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矿物资源
一,矿产成矿地质背景条件、发展及储量
矿产资源是地壳在其长期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产物,是
自然界矿物质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一定地质作用而聚集形成的
。不同的地质作用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矿产。依据形成矿产资源的
地质作用和能量、物质来源的不同,一般将形成矿产资源的地质作
用,即成矿作用分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
与叠生成矿作用。内生成矿作用是指由地球内部热能的影响导致矿
床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外生成矿作用是指在太阳能的直接作用下
,在地球外应力导致的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气圈的相互作
用过程中,在地壳表层形成矿床的各种地质作用。变质成矿作用是
指由于地质环境的改变,特别是经过深埋或其他热动力事件,使已
由内生成矿作用和外生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或含矿岩石的矿物组合
、化学成分、物理性质以及结构构造发生改变而形成另一类性质不
同、质量不同矿床的地质作用。叠生成矿作用是一种复合成矿作用
,是指因多种成矿作用复合叠加而形成矿床的一种地质作用。
这四种不同的成矿作用形成四类不同的矿床,即内生矿床、外生矿
床和叠生矿床。一个地区范围内矿产能否形成、形成多少与优劣均
与该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的好坏直接相关。
一个国家矿产资源的丰度,除地质条件外,与可供储矿的疆域
空间条件直接有关。在同等有利成矿的地质条件下,疆域越是辽阔
,矿产资源就越丰富。
人类所利用的物料大多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岩石圈,人类文明史也可
看作一部矿物资源利用的历史。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所利用矿物
资源的种类与数量都不断增加:远古的人类只会利用石头作为工具
,经历了漫长的石器时代;大约公元前 6000年人类首次学会从矿石
中提炼金属,从铜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到了公元前 1600年又学会
了提炼更坚硬的铁,进入铁器时代;又过了 3000多年,到了公元
1709年英国人达比( AbrahamDarby) 发明了用焦炭作燃料熔炼铁,
进入了近代的钢铁时代,钢铁成为当代一切工业的基础。
人类利用矿物资源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原始人一生可能只需几公斤
至几十公斤石头打制石器;农业社会的农民一生也只需几公斤的铁
和铜制造简单的农具,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仍然利用着极简
单的农具;但工业化社会对矿物资源的消费却大得多,70年代一个
美国公民每年要消费钢铁 9.4吨、有色金属约 6吨(其中铅 7.25公斤
,主要用于汽油添加剂,现已减少)、砂和砾石 3.55吨、水泥 227
公斤、粘土 91公斤、盐 91公斤,总计各种物料约 20吨。
应强调指出,人类对矿物资源的利用也呈现着一种指数增长的趋
势。据估计,1950— 1975年,四分之一世纪内人类所消费的金属量
已超过历史消费量的总和。而且,根据有关的预测,2000年全世界
的金属消费量将为 1971年的 2.5倍( Just,1976年)。从更长远的
角度看,第三世界国家的消费量必将有可观的增长。现在,占世界
人口 1/4的发达国家消费着世界 3/4的资源,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矿物
消费量只占世界的 10%。如果他们的消费水平增长至发达国家的一
半,则对世界资源压力之巨大是可以想象的。地球上的矿物资源能
够支持不断增长的人口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求吗?这种巨大
的压力对生物圈可能带来哪些不良的影响和伤害?
