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S
3S/YNNU
Dr.WJL
遥感原理与方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 RS的发展概况和趋势,掌握 RS
的基本原理和有关基础理论,熟悉 RS在国民经
济各部门的应用,并初步具备解决 RS技术实际
应用基本问题的能力。
R
S
3S/YNNU
Dr.WJL
主要参考教材
1 梅安新等编著 .《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7月
主要参考书目
1.闾国楷等编著 . 《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 5
月(第二版)
2. 仇肇锐等编著 . 《遥感应用技术》,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
版社, 1998年 10月
3.孙家柄等著 .《遥感原理、方法和应用》,测绘出版社,
1997年 6月
4.章孝灿等编著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浙江大学出版社
, 1997年 9月
5.周成虎等编著 .遥感影像地学理解与分析,科学出版社,
1999年 12月
R
S
3S/YNNU
Dr.WJL
遥感原理与方法
? 第 一章 遥感概述
? 第二章 遥感的物理基础
? 第三章 遥感图象获取原理
? 第四章 航空遥感和航空像片
? 第五章 航天遥感和卫星图像
? 第六章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 第七章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 第八章 遥感图像的计算机解译
? 第九章 遥感技术应用实例
目
录
R
S
3S/YNNU
Dr.WJL
1 遥感的基本概念
2 遥感技术系统
3 遥感的类型
4 遥感的特点
5 遥感技术的发展简史
6 中国遥感事业的发展
Chapter 1 绪论
7 21世纪遥感技术体系的发趋势
R
S
3S/YNNU
Dr.WJL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观测综
合性技术。
? 遥感一词的英文为 Remote Sensing,意思是
遥远的感知。 60年代由美国人 Evelyn Pruitt
提出。
? 通常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1 遥感的基本概念
R
S
3S/YNNU
Dr.WJL
?狭义理解, 遥感是指从不同高度的平台( Platform
)上,使用各种传感器( 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
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 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
综合技术。
?广义理解, 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 (声波、地震波 )等的探
测。
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地震波等的探
测被划为物探 (物理探测 )的范畴。因而,只有电磁波
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R
S
3S/YNNU
Dr.WJL
传感器 :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
各种光学、无线电仪器),如扫描仪、雷达、摄
影机、摄像机、辐射计等。
遥感平台 : 装载传感器的工具或设备,主要
有地面平台 (如遥感车、手提平台、地面观测台
等 )、空中平台 (如飞机、气球、其他航空器等 )
、空间平台 (如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
间实验室、航天飞机等 )
R
S
3S/YNNU
Dr.WJL
?遥测 (Telemetry)是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
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分接触测量和
非接触测量。
?遥控 (RemoteControl)是指远距离控制目标物
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R
S
3S/YNNU
Dr.WJL
( 1)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主要解决获取地球表层信息的手段问题,
它包括传感器的设计与制造,传感器的扫描姿态,数据
传输以及原始数据的预处理等。
(2)遥感理论
遥感理论的主要任务是将数据(传感器所提供的可
测参数值)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即可被人类理解的关于
地球表层的某种物理的、几何的、生物学的及化学的参
数。
(3)遥感应用
遥感应用的任务是将信息转变为知识,所谓知识是
对地球表层系统的物理过程及内在变化规律的认识和表
达。遥感应用的特点是必须将由遥感手段获取的信息与
母学科知识紧密结合,才能对地球表层系统的现状作出
正确的描述,对它的发展作出准确的判断
遥感的基本内容
R
S
3S/YNNU
Dr.WJL
遥感 技术 ??
