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教案
教学原则:本课程的教学要注意贯彻下列教学原则:
1、贯彻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 在各部分的教学中,必须阐明国家的有关政策,使学生深刻理解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意义,自觉地促进汉语规范化,促进现代汉语健康地发展。
2、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在各部分的教学中,必须联系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社会上运用语言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突出教材的重点,使学生学了现代汉语的理论和知识,真正能够用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
3、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要使学生把所学得的知识转化为熟练的技巧,必须加强课内外的练习。练习方式力求多样化,练习时间必须确有保证。
教时分配:本课程开设93学时,各部分教时分配比例大约为:绪论、语音 35%,文字10%, 词汇17%,语法38%。讲授和课内练习的时间总比例为2: 1。语音、语法部分的练习比例可适当提高。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语言与语言学,现代汉语的形成、特点、地位,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以及现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内容。激励学生热爱并学好现代汉语,为现代汉语的纯洁,规范而奋斗。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语言”、“现代汉语”、“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汉语方言”等基本概念以及现代汉语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 语言和语言学
语言和语言学的问题属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内容,学现代汉语有必要对此有所了解,故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语言
1、语言的特征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这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维的工具,这是语言的功能特征。
语言的功能特征除了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外,还有人类必不可少思维工具。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结构特征。
本质特征: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 功能特征:思维工具,交际工具;
结构特征: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2、语言的构成
语言的构成要素有三:语音、词汇、语法。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也是词汇、语法的表现形式。词汇是语言的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是语言材料的组织方式。
语言三要素(也有人认为四要素:语音、语义、语汇、语法)中最主要的是语法和基本词汇,二者构成语言的基础。
3、语言的功能变体:口语、书面语。
二.语言学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规律和特点。具体地说有三方面:1.描写语言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面貌。2.推溯语言的演变过程,揭示其发展规律。3.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各种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或对应规律。
语言学研究一般语言的叫普通语言学或叫一般语言学。它是对人类语言的综合研究,目的是要探讨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
语言学对某一具体语言进行研究的叫个别语言学或专语语言学。个别语言学一般以某种语言的名称命名,如汉语.英语。
在语言的研究中,又有描写的研究和历史的研究,因而语言学又分“描写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描写语言学“(常以某种语言的某一阶段命名像“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是对个别语言学某一时期的状况加以描写、分析,归纳出它的内部规律的科学。“历史语言学“(常以某种语言的历史命名,像“汉语史“等)是以个别语言的历史为对象,研究它的发展过程,探求它的内部发展规律的科学。
在个别语言的研究中,还有共同语和方言的研究。我们通常所说的某某语言,主要是指它的共同语说的,一般不包括方言。专门研究某一语言的各种方言的学科叫“方言学“,如“汉语方言学“。
在个别语言的研究中,为了探求这一语言跟别一语言之间异同和相互关系,又有“比较语言学“。
语言学是一个研究语言的总的科学名称,由于语言研究的范围,角度,切面,内容等的不同,语言学内部可以分成很多部门。如: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这些可以看成语言本体学科。边缘学科更多,如: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数理语言学.美学语言学等。
第二节 汉语的分期和汉语的世界意义
一、汉语的分期:
语言的历史分期应由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来决定。语言的发展是渐进的。因此语言的分期不可一刀切、绝然地分开。语言的分期,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看,应该以语法的变化作为主要根据,语音的演变也可以作为分期的标准。根据这个原则汉语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王力〈汉语史稿〉):
1、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时期。(公元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特点: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成了去声)等等。
2、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时期。(公元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特点: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须的句子成分;处置式的产生;完整“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形尾“了”“着”的产生,去声的产生,等等。
3、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特点: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4、二十世纪(五四至今)为现代
特点: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大量增加复音词,等等。
我们所说的现代汉语指的就是五四运动到现在的汉语(白话和白话文)。古代汉语指的是“五四”以前的汉语。实际指的是古代书面语,即文言。“现代汉语通常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广义的则兼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普通话和方言。本课程讲述的是普通话。
二、汉语的世界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大国之一,汉族是文化发达最早并且是具有高度成就的民族,对人类的文化有很多有价值的贡献,在世界的文化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言是文化的形式,因此汉族在输出文化的同时,汉语的语词也输出了,给其他民族语言以很大的影响,尤其对亚洲各民族语言的影响更加显著。如:
日本语中的汉语借词很多,有人统计日语中的汉语借词占日语全部词汇的55%,如“中国”、“中华”、“京师”、“疾病”、“生徒(学生)”、“先生”、“汉书(中国书)”、唐风(中国式)、“电话”、“散步”、“手表”、“落花生”、“砂糖”、“米”、“书”等等。日本的文字可以说有两个组成分,一是汉字,一是假名。汉字中有一部分是日本自造的字,1981年日本公布的常用汉字还有1945个。假名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汉字简省而成的,变体假名简直就是中国的草书。
朝鲜:朝鲜语中的汉语词汇和日本语的情况大致相同。朝鲜从374年起就用汉字,直到1949年方进行改革。
越南:从十世纪起大批汉字便输入越语,另有“字喃”是仿汉字的结构造成的。越南语中有大量的汉语借词,如肝、茶、糖、饭、报告。越南人名,地名都用汉语,新名词也多是在汉语的基础上创造来的。
另外,印度尼西亚语中也有不少汉语借词,如“内宠”“舢舨”“先生”“茶碗”。泰语,缅甸语中也有不少汉语借词。有学者统计,马来语中的汉语借词有279个(见许友年《闽南方言对印尼语和马来语的影响》;《福建师大学报》81.21.在印欧语系的语言中,也有不少汉语的借词,如俄语、乌克兰语的“中国”源于“契丹”,俄语的“书”源于“经”(古声母G。许多语言中表示“瓷器”的词都跟表示“中国”的词是一个词。如土耳其语中的Cin即“中国”。德语的Seide即丝绸的借音。印地语中的“糖”和“中国人”是一个词的两个意义,英语SoYA(大豆)即“菽”的借音,由于汉语文学的传播,贾宝玉,阿Q都已成为世界语词。
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五种为: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语)。
第三节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
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1、什么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从书面语资料来看,汉方言早在先秦时代就存在着一种共同语。在春秋这种汉族共同语称为“雅言”(〈论语·述而〉篇说,孔子读《诗经》《尚书》和《行礼》的时候是用“雅言”的。又《诗经》包括十五国风,而用韵却没有什么不同;孔子周游中原列国,也没听说要别人翻译,从这些地方看来,“雅言”无疑就是当时比较通行于交际场合的通语),从汉代起称为“通语(见扬雄《方言》),明代改称“官话”,辛亥革命以后又称为“国语”,新中国成立之后则称为“普通话”。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现代汉语(共同语)是在近代汉语基础上形成的。从近代汉语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宋元以后有两种明显的趋势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发生:一种表现在书面语方面,就是白话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种表现在口语方面,就是“官话”逐渐渗入各个方言区域。
