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 论教学内容:
会计涵义、基本职能及特点、会计对象和任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方法等。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会计的涵义与对象;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与特点;熟悉会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会计的对象、程序与方法;讲授中应注意对会计对象、目标的理解、分析,强调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应注意对会计核算程序与方法介绍,使学生对其有初步认识。
教学方式与时间分配:
以讲授为主,指定参考教材,以加深学生对其基本理论的理解。本章共4学时。
第一章 总 论第一节 会计概述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社会生产中,会计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消耗及劳动产品的数量进行记录、计算;另一方面还要对生产过程的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分析、控制和审核,以促使人们节约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正是因为在社会生产中人们就注意到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客观上就需要有一种以经济数据的记录、计算、分析、控制、审核为中心的经济管理工作。会计就是在这种需要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并发展成为一种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的价值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管理活动。
所以,会计的涵义可概括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上述概念中,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会计的本质;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讲求经济效益是会计管理的目的。下面分别介绍有关基本理论问题。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是通过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正报告的工作。因为任何企业单位要进行经济活动,都要求会计提供真实、正确、完整、系统的会计信息,这就需要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将经济活动的内容转换成会计信息,以提供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有用信息。会计核算职能,就是通过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分析、预测,来达到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
应当明确的是:①会计核算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的反映,包括对企业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中、事后的核算,也包括事前的核算(主要形式是预测,参与计划与决策);②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量度,侧重于价值管理;③会计核算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和综合性。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是指利用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指导,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会计监督的核心,就是要干预经济活动,使之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制度的实施;同时,还应对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控制、分析、检查。
监督的依据:各种法规、制度、计划、预算。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会计核算是执行会计监督的前提,没有会计核算提供数据,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但如果只有会计核算而不进行监督,会计核算就缺乏质量保证,就不能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
第二节 会计的对象和任务
一、会计对象
会计应对哪些事物进行计算、记录,并收集有关资料加工转换为用户有用的会计信息,这就是会计对象所要解决的问题。
会计对象又称为会计内容,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它是会计的客体,是由会计的目标决定。
前面曾指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理社会再生产过程及其结果的一种活动。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所构成,它包括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会计管理的内容总的来说是价值运动,也就是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但是在再生产过程中,有些经济活动是不能用价值形式来表现的,因此,会计并不能核算和监督再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经济活动,而只能核算和监督再生产过程中可以用货币表现的那些内容。在再生产过程中,什么经济活动能用货币来表现呢?下面以企业为例〔结合(图1-1工业企业资金运动示意图)〕加以说明。
图1-1 工业企业资金运动示意图首先,企业为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和控制一定数量的财产物资,作为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企业来讲,这些财产物资,可由国家投资、法人单位投资等,也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等方式取得。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财产物资都需要利用价值形式,通过货币计量来确定其占用额及其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增减变化情况。
其次,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也需要利用价值形式通过货币计量加以综合计算,以便了解和控制全部生产经营耗费。这些耗费,在企业中表现为生产费用、流通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
最后,企业通过销售产品、商品或提供劳务等形成营业收入,将营业收入同成本费用、销售税金加以比较就可确定企业的财务成果即利润或亏损,并将已实现的利润进行分配。
以上部分是通过价值形式表现的有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活动。这些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就是会计要核算和监督的经济内容,即会计的对象。所以,会计对象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此外,还有的认为会计对象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二、会计的任务会计的任务是指对会计的对象进行核算和监督所应担当的责任和工作。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对象的特点及会计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概括的讲,会计的基本任务是:
1、核算和监督各项经济业务;
2、维护和遵守经济法规、会计准则和制度;
3、维护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
4、加强经济管理;