矿物资源的特性之一是其不可再生性,它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
形成的,在人类历史的时间范围内不可能更新。而且,除了少数放
射性元素能蜕变成其他元素以外,其他元素的数量是恒定的,人们
在开采、提炼、加工、使用以至废弃以后,其数量丝毫没有改变,
所改变者不过是其存在形式而已。
矿物资源的另一特性是其分布的不均匀性。地壳的元素组成中,
氧、硅、铝、铁、钙、钠、镁和钾八种元素的重量占 98.6%,其中
又以氧和硅占绝对优势,共占 74.3%;其他上百种元素只占 1%强,
其中许多属于稀有和稀散元素。
这种不均匀性还表现为空间分布上的不连续性,有些元素常聚集
在一起形成矿物,矿物又集中在一起形成可供开采的矿床。矿床的
分布极不均匀,例如,北美有富集的钼矿,而亚洲几乎没有,但亚
洲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锡、钨和锰,古巴和新喀里多尼亚的镍储量占
世界一半,工业金刚石则集中在扎伊尔。其他许多矿物资源也有类
似的情况。一些工业史较长的国家(如英国)已基本用完了本国的
矿物资源而不得不完全依靠进口,消费大国美国也将面临同样的问
题,钢铁主要生产国日本和意大利的铁矿石也已全靠进口,实现工
业化最早的欧洲也要进口大部分有色金属。
由于矿物资源的消费量增长,高品位的矿床已被采完,因而不得
不接受较低的品位。例如,20世纪初铜矿开采的平均品位为 2%,
现在已降至 0.5%。另一方面是探查和开采埋藏更深的矿床。这两
方面都要求更高的技术和能耗,从而使成本增加,并且增加了弃置
围岩的数量以及选矿、冶炼废渣的数量,加剧环境污染问题。
表 8.7 世界 17种重要矿物资源概况
单位:吨
表 8.7 世界 17种重要矿物资源概况
单位:吨
对于一些已探明资源的供应前景,美国矿业局于 1979年进行过预
测,这些资源将先后于 20至 300年内采完。
以资源有限论为基础的预测常被反对者指责为, 悲观主义, 。然
而,严峻的事实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供开
采的矿物资源确实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却仍处在增长之中,这
一矛盾终将导致资源的耗竭,而且耗竭的前景已迫在眉睫。即使从
人类文明史的时间尺度来看,几百年也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如果
不从现在开始及早采取行动,防患于未然,则我们的子孙后代必将
陷入资源耗竭的困境之中。
二,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毫无困难地把人送上 10公里的高空,把少数人
发射到月球上作短暂的停留,数以百计的人造卫星在轨道上作环球
飞行,少数航天器甚至飞向更为遥远的星系。然而,人类向地球内
部进军却相对地困难,迄今人类对岩石圈的干预还很少超过 10公里
的深度,只有为数不多的钻孔达到万米以上。尽管, 上天有路,入
地无门,,但是人类的种种活动仍然给岩石圈以一定影响,在某些
地区这种影响还相当强烈,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1.深井灌水触发地震
1942年开始,美国陆军落基山军火库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地区用地
下仓库蒸发的方式处理过时的化学武器及该类废弃物。到 1961年发
现该类物质污染了地下水并危害农作物,便改用防渗水池的方法进
行处理,亦不成功。 1962年 3月开始试验新的方法,把有毒废物加
压泵至 3671米深由风化片岩与强烈破碎的角闪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
的前寒武纪基岩中。一个月后,这个原先平静的地区首次感到地震。
到 1965年 9月,在确实证明了灌水与地震的联系之后终止了深灌作
业。此后地震活动仍然持续数年,直至 1969年还发生过两次 3.5级
和 14次 2.5级以上的地震。 1962— 1967年间总共记录了 1500次震动,
震级在 0.7— 4.3级之间,震中多在深井周围 8公里之内,至多不超
过 11公里。
大约在同一时期,科罗拉多州的尤因塔( Uinta) 盆地 Rangeley
油田于 1957年开始施行深井灌水,1962年 11月在离井灌 65公里处设
立了地震观测站,当即记录到多次小地震。至 1970年 1月为止共记
录到 1000次震动,其中 1级以上者 320次。统计表明地震频率与注水
