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畜牧场环境管理、监测与评价
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趋势是采用集约化、工厂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工艺。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畜牧场的显著特点是畜禽饲养高度集中,群体规模和饲养密度大。这样,一方面,家畜产生大量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另一方面,畜牧场环境管理更为复杂。畜牧场环境状况与畜牧生产关系极为密切,若畜牧场环境恶化,则导致畜禽生产力降低,发病率增高,甚至致使畜禽疾病流行。对畜牧场环境进行监测和管理,及时掌握畜牧场环境状况是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改善环境,提高畜禽生产力,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的前提。
绿化环境
、绿化环境的卫生意义
(一) 改善场区小气候状况
1.绿化可以明显改善畜牧场内温度状况 绿色植物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能力较强,如单片树叶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率可达50% 以上。植物吸收的太阳辐射热大部分用于蒸腾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枝叶茂盛,吸热面积大,通常树林的叶片面积是地面积的75倍,草地叶片面积是地面积的25~35倍。绿色植物在蒸腾过程中除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热外,还从周围空气中吸收大量热能。所以,在炎热夏季,绿色植物能够减少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量,降低空气温度。在夏季,植被上方的气温通常比裸地上方的气温低3~5℃。冬季绿地上方的最高气温及平均气温低于裸露地面,但最低气温高于裸露地面,从而缩小了气温日较差,缓解了寒冷的程度。
2.绿化可以明显增加畜牧场的湿度 植物根系具有吸收和保持土壤水分,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植物枝叶的蒸腾作用能够增加空气湿度。绿色植物繁茂的枝叶能够阻挡气流,降低风速,使蒸发到空气中的水分不易扩散。所以,绿化区域空气的湿度,包括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均普遍高于非绿化区。绿化区相对湿度通常比非绿化区高出10~20%,甚至可以达到30%。
3.绿化可以明显减少畜牧场场区气流速度 由于树木的阻挡及气流与树木的摩擦等作用,当气流通过绿化带时,被分成许多小涡流,这些涡流的方向不一致,彼此摩擦而消耗气流的能量,从而使气流的速度下降。在冬季,森林可使气流速度下降20%,在其它季节,森林可使气流速度下降50%~80%。因此,在冬季的主风向方向种植高大的乔木,组成绿化带,对于减少冷风对畜牧场的侵袭,形成较为温暖、稳定的小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净化空气环境
1.吸收空气有害气体 据调查,有害气体经绿化地区后,至少有25%被阻留净化,煤烟中的二氧化硫可被阻留60%。畜牧场内家畜数量多、密度大,在呼吸代谢过程中消耗的氧气量和排出的二氧化碳量都很大。粪尿、垫料和污水等废弃物在分解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具有刺激性和恶臭性的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等。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能够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如果绿化畜牧场环境,就可减少空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含量。研究表明,绿色植物每生产1kg干物质需要吸收1.47kg二氧化碳,释放1.07kg氧气。在生长季节,一公顷阔叶林每天能吸收1000kg二氧化碳,释放730kg氧气。畜牧场附近的玉米、大豆、棉花或向日葵都会从大气中吸收氨而促其生长;一些植物如大豆、玉米、向日葵、棉花等在生长过程中能够从空气中吸收氨气以满足自身对氮素的需要,从空气中吸收的氨气量可以占到总需氮量的10~20%。所以,在畜牧场内及周围地区种植这些植物既可以降低场区氨气浓度,减少空气污染,又能够为植物自身提供氮素养分,减少施肥量并促进植物生长。
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二氧化硫、氟化氢等有害气体的作用。树木对二氧化硫的吸收能力和抵抗力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即一些树木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较强但耐受力却较差,另一些树木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和耐受力都较强,在选择绿化树种时应注意。女贞、柿树、柳杉、云杉、龙柏、臭椿、水木瓜、紫穗槐、桑椹树、泡桐等树木对二氧化硫既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又对二氧化硫具有较强的抗性,适合在二氧化硫污染地区栽种。树木对大气中氟化物的吸收净化能力很强,城市中每公顷森林吸氟量可达到3 kg ~ 20kg/d。在通过宽约20m的杂木林后,大气中氟化氢浓度的降低量比通过空旷地带多40%以上。在正常情况下,植物体内含氟量很低,一般为0.5mg/kg~25 mg/kg,但在环境污染区内树叶中的含氟量可增加数百倍甚至数千倍。据测定,在磷肥厂烟囱附近的树林中,银桦树叶中含氟量为4750 mg/kg,滇杨树叶中达4100 mg/kg,垂柳叶中为1575 mg/kg,桑椹树叶中为1750 mg/kg 。研究发现树木对氟的吸收能力和抵抗能力是一致的。因此,在氟污染区,可以种植树木花草以降低空气氟含量。
吸附空气灰尘 在饲料加工运输、干草及垫料的翻动运输、家畜活动、清扫地面等许多生产过程都会产生大量的灰尘,所以,畜舍和场内空气中的灰尘微粒含量往往较高,这不利于家畜健康。绿色植物具有吸附和滞留空气灰尘微粒的作用。对畜牧场场区进行绿化,能明显地减少空气微粒,净化空气环境。花草树木吸附空气灰尘和微生物的作用表现在:(1)树木枝叶茂密,一些植物叶片表面粗糙不平、密布绒毛,对空气微粒具有吸附作用;(2)一些植物的枝叶分泌油脂和粘液,增强了植物对空气微粒和微生物的吸附作用;(3)绿色植物对地面具有覆盖和固着作用,可减少灰尘微粒的产生,据测定绿化地带空气中的微粒含量一般比混凝土地面上方少1/3~1/2。另有资料表明,当空气通过由数行乔木组成的林带后,含尘量明显降低。其中,树林对降尘的阻滞率为23%~52%,对飘尘的阻滞率为37%~60%。在夏季,空气穿过林带时,微粒量下降35.2—66.5%;乔灌木结合式林带的降尘效果则明显好于乔木林带。
3.减少空气微生物含量 空气中的微生物往往附着在灰尘等空气微粒上并随之漂浮、传播。花草树木吸附空气尘粒,细菌因失去了附着物而在空气中的数量减少。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不断的从油腺中分泌出具有香味的挥发性物质,如香精油(萜烯)、乙醇、有机酸、醛、酮、醚等,这些芳香性物质具有杀菌作用,人们将其称为“植物杀菌素”。植物杀菌素对结核、霍乱、赤痢、伤寒等病原体杀灭作用尤为明显。植物杀菌素的作用可使流经绿化带的空气和水中细菌数量显著减少。植物杀菌素在高等植物组织中普遍存在,一般树木含量为0.5%左右,松科、桃金娘科(桉树类)、樟科、芸香科、唇形科树木植物杀菌素含量最高,有的可超过1%。此外,油松、白皮松、云杉、核桃等树木的杀菌能力也较强。花草树木的杀菌效果极为明显,根据资料,气流通过绿化带后,可使空气微生物含量减少21.7%~79.3%。对我国城市空气中细菌含量的测定发现,随着绿化程度的提高,空气细菌含量逐渐减少。未绿化的公共场所空气中的细菌含量为4万~5万个/m3,而绿化较好的公园则为1千~6千个/m3,植物园为1千个/m3。另据测定,受污染的水流经宽度为30m ~40m的松林后,大肠杆菌数减少了1/18。
(三)防疫防火、降低噪声