5、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亦称之为会计假设。它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定对象、一定环境、一定控制手段所作的客观条件的判断与限定。所谓一定对象,是指会计核算的对象,具体指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能够以货币表现的各项经济活动;一定环境,既包括社会经济环境,也包括时间和空间范围的环境;一定控制手段,是指会计在一定条件下所能具体运用的反映、监督、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和总结的,它是从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并得到公认的会计基础理论之一,是会计核算工作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重要指导思想。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核算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和组织。具体指运用会计方法体系进行会计反映和控制活动,具有独立的经济活动的资金,实行独立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单位,亦称之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它规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和界限。
会计主体前提从形式上看是为会计核算工作规定前提范围,但其本质上是要使会计管理及其信息满足有关方面的需要。因而会计主体的弹性很大,需要会计为“谁”服务,对什么进行管理,就能以“谁”作为会计主体加以核算。如国家需要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会计就可以以整个国家作为会计主体来组织核算,满足宏观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再如,企业管理当局需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会计就可以以企业作为会计主体来进行会计管理,满足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及政府财税部门等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会计主体前提理论认为,作为会计主体,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其独立性表现在一个主体不仅要和其他主体相对立,划清会计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外,还必须把企业的财务活动与企业的所有者及其职工个人的财务活动划分开来。企业的会计核算及会计信息涉及的只是企业主体的经济活动,既不核算和反映企业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也不核算和反映其他企业所有者或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会计主体的整体性,表现为会计在核算和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时,必须从企业整体出发。因为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资产转移,既不增加企业的收益或损失,也不增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所以,作为会计主体只有站在企业整体这个角度,才能正确核算经济活动所获得的收益或损失,正确反映资产和对外承担的债务,从而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会计主体可以是法人(如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也可以是非法人(如合伙经营等);可以是一个特定企业,也可以是企业中的某一特定组成部分(如分公司、经营部等);可以是通过控股关系组成的非盈利性组织。
确定会计主体的根本目的是规定会计核算的范围,也正是因为规定了会计的核算范围,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公众及其他方面才可能从会计核算及报表中获得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企业或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按现在的形式和目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时期持续经营下去,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持续经营是企业会计核算选择、使用会计处理方法的前提条件。若无持续经营前提,一些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就缺乏赖以存在的基础,从而也将无法采用。只有在持续经营条件下,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才能按原定的目标和用途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让;企业承担的各种债务才能按原定承诺条件在正常经营过程中被清偿;企业会计核算才可以建立会计计量和确认的原则,解决很多常见的资产计价问题。例如企业对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使用的固定资产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并按其使用情况和历史成本确定折旧方法和计提折旧费用;再如,企业对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承担的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按照以前规定的条件来偿还等会计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前提的基础上的。所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也正是在这一前提条件下,企业会计在收集和处理会计信息时所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程序才得以保持稳定,才得以在持续的基础上恰当地反映和报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对各方面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若有证据说明某个会计主体早已因不能履行其所承担的义务而难以为继,这就意味着持续经营这一前提已不复存在,从而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各种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将不再适用,这时就应按资产评估结果或清算价格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换言之,在企业经济状况恶化,无法持续经营的情况下,可以允许企业不采用持续经营前提,而另行做出合乎情理的特殊会计处理。
三、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人为地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长度相等的会计期间,分期确定各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和利润,反映每一会计期间的期初和期末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并进行账目结算和编制会计报表。
从再生产的角度看,企业各生产经营环节正常的经济活动在时间上是持续不断的,在空间上是同时并存的。为了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对于那些引起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化的经济活动,就必须设法定期地予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若等到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部结束后,再通过收入与费用的归集和结转,从而据以准确地计算企业的净收益和进行利润分配,显然是不允许的,实际上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计人员均无法知道企业将在何时最终结束它的经营业务。而企业的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等则需要及时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要求企业能够定期地报告供其决策和征税依据的会计信息。由于各有关方面及时需要会计信息的必要性,才导致出现以上会计分期的前提。这种将企业的全部经营期间人为地划分为等间距的较短期间,就称为会计期间。
会计期间通常为一年,以一年确定的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会计年度可以是历年,即每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也可以是营业年,即以每年中企业经营活动的最低点作为年度终了的时期。《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我国企业会计期间采用历年,会计期间分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的起讫日期均采用公历日期。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