量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此外,纽约州戴尔( Dale) 镇附近的水力采盐和加拿大斯奈普(
Snipe) 油田注水也触发了地震。
迄今尚未见注水引起破坏性地震的报道,有些科学家甚至设想通过
深井灌水触发小地震以逐步释放地壳中所积蓄的能量,以避免突发
大地震。
2.油气田的开采与回灌引起地面沉降、断层活动和地震地下水的开
采多在沉积物中进行,石油与天然气的开采则多在岩石之中,但二
者所造成影响的性质与规模颇多相似之处。
早在 1925年美国得克萨斯州鹅溪( GooseCreek) 油田就已发现采油
引起的地面下沉,水准测量表明沉降地区面积为 6.5× 3.9km2,降幅
最大处达 1m,下沉地区与开采区很相一致。此处还发现有断层与地
震活动。
加利福尼亚州威明顿 -长滩地区早在 1928年即已发现地下水开采
引起地面沉降,但直至 1938年大规模石油生产以前沉降尚不显著。
大量抽取石油以后,1940年的水准测量发现地面下沉了 0.4米,至
1945年共达 1.4米,1951年一年即达 0.6米,造成大量建筑物、管线、
铁路、公路的毁损,降幅最大处达 10米,以致有些地方不得不筑坝
以防水淹。后来该州通过立法实行地下水回灌才使该区趋于稳定。
但灌水又使该油田地区发生断块与地震活动,使成百个石油生产井
毁坏。上述各项损失总计达 1亿美元以上。
深井灌水引起断层活动造成重大损失者亦不乏实例,如加利福尼
亚州英格伍德油田于 1954年进行灌水试验,该项试验非常成功地提
高了石油的回采率,因此 1957年开始大规模注水,到 1963年注水井
数目已达 22口。 1963年 12月 14日,位于该油田内的巴德温水坝突然
漏水,大量库水从坝底与土坝上涌出,大坝迅即坍塌,几小时内约
95万立方米的库水排空,流向下游的村舍,冲毁了 277户住宅,5人
死亡,损失达 1500万美元。事后查明深井灌水使水库底部的断层活
动,粘土质保护层破裂,断块位移 15厘米并在库底形成一些小陷穴
,最后导致水坝的坍塌。为此洛杉矶水电部向石油公司提出 2500万
美元的诉讼,最后该公司赔款 387.5万美元了事。
此外,意大利的波河三角洲开采甲烷气也造成一系列地震,并使
40× 20平方公里的地区下沉,引起泛滥,只得加高堤坝并在淹没区
进行排水。日本的 Niigata甲烷气井开采也造成地面下沉。委内瑞
拉的马拉凯博湖( LakeMaracaibo) 油田自 1933年就已发现地面沉
降,至 1954年有些地区的降幅达 3.3米。
地质学家认为石油与天然气的开采引起采空地层的压紧作用,于
是在采空区的中心地带形成低角度的逆冲断层,而在边缘地带则造
成正断层,从而使地面发生变化。
3.矿山开发对环境的影响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取决于开采技术、当
地水文与气候状况、岩石类型、矿山规模以及地形等因素,其影响
大小亦因资源开发的阶段而异,勘探阶段影响较小,而开采与冶炼
则影响较大。
现代勘探技术包括航空与卫星遥感、地面填图、钻探和物探等方
面,只要进行得当,即使对干旱区、沼泽以至冻土地区等敏感环境
亦无显著影响。
采掘与冶炼过程则一般都会对土地、水、空气与生物资源发生或
大或小的影响,对社会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因为矿冶活动经常伴随
着移民、矿区住房与服务设施等方面的问题。
无论是地下采掘或是露天开采,都会给当地环境带来一些不利的
影响。
地下采掘造成地面沉降与坍塌的现象较为普遍,例如美国在总共大
约 28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地下采掘,其中 3000平方公里发生
地面下沉,约占采掘面积的 11%,其中以煤矿所造成的下沉最为严
重。如果采掘区位于城镇之下,则造成的危害与经济损失更大。宾
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地区因地面下沉造成严重问题,为了改善面积
为 0.33平方公里的环境,到 1964年为止共花费了 4亿多美元。代价
之高昂使得该州不得不于 1966年通过一项专门的法令:烟煤矿区下
沉与土地保护法。该项法令规定了严格的矿井支护措施,使开采成
本大为增高,迫使上亿吨煤只得弃而不采。
采矿造成地面坍塌虽然只是局部的现象,但采空区上常有当地居民
点或矿山建筑物,因此常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因塌陷而造成的陷
穴以直径和深度为几米至几十米者较常见,有些陷穴可大至一百米
以上。如南非金矿的挖掘以及抽水曾造成直径达 125米、深度 50米
的大陷坑。
采矿的另一种方式是露天开采,其优点是建设速度快、劳动条件