汉族在历史上长期用“文言”作为统一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最初必定是建立在口语基础上的,但是后来同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学习起来非常困难,能够使用的人只占全民中的极少数。因此,另外一种同口语直接相联系的书面语——“白话”就起来同“文言”分庭抗礼。这种“白话”就是我们现在的民族共同语而形成的主要源头。
宋元以来,用“白话”写的各种体裁的作品非常丰富,其中有像《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许多文学巨著。这些作品的语言虽然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地方色彩,但总的说来,基本属于北方话。它们流传到非北方话的区域,拥有广大的读者,并且促使非北方话区域的人也用“白话”来写作。因此这种白话文学大大促进了北方话的推广。
口语方面,大约在白话文学作品广泛流传的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也逐渐取得了各方言区的交际工具的地位。由于北京既是元、明、清历代的政治中心,北京话也就成为各级官府的交际语言,并随着政治影响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当时北京话被称为“官话”,实际上它并不是专为官吏阶层使用的官场雅语或阶级习惯语,而是对各阶级一视同仁的语言。
到了本世纪初,特别到了五四时代,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上述两种趋势就汇合为一,力量更加壮大,这就加速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过程。一方面,“白话文运动”彻底摇动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使一向只用在所谓通俗文学上的“白话”取得了文学语言的地位;别一方面,“国语运动”又给予以北京话为中心的北方话以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地位。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上都有了统一规范的文学语言,改变了早先的文言文不一致和方言并立的局面。在此,人们逐渐用“普通话”来代替“官话”这一旧称。“普通话”的“普通”是普遍共同的意思。这说明这时北方话已完全取得了“共同语”的地位了。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于民族共同语的进一步统一的规范化,有了更高的要求,各地人民对学习统一的共同语也有了迫切的需要。因此,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于1955年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会上确定把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主张向全国大力推广。会后,经各方研究,并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确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二、现代汉语方言
1、北方方言(官话)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部人口的37%。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2)西北方言,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处),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4)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2、吴方言(江南话或江浙话)
以苏州话为代表(也有不少认为应以上海话为代表——如胡本),使用人口约在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7.2%(胡本作8.4%)分布地域包括上海、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不包括镇江)南通的小部分,浙江大部分。吴方言内部也有一些分歧现象,如杭州曾作过南宋的都城,杭州地区的吴语就带有浓厚的“官话”色彩。
3、湘方言(湖南话)
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3.2%(胡本作5%),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西北角除外)。湘方言内部有新湘和老湘语的差别。新湘语通行在长沙等较大城市,受北方方言的影响较大。
4、赣方言(江西话)
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约3.3%(胡本作2.4%)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东北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湖北省东南一带也属于这一方言。
5、客家话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3.6%(胡本4%)。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的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统,内部差别不太大。四川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彼此仍可交谈。
6、闽方言
现代闽方言主要分布区域跨越六省,包括福建和海南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东部潮汕地区,雷州半岛部分地区,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部分,广西的少数地区,台湾省的大多数汉人居住区。使用人口约占汉话总人口的5.7%(胡本作4.2%).。
闽方言内部分歧较大,现在一般将其分为五个次方言: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方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方言以建瓯话为代表;闽中方言以永安话为代表;莆仙方言经莆田话为代表。
7、粤方言(广东话)
以广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胡本5%)。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各和广西东部,南部的百来个县。它也是香港、澳门同胞的主要交际工具。粤方言内部他歧不大,四邑(台山、新会、开平、恩平四县)粤语,柱南粤语等虽都各有一些有别于广州话的语音特色。但仍能用来相互交谈。
客家、闽、粤方言,都随着华侨传布海外。
和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相比较,各方言之间的差异程度各不相同。大致说来,闽、粤跟普通话差别最大,吴次之,官话内部各次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最小。客、赣、湘等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比闽、粤、吴等方言小,比北方言各次方言大。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1983年——1988年编制了汉语方言人区图《中国语言地图集》(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该地图集已于1987,1988年由香港朗文(远东)出版公司分两次出版。该图集提供了汉语方言的最新分区是十大方言区:官话区、晋语区、吴语区、徽衙区、赣语区、湘语区、闽语区、粤语区、平话区(广西境内的汉语方言)、客家话区(李荣山汉语方言的分区,《方言》89·4)
三、安徽方言概述
“安徽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它既有官话方言,又有非官话方言。安徽的官话方言主要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中原官话主要通用于淮北和沿淮以南的部分市县,江淮官话主要通用于江淮之间和沿江以南的部分县市。安徽方言中的非官话方言主要有赣语、吴语、徽语。赣语主要通用于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市县。吴语主要通用于沿江以南和黄山山脉以北以东的各市县。徽语主要通用于黄山山脉以南旧徽州府所辖地区。此外,还有在近百年来,先后成批迁徙之一居我省南方的客籍人所说的客家话。客籍话中有湖北人说的西南官话,有河南人说的中原官话,有湖南人说的湘语,也有为数较少的福建人说的闽语和客家话。还有从浙江迁徙皖南的畲族移民说的作畲话。说西南官话的湖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宁国、广德、朗溪、泾县、铜陵等县境内。说中原官话的河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广德、郎溪等县内。皖南的闽方言,是指由浙江、福建等地移居宁国岩山一带,和散居在广德、郎溪、歙县等地的浙江、福建人所说的话。说湘语的湖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南陵县境内。说客家方言的人,是指由闽西移居宁国岩山一带的福建人所说的话。畲话是宁国境内畲族人所说的,近似“客家话”的汉语方言。我省的畲民大都居住在宁国县东南部的畲乡。
1、皖北中原官话:阜宿方言。
分布 在准河以北和沿准南岸的一部分市县,淮河以北只有怀远属江准官区,其他县市都属中原官话区。它们是;砀山、萧县、毫州市、涡阳、界首市、太和、利辛、蒙城、临泉、阜阳(颍东、颍泉、颍州)、阜南、颍上、淮北市、濉溪、宿县、宿州市、灵壁,金寨城关及北部,霍邱,凤台、寿县、蚌埠市、固镇、凤阳、五河、泗县(县东部除外)
2、皖中江准官话
主要分布在安徽的中部。淮北的怀远话,沿江南岸的城市,以及皖南少数县市的城区,了属于这个方言区。它通行于怀远(城区))、淮南市、长丰、定远、嘉山、天长、来安、滁州市、全椒、肥东、合肥市、肥西、六安市、霍山、舒城、巢湖、含山、和县、无为、庐江、桐城、枞阳、安庆市、马鞍市、当涂、芜湖市、繁昌(荻港镇)、铜陵(市区)、铜陵县(安平、董店、大通)、池州市、东至(大渡口、姜坝)、南陵(城区)、青阳、广德(城区)、郎溪(城区)、宣州市(市区)、芜湖县(湾址)、泾县(童疃)、旌德(蔡家桥)等地。
这此地区的江淮话统属于江淮官话的洪(泽湖)巢(湖)片方言。
3、皖西赣语:潜怀方言。
通行于岳西、太湖、潜山、宿松、望江、怀宁、东至、贵池西部等地的话。它们统属于赣语中的怀(宁)彭(泽)片方言。
4、皖南宣州吴语:铜太方言。
在五十年代方言普查时定名为铜太方言。“铜太方言”的名称是取铜陵、太平两个县名的首字确定的。八十年代后期国家为了绘制汉语方言地图,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的同志来皖南调查方言时,根据这些地方古时属宣州成宣城郡,所以改称“宣州吴语”。它隶属于现代吴语的宣州片。“《安徽省方言志》参照地理、历史、和方言类别,定名为“皖南宣州吴语“。