根据电磁波理论,不与目标物接触
,从远处用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物的
电磁波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
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及目标物相互
间的关系的综合技术系统。
2 遥感技术系统
R
S
3S/YNNU
Dr.WJL
传感器
能量来源
大气层
地物
接收系统
数字化分析
可视化分析
终极用户
R
S
3S/YNNU
Dr.WJL
R
S
3S/YNNU
Dr.WJL
信息获取: 传感器接收到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记录在数
字磁介质或胶片上。胶片是由人或回收舱送至地面回收,而数
字磁介质上记录的信息则可通过卫星上的微波天线传输给地面
的卫星接收站。
信息纪录与传输: 地面站接收到遥感卫星发送来的数字信息
,记录在高密度的磁介质上 (如高密度磁带 HDDDT或光盘等 ),
并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卫星姿态校正、
投影变换等,再转换为用户可使用的通用数据格式,或转换成模
拟信号 (记录在胶片上 ),才能被用户使用。
信息处理: 地面站或用户还可根据需要进行精校正处理和专
题信息处理、分类等。
信息应用: 遥感获取信息的目的是应用。这项工作由各专业
人员按不同的应用目的进行。
信息源: 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
,这是遥感的信息源
R
S
3S/YNNU
Dr.WJL
( 1)按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 :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
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 ;
航空遥感 :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气球
等 ;
航天遥感 :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
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 ;
航宇遥感 :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月系统外
的目标的探测。
3 遥感的类型
R
S
3S/YNNU
Dr.WJL
(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 :探测波段在 0.05一 0.38μm之间 ;
可见光遥感 :探测波段在 0.38一 0.76μm之间 ;
红外遥感 :探测波段在 0.76一 1000μm之间 ;
微波遥感 :探测波段在 1mm一 1m之间 ;
多波段遥感 :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
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R
S
3S/YNNU
Dr.WJL
可见光 ·反射
红外遥感
热红外遥感 微波遥感
太阳 目标物 目标物 雷达
反射率
热辐射
(温度,辐射率 )
微波辐射
后向散射
系数
太阳光的反射
遥感器
a b
a
目标物的辐射
b
波长
0.5μm
3μm 10μm
紫外 可见光 反射红外 热红外 微波
0.4μm 0.7μm
1mm
0.3μm 0.9μm
14μm
1mm 30cm
摄影机
探测元件
微波
遥感器
遥感器
电磁波光谱
光谱辐射亮度
辐射源
目标物
根
据
波
段
把
遥
感
划
分
为
3
种
类
型
R
S
3S/YNNU
Dr.WJL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
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值量 ;被动遥感
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
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见下图 )
( 3)按工作方式分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R
S
3S/YNNU
Dr.WJL
被动传感器
主动传感器
太阳
折射
后向回波
?微波
反射
热量发射
散射
直接辐射
反射回来的波
?近红外
云层
主动遥感与被动遥感区别?
云层
热辐射波
?热红外
R
S
3S/YNNU
Dr.WJL
Passive Sensors Active Sensors
R
S
3S/YNNU
Dr.WJL
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
前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
(数字或模拟 )图像 ;后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
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R
S
3S/YNNU
Dr.WJL
( 4)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
从大的研究领域可分为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
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 ;
从具体应用领域可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
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
、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及灾害遥感、军事
遥感等,还可以划分为更细的研究对象进行各种专题
应用。
R
S
3S/YNNU
Dr.WJL
( 1)遥感范围大,可实施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 2)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
(时效性)
(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
的特点
( 4)经济效益高,用途十分广泛
( 5)遥感技术的局限性
4 遥感的特点
R
S
3S/YNNU
Dr.WJL
(1)无纪录的地面遥感阶段 (1608-1838年 )
1608年,汉斯 ·李波尔赛制造了世界第一架望远镜,
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放大倍数 3倍的科学望远镜,从而
为观测远距离目标开辟了先河。但望远镜观测不能把观
测到的事物用图像的方式记录下来。
(2) 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 (1839-1857)
对探测目标的记录与成像始于摄影技术的发明,并与
望远镜相结合发展为远距离摄影。 1839年,达盖尔
(Daguame)发表了他和尼普斯 (Niepce)拍摄的照 ,第一次
成功地把拍摄到事物形象地记录在胶片上。 1849年,法国
人艾米 ·劳塞达特 (Aime Laussedat)制定了摄影测量计划,
成为有目的有记录的地面遥感发展阶段的标志。
5 遥感的发展简史
R
S
3S/YNNU
Dr.WJL
(3)航空摄影遥感阶段 (1858-1956年 )
1858年, G·F·陶纳乔 (GaspardFelixTournachon)用系留气球拍摄
了法国巴黎的 "鸟瞰 "像片。
1860年, J·W·布莱克 (Jmes Wallace Black)与 S·金 (Sam King)乘气
球升空至 603M成功地拍摄了美国波士顿 (Boston)市的照片 .
