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难点、学时
一、概述
(一)酶的定义 (二)分类及命名
(三)酶工程的研究内容 (四)催化特性
二、酶作用原理
三、酶的生产及分离纯化
四、酶分子修饰
五、酶的固定化
六、酶反应器
七、酶的应用及发展展望
1,要点
酶的定义、酶工程的研究内容、酶的催化特性、酶的
作用原理、分离纯化、化学修饰、固定化、在环境污染治
理中的应用及展望
2、重点
作用原理、分离纯化、固定化
3、学时
7学时










(一)酶的定义
生物体内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特殊蛋白质和 RNA。
( 二)分类及命名
1、分类: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解酶、异构酶、
连接酶或合成酶
2、命名:
(1)习惯命名法,
根据其催化底物来命名;
根据所催化反应的性质来命名;
结合上述两个原则来命名;
有时在这些命名基础上加上酶的来源或其它特点。




(2)国际系统命名法
国际酶学--四位数字编号系统
第一位:表大类; 第二位:表亚类;
第三位:表亚亚类; 第四位:表在亚亚类的序号
系统名称包括底物名称、构型、反应性质,最后加一个
酶字。
例如:
习惯名称,谷丙转氨酶
系统名称,丙氨酸,?-酮戊二酸氨基转移酶
酶催化的反应,
谷氨酸 + 丙酮酸 ?? ?-酮戊二酸 + 丙氨酸




(三)酶工程的研究内容
酶工程:是利用酶的催化作用进行物质转化的技术,
是将酶学理论与化工技术结合而形成的新技术。其主
要任务是:通过预先设计,经过人工操作控制而获得
大量所需的酶,并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发挥出最大的催
化功能;目的是为我们提供产品或以特定的功能为我
们服务。
1、生产 2、分离纯化
3、酶分子修饰 4、酶的固定化
5、酶反应动力学 6、酶反应器
7、酶的应用




(四)酶的催化特性
1,催化效率高
2、专一性强
3、催化条件温和
4、酶活性可调
5、对环境条件敏感




(一)酶是生物催化剂
活化能( J/mol):在一定温度下一摩尔底物全部进入
活化状态所需要的自由能。
酶能大大降低活化能,增加活化分子。
(二)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中间产物学说







在酶催化的反应中,第一步是酶与底物形成
酶-底物中间复合物。当底物分子在酶作用下
发生化学变化后,中间复合物再分解成产物和
酶。
E + S ==== E-S ??? P + E
许多实验事实证明了 E- S复合物的存在。 E
- S复合物形成的速率与酶和底物的性质有关。














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络合物的方式(理论)
(1)锁钥假说 (lock and key hypothesis):
认为整个酶分子的天然构象是具有刚性结构的,酶
表面具有特定的形状。酶与底物的结合如同一把钥匙对
一把锁一样
(2)诱导契合假说( induced– fit hypothesis),
该学说认为酶表面并没有一种与底物互补的固定形
状,而只是由于底物的诱导才形成了互补形状,
1、米-门方程的提出(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米氏方程
1913年,德国化学家 Michaelis和 Menten根据中
间产物学说对酶促反映的动力学进行研究,推导出
了表示整个反应中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关系的著名
公式,称为米氏方程。
V=
V m a x [ S ]
K m + [ S ]
Km — 米氏常数
Vmax — 最大反应速度
? 米氏方程的推导:







假设:
1)忽略p的逆反应,
也即在初速度期间;
2)底物浓度远远大于
酶的浓度;
3)反应处于稳态,即
中间产物生成和分解
的速度相等。
2、关于米-门方程的讨论
1)酶初速度和底物浓度的关系为一双曲线;
2) [E]<<[S]<<Km时,可用 [So]表示 [S];
3)当 V=Vmax,V与 [S]无关,与 [Eo]成正比;
4) k3<<k2时,Km=Ks,可表示酶与底物结合紧密程度;
5) k3--酶的每个活性部位在单位时间内,催化底物起
反应的分子数,又叫转换系数,简称 T.N.。