分布在长江以南,黄山以北古为宣州成宣城郡所辖的地区。即:太平、石台、泾县、铜陵、繁昌、芜湖县,以及宁国、南陵、宣城、当涂、青阳、贵池等。其中太平、泾县、石台、铜陵、繁昌、芜湖县、南陵等县市以通行吴语为主,青阳、当涂、宣城、宁国、贵池等市县吴语的通行面则比较小。
皖南除了宣州吴语之外,在郎溪、广德还能行一种吴语。它们大都是散在各地的本县土著居民保存下来的吴语。例如:朗溪县北部的定埠、梅渚、岗南、凌笪等乡,西北部建平、东夏、下湖、幸福等乡,广德县北部下米乡、西部芦村乡、东亭乡的一些乡村。这些种吴语与江浙地区的太湖片吴语基本一致,故应属吴语的“太湖片”。
5、皖南徽语
“徽语”是〈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新划分出的一种汉语方言,它是分布于新安江流域的安徽省旧徽州府(包括今属江西的婺源县),浙江省旧严州府(包括今淳安、建德两县)和江西省旧饶州府(德兴县、浮梁县)等地的方言。此处所说的“皖南徽语”,是通行于皖南歙县、绩溪、旌德、屯溪市、休宁、黟县、祁门、宁国(限于南部洪门乡等地)、东至(限于东南郎木塔一带)、石台(限于占大区)等市县的话。
6、皖南客籍话
历史上的皖南话,应该是以吴语和徽语为主的。它们大体上是以黄山山脉为界的。南山山脉以南和以西大概是徽语的主要通行地区。黄山山脉以北和以东地区大概是吴语为主的范围。
皖南客籍话的种类,现按其语言势力的大小分别排列如下:(1)湖北话(属“西南官话”);(2)河南话(属“中原客话”);(3)江北话(主要属江淮官话);(4)湖南话(属湘语);(5)闽语;(6)客家话;(7)畲话(接近“客家话”)
(《安徽省志·方言志》(孟庆惠),方志出版社1997)
第四节 现代汉语的特点
同印欧语系语言相比较,现汉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语音方面
1、没有辅音连缀的现象无论在一个音节的开头或末尾绝少有几个辅音连结在一起的现象。而英语辅音连缀现象就比较普遍。如:
2、元音占优势
汉语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歆,哼是特别)。一个音节可以由一个单元音或者一个复元音构成,同时,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也比较多。因此汉语语音乐音成分比例大。
3、有声调
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声调,声调可以使一个个的音节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声调既可区别意义,又可形成汉语音乐性强烈特殊风格。
声调指音节当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节变化。说汉语有声调,印欧语没声调,并不是说汉语音节读起来有高低升降的变化。印欧语音节就没有高低升降的变化。而是说汉语音节高低升降的变化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印欧语则无。
二、词汇方面
1、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
汉语构词单位——语素,有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三种形工式,但最基本的是单音节形式。
文字;逻辑学;乌鲁木齐
2、双音节词占优势
双音节词占多数是现代汉语词形上的一个特点。从词汇的发展历史看,汉语的词有一种很明显的双音化的趋势,即把单音节的扩充为双音节的,把超过两个音节的压缩为双音节的。这是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
桌——桌子;落花生——花生;空气调节器——空调
在现汉语中,三音节也有增加的趋势,但双音词的仍占多数。
3、在构词法上主要使用词根复合法
现代汉语能运用词根复合,附加和重叠、轻声、儿化(儿化实际上也是一种附加)等方式构成无限多的新词。如:
群众(复合);老师(附加);妈妈(重叠);对头(duitou,正确,形容词)——对头(duitou,冤家,名词)(轻声);盖(动)——盖儿(名,儿化)
但主要时还是使用词根复合语,词根多合形式多样。
三、语法方面
1、汉语无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是两种重要的语法手段。
印欧语言词形变化很复杂,有性、数、格、时、体、式等等变化。这些就是所谓形态变化。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其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这些形态变化来表示。而汉语是缺少形态变化的,因此它的语法关系,语法意义主要通过语序和虚词来表示。语序不同,虚词的有无,语法意义,语法关系往往也就不同。
2、词法、句法、结构基本一致
汉语各个语言单位的结构方式之间有比较统一的共同点,这是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汉语不论语意组成词,词组成短语,或者短语组成句子,其语法结构关系大体一致。如汉语基本结构关系有五种:联合、主谓、动宾、偏正、补充关系。词(合成词)、短语、句子都有。
汉语词法和句法之间存在的这种一致性,像联系词法与句法之间的桥梁,既体现汉语语法结构方式的简易明确的特点,又有助于学习者触类旁通地掌握语法的规律。
3、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在印欧语里,由于有形态,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可以有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拿英语来说,大致名词跟主、宾语对应,动词跟谓语对应,形容词跟定语对应,副词跟状语对应。
汉语的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词类与句法成化是一对多对应,而不是一对一对应。汉语名、动、形的多功能现象,正是由于汉语缺乏形态造成的。如:动词“游泳”:(1)他在游泳(谓语中心,谓语)。(2)游泳对身体有好处。(主语)。(3)他喜欢游泳(宾语)。(4)我国游泳健儿正在奋力拼搏。(定语)
4、有丰富的量词,有语气词
印欧语言,像英、俄语数词可以和名词 直接组合,如three books,而现汉数名词组合中间一般要中一个量词,如“三本书”。现汉量词很丰富,不同的事物常用不同的量词来指点。
我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马建忠,1898)首次给汉字设“助字”这一词类。“助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语气词(只是《文通》的助字,只包括语末语气词)。马建忠说“助字者,华文所独,所以济夫动字不变之穷。”跟印欧系语言比较,有语气词是汉语的一个特点。语气词常出现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别。
第五节 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
语言文字是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交际工具。做好语言文字工作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
早在1955年10月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接着中国科学院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当时中央确定了“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为语言文字工作三大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1985年12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扩大了它的工作范围和政府职能,以适应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需要,紧接着在1986年1月6日至13日,国家教委和国家语委又联合召开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规定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主要任务。
方针: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推动文字改革工作,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主要任务: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研究和整理现行汉字,制定各项有关标准;进一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研究并解决实际使用中的有关问题;研究汉语汉字信息处理问题,参与鉴定有关成果;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做好社会调查和社会咨询,服务工作。五个方面的任务。
在这几面任务中,推广普通话和促进汉语规范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工作。
二、大力推广普通话
“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语言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民通用的普通话。”在新时期里推普尤其重要。第一、推广普通话可以进一步消除方言隔阂,减少不同方言区人们交际时的困难,有利于社会交际,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团结。西南某地采购员小张,来到武汉的百货商店,见货架上摆着小水壶,高声叫道:“哟!这么多漂亮的‘小媳妇’,售货员,我买个‘小媳妇’!”。售货员是位妙龄少女,闻此言很反感,于是未预理睬,小张却越叫声越高。售货员气得骂了句“流氓”。小张误听成了“六毛”,货足价廉,何不采购加去推销,于是说:“六毛就六毛,你们商场的‘小媳妇’我全要了!”话音未落,售货员骂声不绝。结果导致一场舌战。
第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传声技术的现代化,计算机语言输入和语言识别问题的研究,都对推广普通话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惯彻执行,国际往来和国际交流越来越多,进一步推广普通话,可以减少语言交际的困难,促进国际交往。
1997年12月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了跨世纪的推广普通话工作目标,即:2010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交际中的方言隔阂基本消除,受过中等或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与口语表达关系密切行业的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达到相应的要求;下世纪中叶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交际中没有方言隔阂,经过未来四五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国民语文素质将大幅度提高。普通话的社会应用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需要,形在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适应的良好语言环境。
为了有效地推动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普通话的分级要求的测试标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年龄等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