会计分期前提对于企业会计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和核算程序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正因为有了会计期间,才有了本期和非本期的区别。因为有了本期和非本期的区别,才有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才有了对于某些跨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需要会计人员依据会计准则进行合理判断和估计的要求。
四、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企业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来量度一切核算对象,并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数据资料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货币计量前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财产物资尽管可以使用不同计量单位来量度,如实物单位、劳动单位、货币单位等,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所使用的共同尺度只能是货币单位。唯有货币单位能为会计计量及会计记录的分类和总括反映,提供其他任何计量单位都无法提供的统一计量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货币是会计的基本计量单位,而其他单位则属于辅助性质的计量单位。由此表明,会计报表所反映的内容只限于那些能用货币来量度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不能反映企业的其他情况,诸如人事安排、产品质量、技术发展前景等等,所有这些情况只能用文字进行补充说明。二是在有多种货币业务的企业,由于存在多种货币,这时就需要确定某一种货币为记账本位币。并将其他货币折合为记账本位币进行会计记录和报告。《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三是企业会计在使用货币计量时,是以货币的币值相对稳定为前提的。因为只有币值稳定或即使币值变动也是微不足道的时候,财务会计报告中的金额加总、比较和分析才具有意义。若发生了剧烈的通货膨胀,币值稳定前提就和现实严重脱离,这时就需要采用特殊的会计准则加以处理,完成会计计量工作。
会计的四大假设间有着密切联系,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界定了会计主体的核算期间,货币计量假设为会计活动提供了量度工具,它们共同构成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第四节 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就是从价值角度对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数据进行连续、系统地加工处理,以提供综合、全面的会计信息所使用的专门方法。因为,在生产过程中要产生各种经济信息,在把这些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就必须依照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法则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分类、汇总,加工处理,成为有效的会计信息,这个信息的转换过程就是会计核算。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主要包括七种:
一、设置会计科目。
二、复式记账。
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四、登记账簿。
五、成本计算。
六、财产清查。
七、编制会计报表。
上述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具体作用并不完全相同。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成本计算等方法侧重于描述核算方法的原理、原则;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等方法则侧重于说明核算程序、技术和形式;编制会计报表是两者并重。但从整体来说,会计核算方法是相互联系、密切结合,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在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从工作程序来说,主要是三个环节,即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在一个会计期间内,所有经济业务的发生,都要通过这三个环节来处理,并且每个会计期间循环一次。因此,一般就把这三个会计核算工作程序,称为会计核算工作循环,简称为会计循环。关于会计循环,在以后专章介绍。
会计涵义、基本职能及特点、会计对象和任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方法等。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会计的涵义与对象;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与特点;熟悉会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会计的对象、程序与方法;讲授中应注意对会计对象、目标的理解、分析,强调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应注意对会计核算程序与方法介绍,使学生对其有初步认识。
教学方式与时间分配:
以讲授为主,指定参考教材,以加深学生对其基本理论的理解。本章共4学时。
第一章 总 论第一节 会计概述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社会生产中,会计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消耗及劳动产品的数量进行记录、计算;另一方面还要对生产过程的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分析、控制和审核,以促使人们节约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正是因为在社会生产中人们就注意到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客观上就需要有一种以经济数据的记录、计算、分析、控制、审核为中心的经济管理工作。会计就是在这种需要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并发展成为一种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的价值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管理活动。
所以,会计的涵义可概括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上述概念中,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会计的本质;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讲求经济效益是会计管理的目的。下面分别介绍有关基本理论问题。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是通过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正报告的工作。因为任何企业单位要进行经济活动,都要求会计提供真实、正确、完整、系统的会计信息,这就需要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将经济活动的内容转换成会计信息,以提供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有用信息。会计核算职能,就是通过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分析、预测,来达到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
应当明确的是:①会计核算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的反映,包括对企业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中、事后的核算,也包括事前的核算(主要形式是预测,参与计划与决策);②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量度,侧重于价值管理;③会计核算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和综合性。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是指利用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指导,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会计监督的核心,就是要干预经济活动,使之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制度的实施;同时,还应对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控制、分析、检查。
