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基础试卷A答案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A 2.C 3.A 4.A 5.C 6.B 7.C 8.C 9.A 10.C 11.C 12.A 13.B 14.A 15.A 二、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 1、熔化焊 是指将填充材料(如焊丝)和工件的连接区基体材料共同加热至熔化状态,在连接处形成熔池,熔池中的液态金属冷却凝固后形成牢固的焊接接头,使分离工件连接成为一个整体。2、顺序凝固 是指通过在铸件上可能出现疏松的后大部位,安装冒口或放置冷铁等工艺措施,使铸件上远离冒口的部位先凝固,尔后在靠近冒口的部位凝固,最后是冒口本身凝固。3、石墨化 铸铁组织中石墨的形成过程称为石墨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过共晶的铁液中直接析出的初生(一次)石墨、在共晶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共晶石墨及奥氏体冷却析出的二次石墨;第二阶段,共析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共析石墨。 4、复合材料 由两种以上在物理和化学上不同的物质组合起来而得到的一种多相固体 5、铁电体 在外电场作用下,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取向与电场不同的电畴开始转向电场方向,材料出现自发极化。当电场增加到一定值后,极化强度P达到饱和极化强度Ps。当电场强度降低为零时,极化强度P不降为零,而剩余一个极化强度Pr。要回零必须施加反向矫顽电场Ec。反向电场升高时反向极化强度也会增加。最后呈现如图所示的电滞回线。 三、问答题(共6题,第1-5题各7分,第6题10分,共45分) 1、简述铸造过程中缩孔形成的原因。 金属液在铸模中冷却和凝固时,由于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所缩减的容积得不到补充,则会在铸件的厚大部位及最后凝固部位形成尺寸较大而集中分布的孔洞。 2、简述钢在回火时四个阶段的组织变化情况。 第一阶段(室温~250℃):马氏体中的过饱和碳原子析出,形成碳化物FexC,得到回火马氏体组织。第二阶段(230~280℃):马氏体继续分解,同时残余奥氏体转变为过饱和固溶体与碳化物,得到回火马氏体组织。第三阶段(260~360℃):马氏体继续分解,碳原子继续析出使过饱和α固溶体转变为铁素体;回火马氏体中的FexC 转变为稳定的粒状渗碳体,得到铁素体和极细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即回火屈氏体。第四阶段(400℃以上):碳化物聚集长大,温度越高碳化物越大,得到粒状碳化物与铁素体的机械混合物,即回火索氏体。 3、说明本体聚合与悬浮聚合的异同? 相同点:聚合都在单体相中进行 不同点:悬浮聚合的单体分散为无数个小液滴,易散热 4、陶瓷表面施釉的作用有那些?烧铀后釉面出现裂纹或陶瓷表面发生翘曲时,应如何解决? 作用:在陶瓷上形成玻璃状物质使其表面具有光亮、美观、致密绝缘、不吸水、不透水及化学稳定性好等优良性能 改变铀料成分,降低其热膨胀系数 5、生胶与橡皮有什么区别?橡胶硫化的目的是什么? 6、以AlCu合金为例,写出固溶时效过程中的一般脱溶序列及性能变化规律。 (1)一般脱溶序列(2分) 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将发生下列析出过程(析出序列): α → GP区 → θ// → θ/ → θ 其中 GP区、θ//、θ/为亚稳定相。 (或者:α → GP1区 → GP2区 → θ/ → θ) (2)四个阶段的性能变化规律(8分) 第一阶段:GP1区中溶质原子浓度较高,引起晶格严重畸变,阻碍位错运动,从而使合金的强度、硬度提高。第二阶段:GP2区周围的弹性应变区增大,对位错运动的阻力增加,故使合金的硬度进一步提高。第三阶段:过渡相θ/与基体间的界面上存在着位错环,形成局部共格,从而使应变场减小,对位错的阻力减小,故合金的硬度开始下降。第四阶段:θ相与基体的共格应变消失,故θ相的析出导致合金软化。当θ相的质点聚集长大后,强度和硬度进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