1903年, J·纽布朗纳 (Julius Nenbmnner)设计了一种捆绑在飞鸽身
上的微型相机。这些试验性的空间摄影,为后来的实用化航空摄影
遥感打下了基础。
同年, W·莱特和 O.莱特 (Wilbour Wright & Orvilke Wright)发明
了飞机,才真正地促进了航空遥感向实用化的迈进。
此外,还有人用风等拍摄空中照片 .
1909年, W·莱特在意大利的森托塞尔上空用飞机进行了空中摄影
;1913年,利比亚班加西 (Bangashi)油田测量就应用航空摄影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摄影成了军事侦察的重要手段,并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1924年,彩色胶片的出现 .
1935年彩色胶片投入市场初期 ,为后来的航空遥感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朝,德、英等国就充分认识到空中侦察和航空
摄影的重要 军事价值,并在侦察敌方军事态势、部署军事行动等
方面收到了实际效果。
R
S
3S/YNNU
Dr.WJL
二战中,微波雷达的出现及红外技术应用于军事侦察,使遥感
探测的电磁波谱段得到了扩展。
二战及其以后,出版了一些著作,对航空遥感的方法和理论进
行了总结。如 1941年 A·J·厄德莱 (Eardey)的《航空像片 :应用与判读
》、 J·W·巴格莱 (Bagley)的《航空摄影与航空测量》等。前者讨论
了航空像片的地质学应用及某些地物,包括植被的物征。后者则侧
重于航空测量的方法探讨。
与此同时,人才培养与专业学术刊物的出版也是这一时期的特
点。美国在大学中开设了航空摄影与像片判读的课程 ;国际地理学
会于 1949年设立了航空像片应用专业委员会。 1945年,美国创刊了
《摄影测量工程》杂志 (1975年改为《摄影测量工程与遥感》,现
已成为国际著名的遥感专业刊物之一 )。这些均对遥感发展成为独
立的学科在理论方法上作了充分的准备,奠定了基础。
R
S
3S/YNNU
Dr.WJL
(4) 航天遥感阶段 (1957-)
1957年 10月 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
着人类从空间观测地球和探索宇宙奥秘进大了新的纪元。 1959年 9
月美国发射的 “先驱者 2号 ”探测器拍摄了地球云图,同年 10月苏联
的《月球 3号 “航天器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真正从航天器上对地
球进行长期观测是从 1960年美国发射 TIROS-lO和 NOAA-1 太阳同
步气象卫星开始的。从此,航天遥感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航空
遥感仍继续发展。
?1972年 ERTS-1(地球资源技术卫星 [美 ])发射(后改名为 Landsat-1
) (地球资源技术卫星 [美 ];),装有 MSS(多光谱扫描器 )传感器,分
辨率 79米标志着遥感进入新阶段
?1982年 Landsat-4发射,装有 TM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 30米
?1986年 SPOT-1发射,装有 PAN和 XS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 10米
?1991ERS-1发射,装有 SAR
?1995年 RADARSAT发射,装有 SAR
?1999年 IKNOS发射,分辨率提高到 1米
?2000年清华 1号发射,三波段相机, 40米分辨率
R
S
3S/YNNU
Dr.WJL
Within hours President Eisenhower
was viewing the first images
First TIROS-1
Image
April 1, 1960
R
S
3S/YNNU
Dr.WJL
On April 1, 1960 the
first U.S. weather
satellite was launched
from Cape Canaveral,
FL
R
S
3S/YNNU
Dr.WJL
这一时期遥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遥感平台方面 :除航空遥感已成业务化外,航天平台也已成系列
, 20世纪已有 5000余颗人造卫星升空。有飞出太阳系的 "旅行者 "1号
、 2号等宇航平台 ;也有以空间轨道卫星为主的航天平台,包括载人空