监督的依据:各种法规、制度、计划、预算。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会计核算是执行会计监督的前提,没有会计核算提供数据,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但如果只有会计核算而不进行监督,会计核算就缺乏质量保证,就不能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
第二节 会计的对象和任务
一、会计对象
会计应对哪些事物进行计算、记录,并收集有关资料加工转换为用户有用的会计信息,这就是会计对象所要解决的问题。
会计对象又称为会计内容,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它是会计的客体,是由会计的目标决定。
前面曾指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理社会再生产过程及其结果的一种活动。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所构成,它包括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会计管理的内容总的来说是价值运动,也就是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但是在再生产过程中,有些经济活动是不能用价值形式来表现的,因此,会计并不能核算和监督再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经济活动,而只能核算和监督再生产过程中可以用货币表现的那些内容。在再生产过程中,什么经济活动能用货币来表现呢?下面以企业为例〔结合(图1-1工业企业资金运动示意图)〕加以说明。
图1-1 工业企业资金运动示意图首先,企业为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和控制一定数量的财产物资,作为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企业来讲,这些财产物资,可由国家投资、法人单位投资等,也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等方式取得。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财产物资都需要利用价值形式,通过货币计量来确定其占用额及其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增减变化情况。
其次,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也需要利用价值形式通过货币计量加以综合计算,以便了解和控制全部生产经营耗费。这些耗费,在企业中表现为生产费用、流通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
最后,企业通过销售产品、商品或提供劳务等形成营业收入,将营业收入同成本费用、销售税金加以比较就可确定企业的财务成果即利润或亏损,并将已实现的利润进行分配。
以上部分是通过价值形式表现的有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活动。这些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就是会计要核算和监督的经济内容,即会计的对象。所以,会计对象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此外,还有的认为会计对象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二、会计的任务会计的任务是指对会计的对象进行核算和监督所应担当的责任和工作。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对象的特点及会计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概括的讲,会计的基本任务是:
1、核算和监督各项经济业务;
2、维护和遵守经济法规、会计准则和制度;
3、维护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
4、加强经济管理;
5、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亦称之为会计假设。它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定对象、一定环境、一定控制手段所作的客观条件的判断与限定。所谓一定对象,是指会计核算的对象,具体指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能够以货币表现的各项经济活动;一定环境,既包括社会经济环境,也包括时间和空间范围的环境;一定控制手段,是指会计在一定条件下所能具体运用的反映、监督、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和总结的,它是从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并得到公认的会计基础理论之一,是会计核算工作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重要指导思想。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核算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和组织。具体指运用会计方法体系进行会计反映和控制活动,具有独立的经济活动的资金,实行独立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单位,亦称之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它规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和界限。
会计主体前提从形式上看是为会计核算工作规定前提范围,但其本质上是要使会计管理及其信息满足有关方面的需要。因而会计主体的弹性很大,需要会计为“谁”服务,对什么进行管理,就能以“谁”作为会计主体加以核算。如国家需要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会计就可以以整个国家作为会计主体来组织核算,满足宏观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再如,企业管理当局需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会计就可以以企业作为会计主体来进行会计管理,满足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及政府财税部门等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会计主体前提理论认为,作为会计主体,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其独立性表现在一个主体不仅要和其他主体相对立,划清会计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外,还必须把企业的财务活动与企业的所有者及其职工个人的财务活动划分开来。企业的会计核算及会计信息涉及的只是企业主体的经济活动,既不核算和反映企业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也不核算和反映其他企业所有者或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会计主体的整体性,表现为会计在核算和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时,必须从企业整体出发。因为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资产转移,既不增加企业的收益或损失,也不增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所以,作为会计主体只有站在企业整体这个角度,才能正确核算经济活动所获得的收益或损失,正确反映资产和对外承担的债务,从而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会计主体可以是法人(如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也可以是非法人(如合伙经营等);可以是一个特定企业,也可以是企业中的某一特定组成部分(如分公司、经营部等);可以是通过控股关系组成的非盈利性组织。