在畜牧场周围及场内各区之间种植林带,能有效的防止人员、车辆随意穿行,使之相互隔离;植物净化空气环境、杀灭细菌及昆虫等作用均可减少病原体的传染机会,对于防止疫病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树木枝叶含水量大,加之绿色植物所具有的固水增湿、降低风速等作用,因此,畜牧场环境绿化对于防止火灾发生和蔓延具有重要作用。
树林可以降低畜牧场噪声,其原因是,树木枝叶稠密、轻盈柔软,声波遇到柔软的表面后,能量大部分被吸收,因而森林对声波反射作用减弱。树木轻软的枝叶在随风摆动的过程中对声波具有扰乱和消散作用。树干表面粗糙,也能吸收声波,树干圆柱体的外形则将声波向各个方向反射,因而也具有降低噪声的作用。据美国林业部门研究证明,宽30m的林带可减少噪声7分贝,乔木、灌木和草地相结合的绿地,可降低噪声8~12分贝。林带的消音功能与其宽度、枝叶的茂密程度有关。据研究,最佳的消声林带是乔木与灌木结合,带间有一定距离并有一定数量的常绿树种。
畜牧场绿化带的设置
(一)畜牧场绿化带的种类及特点
1.场界绿化带 在畜牧场场界周边以高大的乔木或乔、灌木混合组成林带。该林带一般由2~4行乔木组成。在我国北方地区,为了减轻寒风侵袭,降低冻害,在冬季主风向一侧应加宽林带的宽度,一般需种植树木应在5行以上,宽度应达到10m以上。场界绿化带的树种以高大挺拔、枝叶茂密的杨、柳、榆树或常绿针叶树木等为宜。
2.场内隔离林带 在畜牧场各功能区之间或不同单元之间,可以以乔木和灌木混合组成隔离林带,防止人员、车辆及动物随意穿行,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这种林带一般中间种植1~2行乔木,两侧种植灌木,宽度以3m~5m为宜。
3.道路两旁林带 位于场内外道路两旁,一般由1~2行树木组成。树种应选择树冠整齐美观、枝叶开阔的乔木或亚乔木,例如槐树、松树、杏树等。
4.运动场遮荫林带 位于运动场四周,一般由1~2行树木组成。树种应选择树冠高大,枝叶茂盛、开阔的乔木。
5.草地绿化 畜牧场不应有裸露地面,除植树绿化外,还应种草、种花。
(二)绿化植物的选择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条件差异很大,花草树木种类多种多样,可供环境绿化的树种除要求适应当地的水土光热环境以外,还需要具有抗污染、吸收有害气体等功能。现列举一些常见的绿化及绿篱树种供参考。
1.树种 洋槐树、法国梧桐、小叶白杨、毛白杨、加拿大白杨、钻天杨、旱柳、垂柳、榆树、木举、朴树、泡桐、红杏、臭椿、合欢、刺槐、油松、桧柏、侧柏、雪松、樟树、大叶黄杨、榕树、桉树、银杏树、樱花树、桃树、柿子树等。
2.绿篱植物 常绿绿篱可用桧柏、侧柏、杜松、小叶黄杨等;落叶绿篱可用榆树、鼠李、水腊、紫穗槐等;花篱可用连翘、太平花、榆叶梅、珍珠梅、丁香、锦带花、忍冬等;刺篱可用黄刺梅、红玫瑰、野蔷薇、花椒、山楂等;蔓篱则可选用地锦、金银花、蔓生蔷薇和葡萄等。绿篱植物生长快,要经常整形,一般高度以100~120 cm、宽度以50~100 cm为宜。无论何种形式都要保证基部通风和足够的光照。
3.牧草 紫花苜蓿,红三叶、白三叶、黑麦草、无芒雀麦、狗尾草、羊茅、苏丹草、百脉根、草地早熟禾、燕麦草、垂穗披碱草、串叶松香草,苏丹草等。
4.饲料作物 玉米、大豆、大麦、青稞、燕麦、豌豆,番薯、马铃薯,等。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因此,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不但应充分考虑植物的适应性,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树种,而且应尽量选择抗污染、吸收有害气体或具有杀菌能力且无毒无害的植物。

环境消毒
消毒是指以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由传染源排放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以切断传播途径,预防或防止传染病发生、传播和蔓延的措施。在畜牧业生产中,场内环境、畜体表面以及设施、器具等随时可能受到病原体的污染,从而导致传染病的发生,给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消毒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消毒也是畜牧场环境管理和卫生防疫的重要内容。
一,畜牧场常见的消毒
根据其目的和实施的时机不同,畜牧场的消毒通常被分为经常性消毒、定期消毒、突击性消毒、临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1,经常性消毒 经常性消毒是指在未发生传染病的条件下,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消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根据畜牧场日常管理的需要,随时或经常对畜牧场环境以及家畜经常接触到的人以及一些器物如工作衣、帽、靴进行消毒。消毒的主要对象是接触面广、流动性大、易受病原体污染的器物、设施和出入畜牧场的人员、车辆等。例如,为了防止将病原体带入畜牧场或畜舍内,需要在畜牧场或生产区大门口设置消毒池,在池内放置消毒剂,对于过往车辆人员进行消毒;在场区、生产区以及畜舍入口处设置消毒槽,人员出入时从槽内走过,对足底进行消毒;要求人员在进入畜舍前必须更换畜牧场内专用的服装、鞋帽并经过消毒后方可进入畜舍,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简单易行的经常性消毒的办法是在场舍入口处设消毒槽和紫外线杀菌灯,人员牲畜出入时,踏过消毒池内之消毒液以杀死病原微生物。消毒槽须由兽医管理,定期清除污物,更换新配制的消毒液。进场时人员需经过淋浴并且换穿场内经紫外线消毒后的衣帽,再进入生产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即使对要求极严格的种畜场,淋浴也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方法。
2,定期消毒 定期消毒是指在未发生传染病时,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对于有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场所或设施如圈舍、栏圈、设备用具等进行定期消毒。当畜群出售畜舍空出后,必须对畜舍及设备、设施进行全面清洗和消毒,以彻底消灭微生物,使环境保持清洁卫生。
3,突击性消毒 突击性消毒是指在某种传染病爆发和流行过程中,为了切断传播途径,防止其进一步蔓延,对畜牧场环境、畜禽、器具等进行的紧急性消毒。由于病畜(禽)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带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必须对病畜进行隔离,并对隔离畜舍进行反复的消毒。要对病畜所接触过的和可能受到污染的器物、设施及其排泄物进行彻底的消毒。对兽医人员在防治和试验工作中使用的器械设备和所接触的物品亦应进行消毒。突击性消毒所采取的措施是:(1) 封锁畜牧场,谢绝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场,本场人员和车辆出入也须严格消毒;(2) 与患病畜接触过的所有物件,均应用强消毒剂消毒;(3) 要尽快焚烧或填埋垫草;(4) 用含消毒液的气雾对舍内空间进行消毒;(5) 将舍内设备移出,清洗、暴晒,再用消毒溶液消毒;(6) 墙裙、混凝土地面用4%碳酸钠或其他清洁剂的热水溶液刷洗,再用1%的新洁尔灭溶液刷洗;(7)素土地面用1%福尔马林浸润,风干后,先铺一层聚乙烯薄膜或沥青纸再铺上垫草。在严重污染地区,最好将表土铲去10~15 cm;(8) 将畜舍密闭,将设备用具移入舍内,用甲醛气体熏蒸消毒。
4.临时消毒 在非安全地区的非安全期内,为消灭病畜携带的病原传播所进行的消毒,称为临时消毒。临时消毒应尽早进行,根据传染病的种类和用具选用合适的消毒剂。临时消毒所采取的措施是:(1) 畜舍内的设备装置,能搬的搬走,能拆的拆开,搬移至舍外,小件的浸泡消毒,大件的喷洒消毒,育雏室的设备在刷洗后需熏蒸消毒;(2) 屋顶、天棚及墙壁、地面均应将尘埃清扫干净,进行喷洒消毒;(3) 垫草最好移走,如再用,需堆成堆,至少堆放3天,头一次堆中温度要达到50℃,然后内外对换;第二次堆中温度要达到40℃,这样可使寄生虫发病率大为减少;(4) 墙壁与混凝土地面用4%碳酸钠或其它清洁剂的热水溶液刷洗,再用新洁尔灭溶液刷洗;(5) 畜舍及其设备清洗消毒后,再用甲醛气熏蒸。如旧垫草再用,须在舍内熏蒸消毒。
5,终末消毒 发病地区消灭了某种传染病,在解除封锁前,为了彻底消灭病原体而进行的最后消毒,称为终末消毒。终末消毒不仅要对病畜周围一切物品及畜舍进行消毒,而且要对痊愈家畜的体表、畜舍和畜牧场其它环境进行消毒。