3,Km与 Vmax的意义
1) 米氏常数是酶反应处于动态平衡,即稳态时的平衡
常数。是 V =1/2 Vmax时的底物浓度,故又称半速度常
数。
( 1) Km值是酶的特征常数之一,只与酶性质有关,而
与酶浓度无关。不同的酶,Km值不同。
( 2)如果一个酶有几种底物,则对每一种底物,各有
一个特定的 Km值。
( 3)同一种酶的几种底物中,Km值最小的底物一般
称为该酶的最适底物或天然底物。
2) 最大酶反应速率 rp,max=k3 CEt 。它表示了当全部的酶
都成复合物状态时的反应速率。














4,Km与 Vmax的测定
测定 Km和 V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 Lineweaver–
Burk的作图法 — 双倒数作图法。
1 Km 1 1
??? = ?? ? ??? + ??
V Vmax [S] Vmax
取米氏方程式的倒数形式:
-4 -2 0 2 4 6 8 10
0.0
0.2
0.4
0.6
0.8
1.0
1/[S ](1/ m m ol,L
-1
)
1/v
1/Vmax
斜率 =Km/Vmax
-1/Km







(二)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1,pH;
2、温度;
3、酶浓度;
4、抑制剂的影响
不可逆抑制与可逆抑制的区分
1)竞争性抑制; 2)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3)反竞争抑制; 4)底物抑制
5、底物的浓度







(一)酶的生产
1.对酶源的要求
2.微生物作为酶的优势
3.对酶生产菌的要求
(二)酶的分离纯化
1.酶提取
2.酶分离纯化的沉淀技术
3.酶分离纯化的层析技术
4.酶分离纯化的电泳技术











(一)酶的生产
1.对酶源的要求
1)酶含量丰富
2)提取、纯化方便











2.微生物作为酶的优势
1)易得到所需的酶类
2)易获得高产菌株
3)生产成本低
4)微生物生长周期短
5)生产易管理
6)提高微生物产酶能力的途径较多
7)可提高酶产量或改造酶
(一)酶的生产三










3.对酶生产菌的要求
1)不是致病菌,也不产毒素
2)不易变异退化,不易感染噬菌体
3)产酶量高,而且最好产生胞外酶
4)原料廉价,周期短,易培养











(一)酶的生产
(二)酶的分离纯化
酶的分离提纯可分为四个要点:
酶源选材
匀浆方法
分离步骤
结晶方法
酶的分离提纯涉及的理论与技术:
酶主要是蛋白质
酶具有催化功能











酶分离提纯步骤如下:三










半匀浆
选材 提取液
粗酶
制品
精制
细胞器 纯酶 酶结晶
抽取或
分散
亲 和
分离法 少量酶
分离方法
结晶法
1.酶提取
定义:是将酶从生物组织或细胞中以溶解
状态释放出来的过程,以供进一步从中分离纯
化出所需的酶。
1)组织及细胞的破碎
( 1)物理法(包括机械法)
( 2)化学法
( 3)酶解法
2)酶的提取
原理 ——— 相似相溶
常用方法:
( 1)酸、碱、盐溶液提取
( 2)有机溶液提取











2.酶分离纯化的沉淀技术
1)盐析 ——— 溶解度的差异
盐溶-低浓度的中性盐可增加电解质类物质的溶解度;
盐析-当盐浓度继续增加时,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降低而析出。
( 1)基本原理
a.减弱了蛋白质的水合程度
b.中和了蛋白质电荷,使静电荷减少
蛋白质的溶解度与溶液中的离子强度遵守 Cohn方程:











2
2
1
lg
ii
s
ZcI
IKS
??
?? ?
( 2)影响因素
a.蛋白质的浓度
b.介质的 pH
c.温度
d.盐类型











2.酶分离纯化的沉淀技术
2.酶分离纯化的沉淀技术
2) PEG沉淀法 ——— 溶解度的差异
( 1)基本原理
空间排阻学说,PEG分子在溶液中形成网状
结构,与溶液中的蛋白质分子发生空间排挤作
用,从而使蛋白质分子凝聚而沉淀下来。
PEG沉淀蛋白质的过程遵循下列方程:











cxfS s ????lg
( 2)影响因素
a,蛋白质的分子质量 —— 大,沉降好
b,蛋白质浓度
c,pH值
d,离子强度
e,温度
f,PEG聚合度











2.酶分离纯化的沉淀技术
3)有机溶剂沉淀法 —— 溶解度的差异
( 1)基本原理
a.介质的介电常数下降,增强静电作用力
b.降低水合程度
( 2)常用方式
a.分级沉淀有用的蛋白质
b.杂蛋白质变性
( 3)缺点 —— 易使酶变性,低温操作











2.酶分离纯化的沉淀技术
4)等电点沉淀法 —— 溶解度的差异
蛋白质在等电点(p I)处,净电荷为 0,易于沉淀。
5)热变性沉淀法 —— 热稳定性的差异
可用其他辅助因子、底物等方法,使目的酶的热变
性温度提高。











2.酶分离纯化的沉淀技术
3.酶分离纯化的层析技术
层析分离 —— 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
物理化学性质 {分子的大小和形状、分子极
性、吸附力、分子亲和力和分配系数} 的不
同,使各组分的分布程度不同而达到分离。











1)凝胶过滤层析 —— 分子大小和形状的差异
( 1)基本原理
如图 2- 32所示,酶液中各组分按相对分子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
先后流出层析柱,从而实现分离纯化。
( 2)优点
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分离范围广,回收率高,层析柱可反复
使用,无需再生处理,可分段分离。
( 3)常用的凝胶
交联葡聚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
3.酶分离纯化的层析技术三










2)离子交换层析 —— 电荷性质的差异
它利用离子交换剂上可解离基团对各种离子的亲
和力不同而进行分离。
( 1)基本原理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不同蛋白质由于其 pI不同,
在同一种 pH值介质中电离状况不同,分子所带电
荷种类和数量就不同,与离子交换剂的静电吸附能
力也不同。通过吸附和改变离子强度或 pH值解吸
洗脱,可使蛋白质依据其静电吸附能力由弱到强的
顺序而分离开来。











3.酶分离纯化的层析技术
( 2)洗脱方法
a.梯度洗脱
b.阶段洗脱
3.酶分离纯化的层析技术三










3.酶分离纯化的层析技术
3)亲和层析 —— 亲和力的差异
( 1)基本原理
利用配基与酶结合能力而将目的酶分离出来。










化 PEESSE ?? ??? ???
( 2)载体
a.应具有均一、坚实、多孔的网状结构
b.亲水
c.具有可活化和改变的化学基团
d.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交联琼脂糖凝胶











3.酶分离纯化的层析技术
(3)配基
a.配基与酶的亲和力
b.配基与载体的结合方式
引入手臂可避免配基在载体上密度太大而造成的空
间障碍。
W-氨烷基化合物











3.酶分离纯化的层析技术
4)高效液相色谱
( 1) 基本原理
用检测器检出,由收集器收集同一色谱的目的酶。
HPLC的优点:
分辨率高;快速,整个分离过程仅几十分钟;灵敏
度高;一根术可分析多个样品,而无需重新填装柱。











3.酶分离纯化的层析技术
4.酶分离纯化的电泳技术











电泳 — 带电物质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向着与其电荷
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区带电泳 —— 样品溶液在一惰性支持物上进行电泳
的过程。电泳后,不同的蛋白质组成被分离形成带状
区间。区带的位置可用专一蛋白质染料染色显示,有
些也可利用伴有颜色变化的酶催化反应来显示。
1)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1)基本原理
a.蛋白质的静电荷
b.蛋白质的分子大小
( 2)分类