介绍《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等(见《安徽·普通话训练与测试》p、11 )
三、促进汉语规范化
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且这种标准消除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
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主要是根据汉语的历史发展规律,结合汉语的习惯用法,对普通话内部(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所存在的少数分歧上混乱现象进行研究,选择其中的另一些读法或用法是不规范的,应舍弃的,从而使汉语沿着纯洁和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现代汉语规范,必须有明确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所有确的:
1、语音方面以北京语音为标准
凡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都是不规范的。当然就整体说的,并不是说北京话里任何一个语音成分都是标准音,都是普通话成分。在北京语音里,由于各种原因也仍然有存在着一些分岐,如土话成分,异读等等。作为语音规范标准的北京语音要排除一些特殊的土音成分。再如有些字在北京人口里读音并不一致,如:“波浪(bōlàng,pōlàng),跳跃(tiàoyuè,tiàoyào),教室(jiàoshì、jiàoshǐ),亚洲(yàzhōu,yǎzhōu)。对于这类异常读词,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曾加以审订,规定了前一种念法。
在北京语音里,轻声和儿化特别多,普通话没必要把它们全部吸收进来,应该吸收哪些,也要进行调查和研究,作出抉择。
2、词汇方面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北方方言分布的地域最广,使用的人口也最多。北方话词汇以十三世纪以来就随着官话和白话文学传播开来,因而它在全国有极大的普遍性。尤其是建国以来,由于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教育的普及,交通的发展,各地人民接触的频繁,再加上报纸杂志,文学作品广播电视电影的影响,北方话词汇的传播就更加深入、广泛了。
普通话词汇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但不是说北方话中所有的词都可以进入普通话,北方方言中某些过于土俗的词语,地方色彩太浓,只在狭小的地区使用,在普通话里有完全同义的词语可以代替,它们不应吸收到普通话中,应加以舍弃。如:山西、陕西一带的“地板”(地)、“婆姨”(老婆);四川的“抄手”(馄饨)、“锅魁”(烧饼);北京话中的“老爷儿”(太阳)、“丫子”(脚)等。同一事物,在北方方言中各地区说法不一致的,应当采取比较通行的词作标准。如“玉米、棒子、苞米、珍珠米、老玉米”应选用通用的“玉米”。“土豆、洋芋、马铃薯、山药蛋”应选用“土豆”或“马铃薯”。
为了丰富词汇,普通话也要从方言、古代汉语、外来语中吸收一些所需要的词。如:垃圾、诞辰、沙袋。如何正确吸收这些词 ,而排除一些分歧现象,也是词汇规范化所要研究的。
词汇的规范化还要注意抵制生造词。抵制生造词并不是反对创造新词。新词的创造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创造出来的新词绝大部分是经得起社会和时间的考验的。至于生造词完全是个人任意拼奏出来的,不合一般习惯,它必然会削弱语言的交际作用,造成语言的混乱,所以必须加以抵制,如:“某部三十名干战自费订阅《写作》”(《写作》84、5);“机场上阳光明灿,满目鲜花和笑脸。”(《新青年》85、7)
3、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
国家发布的重要文件、重要社论、现代著名作家的优秀白话文作品中的一般用语都可作为语法规范。某些欧化的说法,进入当代作品的某些方言都是不规范的,当然不能吸收到普通话中。语法上、逻辑上有毛病的某些流行说法要从普通话时消除,或予以改正,使之合乎规范。至于普通话内部表达同一个意思的绝然相反的两种说法,也是语法规范工作应注意的现象。如:“来北京之前,他……”与“没来北京之前,他……”;“除非……才”和“除非……不”。
当然方言语法,外民族语法中有用的东西可适当吸收。如吴语中的“穿穿看”“唱唱看”的“看”具有特殊的表达功能,已经收到普通话中了。再如,“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的学习榜样”等外语格式都已被吸收过来,使我们的语言更为精密、准确、更富于表现力了。
怎样进行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
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要求汉民族共同语更加明确,更加一致。但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要顺利地进行这项工作,首先必须依靠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其次,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通过调查研究,弄清楚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存在哪些分歧或不合规范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然后再从语言的内部规律和使用习惯等方面找出取舍的标准和处理的办法来。
第六节 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我系主干课程之一,而且属毕业考试必考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内容: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
第二章 语音
[教学目的和要求]详细讲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以及汉语语音的分析方法,语言的规范,朗读技巧等,要求学生较全面牢固地掌握语言理论知识,具有熟练地发音和分析语言的能力,具有说普通话的能力。
[教学方法](1)重视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的讲授,更重视拼读,朗读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2)密切联系学生的方言实际,边讲边练,做到发音与听音辨音与正音相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练习相结合;(3)课堂内外相结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教学时数]30学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 语音概说
一、语音和语音学
(一)语音
1、语音的性质
(1)语音的物理性质
(2)语音的生理性质
(3)语音的社会性质
2、语音单位
(二)语音学
(三)记音符号
第二节 声母
一、声母的发音
依发音方法分类: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清音、浊音:送气音、不送气音。依发音部位分类: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
二、声母辨正。
第三节 韵母
一、韵母的发音
(一)单元音韵母
(二)复元音韵母
(三)鼻韵母:
二、押韵和十三辙、十八韵
(一)韵母和押韵
把两个以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这种情况就叫做押韵(或压韵)。多句押韵的字叫做韵脚或韵字。
(二)十八韵和十三辙
为了便于押韵,使做诗的人有所依据,就需要把同韵的,可以相押的字归在一起,建立若干个韵部。根据现代北京语言的音系归纳的韵部,最常见的有十八韵和十三辙。
三、韵母辨正
第四节 声调
一、声调的性质和作用
二、调值和普通话声调
三、调类和普通话声调
第五节 音节
一、 普通话音节的结构
二 、普通话声韵调的配合关系
三 、 音节的拼读和拼写
第六节 音变
一 变调
(一)上声的变调
(二)去声的变调
(三):“一”、“不”的变调
(四)七、八的变调
(五)重叠形容词的、变调
(六)语气词“啊”的变调
二 轻声
(一)性质和作用
1、性质
2,作用
(二)轻声音节的声母和韵母
(三)变读轻声的规律
四 儿化
(一)性质和表示法
(二)平舌韵变儿化韵的规律
(三)儿化的作用
第七节 音位
一 音位简说
(一)音位及其归纳方法
(二)音位变体
(三)归纳音位的重要标准
二 普通话音位
(一)普通话元音音位
(二)普通话辅音音位
(三)普通话声调音位
第八节 朗读
要求:
1、语音标准规范,2、语意内涵明晰,
3、语气轻重相宜,4、语调变化有致,
5、速度快慢合体,6、节奏和谐协调。
7、停顿长短恰当,8、感情鲜明适度。
示范:
第三章 文字
[教学目的要求]要求掌握汉字的产生、特点、作用、形体、构造、规范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提高分析和正确运用现行汉字的水平,为将来研究或从事现行汉字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本章分五节:文字概述,汉字的形体,汉字的构造,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使用规范汉字。教学时,应以后三节为重点。
2.第一节文字概述重点讲解汉字的特点。
3.第二节汉字的形体不必过细讲解,了解形体演变的线索即可。
4.第三节汉字的构造重点讲解汉字的结构方式,尤其以形声字为重点,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形声字的能力,这也是本章的难点部分。
5.第四节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重点讲解汉字的标准化,使学生对“四定”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并引导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力所能及的学习和研究。
6.第五节是本章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整理过的规范汉字,纠正错别字。
[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精讲多练,练习方式采取口头书面相结合。
3.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走上街头,调查汉字使用状况。
[教学时数] 9学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 文字概说
一、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作为语素文字,汉字具有与表音文字完全不同的几个特点。
1.汉字记录的是汉语的单音节语素。
汉字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个的字,这些字都是单音节的。和汉字相对应的语言单位是语素,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主。用单音节的汉字来记录单音节的汉语语素是汉字的明显特点,这一特点与汉语的结构特点基本适应,这是汉字富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2.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有一定的理据。古代汉字图画性强,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字可以见形知义,现代汉字的符号性加强,显义价值有所削弱,但仍有不少汉字的字形构造与字义之间存在天然、本质的联系。