间站、空间实验室、返回式卫星,还有往返于空间与地面间的航天飞
机 (Spaceshuttle)。在空间轨道卫星中,有地球同步卫星、太阳同步卫
星,还有一些低轨和高轨卫星。有综合目标的较大型卫星,也有专题
目标明确的小卫星群。不同高度、不同用途的卫星构成了对地球和宇
宙空间的多度角、多周期观测。
传感器方面 :探测的波段范围不断延伸,波段的分割愈来愈精细
,从单一谱段向多谱段发展。成像光谱技术的出现把感测波段从数百
测目标的电磁波特性更全面地反映出目标物的性质,它使本来在宽波
段遥感中不可探测的物质被探测出来。成像雷达所获取的信息也向多
频率、多角度、多极化、多分辨率的方向发展。激光测距与遥感成像
的结合使得三维实时成像成为可能 ;各种传感器空间分辨率的提高,
特别是像 IKONOS这样 lm级高空间分辨率航天图像的出现,使航天遥
感与航空遥感的界线变得模糊 ;数字成像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摄
影与扫描成像的界线。此外,多种探测技术的集成日趋成熟,如雷达
、多光谱成像与激光测高、 GPSO的集成可以同时取得经纬度坐标和
地面高程数据,用于实时测图,并且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集成度将
更高。
R
S
3S/YNNU
Dr.WJL
遥感信息处理方面 :在摄影成像、胶片记录的年代,光学处理和光电子学
影像处理起着主导的作用。随着数字成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迅速
发展。众多的传感器和日益增长的大量探测数据使得信息处理更为重要。光
存贮器的发展,使 "信息爆炸 "问题有所缓解。上容量、高速度计算机与功能
强大的专业图像处理软件的结合成为主流, PCI、 ERDAS、 ENVI、 ER-
APPER和 IDRISI等商品化软件已为广大用户所熟知。这些软件本身也在不断
完善以适应遥感技术的发展,如可以读取多种数据格式,设置专门模块处理
雷达图像,具有三维显示、贯穿飞行等功能,并与多种 GIS软件和数据库兼容
。在信息提取、模式识别等方面也不 "引人相邻学科的信息处理方法,丰富了
遥感图像处理容 ,如分形理论、小波变换、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逐步融入人
的知识,使信息处理更趋智能化 ;为适应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和雷达图像处理的
要求,除了在光谱分类方面改善图像处理方法之外,结构信息的处理和多源
遥感数据及遥感与非遥感数据的融合也得到重视和发屡。
总之,遥感信息的处理,在全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面有
了很的发展。今后遥感信息的处理将是制约遥感发展的关键之一。
遥感应用方面 :经过近 30多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的
各个领域,对于推动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环境的改善和国防建设起到重大
作用。
在外层空间探测方面,由遥感观测到的全球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及
影响、全球沙漠化、绿波 (指植被 )推移 ,海洋冰山漂流等的动态变化现象己经引
起人们广泛的重视 ;海洋渔业、海上交通、海洋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中,遥感都
已成为重要角色。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草场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水
资源的调查和农作物的估产都缺 OGPS为全球定位系统创。
R
S
3S/YNNU
Dr.WJL
20世纪 30年代 ,于个别城市进行过航空摄影 ,20世纪 50年代开始系统
的航空摄影,主要应用于地形图的制图、更新,在铁路、地质、林业
等领域的调查、勘测、制图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20世纪 70年代以来,遥感事业有了长足进步。航空摄影测绘已迸
人业务化阶段,全国范围内的地形图更新已普遍采用航空摄影测量,
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不同目标的航空专题遥感试验及应用研究,特别