确定会计主体的根本目的是规定会计核算的范围,也正是因为规定了会计的核算范围,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公众及其他方面才可能从会计核算及报表中获得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企业或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按现在的形式和目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时期持续经营下去,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持续经营是企业会计核算选择、使用会计处理方法的前提条件。若无持续经营前提,一些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就缺乏赖以存在的基础,从而也将无法采用。只有在持续经营条件下,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才能按原定的目标和用途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让;企业承担的各种债务才能按原定承诺条件在正常经营过程中被清偿;企业会计核算才可以建立会计计量和确认的原则,解决很多常见的资产计价问题。例如企业对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使用的固定资产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并按其使用情况和历史成本确定折旧方法和计提折旧费用;再如,企业对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承担的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按照以前规定的条件来偿还等会计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前提的基础上的。所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也正是在这一前提条件下,企业会计在收集和处理会计信息时所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程序才得以保持稳定,才得以在持续的基础上恰当地反映和报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对各方面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若有证据说明某个会计主体早已因不能履行其所承担的义务而难以为继,这就意味着持续经营这一前提已不复存在,从而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各种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将不再适用,这时就应按资产评估结果或清算价格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换言之,在企业经济状况恶化,无法持续经营的情况下,可以允许企业不采用持续经营前提,而另行做出合乎情理的特殊会计处理。
三、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人为地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长度相等的会计期间,分期确定各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和利润,反映每一会计期间的期初和期末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并进行账目结算和编制会计报表。
从再生产的角度看,企业各生产经营环节正常的经济活动在时间上是持续不断的,在空间上是同时并存的。为了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对于那些引起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化的经济活动,就必须设法定期地予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若等到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部结束后,再通过收入与费用的归集和结转,从而据以准确地计算企业的净收益和进行利润分配,显然是不允许的,实际上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计人员均无法知道企业将在何时最终结束它的经营业务。而企业的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等则需要及时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要求企业能够定期地报告供其决策和征税依据的会计信息。由于各有关方面及时需要会计信息的必要性,才导致出现以上会计分期的前提。这种将企业的全部经营期间人为地划分为等间距的较短期间,就称为会计期间。
会计期间通常为一年,以一年确定的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会计年度可以是历年,即每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也可以是营业年,即以每年中企业经营活动的最低点作为年度终了的时期。《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我国企业会计期间采用历年,会计期间分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的起讫日期均采用公历日期。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
会计分期前提对于企业会计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和核算程序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正因为有了会计期间,才有了本期和非本期的区别。因为有了本期和非本期的区别,才有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才有了对于某些跨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需要会计人员依据会计准则进行合理判断和估计的要求。
四、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企业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来量度一切核算对象,并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数据资料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货币计量前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财产物资尽管可以使用不同计量单位来量度,如实物单位、劳动单位、货币单位等,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所使用的共同尺度只能是货币单位。唯有货币单位能为会计计量及会计记录的分类和总括反映,提供其他任何计量单位都无法提供的统一计量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货币是会计的基本计量单位,而其他单位则属于辅助性质的计量单位。由此表明,会计报表所反映的内容只限于那些能用货币来量度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不能反映企业的其他情况,诸如人事安排、产品质量、技术发展前景等等,所有这些情况只能用文字进行补充说明。二是在有多种货币业务的企业,由于存在多种货币,这时就需要确定某一种货币为记账本位币。并将其他货币折合为记账本位币进行会计记录和报告。《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三是企业会计在使用货币计量时,是以货币的币值相对稳定为前提的。因为只有币值稳定或即使币值变动也是微不足道的时候,财务会计报告中的金额加总、比较和分析才具有意义。若发生了剧烈的通货膨胀,币值稳定前提就和现实严重脱离,这时就需要采用特殊的会计准则加以处理,完成会计计量工作。
会计的四大假设间有着密切联系,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界定了会计主体的核算期间,货币计量假设为会计活动提供了量度工具,它们共同构成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第四节 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就是从价值角度对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数据进行连续、系统地加工处理,以提供综合、全面的会计信息所使用的专门方法。因为,在生产过程中要产生各种经济信息,在把这些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就必须依照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法则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分类、汇总,加工处理,成为有效的会计信息,这个信息的转换过程就是会计核算。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主要包括七种:
一、设置会计科目。
二、复式记账。
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四、登记账簿。
五、成本计算。
六、财产清查。
七、编制会计报表。
上述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具体作用并不完全相同。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成本计算等方法侧重于描述核算方法的原理、原则;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等方法则侧重于说明核算程序、技术和形式;编制会计报表是两者并重。但从整体来说,会计核算方法是相互联系、密切结合,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在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从工作程序来说,主要是三个环节,即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在一个会计期间内,所有经济业务的发生,都要通过这三个环节来处理,并且每个会计期间循环一次。因此,一般就把这三个会计核算工作程序,称为会计核算工作循环,简称为会计循环。关于会计循环,在以后专章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