3.汉字有较强的超时空性。
由于汉语语素意义的变化比语音的变化慢,也就是说汉字的字义比字音的变化慢,而汉字字形和字义之间关系密切,因此汉字的形体和意义千百年来变化不大,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
4.汉字是方块形文字。
这是汉字在视觉上最明显的特点。每个汉字,无论笔画多少,都均匀分布在一个方块形的平面空间内。
5.汉字不实行分词连写。
汉字记录的基本单位是语素而不是词。汉语在书面上有字的界限,也可以说语素的界限很明显,但没有词的界限,即汉字不实行分词连写。
6.汉字结构复杂。
汉字大都记录汉语的单音节语素,这个数字相当庞大。汉字发展到今天,总量达到五六万,现代通用汉字也有7000个,每个汉字都有一个特定的字形,而且结构复杂多变。
上面所总结的汉字的特点中,前三项显示了汉字的优势,后三项或多或少暴露了汉字的不足。我们要想办法弥补汉字的缺点,使它能够更好地发挥优势,为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汉字的产生与作用
(一)汉字的产生
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经历了一段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的历史。汉字是世界上罕见的历史悠久的文字,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6000年前的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了。
(二)汉字的作用
1.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科技成果。
2.汉字为人们跨时空交际提供了便利。
3.汉字对汉语的发展和规范化产生积极影响。
4.汉字被一些邻国借用,形成了特有的汉字文化圈。
5.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汉字的应用领域,预示着汉字还将长时间为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服务。
三、汉字与汉语
音位文字可以通过字母的拼写反映语言中符号的语音面貌,即可以通过字母和字母拼写规则了解读音,但却无法根据读音直接了解语素和词的意义。和表音文字相比,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有几点特别的地方:首先,汉字往往通过字形确定义类。其次,汉字的字形和汉语的读音不直接联系,或者说不能从汉字的字形中严格确定汉字的读音。尽管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明确的读音,但仅从字形上一般很难判定一个字的准确读音。再次,汉语的古今差异和方言差异证明汉语的语音演变基本不影响汉字的字形和字义。
汉字的形体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是历史悠久的文字,它的形体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变异,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其中汉代通行的隶书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汉字的形体由此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始向现行汉字形体过渡。从历时的角度看,殷商到秦汉时代是汉字形体变化频繁的阶段,之后汉字的形体相对稳定,变化趋于缓慢。汉字形体演变的总体趋势是朝着简便易写的方向发展。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通行的汉字字体,这种文字通常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叫甲骨文。从形体上看,象形字的图画性强,离事物原形不远;结构尚不定型,同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字形大多瘦长,大小不均;笔画细长方折,繁简不一。从记录的内容看,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是卜辞,即商代王室占卜记录。
(二)金文
金文是商代、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熔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钟鼎文。金文的字形同甲骨文接近,但象形符号的图画性有所削弱,字形渐趋匀称、整齐、方正,笔画因熔铸而成的缘故显得肥丰圆转,异体字仍然比较多。在文字构造上,形声字增多,汉字发展的形声化趋势进一步明朗。
(三)篆书
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
大篆是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秦国的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也叫秦篆,在大篆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小篆以泰山刻石为代表,主要特点是:图画性较弱,符号性增强,笔画比大篆简化,线条柔婉、圆转、略带弧形,形体呈竖长方形,结构整齐、匀称,偏旁写法、位置趋于定型。
(四)隶书
隶书产生于秦,在战国时代秦国简俗字的基础上形成。秦代的隶书称秦隶,到了汉代,字形有了发展,更加简单易写,这种通行于汉代的正式字体叫汉隶。与篆书相比,隶书主要有以下特点:打破了篆书的形体结构,改造了篆书的偏旁,笔画进一步简化,线条平直、方折,并显出波势,字形扁平,有棱有角。隶书对篆书的改造为现行汉字形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汉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五)楷书、草书和行书
楷书、草书和行书都由隶书发展而来。
1.楷书
楷书是现代汉字的标准字体,又叫“真书”、“正书”。楷书保存了隶书的偏旁系统和基本结构,取消了隶书的波势笔法,笔画平直,字形方正,易于书写。
2.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由隶书草化发展而成。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章草通行于汉魏,使用部分联绵笔,字与字之间不相牵连,书写趋于简便,但仍然保留隶书的笔法和风格,用挑法,有波势。
今草成熟于东晋,字与字之间牵连相通,血脉不断,书写更加简易快速,但不容易辨识。
狂草出现在唐代,笔画联绵回绕,变化多端,书写放纵不羁,个性十足,实用价值不大,几乎成为纯艺术化的字体。
3.行书
行书产生于东汉,字形流畅,易写好认,西晋以来,一直广为应用,是常用的手写体,也是楷书最主要的辅助字体。
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逐步简化、符号化、定型化、规范化。
二、现代汉字的形体
现代汉字经整理、简化,更加规范、科学、稳定。现代汉字的标准形体是楷书,主要的辅助字体是行书,在某些特殊场合,如印章、签名、书法创作等,也用草书、隶书等其他形体。计算机字库中的字体更多,包括许多艺术变体。
从使用手段上看,现代汉字的形体可分为手写体和印刷体。
现代汉字的印刷体仍以楷书为范式,采用楷书的各种印刷变体。常见的印刷变体有宋体、楷体、仿宋体和黑体等。
各种印刷体都有不同字号。我国原有七种印刷字号,从大到小是一号字到七号字,后来有所增加。计算机排版可选择的空间更大,可以根据需要放大和缩小字号。
第三节 汉字的结构
一、结构系统
尽管汉字的字形因字而异,但并非一盘散沙。汉字发展到现在,符号性越来越强,内部构造越来越有规律,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字体系。
(一)结构单位
汉字的结构单位有两级:笔画和部件。笔画是汉字最小的结构单位,部件是汉字基本的结构单位。现代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笔画组成部件,部件再构成整字。
1.笔画
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结构单位。所谓一笔或一画,是指从落笔到起笔所写的各种形状的笔画。
(1)笔画的类型
现代汉字的笔画系统以横、竖、撇、点、折5种基本笔画为基础构成,其中前4种为单一笔画,后1种是复合笔画。单一笔画的笔形相对简单,书写方向基本不变;复合笔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简单笔画的连接,书写方向有所变化。每种基本笔画都有若干变体。
汉字的基本笔画制约着汉字的排序方式。掌握各种笔画的特点,有助于正确计算出汉字的笔画数,方便汉字教学、查字典和索引,也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汉字的书写水平。
(2)笔画的组合方式
据《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统计,7000个通用汉字的笔画从1画到36画不等,平均每字10.75画。除“一、乙”等少量的一笔字外,绝大多数汉字都存在笔画的组合问题。现代汉字的笔画组合有3种方式:相离、相接、相交。
(3)笔画的书写顺序
笔画的书写顺序简称笔顺,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书写习惯。有些字的笔顺,往往通行好几种写法,有必要统一规范。笔顺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概括地讲,就是:先横后竖(十),先撇后点(八),先左后右(川),先上后下(三),先外后内(月),先进后封(国),先中后侧(小)。依照正确的笔顺书写汉字,便于点画衔接,取态生姿,把字写得美观、匀称,并可提高书写效率。
2.部件
部件是由笔画构成的高一级的构字单位,也是合体字的基本构形单位。
(1)部件的分类
现代汉字的部件,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根据能否独立成字,部件有成字部件和非成字部件之分。
根据能否继续切分,部件有单一部件和复合部件之分。单一部件是构成复合部件的基础。3个或3个以上单一部件共同组配汉字时,往往逐层复合,也就是说,部件的组合是有层次的。
根据笔画数量多少,部件有单笔部件和多笔部件之分。
(2)部件的组合方式
现代汉字大都是由多个部件构成的合体字。部件组合成合体字的结构方式有4种。
第一种:左右结构。左右结构的汉字按从左到右的方式组装部件。
第二种:上下结构。上下结构的汉字按从上到下的方式组装部件。。
第三种:包围结构。包围结构的汉字中有一个部件与其余部件形成不同程度的包围关系。
第四种:穿插结构。穿插结构的汉字内部有一个笔形对称的部件自上而下贯穿。
(3)部首
在汉字分析中经常使用部首这一概念。部首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部件,是字书(包括部分词典)中各部的首字,专为汉字分类检索而设立。
部首与部件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并非所有的部首都由部件充当,也不是所有的部件都能成为部首。部件与部首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二、构造方法
汉字的构造方法也叫造字法。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用“六书”来分析汉字的构造。“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实际上,后两种并不是严格意义的造字法,只能看作用字法。