在利用航空平台进行各种新型传感器试验和系统集成试验研究方面,
取得了成效。我国已经成功地研 了多种传感器。其中,成像光谱仪和
微波传感器备受关注。在研制新型传感器的同时,还注意到把其中几
种传感器组合为集成探测系统,如把航空摄影扫描、成像光谱仪、合
成孔径侧视雷达分别与激光高度计、 GPS集成,可以同时获得可见光
波段、近红外波段或雷达影像,及空间定位、高程数据等三维信息。
又如把合成孔径侧视雷达与 GPS集成,用于水灾灾情实时动态监测,
在抗洪救灾中发挥了作用。
6 中国遥感事业的发展
R
S
3S/YNNU
Dr.WJL
自 1970年 4月 24日发射 “东方红 1号 ”人造卫星以后,相继发射了
数十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太阳同步的 “风云 l号 ”(FY-lA, lE)
和地球同步轨道的 “风云 2号 ”(FY-2A,2B)的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的
发射与回收,使我国开展宇宙探测、通讯、科学实验、气象观测等
研究有了自己的信息源, 1999年 10月 14日中国 -巴西地球资源遥感卫
星 CBERS-1的成功发射,使我国拥有了自己的资源卫星, “北斗 1,2”
定位导航卫星及 "清华 1号 "小卫星的成功发射,丰富了我国卫星的类
型。
1986年我国建成了遥感卫星地面站,逐步形成了接收
美国 Iandsat、法国 SPOT、加拿大 RADARSAT和中国 -巴
西 CBERS等 7颗遥感卫星数据的能力。
数十个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气象卫星接收站,可以接
收地球同步 (静止轨道 )和太阳同步 (极轨 )气象卫星数据。
在遥感信息获取方面
在图像信息处理方面
在遥感应用方面
R
S
3S/YNNU
Dr.WJL
(1)多分辨率传感器并存
不同的应用目的需要不同的分辨率。经三、四十
年的发展表明高分辨率的图象,如1米分辨率的IKONOS
,可以会有较快的发展,这是由于小卫星技术日趋成
熟,发射成本越来越低,它在军事侦察与城市测绘方
面有独突的作用(见图8),就民用而言,它有可能逐
步发展为一种产业。另一方面低空间分辨,例如1km 分
辨率的NOAA 系列,Seawief 系列,以及MODIS 系列,
将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因为实践表明这种尺度较适合
于全球变化的研究。
7 21 世纪遥感技术体系的发趋势
R
S
3S/YNNU
Dr.WJL
(2)多波段、多角度及多极化遥感同时并用
四十年的遥感实践表明遥感技术系统基本上还只是处在实验
研究阶段,除NOAA 气象卫星系列进入了业务运行范畴,其他遥
感系统还只处在数据获取方法,遥感应用效果等方面的试验研究
阶段,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知识的积累都有积极的作用。例如
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人们追求高空间分辨率及高光谱分辨率,很
快人们就设计出成象光谱仪,并多次进行飞行实验,所谓高光谱
。就是在0.4μm-2.5μm 之间设置了多达2 百多个波段,每一
波段通道很窄,只有几个到十几个毫微米nm。因此传感器在提供
图象的同时,对每一个象元可提供一条几乎是连续的光谱曲线。
人们期望这条近乎连续的光谱典线可以极大地提高对地物的判别
,但实践表明,除了地物特有的具有标志性的吸收波段外,比如
叶绿素在0.625μm,液态水在1.9 及1.4μm 有强烈的吸收谷,
其他地方仍然存在同物异普现象。事实上对于非吸收波段,其反
射强度受多种因素干扰,尤其是混合象元的存在及地物二向性反
射特性的干扰。
R
S
3S/YNNU
Dr.WJL
高光谱只是在一些特定的问题上显示出某些优越性,比如
便于滤除土壤背景干扰能较正确地估算出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
量等以及在地质上对岩性识别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外,其他方面还
达不到人们的期望值,另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所谓的 “数据爆炸
与信息饥渴 ”矛盾十分显著,据NASA 的统计,到目前为止遥感所
积累的关于地球表层的图象数据中只有不到5%的数据被使用过
,有的数据自获取后便存入档案,无人问津,这是什么原因呢?
