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的与教学性质、任务 《动物饲养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通过讲解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动物营养的基本理论和营养需要量研究方法、饲料分类与主要营养特性、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方法、各类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及饲料配制方法。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为养猪学、养禽学、养牛学、养羊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方面的教学、科研、生产和推广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动物科学饲养提供理论根据和饲养指南。 二、课程主要内容、重点及深度 《动物饲养学》课程主要内容:水与动物营养;能量营养;蛋白质营养;碳水化合物营养;脂肪营养;维生素营养;矿物质营养;养分间的相互关系;饲料分类;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方法和养分效价;各类饲料的营养特性及合理利用(粗饲料、青贮饲料、能量饲料、 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饲料添加剂);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动物营养需要;畜禽饲养标准及其研究进展;全价配合饲料配制;浓缩饲料配制;预混料的配制方法和技术等。 重点是第二、三、四、五、六、七、九、十、二十三、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章。重点和深度上,主要掌握动物营养的基本原理和营养需要量确定方法,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方法和动物饲粮配制方法。 三、教学要求与主要环节 主要为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形式。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和记录,课后认真复习,并要求参阅相关期刊杂志。 主要教学环节:课堂讲授、1-2次课堂讨论、提问、1-2次测验、课外作业、介绍参考文献、参观实习、期中和期末考试。 四、教学安排 本课程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三部分。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形式为主,总学时50学时,3学分。 实验教学以学生亲自动手的形式进行,共2周,主要进行饲料常规营养成分、部分纯养分和饲料中主要有毒有害物质的测定分析。 实践教学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和实施动物饲养试验的形式进行,或学生可结合本学科点教师的课题进行,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并提出实施方案,教师组织讨论并确定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实践共安排一个学期,不占计划内学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第五学期完成,实践教学在第六学期进行。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动物饲养学》,胡坚主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面向21世纪教材《动物营养学》,杨凤,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面向21世纪教材《饲料学》,王成章、王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六、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总学时:50 学分 3 其中讲授:50 开课学期:第5学期 课程讲授部分 绪论(0.5学时) 讲授动物饲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动物饲养学与畜牧生产的关系;动物饲养学的发展概况;动物体与饲料化学成分的比较以及学习动物饲养学的方法;动物饲养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一篇 动物营养原理 第一章 饲料养分与动物体组成(1学时) 食物链的概念,动物与饲料在食物链中所处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比较饲料与动物体的化学组成;养分的概念、分类;饲料养分的一般功能;饲料养分的测定与表示方法,不同干物质基础养分的折算方法;影响饲料养分的主要因素。 第一章 水与动物营养(0.5学时) 水的功能与用途;动物体水的代谢;动物体对水的需要量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 养分的能量营养(3学时) 基本概念及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主要包括养分能量的衡量单位、来源、测定方法;总能、消化能、代谢能、净能、粪能、尿能、热增耗、维持、营养代谢热等概念及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情况;饲料能量的转化效率;日粮能量水平与养分的关系及其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第四章 蛋白质营养(4学时) 蛋白质概念与功能、单胃动物蛋白质营养、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主要包括蛋白质、氨基酸、非蛋白氮、理想蛋白的概念;以猪为代表讲授单胃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情况,及必需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的概念和限制性氨基酸的确定方法;反刍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及代谢情况,反刍动物氮代谢特点、瘤胃氮素循环、瘤胃蛋白质降解与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非蛋白氮利用与过瘤胃蛋白控制。 第五章 碳水化合物与动物营养(3学时) 碳水化合物的组成与功能;饲料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单胃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利用过程;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利用过程;碳水化合物的测定方法评述。 第六章 脂肪与动物营养(2.5学时) 脂肪的组成;脂肪的生理功能及其与动物生产性能的关系;脂肪的消化、吸收与代谢过程,比较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对脂肪消化、吸收、利用的异同;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 第七章 维生素与动物营养(2学时) 一般性介绍维生素的概念与分类及命名方法,日粮中通常需要添加的维生素种类;脂溶性维生素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与缺乏症及影响需要量的因素;水溶性维生素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与缺乏症及影响需要量的因素。 第八章 矿物质与动物营养(2学时) 矿物质营养概述;常量元素的营养功能、缺乏症、过量后果、来源和补充;微量元素的营养功能、缺乏症、过量后果、来源和补充。 第九章:养分间的相互关系(1学时) 主要有机养分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机养分与维生素、矿物质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篇 饲料 第十章 饲料分类(1学时) 国际饲料分类;中国饲料分类 第十一章: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方法与养分生物效价(4学时) 饲料化学成分分析的内容和方法;消化试验及其方法;代谢试验及其方法;饲养试验及其方法;养分的生物效价及测定。 第十二章 青饲料(0.5学时) 青饲料营养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青饲料的利用 第十三章 青贮饲料(0.5学时) 青贮饲料的原理;青贮饲料的饲用 第十四章 粗饲料(0.5学时) 干草的营养价值及影响因素;秸秕饲料的种类及其营养特性;树叶和其它饲料产品的营养成分、饲用价值及影响因素。 第十五章 能量饲料(1.5学时) 谷实类饲料的种类及其营养特性;糠麸类饲料的种类及其营养特性;块根块茎及瓜类饲料的营养特性;液体能量饲料及其它饲料的营养特性。 第十六章 蛋白质饲料(1.5学时) 各类植物性蛋白质饲料的营养特性;各类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的营养特性;单细胞蛋白质饲料的性质和特点;非蛋白氮饲料的饲用价值和饲用方法。 第十七章 饲料加工调制(0.5学时) 精饲料加工调制;粗饲料加工调制。 第十八章 矿物质饲料(1学时) 常量矿物质补充料;微量矿物质补充料;天然矿物质饲料资源的利用。 第十九章 饲料添加剂(3学时) 概述;营养性添加剂;非营养性添加剂。 第二十章 其他饲料(0.5学时) 第二十一章 饲料中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1学时) 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种类及其存在;抗营养因子的结构与功能;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作用;抗营养因子的消除。 第二十二章 饲料对动物产品品质影响(1.5学时),在以上各章节中穿插讲授 第三篇 营养需要与标准化饲养 第二十三章 动物营养需要(5学时) 动物营养需要的度量与测定;维持的营养需要;生长的营养需要;产肉营养需要;繁殖营养需要;泌乳营养需要;产蛋营养需要;产毛营养需要;役用营养需要;幼龄和高产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第二十四章 畜禽饲养标准及其研究进展(1学时) 饲养标准;畜禽饲养标准新进展。 第二十五章 经济动物营养与标准化饲养(0学时) 第二十六章 实验动物营养与标准化饲养(0.5学时) 第二十七章 观赏动物营养与标准化饲养(0学时) 第二十八章 鱼类对虾营养与标准化饲养(0学时) 鱼类营养特点、营养需要、配合饲料,对虾的营养与养殖。 第二十九章 动物采食量(0.5学时) 第三十章 饲养与气候环境(1学时) 第四篇 饲料配制与若干问题思考 第三十一章 全价配合饲料配制(2学时) 配合饲料配方设计原则;全价配合饲料配方的设计方法;配合饲料的影响因素。 第三十二章 浓缩饲料配制(1学时) 概述;单胃动物浓缩饲料的配制;反刍动物浓缩饲料的配制特点。 第三十三章 预混料的配制(1学时) 概述;微量元素预混料配制;维生素预混料配制;复合预混料配制;预混料产品生产 第三十四章 计算机技术和专家系统在饲料配制中的应用(1学时) 第三十五章 对我国动物饲养科学若干问题的思考(0.5)