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耦合器件 (CCD)
CCD
ICCD
? 简介
电荷为信号
基本功能,电荷的存储和转移
工作过程, 产生、存储、传输和检测
两类:电荷包在半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界
面传播( SCCD);电荷包存储在离表面一
定深度的体内,体内传播( BCCD)
? CCD类型:
? 表面沟道 CCD( SCCD):电荷包存储在半
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界面,并沿界面传输;
? 体沟道 CCD( BCCD):电荷包存储在离半
导体表面一定深度的体内,并在半导体体
内沿一定方向传输。
? 工作过程:电荷的产生、存储、传输&检
测。
? CCD应用的分类:
在电子计算机或数字系统中信息存贮与处理
摄像装置
主要特性:
? 1.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少,启动快,寿命长
? 2.光谱相应范围宽
? 3.灵敏度高
? 4.暗电流小,监测噪音低
? 5.动态响应范围宽
? 6.分辨率高
? 7.与微光像增强器级联,低照度下可采集信号
? 8.有抗过度曝光性能
? 电荷存储
基本单元是 MOS
图 5-14
图 5-15
图 5-16
图 5-17
表面势、势阱
栅电极 G 氧化层
P型半导体 耗尽区 反型层
uG>uthuG<uthuG=0
? 构成 CCD的基本单元是 MOS(金属-氧化
物-半导体)结构。当栅极 G施加正偏压
UG之前( UG=0),P型半导体中的空穴
(多数载流子)的分布是均匀的;当栅极
电压加正向偏压( UG<Uth)后,空穴被排
斥,产生耗尽区,偏压继续增加,耗尽区
进一步向半导体内延伸;当 UG>Uth时,半导
体与绝缘体界面上的电势(表面势 ФS)变
得如此之高,以至于将半导体体内的电子
(少数载流子)吸引导表面,形成电荷浓
度极高的极薄反型层,反型层电荷的存在
说明了 MOS结构具有存储电荷的功能。
ФS
UG
P型硅杂质浓度
Nd=1021m-3
反型层电荷
QINV=0
1.0V
1.4V
Uth= 2.2V
3.0V 表面势与栅极电压的关系
ФS
QINV
dox=0.1um
dox=0.2um
UG=15V
UG=10V
表面势与反型层电荷密度的关系
曲线的直线
特性好,说
明两者有着
良好的反比
例线性关系。
可以“势阱”
的概念来解
释。
u0 10V 10V
UG=5V
UG=10V
UG=15V
空势阱 填充 1/3势阱 全满势阱
电子被加有栅极电压的 MOS结构吸引到势能最低
的氧化层与半导体地交界面处。
MOS电容存储信号电荷的容量为,Q=Cox?UG?A
电荷耦合
假定开始有一些电荷存储在偏压为 20V的第二个电
极下面的势阱里,其他电极上均加有大于阈值得
较低电压(例如 2V)。设 a图为零时刻,经过一段
时间后,各电极的电压发生变化,第二个电极仍
保持 10V,第三个电极上的电压由 2V变为 10V,因
这两个电极靠的很近(几个微米),它们各自的
对应势阱将合并在一起。原来在第二个电极下的
电荷变为这两个电极下势阱所共有。如图 b& c。
若此后第二个电极上的电压由 10V变为 2V,第三
个电极电压仍为 10V,则共有的电荷转移到第三个
电极下的势阱中,如图 e。由此可见,深势阱及电
荷包向右移动了一个位置。
2V 10V 2V 2V
a
存有电荷
的势阱
b
2V 10V
2V
10V 2V 2V 10V 10V 2V
2V
10V
2V 10V 2V 2V 2V 10V 2V
c
d e
f
Ф1
Ф2
Ф3
? 通过将一定规则变化的电压加到 CCD各电极上,
电极下的电荷包就能沿半导体表面按一定方向移
动。通常把 CCD电极分为几组,并施加同样的时
钟脉冲。如图 f,为三相时钟脉冲,此种 CCD称为
三相 CCD。
? CCD电极间隙必须很小,否则被电极间的势垒所
间隔。
? 产生完全耦合条件的最大间隙一般由具体电极结
构,表面态密度等因素决定。间隙长度应小于
3um。
? 以电子为信号电荷的 CCD称为 N型沟道 CCD(工
作频率高),而以空穴为信号电荷的 CCD称为 P型
沟道 CCD。
电荷的注入&检测
电荷的注入
( 1)光注入
当光照射 CCD硅片时,在栅极附近的半导体
体内产生电子空穴对,其多数载流子被栅
极电压排开,少数载流子则被收集在势阱
中形成信号电荷。它有可分为正面照射式
&背面照射式。其光注入电荷,材料的
量子效

入射光的光
子流速率
0ATqQ eonIP ?? ?
光敏电
压的受
光面积
U+ U+
势垒
P-Si
背面照射式光注入
( 2)电注入,CCD通过输入结构对信号电压或电流进行采样,
将信号电压或电流转换为信号电荷 。
?电流注入法
ID
uIN
uID
N+
IG Ф1Ф2 Ф3 Ф2
P
ID为源极,IG为栅极,而 Ф2
为漏极,当它工作在饱和
区时,输入栅下沟道电流
为:
? ? 22 UUUCLWI IGIN
G
s ???? ?
经过 Tc时间注入后,其信号电荷量为:
? ? cIGIN
G
s TUUU
C
L
WQ 2
2 ???? ?