4.酶分离纯化的电泳技术
a 连续凝胶电泳
b 不连续凝胶电泳
c 浓度梯度凝胶电泳
d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a,连续凝胶电泳
采用相同浓度的单体和交联剂,用相同 pH值和相同
浓度的缓冲溶液制备成连续均匀的凝胶,然后在同一
条件下进行电泳。
按分子大小和净电荷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迁移率,
从而彼此分开。











4.酶分离纯化的电泳技术
b.不连续凝胶电泳
是指凝胶孔径大小、缓冲液成分及 pH均为不连续的,
并在电场中形成不连续的电位梯度,从而使样品浓缩
成一个极窄的起始区带。
可提高分辨率的三个物理效应:
浓缩效应;分子筛效应;电荷效应
组成:
由上至下分别为:样品凝胶;浓缩凝胶;分离凝胶











4.酶分离纯化的电泳技术
c.浓度梯度凝胶电泳
聚丙烯酰胺浓度由上至下形成由低到高的
连续梯度,其内部孔径也逐渐减小。
适用于测定蛋白质的分子质量











4.酶分离纯化的电泳技术
d.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
加入 1%~2%的 SDS制备而成。
SDS- PAGE主要用于测定蛋白质的分子质量。
基本原理:
SDS- 蛋白质复合物中 SDS含有大量阴离子,从而
掩盖 了蛋白质之间原来的电荷的 差异 ;而且蛋白质构
象发生改变变成 椭圆形,短轴为 18埃左右,长轴与蛋
白质分子质量成正比 --- SDS- 蛋白质复合物的 迁
移率 不再受其原在电荷和分子形状的影响,而只决定
于 蛋白质的分子质量 。











4.酶分离纯化的电泳技术
2)等电聚焦
( 1)基本原理
带有电荷的蛋白质分子可在电场中泳动,
其电泳迁移率随其所带电荷不同而彼此不同。
等电聚焦是在电解槽中放入载体两性电解
质,当通以直流电时,便形成一个由阳极到阴
极逐步增加的p H梯度,而蛋白质则移动并聚
焦于 pI处。











4.酶分离纯化的电泳技术
( 2)目的
a.分离纯化酶
b.测定 pI
( 3) 载体两性电解质
—— 是具在p H梯度的物质,是由多种氨基与羧基比
例不同的多氨基多羧酸的混合物构成的。











4.酶分离纯化的电泳技术
理想载体两性电解质具有的条件:
a.在 pI处必须有足够的缓冲能力,以使 pH梯度稳定;
b.在 pI处必须有足够的电导;
c.分子质量要小;
d.化学组成应不同于被分离物质;
e.应不与被分离物质发生反应或使之变性。











4.酶分离纯化的电泳技术
(一)问题的提出
1、定义
2、修饰目的
3、修饰方法
4、现在进行的工作
(二)酶分子的化学修饰
(三)生物酶工程







(一)问题的提出
1、定义
——— 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分子 结构 发生某些 改变,从
而改变酶的某些 特性和功能的过程。 利用的是,结构
决定功能” 。
2、修饰目的
1)提高酶活力; 2)增强稳定性;
3)环境可改变; 4)改变最适 pH或 T;
5)改变酶的特异性; 6)改变催化类型;
7)提高反应效率。







3.修饰方法
1)金属离子置换修饰;
2)大分子结合修饰;
3)肽链有限水解修饰;
4)酶蛋白侧链基团修饰;
5)氨基酸置换修饰;
6)物理修饰。







(一)问题的提出
4.现在进行的工作
1)设法使酶的活性结构加固;
2)通过化学修饰或酶法修饰改变酶的活性;
3)设法消除免疫性或抗原性以利于医疗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1.定义
化学修饰 —— 通过 化学手段 将某些 化学物质或基团
结合 到 酶分子 上,以改变酶的物理化学性质,达到 改
变 酶的 催化性质 的目的。
—— 是指通过 主链 的 剪接切割 和 侧链 的 化学修饰
对酶分子进行改造,其 目的 在于 改变 酶的一些 性质,
创造 出天然酶不具备的某些 优良性状, 扩大 酶的 应用
以达到 较高的经济效益 。
它主要是利用修饰剂所具有的各类化学基团的特
性,直接或经一定活化步骤与酶分子的某种氨基酸残
基产生化学反应,从而改造酶的结构和功能。







