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能源
一、能源的分类
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对能源与物质消费量持续增长的过程。据研
究,原始社会人类的能源消费极其有限,只限于食物的消费。随着
文明的进步,在生活和生产上所消耗的能量急剧增加,现代化工业
社会人均的能源消费量为原始社会的 100多倍。而且,当今世界各
地能量消费水平差异很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的能源消费
量的差别也达几十倍至上百倍。
迄今人类所利用的能源种类不过十数种,从原始社会就开始利用
的生物能(包括薪柴、畜力和燃烧畜粪)到后来利用的煤炭、石油
、天然气、水电以及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太阳能等。人
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能源进行多种多样的分类,例如:
1.按能源的产生和再生能力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两大
类。前者包括太阳能、水力、生物能、风能、潮汐能和地热能等;
后者包括一切化石燃料与核裂变燃料等。
2.按能源的使用方式分为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前者指直接从自
然界取得而不改变其原有形态的能源、亦称作初级能源,包括一切
直接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后者是指一次能源经过加
工,转换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如火电与煤气等。但有时一次能源
和二次能源之间并无截然的界线。
3.按能源的来源分为: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通过植物光合作用的
转化而得以储存,包括化石燃料在内;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如地
热能和核能;以及因地球等天体引力形成的能量,如潮汐能。
4.按能源使用的历史分为常规(或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前者常
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和生物能等;后者指核能、地热能、
海洋能(潮汐能和波浪能)、太阳能和沼气等。此外,风能的利用
自古有之,但近代高效风力发电机的集群利用又使风能成为新能源
的一种。
表 1 历史上各时期人均能量消费的增长 (单位:每人每日千焦耳)
二、世界能源供求的现状与前景
从人类的全部历史来看,化石燃料大规模使用的历史尚不足 200年
,人类长期以来使用的燃料是薪柴、木炭、作物秸秆和畜粪。有资
料表明,直至 1895年,工业发达的美国与欧洲大陆的能源结构中木
材仍占 90%。只是进入 20世纪以后,煤的地位才开始占据主导。在
木材丰富的北美,煤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上升至 70%,木材则下降
至 20%。同期世界商业能源组成中煤炭已占 90%。这个时期煤炭的
地位至高无尚,君临天下(, coalwastheking”)。 从 1920年开始,
石油的开采大幅度上升,煤的重要性开始下降,到 1950年,石油和
天然气二者占美国能源供应的 60%。即使曾经有过 1973年的, 石油
危机, (该年石油在世界能源供应中所占比例下降至 43%),但至
1975年石油和天然气二者仍占世界能耗的 67%。总之,从 1920年至
1970年的半个世纪之中,石油产量急剧增长,构成了能源供应的,
石油时代, 。从 1929年至 1971年,世界煤炭产量增长了 70%,而同
期石油产量增长了 1000%。
人类对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上文已经谈及从远古至现代
工业社会人均能耗的增长情况。就全人类而言,有人作过估计,自
从 700年前人类开始利用煤炭以来,到 1860年全人类共消费了煤炭
约 7× 109吨,而从 1860— 1970的 110年间共消费了 133× 109吨,为过
去 700年的 19倍。如果把所有能源均包括在内,则从远古至 1860年
全人类所消费的能源约为 35× 109吨煤当量(英文缩写为 t.c.e.),
大约等于 1Q( 注,1Q= 36.62× 109t.c.e.)。 而 1860— 1970年的消
费量约为 10Q,1980年全世界的能源消费量即为 0.28Q。 据此估计,
本世纪的最后 20年内的能源需求量约为 20Q。 从历史上看,世界能
源消费不仅呈指数增长,而且增长率愈来愈大。 19世纪中期世界能
源消费的年增长率约为 2%,至 20世纪初增长率为 3.5%,而 60年代
的平均年增长率为 5.6%,如果按后一个数字外推,则公元 2025年