(一)传统的造字法
1.象形
象形是通过描绘事物形状来表达字义的造字方法。“日、月、山、雨、口、田、井、网”等都是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汉字,叫象形字。象形造字法的造字能力有限,象形字的总量不多。
2.指事
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性的符号来表达字义的造字方法。总体看来,用抽象的符号表达复杂的字义是很困难的,因此指事造字法受到很大局限,指事字在汉字中的比例很小。指事字也都是独体字。
3.会意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合成新字的造字方法,整字的意义也是由各部件的意义合成的。会意与象形、指事相比,造字能力有所提高,会意字的数量远远大于象形字和指事字。
4.形声
形声是用一个表意部件和一个表音部件组成新字的造字方式。“淋、琳、啉、霖”、“样、洋、痒、氧”两组字里的声旁分别是“林”和“羊”,揭示了整字的读音信息,剩余部分是形旁,揭示了字义类属。形声字都是合体字。
拥有表音成分是形声造字法有别于其他三种造字法的重要特点。由于形声字的声旁跟整字的读音相联系,因此与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同一形旁加上不同的声旁就可以造出大批意义相关而读音有别的汉字。
形声字的声旁并不是音位或音素符号,形旁的出现是汉字字形表音化趋势的标志,并不能改变汉字是语素文字的性质。
(二)现代汉字的构造
现代汉字是对古代汉字的继承和发展,古今汉字在构造上的不同集中体现在表音化的趋势上。现代汉字巩固并发展了以形声字为主的格局,是形声字占绝对优势的文字体系。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在现代汉字里总共不过10%左右,其中会意字相对较多,象形字次之,指事字最少。
这一现状的形成,与各种造字法自身的特点有关。
形声造字法摆脱了象形、指事、会意三种造字法的局限,拥有功能明确的形旁和声旁,只要按照字义类属挑选出合适的形旁,再选择一个提示读音信息的声旁,就可以构成一个新字。形声字大量增加,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
形旁的表意功能有很大的局限性。社会的发展,古今字义的演变,假借字的存在以及一些字形旁的形体和位置特殊,使得一些形声字形旁的表意信息无法充分体现。尽管如此,仍然有一半左右的形声字,形旁能够准确表示字的意义类属,有助于人们理解和区别字义,避免写错别字。而且,运用汉字形体演变的知识,了解形旁在古代的形体和意义,也有利于准确掌握和辨析汉字。
声旁的表音作用也有局限性。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等原因,约有75%的形声字,声旁和整字的读音不完全一致,有的声旁现在不再单用,很难直观表达整字的读音,有的声旁位置特殊,难以分辨,还有的声旁在不同的形声字中表示不同的读音,也不容易掌握。尽管如此,也还有一定数量的形声字,声旁能够较为准确地提供字音信息,有助于识字教学。利用形声字的声旁类辨正字音的声母和韵母,也有利于纠正方音,学好普通话。
第四节 汉字的规范
一、汉字的整理
汉字的整理包括简化笔画和精简字数。
(一)简化笔画
1986年发布的《简化字总表》应用简化部件,类推简化了一批繁体字,使简化字的总数达到2235个。
《简化字总表》所用的简化方法有保留特征(聲——声),保留轮廓(奪——夺),更换部件(雞——鸡),另造形声字和会意字(響——响、滅——灭),草书楷化(書——书),同音代替(幾——几)等。
以上简化方法,有的不涉及新造字问题,如同音代替;有的是原有造字法的延续,如另造新的形声字和会意字;有的则突破了传统的造字方法,直接对繁体字进行省写改造,如保留原字的特征和轮廓、更换部件、草书楷化等。简化字并非现代才有,如“书”字早在敦煌文献中就已经有草书形体了。再如:“难、鸡、凤、轰”等字的简化方法属于更换部件,“又”在这些简化字中既不是形旁,也不是声旁,只是纯粹的构字部件,具有区别和显示字义的作用,但这种简化方法早已有之,“难”字见于明代,“鸡、凤、轰”等见于清代。汉字的形体演变到隶书、楷书之时,简体字已经不少了。以往的简体字基本上属于汉字形体的自然演变,今天的简化字是对汉字的有意识改造。
(二)精简字数
1.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实际淘汰汉字1027个。
2.1965年《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范了6196个字的印刷体形式
3.1956-1964年,全国35个县更改了生僻的地名用字35个。
4.1977.7月《关于部分计量单位统一用字的通知》规范了部分译名用字。
二、汉字的标准化
现代汉字规范化、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一)定量:是规范现代汉字的用字数量。
1988《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字7000个。
1988《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字3500个,其中常用字1500个。
今后,在人名、地名、翻译用字、科技术语等方面,仍需进行汉字的定量研究。
(二)定形:是规定现代汉字的标准字形。
主要成果体现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简化字总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等。
今后仍需进一步科学地整理异体字、异体词,确定笔画的种类、名称和具体写法,汉字的简化工作也要审慎,以免造成汉字使用的混乱。
(三)定音:制定现代汉字的标准读音。
主要成果体现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今后仍需对人名、地名等领域出现的异读问题进行审定,轻生、儿化的随意性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规范。
(四)定序:规定现代汉字的排列顺序。
主要采用义序法、音序法和形序法。号码法按字形确定号码,目前看来仍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改造。
定序工作任重道远,各种排检法的整理和统一有待时日。
三、汉字的信息处理
汉字编码技术方案众多,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有十余种,主要类型有:
1.全汉字编码
2.字形分解编码
3.拼音编码
4.形音结合编码
一般说来,各种编码法可以并用,但标准需要统一。
第五节 使用规范汉字
一、掌握规范汉字
(一)掌握简化字
注意类推简化的范围;
注意简化字的细微差别;
注意简化字的笔顺;
注意简化字的一般用法与特殊用法;
防止滥用简化字。
(二)不用异体字
按照从俗、从众、书写方便的原则整理异体字,不使用已经废止的异体字。
(三)区别新旧字形
按照几个权威字表规定的新字形书写使用汉字,方便掌握汉字笔画,提高检字效率。
二、纠正错别字
(一)错别字现象包括三种情况:写错字、写别字、读错字。原因有主观、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轻视、草率;客观上汉字难认、难写、难记,出错率较高。
(二)如何纠正错别字
从字形入手,利用形旁,区别形似字。
从字音入手,记住声旁的写法,纠正错误书写习惯。
从字义入手,了解字义,对纠正错别字特别有帮助。
第四章 词汇
[教学目的要求]系统讲述现代汉语词汇和各种词汇单位的含义,语素构成词的方法和类型,词义问题,义素的分析和运用,词汇的构成,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规范化等问题,使学生掌握词汇学、语义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正确地辨析和解释词义,丰富自己的词汇,提高用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共分8节:词汇、词汇单位和词的结构,词义的性质和构成,词义的分解,词义的聚合——语义场,词义和语境的欢喜,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熟语,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其中词义的构成,词义的分解,词汇的规范化是教学重点,义素分析和语义场等内容是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精讲多练,练习方式采取口头书面相结合。
课内课外相结合,提高学生用词能力。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教学时数] 16学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节 词汇、词汇单位和词的结构
一、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材料,是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一种语言只有一个词汇系统。
二、词汇单位
词汇单位有三级:语素、词和短语。
(一)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1.如何确定语素?
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代法,用已知语素代替需要确定的语言单位:A两种替代缺一不可;B替换要考虑意义上的基本一致。
2.语素的分类
根据音节:单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
根据意义:单义语素,多义语素。
根据构词能力:自由语素,黏着语素。
(二)词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以“独立运用“有别于语素,以“最小”有别于短语。
可以用扩展法或插入法区别词和短语。
(三)短语
短语是词的语法组合。短语有自由短语和固定短语等类型。
三、构词类型
(一)词的结构单位:词根和词缀。
(二)单纯词和合成词
1.单纯词: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
单音节的单纯词
多音节的单纯词:联绵词(双声、叠韵、非双生叠韵),叠音词,音译的外来词。
2.合成词:两个或两个语素构成的词。
复合式合成词:联合式,偏正式,补充式,动宾式,主谓式。
附加式合成词:前加式,后加式,词根与叠音词缀结合式。
重叠式合成词
3.合成词的层次性
四、简称和数词缩略语
(一)缩略形式的性质:语言经济机制的体现。
(二)缩略方式:提取式,共戴式,标数式等。
(三)缩略原则:
表意准确无误。
避免同音形式。
避免另造缩略形式。
第二节 词义的性质和构成
一、词义的性质
词义是词的语音形式负载的信息内容。词义具有概括性、模糊性和民族性等属性,具体表现为若干对立统一关系。
词义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词义是概括性和具体性的统一。
词义是稳固性和变异性的统一。
词义是明确性和模糊性的统一。
二、词义的构成
词的词汇意义包含两个部分: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
(一)理性义:词义的核心部分,词义中与概念有关的部分。
通俗的理性义
专门的理性义
(二)色彩义:词义的附加部分。
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语体色彩:书面语体色彩,口语语体色彩。
形象色彩:形态,动态,颜色,声音。
地域色彩,行业色彩,时代色彩等。
三、词义的理解与词的运用
词义的理性义和色彩义往往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应用的。只有认真领会词义的内涵特征,才能使表达鲜明、准确、生动。
第三节 词义的分解
一、义项
(一)什么是义项?