(二)酶分子的化学修饰
2.修饰常用的方法
1) 部分 水解 酶的非活性 主链 ;
2)对活性部位或非活性部位以外的 侧链基团 进行 共
价修饰 ;
3)辅酶因子的 置换 。
3,常用的修饰剂
1) 酰化试剂; 2)烷化剂;
3)形成酯和酰胺的试剂; 4)氧化还原试剂;
5)亲电子试剂







(二)酶分子的化学修饰
4.修饰时的注意事项
1)对 修饰剂 的要求 —— 分子质量大、生物相容性和水
溶性好、反应基团多、半衰期长;
2)对 酶性质 的了解 —— 活性部位、最适条件、侧链基
团的化学性质以及反应活性;
3) 反应条件 的选择 —— 酶稳定的条件
5.修饰后酶催化活性的改变
如表 2- 13







(二)酶分子的化学修饰
1.性质
—— 分子水平上的生物修饰
2.概念
重组 DNA技术 —— 是在分子水平上,把某种生物的
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细胞之中,并在新细胞中扩增
和表达。
生物酶工程 —— 又称高级酶工程,它是酶学和以基
因重组技术为主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最理想的酶改造方法。







(三)生物酶工程
3.生物酶工程的主要内容(如图 2- 48)
1)克隆酶;
2)突变酶;
3)新酶。
4、生物酶工程的发展分支 —— 酶的蛋白质工程
1)定义 —— 是通过 结构基因 的改造达到 修饰蛋白质分子结构,
从而改变该蛋白质的性能甚至创造出自然界中尚未发现的新蛋
白质的目的。
2)与基因工程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 —— 蛋白质工程在基因工程上发展起来的;
区别 —— 基因工程:解决的是 酶大量生产 的问题;
蛋白质工程:完全 符合要求 的酶







(三)生物酶工程
(一)概述
1.Idea的提出
2.基本概念
(二)固定化方法
1.吸附法;
2,包埋法;
3,结合法;
(三)固定化法对酶的影响





(一)概述
1,Idea的提出
1)酶的稳定性差;
2) 难回收;
3)难分离纯化(产物与酶)。
2.基本概念
酶的固定化 —— 将酶与水不溶性的载体结合,制备固
定化酶的过程。
固定化酶 —— 固定在载体上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
行催化反应的酶。
固定化酶的 原料 —— 纯酶、结合在死细胞或细胞碎片
的酶或酶系(固定化菌体)





1.吸附法
—— 利用各种固体吸附剂将酶或含酶菌体吸
附在其表面上而使酶固定化的方法
常用吸附剂 —— 活性炭、氧化铝、硅藻土、
多孔陶瓷、多孔玻璃、硅胶、羟基磷灰石。
特点 —— 操作简单、条件温和、不会使酶失
活;结合力弱、易脱落。





(二)固定化方法
吸附法
包埋法
结合法
分类
2、包埋法
—— 将酶或含酶菌体包埋在各种多孔载体
中,使酶固定。
载体 —— 琼脂、琼脂糖、海藻酸钠等。





(二)固定化方法
凝胶包埋法
半透膜包埋法
分类
根据载体
材料和方法
1)凝胶包埋法
—— 将酶或含酶菌体包埋在各种凝胶内部的微孔中,制成一定
形状的固定化酶或固定化菌体,大多数为球状或片状。
常用凝胶 —— 天然凝胶(琼脂凝胶、角叉菜胶、明胶等)和合
成凝胶(聚丙烯酰胶凝胶、光交联树脂)
2)半透膜包埋法
—— 是指将酶包埋在由各种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小球内,制成
固定化酶。
常用半透膜 —— 聚酰胺膜、火棉胶膜等。
微胶囊 —— 半透膜包埋法制成的固定化酶小球,直径一般只
有几微米至几百微米。
特点 —— 仅适用于底物和产物为小分子物质的酶的固定化。
(二)固定化方法