消毒类型
(一)物理消毒法
1,机械性清除
(1) 用清扫、铲刮、洗刷等机械方法清除污染物 用清扫、铲刮、洗刷等机械方法清除降尘、污物及粘染在墙壁、地面以及设备上的粪尿、残余饲料、废物、垃圾等,这样可减少大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必要时,应将舍内外表层附着物一齐清除,以减少感染疫病的机会。在进行消毒前,必须彻底清扫粪便及污物,对清扫不彻底的畜舍进行消毒,即使用高于规定的消毒剂量,效果也不显著。因为除了强碱(氢氧化钠溶液)以外,一般消毒剂,即使接触少量的有机物(如泥垢,尘土或粪便等)也会迅速丧失杀菌力。因此,消毒以前的场地必须进行清扫、铲刮、洗刷并保持清洁干净。
通风换气 通风可以减少空气中的微粒与细菌的数量,减少经空气传播疫病的机会。在通风前,使用空气喷雾消毒剂,可以起到沉降微粒和杀菌作用。然后,再依次进行清扫、铲刮与洗刷。最后,再进行空气喷雾消毒。
2.日光照射
日光照射消毒是指将物品置于日光下暴晒,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线、阳光的灼热和干燥作用使病原微生物灭活的过程。这种方法适用于对畜牧场、运动场场地,垫料和可以移出室外的用具等进行消毒。因此,利用直射阳光消毒牧场、运动场以及可移出舍外、已清洗的设备与用具,既经济又简便。畜舍内的散射光也能将微生物杀死,但作用弱得多。阳光的灼热引起的干燥亦有灭菌作用。
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一般的病毒和非芽孢菌经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即可被杀灭。常见的病原被日光照射杀灭的时间,巴氏杆菌为6~8分钟,口蹄疫病毒为1小时,结核杆菌为3~5小时。即使对恶劣环境抵抗能力较强的芽孢,在连续几天强烈阳光反复曝晒后也可以被杀灭或变弱。阳光的杀菌效果受空气温度、湿度、太阳辐射强度及微生物自身抵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低温、高湿及能见度低的天气消毒效果差,高温、干燥、能见度高的天气杀菌效果好。
辐射消毒
(1)紫外线照射消毒 紫外线照射消毒是用紫外线灯照射杀灭空气中或物体表面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紫外线照射消毒常用于种蛋室、兽医室等空间以及人员进入畜舍前的消毒。由于紫外线容易被吸收,对物体(包括固体、液体)的穿透能力很弱,所以紫外线只能杀灭物体表面和空气中的微生物。当空气中微粒较多时,紫外线的杀菌效果降低。由于畜舍内空气尘粒多,所以,对畜舍内空气采用紫外线消毒效果不理想。另外,紫外线的杀菌效果还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消毒效果最好的环境温度为20℃~40℃,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紫外线杀菌。
(2) 电离辐射消毒 用包括X-射、γ-射线、β-射线、阴极射线、中子与质子电离辐射照射物体,以杀灭物体内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过程,称为电离辐射消毒。电离辐射具有强大的穿透力且不产生热效应,尽管已在食品业与制药业领域广泛使用,但产生电离辐射需有专门的设备,投资和管理费用都很大,因此,在畜牧业中短期内尚难采用。
4.高温消毒
高温消毒是利用高温环境破坏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结构,杀灭病原的过程,主要包括火焰、煮沸和高压蒸气等消毒形式。
火焰消毒是利用火焰喷射器喷射火焰灼烧耐火的物体或者直接焚烧被污染的低价值易燃物品,以杀灭粘附在物体上的病原体的过程。这是一种简单可靠的消毒方法,常用于畜舍墙壁、地面、笼具、金属设备等表面的消毒。对于受到污染的易燃且无利用价值的垫草、粪便、器具及病死的畜禽尸体等则应焚烧以达到彻底消毒的目的。
煮沸消毒是将被污染的物品置于水中蒸煮,利用高温杀灭病原的过程。煮沸消毒经济方便,应用广泛,消毒效果好。一般病原微生物在100℃沸水中5分钟即可被杀死,经1~2小时煮沸可杀死所有的病原体。这种方法常用于体积较小而且耐煮的物品如衣物,金属、玻璃等器具的消毒。
高压蒸汽消毒则是利用水蒸汽的高温杀灭病原体。其消毒效果确实可靠,常用于医疗器械等物品的消毒。常用的温度为115℃、121℃或126℃,一般需维持20~30分钟。
(二)化学消毒法
化学消毒法是使用化学消毒剂,通过化学消毒剂的作用破坏病原体的结构以直接杀死病原体或使病原体的增殖发生障碍的过程。化学消毒法比其它消毒方法速度快、效率高,能在数分钟内进入病原体内并杀灭之。所以,化学消毒法是畜牧场最常用的消毒方法。
化学消毒剂的主要种类按照杀灭微生物的作用机理,化学消毒剂主要可以分类为:
凝固蛋白质及溶解脂肪类消毒剂:如酚类(石炭酸、甲酚及其衍生物——来苏尔、克辽林)、醇类、和酸类等。
溶解蛋白质类消毒剂:如氢氧化钠、石灰等。
氧化蛋白质类消毒剂:如高锰酸钾、过氧乙酸、漂白粉、氯胺、碘酊等。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洗必泰、新洁尔灭等。
具有脱水作用的消毒剂:如福尔马林、乙醇等。还有作用于巯基的、作用于核酸的及其它类型的消毒剂如重金属盐类(红汞、硝酸银等)、碱性染料(龙胆紫等)、环氧乙烷等。
选择消毒剂的原则适用性 不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构造不同,对消毒剂反应不同,有些消毒剂为“广谱”性的,对绝大多数微生物都具有杀灭效果,也有一些消毒剂为“专用”的,只对有限的几种微生物有效。因此,在购买消毒剂时,须了解消毒剂的药性,消毒的对象如物品,畜舍、汽车、食槽等特性,应根据消毒的目的、对象,根据消毒剂的作用机理和适用范围选择最适宜的消毒剂。
杀菌力和稳定性 在同类消毒剂中注意选择消毒力强、性能稳定,不易挥发、不易变质或不易失效的消毒剂。
毒性和刺激性 大部分消毒剂对人、畜具有一定的毒性或刺激性,所以应尽量选择对人、畜无害或危害较小的,不易在畜产品中残留的并且对畜舍、器具无腐蚀性的消毒剂。
(4)经济性 应优先选择价廉、易得、易配制和易使用的消毒剂。
3.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1)清洗法 清洗法是用一定浓度的消毒剂对消毒对象进行擦拭或清洗,以达到消毒目的。常用于对种蛋、畜舍地面、墙裙、器具进行消毒。
(2)浸泡法 浸泡法是一种将需消毒的物品浸泡于消毒液中进行消毒的方法。常用于对医疗器具、小型用具、衣物进行消毒。
喷洒法 喷洒法是将一定浓度的消毒液通过喷雾器或洒水壶喷洒于设施或物体表面以进行消毒。常用于对畜舍地面、墙壁、笼具及动物产品进行消毒。喷洒法简单易行、效力可靠,是畜牧场最常用的消毒方法。
熏蒸法 熏蒸法是利用化学消毒剂挥发或在化学反应中产生的气体,以杀死封闭空间中病原体。这是一种作用彻底、效果可靠的消毒方法。常用于对孵化室、无畜禽的畜舍等空间进行消毒。
气雾法 气雾法是利用气雾发生器将消毒剂溶液雾化为气雾粒子对空气进行消毒。由于气雾发生器喷射出的气雾粒子直径很小(小于200nm),质量极小,所以,能在空气中较长时间的飘浮并可以进入细小的缝隙中,因而消毒效果较好,是消灭气源性病源微生物的理想方法。如全面消毒畜舍空间,每立方米用5%过氧乙酸溶液2.5 ml,可用定型产品,上海60型喷雾装置。
4.影响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
(1)消毒剂的浓度与作用时间 任何一种消毒剂都必须达到一定浓度后才具有消毒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杀菌效果随着消毒剂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但超出范围后杀菌效果则不再提高。因此,在使用某种消毒剂时应注意其有效浓度。一般而言,消毒剂与微生物的接触时间越长灭菌效果越好。但由于消毒剂的种类繁多,灭菌所需的时间不同,所以消毒时应根据所用消毒剂的特性,选择最佳的消毒剂作用时间。
温度与湿度 温度与消毒剂的杀菌效力呈正比。一般温度每增加10℃,消毒效果可增加1~2倍。在一定环境中,湿度也影响消毒效果,不同的消毒方式需要不同的湿度环境。通常环境湿度过低,消毒效果差。
pH值及拮抗作用 许多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受环境pH值的影响。例如酸类、碘制剂、阴离子消毒剂(来苏尔等),在酸性溶液中杀菌力增强。而阳离子消毒剂(新洁尔灭等)和碱类消毒剂则在碱性溶液中杀菌力增强。此外消毒剂之间因化学或物理性质不同,也往往可能产生拮抗作用。同时或短时间内在同一环境中使用多种消毒剂,将导致消毒效果减弱或完全丧失,比如阳离子消毒剂和阴离子消毒剂之间,酸性和碱性消毒剂之间便存在着这种拮抗作用。