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
义项是独立运用的语义单位。
义项是概括的、固定的语义单位。
义项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二)单义词和多义词
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的词。
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义项。(与同音词有别)
多义词的层次性:基本义,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二、义素
(一)什么是义素?
义素是词义构成的最小意义单位,是词义的区别特征。
义素是构成义项的基本成分。
区别特征是从一组相关的词中抽象出来的区别性语义特征。
(二)义素分析
分析原则:对等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简明性原则。
基本方法:确定范围,比较异同,简化表达(矩阵图,横排列式)。
分析实例。
义素分析的作用:
深入词义内部,说明了义项的结构,便于准确理解词义。
系统反映词义之间的关系,有效地解释词义搭配规律。
使语义分析形式化,精密化,便于计算机识别、处理。
第四节 词义的聚合——语义场
一、语义场
语义场是具有共同核心义素的词语形成的集合体。
(一)语义场的性质
层次性:母场和子场。
系统性:语义场各成员互相依存;语义场的构成受不同语言集团的限制。
相对性;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可能分属不同的语义场;语义场的划分标准是相对的。
(二)语义场的类型
类属义场:各成员同属于一个教大的类,无次序关系。
顺序义场:各成员按某种潜在的、固定的顺序排列。
关系义场:两个成员处于某种关系的两端,可以进行关系推导。
二、同义义场和同义词
(一)同义义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同义义场,义场中的词叫同义词。
(二)同义词
同义词的范围:等义词和近义词
同义词的类型:构词语素完全相同,部分相同,完全不同。
同义词的辨析:
理性意义方面:程度轻重不同,范围大小不同,个体与集体,词义侧重不同等。
色彩意义方面: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方面的差异。
用法方面:搭配对象,词汇和句法功能有别。
辨析方法和实例:搜集例句——整理义项——求同察异——总结说明。
同义词的作用:
使表达准确严密。
使语体风格鲜明。
使文句生动活泼,富有变化。
使语气委婉,表达得体。
使语势增强,语意完足。
三、反义义场和反义词
(一)反义义场: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是反义词。
(二)反义词
反义词的类型:互补反义词,极性反义词。
反义词与多义词、同义词的关系:一个多义词可能拥有多个反义词,这些反义词之间可能构成同义词或反义词。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反义词的语义范围和使用频率不平衡。
反义词的作用
揭示矛盾,对比鲜明。
连用时加强语气,强调主题。
构成哲理性的格言警句。
构成“仿拟”修辞格。
构成联合式的合成词。
第五节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一、语境对理解词义的作用
广义的语境是制约话语表达与理解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狭义的语境是上下文和前言后语,分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两类。解释词义要根据该词所出现的语境。
二、语境对词义的影响
语境使词义单一化。
语境使词义具体化。
语境增加临时性含义。
语境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
第六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一)基本词汇:是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
稳固性:使用历史久。
全民性:使用范围广。
常用性:使用频率高。
能产性:构词能力强。
(二)一般词汇:具有开放性、变异性、灵活性等特点。主要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和隐语等。
二、古语词、方言词和外来词
(一)古语词:包括文言词和历史词。文言词仍然可以在书面语体当中使用,可以使语言简洁匀称;可以表达庄重严肃的感情色彩;可以表达幽默、讽刺等意义。
(二)方言词:有的方言词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因此普通话会不断从各地方言吸取有用的成分来丰富自己。
(三)外来词:也叫借词,指从外族语言借来的词。汉语吸收外来词,往往会从语音、语法、语义、字形等方面加以改造。外来词的类型有:
音译的外来词
音义兼译的外来词
音译加意译的外来词
字母外来词
三、行业语、隐语
(一)行业语:各种行业应用的词语,其中的术语对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的还可以在专门意义之外获得一个通俗意义而成为普通话词汇,因此行业语也是丰富普通话词汇的源泉之一。
(二)隐语:是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的一种只有内部人懂得的特殊用语,具有保密性和超常规的特点。
第七节 熟语
一、成语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成语的特征: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
成语的来源: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
成语的构造:主要是四字格,有并列、便正、动宾、补充、主谓等常见的结构类型。
成语的运用:
要弄清成语的实际意义。
要使用原形,不能随意变换和增减其中的成分。
成语有确定的字形和读音,要注意分辨,不能写错读错。
二、惯用语
惯用语是人们口头使用的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大都是三字格结构的动宾短语,与成语相比,惯用语口语色彩浓郁,含义单纯,结构相对松散,可以插入定语和补语等成分。
三、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近乎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两部分只有间歇,所以叫歇后语。一般口语色彩浓郁,可以临时创造。
类别:喻意类和谐音类。
使用:根据场合,选择健康、得体的歇后语可以使表达增加色彩。
第八节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
一、词汇的发展变化
新词的产生
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
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
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化。
二、词汇的规范化
任务:
消除异读词。
消除异形词。
消除等义词。
尽量减少同音词。
铲除生造词。
对吸收方言词、外来词、古语词的活动予以正确引导。
2. 吸收原则:必要性,全民性,明确性。
第五章 语法
[教学目的要求]系统讲述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原则,各类词的用法,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及其类型,分析句子的方法,标点断句的方法等内容,使学生掌握现代汉语语法体系,掌握用词造句的规则,具有辨别词性、短语和句子的结构类型,析句、造句以及分辨句子正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共分10节:语法概说,词类上、下,短语、句法成分,句子的分类,常见的句法失误,复句,句群,标点符号等。其中了解短语和句子的结构类型,分析语句的结构类型和变换关系,掌握其表意的异同等是教学重点,掌握汉语语法的基本结构规律,提高驾驭汉语的能力是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精讲多练,练习方式采取口头书面相结合。
3.课内课外相结合,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语法知识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教学时数] 34学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节 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体系
语法有两个含义:语法结构规则本身;研究语法的科学,即语法学。
语法体系也有两个含义:语法系统;语法学体系。
二、语法的性质
抽象性。语法是从众多的语法单位里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或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稳固性。语法的发展变化相对于语音、语义、词汇来说是最为缓慢的,但不否认语法规则具有时代性。
民族性。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同时也表现在语法上。
三、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
1.语法单位
汉语的语法单位分为四级:语素、词、短语和句子。前三种是语言的材料单位,而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是语言的基本使用单位。
句子的语气类型叫句类,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类型。
句子的结构类型叫句型,分单句和复句两类。
2.句法成分
句法成分是短语和句法结构的组成部分。汉语的一般句法成分有5对10个,具有同现性。
主语和谓语:陈述与被陈述关系。
动语和宾语: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定语和中心语: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关系。
状语和中心语: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关系。
中心语和补语:补充与被补充关系。
第二节 词类(上)
一、词类的划分
划分词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
语法功能:指词与词的组合能力。
词在语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实词是能够充当句法成分的词,虚词不做句法成分。
实词与另一类实词组合的能力。
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
2. 词的形态:词形变化的方式。
构形形态,如重叠法。
构词形态,如加词缀。
3. 词的意义:指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类别意义。
以上原则在不同的语言中重要性各不相同,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侧重使用语法功能标准划分词类,俄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侧重使用形态标准划分词类。
二、实词
