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 原 虫
Plasmodium,
malaria parasites
? 疟原虫有 130余种,对宿主有较
严格的选择性,通常一种疟原虫
只寄生于一种宿主。
? 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 4种
? 人疟原虫感染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称为 疟疾 ( malaria)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
人 (脊椎动物宿主) 蚊 (媒介宿主)
肝细胞
内发育
红细胞
内发育
胃内配
子生殖
胃壁孢
子生殖
间日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
? 人体内发育阶段
– 红细胞外期( 肝细胞内发育)
TS
子孢子
(蚊) BS
红外期裂殖体
休眠子
红外期
裂殖子
子孢子 红外期裂殖体 裂殖子
(蚊) (肝细胞)
间日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
? 人体内发育阶段
– 红细胞内期 (红细胞内发育)
红外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
进行无性的裂体增殖循环和有
性体形成
环状体 (ring form)
大滋养体 (trophozoite)
裂殖体 (schizont)
红内期裂殖子 (merozoite)
配子体 (雌、雄 ) (gametocyte)
间日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
? 人体内发育阶段
– 红细胞内期
? 四种疟原虫红内期各期形态特点
? 疟色素( malarial pigment)的形成
? 被寄生红细胞的变化
血红蛋
白消化
珠蛋白 氨基酸 合成原虫蛋白
血红素 高铁血红素 疟色素
间日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
? 蚊体内发育阶段
– 蚊虫能否被疟原虫感染取决于下列因素
? 蚊虫种类,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
? 配子体的发育程度, 成熟配子体 30-60天感染力强
? 配子体的雌、雄比例, ( 8,1)
? 配子体的数量, ( >0.01%)
? 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 温度、湿度等)
上述因素造成了疟疾流行的地域性分布和季节性消长
间日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
? 蚊体内发育阶段
– 配子生殖 (胃腔内 )
– 孢子生殖 (胃壁上 )
雄配子体
雌配子体
雄配子
雌配子
合子
合子 动合子 囊合子 (卵囊 )
子孢子 子孢子
(唾腺 )
四种人疟原虫生活史主要不同点
红外期 红内期
种类
发育时间 裂殖子数
外周血
虫态
红细胞
变化
红细胞
选择
发育周期
25 ℃
蚊体内
发育时间
间日
疟原虫
8 天 1- 1,2 万 各期
涨大,薛
氏点
幼稚
红细胞
48h 9 天
恶性
疟原虫
6 天 4 万 R,G 期
缩小、茂
氏点
无选择 36- 48h 1 1- 12 天
三日
疟原虫
11 天 - 各期
缩小、齐
氏点
衰老
红细胞
72h 15- 21 天
卵形
疟原虫
9 天 1,5 万 各期
红细胞变
形,薛氏

