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
------长江大学城建学院
§ 1 交通方式、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
一、交通方式的选择
机动车交通
按交通工具分,非机动车交通
步行交通
住宅区的交通特征:生活性特征
第六讲 通 路
二、交通组织与路网布置
人车分行
交通组织方式,人车混行
人车共存
人车分行
1928年在美国新开发的住宅计划中提出了“雷德朋”
式 的完全人车分流系统,1933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雷德朋
( Radburn,NJ)小镇规划中首次采用并实施:
在同一平面上行人和机动车有各自的流线,
在人、车发生冲突的地方设置简易立交。
这种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较好的解决了私人小汽车和
人行的矛盾,在私人小汽车较多的国家和地区广为采用。
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式是指机动车交
通和人行交通共同使用同一套路网。
机动车和行人在同一道路断面中通行。
这也是最常见的居住区交通组织方式,这种方式在私
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合,特别对一些居
民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为主的城市更为适用,我国目
前大多数城市基本都采用这种方式。
人车混行
人车共存
在不威胁行人、自行车的通行及沿街住户
生活活动的范围内,允许汽车通行的道路。
这种道路系统更加强调人性化的环境设计,认为人车不
是对立的,而应是共存的,将交通空间与生活空间作为一个
整体。
措施:城市过境交通和 与居住区无关车辆不进入居住区内
部,并对街道的设施采用多弯线型、缩小车行宽度、不同的
路面铺砌、路障、驼峰以及各种交通管制手段。
居住区交通与路网规划原则
1、顺而不畅,保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
2、分级布置,逐级衔接。
3、因地制宜,使住宅区的路网布局合理、建设经济
4、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
5、空间结构整合化
6、避免影响城市交通
§ 2 道路类型, 分级与宽度
居住区级道路
居住小区级道路
居住组团级道路
宅间小路
住宅区道路
居住区级道路
此道路是整个居住区内的主干道,是居住
区与城市道路相衔接的中介性道路。居住区一
级道路的最小红线宽度不宜小于 20m,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 20~30m(平原);
15~20m(山地)。
居住区级道路多采用一块板形式,采用混行
方式时,车行道宽度不小于 9m.
居住小区级道路
此道路是居住小区的主路,沟通小区内外联
系。其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 10~14m.
在采暖区,居住区二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
路)不小于 14m.
在非采暖区,居住区二级道路(居住小区级
道路)不小于 10m.
车行道宽度在 5~ 8米,即两辆车可以对开。
且多采用一块板的断面形式,人行道宽度为
1,5~ 2米。
居住组团级道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即从主路分支出来通向住宅组团内部的
道路。
组团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 10
米(采暖区)或 8米(非采暖区),车行
道宽度为 3~ 5米,如用地有条件可设
1,5~ 2米宽的人行道。
宅间小路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
是道路系统的末梢。
宅间小路最好以 3米为宜,一般宽度不小
于 2.6米。(为什么)
道路规划设计的技术规定
( 1)关于出入口
1.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主要车行道至少要有两个方向的
对外出入口 ;
2.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
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 500米;
3.机动车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小于 150米 ;
4.人行出入口不大于 80米 ;
5.沿街建筑物长度大于 160米时,应设不小于 4m× 4m的
消防车道 ;
6.当建筑物长度大于 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
7.居住区、居住小区车行道与城市级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
角不小于 75° ;
8.尽端式道路
长度不大于 120m,并应设面积不小于 12m× 12m的回车场 ;
9.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
10.道路纵坡、最大纵坡坡长
第七章 设 施
§ 1 公共服务设施
类型 主要设施 性质
商业 超市、菜市场、百货商场、旅店、银行、邮电局 盈利性
教育 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普通中学 公益性
文化运动 文化馆、会所、运动场、活动站 盈利性公益性
医护 门诊所、卫生站、医院 公益性
社区 社区活动中心、物业管理公司、街道办事处 公益性
§ 2 户外场地设施
§ 3 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一、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一般为:
居住区级 800~ 1000m
居住小区级 400~ 500m
居住组团级 150~ 200m
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并要考虑职工
上下班的走向。
3.如为独立的工矿居住区或地处市郊的居住区,则应在考虑
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保持居住区的安宁。
4.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
二、规划布置方式 (分级布置)
1.第一级(居住区级)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
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医院、街道办事处、
派出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民服务的结构。
规划布置,一般宜相对集中布置,以形成居住区中
心,居住区中心主要由文化商业服务设施组成。
2.第二级(居住小区级)
主要包括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物业管理、会
所、幼托、中小学等。
一般相对集中布置,以形成居住小区的生活服务中
心,生活服务设施一般可布置在小区的中心地段或小
区的主要出入口。中小学的布置一般应设在居住区或
小区的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僻静的地段,不宜在交
通频繁的城市干道或铁路干线附近布置,应与住宅保
持一定的距离,可与其他一些不怕吵闹的公共服务设
施相邻布置。
3.第三级(居住组团级)
主要包括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服
务站、小商店等。
这些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有些可设在住宅底层,
也可将他们独立设置。最主要是幼托的布置,应该在
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单独地段上,幼托建筑层数以
一二层为宜,独立设置。
第八章 户外环境景观
§ 1 软质景观
绿化用地, 住宅区公共绿地
宅间宅旁绿地
道路绿地
专用绿地
居住区公共绿地
居住区公共绿地
居住区公共绿地
道路绿地


绿

§ 2 硬质景观
复习
1.居住区由哪些用地组成?各项用地的面积该如
何计算?
2.居住区、小区、组团的人口一般为多少?
3.居住区规划结构有几种基本方式?
4.住宅组合有几种基本方式?其优缺点是什么?
5.居住区、小区、组团应配备哪些公共服务设施?
其合理服务半径是多少?
6.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布置要求和方式有哪些?
7.小学、幼托的规划要求是什么?
8.住宅间距(山墙、日照)的最小值要求是什么?
9.居住区道路如何分级?各级道路的宽度有何规定?
10.居住区道路规划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1.小区道路布置形式有几种?
12.小区规划设计中节约用地的方法有哪些?
13.住宅组合中考虑日照、通风、防噪声的措施有
哪些?
14.如何创造高质量的居住区生活环境?
15.居住区技术经济指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