有机物的存在 所有的消毒剂对任何蛋白质都有亲和力。所以,环境中的有机物可与消毒剂结合而使其失去与病原体结合的机会,从而减弱消毒剂的消毒能力。同时环境中的有机物本身也对微生物具有机械保护作用,使消毒剂难以与微生物接触。因此,在对畜牧场环境进行化学消毒时,应首先通过清扫、洗刷等方式清除环境中的有机物,以提高消毒剂的利用率和消毒效果。
微生物的特点 微生物的种类或所处的状态不同,对于同一种消毒剂的敏感性不同。如处于休眠期的芽孢对消毒剂的抵抗力明显高于繁殖期的同类细菌,消毒时应增加消毒剂浓度,延长消毒时间。再如,病毒对碱性消毒剂敏感,但对酚类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强,因此,在消毒时应根据消毒的目的和所要杀灭对象的特点,选择病原敏感的消毒剂。
常用消毒剂 常用消毒药有氢氧化钠(烧碱)、草木灰、石灰乳(氢氧化钙)、漂白粉、克辽林、石炭酸、高锰酸钾、氨水、碘酊等,这些常用消毒防腐药因性状和作用的不同,消毒对象和使用方法亦不一致,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药物,否则既造成经济上损失又达不到消毒的目的(详见表13-1)。
表13-1 常用环境消毒剂的种类及使用
消毒剂名称
使用浓度
(%)
消毒对象
注意事项
氢氧化钠生石灰草木灰漂白粉氨水来苏儿
(煤酚皂溶液)
克辽林福尔马林
(甲醛溶液)
过氧乙酸新洁尔灭
1~4
10~20
10~20
0.5~20
5
2~5
2~5
5~10
0.2~0.5
0.1
畜舍、车间、车船、用具畜舍、墙壁、地面畜舍、用具、车船饮水、污水、畜舍、用具用具、地面畜舍、笼具、洗手、器械
畜舍、笼具、洗手、器械畜舍、仓库、车间、孵化室
畜舍、体表、用具、地面畜舍、食槽、体表
防止对人畜皮肤腐蚀、消毒完用水冲必须现配现用草木灰与水1:5比例混合,煮沸,过滤含有效氯>25%,新鲜配用有刺激气味,使用时应带口罩先清除污物,再消毒,效果好
先清除污物,再消毒,效果好
1%可用作畜体消毒,福尔马林高锰酸钾混合,可用于空气熏蒸消毒
0.3%溶液可作带畜喷雾消毒不可与碱性物质混用
(三)生物消毒法
生物消毒法是利用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过程中释放出的生物热,杀灭病原性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的过程。在有机物分解过程中,畜禽粪便温度可以达到60℃~70℃,可以使病源性微生物及寄生虫卵在十几分钟至数日内死亡。生物消毒法是一种经济简便的消毒方法,能杀死大多数病原体,主要用于粪便消毒。
三、畜牧场环境消毒方法
1,畜舍带畜消毒 在日常管理中,对畜舍应经常进行定期消毒。消毒的步骤通常为清除污物、清扫地面、彻底清洗器具和用品、喷洒消毒液,有时在此基础上还需以喷雾、熏蒸等方法加强消毒效果。可选用2%~4%的氢氧化钠、0.3%~1%的菌毒敌、0.2%~0.5%的过氧乙酸或0.2%的次氯酸钠、0.3%的漂白粉溶液进行喷雾消毒。这种定期消毒一般带畜进行,每隔两周或二十天左右进行一次。
2,畜舍空舍消毒 畜禽出栏后,应对畜舍进行彻底清扫,将可移动的设备、器具等搬出畜舍,在指定地点清洗、暴晒并用消毒液消毒。用水或用4%的碳酸钠溶液或清洁剂等刷洗墙壁、地面、笼具等,干燥后再进行喷洒消毒并闲置两周以上。在新一批畜禽进入畜舍前,可将所有洗净、消毒后的器具、设备及欲使用的垫草等移入舍内,以福尔马林(40%甲醛溶液)熏蒸消毒,方法是取一个容积大于福尔马林用量数倍至十倍且耐高温的容器,先将高锰酸钾置于容器中(为了增加催化效果,可加等量的水使之溶解),然后倒入福尔马林,人员迅速撤离并关闭畜舍门窗。福尔马林的用量一般为25ml ~ 40ml,与高锰酸钾的比例以5:3~2:1为宜。该消毒法消毒时间一般为12小时~24小时,然后打开门窗通风3天~4天。如需要尽快消除甲醛的刺激气味,可用氨水加热蒸发使之生成无刺激性的六甲烯胺。此外,还可以用20%的乳酸溶液加热蒸发对畜舍进行熏蒸消毒。
如果发生了传染病,用具有特异性和消毒力强的消毒剂喷洒畜舍后再清扫畜舍,就可防止病原随尘土飞扬造成疾病在更大范围传播。然后以大剂量特异性消毒剂反复进行喷洒、喷雾及熏蒸消毒。一般每日一次,直至传染病被彻底扑灭,解除封锁为止。
3,饲养设备及用具的消毒 应将可移动的设施、器具定期移出畜舍,清洁冲洗,置于太阳下暴晒。将食槽、饮水器等移出舍外暴晒,再用1%~2%的漂白粉、0.1%的高锰酸钾及洗必泰等消毒剂浸泡或洗刷。
4,家畜粪便及垫草的消毒 在一般情况下,家畜粪便和垫草最好采用生物消毒法消毒。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杀灭大多数病原体如口蹄疫、猪瘟、猪丹毒及各种寄生虫卵。但是对患炭疽、气肿疽等传染病的病畜粪便,应采取焚烧或经有效的消毒剂处理后深埋。
5,畜舍地面、墙壁的消毒 对地面、墙裙、舍内固定设备等,可采用喷洒法消毒。如对圈舍空间进行消毒,则可用喷雾法。喷洒要全面,药液要喷到物体的各个部位。喷洒地面时,每平方米喷洒药液2L,喷墙壁、顶棚时,每平方米喷洒药液1L。
6,畜牧场及生产区等出入口的消毒 在畜牧场入口处供车辆通行的道路上应设置消毒池,池的长度一般要求大于车轮周长1.5倍。在供人员通行的通道上设置消毒槽,池(槽)内用草垫等物体作消毒垫。消毒垫以20%新鲜石灰乳、2%~4%的氢氧化钠或3%~5%的煤酚皂液(来苏尔)浸泡,对车辆、人员的足底进行消毒,值得注意的是应定期(如每7天)更换1次消毒液。
7,工作服消毒 洗净后可用高压消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
8,运动场消毒 清除地面污物,用10~20%漂白粉液喷洒,或用火焰消毒,运动场围栏可用15~20%的石灰乳涂刷。
灭鼠灭虫
鼠、蚊、蝇等是畜牧场生产中常见的虫害,鼠类不但在畜牧场内偷食饲料、破坏建筑物和场内设施,而且能传播疾病。蚊和蝇等的最大危害是传播病原,它们对家畜健康危害甚大。因此,灭鼠灭虫是畜牧场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
防治鼠害
鼠类不但在畜牧场内偷食饲料、破坏建筑物和场内设施,而且是众多病原体的携带者,能够传染多种疾病(如鼠疫、肠道传染病、血吸虫病、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因此,鼠害对家畜健康和畜牧场生产危害极大。由于鼠类的食性与家畜相仿并且行动机敏,繁殖力强,所以,彻底消灭畜牧场鼠类难度较大。目前防治鼠害的主要方法有:
1.建筑防鼠 建筑防鼠是指采取措施,防止鼠类进入建筑物内。鼠类为啮齿动物,啃咬能力强,善于挖洞、攀登。当畜舍的基础不坚实或封闭不严密时,鼠类常常通过挖洞或从门窗、墙基、天棚、屋顶等处咬洞窜入室内。因此,加强建筑物的坚固性和严密性是防止鼠类进入畜舍,减少鼠害的重要措施。要求畜舍的基础坚固,以混凝土砂浆填满缝隙并埋入地下1m左右;舍内铺设混凝土地面;门窗和通风管道周边不留缝隙,通风管口、排水口设铁栅等防鼠设施;屋顶用混凝土抹缝,烟囱应高出屋顶1m以上,墙基最好用水泥制成,用碎石和砖砌墙基,应用灰浆抹缝。墙面应平直光滑,以防鼠沿粗糙墙面攀登。砌缝不严的空心墙体,易使鼠藏匿营巢,要填补抹平。为防止鼠类爬上屋顶,可将墙角处做成圆弧形。墙体上部与天棚衔接处应砌实,不留空隙。瓦顶房屋应缩小瓦缝和瓦、椽间的空隙并填实。用砖、石铺设的地面和畜床,应衔接紧密并用水泥灰浆填缝。各种管道周围要用水泥填平。通气孔、地脚窗、排水沟(粪尿沟)出口均应安装孔径小于1 cm的铁丝网,以防鼠窜入。
2,器械灭鼠 人们在长期与鼠害做斗争的过程中,发明了许多灭鼠器械如鼠夹、鼠笼、粘鼠板等,目前还有较为先进的电子捕鼠器。器械捕鼠的共同优点是无毒害、对人畜安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费用低而捕鼠效率高。器械灭鼠是畜牧场常用的捕鼠方法,灭鼠器械种类繁多,主要有夹、关、压、卡、翻、扣、掩、粘、电等。
3,化学药物灭鼠 化学药物灭鼠是使用化学灭鼠剂(毒饵)毒杀鼠类。化学灭鼠效率高、使用方便、成本低、见效快,缺点是能引起人、畜中毒,既有初次毒性(如误食毒饵),又有二次毒性(即吃了已中毒的老鼠而中毒);有些鼠对药剂有选择性、拒食性和耐药性。灭鼠剂主要包括:(1)速效灭鼠剂 如磷化锌、毒鼠磷、氟乙酸钠、甘氟、灭鼠宁等。此类药物毒性强、作用快,食用一次即可毒杀鼠类。但鼠类易产生拒食性,对人畜不安全。药物甚至老鼠尸体被家畜误食后,会造成家畜中毒死亡。(2)抗凝血类灭鼠剂 如敌鼠钠盐、杀鼠灵等,此类药物为慢性或多剂量灭鼠剂,一般需多次进食毒饵后蓄积中毒致死,对人畜安全。(3)其它灭鼠剂 使用不育剂,使雌鼠或雄鼠失去繁殖能力。据报道,以10mg/kg己雌二苯酸酯制成的药饵可使雌鼠和雄鼠不育。常用灭鼠药剂的性状与毒力见表13-2。
4.中草药灭鼠 采用中草药灭鼠,可就地取材,成本低,使用方便,不污染环境,对人畜较安全。但含有效成分低,杂质多,适口性较差。