幼稚
红细胞
48h 15 天
总结间日疟原虫生活史特点










肝细胞内发育
( 红细胞外期 )
红细胞内发育
( 红细胞内期 )
胃内发育
( 配子生殖 )
胃壁上发育
( 孢子生殖 )
子孢子
配子体
疟疾的发病机理与表现
? 潜伏期
– 从疟原虫感染到疟疾症状出现的一段时间
– 发热阈值, 引起疟疾发作的最低原虫数 /mm3血液
? P.v 10-15至 200-500/mm3
? P.f 500-1300/mm3
? P.m 140/mm3
– 潜伏期时间
? P.v 12天(长潜伏期虫株 11月)
? P.f 6-27天(平均 11天)
? P.m 20-28天(最长达 39天以上)
疟疾的发病机理与表现
? 疟疾的发作、再燃与复发
–疟疾发作
典型发作过程
发作机制, 与红内期疟原虫裂体增殖周期有关
冷 (寒颤 ) 热 (发热 ) 汗 (出汗退热 ) 间歇
疟疾的发病机理与表现
疟疾的再燃与复发
? 隐匿期, 由于带虫免疫( premunition)
的产生,进入 隐匿期
? 疟疾发作停止后一段时间,在没有重
复感染的情况下,又出现了再次疟疾
发作,称“临床复发”(包括再燃和
复发)
? 再燃 —— 血液内残余的少量疟原虫抗
原变异后再次繁殖起来引起的疟疾再次
发作。
? 复发 —— 肝细胞内迟发性子孢子发育
繁殖后引起的疟疾再次发作。
? 再燃与复发的机制
疟疾的发病机理与表现
疟疾的发病机理与表现
? 疟疾的其他临床表现
– 贫血, 疟原虫破坏受染红细胞,自身免疫因素等
引起 。
– 脾肿大, 巨噬细胞增多,高度充血,早期较软,
反复发作变硬。
? 发病 3~ 4天后可触及
– 疟性肾病, 由抗原 — 抗体复合物引起,P.m.常见
疟疾的发病机理与表现
? 凶险型疟疾
–脑 型, 头痛、昏迷、抽搐等
–超高热型, 发热高达 42℃
– 厥冷型, 皮肤湿冷,体温下降,血
压下降
–胃肠型, 呕吐、腹泻等
疟疾的发病机理与表现
? 输血性疟疾, 输入含疟原虫的血液引
起。特点是潜伏期短,只有红内期,治
愈后不复发
? 先天性疟疾, 通过胎盘而感染。出生
后 3~ 5周发病,临床症状不典型,贫血、
黄疸明显,肝脾肿大,预后差。
疟疾的诊断
? 流行病学协诊 (传播季节与发病季节)
? 病原学检查
– 厚、薄血膜法,取末梢血涂片、固定,染色、
镜检。
– 采血时间,P.v.发作后数小时至 10余小时,P.f.发
作开始时
? 免疫学检查
– 检测相应抗原、抗体
疟 疾 的 流 行
? 传染源, 周围血内含配子体的病人和带虫者(原虫
血症 P.v.4天后,P.f.7~11天后)
? 传播媒介, 按蚊(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
蚊、大劣按蚊)
? 易感人群, 儿童、外来人口
? 自然因素, 温度 20~ 30℃,雨量充沛的季节,多
流行于夏秋季
? 社会因素, 经济条件、生活习惯、文化素质等
疟 疾 的 防 治
? 治疗病人、防蚊、灭蚊
– 氯喹, 可杀灭红内期裂殖体(控制症状)
– 伯氨喹啉, 杀红外期和红内期配子体(抗复发)
– 乙胺嘧啶, 抑制蚊体内疟原虫孢子生殖 (阻断传播 )
– 青蒿素, 用于对氯喹有抗性的虫株
? 疟疾疫苗的研制
人体寄生的四种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红外期发育的研究
? Shortt&Garnham(1948)持续性红外期学说
– Garnham(1967)基于上学说修改为休眠学说
– 1975年 WHO正式否定 持续性红外期学说
? Moshkovsky(1973)提出 两型子孢子学说
? 速发型子孢子( tachysporozoite,TS)
? 迟发型子孢子( bradysporozoite,BS)
? Lysenko(1977)提出 子孢子多态学说
? Krotoski(1980-1986)发现肝细胞内 休眠子
(hypnozoite)
– 休眠子形态特点,2.9-7.0μm,膜较厚,单核,胞质淡,
有泡状物
间日疟病人肝组织切片(示红外期裂殖体)
裂殖子的超微结构
? 顶端复合体 (侵袭细胞器)
– 类锥体 (conoid)
– 极环 (polar ring)
– 棒状体 (rhoptry)
– 微线体 (microneme)
– 膜下微管
? 球形体、线粒体、内
质网、核蛋白体等
? 细胞核
裂殖子超微结构
(电镜图)
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过程
– 裂殖子粘附红细
胞表面
– 红细胞变形
– 侵入红细胞
– 封口
全过程约需 10-15分钟



























环状体
大滋养体
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恶性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疟疾热型与红内期发育的关系
时 间





发热阈值
时 间





发热阈值
再 燃
复 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