长期以来采集数据的手段太单一,只依靠像TM-类的多波段近垂
直视获取地表信息的方式,这种方有用信息被压抑,也就是说人
们过于强调了遥感应用,长期以来缺乏遥感的基础理论研究,人
们应该从电磁波与地物相互作用的机理出发去探讨获取地表信息
的新方法,由于九十年代在遥感基础理论方面的进展,人们已逐
渐认识到多角度遥感,多极化数据等加入会使有关地物的,物理
的,几何的,生物学的参数便于反演,因此二十一世纪的遥感将
是多种获取方式逢勃发的时代。
R
S
3S/YNNU
Dr.WJL
(3)Rs、GPS 与GIS 的有机结合构成集成系统
遥感数据本质上是一种空间数据,如果失去了它的空间定位。
也许便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数值,以往遥感数据的定位需要提供星体
的空间定位,通过人机对话找出图象与图形的同名点。并通过复杂
的几何纠正算法才能获得象元的空间定位,GPS 出现以后可以使遥
感数据空间定位问题大大地简化,GPS 是 “全球定位系统 ”的简称,
它有24-36 颗定时星体所组成的一个卫星网,对地球表面任一点,
只要同时获得三颗以上GPS 星的信号便可根据星体的轨道参数立刻
算得该点在地球表面的三维定位数据(经度、纬度及高度)GPS 星
的轨道高度都在20000km 以上,属于高轨卫星,相比之下,任何资
源环境卫星都处在低轨高度,因此只要在星体上装上GPS 接收器,
便可对遥感图象直接进行精确定位,GPS 不仅使遥感图象定位问题
大为简化,而且GPS 信号本身可以提供全球同步大气层结廓线,这
是一个最新的热门话题,其原理简述如下:
R
S
3S/YNNU
Dr.WJL
在低层二、三百公里高度上,发射一组低轨卫星,构成网
。这些低轨卫星同时接收来自GPS 量的信号。当这些信号穿越
大气层时,(如图10 所示)则由于大气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将
使电磁波在大气中发生折射。使被接收的信息提前或滞后。通
过确定其定位误差可以反推出大气温度与湿度廊线。这种算法
的精度当然与低轨卫星网的设计及空间密度有关。据估计在全
球范围内可以获得几千条大气层结廓线。其可贵之处在于 “同
步 ”,其难点在于对低层大气温度,湿度的反演精度还难以满
足实用需要。
毫无疑问,二十一世纪的遥感数据将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
。另一方面为了使用户能方便地获得这些数据。并按照自身的
需要自由地处理这些海量数据并与已有的数据及其他传统据从
中获益,最为可行的方法便是发展网络GIS。
所以RS、GPS 与GIS 的有机结合是使遥感具活力的关键问
题。
R
S
3S/YNNU
Dr.WJL
(1) 多波段遥感
(2) 多极化遥感
(3) 相位差遥感
(4) 多角度遥感
(5) 多时相遥感
(6) 多象元信息综合遥感
至此我们可以概括为六种获取地表信息的遥感手段
R
S
3S/YNNU
Dr.WJL
目前
空间分辨率: 1m(最近 0.67m)(美国军方 15cm)
光谱分辨率: 5~6nm(美国高光谱 600多通道)
温度分辨率: 0.1~0.3K
时间分辨率: (重复周期) 1~3天
R
S
3S/YNNU
Dr.WJL
遥感理论体系及其关键问题
遥感的发展历史充其量不过四十年与物理学、数学、天
文学、地学的发历史相比,这只是一瞬间。遥感本身是一门新
兴的交叉学科,它基于经典物理学、数学、地学,大气科学,
海洋学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由于这些学科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
严格理论体系,那么遥感还需要发展自身的理论体系吗?答案
是肯定的。为什么?