(1) 山管兰:取其鲜根1 kg,加大米浸泡一夜,晾干,每盘约2 g,投放于室内。
(2) 天南星:取其球茎及果晒干,研磨成细末,掺入4倍面粉,制成丸投放。如再加少许糖和食油,效果更好。
(3) 狼毒:取其根磨成粉,另取去皮胡萝卜,切成小块,每30块拌狼毒粉2-3 g,再加适量食油后投放。
畜牧场的鼠类活动以孵化室、饲料库、畜舍和加工车间最多,这些部位是防除鼠害的重点。饲料库可用熏蒸剂毒杀。畜舍在投喂饲料时应尽量做到勤添不过量,并定时清扫。投放毒饵时,应对家畜进行适当隔离,待家畜外出放牧或运动时,在圈中投放,归圈前撤除以保家畜安全。机械化养禽场,因实行笼养,只要防止毒饵混入饲料中,即可采用一般方法使用毒饵。在采用全进全出制的生产工艺时,可在舍内空舍消毒时进行灭鼠。为防止有些猪吃死鼠,养猪场灭鼠时可先进行并圈,空出鼠患严重的圈舍投放毒饵,以后轮番逐圈处理。鼠尸应及时清除,以防被人、畜误食而发生二次中毒。毒饵的配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鼠长期吃惯了的食物作饵料,并突然投放,以假乱真,以毒代好,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防治害虫
畜牧场粪便和污水等废弃物极适于蚊、蝇等有害昆虫的滋生,如不妥善处理则可成为其繁殖滋生的良好场所。如蚊子中按蚊、库蚊的虫卵需要在水中孵化,伊蚊的幼虫和蛹必须在水中发育成长。蝇的幼虫及蛹则适宜于在温暖、潮湿且富有有机物的粪堆中发育。家畜和饲料也易于招引蚊、蝇及其它害虫。这些昆虫叮咬骚扰家畜、污染饲料及环境,携带病原传播疾病。防治畜牧场害虫,可采取以下措施:
1.环境灭虫 搞好畜牧场环境卫生,保持环境清洁和干燥是环境防除害虫的重要措施。蚊虫需在水中产卵、孵化和发育,蝇蛆也需在潮湿的环境及粪便废弃物中生长。因此,进行环境改造,清除孳生场所是简单易行的方法,抓好这一环节,辅以其他方法,能取得良好的防除效果。填平无用的污水池、土坑、水沟和洼地是永久性消灭蚊蝇孳生的好办法。保持排水系统畅通,对阴沟、沟渠等定期疏通,勿使污水潴积。对贮水池等容器加盖,以防蚊蝇飞入产卵。对不能清除或加盖的防火贮水器,在蚊蝇孳生季节,应定期换水。永久性水体(如鱼塘、池塘等),蚊虫多孳生在水浅而有植被的边缘区域,修整边岸,加大坡度和填充浅湾,能有效地防止蚊虫孳生。经常清扫环境,不留卫生死角,及时清除家畜粪便、污水,避免在场内及周围积水,保持畜牧场环境干燥、清洁。排污管道应采用暗沟,粪水池应尽可能加盖。采用腐熟堆肥和生产沼气等方法对粪便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铲除蚊蝇滋生的环境条件。
2,药物灭虫 化学防除虫害是指使用天然或合成的毒物,以不同的剂型(粉剂、乳剂、油剂、水悬剂、颗粒剂、缓释剂等),通过各种途径(胃毒、触杀、熏杀、内吸等),毒杀或驱逐蚊蝇等害虫的过程。化学杀虫剂在使用上虽存在抗药性、污染环境等问题,但它们具有使用方便、见效快、并可大量生产等优点,因而仍是当前防除蚊蝇的重要手段。定期用杀虫剂杀灭畜舍、畜体及周围环境的害虫,可以有效抑制害虫繁衍孳生。应优先选用低毒高效的杀虫剂,避免或尽量减少杀虫剂对家畜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常用的杀虫剂有:(1) 菊脂类杀虫剂 菊脂类杀虫剂是一种神经毒药剂,可使蚊蝇等迅速呈现神经麻痹而死亡。菊脂类杀虫剂杀虫力强,特别是对蚊的毒效比敌敌畏、马拉硫磷等高10倍以上。对蝇类不产生抗药性,故可长期使用。对人畜毒性小,杀虫效果好;(2) 昆虫激素 近年来出现了采用人工合成的昆虫激素杀虫剂防治有害昆虫。这种方法是将昆虫激素混合于家畜饲料中,此类激素对畜禽无害且不能为畜禽利用,可杀死粪中的蛆虫;(3)马拉硫磷 马拉硫磷为有机磷杀虫剂。它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的室内滞留喷洒杀虫剂,杀虫作用强而快,具有胃毒、触毒作用,也可作熏杀。杀虫范围广,可杀灭蚊、蝇、蛆、虱等,对人和畜的毒害小,适于畜舍内使用;(4)敌敌畏 敌敌畏为有机磷杀虫剂。具有胃毒、触毒和熏杀作用,杀虫范围广,可杀灭蚊、蝇等多种病虫,杀虫效果好,但对人畜毒害大,易被皮肤吸收而中毒,在畜舍内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安全。
3.生物防除 利用有害昆虫的天敌灭虫。例如可以结合畜牧场污水处理,利用池塘养鱼,鱼类能吞食水中的孑孓和幼虫,具有防治蚊子滋生的作用。另外蛙类、蝙蝠、蜻蜓等均为蚊、蝇等有害昆虫的天敌。此外,应用细菌制剂——内菌素杀灭吸血虫的幼虫,效果良好。
4.物理防除 可使用电灭蝇灯杀灭苍蝇蚊子等有害昆虫。这种灭蝇灯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发出荧光引诱苍蝇等昆虫落在围绕在灯管周围的高压电网,用电击杀灭蚊蝇。
尸体处理家畜环境卫生学所说的家畜尸体主要是指非正常死亡的家畜尸体,即因病死亡或死亡原因不明的家畜的尸体。家畜尸体很可能携带病原,是疾病的传染源。为防止病原传播危害畜群安全,必须对畜牧场家畜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处理尸体常用的方法
1.土埋法 土埋法是将畜禽尸体直接埋入土壤中,在厌氧条件下微生物分解畜禽尸体,杀灭大部分病原。土埋法适用于处理非传染病死亡的畜禽尸体。采用土埋法处理动物尸体,应注意,兽坟应远离畜舍、放牧地、居民点和水源;兽坟应地势高燥,防止水淹;畜禽尸体掩埋深度应不小于2m;在兽坟周围应洒上消毒药剂;在兽坟四周应设保护设施,防止野兽进入翻刨尸体。
2.焚烧法 焚烧法是将动物尸体投入焚尸炉焚毁。用焚烧法处理尸体消毒最为彻底,但需要专门的设备,消耗能源。焚烧法一般适用于处理具有传染性疾病的动物尸体。
3.生物热坑法 生物热坑应选择在地势高燥、远离居民区、水源、畜舍、工矿区的区域,生物热坑坑底和四周墙壁应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坑底和四周墙壁常以砖砌或用涂油木料制成,应设防水层。一般坑深7m ~ 10m,宽3m。坑上设两层密封锁盖。凡是一般性死亡的畜禽,随时抛入坑内,当尸体堆积至距坑口1.5m 左右时,密闭坑口。坑内尸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分解时温度可达65℃以上,通常密闭坑口后4 ~ 5个月,可全部分解尸体。用这种方法处理尸体不但可杀灭一般性病原微生物,而且不会对地下水及土壤产生污染,适合对畜牧场一般性尸体进行处理。
4,蒸煮法 蒸煮法是将动物尸体用锅或锅炉产生的蒸汽进行蒸煮,以杀灭病原。蒸煮法适用于处理非传染性疾病且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动物尸体。
二、常见动物尸体的处理患传染病动物的尸体 当发生某种传染病时,病畜死亡或被扑杀后,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章对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止传染病的蔓延。如对因患口蹄疫、猪传染性水疱病、鸡瘟、鼻疽等传染病死亡的畜禽尸体应进行彻底消毒,然后深埋或焚烧。对患炭疽病的动物,为防止炭疽杆菌扩散,应避免剖解尸体,将尸体彻底焚毁。
患非传染病动物尸体 对于因非传染病死亡的动物尸体,有利用价值的尸体,可采取蒸煮法处理;无利用价值的尸体,可选用生物热坑、土埋法和焚烧法处理。
预防疾病的卫生管理措施
畜牧场环境卫生状况与畜禽疾病的发生率和畜牧场生产效益密切相关,环境卫生状况差,易导致疾病流行,增大疫病防治费用和生产成本。为了确保畜牧场生产安全,减少疾病发生,应从多方面做好畜牧场的环境卫生管理。
一、建立完善的防疫机构和制度
按照卫生防疫的要求,根据畜牧场实际,制订完善的畜牧场卫生防疫制度,建立健全包括家畜日常管理、环境清洁消毒、废弃物及病畜和死畜处理以及计划免疫等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专职环境卫生监督管理与疫病防治队伍,确保严格执行畜牧场各项卫生管理制度。
二、做好各项卫生管理工作
1,确保畜禽生产环境卫生状况良好 畜舍应及时清扫、洗刷;应及时清除粪便和排出污水;应加强通风换气,保持良好的空气卫生状况;应保证地面、墙壁、舍内设施及用具的清洁卫生;确保人畜饮水卫生;应定期对畜牧场环境、畜舍及用具进行消毒;应对粪便和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妥善处理畜禽尸体及其他废弃物,防止疾病传播。