全世界的能源需求将达到 200— 400Q。 这个数字可能并没有给读者
留下任何印象,但只要指出岩石圈中所有化石燃料的总储量约为
250Q这一点即足以想象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了。
表 2 世界已探明的商业性能源储量 ①, 1987
(单位:拍焦耳 PJ,1PJ= 1015焦耳= 947.8×109Btus)
表 2 世界已探明的商业性能源储量 ①, 1987
(单位:拍焦耳 PJ,1PJ= 1015焦耳= 947.8×109Btus)
1.石油 1970年石油曾占世界商业能源的 48%,受, 石油危机,
的影响,此后比重有所下降,1973年占 43%,现仍呈下降趋势。现
在普遍认为用石油作能源是人类极不明智之举:这种本来应是极其
宝贵的化工原料不应用作能源,它又是各类能源中储量最少而且分
布最不均匀的。
近年来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大油田,但是新的油田往往在更深
的地层和离岸更远的近海,说明石油勘探的前景不甚光明。世界石
油耗竭的前景似已属定论。
世界石油总储量通常有两种估计,一是美国标准石油公司 Ryman
的数字,Q∞ = 2100× 109桶,约合 330× 109吨,或大约为 15Q。 他的
估计有两个前提,一是包括了现有技术能够开采的一切近海石油,
二是开采的回收率为 40%(现有回收率仅略高于 30%)。按照这个
数字,石油的有效开采期限( 0.8Q∞ ) 为 58年( 1962— 2020),开
采峰值出现在 1991年。另一种是 Hubbert( 1969) 的估计,Q∞ =
1350× 109桶,约合 215× 109吨,或大约等于 10Q。 其有效开采期限
为 64年( 1965— 2029),开采峰值出现于 2000年。值得注意的是虽
然这两个储量数字差距很大,但它们的有效开采期限和开采峰值出
现的年份却相差不远( 9年)。
2.天然气 主要成分为甲烷(占 75% — 79%),其次为轻质烃(丙
烷、丁烷和戊烷),并含有痕量 N2和硫化物,是一切化石燃料中污
染最轻者。世界天然气总储量也相当大,但有关储量的估计数字差
别很大,从 150× 109吨煤当量至 1500× 109吨煤当量不等,前一数字
折合 4186500PJ,与表 8.5所列数字接近。有人认为较现实的估计数
为 600× 109吨煤当量,约合 20Q,与石油储量属于同一数量级。但与
石油相比,其分布对欧洲较为有利:大约有 10%的天然气储量分布
在欧洲,其中荷兰的格罗宁根( Groningen) 储量达 2000× 109立方
米,是世界最大的气田之一。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前苏联天然气储
量十分丰富,占世界总储量的 38%,但是,总的看来,天然气的储
采比 R/P并不大,仅为 60。也就是说,其开采寿命只比石油长 20年。
3.油砂与油页岩 这类资源是岩石中所含一定数量的烃类化合物,
具有很高的粘稠性甚至呈准固态。岩石圈中这类物质储量也很丰富,
仅加拿大艾伯塔省( Alberta) 的油砂田面积就达 10万平方公里,
估算含烃类 47× 109吨,居世界首位,约合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委
内瑞拉的奥里诺科( Orinoco) 油砂田含沥青 20× 109吨。另有地质
学家估计,马达加斯加的油砂田含烃 150× 109吨,远远超过加拿大。
世界储量最大的油页岩在美国西部的格林河流域, 包括科罗拉多
、犹他和怀俄明几个州,1860年修筑大陆铁路时即已被发现。全世
界油页岩的远景储量大约含油 2× 1015桶,但目前有经济价值可供开
采的只有约 50× 109吨。
油砂与油页岩的组成与石油颇不相同,因而需要特殊的提炼技术
。例如油砂的技术处理常用沸水与蒸汽的混合物把吸附于惰性砂粒
上的烃类分离出来,然后作进一步的加工。油页岩中所含固态烃类
成分也与原油差别很大,而且还含各种氮的化合物和其他无机杂质
,其提炼过程中需将岩石加热至 48℃ 以上,而且耗水量很大:每产
出 1吨粗挥发油需水 3立方米。因此,其成本将远远高于开采煤炭。
而且,油砂与油页岩处理后所剩余的大量废砂石也造成新的环境问
题。
4.煤 煤在地壳中的分布较有规律,它常出现于某些地层中并成
片分布,较易勘探和制图。因此,在各类自然资源中煤的储量估算
比较准确。现在引用较广的是美国地质调查所埃夫里特( Averitt)
1969年发表的数据。他认为深度 1200米以内厚度大于 36厘米的煤层
有 50%可供开采。在特殊情况下也考虑深度达 1800米的储量,不过
他指出 1200米以下地层中煤的储量最多只占地壳中总储量的 10%。
埃夫里特提供了两个数字:一是已制图的煤炭储量,为 4300× 109
吨;二是世界煤炭资源总量 Q∞ 为 7600× 109吨,其中前苏联最多,
为 4300× 109吨,约占 3/4,其次为美国,1486× 109吨,再次为中国
,约 1000× 109吨(我国公布的证实储量为 901.5× 109吨),亚洲其
他国家 681× 109吨,西欧 377× 109吨。
根据非再生资源生产周期理论,哈伯特( Hubbert) 利用上述两