R
S
3S/YNNU
Dr.WJL
4.1 寻找适合遥感对象的数学物理学规律
遥感凭借着电磁波实现了不接触物体 而达到获得物体状态参数的目的,
因而电磁波与物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对遥 感来说是基础性的重要课题,然
而这也是一个至今仍没有被人完全解决的 复杂问题,以可见光——近红外
波段遥感为例,我们依靠地物对太阳短波 辐射的反射特性来了解地物的物
理特性,化学特性甚至生物学特性,在经 典物理学中,只解决了光滑介面
对电磁波的反射,折射定律,对于粗糙表 面,经典物理学中只引入了漫反
射概念,即所谓绝对的粗糙面,它在自然界中是很少遇见的,几乎99%以
上的目标都是既非光滑又非完全粗糙,是 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一般粗糙面,
那么这种一般粗糙面在反射外来辐射时有 无规律可遵呢?它服从何种规律
的呢?这是经典物理学中所回避的,而遥 感中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这
是定量遥感所必须跨越的障碍,应该说植 被冠层(枝、干、花、果、茎、
叶的综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是十分复杂 的。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人们已经
发展了几何光学模型,辐射传输模型,M -C 模拟模型以及新近兴起的三
维真实模拟模型去描述,离散植被,连续 植被及一般植被对太阳短波辐射
的反射在2π空间中的分布规律。 至于植被对微波辐射的反射,需要用另
外一套理论去描述,总体上说有两种不同 出发点,一种完全从麦克斯电磁
理论出发去求解麦克斯的方程组一般称之 为波解析理论,另一种从能量守
衡出发,解辐射传输方程,不过由于极化 效应不可忽略,此时面对的是矢
量辐射传输方程,它比标量辐射传输方程要复杂得多。
R
S
3S/YNNU
Dr.WJL
对于热辐射问题经典物理学中确定了普朗克定律,用它描述
黑体的热辐射亮度与黑体物理温度,电磁波长之间的函数关系,
对于非黑体,则靠引入比辐射率概念加以表述,研究表明物体的
比辐射率可以通过理论计算,亦可通过实验测量获得,虽然比辐
射率是靠两个物理量之比来定义,但是它是物体固有的物理特性,
所有关于热辐射的讨论在经典物理学中均以目标为均匀等温平面
体为前提条件,然而遥感中所遇到的陆面目标,90%以上属于非
同温混合象元。于是非同温混合象元的热辐射亮度在2π空间中的
分布有无规律可循?遵循何种规律?以及传感器所测得的辐射亮
度与混合象元的结构,温度分布有何关系等问题,需要遥感科学
家去回答。
凡如此种种说明,经典物理学所讨论的对象,往往被限定在
某个范围内,在某种实验室条件下,获得关于目标一般物理特性
的知识,然而遥感的对象在自然界,不仅目标复杂,而且环境多
变,因此往往需要把经典物理学中的定律进一步推广到复杂目标
及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新的物理学规律,否则遥感将失去其稳
固的基础。
R
S
3S/YNNU
Dr.WJL
4.2 混合象元的信息分解与融合
由于遥感获得的信息是以象元为基础的面状信息,
它与传统意义上的点状测量有本质上的区别。那么我
们能不能把遥感所获得的面状信息看成是象元内点状
信息的某种加权和呢?
答案是否定的。例如一个物体的温度可以视为是
对该物体内能的某种度量,也可以说成是该物体分子
平均动能的一种度量,然而当我们段定一个混合象元
是由几个不同温度的黑体所组成,此时混合象元本身
已不是黑体了。因为混合象元本身作为一个整体已不
服从普朗克黑体定律了,如果非要给这个混合象元一
个平均温度值的活,那也只能是该混合象元热辐射亮
度值的某种等效亮度温度而已,它已不具备温度原有
的物理意义。
R
S
3S/YNNU
Dr.WJL
又比如当混合象元是由数个朗伯体构成时,该混合象元也不
再是朗伯体,因为一般三维物体在外来光照条件下,可形成阴影,
各组分间亦存在多次散射,由此产生如下问题。
(1)如何理解混合象元测量值的物理含意?它与组分对应量
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这就是混合象元的信息分解。
(2)当象元尺度发生变化时,不同尺度所对应的同一物理量
之间该发生何种关联呢?这也就是我们所称的混合象元信息的尺
度融问题
除此以外,还有由于物理原因而造成遥感测得的物理量与传
统意义下的物理量,其内涵上的差别,例如遥感依靠热辐射,测
得物体表面几微米内的 “皮肤 ”温度,与传统意义下物体的体温度