2,防止人员和车辆流动传播疾病 畜牧场应谢绝外来人员参观,尽量减少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进入畜牧场的外来人员只有按照畜牧场卫生防疫要求,经严格消毒、换衣换帽后才可进入生产区。场内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卫生工作制度,每次进入生产区前,必须在生产区更衣室更换消毒过的专用工作衣、帽、鞋,经过消毒后才可进入生产区。工作人员进入畜舍前应再次更换经消毒过的工作服、帽和鞋。工作人员在上班期间不可串岗、串舍。工作人员必须进入其它生产小区或畜舍时,来去均需消毒。场内领导和技术人员因工作需要需进入各生产小区时,应按幼小畜禽、种畜、生产群的顺序进行,并应在进入各小区或畜舍前更衣、消毒。生产区内专用的工作服应严禁穿、带出区外。进入生产区的各类人员均不可将与生产无关的物品,尤其是各类动物性食品带入生产区。
3.严防饲料霉变或掺入有毒有害物质 应认真做好饲料质量监控工作,确保饲料质量安全、可靠,符合卫生标准。应严格检验饲料原料,防止被农药、工业三废和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的原料以及有毒原料和霉变原料进入生产过程;应做好饲料的贮藏和运输工作,确保饲料不发生霉变和不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4.做好畜禽防寒防暑工作 环境过冷或过热,都可对畜禽健康产生危害,直接或间接诱发多种疾病。做好畜舍冬季防寒工作和夏季防暑工作,对于提高动物机体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卫生防疫工作
1,做好计划免疫工作 免疫是预防家畜传染病最为有效的途径。各畜牧场应根据本地区畜禽疾病的发生情况、疫苗的供应条件、气候条件及其他有关因素和畜群抗体检测结果,制定本场畜群免疫接种程序,并按计划及时接种疫苗进行免疫,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严格消毒 按照卫生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种消毒措施。为了便于防疫和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畜牧场应尽量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工艺,即同一栋畜舍畜禽同期进场,同期出栏。出栏后对畜舍、用具、场地等进行全面的清洁和彻底消毒,并经过一定的闲置期后,再接纳下一批畜禽。一般闲置期至少为二周以上。
隔离 对畜牧场内出现的病畜,尤其是确诊为患传染性疾病或不能排除患传染病可能的病畜应及时隔离,进行治疗或按兽医卫生要求及时妥善处理。由场外引入的畜禽,应首先隔离饲养,隔离期一般为2~3周,经检疫确定健康无病后方可进入畜舍。
检疫 对于引进的畜禽,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只有确定无疾病和不携带病原后,才可进入畜牧场;对于要出售的动物及动物性产品,也须进行严格检疫,杜绝疫病扩散。
畜牧场环境监测内容与评价方法
一、畜牧场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
环境监测是进行畜牧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它是指对环境中某些有害因素进行调查和度量。其目的是为了查明被监测环境变异幅度以及环境变异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变异对畜禽生产造成的不良影响。通过环境卫生监测及时了解畜舍及牧场内环境的状况,掌握环境是过冷还是过热,或环境中出现了什么污染物,它的污染范围有多大,污染程度如何,影响怎样;根据测定的数据和环境卫生标准(环境质量标准),以及畜体的健康和生产状况进行对比检查,并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畜禽生产正常进行。随着畜牧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对畜牧场的各项卫生监测工作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目前,我国已制定出畜牧场的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各生产单位应采取科学的工艺和方法组织生产,力争实现无污染物排放的畜牧业生产。
二,畜牧场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确定畜牧场环境监测的内容畜牧场环境监测的内容和指标应根据监测的目的以及环境质量标准来确定,应选择在所监测的环境领域中较为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监测。根据家畜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所制定的环境卫生标准,是以保障家畜的健康和正常生产水平而确定的各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允许水平。它包括两个方面:(1)家畜所必需的某些因素的“最低需要量”(minimum requirement); (2)对家畜有害的某些因素的“最高允许量”(maximum permissible level);有毒物质则用“最高允许浓度”(maximum 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来表示。其卫生学原则,一是无传播传染病的可能,即无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卵等;二是从各项成分上看,不会引起中毒病症;三是要求无特殊臭味,感官性状良好,并尽可能不受有机物的污染。目前我国畜牧业的各项卫生标准,尚无明文规定,但有关工矿企业及居民区的一些卫生标准已经制定,如《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对饮用水、地面水、大气、废气等的卫生标准,在畜牧场的各项环境卫生监测中均可参照执行。
对畜牧场来讲,查明畜牧场环境的污染物以及畜牧生产所排出的污染物亦应包括两方面内容:(1) 对畜牧生产所利用的畜舍、水源、土壤、空气、饲料等进行监测;(2) 对畜牧生产所排放的污水、废弃物以及畜产品(人类食品)进行监测,以避免畜牧场环境污染影响人体健康。
一般情况下,对畜牧场、畜舍以及场内舍内的空气、水质、土质、饲料及畜产品的品质应给予全面监测,但在适度规模经营的饲养条件下,家畜的环境大都局限于圈舍内,其环境范围较小,应着重监测空气环境的理化和生物学指标,水体和土壤质量相对稳定,特别是土质很少对家畜发生直接作用,可放在次要地位。
空气环境监测的内容与方法
.空气环境监测的内容
(1)温热环境 气温、气湿、气流、畜舍的通风换气量;
(2)光环境 光照强度、光照时间、畜舍采光系数;
(3) 空气卫生指标 空气卫生监测主要是对畜牧场空气中污染物质和可能存在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监测。主要为,恶臭气体、有害气体(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细菌、灰尘、噪声、总悬浮微粒、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光化学氧化剂(O3)等。
2,空气环境监测的一般方法
(1)经常性监测:即常年在固定测点设置仪器,供管理人员随时监测。旨在随时了解家畜环境基本因子的状况,及时掌握其变化情况,以便于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如在畜舍内设置干湿球温度表,随时观察畜舍的空气温度、湿度。
(2)定期监测:按照计划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对固定的环境指标进行的监测为定期监测。如根据气候条件和管理方式的变化规律,在一年中每旬、每月或每季度确定一天或连续数天对畜舍的温热环境进行定点观测。以掌握畜舍温热环境与气候条件及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
(3)临时性监测:即当环境出现突然的异常变化时,为了掌握变化和对家畜环境的影响程度所进行的测定。如当寒流、热浪突然袭击时,当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升高或大规模清粪时一般需进行临时性监测,以掌握环境变化程度和特点。