个数据计算了世界煤炭的生产周期。上述较低数字计算的煤炭有用
期限为 2000年至 2200年,生产峰值将出现于 2110年(图 8.8曲线 A); 上述较高数字即 Q∞ 的煤炭有用期限为 2040年至 2390年,生产峰值
出现在 2160年(图 8.8曲线 B)。 根据 Q∞ 的计算,煤炭尚可满足人类
使用 400年的需要。
5.水力
人类早就发明了水碓、水磨等水力机械和水力提水装置。本世纪
以来水力发电更把水力利用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水力发电具有
很多优点:无污染、运行费用很低、水库寿命一般比火电站和核电
站长,而且水库还有多方面的效益等等。
世界各国均致力于水电的开发,迄至 1988年,水电已占世界电力
供应的 21%和商业能源供应的 6%。有些国家水力发电成为其主要
能源,例如,挪威所用电力几乎全部为水电,其次是瑞士,水电占
全国电力的 74%,再次为加拿大,占 70%,奥地利占 67%,但就绝
对量而言,美国是水力发电最多的国家,适宜修筑水电站的多数地
点已被开发,水电占这个耗能大国( 1989年消费世界能源的 1/4)
电力供应的 10% — 14%,全部商业能源的 5% — 6%。其他发达国家
水电资源的开发率也较高,其中欧洲最高,达 59%,但发展中国家
水电的开发率仍较低,一般不足 10%(表 8.6)。
表 8.6所列世界各地水电资源的开发潜力是以装机容量来表示的。
该表所列世界水电装机的潜力约为 22亿千瓦,若按设备利用率 50%
计,年发电量为 97000亿度,可以满足目前全世界对能源的需求。
但实际上现在水电的开发率只有 17%,1989年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
2.4%。表面上看来水电仍有很大的开发余地,但事实上水电开发
仍然存在很大困难和一些难以避免的缺陷。首先是许多最有利的地
点已被开发,西方发达国家尤其如此。有待开发的地点多在远离能
源消费地的偏僻山区,开发难度较大。其次是水电开发所需投资较
大,而开发潜力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恰恰缺乏资金。据世界银行预测
,如果 1995年发展中国家的水电生产要达到电力供应的 43%,则在
1990年以前水坝建设投资需要 100亿美元。此外,从更长的时间尺
度来看,水力发 电还有一个往往被忽视的弱点,就是水库的寿命,
由 30年至 300年不等,视当地土壤侵蚀的程度而异。水库一旦被淤
平,将永远失去其功能,在其上游或下游不远处修筑新的水库往往
不可能。考虑到这一点,水力资源也可视作非再生资源,它将随着
水库的淤塞而逐渐耗竭。事实上,北京的官厅水库已基本丧失发电
能力(寿命约 40年),三门峡水库也已损失了原来 11亿千瓦容
6.地热能 指地下热岩和热液中所储存的能量,现已开发利用的
多为后者,通常以三种形式存在:干蒸汽(其中不含水滴)、湿蒸
汽(蒸汽中含水滴)和热水,以干蒸汽质量最佳,最易开发利用。
意大利早在 1904年就在拉德雷洛( Larderello) 附近开发了一口大
型干蒸汽井,所生产的电力成为该国电气化铁路的主要电源。美国
和日本也有规模较大的干蒸汽地热电站。但干蒸汽田较为稀少,较
为常见者为湿蒸汽和热水。众所周知,冰岛的雷克雅未克全靠地下
热水给全市 8.5万居民供热和进行温室栽培。
热岩包括三种不同类型:近地表的熔岩、干热岩和温岩。目前热
岩的开发利用尚少。
目前地热能在世界能源供应中所占份额很小(与风能一起共占
0.045%),其优点是在有可能开发的地方成本比较低廉,其电力
成本约为燃煤发电站的一半,或核电成本的 1/4,所排出的 CO2也很
少。其主要限制在于资源过于稀少,可供开发的地点不多。而且就
地热蒸汽与热水而言,其更新速度缓慢,一旦开采速度过大,就会
面临耗竭的前景。此外,地热资源也只是相对地, 干净,,地热蒸
汽与热水中通常含有硫化氢、氨气、放射性物质(例如氧)、可溶
性盐类乃至有毒物质等。因此,在开发中需要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7.核能 这是来自岩石圈的新能源,19世纪末元素放射性的发现
和 20世纪初相对论的提出,为核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原子核
能的释放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某种元素裂变为原子量较小的其
他元素,一是两个轻元素的原子核聚变为一个较重元素。无论是哪
一条途径,都伴随着巨额能量的释放,同时质量有所减少,所减少
的质量△ m即转化为释放的能量△ E,这就是爱因斯坦著名的公式:
△E=(△ m) C2,式中 C为光速。
现在已投入生产的是核裂变,所用的物质为 U-235,每个 U-235
原子裂变时释放 200MeV能量,合 3.2×10-11焦。 1克铀元素有
2.56×1021个原子,裂变时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 2.7吨煤。不过天然
铀矿中 U-235的含量只占 0.71%(即每 140个 U-238原子中才有 1个