好、生产效率与矿石回收率高等。如铁矿的露天开采比地下采掘工
效高 6— 7倍,成本低 1/3— 1/2。因此,西方国家近年来露天矿的开
采发展很快,已占总采矿量的的 65%以上。加拿大露天开采的铁矿
占 96%,美国的金属矿山有 84%为露天开采,所有露天矿与采石场
的面积已占全国总面积的 0.5%以上 ①,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
由此所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犹他州宾汉( Bingham) 峡谷铜矿是
世界上最大的人工采掘坑之一,占地 8平方公里,最深处达 800米。
露天采矿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出现的是大量堆置废石
破坏原有景观:耕地被占用,原有植被彻底毁灭,野生动物栖居地
完全改观。大型露天矿的剥采比(即采掘每吨矿石需剥离的废石吨
数)较高,以铁矿为例,达 8— 10,中型铁矿山为 6— 8,小型矿为
5— 6。即每取得一吨有用矿石往往需要剥离 5— 10吨废石。用爆破
与索斗铲等方法掘出来的废石往往难以利用,只得就近堆置,形成
起伏不平、寸草难长的人工石海。采掘以后留下巨大的废矿坑也是
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景象。加拿大的一个废矿坑地势较低、水源充
足,被修整成为人工湖,四周废石堆上复以细土,植树绿化,使该
地成为一个风景旅游区。
矿石冶炼产生的废石堆与尾矿堆有时还会坍塌,造成重大事故。
1928年智利西威尔选矿厂拉奥诺尾矿池因地震破坏,900万立方米
尾矿流入河流中,河水暴涨,泛滥成灾,造成下游居民生命财产的
损失。 1972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松德附近布法罗溪煤矿的尾矿坝失
事,尾矿流入河中,冲垮了九座桥梁和一段公路,造成 106人死亡,
约 4000人无家可归。威尔士阿伯藩( Aberfan) 煤矿弃石就近堆放
在陡坡上,形成一座高约 200米的小山。该小山位于泉水线以上,
由松散的碳质页岩组成,泉水的浸渍使小山开始自发移动,并迅速
发展成一次粘稠的泥石流,冲毁了其下方城市的一部分,包括一所
正在上课的学校,使当地包括全部学龄儿童在内的 150人(一说 800
人)丧生。
4.其他除了上述影响以外,不断扩展的交通网不时需要在山坡的
一侧挖掘土石方,并堆置于另一侧。这种工程活动常使几十平方公
里的山坡面目全非,植被在几十年内也难以恢复,我国许多山区都
已出现这种现象,甚至在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如广东鼎湖山热
带季雨林保护区,为了旅游的需要开辟了盘山公路,不仅大大破坏
了自然植被,而且其沥青路面成了一些小型动物与昆虫活动的屏障,
使当地自然环境为之改观。
此外,地下核爆炸不仅本身是一种人工地震,而且爆炸后改变了
岩石的力学性质,导致地面突然塌陷,由此造成有关人员伤亡的惨
剧也曾发生。
综上所述,岩石圈是人类所需的矿物原料与化石燃料的储藏所,
而且其储量是巨大的。但是,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与技术的巨大进
步,对矿产与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类已经面临传统原料与燃料
耗竭的前景。如何迅速实现向新材料与新能源的转变,已经成为关
系到人类未来存在与发展的要务。
另一方面,岩石圈还起着支持其上面各圈层的作用,并且与各圈层
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流。对岩石圈的任何干预,也必
将对其他圈层发生影响。虽然迄今人类对岩石圈的干预,与上述其
他圈层相比,其规模仍然较小,但是也已达到不容忽视的程度,象
美国这样的工业大国露天矿与采石场的面积已占全国总面积的 5‰
以上,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因采矿而引起的地震、地面沉降,
以及废石和尾矿堆置引起一些环境病害也时有报道。这些经验教训
都是我们在进行建设时必须认真吸取的。
三,中国主要矿产资源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疆域辽阔,沃野千里,山
川纵横,景色秀丽,湖沼盆地星罗其布,地貌极为雄伟壮观。西部
多高山峻岭,东部多丘陵、平原。这广袤无垠的大地和复杂多样的
地质地貌为储存丰富多彩的矿产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在