是有区别的,例如传统的海面温度是指海表0.5 米或1 米深一层
水面的平均温度而使用分裂窗测得的海面温度是真正的 “皮肤 ”温
度,在水面几微米一薄层水面内存在着一个强烈的温度梯度。这
个梯度的大小与海面风速,贴水层气温和含水量以及深层水温有
密切的关系。换言之,皮肤温度与传统的海面平均温度之差是随
环境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的,如何处理这个差值是一个还未被解决
的难题,但它对全球变化研究至关重要。
R
S
3S/YNNU
Dr.WJL
4.3 建模与反演
装置在星体上的传感器,它的可测参数一般为电磁
波的属性参数。也就是电磁辐射强度,偏振度,位相差
等,而我们的目的是要从这些可测参数中获得有关目标
的物理的,地理的,化学的,甚至生物学的状态参数,
所以在可测参数与目标状态参数间建立某种函数关系是
实现目标参数反演的关键一步我们称它为建模。
建模的方法大体上有两种,一种基于大量实验数据
基础上,应用统计方法归纳而成一般称它为统计模型,
另一种是基础已知的物理规律基础上,通过演绎而获得
解析表达式。一般称它为解析模型,这两种模型各有其
自身的优缺点,统计模型比较简单,便于反演但物理机
R
S
3S/YNNU
Dr.WJL
制不清,适用性受实验条件限制,而解析模型,物
理机制较清楚,适用性较强,便于误差传播分析,
但公式一般较复杂,不便于反演。
建模与反演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建模是指就某
种物理过程,建立与之对应的数学方程或议程组的
问题,而反演就好像是解方程或解方程组的问题,
显然建立方程与解方程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而又密
切相关的问题。所谓反演就是基于模型知识基础上,
依据可测参数值去反推目标的实时状态参数,要实
现反演一般需要获得足够的信息量,数学语言可表
达为独立方程数必须等于或大于未知参数数目。
R
S
3S/YNNU
Dr.WJL
4.4 大气效应纠正与大气参数反演
介于目标与传感器之间的大气是电磁波媒体的
必经之路,大气对遥感信号将施加影响。对之种影
响,对这种影响的修正方法称之为大气效应纠正,
大气效应概括起来有两类,一个为吸收,另一个为
散射。
大气效应纠正及大气参数反演是实现地表参数反
演所必须跨越的障碍,它已成为定量遥感理论的重
要组成部分。
R
S
3S/YNNU
Dr.WJL
遥感发展前沿——卫星及小卫星
R
S
3S/YNNU
Dr.WJL
卫星的发展:大型、综合化与微小型
专业化 的融合
? EOS- AM1、 PM1、 ENVISAT 大型平台
特点:价高、周期长、风险大
? “快、好、省 ”— 微小卫星的准则
-卫星进入寻常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
-卫星成为发展中国家进入空间的捷径
R
S
3S/YNNU
Dr.WJL
IRSA CAS
2002.5.4发射
R
S
3S/YNNU
Dr.WJL
关于卫星的分类
大卫星 (>1000kg) TERRA ,AQUA 多遥感器
ADEOS 能力综合
ENVISAT 价格高
CBERS
中卫星 (500-1000kg) LightSAR (960kg) 单一遥感器
多模式
小卫星 (100-500kg) LEWIS(385kg) (高光谱)
EO-1(425kg) (高光谱)
Early Bird (>300kg) (高分辩)
Quick Bird
Orbview-4 (~200kg) (高分辨+高光谱)
微卫星 (<100kg) SunSAT
TMSAT
清华-1
纳卫星 (1-10kg)
R
S
3S/YNNU
Dr.WJL
IRSA CAS
欧洲空间局( ESA)的环境卫星
ENVISAT
全球变暖
臭氧破坏
厄尔尼诺
世界森林
海面上升
大气污染
自然灾害
R
S
3S/YNNU
Dr.WJL
微小卫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进入空间
的捷径,泰国、马来西亚、韩国、阿尔及利亚、
尼日利亚、土耳其、越南等均已有所行动。
- 清华-1已在轨运行
泰国TM-SAT
英、新合作Uo12
韩国KOMSAT
- DMC计划正在行动
- 小卫星也正向着高分辨率、全 天候、组成星座的方
向发展。
地震预报卫星、雷达卫星、高光谱卫星和 2.5m-1m高
分辨
率
卫星均在酝酿中。
R
S
3S/YNNU
Dr.WJL
清华
--
1
图像
R
S
3S/YNNU
Dr.WJL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