U-235原子),因此 1克铀矿产生的能量约等于 19千克煤。
地壳中铀矿的储量不多,1976年世界能源会议和 1977年美国的
核能政策研究小组所提供的数字分别为 490万吨和 487.6万吨(价格
为每千克 U3O8不高于约 70美元)两个数字非常接近。
迄至 1990年,在第一个核电站投产 43年以后,全世界 27个国家和
地区共有 428个核电站。 1989年全世界的核电占电力供应的 19%,
但其所提供的能量( 6783拍焦)只占世界能耗( 310972拍焦)的
2.18%。而这些核电站每年消耗的铀为 1万吨(维持量)至 4万吨
(充分运行),也就是说,如果核发电量维持现有的水平,则世界
铀矿储量将于 120— 490年内耗竭。因此,铀矿作为一种能源的使用
周期也是不长的。
近几年来世界核电的发展已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因为基建费
用超支、核废料处置问题和不断发生的安全事故,这类事故以 1986
年发生在苏联的契尔诺贝利核电站最为严重。然而远在此以前,核
电站建设的速度就已放慢。美国自 1975年以来就没有再接到核电站
的订单,而且前此的 108个订单亦被撤销。原联邦德国的能源供应
中有 10%来自核电,但是从 1975年以来仅有一个核电站的订货,而
且以前所订的八个机组亦迟迟未能动工,主要原因是来自政治上的
反对。这种发展趋势使美国的核电生产在 20世纪 90年代有所下降。
而且,由于核电站的预期寿命一般为 30~ 40年,如果不兴建新的核
电站,则全世界的核发电能力也将逐渐减少。
目前利用 U-235发电的技术对铀的利用率很低,其实 U-238如果受到
核裂变时放出的高能中子攻击,就会变成同样能裂变的 U-233,理
论上使铀的利用率增加 140倍。同样原理也能使储量更为丰富的钚
( Pu) 变成能裂变的 Pu-239。 按这种原理建造的反应堆称为快速增
殖反应堆。此外,原子能利用的另一途径是核聚变,例如氢的同位
素氘和氘的聚变以及氘和氘的聚变,以及另一种轻元素锂和氘的聚
变,目前都在积极研究之中,这种核聚变是一种较为, 干净, 的能
源。但有关科学家估计,核聚变从实验室走向实用还需要较长的时
间才能实现。应该指出的是,无论是快速增殖反应堆还是核聚变均
需消耗很高的能量,这又有赖于现有核裂变材料的储存。如果缺了
这把, 钥匙,,则理论上的巨大核聚变能量也将难以取得。
8.岩石圈以外的其他能源 包括风能、海洋的潮汐能和波浪能以及
太阳能等,目前在世界能源供应中所占比例虽小,但从长远看,可
能是未来人类取之不竭的永久性能源。以太阳能为例,现在全球每
年经生物圈转化的太阳能即为世界能耗的十几倍。而且,到达大气
层顶部的太阳能更是地面的 35000倍。如果能实现在那里对太阳能
的接收、转化和传输,则人类利用的能量就几乎是无限的。
上面概述了世界能源概况,其中石油、天然气、油砂与油页岩、煤
和核燃料均来自岩石圈,其他几类则来自岩石圈以外,包括水力、
风能、海洋潮汐能和波浪能,以及太阳能等。从能源的过去、现在
和对其未来的预测,为了现代文明的持续发展,下述两点是毋庸置
疑的:
第一,人类必须把能源消费从非再生能源转化为再生能源。岩石圈
内储存着巨大的能量,但是这些在亿万年地质时期内积聚起来的能
源是不可再生的。另一方面,人类对能源的消费却持续地呈指数增
长,这不仅是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而且是由于人均能源消费量越
来越大。因此,岩石圈中这些非再生能源终将不能满足人类不断增
长的需求。更为严重的是这几种传统能源的耗竭时间将分别为今后
几十年至几百年。
第二,能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工业化发达国家尤其如此。美国
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者和浪费者,据统计,美国 1989年能量消
费占全世界的 24.6%,但其所消费的能量中只有 9%属于有效利用,
另有 7%转化为石油化工产品,41%属于因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
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时必然造成能量质量降低或数量减少)
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其余 43%则纯属不必要的浪费。因此,人类
必须学会提高能量使用的效率,以便使用较少的能量来维持较高的
生活水准。
上述两点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必须尽快实现而不能延误,因为要
实现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的转变本身也要消耗大量能量,许多新技
术与新设备(如核聚变与太阳能发电等)都要耗费巨大能量方能实
现,现存的能源储量应该用以实现这种转变。因此,未来的几十年
在能源利用上可能会决定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