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能够用数量短语修饰;一般不用重叠式表达语法意义;加“们”表示群体。
动词:能够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能用“不”修饰,不能用程度副词修饰(心理动词、助动词除外);多数带动态助词“着、了、过”表动态;有些动词可以重叠。
形容词:能够作谓语、谓语中心语和定语;性质形容词大都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能带宾语;有些性质形容词可以重叠;有些单音节形容词可以带词缀。
区别词:能够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不能作谓语、主语、宾语。不能前加“不”,否定时加“非”。
数词:分基数词和序数词两类。通常与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后,充当定语、状语或补语;一些数词,如倍数、分数等有固定的用法。
量词:分物量词和动量词两类。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后面,组成数量短语后,作定语、状语或补语等;单音节量词可以重叠,数量短语也可以重叠;量词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
副词:都能作状语,具有纯状语性;副词一般不能单说;部分副词兼有关联作用。
代词: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类型。人称代词包括三身代词和非三身代词;指示代词用来指代人或事物;疑问代词主要表示有疑而问或无疑而问。
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可以作状语、定语、谓语、补语、独立语等等,也可以单独成句,不受否定副词、程度副词修饰,是比较特殊的实词。
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独立性强,常作感叹语,写法不固定,也是特殊的实词。
三、实词的运用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误用及实例。
数词、量词使用不当的实例。
副词误用及实例。
代词使用不当的实例。
第三节 词类(下)
一、虚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成句,词汇意义虚灵,不能重叠的词,是相对封闭的词类,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介词:起标记作用,依附实词或短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或补语;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大都由动词虚化而来。
连词:起连接作用。与介词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双向性。用法实例解析。
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比况助词等类型。助词具有高度的附着性,揭示前后成分的结构关系和语法意义。
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某种语气,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词附着性强,常常跟语调一起共同表达语气;语气词也可以两三个连用,连用是有层次的。
二、虚词的运用
介词的运用:“对、对于”的用法;“关于”的用法;“在”的用法;“给”的用法;“于”的用法;“由于、由”的用法等。
连词的运用:“和”的用法;“或、或者”的用法;“及其”的用法;“还是”的用法;“而”的用法等。
助词的运用:“的、地、得”的用法;“着”的用法;“了”的用法。
三、词类小结
词类和词性的关系。
词性的判别:直判法,排除法,类比法。
词的同形异类现象:
同形同音词的识别。
词的活用现象。
词的兼类。
第四节 短语
一、短语及其分类
短语是意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大于词而有不成句的语法单位。汉语组成短语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
短语的类别可以从多角度考察,重要的有两种分类:往内看,可以分为若干结构类;往外看,可以分为若干功能类。
二、短语的结构类
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是五种基本的结构类型。还包括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助词短语(的字短语、所字短语、比况短语)等结构类型。
三、短语的功能类
短语的功能类是由它所能充当的句法成分相当于哪类词决定的。这种分类还需要深入研究。
名词性短语
谓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和形容词性短语。
副词性短语
四、多义短语
多义短语是不止一层含义的短语。
结构关系不同的多义短语:层次相同;上面层次相同,下面层次不同。
语义关系不同的多义短语。
结构和语义关系都不同的多义短语。
五、短语小结
短语的分析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层次分析法又叫直接成分分析法,一般采用“从大到小,逐层二分“的原则:
切分的各部分必须有语法关系;
切分的各部分必须有意义;
切分的成分加起来符合原意。
举例说明。
第五节 句法成分
主要讲解9种(包括独立语)句法成分的构成材料、结构类型、意义类型、语序以及少数易混成分的辨别等问题。
一、主语和谓语
主语的构成材料
谓语的构成材料
主语的意义类型:施事主语,受事主语,当事主语。
二、动语和宾语
动语的构成材料: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名宾动词,谓宾动词,名谓宾动词。
宾语的构成材料
宾语的意义类型:受事宾语,施事宾语,当事宾语。
三、定语
定语的构成材料和意义类别
定语和助词“的”出现的规律
多层定语的顺序和分析
四、状语
状语的构成材料和意义类别
状语和助词“地”出现的规律
多层状语的位置和切分
五、补语
补语的构成材料和意义类别:结果补语,程度补语,状态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可能补语。
补语和宾语的顺序;先宾后补,先补后宾,宾在中间。
补语和宾语的辨析:根据两部分的关系;通过变换句式;通过虚词标记。
六、中心语
定语中心语
状语中心语
补语中心语
七、独立语
独立语是与其他成分不发生结构关系,但又是句意所必须的成分。独立语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或句末。
插入语:提醒性的,预测性的,总括性的。
感叹语
称呼语
象声语
八、句法成分小结
中心词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
第六节 句子的分类
一、句子分类概说
两个角度,两种结果:
句类:句子的语气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句型:句子的结构类型(单句和复句)
二、句类
陈述句:叙述或说明事实。
疑问句: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
祈使句:表命令、禁止;表请求、劝阻。
感叹句:带有浓厚感情的句子。
三、句型
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
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叹词句。
四、几种动词谓语句
把字句:特点是动词一般不是光杆动词;宾语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动词具有处置意味;否定词等置于“把”前。
被字句:动词具有处置性;主语表示的受事是有定的;否定形式等置于被字前。
连谓句:由连谓短语作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各连谓项的潜在主语一致。
兼语句:由兼语短语作位于或独立成句的句子,与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形式上相似,要注意区别。
双宾句;位于中心之后先后出现指人和指物两种宾语的句子。动词具有给予意义;近宾语一般指人,远宾语指物。
存现句: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事物的句子,分存在句和隐现句两类。主语具有时空性,宾语往往是施事。
五、变式句和省略句
变式句:主谓倒置;定语、状语后置。
省略句:对话省;因上下文而省。
六、句子的变换
句类之间的变换
句型之间的变换
七、句子分析例解
第七节 常见的句法失误
一、搭配不当
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动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
二、残缺和多余
主语残缺
谓语残缺
宾语残缺
定语、状语缺少或不完整
主语有多余成分
谓语有多余成分
宾语有多余成分
定语多余
状语多余
补语多余
三、语序不当
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
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四、句式杂糅
两种说法混杂
前后牵连
第八节 复句
一、概说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
复句与单句的关系:典型结构不一致;语气上有差异;复句格式用于单句;某些句子难定单复。
复句的特点:分句之间一般有停顿,书面上有标点符号;用关联词语和语序体现分句间的意义和结构关系。
二、复句的类型
联合类:并列复句,顺承复句,解说复句,选择复句,递进复句。
偏正类:转折复句,条件复句,假设复句,因果复句,目的复句。
三、多重复句
多重复句的产生:往往有一重复句扩充而成。
多重复句的分析:确定分句界限,标明分句数量——抓住标记,审定分句关系——判定层次关系,用句中标明法或层次图解法标注层次和关系。
例解
四、紧缩复句
特点:无语音停歇;近似单句;简短紧凑,口语化。
类别:无标志的;有标志的(成对或单个关联词语,相互呼应的疑问代词等)。
五、复句运用中常见的错误
分句之间缺乏紧密联系
关联词语运用错误:搭配不当;少用关联词语;错用关联词语;滥用关联词语;关联词语位置不对。
第九节 句群
一、句群及类型
句群由前后连贯,共同表示一个中心意思的几个句子组成。
并列句群
顺承句群
解说句群
递进句群
选择句群
转折句群
因果句群
目的句群
假设句群
条件句群
二、多重句群
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句群叫多重句群。例解。
三、句群与复句、段落的关系
句群与复句:构成单位不同;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不同。
句群与段落:所属范畴不同(语言学与文章学);划分的目的不同。
四、句群运用的常见错误
前后脱节
语序不当
前后矛盾
答非所问
重复多余
第十节 标点符号
一、标点符号的作用和种类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或词语性质的作用。分为标号和点号两大类16种。
标号: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句内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点号: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
二、标点符号的用法
举例解析。
三、标点符号的活用
举例解析,与错用相区别。
四、标点符号的位置
举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