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各断代地层发育齐全,自太古宇到新生界
均有分布;从太古宙到新生代这 30多亿年的时间里,中国大地经历
了多期广泛而又剧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岩浆岩,广泛
分布于全国各地;中国是欧亚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地壳运
动和构造演化的产物。按板块构造的观点来看,中国位于欧亚板块
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项链,南与印度板块相接。
中国大陆正是处在这几大板块的接壤地区,并受几种不同大地构造
单元的影响,因此为形成多样性的矿产创造了良好的地质构造条件。
正是由于以上诸种因素,才使得中国成为一个矿产资源大国。
现已发现的矿产有 168种,探明有一定数量的矿产有 153种,其
中能源矿产 8种,金属矿产 54种,非金属矿产 88种,水气矿产 3种,
探明储量潜在价值仅次于美国和原苏联,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上
矿产资源最丰富、矿种齐全配套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1,能源矿产
能源矿产是我国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石油、天然气
在世界和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分别为 93%和 95%左右。由于
矿物能源在一次能 源消费中占有主导地位,因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能源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知探明
储量的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铀、钍、地热等 8
种。
中国煤炭资源相当丰富,据地质工作者对煤炭资源进行远景调
查结果,在距地表以下 2000米深以内的地壳表层范围内,预测煤炭
资源远景总量达 50592亿吨。到 1996年底止,探明储量的矿区 5345
处保有储量总量 10025亿吨。我国保有储量总量中的精查储量 2299
亿吨,与世界探明可采储量相比,中国煤炭储量位于俄罗斯、美国
之后,据世界第三位。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
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 20世纪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国家战略、
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经济、国家关系和
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是石油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
之一,分布比较广泛,在 32个油区探明地质储量有 181.4亿吨。据美
国,Oil &Gas,1997年报道,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 1390亿吨,
中国 1997年公布的剩余探明可采储量 22.41亿吨,居世界第 11位。全
国共有盆地 319个,据对其中 145个盆地估算,资源量达 930亿吨;
其中,以证实有油田存在的有 24个盆地,拥有资源量 758.9亿吨,占
总资源量的 84.48%;已发现有油气的盆地有 42个,拥有资源量 75.66
亿吨,占总资源量的 7.39%。
天然气(包括沼气)是重要能源矿产资源之一,也是国内外很
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清洁能源。中国天然气资源相当广泛,在石油盆
地和煤盆地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产出。资源量也比较丰富,专家预测
我国天然气资源量约有 70万亿立方米(煤层气约占一半)。截止
1996年底,我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 0.7060万亿立方米,世界天然