(4)畜舍温热环境的监测方法:温度、湿度的测定,一般采用普通干湿球温度表或通风干湿球温度表以及自记温、湿度计等仪器测定。应在舍内选择多个测点,可均匀分布或沿对角线交叉分布。观测点的高度原则上应与家畜的呼吸带等高。按常规要求以一天中的2:00、8:00、14:00和20:00 四次观测的平均值为平均温度和平均湿度值。如果凌晨2:00测定有困难则可以以8:00的观测值代替之。即将8:00的观测值计算两次。旬、月、年的平均温度可根据日平均温度推算。气流速度测定可用卡他温度计、热球式电风速计等仪器测定。测点应根据测定目的,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如通风口处、门窗附近、畜床附近等。
空气主要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列于表13-3。
(三) 水质环境监测的内容与方法
水质监测包括对畜牧场水源的监测和对畜牧场周围水体污染状况的监测。水源水质的监测项目包括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微生物指标、毒理指标、放射性指标四个方面,共35个项目。畜牧场水源水质监测指标有:(1)物理指标:温度、颜色、浑浊度、臭和味、悬浮物(SS);(2)化学指标: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生化需氧量( BOD)、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磷、PH值等。(3)细菌学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蛔虫卵等。主要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见表13-4。
表13-3 部分空气污染物的监测方法污染物名称
监测方法
氨气
纳氏试剂比色法、靛酚蓝光度法
硫化氢
硝酸银比色法、亚甲基蓝比色法
细菌总数
沉淀法、气流撞击发、滤过法
总悬浮微粒
滤膜采样、重量法
飘尘
石英压电晶体法
二氧化硫
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
氮氧化物(以NO2计)
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一氧化碳
红外线分析法、气相色谱法、汞置换法
光化学氧化剂(O3)
硼酸碘化钾法(要扣除同步监测NOx的干扰)
表13-4 畜牧场排放污水的主要监测项目监 测 项 目
监 测 方 法
水温℃
pH 值氨氮(mg/L)
总磷(mg/ L)
悬浮物(mg/L)
BOD5(mg/L)
COD(mg/L)
挥发酚(mg/L)
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蛔虫卵
铁壳水温表玻璃电极法、比色法纳氏比色法、苯酚—次氯酸盐比色法、电极法钼蓝比色法滤纸法、石棉坩埚法稀释与接种法(培养法)、仪器测定法重铬酸钾法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培养法发酵法直接镜检法
(四) 土壤环境监测的内容与方法土壤监测主要项目应包括对土壤生物和农产品有害的化学物质的监测,包括氟化物、硫化物、有机农药、酚、氰化物、汞、砷、六价铬等。由于畜牧场废弃物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是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所以就畜牧场本身的污染而言,主要监测项目为土壤肥力指标和卫生指标。前者主要包括:有机质、氮、磷、钾等。后者主要包括大肠菌群数、蛔虫卵等。
三,畜牧场环境质量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环境质量的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定量评定、解释和预测。畜牧场环境质量评价对于确切了解畜牧场环境状况,制定和实施畜牧场环境管理措施以及检验评价畜牧场环境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质量评价的分类
环境质量评价通常按评价的时间、内容及所在区域划分为多种类型。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和评价目的选择适当的类型和方法对畜牧场及周围地区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畜牧场周围地区一般是指以畜牧场为中心至1km~2.5km半径范围内的区域。
1.按时间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
(1)回顾评价:根据历年积累的环境资料,对场内外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评价能够了解场内外环境质量的基本状况、变化过程及规律。
(2)现状评价:根据畜牧场当前及最近1~2年环境质量的调查和监测资料,对其环境现状进行分析、评价,以了解当前的环境质量状况。
(3)预测性评价:根据畜牧场类型、特点和发展规划对该场未来环境质量的变化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为制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提供依据,这种环境评价对于预防环境污染,保证畜牧生产顺利进行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2.按环境要素数目,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
(1)单要素评价:即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领域中某一要素进行环境质量的评价。如对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评价。
(2)联合评价:即对两个以上环境要素同时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可以揭示各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污染物质在不同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规律。
(3)综合评价:指对环境进行整体性的质量评价,是在对单要素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所做的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够全面反映畜牧场及周围环境质量的整体状况,为环境的整体规划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包括的内容繁多,所需投入的工作量和评价难度较大。
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的内容和环节,如评价参数的选择、污染物环境排放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确定等等。目前环境质量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大气和水质进行评价。一般来说,可以运用数理统计法对大量的环境监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环境污染发展的趋势,但是这种方法不够直观,难以简单明了的表达环境质量状况。比较直观的评价环境质量的方法是采用环境质量指数(或称污染指数)进行评价。采用环境质量指数方法既可以对于环境中某一污染物污染程度进行评价,也可以对构成环境污染的多种污染物进行评价。在对环境中某一污染物污染程度进行评价时,环境质量指数用污染物的实测浓度(Ci)与现行卫生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Si)的比值(Ci/Si)表示。
即 I = Ci / Si
有时为了反映环境中某物质的严重污染或某污染物的最高浓度所引起的危害,环境质量指数也可采用该污染物的最高浓度(Cmax)与(Si)的比值(Cmax / Si)来表示。
环境质量指数反映的是环境的污染物浓度与标准值之间的关系。指数值小于或等于1时,表明环境质量符合标准,大于1时则表明环境中的污染物超过标准,指数值越大,环境质量越差。
(二)空气环境评价小气候环境的评价目前所开展的评价工作主要是对畜禽生产中所需要的主要气候因素包括温热指标温度、相对湿度、气流速度、光照强度等进行检测和评价,检验畜舍或畜牧场等小气候环境是否符合要求,找出差距,从中发现问题及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
空气质量评价