3.结合法
—— 选择适宜的载体,使之与通过共价键和离子键与
酶结合在一起的固定化方法。
分类(结合键不同):离子键结合法、共价键结合法
1)离子键结合
—— 通过离子键使酶与载体结合的固定化方法。
载体 —— 不溶于水的离子交换剂
特点 —— 制备操作简单,活力损失较少,但使用时一
定要严格控制好 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





(二)固定化方法
2)共价键结合
—— 通过共价键使酶与载体结合的固定化方法
载体 —— 纤维素、琼脂糖凝胶、葡聚糖凝胶、甲壳
质、氨基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醇共聚物。
载体活化 —— 借助于某种方法,在载体上引进某
一活泼基团。其方法有:重氮法、叠氮法、溴化氰法、
烷化法等。
能形成共价键的基团(酶分子) —— 氨基、羧基、
巯基、酚基和咪唑基等。
(二)固定化方法





各种固定化方法的比较:见表 2- 14
固定化的注意事项:
固定化前 —— 对酶性质的了解、方法的选择、
条件的控制。
固定化后 —— 测定酶的活力、研究反应最适条件、
考察酶稳定性





(二)固定化方法
1) 酶活力回收率 变化
—— 是指固定化酶所保留下来的酶的活力与游离
酶在固定化之前的酶活力之比。 多数下降
2)底物专一性变化 —— 对分子质量大的活性下降
3)反应的最适 pH值变化 —— 不同程度变化
4)反应的最适温度变化 —— 高
5)米-门常数变化 —— 多数偏大
6)最大反应速度的变化 —— 大多相同





(二)固定化法对酶的影响
(一)类型
(二)设计要求






(一)类型
1、酶反应器 —— 以酶为催化剂进行反应所需要的设备,
是使生物工程技术转化为产业的关键技术。六




器 2、类型
间歇反应器
固定床反应器
循环反应器
流化床反应器
连续搅拌-超滤式反应器
连续搅拌式反应器( CSTR)
3、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
1)催化剂的形状和大小
2)催化剂的机械强度和密度
3)反应操作的要求
4)对付杂菌污染的措施
5)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类型
6)底物的性质
7)催化剂的再生、更换的难易
8)反应器内液体的塔存量与催化剂表面积之比
9)传质特性
10)反应器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






(一)类型
(二)酶反应器的设计要求
1、基本原则 —— 通用和简单
2、设计目标
1)容积生产率高
2)反应条件易控制
3)耗能低
4)污染少
5)加工简便,易行,投资低






(一)酶的应用
1、酶获得广泛应用的原因
2、应用的主要领域
3、酶用于污染治理的优缺点
(二)酶工程的发展展望
1,现状
2、发展展望











(一)酶的应用
1、酶获得广泛应用的原因
1)酶的催化效率高;
2)可催化广泛的化学反应;
3)酶源多;
4)酶可被修饰改造。











2、应用的主要领域
1)食品工业;
2)去污剂;
3)医学领域;
4)分析领域;
5)化工生产;
6)废物处理











(一)酶的应用
3、酶用于污染治理的优缺点
1)优点
a.能处理难以生物降解的化合物;
b.高、低浓度废水均适用;
c.经修饰后其作用范围相对较广;
d.过程控制较简便。
2)缺点
成本较高











(一)酶的应用
(二)酶工程的发展展望
1、现状
生产酶制剂 20多种,在食品、轻化工及医药工
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国外相比不容乐观。特别是在以下领域:高
产菌株的培育、酶制剂的制备工艺、提高产品质
量。











2、发展展望
1)生物传感器
2)多酶反应器的研究
3)酶的改造和新酶的开发
4)酶的分离提纯技术
5)酶的应用领域的扩展和生产工艺的改进
(二)酶工程的发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