气剩余可采储量 143.95万亿立方米,中国约居世界第 21位。
中国是铀矿资源不甚丰富的一个国家。据近年我国向国际原子
能机构陆续提供的一批铀矿田的储量推算,我国铀矿探明储量居世
界第 10位之后,不能适应发展核电的长远需要。
地热资源是指能够为人类经济地开发利用的地球内部的热资源,
也是一种清洁能源。中国地热资源分布较广,资源也较丰富。
2,金属矿产
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已探明储
量的矿产有 54种。即:铁矿、锰矿、铬矿、钛矿、钒矿、铜矿、铅
矿、锌矿、铝土矿、镁矿、镍矿、钴矿、钨矿、锡矿、铋矿、钼矿、
汞矿、锑矿、铂族金属、锗矿、镓矿、铟矿、铊矿、铪矿、铼矿、
镉矿、钪矿、硒矿、碲矿。各种矿产的地质工作程度不一,其资源
丰度也不尽相同。有的资源比较丰富,如钨、钼、锡、锑、汞、钒、
钛、稀土、铅、锌、铜、铁等;有的则明显不足,如铬矿。
3,非金属矿产资源
中国非金属矿产品种很多,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探明储
量的非金属矿产有 88种,为金刚石、石墨、自然硫、硫铁矿、水
晶、刚玉、蓝晶石、夕线石、红柱石、硅灰石、钠硝石、滑石、
石棉、蓝石棉、云母、长石、石榴子石、叶蜡石、透辉石、透闪
石、蛭石、沸石、明矾石、芒硝、石膏、重晶石、毒重石、天然
碱、方解石、冰洲石、菱镁矿、莹石、宝石、玉石、玛瑙、颜料
矿物、石灰岩、泥灰岩、白垩、白云岩、石英岩、砂岩、天然石
英砂、脉石英、粉石英、天然油石、含钾砂叶岩、硅藻土、页岩、
高岭土、陶瓷土、耐火黏土、凹凸棒石黏土、海泡石黏土、伊利
石黏土、累托石黏土、膨润土、铁矾土、橄榄岩、蛇纹岩、玄武
角闪岩、辉长岩、辉绿岩、安山岩、闪长岩、花岗岩、珍珠岩、
浮石、霞石正长岩、粗面岩、凝灰岩、火山灰、火山渣、大理岩、
板岩、片麻岩、泥炭、盐矿、钾盐、镁盐、碘、溴、砷、硼矿、
磷矿。
三、中国矿业资源的主要特点
我国矿产资源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劣并存的基本态势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资源总量较大,矿种比较齐全。中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种类比
较齐全,资源总量比较丰富。煤、铁、铜、铝、铅、锌等支柱性矿
产都有较多的查明资源储量。煤、稀土、钨、锡、钼、锑、钛、石
膏、膨润土、芒硝、菱镁矿、重晶石、萤石、滑石和石墨等矿产资
源在世界上具有明显优势。地热、矿泉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质量总
体较好。
—— 人均资源量少,部分资源供需失衡。人口多、矿产资源人
均量低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
较低水平。金刚石、铂、铬铁矿、钾盐等矿产资源供需缺口较大。
—— 优劣矿并存。既有品质优良的矿石,又有低品位、组分复
杂的矿石。钨、锡、稀土、钼、锑、滑石、菱镁矿、石墨等矿产资
源品质较高,而铁、锰、铝、铜、磷等矿产资源贫矿多、共生与伴
生矿多、难选冶矿多。
—— 查明资源储量中地质控制程度较低的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大。查
明资源储量结构中,资源量多,储量、基础储量少 ; 经济可利用性
差或经济意义未确定的资源储量多,经济可利用的资源储量少;控
制和推断的资源储量多,探明的资源储量少。
—— 成矿条件较好,通过勘查工作找到更多矿产资源的前景较
好。石油、天然气、金、铜等矿产资源的找矿潜力很大。老矿山深
部、外围和西部地区是重要的矿产资源接替区。
—— 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世界人均水平的 58%,多数资
源质量较差,石油、富铁矿、铬铁矿、铜矿、钾盐等重要矿产更严
重短缺,而破坏损失却极为惊人 ……
—— 近年来中国矿产资源紧缺矛盾日益突出,石油、煤炭、铜、铁
、锰、铬储量持续下降,缺口及短缺进一步加大,中国 45种主要矿
产的现有储量,能保证 2010年需求的只有 24种,能保证 2020年需求
的只有 6种。
复习思考题
1.岩石圈在地球中的位置及其重要性。
2.自然资源的定义及其分类。
3.何谓矿物资源的有用期限?
4.能源的不同分类法。
5.人类使用传统能源的前景及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