ID IG
Ф2 Ф1
Ф3 Ф2
Ф3
Ф1
N+
P-Si
?电压注入法
与电流注入法类似,
但输入栅极 IG加与
Ф2同位相的选通脉
冲,在选通脉冲作
用下,电荷被注入
到第一个转移栅极
Ф2下的势阱里,直
到阱的电位与 N+区
的电位相等时,注
入电荷才停止。往
下一级转移前,由
于选通脉冲的终止,
IG的势垒把 Ф2&
N+的势阱分开。
电荷注入量与时钟脉
冲频率无关。
电荷的检测
信号电荷在转移过程中与时钟脉冲无任何
电容耦合,而在输出端需选择适当地输出
电路减小时钟脉冲容性的馈入输出电路的
程度。
( 1)电流输出:如图 a。
由反向偏置二极管收集信号电荷来控制 A点电位的变化,
直流偏置的输出栅极 OG用来使漏扩散&时钟脉冲之间
退耦,由于二极管反向偏置,形成一个深陷落信号电荷
的势阱,转移到 Ф2电极下的电荷包越过输出栅极,流入
到身势阱中。
UD
RD
Rg
A
OGФ1 Ф2
放大
P-Si
图 a
N+
OGФ1 Ф2
浮置扩散 T
1(复位管)
T2(放大管)
Rg
UDD
(2)浮置扩散放大器输出:如图 b.
图 b
复位管在 Ф2
下的势阱未
形成前,在
RG端加复位
脉冲,使复
位管导通,
把浮置扩散
区剩余电荷
抽走,复位
到 UDD,而当
电荷到来时,
复位管截止,
由浮置扩散
区收集的信
号电荷来控
制放大管栅
极电位变化。
( 3)浮置栅放大器输出:如下图。
浮栅
T2
UDD
Ф1Ф3 Ф2 Ф1Ф3 Ф2 Ф3
T2的栅极不是直接与信号电荷的转移沟道相连接,而是
与沟道上面的浮置栅相连。当信号电荷转移到浮置栅下
面的沟道时,在浮置栅上感应出镜像电荷,以此来控制
T2的栅极电位。
CCD的特性参数
1、转移效率&转移损失率
转移效率:一次转移后,到达下一个势阱中
的电荷与原来势阱中的电荷之比。
? ?
? ?01 Q
tQ???
转移损失率:
?? ?? 1
ε(t)
Q(0)/C
影响电荷转移效率
的主要因素为界面
态对电荷的俘获。
为此,常采用“胖
零”工作模式,即
让“零信号”也有
一定的电荷。
2、工作频率 f
( 1)下限:为避免由于热产生的少数载流子
对注入信号的干扰,注入电荷从一个电极
转移到另一个电极所用的时间必须小于少
数载流子的平均寿命,对于三相 CCD,t 为:
t=T/3=1/3f,故,f>1/3ζ。
( 2)上限:当工作频率升高时,若电荷本身
从一个电极转移到另一个电极所需的时间
大于驱动脉冲使其转移地时间 T/3,那么信号
电荷跟不上驱动脉冲的变化,使转移效率
大大降低。故 t≤T/3,即 f ≤1/3t。
ε(t)
驱动脉冲频率 f
5V
10V
ε
驱动脉冲频率 f
实测三相多晶硅 N沟道
SCCD的关系曲线
10MHz
电荷耦合摄像器件( ICCD)
1、工作原理
利用光学成像系统将景物图像成在 CCD地像
敏面上。像敏面将照在每一像敏面的图像
照度信号转变为少数载流子数密度信号存
储于像敏单元( MOS电容)中,然后,再
转移到 CCD的移位寄存器(转移电极下的
势阱)中,在驱动脉冲的作用下顺序地移
出器件,成为视频信号。
2、类型
( 1)线型 CCD摄像器件
? 单沟道线型 ICCD
? 双沟道线型 ICCD
( 2)面阵 ICCD
? 帧转移面阵 ICCD
? 隔列转移型面阵 ICCD
? 线转移型面阵 ICCD
它们的结构原理见课本 P126_128
ICCD的基本特性参数
( 1)光电转换特性
良好,光电转换因子可达到 99.7%。
( 2)光谱响应
ICCD常采用背面照射的受光方式,采用硅衬
底的 ICCD,其光谱响应范围为 0.4~1.1um,
平均量子效率为 25%,绝对响应为
0.1~0.2A*W-1。
(3)动态范围:由势阱的最大电荷存储量与噪
声电荷量之比决定。
( 4)噪声:电荷注入噪声;电荷量变化引起的噪声
(转移噪声)&检测时产生的噪声(输出噪声)。
( 5)暗电流
产生的主要原因:
? 耗尽的硅衬底中电子自价带至导带的本征跃迁;
? 少数载流子在中性体内的扩散;
? 来自 SiO2表面(硅中缺陷&杂质数目)引起的暗
电流;
? Si-SiO2界面表面的晶体缺陷&玷污等;
? 温度,温度越高,暗电流越大。
( 6)分辨力
MTF MTF
2856K白炽光源 单色光源
频率 频率
作 业
? 1.CCD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解释它的特性参
数。
? 2.ICCD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预 习
? 了解变像管和像增强管原理与性能参数
? 了解光调制器件(电光、声光和磁光器件)
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