(1)空气质量评价内容 空气环境质量评价是依据相应环境质量标准对空气中有害物质进行评价。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颁布了多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如《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TJ36—79)》等。在对畜牧场场内外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时应参照其相关内容并结合畜牧场大气污染物的特点制定监测内容及质量标准。
我国《大气质量标准(GB3095—82)》中将大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一级:在长期接触情况下,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群健康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
二级:在长期和短期接触情况下,对人群健康和城乡动、植物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表13-5 空气污染物三级标准浓度限值污染物名称
浓度限值(mg/m3)
取值时间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总悬浮物
日平均(1)
任何一次(2)
0.15
0.30
0.30
1.00
0.50
1.50
漂尘
日平均任何一次
0.05
0.15
0.15
0.50
0.25
0.70
二氧化硫
年日平均(3)
日平均
0.02
0.05
0.06
0.15
0.10
0.25
氮氧化物
任何一次日平均
0.15
0.05
0.50
0.10
0.70
0.15
一氧化碳
任何一次日平均
0.10
4.00
0.15
4.00
0.30
6.00
光化学氧化剂
任何一次
1小时平均
10.00
0.12
10.00
0.16
20.00
0.20
在对畜牧场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时应以畜牧场主要污染物为主。可以参照以下建议确定监测项目和环境质量标准:①监测点以离畜牧场周边400~500m范围和在下风向为宜;②主要监测项目与环境标准为:恶臭强度:2级以下;氨气:5mg/m3;硫化氢:2.5×10-6 mg/m3;二氧化碳0.1%;细菌总数:1万个/m3~1.5万个/m3。③感官指标必须加以测定,如技术经济条件允许,其他指标也应予以部分监测或全部监测。
(2)空气质量评价方法
① 均根法计算大气质量指数(AQI):大气质量指数(AQI)不加权法计算如公式1所示,大气质量指数(AQI)加权法如公式2所示。
 (式13-1)
 (式13-2)
其中Ii = Ci / Si
AQI——大气质量指数
Ii——污染物i的分指数
Ci——污染物i的平均浓度
Si——污染物i的环境质量标准
n——参与评价的污染物数目
Wi——污染物i的加权值 ( ∑Wi =10 )
例如某地区以SO2、NO2、飘尘和苯并(a)芘四种污染物为大气质量评价参数时,其大气质量指数(AQI1)计算公式为
 (式13-3)
若按其毒性及对大气的污染程度分别给予上述4个参数以加权值:苯并(a)芘为:4,SO2为:3,NO2为:2,飘尘为:1,则
 (式13-4)
采用非加权法大气质量指数评价环境时,当各分指数皆为1时,其总指数(AQI)值等于1,空气质量未超过环境卫生标准。如果AQI值大于1,则至少有一项分指数值大于1,即至少有一种污染物的平均浓度高于环境标准。但这种方法不能区别污染物对环境质量危害程度。加权法计算的大气质量指数能够区别各种污染物在环境污染中的重要程度,但其加权值是凭主观判断确定的,所以往往带有主观因素。
②迭加法(或称 求和法):以各参评因子的污染分指数的和表示大气质量状况。计算公式如下:
 (式13-5)
③ 几何均数法:这种方法是综合参评污染物的最高分指数与平均分指数求得的大气质量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13-6)
式中 AQIj——大气质量指数
AQIi——污染物i的质量分指数
n——参与评价的污染物数目
(三)水体环境质量评价
1.评价标准
根据水体的用途和评价的目的不同,应采用不同的质量标准。我国已颁布了多种水体质量标准。在畜牧场水源的选择和保护中,对水体卫生进行评价时,主要依据的标准为《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在对污水排放及畜牧场周围环境水体质量的评价中,主要依据的标准除《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外,还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88)》、《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74——92)》等。《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将地面水水域划分为V
表 13-6 地面水环境质量部分标准 单位:mg/l
序号
指标
I类 II类 III类 IV类
V类
2
pH
6.5——8.5
6——9
9
硝酸盐(以N计)<
10以下
10
20
20
25
10
亚硝酸盐(以N计)<
0.06
0.1
0.15
1.0
1.0
11
非离子氮<
0.02
0.02
0.02
0.2
0.2
12
凯氏氮<
0.5
0.5
1
2
2
13
总磷(以P计) <
0.02
0.1
(湖、库0.025)
0.1
(湖、库0.025)
0.2
0.2
15
溶解氧>
饱和率90%
6
5
3
2
16
化学耗氧量(CODcr)<
15以下
15以下
15
20
25
17
生化耗氧量(BOD5)<
3以下
3
4
6
10
29
总大肠菌群(个/L)<
—
—
10000
—
—
注:资料来源:何增耀等.农业环境概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类,其中III类以下的水体适用于集中式给水的水源保护区的水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所有水体不应人为包含下列物质:a 凡能沉淀而形成令人厌恶的沉淀物;b 漂浮物,诸如碎片、浮渣、油类或其他的一些引起感官不快的物质;c 产生令人厌恶的色、臭、味或者浑浊度的物质;d 对人类、动物或植物有损害、毒性或不良生理反应的物质;e 易滋生令人厌恶的水生生物物质。与畜牧场污水有关的指标见表13-6。
2,水体质量评价指数——水质质量指数(WQI)
简单迭加法 以参与评价的各参数的分指数和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式13-7)
式中 WQI——水质指数
Ci——污染物i的实测值
Si——污染物i的环境质量标准
n —— 参与评价的污染物种类这种方法计算简便,但由于所得指数是由各分指数之和,故数值过大而且受参与评价的污染物数目多少影响,所以可比性较差。
加权迭加法 即根据水体的用途及各参数的相对重要性,分别赋予各参数以适当的加权值,然后计算各参数分指数的和。
 (式13-8)
式中,Wi——污染物的加权值(∑Wi=1)。其余符号含义与公式(式13-2)相同。
该计算方法思路较为合理,计算也比较简便,但各参数的加权值由评价者确定,往往受主观因素影响。为了减少主观性,可通过公式计算加权值(Wi)。公式如下:
Wi=1/2(Ai/∑Ai+Ii/∑Ii) (式13-9)
∑Wi=1
式中,Ai——在多次监测中污染物i的平均超标率
Ii——污染物i的实测值与标准值之比( Ii=Ci/Si )
(3) 有机物污染综合评价值(A):该指数选用衡量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四项重要指标: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氨氮和溶解氧,综合评价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式13-10)
式中:,i”——相应污染物的实测值。“o”——相应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标准。
例如NH3-Ni即为氨氮的实测值。而NH3-No则为氨氮的环境质量标准。
根据A值,将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分为数级:A<o为良好;0——1为较好;1——2为一般;2——3为出现污染;3——4为中度污染;>4为严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