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金属塑性成形基础
3.3.1金属塑性变形的机理
1.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在外力作用下金属内部产生应力和应变。
单晶体 在切应力作用下产生应变,当切
应力 达到 材料的 屈服强度 时晶格内产生相对
滑移 。外力去除后晶格的弹性变形消失,而
滑移造成的变形保留下来,故形成宏观塑性
变形。
( 1)塑性变形形式,
1)滑移; 2)双晶(孪晶)。
( 2)滑移, 晶体内一部分原子相对于另一部
分产生滑动。
位错,晶体中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错排而
造成的晶格扭曲现象。, 位错具有易动性,
滑移的位错理论,晶体内的滑移是借助滑移
面上的位错运动来实现的。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机械系
● 孪晶 ● 滑移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机械系
2.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由 晶内变形
(各晶粒内通过位错运动
发生的滑移或孪晶)和
晶间变形
(晶粒间的滑动和转动)
共同完成的。
3.1.2 金属的加工硬化、回复和再结晶
1.金属的加工硬化,
即金属在低于再结晶温度加工时,由于塑性应变而产
生的强度、硬度增加,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
意义, 强化金属。
纯 金属及某些不能通过热处理方法强化的合金,如低碳
钢、纯铜、防锈铝、奥氏体不锈钢、高锰钢等,可通
过冷拔、冷轧、冷挤压等工艺来提高其强度和硬度。
但 在冷轧薄钢板、冷拉细钢丝及多道拉深的过程中,也
会由于加工 硬化造成后道加工 的困难,甚至开 裂 。
故 应 在工序间穿插热处理工艺来消除加工硬化。
2.回复与再结晶,
( 1)回复,
即将冷成形后的金属加热至一定温度后,
使原子恢复到平衡位臵,晶内残余应力大大减
小的现象。
T回 =( 0.25~ 0.3) T熔 K
生产中常利用 回复 消除加工硬化后工件
的残余内应力。
( 2)再结晶,即塑性变形后金属被拉长的
晶粒重新生核、结晶,变为等轴晶粒的现象。
T再 = 0.4 T 熔 K
生产中,再结晶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 如, 在冷轧、冷挤、冷拉、冷冲的过程中穿
插 再结晶退火, 消除加工硬化, 恢复金属材料
的良好塑性,以利于后续的冷变形加工。
3.1.3 金属的冷成形、热成形及温成形
1.冷成形,即坯料在回复温度以下进行的塑性
成形过程,变形过程中会出现加工硬化。
包括冷冲、冷挤、冷镦、冷轧、冷拔等,T变 < T回。
优缺点,( 1) 成形后的金属表面光洁, 尺寸
精确, 具有较高强度和硬度 。
( 2)有加工硬化,变形 量 不宜过大。
2.热成形,
即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塑性成形过程。
包括 锻造、热挤压、热轧, T变 > T再
优缺点,( 1) 产品力学性能高;
( 2) 无加工硬化现象;
( 允许以较小的功达到较大的变形 。 )
( 3) 产品尺寸精度有所下降 。
3.温成形,
即金属在高于回复温度以上和低于再结
晶温度范围内进行的塑性成形过程。
包括温挤压、温拉拔、温锻等。
T回 < T变 < T再
特点,变形中有加工硬化和回复现象,
无再结晶现象。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工硬化, 回复,
再结晶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下面举例 说明,
例 1:已知铅的熔点为 327℃,钨的熔点为
3380℃ 。问:铅在 20℃, 钨在 1000℃ 时变
形各属哪种变形?为什么?
解,T铅再 = 0.4T 熔 = 0.4( 327+273)
= 240° K = -33℃ < 20℃
故铅在 20℃ 属于热变形,
T 钨再 = 0.4 T熔 = 0.4( 3380+273)
= 1461° K = 1188℃ >1000℃
T 钨 回 = ( 0.25- 0.3) T熔
= ( 913- 1096) K
= ( 640- 823) ℃ < 1000℃
故钨在 1000℃ 属于 温 变形 。
3.1.4 锻造比和锻造流线
1.锻造比, y”,锻造时变形程度的一种表示
方法,通常用变形前后的截面比、长度比或
高度比来表示。
拔长时,y = A0 (前) / A (后) = L / L0
镦粗时,y = A / A0 = H0 / H
一般:随 y增大,金属力学性能提高;
结构钢钢锭的 y通常为 2- 4。
2.锻造流线,
也称, 流纹,
即锻造时,金属的脆性杂质被打碎,顺着金
属的主要伸长方向呈碎粒状或链状分布;塑
性杂质呈带状分布,从而具有一定方向性。
( 1) 特点,
1) 沿着流线方向抗拉强度高, 塑性, 韧性
也高 。 垂直流线方向抗拉强度低, 塑性, 韧
性也低 。
2) 化学稳定性强, 通过热处理不能消除 。
2.应用:一般应遵循两项原则
( 1)使流线分布与零件的轮廓相符合而不
被切断。
( 2)使零件所受的最大正 (拉 )应力与流线方
向一致,切应力与流线垂直。
例如,1)用棒料经局部镦粗制螺钉;
2), 金流线金属锻造,,制吊钩,
曲轴、齿轮等。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机械系
A U T S
锻造流线的化学稳定性很高,用热处理或其
它方法都不能消除,只能通过重新锻压才能改变
其流线方向和分布状况。
3.1.5 材料的塑性成形性
1.材料的塑性成形性,
指是材料经过塑性变形不产生裂纹和破裂
以获得所需形状的加工性能。
包括 可锻性和板料冲压性能。
可锻性,指材料在锻造过程中经受塑性变形而
不开裂的能力。
一般,材料塑性越好,变形抗力越小,材料的
塑性成形性越好。
2.影响因素
( 1) 材料本质
1) 化学成分,
碳, C固溶于 Fe中, 形成 F,A,塑性增大,
变形抗力下降, 塑性成形性提高; C与 Fe形成
Fe3C,塑性下降, 变形抗力增大 。
杂质元素,硫, 磷等杂质元素, 一般使钢塑
性下降 。
合金元素,一般降低塑性, 提高变形抗力,
塑性成形性下降 。
2)金相组织,
单相优于多相;细晶粒优于粗晶粒,
热成形组织优于冷成形和铸态组织 。
( 2) 变形条件
1) 变形温度,
一般情况,
温度升高, 塑性增大, 塑性成形性增大,
但温度过高, 塑性会下降,
塑性成形性也会下降 。
2)应变速率,指应变相对于时间的变化率。
两方面:①应变速率增大,塑性下降;
②应变速率达一定值后,
由于热效应,塑性增大。
3)应力状态,指受力物体内一点的各个面
上的应力状况。
主应力图:变形体内单元体上主应力作用情
况的示意图形。
应力状态取决于加工方式。
压应力个数越多,数值越大,塑性越好。
3.1.6 金属塑性成形的基本规律
1.体积不变条件(定律),
由于塑性变形时金属密度变化很小,所以可
以认为变形前后的体积相等,
实际上在变形中有微小变化 。 气孔, 缩松被压
合;氧化及耗损等 。
运用此定律, 便于 估算 坯料体积, 质量及坯料
在各工序中的尺寸;
采用 V形砧拔长以 提高 拔长效率。
2.最小阻力定律,
即如果物体在变形过程中某质点有向各
种方向移动的可能性时,则物体各质点将向
阻力最小的方向移动。
故宏观上变形阻力最小的方向上变形量大。
依据该定律,
镦粗矩形截面坯料,最终会成为圆形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