园技艺引进宫廷,也把文人趣味渗入宫廷造园艺术
造园技艺长足发展,造园思想却日益萎缩文人园林、造园家和造园理论著作
造园工匠与造园家
造园匠师的社会地位在过去一直很低下
但到明末清初,造园工匠中之技艺精湛者逐渐受到社会上的重视而著名于世,江南的一大批造园工匠涌现 (如张南垣、张然父子 ),有些还成为全面主持规划设计的造园家
文人与造园工匠关系比以往更为密切
文人与工匠的密切关系建基于后者的学养和素质的提高,从而取得两者在造园艺术上的共识
文人园林的大发展也需要有高层次文化的人投身于具体的造园运作,一些文人、画士甚至成为专业造园家
(如 计成 )
造园理论著作
比较全面且有代表性的三部著作
,园冶,
作者,计成
内容,全面讲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
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
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评价,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理论著作;列为世界造园名著之一
,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
作者,李渔
内容,共分九卷,第四卷“居住部”是建筑与造园的理论,分为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五节;
其余八卷将述词曲、戏剧、声容、器玩
,长物志,
作者,文震亨
内容,共十二卷,其中与造园有直接关系的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四卷
这三本著作内容以论述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艺术和叠山、
理水、建筑、植物配置的技艺为主,也涉及到一些园林美学范畴
在文人著述中散见大量有关造园艺术和园林美学的见解、
评价和议论,许多戏曲、小说都以园林作为环境(如
,红楼梦,中众多人物的活动以大观园为依托)
可以看出,在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曾有过的新现象,
造园家,无论工匠“文人化”的,或者文人“工匠化”
的,按其职业方式和社会地位而言,已有些 接近现代的职业造园师,或已具备类似现代职业造园师的某些职能
造园的理论,涉及有关园林规划、设计的探索和具体的造园手法的表述,虽未能形成系统化,但已包涵 现代园林学的某些萌芽
造园的运作,比较强调经济的因素,已朦胧地认识到市场、价格的制约情况
概述
元以后,佛教和道教趋于衰微,但 寺院和宫观建筑仍然不断兴建,不仅在城镇之内及其近郊,而且许多名山胜水往往因寺观的建置而成为风景名胜区,占着大多数
城镇寺观 除了独立的园林之外,还刻意经营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
郊野的寺观 则更注重与其外围的自然风景相结合而经营园林化的环境,大多成为公共游览景点
以北京地区为例
元代
佛教和道教受到保护,寺观的数量骤增,其中多有建置园林
扩建后的长春宫 —— 全真道的主要丛林寺观园林
郊野寺观园林以西北郊的西山、香山、西湖一带为最多,如 大承天护圣寺
明代
迁都北京后,北京成为北方的佛教和道教中心,寺观建筑增加,佛寺尤多,寺观园林也很兴盛
北京西北郊的情况
明代在西山、香山、瓮山和西湖一带大量兴建佛寺,
对西北郊的风景进行了历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开发
这些众多的寺庙中一般都有园林,不少是以园林或庭院或外围园林化环境出色而闻名于世
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观光游览的对象
例,香山寺,碧云寺,园静寺
在一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地区,大城市居民的公共活动、休闲活动普遍增多,城内、附廓、近郊 普遍出现公共园林
大多数是利用城市水系的一部分,少数利用旧园林的基址或者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的环境,稍加整治,供市民休闲、游憩之用
城内的公共园林,有的还结合商业、文娱而发展成为多功能、开放性的绿化空间,成为市民生活和城市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例:明清时期的 北京什刹海 —— 具有公共园林性质的城内游览胜地其他园林北京什刹海 景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景区的不少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什刹海 34公顷的水面十分自然地融入城市街区之中,依托水体,还有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也成为什刹海频具特色自然景观号称,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在景区中具有典型意义北京什刹海北京什刹海
江南、东南、巴蜀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富裕的农村聚落 往往辟出一定地段开凿水池,种植树木,
建置少许亭榭之类,作为 村民公共交往、游憩的场所 。这种开放性的绿化空间也具备公共园林的性质
例,浙江楠溪江岩头村岩头村 是楠溪江中游最大的村落,创建于五代末年村中一条长街叫丽水街,街边有长湖名丽水湖。这里是既能观鱼又能闻莺的胜景,同时它又是一处可防旱抗涝、
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
500年来功能不衰,其构思之巧妙、布局之合理被有关专家称为国内古村水利文化的典范,成为楠溪江旅游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